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精选10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
文/高 翔
摘 要:如何在中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自身和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高中的物理教学入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素质教育;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都将提高本国的教育水平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当中明确地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体现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也尤为重要。
一、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单独一人向学生讲解和传输有关的物理现象和概念,偶尔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一些基础的物理实验。但是根据有关的教学调查反馈显示,效果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热情并不高。因此,老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去用所掌握的各种物理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当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到电的产生和输送时,会向学生讲解到发电机和水力、火力发电站、核电站的工作原理,电流在输送过程中的电损耗、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等等。课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者实地走访调查,以此来比较各种发电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然后还可以根据发散思维,来联系火力发电的热机工作原理、水力发电水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原理等等。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本当中的知识,针对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中所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来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力、热、光、电、声五个板块。根据以往课后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五个板块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同时在每一个板块中具体的两个知识点之间也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就造成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头绪,感觉知识点太多,并且杂乱无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输发散思维。比如,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彼此共存的;电和磁以及热是相互联系的.,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说明了热现象和电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定量给出了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物理发现都离不开人们的发散思维,即善于从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中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的本质联系。现代的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一个人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三、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衡量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便是考试成绩。但是要注意到,物理不同于基础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和书本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当所培养的学生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之后,连最简单的家用电路的故障排除和处理这些基本生存技能都不会的话,这样岂不会闹出天大的笑话?!因此,学校应该增大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经费投入,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和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体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也须知这一过程和目标的达成是漫长的,这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沟通、协调和探索。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为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同时, 教师本身也要具有创新意识.下面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数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 而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成为创新思维的动力因素.如在引入指数函数时, 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想象一下, 一张足够大的0.01毫米厚的纸片对折30次以后会有多高?学生们兴趣盎然, 纷纷猜测, 当得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时, 想象与实际间的悬殊使学生顿感诧异.此时引入指数函数, 探索指数函数的性质自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数学是一部传奇史, 它最重要的特色是充满诱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这种特色并激起他们的创新欲望,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逐步的培养.教学中学生每一个别出心裁的观察、发现,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推理、证明都是创新.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是别人发现过的, 而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现实的学生来说是否新颖和有创新.数学教学过程应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地进行高峰体验的过程, 如果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高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都是通过教师引导后自己一步一步创新式的走过的, 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便是一个不断的创新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教师要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使之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并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改善、创新,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有新观念、新方法, 观察事物时有新视角、新发现.
三、启发想象, 发挥联想功能, 培养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将其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想象可通过联想来实现, 联想是问题的桥梁.教会学生如何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
例如:平面内有n条直线, 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 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 证明交点的个数为f (n) =12n (n-1) .
为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引导学生进行变题.
变题1平面内有n条直线, 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 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 这n条直线的交点个数f (n) 等于?
答案:f (n) =1+2+…+ (n-1) =12n (n-1) .
在例题教学中不应满足于就题论题, 还应对例题继续进行多方联想、纵横类比、变换条件、引申推广, 则可得到下面的一连串命题 (证明略) .
变题2平面内有n个圆两两相交, 任三个不过同一点, 交点的个数f (n) =?
答案:f (n) =n (n-1) .
变题3平面内有n条直线, 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 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 那么它们把平面割成的部分数f (n) =?
答案:f (n) =12 (n2+n+2) .
四、要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就要有创新意识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效地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服务, 而且要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和高速度化的要求, 特别是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有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并在教学中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有机地将各种教学方式中优秀的创新成分兼容, 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使数学课的教学成为开放型的教学.
总之,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纵观全局, 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 创设民主氛围, 确保学生心理自由, 采取教学技巧, 激活思维能力, 运用人格力量, 弘扬学生个性.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应从学生时代抓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君.试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2 (l) .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创新 教育 探讨
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必须改进。
首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事不言而喻的。其次,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再次,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最后,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在教学手段中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以三尺讲台,三寸粉笔。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也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其妙的曲线、图形、清晰地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大胆创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画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时间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交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审美教育史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将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合唱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织部分,是学生从事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一个很好表现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培养合唱必需的、科学的、高位置的发声方法以及各种歌唱技能技巧,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及群体意识等。那么,在合唱教学训练中,如何适应其身心特点,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合唱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训练。
一、视唱的训练
多声部视唱练习对提高合唱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从视唱训练的实践来看,视唱练习的难度应控制在适当的程度,以学生经过两至三遍的练习即可基本掌握为宜。如果练习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厌学情绪。而练习过于简单,学生又会感到乏味,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视唱能力。
1.音准训练:要求学生学唱音阶,同时必须重视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因此,在唱音阶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弹奏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生辨别唱名,可以从接近音阶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分解和弦,直至较难的旋律音程。在让学生听唱的基础上,可进行听记练习,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
2.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 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切分音节奏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及两部交错节奏训 练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
二、歌唱技能的训练
1.姿势: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学生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精神应饱满,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眼睛向前平视,胸部自然挺起,两肩放平,小腹收缩(要求胸腹式结合呼吸),两臂自然垂落。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面部表情要自然,学生演唱中眼睛应睁大一些,注意力要集中到指挥的身上,嘴巴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下頜收回。
2.呼吸:正确的呼吸方法,不仅是歌唱发声技术的需要,而且是合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胸腹联合式呼吸是建立在自然呼吸基础上的,歌唱者易于掌握,比如可以用“闻花儿香”的感觉去体会吸气,还可以平躺在床上体会睡眠时的呼吸状态等等。我认为正确的歌唱呼吸状态,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加深和有意识的控制而形成的,需注意的要领是,吸气时不要耸肩抬胸,上身保持松弛状态。在歌唱中吸气固然重要,但呼气更为重要,呼气时横膈膜及两肋和腰部必须有一定的保持力量,缓缓呼出,让发出的声音有一个支持点,也就是说,呼气时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所以,我们常说:会唱歌的人腰部使劲儿,不会唱歌的人喉咙使劲儿。
3.发声:合唱的发声训练应视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分别进行,对初学者来讲,一般应以发展自然语音基础为主,先进行带字的发声练习,尔后再逐步进行单纯的母音练习。比如,采用先“说”后“唱”、用“念”带“唱”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打喷嚏”的感觉吸气,再用“打呵欠”的感觉叫“阿姨”(a—i--)或说“我”(w—o--);也可以用向远方的召唤回答:“哎一!”(a—i--);发出惊呀的声音:“咦!”(yi--);提高音调向远处叫“李姨”(liyi--)等。“说”对了再“唱”,且要保持“说”与唱的感觉与声音的位置。
三、针对合唱的艺术特点,在加强融合训练上下功夫。
合唱,顾名思义,是指“合”在一起演唱,但这种“合”不是简单的、毫无联系的凑合。合唱中的“合”是将旋律、和声、调式、节奏、音色、强弱、快慢等丰富的音乐要素排列组合和交替向前进行的复合运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声同”、“声通”,更要“心同”、“心通”;不但要在理解上、想象上、技巧上、风格上融合,更要在情感上、心灵上、空间上融合。就拿和声训练说说,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逐渐到和声音程,从分声部默唱到视唱,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就可以开始接触轮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了。
美术不仅可以与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相结合,还可以密切配合班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美术学科中加入其它学科的元素,通过与单门学科,甚至是多门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研究方案,并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化的情趣。
一、建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做到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么学生就难以把做题的技巧和方法记在心上,记在脑子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就不会被打破,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像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张着嘴嗷嗷待哺,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他们作为“小老师”的作用。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的课堂活
动都需要经过他们的消化与积累,才能获得生命力。教学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念。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改变“三缺少”——缺少关怀,缺少理解,缺少倾听。强调“三个词”——尊重,宽容,理解。让学生正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选择多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则可以省略不讲或者讲个大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而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点拔外,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地选择探疑的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善于活化教材,必要的话,可以改变教材的顺序活化教材,可以对教材有取有舍,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只有善于活化教材,教学才有活力,才有创造,才有效果。另外可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共同探究,然后掌握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是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外,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解疑办法,如:读书解疑、实验解疑、讨论解疑、图示解疑、联系实际解疑等,学生爱用哪种,自由选择不加限制,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传统的优势,决不能放弃。语文课程改革只能加强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好的传统,片面追求“创新”。本次课改,教学中自己基本都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基础,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训练。例如作文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体现了基础,又体现了创新。要注重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五、自学目标的自定
众听周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即差异性,所以,课前的预习,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或缩小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本人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六、教学方式多样化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立体化优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探究能力。新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体现与实施还有许许多多新的理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学习,以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仅应该使学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 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独立思考, 不断追求新知, 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 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例如,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 运用大量的实例说明具体的数字在解决生活中复杂而又多样的问题时存在的局限促使我们寻找更好的方法。认可数学中需要一般性的概括总结、抽象归纳。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 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 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的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 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可以利用一次方程组或不等式组解决。
二、数学思想明确才能选择正确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逻辑性强, 首先反映在系统严密、前后连贯上, 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 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 又是新知识的基础。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推导新的结论, 才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比如, 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 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学习分式概念及性质时, 我们就用分数概念及性质类比。完善的数学思想, 便于优化数学方法。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 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 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 因此, 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 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 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 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讲课时, 总是代替学生思考, 把一些计算或解题的方法和答案教给学生, 这种教学, 学生吃的是现成饭, 学得快, 忘得也快, 更谈不上自己去寻找方法。要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在教学重点的地方设问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要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让学生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和为0的条件时, 给出两个分式和字母的一系列具体数值, 设计成表格, 让学生代入求分式值, 在学生的计算中设计了分式分母为0的情况和分式值为0的情况。不仅联系了已有的代数式求值, 又设置了下一步新知识的思考空间, 学生自然地类比分式去了, 这样的设置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和引导作用。
三、数学方法适当更有助于数学思想的形成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 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整个初中的教材, 钻研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 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 按照初中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能力,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分层次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 有机结合, 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涵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切忌生搬硬套, 和盘托出。例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 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 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 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 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重要作用。
作文实际上就是文字艺术,具体表现为文字的组合表达方式,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所以如何才能有效地凸显作文教学的创造性是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创造性教学策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新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创造性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传统小学作文教学弊端逐渐突显出来,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更是非常明显,甚至已经逐步束缚了教学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其主要在于作文教学缺乏新颖,创造性不足。因此,为了提升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充分增强作文教学的创造性,以为作文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丰富教学方法,引发写作动机
创造性本身就和多元性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所以单一的作文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为了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就必须要丰富写作教学的方法,以便借此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就具体的手段而言,具体主要包括:其一,要更新教学观念,具体表现为教师要放下所谓的“身架”,鼓励学生大胆畅言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帮助他们从“唯命是从”的教学现状中摆脱出来,从而全面消除他们存在的恐惧、烦闷和自卑等负面心理因素;其二,要开展积极性写作训练,以便借此来帮助学生充分追求作文的真实价值。比如,针对“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课题,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话题来自拟写作题目,并借此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其三,要改变传统那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便使学生从被动地知识接受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从而借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效率。
而就具体的创造性写作教学方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境式、故事式、竞赛式和讨论式等几个主要方式。其中的情境式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作一个和习作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便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写作教学中来;故事式写作教学就是要求授课教师在充分研读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将写作的有关内容编写为趣味性故事,让学生可以通过听故事的过程来更加轻松地掌握有关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竞赛式教学方式就是根据写作的有关规定,为学生预先拟定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竞赛写作题目,让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有关的问题,以便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访式写作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记者”角色,通过采访班级学生或者家庭成员等对象来写一篇有关的记叙文。例如,在写以“我的家乡”为主体的作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家乡开展实践调查,访问一些有关的家乡对象,然后借助实践访谈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开展教学训练,增强写作效果
基于上述所述,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渠道单一,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结合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低效、粗放”的写作教学方式,特别是写作教学训练不足,无法有效地增强写作效果。因此,为了可以显著增强写作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开展教学训练。而就具体的教学策略主要表现为:其一,要开展多文体写作训练。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大都以记叙文训练为主,着重侧重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单纯注重记叙文写作,那么就势必会影响其实际写作的整体效果。因此,必须要开展多文体训练,除了记叙文之外,还要开展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的训练;其二,要开展生活作文训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到学校周边的一些博物馆、风景名胜等地方去参观,使学生在参观大自然的时候来丰富有关的写作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借助广播站和学校宣传栏来拓展作文训练范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其三,要充分结合写作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力,以便借助学科融合来全面增强写作的整体质量。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具体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要开展一题多作,鼓励学生求新立异,以便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按顺序来依次观察,确保他们可以全面的观察事物,避免因错误的观察方式而影响实际的观察效果。比如,针对植物的观察,可以按照株型、茎部、枝部、叶部、花部和果部的顺序来开展,确保他们可以养成一个科学的观察习惯,同时也可以借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3.加强教学评价,提升写作质量
正如上述所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特色,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多元特性,尤其表现为师生间的互动性比较强,即学生的写作和教师的批改需要保持一致性。教师通过对作文进行修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严谨个性和谨慎思维。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修改学生写作中的错别字,有利于帮助学生捋顺写作语句结构,提升写作效果。此外,除了教师批改、点评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创新评价方式,以便借此来全面增强写作评价的科学性,提升学生写作的质量。
总之,创造性本身就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其具体表现在文字的表达方面,所以为了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充分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本文提出了丰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训练和加强教学评价等几个凸显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以便为已经日趋疲惫的小学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平.小学作文的创造性教学策略浅析【J】.关爱明天,2015(6)
一个人的价值是一个企业录用你的前提,在公司中,要体现价值必须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别人的不足或是不会,才是你存在的价值。如何体现价值,我觉得应做到如下几点:
1、加强学习。一个人必须不断学习,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激流勇进,理论与实践共举,把书中的知识用于实践,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观念,提高工作技巧,提高工作绩效。
2、提高思想意识,始终保持危机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高危机感。提高工作意识,做到快、准、细、实,对每项工作保持高的自信与热情,并带动这种氛围,提高团队的自信与热情。
3、立足自身岗位,优化岗位说明。加强岗位说明书的学习,提高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并从实际工作中优化、细化、添加岗位说明,已达到岗位职位明确,分工明确。
4、提高责任心。做到事事放心上,事事做到位,做到4小时复命制,提高反馈意识。
随着二期课改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展开,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学习更趋灵活和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即将进入小学学习,它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课程的设置,环境及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很好地适应是首要的问题,为此在幼小衔接工作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改变作息制度和环境布置。
1、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制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孩子每天早晨入园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时间是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一个“生活规律的坡度”,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我们首先在大班孩子的作息制度上适当地作出调整。
(1)鼓励幼儿按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就对孩子的作息制度做了调整,如早晨建议孩子8点之前来园。我们结合大班孩子已认识过时钟的情况,孩子来园时老师引导他们对照教室内台钟的时间,在自己的“来园时间”记录单上记录下自己的来园时间。通过比一比“我能准时到园”的活动,让孩子逐渐的形成时间观念,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的生活。
孩子在幼儿园午睡惯了,在身体里形成了“定时器”,到了十二点半孩子就有进入午睡的感觉和反应。而小学生没有午睡的时间,这让孩子一下子很难适应,于是上课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打瞌睡等现象,对老师传授的内容一概不知。所以我们适当采取了晚睡早起的作息减少孩子午睡的时间,并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安静的活动。
2、适当的变换班级环境的布置。
在幼儿园,老师考虑到孩子的特点,能更好地与孩子互动,在组织活动时一般都孩子围坐在老师身边。小学则不然,他们有严格的课堂常规,如上课时要保持统一的坐姿,举手发言要使用规定的手,写字、画画都应有正确的姿态和方法等等。这些要求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很高的,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为了拉近与小学的距离,让孩子逐渐适应起来,我们经常模拟小学生排桌椅的形式排列课桌,并设立黑板。让孩子扮演当一名小学生,对自己即将成为小学生感到自豪。我们和孩子一起来模仿小学生上课的样子,如上课时身体要坐正,胸挺直,举手发言等等,让孩子在模仿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这样孩子到小学后,看到和幼儿园类似的布置,就会产生归属感,对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也有所了解,感觉小学也是很轻松的,从而减轻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二、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幼儿园本身就十分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然而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虽然增强了,可由于小学不同的生活模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解决简单的问题等。孩子到小学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如身体不舒服了,或不会与新同学相处了等等。要使他们适应那里的新生活,首先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曾经听一位小学老师说过关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事情,很多小朋友由于在幼儿园里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告诉老师一声,上了小学以后,他们就把这个习惯带进了学校。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下课了,小朋友会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我要去小便。”“老师,我想喝水。”“老师,我能不能到操场上玩一会儿?”等等。听了这位老师的讲述,我深刻地体会入学前加强对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我们首先加强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会正确使用手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其次,我们坚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确的穿脱衣、裤、鞋(系鞋带);饮食自理(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饭后漱口、饭后收拾干净、自己添饭添汤、自己清理倒翻物);起居自理(折叠衣被、整理铺床);定时大小便,便后自己擦干净;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幼儿对天气的变化有初步的感受,要学会主动增减衣物,照顾自己。如开展气象预报、观察角等活动)。懂得自我保护(爱护牙齿、防火安全演习);用眼卫生。学会正确地握笔,端正写字、看书的姿势等。并指导幼儿怎样整理书包,怎样收拾文具,怎样做值日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班幼儿竞赛意识强的特点,我们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评一评谁整理书包时速度能得第一,谁的抽屉里最整洁,谁的值日生做得最出色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2、提高孩子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心理卫生学家卢格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幼儿进入小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适应的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适应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据小学的老师讲,下课后许多刚入学的孩子不会主动与同学交往,有些孩子为此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不愿上学、怕没人跟自己玩、怕受人欺负等问题。因而老师应特别注重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我们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包括学会谦虚、有礼貌,能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学会关心和参与集体的活动,包括学会与人商量,会向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决定大家要做的事,在别人需要帮助是,愿意给人于帮助。在集体活动中多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植树节一起认养幼儿园的树朋友、世界水日来一场关于水的积分赛,爱鸟周一起收集资料布置展览会);在运动中我们开展班与班之间的竞赛,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每一环节的有意识引导,使我班孩子在获得这些能力的同时,真的有了一份长大的感觉。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3、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现在小学的课间休息时间已经调整为12分钟,但我们的新小学生常常不知道在这段时间内干什么。为了让孩子知道小学生上课时应遵守的规则和注意的事项,加强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我们组织孩子进行讨论,解释一下什么是课间休息,应该怎么合理的安排这12分钟。列出几样可以做的事情,帮孩子理清头绪。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运用定时器模拟课间休息10分钟,提醒孩子,课间休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进行激烈、激动的活动,以免影响下一节课。可以做一些安静的游戏,在教室里外走动一下,或眺望远处,让眼睛得到休息。并通过参观小学使孩子知道了小学生是怎样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的,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增强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
三、加强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责任心是一个人从事任何工作必备的态度和品质,尤其是在幼儿阶段更为重要。幼儿心理学中讲到,“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让幼儿完成适当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布置各类适合幼儿的任务,养成幼儿认真对待并完成任务的好习惯。包括:认识到对决定了的事是必须完成的。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学习一些执行任务的技能。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做事有信心、有毅力。平时,提醒幼儿整理自己的床铺、帮助老师修补图书、整理玩具柜、当称职的值日生(值日生交接、值日生日记)、每周整理自己的抽屉、定期参加环保劳动等。还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进行家庭小调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或请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环保小制作等等,让孩子养成完成任务的好习惯,体会成功感,由此增强了孩子的任务意识。
四、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1、培养阅读的兴趣。
首先,在环境布置上,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空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环境,使他们每天都能接触一些汉字潜移默化地得到知识,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加强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听故事、儿歌,使幼儿喜爱文学作品。同时,引导孩子对这些文学作品大胆提出质疑,激发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
常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增加阅读兴趣和阅读的能力。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如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会、故事会、“小小看新闻”新闻发布会等类似的活动,既可以让幼儿清楚地表达所见所闻与所想,又可以引导幼儿认真听同伴讲,鼓励他们大胆踊跃参加表演。并建议家长与幼儿一起关注现在社会的热点新闻,作成简报,并带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同时,提高幼儿写的能力,如写一些有关联的词语或独体字,如爸爸,妈妈,幼儿自己的姓名,住址等,这样可以训练幼儿写的能力。让幼儿多参加民间游戏“跳房子”,充分了解田字格的结构,为前书写做好充分准备。
2、关于计算兴趣的培养
平时,利用生活中的可供资源,吸引幼儿一起数数,并练习趣味编题和列计算题,同时,结合主题活动,自编教材增加一定量的计算内容,如:户外活动时捡树叶、逛街时数高楼、制作纪念册时破译老师和同伴的电话号码等活动。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孩子根据能力需要逐渐的对计算感兴趣,使孩子为学所用。
五、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的活动,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证实或否定。”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首先要让幼儿对小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他们逐渐接受,并产生好感。
1、参观观摩,激发入学的愿望。
大班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学习,为了激发孩子入小学的愿望,让孩子顺利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减小心理压力,降低精神负担,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如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出了幼儿园,参观了建襄小学,近距离了解了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看他们兴奋写在脸上,好奇挂在嘴上,就知道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
期间我们组织孩子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参观和观摩活动,如参观小学的校园,参加少先队活动、观看升旗仪式、看小学生上课,看小学生做作业,和小学生对话等等,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的、主动的,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比书本的图画、老师的讲解生动多了,也让幼儿容易接受多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较好、较全面地了解了小学、了解了小学
生学习等情况,使幼儿在思想上、情感上作好了入学准备,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模仿、学习,萌发当小学生的积极情感。
为了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萌发当小学生的积极情感,在组织参观、观摩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背上小书包”“学做小学生”的活动,帮助孩子真正理解了入学求知的目的,形成了正确的入学态度和情感。
六、切实作好家长工作。
*每月一次家长开放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指导家长“如何看孩子”“如何教孩子”。
*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这学期也是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学期,孩子和老师、家长之间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利用一切机会读,尽可能多地开展亲子形式的活动,“庆六一亲子运动会”“金山海滨亲子游”“大班毕业典礼”,增进了彼此的交流,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而快乐的记忆。
*轻松便捷的沟通方式
每周我们都通过“本周热点”“开心一刻” “友情提示”
等栏目,向家长反馈集体中孩子们发生的事情,近阶段开展的主题活动及指导家长共同参与。在幼儿园网站开通之后,我们经常将“本班新闻”公布其上,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的动向,受到家长的欢迎。
这些活动都促进了我们家园共育工作,使为培幼小衔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创新在作文教学中体现】推荐阅读: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妇女维权工作新突破07-12
在快乐中体验作文07-07
高考作文指导:赢在创新06-04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论文07-19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7-15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7-23
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点燃创新火花10-14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07-12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