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题记

一、以“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二、以“学”为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

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我对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有一些特殊的感受与理解。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我眼中的“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好比一股春风, 吹进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也吹绿了我的视野。

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无疑, 这应成为所有的教育者及实践者的教育目的, 也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或许正是因为如此,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了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的全方位改革, 我个人认为, 这其实质是要改变传统教育的课程环境。换句话说, 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因此, 我个人认为,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 (甚至所有教师) , 在新课程面前不再只是转变观念的问题, 而是要树立几个必不可少的观念, 或者说是思想。只有这样,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要求, 我们这群教师才可能“新”起来, 才可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1. 教学环境——值得重视的课程资源。

教育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 更没有一蹴而就的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而言,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不是深入分析教学的目标、也不是忙于教学思路的精心设计, 更不是苦心经营着如何对学生进行题型的训练等, 而是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我认为, 教学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 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提到了环境的重要, 但并没有强调, 在一系列的新课程书籍中, 对课程环境或教学环境的强调是不够的) 。谁找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三位一体的切入点, 并营造了适合学习者 (教师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者) 学习的学习环境, 谁就是成功的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环境, 因为他首先作用于学生, 教师的一举手, 一投足无不浸染着学生。至于如何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

2. 个性教学——新课程的真正追求。

当新课程与我们越来越近时, 不少迷惘其中。试图想通过一种固有的教学模式来解脱这种困惑, 结果却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新课程强调发扬学生的个性, 其实, 新课程的教学也是强调个性化的。不仅教师间是如此, 就是每个人面对不同的文章, 甚至同一篇文章我们都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教学。那种一劳永逸的教学设计永远是行不通的, 至少我认为新课程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二、几处早莺争暖树——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

改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改革的过程伴随着一种难以名状的阵痛。尽管, 总有一些热心的教师走在前面, 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我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取得了一些实在的、可喜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

1. 教师变了, 学生笑了。

教师变得爱学习了。各种语文新思想的书籍摆上了他们的案头, 不少教师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与此同时, 教师愿意节假日自己掏钱外出学习, 还有不少教师开始将自己的教学感受、体会、经验记录下来, 虽然算不是论文, 但他们迈出了新课改难能可贵的一步。

教师变得爱笑了。课堂上下, 教师的微笑显著增多, 亲和力明显增强, 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也更加民主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离得更近了。教师变得爱合作了。同事之间, 除了相互听课、备课外, 还随时进行着口头教研。

与此同时, 学生变得相对轻松:即他们学得心态平和, 学得轻松、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2. 方式多了, 课堂活了。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必须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今天的课堂上, 教师教学的方式明显增多, 不再是那一张古板的“脸”, 教师好像学了川戏一样, 每节课的教学都有着不同的板块, 不再是原来那种旧模式。正因如此, 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死记硬背的少了, 合作性的环节明显增多。

3. 语文大了, 心胸广了。

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 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已不再是几个教材、教参的问题了, 而是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一种大语文观正在我们手中实践着, 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广博, 更多的是师生视野的开阔和心胸的宽广, 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我们不能否认, 还有许多的语文课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这有的是迷惑所带来的, 有的则是一些陈旧的观念带来的,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篇3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64-01

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处在新课改的前沿,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应义不容辞的配合课程改革。我认为,首要任务应是对语文课“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的简称》要有一定认识、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沿用已久的、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全新的视觉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疗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三重”之一的位置,对我们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与整个“课程标准”之中。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关注“过程和方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l、它遵循了人的“道德修养”的发展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习领会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个人道德修养。“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长期性、复杂性,在每个阶段都给予学习帮助和支持,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它遵循了人“思维品质”的发展规律。语文在对人的感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品质。“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

3、它遵循了人“行为习惯”的发展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让学生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利用好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做个文明人。“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真抓好每个环节,反复抓,抓反复,真正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出应尽之力。

二、关注“过程和方法”,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1、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用心钻研语文学习的方法,积极研究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正确运用合理的方法,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语文学习靠的是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要遵循这一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提醒我们,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老师只做学习点拨、方法的指导,绝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简单的接受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长期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拔高要求。因为欲速则不达。

三、关注“过程和方法",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课程标准”把它们列为“三重”之一,就是要强化观念,坚决落实,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1、它能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把视觉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创造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

其次,“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法向学法转向。过去,老师们设计的教案,研究的教法,中心点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即使老师们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效率,学生大多还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东西。现在,“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就促使老师要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即要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法的指导上。为此,“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不要搞一刀切,要求老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它能促进教学途径的拓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大力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课程标准”提升“过程和方法”的地位,对于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突破了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要求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不能简单的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水平的高低。因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加强是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课程标准”的这些思想,正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让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支持,使得评价起来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成现代社会所需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定作课程目标的“三重”之一,正是处于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这一高度,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教养,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走在素养过程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大板块组成的,其中每一个板块都是由好几个小部分组成的。前言包括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实施建议分为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部分。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比旧的课程标准更为合理、清晰、具体、系统。第一部分 前言

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背景和目的。它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且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的课程基本理念也是全新的、与时俱进的。它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除学习语文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它还简要分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的完整性与阶段性,让人一看便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有了大概的认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成了课程目标。

在总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须达到的总体目标,有培养情感态度的,如爱国情感、社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领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营养;有发展思维能力、科技态度;有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如养成识字、阅读、习作、口语表达、查工具书的能力。

在阶段目标中,在每个阶段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都不同。

(一)识字与写字

由第一阶段(1-2年级)中的“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600-1800个常用字并会写其中的800-1000个,掌握笔顺、笔画,学会汉语拼音,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习惯,借助拼音读字,初步查字典”,到第二阶段(3-4年级)的“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认识2500个常用字并会写其中的2000个字,熟练写正楷字,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会查字典”,到最后第三阶段(5-6年级)的“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写字效率”。这些体现了新课标的识字与写字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阅读

在第一阶段,感受阅读乐趣,初步学习默读,关心自然和生命,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在第二阶段,主要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初步把握课文和感受作品,体会句号与逗号,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在第三阶段,默读要有速度,阅读说明文、叙事性作品并体会其中的感情,体会标点符号,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1-2年级小学生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像中的事物,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对3-4年级学生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而不拘形式,学会修改习作,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对5-6年级学生要求是懂写作目的,观摩事物,积累素材,写读书笔记,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习作。

(四)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第一阶段学生在口语交际上要养成讲普通话习惯、复述大意、较完整地讲小故事,表达要有信心;对第二阶段的学生要求学会倾听、质疑、转述、讲故事;在第三阶段,学生要学会尊重、理解对方,参与讨论,抵制不文明用语。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最新提出的。它要求1-2年级学生要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参与社区、校园活动;3-4年级学生要学会有目的地搜索资料,共同讨论,参与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学会合作,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家庭生活、学校中的问题;5-6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学会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关注的问题组织演讲、讨论,初步了解查资料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符合各阶段儿童的年龄生理特点、接受能力,内容难度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对教材的编写有了全新的建议,它确立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要求教材须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学生的深信发展特点,内容宜精宜简,重点突出,同时教材要有开放性与弹性,给老师、学生、学校留下开发与选择的空间。

同时,实施建议对教学建议也有新的观点,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评价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它对人今后的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评价。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评价建议也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它要求语文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评价,同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还要根据各学校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特色

1、增加了“综合性学习”。以前语文教学是为了语文而语文,现在注重拓展到其他学科,甚至引向社会性学习。例如,在学习“植树”一词时,课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校园或者野外去植树,在其中穿插生物知识和爱护环境的社会的意识。

2、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完美人格。

3、教材的编写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学生留下开发和拓展的空间,增强了教师和学生自主的探究能力。

4、老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例如在学习《长城》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插图,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图中找出瞭望口、射击口、城台,并说说原因等等。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如在小组培育绿豆芽的活动中,老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分组、分工,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6、教学评价多元化,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应该注意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如对一个老师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我们评,还要听听孩子们的说法以及老师本人的自我评价;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更不应该仅仅就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还要看到他/她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情况,当然少不了周围同学以及家人对该学生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评。

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不足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现行的考试制度产生冲突,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教师为了评职称,学校为了升学率,他们可能会更抓紧语文知识的传授,增加小学生小学生的负担。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旧的标准相比变化很大,教师一下子很难适应,尤其那些老教师,也许其中很多人在想“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何苦要学这么多新花样呢?教科书是要用新课标的,但教法与理念还是用旧的好。”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过于理论化,缺少实例,不易理解。

阅读教学,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读课文,才能抓住重点,也才能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想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开学初,学校发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反复研读,颇有感想,收获颇多。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教学的标杆。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课标21页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在板书给学生时,做到一笔一画,特别是低年级写字时,每一个字要分析字形、结构、占格,在每次教学时,要尽量留15分钟进行识字写字,只有保证充足的识字写字时间,抓好课上有效的时间,认好字、练好字、学好字。

二、阅读教学重在平时。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侨情做作的腔调。

在教学一二年级,学生们爱唱读,把音拖得长长的。我想,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学生拖腔怪调的吼声。

课标23页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把课本的课文会读会背,还要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所以,在低年级,语文老师就该与家长相互配合,在校内、家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习作教学强调儿童生活实际的连接。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会“写话”,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一、朗读好关键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在指导朗读时,如果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朗读,往往事半功倍。请看下面的几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生:“帘子一起,只听‘咔嚓’一声,鬼子兵应声倒地。鬼子军官‘哇呀’一叫,回头就跑。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退,栽在台阶上,来了个嘴啃地。”这两句话写出了鬼子的机智勇敢。

师:大家同意吗?如果读得再好一些会更好。这两句话连续用了三个象声词,读好这三个象声词,你的朗读就吸引人了。自己先练一练。

生:自由练读。

生:(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位男生故意把象声词读得重,还拉长了声音,读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其实这一段的象声词还有两个——“咔咔”“啪”,一段话里,连用5个象声词,这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是没有的,读好这些象声词,会使我们的朗读很生动,很有趣。来,同学们共同齐读一遍这段话,再体会一下象声词的妙用。

生:齐读。

片段二

生:“这时,有两行浊泪从老羚羊的眼眶里涌出来,然后,它缓缓地站起来,一步一回头往草坡上走。”这句话很感人,我体会到老羚羊很感激司机和那位科考队员。这里的“涌”“一步一回头”用得很恰当。联系下文我知道“一步一回头”其实是老藏羚羊为司机和科考队员带路。

师:你读书真细心。那“涌”怎么好了?

生:我也说不出来,反正就是觉得好。

师:谁来帮帮她?

生:(这位同学思维积极,发言精彩,我和同学经常叫他小老师。)“涌”可以看出它的眼泪流得快,流得多,也可以看出它当时不仅感激,还很感动。(其他同学热烈鼓掌。)

师:你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含义,太了不起了,难怪大家都叫你小老师。

师:同学们,你们读书读得投入、细心,老师很欣慰。其实,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用得也很恰当,找找是哪个词。

生:缓缓。(连找几个学生都说是“缓缓”)

师:知道为什么好吗?(在老师的点拨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致特别高涨,纷纷发言。)

生:前面说老羚羊受伤了,如果用“很快”就不符合实际了。

师:有道理。

生:“缓缓”也可以看出老羚羊对司机和科考队员很有礼节。

师:你的思考很独特。

生:这里的“缓缓”与前面的“飞奔”“扑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起来很感人。

师:是的。

生:我觉得这里的“缓缓”也表达了作者对老藏羚羊的敬佩。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老羚羊的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生:……(先指名,再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啊,“缓缓”一词用得太恰当了,它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但我偏爱最后一个同学的发言,因为他说的不是一个特例,而是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不一样的地方,文中像这样的叠词还有几个,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生:纷纷、静静、悄悄、默默。

师:除了这样的叠词,文中还有abcc 和abb形式的叠词,看谁找得快。

生:气息奄奄、小心翼翼、湿漉漉。

师:是啊,这些词语都用得很恰当,请同学们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看看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片段三

生:“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老师,这句话写出了菱叶长得很快。

师:能不能具体地说说哪个词语写出了菱叶长得很快?

生:争先恐后。

师:什么是“争先恐后”?

生:菱叶争着长大,害怕自己落后。

师:“争先恐后”仅仅写出了菱叶长得快吗?(无语)

师:你平时用“争先恐后”的时候一般都是写谁?

生:写人。老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了菱叶长得快,还写出了菱叶的可爱,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菱叶的喜爱。

师:你真会读书,真会思考。

师:所以读这句话的时候要突出——争先恐后,语速要——快一些。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菱叶长得快。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里还有几个词语用得很恰当呢,找找看。

生:涨满、挤、密密匝匝。

师:这些词语也是写菱叶长得很快吗?

生:不但写出了菱叶长得快,还写出了菱叶很茂密。

师:是啊。所以,读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涨满、挤、密密匝匝。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一生有感情地朗读后齐读。)

在读书时,大多数学生往往喜欢抓面,说得比较笼统,如果老师不及时指导,那些恰如其分、生动传神的词语常常被学生视而不见,而这些词语,恰恰是文章的点睛之处,恰恰是指导朗读的最好抓点,老师在备课时吃透这些词语,指导时会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理解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读出了感情,就会受益匪浅。

二、朗读好修辞

小学课文无论写人、写事、写景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常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文章生动吸引人,读来耐人寻味。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好修辞的读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片段一

生:我觉得塔木钦草原很大,我是从“它是多么像海啊!”这句话读懂的。在这里作者把塔木钦草原比作海,说明它很大。

师:很大用这一课的词语就是——

生:广袤。

师:对。用四字词语可以说——

生:一望无际、无边无际、一望无垠。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使人一听就觉得塔木钦草原像大海。

生:(一位女生读,她读得太温柔,读后其他同学纷纷举手。)

师:你读得很认真,但给人的感觉不像大海。谁再来试试?

生:(一位男生读,突出了像大海,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看,读这句话的时候,读好“像大海”,这句话就读好了。

片段二

生:“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写法,突出了汉字在书法家的笔下变化无穷,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我很喜欢这句话。

师:你能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

生:……

师:好像变化不大,谁再来?

生:……

师:你突出了挺拔如峰、清亮如溪、浩瀚如海、凝滑如脂,读出了山峰、小溪、大海……的特点,所以给人以变化无穷的感觉。你读得真好,请再读一遍。

生:(刚才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全体学生齐读,效果可喜。)

片段三

师:“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呢?”不改变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怎么说?

生: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师: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

生: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师: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

师:读得很有感情。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一处。请画出来。

生: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呢?

师:读得真好。下面大家把这两句话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作者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

片段四

生:“看,太阳露出头顶了,太阳露出眉毛和笑脸了,太阳,跳起来,跳起来了!花草树木一下子都睁开眼睛,欢快地唱着歌,摇晃着手臂;小鸟向四面八方报信:太阳升起来了!快起来吧,快起来,迎接一个新的黎明!”我很喜欢这段话,这段话把太阳、小鸟、花草树木当作了人来写,读起来亲切、活泼、生动。

师:可是你刚才的朗读不够活泼,好像很成熟,能不能再来读一遍?

生:……

师:比刚才有进步,还是成熟了点儿。谁再来读?我这次找一个平时非常活泼的学生读。

生:(这位女同学平时爱在我面前撒娇,读得有滋有味,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掌声是大家对她最好的肯定,你们能像她这样读吗?

生:……(齐读得很有感情。)

师:如果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谁先来试试。

生:……

师:太阳笑得灿烂,花草树木的手臂摇晃得可爱,小鸟报信的姿势很传神,你真棒!大家一起带着表情和动作读一读,好吗?

生……(读得绘声绘色,动作做得可爱有趣)

三、朗读中展开想象

在朗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这样会读得更投入,更有感情。

片段一

生:“多么美丽的圣诞树呀,这是她见过的最大最美的圣诞树。圣诞树上挂着许多彩色的圣诞卡,那上面挂着各种各样的美丽图画。树上还点着几千枝蜡烛,一闪一闪地好像星星在向她眨眼问好。”我觉得这几句话写得很美,我仿佛看到小女孩很幸福。

师:你理解得很准确。如果在读的时候想象一下美丽的画面,相信你读得会更好。再来试试,好吗?

生:……

师:有进步。老师也想读读这几句话,可以吗?

师:……(掌声)

师:说说你为什么给老师鼓掌?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师:我在朗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小女孩的心情和她看到的美景,所以就读得比较好,你们也做到这样,一定也能读好的。自由练习练习吧。

生:……(读得大有进步。)

片段二

生:“日”这个字,使我感到温暖,而“月”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忽的感觉,“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我觉得这几句话都生动地写出了汉字独特的性格。

师:可是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日”不是“日”,“月”不是“月”,“哭”不是“哭”,“笑”不是“笑”,成了四不像。(生哈哈大笑)谁能比她读得好?

生:……

师:比刚才的同学读得好。如果大家在读的时候想象一下每个字给人的感觉,就会读得更好。

生:……(自由读。很多学生读得很投入。)

生:……(指明读。这位同学平时情感丰富,每句话都读得很传神,他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故意拉长语调,赢来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师:读书是要想象的。只有入景入境地朗读,才会读出作者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一、合作:是学习方 式, 亦或是理念精神

“合作”在小语新课标中的精彩亮相是与自主和探究同时出现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反叛与超 越。显然, 合作以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 在当今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运用得最广, 但是, 仅限于此吗?

探寻“合作”之源, 我们发现, 早在2000多年前, 我国的《诗经·卫风》中就指出,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学记》中记载,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谓之摩”。其中, “合作”的思想初见端倪。在西方,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昆体良、夸美纽斯等教育家对合作也有过自己的论述。实际上, “合作”成为当代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缕强劲的风, 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追赶前苏联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和对国内反种族隔离的呼声的回应。随后, “合作”之风席卷全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成为面向21世纪的四大支柱之一。

由此可见, “合作”一词在小语新课标中的出现, 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诉求, 大至社会上个人主义的盛行, 小至教学中人际关系的疏离, 都强烈地呼唤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于是, 当这种合作的精神投射于我们的小语新课标中, 就表达为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表现在教学上“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之中。也就是说, 合作精神是一个最为根源的概念, 它指引着小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方向, 指导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方式。一方面, 是精神决定了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 行为方式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所以, “合作”指向的并非只是虚张声势的花拳绣腿般的招式技巧 ;其最终目的, 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合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是合作认知、合作感情、合作技能与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以这样一种宽阔的 胸襟再来反观小语新课标中纷繁迷乱的各种不同的“合作”表达, 幡然醒悟, 正是那种内在于心, 流淌于血液中的刻骨铭心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决定了我们外显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与合作行为。

二、合作:是教学策 略, 亦或是教学技能

在当前学习小语新课标的热潮中, “合作”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 愈来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并想将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可是, 在我们拥挤、繁杂的课堂之中, 当合作的舞台被搭起, 合作的号角被吹响时, 坦率地说, 合作的效果与我们料想之中的相去甚远 ;一派喧嚣繁华过后, 我们看不到多少实质性的成果。

究其原因, 我们一直都在很肤浅地为合作而合作 ;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一厢情愿地臆想, 效果一定会伴随着行为而来。殊不知, 任何一种策略的背后, 都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明确地说, 合作需要技能和技巧, 缺乏技能技巧的合作是低效乃至是无效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之一就是社交技能, 如倾听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寻求反馈的技能等。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 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正式的小组合作技能的教学”。

沿着这样的思路深入思考下去, 其实, 不仅限于学生, 我们的教师同样强烈地需要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仅合作学习中教师何时介入, 何时引导, 何时旁观, 何时激励, 何时参与探讨等, 无不充满了学问 ;更包括合作前的预备和合作后的评价等。毫不夸张地说, 在采用合作策略的过程中, 仅合作方法就有十几种之多 ;而现实的境遇是, 教师在组织合作的过程中, “相对而言, 组建小组, 选编学习材料非常费时费力, 有的评分机制和教学程序非常繁琐, 对教师要求较高, 令人‘望而生畏’, 因此很难为更多一线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而“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 合作经验和技能, 他们在面对合作学习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时, 往往束手无策”。所以, 真正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 一定是师生都形成了相应的合作技能。合作过程中教师教的技能和学生学的技能。仔细发现, 在小语新课标的字里行间, 明确强调着“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学会合作”!

正因为如此, 以下的课堂教学场景中由于有了师生娴熟无痕的合作技能的介入, 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且温馨可人 :

课堂上, 某教师请小组同学讨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和通分的应用, 全班同学很快进入了研讨的状态, 非常积极、认真。笔者被学生们认真合作的氛围所感染, 也不禁走到他们中间, 倾听他们的争论, 分享他们的见解。有两位学生神情专注, 一位在讲约分的过程, 另一位在认真倾听 ; 讲到关键处, 讲的学生拿起书本, 边写边讲, 讲得很耐心, 声音很亲切 ;讲完后, 听的学生翻到课后的练习题, 又把自己的想法结合一道题说给刚才讲的学生听, 这位学生边听边纠正, 两人合作得是那样自然, 那样专注。

三、合作:是消除竞 争, 亦或是促进合作

“合作”在当代的兴起源于美国, 这里面可以追溯出多种缘由。但是, 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回应美国国内反种族隔离的强烈要求。针对当时尖锐的种族、民族和阶级矛盾, 当局希望借助于在教育领域推行“合作学习”来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黑人学生的地位, 优化校园内的人际关系, 并以此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当竞争愈来愈暴露出它的弱点, 个人主义走到穷途末路, “合作”应运而生。可以说, 从一开始, 合作就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存在。

当“合作”风暴席卷全球, 在上世纪80年代, 这一风潮正好满足了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需求。如果说, 应试教育强调不顾一切的竞争, 那么, 素质教育所推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彼此共享。在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特别提及“合作”, 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但是, 希望凭借“合作”这一副灵丹妙药来化解人与人之间所有激烈的互相竞争, 这一美好初衷能够实现吗?回望先行者美国实践的路径, 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合作学习策略对不同种族儿童之间的关系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但收效甚微, 不同种族的孩子仍然在自己所属的种族内发展同伴关系和友谊关系”。这也就是 说, 教师虽然依靠任务关联或利益共享等途径将孩子们暂时凑合在一起, 但互助合作是有限的 (仅限于短暂的小组关系之中) 和肤浅的 (形式所趋而非内心意愿) 。即使是某些卓有成效的组内合作, 组际之间也散发着浓厚的竞争氛围。所以, 合作学习并没有能够取消竞争, 只不过是用组内的合作来缓解尖锐的个人竞争 ;组内是合作, 组际是竞争。在某种程度上, 合作是相对的, 竞争是绝对的。

以一种更加清醒冷静的眼光来审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合作”热潮, 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从对竞争带来的那种所向披靡的优越感的无限崇尚转向对 合作共赢中一种荣辱与共的和谐感的顶礼膜拜。我们很想单纯地拥抱合作而拒绝竞争, 但实质上竞争无处不在。那么, 面对这一现实, 在痴迷于合作的“合力”之时, 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到竞争天生携带的“活力”本性。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唤醒师生通力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竞争热情, 亦和亦异, 张弛有度。

四、合作:是普遍适 用, 亦或是情景制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 :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就是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合作”被赋予跨越世纪的战略意义。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了理论的支撑, 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得也似乎更有底气, 合作学习漫天卷地而来。这时候, 我们不禁要问, 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理论或方式吗?

从一种宏观的视野来看, “合作”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美国白人本性好竞争, “物极必反”, 于是, 合作成为一种强烈的文化诉求, 美国需要用一种合作的精神来调和尖锐的竞争。当“合作”远渡重洋, 踏上我国的文化土壤, 一向追求“中庸之道”, 致力于“以和为贵”的我们, 在珍视“合作”的同时, 可能更多地需要激发我们民族本性深处处于休眠中的竞争的欲望。

从一种中观的角度来看, “合作”有物质条件的制约, 它更适合于欧美的小班化教学。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少, 空间较大时, 学生合作时互相之间干扰较少, 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展。作为教师, 笔者有过一次在学校的教研会上分段讨论新课标的经历, 各年段的教师聚集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里, 嘈杂无比, 互相之间很难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以这种切身经历来回想我们有时多达八九十人的课堂中的合作, 深感合作学习的开展还是困难重重。

回到小语 新课标 , 从一种更为微观的情景来看, “合作”也受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取向、教学的内容、课的类型等因素的制约。当小语新 课标把课程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时, 10处“合作”中就有4处具体地直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还有一处明确指向学生作文的修改,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 虽然小语新课标中有3次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当这种学习方式终究落到小语课堂的实处时, 是受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制约的。于是, 至此才终于读懂小语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换言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能肆意地横闯小语课堂的天下, 再热捧它终究也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之一。面对热潮,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理智地淡定, 从容地选择。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道理。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导”的关键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等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困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合理的创设情境是“导”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合理的利用课件是“导”的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并且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们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确实,电脑课件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电脑课件都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是否得当,是否必要。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詹天佑在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使用的不同方法,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凿隧道。如果不借助课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想象出这两种不同的凿井法用在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再者,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内容不要太多,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不能过大,以利于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9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文昌市会文中心小学陈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2011年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比上次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突出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通过学习,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反复的与旧课程标准对照,我发现几个让自己惊喜之极的改变:

一、降低知识的难度。

虽然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但是新课标则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二、阅读量的增加。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加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三、习作教学的创新。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四、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2011版新课标的表述中再次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如:

1.在“课程性质”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五、新课程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循序渐进。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六、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新课标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1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2001年版本中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刻内涵和新远意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标准,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何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所谓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围绕着语文课程的含义和基本理念,我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思考。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一,真正爱学生,应让他们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校长委任状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诚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手上的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我要努力把学生教育成自己满意的女婿或者儿媳妇儿的模样,他们不一定能成为哪个优秀的谁,但一定是最好的自己,也一定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我眼中最棒的学生。

二,真正爱学生,就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你看那些不会用手机,不会玩QQ,不会用微信,不会刷抖音的人可不就已经out了吗?谁愿意跟一个拒绝新事物,不愿进步的人为伍呢?想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真正爱学生,就应当言传身教,以德树人。生而为师,一言一行都应当堪称典范,方不负“老师”盛名。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躬身示范。你正直明理,善良睿智的模样,才是学生心目中最美老师的模样。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及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相辅相成,包括普遍的学习规律正在被广泛地探索和应用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走入初中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一种方式,在教与学之间,更加强调学生的学,而且是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乘上新课改的东风,扬起语文学习的风帆。

一、语文的世界是美好的,语文的学习更是美好的

在作文《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中,一位考生是这样描绘语文世界的:“语文是炫目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是皎皎的汉宫秋月、赋体先贤,是小桥流水人家里的杂剧、散曲……语文是滋养生命、净化心灵的营养,是唤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唤,是高度凝练、充满智慧的表达。语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厦,文明而庄严。语文是你的后花园.丰润而妩媚,有着一串串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语文是多么美好的一门学问啊!新课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极为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二、教与学无定法,应当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有法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并不强求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活动机会,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唤醒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竞争意识,对课堂有了亲切感,内心有了认同感,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更好。如果还在延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可想而知。这时候,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相关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各种感官活动,比如,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方法手段,而且让学生形成竞争,让学生都实实在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采用讨论、交流、辩论、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个个都主动学习,认真学习。

三、引入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应当坚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语文学习讲究的是可持续性发展,让我们来看看高中语文课程的要求:“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终身学习”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指学生能够终身自主学习。只有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才是学习的主体”,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主动了解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并且逐步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主动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是老师单方面的用力,效果其实不一定好。有时候,同学之间的帮助比老师更有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①夯实基础。对于基础,小组以内可以互相抽背,互相听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主动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閱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在小组内,由于学生们要参与讨论,事先不进行自主阅读,是会被其他同学批评的。同学的批评,可能比老师的批评更有效。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阅读更容易实现。

③提问讨论。小组学习的方式,以讨论为主,这样既可充分展现主体性,又可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要求同,还要善于求异,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驾驭知识,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④总结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鱼”就是指现成的东西.指知识;“渔”才是方法,这两者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关系。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后,每个小组可以先内部讨论,然后再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这样,我们不仅要学习了基础知识,更是要学会自我总结和交流方法,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自主学习加上良好的交流,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且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⑤学会整理。学会整理即学会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框架,这个框架大致包括含以下的内容: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整理知识系统时,先尝试自己归纳总结,然后彼此交流讨论,最后再消化理解。有了这个一个框架,语文学习将不再迷茫。

四、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语文不可能像一些所谓的短线学科,一口吃一个大胖子,一天就把罗马建成。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仅仅为了应试来学习语文,它更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质疑问难、探异求新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这时候,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可以引导,小组内甚至小组外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监督。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包括了课内学习习惯,也包括了课外学习习惯:

1.课内学习习惯。讲到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课内学习习惯。课内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考试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虽然看起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是,在小组内,特别是有竞争性的小组内,习惯养成更加顺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在2012年3月15日的下午,我参加了兴庆区教研室教研员宋光琼老师组织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教材解读培训”活动。经宋老师介绍,此次活动是教研室在选拔了几位优秀的教研组长先深入学习了新修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再结合本册教材编排特点及鲜活课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上,然后召集各学校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分别在十一小远程教育室进行本年级的语文教材解读培训活动。我们于3月15日下午齐聚十一小多功能厅,聆听了来自满春小学的语文教研组长张春艳老师对六年级语文教材的解读。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2、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13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让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和检测所学内容的依据。

做作业是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老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检测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课堂知识点的一种方法。独立完成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落实巩固当天所学内容,而且还可以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指导。所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方面

1、努力把学生引入到做作业的境界,要求先复习后作业。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检查其掌握知识巩固程度的过程,而有的学生却不知道做作业的意义何在认为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做。有的学生课后不整理,不巩固,不理解消化就忙着做作业。这样即使做了作业也没多大效果,因而作为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作业的意义何在,家庭作业是非做不可的。每道作业题内容都与课堂所学内容有内在联系。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懂所学内容,再做作业的好习惯,以便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做的作业,充分反应了其学习态度,教师应明确作业的规范。并在实施中严格要求学生。例如,书写要整洁,格式要规范,要细心,尽量不写错别字。做完要认真检查,这样复习时看起来方便,教师批改起来也方便。因此提醒学生做作业,钱不要草率下笔这样才能保证作业的整洁性和正确率。

3.要求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因为当天刚学过的内容印象还比较深刻,做起来顺利正确率高。就不用花多长时间能做完

4.取得家长支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必须独立完成,只有独立完成了所学知识,才是自己真正掌握了。可有的学生拿到作业,一碰到困难就问别人和抄别人的,甚至有的家长代做,这样只限于完成作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当然,遇到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请教老师,家长和同学不能不懂装懂。,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再独立完成,因此,家长要大力支持严格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二,家长方面

1.每天下午花10至20分钟同孩子交流,当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孩子学习的内容,思维方式遇到的困难,成功的快感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重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使学习成为他的乐事和习惯。

2.如果孩子做作业,离不开家长,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家长应鼓励孩子。例如:你能行!你最棒了!我相信你!等。设法树立孩子自信心,激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3.孩子正在做家庭作业时,家长最好离开他做作业的环境,让他独处,不要给孩子造成有机会依赖家长,什么的要问家长,让他独立思考。

上一篇:细微之处见精神之邮差弗雷德读后感下一篇:民事诉讼法学期末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