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教学设计(精选3篇)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在学生练习后作出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由此引出课题“比的应用”。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比的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从学科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点。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我在设计时注意灵活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走进教材的情境图之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这样,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面临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体会到数学离他们很近,而且更能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学以致用,让数学知识真正为生活服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就在身边,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魅力。在巩固深化练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常见的感性的生活化材料。如学校买书、校园植树、劳动分工等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获奖者:付昺喆 北京市西城区华嘉小学
付昺喆在画水墨画的时候,常常需要用墨汁和水调出不同深浅颜色的颜料。但是他觉得用手工调节很不方便,手上也沾满了墨汁。于是他有了利用单片机来精确控制水墨比例的“智能调墨器”的设想。
在第一版的试验中,付昺喆成功做出了能智能调节水和墨的混合器。在此基础上,他又进行了第二次改进,用它来调酒或者是果汁,并把它的名字改为“按比分配溶液混合器”。但是由于采用的水泵不耐果汁和酒的酸性腐蚀。付昺喆又进行了第三版的改进,他把水泵换成了电磁阀。电磁阀就像一扇门,由单片机控制开启的时间,以达到精确控制果汁的流出量,从而调出比例适当的果汁。
说起来虽然简单,但是运用单片机控制电磁阀也让付昺喆付出了不少的心血。虽然在数学课上学过按比分配的知识,也学过单片机的知识,但是实践的经验却并不多。
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钻研下,单片机、电磁继电器、电磁阀、电阻、拨码开关等电学元件,在六年级的付昺喆手里被巧妙地组装起来。使用者只要用挡位开关设定各种果汁的混合比例后,电磁阀通过单片机的控制,就能分别按照设定的比例混合果汁了,而且每份果汁都有8种比例可供调节。
通过这次动手实践,付昺喆体验到了从一个设想到付诸实践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而且在每一次的尝试中,都要克服困难找出问题,才能使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汽车后备箱与低碳生活研究
获奖者:
王乐然 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
在一次外出郊游的时候,王乐然看到自家汽车的后备箱有很多东西:座套、打气泵、杂志……几乎占满了整个后备箱。从那以后,每次看到马路上的汽车,他都不由得会想:只是我家的后备箱有这么多东西吗?后备箱存放东西增加的重量,会不会真的影响到汽车的油耗呢?人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呢?
带着这个问题,王乐然开始了他的调查,他对北京市内的100辆私人轿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发现汽车后备箱存放过多杂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后备箱被当作小仓库,而很多物品不常用。虽然多数人认为应及时清理后备箱,但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视。
调查发现,在100辆汽车后备箱中,有66辆车中存放有瓶装饮用水。瓶装饮用水的平均重量占后备箱平均载重的35.06%,这些瓶装饮用水往往一放就是好多天。因此,瓶装饮用水也就成为了后备箱负重的祸首。
为此,王乐然开始了对车载瓶装水的碳排放测试。经测试,他发现,假设车辆月行驶里程2000公里,装载一箱矿泉水(24瓶,约15千克)会使每月增加耗油4.18升,增加费用28.17元,同时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10.45千克。
10.45千克并不是一个小数目。2009年底,北京市私人轿车拥有量为218.1万辆,如果每个车主都能减少后备箱里相当于一箱饮用水的重量,仅北京每月就可减少排碳2279.15万千克。
所以,王乐然认为后备箱减负对减少汽车油耗、减轻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利用给汽车后备箱减负的方法实现节能减排是可行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小人儿”的研究结果也被“大人们”接纳并采用了。2010年7月,“后备箱减负活动”纳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低碳活动宣传月”重点项目。
酿溪二小 苏顺香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和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①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5。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②糖与水的比是2︰11。糖与糖水的比是(),水与糖水的比是()。
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来计算。
2、引入:小明和小红合买了6块巧克力,小明出了3元钱,小红出了6元钱,他们会怎么来分配这六块巧克力呢?
二、讲授新课
1、揭示课题: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2、出示生活中的按比分配。
3、例11:(见白板)学生读题。
4、提问:分什么?(30个方格)怎么分?(按3 :2分)求的是什么?(求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1)把方格总数平均分成5份,其中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2份。
(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5、尝试解答: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写出解题过程,然后指名汇报,说出是怎样想的。)
A、3+2=5(份)B、3+2=5(份)30÷5=6(格)
30× -=18(格)3 6×3=18(格)
6×2=12(格)
30× -=12(格)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种颜色的方格数加起来是否等于30.②把红色与黄色方格数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教学“想一想”
师指出:像1:2:3这样的比叫连比。学生仿照例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教学试一试: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2)怎样理解“植树棵数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3)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8+7+9=24(人)
②一组应栽的棵数:24(棵)
③二组应栽的棵数:21(棵)
④三组应栽的棵数:27(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植„„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两种方法。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三、巩固练习
1、学校合唱队有4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足球的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后作业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按比例分配(1)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09-27
《按规律排序》教学反思09-07
大班配班教学总结11-02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配方法 教学设计09-21
乘法分配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09-21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06-03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字母教学教学设计07-15
《教学设计》教学大纲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