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税务行政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精选10篇)
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是依法治税的具体要求,新征管法颁布实施以后,税务行政执法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在税务执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2005年我局执法检查种发现,个别执法人员文书制作不规范,文书送达时间拖延,《处理决定书》中处理决定表述不准确,《证据复制单》中提供单位未填写日期,案件文书制作中有错别字等。笔者认为,要规范税务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治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规范税收执法文书
税务文书是税务机关为规范征纳双方税务法律行为和法律责任,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专用凭证和书面证明。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执法中会大量地、频繁地使用,同时也最容易忽视细节,须从文书的设计、选用、制作、送达等诸环节加以规范。
(一)文书设计要统一规范。文书设计要适应两种需要:一是从法治、规范、效率的原则出发,设计制定统一、规范的税收征管执法文书,以适应新的征管模式的需要,并及时加以补充修订。二是文书主要内容的设计,应充分应用税务代码,文书种类、使用概念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设计应适应信息化管理和不同行政处罚适用程序的需要。
(二)文书选用要准确无误。税务文书的种类很多,选择使用文书必须准确、无误。文书选择必须与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事实相符。《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的税务文书主要有9种,加上《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规定和税务行政许可等适用的文书有30多种。这些文书都有具体的法定适用对象、适用环节和适用情形,必须根据具体执法事实、情形,选择相应的、准确的税务文书,保持执法行为、程序、事实和税务文书的一致性。
(三)文书制作要仔细严谨。文书制作直接反映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一是文字要严谨。制作填写式税务文书应首先熟悉、了解全部栏目以及各栏目中该填写的内容,不能漏填错填,摘要填写简明扼要、完整准确。制作叙述式税务文书,文字要规范、严谨,援引法律依据要正确、具体,做出的结论或意见要准确、明了,既要叙述事情的过程,又要分析判断,讲明道理。二是数据要准确。税务文书中的数据包括日期、税额、罚款以及相关数据间的逻辑关系等。制作税务文书的日期必须准确、无误,不得遗漏,有些文书还应当填写具体时间;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文书,其间隔日期还必须符合法定期限。各项目数额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吻合,大小写一致。数据书写应工整、规范、符合撰写要求。三是手续要完备。税务文书制作完毕经核对无误后,制作人、审批人须手写签名。只有各项内容齐全、手续完备的税务文书,才能送达。
(四)文书送达要合法有效。送达税务文书必须按照法定方式、对象和手续进行。一是必须按法定方式送达。《征管法实施细则》法定的送达方式有5种,即: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在选择送达方式时,应视受送达人的具体情形,选择恰当、有效、快捷的方式。二是必须送给法定对象。税务文书的送达人、受送达人必须是法定、特指的对象。按照有关规定,送达人必须具有税务行政执法资格,且须2人(含2人)以上负责送达;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应当由本人直接签收;本人不在的,交由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人代表、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的财务负责人、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有代理人的,可以送交代理人签收。当法定代表人不在时,应该与财务负责人或负责收件的人取得联系,并由其签收文书,以此来保证文书送达的合法性。三是必须履行法定手续。送达税务文书必须使用《送达回证》,做到“一书一证”。《送达回证》由送达人写明送达文书名称、送达时间、送达地点并签名后,交由受送达人或规定的其他签收人签名或盖印并记明收到日期。当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文书时,送达人应当邀请社区、居委会、村组等基层组织代表或其他人员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拒收理由和日期后,交被邀请的见证人注明身份并签名或盖章,以明晰送达人、受送达人及见证人的责任,维护和保障税务文书的法律效力。
二、严格税收执法程序
规范税收行政执法程序是指税务机关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税务行政执法程序最重要的原则和特征是程序法定。其中,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严格法定程序。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所做出的决定,享受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行政处罚法》规定,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税务检查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前,不按法定程序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权、听证权、复议权、诉讼权,或者将《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与《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发出,或者未等当事人提出听证请求的法定期限届满,就发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行为,都是不合法的。因此,在实施税务行政处罚时,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告知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以及其所享有的法定权益,防止违反法定程序现象的发生。二是公开办税程序。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约束力的重要制度,将税收执法依据、执法信息、处理决定、执行裁决等公开,对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税务行政执法权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三是遵守时效制度。《行政处罚法》、《税收征管法》对时效均有规定,对税务机关提高行政效率同样提出了要求,所以,税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时效期实施处罚。程序性制度对规范税收行政执法权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税务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都应该严格和规范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以达到依法治税的目的。
三、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税务执法人员是否真正履行执法责任,执法行为是否合法规范,应通过税收行政执法监督做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进而推动税收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税的进程。
1.从法律上强化执法监督。《税收征管法》第十条、十一条、二十条对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做了法律规定,但是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规定不明确。因此,从法律上要进行规范:一是在适用标准和适用幅度上做出可操作性规定;二是为了从根本上堵塞权力不受监督制约的漏洞,对税收行政执法权力也要合理进行分解,以制约权力的滥用;三是对有弹性的、模糊的特殊规定则是越少越好。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使用权限要法定。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首先应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不得超过法定权限越权使用。二是使用动机要纯正。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要符合法律法规授权的目的,“自由裁量权意味着根据合理和公正的原则做事,而不是根据个人意见做事。三是使用程序要规范。税收自由裁量要以法定的程序进行使用,即要根据法定的审批权限、法定的文书、法定的手续来行使。四是使用后果要适当。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和客观事实,体现公正、公平,做到合法、合理,以经典的判例为比照,预见性地进行使用,使得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对税务管理相对人起到确实有效而适当的效果,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司法审查。
2.从管理制度上强化执法监督。一是执法行为要制度化。要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过错追究制度》、《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税务人员执法资格和能级认证制度》等,使之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考核性,从制度上规范税务执法行为。二是执法责任制要精细化。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工作制度、业务流程、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人员与岗位、岗位与责任、责任与权力、权力与利益的全方位精准对接,从而使税收执法责任清晰化、具体化、法治化,实行税收执法的合法、公正、及时、准确。对不履行职责或执法不当的行为,应追究当事人责任,以便更好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三是执法检查要经常化。在每年抓好税收执法重点检查的同时,要积极推进税收执法检查工作的经常化。要建立健全执法情况通报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督促落实,讲求实效,做到税务执法检查与执法监察相结合,与日常税收管理相结合,切实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四是外部监督要日常化。要建立外部监督网络,在人大、政协、纳税人、新闻舆论等单位中常年聘请特邀监察员进行日常监督,做到税法公开、政策公开、征管制度公开、税务人员纪律公开、税务案件查处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税收工作。
3.从税收执法机制上强化监督。一是实行执法权分离,各岗位相互制约。从执法权行使中问题较多或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岗位入手,从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制约机制不健全的方面入手,进行重点监督。征收环节主要应对税款的征收、入库、上解、提退方面,管理环节主要应对发票管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出口退税审批、停歇业户管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方面,稽查环节主要应对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四个程序及税务行政处罚等进行重点监控。二是推行信息化,实行人和“机器”分离。依托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搭建监控平台,制定严密高效的监督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统一的对税收执法行为各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监督机制,通过建立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把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统一的征管软件中,达到“机器管人”的目的。
一、现代企业设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
1. 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规范的差异日趋明显。
(1) 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的职能差异。目前, 企业纳税仍然依赖于财务会计的账簿和报表, 企业财务人员在申报纳税时, 头脑中往往没有清晰、完整、系统的税务会计概念, 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税务机关的指示或处理。在现实情况下, 企业税务会计要对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款减免、税收筹划进行专门核算, 而企业财务会计则把以上项目作为附属, 不能全面行使税务会计的职能。因而, 税务会计应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涉税会计核算体系, 能明确地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进行界定、协调与处理。
(2) 税法与税收规范与会计规范的差异。现行税法、税制日趋完善, 与财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差别日趋明显, 如果强求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一致, 使会计核算实现两者的兼顾, 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微观决策价值, 甚至会损害其客观性, 使之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这些差异, 成为税务会计单独设立的必然趋势。
2. 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需要。
税务会计要依法申报、缴纳税款, 研究税收法规和进行税务筹划、控制, 对企业纳税有重要影响。选择最佳节税方案可使企业纳税成本降低、税收负担减轻。因此, 企业需要配备既懂税法又精通会计业务的专门税务会计人员, 根据税收法规和生产经营状况按时申报纳税, 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充分享受纳税人的申请减免、退税、延期纳税等权利, 科学核算, 合理避税, 追求企业正当的利益, 并适时作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明智的财务决策。
二、建立企业税务会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1) 税法原则。财务会计核算中的一些方法, 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 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来选择。但税务会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税法进行选择。当两者发生矛盾时, 税务会计必须以现行税法为准, 对不符合税法的会计事项进行调整。
(2) 灵活操作原则。税务会计进行纳税筹划时应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
(3) 最优化原则。税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是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 选择最佳节税方案。
2. 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制度。
(1) 财务会计制度。税务会计虽与财务会计存在较多差异, 但税务会计起源于财务会计, 是会计制度和税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作为一项实质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来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表现在:第一, 税务会计并不要求纳税人在财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之外再设一套完整的会计资料, 而是通过财务会计的会计科目对企业所涉及的各税种进行反映和监督, 正确计算企业应缴的各种税金。第二,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协调最终反映在企业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上, 企业的任何税务会计处理均会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而这种影响会反映在财务报告中。
(2) 纳税申报制度。纳税申报制度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程序, 是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应缴税款的制度。企业税务会计应根据各税种的不同要求真实反映纳税申报内容。
(3) 缴纳税款、减免税、退税与延期纳税的制度。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可申请减税、免税、退税、延期纳税, 按税务机关规定办理书面申报和报批手续。
(4) 企业纳税自查制度。企业纳税自查, 就是企业要监督自身履行纳税义务, 防止和纠正错计税、少交税、欠税等。
三、对企业设立税务会计的几点建议
1. 加强人才培养。
企业税务会计的业务素质是税务会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证。税务会计作为会计知识、税务知识、法律知识及其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一体的高智能活动主体, 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足的业务培训机会, 税务机关应常年给企业税务会计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机会。
2. 加强监督工作, 营造良好的企业纳税环境。
随着税务会计应用的增多, 企业税务会计可能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违法的情况下为企业制定出最佳的纳税方案。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 必须以现行税法为依据, 通过财务经营巧妙的安排, 使企业减少税负, 不偷税, 也不漏税。
【关键词】剪彩;礼仪
剪彩礼仪起源于西方,现被广泛应用于庆祝有关单位的成立、项目的开工、建筑物、工程的奠基与落成、主营业务的开业与展览等仪式中。剪彩礼仪应用于商界、涉外和社交场合中较多,在政务场合,为了厉行节俭与简捷高效,可以慰问仪式代替剪彩仪式。如果一定要搞剪彩仪式,应该是在群众认可的、必需的前提下进行,并且应建立配套的制度规定。
剪彩礼仪按照剪彩流程可分为剪彩前的准备和剪彩中的仪式。
一、剪彩前的准备
剪彩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场地的布置、用具的配备和人员的选择等。在准备过程中,既要考虑周详与细致,又要明确分工与合作。
1.场地的布置
剪彩仪式应在行将启用的建筑、工程或者展销地的现场举行。正门外的广场或大厅均可选择,可在剪彩之处悬挂写有剪彩仪式的具体名称的大型条幅,也可进行灯光、音响、鲜花、主席台等其他装饰。
2.用具的配备
剪彩仪式上所需的特殊用具为红色绸缎、新剪刀、白色薄纱手套、托盘以及红色地毯等。红色绸缎中间可根据剪彩者人数结成数朵花团,也可根据需要将红色绸缎变通为红布条、红线绳等。剪刀应保证剪彩者人手一把,且锋利便于使用,在剪彩仪式结束后,可赠与对方。托盘用于盛放红色绸带、剪刀、白色薄纱手套等。红色地毯铺设在剪彩者正式剪彩时的站立之处,可营造喜庆的氛围,宽度在一米以上,长度依据人数多寡而定。每位剪彩者在剪彩时戴上一副白色薄纱手套,可显郑重。
3.剪彩人员的选择
除主持人之外,剪彩人员主要是由剪彩者与助剪者构成。对剪彩人员必须认真进行选择和必要的培训演练。
(1)剪彩者
根据惯例,剪彩者可以是一人或几人,但一般不应多于五人。剪彩者通常为特邀嘉宾、上级主管、合作伙伴、社会名流、员工代表或客户代表所担任。剪彩者名单的确定通常在剪彩仪式举行之前,应尽早告知每位剪彩者届时他将与何人同担此任,以示尊重。在剪彩时,剪彩者应着套装、套裙或制服,将头发梳理整齐,以求精明、干练的形象。
(2)助剪者
助剪者多由东道主一方的女职员担任,可以任务不同分类为迎宾者、引导者、服务者、拉彩者、捧花者、托盘着等。助剪者的基本条件应符合礼仪小姐的标准,即相貌甜美、体态姣好、反应机敏、善于交际等。助剪者的着装应整齐划一,可为套裙或单色旗袍,肉色丝袜配黑色高跟皮鞋,淡妆盘发,除戒指、耳环或耳钉外,不戴其他首饰。
二、剪彩中的仪式
剪彩仪式中的具体规范可以剪彩动作为划分标准,分为剪彩前的预备仪式、剪彩中的必备仪式和剪彩后的完备仪式等三个阶段。整个仪式要顾及流程的衔接与紧凑,所需时长为一刻钟至一小时较为合适。
1.剪彩前的预备仪式
(1)嘉宾就座
主席台上一般应为剪彩者、来宾和本单位负责人。如果不是按位次礼仪预先安排对号入座,应提前通知来宾,有工作人员引领入座。
(2)宣布开始
待准备就绪,主持人应在致意问候之后准时宣布开始。应向到会者介绍参加剪彩仪式的嘉宾,应以掌声表示谢意。如有必要,可请乐队演奏音乐,可燃放礼炮、鞭炮,全场可起立、演奏国歌或本单位标志性歌曲。
(3)发言
发言应简短,每人不超过三分钟。一般为东道主代表、上级主管、合作单位代表等。内容为介绍项目的背景、宗旨、意义等,也可表示祝贺和致意感谢。主持人应以隆重而热烈的语气来宣布剪彩开始,并配有掌声、奏乐和礼炮等渲染气氛。
2.剪彩中的必备仪式(1)彩剪者行为规范
剪彩者应从右侧登台入场,若剪彩者仅为一人时,在剪彩时居中而立即可。若剪彩者多人,应列成一行,助剪者位列前方。主席台上的其他人员一般要尾随剪彩者之后一至两米处。既定位置站立并经主持人介绍后,应面含微笑向大家欠身或点头致意,向拉彩者、捧花者含笑致意,当托盘者递上剪刀、手套时,亦应微笑向对方道谢。在剪彩时,应集中精力,姿态稳重,右手持剪刀,表情庄重地将红色绸带一刀剪断,多人剪彩时应步调一致。
(2)助剪者行为规范
助剪者应在宣布剪彩之后率先登场,并排成一行。拉彩者处于两端,拉直红色绸带,捧花者各自双手手捧一朵花团。托盘者站于拉彩者和捧花者身后一米左右,递剪时,站在剪彩者右方。引导者在剪彩者左前方引领。助剪者应站姿端庄,面带笑容,动作整齐,步调一致。
3.剪彩后的完备仪式
(1)后续整理
剪彩完毕,捧花者与托盘者应保证红色花团准确无误地落入托盘者手中,切勿坠地。助剪者应先退后一步,再转身退向两侧即可。剪彩者可以右手举起剪刀,面向全体到场者致意,然后将剪刀、手套放在托盘中,鼓掌祝贺。待剪彩者退场后,助剪者可列队由右侧退场。
(2)参观
剪彩之后,剪彩者和主席台上的嘉宾应依次与主人握手道喜祝贺,并列队在引导者引导下从右侧退场。主人应陪同来宾参观被剪彩之物,并进行礼节性谈话。
参考文献:
[1] 左慧. 现代礼仪先用先查[M].远方出版社.2005.12[2] 金正昆.政务礼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作者简介:
通过一年来对我局食品药品和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案件的复核,笔者认为因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执法办案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执法人员重视的问题。
一、对个体工商户为违法主体时的认定有了新的变化。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92)22号)第46条规定“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按照该规定,行政执法当事人为个体工商户的就应为“张某(XX副食店)”。这个规定在2015年有了新的变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该解释第五十九条规定“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为当事人。有字号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应同时注明该字号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因此,对有字号的个体户工商户就应以营业执照上 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行政执法的当事人就应当为“XX副食店(张某)”。
二、期间计算的误解
执法人员在办案中就期间计算会出现一些误解,认为法律法规规定“自收到„„之日起”,就是从当天起算。《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五十七条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五条均规定“本规定中的期限以时、日计算,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内。期限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届满的日期。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据此,如当事人在2015年9月29日收到行政处罚告知书,三个工作日的陈述申辩期应为9月30日、10月8日、10月9日(29日当天不算,10月1日至7日为假期),行政处罚决定书最早在10月10日才能发出。
三、产品复检期限的规定各有不同
1.《产品质量法》第十五条第四款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由受理复检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作出复检结论。”
2.《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对依照本法规定实施的检验结论有异议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自收到检验结论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实施抽样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或者其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复检申请,由受理复检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公布的复检机构名录中随机确定复检机构进行复检。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
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被抽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时起四小时内申请复检。复检不得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3.《药品管理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药品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药品检验结果之日起七日内向原药品检验机构或者上一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申请复验,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申请复验。受理复验的药品检验机构必须在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复验结论。”
4.《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异议人有权自收到检验结果告知书之日起10日内,向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该项权利”
由此可见,对于检验结果有异议,对于一般工业产品和 食品是申请“复检”,而针对药品则称为“复验”。在送达检验报告之后,即使在当事人做出书面说明不要求复检复验的情况下,也应要把复检期、复验期给当事人留够。而不能以当事人做出书面说明为由,在复检、复验期未满的情况下下达听证告知书或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四、快速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依据
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抽查检测,抽查检测结果表明食用农产品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销售者应当暂停销售;抽查检测结果确定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五、现场检查笔录应做到真实、客观、全面
现场检查笔录中经常会出现“管理不规范”、“工艺流程不合理”、“不符合要求”、“违法”、“非法”、“擅自”等字样,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现场检查笔录是对有违法嫌疑的涉案标的物及其场所进行检查时所制作的法律文书,它具有直接的证据效力。在制作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客观公正,细致认真,记录中不加个人观点,不加评论、推断,记录中所反映的现场所见、商品状态,均应是“实况录像”。
执法人员在办理某副食店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 品案时,对该副食店实施现场检查,发现有N袋该种食品,于是在现场检查笔录中就对这N袋食品进行了详细登记,交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后就结束了现场检查。无主体信息相关记录,也无索证索票情况检查的记录。《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履行了本法规定的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但应当依法没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于该当事人是否需要进行行政处罚,食品台帐是关键,而在现场检查笔录中却无台帐建立情况的检查记录,尽管在后来的询问调查笔录中体现了该当事人未建立食品进货台账,证明其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但如能够在现场检查笔录中体现后又在调查笔录中体现,形成证据链相互印证是对证据关联性的最好体现。
六、现场拍照需要注意细节
现场拍照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分为全貌照片、中心照片和细目照片。全貌照片指明现场所处的自然位置;中心照片指现场检查的中心区域的整体概貌,一般由若干份组成,通过拍摄角度的变换反映现场的全貌;细目照片是对涉案现场的标的物及能反映案件情况的相关证据的原始状态、证据的特征以及提取这些证据、查封涉案标的物、抽样封样的照片。这三类照片组成一组,完整反映现场检查情况。在 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最好着工商或食药制服并佩戴《行政执法证》,这对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件也是一个印证。
七、违法所得计算有区别
1.生产、流通环节的违法所得为“获利说”。2011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本法所称违法所得是指获取的利润”。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8年12月发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该《办法》第二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违法所得的基本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第四条规定:“违法销售商品的违法所得按违法销售商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2.餐饮服务环节的违法所得的认定为“全部说”。2010年3月,卫生部出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卫生部71号令),第四十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违法所得,指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所取得的相关营业性收入。”由此可见,针对餐饮服务环节,认定其“违法所得”时采取是不扣除成本的“全部说”。如:某餐厅未经许可从事餐饮服务30天,每天营业收入500元,其违法所 得应为15000元,即500×30=15000元。
制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书(以下简称执法文书)是执法人员的一项基本功,是城管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法定程序。如何规范制作执法文书不仅是办案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以及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的综合反映,也是其基本业务技能高低的具体表现。下面,笔者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执法文书的特点、分类及执法文书制作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执法文书的概念及其含义
执法文书是按照法定程序,为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而制作的重要文件。城管行政执法文书主要是指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处理违法案件过程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文书的总称。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执法文书的制作主体是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二是执法文书的适用范围是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三是执法文书的制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四是执法文书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
二、执法文书的特点与分类
(一)执法文书的特点
1、制作的合法性。这是指制作执法文书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特别是《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按照不同的文种、要求和时限进行制作。
2、内容的规范性。执法文书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书面文件,各类执法文书的写作内容、形式结构等都有严格要求。
3、内容体现法律规定。执法文书的内容所反映和体现的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具体地体现实体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和程序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人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方式、方法、步骤等。
4、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执法文书是庄重严肃的文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也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事实。
5、具有法律上的确定力。这是指执法文书一经制作完毕并送达到当事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或撤销。执法文书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具体适用法律的书面表现形式,一旦发生法律效力,就不得以其它文书代替,其执行就具有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如果要改变或撤销,只能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除人民法院和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外,其它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予以认定、变更或撤销。
(二)执法文书的分类
1、执法文书按其用途可分为内部文书和外部文书。内部文书是指在行政执法活动过程中执法机关为行政管理活动需要而制作的在行政机关内部运转的书面文件,如立案审批表、案件审批表、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结案报告等。而外部文书是指执法机关在具体执法活动中制作的涉及到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或调查取证过程中有行政机关以外的人员、组织参与的文书,如调查笔录、勘验笔录、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等。
2、执法文书按其形式可分为笔录式和填写式。城管执法文书主要以笔录式执法文书和填写式执法文书为主。笔录式执法文书主要是详细记录当事人违法的客观事实及执法人员的调查结果。填写式执法文书的格式相对固定,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当场处罚决定书等,这类文书在制作时只需在空白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即可。
三、制作笔录式执法文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制作《调查笔录》应注意的问题。制作调查笔录是获取违法客观事实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笔录既能帮助调查人员分析案情,又能帮助行政执法机关作出最后的处罚决定提供重要证据。在制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格式。调查笔录一般采取一问一答的格式进行制作,制作时“问”与“答”要分行进行,即便问话和回答只有一个字,也要分行进行,不能出现几个问题一起问一起回答的情况。当然有些问题也可以一次性综合询问,由被调查人回答,比如调查当事人情况时,可以询问“请将你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此时被调查人可一次性回答单位的全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等
2、笔录的正文。笔录的正文要明确主题,一问一答时问要问的明确,答要答的清楚,一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相对人的确认。相对人的确认也就是确定违法的主体,在询问时要将违法行为的地点及事件表述清楚,以达到能初步判定案情,为后面的调查作好铺垫的目的。例:“位于的房屋是你(单位)出资建设的吗”;“路面被污染,是你(单位)的施工车辆粘带泥土带出工地造成的吗”,在得到当事人确切回答后,应接着询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当事人单位全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等,最后是被调查人身份的确认。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人一般应选择单位的负责人或熟悉情况的人,如果被调查人没有工作单位的应记录有效证件号码,对被调查人回答不完全的要提示补充。
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是国家赋予税务机关实施税收管理、行政管理的基本权力。为保证“两权”的正确行使,从机制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国家税务总局党组颁发了《关于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实施监督的意见》,这是从机制和外部对“两权”施行者予以监督管理。而作为税务干部本身,在行使“两
权”过程中,除勇于接受监督管理外,更应坚持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慎初、慎终,才能在权钱名利诱惑面前方寸不乱,才能经受住考验,保持清正廉洁。
第一,要做到慎权。任何一位税务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行政管理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是人事管理权,二是财、物管理权,三是税收管理权,四是税政督查权;税收执法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税款征收权,二是税收管理权,三是税收稽查权,四是税务处罚权。在每一环节上还有若干具体事项,对这些具体事项的处理也是税务干部的权力体现。正因为有这么多权力,我们才要做到慎用权力。要知道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它应是税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资本,而不是个人谋取财富的钥匙。孟德斯说过“一切有权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方能休止。”这就是说,权力自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有腐败的可能。权力如果滥用,就会成为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的渊薮。胡长清、成克杰、许运鸿等人正因为滥用权力,最终使自己锒铛入狱,成为千古罪人。因此,每一个税务干部要正确理解“做官一时一地,做人一生一世”的道理,正确行使权力、恪尽职守,奉公守法,为国家聚财,为纳税人服务。坚持做到立足本职,不争权夺利,不越权办事。
第二,要做到慎欲。所谓慎欲是指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国家干部的最起码要求。因税务干部掌握着税收征收权、税务检查权和税务处罚权,极易成为各种诱惑的包围对象,成为部分别有用心的纳税人攫取利益的目标。一些不法之徒,为偷逃国税,非法获取暴利,往往瞄准税务干部薄弱环节,投其所好,不惜采用金钱、美色等种种手段进行诱惑腐蚀,对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警惕性不高就极易被腐蚀、被利用而跌入罪恶的深渊。“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但作为税务干部不能随心所欲,应以党和国家税收事业为重,只有抛弃非份之欲,秉公执法,廉洁高效从税,才会受到广大纳税人的爱戴和拥护。历史上“狄德罗效应”在社会上很多党员干部身上仍有体现,他们随着位高权重,肆意纵欲,结果身败名裂。因此税务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坚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洁身自好,奋发向上,要耐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做到知足常乐,不能这山望那山高,寻求精神刺激,追求物质享受,纵欲享乐,超前消费,最终徇私枉法,贪污受贿,走向犯罪。要不断培养求知欲、争先欲、创新欲,杜绝吃喝欲、金钱欲、色情欲。
第三,要做到慎微。慎微是指在处理一些小事时也要慎重。好事莫以小而不为,坏事莫以小而为之。诸葛亮教育刘备之子阿斗时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俗话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上,必须从每一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才不致于铸成大错,失掉大节。要严防那些图谋不轨之徒从所谓“小事”来接触你,接近你,挖掘并掌握你的弱点。从“小处”打开缺口使你越发不可收,并处处受制于他,处处为他服务,成为他捞钱的工具。要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做到不该吃的饭不吃,不该收的礼(哪怕是纪念品)不要收,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在坚持做到有利工作的小事要多做的同时,坚决做到有损形象的小事莫为。
第四,要做到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处时要谨慎地处理其所作所为,不要以为别人不见其行就可以肆意妄为。目前,我们地税由于征管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许多监督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对具体执法人员而言,在私下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状态下,慎独就是对其自持力的考验,面对灯红酒绿,面对物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对所谓新潮的生活方式,如果自持力不强,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提倡并鼓励独挡一面,但决不允许将个人游离组织管理和监督之外,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1 如何计算违法所得的问题
在查处农业违法案件中, 如何计算认定违法所得关系到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 是各地执法机构经常向农业部反映请示的一个问题。目前的农业执法领域, 对于违法所得有些法律已经界定, 有些没有界定。《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四十二条对农药方面的违法所得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违法所得, 是指违法生产、经营农药的销售收入。”即违法所得是单位产品销售价与销售数量的乘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以下简称《种子法》) 对种子方面违法所得没有明确界定, 各地执法实践中习惯理解为:“种子生产、经营中的违法所得, 是指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销售收入, 包括成本和利润”。
2 同一适宜生态区引种问题
《种子法》第十六条规定:“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良种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 可以在全国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良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 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域的, 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引种。”该规定中的“引种”应是引进种植, 这就要求引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必须达到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是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引种;二是必须是同一适宜生态区域。从《种子法》的立法思想来看, 为加速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对达到上述两个条件的种子是放开的, 经过省一级主管部门同意只是走程序。虽然对违反此规定的《种子法》没有规定罚则, 但在执法实践中对发现的此类违法行为, 还是要强调严格引进程序, 必须经省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后, 各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方可以引进种植。
3 对试验示范用种如何把握的问题
执法实践中, 有些种子生产企业及经营单位以试验示范的名义掩盖其非法经营行为, 目的在于钻法律的空子, 逃避行政处罚。对此问题把握的关键标准是是否存在种子买卖关系。试验示范用种是由试验示范者无偿提供的, 凡是有偿提供种子的, 应当认定为经营行为, 按经营未经审定种子进行处罚。
4 关于未经审定品种种植后出现田间纠纷的问题
种子使用者种植按规定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的种子后出现田间纠纷, 如果经法定机构鉴定不属于种子质量问题, 则不属于种子质量纠纷, 可按《种子法》第四十二条通过调解、协商或民事诉讼途径解决;但对经营单位经营未经审定品种的违法行为, 应当依据《种子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给予处罚。如果经法定机构鉴定属于质量问题, 则应对经营单位经营劣质种子和未经审定品种的违法行为分别给予处罚, 合并执行。
5 关于农药经营中名为总代理、总经销, 实际上是分装销售农药行为的处理问题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 分装农药属于农药生产行为, 应当依法进行农药生产登记, 取得农药生产登记证。否则,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分装生产行为应以无证生产农药, 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予以处罚。
6 对某些农药经营户自定名称、自配农药进行销售行为的处罚问题
此类问题应属无证生产和经营无登记证农药产品的行为,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予以处罚。
7 对经营禁用农药的处罚问题
由于禁用农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国家加大了对禁用农药的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对使用禁用农药的行为都有较为严厉的限制性规定, 其中第四条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规定了非常严厉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但对经营禁用农药的行为却没有相应的规定。执法实践中, 执法机关往往对经营禁用农药的行为因没有明确的处罚依据而只作出没收禁用农药的处罚, 对违法经营者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结合《农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关于禁止生产经营禁用农药的通知要求, 针对此类农药一经禁止生产就会撤销农药登记证号的事实, 建议执法机关对经营禁用农药的行为, 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者撤销登记的农药”的规定, 以“经营撤销登记农药案”定性, 依据第四十条第一款之规定,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 或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
8 对经营限用农药的处理
限用农药虽然对蔬菜、瓜果、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 但限用农药毕竟不同于禁用农药。目前, 由于法律依据问题, 执法部门对限用农药的监管多限于使用方面, 对经营方面的监管成为空白。针对此类问题, 各地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予以规范, 虽然由于立法法对设定罚则的限制造成处罚不力, 但已有效弥补了执法监管方面的原有不足。相信随着立法的进一步跟进, 此类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9 法律法规的准确适用
一是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处罚决定书中应当既有违法行为的认定依据, 又有处罚依据;二是体现行政处罚公平原则应当包括有关减轻或从轻处罚、加重或从重处罚的规定;三是依据自由裁量规则和标准合理量罚;四是准确适用法律法规的条、款、项、目。
1 0 责令改正的正确适用
1 0.1 正确认识责令改正的法律性质。
责令改正虽然往往存在于法律法规的罚则部分, 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八条的规定, 责令改正并不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从法律性质方面讲, 责令改正属于强制性行政指导命令的范畴, 执法机关一经作出, 当事人必须按要求履行。
1 0.2 责令改正的单独作出须有法律明文规定。
责令改正是行政处罚的前置性条件, 只有当事人逾期不改, 执法机关才能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如《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第三十二条, 对推广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具备规定条件且未经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公布的和向无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用于商品种子生产的主要农作物亲本种子或原种种子的行为, 规定了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限期改正, 执法实践中执法机关以《责令改正通知书》作出。
1 0.3 非前置性的责令改正可与行政处罚同时作出, 但不能作为处罚种类。
执法实践中, 执法机关在处罚决定书中以“依据某法某条规定, 本机关责令立即改正某行为, 并作出如下处罚决定”的形式作出。
1 1 关于过期农药的处理
《农药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超过产品质量保证期限的农药产品, 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检验, 符合标准的, 可以在规定期限内销售;但是, 必须注明过期农药字样, 并附具使用方法和用量。”《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对违反该条规定的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即“对经营未注明‘过期农药’字样的超过产品质量保证期的农药产品的, 由农业部门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在执法实践中, 农药经营者往往因为检定费用问题不愿送检。因此, 在执法检查中除对此类违法行为依法处罚外, 还要加强宣传, 引导经营者对过期农药产品自愿下架或向厂家作退货处理。
1 2 关于标签残缺不清和擅自修改标签的处理
1.牧草的营养价值是野草和农作物秸秆的3~5倍,即使在农作物秸秆和野草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应适当种植高产牧草,以满足畜禽的营养需要。
2.牧草应尽量鲜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牧草中的营养成分。牧草饲喂牛、羊、兔、鸡、鹅时,如能切碎,效果最好。牧草喂猪,可不必切碎。
3.不可长期单一用某一种牧草饲喂,必须是牧草与秸秆或野草配合饲喂,也可用两种以上牧草配合饲喂,这样可以做到营养互补,避免长期单一饲喂某一种牧草造成的营养失调。还可以改善饲草的适口性,提高畜禽采食量。
4.牧草收割期要适当,收割太早影响产量,收割太晚茎秆老化,粗纤维含量提高,影响畜禽消化。养猪、兔、鸡应在牧草营养期收割,养牛、羊可在花蕾前期收割。
第一条:为规范地方税务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全省各级地税机关依法正确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以下统称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地税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有税务行政处罚权的全省各级地税局、地税分局、地税所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并向社会公告的各级地税稽查局(分局)(以下统称地税机关)。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各级地税机关在法定的税务行政处罚权限范围内,根据行政处罚的原则和标准,对税务违法行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何种行政处罚和给予何种幅度行政处罚进行自由裁量的权限。
第四条:各级地税机关行使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法定、公开、公正、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地税机关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并根据违法行为事实、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情况,在《安徽省地方税务局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基准》(以下简称《执行基准》)规定的幅度内,对税务行政相对人分
别作出行政处罚或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但低于或高于《执行基准》的,必须向上一级地税机关报备后再实施。
税务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本办法所指的税务行政处罚是指罚款,主要适用于以下违法行为:
(一)违反税务管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账簿、凭证管理等)的行为;
(二)妨碍税款征收的行为;
(三)妨碍税务检查的行为;
(四)未按规定执行地税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的行为。
第七条: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税务行政处罚:
(一)违法事实不清或违法事实不成立的;
(二)初次发生较为轻微的税务违法行为的;
(三)应当给予税务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在五年内未被发现的;
(四)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为“可以”、“并可处”、“可以并处”等行政处罚条款,但情节轻微且在地税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期限内改正的或是违法行为发生后,主动改正违法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五)未按照规定预缴税款的;
(六)因不可抗力导致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有违法行为发生的;
(七)因地税机关原因导致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发生违法行为的;
(八)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不予税务行政处罚的行为。
第八条: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税务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实施税务违法行为的;
(三)积极配合地税机关查处税务违法行为,主动补缴少缴税款的;
(四)检举他人重大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主动报告其地税机关尚未掌握的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违法行为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
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幅度内,根据税务违法行为情节、性质、手段、后果、影响等因素,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对税务行政相对人按照较低处罚数额或适用较低处罚比例进行处罚。
减轻处罚是指根据税务违法行为情节、性质、手段、后果、影响等因素,在法定处罚的最低限以下,依法对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给予税务行政处罚,但不得免于行政处罚。
第九条: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一个纳税内实施同类税收违法行为两次以上的;
(二)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地税机关检查,情节严重的;
(三)拒绝提供资料、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资料或阻挠他人反映真实情况的;
(四)恐吓、威胁、报复地税人员、证人、举报人的;
(五)违法手段恶劣,严重干扰税收秩序的;
(六)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
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幅度内,根据税务违法行为情节性质、手段、后果、影响等因素在法定处罚幅度内对税务行政相对人按照较高处罚数额或适用较高处罚比例进行处罚。
第十条:对法定罚款幅度以金额计算的税收违法行为,处罚对象为公民(含个体工商户)的,处罚金额不得低于20元;处罚对象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处罚金额不得低于100元。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罚款处罚以倍数计算的,罚款的倍数应当为10%的整数倍,罚款处罚以金额计算的,罚款金额应当为20元的整数倍。
第十一条: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的数个税务违法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应当选择对法律责任较重的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二条: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以实施某一税务违法行为为目的,其行为、方法或结果又触犯其他处罚条款的,可以适用数个处罚条款的,应当选择适用较重的条款实施处罚。
第十三条: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应当依法听取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陈述申辩意见,符合听证条件的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要求听证的,地税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对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陈述申辩及听证过程中提出的事实、理由及有关证据,地税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判断,必要时应当进行调查,情况属实的应予以采纳。不得因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陈述申辩及要求听证而加重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案件查办人员调查取证时要注意收集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是否具有免于、减轻、从轻、从重处罚情节的证据;调查终结后,应当在案件检查(稽查)报告中提出行政处罚建议,说明税务违法行为的事实依据,处罚理由和法律依据等,并附相关证据材料。
第十五条;税务行政处罚案件的审理、审核、审批人员应当综合全案情况,对调查人员提交的处罚案件进行审查判断,在有关报告中签署意见,并说明依据和理由。对调查人员未按照规定说明裁量的理由及事实依据的,审理、审核、审批人员应当将案卷退回,或者要求有关人员补充说明。
第十六条:地税机关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应当在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以下内容: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当事人的主要违法事实及证明违法事实的证据材料;行政处罚裁量的理由和事实依据;听取当事人申辩陈述意见情况;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和法定依据,税务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不服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出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并加盖地税机关印章。
第十七条:对免予或从轻税务行政处罚的,须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决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或者拟减轻、从重处罚的,应当经过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八条:实施税务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
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未按规定报请批准擅自作出税务行政处罚低于或高于《执行基准》的;
(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被人民法院终审确认违法的;
(三)税务行政处罚决定被复议机关确认违法的;
(四)税务行政处罚决定被上级机关确认违法的;
(五)因税务行政处罚权行使不当引起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投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其他不当行使税务行政处罚权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十九条:各级地税机关应当建立案卷评查制度,对于案卷评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知相关单位依法纠正或直接纠正。各地开展案卷评查工作的情况应当定期向上级地税机关报告。
第二十条:上级地税机关应当通过行政复议、案卷评查、群众举报、来信来访、执法投诉等多种途径,及时掌握税务行政处罚实施情况,对问题突出的单位和事项开展专门督查。
第二十一条:各级地税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税务行政处罚统计报告制度,及时统计、分析、总结本地本部门发生的各类税务行政处罚案件情况。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税机关法制工作机机构负责税务行政处罚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各级地税机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展行政处罚计算机辅助裁量试点工作。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仅作为内部规范,不得作为实施税务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引用,如有与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致的,必须以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为准。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未规定有关税务行政处罚事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和《执行基准》所称“以下”、“以上”均含本数。
但目前国际运行难度相对较大。国际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航程普遍较远,多为跨洋或洲际航线;运行技术要求更高,一条国际航线通常会集中两、三种以上的特殊运行,如双发宽体机延程运行(ETOPS)、极地运行、跨水运行、RVSM运行及二次放行等多项技术;航路天气条件复杂,一次国际飞行往往会穿越不同季节;飞越不同国家或地区,需要面对不同国家民航管制要求,有些地区管制相对落后;有时还会遇到管制部门与航空公司之间通信不畅等问题。面临复杂环境,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地组织国际运行,是国内航空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
民航局李家祥局长对国际运行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四个立足于”的指导思想,即“立足于国内,立足于地面,立足于准备,立足于自己”。在操作中,要做到“三个精心”,即“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圆满完成每一次飞行任务。李家祥局长的要求完全契合国际运行的特点,可以说,是航空公司国际运行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
中国航空公司运行规章体系主要借鉴美国FAA规章标准和思路,同时兼顾国际民航组织及国际航协的部分内容。在国际运行中,各国规章在细节上存在很大差异。国内航空公司还缺少渠道对这些规章和程序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在理解上有时会出现偏差,时常会接到国外民航局的投诉。应该说,严格遵守国际规章和程序是实施国际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开航组织与保障
国际航线开航程序繁杂、涉及内外部门及交叉环节多,持续周期较长,需要统一组织。由公司统一牵头,各单位分别对机务代理、航务代理、运行方案制定、机组调配及飞行准备、乘务组调配及客舱准备、飞机注册及特殊运行相关的报批、代理选择等方面进行准备,并按照新开航组织程序及检查单梳理落实各环节工作。在开航准备过程中需要同步梳理、识别运行风险点和危险源,将风险管控延伸到航班运行各环节,消除安全隐患,扩大运行安全裕度。
(一)航路选择
航行资料汇编(AIP)作为各个国家对外发布的法定航行资料,全面包含了该国飞行运行相关的各类信息。所有这些信息都是航路选择和设计制作时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信息。目前国航的国际运行所涉及的60多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向民航局订购AIP,网上搜寻各国民航局网址链接AIP等形式,全部保有了所需的AIP资料。
除了解运行区域的航线结构外,还需掌握所运行区域的规章政策,以及管制对于航路使用的特殊要求。对于国际运行来说,多数国家不会强制规定航班的航线走向,在航路选取和使用上,航空公司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AIP中公布的航路系统自由选取航路,但并非是所有国家或地区均可自由选取航路。
同时,很多国家或地区运行的航路对机载设备有严格的要求。如果运行水平不能达到相应要求,最好选择比较保守的传统、限制少的航路运行。
(二)机场选择
在开航准备过程中,选择机场通常要考虑机场批准情况、机场开放时间限制、机场气象和通告资料是否齐全、机场跑道PCN值对飞机重量的限制、涉及ETOPS、二次放行运行时,检查航路上是否存在关键机场满足规章要求提升运行安全裕度。对机场的选择应重点关注限制类信息,并提醒到相应商务、飞行、机务单位。
(三)航班申请
各国对于航班申请的要求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不用提前申请,仅需在起飞前拍发FPL电报;提前申请,仅报备,不回复;提前申请,需批复。在国航航班涉及的60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国家需要申请并获得批复后方可运行。
欧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达,通讯设施完备,有明确的规定、制度,随时可以直接联系,只要掌握其联系方式即可。亚洲国家,人为操作空间较大。非洲国家以及其他个别基础设施较差的国家,国航会寻求驻外使领馆的协助,将申请文件以函件的形式委托驻当地使领馆向当地民航局进行申请,以获取航班的飞越批复。
另外,有几个较为特殊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需要预付航路费才能够获得批复;印度工作效率比较低,均以中方航班班次超限为由在换季前一日方给出批复,且其批复经常出错,需重点关注;由于伊朗受到美国制裁,航路费无法直接支付至伊方,因此国航与代理公司签署航务代理协议,由其代付飞越伊朗航路费,并获取伊朗飞越许可。
(四)地面代理选择
在航班开始运行前3个月左右,开始对准备运行机场的代理进行全面考察,选择代理签署协议。为便于国际航站监管与协调,国际航务协议通常包含在整体地面代理协议中。目前,在国航运行的近40个国际机场均签署了专门的地面代理协议,并通过航站监管系统实施持续监管。
除必须在目的地机场签署代理协议外,涉及特殊运行的航班也要签署航路备降场的保障协议。
运行准备与实施
(一)极地运行
极地航路运行大大缩短了飞行时间,降低了燃油成本;航路飞行气流平稳、航班无需中转直达目的地,为旅客的出行带来了舒适和便捷。但在运行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针对极地航路运行的困难,国航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程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极地运行的优势,保障极地运行的安全。
低温燃油管理
长时间在低温条件下飞行会导致燃油出现凝结,影响对发动机的供油,影响飞行安全。为此,国航制定了极地运行的冰点测试程序,通过对燃油冰点、环境温度分析评估,确认极地航班运行方案。
宇宙辐射等级评估分析
极地运行飞行过程中,国航AOC会持续监控宇宙辐射等级的变化,制定应对方案,如果遇到宇宙辐射超出标准的情况会及时通知机组,按照临时空中改变航路运行方案执行,采用非极地运行。
地空通信保障程序
在北纬82°以北,由于受到位于赤道上空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视距”的遮蔽,会影响卫星语音和数据链通信。国航综合使用飞机装备的甚高频、高频、卫星语音和数据链通信、辅以远程运行控制高频台站话音连接,达到飞机与公司AOC的语音通信和数据链通信全航程覆盖。
若出现短时位置报下行不畅、ACARS和卫星电话中断的现象时,可以立即联系飞机飞经地区的管制中心,通过管制雷达确定飞机位置。
航路备降场和紧急救援
极地区域作为备降机场保障条件有限(特别是医疗条件),飞行机组在飞越北极航路时,只有客舱、货舱、发动机失火和机体损坏无法继续安全飞行,才能飞往就近的可用备降机场备降。为此公国航制定了《极地旅客救援计划和航程恢复计划》,为航班备降提供必要保障。
(二)太平洋运行
太平洋编组航路
太平洋编组航路通常由进出洋区定位点、洋区过渡航路以及一系列坐标点构成。每天分别由日本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心(ATFMC)和美国的奥克兰航路交通管理中心(ARTCC)以航行通告形式对外发布一次,航空公司可根据通告中发布的城市对和对应可用的航迹,选择当天实际运行的航路。一旦确定使用太平洋编组航路中某条灵活航迹,飞机在空中正常情况下不允许转换到其他航迹,除非临时获得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许可。太平洋编组航路运行,还要求航空器需满足RNP-10运行的适航能力批准。
跨太平洋运行的保障方案
除了要遵守太平洋编组航路运行规则要求以外,跨太平洋航线属于广阔水域运行,航线沿途可用备降场稀少且保障条件差,航路天气复杂,经常受到航路颠簸、台风、火山活动影响。运行保障要严格控制延程运行指定航路备降机场的评估和选择,并采用固定航路和灵活航路互为备份的方式运行。
(三)欧洲区域运行
国航运营欧洲航线多年,为了适应和融入欧洲实行的“欧洲单一天空”的空管运行体系,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了欧洲运行分中心。
在航班运行前,通过查看欧洲空管中心每日发布的条件航路可用性信息(CRAM),选取最优航路,避开可能的流量控制和延误。航班在空中运行过程中,对于突发因素导致条件航路发生变化,飞行机组需要配合并听从ATC的指挥,使用条件航路的备用航路。
针对于欧洲各个机场的不同运行特点和运行限制,灵活掌握欧洲机场跑道的使用规则,积极协调,可提升运行效率。
若遇到大范围的恶劣天气、流量控制、飞机故障、运力衔接不足等情况出现影响飞往欧洲机场航班运行时,将面临欧洲机场宵禁的问题。因此要准确掌握欧洲各机场宵禁时刻,做好运行延误的预判,重点保障飞往有宵禁机场的飞机运力的调配。与欧洲空管中心以及国航在欧洲各机场航站保障部门与当地机场的及时协调,保障运行延误的航班在宵禁期生效之前安全起降。
(四)北美运行
北美地区是国航运行另一个重点区域,近年来国航在北美航线的投入也逐渐增加,目前航点已经达到7个。
美国飞行计划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除非航空公司运行人员进行人为干预,自计划拍发后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对国际航班在拍发飞行计划后一定要查看回报。一份飞行计划被系统接受后,如果再发生任何变化,都要取得新的飞行计划识别号(CID),并通知机组。
冬季加拿大沿海机场能见度受平流雾影响频繁,可利用NAV CANADA网站公布的实时各跑道视程,可以及时监控跑道能见度状态,为机组及时提供决断参考,这不仅可以保证飞行安全,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航班备降。
(五)台风、火山灰影响下的航路优选机制
国航通过增加优选航路和制作备份航线,建立了台风和火山灰常态应对机制。遇有台风或火山喷发时,根据台风和火山灰的影响范围,放行签派员可以灵活选择使用航路,确保了台风或火山喷发期间受影响航班的快速处置。在台风和火山灰分析上,通过开发设计国航全球电子航图系统,实现了火山灰和台风气象报文的自动判读和识别,系统自动分析所影响的相关公司航线,使得台风和火山灰的分析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六)加强国际航行通告的监控和处理
目前,国航通过民航局AFTN系统收集了国际运行所需的60多个国家或地区共176个系列的航行通告,日均接收航班运行国家区域和机场约2000多份航行通告。对于空域类的通告,重点要关注空域或航路关闭,临时设置的危险区、限制区和禁区类通告。对于机场类的通告,要重点关注机场保障能力变更类的通告。
从国航目前航班运行的区域来看,通过民航局能够获取绝大多数运行所需的航行通告。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机场或区域,很难通过此渠道获取,诸如美国有些军用机场信息需要从民航空管局以外渠道获取,例如FAA网站、美国国防部通告网站、欧控网站等。
此外,国际时事的变化还会对航班的运行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飞行监控与支持
为了更好地对全球运行航班进行实时监控,国航正在推进飞行监控体系建设,通过组建专门的飞行动态监控机构、引入先进的飞行监控通讯系统、完善监控功能程序,对所有航班进行实时的全程监控。在常规的VHF通讯、ACARS数据链通讯基础上,重点完善了FE和ADS-B专业监控系统、卫星通信、高频通信、CPDLC和D-ATIS等监控和通讯设备。
经过长期建设,国航已实现了多维度监控功能:
位置监控:利用FE对主要国际运行区域实现1分钟1个的位置点监控;通过加装ADS-B接收设备,实现了对空中飞机的秒级监控,精度达到10米,完全覆盖了国内东部和中部区域。
油量监控:目前实施9~15分钟获取一次飞机实际油量,对于运行最终阶段进行低燃油状态下的三级油量告警监控模式。
高度监控:根据相关监控程序,对国际航班的运行剖面进行实时的监控与分析,可以对机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醒。
国航还对运行航班实行了时间、运行环境、程序等方面的监控。并在打造以AOC为核心覆盖各分公司、基地、飞行部队及各运行航站的三级监控体系,在航班运行监控领域实现多重覆盖形成国航覆盖全球更完整的监控网络。
除此之外,国航还在开展FMC飞行优化应用项目,在飞行中通过向FMC自动传输所需的每个航路点实际、实时风向、风速和温度数据,实时优化飞行剖面、动态燃油预测和修正时间预测精度。该技术现已覆盖波音777和空客A330宽体机队,不仅节油效果明显,通过实时修正飞行参数更达到精确飞行的计划、提高了运行安全水平。
运行控制与应急支援
伴随着国航航线网络日益扩大,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航班运行控制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其中国际航班运行的特殊性、复杂性显得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运行航班的计划控制
目前国航国际航线的运行基本覆盖了全部特殊运行种类(RVSM、RNP、ETOPS、极地、ADS-B、CPDLC、二次放行),且同一航班往往使用多种特殊运行。针对每种机型不同的性能特点,国航制定了航线机型匹配政策,在运行控制过程中,结合机场运行能力、飞机性能参数、旅客流量等多种因素,通过认真的分析计算实现最优组合,以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机场条件对国际航班运行的影响
针对一些机场的地理位置、跑道条件、运行模式的特殊性,国航通过仔细的分析计算,在满足安全和局方规章的前提下,对运行该航线的部分飞机进行改装并进行相应的机组训练,提高飞机的顺风起降标准并获得局方批准,在运行控制方面优先安排这些改造后的飞机执行,极大地提高了该航线的运行正常率。
(三)强化国际联程航班的保障能力
对中转联程航班的运行情况实施重点监控,了解掌握联程旅客情况,及时发现运行中的不正常情况,并对航班计划进行优化调整,优先保障中转联程旅客出行,提高旅客中转成功率。
(四)国际运行的特情和应急处置
【规范税务行政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推荐阅读:
税务局基层党支部工作规范06-28
税务干部应树立七种意识11-22
研发费用的税务问题09-11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10-06
税务机关依法行政07-11
税务执法监察工作报告06-14
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书09-30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