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

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 篇1

井湾子中学是长沙市雨花区的一所初级中学,有教职员工60多人,学生近900人,学校虽不大,但教改科研之风浓厚,我校语文组早在1993年就率先做起了课题研究,老师们养成了勤思考善发现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学生对理科实验特别感兴趣,而对语文往往感到乏味,虽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了语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学生对所学知识仍然遗忘很快,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能否借鉴理科实验的方法呢?为此,语文教研组长陈春燕老师组织语文老师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也可以发动师生制作教具,本着“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则,语文组就着手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又查阅了资料,发现国外教育界的人士,非但不小看自制教具,相反还非常推崇它。中学理化生教学中、自制教具比较丰富,但在语数的教学中,教具的体现就比较平乏,特别是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又咨询了有关方面的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更增强了我们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于是我校语文数学二大组就联合进行研究,又正逢省教育生产装备处的“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小学自制教具活动指导与评价研究》的开展,我校立即申报了子课题《自制教具在语数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接着,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证。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中学自制教具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中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实际上,自制教具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就是一篇高价值的教研论文的诞生,就是一种自创的教学思路的诞生。从而有利于教师提高教研教改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2、自制中学语数教具的本身就包含着“学具”的自制。学生通过参与自制教具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心理素质,启迪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动手探索与创新的能力,陶冶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3、能缓解我校经费紧张,教具不足、滞后或不实用的现状。

4、探索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数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有助于改变过去自制教具被理、化、生独揽的局面,丰富语数课堂。

5、可以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6、自制教具能够变废为宝,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以填补中学语数教学中开发与应用自制教具的空白,开创中学语数教学的一块新天地。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以下几方面分别开展研究:

1、重点研究语数教学中自制教具对培养师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及相互协作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语数学科的教具制作活动,培养初中优秀学生探究活动的研究。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常规指导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行动研究法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倡课题要经过课堂的检验,经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学生学习实践的检验。课题组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以学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各年级选取两个班为实验班,其余各班为对照班。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06年9月开始,于2006年12月被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小学自制教具活动指导与评价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6年9月开始-2009年9月结束。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我们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教科室主任为核心的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我校语文教研组长为本课题的主持人,语文数学老师为课题主要研究成员。选出语文、数学小组组长各一名。

接着,主持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研究讨论并最终拟定。组织开题论证,2007年1月,课题组邀请了省装备处课题负责人等人对本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课题论证会。课题组老师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并重新修改了研究方案。

(二)第二阶段(2007年2月——2009年4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开题论证后,课题组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校语数教学中使用自制学具的现状。调查显示96%的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自制学具;10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表演课本剧时使用道具效果会更好,数学课使用自制教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00%的学生认为自制教具会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调查还显示:语数教学中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很少,或从不使用自制教具。100%的教师认为运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有益而无害,其直观性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具独特性。

2、开展教师培训。系统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形式是自学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素质。通过学习使教师从思想上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扩大了课题研究的视野。初步形成在课题研究下的理论学习网络。2007年,我们参加了总课题组举办的课题开题培训会议。通过培训,课题组老师提高了认识,提升了理论。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的实践框架,为教师开展自主探究和自主研究做了一定的准备。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多次组织语数老师开展自制教具研讨工作。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语文组就“语文教材中自制教具的开发”做了专题研讨,数学组就“几何图形”一章展开研讨。像这样的研讨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为自制教具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获得了实践案例,积累了研究素材。

4、组织师生活动。每期课题组都会举行二次相关活动。如语文组举行课本剧表演赛,要求课本剧所需道具一定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我动手,我快乐”,“快乐伴我行”等活动。在教《泥人张》一课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让学生亲手制作泥塑,感受泥人张的情感思想,又让学生写感悟文章,学生由此享受到创作的快乐,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师生动手的积极性。2008年我校课题组有多件教具参加了省优秀教具作品大赛,选送课题论文参评。

5、寻求专家引导。2008年元月,省装备处总课题组来我校检查。主持人汇报了这一年多来的研究情况,检查组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课题组老师提出了很多困惑,检查组唐处长建议语文教学可以开发系列教具,数学教学可以借鉴小学自制教具特色,分章节编出自制教具手册。这次中期检查,给我校课题组老师以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坚定了课题研究的决心,也拓宽了课题研究的路子。

6、注重提炼,积累研究成果。课题组一方面做好自制教具研究的实践探索,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及时将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观点、见解,记录和积累下来,注重对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新的观点,写成相关的理论文章。

(三)第三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为课题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课题组每位成员对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将三年来学校在自制教具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写成了全面的总结材料。课题资料员对平时积累的研究资料,以及其他研究成员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

2、撰写研究报告。在对三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课题主持人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过了部分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语文组、数学组分别撰写了小组研究报告。

3、申请课题结题。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做好结题的所有材料准备,向省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聘请专家结题。

四、课题研究成果

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结束,现在处于资料归档整理、成果总结阶段。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

(二)增强师生科学意识,培养师生科学素养。

(三)自制教具是师生创新的源泉

1、自制教具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独创性

例如“说不尽的桥”单元,师生共同制作了各种类型的桥,有铁索桥、斜拉桥、石拱桥。实验老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废品木材、纸板等等制作教具,和学生变废为宝,制作了风格迥异、造型独特的教具。数学教材中,几何图形一章,在讲授《多姿多彩的图形》一章时,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共同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几何体。如圆柱、圆锥、棱柱、棱锥,使他们对几何体有充分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自制教具是引发学生直觉兴趣和创造动机的“导体”

语文教学中学生表演课本剧时,制作道具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皇帝的新装》一课,学生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皇冠,盾牌、兵器,使课本剧的表演有声有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初二数学《四边形》一章中,几种特殊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授时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演示,老师制作教具《特殊四边形演示器》,使学生在教具制作和演示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四)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我们充分开发了系列语文教具如:《戏曲大舞台》中的各种脸谱,《到民间去采风》中的各类民间剪纸及“百草园” 模型再现,《说“屏”》中的各类屏风。

(五)及时总结积累,促进教师的专的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验老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青年教师在历次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我校邓晓霞老师2007年参加长沙市语文教学竞赛,自制教具口头作文竞赛课《“沙子”趣说》,获市特等奖。2007年数学组单菲老师参加区说课比赛,取得区一等奖,2009年参加长沙市数学说课比赛获得市特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老师们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我校课题组有获奖论文11篇,其中获省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教师自制教具获奖作品7件,获省特等奖1件,一等奖1件,二等奖5件、学生学具获奖作品7件,获省一等奖1件,二等奖6件。

(六)教学实效

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 篇2

一、自制教具改善物理实验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意义

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应涉及到如下四个方面: (1) 科学知识与技能; (2)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3)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 科学、技术与社会。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州许多地区,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中, 教学都是围绕中、高考的“平均分”、及格率、“升学率”开展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那么降低实验器材的费用, 变废为宝———自制教具势在必行。

1. 自制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自制教具是指教师和学生, 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 就地取材制作教具。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自制教具的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者废旧物, 对这些物体“再利用”、“再创造”, 可以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使他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2. 自制教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本学科有了学习兴趣, 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和学习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实验的热爱, 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要精心组织或演示外, 还要想方设法自制教具, 增加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演示实验。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制作,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取材, 制作实验教具和科技制作, 实验原理和结构简单、贴近生活, 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

二、自制教具改善物理实验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方法

物理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合格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科学素质。怎样利用自制教具改善物理实验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呢?

1.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原有实验器材本身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把它们收集起来, 作为今后改进或创新的“原材料”。初中物理教材上的个别实验, 由于器材的原因, 有的实验变量不好控制, 有的效果不明显, 做起来也不安全。通过改进后, 实验变量更容易控制, 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做起来也更安全。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原来用的是烧杯, 后来改为大号试管, 改进后容易控制水量, 从加热到沸腾时间明显减少, 还可以直接加热, 很方便。

2. 把身边的小物体当实验器材, 完成重要的探究实验。

很多实验器材都是我们身边的随手可得的小物体, 虽然是小物体, 却帮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例如:在讲《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用一个矿泉水瓶子和一块海绵。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可以使瓶子底部放在海绵上, 一次装满水, 一次装半瓶水, 观察海绵凹陷程度;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可以把瓶子装满水, 一次瓶底向下, 另一次瓶盖向下。这样的实验, 能让学生在做实验时明白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3. 加强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浮力后, 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制作的作业———制作简易“潜水艇”。学生面对作业, 就要复习有关理论知识, 查阅有关资料, 寻找有关制作材料, 这同科学家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 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如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提出假设或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然后实施计划, 做出“潜水艇”, 最后验证其合理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等等。这样,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解决,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能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总之, 自制教具不仅可以改善我们的实验“环境”,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善学生的科学素质。

本文是2013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一般课题“自制教具对改善欠发达地区物理实验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以黔南地区为例”子课题阶段性总结及论文。课题负责人:何临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希博.贫困地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6 (2) .

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实物教具;自制;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40-0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56

一、研究缘起

(一)案例回顾

笔者曾在《纸构成——千姿百态的水》(浙美版9年级上册)一课导入设计时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受动态水的魅力以激发学习兴趣,一开始想到了“海浪、瀑布、水波涟漪”等动态效果视频,但实践后结果却是学生兴趣不高。课后,笔者剖析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心想:“难道要在教室里实体展示水的各种形态吗?”这实在不便,有些也根无法做到。后来,笔者想到可否通过饮料瓶制作“水龙卷风”(见图1、图2)加以实现。制作后,笔者再次进行教学实践,结果是学生被这个神奇的“水龙卷风”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导入设计成功了。

图1 图2

从这个案例中,笔者感悟到通过自制教具让学生近距离直观感受到水的漩涡动态效果是本案例导入设计成功的关键。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求学欲望激发起来。”本案例佐证了自制教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深入思考

自制的实物教具为什么这么受学生欢迎?通过相关文献的研读,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有三个。

1.符合学生心理

中学生好奇心强,一切新奇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不仅如此,在模仿性和探究性方面也非常强。教学实践证明,常规性教具对学生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而自制教具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量身制作的,也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能够满足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

2.适应课堂实际

虽然每套教材都配有相关教学资料(教具),但因为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并非千篇一律,需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教学实际进行重新设计。自制教具具有“立体直观”“体现步骤”“可触摸”等优势,更贴近学生学习的需要,更符合课堂实际。

3.满足课标要求

最新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价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目标的第2条中也有要求:“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究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总之,通过案例回顾与深入思考,笔者认为深入进行美术课实物教具制作与教学实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科研工作,其研究结果也必将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自制实物教具是指在美术课堂中为了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与专用的实物材质的教学道具及仪器设备的统称。具体来讲,无论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无论做的是仪器、模型、标本还是道具、挂图,均属自制实物教具范畴。

三、自制与实践

根据教具作用的不同,本文将教具分为课前导入型、过程探究型、步骤翻画型和课尾拓展型四类。结合教学案例,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堂导入型教具制作与实践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在此类型教具制作与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审美陶冶法和兴趣激发法。

1.审美陶冶法

美术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视觉上给学生提供与本课学习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具,以有效引导学生用敏锐的眼光进行审视,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进而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案例1:《巧用身边的材料》(图3)(浙美版八上)一课,在大号调色板上加上饮料瓶底、铁丝等做出了个形象逼真的“吉他”,再用塑料水管做成人的骨架,外面用麻绳加以装饰(让学生了解身边材料的神奇变换)。通过此教具的导入,让学生惊奇地发现生活中简单的道具成了美术创造。类似的道具还有《用泥造型》(图4)、《瓷器风韵》(图5)、《生活中的纹样》(图6)等。

图3:巧用身边的材料 图4:用泥造型

图5:瓷器风韵 图6:生活中的纹样

2.兴趣激发法

案例2:《我设计的服装(一)》(浙美版八年级下)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特别的朋友,你们猜猜是谁?”

生:大白、小黄人、机器猫……

师:哈哈,大家都猜不到呢,我们还是请他们进来和大家见面吧!下面我们有请美羊羊服装和小博士进场!(图7-9)

生:哇!好可爱啊!

图7 图8 图9

当两位学生穿了老师自制的教具服装走进教室时,班级里乐开了花,这服装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有的在惊奇服装的制作,有的在羡慕,有的在欢呼,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案例3:在《暑假生活记录册》(浙美版七下)一课中,一味的课件图片展示使学生觉得略显枯燥,我用废旧纸张制作了一个“旋风装”(图10-11),这本在学生眼中神奇的古书吸引了许多学生。

图10 图11

实践证明,运用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实物教具进行导入能够诱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调控教学气氛,短时间内产生较强的凝聚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程探究型教具制作与实践

过程探究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笔者在其教具制作与实践中主要通过实验感官法和启示操作法加以实现。

1.实验感观法

实验感观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自制实物教具,以做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教学,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案例4:《让世界更美好》(浙美版八年级下册)

分析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绿洲》,如何突出画面中超现实的特殊性,打破物体之间原有的空间位置及组合规律,重新组合,形成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次,教师绘制了一副可以解体的《现实版绿洲》(图12),通过“还原现实”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创造出更多的《绿洲》新画面(图13、图14)。

图12 图13 图14

美术课需要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主动探究,特别是有些抽象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教具中化难为易,积累经验。

2.启示操作法

教师利用自己的作品,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制作过程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创作,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案例5:《我设计的服装(二)》(浙美版八年级下)

师:才一个“美羊羊”不够,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都变变变!现在为本节课招聘几位模特,就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装饰,让他大变样!

教师现场在模特身上制作展示(图15),学生观摩。

师: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什么材料?

生:折、扎、粘、捆等,一次性桌布。

师:还有哪些材料我们身边可以废物利用的?

生:报纸、塑料绳、光盘、易拉罐等。

给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配一名模特、总设计师、设计师助理、制作者。活动开始,每组成员都在紧张地讨论、制作。十五分钟后展示环节,全班沸腾,大家的创意超乎我的预料,图16—图18全是学生作品,其中图16是用拖把布头做头饰,窗帘布裹着当上衣,丝巾当裙子,再加其他配饰,图17仅用报纸做出这身战袍,图18就是窗帘布完成的主体。这些创意让全场为他们拍手叫好!学生的潜能真是超乎我的想象!

过程探究型自制教具的使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动手,感知和体验到了各种知识和信息,思维与实践的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此类教具的使用缩小了初中美术课堂教与学的距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三)步骤范画型教具制作与实践

步骤范画型自制教具是指导学生作画的方法之一。凡作画总得有个步骤,可课本中的“步骤图”限于篇幅安排印得很少,加上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允许教师“慢条斯理”地全部示范,这就需要教师按作画一、二、三的顺序,课前有“预制品”,课上依次边讲解边示范。

1.直观形象法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把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之处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效引导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审视,使其一目了然。

案例6:《纸的立体造型——千姿百态的水》

在本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如何让学生用彩色卡纸来表现各种形态(点线面方式)是关键,笔者以表现流水的各种形态为例,制作了一个卡纸教具,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流水的各种形态。

制作步骤:先把一张4开卡纸中间用刀刻出间隔1.5CM均匀的直线,两端各留4CM,其中一侧断开。

然后,教师进行如下演示(图19——图21):

图19 图20 图21

先通过两侧向中间挤压,直线的卡纸条变得扭曲形成波浪的效果,然后通过卷曲产生卷浪效果,最后通过卷曲和倒置产生喷泉的效果。

视觉信息的积累有助于刺激学生创造灵感的迸发。通过教具的展示,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该如何让抽象的卡纸条来表现水的各种形态,他们争先上台试着变化卡纸创作出更多的水形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的视觉信息量越多,越能激发思考,其创造思维也越活跃。

2.新颖变化法

教学设计科学与否是直接反映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光要考虑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难度太大,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太过枯燥学生又没学习兴趣,同样是无效学习。

案例7:《标志设计》(浙美版七下)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标志的创意设计。而学生对设计类的简洁、概括往往没有概念,往往会把标志画成绘画作品,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加上蓝天白云。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采用拼贴教具的方法,用彩色卡纸这单一色彩的材料完成,形象生动地交代清楚了标志的形式: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图文组合标志(图22—25)。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范画型教具的使用,更易于学生掌握方法和知识点。它是美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也是最能直观地、有序完整地将绘画的知识、技能展示给学生的课堂范图。它直接引导学生完成本堂美术课的学习任务,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导入部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示范部分。

(四)课尾拓展型教具制作与实践

课尾拓展型教具就是在课尾阶段,教师根据已授的课堂知识,在其基础上加以延伸或拓展,它有别于前面三种实物教具,更注重对课堂知识、教学内容等的发散性、创新性的拓展。

1.情感共鸣法

自制教具是连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知识共鸣的载体。因为美术作品更多是依靠视觉效果的传播来感染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的。

案例8:《设计的魅力》(浙美版八年级上册)

由于材料有限,课上学生的作业大都是用纸、笔完成的,有些枯燥。于是在课尾中,笔者就运用了软陶制作并烧制成品的手机架(图26、图27)教具展示给学生看,因为这个作品小巧美观,非常实用取材也方便,最重要的是贴近生活,与学生产生了共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图26 图27

2.思维启迪法

生活中能够进行创作的材料有很多,通过自制实物教具打开学生局限的思维,利用不同的创作材料、不同的构思方法,设计不同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设计中产生不同的创意思维。

案例9:《生活中的纹样》(浙美版13册)实录

《生活中的纹样》这一课,学生大都是在纸上完成一个适合纹样(图28—图30)。

图28 图29 图30

我进行了拓展型的尝试,要求学生在不同材质上(伞面和瓷盘)绘制适合纹样(图31—33),可以用国画颜料、丙烯颜料等,并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现,同时展示自己准备的教具,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从而为学生创作时明确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喜好自由选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图31 图32 图33

最后学生完成的作品(图34-图36)的艺术性超乎我的预料。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范画对学生的绘画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这些艺术品成了装饰教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34 图35 图36

课尾拓展型教具的使用,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延伸了教材知识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四、成效与思考

(一)实践成效

1.教材内容被改进、补充

浙江省教材编写的配套教学资料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不同,每年的学生也不同,所以笔者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和实际教学需要,临时自制美术教具,以适应实际教学。这样,既补充了教材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课堂实际。

2.学生学习兴趣被增强

教学实践证明,自制教具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它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教学质量被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自制教具的使用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美术的认知更加直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美术教学质量。近年来,笔者所教的九年级毕业生在参加区级初中美术A级测评时绝大部分都能拿到测评A级的成绩,在区级中小学生美术素养抽测中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二)实践反思

1.过程重于结果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自制教具过程重于结果。自制教具的根本目的在于启发、诱导学生能动地去探索知识,大胆地去进行艺术创造。所以,使用时要从启发的角度出发,双边共用,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绝不可以填鸭式地、平铺直叙地、简单地展示一下了之,那样势必会使教具失去启发性的作用。

2.接触重于展示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自制教具的自制与运用上接触重于展示。学生通过参与自制教具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理解。

3.简明重于繁复

课堂教学中,贴挂在黑板上的教具不能繁杂,要从知识的系统性和版面的整体性来考虑,注意知识的简练完整、层次清楚、主次分明,以更好地让学生概括知识,整体理解教学内容。

4.陈列重于短展

不仅在课堂上要发挥自制教具的功效,它在课后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美术自制教具本身就是一件教师或者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留”的方式发挥自制教具课后的作用。如课后把教具留在教室里,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会使学生获得直接体验,弥补课内使用教具的不足。

五、几点建议

(一)突出目标性

目标性就是明确指向课程标准和课堂目标,实现学生综合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自制实物教具要求根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特别是根据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来设计,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二)遵循直观性

一切新奇的东西,特别是直观的形象,学生都特别感兴趣。美术自制教具大多是可以触摸、使用、解体的。这种直接体验式教具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了条件,不仅能使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其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追求艺术性

美术自制教具本身就是艺术品,因此制作内容及贴挂形式都要注意简洁美观。课堂教学中,贴挂在黑板上的图文教具要注重大小及色彩,演示教具则要注重本身的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展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艺术修养。

(四)体现生活性

自制实物教具大都是就地取材,一般是非常容易找到的材料。以廉价物品为主,甚至是生活中的废品和工业中的废料,如易拉罐、罐头瓶等。利用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制作,不仅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兴趣,给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技术普及的今天,美术课上单调而重复的图像欣赏难以激起学生探索艺术的兴趣,自制教具因其独有的特点与功能,成为美术课堂的另一亮点,能够提高师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艺术创作热情。本文所阐述内容仅为笔者所践所思,还存在不足之处,在后续研究过程中有待改进。但是笔者始终相信自制教具并用于教学实践这一做法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红鹃.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2).

[2] 徐军.“组装式”美术教具的创制与运用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2016(2).

[3] 尹璐贞.浅谈美术课堂教具的使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3).

[4] 刘妍.写生教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

[5] 李小波.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

[6] 张玲.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异化与归真[J].教学与管理,2016(13).

[7] 胡苏丽,楼佳.浅谈示范对美术教学效率的影响[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7).

[8] 吴鸿昌.初中美术要突显生活化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6(2).

[9] 王清华.在美术教学中借助图片类美术教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

自制“氨气的音乐喷泉”实验教具 篇4

摘要:介绍了一套以双口内胆烧瓶为主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具。应用该教具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能融合探究“氨气的制备、氨气的性质(密度、水溶性)和氨水的性质”等知识为一体,使实验过程具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环境友好等优点。

关键词:氨气;音乐喷泉;改进;实验教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9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氨气极易溶于水”这一性质,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中都安排了“氨气的喷泉实验”,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教材通常都是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完成氨气的喷泉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完成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准备包括氨气的制备、收集和储存等,工作量大而繁琐。(2)氨气在制备、组装喷泉实验装置过程中会泄漏,污染环境。(3)实验的知识探究功能单一,仅能验证氨气的水溶性和氨水的碱性。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许多化学教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方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装置的集成化[1-3],二是实验装置的简易化[4-5]。本人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套能在课堂上快速完成氨气的制备、收集、储存和喷泉实验,能体现出氨水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教具――“氨气的音乐喷泉”,以替代教材中的氨气喷泉实验装置。实践表明:使用该教具进行课堂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具制作

该实验教具的核心是制作加工了一个双口内胆烧瓶(如图2所示):

该装置是由250mL圆底烧瓶改制而成:在圆底烧瓶上口内烧接一只上端凿有几个小孔的试管,在圆底烧瓶底部烧接下口。双口内胆烧瓶的试管用作NaOH固体与NH4Cl固体反应制备NH3的容器,双口内胆烧瓶的烧瓶用于收集NH3,双口内胆烧瓶的下口连接导管用于在喷泉实验过程中排出烧瓶中的空气和吸取烧杯中的水。

为了便于组装、便于让全班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操作和现象,本人按下列方法制作了“氨气的音乐喷泉”装置(如图3所示):

(1)加工一块长、宽、高规格为“46 cm×2 cm×68 cm”的白色木板,将底座加厚,便于实验教学时安放。

(2)在木板相应的两处位置钻孔,安装夹持双口内胆烧瓶的铁夹。

(3)将音乐贺卡(含电池)用502胶水粘贴在木板上,用导线将两极与两根铁丝相连。

二、实验操作

(1)在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向双口内胆烧瓶的试管中加入NH4Cl和NaOH固体各2g,在胶头滴管和烧杯中装水,并向烧杯水中滴入2~3滴酚酞(如图4所示)。

(2)挤压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大约10滴水,可观察到试管中迅速发生反应,固体混合物变成糊状物,产生大量气泡。这是因为: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NaOH、NH4Cl的糊状物温度升高,生成NH3。其化学方程式为:

NaOH(s)+NH4Cl(s)[=]NH3(g)+NaCl(aq)+H2O(l)

随着反应的进行,NH3不断逸出。由于NH3的密度比空气小,NH3将烧瓶中的空气通过导管向下排出,并充满整个烧瓶。

(3)约1分钟后,烧杯中的水被迅速吸入烧瓶,形成红色的喷泉,同时音乐贺卡鸣响(如图5所示)。这是因为:随着NaOH与NH4Cl反应的进行,从导管排出的NH3溶于水速度快且溶解量大,烧瓶中产生的负压迅速将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吸入烧瓶中,形成了红色喷泉。NH3溶于水生成的一水合氨发生电离,生成了NH4+和OH-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接通了电路,使音乐贺卡发出乐曲声响。

三、教具优点

通过多次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氨气的音乐喷泉”实验教具具有以下优点:

(1)该教具集“氨气制备方法、密度、水溶性,NH3?H2O电离”等知识为一体,实现“一个装置、多个实验”和“一个操作、多个现象”,有助于学生构建氨的知识体系;

(2)展板化设计既省去搭建装置的时间,又能直观呈现实验现象;

(3)音乐伴随着红色喷泉,现象生动有趣;

(4)实验操作简捷、无污染,实验成功率高;

(5)装置清洗方便,用吹风机热风吹2~3分钟后即能重复实验。

参考文献

[1] 李维芬等.氨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9):48-49

[2] 邹标.快捷连续通用的音乐喷泉实验装置[J].化学教育,2014,(1):68-69

[3] 王曼丽等.喷泉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1):28-29

[4] 俞远光.氨气系列性质实验创新设计[J].化学教学,2013,(9):46-47

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 篇5

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教学。因为体育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正是由于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学生对体育教学情有独钟。但在组织室外的教学活动时,学生对传统的教学器材较为熟悉,训练起来有点乏味。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和学生一起制作自制教具。这样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了自制教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自制教具进行跳远训练,提高自主训练效果

跳远项目是中考体育必考的科目,这个项目看起来很简单,学生的训练可以随处进行,但学生的自我训练缺乏科学的方法,训练效果不佳。为了刺激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我和学生一起制作“立定跳远测量尺”,学生兴致很高涨,积极参加到制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献计献策、找材料、亲自制作,很快我们的“立定跳远测量尺”制作完毕,学生迫不及待地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学生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我们用一根3米长的4cm的方木棍做测量尺的主杆,在主杆上定位为零刻度线,用卷尺测出3m的位置,再在零刻度线和3m之间,每隔1cm划一道标线,每隔5cm有一个数字标码,这样学生每次的跳远成绩就可以清楚地读出来。训练时,学生把测量尺放到地上,从零起点跳,每次给自己确定跳远的目标,有了训练的目标,学生的训练就会认真,就会卖力,经过多次训练就会出成绩,坚持长久训练,成绩就会稳定,就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巧用自制教具进行篮球训练,提高学生的比赛技能和合作能力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学生在对抗赛时缺乏经验,经常会出现撞伤、扭伤的现象,比赛成绩不怎么理想。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比赛技能和合作能力。在教学时,教师经常喊破嗓子,可惜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很差,感悟出来的内涵还不够细腻。为此,我和学生一起制作了“训练沙盘”。在学生训练时发现问题随时叫停,让学生来到沙盘前,细细观察教师的布局、位置的变换、进攻的方式、防守的技巧等,尤其是在运球时,教师通过沙盘上的人物指导学生运球技巧、如何突破防线、如何进攻成功率高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实战能力,提高比赛质量。

三、改善现有的体育器材进行跳高训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很多学生对跳高训练有种畏惧感,尤其是女生在这项训练时,很多学生基本上不敢跳,唯恐跳起来时被横杆挂住,弄伤身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解释和动作示范也起不到多大效果,学生的心理障碍很难消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训练的自主性和实践技能,教师将支架固定在地面上,将横杆变成橡皮筋,学生压到“横杆”上,橡皮筋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学生训练时也就消除了畏惧心理,当学生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时,教师在将橡皮筋换成软木棍,随着学生技能的提高,压在上边也不会出现多大问题,逐步适应真实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能够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可以利用真实的器材训练,提高训练的自主性和实效性。

总之,体育自制教具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巩固了训练成果,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篇6

【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由于新课程物理实验数量的增多和教材内容的更新,现有教学仪器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实践表明,广大师生积极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低成本的物理教具,在解决教学仪器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关键词】: 物理教学 自制教具 现实意义 教学仪器 物理实验 培养创新精神 多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 新课程 抽象概念

【分类号】: 【正文快照】:

物理是以实验为研究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仪器(教具)是实验的物质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原有的仪器(教具)有一部分已不适应教材变化的需要,应该补充、更新。由于仪器(教具)的配置有一定的周期,根据教学实际自制教具就显得十分必

重要性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制教具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自制教具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对这些物体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具有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就在身边。

二、自制教具是师生创新的源泉

(一)自制教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教师的教学独创性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把握了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自制教具中涵盖着很大创造因素,它在设计、取材、局部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自制教具是引发学生直觉兴趣和创造动机的“导体”

教师在构思和制作教具过程中,就体现着教具使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教学的需要。同时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生动有趣,有利于消除学生在探究中的神秘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

能。学生的创作不再满足“欣赏”和“照搬”,而是“品头论足”甚至“百般挑剔”,想法创作,从而点燃了创新的欲望。

三、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兴趣——新课的导入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物体的浮沉” 时,根据课程特点,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出示自制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气球沉浮子下降,同时像玩魔术一样,另一只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二)放大情景——更形象直观

演示实验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师生、生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

(三)扩大视野——变演示实验、小实验为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并且 “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器材,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我在“液化演示实验的改进”教学课后,鼓励学生课外收集材料,主动制作学具,共同探究液体的汽化以及气体的液化等实验,从而理解液化石油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鼓励学生模仿、创新制作学具,注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扩大了学生活动的视野。

(四)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

结果。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自然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在现今中学理科实验配备中,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并不多。新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探索,悉心教研,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所有物理实验的开展都离不开恰当、合适的实验器材,随着教学仪器配套与达标活动的开展,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一方面教学仪器不可能一应俱全,特别是我们这些县级及乡级中学教学仪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如何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已成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认为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收下几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对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只要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物理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会倍增。

由于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多自此学生的身边:一个杯、一只蛋、一把梳子、一个碟子„„,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制作的教具,用它们产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让学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学生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学习兴趣,好象真理的发现者就是他们,自己成了学习物理的真正“主人”,从而不再觉得物理理论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研究物理并不神秘。这样,对物理的神秘感破除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激起了,学好物理的信心也就树立起来,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开始敢于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起了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差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对物理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也就变得爱学、好学、从而学得比较好了。

2、增强演示效果,完善教学效果

麦克斯韦说: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虽然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长,使得各校的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但适时使用自制教具却能增强演示效果,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例如:在演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我补充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大家常吃的大萝卜,中间拦腰一切,取其带根一半,中间挖空,然后将其用力按在一洁净的平底盘子里,这时,拎起萝卜根,会连盘子一起带起,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它们分开,由于所用的材料极为简单(半个萝卜,一个盘子),又来自学生身边,学生深信不疑又极想弄清其中原因,教师趁机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明确地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存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启迪思维,激励创新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观察,爱动手,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寻找,因而老师演示使用后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的欲望,老师再予以适时激发引导,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激励学生发明创新,想方设法使教具变得更加完美、适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用物理学的观点重新认识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例如在学习长度测量时组织学生制作了刻度尺,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再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应用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设计多功能刻度尺,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设计出了装有小灯泡照明可在黑暗环境使用的刻度尺、装有凸透境既可测长度又有放大作用的刻度尺、在柔软绳子上带有刻度既能测直线距离又能测地图图上距离长度的刻度尺等多种方案,使学生开阔了思维;同时,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动手寻找合适的工具、材料,还要动脑考虑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如何使装置更恰当、合理,如何使产生的现象更清晰、明显,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的思维能力,及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4、前期操作,训练技能

不论老师还是学生自制的教具,一般制作都比较简易,例如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的简易测力计、杠杆、验电器、电学实验用开关和灯座等,通常都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且可达到人手一个,因而在教学中使用时就不怕弄坏,在课堂与课下都可放心让学生去观察、触摸,甚至拆卸、重装,这样,可训练出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然后再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仪器进行实验,学生们有了前期的操作训练,实验时就会少出错,甚至不出错,顺利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又训练了其实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物理教具是用来做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因此,它的制作必须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学理论,即教具必须既能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理论,而它的制作自身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把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在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

同时,在教具制作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

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6、自制教具,让物理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物理。

自制教具让物理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材料做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重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赞扬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好玩、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平时对他们的小制作、小发明多加以鼓励和赞扬,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兴趣和创新意识的一种好方式。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或者和其他同学合作设计、动手做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的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课外小实验1还能养成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自制教具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师生共同动手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还可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对推进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广大师生大力开展。

二、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1、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各类优秀人才,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正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学校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普遍。

自制的教具、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其特点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充分接触,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自制教具的过程是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转化为实物、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更重要的

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自制教具的这种功能,是任何现成仪器所不具备和不能代替的。

2、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对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只要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教学效果自然会倍增。实践证明自制教具中呈现出的新奇物理现象和成功的制作,能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在中学实验室里教学仪器数量有限,使用一般都强调要按步骤操作,如果非正常损坏,则要赔偿,甚至罚款。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心理,使用时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了压制。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是商品仪器无法比拟的,它更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勤俭意识

据统计,初中物理学科的160多种必备教仪中有60多种能用自制教具替代。如果能发动师生自制这些教具,就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开支。目前,我市使用的沪粤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对一些常规的实验进行了简化,所需的自制教具较多。教师若不能利用自制教具,就难以达到教材对实验设计的要求。

自制教具已成为教学仪器的必要补充。在教具制作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饮料瓶、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还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教育。

三、自制教具对落实新课标的价值

1、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情感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功能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用学生熟悉的材料组建的新结构来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能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他们在课堂上会表现出情绪兴奋、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就在于自制教具所持有的“新、奇、疑”。这里的新并非是教具外观,而是指用学生熟悉的物品、材料组建的他们生活经验中少有的结构(也包括与教学场合的不协调)。比如在物理课堂上出现鸡蛋、易拉罐、饮料瓶、玩具等生活物品和材料时,场合的不协调会使学生们感到非常新异、兴奋;奇是指教具所呈现的物理现象是学生意想之外,比如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浮起来,这是学生预先没有料到的,可谓奇意之所在;疑是指学生对所看到的现象一时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解释而产生的疑问,在他学习之前难以做出正确解释的,这便是疑意之所在。可见,自制教具及其实验所特有的“三要素”,从静和动两方面改善了课堂结构,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动机,更深层次地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情感。

2、自制教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重要目标,而自制教具活动对达成这一目标所独有的教学功能,应该再度得以重视发挥。实际上,用生活中易得材料、物品或废旧材料充当实验器材或稍做简单加工制成教具、仪器,并应用于教学之中,这本身就是潜在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由于学生熟悉教学所用的自制教具,其巧妙的设计、独到的构思,还将给学生以创造性的启发和激励,而其不完善、不理想之处又可促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特别是自制教具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思路,无不潜移默化的启迪着学生。例如:用饮料瓶可以演示“大气压”、“液体压强特点”、“力的作用效果”、“帕斯卡桶裂实验装置”等等。这类自制教具从整体上反映出废物利用的创造思路,细微之处又各自不同地表现出“改变、更换、代替、放大”等创造思路。另外,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或物品(如小皮球、乒乓球、橡皮筋、粉笔、纸张、文具等)做物理实验,体现了“重组、借用”等创造思路。更有意义的是,实验中借用的往往不是该种材料或物品的生活用途,而是某种物理属性。例如,可以借用硬币的形状、小皮球的弹性、直尺的绝缘性、鸡蛋的密度、泡沫的绝热性等,来做相关的物理实验。自制教具所体现的“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借物它用”等思想,正是启迪智慧、开拓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

3、自制教具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和从事各项教育活动,要使学生的多项素质都得到培养,要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不仅会使其猎奇、好动的自然属性得以调动和引导,而且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会使学生在教具制作过程中经历失败的苦恼和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喜悦。这对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增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提倡自制教具并不完全是针对实验条件而言的,是针对促进学生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的作用而言的。因此,自制教具应该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应成为被淡忘的“角色”。

自制教具运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 篇7

一、LED灯的原理、结构与使用方法

发光二极管所发的光有红、橙、黄、绿、蓝、白等六种颜色.当电流通过LED管芯中的PN结时, 由于少数载流子的注入以及其后的复合, 使得前面五种颜色的LED辐射单色可见光.产生白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一个LED管壳中封装红、绿、蓝三种颜色的PN结, 由三种单色光混合产生白光;二是用LED发出的蓝色光激发荧光材料产生白光.LED是半导体器件, 只有正向导通时才会发光.为了模仿小灯泡通过任意方向的电流都能发光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两种电路:一种是让电流先通过一组桥式整流器后, 再流过LED, 其电路如图1所示.LED是一种恒压元件, 工作电压的微小变化, 就会导致其电流的急剧变化.例如, 某种型号的高亮度白色LED, 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3.1 V, 与此对应的电流为12 m A, 当电压增加到3.2 V时, 电流为22 m A, 而电压为3.3 V时, 电流为39 m A, 即电压每增加0.1 V, 电流几乎就要增加1倍, 这时LED很容易损坏.所以将LED用于物理实验时, 必需串联限流电阻, 才能适应于变化的电源电压.限流电阻R的阻值约为390Ω.在结构上, 可将LED用万能胶粘在废弃的化装品塑料盒盖上, 而将桥式整流器、限流电阻隐藏在小盒之中.从外观上看, 好像是一体化的小灯泡与灯座.为了与通常意义上的LED区别, 我们称之为“LED灯”.它的亮度与小灯泡相当, 主要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第二种“LED灯”则主要用于学生的分组实验, 它由两只LED按相反的极性并连组成, 其电路如图2所示.制作的方法如下: (1) 取两只截面为2×5 mm的片状发光二极管, 用502胶水将它们粘合起来, 粘合时应保证两管并连后它们的极性相反. (2) 将反向并连后的LED管脚用电烙铁焊好, 然后焊接限流电阻. (3) 在上述电路的两端各焊接一段长约15 cm的绝缘导线作为引线, 并用热缩管将LED的管脚与电阻套起来, 以保证绝缘与美观.由于LED的寿命长达数万小时, 在正常使用时几乎不会损坏, 而且“LED灯”的各个接头都是焊接起来的, 决无接触不良的弊病, 所以用“LED灯”代替小灯泡做学生实验, 可以排除众多干扰因素, 使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 测量“LED灯”电压所用的器材、方法与小灯泡完全相同, 但是在测量通过“LED灯”的电流时, 就需要有一些变通了, 这是由于流过“LED灯”的电流太小的缘故.允许LED通过的最大电流只有30 m A, 仅为小灯泡的十分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 可用J0401型演示用电表的100 m A挡来测量“LED灯”的电流, 但是学生分组实验时使用的J0407型安培计, 只有0.6 A与3 A两个电流挡, 在测量“LED灯”的电流时会因指针偏转的角度太小而不便于读数, 对此可改用万能表的10 m A或50 m A挡来测量“LED灯”的电流.“LED灯”十分省电, 但等效电阻也大,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它的电流, 从而改变它的亮度时, 需要用0~1 kΩ的滑动变阻器.但是多数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只有数十欧姆, 并不足以使“LED灯”的亮度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以在分组实验时, 我们用阻值为0~1 kΩ的直滑式电位器来代替它. (黑白电视机中控制对比度的那种电位器) 直滑式电位器的原理、结构与滑动变阻器都极为相似, 它利用滑片在窄长的碳膜片上滑动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 并且也有四个引出端, 只是用碳膜片代替了电阻丝, 阻值也要大得多.“LED灯”在3~12 V的电压下可以能正常发光, 而比较理想的工作电压为4.5~6 V, 通过调节限流电阻的阻值, 我们可以将“LED灯”的电流控制在5~10 m A之间.

二、用LED做的新型实验

在学习有关交流电的章节时, 教师还可以将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片状LED反向并连, 做成“双色LED灯”, 并将它连接到手摇发电机模型的输出端.当电枢以较慢的速度转动时, 就会看到红、绿两种颜色的PN结不停的闪烁发光.通过“双色LED灯”的颜色变化, 很容易说明交流电是一种方向不断变化的电流.在发光二极管中, 有一个新品种, 称为三色发光二极管.它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PN结封装在同一个透明的管壳中, 并用四根管脚引出.它的负极 (或正极) 是公共的, 用一根管脚引出, 红、绿、蓝三只PN结的正极 (或负极) 则分别用一根管脚引出.除了可以使它分别发出红、绿、蓝的色光之外, 还可以使其中任意两色的PN结或三色PN结同时发光, 此时就会产生光的混合现象.我们用这种三色发光二极管制成LED手电筒, 并用三只开关分别控制红、绿、蓝三种颜色的PN结, 其电路如图3所示.为了增强亮度, 该LED手电筒需使用4~20只高亮度的三色发光二极管.由于组成白光的红、绿、蓝三种色光比例不同, 以及三种PN结的导通电压不同, 所以三只限流电阻的阻值也不相同.当电源电压为4.5 V时, 红、绿、蓝色PN结的限流电阻RR、RG、RB分别为330Ω、200Ω、390Ω.演示时先分别闭合控制红、绿、蓝色PN结的开关, 让学生观察单只PN结发光的情况, 然后同时闭合任意两只或三只开关, 使任意两种或三种颜色的PN结发光, 并用它近距离照射白色的纸板或墙壁, 通过纸板或墙壁的反射, 就可以看到单色光混合后形成的复色光.这个实验的现象直观, 操作简便, 通过实验,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什么叫三基色原理.这个实验将电学知识与光学的知识融会到一起, 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自制教具做好实验突破难点 篇8

下面就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第1课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期望从同行那里学到更多自制教具的经验做法,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原来我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反馈,学生都觉得听课时好像都听懂了但遇到浮力相关的问题又感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所以我现在再教授这节内容时我采用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解决:①什么是浮力,②浮力的方向问题,③如何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④通过自制的教具,分组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第二课时重点解决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及应用,改进后效果不错,下面是我的教学浅见。

1通过变式教学法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浮力概念

第1步取两只1000 mL的大烧杯,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和盐水,取一只乒乓球放入水中,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乒乓球在受到重力作用的同时,还受到液体给它的托力。

第2步让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物体也受浮力作用:水面上的轮船、河面上的鸭子、浮在死海的海面上看书读报的人,等,归纳出浸在液体表面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

第3步从口袋中取出一只生鸡蛋,轻轻放人一定浓度的浓盐水中,鸡蛋恰好悬浮(课前一定要反复试验盐水的浓度,在鸡蛋放入前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一下盐水),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浸没在盐水中的鸡蛋也受液体向上的托力,进一步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浮力。

第4步

将水面上的乒乓球压入水中,乒乓球上浮,说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从盐水中取出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入水底,问下沉的鸡蛋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和一杯水通过实验来判断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书本中的方案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石块很光滑,用细线捆绑石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有的同学虽然可以绑好石块,但绳子很容易脱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钢锯在石块的边缘锯出两个到三个缺口,在用细铁丝将石块捆绑好,(如图1中的石块)再挂上细线,这样实验时细铁丝就不会脱落了。

另外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我采用如下步骤:(1)在空气中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用手轻轻的向上拖住石块,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3)再将石块轻轻的放入水中,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减小了,说明水对石块也有向上的托力,即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进一步总结一切浸在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

第5步

出示充入氢气、空气的两只气球,放手后氢气球腾空而起,另一只悬在空中(或下沉),通过分析可知,气体对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有向上的托力,学生举例:氢气球、热气球等等,最后总结归纳出: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称为浮力。

2通过自制的实验教具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方向问题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竖直”和“垂直”相混淆,为此我利用如图1、图2的装置让学生通过透明的烧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乒乓球下面的细线始终与水平面垂直,再由二力平衡的条件,乒乓球所受的浮力和绳子对球的拉力始终是一对平衡力,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即浮力的方向向上且始终与水平面垂直,所以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我们对任何一个物理问题作出猜想,一定是根据事实有针对性的作出猜想,不是凭空猜想,不是无目的的空想,所以我觉得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做出猜想很有必要。

第1步取三只1000mL的大烧杯,分别装入适量的水、酒精和盐水,在放水的烧杯中放入乒乓球、蜡块、鸡蛋、石块,乒乓球和蜡块浮在水面上鸡蛋和石块沉入水底,

第2步将蜡块放入酒精中看到蜡块在酒精中下沉,将石块和鸡蛋放入盐水(盐水要很浓)中鸡蛋在盐水中上浮,而石块沉入盐水底。

第3步四个同学一组,取一块橡皮泥做小船,放入烧杯的水面上,看看哪组做的最好,船上放的物品最多而小船不下沉,如果将小船捏成块放入水中看看会怎样呢?

第4步给各个小组准备一个易拉罐,放在装满水的烧杯水面上,(烧杯放在一个小的塑料盆中)易拉罐不下沉,用手将易拉罐压入水中,体会手用力的大小,同时观察从烧杯中溢出的水的多少,再次将易拉罐放入没装满的烧杯的水中,将易拉罐慢慢压入水中,体会手的感觉,同时观察烧杯中水面上升的高度。

根据老师的演示和动手实验,讨论,归纳出学生的猜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有关,(3)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4)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5)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6)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7)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密度有关,(8)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有关,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时,可能还有同学猜测出与以上不同的猜想,我们要多鼓励,并与上面猜想相联系,看能否归纳到上述猜想中,如果不是也要让学生进行探究。

4通过自制教具分组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

书本(苏教版)92页采用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完成了上面猜想中的猜想1,猜想2,猜想3,并且在我们的实验室只有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铝块,即使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所受浮力也只有0.1 N,用实验室分度值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不能精确测量圆柱体所受的浮力,无法完成上面的猜想,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益达口香糖的瓶子做了各种规格的沙桶(如图3),可以打开盖子向瓶子中加入适量的沙子(如图5)做成所需的沙桶,用废弃的小药瓶做成另一沙桶(如图4),也可以调整里面沙子的多少控制它的质量,用儿童用来做手工的橡皮泥做物体就可以方便的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际教学中,看出用沙桶和橡皮泥代替圆柱体来完成以上探究实验,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际教学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将整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猜想,这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大组之间分工合作,让各个同学都动起来,参与实验,避免了老师讲实验或只有几个同学协作的演示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探究猜想6为例,说一下实验的步骤:第1步、打开图3和图4沙柄的盖子加入适量的沙子使两个沙桶的质量相同,第2步、将两个沙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两个沙桶所受的重力,第3步、将两沙桶分别逐渐浸入水中,同时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直到其完全浸没,记录你看到的现象和沙桶全部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6、图7所示。

如果验证猜想7,可以在两个如图3所示的沙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得到两个“密度不等的物体”。

如果验证猜想8,用橡皮泥做成各种形状,完成实验,等等,不再一一说明。

实验后细致的分析也很重要,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1)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有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有关,即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液体中越深,浸没在液体中体积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3)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形状元关。

上一篇:给业主的生日祝福短信下一篇:宣传世界地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