《大海睡了》课后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
《大海睡了》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诗歌。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一、树立目标意识
首先我是复习旧知。自然地又是有意识地通过要求学生复习性背诵学过的关于大海的词语,使其为新知学习作铺垫。二是提出目标。我注意将学习目标和任务具体化,使其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学习目标的提出为学生明确了具体的学习方向、任务和标准,有利于他们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改变过去一些教师“目标保密”,学生成为名义上的学习主体,实际上只能盲目跟着教师跑、凭着感觉走的状况。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我想我也要让我的孩子有目标意识,并让他们为自己在40分钟结束后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教师提出要求: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读,共同讨论,教师则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体会夜晚大海的平静、温柔。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在学习诗文中渗透生字教学
识字教学无处不在,在课的开始,我让孩子们读“大海”我让孩子们认识了“海”字(大海的每个角落都是水),“睡”字是眼睛闭上了就是“睡”,而后在各种声音中认识了“声”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不但教授给学生书本上的信息,还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汉字的方法。
本节课中还有许多的不足,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领会白天的大海与晚上的大海的不同,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更准确,可能会品读得更到位。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2
莞尔语文教学美育教育与美感的熏陶——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点实践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是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这里我主要结合《大海睡了》一课,谈谈对模式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学科的整合中语文教学美育教育与美感熏陶的一点认识。美感是人对客观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养成良好审美和言行习惯。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不多,尤其是夜晚的大海,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一、对比感知,激发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利用课件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靠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二、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轻柔的潮水声,目的是营造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指名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轻轻的潮水声,让学生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大海的静谧、温柔,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图文创意,感悟和谐美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
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运用课件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我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的句子相应的出示在美好背景的屏幕上,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信息技术,既再现大海图片与文字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四、品析词句,体味语言美。
再学习美读课文,进入意境中,教师问: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回答:我觉得深夜里,大海很安静,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海浪声轻轻的,听起来很舒服等,教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点击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了。)教师指导朗读,详细见课堂实录。教师: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呢?谁来评一评!学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响了,应该轻一点。学生:大海已经睡了,我们要轻轻地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师:那你来读一读师: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我在实践中的一点启示: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环境,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吸引学生注意,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一样信息技术却又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3
我上的是《大海睡了》,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对语文课中情感基调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心理的剖析能力都很重要。
《大海睡了》是一首恬静优美的诗歌,富于想象,可以定位在“美”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教具、氛围等,都应与文章情感基调相吻合。童话就是轻松活泼;诗歌就是优美抒情,娓娓到来。《大海睡了》就要求老师尽可能从多角度营造美的氛围,烘托美的意境。
在“美”字上下文章,首先是我的语言和动作,要像大海一样温柔、美丽和神秘。这很容易做到,优美的辞藻,柔和的语调,浅浅的微笑和优雅得体的动作。像蜻蜓点过水面,像花儿吐蕊绽放。我做不大到的是温柔,那似乎是做了母亲的人才能拥有。但是其它的我都努力实现。
接着是教具,意识到我们本地学生很少见过海,感性经验奇缺,如果单单图片和讲解恐怕只会事半功倍。因此,我找来大海的录象,并制作了课件,以展现大海之美为特点。当一个又一个迷人的画面,令每一位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为之沉醉时,课件该发挥的作用也就实现了。其中,我还精挑细选了几首音乐,有:电视原声带《摘星》、儿童合唱团《大海啊,故乡》、萧邦《小夜曲》,它们兼有优美的旋律和引人想象的意境,为课堂氛围添上了美伦美幻的一笔。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我就直觉的和这些音乐联系了起来,这是我的直觉:艺术的才是美的,艺术等于美!所以这篇课文适合音乐、适合舞蹈动作、适合美术画面的介入,我就抓住了这三点,把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在设计环节时,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出发,为消除他们易注意力分散和易无趣的现象。我以游戏开始,以游戏结束,其间动静交替。唱一唱“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做一做妈妈环抱宝宝的温柔模样,做挑战游戏,学做小小朗诵家,学做小老师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学习中,进入到温柔美妙的意境中。
当然,这首诗歌美那是必然,但是在孩子眼中,它不但美,更多的是有趣,“大海怎么会睡觉呢?”假如,我们以成人的感觉撇出这一点不管,只是一味的围绕“美”大做文章,恐怕学生有些被动。为了能把握住整节课“美”的基调,我在一开始进入课题时就来了个先下手,读完课题,我就说:“大海怎么会睡觉呢?真是太有趣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赶紧来读一读吧!”学生感觉到老师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变老师的全权操作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更是积极投入。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4
《大海睡了》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在朗读指导中,也有遗憾之处。学生没有很好地读出课文的意韵。问题可能出在我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即使反复引导,仍未达到好的效果。另外,孩子本身对文字接触也刚起步,还需要多读、多听、多感悟。还有我忽视了个别学习薄弱孩子的体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5
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随之也出现了多媒体在课堂上使用过多、过滥的现象。如何处理好多媒体使用和课堂教学的关系,这是我们在一线的教师一直在不断摸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大海睡了》一课中,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在本课的运用,能使教学锦上添花,为此我把教学的部分过程在这与大家分享: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军港之夜中的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6
教学中成功之处:
1、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理念的支配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师生互助、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小组互谈诗歌的感受时,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我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注意了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他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观看欣赏白天大海的景色,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浮想联翩。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我让学生模仿所学的诗文,创作一首描写白天大海的诗歌。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文中的语言,创造性地把所写的诗歌有感情地读了出来。使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小组研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授课伊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学生初步谈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我向学生展示了夜间大海的画面。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大海很安静”;“大海风平浪静”;“大海累了,像是睡着了”。由此,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兴趣浓厚。
(2)利用电脑课件,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了“两步走”电脑课件,先出现一幅空中悬挂的明月与繁星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学生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的说夜晚天和大海都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做答,而是发挥电脑优势,屏幕上出现了“明月”和“繁星”在水中的画面,让学生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利用电脑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生字教学本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却为识字注入了活力。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通过提供相关的电脑课件,改以往教师的板演为电脑演示,生动、直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7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选择了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美”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字词。
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天渐渐黑了,晚霞灿烂。夜晚,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四周一片静谧。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大海不同形态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这样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同时,我在设计时将本课的生字词加入图片中,以“芝麻开门”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欣赏大海美景。变枯燥的学习生字词于享受美景之中,为读好课文初步奠定基础。
其次,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这一环节,我也是将课文内容载入图片中,指导学生看图、理解、想像诗歌描绘的情境。全诗就两句,浅显易懂,我通过范读,表演读,配乐朗诵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再次,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大海醒了”的录像,直观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表象,才能把画面转化为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学着课文诗句的句式,创作简单的诗句,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培养。有几位小朋友特别喜欢创作诗句,下课后他们就马上写了起来。
最后,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视时间而定,后来在下一课时教学。
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由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阅读理解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她抱着明月是什么样的?”根据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看图,月亮倒映在海面上,就像是大海抱着明月,接着学习相关的第二句诗。再如,在互相读课文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大海是男的还是女的”,我又将这个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们,让他们理解“她”是女性的她,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字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发挥想像拓宽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大海醒了”的简单诗句,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四、发挥教师自身资源。如适时的范读,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醒了”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3、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收集资料的作用。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8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课堂上我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大海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学生兴趣很浓,起到了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
二、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真正看过大海的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用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比较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境,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评价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难点。
诗歌第二句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大海的慈爱,感受在大海怀抱里的幸福。我让学生读一读诗句,说一说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读出“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平时是谁抱着你背着你,大海多么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呀!指导学生读出大海妈妈的慈爱,以及明月星星的幸福,此时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更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通过观看大海景象,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学生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9
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相比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效。《大海睡了》是一首语言优美且极富想象力的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进行该课的教学设计时,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配乐朗读、大海视频播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很适合在本课运用,它能使整个教学过程锦上添花。对于这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我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优点和缺点,在此我与大家一起分享。
优点: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大海视频。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我和着节拍进行课文范读。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让孩子清楚明了)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利用音乐创设的意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多媒体虽然创设了课文学习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低年级孩子自控力不强,很容易被美丽的画面吸引住注意力,继而忽视了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睡了梦见了什么”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0
[教学片断一]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
师:夜里的大海和白天的大海有什么不同的?
生1:白天的大海非常闹,晚上的大海很安静。
生2:晚上的大海睡觉了。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首诗歌?
生:我们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些,不要把大海吵醒了。把大海吵醒了,是很不礼貌的。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是一位很懂事的小朋友。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群:“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试着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其它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
生1:老师,我觉得他读书的时候,姿势很正确。
生2:老师,我补充一点,他在读的时候,把“不”字拖得很长。
生3:他在读的时候,声音很轻,这样就不能把大海吵醒了。
生4: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他在读“大海睡觉了”的时候,声音太小了,我们有点听不着。如果,他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好。
师:听了这么多小评委的发言,请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生:(读。但是对于诗中的“大海睡觉了”一行,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师:小朋友们,给老师一个机会,让我也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读)
师:小朋友们,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读得好不好,你们能给我评一评吗?
生1:老师,我觉得你的声音很轻柔,很美。
生2:老师在读这一句话时,脸上的表情很好,还加上了动作。
师:你连我的表情都注意到了,你这个小评委可真不简单。
生:……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边读这句话,一边加上动作表演,好不好?
生:(表演读)
[教学评析]
1、评价。在教学中,我用评价来指导朗读,用评价来促进教学。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还能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师与生,生与生互动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体验,共同分享,思维和情感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活动。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情感活动活跃,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了简单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不是生硬的,它来源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想像,对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一定帮助的。
3、自主、合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发挥班级群体的功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教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共同阅读,共同斟酌,通过合作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片断二]
师:小朋友们,大海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点击课件,出示“大海沉睡图”,配乐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看了屏幕上的画面,听了叔叔的朗诵,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大海怎样?
生1:我觉得大海很可爱。
生2:我觉得大海像一位老奶奶,她怀里抱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一定很累了。
生3:我看到月亮姐姐的眼睛闭上了,还笑了,我想躺在大海的怀里,一定很舒服。
生4:老师,我想晚上到海边,去听听大海睡觉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大海的确很迷人,很可爱,让我们
[1]
拿起书,再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教学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画面美,声音美,意境美。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直观的“美”的情境,让学生身“迷”其中,浸润其中,充分地感受着美,体验着美,表达着美,创造着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三]
师:小朋友们,晚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多么安静啊!老师告诉你一个成语,这就叫“风平浪静”。那么,白天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已经有人编成了一首诗歌,写到书中了。既然白天的大海也是这么有趣,我们能不能也试着编几句?
生1:风儿又闹了,浪儿又笑了。
生2:大海醒来了。
生3:太阳公公出来了,海鸥也在欢叫了。
生4:天亮了,大海起床了。
生5:她抱着海鸥,她背着海燕,那海浪声啊,是她欢乐地笑声。
师:小朋友们,老师将咱们一起编的这首诗歌写在黑板上了,给它起个名字,好吗?
生1:大海醒来了。
生2:大海笑了。
师:这首诗歌的作者就是我们一年级四班的全体师生(教师将“一年级四班全体师生”几个字板书在诗歌题目下。),让我们一起再来把我们编的诗歌读给在座的老师听一听,好吗?
[教学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做到开放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受教材制约,突破教材极限,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
本节课中,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是能够体会到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大海的静谧的。然而,学生对白天的大海也极为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从声音、形象、色彩等方面展现大海的动态,将白天的大海的一些特色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学生在仿说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在动静的对比当中,能够更加理解晚上大海的柔美、可爱,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大海睡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睡”字知道了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生:我从“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知道了风儿,浪儿白天又“闹”又“笑”,像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到了晚上,它们就累了,要“睡觉了”。
生:我还知道了,大海就像妈妈,明月、星星就像她的孩子。
评析: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间。我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说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用心灵感受到智慧的高妙。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开放的课堂上,语言的活性才能得到滋养,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发展,最后语言的活性才能成为人的思维的活性,成为人的心灵的活性,成为人的创造的活性。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1
这首诗歌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大海醒了》: 风儿唱起了歌,浪儿跳起了舞,清晨,大海醒来了。她抱着红日,她背着渔船,那哗哗的潮声啊,是她快乐的笑声。)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可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很少,尤其是夜晚的大海。那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学完课文后,我还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宁静的夜晚结束了,当红日东升时,大海醒了,我们小朋友也来当一次小诗人,仿照课文写一首诗《大海醒了》。学生因为有了对前面多媒体展示的一组白天的大海图片的感受,说得生动有趣。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2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
一、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借助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感知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通过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通过课件展示大海清晨醒来的景象,直观地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画面,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仿写一首小诗“大海醒了”。课堂上,有的孩子思维很活跃,能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了它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有很多孩子不敢尝试,自然他们的思维和创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3
本篇课文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
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联系课文插图细听,在脑海里出现宁静大海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我引导学生联系电视中见到的白天的大海,风浪中的大海,使大海的动、静得到对比,抛出一个问题“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引导学生感悟“她抱着明月,她抱着星星”这两句时,抓住“抱着”、“背着”着重理解,体会平时在生活中都是爸爸妈妈抱和背,感受大海象父母般的温暖,父母抚育自己的辛苦,睡觉时要静静的,不打扰他们,从而更好的达到朗读的效果。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看图,并且理解大海妈妈有两个宝宝呢,抱着月亮宝宝背着星星宝宝,用户动作“抱”和“背”,理解词语。
文中有很多的轻声字,我特别强调轻声字的读法,轻声字能读准确了,才可能把课文读好。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认识几个轻声字,有些地方需要老师指导,通过反复联练习,学生已经能把课文读得有模有样,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4
看到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字“美”。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本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 由疑问为切入点,理解阅读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什么是鼾声 大海会打鼾吗 ”等问题,让他们知道大海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 发挥教师自身资源。 如适时范读,表演范读,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巩固理解课文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时,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这课时,以阅读为主,孩子们的提问与我的提问相结合刚好解决了文中的难点。
教学时,先让孩子们理解:睡了。那是什么感觉,大海睡了,又是什么样呢?孩子们立刻做出睡觉的样子。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它呢?听课文录音。有了这两点的引入,孩子们在读本课时,读得很轻,也很有睡的感觉。
接着我们指名读,第一句,理解“闹、笑”风儿浪儿都静了下来,这时候的大海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习:风平浪静。
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再读,找自己睡的感觉,读得不错,再听录音,看看录音中是在哪儿停顿的,那种轻柔的睡的感觉就出来了。
学习第二句,孩子们刚读好,就问:什么是鼾声?先让孩子们自己解释,没人知道,于是我说,你们听过爷爷奶奶睡觉时打呼的声音吗?现在我们来学学,孩子们学得还真象,指出这就是鼾声。那大海会打鼾吗?它的鼾声是什么?孩子们立刻找到是“潮声”,再点是什么样的“潮声”?“轻轻的。”再学学轻轻的“潮声”,对比两种声音,孩子发现真的很象,再让他们读这句,兴趣很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大海的鼾声”是轻轻的潮声,那她又怎么会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呢?
沉默了一会儿,有孩子说:“是明月、星星倒映在海里,好象就是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孩子没有说得这么具体,我帮他说完整了。
师:嗯,那我们来试着抱抱,背背,(孩子们快乐地抱着背着,再读课文)
(反思:这里忘记了,引导孩子思考“她”,如果能让孩子们体会“她”的话,那就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大海象母亲一样,有宽广的胸怀。“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巧妙新颖的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比如讲解完形填空时, 本人以前的一贯做法是, 先让学生做, 然后给出标准答案, 接着我一字一句地认真讲解, 结果我讲得很辛苦, 课堂气氛却很沉闷,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 我尝试了一种“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得到答案后, 分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提出本组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先相互解决问题, 我最后对于个别特殊或者较难的题目予以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点拨。这样,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 讨论气氛热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很轻松、学有所获, 我也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二、记教学中的“败笔”
课后反思还可以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既要找出客观原因, 更要正视主观原因,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 本人只注重了学生阅读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 却忽视了学生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 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正规的考试中出现试卷做不完的现象。注意到了这些, 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三、记教学中的“偶得”和“灵感”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 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 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和“灵感”, 它们就会转瞬即逝。比如:记忆英语单词、短语时, 学生缺乏主动性, 因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在一起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学生们一致认为节目中的“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比较有意思。我突然一想, 何不尝试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呢?学生不仅很快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组, 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比如:呈现书面表达的范文时,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书面表达、改错、合并简单句一起训练呢?于是, 我把范文设计成了改错题和合并简单句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修改。改错、合并完成后,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四、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 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 补充完善教学, 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 并把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记录下来, 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我在班级里挂了一个记录簿, 要求学生将平常在课中学习或课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见解随时记录下来。每隔一周, 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概括总结到教后记中。再比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不会审题、句子结构不清、不会使用复合句、汉语式英语时有出现等情况。我将其一一整理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加以引申。结果,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记“学习心得”和“再教设计”
把教参、资料以及新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梳理与反思, 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 因为学生的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 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 写出“再教设计”, 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体会大海的温柔和可爱。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
(一)记忆回放
1.课前小朋友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本课生字词)
闹 深夜 里 睡觉 她 抱着 明月 那 鼾声 背着
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听写,集体校对。
3.针对听写着重教学生字“月、背”。
【设计理念: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懂了的知识不讲;因此在教学本课生字时,我没有逐个强调,而是根据学生预习和听写的情况,筛选出必须重点指导的两个生字,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了课堂的高效。】
4.出示夜晚大海图,导入课题。
5.指导读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想想怎样才能把课题读好。 (指名读)
6.指名读课文:小朋友们打开课本到第112页,谁来把课文读一下?
【设计理念:把诗句读准、读畅是读好的前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为什么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读?因为课前我已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预习,这个环节其实是对孩子预习进行检查,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逐步引导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提出问题
通过预习,你们认为应该探究哪些问题?
二、探究问题
(一)自主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形成共性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和技能应用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内容?
2.想一想,课文怎么写大海睡了的?
【设计理念:相对于理解和接受知识,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似乎更为重要。这儿不是虚设环节,而是在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形成做奠基,也便于教师把握好下一步教学的侧重点。】
三、实践运用
(一)进行应用、分析、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会大海的静谧,品读课文第一句话。
①课件出示: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指名读)
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生:大海睡觉了。)
③抓住什么来写,告诉我们此时大海已睡了的呢?(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师:一个“不闹”,一个“不笑”,这还是风和浪吗?想到谁?(孩子)对,这就是拟人手法。这时的大海显得很(安静),多生动的写法,多温馨的画面,调皮的风浪安静了,大海沉入到甜甜的梦乡中。
④那咱们就一起把这句话轻轻地读一遍,注意别把大海吵醒啦!(齐读)
【设计理念:这句话语意简明,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夜晚大海的静谧?这儿我从写法上予以指导,让学生明白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变得生动,课文没有直接写大海如何的宁静,而是通过风平浪静的描述,间接告诉我们此时海面的平静。】
2.欣赏大海熟睡时的样子,品读第2句话。
①课件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这句话在写谁?她指的是谁?
②课件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指名读)
大海怎么抱明月,又是怎么背星星的呢?欣赏画面。这里面一个“抱”字,一个“背”字,你们感觉大海像谁呢?(生:妈妈。)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指名说,读句子)
③真是位慈爱的妈妈!男女生比赛读句子。
④动作朗读:能边读边做动作把大海妈妈的慈爱读出来吗?学生齐读。
⑤课件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谁在打鼾?“鼾声”是什么声音,在这指什么声?
能把大海的鼾声读出来吗?指名读(师:读得真好鼾声轻轻的,没有吵醒风和浪。)
把大海妈妈轻轻的潮水声比作是睡熟的鼾声,多么可爱啊!齐读第二句话。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一句话教学中,通过男女生赛读,做动作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配乐读课文。让我们再次走近大海,感受大海的宁静。老师给大家配上好听的曲子,一起把课文读一下。
(二)迁移和调整
①多么宁静的大海啊!你能想象一下早晨睡醒后的大海是怎样的吗?在头脑里想象一下吧。
②欣赏小诗:《大海醒了》
风儿闹着,浪儿笑着,清晨大海醒了。
他托着太阳,他载着渔船,那哗哗的潮声啊,是她欢乐的笑声。
师朗诵小诗,学生对比读(女生读《大海睡了》男生读《大海醒了》,体会大海白天的喧闹和夜晚的宁静。)
四、总结提升
1.方法和内容
大海到了晚上停止嬉闹,终于安静地睡着了。她像顽皮的孩子,如同慈祥的妈妈。作者借助拟人修辞手法,通过美妙的想象,让我们领略了美丽的大海夜景。
2.迁移和创新
拓展练习
①大海给予人类无穷的恩惠,谁来说一说?(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②大海无私地奉献给人类丰富的资源,说一说如何珍惜水资源。
【设计理念:课前让学生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可以加大知识的容量,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狭窄走向广阔,由书本知识迁移到思维认知,从而对大海认识更深。】
五、学习建议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充分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想象的大海。
这首诗歌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 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师:小朋友,你会背赞美大海的诗吗?谁愿意响亮地背给大家听?
(生自由背诵课前搜集到的近十首有关大海的诗歌。)
师:好,我们也来赞美赞美大海。睡了一夜的大海妈妈醒来了,又热闹起来了。小诗人们,你们用《大海醒了》也来说一首小诗,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先小组里说说。
师:哪位小诗人能把你作的诗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生:《大海醒了》:风儿唱起了歌/浪儿跳起了舞/太阳升起来了/大海醒来了。
生:我也来作一首:大海,大海,醒来了/鱼儿比起了赛跑/海龟做起了游戏/乌贼吐出了墨水/鲸鱼喷出了水柱/大海,大海,真热闹!
......
师:下课后,请大家张开想像的翅膀,仿照课文插图,画一幅题为《大海醒了》的画,最好把你作的小诗写在旁边。
评析: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在主体激活的状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充分体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像力。角色担当是最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教学手段。教学中,美丽的板画、形象的头饰、美妙的音乐等这些艺术资源的运用,加上学生对大海已有认识的经验资源,师生互动的情境资源的整合利用,为学生创设了鲜明、可感的情境,建立了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担当大海妈妈的孩子这一角色,想像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在梦里来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还玩了什么?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从而促进学生学生感知、理解、想像、表达能力的提高。
2.拓展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创造。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因此,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学习《大海睡了》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阅读《大海》等描写大海的诗,还让学生做小诗人,用《大海醒了》来说一首小诗。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作诗,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在课外延伸时还布置了画一幅《大海醒了》的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也把诗、画巧妙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美。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谥。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天、夜晚的大海);词语卡片;大海妈妈的礼物(六条小船内装着各种贝壳,海洋动物的图片,后面附有海底小秘密、成语串、诗歌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猜谜:
师: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
胸怀真宽大,
江河容得下。
潮涨幕就落,
风起掀浪花。
你们猜是什么?
生:我猜是大海。
生:我觉得是大海。
2、板帖:
大海,认读“海”,遮去三点水,是什么字?(每)
大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水。
3、简介大海。
师:你们见过大海吗?请见过的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我见过大海,海水是蓝色的,一眼看不到边。
生:我见过大海里有浪花,海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
师:在小朋友的眼里,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那么有趣。今天,我们一起去海边旅行。
(点击课件:出示白天大海的景象图)
4、让我们一起向大海问好。
师生:hi,大海,你好!good morning,大海!
5、师生共同看课件画面。
师:来到美丽的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沙滩上有各种各样的贝壳。
生:海鸥在海面上快乐地飞着。
生:海面上波浪很大,发出了很大的声音。
师:对呀,这是风儿和浪儿你追我赶,互相“闹”着玩呢!那巨大的声音是浪花在欢快地“笑”呢!
生:渔船里装满了鱼虾和海带。
6、小结,过渡:
师:哦,小朋友都看到了,白天,风儿闹着,追逐着浪儿,浪儿笑着,向前奔跑着。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了。板贴:睡了
7、指名读课题:大海睡了
8、(点击课件:出示夜晚大海图)
师: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儿呢?谁来说说?
生:大海睡了,星星和月亮挂在天空中,星星还在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呢!
生:我听到了轻轻的海浪声。
过渡:有一位叔叔写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听: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录音,配上轻轻的潮声)
师:喜欢吗?那你们就去读一读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读,随机正音:风儿浪儿
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三、美读课文,进入意境。
师: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我觉得深夜里,大海很安静,不像白天那么闹了。
生:我觉得很平静,海浪声轻轻的,听起来很舒服。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1、指导朗读第一句。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
生:读第一句
师: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呢?谁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响了,应该轻一点。
生:大海已经睡了,我们要轻轻地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
师:那你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师: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
(3)齐读
(点击课件: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2、指导朗读第二句。
师:请你们读读这两行诗,看看大海睡觉以后的样子,想想为什么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呢?”可和小组伙伴交流。
生:月亮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抱着明月。
生:星星也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背着星星。
师:请你们读读这两行诗,感觉大海像谁呢?
生: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师:对呀,能躺在妈妈的怀里多舒服呀!谁来读读!
生:读
师:大海妈妈睡得真香呀!我们也来试试吧!
生:齐读
3、指导朗读第三句
(点击课件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师:大海妈妈终于睡着了,听:(潮声),你们听到了什么呀?
生:我听到了轻轻的海水声音。
师:对呀,这就是轻轻的潮声。(板贴:轻轻的潮声)就像大海妈妈熟睡后发出的鼾声。多么安宁,多么温柔阿!
师:你来读读这两首诗。
生:读句子
师:声音柔柔的,你读得真好听!谁再来试一试!
师:你把“轻轻的”读得真不错,我们也来轻轻地读一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
生:齐读。
师小结:明月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枕着妈妈的臂弯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大海妈妈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大海妈妈甜甜地睡了,她会梦见什么?(学生回答)
师述:为了使大海妈妈的梦更香更甜,我们人类就应该保护大海,不往大海里倒垃圾、污水,让大海变得更美丽。
师:请小朋友把这四行诗连起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的过程中可以带上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
师:这首小诗美吗?让我们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全诗
师: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
师:海风和海浪多像玩累了的孩子呀!到了晚上,他们停止嬉闹了,大海就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哄着自己的宝宝安静地睡熟了,还发出了轻轻的鼾声。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呀!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全诗
表演背诗:啊!美丽的小诗没了,去哪儿了呢?哦!肯定都到小朋友的心里去了,我们一起用最美的声音把它背出来。作为送给大海妈妈的礼物。
4、练习背诵全诗。
师:这么美的小诗不但要读好,聪明的小朋友还要能背出来,请你们用自己的方式和小组的伙伴试着互相背背吧!
生:小组试背
师:谁第一个来背
生:练背(点击配上轻轻的潮声)
师:你真勇敢,第一个把它背出来!谁想试一试!
生:试背
师:你背得真有感情!我们一起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来背一背,把它作为送给大海妈妈的礼物。
四、拓宽延伸,积累语言。
师:刚才,我还在沙滩上悄悄地发现了大海妈妈送给我们的礼物呢?就在小船里,小船漂呀漂呀,漂到了你们的身边,小朋友赶快挑选自己的礼物吧!
生:每人挑选礼物,开始朗读课文后的秘密。
师:小朋友,你们拿到的是什么礼物呢?
生:我拿到的是一只小海龟。
师:小海龟悄悄地告诉了你什么秘密呢?
生:风平浪静,一望无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
师:噢,原来是一串关于大海的成语。
师:你们是拿到了什么呢?
生:读章鱼背后的诗歌。
师:祝贺你,又学会了一首关于大海的小诗。
师:小朋友,我们的旅行结束了,小朋友,拿着礼物,让我们和大海妈妈说声再见吧!
生:大海妈妈再见!
师:嘘!大海妈妈睡得真香呢,我们可别吵醒她!
四、课文延伸
1、夜晚的大海多么宁静啊!第二天清晨,大海醒来了。休息了一晚的海风,海浪会做些什么呢?静静地看(出示清晨海浪图。)
2、我们一起来仿照“大海睡了”写一首“大海醒了”
出示:风儿闹了,浪儿笑了,清晨,大海醒来了。
请你们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帮老师把小诗写下去。醒来后的大海还会做些什么呢?自己先托着下巴想想。
3、交流。
板书设计:
9大海睡了
抱着明月
背着星星
一、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
在我们学校一个生物老师要带四个班,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较松, 学生就活泼一些;有的要求严格, 学生就沉闷一些;有的班的其他科老师幽默风趣, 思维活跃, 带动的学生思维也很活跃;有些班的老师要求苛刻, 导致学生发言不积极……古人云:因材施教。因此, 即使是同一节内容的教学, 也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能千篇一律地沿用同一个模式。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学生, 以思维活跃的学生为契机, 尽量调动起不太活跃的学生的思维;对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 要想办法调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于思维太活跃, 有时候思想“跑题”的学生, 积极引导他的思维方向, 使之积极参与教学, 而不是“捣乱”, 影响教学。例如, 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受精卵卵裂初期, 随着卵裂次数的增加, 细胞体积逐渐减小, 表面积逐渐增加”时, 举了一个例子:切西瓜——把一个大西瓜 (相当于受精卵) 切成多等分。随着切得次数的增加, 每块西瓜的体积在逐渐减小, 而总的表面积 (绿色西瓜皮+红色瓤的总面积) 在逐渐增加。结果有一个学生思维太活跃, 说了一句:“切得太小了, 还怎么吃呀?”思维方向严重跑偏!会影响学习风气和教学进度的。所以, 必须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纠正和引导, 如果听之任之, 长期下去, 会助长不良的班级学习风气。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了每个班学生的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地的因材施教。因此,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 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二、反思、记录每节课的成功之处、亮点之处
精心准备的每节课, 在不同班级教学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不同, 师生之间产生的共鸣也不同。因此, 肯定会有一些亮点, 教师一定要及时的回忆、记录下这些亮点, 然后研究探索这个亮点是怎样“共鸣产生”的, 作为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的适当时候拿出来,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成功或亮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 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 感触与创新等。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纳, 以利于今后教学的高效和课堂的精彩。
三、反思、记录每节课的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多积累“病因”、“病例”, 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 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 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 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 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 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总之, 无论是对每个班学生特点的反思, 还是教学成功、失败之处的反思, 都能使我们为下一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和帮助。其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 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模式或思路, 而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而做好教学反思, 是探索这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
师: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
胸怀真宽大,
江河容得下。
潮涨幕就落,
风起掀浪花。
你们猜是什么?
2,板帖:大海,认读“海”,遮去三点水,是什么字?(每)
大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水。
3,简介大海。
师:你们见过大海吗?请见过的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介绍。2
师:在小朋友的眼里,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那么有趣。今天,我们一起去海边旅行。
4,(大海白天图)
让我们一起向大海问好。
师生:Hi,大海,你好!Good morning,大海!
5,师生共同看课件画面。
师:来到美丽的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呢?(3)
师:对呀,这是风儿和浪儿你追我赶,互相“闹”着玩呢!那巨大的声音是浪花在欢快地“笑”呢!
6,小结,过渡:
师:哦,小朋友都看到了,白天,风儿闹着,追逐着浪儿,浪儿笑着,向前奔跑着。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了。板贴:睡了
7,指名读课题:大海睡了
8,(夜晚大海图)
师: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儿呢?谁来说说?
生:大海睡了,星星和月亮挂在天空中,星星还在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呢!
生:我听到了轻轻的海浪声。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大海想送给你们一些好听的词语。想要吗!安静地看:深夜、明月、抱着、轻轻的、潮声、睡熟、鼾声。大声地读:(开火车读)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读,随机正音:风儿浪儿
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三、美读课文,进入意境
师: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2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了。)
1,指导朗读第一句
(1)学生自由练读(2)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呢?谁来评一评!2
师:那你来读一读
师: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
(3)齐读
(点击课件: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2,指导朗读第二句
师:请你们读读这两行诗,看看大海睡觉以后的样子,想想为什么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呢?”可和小组伙伴交流。2
师:请你们读读这两行诗,感觉大海像谁呢?
师:对呀,能躺在妈妈的怀里多舒服呀!谁来读读!
师:大海妈妈睡得真香呀!我们也来试试吧!
3,指导朗读第三句
(点击课件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师:大海妈妈终于睡着了,听:(潮声),你们听到了什么呀?
师:对呀,这就是轻轻的潮声。(板贴:轻轻的潮声)
师:你来读读这两首诗。
师:声音柔柔的,你读的真好听!谁再来试一试!
你把“轻轻的”读得真不错,我们也来轻轻地读一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
师小结:圆月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忱着妈妈的臂弯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大海妈妈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地鼾声。
师:请小朋友把这四行诗连起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这首小诗美吗?让我们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
4,练习背诵全诗
师:这么美的小诗不但要读好,聪明的小朋友还要能背出来,请你们用自己的方式和小组的伙伴试着互相背背吧!
师:谁第一个来背
师:你真勇敢,第一个把它背出来!谁想试一试!
师:你背得真有感情!我们一起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来背一背,把它作为送给大海妈妈的礼物。
四、拓宽延伸,积累语言。
师:刚才,我还在沙滩上悄悄地发现了大海妈妈送给我们的礼物呢?就在小船里,小船漂呀漂呀,漂到了你们的身边,小朋友赶快挑选自己的礼物吧!
师:小朋友,你们拿到的是什么礼物呢?
师:小海龟悄悄地告诉了你什么秘密呢?
生:风平浪静,一望无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
师:噢,原来是一串关于大海的成语。
师:你们是拿到了什么呢?
师:祝贺你,又学会了一首关于大海的小诗。
师:小朋友,我们的旅行结束了,小朋友,拿着礼物,让我们和大海妈妈说声再见吧!
师:嘘!大海妈妈睡得真香呢,我们可别吵醒她!
板书设计:
9,大海睡了
抱着明月
背着星星
【《大海睡了》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大海睡了》教案 冀教版05-31
《小孩与大海》教学反思07-18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09-06
《端午粽》课后教学反思10-16
《猫虎歌》课后优秀教学反思06-19
《遨游汉字王国》课后教学反思07-02
《卖炭翁》课后的教学反思10-10
小班语言活动的课后教学反思09-29
五年级科学的课后教学反思10-06
《九色鹿》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