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9篇)
包公思想的核心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要求百姓利益为先、体察民情、爱护百姓、为民请命。这与现在所说司法为民是一致的。在司法活动中克服金钱、权势和亲情等因素的干扰,做到清正廉洁,明法致公,为民请命,包公就这样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维护司法公正的千古“司法之神”。权力、金钱、亲情三种因素,是古今中外,尤其是当下中国影响司法公正的三大主要因素,所以,认识包公形象所代表的百姓心声对于当下和将来仍有说不尽的意义。学习包公的公正、文明的司法精神,提升现代时期的.法律素养,仍是具有重大效用。
作为一名检察干警,一名法律工作者,要学习包公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职业操守,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担当精神,亲民爱民、关爱百姓的民本思想,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在执法办案中敢于排除人情干扰,敢于抵制不当干预,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办案,坚守廉洁司法底线,自觉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当好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做执法如山的“现代包公”、做让群众满意的“现代包公",继承我国传统司法文化的思想精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包公精神。
审计人要忠于职守。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当代审计人责任重于泰山,忠实履行职责,义不容辞。审计人忠于职守就是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崇高的审计事业,尽心尽责尽职,充分发挥好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人要爱于百姓。党中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融传统文明于新时代实践中,源于传统又在继承中创新。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访民情、听民声、解民难,为民办实事,关注改善民生情况,确保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惠及于民。
审计人要洁于身心。包拯拒馈“不持一砚归”是洁身自好的光辉典范。审计人洁于身心就是要生活固守清俭,自行修洁,艰苦朴素,高风亮节,不存私心,不谋私利,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保持洁净的身心。
发扬包公公正不阿的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医生”也是“病人”,既是活动推进者也是行为主体人。只有领导干部做到公正不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动真格,才能树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才能有各级各地出实招的生动局面。
发扬包公两袖清风的精神。中央提出整治“四风”,剑指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直击要害,深得人心。整治四风,弘扬廉洁自律精神,关键在于一“弱”一“强”、一“破”一“立”。弱,就是弱化官员的意识;强,就是强化公仆意识,在清正廉洁中服务人民才能取信于民。破,就是改变奢靡浪费的恶习;立,就是树立党性纯洁的理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发扬包公铁面无私的精神。无私方能无我,无我方能尽心尽责。没有私心,没有私利,才能从大局出发,从党的利益出发,触及灵魂,触及核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敢于亮短揭丑的态度、以治病救人的担当,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对照党纪条规,严肃认真地查找“四风”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认真加以整改,使干部作风得到转变。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冤假错案集中出现,如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案等,给我们的检察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曹建明检察长强调要从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和近期发现的冤假错案中进一步认真剖析和反思,切实做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因此,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我们守护司法公平正义底线的末端,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的大门之外。这要求我们的法律监督工作者能像包公一样坚持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明察善断,才能切实制止冤假错案的出现。
包拯的清廉官德无疑对当今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但凡事都有两面,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其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和时代局限,方能避免因时代变迁形成的偏见即过份拔高或过多贬抑。斯人已去,但只要人们对惩恶扬善、正义公道的渴望还存在,“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
合肥包公祠的楹联赞扬他“为官存正气,从政树廉风”,“正气耿光昭日月,廉洁清栋妇孺知”。包孝肃公墓园的楹联是“庐州有幸埋廉相,包水无言吊直臣”。这都表达了后人对包拯的崇敬与怀念。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这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包括包拯在内的诸多清官最高最公正的评价。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它倡导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
包公司法文化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有人认为清官司法突出个人,抹杀制度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从法治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保护正当利益要通过健全法制,而不必祈求清官。但将制度与个人割裂或对立起来也是不现实的。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实行,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执好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用好人。有包公式的清官才能执好法。我们所说的清官品德与严格执法实际是统一的。当今执法中的问题,不少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官德失范问题。所以我们既要强调为政之制,也要重视为官之德。
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25播出。
包拯家训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乡,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 赵朴初敬书)”。
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是五个信仰对象,既相互联系,又互为一体。
拆开来讲,天地属于精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人们的命运,排在第一位。例如,人们一遇上自然灾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坏事,怕天雷打。中国人是个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对“天地”这样高远玄渺的神灵,也结合到现实来理解,如,皇天后土养育了人们,靠天吃饭、顺应天时,天意不可违,等等。正因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现在北京还有天坛、地坛,都是祭天祭地的专门场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国君,国王,国家。到西汉董仲舒干脆将皇帝附会成“天子”,天的儿子,上天派来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权神授”的理论,以便让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同时,对皇帝也有制约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乱来。
第三位的信仰是亲,指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可以泛指父亲,母亲,祖宗,先辈等等,这是更直接来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人们的生命都是来源于父母,“父精母血成汝体”,含辛茹苦养育我。因此,要孝顺父母,孝敬祖宗。用现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卖无》最好解释:“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你,没你哪有我……”,把这些信仰对象都串起来了。中国人敬祖宗有专门的祖庙、宗祠,祖坟,制度和体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长、族田、族产以及族规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国家灭亡了,家族的规矩和体制还在,家国一体,国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发展壮大、扫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国家。西方没有中国这样的家族,国家灭亡了,一般无法复兴。
第四位的信仰是师,这也是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小处看,开我蒙童,启我智慧,从大处讲,传承文化,弘扬文明。因此,师的地位很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重教育,重文化,重传承,中国人受益极大。
【千年包公观后感2】
如今记载反映包拯初进官场的事迹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有贼把别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状,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至今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而事实上,历史并没有记载包拯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非在断案上。
三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一把手”。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在官场崭露头角,包拯确实发出了不少声音,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等。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说到‘包青天’,那可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铁面无私的包拯。
其实,有很多的关于包拯的故事,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向他告包勉(包拯的侄子)的状。包拯大怒,找包勉试问,包勉请求看在母亲的面上放他一马,这一说,包拯更加大怒,就这样,包拯大义灭亲将包勉判了死罪。
怎么样?包拯的确是铁面无私吧!我觉得,包拯这样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现在,有很多像包勉那样的贪官,而像包拯这样出于公心的,真是少之又少呀!
包大人:
您这样出以公心,真是令我敬佩呀!虽然您夹在亲情之间,可是您的第一感觉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罪就判,不能徇私包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这里:嘉佑元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里任,最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您可真是厉害呀!不愧被称为“包青天”,是人民心中的顶梁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包拯的清廉官德对当下的为政为官者,特别是对于我们身兼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惩治腐朽的检察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培养清廉品质。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xx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腐朽是最大的腐朽,司法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司法人员的清正廉洁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包拯正是在腐化成风的北宋社会中保持了清廉,才赢得了当时及后世民众的敬佩。作为检察官,必须按照“坚持执法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清正廉洁的品格。正人先正己,检察官只有自身正了,才可以理直气壮地直面社会上的一切肮脏和丑恶现象,同它们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检察机关在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完成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人民司法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广大检察干警必须树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信仰。司法行为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拯伟大的司法形象正是建立在其高超的断案技能之上的。现阶段,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要求广大检察干警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领悟法律精神,而且能够洞察世事人情,科学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找准法律与个案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这一最佳司法效果。
——观《千年包公》有感
《千年包公》分三集,分别是《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
为人之道——清心直道。所谓清心,指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直道,意为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清心治本,直道处世。这是包公一生为人为官的座右铭。包拯39岁写下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作喜,草尽狐兔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公之所以有如此坚实的人格信仰,志存高远,全赖于“忠、孝、廉”的良好家风。所以树立良好家风极其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定当自觉修身,严于律己,时时以清心要求自己,行直道。
为官之道——铁面无私。从古至今,经过人们的神化和戏化,包公从白脸演变成了“黑脸”。民间流传“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体现了包公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形象深入人心。包公认为:法者,乃国家之重器。任何人不得越法而妄为。法律必须是公正无私的体现,公是法的灵魂,只有去私才能做到执法公正。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将牢记“包弹”精神,秉承廉洁作风,本着公正之心,严格依法依规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民之道——以民为本。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找不到包公的名字,原因是“独包孝肃公,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恰恰体现了包公亲民、爱民、为民请命,心中有百姓,所以深得百姓喜爱。包公到哪里当官,就在哪里打井,反映了他做什么事情都先为方便百姓。他离开端州往别处上任时“不持一砚归”,并要求手下的人“再小的礼物,也不能动”。包公一生所断的案中,当属“断牛舌案”和“匿金案”为经典。这两件案得以迅速破案,不仅因为包公判案的智慧,而且还有赖于他对民情的了解。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必谨小慎微,矜于细行,心系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切身处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无私精神。包公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大义灭亲忍痛铡包勉的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包公的光明磊落。这也警示着我们党员干部要有一身浩然正气,不营私舞弊、不朋比为奸,做官不是为了个人的私欲,而是为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即使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要敢于坚守正义、维护底线,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从心底里尊重我们的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担当精神。包公一生追求正义、不惜丢官铡当朝太师庞昱的故事,让人们领悟到包公的执法严明。这也告诫着我们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坚守原则,不官官相护,不唯上、不唯权,要坚持依法维护社会正义,做到明察秋毫,即使面对强权也要坚持真理、恪尽职守,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支持我们的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为民请命、一心为国的奉献精神。陈州放粮的故事,让人们亲切感受到包公的亲民、爱民情怀。这也提醒着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时刻心里装着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不推诿、不拖延,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深刻认识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鱼和水、血和肉的关系,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打心底里拥护和爱戴我们的党员干部。
包公司法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有关包公的戏剧和故事虽有变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把包公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可以跨越时代、超越时空、永恒持久的。就法律而言,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惩恶扬善等最基本的司法原则和司法精神始终不变。就司法者而言,清正廉洁、无私无畏、执法严明等职业要求,也不会改变。包公司法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具有上述两个层面上的精神内涵。
包公司法文化是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代表,已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习惯和信念,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公司法文化中蕴含的法律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法家思想;既有道家思想,又有佛教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扎根于普通民众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影响极其深远。
同时,包公司法文化中蕴含的法律思想,与当今司法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不相悖,也不过时。
第一篇讲的是一个叫张小友的小孩子,卖油炸糍粑,他把卖来的钱放在篮子里,躺在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上睡觉,然后被人偷了。包公正好过来,小孩把事情告诉了包公,第二天包公来审那块石头,但是石头一直不肯开口,后来那个偷钱的小偷来看好戏,最终被抓住了。第二篇讲的是一个叫王五的人,他有一头好驴,然后骑着它上小镇上卖木炭,后来回来一看自己的驴像似病了。然后,王五赶快告诉了包公。第二天,包公审驴,但是那头驴不肯说,包公就把它关了起来,饿了它三天三夜,但它还是不说,就打了四十大板,然后放了,包公和王五跟着驴来到了一户人家,找到了王五的驴和小偷。
我觉得第一篇比较奇怪,竟然包公会去审一个石头,本来石头就不会说话,包公还审它。第二篇也是的,驴虽然是动物,但是它也不会说中文。
包公他机智聪明,我非常的喜欢他,我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一定会向包公学习。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推荐阅读:
红色纪录片观后感06-24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6-28
红线纪录片观后感10-24
零零后纪录片观后感06-10
纪录片《玄奘之路》观后感07-23
生命至上纪录片观后感07-27
《本色》纪录片观后感心得09-11
央视纪录片货币观后感10-28
贸易战争纪录片观后感01-29
春天纪事纪录片观后感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