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推荐12篇)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篇1

摘 要: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好物理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实验、认真思考,才能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意志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品质素质、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这些素质,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祖国的强大、人类的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对于职业高中教师来说,更是一次较大的挑战。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物理教学课堂,利用物理课实验多、操作多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把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中开展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能够极大地陶冶学生的科学情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下的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铸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学习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情操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物理学史的知识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智力因素这个操作系统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加工和处理工作,它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结构,如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等。由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整体属于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这个动力系统对智力因素的操作起着推动、定向、维持、调节等方面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学过程就是这两个系统的共同活动,智力因素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离开了智力因素,就谈不上教与学;非智力因素是维持教学活动的保障,支配着人生与某种教学活动的意愿、倾向、动机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没有操作系统,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没有维持调节系统,教学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物理教学中智力因素是基础,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素质

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创造力的可靠保证。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强的学生才会取得学习的成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物理学的重大贡献,了解前人探索的道路和探索中的艰辛,以及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的献身精神。这些是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培养意志的最好教材。如: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实现捕捉雷电的惊人实验;焦耳在近四十年时间内做了四百多次不同的实验,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定热功当量;爱迪生为寻找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研究笔记达四万多页;居里夫人经历一千三百五十多个昼夜,历经千辛万苦,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克纯镭,但她没有去申请专利,而是毫无保留地把科研成果公布于世;我国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等为了祖国的富强,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弹之父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建设,隐姓埋名几十年,为后人称道等等。介绍这些史料,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并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意志。

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不仅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更来源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源于创造力资源的开发,来源于创新教育。现代教育观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物理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最高目标,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特点,挖掘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并发挥其先决作用为前提,有意识地使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篇2

学科教学中渗透诚信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 将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 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当前高中政治新教材有许多内容与诚信教育相呼应, 为诚信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平台。就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看,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都蕴涵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内容,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诚信?结合课题要求, 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价值澄清策略, 现浅谈如下:

价值澄清法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路易斯·拉思斯·梅里尔哈明·悉尼西蒙等加以发展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价值澄清学派认为:现代青年人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充满价值冲突和混乱的世界里, 各种各样的价值, 诸如宗教的、政治的、道德的、意识形态的都试图对青年人施加影响, 并采取各种方法迫使他们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些众多的价值选择面前, 人们感到无所适从, 陷入价值混乱。人们实际上常常还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是什么就做出选择。面对这种情况,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如何让学生获得价值观比给学生“灌输”什么是价值观更为重要。教师要从给现成的理论转变到给分辨的武器。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必然包括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 自由地选择。如果在选择过程中存在某种强制, 个体就不可能长时间地坚持自己的选择结果, 尤其是当施加压力者鞭长莫及时。只有当价值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价值才会被个体真正珍视。

第二, 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价值的定义是基于个体所作出的选择。很显然, 若无可供选择的对象, 选择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当有一种以上的选择时选择才成为可能, 价值选择才会实现。

第三, 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只有当个体仔细权衡和完全理解每一种选择的后果, 个体才会作出明智的选择。只有在认真考虑每一种可供选择的后果以后进行的选择才会形成价值。

第四, 赞同与珍视。当说起那些我们珍视的东西时, 我们总是语气坚定。我们会赞同它、珍视它、尊重它、坚持它。我们界定的价值必须是我们高兴地作出选择的结果, 我们才会赞同和珍视那些价值并用以指导生活。

第五, 确认。当我们在考虑各种可能选择的后果之后自由地作出的选择, 并为之感到自豪时, 被别人问及时我们愿意当众确认我们的选择, 甚至愿意为之辩护。

第六, 根据选择行动。我们所信奉的价值观体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为了使某种价值得以浮现, 生活本身势必受到影响。事实上, 不存在不对现实生活进行指引的价值观。

第七, 重复。只要某一事物被提升至价值水平, 它就很可能在个体生活的许多场合影响他的行为。它表现于不同的情境与场合, 只在生活中出现过一次的事物不能被视为价值。

综上所述, 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实际上涉及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这实际上就是价值澄清理论对价值的界定, 只有符合这一过程的七个步骤的事物才能被称为价值。具体见下表: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教育;渗透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水平,成为高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历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分析的同时,由于其课程性质的特殊性,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艰巨任务和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在进行高中历史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切实有效的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历史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也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浩瀚历史的精神和精髓,这些富有爱国情怀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内容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诸多教学内容。因此,高中历史和其他课程相比较,就具有了独特的学科品质和学科特质,同时这也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必要的历史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深入挖掘课程的深刻内涵和悠久意味,启迪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约束,高中历史课程在履行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的职责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阻碍,不利于其德育教育功能的渗透和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程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发现和教学反思,从各方面出发,有效的提升高中歷史课程德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首先,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改进自身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而为高中历史课程德育教育渗透的进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并且打下坚实有效的德育教育基础。历史课程除了是高中教育阶段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之外,同时还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这就使得高中历史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习成绩之外,同时还担负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德育任务和德育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时,除了向学生进行历史专业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同时,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相关渗透,以切实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达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和桎梏,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科教学时,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教学使命并没有一个全面并且深入的认识,很多教师仅仅将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简单的知识学科进行教学,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往往习惯于将课程教学的注意力和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科知识的讲述和剖析上,并不注重对于历史学科知识内涵的探讨和挖掘,这就使得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在理念上存在着过于狭隘和偏颇的缺点,使教师对高中历史课程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一个非常浅薄、非常表面的层面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当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导致高中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中历史课程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德育功能的发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面对以上这种高中历史德育渗透教学现状,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及时发现自身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各种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必要和及时的改变,充分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担负的重要使命等,加深自身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将高中历史课程的德育渗透和德育教育功能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为高中历史课程的德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

其次,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的德育渗透和教育时,应该对高中历史的相关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加以重新的研读和解析,加深自身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挖掘其内含的各种德育因素和德育成分,并且将德育教育提升到一个学生能够发现并且理解的位置。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爱国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历史人物事迹分析,同时还记录了世界历史的光辉进程,可以说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为教师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具有德育内涵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备课的过程中,能够勇于对传统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能够深入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并且在进行教材内容研读之外,扩展自身的备课视域,进行积极有效的资料查找和资料分析,不断加深自身对于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将具有德育因素的教学内容挖掘出来。

同时,将这些德育因素和教学内容进行对应,在开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种对应关系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到高中历史课程所包含的这种德育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引导学生以这些德育教育的例子为榜样,使学生能够发现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等,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整体修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情操。

除了上述所讲内容之外,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的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的改进自身的历史课程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向学生播放具有德育功能的小视频等,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感知德育的重要性的必要性,同时,还可以采用实地走访的方式,带领学生拜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人物,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地调研中感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优秀文化。

总之,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加以重新的研读和解析,从而提升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篇4

天津市五十一中学 高中生物 郝 捷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经常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突出,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利用多媒体进行这方面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一、加大信息量,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三个模块中,都是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被访问的三位科学家——邹承鲁、杨焕明、孙儒泳都是中国人,都是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条件极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还能在世界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非常伟大的,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知识,更多讲科学家的勇气和创新,使学生树立为祖国争先,为人类多做贡献的崇高志向。在序末都有一句科学家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对高中生来说,起到座右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课本中的描述,似乎不能打动少年们的心,利用媒体将这几位科学家事迹展现出来,不仅承载的内容丰富,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毕竟这是开篇第一讲,一定要吸引住学生。

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内容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个全球性生态问题。我国生物多样性虽然有优势,如果不加以保护,采

取措施的话,也会面临巨大威胁。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媒体搜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让学生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三个模块中,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或假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科学史的介绍,在有限的几个科学史的介绍中,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酶的发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内容中,涉及到的科学家都是外国人。这在讲课中不用老师讲,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发现这个问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课本中提到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位中国人,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读书,为国争光!

在科学史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生物科学的进步,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技术进步是相互联系的,由此说明我国相关方面也是落后的,每个方面都需要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意识到现在是信息时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有用的资源,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行列,为国争先!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从邹承鲁院士领导的“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成功,到“育种工作者——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的介绍,都让学生知道全队合作的重要性,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

能轻易获得的,要靠一个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这在课本的学生实验中也能体现出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这个实验要探究三个环境因素,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每个人都要做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进行分组,每组探究一个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组内同学可以利用媒体手段自行设计,然后再由老师指导交流、汇总,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

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得来的。如: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是美国卡尔文用十年的时间研究,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为了表彰他,把这一过程定名为卡尔文循环。再如:遗传学的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又称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用了八年的时间,潜心研究获得的结果。这些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认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意识到平时的学习也是这样的,不仅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要使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上述那些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因困难而放弃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可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科技就不会进步到如此地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仅要在学习中不能半途而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要有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信息化时代也是如此,目前科技进步很快,知识更新更快,更加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巨匠——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植保员”、“主体农业”、“林业的工程师”、“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解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起到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然使我们每个人深深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信息化发展与按照生态规律办事是不相矛盾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这种教育在青少年中是很有必要的。

四、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发现,总会导致实践上的应用,都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激素的发现也是如此。学习了“激素调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使学生发表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或接触激素类似物的利与弊的看法,了解科技成果应该怎样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造福。同样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慎用心理药物的问题时,要向学生讲明,心理药物分为三类: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药物是治病的,药物服用都有量的要求,通过学习,要学生明白一定慎用心理药物。

通过学习免疫知识,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的知识,更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相关内容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使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无疑是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篇5

摘 要:化学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保理念也显得十分重要。绿色化学主要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所实施的化学教学方法,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对学生化学思想的建立和环保意识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希望为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化学思想逐渐被提上了日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是当前阶段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也是高中化学开展的关键所在,对于促进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高中绿色化学思想渗透的重要意义

1.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对于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且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成了重要共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有些人认为绿色是一种思想生动并且具体的描述。绿色对于生命世界来说本身是一种原色,它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的尊重,当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发展的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够促使化学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改善化学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绿色化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阶段绿色化学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及时地传播新的观念和思想,促进人们对绿色化学的进一步认识。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高中生对绿色化学是缺少认识的,只有少数的学生对绿色化学有认识。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化学教学当中缺少科学敏锐性,教师方面本身就没有形成对绿色化学的重视,再加上教材当中的绿色化学内容缺失,从而导致绿色化学的教育实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积极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思想,能够改变这种教育现状,让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绿色化学思想,促使高中化学教育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二、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将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课堂中

首先,要想将化学理念全面地贯穿到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应当做到对教材绝对的重视和尊重,要将教材当中所涉及的例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以及食品污染等问题全部都进行详细的剖析,从而融入知识点当中。然后要将这些内容积极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是促使学生认识到绿色化学的关键方式,也是让学生走向绿色化学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实施绿色化学教育,首先,化学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绿色意识,同时也要将这种理念全面贯穿到教学当中去,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绿色环保意识。例如在讲解氯气的性质以及用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双氧水作为对比,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到未来的造纸工业当中一定会发生漂白技术的变化,将无污染、绿色环保的双氧水应用到其中代替氯气,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样的简单对比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容易接受,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绿色理念的重要途径。

2.?e极利用多媒体

想要让学生对环境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对当前的社会局面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教育当中的主要突破点,通过化学教学本身的优势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化学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让学生逐渐建立起环保意识。同时,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育方式实施教学。多媒体有着直观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正确的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环境发展现状等视频及图像,那么学生就会对环保方面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学生的化学环保意识得到提升,建立起绿色化学的思想。例如在一些危险性比较高的化学实验当中,通过实际操作方式可能会触及很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给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也可能会对环境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适宜采取传统方式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模拟操作练习,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课件,设置好实验的数据,然后通过模拟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对实验的设备以及实验过程进行了解。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实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目标,减少“三废”所造成的污染问题。

3.合理设计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当中实验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化学本身是一门需要用实验数据证明科学结论的课程,在教学当中融入绿色化学的理念同样也离不开化学实验的支持和帮助。对此,在高中的化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尽量地设计一些“迷你型”的化学实验,从而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所谓的“迷你型”化学实验,主要指的是在满足实验结果和结论基础上,对原本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安排,从而尽量使用小的装置和化学仪器,使实验当中的化学制剂能够使用最少量,减少实验当中排出污染气体现象,为化学实验的绿色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例如在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少量的漂白液和浓硫酸在培养皿当中制得,同时,产生的氯气也会扩散到培养皿的其他液滴当中去,从而产生反应。这样的化学实验方式能够在一步当中产生多个实验性质,同时也能减少氯气对于大气的污染,对于化学实验的绿色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实现绿色化学的重要途径。

4.严格规范操作步骤

在化学实验当中,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将直接影响到化学实验的结果,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对于化学的绿色环保性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化学实验当中的操作主要包括步骤的规定、试剂称量标准和实验当中所产生的“三废”处理等方面,要保证化学制剂不会给周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保证化学实验的开展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严格规范的操作将全面体现绿色化学意识,是促使高中化学绿色开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和环境保护议程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化学的实施对学生来说能够有效地强化他们的个人意识,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理念,为未来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稳定的基础。因此,在当前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落实绿色化学教育,要从根本上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促使学生能得到真正的认识。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篇6

作者/ 董红勤

摘要: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因为立意美、构思美、 语言美、情感美的文章都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情感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感潜能,以情感人,以情益智,以情悟文,就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轻松,使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的情,三者融为一体。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篇7

一、情感及情感态度

何谓“情感”?情感即一个人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 (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 之间发生关系, 以及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应。“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兴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所接触的事物充满兴趣也就意味着会主动地去学习, 去寻找其中的奥妙。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英语学习者除了有兴趣和动机以外, 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当今社会, 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英语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相互合作, 而合作又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二、情感教育的策略与实施

人的心理结构是有智力、意志、情感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采用若干教学情感性策略。 (1) 激励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正面诱导。 (2) 支持性。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援助。 (3) 愉悦性。相互信任、彼此融洽的师生关系, 可以使教学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在课堂内外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 笔者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 情感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面对语言、语言学习者以及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特点, 还要考虑到语言学习中的人际关系。语言学习和使用都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因为这种交往过程就是从自我走向他人的过程, 所以与情感密切相关。

课堂是语言学习参与者 (即学生和教师) 的活动场所, 也是他们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环境。在课堂上, 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存在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当今的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响。因此, 课堂上的情感问题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 而且还关系到课堂活动方式和学习效果。

2. 情感教育在批改作业中的实施。

师生书面语言的交流是中学阶段师生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长期的师生书面交流, 能够使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盎然, 使教师课堂内外教学得心应手, 达到教与学的高度配合。例如, 曾经有一学生在初中没有认真学英语, 进入高中后发觉自己和同学差距较大, 就产生了放弃学英语的念头, 对作业马虎应付。笔者发现情况后, 在作业中写到:Although your English is poor, it isn’t your fault.Don’t lose heart.I’m sure you will be better and I can help you.I’m waiting for a chan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 about your English study.Fix a time, OK?后来, 他经常向我请教英语学习的各种问题。我鼓励他积极上进, 指导他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并强调我时刻都在关注着他的进步。经过努力, 他的英语成绩接近班级中等水平。

3. 情感教育体现在学校生活点滴中。

英语学习需要很强的语言环境, 而英语学习的交际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语言所传达的信息, 并能在实践中更好地练习。情感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一大方式, 它的教育理念同样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体现。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英语还不仅于此, 平时多用英语和学生打招呼, 新年让学生用英文写请柬邀请老师来参加迎新会。世界环境日让学生出英语海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这样学生既了解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又学会了海报的版式, 更加学会了与环境有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 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拥有轻松、快乐、自信的感觉, 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 国家对“能用英语交流信息”的人才需要也日益增加。情感教育在英语中起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一方法,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

[2]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一、二、三期.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33-01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高中地理学科恰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下面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浅谈以下认识。

一、地理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而思想教育应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学科思想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观念的教育。

二、新教学大纲与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的对比

原大纲对思想教育的要求不够明确,只是提出了总体要求,而没有具体的章节要求;新大纲对思想教育要求比较明确、具体。采用了:认识、领会、提高、树立、培养、激发、规范、见诸行为等词汇来加以表述。 这样分类,层次清楚,使教学要求变得更加明确。新大纲删除了国际主义教育,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与原大纲比较是一个明显的提高和深化,这是吸收了当代最为重要的科学思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促使人地关系的协调。这些都是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地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更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反映。

三、新教材思想教育内容的渗透

1、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四观”教育,是时代赋于地理教学的新历史使命,这里的“观”即是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将会使学生对世界和未来有更丰富的、更客观的认识。

(1)人口观。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不仅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与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要加以控制的根本道理,进一步理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

(2)资源观。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的知识教育,可使学生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开避更为广阔的前景,“悲观 论”是没有必要的。

(3)环境观。就是要使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观点。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与环境相协调,就会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不注意保护环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人与环境的对立,受到自然的惩罚。

(4)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观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它将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深化和升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美德。例如:我国吉林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性生态系统就是很好的例证。

2、国情、国策的教育

国情、国策的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优势。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对本国公民进行国情教育,新教材中涉及我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联系、乡村城市人口分布、人口问题等基本国情。如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这些优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资源的人均数量少,利用不尽合理,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这些劣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地理学科的传统优势,一向是地理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通过领土与国力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感;通过乡土地理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

4、全球观念的教育

关心人类,关心人类的家园——地球,世界发展到今天,各国人民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互相渗透,国际间的协作和相互信赖关系日益加深 。如新教材中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就能解决了的。《人类环境宣言》、《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都是全球观念的体现。从个人—家庭—国家—全球等不同层次都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义务和行为,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宏大志向。

环境质量的优劣和每一个人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困扰环境问题就难以解决。环境教育应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为此,高中地理学科应发挥环境教育主阵地的功能,对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朱晓荣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08.11.

[2] 《地理教学》.段玉山主编.上海华亭印刷出版社.2009.9.

[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篇9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够最佳地接受和处理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 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 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 以下六个方面实施:

1、通过设计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 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

2、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发现数学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3、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在活动、交流中,要给予学生探索过程、结果的肯定和积极表扬。不要把 学生的思维火花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 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 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 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 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 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 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 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 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 ─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 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 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 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 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 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 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 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 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

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人际交往永恒的主题。口 语交际是指人们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过程。良好的口语表达能有 效的传达信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数学教师没有真正意识 到说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对 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也必须培养学 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的交流、合作中,口语的表达能够有效地传达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想法和思想。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教师的教 学质量。口头表达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

2、恰当运用非语言因素,辅助教学语言表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 表达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质量。

4、恰当运用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5、对数学的规律、结论、定理总结,应让学生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或者是生 活语言描述,教师给予引导和纠正,最后形成规范数学语言。

五、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图形化、符号化、抽象化的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制义年教育数 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 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 力:

1、再现知识发现、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想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数 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在初中阶段大多是由生活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地方时教这些数学 知识,机械式地灌输知识,而应建立适当的知识情景,对其知识、规律原型的 分析、简化、抽象、总结。从实际事例、学生已有知识、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 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 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益处。

2、加强生活情景、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 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与生活联系的应用题的过程),数学每节 的引入部分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 况,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 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 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 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一种模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 生活、体验数学,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 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 来,这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 题,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发生质的改 变,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学中,还应当对学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非智力因素指 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好的人,如在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方面没有得到 好的发展,往往没有太多或太高的成就。而一个智力水平较差或一般的人,如 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较高或较好的发展,就可能在人生 道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这方 面多下工夫。如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吃苦耐劳的培养,反复做一件 事的耐性的培养,注意力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成功感、成就感的培 养。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10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是,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再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几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应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隋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讲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冷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做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着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例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一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且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 渗透

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解决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学生是未来地球的主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这不仅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立足学生实际,从生活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通过在外在直观感知,在探究中获得内心升华体验。

一、立足生活,以生活现象切入

教学即生活,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要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还得以生活现象为原点,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说、多思,从生活中去了解环境,在直观中感知环境的重要性,客观看待环境现状。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还不足,还是过于注重抓知识灌输,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性,课堂中对生活现象的应用不足。提倡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可见、可感的现象来切入,这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以《种群的特征》的教学为例,该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种群的特征,且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以此而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在教学中,对于什么是种群,以科教频道的“自然世界”栏目视频而引导学生观看引出概念,同时,强调种群并不是不同个体的简单相加,明确生物生存会受同种生物的影响,也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感知生物种群联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可围绕生活中的现象而引导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增强对生态文明重要性感知。

二、紧扣教材,由教材向外拓展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生物科学知识是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在引导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的同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高中阶段生物教材的编排来看,每个学段、每个章节都渗透环境、生态和社会意识。如《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就把生物科学和健康、农业、工业和环境保护融合了起来,那么,落实到生物课堂实践中,教师就应把握好教材中的这些素材,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还得以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基础,为此,教学中要注重提倡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多展开交流活动。如《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对其概念、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学习,就应结合案例,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如营养结构中的食物链,可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食物链进行分析,由生物链而拓展到生物网。同时,在知识探究的同时要结合实际而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如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竞争关系,是利还是弊,这就可组织学生探讨、交流、沟通、共享。

三、借助典型,探究中丰富体验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语言直观当然重要。要取得实效还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典型案例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分析,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从认知过渡到体验,真正体会生态文明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而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为例,教学中生活中常见的水葫芦为例而引导学生对生物入侵的概念、危害等展开探究,探究后可借助网络而搜索相关资料,如“凤眼莲的入侵”、“米草的生物入侵”、“紫茎泽兰的生物入侵”等案例,以图片、入侵案例等而引导学生观看、讨论、分析其危害、污染途径,交流其对策。

四、实践拓展,由认知转向行动

学而知,知而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还得引导学生由学而行,由学校走向生活,通过他们的言行感染和影响身边的成年人,带动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篇12

一、联系课文内容, 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帮助在校的中专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 可以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专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授课时, 我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等方式精心创设道德情境, 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 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首先, 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技工荒”现象和2011年3月1日《光明日报》上刊登的《如何破解“技工荒”》一文, 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发达国家“发达”的秘密, 让学生们感觉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一样大有作为。其次, 我又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目前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各专业、各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学生们的兴致很高, 探讨的八九不离十, 比如:文秘需要对同事尊重、对领导服从、对下级关心、对访客耐心;财会人员需要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等, 进而让学生更具体详细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课前, 我还把从我校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卓有成效的毕业生事迹制作成了“从脚下走出来的成才之路”的专辑, 在课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 或者邀请一些毕业生回来做报告等。学习完相关内容后, 我又让学生观看电影《法官妈妈》, 并思考从影片中所看到的职业道德作为课后作业。通过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通俗直观的教学方式, 摆脱“高、大、空、远”式的说教, 让学生很自然地懂得并接受职业道德规范。

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入时代活水

目前中专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忽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而且, 中专德育课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虽然掌握了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 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倾向, 从而淡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 导致高不成、低不就;还有的学生一遇挫折就畏缩不前、迷失方向等。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学生, 我们教师只有把握好时机, 努力使职业道德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例如, 我在讲授《职业理想》这一章时, 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动力是什么?孔子授徒三千, 开创儒家学派, 其精神来源是什么?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会职业理想的精髓。课后, 我又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和话题, 让学生搜集周杰伦自强不息的成材经历, 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靠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信念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同时, 我还带领学生进工厂实地参观实习, 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劳动实践, 下工地体验生活, 扩展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把职业道德教育从封闭的校园搬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 让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课堂体验百味人生, 让生活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最有力的老师。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而目前的中专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而且, 长期以来的德育课教学, 是一种封闭、鼓励的模式, 也影响到中专德育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修养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因此, 我在德育课教学中, 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激发道德情感。比如, 组织学生参加面对市场、面对企业的社会调查, 参加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活动”, 或参加校内外一些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 到工厂体验专业实践等, 不仅训练专业技能, 而且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现状, 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具备什么,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 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的同时, 也要积极提供实践的条件, 或模拟真实的情景, 进行案例分析等,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培养这些学生职业道德最生动的一堂课。学生走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 变成一种习惯而内化为职业修养, 继而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才能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有现实的体验和真实的理解。

四、结语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 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军。我们中专德育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门学科、各个领域, 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也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抓住机遇, 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摘要:德育是人的素质中诸多方面的首位素质。中专学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因此, 加强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使其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更具有高尚的个人职业操守, 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中专德育,职业道德,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专项方案下一篇: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