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推荐9篇)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篇1

《社会调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ociety investigate

学时:

学分:1.0学分

面向对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

教材:自印讲义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社会调查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全学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能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工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对社会各领域,如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环境变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加深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和时代要求的认识;同时培养自身独立调查能力,为继续学好专业、毕业后走上社会担当大任,从感性认识及思想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1、学生要根据选题列出调查提纲(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作好采访笔记。 (4学时)

2、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勤工俭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8学时)

3、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4学时)

(1)调查报告应选题恰当、目的明确、数据真实、结论确切、文字通顺、条理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对编造调查数据、信息,或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者,一经发现,其成绩记零分,并视其情节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2)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3)及时上交调查报告,并需同时上交盖有被调查单位公章的证明;

4、如果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可以结合本职工作写一份工作分析,不必另作社会调查。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学生可参加学校在假期的.组营活动,或回到各自的家乡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勤工俭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

六.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1、考核内容

(1)社会调查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

(2)调查报告的内容与文字表达。

2、考核标准

社会调查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

3、成绩评定办法

(1)由个人填写鉴定表,由被调查单位签署意见。

(2)调查报告由两名教师评定,其中一名应为被调查单位有关负责人。

(3)调查报告初评不及格者,允许补写一次。

4、调查报告经审核合格后给予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工作和未交调查报告者不计学分。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篇2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实践活动的组织,成绩评定

社会调查是一种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基本方法, 其应用领域涉及行政统计、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等等[1]。因此, “社会调查方法”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普及的课程。该课程教授的是一种方法, 而方法的掌握只能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抓好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 即, 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 通过实践活动, 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将从课程内容编排、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成绩的评定三个环节, 谈谈如何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从而提升“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程内容编排上, 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对应结合

在“社会调查方法”每一部分理论或方法的课堂教学结束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实践活动, 这样一步一步下来, 到课程结束后, 每个小组就完成了从选题、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整理、调查报告撰写到结题答辩这样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过程。

整个课程分为调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调查实施两个阶段 (见表1) 。

第1~9次课, 为社会调查实施方案设计阶段。在该阶段, 课堂上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并重。学生在理论和方法学习的基础上, 逐步完成选题、抽样、问卷设计等工作,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查实施方案, 并于第9次课进行课堂汇报, 之后, 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10~13次课, 为调查实施阶段。此阶段理论和方法学习的内容较少, 只有第11次课是学习调查报告撰写方法, 而第10次课、第12次课和13次课, 以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报告的撰写、结题答辩等活动为主, 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这种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内容对应结合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 是保证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的基础。

二、在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上, 将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

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 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 学生的能力不容忽视。虽然是初学者, 但那些态度端正、认真踏实工作的小组所完成的调查结果是有价值的, 能切实发现一些现实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二, 与第一点刚好相反, 一些小组在进行调查活动时不够认真, 选题的随意性大, 调查问卷从网上拷贝的成份多, 问卷调查过程也很随意, 最终撰写的调查报告质量不尽如人意, 没有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对此, 尝试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 即, 要求各小组结合实际管理工作或教师研究项目的需要选题, 使最终的调查研究结果, 直接服务于实际管理工作或项目研究。

在2012年秋季学期“社会调查方法”教学中, 笔者尝试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教研究所的学情调查相结合。根据学校学情调查的需要, 给11组的学生分别设置了“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调查分析”“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等11个题目。最终, 绝大多数小组都能遵照课程安排, 认真顺利地完成了选题、调查实施方案设计等全部环节。通过实践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综合同学们的课程总结, 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实际调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学们表示, “在实践中, 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单调的理论知识学习更有效, 更能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系统地了解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从实际调查中知道了以后再做时应注意什么, 相信以后再做时会更加清楚地完成调查”;“不得不说这次实践才真正意义上让我掌握了这种方法。当然理论要学, 但更重要的还是实际的练习, 实际与理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这让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灵活,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理”。

第二, 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首先是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 大家一起分工合作, 一起讨论问卷怎样设计, 一起分析调查结果, 比一个人完成来的要更全面、细致, 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组四个人, 无论是在分发问卷还是采购礼品方面, 都一起讨论, 如果意见分歧也会想办法统一后再行动”;“在整理数据时, 确实很繁琐, 我们依旧分好工, 最后整合好”。其次是沟通交往能力。“分发问卷过程中, 有的同学很不给面子, 即使有礼物也不愿意帮忙填一份。我觉得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沟通能力方面的问题, 太害羞了, 不能说明白我的意图”;“由于气温寒冷, 我们的调查活动还是有一定局限的, 大家似乎不是很愿意停下来给我们写问卷, 但是我们和信息学院的同学做了沟通, 他们还是很配合地帮我们完成了工作”。

第三, 收获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查研究结果。11个小组的同学, 基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撰写的调查报告, 比较真实地反应了学校的实际情况。例如, 第4组同学所做的以外语系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 其结果与学校高教研究所此前所做的研究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在成绩评定环节, 强调实践活动

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考勤 (10%) 、平时表现 (10%) 、调查报告 (75%) 和课程总结 (5%) 四部分组成。其中考勤成绩根据平时课堂出勤情况给出, 其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情况。除此之外的其他三项考核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对实践活动的考评。

平时表现成绩,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其中, 代表小组在课堂上汇报1次记2, 着重体现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和鼓励。

调查报告是各小组同学基于理论学习, 通过调查实践完成的, 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集中反映, 其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体现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课程总结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个人课程总结给出。课程总结要求学生写出课堂学习及调查实践活动的收获、体会, 并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议。课程总结,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投入情况。

四、结语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 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对应结合”“在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上, 将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在成绩评定环节, 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投入”, 以上做法, 均能起到强化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而且三个环节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 其中, 第二环节是关键。

“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这一做法, 与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完成调查相比, 从选题上, 与社会实际结合得更紧密, 更有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 由于有实际管理工作和研究项目的制约, 督促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调查研究的各个步骤, 使研究过程更加规范化;在研究结果的应用上, 让那些通过同学们认真探索形成的调查结果, 能为相关管理者或研究者提供借鉴和思路, 使同学们的研究价值得以在实践中体现。整体而言,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使调查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学生的调查课题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 使得学生的选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 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得到有关管理部门等课堂以外教学力量的支持。这些问题, 提示和敦促以后的教学工作, 应与相关部门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探索“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多方位深层次结合。

参考文献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详见表1。

表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学习内容实践项目

理论基础 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

2.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类型等

3.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4.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1.初步选题

2.选题的初步调查论证1.选择调查课题(选题的意义、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2.调查课题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团队调查项目选题

准备阶段1.提出研究假设

2.设计调查方案1.提出研究假设

2.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3.调查指标的设计

4.信度和效度

5.调查方案的可行性团队制订调查方案

1.为课题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的方式

2.制订抽样调查方案1.社会调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调查

4.抽查团队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利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类型与结构、设计的原则)

2.访谈法(访谈的特点和类型、实施的步骤、技巧)

3.观察法(观察的特点和类型、误差的控制)

4.实验法(实验的特点和程序、实验的设计)

5.文献法(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6.专题调查(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网络调查方法)

7.调查员的调查方法和技巧团队调查项目实地调查

调查员培训

数据分析阶段1.资料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2.对统计调查进行理论分析1.资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文字资料的整理

3.数字资料的整理

4.问卷资料的整理

5.统计分析的方法(单变量描述统计、集中量数分析、离散量数分析)

6.理论分析团队调查项目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1.撰写调查报告

2.团队汇报1.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调查报告撰写(个人完成)

团队ppt汇报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详见表2、表3。

表2 各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

工作过程成果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调查方案、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分析报告

总结阶段调查报告

在“调查方案设计”的成果展现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规。

表3 “调查方案设计”成果展现考核量规

考核项目考核关键点(技能标准)配分得分

调查方案的制订

抽样方案的制订调查的目的明确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语言通顺、叙述合理20

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10

活动步骤清晰、合理20

调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当10

抽样方案的设计合理可行、格式规范10

实训表现团队合作积极主动10

在团队合作中履行职责、认真负责10

合计 100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12JGB415)

【作者简介】陆显琛(1972-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篇4

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开课学期:第3学年夏季学期

学分:1学分学时:32学时(2周)

适用专业:金融学(0204)

一、社会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社会调查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际、认识实际、学习实际,进一步加深和理解所学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金融学所涉及的专业问题进行直观的认识。

二、社会调查对象与内容

金融学专业的社会调查必须具有专业特色,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调查对象。

1、调查了解主要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业务流程及特点,金融行业的组织机构及管理状况和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三、社会调查的方式

个案调查、问卷调查、访问法、文献法等。

四、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

1、学生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掌握必要的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

2、要求学生了解相关金融工作的基本流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

3、撰写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并将结论反馈给所调查的企事业单位。

五、社会调查成绩评定

1、按合格、不合格二级评定成绩,指导教师应写出书面评语。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篇5

初二《社会》课本中外历史交叉编写,但以中国史为主;在内容上,覆盖面广,重点突出,难点较少,要 胜于人教社编写的历史课本;在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上,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另外,还安排许多插图,有利于直观教学 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它更适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需要。

初二《社会》课本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课堂消化解决,即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减轻学生负 担。为此,在初二《社会》教学中,我进行“四环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现谈谈我的做法和初步体会。

一、“四环节教学”的具体做法

所谓“四环节教学”,是指每一堂课一般都按“引导性预习――重点性授课――针对性练习――科学性讲 评”四环节循序进行,始终把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训练为主线,以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引导性预习。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时,抓住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反复阅读,独立思考,做到有计 划、有目的地听课。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基本了解,抓住重点和难点,为授课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具 体做到“导”和“预习”两点,这样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就是指导,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去预习。为了使学生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富有 成效,我给学生编了预习提纲。提纲根据教学大纲、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按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 繁设计,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趣味性和现实性。如《抗日战争的开始》一节,首先告诉学生本节的重点是:卢 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其次,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 主义侵略中国的四次事变,了解抗战开始后出现的两条抗战路线及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四次会战名称。再次 ,要求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和表现,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是怎样形成的。(注:下面都以本节教材内容为 例)、:“预习”,指学生根据提纲看书,找答案,理线索,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前后贯通,熟记重点,把难 点和重点带到课堂,以求针对性地解决。

2.重点性授课。就是指教师在认真备课,吃透大纲精神,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讲授新 课,并为学生解疑,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要在“熟”和“短”两个字上下功夫。

“熟”:就是指教师要熟悉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和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做到“三熟悉”才能抓 住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到哪些是学生难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这也是为教师“精”、“短”授课 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讲授本节内容教师首先要知道本节的重点是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共 的全面抗战路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难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和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而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四次侵华事变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只需分析一下学生即可掌握,两 条抗战路线产生不同的结果要作分析。

“短”,就是指教师授课要“精讲”、“短讲”,一般一节课授课时间不超过30分钟。该节内容只要按下 列线索讲清即可(第一教时板书)

(附图 {图})

&nbs

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篇6

Course Description

In this course, we will focus o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decade of the 1960s.This decade, following the “Greatest Generation” which survived the Depression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was a particularly tumultuous time in American history, when questions of purpose and meaning arose in response to America’s new military and economic power.If the decade of the 1950s was one of conservatism and conformity, the 1960s was a time when the old values and traditions went through a re-evaluation.Beginning with the hope of promise embodied in the youthful president, John F.Kennedy, the country witnessed a cultural divide arise between those who advocated substantive change, and those content with the status quo.Various reform groups became politicized through activities which protested the American presence in Vietnam, the lack of civil rights for minorities, and the lack of tolerance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which characterized American culture.The Cold War hostilities which pitted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the Soviet Union became internalized, as the country advanced toward a period of extended rioting, terrorism, and assassination that threatened the fabric of national cohesion.As we proceed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our class, you should use your written responses to develop a sense of purpose in the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effects which changed during this time, taking into account such aspects as gender, race, ethnicity, class, and the many other variables which begin to account for America’s pluralism.Course Requirements

Reading the material with a critical sense of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is not enough.I will expect you to also share your insights into the readings in regular response paper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class discussion, and to take both a midterm and a final exam.Response papers are not the summary of the text in question.Rather, they consist of your emotional, intellectual, and aesthetic connections to the text, and reflect your own individuality as a reader and a thinker.Responses should engage with all of the texts assigned for that week, and be at least a page in length.They should show some serious thought on the subject, curiosity, insight, or engagement with the issues and ideas.Responses which are thoughtful, inquisitive, insightful, and/or show a genuine engagement with the text receive full credit.Your responses must be your own thoughts, ideas, and feelings.If you choose to use outside sources for your responses, YOU MUST CITE EVERY SOURCE EVERY TIME YOU USE IT.If you do not cite every source every time you use it, you are stealing and lying.Such papers receive no credit.Response papers must be emailed to me on the evening before our class.Email them to me at puluowen@gmail.com.Late responses sent after class begins will receive no credit.Attendance

Regular attendance is mandatory.If you miss more than 2 class sessions, your grade will inevitably suffer.Should you miss more than 3 sessions, I will drop you from my class.Also, if you attend a different session of this class, you will be marked absent.Show up for the class you signed up for.If you know that you are going to be away from class for a valid reason, kindly inform me BEFORE you will be absent so that we can coordinate your making up the missed class.Paper TextsISBN 0-8090-1567-6

Electronic Texts

Baidu.com.“The Rise of Feminism in USA in 1960’s.”

<>

Biography of Lyndon Baines Johnson.<>

Biography of Richard Milhouse Nixon.Jimmy Hendrix:Live at Woodstock ’69.<>

King, Martin Luther, Jr.“Letter from a Birmingham Jail, 16 April 1963.” < >

Manifesto Club:Essay, “My Sputnik” by Zinovy Zinik

<>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篇7

社会助长效应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普里特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入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在有人陪伴跑步时,时速达到31英里;在竞争情境下并无明显的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利普里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

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抑制效应。

目前,学校教育普遍以班级为单位,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竞争,比如班级之间的级格率、平均分、优秀率、总体操行评定等,都促使教师及学生为能在学校或年级中名次排上前列而努力。可以说,这时我们一个班级就好比学校里的一个个体,只有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大比拼,才能有效促进彼此之间的竞争。不比分不出优劣,更难促使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可以说,有效利用社会助长效应,更有利于促进群体之间的奋进。

有效利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行为效益,无论在工作难度及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着重大差异,工作环境都会对学生之间的助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能否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社会助长效应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体现。

社会抑制是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社会抑制在个人生活、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效防止社会抑制所带给人们的负作用,将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社会抑制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抑制跟个体的心理素质有关

心理素质可以简单地说是一个人受到外界的刺激所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使心理素质有差异。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同学,抗挫折能力自然就会强些,遇到烦恼的事情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舒缓心理压力。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则除非老师叫到才会起来回答问题,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个体表现欲望的问题,但实则有的同学害羞。

二、社会抑制与个体的知识水平有着重要联系

个体知识水平充分地表现为办事能力、工作效能,虽然两者在比例上不能形成正比关系,但知识水平对技能的助长效应是明显的。在某些方面掌握知识较多的同学或者知识面比较广的同学,社会抑制带给他的影响可能就会比较小些。课堂教学是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及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学会有效利用学生的知识面及知识水平进行教学,防止社会抑制带给学生个体尽可能少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社会抑制与周围人们的评价方式有关

评价方式是人们对个体、社会及群体所做出的成果或影响力的肯定或否定。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事的正确性及成果的同时,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同学,等等,这些评价也会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价值体现。“自己要行;别人要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要行。”这就是最好的论证。

四、社会抑制与自己的隐私及秘密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及秘密,也就是说每个都有自己的心理防线的底限,当自己的心理防线底限被突破时会有恐惧感和不安。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感受而要求别人来回答某些并不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就喜刨根问底,提问学生时还要求学生说明答题的原由。人生好比做选择题,有时选择某个答案是不需要理由的,可以说,在理由中找到答案难以有很好的创新,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某些时候是需要用跳跃式思维方式的,循序渐进往往会给解决某个问题增加难度。

五、社会抑制与个人的表现欲有关

同学之间由于性格的不同,每个人爱张扬的程度也会不同,有的同学天生就好动,“爱出风头”,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某些表现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那些爱表现的同学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上台演讲、主持节目、文艺展示等,充分利用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可开发潜能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有所才必将有所用,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天赋。

六、社会抑制与周围的环境有关

周围环境会影响人的思维活跃程度,科学家做过相应的实验,噪音量(分贝)对人体影响:0—50分贝,舒适、细语声;50—90分贝,妨碍睡眠、难过、焦虑;90—130分贝,耳朵发痒、疼痛;130分贝以上,耳膜破裂、耳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工作效益及创作灵感。比如写作、创意和灵感都是来自于一时之间,甚至有的创意来自于人的梦境,例如,许多杰出的创作是在人少的时候和夜间而不是在专门的办公室产生的。虽然办公室是一个较好工作的环境,但它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正常工作时间内一个学习和工作的普通环境罢了。人们都渴望有个舒适、安静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品德与社会教学初探 篇8

一、学习内容趣味化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必须使所学内容趣味化,把抽象的历史、地理等知识以生动的故事、儿歌等形式展现出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类的家园——地球》一课时,了解七大洲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我就利用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七大洲的形状和地理位置,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试着把七大洲的名称、位置编成儿歌。不一会儿,学生就编写出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亚非欧洲是朋友,南北美洲手拉手,企鹅住在南极洲,四面环海大洋洲。”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堂内容,并且提高了识记地图的能力。

又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说出各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我便结合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并编出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东北满族和朝鲜(族),北部蒙古(族)大草原,西北新疆维吾尔(族),苗、彝、壮、傣在西南,藏族就在大高原,黎族居住在海南,台湾岛上有高山(族)。”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小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知识往往感到遥远而陌生,教师就要使用多种手段,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在《屈辱的历史》一课教学时,我播放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学生观后义愤填膺,甚至拍案而起。接着,我又让学生讲一讲还知道哪些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并思考“日本国土面积那么小,为什么敢侵略我国”。学生思考片刻后,踊跃发言,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又问:“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表示应该从眼前做起,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法宝。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质疑,利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等。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为党唱支歌》一课,如果让学生仅从教材列举的一些事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内涵,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讨论,提出疑惑;然后利用书籍、网络等渠道自己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调查访问;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全班自由交流。学生们找到了很多真实的事例,切身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巨变,进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总之,教师只要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正确解读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能不断创新,保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社会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篇9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系 祝平燕副教授

●课程简介

社会工作方法是在社会工作中实施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与步骤。学术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是把社会工作方法划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两大类。直接服务方法是给受助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常包括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间接服务方法指对受助者实施帮助前的社会工作活动形式,通常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研究等。北京大学王思斌将社会工作方法划分为微观层面的方法和宏观层面的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属于微观层面的方法,而社区工作、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等三个部分属于宏观层面的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被称为经典社会工作方法的三大方法: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伦理价值、基本理论、主要模式和技巧,特别了解从西方介绍过来的三大工作方法在中国如何专业化、本土化和科学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的基本知识体系,而且要学会用三大方法分析相关实务,进而为学习社会工作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

教学重点包括三大工作方法的伦理价值、主要理论和模式以及基本技巧。要求学生运用三大工作方法理论、模式和技巧分析中国本土的社工实务,以增强实践能力。

第一章 《个案工作》方法(3.5学时)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专业服务方法,对象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或预防困难和问题,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使之获得幸福。

●本章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认同内化个案工作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本质特征、目标功能和发展历史;学习掌握个案工作的各种技术技巧;了解个案工作不同理论模式的理论背景、哲学假设、基本概念、具体方法及特点;学会反思性地学习;对既有理论持批判性态度;对个案工作在中国大陆本土化发展进行思考。

课程还将向学生介绍个案工作的沟通、记录和评估等技巧,并让学生明了个案工作的主要步骤以及在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此外,学生还要对个案工作的主要流派有所了解。

●学习方法指导

个案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实务性。个案工作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教学过程更应该寻找实践其理论方法的机会,进行个案工作实务操作的演练,通过实验室技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

第二,内化价值观。如果说社会工作是一套关于助人的价值理念、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的整合系统,而价值理念是系统的核心和灵魂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案工作就是工作者的一种道德实践,必须持守价值理念。

第三,力求本土化。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产生并发展于西方欧美社会教会的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关于人与社会的价值理念,更多的是源于基督教文化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其理论基础、运作原则和方法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个案工作时,应有这方面的警觉,当个案工作的某些价值理念或运作原则在我们实际的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力求本土化的发展。

●本章的重、难点

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哲学理念、历史发展等;个案工作的技术技巧、关系建立、工作程序等;心理社会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理情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联合家庭治疗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个案工作概述(0.5学时)

一、个案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个案工作的特征和功能

三、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

四、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哲学价值体系(0.5学时)

一、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

二、个案工作的价值观

三、个案工作价值的两难论题

四、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程序(0.5学时)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二、资料收集与问题判断

三、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

五、结案与评估

第四节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2学时)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二、人本治疗模式

三、理性情绪模式

四、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五、联合家庭治疗模式

作业、练习:

1、个案工作的涵义及其功能是什么?

2、简述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

3、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特点有哪些?

4、简述个案工作的工作原则。

5、简述个案工作的程序。

6、试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架构。

7、试述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治疗方法。

第二章 《小组工作》方法(3.5学时)

●本章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传统的三种基本方法之一,在国内外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小组工作是继个案工作之后又一种经典的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为本章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小组工作又为后续章节社区工作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

●本章教学的目的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小组社会工作教学的目的即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理论和技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务训练,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章学习方法指导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心理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再展开学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小组工作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同时也注重理论性。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评估案主的需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介入措施和计划,真正将小组工作的实际操作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本章的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有三:一是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二是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式,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基础理论和社会目标模式、社会治疗模式和互惠模式等常用模式;三是小组工作的技巧,包括小组的筹备和计划,小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技巧,小组领导者的要求和技巧,小组的评估。

本章的难点在于:1.真正理解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并在小组工作的实务中使其得到内化;2.在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模式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小组工作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刘梦主编:《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1、李建兴:《社会团体工作》,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

2、林万亿:《团体工作》,三民书局,1995年。

3、吴梦珍主编:《小组工作》,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1994年。

4、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1998年。

5、丁少华:《小组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实验及实习要求

本章的实验及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可到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学校等单位进行本章的认知实习,接触有关小组工作,增强对本章的感性认识。课程实验主要是学生自主选择场地与人群模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游戏、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模拟操作。本章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做一个小组设计,掌握带领小组过程中的常用技巧。实验及实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未来小组工作。

●教学基本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小组工作概述(0.5学时)

一、小组工作的涵义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三、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重、难点提示】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1学时)

一、需要理论

二、小组动力学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镜中自我理论

五、交流分析理论

【重、难点提示】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小组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1.5学时)

一、社会目标模式

二、互惠模式

三、治疗模式

四、发展性模式

【重、难点提示】掌握四种模式的理论和具体内容;对四种不同模式的优势和限制的认识与反思;四种工作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技巧(自学)

一、领导小组的技巧

二、小组的沟通与解决冲突的技巧

三、小组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技巧

四、小组工作的本土化运用技巧

【重、难点提示】领导技巧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小组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小组的发展过程,包括筹备、初期、中期、后期、评估的特点及技巧;小组工作的本土化。

【练习、作业】

1、小组工作的涵义及其功能。

2、简述小组动力学的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3、班杜拉(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4、在小组工作中,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5、小组工作中解决冲突的策略有哪些?

6、简述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

7、试述社会策划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以及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第三章 《社区工作》方法(3学时)

●本章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之一,同时又是社会工作实务在社区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该课程建设适应了国内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借鉴国外社区工作先进理论、实务经验和各地社区建设不同模式,并努力实现本土化。因此该课程的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区工作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之后被承认的第三种社会工作方法。

●本章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社区工作在我国和西方的历史沿革,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模式与技巧,并能够在社区工作实践中科学灵活地运用。

●本章学习方法指导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注重在对社区基本理论及知识较好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对社区工作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强调专业社区工作实务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注重到社区中进行实习和锻炼,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章的重、难点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视野;社区工作的实务理论,即社区工作的基本模式及工作技巧。

●本章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徐永祥:《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资料:

1、周 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陈钟琳:《社区工作实务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3、甘炳光:《社区工作技巧》,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

●实验及实习要求

针对社区工作实务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和技巧,实地参观考察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本章的实验及实习要求有:实验模拟训练,包括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学生到先进社区进行参观、拜访社区领导或社区机构,至少有一次到基层社区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将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习之中,并在实习结束后写一份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社区工作概述(0.5学时)

一、社区与社区工作的概念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三、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重、难点提示】社区工作的涵义;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原则和理论基础(0.5学时)

一、社区工作的价值观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理解社区工作的若干理论学说

四、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

【重、难点提示】社区工作的若干理论学说;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策略模式(1.5学时)

一、地区发展模式

二、社会策划模式

【重、难点提示】两种模式的任务和策略;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方法。

第四节

社区工作技巧(0.5学时)

一、社区分析技巧

二、社区联系技巧

三、组织工作技巧

四、社区项目的评估

【重、难点提示】社区分析技巧;社区联系技巧;组织工作技巧。

【练习、作业】

1、社区工作的涵义及它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2、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简述影响社区工作的基本思潮中新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4、简述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定。

5、社区工作有哪些技巧?如何运用它们?

6、简述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

7、阐述社区工作中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任务和策略。

●考核方式

上一篇:逆向设计教学下一篇:现场安全检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