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共4篇)

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 篇1

(一)》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一> 迷娘曲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可采用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达成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程序]课前准备:

请在网上搜寻阅读或图书馆借阅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歌德的相关资料,对歌德及其创作有所了解。

一、欣赏音乐,蓄积学习情绪

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支曲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听完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达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舒伯特谱写的《迷娘曲》。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说说,你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适时而激勉的评价)

二、导入引题,激发学习热情

师: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蹈”就是欢跳或跳舞。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随着人们对艺术作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这种一体化的艺术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支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曲》而谱写的曲子。《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我们刚刚所听的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三、走近诗歌,整体感知

1、范诵诗歌,整体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倾听我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教师范诵诗歌。)

2、感知内容,对话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感知出的诗歌内容?(不管感知出的是什么,教师都给予鼓励。)师: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从同学们的初步感知看出,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研究。要真正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首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代表作

1、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多媒体屏幕打出歌德头像)师:屏幕上映出的是歌德的头像。据你了解,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根据学生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人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今天我们学习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2、走进诗歌,了解背景内容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学习品赏这首伟大的诗作。

五、欣赏品味诗歌,深刻领会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艺术技巧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和感情

齐读诗歌,看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

师:这一次,你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朗诵一边? 2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一节诗,认真体会诗句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3引送式鉴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让我们按照老师上边鉴赏的方法一起学习鉴赏第二节诗歌。哪位同学先来诵读一下第二节诗歌? 谁先鉴赏?或者可先讨论一下,再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具体决定)师:第二节正歌写哪里的场景? 师:有哪些意象?„„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房间以及大理石像。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师:诗人为什么写“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 师:副歌结尾怎么又变成:“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了?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什么感情?(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思念的感情在这里更深一层,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而又复杂了。)4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

朗读第三节诗歌,四人一组鉴赏交流,教师巡回倾听,最后对鉴赏情况做些总结。5品味诗歌,鉴赏和体会艺术技巧

齐读全诗,仔细发现诗歌所使用的高妙的艺术技巧,体会其妙处。

师: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诗里边倾诉的人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可让学生放开讨论,各抒己见,广泛交流。)(这是学习重点之一,也是本诗的学习难点,教师可视学生讨论交流情况做适当的点拨式总结。)师:大家的认识很对。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六、迁移延展,开拓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多媒体屏幕打出或印发歌德的另外两首《迷娘曲》)师:请阅读下面两首《迷娘曲》,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我们以上鉴赏的方法进行鉴赏,写出300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尤其欢迎个性化的创新鉴赏观点。

【附】

迷娘曲(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迷娘曲(之三)别让我讲,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守秘密,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

黑夜,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

<二>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通过多媒体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诗人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创作特点和对英国诗歌发展的贡献;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两个意象意义的把握来理解诗歌内容。

二、能力目标:

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两个意象的含义,重点是理解“水仙”的象征意义。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美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诗人追求理想世界的执著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的精神,去不断追求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主题,准确把握诗歌的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即两个意象内含的准确把握

二、体会精神漫游与人生理想追求之间的关系。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歌可采用反复诵读、讨论、教师点拨、品赏探究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因为有了前一首诗的“扶引式”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诸如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体会感情等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就主要让学生根据前边学习的方法自主诵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读、讨论、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作适当点拨,帮助他们通过对诗歌意象含义的准确把握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从而学习诗人“精神漫游”,去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事物。

[学时安排] 拟用1学时。

[学习程序]

课前准备: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相关资料,对华兹华斯的创作及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华兹华斯的诗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这首诗? 师:你认为这首诗写什么?谁来说说?(交流)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的观点?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这里是朗诵。大家听后看有什么疑惑、问题或个人的思考。(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师:谁有问题、疑惑或个人的思考?(视情况而定)

二、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师:大家都查华兹华斯的有关资料了吗?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谁还能做些补充? 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同学们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搜集资料,这是一种好习惯。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将会是一生的事情。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养成了,我们就会一辈子受益。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详略情况作适当补充)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曾在英国西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诗作又多描写湖畔而得名),1843年被宫廷奉为“桂冠诗人”。1798年,不到28岁的华兹华斯与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他注意吸收民间诗歌的艺术特色,采用民间生动、淳朴的口语。这使他的诗独辟蹊径,呈现出清新、质朴、天然成趣的特点,被称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从而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组诗《露西》等,此外还有《我们是七个》《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等收在《抒情歌谣集》的著名抒情诗。

三、走进诗歌,理解内容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认真体会这首诗究竟写什么内容。

师: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描写自然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你认为这首诗的叙事线索是怎样的?理解这首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哪位同学来说说?谁还有不同的观点?哪位还想补充? 师:细细品读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诗的叙事线索是比较清楚的,即当诗人在独自漫游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一大片金灿灿的水仙。这种千朵万朵的水仙起舞的景象让诗人看了又看,心有所悟,十分喜悦。但还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喜悦,这中间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后来,当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感到神思恍惚或者陷入沉思,感到寂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寞时,眼前便会浮现出那些水仙,并且全身心都变得满怀欢愉,像要伴随水仙翩翩起舞。2抓住意象,跨越障碍

师: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把握以下对立的意象意义是关键。诗中的对立意象:独自漫游——千万朵欢快起舞的水仙,精神上的独自漫游(心神恍惚、深思、寂寞)——(想起)欢乐的水仙是我们理解诗歌主题的障碍。

师:什么是“漫游”?漫游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视情况而定时间)(老师视交流情况作点拨使其明确:“漫游”就是离开家园,去没有目标地、随机地四处寻找理想中的事物。漫游的特点是:通常是一个人,没有稳定感,四处漂泊,风餐露宿,相对于呆在家园中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艰苦、非常孤独甚至充满危险的事情。漫游者和目标追求者的不同在于,他没有目标,只有连自己也不清楚的理想,因此,它必然会经历许多想象不到的磨难,但还不知道这些磨难能不能把自己引向那理想的圣地。因此,漫游者是孤独的、无力的和空虚的。而那些虽然也要经受风霜雨雪,但因为目标明确、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追求者,因此,他们的精神是充实的、乐观的。漫游的人四处流浪,期待着心中的理想之地忽然出现。但在这追寻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则是漫游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师:大家读读诗的开头,看诗人是以一个什么形象出现的?(略作讨论)(这是学习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这里可以做些点拨引导工作。)师:是的。诗人一开始就以一个漫游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在漫游中忽然发现了“在湖边”,“在树阴下”,“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的水仙,它“金黄”“闪烁”“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这一大片美丽的水仙让诗人欣喜不已,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但是,诗人并不知道这个水仙世界会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追求这个理想世界。可是,时间在流逝着,而诗人却始终无法忘怀这金灿灿的让他欣喜不已的水仙世界。因此,每当他在精神世界里漫游,心神恍惚、陷入沉思、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些曾点亮了他的眼睛的水仙,也会立刻变得欢愉起来。

师:(激疑启发)谁能说说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时候的水仙还是大自然中的水仙吗?如果不是的话,她又是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补充)师:(点拨明确)哦,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很高兴啊,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诗中的水仙不仅仅是水仙了,而是一种象征物。她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东西,我想同学们是不难得出答案的。至于她究竟象征着什么,同学们有的认为是一种很具体的事物,有的认为是一种群体或集体事物,说法各异。在这里如果我们紧紧抓住“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仅仅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这些诗句就不难看出,它象征的是一种集体性的美好东西。至于具体象征什么,我们还是让她“朦胧”着吧,大可不必落得太实,太实了反而限制了诗的想象美和朦胧美。

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诗的精髓,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师:这首诗又译作《咏水仙》(见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版《世界抒情诗选》,顾子欣译),请你对比这首诗两种译文的不同题目,你认为哪个好,理由是什么。

师:(点拨激疑)两个题目各有优长。从表达精神漫游主题的角度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个标题好,他更能表现诗人对精神的不懈追求。如果从咏水仙,表达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怀主题的角度讲,《咏水仙》这个题目好。就看诗的落脚点或者重心在哪里。不过,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没搞清楚,从诗里看出,水仙的世界虽然美好,但并不属于诗人,那他的独自漫游与千朵万朵的水仙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说,千朵万朵的水仙与诗人的独自漫游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竟然这样念念不忘?(学生广泛讨论)师:(点拨明确)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这让人不由想起了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精神上的漫游是诗人永恒的状态,而精神上的漫游这也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长久的主题。实际上,我国古代也有许多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和事,但和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漫游”都是有目的的,如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纲领;司马迁游历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考证历史事实,以便写作《史记》;李白游历了东南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赏尽天下美景,以便写出更好卖的诗作;徐霞客几乎阅尽华夏山水,是为了进行科学考察,以便对地理进行科学研究„„东西方人文学者都很重视个体精神的建构,都很重视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我们自然不能放松这种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构建。

(朗读全诗,赏析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五、迁移延展,走进诗人的更多作品 1请阅读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看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听见一千种混合的音调,在树林里当我躺倚着的时候,那样美好的情景里快乐的思潮

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

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

这是我的心灵更悲伤地想起

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

穿过樱草花丛,在那绿阴之中,长青花在编制她的花环;

我坚决相信每一枝花多,都在它所呼吸的空气里尽情享受。

鸟儿在我四周蹦跳雀跃,它们的心意我可无从捉摸——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但即便是它们细微的动作,也好像是一种激动的欢乐。嫩枝萌芽伸展如扇,要捕捉那轻快的威风;

我必须想到,尽我之所能,在那里正有着欢乐。如果这种信念来自天启,如果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圣安排,我还有什么理由悲叹

人是怎样对待人的? 2请在课下阅读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选最喜欢的一首进行鉴赏。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外国诗二首

(二)》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 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二、辩证理解信天翁所代表的人格内涵。

[教学方法] 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俄国19世纪的诗人莱蒙托夫欣赏作者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三、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浏览下载等形式搜集、整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在课堂进行交流。)

教师补充: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因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屡遭流放,在决斗中被杀害。著有《浮云》《祖国》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二十余部长诗。如果想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写大海中的一片孤帆引发了诗人的反问。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然后用两个否定句回答了第一节对帆的反问。

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

(解说: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初步感知全诗。)

(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

问题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

(学生根据作者生平简历和创作,结合全诗进行生发、联想、分析、讨论。)

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问题:作者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

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问题3: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的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借助美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探究诗歌艺术的兴趣。)

明确:作者创设的平静的大海,风暴呼啸着的大海,意象具有崇高美的特点。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把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字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二是力学的崇高。

莱蒙托夫的《帆》中“孤帆”体现了一种力学的崇高,“大海”体现出辽阔恢弘的崇高气势。而“大海”这一意象既指平庸的幸福生活,又指作者生活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这一具有崇高特征的意象意在衬托“孤帆”不满现状、英勇无畏、孤独而又倔强的高大形象。

四、研读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见问题1)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第一节“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与“孤帆在闪耀着白光”,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第二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扎扎地作响”,通过大海地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地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副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画面,反衬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洗礼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了孤帆不满足于现状,富于挑战和斗争的叛逆性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诗作。

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有人将诗人比成是自由的精灵,蓝天下展翅翱翔的云雀。自由是诗人的个性和生命追求,一旦诗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他们或者咆哮怒吼,或者深情哀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诗人在社会暴力的摧残下苟且偷生时唱出的一首悲歌——《信天翁》。

二、学生朗读并整体感知作品,教师指导作理性上的整体把握 1学生采用齐读和自由读两种方式,初步感受诗意和语言。2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本诗的情感方法——属于低沉郁愤一类,并指导学生通过把握节奏和旋律来品读诗作。

3教师展示设计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辨感知诗作。

(1)课题为“信天翁”,但课本对之未做解释,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什么事物?

讨论后明确:诗的第一节中有这样的诗句:“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这些海上的飞禽”,由此看来,信天翁是一种飞禽;在诗的第二节写它有“雪白的翅膀”,诗的第三节又写它“往日何其健美”,第四节又称它是“云中之君”,有“长羽大翼”,可以推知,它是在海上像海燕一样矫健的海鸟。

(2)各个诗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谁能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第一节写信天翁成为船上各类人的玩物;第二节写信天翁在船上的笨拙卑劣表现;第三节写信天翁备受水手们的凌辱摧残;第四节点出信天翁的命运类似于诗人。

(3)“信天翁”与“诗人”意象是什么关系?由此对此诗的总体特点有何认识?

讨论后明确:诗作的第四节中写道,“诗人啊就好像这位云中之君”,作者在用信天翁象征诗人的形象。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按照中国诗歌的传统应称为咏物诗,它托信天翁这个物传达了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批判谴责之志,即托物言志。4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课前有简单的作家介绍,让学生阅读以形成初步印象。

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社会不满?

明确:

(1)社会历史原因: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颓靡之风盛行,18世纪的大革命后带给人们的并不是美好的现实,而是丑恶的谎言蔓延,世界显得荒谬,人们普遍感到“上帝死了”。一些先觉者则以揭示和表现世界的丑恶、罪恶和病态来对抗这个世界,波德莱尔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并成为现代主义的先觉者。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2)个人原因:诗人六岁丧父,母亲性格乖张,这给他幼年的心灵蒙上了阴郁的暗影,从而形成了他成年以后的“永远孤独的命运感”。5把握本诗的主旨大意。

讨论后明确:批判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社会庸众;不满、哀叹、自嘲自身的命运及人生处境。

三、深入细部研读作品——重点探究、难点突破 1研读第一节

提问:诗人在这一诗节中刻画了哪些物象?物象之间的行为过程是如何描述的?物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水手、信天翁、旅客、船、海上。

(2)“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信天翁“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3)信天翁是海上的飞禽,让水手捉住开心取乐;信天翁则“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他们共同的载体“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提问:诗节第二句说“捉住信天翁”,为什么还要补上一句“这些海上的飞禽”?

明确:强调信天翁有自己独立自在的生存空间。作者加上这句,既责水手们的无聊恣虐,又责信天翁的心甘情愿逆来顺受。2研读第二节

提示:利用关联词语“一当„„就„„”体会作者的用意。

明确:强调信天翁一旦离开自由翱翔的大海,它就失去了人格和力量,连它的双翅也失去了效能,显示了海阔天空对信天翁的重要性。3研读第三节。

提示:通过关键场景把握诗节主旨。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所述场景的情节过程。

提问:前两句叙述完以后用了感叹号,作者叹什么?

明确:信天翁的随缘听命、自甘堕落,诗人很愤慨地讥刺它“丑陋可笑”;当然也有对造成这个海之骄子不幸命运的环境的愤怒谴责之意。

提问:在诗节的末尾,作者对水手们的表现也用了叹号,意在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聊庸俗水手表现的极其厌恶和愤慨之情。4研读第四节

提示:深情地朗读、体会诗人在诗句中寄寓的深情。

提问:“诗人啊就像这位云中之君”,点出诗人与信天翁二者之间具有相似点,作者对这些相似点是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明确:从信天翁的角度,以信天翁的形象描写诗人的具体形象;他有“出没于暴风雨,敢把弓手笑看”的一面,又有落地后垂着长羽大翼,步履艰难,被嘘声围得紧紧的一面。

提问:结合第一诗节把握全诗意象的象征关系:现在诗人说信天翁象征了诗人,那么其他形象又象征了现实社会中的什么呢?

明确:折磨信天翁取乐的水手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群众;旅客则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普通的群众;信天翁飞翔的海上天空则喻示着诗人的自由精神世界;船则象征了现实世俗社会。

提问:信天翁是诗人的化身,如何理解第一诗节中“它们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这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里显示的是诗人和现实生活、和麻木残忍庸众之间的关系:诗人既深知自己与大众之间的对立,又无法脱离庸众,并且必须“追寻陪伴着”庸众。

提问:如何理解“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

明确:这表明了诗人对整个现实世界和社会的基本看法,诗人认为这些船上的水手们“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这表达了诗人对普通庸众的悲悯情怀,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心理。

四、总结提升,宏观把握

提问:波德莱尔写信天翁,没有直接从正面写,而是从水手们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独特构思)

明确:波德莱尔写的是信天翁,但是却并不以信天翁为中心进行正面描述,而是先写水手们的活动,在水手们的活动中对信天翁进行了侧面描写。这样写一方面突出了信天翁的被动和无力——因为它是作为水手们的猎物和玩物而出现的,另一方面突出了水手们的麻木不仁和把自己的欢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借主动者写被动者,以被动的方式写信天翁)

提问:从第三节的场景体会其寓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庸众们麻木、冷酷、残忍的人性,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杰出人才的痛苦之上。

提问:谁能进一步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首诗主要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庸众对于怀有高洁理想和杰出才华的人才不但不尊重,而且还进行排斥、玩弄和诋毁的罪恶,同时也对芸芸庸众怀有一种悲悯的同情。

提问:本诗旨在表现诗人在那个社会中的命运和感受,为什么不直写,以信天翁为抒情对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诗歌创作中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形象的命运来再现诗人自己的命运和感受,让读者觉得形象可感。

五、艺术手法的总体感知

1对比手法是本诗在叙述描写时使用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明确:不同形象之间的异质对比:信天翁和水手们;同一形象的不同场景下的对比:在海阔天空中的信天翁和在甲板上的信天翁;不同形象之间的同类对比:信天翁和诗人。2托物言志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信天翁的形象和表现,意在刻画其内在心理,通过信天翁的心理再现了诗人的心理——他对自身命运的审视和对所处社会的认识。

六、对比鉴赏,迁移提高

将下面这首咏蝉诗与《信天翁》进行对比,分析一下中外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异同。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蝉

(唐)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参考答案

1形象的审美特质:《蝉》表现作者理想中的理想人格;《信天翁》表现作者对自己现实社会人格的理性审视。2作品主旨:《蝉》表现人格的力量,显示了人格的魅力;《信天翁》表现诗人自己的人生命运及对这种命运的理性思考。

七、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从《信天翁》与《蝉》的托物言志看东西诗学追求的不同美学风范”为课题,展开探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小论文。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外国诗二首

(三)》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一> 老虎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老虎”这个意象的特点,说说老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

二、在诵读中体会老虎身上体现出的力之美,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领略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和郭沫若译本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一、小组合作预习,威廉·布莱克的生平贡献。

二、诵读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四、比较阅读。与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掉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老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初读此诗,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较难理解诗歌内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

引导题:

1自由朗读,谈谈你读这首诗时,作者笔下的老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影响? 2首尾两节内容上完全一样,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3说说作者在刻画老虎这个形象时,作者抓住了老虎哪些方面的特征进行赞美的?(让学生边读边圈点边思考,在疑难处作标记。)

全诗共六节内容。

第一节先描绘老虎给人总体上的印象,赞叹老虎“火一样的辉煌”和“一身惊人的匀称第二节抓住老虎火焰般地眼睛和敢于凌空抓火的胆魄进行赞美。第三节赞美老虎活力四射的筋络和勇猛无比的手脚。第四节赞美老虎饱经锤炼的脑髓和掐住雷霆的迅猛威力。

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可会笑笑”。

第六节是第一节的反复,诗人在对老虎细致赞美后再次重复赞美老虎身上那种惊人的匀称。和“火一样的辉煌”的印象。

总之,作者用老虎这一惊人的意象唱出了一首赞美力量的颂歌。据说:罗素读到威廉·布莱克的《老虎》时因为诗中所燃烧的力量而激动的昏厥!

三、再读品味,分析意象。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一)作者笔下的以老虎为主的意象群有何特点?(小组讨论:重点研习第一节,抓住意象的特点谈,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当点拨。)

引导题:

1、第一节中作者把老虎比作是火,你认为,老虎和火两个意象之间有哪些关联? 讨论交流:

在形象上,二者之间的颜色和给人的第一印象比较接近。烧穿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野火是金红色的,非常醒目,而身上有着黑与黄色斑纹的老虎在阴森的森林草莽里也显得非常醒目。在精神上,二者都有着让人恐惧的破坏力、威慑力和让人赞叹的美丽,会让人产生恐怖和赞叹对立的情感反应。

2、作者为什么把老虎放在“黑夜的森林”这样的环境中?老虎和“黑夜的森林”两个意象之间有何关系? 讨论交流:

把“火”放在“黑夜的森林”这一环境下,可以表达出老虎身上那种力量之美。同时,也是老虎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中,老虎才是山中之王。事实上,诗人也正是由老虎在黑夜森林中和草莽中奔跑的感撼人心的情景联想到了燃烧着黑夜和森林的火焰。

小结:通过第一节中意象特点和意象之间关系的分析,老虎身上那种威慑力的美、惊人的形体之美和令人恐惧的破坏力,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影响。

(二)你认为诗人想赞美体现在老虎身上的哪些品质?(小组讨论:以二、三、四、五节为主,抓住关键词句品味研习。)

1、第二节,从对老虎眼睛和铁掌的描写中可看出老虎的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从“充满眼睛的火焰”、“胆敢”、“铁掌抓一把火种”这些词语描写可看出,这是体现了老虎身上的胆魄之美。

2第三、四节,对老虎的筋络、手、脚、脑髓和掐住雷霆举动的描写,体现出老虎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用霸气逼人、惊心动魄的筋络、手、脚,和铁链铁捶在熔炉里炼出来的脑髓,“一下子掐住了骇人的雷霆”,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体现出老虎身上那种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

3第五节,星星为什么把“千万滴银泪洒满了苍穹”,并“扔下了金枪”?这体现在老虎身上的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这是从侧面烘托描写老虎的威力,老虎在和代表着统治势力的群星的战斗中,取得了绝对胜利,连上帝都笑了,体现出诗人对老虎身上所具有暴力的赞美。

总之,作者想赞美的是老虎身上那种总体给人的威慑力的美,胆魄的美,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四、三读体会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意象是容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要探究象征意义,必须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1、作者威廉·布莱克是怎样一个人呢?(小组汇报或媒体展示)

威廉·布莱克的一生极其简单,传记上几乎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虽然只是一个小孩子,但他已经表现出“对任何使他受约束的企图都以不可遏制的愤怒来反抗”的强烈性格,幸好他的父亲任凭他在家自学,才成就后来的布莱克,这也决定了他必定毫无阅世能力,与世俗格格不入,这是他的弱点,也是最耀眼的优势。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他的一生便是一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后人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一个野性的人、一个在具有高等修养的人心目中的桀骜不驯的宠儿。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疯子、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这使得他的诗歌没有沉溺于浪漫主义那种心理与情绪的夸张和过度宣泄,而是有所节制地直接诉求宇宙奥秘和心灵的真实,并企图从束缚精神自由的生存现实中努力挣脱出来。在《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他展示了人类灵魂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精神原始本真向度的揭示,布莱克说“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如在创世之初,处处流露着超验性和神秘性,好似发自宇宙深处的光未被阻隔地投射出来。然而《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人的本真精神与经验现实发生了分裂,彼此冲突,妒忌和自私用黑夜缩住少女与黎明的欢乐,用奴役和压迫把自由的爱捆住,以贫困和不义在大地上播撒悲惨与不幸。在这种痛苦的精神处境中布莱克见证了时代的苦难。

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断然否定代表理性的上帝,宣布上帝退位“永恒的地狱复兴。现在是艾登在统治,是回到伊甸园的亚当”,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惟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幻象诗歌正是精神革命的圣经。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人们才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评论与研究的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使其具备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对华滋华斯、叶芝、艾略特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甚至王尔德、尼采等人都不自觉地是布莱克主义者。

布莱克的诗质朴、清新,具有美妙的音乐性,他将一切付诸想象与形象,着魔似地沉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似乎脱离了外世界,他的执着、疯狂、敏感、叛逆使他过早地体验着现代文明的痛苦与失落。

今天他已被认为是英格兰最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和他那个时代最具灵气与原始冲动的画家。

2、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当时爆发的法兰西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对身处在英国伦敦下层社会的手工匠布莱克而言,已经内化为巨大的精神事件,不只是一般地赞成,而是热烈地拥护。在心中激励他为一个预言中即将出现的美丽新世界而不息战斗。《老虎》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长诗《法国革命》也是其中之一。布莱克把革命的暴力看作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摧毁一个压制、禁锢人的旧世界,可以改造人的灵魂,从而建立起一个地上的天国。

由以上可看出,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老虎身上爆发出的那种旺盛生命力和对外界强大威慑力的强烈赞美之情,而老虎的形象正是力与美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对法国革命者所拥有的革命暴力的颂扬,和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

五、四读全诗,品味语言。1惊人的想象力。

比如,把老虎给人的印象比喻为“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辉煌的火,把老虎身上那种威武、神秘而又辉煌的力量之美表达了出来。2富有气势的反问句。

诗中大量运用反问句,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语气和劲猛的节奏感,并且气势流贯地表达了诗人对老虎热烈的赞美。3铿锵有力的韵律感。

这首诗歌的韵律好象打铁的砧声,一下下有节奏地打着有力的拍子。大声朗读,体会那种让人亢奋又激动不已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此诗有多种译本,将下面郭沫若的译文和课文比较,你认为谁的翻译更好?请说明理由。

老虎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是怎样的袖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

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 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提示: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以从两首译诗的用词、意境、节奏、音韵等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七、小结。

<二> 豹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豹”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谈谈豹的象征意义。

三、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朗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想]

一、分组搜集里克尔的资料,组长汇总形成报告,主要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

二、诵读品味,体会感情。

三、阅读鉴赏,质疑讨论。对精彩的诗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对重、难点问题分组讨论,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想导入,激发兴趣。

引导题:说说生活在非洲大草原或原始森林的豹子过着怎样的生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抓住豹的野性美,自由,奔驰,凶猛,机警等特点描述,只要符合大自然中豹的特点即可。)

二、整体阅读,简述内容。

诵读并思考:

假设作者笔下关在笼子中豹的就是你刚才想象中的那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豹,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内容,用第一人称豹的口吻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现在你就是那只被囚禁的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豹。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进入笼中豹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作者对话。)

第一节示例:我不停的在这坚固的铁笼子里走动着,目光焦躁机警地在四处观察,寻找着突围的缺口。但是,这日复一日的走动、寻找,却始终找不到缺口。那坚固的铁栏消耗着我的精力和意志,摧毁了我的信心和希望。想想曾经的我生活在天高地阔的荒野林莽,但是现在却被这铁栏变成的蟒蛇死死地缠住了,心中的火焰熄灭了,只剩下极度的疲倦„„

三、分析意象特点。

这首诗歌对囚困在铁笼中豹这个意象进行细致而逼真的观察和描绘,作者从哪些方面着力刻画豹的形象?作者笔下的豹身上有那些特点呢?(作者抓住豹的心理和眼神刻画了豹的形象,下面从两方面分析豹的特点。)1分析三节诗中豹的心理有何变化?(提示:学生可从诗中抓住一些描绘豹的外貌和精神状态的词语进行分析。)

讨论交流:第一节中写在铁栏后来回走动寻找出路的目光,和那目光后透露出的内心世界:疲倦。第二节具体描绘了豹的脚步和身影,透视了豹那强大的力量和意志被困铁栏中的悲剧状态:昏眩。第三节中通过写豹的眼帘和四肢,描写了豹的雄心一现即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2豹的眼神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题:

(1)诗人写关在铁栏里的豹子,为什么要选择从豹子的眼神入手?(2)第一节中,“缠得这般疲倦”中“缠”用的很传神,试分析好在哪里?(3)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睛,第一节相比,你觉的豹子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怎样理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提示:“画眼睛”——抓住事物典型特征进行描绘。)

讨论交流:眼睛同样也是动物内心世界的窗户,诗歌正是抓住豹的眼神进行细致描写从而深入地刻画出豹的内心世界。第一节中豹的眼帘因“疲倦”而垂下,一个“缠”字形象地把铁栏比作是蟒蛇或柔软但越勒越紧的绳索,豹被束缚的精神和意志由疲倦、失望变得麻木。而第三节有时无声地撩起眼帘,好象在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一副诱人的前景,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象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以前的努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

四、体会诗人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要体会诗人借豹表达的情感和在豹身上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要从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写作此诗的背景。1学生展示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强调。

(1)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是德语文学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2)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丰富的内心。(3)满怀理想的青年时代,却在巴黎体味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世界的冷漠。(4)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5)不幸中的万幸,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大雕塑家罗丹,创作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参见课后“相关链接”)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被囚困于笼中的豹作为抒情对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交流: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豹的形象,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他们脱离群众,和当时的革命运动有很大距离,在窒息的社会的压抑下,感到无处发挥自己的力量,因而苦闷、彷徨,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昏眩”。3你认为诗中的豹象征什么?(提示:抓住被“囚困的自由、力量、美的悲剧”等意思发挥,可能有以下看法,学生只要谈出一两点就很不错。)

讨论交流:这首诗明写豹,实际上写的是人,豹就是人的象征,是诗人和像诗人这样的年轻一代的象征。豹的厌倦、苦闷、迷茫正是人的厌倦、苦闷、迷茫。豹的形象,可以有很多象征意义:可以是被束缚的自由和生命力,可以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追求者,可以是被物质和世俗世界的围困的精神世界,可以是坐困愁城的英雄„„可以象征所有胸怀大志的人处于被囚困状态的悲剧。

五、《豹》的艺术特色。

(可依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程度,有选择的总结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就)1拟人化的手法。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拟想它的“疲倦”、“昏眩”,它的无奈、忍耐,它的厌倦、苦恼等等,这种比拟从外在行为一直深入到内在心理。比如描写豹的眼光,就如同把豹当成人来写一样。

2思想知觉化手法的运用。豹在铁笼内无休止地走来走去,它从疲倦到厌倦,乃至造成铁栏杆外的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丧失。它在铁笼里不断旋转,以至认识到这是一种“力之舞”,甚至在其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诗人把抽象的“力”和形象的“舞”、抽象的“意志”和形象的“昏眩”相结合,用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观念获得感觉的手法,这种手法就被称为“思想知觉化”手法。3象征的手法。(略)4形象的视觉艺术化。诗人在形象刻画上,诗人追求一种客观、精确、雕塑般的效果。作者力图摒弃早年创作的感伤性和主观性,转向为现实的绝对的客观视觉创作为“劳动”的表现风格。也就随之产生所谓的“物诗”的效果。作家描写豹就如同画家、雕刻家去现场写生一样,在自然面前真实地工作。如“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等等。

六、写作借鉴,课外拓展。

(可在课堂作口语训练,也可课外练笔。)

通过《虎》《豹》的学习,我们不但可从中领略到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方法指导,比如:《虎》中惊人的想象力和富有气势的反问句等,《豹》中拟人化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试选取自然界中你熟知的一种植物或动物,选用以上写作方法中的至少两种,写一段话,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外国诗二首

(四)教学设计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一、了解超现实主义、意象派诗歌流派及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弊端的反思与对抗。

二、理解诗中有关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三、领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预习导航】

一、预习课文,与文本对话,默读、朗读相结合,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内容。

二、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超现实主义”和“意象派”诗歌流派,了解作者詹姆斯•迪基和玛丽•奥利弗。

【知识教学点】

超现实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象征手法。

【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体会《诞生》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把现实看到的东西和内心感悟到的、思考所得的东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让人震惊、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理解《蛇》将生命力、自由、美和爱结合在一起所创造的动人场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诞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流水线把人当成了工具,各种思想和观念给人戴上了无形的枷锁,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与烦躁之中,心理疾病患者与日俱增,因而一批关注着现代文明下人的生存和意义的诗人应运而生。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抗,唱出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这样两首诗,来感受他们的这种情感和思想。

二、鉴赏《诞生》

1.了解作者

请学生根据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

詹姆斯•迪基,1923年生于美国亚特南大(出生时间和籍贯),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学历),美国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文坛或文学史上的地位)。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进入石头》(处女作),诗集《踢踏舞者的选择》获全国图书奖(代表作)。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他的诗似梦似幻,超现实的图景总是和现实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但又能够深入人的内心,引人深思(作品风格)。

2.了解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认为只有“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呓语等“超现实”的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故在创作中主张“无意识的书写”,强调对幻觉和梦境的记叙。

3.默读这首诗,说说你从这首诗里找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那些象征意义。

(注意把握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摘出诗中的有关词语,并分析它们的象征意味。)

本诗的有关意象如:一匹马、铁丝、篱笆桩、草地、阳光、孩子、母亲等。

(对这些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通过讨论,趋于相近即可。)

一匹马:是“我”编造的故事中的一个形象,它离开“我”之后,自由自在,不受约束,象征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的思想。

铁丝、篱笆桩:是“我”试图用来约束这匹马的东西,象征人类人为地给自己加上的思想和观念的枷锁。

草地、阳光:象征着摆脱束缚后自由美好的新天地。

孩子、母亲:象征着美好的亲情。

4.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联系起来,分析全诗的象征意义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必要求学生分析得多么深刻全面,只要能从某一角度分析得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总结:

“一匹马”从“我”编造的故事里诞生,却摆脱了我的束缚,尽情地享受着嫩草、阳光和自由,使“我”也像一匹新的小马诞生一样获得了新生,这象征着人类只有摆脱思想和观念的枷锁,摆脱现代文明对人的束缚,才能过上自由美好的生活。

全诗蕴含着诗人关于诞生的感悟和对这种感悟的赞美欣悦之情,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自由、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联系本诗,谈谈你对“超现实主义”的认识。

(此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三、布置作业

请你试写一首短诗,用一个生动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詹姆斯•迪基的《诞生》一诗中,体会了超现实主义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了解了他们反思现代文明、希望摆脱精神枷锁的思想。这一节我们要欣赏另一个流派、另一位诗人的作品,看看她对现代文明是什么态度。

二、了解作者

依照我们上节课介绍詹姆斯•迪基的内容,介绍玛丽•奥利弗。

(先由一名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评价。)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教师补充: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由几名学生分别朗诵这首诗,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能表现出快乐、昂扬、赞美之情者为优秀。意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能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四、引导鉴赏

(采用师问、生答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下面“生答”的内容为预设答案,不可拘泥。)

五、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六、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七、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八、师生互动

师问1: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生答:是蛇。是两条蛇。是两条并行穿越荒野的蛇。

师问2: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这两条蛇的什么样的态度?

生答:喜爱(不够确切)。感叹和赞美。

师问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

生答:作者说“它们在旅行,像一次竞赛,像一种舞蹈,像一场爱情”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

师问4:为什么说这些诗句就是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呢?

生答:“像一次竞赛”,说明它们非常有活力,生命力旺盛。“像一种舞蹈”,说明它们的形体和行为都非常美。“像一场爱情”写出了它们相爱相亲、欢乐到极点的状态。

师问5:诗人为什么要赞美这两条蛇呢?

生答:因为它们生命力旺盛,自由自在,它们是爱和美的完美结合。

师问6: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你们所说的这些特点呢?

生答:“疾速掠过丛林”、“像两根黑皮鞭,举起来向前抽打”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穿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过花的田野,它们在旅行”,是自由的表现;“像一场舞蹈”、“像一场爱情”是美和爱的结合。

师问7:作者写这首诗只是为了对自己所看见的两条蛇进行赞美吗?

生答:不是。作者所赞美的这种生存状态――生命力、自由、爱和美的完美结合,正是现代文明下的人们所缺乏的。所以,诗人对这两条蛇的赞美,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与反抗,有着与迪基的诗《诞生》相类似的主题。

师问8:詹姆斯•迪基的诗《诞生》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你觉得这首诗和上一首诗属于同一流派吗?

生答:应该不是同一流派。从课本76页的“相关连接”可知,这首诗应属于“意象派”诗歌。

师问9:你能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相关连接”中的《意象派诗选》序言的内容,谈谈你对“意象派”的认识吗?

生答:(略)

五、布置作业

用一段文字(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描写某种动物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

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 篇3

1. Enable the Ss to get some first aid knowledge

2. Enable the Ss to learn how to use what they’ve learnt to do first aid treatment for burns correctly.

3. Let the Ss learn the reading skill of getting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 part &; each passage 。

Key Teaching Points

How to improve the Ss’ reading ability.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 part &; each passage.

2. How to help the Ss use what they’ve learnt to do first aid treatment for burns correctly.

Teaching methods

1)。 Skimming &; scanning methods to make the Ss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4.Discussion methods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ve learned in class.

5.Pair work of group to get every student to take part in the teaching-and-learning activities.

6.Competition and role-play method 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

Teaching aids

The multi-media (see a short movie about how to treat burn from pp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Lead-in by telling the Ss a story, meanwhile, teach them some new words: bandage, first-aid-kit, ambulance and then ask them to think of words about accidents and first aid

Step2. Pre-reading

Show the Ss the picture of Pre-reading on P33 and ask them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has happened?

What sort of injuries the child will have?

What kind of first aid would you perform?

Step3. Fast reading

Let the Ss read the passage fast and then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will the passage be about?

2. What do they tell you about the passage?

3. In which order are these topics covered in the text? Number them from 1 to 5.

____ the three types of burns

____ what to do if someone gets burned

____ the purpose of skin

____ the symptoms of burns

____ how we get burns

Step4. Detailed reading

1)。 Tell i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Our skin has three layers.

2.We will never get burned by the sun.

3.Bur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pain.

4.Third degree burns are the most serious and painful.

5.Put cool water on any burns to cool them.

6.Don’t rub the burns

7.It’s better that you put some butter or oil on burns.

2)。 Answer the questions

1.Why should you put cold water on a burn?

2.Why doesn’t a third degree burn hurt?

3.Why do you think clothes and jewellery near burns should be removed?

4.If someone has a third degree burn, why might you see tissue?

3)。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hen find out how many parts there are a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1. The purpose / function of skin

Part2. Causes of burns hot liquids, steam, fire, radiation, the sun, electricity, chemicals

Part3. Type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Part4.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Part5 First aid treatment

3)。 Finish off Comprehending Ex2&;3

Step5. Words competition

Have a competition to check the Ss’ words spelling

Step6. Making a first-aid kit

An activity to let the Ss know what are included in a first-aid-kit

A well-stocked(存备得好的) first-aid kit, kept in easy reach, is necessary in every home. It should include: bandage, alcohol, flashlight, thermometer, soap, sharp scissors, plastic gloves (at least 2 pairs), your list of emergency phone numbers etc.

Step7. Role play

Work in pairs to act out how to place an emergency call for help

Step8. Summary

This passage doesn’t contain enough information for you to do first aid for others. Please learn more after class. Do remember: Life is precious, we should care about others and help people in an emergency and try our best to give them effective first aid if they are in danger.

Step9. Homework

Search as much information as you can about first aid

www. healthy. net/clinic/first aid/

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4

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2、生难字注音:

安辑(jī ) 蘸(zhàn) 酒 泅 (qiú)水 傩(nuó)送 僭(jiàn)越 商榷(què )

氽(tǔn)水 蚱zhà)蜢(měng)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竹篁(huáng) 甬道(yǒng )

茶峒 (dòng) 埋(mán)怨 镇筸(gān) 角隅(yú) 歇憩 (qì) 锣鼓喧阗 (tián)

睨 (nì) 戛(jiá)然而止 糍粑(cíbā) 涎皮(xián) 奇葩(pā) 踹水(chuài)

鞶鼓(pán)

3、重点词语

伶俐:聪明,灵活。 泅水:凫水,游泳。

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样子。

缓促:快慢。 氽水:氽,漂浮,文中指潜泳的意思。

4、感悟主旨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上一篇:小猴被骗了童话作文下一篇:标准装饰设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