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考研经验(精选8篇)
刚刚被录取,很多师弟师妹来问,所以统一发帖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点体会,包括法综和经济法。大家有问题也可以直接在下面留言问我哈。我的情况算是比较顺利,暑假7月份开始准备司考,一共准备了7、8、9三个月,各科都比较平均,考了400+。10月中下旬决定考研,大概准备了两个月,目前录取了民商经济法学院的经济法。我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备考历程。
一、司考篇
我的各科复习分布如下:
民法:钟秀勇土豪金(听)+119(背)+历年真题(2遍)+冲刺阶段各个机构押题 知产:老钟讲知产(听)+真题(1遍,分值少)另:鄢梦萱的知产也很不错
刑法:柏浪涛攻略(听)+柏浪涛冲刺讲义+历年真题(2遍)+冲刺阶段各个机构押题
很多人听刘凤科,但是我个人偏向温和派的柏老师,但刘的总论确实强些 刑诉:左宁讲义(听)+小绿皮(背)+历年真题(2遍)+冲刺阶段各个机构押题
陈少文也相当不错
民诉:戴鹏讲义(听)+杨秀清(三撤)+小绿皮(背)+历年真题(2遍)+押题
戴鹏的民诉很清晰明快,杨秀清理论功底绝对没的说,三撤讲的极其明白 商经:鄢梦萱土豪金(听)+119(背)+历年真题(2遍)+冲刺阶段各个机构押题 商经鄢老师讲的很好,但是经济法每年都会有一些老师没讲到的,无碍。三国:杨帆讲义(听)+小绿皮(背)+历年真题(2遍)+殷敏押题
杨帆老师三国女神没的说,打基础非常好,殷敏老师押题很服
行政法:徐金桂土豪金(听)+119(背)+历年真题(2遍)+冲刺阶段各个机构押题 理论法:杜洪波 真的大神 讲课很棒 考前三页纸很有用 全程跟杜大大
总的思路是,音频加刷题,不熬夜,白天保持高效率,不纠结争议点,每年都有难题但是要把简单题和中档题的分保证,要踏实和刻苦,避免仪式化学习,也就是其实一天很累做很多机械的学习劳动到最后没进到脑子里,自己还挺感动的~司考没什么捷径,大家的信息和资料都是一样的通畅,这也是跟考研不一样的一点,所以一定要真正的付出心血,耐心背书,勤奋思考,踏实刷题。
二、考研篇 着重讲一下考研哈。
(一)学校?专业?学硕?专硕?
大家肯定在这个问题上都经历过纠结,我也一样,跟大家说说我当时的考量。
我是司考后决定考研,当时时间已经很紧了,选学校不敢贪大,又因为专硕相比较学硕容易些,所以当时想的是人大法硕或者法大学硕,认可度和学术氛围都很好。后来确实是觉得法大要稳一些,而且也希望自己能有个喜欢的专业,所以权衡之后报了法大的经济法。很多师妹问我怎么不选其他牌子大但是法学没有法大好的学校,我个人还是觉得研究生阶段专业要更重要些,去一个法学一般的985院校,感觉教育方式可能跟本科也没多大差别,法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的平台也会少很多。有人问司考和考研的衔接,我个人感觉司考和法硕的联系大些,题型相似并且法硕的难度低于司考,除了刑法要把两阶层换成四要件,其他的变化不是很多。法硕也很多要背的,全国一张卷(与学硕不同),选择和大题应该是有两三本书,都要背熟。
另外,确实热门专业人很多,有风险,自己要有个大概预期,法大的政策,进复试之后如果被刷再调剂不是很容易。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二)备考初试
选了学校和专业之后就是要努力准备复试了,首先要收集各种信息,很重要,避免走弯路。我也看了很多经验,得到师兄师姐的很大帮助,现在都特别特别的感恩。我这两个月复习的规划是这样的:每天上午一小时单词,三小时法综(顺序先民刑后法宪诉),中午午睡,下午一小时政治,三小时经济法,晚上做英语题和政治题,总结专业课笔记和题型。因为时间短,所以用的资料不多,但都很有用,有充分挖掘价值和时间性价比:
1、英语:新东方乱序单词书、黄皮书真题(英语没有做模拟题),王江涛的作文书,何凯文长难句(没时间了所以没细看,是一本口碑不错的书)
单词书配合扇贝效果更好些,单词很重要,我到最后也还在背单词,扇贝睡前刷一会,不占用大段时间就好。黄皮真题设计很好,翻译解析都很到位,第一遍最好精做,找分析的感觉。小作文要把一些固定格式记下来,大作文要积累各类素材,字体很关键,可以买一本字帖临摹,作文也是英语的半壁江山。长难句和翻译可以在做阅读时一并锻炼。
2、政治:大纲解析、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4套卷
政治花的时间最少,大纲解析应付选择题感觉足够了,知识点很全,有一部分要背的时间轴什么的我编了顺口溜和打油诗,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小草,也是很精炼的一本书,基本没有废话,也很推荐。之后就是1000题,能刷几遍就刷几遍吧~强化考点。最后是把肖4背下来,今年的话,应付大题也很足够了。政治还有一些不错的书,比如肖
8、蒋中庭等,有时间并且基础薄弱的小伙伴可以多看看,多刷几套模拟题。
3、法综:课本、讲义、真题
跟大家一样,一开始真的很头疼法综,一本民法都那么厚,不全部看完不放心怕漏点,全部看完又记不住弄得重要的点也会混,后来咨询了几个老师和师兄师姐,发现法综课本有些内容不用看。法综考的多且很基础,所有的点都看反而适得其反。我也是先通读课本,再看讲义上某一节有哪些考点,会考名词还是简答或者论述,有针对性的开始背诵,不重要的点一看而过,不背但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大概知道怎么编出来…),看完一部分后对应真题检验看的成果,不会的马上加热。之前听法大一个老师的音频,讲了一些复习的思路感觉也很有用,重者恒重的东西在法综考试时务必要烂熟于心的。
至于资料,自己也买了很多,淘宝的,机构的,但是经过实践检验有用的确实也只有几本,后期需要反复看。所以大家选择资料和讲义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在鸡肋的资料上面浪费时间。
4、经济法:两本经济法、一本公司法、笔记、讲义、历年真题、部分论文、另外读了薛克鹏老师的《经济法基本范畴研究》。
经济法推荐书目有三本,以最新版本的绿皮经济法为主,这本书内容最全、观点最新,要精读,其中会计法、审计法、产业法、房地产法初试考察相对较少,总论、竞争法、消费者法、金融财税考察相对较多,自己可以合理分配。红皮经济法也要细读,尤其是绿皮书里没有的内容,有互补的作用。第三本公司法里很偏商法的内容考察较少,主要考察涉及公法属性和体现经济法宗旨的一些内容,所以不必全部看完。针对这三本书,我自己整理了一份笔记,第二遍的时候对着真题(包括以前的选择)还有期末题把考点都在笔记上标记出来,便于分清侧重。由于书上的知识点比较分散,所以我还看了讲义,因为经济法会考一些很宏观、起点很高的题目,有时候会要求你在一个制高点抓一些东西出来,所以必须有这种从总论打基础——用总论指导分论——学习分论并体会总结上升——从分论内容印证总论实质要义的思维能力。同时,因为卷二的题目深度会加大,所以读了薛老师这本推荐书目之外的《经济法基本范畴研究》,也很受用。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另外,由于买不到很全的真题,我是自己在贴吧和论坛上搜集的,比较麻烦,最后自己整理了一本。复试时也主要看这个。
最后,由于初试内容不局限与三本课本,所以还要读一些论文,建议按照不同部门法分类去读,慢慢可以发现这个领域目前法大的老师们主要集中在哪几个问题上,这也有可能是某一个考点。
(三)备考复试
复试四门:听力、口语、专业课笔试、专业课面试。初试成绩大概是2月中旬出来,分数线隔一个月出来,之后差不多一周后复试。尽早准备比较好。
1、听力
题型是填空和选择,用雅思和六级题目练习都可以。我们今年填空读两遍,选择读一遍,最后有留给几分钟涂卡时间,如果明年不变,小伙伴们不用担心边听边涂的问题。具体流程跟咱们四六级差不多,会有试音,注意如果试音太长可能会把真题放过去,所以小伙伴们要稍加留意。
2、口语
口语是外国语学院组织,一直听说有法律英语的趋势,到了也没实施。外院考的话不难,都是热点和日常话题。所有考生分为几组,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考试,不同组题目不同。具体流程是:先进入备考教室,老师分组,三人一组,分好后到考场外等候,一起入场。考场内有一个老师和一个研究生,老师会让先做自我介绍,基本上三十秒,然后提问一个问题,最后是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个讨论配合很重要,大家和谐一点、不冷场,分都不会太低哈。
3、专业课笔试
经济法今年是简答和论述。题型类似初试,难度也类似。考前除了要复习初试内容还要再多读一些论文和部分教研组老师的专著,我自己收集了一些,师兄推荐了一些。考试两个小时,题量不小,要写的快快的。
4、专业课面试
很多人都很紧张面试,毕竟是复试一锤定音的环节,我自己也特别紧张。面试分组很随机,一般两组或者三组,一组五个老师面试。经济法是抽题回答,可以换题,换完之后不能再回答第一题。每个人大概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面试时间,个别的会长一些,要看老师追问。现场会给一张白纸和笔,让你提前思考一会。题目有难易,一切看手气。简单题不一定好,难题答不出来也要给一个思路,总之要淡定、谦逊,语言表达要流畅,着装没有强制要求,简单大方学院风都可以,正装也行。
好啦,大家有问题可以在下面留言直接问我,我知道的尽量回答大家。我整个备考过程得到了师兄师姐很多很多的帮助,少走了很多弯路,真的很感恩。所以回报师弟师妹们,分享我自己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关于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始于Coase (1937) 的开创性论文。Coase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 说明了制度是重要的。North (1990) 从产权和外部性的关系角度分析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发现外部性的内部化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正如Hall和Jones (1999) 所指出, 明晰的产权制度会激励个人和企业去从事那些创造财富的活动, 而糟糕的产权制度只会激励他们去从事那些诸如寻租、腐败和盗窃等活动。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 (1996) 中国1985—1995年期间经济增长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经济体制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非农业劳动力从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转移所产生地劳动力资源再分配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0.4个百分点。其中1990—1994, 年均贡献达到0.9个百分点。Hall和Jones (1999) 根据Sachs和Warner1995年编制的各国的对外开放指数, 发现对外开放指数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Easterly和Levine (2003) 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一国政府的政策制度越趋于自由化, 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从1978年到2008年, 实物资本的投入只能解释部分经济增长的原因, 生产效率的快速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而制度安排的效率又决定了生产效率的高低。这就是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基于1978-2008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制度安排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 增长模型的确定
跟Hall和Jones (1999) 一样, 我们把经济增长的焦点聚集在人均产出增长而不是经济增
长速度上。我们假定产出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其中t表示时间, Y是产出, K为物质资本存量, L为劳动, A的贡献将被作为生产
效率来衡量;因此, 它反映的不仅是技术, 而是既定实物资本量和劳动服务量下产出的所有决定因素。
给 (1) 式两边除以工人数 并取自然对数变为:
(2) 式将每工人平均产出用实物资本密度和生产效率来表示, 我们就可以把各因素对人均产出的贡献准确地分解开来。
2. 基础数据
如无特别说明, 数据都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时间段为1978—2008, 下面分别对所涉及到的变量做具体分析:
为基于1978年可比价格的GDP, 为各年劳动力人数, 沿用Hall和Jones (1999) 对实物资本初始存量和折旧的合理假定 (6%) 构造了基于1978年可比价格的的 估计值。收入份额的数据表明, 自1978年以来, 生产函数中实物资本的收入份额 约为0.5。跟其他经济增长文献一样, 生产效率为“索洛残差”。
3. 分解结果分析
表格一把 (2) 式中每工人平均产出分解成两大部分:即实物资本密度的贡献和生产效率的贡献。为了增加可比性, 所有的项目都除以2008年的数值。例如, 根据表格一, 1994年的资本密度为2008年的99.5%, 但生产效率却只有2008年的42.7%, 所以1978年的人均产出只有2008年的42.5%。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 自1978年以来, 每工人人均产出增长了约为6.35倍。这意味着每工人产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1%, 这是一个相当令人惊讶的数字。这也是使上亿的中国居民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
表格还显示中国的生产效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稳步上升, 自1978年到2008年, 中国的生产效率增长了10倍左右, 在实物资本密度贡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正是生产效率贡献的不断提高, 才保证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每工人人均产出迅速增长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效率的快速增长。那么, 生产效率快速增长背后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第三部分要解决的问题。
三、制度安排对生产效率影响的经验分析
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
首先, 每人人均产出 和生产效率沿用第二部分的数据。其次, 本文采取类似于Barro和Sala-i-Martin (1995) 的政府消费来作为衡量政治制度效率的指标。再次是产权结构, 本文用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RSOE) 来描述产权结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RSOE的比重越低, 越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然后是金融发展程度, 本文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GP的比率 (Credit) 来衡量中国金融发展程度。最后是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 从而间接反映了它的市场化程度。本文则是利用对外贸易依存度 (Trade) , 即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当年GDP的比率来衡量
表格二给出了各统计量的统计描述。
2. 协整模型及其检验
根据表格二下半部分报告了对各统计量单位根的检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各变量序列都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 也就是说各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但各序列变量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都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假设, 所以各变量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根据前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把回归模型写成:
用GLS估计后得到:
其中回归系数下面括号内报告的是相对应回归系数的统计量。
第二步, 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有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可得
对 进行单位根检验, 其结果如下:
位根的结论, 因此可以确定是平稳序列, 即。上述结果显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 (1, 0.48, 1.43, -0.64, -1.01) 。
3. 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1) 首先通过协整检验证实了回归方程不是伪回归, 而是生产效率和各制度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一种描述。
(2) 我们再来检验方程 (4) 各回归系数的正负性, 正如所预期的, 预算外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 (Outbt) 和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Rsoet) 与生产效率为负相关;而金融发展程度 (Creditt) 和对外开放程度 (Tradet) 则与生产效率正相关。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在所选取的样本范围之内, 中国经济制度安排与生产效率之间相关
性显著;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十分显著。在各项制度安排中, 经济体制改革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最为突出, 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程度和政府预算制度的完善也是中国经济生产率迅速增长的原因。这也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 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生产效率不断得以提高的源泉。
这就说明在经济制度改革时, 首当其冲的是进一步加大对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保证社会公正的条件下进一步清晰产权和使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靠市场竞争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2. 从分析中可以看到, 政治制度的规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公共预算制度的完善为出发点, 通过法定程序产生的政府年度收支计划, 来限制政府收支, 让政府收支制度符合“纳税人”的根本利益, 以期塑造出有限政府。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世界银行, 1996, 《中国经济:通货膨胀, 深化改革》,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Barro, Robert J.and Xavier Sala-i-Martin, 1995, Economic growth.New York;London and Montreal, McGraw-Hill.
[4]Coase Ronald H.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 (4) :386-405
[5]Knack Stephen and Philip Keefer, 1995,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Tests Using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Measures.”Economics and Politics7:207-27.
[6]North D.C.and Thomas R.P.,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经过30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伟大历程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建立和完善为基本线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目标探索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展开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和宏观间接管理体制,相应推进了价格、流通、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设立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改革目标的探索,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体制应该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不断深化。
——框架构建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阶段。主要进展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培育市场体系;国家计划管理总体上实现了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构建了新型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实行汇率并轨,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加强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职能;开放了一批新的沿江、沿边及省会城市,加入了世贸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体制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总体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这一阶段,至少将持续到2020年。截至目前,在经济领域,重点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垄断行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等。完成了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的各项工作,开放型经济格局全面形成。
(二)巨大成就
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第一,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主体充分发育,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为导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协调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第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8%,总量由世界第十一位跃居第四位:财政收入从1000多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近1.5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754.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由28.2%、47.9%和23.9%转变为11.3%、48.6%和40.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70.5%:17.3%:12.2%转变为40.8%:26.8%:32.4%;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人均917元提高到24246元;万元GDP能耗从15.7吨标准煤下降到1.16吨标准煤。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变,城镇化水平从17.9%提高到44.9%。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第三,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1978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5.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4元,均实际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57.5%和67.7%下降到36.3%和43.1%。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m2和8.1 m2增加到27.1m2(2006年)和31.63m2,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转变。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人均期望寿命由1981年的67.7岁提高到2007年的73岁。
第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包括230件法律、近600件行政法规、7000多件地方性法规的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0年来,我国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推进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0年的历程和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和理论启迪
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取向、成功动因与内在规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启示。
(一)主要经验
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历史经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是这些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理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确处理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市场化取向。我国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立新中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坚持围绕发展推进改革。始终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把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不断创造发展的新优势,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把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处理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注重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的渐进探索、重点突破和有序推进。通过渐进改革方式,把改革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把握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成本低、震动小、成效大的成功改革之路。
——正确处理政府推动和群众首创的关系,坚持调动各方面推进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结合起来,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经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从国情出发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坚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协同推进。通过体制改革,改善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借鉴国外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市场、技术、资源和智力,破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商务规则的体制弊端,不断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化,使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正确处理探索和规范、破旧和立新的关系,坚持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通过改革开放鲜活的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改革的关系,坚持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改革开放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我国注重微观经济改革和宏观经济改革、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乃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设。
(二)理论启迪
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带来了许多理论启迪,这必将成为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党的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动力。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法宝。要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打破一切不符合中国国情和科学发展规律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为改革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第三,只有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复杂利益关系,保证改革开放平稳健康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坚决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也要兼顾不同地区与行业、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避免引起社会震荡。
第四,只有建立健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资源配置制度和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五,只有加快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更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条件。
第六,只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社会公正、和谐和人民共同富裕。必须通过改革,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
第七,只有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才能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随着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内外部经济协调发展,取得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地位。
第八,只有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领域的改革与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与之相配套。要在继续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三、继续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认清改革开放新形势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化解经济生活中不协调,不稳定因素,必须加快改革步伐。近年来,针对经济生活中不协调、不稳定和不可持续因素,我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有些在短期内难以化解,其根源在于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当前,许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尚未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建设,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国内外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必须加快改革,建立健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内外部经济互补平衡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全面开放条件下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五是完成改革的攻坚任务,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我国许多改革攻坚任务尚未完成。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明确战略攻坚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是:
第一,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要素市场、资源价格、财税、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二,按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改革。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普及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改革现行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主要面向城市配置的制度安排,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共享,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营造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法律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第四,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环节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集中。继续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消除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按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完善“走出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按照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本人二战各科总分是391,今年的线是385,政治64,英语83,数三131,专业课113.初试排名第36名,复试第31名,加上我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上了。
第一年是知道自己要考经院,只是知道要考而已,许多准备不充分,不深入,停留在表面上的会做题上面。第二年看的面要广一下,心态也更加积极。下面主要是二战的小结,各科虽然都不太好,但是将就说说吧。1心境
既然能定下里考经院,都是有志向的人,定下来了就不要轻易更改了,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的困难和诱惑,要克服和克制,而且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个过程中按马哲的说法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考上经院服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绝大部分可以改变的困难。前面的师兄师姐已经践行了,单纯一点使劲学,就学习过程而言一定是有很大的收获的。借张宇老师的一句话“You are more than what you have become.You must take your place in the circle of life.Remember who you are.”人的潜力是无穷的,累了倦了可以鼓励自己,但凡事不要太过,过犹不及,太累了就该休息一下。2用书
(1)政治:两年主体都是用的肖大大的精讲精练,配合1000题(第一次做的时候看一章做一章,按章节用稿纸写答案,第二次单纯做题。后面看错题),反复看了两三遍。后来陆续出的讲真题,知识点提要,还有背诵版小黄本(预测的,不是全部的点。后面的肖八肖四上的许多点都在这个上面)也是都买了。肖四肖八一定要好好做。肖四大题全背,不能偷懒,要把材料也看熟,今年的题可以说都压中了。不过自己之后查小分发现,自己的客观选择题只拿了29分,大题35分,可能选择题看的不够细致吧。
(2)英语:丁晓钟的超精解,英一的。第一年是全翻译了一遍。第二年主要是反复做题,看他的解题思路。另外,第二年把英二的真题反复做了五六遍,主要是看题目的设计,干扰项的套路。读文章到看到某段猜一下会出什么题,主要是从命题人的角度来分析。模拟题也是需要做的,严格把控时间,达到模拟的效果。但是不建议多做,有时候感觉模拟题的解题思路比较诡异。
(3)数学:强推张宇视频,讲课幽默,认真负责(高数线代概率都看了,有不太熟的多看几遍就行了),某宝上有卖,强化班的就行了,主要是缕清思路,框架,形成体系。另外我还看了王式安的概率,大帝的线代(线代前面向量行列式感觉宇哥讲得好,后面的方程组李讲得好),不要局限于某个老师,关键是把相关的点弄懂,可能这个老师不对胃口,那个老师能欣然接受。用书主要是高数,线代本科教材(因为专业课有概率统计,放到专业课里讲),张宇的高数18讲,第一年有全书,没扔,第二年查知识点。张宇的1000题。要注意,数学是一个实践学科,第一年吃在没多做题的亏上面,和英语不一样,数学一是一,二是二。必须保证每天的训练量,少算几天手就会生。所以第二年把市面上好点的模拟题都做了,张宇的8套4套最后1套,400题,李永乐的6+2(这个和真题的难度较为接近),合工大的15年17年的,汤家凤的8套。做模拟题的时候按情况有时候没写具体的步骤,写得比较快。然后就是真题,用的李永乐的,一定要做,主要是熟悉命题的风格,真题相对简单,一般保证规范答题。最后,不要看分数,关键是要把涉及到的知识点搞懂搞透。搞懂知识点是最重要的,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
(4)专业课:我专业课不好,加上二战压力大,所以就上了一个新祥旭的一对一,老师推荐主要用博迪投资学9th(及圣才练习、答案),罗斯理财9th(及圣才练习、答案),李子奈计量4th(及配套练习、答案),古扎拉蒂计量(这本比较简单,讲得细致。)赫尔的期货期权及衍生品,看到了希腊值部分,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强推),浙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高教版)(及习题与解答)(部分证明很好),陈家鼎/孙山泽 数理统计讲义(主要看了矩阵的证明部分)。考虑到经院的风格,就没有把重点放在国金和货银上面。遇到不懂的就多看几遍。3时间安排
整体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由于是二战,第一年从当年3月份就是刚开学开始准备,一直到12月的考研。第二年是从毕业之后7月22日开始(差不多主要是5个月),期间我找了明天控股投融资部的信托业务处的工作,后来辞职了,直到7月22日完全开始全职考研,在本科学校附近租了房子。10月份之前基本上每天的时间安排是早上6点半起床吃完早餐之后到8点的时间背单词,后期背下政治和英语作文。8点到11点半是数学,吃完午饭继续做数学和英语(英语和政治的时间不多)。中午休息半个小时,然后是2点到5点45看专业课,晚上还是数学和专业课,累了就看下英语和政治。晚上到11点自习室关灯。回去有时间再看看。到10月份之后主要是下午的时间安排给了英语和政治,晚上主要是专业课。4经验教训
其实我是看了许多考上的师兄师姐的帖子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部分,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没有绝对适合每个人的方式方法,这点一定要搞清楚。下面就我初始准备部分说一下我自己的经验教训。我觉得具体的经验在复习的过程中是可以慢慢习得的,但大方向一定不能错。
首先说教训,专业课或者说各科一定要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和计划,同时要根据对应的难度相应的分配时间,切不要在重要的有难度的章节赶进度,有些章节就是要多花时间才能理顺,理顺了还不够,得熟练,但是当把这些搞定之后,下面的章节看起来会相对轻松一些,慢就是快。
英语重真题,数学重模拟。专业课没那么多质量好的题,所以课后题一定要认认真真做,投资和理财的课后题要多做几遍,开始都做,后期当有判断力的时候可以选择好的题重复做。另外,各科都是一样,做题的目的要清楚,是为了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切忌为做题而做题,如手指月,不要在手上死扣。
另外,由于经院改革已经有三四年了,出题的风格相对来说稳定了,主要是计算题为主,但是一些像论述的题主要看平时看书的时候对理论的关注度,理顺了还是算好答的。同时,可以参照光华的投资和理财(今年貌似有一个原题),还有统计,经院出题风格有向光华靠拢的趋势,比较活,不过原理理解清楚了就能做。5复试
英语听力这部分,基本上是考完6级就没听过听力了,所以考完之后有把老托福听一遍,最后得了2分(总共3分),其实还是自己比较菜,有不少拿3分的。
专业课面试侧重时事热点,这部分我们是把在北京复习的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然后分工找相应的时事热点,每天讲3到4个热点,差不多讲了一周左右,一共找了二十七八个,范围上基本山都覆盖到了,只是在准备的程度上面有出入。复试的总体感觉是问的问题细化了,比如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我们准备的时候就是从基本的定义,背景,进程,风险,影响,意义等方面来做的,但是复试的题是人民币国际化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它的风险,所以要在复试时说比较长的时间,我感觉还是比较难的,可能也是我的答法不对,要把问题阐述清楚,就是把准备的那些东西全部讲出来,但是又感觉回答没什么针对性,大家按自己的理解取舍吧。
会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大批应届毕业生投身于研究生考试大军已经不是新的话题了,一方面是当前形势所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更美好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同时,为了不断适应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一批在职工作者也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价值。也有一批考生为了重返校园而加入到考研大军中。现凯程为大家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2015年考研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将分享2015年暨南大学经济学考研,帮助有志于考取暨南大学的考生们,暨南大学欢迎你们!前言
本人是女生,本科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所谓的数学系!学校在北京一所一般的一本学校,大学前三年都很不喜欢学习,现在绩点都没上三,其实说这些就是说只要你好好复习,跨校、跨专业、跨地区都不是问题!我报考的专业是统计学,初试还是西方经济学~ 分数是英语54,政治77,数学128,西经141,总分400,排名第5。
只说西经吧!其他的也不高,政治我觉得广州还是放水了,我选择题对了答案应该只有30+,说明我的分析题应该上了40,不容易啊!
一、关于参考书
暨大的西方经济学其实不是很难,主要注重的是基础!参考书就是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其他的专业书都不用看,只要把这两本书看透了然后再加上一些与它配套的书就足够了!我复习用的资料书有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翔高教育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心的配套的习题册+金凯程的笔记和课后习题+尹伯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对于《尹伯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这本书,我必须要说,可是是时间有点远的原因,我并不推荐大家把他作为主要的复习工具,原因在于错误太多,无论选择题还是计算题,都有很多的错!
二、复习经历(一)第一遍
最开始就是看两本教材,跟着金凯程那本书的笔记和课后答案把书先大致的看完了一遍,再把课后习题做一遍,大概一本书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复习的比较早,5月份开始看专业课,一直到8月份第一遍才结束。这个阶段主要就是了解一下书,把课后习题做完!(二)第二遍
开始第二遍,第二遍就是做笔记,根据自己的理解、上去年的西方经济学大纲、历年真题还有金凯程那本书的笔记,将觉得有可能会考大题的知识点都抄了一遍,抄的时候要注意有自己的理解!因为高老师写的书其实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散,很多知识很口语化,并不适合后期的背诵!这一轮格外的慢,尤其跟我其他几个研友相比我专业课复习进程很慢,心里也很急,但是当时觉得看几遍不要紧,最主要的是每遍都要有用,所以还是坚持自己的习惯做了一遍笔记,事实证明这一遍非常的重要!(主要是做笔记)。(三)第三遍
第三遍就开始细看,因为今年暨大西经题型改了,所以相应的复习方法也要改!虽然说复习全面比较好,但是也很耽误时间,比如今年我就一个名词解释也没有背,因为选择题占了30%(就是45分),计算题占了30%(45分),那么就是说只剩下了60分考论述,肯定不可能还有名词解释,60分除了一个论述题外,其他的分应该都分给了问答题!确实如此,我记得当时在北理工考专业课的时候,我前面后面的都是考暨大的,但是前面那个男生就不知道今年题型换了!第三遍的细看就是为了选择题,第一年考选择题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题目,也不知道暨大会怎么出选择题,当时就是把书觉得任何可能会考选择题的都标记起来,仔细推敲。然后再做相应习题,就是上面我说的那几本书(翔高教育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心的配套的习题册,尹伯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都有选择题,所以我都买了,但是用两本书的坏处就在这儿,有很多一样的题但是是不一样的答案,这就要靠自己了,不过经验来看大多都是翔高的对了!这一遍相对来说比较短,(针对选择题但是也要抽出时间背笔记)。(四)第四遍
第四遍开始时已经12月份了应该,当时马上要现场确认但是在现场确认那一天丢了学生证,各种悲剧!第四遍主要对付的题型就是计算题加上问答题。对于问答题的时候,之前做笔记的用处就出来了,跟之前说的一样,因为高老师写的书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散,很多知识很口语化,所以如果直接背书那么面对考试不知道如何下笔是其次,主要是没有时间写那么多!如果你做了笔记,根据参考书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将书上的知识自己整合,这时候直接背诵就会很轻松!但是背诵也要有技巧,先对每章做一个框架,背一遍,然后再再默写一遍。到临考前半个月,做到对着框架能直接默写出所有的知识点,这样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对于计算题,主要是做题!课后习题,金凯程那本书的历年名校真题,再加上伊伯成的那本书的计算题。但是伊伯成的那本书计算题特别多,而且有的很简单一看就不会考,而有的又格外的难,看了你也不会做,并且每一种题型有很多道,所以对于这本书大家一定要有取舍!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很多答案是错误的!所以大家做这本书如果觉得自己做对了就不要跟答案较劲了!其实翔高那本习题册也有计算题,但是我当时没有时间,而且被伊伯成那本书折腾的受不了了所以就没有做!大家如果有时间可是试试这个,我大概看了一下,个人觉得比伊伯成老师那本书要更为合理一些!(五)第五遍
第四遍结束后估计应该12月末了,这个时候就查漏补缺了!还是要回归书,我记得我当时每天复习西经都是先拿出自己画的每章的框架图默写,然后看书,之后将自己做过的选择题再做一遍,最后错过的计算题再做一遍。一天一章,有的章节在做框架图的时候就可以弄成一章,便于理解!就可以直接去参加考试了!考试前一天晚上还可以把自己的笔记本拿出来背一背。
三、总结
之前看过其他亲故的分享,尤其是大祁的,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她分享的书目真的很详细,而且特别完整,想着大家看完那个应该就心安了,但是还是有小盆友们很迷茫。那我就再补充一些吧。
最想说的就是,大家的迷茫是共性,不是个例。大家千万不要被自己现在的迷茫打败,我就是这么一路迷糊过来的。想不好要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就先复习必考科目,大家现在应该都有课,专业课上好好听讲也是考研专业课的一种复习了。一边复习一边想,自己到底喜欢学术的还是专业的,到底更擅长学哪些科目了。这不是高考,所有科目都要好好掌握,考研还是有选择性的,比如大家英语不太好,可以避开英语,选择不考英语的专硕。要做到扬长避短,有所取舍。
我不是能拉长战线的人,所以正式复习还是在9月份,也就是大四上学期。大家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政治不用多说,大家肯定也听自己的学长学姐们说了,最后再背就行。我想说的是,确实如此,但是到了最后一定要背,不要嫌多嫌烦,尤其是肖秀荣最后4套题,大题争取都背下来。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例子,政治几乎没背,做了最后四套题,但是大题也没全记住,所以才考了60多,我们班的一直在背的小孩儿考了70多,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大家一定要吸取。
专业课的参考资料除了我上面提到的大祁的帖子,我再给大家推荐一个,这是一位从新祥旭考上贸大的有爱的学姐告诉我的细节,就是大家可以去中央编译局下载政府工作报告中日两版,大概没有最新的,我们主要是用这个资料来学习专业化的翻译语言。最好是自己先翻译,然后再对照原文,这样坚持下来效果惊人。最好每天都翻译,大概就是一天一到两段,因为看多了脑细胞会死很多。大家不要觉得枯燥,因为你真的坚持翻译下来了,你会很明显的感觉到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开始翻开这份报告。
当然基础也不能忽视。大家学校里有口笔译的课的话一定要好好听老师讲,没有也要自己读讲翻译基础的书,不在多少,最好是一本书读透。有老师最好了,这里我又有一个教训,我们优秀的老师在课上提过两件事,他说,大家课下一定要好好记住那些国家的名字;他还说,三位一体这个词的读音不同寻常,一定要里下来。结果,今年贸大都考了。我悔恨没有按照老师说的做呀„所以老师说的话一定要好好执行!说起这个来,大家考试时还一定要注意读题,就像今年,翻译的第二题给了我们大大的“惊喜”,按一般思维就肯定直接翻译了,但是人家题目说了,要标假名,贸大的惊喜可是很出其不意的,你们以后考试的时候就知道了。
关于专业课真题,有一点要跟大家强调,真题一定要专硕学硕一起买,专硕的好多语法题都来自学硕,千万不要忽视,做这些真题比单纯的记语法要实用的多。
接下来关于百科,如果大家还没想好考专硕,可以把百科当作课余爱好来看,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后你想好了考专硕时就用上了。百科知识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积累。公文写作大家也不用担心,查资料找到它们各自的格式,记住就行了。其余的就是考验你的写作功底。如果写作真的不太好,那就推荐你平时多背一些名言警句,优美段落,考前最好再记上一段,强迫自己在合适的时候用上它。我考前背的报任安书的名句就真的用上了。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梦想。说到的梦想,这还是今年百科的写作题呢。大家也可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考研。让自己坚持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身边有人找工作或考公务员,如果家里人不希望你考研,你都要想想,自己付出的是否能说服自己坚持下去。路可以选择多条,一心可以二用,但是要让自己分清先后主次。我考研的同时也买了公务员的书,因为我也不知道最后是否能成功,多留一条路总没坏处,不过我们省的省考跟考研不冲突,所以我考完研才准备的公务员,有主有次。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新祥旭.贸硕堂 http://maoshuotang.xxxedu.net/
情况来选择。
最后想说,大家不要有太大压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今日事今日毕,偶尔和朋友们出去放松一下,最后的结果一定如你所愿。
自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 我国政府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利用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开放水平。在对国外有效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 通过用改革促进开放的方式, 使我国独特的经济竞争优势被激发, 使我国的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不断加强, 有效的实现了国内外经济的互补, 促进了我国总体经济的转型, 使我国取得巨大成就。
一、现今我国金融的发展状况
1. 银行业
现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垄断程度较高, 而其垄断者主要为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龙头。而商业银行市场所主营的业务主要分为两种, 即传统业务与外汇业务, 而其在投资银行业务 (如金融租赁业务、旅游广告业务、财产顾问业务等) 方面却很少涉足。而商业银行市场的这种狭窄的业务范围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营业利润的进一步提高, 这则导致了国有银行资金的严重不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现阶段由于核心竞争能力较弱, 因此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而这都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不佳、资产运用效率不高、盈利能力较弱、账目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的。
2. 保险业
迄今为止, 我国的保险行业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而且其发展态势极为迅猛, 经计算, 年均增长率高达39.6%。截止2000年底, 我国保险行业的保险费用收入已经高达159.9亿元人民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 我国保险市场行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就目前来说, 我国共有保险公司愈四十家, 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 其它多种保险公司成分并存的良性竞争发展的市场化保险格局。然而, 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保险行业已经趋于完善, 不再有问题。保险公司实力不足、资金运转渠道过少、工作效率和经营技术不够高以及服务水平过差等, 都是现今我国保险业存在的严重问题, 如不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保险业将面临着很大的冲击。
3. 证券业
我国的证券业虽然在近10年来发展迅速, 并且初具规模,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我国国内的证券机构服务的业务范围太过于狭窄, 品种单一, 结构大致相同。在业务范围上, 也仅限于国内的承销、经纪和自营这三大传统的业务, 虽然也略有涉及其他服务, 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劣势, 导致了并没有过高的成就。其次, 融资渠道的不顺畅, 上市公司并不多。
二、金融开放水平的基本现状
1. 金融体制改革速度加快, 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 金融体制通过具体的革新以后, 我国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 并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作为主体, 其中也包括了外资金融机构在内, 诸多金融机构体制并存, 逐渐地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有规模的金融体系。1994年后, 中央银行加强了本外币的衔接, 进行了对冲操作, 这一调整手段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 其对对外资金与金融机构的监管功能还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使对境外中资机构的现场稽核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2. 外汇管理体制和对外经济金融法制建设成绩显著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已由最初的双重汇率制度成功转型到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近些年来, 为了优化和完善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 一系列重要涉外法律法规被制定、修改, 如《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等多项重要法律被先后颁布施行, 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完善。在政策导向方面, 也发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条例规定, 不但有效的实现了对外资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更使得我国外汇监管工作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而这一功能的实现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外国银行及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我国银行的进步与发展。
3. 金融业务开放度不断扩大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现代社会, 我国的银行业要想进一步发展, 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对外开放水平。现阶段, 我国银行在金融、保险与证券业务上的对外开放水平都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发展成效, 对外开放范围与水平都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 我国为了推动银行业的发展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而其中对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做出贡献最多的就是中国进出口银行。
4. 引进的外资机构越来越多
目前, 外资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随着金融方面改革的开放, 国内诸家银行实力也明显增强, 所以我国对于外资银行的管理, 开始采取了以国民待遇为主的政策。在外资公司得到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强烈竞争和国民对于保险的认识。
三、我国对外金融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1. 巨额外汇储备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我国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调控力度有限, 现阶段, 主要以行政手段调控为主。在我国现阶段信贷刚性较大的情况下, 而这样的调控形式显然难以使得紧缩国内信贷方式对外汇储备及基础货币的调整作用得以发挥。而如果再汇款冲销外汇占款政策只能够对我国以内向型经营企业发挥作用, 就会使得我国许多的内向型企业发生较大的资金缺口, 对内向型企业的发展不利。可是这一措施的施行却不能够对我国以外向型发展为主的企业产生约束作用, 而这一管理的缺陷将使外向型企业能够通过外资获得巨额外汇资金。这种内外型企业资金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会对我国产业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使其向着倾斜甚至畸形的方向上发展, 从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2. 利用外资机构方面, 过于追求数量而不顾利益
目前, 我国有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 即只注重引进的外资机构数量, 而不讲求外资实际的效益。造成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部分领导阶层的腐败作风作祟, 将签到的外资项目作为自己事业上的功绩来炫耀;二是受地方的驱使, 对外商来者不拒。
3. 对外商的管理不严格, 导致我国经济损失惨重
由于部分地区和企业把外商当成摇钱树, 导致对外商的管理力度上不够严格, 使外商有空子可钻, 账目上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以至于我国经济损失惨重, 更是出现了外资企业长期“亏空”, 却不断增资的奇怪现象。
4. 新汇制给内资企业的管理带来困难
我国于1994年为始, 实行了新汇制改革措施。然而, 由于在改革开始初期, 我国社会中极度缺乏相应的措施, 因此这一改革措施的实行不但没有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效,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内资企业的外汇风险, 造成了内资企业避险机制的欠缺。并且, 由于各个企业在结汇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新汇制机制下的汇率情况也在不断的波动, 因此, 加大了企业的外汇风险程度。同时在结售汇制度下, 内资企业的现汇帐户与外汇交易时机选择权被剥夺, 而我国又没有建立起人民币期货市场, 这样一来, 货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就一下子全部转移到了企业头上, 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
四、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1. 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
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 是把经济增长与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上的。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 我国的经济是非常落后的, 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很多人都处在“吃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状态,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就是接连不断的政治斗争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后期,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口号, 意思就是以发展为主要前提, 其他一切工作都需要围绕发展来展开。国家把这一思想具化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要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 收入及分配放在其次, 总体概括来说, 即增长优先发展模式。这项战略确立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而例如投资驱动、出口鼓励等的政策, 则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途径。
2. 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不能仅仅局限于各企业内部的独立发展, 在发展初期, 一定比例的资本积累,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发展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资本积累率, 提出了很多观点以及政策主张。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也确实是依靠着投资与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3. 出口鼓励的发展模式
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改革开放, 这就说明改革与开放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相关经济学家提出了鼓励进出口的策略, 并且最终获得了大众的共识。在一个国家改革经济体制发展的同时, 打开国门, 面向整个世界。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就是这样做的, 坚持不懈的采取外向型发展策略, 把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五、金融开放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1. 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目前中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金融的开放度和利率调整时滞, 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有着严重的影响。当我国面对国内冲击时, 可以通过提高金融行业开放水平的方式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当面对国外冲击时, 可以通过降低金融行业开放度的方式控制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不同的国家, 应该保持最佳的金融开放度, 以更好的规避经济冲击对宏观经济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
2. 过度的金融开放会给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每个国家都希望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特别是像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 为了引入外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使国内的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 会给国内经济埋下隐患, 造成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3. 面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应采取不同的开放政策
当国内的冲击效应十分明显, 处于主导地位时, 为了避免受到不利的影响, 我国需要努力的促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若是国外的冲击效应较为明显, 居于主导地位时, 则应该加强对国际经融市场的监管。例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国外以美国为主的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 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也比较稳定, 而当时我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上也取得了十分迅猛的发展, 国外对我国造成的冲击较小, 主要以国内冲击为主导。在这样的环境发展背景下, 积极的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 不仅能够有效的分散国内的金融风险, 还可以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保障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运行。
4. 我国需要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合作
在我国金融业开放水平近一步提高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关注到的是,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货币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我国金融业极为乐于接受一些积极的效应, 但对于负面的溢出效应, 若是我国不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防范, 将对我国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稳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 在这些由对外开放带来的负面效应面前, 我国的应通过建立起与发达国家健康、长期、有效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方法最大限度的避免因货币溢出效应带来的货币竞争性贬值现象的出现。
总结:综上所述, 面对当前日益频繁的金融开放政策, 中国将延续之前“正”的一面, 及时改进并革新“负”的一面, 避免过度金融开放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 这样才能有效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让中国走上更加繁荣富强的道路。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一经实施, 就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 但是也不乏很多问题的存在。在对外金融开放方面, 对于那些因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并最终导致外商经济利益受损的事件与问题, 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据此来保护我国民族工业的主体性地位, 这也将对我国经济有着很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谷海东.中国经济现状及趋势研究[J].大众科技, 2012, 94 (8) :176-177.
[2]郭熙保.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J].当代财经, 2011, 316 (3) :55-57.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浙江经济增速达到8%,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一梯队。“这表明,近年来浙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卫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月24,杭州梦想小镇,创业者在互联网村举办的一场座谈会上交流
事实上,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更早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寒意”:2009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增长仅3.4%,告别了连续19年的两位数增长。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的浙江,下辖近90个县(市、区),几乎每个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覆盖轻纺、皮鞋、经编、电器、打火机等行业。曾经,“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全球市场,更以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势扬名海内外。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品以出口国际市场为主的浙江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9年原本计划增长9%的浙江外贸,实际负增长13.8%。
“对于浙江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要尽快完成经济转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过去,浙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传统的要素驱动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现在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化。
在朱卫江看来,浙江能够在短期内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关键是较早认识到了经济转型升级,并系统性地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浙商回归”“四换三名”“五水共治”“特色小镇”……支撑了浙江经济在换挡期的合理增速。
发力:浙商回归
2011年10月,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在杭州召开。时任浙江代省长的夏宝龙表达了省外海外浙商能够回归浙江、发展经济的希望。他说,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是浙江的金字招牌,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
很快,2012年初,浙江出台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浙商回归列为当年省政府的“头号工程”。按照这份意见,浙江各级政府要在五年内,通过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引进项目到位资金累计达到1万亿元。
2008年经济危机后,外需锐减、内需趋缓,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浙江,开始重新审视投资对经济拉动的重要性。
“浙江投资一直处在低位运行状态,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东部水平。”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徐志宏说。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到2011年的近10年里,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8年低于全国水平。
对海外市场依存度最高的温州,是这轮经济调整中浙江最先感受到下行压力的地市。温州前市委书记陈德荣曾分析说:“温州经济总量下滑的直接原因还是投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前些年整个温州的生产性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相对缺乏,导致后面的整个产出不足。”
温州可以说是浙江10年来投资乏力的缩影。据统计,本世纪前10年,温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只有33%,低于浙江全省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这样一种长期的投资不足,带来温州的生产能力和转型发展的能力欠缺。”陈德荣说。
但是,加大投资强度的钱从哪里来?
外资、国企、民企,通常被认为是投资的三大来源,但多年来,浙江引入外资和央企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比如,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上,2011年浙江仅相当于邻省江苏的36.3%,相比10年前的2002年,反而下降了7.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缺乏土地,在全国各省纷纷与央企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潮中,浙江也没有挤上头班车。
在这种投资来源结构下,浙江开始将目光转向自身的优势——遍布全球的数百万浙商。
目前有600多万浙商分布在省外各个角落,有200多万浙商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或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浙商在省外的投资额大约有4.5万亿元,创造的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
为了确保浙商回归这个头号工程的落实,省政府除了成立“回归引进”领导小组,由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亲自出任组长外,还启动了对11个市,20个省级相关部门,以及29个省外浙江商会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直接纳入地方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以及班子政绩考核,且与奖惩挂钩。
省委书记夏宝龙反复告诫全省干部,在推进这项工作中,要多问问“四个够不够”: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
在省领导的强力推进下,一场不以招商为名的招商,在浙江各地全面展开。全省按照“盯人盯企”的方式启动实施浙商回归“千万招引行动计划”,省市县三级100位领导干部负责盯引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确保项目早签约早落户。
2012年至2014年,全省累计引进“浙商回归”500万元以上项目4813个,到位资金5285.73亿元,其中重大项目2501个,到位资金3836.93亿元。目前到位资金50%以上的项目194个,20亿元以上项目37个。
2015年全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066亿元,同比增长37.1%,其中重大项目2234亿元,累计到位资金8352亿元,为浙江经济转型注入了持续不断的活力源泉。
挖潜:四换三名
2015年9月3日,北京胜利日大阅兵让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格外兴奋。因为,摩托车礼宾方队驾驶的45辆国宾护卫摩托车,就出自他们之手。
从接到任务到交出样车,春风动力公司仅花了4个月。高效率背后,是企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智能化改造让人均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转率提升50%,而春风动力公司的这一跨越,得益于近年来浙江实施的“四换三名”工程。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四换三名”的部署,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目的就是为了破解浙江经济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比如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消耗、过多依赖传统市场和传统商业模式以及过多依赖低小散企业的问题。”朱卫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浙江主政者看来,“四换三名”工程是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传统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
“但2008年后,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环境压力加大,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徐剑锋说,“四换三名”工程就是通过“腾挪闪移”的办法,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支撑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年多来,通过“四换三名”,浙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均高于增加值增幅;一批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增强,38家省级“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利润增幅达25.2%。
倒逼:五水共治
2015年11月2日,第七届中国水晶玻璃产业博览会在浙江浦江县开幕。不过,不少人不知道这个博览会此前已停办了5年,而停办的原因正是水晶产业给浦江造成的水污染问题。
浦江县的水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浦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晶玻璃制品产业基地、原辅材料集散地和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水晶产品占全国市场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
同时,水晶产业也成为浦江县的支柱产业。全县一度有水晶作坊2.2万家,发展高峰时期,本地38.8万居民和37万外来人员中,至少有20万人直接从事水晶生产。
但晶莹剔透的水晶,为浦江带来发展活力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健康危害。
全县577条大小河流中,最严重时90%由于污染沦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不仅严重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也让浦江所在地的钱塘江重要支流浦阳江成为全省水质最差的河流,其下游的县市怨声载道。
2013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浦江县与污染的水晶行业展开背水一战。
2013年7月17日,浦江县检察院以污染环境罪对犯罪嫌疑人邓善飞批准逮捕,邓善飞也成了浦江县水晶业污染整治里首个因污染承担法律责任的个体老板。
这也是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文件后,浙江省首例因环境污染而追究刑责的案件。
在重拳整治下,浦江全县2.2万家水晶加工企业,缩减到1200多家,淘汰水晶加工设备6.58万台,使得浦阳江地表水断面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至现在的Ⅲ类,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与此同时,浦阳县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大企业进行扶持,在水晶企业数量锐减90%的同时,实现了产值的增长。
浦江县是浙江以治理污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浙江主政者认为,水污染虽然问题在水面,但根子在岸上。水污染的根源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治水就是抓转型。
“哲学上讲纲举目张,治水就是浙江转型升级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更具持续发展能力的‘纲。”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在浙江这样的江南水乡,治水就是抓转型、治水就是抓生态、治水就是抓民生,治水就是抓政治。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
2014年初,浙江在全省开展了以治污水为突破口,协同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活动。
按照计划,这项活动将以治污水为突破口,3年(2014-2016)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5年(2014-2018)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7年(2014-2020)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为了实施“五水共治”,浙江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六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31家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省治水办实行实体运作,分管副省长兼任省治水办主任。各地也都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形成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的组织推进体系。
来自浙江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地表水控制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67.9%,同比提高了8.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了8.1个百分点,流域水质正呈现快速提升态势。
浙江有近三成的用水、约四成的废水排放来自工业。如今通过治水,倒逼工业转型升级,已出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工业对水环境的源头性污染明显削减的可喜现象。其中,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近两年累计下降14.8%。
引领: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近两年浙江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出的另一个重要抓手。根据浙江的规划,全省将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聚集,成为浙江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
“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2014年起,特色小镇建设便成为省长李强力推的工作之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所长徐剑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0月,李强在参观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时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他说,“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
在李强看来,浙江首提的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其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半个西湖。
“特色小镇将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说,它需要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
2015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快车道”。
当年年初,“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被列入浙江《政府工作报告》的“2015年重点工作”。3月28日,由李强圈定并命名的杭州余杭区“梦想小镇”启用。5月,浙江发布《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1个月后,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
2016年1月,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42个小镇入围。
这些特色小镇所涉及的产业,不仅有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同时还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浙江省省长李强曾在浙江省委机关刊物《今日浙江》上发表题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的署名文章,对正着力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长达6500余字的文章中,李强首次系统阐述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他表示,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文章写道,“可以说,在浙江众多特色小镇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鲜活案例,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与实践。”
截至2015年,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已完成固定投资480亿元,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人才,带来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
事实上,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已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2015年9月,中财办主任刘鹤率队专程前往浙江调研宏观经济运行和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在考察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上城区山南基金小镇等几个特色小镇后,刘鹤指出,对特色小镇印象最深的是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大胆“放水养鱼”,让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这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8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考研经验】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06-08
中国政法大学2016调剂09-14
乡镇政法综治经验交流材料10-15
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07-27
2023年中国政法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09-11
2024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毕业晚会12-21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引入技能课01-06
中国政法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2012年元旦晚会策划书11-26
2018中国电力市场分析07-13
2018年中国梦宣讲材料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