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共13篇)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篇1

乌市六十二小学 2011年2月

乌市六十二小学2011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

2010年,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下,积极加强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学校校园安全、卫生、靓丽,周边环境和谐、安宁,为保障师生安全及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创设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具体如下:

一、加强领导 建章立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学校总务主任为副组长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研究、安排工作。日常工作有专人负责,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各成员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形成了支部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扎实 效果明显

在公安、文化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周边无流氓团伙、黑恶势力,也基本杜绝擂肥现象发生,学校及周边200米范围内无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发廊,无黄、赌、毒等现象。学校与交警大队共建交通安全学校,交警经常到校门口护学、维持交通秩序,无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现象,无交通堵塞、污水、垃圾、噪音及油烟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学校设立护学岗,有3名政府公益性岗位专职工作人员和学校男老师组成的护校队负责护送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学生放学排路队由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有秩序护送至校门口,学校严禁师生横穿公路,过校门口公路不得走斑马线,必须走人行天桥,确保师生交通安全,全年师生无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学校重视综合治理工作,有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制度健全,落实到位。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学校安全稳定,无爆炸、火灾、建筑物倒塌和食物中毒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聘请河南东路派出所刘警官为法制副校长,宣传普法知识。“五五普法”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全年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普法测试,学校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课程之中,《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三个读本有兼职教师负责教学,师生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无师生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三、学校建立、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严格。

学校规划合理,环境优美,整洁卫生。校舍使用、维护良好。校内无网吧、无私人小卖部和摊点,无私人房屋出租给学生及外来人员居住。无学校房屋出租经营网吧、发廊、性用品等影响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想象。学校正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创建“市级绿色学校”。同时加强宣传与教育,张贴禁烟标志,创建市级“无烟学校“,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我校校园环境及安全状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自评得分99分。学校将进一步不断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乌市六十二小学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篇2

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及民主、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社区、家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一些不适宜学生出入的场所频繁出现在校园周围, 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已经危害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因此,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分正面、负面两个方面: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不良的周边环境不但不利于学校工作, 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优化的校园周边环境,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 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 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不良的周边环境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难以纠正的。

要使学校的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二、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

1. 网吧违规经营, 中小学生沉迷于网吧, 荒废学业

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 监管力度欠缺的网吧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焦虑。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 成为公认的三大害。学生分心、家长伤心、教师烦心、社会担心、网吧违规营业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为接纳未成年人违规上网, 违反网吧营业时间规定, 对浏览不健康网页现象不作为等。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容易沉迷进去, 是受害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2. 校园周边小摊、小贩增多, 违法经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由于利益驱使, 许多小贩将摊位摆在校门口。甚至于一些小摊小贩变着法子, 以彩票、赌博等形式诱惑学生, 而这些小贩往往没有工商、卫生部门经营许可证, 产品质量低劣, 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而且在学生中间造成攀比浪费的不良习惯。更可恶的是, 校园附近的许多小店置国家的“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的禁令于不顾, 向中小学生兜售散支香烟。

另外, 学校周围一些书店充满色情暴力的“口袋书”也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书包内, 毒害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3. 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交通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中小学校园大都在交通繁忙的公路、街道旁, 来往车辆多, 有些乡镇交通工具条件差, 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差,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 各种车辆的增多, 交通事故又有回升态势。血淋淋的事实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从周边环境来看, 存在的主要交通隐患有:部分学校校门正对公路或主要街道, 没有缓冲区, 不利于疏散, 学生一出校门就容易遭遇横穿的车辆;一些学校门口被不法商贩占道经营, 小摊小贩围追堵截, 交通秩序混乱;一些面临主干道的学校校门无交通安全警示牌或不明显;部分司机无视“前方学校, 车辆慢行”警示牌, 不文明驾车;一些寄宿制学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 周末放假学生乘车难, 超载现象严重等。

4. 社会闲杂人员围堵校门, 骚扰学生现象没有得到根治

例如:在一些中小学校门口, 每到上学或放学的时间, 总有一批社会闲杂人员在游荡, 伺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 或者强行找在校生谈恋爱, 如同苍蝇驱之不散, 搞得人心惶惶, 社会反响很差;社会青年在课外活动时间进入校园, 侵占学生的体育设施、场地, 学校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此类行为, 而学校的体育设施本身就比较欠缺, 如此一来,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一些无业社会青年到学校拉帮结派、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的恶性案件有所抬头。

三、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涉及面广, 地理区位敏感, 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1. 统一领导, 明确职责, 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 治理效果不持久, 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 一些治理工作职责不清, 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 好象谁都可以管, 但是谁都不能完全承担管理责任, 最后只有学校来承担, 学校不是职能执法部门, 又管不好, 治理工作无法深入开展。多头管理势必造成权力分散, 职责不清, 校园周边环境得不到保障。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必须统一领导, 综合治理。可成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实行组长负责制, 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牵头, 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依托教育、公安、安监、工商、文化、卫生、城建等部门, 建立组织, 落实人员, 明确职责, 加大检查力度, 重视交流合作, 形成工作合力, 务实求真, 狠抓落实。

2. 健全制度, 加强监督,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制度, 对照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标准》, 作为治理成效的一个参照标准;拓宽监督渠道,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 开展群防群治, 对突出问题 (如违法违规收纳中小学生上网、向中小学生兜售香烟、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出售出借暴力色情书刊、音像制品等) , 集中公布举报电话, 在各校门口悬挂警示, 对重点问题区域、师生家长反映的热点问题, 实施挂牌督办, 和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 听取学校意见;落实奖惩措施, 对综合治理小组的工作实行满意度测评, 由师生、家长、群众打分, 对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奖惩。

3. 突出重点, 多管齐下, 消除网吧不良影响

要特别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工作, 首先是取缔无照黑网吧, 进一步把好网吧准入关;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对网吧实施监控;要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工程, 建设“绿色网吧”、“阳光网吧”。

有效管理期待多管齐下、常抓不懈。可从五方面入手:“立”———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堵”———利用网络技术封堵有害信息;“建”———强化网络内容建设;“疏”———积极倡导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社会和舆论环境,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向学生开放校园网, 培养学生互联网应用能力, 倡导健康文明上网的良好氛围, 建设学生文明上网工程;“管”———加强管理。“网吧”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值得积极探索, 鼓励信息服务业的大公司涉足“网吧”市场, 逐步将“网吧”引向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规范化的经营之路。

4. 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教育主体作用

学校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变化最敏感, 要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教育, 对损害学校、师生利益的校园周边环境问题, 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 协调有关部门、人员关系, 切实加强警校共建, 共同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指导管理工作, 在校址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 协调有关部门关系, 做好政策处理, 尽早解决一些学校没围墙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集中的地方, 个体行为易群体化,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容易发生群体治安事件。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此, 我们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担负起保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篇3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4

自去年我镇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关心,要求学校联合相关部门务必抓出成效。学校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强化措施,认真扎实地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

一、加强领导,建立覆盖全区的组织网络

根据区综治委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正、副组长,其他各部门负责人和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xx镇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校也成立了以中小学校校长为组长、以所辖学校的校长与大队辅导员为成员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形成了覆盖全镇的整治组织网络,强有力地保障了整治工作的开展。我镇现有三所学校,帮助其解决校园及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协助搞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工作。

二、层层动员,营造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去年5月,我镇召开全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对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后,各学校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集中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目的和要求,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在全镇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明确任务,认真制定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我镇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我镇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对整治工作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实施步骤均提出明确的要求。各学校也按照教育局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整治方案,全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按照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日常整治工作针对我镇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环境问题复杂,存在问题多的特点,我镇采取“抓住重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针,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治安、交通、“三厅一吧”、固定及流动摊点等重点问题,卓有成效地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一是全面排查,确保整治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多措并举,确保整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状况,全镇认真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积极整治交通安全隐患,扎实开展“交通法规进校园”活动;同时多方争取,大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三是多管齐下,确保整治工作的全面性。镇综治办与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配合,对全区所有“三厅一吧”进行全面清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对于流动摊点,采取了具体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大为改观。

五、以人为本,大力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在整治工作中,我镇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抓手,加大整治校园内部存在各类问题的力度,努力消除校园内部安全隐患。一是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落实门卫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和重大事故

报告及责任追究等制度,构筑学校安全防线。二是加强学校消防安全设施建设。消防设施按要求配齐、配全,并定期检查,定期更换。三是加强学校安全专项检查。认真排查隐患,切实做好学校安全预防与整治工作,同时健全治安群防群治体系,建立治安信息员队伍。四是加强师生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我镇三所学校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共计2名。整治期间,法制副校长共作法制报告6场次,受教育师生3300多人。各学校还采取普法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强化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增强了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各学校消除了安全隐患,提升了安全质量,建立了学校安全防控体系。

我镇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在镇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整治工作存在着复杂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尤其是随着郊区经济的发展和南部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外人员干扰学校的教育教学现象还时有发生;部分学校周边的文化场所还存在违规经营现象;有的学校门前两侧50米内流动摊点依然存在;学校门前的交通安全状况还有待于改善等。

今年是我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一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意义十分重大。我镇充分认识到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我镇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从两大方面继续努力。(一)、强化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的目的是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文化、卫生、交通环境,因而要从强化学校日常管理入手。第一要从严治校,明确“一把手”责任。校、园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校园安全工作负总责。学校安全工作任务应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在学校考核、评估、评优、评奖中,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第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食品卫生法》等。进一步落实各项安全卫生制度,构筑学校安全防线。第三要加强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和法制意识。各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若干意见》,坚持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普遍对师生进行法规校纪教育。各学校应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上好法制课,采取各种形式加强法制与安全宣传。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

(二)、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今后的整治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建立日常工作例会制度。学校整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听取整治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学校定期或

滚动排查填写《学校安全隐患排查表》,将校园及周边环境状况及时上报教委,教委梳理汇总后及时向各有关职能部门通报,共同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对校园及周边环境存在的各类问题,各学校整治领导小组进行动态跟踪,利用《学校安全隐患排查表》,及时反馈新出现的问题和整治情况。建立定期督查制度。教育局整治领导小组要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责任人、整改要求,限时解决有关问题,定期进行督查督办。建立完善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把校园及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分解到具体责任人,由责任人负责解决。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的学校在年终的综治考核中进行扣分,并在全区予以通报批评;对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校园及周边环境混乱的、发生安全事故的,将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新建 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总结 篇5

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情况汇报

万荣县教育局:

9月22日张鹏飞校长在县上召开了全省关于《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整顿》的电视电话会议。9月23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防范工作。

首先,严查校园内各种隐患,维护校园稳定。

1、严格部门管理,对进出校园的闲杂人员盘查,严格有关人员进出校门;

2、校内后勤服务人员统一办上岗工作证;

3、继续坚持对校内治安情况,对重点部位和场所实行昼夜24小时值班,提高了防范和打击犯罪的能力;

其次,经排查校外存在以下隐患,望上级领导部门协助解决。

1、二中校门口门面众多,其中 “综合批零超市”想方设法卖给学生烟,严重威胁学生身心健康,还有门面高放音乐进行“算命”,扰乱正常上课秩序,其它门面房具体经营什么不得而知;

2、二中门口马路严重塌陷,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学校南边开始动工,影响教学秩序并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事关学校师生人身安全,事关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开展好此项工作,确保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特 此 汇 报

万 荣 二 中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篇6

2009年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建设“平安宿豫”的精神,扎实推进“平安学校”建设工作,努力创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2009年我们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有方,领导得力,综治工作指导到位。

我们坚持“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强化教育、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为重点,按照“督导中心抓教育,团委抓活动,各部抓管理,班主任抓学生,安全保卫抓防范,齐抓共管,合力创安”的总体思路,狠抓落实,持之以恒,全面实现建设“平安学校”的目标任务。

二、全面完成年度工作计划目标

通过开展“平安学校”建设活动,到2009年11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长效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治安防范的能力明显增强;全校常年没有出现各类安全事故,没有发生重大、特大灾害事故;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以及自我救护的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秩序良好、校园环境平安、和谐;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对学校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成为全市最稳定、最安全的单位之一。

三、几点做法

(一)措施科学,狠抓落实

1、突出抓“三防”。一是落实人防。重点抓好保卫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做到全时段、全方位值勤巡逻,能够应对各种治安突发事件。

二是巩固物防。学校重点要害部位的物防措施落实率达到100%。三是提高技防。办公楼、门卫、综合楼、实训楼、电教室、会计室、食堂、学生宿舍等部位争取全部安装紧急报警装置,160个探头覆盖全校重点部位,已初步发挥了作用。

2、严格内部治安管理。加强对管制刀具、剧毒危险品的管理,防止流入校园。加强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暂住人口的登记列管率达到90%以上。切实防止校园偷盗、打架斗殴、酗酒、上网吧等事件的发生。坚决制止社会人员进入校园寻衅滋事。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青少年犯罪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积极配合“严打”整治斗争,协助公安机关搞好学校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维护良好治安秩序。确保全校不发生一起上访滋事事件,不发生一起在当地滋事事件,不发生一起极端事件。

3、定期进行各类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检查的重点是:校舍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以及学校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检查要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要认真研究,立即整改,并建立工作记录备查。

4、积极探索治安防控的新路子。积极推行后勤社会化管理,将治保、巡逻、消防等防控工作有专人负责,实现责权利有机结合。继续推行治安防范责任承包,将防范工作成效与承包人员的收入挂钩,有效解决防范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积极预防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1、认真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纠纷。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

调解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矛盾纠纷的调处率达到95%以上,调处成功率达到90%以上。

2、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预案,严格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关当政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必须及时赶赴现场,依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处置,切实防止因处置不当而激化矛盾。年内不发生在全区有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3、积极预防和减少不安定因素。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搞好校务公开,凡涉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可以公开的事情,都要进行公开。认真落实信访工作“三项制度”,确保信访工作得到及时解决,不出校门。

4、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实行“依法治校”。认真组织实施 “四五”普法工作,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在教职工中开展“法德结合,文明理家”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法律进课堂”和青少年自我救护活动,使全校法律知识教育普及面达到90%以上。同时,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素质。

(三)、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

1、落实治安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治安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责任层层分解到各处室、各级部、各班级。学校党支部和行政办公室要定期研究安全保卫工作(每年不少于四次),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值周制度,加强对值周期间安全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对保卫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定酬,加大奖惩力度。

2、强化治安组织建设。充实调整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法人代表)兼任,分管副校长兼职副主任。由学工处主管此项工作,配齐配强其他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平安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所需经费列入学校年度收支预算。

3、严格考核奖惩。要把建设“平安学校”作为任期目标之一,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晋职晋级和奖惩挂钩。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处室、级部和班级进行通报表彰,给予责任人和工作人员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列为重点管理对象,实行黄牌警告。对因思想不重视、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工作不落实,造成严重灾害事故和不良影响的,广大师生长期不满意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

生命无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建设“平安学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校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积极投入到09年创建“平安学校”的活动之中。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各部和班主任都能立足职能,加强学生管理,充分发挥了在建设“平安学校”中的主力军作用。教育教学督导中心、团委、工会等部门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学校”的主体目标、落实与“平安学校”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把“系统抓、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

实。相关人员处在创建“平安学校”的第一线,认真履行了岗位职责,切实承担起治安防范的责任。教育教学督导中心与各处室、各部门责任人落实了创安全责任的检查考核细则,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及时进行督查通报,确保“平安学校”建设工作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地推进,抓出了成效。

江苏省宿迁技师学院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篇7

1.1 农药、化肥的大量和不合理施用。

在广大农村地区, 为了追求高产、高效农业, 人们使用了化肥和农药, 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推广程度低, 农业科技人员配备有限, 农民施用化肥和农药完全靠经验来操作, 在这过程中, 往往就施用了过量的化肥和农药, 经过大水漫灌造成残留农药的水回流污染水体。

1.2 人和散养牲畜的粪便污染。

农村没有统一处理粪便的地点, 农民都在自己屋后建一个简易厕所, 而这类型的厕所都是靠河边而建, 主要为的是冲刷起来方便, 而冲刷的污水也就顺势流进水体。在部分农村, 农民家养的鸡、鸭、鹅、狗、猪等都散养在家前屋后, 只有在夜晚才会集中管理。这些散养家禽的粪便随处可见, 当有大雨来袭, 雨水就会带着这些粪便流入河道, 污染水体。

1.3 占用河道养殖。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 沿湖县、区实施白马湖渔业大开发, 无序和过度地发展湖泊围网、围堰养殖, 而有的农民想靠养殖渔业发家但碍于没有地方, 因而他们就占用河道搞养殖, 他们利用围网把河道一拦就可以放鱼苗养了, 大家纷纷效仿, 不久一条河上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网箱不下数十个, 而这些网箱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河道水体的自然流动, 而大量鱼苗的放养和饲料的投喂也给水体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畅通, 也破坏了水体环境, 降低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1.4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 农民居住地相对比较分散, 农村农民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集中处理,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民的家前屋后的小沟小渠中, 日积月累农村的小河沟基本都是臭气熏天。

1.5 生活垃圾到处乱放。

据统计, 中国平均农民每人每天都会产生0.5公斤的生活垃圾, 这些垃圾没有人回收处理, 加上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 这些生活垃圾就到处乱放, 有些重金属等的垃圾也是随处可见, 有的生活垃圾就堆放在河道边, 有的垃圾甚至就直接被抛进了水里, 这些生活垃圾完全没有经过处理, 对水体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

1.6 乡镇企业的污水肆意排放。

经济社会的发展越快, 社会污染的排放也就越多, 而乡镇地方既没有足够的经费来修建污水处理厂也没有修建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 部分企业生产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 有的污水甚至排进了用于农业灌溉的河道。这不仅直接污染了水体, 也间接污染了农作物, 进而也就危害了人们自身的安全。

2 治理对策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的吹响,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不但要有票子还要有好的环境去花票子, 针对白马湖周边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不断的摸索、借鉴、试验当中, 人们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2.1 发展“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 利用可再生能源 (沼气、太阳能) 、保护地栽培 (大棚蔬菜) 、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 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 以沼渣、沼液为肥源, 实现种植业 (蔬菜) 、养殖业 (猪、鸡) 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 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 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发展这种模式, 可以缓解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 也消除了人和动物粪便对水体所带来的影响。

2.2 退养还河, 生态清淤。

为了切实保持河道的畅通, 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当地政府积极实施了退养还河, 生态清淤计划, 清除掉河道中的围网和网箱, 把河道挖深, 清除淤泥, 在河道中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 积极恢复河道生态, 最大程度的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河道两旁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树木, 这不但能防止水土流失, 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2.3 因地制宜, 人工湿地。

白马湖周边农村农民居住分散, 有的地方有几十户人家, 有的地方只有几户人家, 政府部门针对农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污染水体的现状, 就提出人工湿地计划。在农村地区, 由于人工密度相对较小, 人工湿地同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 一般投资可节省1/3—1/2。在处理过程中, 人工湿地基本上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 处理过程中基本无能耗, 运行费用低, 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废水的价格在1元左右, 而人工湿地平均不到2毛。因此, 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 建设人工湿地比传统污水处理厂更加经济。人工湿地以水生植物水生花卉为主要处理植物, 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有利于改造农村环境。另外, 人工湿地还拥有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在人工湿地上可选种一些具备净化效果和一定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 在污水处理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2.4 垃圾分类, 定点回收。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 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蚊蝇乱飞, 污水四溢, 臭气熏天, 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 降低处理成本, 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 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在广大农村地区要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 使农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 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 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呼吁农民积极参与。同时教会农民垃圾分类的知识, 使农民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社区回收站可由村民居委会负责管理, 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 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 贴补社区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 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化垃圾回收站, 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 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2.5 完善管网, 发展稳定塘。

政府应积极完善污水收集管网, 对生活污水, 生产污水和雨水等实行分流, 把生产、生活污水引入稳定塘进行处理。稳定塘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 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 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 形成人工生态系统, 在太阳能 (日光辐射提供能量) 作为初始能量的推动下, 通过稳定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 将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最后不仅去除了污染物, 而且以水生植物和水产、水禽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 净化的污水也可作为再生资源予以回收再用, 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 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采用污水处理稳定塘系统, 可以利用荒废的河道、沼泽地、峡谷、废弃的水库等地段建设结构简单, 大都以土石结构为主, 在建设土地具有施工周期短, 易于施工和基建费低等优点。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建投资约为相同规模常规污水处理厂的1/3-1/2。

随着白马湖保护与开发号角的吹响, 白马湖环湖大道的修建完工, 昔日的“病”湖, 摇身一变成为“清水绿岸”、“金水金岸”的斗金之地, 而白马湖沿岸的农民也以他们勤劳的双手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现如今, 当你走在宽阔的白马湖环湖大道上, 一边是碧波荡漾的白马湖, 一边是气象更新一派繁荣的乡村田园风光。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我们只有把和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水环境问题解决好, 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经济, 去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我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和努力下, 我们一定能够使白马湖周边农村水环境由原先的“脏、乱、差”变为“清、净、美”。那时我们的老百姓才真正是生活在风景如画的环境里, 真正的享受着幸福生活。

摘要:在淮安中心城市的南端, 在洪泽、金湖、楚州和宝应四县 (区) 之间, 白马湖——淮安的母亲湖, 千百年来一直以博大的胸怀呵护、哺育着淮安儿女, 见证着江淮大地的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湖区周边的农村农民生活用水、灌溉用水都依赖着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白马湖周边的县城和乡镇上马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厂和企业,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也随着河道排入了白马湖, 日积月累, 白马湖由昔日的渔民可以在湖中淘米洗菜, 可以游泳, 水草茂盛, 清澈见底;到如今的湖水水色发绿, 散发恶臭, 水草绝迹, 死鱼漂浮;白马湖周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开始显现, 其中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尤其突出。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篇8

林甸县教育局 2014年12月

一年来,我局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基本原则,全面落实校园环境专项治理各项措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治理校园和周边环境,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覆盖全县的组织网络

从教育局到各中小学校都成立了领导组织,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网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教育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常深入基层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做到有检查、有评比、有通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出现重大问题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利用课堂教学,班、团、队会,校园广播,聘请公安、司法干警、法律专家讲学,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教育,例如《治安处罚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生自救互救常识》等,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做一个懂法规、有道德、爱学习的好孩子;教育他们讲卫生、不吃零食,自觉抵制小商小贩推销的食品;让他们掌握并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学生不乘坐无照或超员车辆。今 年我们还在第二中学、花园镇中学组织召开了应急疏散演练和火场逃生演练的现场观摩活动,提高了学生在危险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3.整章建制,用制度规范师生行为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各学校结合实际,完善了《领导带班和教师值班制度》、《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门卫管理和校长准入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严格控制了住宿生与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的接触和个别学生沉迷网吧、无节制上网等不良行为。各学校分别与重点部位责任人签订了责任状,针对校外住宿生和送子车管理问题,学校与学生家长、学生家长与校外住宿点业主、车主分别签订了责任状,学校每天在上学时间段组织人员将送子车上的学生接下来,做好登记,领进校门。放学把学生送上车,做好登记,目送学生离开学校,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二、积极配合各职能部门,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深知单靠学校自己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必须紧紧依靠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相互联动才能达到综合整治的效果。第一,做好宣传员工作。我们将各职能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要求,传达给学校广大师生,首先,让老师和学生懂得治理校园周边环境自己应该怎么做,同时更应该用法律保护自己。各学校结合国际温泉名城建设活动,以“爱我林甸”为 主要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提高学生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责任感。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发挥我们人员多、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优势,如不准乱倒垃圾,不乱贴乱画小广告,不损害花草树木等等,今年我们还举办了一次中小学生“四城联创”知识竞赛和爱我家乡书画展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扩大宣传面。这些活动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第二,做好情报员工作。在学校周边一旦发现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局及时与相关部门汇报。如在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期,学校门口出现拥堵,公安民警按时组织疏导;一中、四中门口,二中、二小门口建设步行街,设路障限制车辆通行等等,城管局接到学校举报,立即对校门口的小商贩摊位予以取缔。中考、高考期间,建设局、城管局对学校周边的建筑工地、商家的大型庆典活动提前排查,严格管控,确保学生有个安静的考试环境。卫生局、食药局、食安办在中高考期间对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的餐饮服务业进行严格检查,确保了考生的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交通局在规划和申请项目上,优先考虑学校的道路问题。目前,农村学校大都铺上了硬化路面,还有工商局、电业局、文广体局等都是有求必应。第三,做好责任主体工作。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教育要尽心尽力,履行好主体责任,例如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学校管理这些都是学校治理周边环境的重要工作,应坚持常抓不懈,我们对各职能部门安排的工作认真对待,高标准完成。对各部门的例行检查,我们积极 配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积极整改。我们诚恳的接受人大的监督,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和指导,共同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给学校一个安全、清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四,做好协调联动工作。县政府始终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高度重视,在治理过程中,我们积极配合安监局、综治办、公安局、城管局、卫生局、食药局、工商局、文广体局等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交通秩序、治安隐患、小商小贩、重点人群、网吧游戏厅等进行全方位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能整改的责令立即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责令限时整改。通过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和大力支持,基本杜绝了校园周边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保证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几年来,没有因周边环境而出现重大事故。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上下学时段,接送学生的车来越来越多,违规占道和堵塞交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是一些小商小贩跟学校采取的是消极战和对抗站,跟执法人员采取的是游击战和持久战;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篇9

工作总结

按照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安排,我校认真开展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治理,现将过去工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平安学校建设精神,切实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创建安全、和谐、稳定的小学周边环境,促进我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整治措施

1、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校长亲自抓安全工作,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完善和落实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学校日常管理,签订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书,将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管理。

2、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本学期,我校继续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师生开展应急预案的教育与演练,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根据预案内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上课,加强安全防范的意识。与上级领导保持密切联系,特邀派出所警员到校给学校师生上安全教育课。加强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人身安全防范的意识。各班的班主任每周至少要在本班上一节安全教育课,教育学生不坐“三无”车辆,不坐超载车等。

3、做好一切防范工作

学校每天做好学生出入校门的安全工作。在上学和放学时段,由学校指派值日老师、各班主任在校门口附近维护交通秩序,确保学生出入安全。

4、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教师是学生安全的维护者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凡是学校组织的校内大型活动或外出活动,必须经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并制订相应的安全措施,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积极努力,我校周边环境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脏、乱、差的情况和交通状况等都有了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我们做得仍然不是很完美,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改进。相信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一定能够做得更好。我们的目标是: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保护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王家店小学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篇10

儋州市八一中学

2008年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我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及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经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综治各项任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秩序和周边环境,全校师生的法制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现将一年来的综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岑启和校长任组长,林明干书记、周青荣副书记、李学谦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行政其它人员及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学校校长切实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综治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管,学校全体成员齐抓共管的领导机构。

二、将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贯彻综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多次治安综治会议,进行多次综治专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如实记录及时汇报。一年来,我校经常与公安分局联系,在公安分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人员进校干扰学生的现象,在校外周边环境已没有非法网吧;一年来,我校不断加强了“值周监督,值日坐班”的工作制度,明确值日教师的工作职责,实行24小时值班制,明确责任意识,日夜轮流巡视,确保学校师生的安全。针对教学楼楼梯通道狭窄及其它场所交通安全隐患严重的实际情况,我校制订了各种安全措施,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对学生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在楼梯上设置“上下楼梯靠右行”、“文明礼貌,礼貌先行”等警示牌,结合乡镇,校路口画了斑马线,有效地防止了学生上学放学的安全隐患。

三、每学期学校都投入近万元的经费,用于开展综治工作,切实解决综治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问题。为学校综治工作保驾护航。如,改造电路、加固校园周边围墙,设置安全警示牌等。儋州市八一中学2008年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四、认真总结综治工作的经验,深入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综治工作向前发展。尤其重视与周边农户的交流与沟通,争取周边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无毒无害、健康和谐的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五、在总结几年来综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校园及周边的综治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扰乱学校秩序及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会同公安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加以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学校采用“领导值周加教师值班”的双重安保制度,负责检查登记每天学校内部环境及学校周围治安情况,促进了学校综治工作的稳定发展。

六、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创建活动。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安全工作检查、汇报、整改及责任制度。一年来组织检查发现护栏、线路、教室防盗窗、学生宿舍楼后窗等多处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完毕,学校屹今为此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七、每学通过教育大课、集会、班会、队会等不同形式,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反对邪教、安全,消防教育等,本学期开学进行了两次全校性的安全应急撤离大演练,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控制了学校安全生产的事故发生率。

八、认真落实责任制。学校与全体教职工、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分别签订了安全责任状,明确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工作职责。因不履行职责或因工作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学校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或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强化了全体师生安全责任意识的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九、存在问题与不足

1.校门外马路交通安全隐患大,车流量大,又没设置好警示牌,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2.周边环境与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合力,给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校园周边环境及综合治理方案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保安全、抓教育、促发展”为主题,突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工作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好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和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相互联系,齐心协力,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祥和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活动,广泛宣传,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措施,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上访事件,无周边环境问题。以求师生平安,秩序井然。

二、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王军

成 员:学校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明确工作重点。根据上级件精神,学校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

1、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毒品危害等教育;

2、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师生的遵纪守法观念;

3、要认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网络文化中的腐朽、消极内容的能力;

4、要加强对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危房、消除安全隐患,严防伤害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

5、对容易引发火灾、存放危险品及人员集中的场所作重点检查,要对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更换,确保消防器材的完好;

6、要加强对仪器室、实验室、机房等重点部位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严格剧毒品、易燃易爆品的管理;

7、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工作;

8、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9、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

10、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帮困结对助学,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二)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势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教育系统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讲座、橱窗、板报等广泛宣传,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要求以及安全防范知识等。积极引导和教育师生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三)加强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重点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安全防护知识和卫生常识教育、法制教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防电、防水、防火、防毒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学习。并注重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四)完善制度,安全工作有章可循。结合学校实际和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完善安全和卫生管理制度,诸如,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设施定期检查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大型活动审批制度,流行病预防隔离制度,治理周边环境协调制度,使得相关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实际工作中依章办事,狠抓落实。

(五)排查隐患,安全工作防患未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针对我校实际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排查:

1、危房、危墙、基建场地等基础设施;

2、护栏、阳台、窗户、户外体育设施等;

3、用电设施;

4、交通方面;

5、师生饮水、食品卫生;

6、学生课外活动;

7、环境卫生;

8、教育不当造成的隐患等;

9、校园周边环境。

对以上隐患排查情况均要有专人负责督促整顿,确保各项安全防患于未然。

(六)协调关系,加强周边环境治理。学校将尽全力协调与当地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学校周边的关系,争取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严厉打击破坏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依法治理周边环境。同时,注重协调与全体家长之间的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消除误会,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努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

行。要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游戏厅等,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远离不洁的小摊商贩等。

(七)开展活动,使创建工作不拘形式。为促使全校师生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创建工作,学校在全校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开展“安全与卫生知识”专题讲座;

2、开展“安全在我身边”征文竞赛;

3、组织“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与整改”专项活动;

4、创建活动与优秀班集体评比活动紧密结合。

(八)强化责任,确保综治工作到位。为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明确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教职工、家长及学生本人的责任,并分别与教职工签订安全卫生工作责任状,同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综治工作落实到位。

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治理制度 篇12

1、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涵盖师生人身、食品卫生、文化活动等方面,系综合性治理,应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通力配合。学校对周边环境应密切关注与监控。

2、学校在做好内保工作的同时,应重视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治理工作,应主动联系辖区的西郊派出所、街道、工商管理、文化监管等部门共同抓好治理工作。

3、值班人员除做好校内的巡视工作,还应注意对校园外附近环境的巡查,发现社会盲流、恶少对学生骚扰及各种事故,要针对不同情况及时报告“110”、“120”、“119”或附近派出所,保护学生的安全。

4、学生在校期间,对学生外出,门卫工作人员要认真查问、登记,未经许可,不准学生出校园。上课时间学生需外出,必须出具班主任的请假批条。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5、每天学生放学前和返校途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交通等各项安全。

6、学校周边严禁设滩、开设网吧和娱乐活动场所,如有发现,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确保学校的安全。

7、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及各类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敢于与坏人作斗争,并掌握正确的维护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

8、加强学校的保安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应变能力。建立学校突发事件教师救护队,高度警觉,随时出动。

9、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及时掌握来之于校园和周边各方面的信息,把握处理问题的主动权。

10、加强警校联系、搞好邻里之间的关系,联系社区,办好家长学校,共创平安校园。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度 篇13

为加强和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成长提供安全保障,特制订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度:

1.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工作,强化师德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法制意识和师德修养水平,提高防范能力。

2.学校聘请房寨镇派出所武玉增同志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全体师生进行及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以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制素质为重点,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不断拓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

3.建立学校与派出所、卫生院等相关执法部门组成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协工作机制,定期磋商、通报校园周边地区治安情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定。

4.学校值班室应设立相关执法部门的报警电话,发现校园周边乱设摊点的、出售色情书刊、音像制品的,学校门前乱停乱放车辆的、有人在校门口向学生出售食品以及有人进入校园寻事闹事的,及时与执法部门取得联系,消除校园周边各种不安全隐患。

5.加强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对本校的矛盾纠纷及突出问题,快速反应,正确疏导,认真调处,高度重视群众和家长来访。学校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维护学校及周边稳定,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月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把矛盾纠纷尽量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6.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校内加强学校周边的巡逻控制和治安管理,严厉打击校园周边存在的流氓团伙和黑恶势力以及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7.加强与司法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及时为师生提供法律咨询,并积极参与调解学校及周边地区存在的矛盾纠纷。8.加强与工商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做好校园周边市场的监督管理,查处取缔学校及周边的无照经营商贩、摊点及“三无”商品。

上一篇:巴拉格歹中学2010年安全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大国工匠观后感:大国工匠、匠心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