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灵动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言灵动(推荐9篇)

语言灵动 篇1

华蓥市华龙初中

罗大芬

语文这门基础工具性学科,近几年来似乎受到了不应遭受的冷落。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更是每况愈下,今人担忧。原因大概是:一是小学升初中没有了压力,于是部分师生投机取巧,背诵两个范文(一个写人的,一个叙事的)以不变应万变,应付考试了事。二是部分高中招生学校(收择校生时)在中考时干脆取消了语文考试,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如此一来,初中语文教学便重任压肩。语言的实际运用,作文水平的亟待提高,成为迫在眉睫的核心问题。下边,笔者就近几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教学的心得作粗浅的小结,以供同仁贻笑大方。

从七年级说起吧,刚入学的初中生,写了篇自我简介式的作文《我》,毫不夸张地说,全班60多个人,没有一篇像样的作文。语言之贫乏、苍白、错别字、病句之多令人心寒,更不用说布局谋篇合理、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等要求。怎么办?心急如焚的我只得沉住气,一步一个脚印的采取如下方式:

一、激发兴趣,告诉学生什么是语文

通过近三周的“入学教育”和观察,搜集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它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是文以载道的统一,是高山流水的知遇,是霸王别姬的豪壮,是愚公移山的赤诚,是美仑美奂的吟哦,是义薄云天的大气,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妩媚,是调素琴,阅金经的儒雅,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傲骨。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是“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惆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居所,是我们精神和理想的家园……

二、让学生在倾听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不断提高升华。教师课堂语言的优美准确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重大影响。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语、小结等。比如:《陋室铭》就这样导入:有一处佳境很诱人,一户人家,青砖碧瓦,绿草茵茵,更有文人雅土,抚琴吟诗,谈笑风生。想去看看吗?让我们共同赏析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同时,我还让学生自己经常朗读一些课外精美短文,影视中的小品文,小文段等。让学生谈点心得体会,说说好在哪儿,美在何处。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倾听中感悟语言优美灵动的魅力。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玩味语言。读书如品茶,小口呷,慢慢品,“味”才会出。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还需师生一起“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课本文段,课外读物——名著,报刊杂志等,均为可读可品物。农村孩子,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少之又少,甚至趋近于零。初中了,课外读物从哪里来?我一般这样告诉他们:

(一)向图书馆或亲朋处借阅;

(二)办读书卡租读;

(三)几个同学联合购买(在家长允许下)

(四)网络阅读(农村学生目前尚不大可能),学语文,品语言,不将阅读进行到底决不可行。

四、让学生在积累中模拟语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成名成家之伟大文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当然,模仿不是抄袭,也不是生硬的改头换面。它只是临时仿效的一个蓝本。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有自己的创见和灵性。

进入初中,我要求学生养成天天积累的习惯(一般都用硬面抄),积累的内容很丰富:课本上的、课外读物上的、影视小品、网络歌曲、短信中的、田夫野老打趣的、道听途说的、老师写的、本班学生说的、写的等。总之,无论出处,只要自己觉得有可取之处的语言,均可积累。当然,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筛选、提取、不可杂乱无章。比如,名人名言的积累可分为:立志篇、真理篇、修养篇、惜时篇、友谊篇等;《威尼斯商人》中可积累那些犀利尖刻的语言;《背影》中“望父买橘”这一细节;《安塞腰鼓》可积累气势强烈的排比句式;《社戏》中可积累描写江南水乡美景和“月下归航”的名段:《围城》中钱钟书智慧幽默的语言:“一觉醒来天气若无其事的晴朗”。“皮肤黑得像朱古力”。“ 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鬼的通信,最不够朋友”。他描写饭馆里的饮食是这样的:“汤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他对赵辛楣的肖像这样描写到“他身高马大,心却不大,像个空心大萝卜”。大诗人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又如《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又如一位企业家总结自己成功秘诀时的话:

平稳中求突破 逆境中待转机 决策时操先算 行动时无反顾

又如手机短信中比较经典的:

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

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

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

有一种思念叫望眼欲穿

有一种执着叫死不悔改

有一种情怀叫义薄云天

张建华先生曾写过的:

每次预演都获得自己的掌声,大幕拉开却哑口无言。

历经艰辛找到了埋藏珠宝的洞口,开门咒语却遗忘在唇边。

当然,还如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至理名言:

如果在时机成熟前强趁时机,你无疑将洒下悔恨的泪滴。

而你一旦错过成熟的时机,无尽的痛苦将使你终身哭泣。

朋友贺卡上的妙语也不放过:

我有贞心一片,愿得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天为你蓝,花为你鲜,燕儿为你翩跹,莺儿为你婉转…… 关于四季,有禅语如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又有诗云:

花是春的请柬,雨是夏的初恋。

果是秋的礼单,雪是冬的缠绵。电视中的只言片语:

从交谈中寻找友谊,从沼泽中寻找真理,从芬芳中捕获诗意,从玉兰飘香的树下

和野狼出没的荒野探寻生命的全部的意义。

——《寻找》

五月,如纯情的处子,淋林沥沥的梅雨,牵扯出一个火红的夏季。

放飞的思绪,亮丽的日子,盛满你无数的心事。

——《五月》

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

工作再累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又如,笔者曾经写过的一些片断(因为是学生熟悉的老师,因而他们会更有兴趣朗读、欣赏、牢记这些优美的文句):

“那时的天,好蓝好蓝 那时的梦,好甜好甜

那时的心情,简简单单”

……

“那时的天,好暗好暗, 那时的梦,好残好残”

那时的心情,破破烂烂”

……

“让那天空,再一次湛蓝 让那美梦,又香又甜 让那受伤的心灵

轻轻松松,圆圆满满,自自然然……”

——《失落的红玫瑰》

错过了春光就错过了花季:

“停止了攀登就停止了进取,拒绝忠告就放纵了偏激。

诋毁别人也贬低了自己,缺乏思考就缺少了勇气,疏于弓耕就葬送了殷实。

…………

——《孩童,你可知》

别等失之交臂才回眸,别等心房落锁才敲门。

别等班机启动才购票,别等鏖战伊始才练兵。

别等雁儿过了才捎信,别等杜鹃啼雪才断魂。

——《别等》

结伴游园/风光美人儿欢,心比黄连甜。

冷眼旁观,风情万变,谁论清浊廉贪?

物竞天择,钱爷爷披肝沥胆一马当先

醒里来,醉里去,一向贪玩。

挥不尽满眼风花雪月意,忘不了千里红尘诗结缘

纵今生,玉陨香残;仍无悔,那相思如煎,贺新年,新人新事新诗篇。

唯春花依然!

——《贺新年-寄远》

曾相约雪山看日出,曾相约月下吟睡荷。

而今,山茶花已开遍原野。

那风中越狱的承诺,管它蜜饯还是苦果——

我依然

为你而歌。

——《我依然为你而歌》

五、让学生在运用中创新语言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仿句/答题/辩论/演讲/作文,无一不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大胆发言,先学写一小段,逐渐写两三段,最后再进行启承转合的技巧训练,最后连段成篇。听多了,读广了,记牢了,思维发散了,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要让学生的语言优美灵动,就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才会准确畅达,亮点多多,新意多多。

语言灵动 篇2

一、至美的语言组织, 串联起文本

小学所选编的文章很多“文情并茂”, 寄托着作者的情思, 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教师需要把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创设一个孩子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情景, 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 有浓烈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这篇识字韵文时, 我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春天的特点, 让孩子听着描述进入春天的氛围中, 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唱《春天在哪里》的歌谣, 激发孩子找春天的兴趣, 最后出示春天的图片, 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仿佛此时正置身春天的田野中, 在细细地感受春天的美, 在认真寻找春天的美景。

二、至美的语气表达, 引学生学文本

语气表达是语言情景重要的组成部分, 抑扬顿挫的语气表达饱含文章作者的情思,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气也传达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腔热情, 吸引孩子注视着老师, 跟随着老师, 情绪也跟着老师的语气高低起伏。

抑扬顿挫的语气可以用在课文的示范朗读上。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较浅, 因此对文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描写感受不深, 是非观念仍需要特别指导, 因而教师运用疑问、好奇、惊讶、感叹、悲叹、欢快的语气来朗读课文, 能形成文中所述的情感氛围, 学生置身其中, 很快地进入角色, 经教师点拨, 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能有具体的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中“在我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 让她来挑。我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 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一自然段时, 我采用配图、配乐的朗读方式, 用低沉的舒缓的语气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难过, 面对护士的责怪, 作者急切而又显得无力的辩驳, 再到回忆母亲往事慢慢产生的愧疚感, 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难过, 也了解了他难过愧疚的原因, 甚至感同身受, 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事, 这样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就容易多了。

抑扬顿挫的语气还能用在过渡语和提问上。过渡语和提问是串联起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自己先进入文本, 在教学中投入丰富的情感, 或激情昂扬地感叹, 或悲伤难过地诉说, 或充满好奇地提问, 或欢快激动地高呼……学生的心情、注意力也随着这些高低起伏的语气表达而不停地变化,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本。

三、至美的肢体、表情语言, 助学生解文本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发展表现为形象思维仍处在重要的位置, 因此教师要懂得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来触动和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 让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变得活泼生动起来。“教师的肢体语言能对有声的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 通过教师的表情、手势、体态等既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 丰富, 易为学生所接受与理解, 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

四、至美的激励性语言, 激学生学文本

教师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表扬与鼓励, 会使学生内心产生强大的上进动力, 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巩固, 将学习潜力充分激发出来, 对将来的学生生活会产生极大的作用。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与语言有关的学科, 教师通过激励性语言的运用, 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较大的兴趣, 提高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摘要:教师的语言组织串联起整个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引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有极高的语言修养, 能创设出美的语言情景。美的语言情景能创设出至美的学习情景, 激荡出高昂的学习兴趣, 引发深厚的感情共鸣……最终生成至美的课堂。

关键词:语言情景,文本,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文志.语言教学与语言情境[J].语文学习, 1992, (1) .

让语言更加灵动优美 篇3

一、明确积累目标,重视语言迁移

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着眼于一些文字的表象,即被文章段落的排列方式、被一些华丽的辞藻所迷惑,而对那些颇具内涵的质朴文字较少关注,缺少用心去感受的过程,更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许多文字的运用也只是虚有其表。因此,在日常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出发,帮助学生明确语言积累目标,从自身感情出发,通过更多的阅读体味更多的“人情世故”,了解以文字传达感情的手法,并实现对语言积累内容的有效梳理。

当然,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实现语言的再加工和迁移使用,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迁移为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在重复性的课堂训练中,重视对学生语言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等的培养,帮助其不断架构新的语言思维,并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仿效课文细节,借鉴名家表达

细节描写作为提升文章质量的方式之一,能够让让描写更具体,让说明更详实,让论述更有力。在平时作文中进行有意识的细节培养训练,也可提升学生作文的行文水平。而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从课文细节的注意入手,比如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可以借鉴鲁迅《祝福》中的内容“脸上瘦削不堪,……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段内容完全集中于祥林嫂的眼部描写,同时也运用眼部描写形容出其状态低迷,形容呆滞,预示其结局凄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此段内容的仿写,以某一人物特征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教学。

名家表达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都是经过多次语言磨练形成的特定表达风格,代表着语言的不同风格特色。因此在细节描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更多的参照一些著名作者如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从其语言表现风格中提炼其语言表达的具体形式,并帮助学生结合自身行文特征进行模仿和语言使用方式的锻炼。

三、着力语言特征,夯实语言基础

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迁移的过程中,要想将各类细节描写的更加形象到位,需要着眼于语言的基本特征,感受语言的温度、色彩、情感等。教师可以从语言的画面感、语言中色彩的表达方式、语言所传递的温度、语言中气味特征的表达、语言音律的表现形式、语言中形体的展示手法等角度入手,进行画面,尤其是散文、古诗词、景物描写中的画面再现,并通过不同感受内容的划分,进行语言内容的体会表述。同时借助感官的分析,逐一明确语言的律动以便最终的实践和语言基础的夯实。

比如在语言画面体味中,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曾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此类的语句,很容易勾起人们对于“浪漫”“幸福”“悠闲”等内容的联想,因此教师可以加入对此类语言特征的描述,将写作内容与抽象感觉联系起来,并实现情感的文字落实。

四、多种手法运用,打破语言常规

语言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语言能够传达情感,能够进行思想表述,能够记录人们生活,另一方面则因为语言中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推动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因此,在进行语言学习过程中,除了细节使用、不同语言风格的仿写、语言特征的表现等,还需要借助比喻、排比等表述方式,明确自身的语言特征,并利用不同的语言搭配进行句式的重组和灵活运用,突破现有的语言常规,实现对语言的进一步丰富。

散文诗:灵动 篇4

你走向夜空

成为随风消散的迷雾

一颗涩凉的露珠

挂在永恒的脸上

射在期盼的梦中

我挣扎坐起

已不见了那轮红月

独留下微红的余晕

曳起

多少个零散的记忆

记忆里滤过了岁月的沙尘

我轻轻的挪着小步

走向了你

仿佛:想你的每一刻

正在慢慢消逝

今夜和明夜

隔着长长的波光

情与心,跋涉了多少时月

才能在那个熟悉的`土地上

相聚

你可否,只稍稍站立

我宁可默默地背过脸去

我依然在四处追寻

却~写不出心头的诗篇

怕是倦了

成了一渊静湖、浅泊

凝望河畔苍老的古木

它在静静向我诉说

说些百年暨大里的一切一切

湖心微荡的荷叶

笑露出柔美的一弯弯

如暨大园里的旭风

散坠着会开花树上的落叶

风轻轻舞动着那片落叶

像是,跳动着的一个个音符

每一个节奏

书写着丝丝灵动

我,独坐在棕榈旁的木质长椅

情趣被带走、飘然,

掠过了那颗高高的棕榈树

亲吻到百年暨大的古香古色

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了我身旁

小孩子一蹦一跳的跑过

老人说他一生从未看过雪

不知那个小孩又在想些什么

抬头

光斑的碎点散落小径

足尖,青草,残香微晕的落花

清新沁人宛若贝加尔湖畔

又带走了这个少年的心

却铸成了

让课外书屋“灵动”起来 篇5

很多老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时,只注重对本单元的写作方法或内容摘要:

表达方法的点拨,而后面的“课外书屋”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实,“课外书屋”是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与阅读课外书籍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目标明确的单元主题学习,掌握这些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后,再去阅读同类的相关书籍。关键词:“课外书屋”、灵动、“桥梁”、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课外书阅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如:六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是关于爱的主题的文章,本单元的两条线,一条是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抒发美好情感;另一条是感受人间真情、文本中人物的美好品质。这两条线构成了本单元学生学习的主线。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桑娜为了帮助西蒙的两个孩子,既担心又害怕,既矛盾又不得不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把渔夫与桑娜的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栩栩如生地展现读者眼前。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亲近儿童文学,我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从图书室为学生借来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首先,我们一起共读了一个星期,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这本书的主题探讨:小豆豆以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后来,她的妈妈把她转学到了巴学园,她的学习和生活又发生了哪些改变?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书中的哪些章节?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有的特别喜欢小豆豆在写拼音时的章节,当教室安静的时候,她打开文具盒拿橡皮擦,又写错了又打开文具盒拿橡皮擦,教室里总是想起“啪啪”的声音,那种淘气的样子读了以后如见其人,就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有的喜欢她天真的样子,买的小鸡死了,埋掉小鸡以后她看到盒子里的几根鸡毛,一下子伤心地哭起来,一个小孩从小就接受离别的滋味;有的喜欢校长把学生吃的菜变成校歌,并给它们起了美丽的名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学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的童年,经过我的推荐,学生还自发买了《绿山墙的安妮》、《玻丽安娜》、《根鸟》等书,有的还摘抄了读书笔记,写了读后感,还有的为小豆豆写了一首诗。

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经历了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学生因此有了阅读期待,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推荐更多更优秀的书籍。

除了可以开展师生共读书目以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第七单元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老人与海鸥》、《跑进家来的小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四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外,还有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与拓展,很多老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时,只注重对本单元的写作方法或表达方法的点拨,而后面的“课外书屋”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实,“课外书屋”是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与阅读课外书籍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目标明确的单元主题学习,掌握这些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后,再去阅读同类的相关书籍。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动物小说的兴趣,我还充分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给学生讲了一段关于“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在广阔的尕玛尔草原上居住着一只漂亮、高傲的母狼紫岚,它曾经与自己相爱的丈夫狼王幸福地居住在草原上,它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次失败,四只小公狼也相继死去,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为了狼孙的安全,它与金雕同归于尽„„通过我绘声绘色的导读,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纷纷在网上购买了《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他们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读着,有的学生还写了读后感:自然界中弱肉强食、强者生存;动物和人一样有感情,我们不要去伤害它们„„学生读完以后,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也能喜欢上课外阅读,我们还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有的作图书推销员,有的讲故事,有的分享读后感,有的表演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开阔了知识视野,真正达到了教材是载体、用教材教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既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生命力,同时又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里写道:一个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1】。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书面上的一些知识,更重要是的是要引领学生不断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根本任务。参考文献:

灵动思维幼儿手指游戏 篇6

单 位: 海州区幼儿教育中心

姓 名: 刘洪玉 日 期: 2014年9月

索 引:张世善主编:《灵动思维幼儿手指游戏活动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1日第1版

观点摘要:《灵动思维幼儿手指游戏活动设计》指出所谓手指游戏,是指幼儿运用自己的双手,伴随儿歌、口令的节奏,通过语言和手指动作去积极思维,主动构建游戏情境而开展的活动。在手指游戏中,边说(或边唱)与边做相结合,动手与动脑同时进行,内容生动具体,组合丰富多变,表现形式轻松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关键词: 灵动 思维 幼儿 手指游戏

灵动思维幼儿手指游戏

《灵动思维幼儿手指游戏》是一本图文并茂、富有创意的书。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手指游戏的知识。书中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手指游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一是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二是开发大脑潜能;三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手指游戏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使孩子们心灵手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通过阅读我做了如下总结。

所谓手指游戏,就是利用手来进行表现、想象、创造,通过手部动作和对应言语去构造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近年来,我们在幼儿园中开展了操作训练法研究,通过让幼儿开展操作活动,使活动游戏化、趣味化,让幼儿花更少的精力,取得更高的效率,提高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幼儿形成乐学、善学、会学的习惯。手指游戏是我们开展操作训练法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通过在教育活动中挖掘应用手指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幼儿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可持续性学习的发展性学力。

一、手指游戏有助于合理安排幼儿生活

《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盥洗前后等过渡环节。此时幼儿的状态都比较放松,自觉遵守常规的意识也常常较弱。将简单易行的手指游戏贯穿于这些环节之中,可有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为此,在各个过渡环节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如《大拇指》大拇指是爸爸(伸出两个大拇指),爸爸开汽车;(做开汽车状)爸爸旁边是妈妈,(伸出两个食指)妈妈洗衣服(双手向下刷做洗衣服状);个子最高是哥哥(伸出两个中指),哥哥打篮球(做打篮球状);哥哥旁边是姐姐(伸出两个无名指),姐姐会跳舞;(双手举过头顶做跳舞状)个子最小就是我(伸出两个小指),我会敲小鼓,咚咚咚,咚咚咚(做敲小鼓状)。

《大门开开》大门开开(双掌合十,两个大拇指竖起),老师进来(两个食指竖起),全体起立(十个手指全部竖起),起步走(左手指先竖起,右手指放下),一二一二(右手指先竖起,左手放下),立定(手指全部竖起),坐下(手指全部放下),解散(两手松开放背后)等趣味的经典手指游戏活动,将其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这样,既减少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又预防了无事可做而引发的打闹现象。即能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又能保证幼儿的双手卫生。

二、手指游戏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手指游戏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类、语言类和体育类等。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把手指游戏分类、引申和设计到各类教学活动中,让手指游戏以教学资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语言学习活动为例,根据手指游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常常伴有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说唱,节奏鲜明、饶有趣味等的特点,将手指游戏与幼儿语言教学结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发展的实践机会。如《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上灯台,(手臂伸直上举,一手顺着手臂入上爬),偷油吃,下不来,(爬到手的上端)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手顺势从上往下爬)。

《一钩金》(手背对手背)一钩金,(两个小指相钩)二钩银,(两个无名指相钩)三钩铜,(两个中指相钩)四钩铁,(两个食指相钩)一钩钩个小老头,(两个大拇指相钩)小老头哪去了,(藏到背后)上街买个望远镜(两手做望远镜状)等。这种结合不但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及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节奏感,丰富了孩子的语言感受性。可以说,手指游戏提供了一种宽松、真实、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指游戏来调节气氛。当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趣味手指游戏,来调动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在心情愉快的同时重新投入到活动中来。

三、手指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活动不仅包括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环节,还包括盥洗、进餐、午睡等许多零散的生活习惯培养的活动。首先,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如我们班是小班,在孩子刚入园时,哭闹现象很严重,有的才两岁半,我们借助手指游戏《洗手歌》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自律意识差的特点,我们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来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手指睡觉》手指游戏帮幼儿养成睡觉前安静的习惯。其次,通过手指游戏,教会孩子文明礼仪。我们根据手指游戏适宜配儿歌吟诵的特点,将文明礼仪教育蕴含其中。如通过手指游戏《大指哥》,大指哥,大指哥,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你好,你好。食指哥,食指哥,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你好,你好。中指哥,中指哥,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你好,你好。无指哥,无指哥,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你好,你好。小指哥,小指哥,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你好,你好。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运用拇指说出游戏当中的语句,让“谢谢”“你好吗”等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根植到幼儿心中。

语言灵动 篇7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否准确、是否有艺术性, 确实能左右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热情, 也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的必要条件.

一、问题描述

1. 评价语言含糊、失误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 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答问时, 常会出现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于是教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 或学生回答不太准确时, 一般都置之不理, 直接喊另一个学生回答, 通过用对后一个学生的肯定来回避对前一个学生的直接评价.教师认为这是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其实这样直接导致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含糊与失误, 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头雾水.

例如《认识乘法》教学片断:

师: (出示主题图) 看, 小动物们正在活动呢!从图中你了解到兔子有几只?鸡呢?

师:我们先看小兔, 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吗?

生:6只.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2个2个数的, 2、4、6.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吧. (师生一起数) :1个2, 2个2, 3个2.

师:会列算式吗?

生1:2+2+2=6

生2:2×3=6

师:你真厉害, 你还会列乘法算式?那你知道这乘法算式中2、3、6各表示什么吗?

生:……3个2.

师:请先看这个加法算式表示几个2相加?

生:3个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好的, 请坐.3个2, 我们是数出来的, 我们一起数一下.

生:1个2, 2个2, 3个2.

师:乘法算式是我们等一下要学习的.我们知道了3个2相加得6, 兔有6只.

这个教学片断中, 不仅教学比较混乱, 提问没有指向性, 而且对于学生的评价含糊, 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非所问时, 老师或者直接跳过, 或者不做任何评价, 或者含糊不清, 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头雾水.这样就导致学生对知识形成错误理解, 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发展.

2. 评价语言苛刻、吝啬

这类教师往往高高在上, 对学生的回答总不满意.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高明的, 只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才是正确的, 学生的回答不是不准确就是不全面, 很吝啬给学生以鼓励.他们奉行的是严师政策, 认为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3. 评价语言急躁、草率

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为: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自以为已经理解了学生的意思, 就草率讲述自己的看法, 竭力把意思强加给人, 或者学生稍有停顿马上制止学生继续回答.

4. 评价语言单调、贫乏

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惯于采用“不错”、“好”、“真好”、“真棒”等语言, 单调乏味, 有时想对学生评价, 但又不知如何去评, 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例如《十几减6、5、4、3、2》的教学片断中 (出示情境图) :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再编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题吗?

生:兔妈妈采了11个蘑菇, 花蘑菇有6个, 蓝蘑菇有几个?

师:怎样列式?

师:同桌两人相互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师:好的, 请坐.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2:因为11-5=6, 所以11-6=5.

师:不错, 还有不同想法吗?

师小结:真棒, 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很快算出了得数.

以往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但现在教师却一味地说“不错!”“很好!”“很不错!”“再想想!”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迷失在一个单调、贫乏的“赏识”怪圈.的确, 这些语言有一定的激励性, 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我们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弊病不少.不切实际的表扬, 其实是一种虚浮政策的传递, 也是一种不实风气的熏陶.长此以往, 就可能助长华而不实的学风, 误人子弟.因此,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不可小视.

二、解决策略

1. 评价语言要简单明确

要本着“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 是否有浓厚的兴趣, 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 尊重个性差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2. 评价语言要饱含激励

比如:“今天你又有进步了”、“还需努力”、“再细心一点”、“没关系, 你已经尽力了”等, 用激励性的语言, 善待每个学生, 树起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

3. 评价语言要不拘一格

课堂评价语言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注重创新, 这样学生才想听、爱听.评价语言要想不拘一格, 除了经常变换语言外, 还可以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 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语气、语调、节奏.要根据多元智能, 建立“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心理学家认为, 每个人同时拥有八种智能, 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因此应正视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 多角度观察和接纳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 发展学生潜能.

4. 评价语言要情真意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老师的评价, 要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 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用爱心正确评价, 让学生如临春风, 如沐春雨.例如第14届“现代与经典”中特级教师刘松所上的《解决实际问题》片段:

师:这种方法与刚才的方法又是截然不同, 同样解决问题.好不好了?都清楚了?都明白了?

生齐说:清楚了, 明白了!

师:谁让我们明白的?

生齐说:邓老师.

师:是伟大的邓老师, 我们应该怎么感谢她? (生一起鼓掌.)

师:我觉得你们的鼓掌太普通了, 你们应该像我一样用欣赏的目光看一下美丽的邓老师.

在这一片段中, 由于教师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 针对学生的回答, 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评价鼓励,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 无拘无束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从而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的认知过程要以情感为依托, 只有对认知过程具有相当深厚的情感时, 认知过程才能完善, 认知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反之, 认知过程会中断, 认知能力无法提高.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映, 重视对学生的情感评价.

如何使自己的语言灵动起来 篇8

一、用词贴切,来点活用

中国古典诗歌因巧妙活用而成佳句的例子俯拾即是。

例: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名句。“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和“绿”就是典型的通过活用翻新出意境的例子。诗人将游子的乡思惆怅,万种缠绵,用一“红”字和“绿”字,揉进了岁月惊心而看似轻巧的流逝中,令人吟读百遍而不厌。这个中的韵味全在“红”“绿”二字的活用中见功夫。

其实考场作文,如果我们能够巧妙活用词语,会让文章境界全出,韵味无穷。我们来看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一个文段。

“静数秋天,参天古树误了心弦,不经意间,几片落红从枝丫间舞落,来年化成春泥反哺于古树”。

鸟儿归巢,衔食喂养母鸟,温馨而动人,大千世界,万物在角色转换之间生生不息,循环不已……人类亦是如此,角色的转换温柔了时光,惊艳了岁月,变换出感人,繁衍出壮阔的历史和文明。

文段中“温柔了时光,惊艳了岁月,变换出感人”句式整齐,更重要的是“温柔”“惊艳”两词的活用使文句灵动而有韵味,让读者对角色的转换给人类带来的温情产生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句式灵活,错落有致

作文中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疑问句等等灵活搭配,交错使用,语言就会摇曳多姿,表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灵动自然之美,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味。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有这么一个文段:

或作讲演,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这个文段是灵活运用句式的一个典范,短短几十个字的文段中,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再加上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运用,使得枯燥的论文显得灵活生动,语调抑扬顿挫,既有节奏感,又使文句错落有致,读来趣味横生。

考场作文如果能灵活运用句式,灵活运用不同语体的语言,能足显文风的老道,用语的娴熟。

来欣赏一篇高考作文《人生无极限》中的文段。

一条路,走了很久,没有尽头;一首诗,作了很久 ,终难完美。一杯水,一块石,折射出无限的可能,无限人生:放了石头的杯子看似已经满了,然而沙子和水还是可以放进去……这正如我们的人生,看似已经涉之于“极限”的事物总会有“惊世”转机和意外收获。

——这篇考场满分作文的开头除了运用借物起兴的方式外,而长短句、整散句的灵活运用,也是文章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值得注意是,有时改变句子的正常语序,能突出强调某个句子成分所负载的语义,更有一种特别的美。

例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句子。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点。

2、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三、巧用修辞,形象生动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恰当地运用,能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巧妙运用修辞,理解运用修辞的独特效果,你的语言就会或生动灵活,或气势磅礴。

欣赏满分作文《母爱》中的文段: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旦飘落,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爱是黑暗中的一颗明珠,当你不能辨别方向时,一束柔光会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母爱是困难中的一把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文章巧用比喻,化虚为实,形象具体地诠释了“母爱”的内涵,同时段落间的排比,使文章既形象生动,又气势磅礴。

再看200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的文段:

踮起脚尖,听晨风抚过松林,飒飒作响,即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踮起脚尖的人生异样的精彩。

——该文段排比修辞及长短句式的灵活运用,使文章语句生动形象,韵味无穷,当然细腻的景物描写也使文句余味无穷。

总之,作文中如果能善用、巧用、妙用修辞,定会使文章文采飞扬。

四、来点哲思,意蕴无穷。

较之平白的语言,富含意蕴的哲思会使语言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能启发读者去思考,去寻味。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如:下面的文段:

几千年前,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高考满分作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该文段的亮点在于引用富含哲思的名言,使文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书卷气。结尾一句的环境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司马迁那份能承受天地之重的勇气和宽容的情怀。

再如学生习作的结尾:

你可愿化作那姑苏的舟,摇着橹荡到上海,在十里洋场看尽后,仍旧宠辱不惊;你可愿化作那霸桥的柳,千年繁华过眼,始终坚守本心。

我携一身远古的芹香,越陌度阡朝你走来,只为告诉你“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使文句有意蕴的方法很多,蕴含哲思,字词巧排,幽默讽刺,以及典型的环境描写和暗示,这都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要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亮丽,文采飞扬,就应该笔端常驻感情,只有心中有情,才能文笔生辉,韵味无穷。同时要注意“文章本天成,妙句偶得之”,我们还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广泛阅读,注重积累,让丰富的积累触发写作的灵感,你才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创设教学情境 演绎灵动课堂 篇9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社会思维、思辨能力,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下面,就以个人之见,谈谈对“政治情境”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政治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某些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学生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问题情境探究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问题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大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让学习者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它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问题解决可以将原理性知识与一定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丰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灵活迁移。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中学政治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政治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政治学习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政治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政治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这种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任何价值,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政治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政治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情境可以虚拟,但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策略有很多种,必须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择,因人因时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法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提问题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而未决的有刺激性的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此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相互动性都是非常的强烈, 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学生不但产生了学习动力,也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进入初三复习,讲《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时,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胡锦涛出席了庆祝大会……,而后提出问题:(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路、政治路、文化路?(3)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这样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使同学们将相关的问题都进行了复习,受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讨论法创设教学情景。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这有很多种方法: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像是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就“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同学们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争得是面红耳赤。不管结果如何,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敏捷能力,深刻领会了知识点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实际,模拟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发权益”时,可设置如下情境:一名中学生到商场买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与营业员发生争吵,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的表演虽然和专业演员的水平相差悬殊,但会让他们很自然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如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的行为,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

(四)注重导课时情境的创设

精彩、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明白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方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练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理解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之景深含于情中,以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课程有关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笑话、小品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如笔者在讲《善于与人交往》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现场招聘会的小品,通过同学们惟妙惟肖地表演,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懂得与人交往要举止得体、谈吐幽雅的道理。

2、通过报导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采用漫画、图片、幻灯、多媒体等直观导入新课。如笔者在讲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课时,通过一组改革开放前中国落后景象和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新面貌的图片展示,使学生一下进入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情景之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又如在讲授《持续和谐发展》一课时,用运多媒体播放出山洪爆发、洪水泛滥、泥石流成灾的惨景,播放出河水污染、鱼虾死亡、城市垃圾如山、蚊蝇成群的场景,帮助学生懂得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严重危害,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义务”的心灵共鸣。

(五)注重讲授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有了境的氛围,才能有情的产生。情境交融、师生相互沟通的境界,对于教师来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角色进入。有了良好的导入,更重要的还在讲授阶段。要注意作好以下几点:

1、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七年级第二单元,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学会理解父母》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初中生小丽,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碟片。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八点前回家。小丽想现在已经快七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丽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丽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丽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丽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碟片。”代表小丽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2、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个同学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扮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扮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名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3、鼓励自由思考,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思考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则材料:“一位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幼儿园 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因工作不适应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 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 要好得多。

4、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景、浓厚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惑、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同在一片蓝天下》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巧用板书,创设情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设问能启发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流畅的口语表达,恰到好处的动作,亲和的态度能极大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景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和过程节奏感,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如《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课,主要抓住:问题和保护四个字,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全课内容串连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能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境的统一。

(六)注重结课时情境的创设

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也可采取号召式结束,谈话式结束,诗词抒情式或含蓄式结束。如讲授《学会主宰自己》时,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给一位心理障碍的病人诊治的学生自解法。同学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开出了白云一片、阳光一篓、诚信一袋、平常心一颗、河水一壶煎服的治病良方。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以上几方面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教与学都在愉锐氛围中,共同享受课堂,获得进步。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上一篇:房产租赁续约合同下一篇:举行亲子活动庆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