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精选11篇)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篇1

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审美的价值。作家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等,寄托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态度与理想追求。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例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正面描述与歌颂,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而还有一些作家则是另辟蹊径,他们通过对现实的丑的揭露,对人性的批判,通过“审丑”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如鲁迅、李宝嘉、果戈理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先生思想深刻,言辞犀利,善于挖掘人性的“阴暗面”、社会的黑暗面,“以引起疗救 的注意”。下面笔者就结合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审美分析。

一、鲁迅文学潜在的审美特性

鲁迅是思想者,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事物的态度都是通过对其的冷峻剖析,通过内敛审美情感、隐蔽审美情趣而进行传递,表现出外冷内热的情感,而这正恰恰说明他深深热爱着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

二、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反向性分析

孔乙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深受封建礼教及封建科举的荼毒,麻木、迂腐,通身透着文人的穷酸气,是个深受旧社会摧残的可笑、可恨又可怜的滑稽形象。但我们发现先生对孔乙己表现出更多的则是同情和怜悯,是对社会的批判,是对腐朽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践踏、蹂躏和摧残地强烈控诉,是对人的尊严、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郑重维护、追求和肯定。

《傍徨》中的阿Q更是这一思想的强烈体现。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却对他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阿Q是一个由于黑暗社会造成的可怜者的形象。他是一个自欺欺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中的人。先生通过对这么一个人物的否定,另辟蹊径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先生作品的审美反向性成了他作品的独特性。他不是按部就班的来进行审美塑造,而是通过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从反方向上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三、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

除此之外,先生作品的美,不侧重于其形式(画面的优美、语言的华美),而在乎其内容与思想。作者往往把对“美”的追求放在作品人们对社会对思想的认知层面。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对待读者乃至于对待自己,他都渴望人们对于他们的解读是基于对社会、事物的深度理解和探寻上,而并非表面的暂时的解困。而这才是真正对美满、幸福生活和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鲁迅作品的审美情感的深刻性也正体现在这里。

《伤逝》中,对子君和涓生这对毅然从封建礼教家庭中走出来,走向自由恋爱生活的年青人,文章并没有给予十足的肯定,甚至还有更多的疑虑。在先生看来,冲出封建家庭只是迈向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结局,盲从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先生正是通过对子君悲剧命运的呈现,来引发世人的冷静思维和深刻反省。美好自由的新生活从来不是简单能获得的。先生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也由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先生对养育他的祖国的深厚情义,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渴望她更强、更美,才为她深深地思虑和担忧。一个光明、美好、和谐、强大的国家正是在无数个像鲁迅这样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儿女的缔造中诞生出来的。这样的作品还不够美吗!

四、结束语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篇2

1. 古越的“魂”和西洋的“魄”

古越是一个僻处中国东南沿海一隅之地的原始部族。余姚河姆渡、萧山跨湖桥等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表明:在我国古代, 越人至少已繁衍生息了八千年。越地内里水患频仍, 外则强敌压境, 与可怕自然能力与凶横外敌作殊死搏斗以谋求种族生存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夫越王勾践, 东垂海滨, 夷狄文身;躬而自苦, 任用贤臣;转死为生, 以败为成。”正是这种严峻的处境, 磨砺出了古越初民一种强悍善斗的野性。从小生长在此的鲁迅,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长大, 自然禀受了此种刚烈之性的熏陶。

而鲁迅在日本的8年, 系统地钻研过古希腊雕塑、瓶绘艺术, 18、19世纪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印象派和各种流派的作品。他收藏了许多美术类书籍, 其数量是多得惊人, 有美术评论, 美术评说, 绘画方法等, 对欧亚版画原拓和其他美术作品更是精心收藏, 并译有板桓鹰穗和他的美术史著作《近代美术史潮论》。鲁迅在此书的译文中说:表现主义的始祖在北方的日耳曼民族中, 主要有蒙克和梵高。正是那不可说的北欧文化中特有的北方的东西深深打动了鲁迅, 他从那里感受到了一种独特幽暗的心绪, 看到了一种夸张的构图感和一种彻骨的抑郁。尤其是蒙克, 用独到的笔触, 观察浊世的情形, 将潜伏在人间深处的惨淡的真相, 用短刀直入的简洁, 直接将其剜了出来。这和鲁迅的杂文有着惊人的相似。鲁迅将此心绪投入在文中, 所以鲁迅的杂文大多矛头尖锐, 言辞犀利, 针对性强, 大多是抨击当时的黑暗统治, 加上鲁迅的文章都很短, 像匕首一样, 骂人尖刻, 却从来不带脏字, 比刀子都厉害, 所以, 他的文章就有了“匕首”之称。

2. 批判的呐喊

1930年2月21日, 鲁迅到上海艺术大学演讲, 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我带来了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 让大家欣赏欣赏。”接着就从长袍中缓缓拿出一幅画, 那是一张充满病态的美女月份牌广告。这是对国民麻木精神的有力批判。

在那个时代, 长期的中庸思想占统治地位, 国民心态必然会滑向病弱的一隅。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描画中国人“在这文明里, 所有的痛苦不幸和罪恶都只是暂时的, 毫无必要出现扰乱。世界的运行没有恐怖, 拒绝和辩护——没有控诉, 只有唉叹。”在鲁迅看来, 恐怕除了“狂人”, 便再无因绝望而“精神分裂”的的国民了。

在一个充满阿Q精神胜利法的时代, 鲁迅宁肯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 发出绝望的“呐喊”。

西方的佛内斯这样定义表现主义:“人从他的灵魂深处发出尖叫。整个时代变成了一种奇异的刺耳的呼号。艺术也在尖叫, 尖叫着进入深沉的黑暗, 为求教而尖叫, 为灵魂而尖叫。”在东方的中国, 面对“伧俗横流”的萎靡生存形式, 面对“生人”“麻木的神情”, 面对民族近乎普遍的精神侏儒症, 精神界之战士尖叫了, 呐喊了!这尖叫恰与西方表现主义思潮遥遥呼应, “精神的最佳存在方式是燃烧。”面对坚固的精神桎梏, 鲁迅选择了“叫喊”, 选择了“大嚷”, 他在精神旷野上竖起个体存在的旗帜。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到“独有叫喊于生人中, 而生人并无反应, 既非赞同, 也无反对, 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然而正是这种呐喊之中, 鲁迅感到自己“存在”着, “生活着”[1]“叫出没有爱的悲哀, 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 一直“叫到旧账勾销的时候”[2]在鲁迅看来, 现代木刻可谓“力的艺术”, 它张扬着“力的美”可以构成对中国人心灵的猛烈抨击。

3.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木刻痕迹

鲁迅的审美感知极具现代性。鲁迅对近代西方美术有很深的了解。我们知道, 西方至19世纪末审美趣味为之一变, 即越来越拒绝那些被认为腐败、堕落的东西和太甜腻、太带有讨好性的东西, 代之以一种少有的对原始的粗硬、狂乱和倾斜之感的偏爱。生命与艺术的美不再是只满足观者的认同需要, 而更应当是一种灵魂的搏斗与冒险。正是在这种全新的审美观中, 梵高、高更、蒙克、柯勒惠支等人的艺术才真正成为“美”。鲁迅所构筑的文学世界是反古典的、充满生命凝聚力和爆发力的艺术。比如, 他的语言有时是苦涩的, 这源于他深刻的情感张力和“生命的沉酣”。

“在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 便蓬勃的奋飞, 在目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这就是鲁迅艺术的独到视觉之美, 从中不难看出他独特的生命意志。他对在粗砾的石板上“捏锤凿”任凭“跋扈”的现代艺术家的心灵极向往之, 他说木刻正是“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充满了这样的意向: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天空的落尽了叶子单剩秆子的枣树”。

“石像般独立于暗夜荒野大枯瘦而颤抖的老女人”

“铁筑般立在没有叶的树脂间的一只乌鸦”。

“当她说出无言的言语时, 她那伟大如石像, 然而已经荒废的, 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 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震颤, 仿佛暴风雨中荒海的波涛。

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 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竟绝, 惟有颤动, 辐射若太阳光, 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 如遭飓风, 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这是一幅充满张力的现代木刻, 生命的大痛苦与大抗争被具象化、视觉化了。

说鲁迅是一位黑白木刻大师, 也是很恰当的, 他只是把雕刀变成文字而已。在色彩上, 黑白木刻只选择最单纯最具抽象的黑白二色;在线条上, 以刀刻出的各种线条, 极具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他不是对表象现实的描摹, 他重视的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思考。鲁迅一生对黑白木刻版画最为偏爱, 这种独特的艺术趣味从深层体现着鲁迅的艺术感知方式。这种感知方式又会沉淀到他特有的文学笔触中。从而形成鲁迅文学世界中独特的画意, 即木刻感。这样的文学世界是鲁迅心灵世界的外化。他感到中国人的神经已经过于纤弱, 他批判由于“力”的衰微而形成的病态的神经官能症, 他呼唤生命的大痛苦、大欢乐、歌唱生命的飞扬, 生命的沉酣。也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创作出健康的“力之美”的艺术。鲁迅不喜欢“西湖晚凉”之类的平和之作, 而明清之际, 以病态柔弱, 极端被动性为美的标准可谓登峰造极。这正是民族精神衰微的艺术症候群。他认为真正富有个性的艺术是一种生命意志的颤抖, 一种生命激情的宣泄, 是一种抗争与搏杀, 它与所有的和谐、沉静、甜腻无缘。所以, 当他看到在他的引导和培植下, “一群青年们的一幅铁笔和几块木板, 便能发展得如此蓬蓬勃勃”, 他认为这便是中国“现代社会的魂魄”。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附集·这也是生活//鲁迅全集 (第六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601.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篇3

《阿Q正传》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通过阿Q这个典型,鲁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和人民伟大的爱。

《药》:鲁迅写《药》的目的正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一方面歌颂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夏瑜的坚强不屈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揭示了长期以来封建统治所造成的群众麻木和无知。同时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不依靠群众的缺点。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拿来主义》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对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治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重建中国人健康的精神性格,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砸碎黑暗的旧世界,建立光明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鲁迅和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毛泽东是分别从思想和实践上努力改变黑暗破碎的现状,他试图通过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来改变当时人们愚昧麻木落后封建的思想意识并唤醒人们起来反抗腐朽黑暗的旧社会,这也正是当时社会最正直最良心最责任感最正确的声音,是能医治当时满目疮痍中国的良方,他已经做到文人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而且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赤子之心了,正是鲁迅的这种深刻彻底的批判现实主义作风,在否定呐喊斗争中使我们的国家更进步,更完善。作品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芒正是鲁迅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其实这和屈原杜甫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这种撕心裂肺的痛切感受和直指本质要害的精确深度在语文教材其他作家的作品里是难以体验的。他作品最地道的犀利凝练的文风和对民族人民最深沉的忧思内容也是最能激起学生灵魂最深处的震撼和思索的。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里他的作品是百花齐放中最美的风景之一。

当今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搞建设努力实现强国梦想,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国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年华景象,但这只是一个好的开端,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还有很多,人口问题,体制问题,法制问题,腐败问题,人性问题,各种恶习等等,远不完善,而且一个社会永远也不会尽善尽美,这就需要鲁迅式的深切关注,鲁迅式的深刻批判,在关注中发现问题,在批判中解决问题,在不断完善中推动社会前行。这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声音。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嘛!

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可以接受美文熏陶,健全人格,树立理想。那么具体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当代中学生形成什么样的精神性格呢?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使命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嫉恶如仇的品格,刻苦学习报效国家,满腔赤诚投入到国家建设中,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生存发展最需要的力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经久不衰的根基!引申开来我们的中学生只有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才可能会爱其他的国家和人民及至全人类,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充满关爱,努力工作。

对鲁迅作品 篇4

淮安市涟水县陈师中学薛雪

初中三年里,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数篇作品,可以说篇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的《故乡》和《社戏》。《故乡》和《社戏》中的童年故乡显得美丽、宁静、祥和、神异,充满了梦幻的色彩。

《故乡》和《社戏》两篇小说都写到了童年的故乡,而对童年故乡的回忆都源自现实生活的触发。《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丝活气。”这既是现实故乡的直接呈现,也是成年人荒凉心境的折射。《社戏》中,“我”所处城市环境的拥挤、促狭、嘈杂、压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都使我觉得“不适于生存”,使我毛骨悚然。两篇小说,一篇是现实乡村触发“我”对童年生活的诗性联想,一篇是现实城市生活触发“我”对童年乡村生活的诗性联想。《故乡》中,荒凉乡村诱发我对记忆中故乡的联想,然而现实乡村人的麻木、迷信、恣睢,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高墙”使我记忆中闪电般出现的诗意故乡跌入现实的无情生活中,所以“我”选择了“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表现出与现实故乡的决绝。从农村宗法文化的罗网中挣脱出来奔向现代都市的“我”并未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很快就落入现代都市文化的困扰和夹击中。在《社戏》中“我”两次看戏都慨叹“不适于生存”,表现出生存的困惑、焦虑、无奈感。这种现实生活的“被抛状态”使“我”受本性中的恋土、归乡的情结的影响做起了“怀乡”的梦。

鲁迅曾写到:“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思乡的蛊惑”、“旧来的意味”就是缠绕鲁迅的故乡情结。当现实生活带给鲁迅精神的困惑、存在的焦虑时,“故乡”成了他放飞心灵的乐土。与“故乡”紧密相连的童年生活也就具有了诗性的色彩。如果说《故乡》中的美丽的诗性的“故乡”从儿时的记忆中闪电般出现又陷入现实的灰暗背景里,那么《社戏》中的故乡则是在现实的灰暗背景里,记忆中的故乡被诗化了。

当鲁迅在现实中深感生存的不适时,童年的火种在他心中复萌了。当现实之苦折磨着鲁迅时,为寻找精神的支撑点,作为一个补偿,“故乡”便成了心灵栖居之所。鲁迅要把他构筑的儿童乡村生活参与到与城市生活各现实乡村生活的比照中的,所以诗性的色彩浓烈。它是鲁迅童年的梦想和童年梦想的诗化的有机结合。所以在《故乡》中,当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时,内心万分凄凉,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眼前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这是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是诗化了的童年的梦,所以“故乡”才那么的神异: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英武的少年,景是诗化的景,人是神化的人,这是想象与记忆的复合。所以无论是“我”和少年闰土,还是“我”和双喜、阿发等小伙伴的生活都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

鲁迅在一篇名《五猖会》的回忆散文中写到过看戏,他写父亲规定他必须背完鉴略才能去看戏,他不得不为这一规定而受煎熬,他借背鉴略抨击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活泼天性的压抑和摧残,现实童年生活的受压抑使他在幻梦中必然出现一个诗性的童年,这一诗性童年留存于他的记忆中,是所有不自由的孩子都可能

幻想到的自由生活,所以小说里平桥村的人是不受礼法约束的,“我”也可免念“秩秩斯斯幽幽南山”,打了太公也没人想到“犯上”,可以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却不被责罚。回忆与想象的结合才使童年的生活充满光芒,故乡才显得那么明丽而迷人,那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歌吹和渔火都给入迷离飘忽之感,那回望中飘渺的如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照着的戏台更显瑰丽,给人以梦幻般的色彩,这是经过沉思的梦想的童年。

鲁迅相信青年胜于老年,孩子胜于青年。他把希望寄托于将来的孩子,认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鲁迅要寄希望于那些没有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所以他赋予少年闰土能干、青春英气的鲜明个性,并希望水生、洪儿能过“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社戏》中,作家同样把希望寄托在像阿发、双喜那样的未受封建文化毒害的孩子身上。这群孩子具有为鲁迅希望的鲜明的个性特色。第一,平等意识,他们无上下尊卑观念。“打了太公”也不会有人用封建等级观念去衡量这一行为,从而想到“犯上”。这与中年闰土和中年的我的关系是多么的不同。中年闰十那一声使我心寒的“老爷”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可悲的厚障壁”。第二,他们待人热情、聪明能干、无私心、有组织性。在人家为船的问题而苦闷时,双喜及时提醒人家八叔的大船回来了。在揣摩到外祖母不放心全是小孩时,聪明的双喜立刻抛出说服外祖母的三条理由:船大,迅哥儿规矩,大家识水性。他们很能干,驾起船来“飞一般”,“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他们表现的有组织性,行船时双喜拨前篙,阿发拨后篙,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陪我坐在船尾。第三,他们心细、率真、无私心又不乏狡黠。这在“偷豆”、煮豆、收拾残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鲁迅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群鲜活亮丽率真的生命,或许鲁迅在这群天真、淳朴、聪明、能干的孩子身上看见了并寄托了全部的希望。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篇5

本学期,我的公选课选的是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会去领悟一篇作品的内涵,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本学期的文学欣赏主要都是围绕我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展开的,我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朝花夕拾》了。该书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2月至11月间创作的散文10篇和小引1篇及后记1篇。《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以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朝花夕拾》艺术特色鲜明--爱憎分明;叙述与议论、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有机结合;流畅自然,亲切平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这十篇散文,正是其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而《彷徨》中的《伤逝》一文我也很喜欢。《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这篇文章断断续续总算读了个遍,从先前那个不被世俗所扰得自信女子,由于生活与涓生的生活周而复始的生活,她变了,没有先前的新时代思想,而更像一个就是无所事事的“‘贤’妇人”了,她没有工作只是在家做做家务,尽管家境如此“执着”而贫困,可是他仍然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先生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之所以这样说全是因为子君台给人以诗情画意了,不论如何,总是以为是一位清丽脱俗的妙女子,更是当之无愧的才女阿!讲事理,晓大义,而事实往往与人们想象不附。从“阿随”被弃的事件中倒是感觉她没什么素养,颠覆了我对她大家闺秀的好感,心里想着好听的名而不能代表什么,可那鲜明的个性却让我因他的死而对涓生一直耿耿于怀!人在世间需要也是必须要听真话的,可是,不也应该先选对时间吗?从他的悄然离去,似乎更加让我敢肯定了这位才情横溢的女子。是因为无聊穷倒的生活而心情大变的?环境可以改变人,这呀!我可一点都不会质疑,而对“情到浓时自然薄”我对这句话可是深有体会啊!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亲情耐得住考验外,别的怕不值一提了吧!什么海誓山盟!唉

总的来说,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揭露了当时的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揭露了当代的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再一次唤起民族的觉醒,揭露了历朝历代的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无数次唤起民族的觉醒。

鲁迅的作品《死后》 篇6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

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

听到几声喜鹊叫,接着是一阵乌老鸦。空气很清爽,——虽然也带些土气息,——大约正当黎明时候罢。我想睁开眼睛来,他却丝毫也不动,简直不象是我的眼睛;于是想抬手,也一样。

恐怖的利镞忽然穿透我的心了。在我生存时,曾经玩笑地设想: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谁知道我的预想竟的中了,我自己就在证实这预想。

听到脚步声,走路的罢。一辆独轮车从我的头边推过,大约是重载的,轧轧地叫得人心烦,还有些牙齿〖齿楚〗。很觉得满眼绯红,一定是太阳上来了。那么,我的脸是朝东的。但那都没有什么关系。切切嚓嚓的人声,看热闹的。他们踹起黄土来,飞进我的鼻孔,使我想打喷嚏了,但终于没有打,仅有想打的心。

陆陆续续地又是脚步声,都到近旁就停下,还有更多的.低语声:看的人多起来了。我忽然很想听听他们的议论。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才死,就露了破绽了。然而还是听;然而毕竟得不到结论,归纳起来不过是这样——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歉。现在谁也看不见,就是谁也不受影响。好了,总算对得起人了!

但是,大约是一个马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是做什么的?虫豸!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但是不能说出来。他却从鼻尖跑下,又用冷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还有几个则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摇。实在使我烦厌得不堪,——不堪之至。

忽然,一阵风,一片东西从上面盖下来,他们就一同飞开了,临走时还说——

“惜哉!……”

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木材摔在地上的钝重的声音同着地面的震动,使我忽然清醒,前额上感着芦席的条纹。但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还听得有人说——

“怎么要死在这里?……”

这声音离我很近,他正弯着腰罢。但人应该死在那里呢?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可惜我久没了纸笔;即有也不能写,而且即使写了也没有地方发表了。只好就这样抛开。

有人来抬我,也不知道是谁。听到刀鞘声,还有巡警在这里罢,在我所不应该“死在这里”的这里。我被翻了几个转身,便觉得向上一举,又往下一沉;又听得盖了盖,钉着钉。但是,奇怪,只钉了两个。难道这里的棺材钉,是钉两个的么?

我想:这回是六面碰壁,外加钉子。真是完全失败,呜呼哀哉了!……

“气闷!……”我又想。

然而我其实却比先前已经宁静得多,虽然知不清埋了没有。在手背上触到草席的条纹,觉得这尸衾倒也不恶。只不知道是谁给我化钱的,可惜!但是,可恶,收敛的小子们!我背后的小衫的一角皱起来了,他们并不给我拉平,现在抵得我很难受。你们以为死人无知,做事就这样地草率?哈哈!

我的身体似乎比活的时候要重得多,所以压着衣皱便格外的不舒服。但我想,不久就可以习惯的;或者就要腐烂,不至于再有什么麻烦。此刻还不如静静地静着想。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

“那不碍事,那不要紧。”他说,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你!”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板?……”

“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大约走了。但是似乎一个马蚁又在脖子上爬起来,终于爬到脸上,只绕着眼眶转圈子。

万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后也会变化的。忽而,有一种力将我的心的平安冲破;同时,许多梦也都做在眼前了。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我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的哭。

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样,我于是坐了起来。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篇7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文明和思想的拓展。针对文学作品的研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也越来越普遍和细致。本次研究就针对鲁迅先生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呈现出的现代汉语言词汇创作力量展开分析和谈论,希望能够认识到鲁迅先生通过词汇和文字的创造希望表达的一种深刻含义和深远情况。在我国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理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大,成为当时非常著名的文学批判和创作大家。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多种多样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对文字和词汇才创作才能够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正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小学概述

(一)小学概念

语言文学中对文字的研究和讨论学术就是小学的概念,针对小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对于实际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内容的研究和分析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其中包含对文字的内涵意蕴以及音韵的理解,其次还涉及到训诂的内容,以及汉字形体的展示内容。六书当中,章太炎的语言应用和文字体会是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对传统文学作品革新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作品表达中呈现出一种对文学作品的继承意义,和对新型语言形式的一种创新和发明[1]

(二)鲁迅应用小学文体的作用优势

鲁迅在其作品中应用小学的文体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也是源于小学这种文字模式在实际的传播过程当中具有更加广泛和灵活的特征,能够实现对作品表达的需求,更加有助于诠释文学作品背后的意蕴和情感。鲁迅曾经在章太炎的公开课中接受过一点时间的教学引导,希望通过章太炎对汉语言文学中文字的理解实现自身对文学作品创作的思路拓展,并且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打开文学创作的思路,将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和词汇进行创新,拓展原本的词汇使用范畴及组合,成功的将其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满足依靠行为的词汇之间达成一种拓展和推进的作用,促使杂文体系进一步形成并具备相对深远的发展前景[2]

二、鲁迅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字的创造性

(一)释名

鲁迅在运用现代汉语言的过程当中充分的实现了对文字和词汇的创造性需求,在实际的转变词汇组合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文字含义的再创造和利用,充分地展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渊源历史。在利用文字和词汇进行组合的过程当中,需要摒弃传统文学应用的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文字的联系,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的学术,进而展现出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的碰撞,展现出批评和讽刺手法对作品表达的内涵性展示需求,能够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激发人们内心的激荡,避免人心麻痹受到毒害和侵蚀。鲁迅在应用和创造现代汉语词汇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写和捕抓,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非常的准确和细腻。

(二)相近、相同及相反词汇的混合使用

通过将相近和相同词汇的含义进行混合的使用,需要进行词汇和文字的再创造,在实际的文学作品表达过程当中进行文学作品题目的拟订,保证标题突出索要表达的含义,并且能够成功的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表达和情感渲染的过程当中进行人们思维转变。再观察诋毁相反含义的混合使用特征,需要重视到对事件的描述需要,在实际的语言表达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到对相关词语和文字应用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文字的读音和词汇的混合使用时限双声和重叠韵律的表达。重视对词语和文字的衍生性关系理解,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作品表达的内涵,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途径[3]

(三)改革古人常用词汇产生新意

鲁迅在应用词汇和文字表达作品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对人物和时代背景的刻画,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改革和创新的应用实现对文学作品内涵的阐述,并且能够生动的诠释一种文学创作的氛围,在这个氛围当中实现对词汇的改革,并衍生出创新的含义,促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加贴合实际,又能够满足人们对词汇的理解,以及对作品创作人内心的情感掌握。对于古人常用词汇的改革,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实现一种词汇新的含义创造。鲁迅的作品以杂文为主,而且这种文学题材也是鲁迅非常擅长的作品风格,在实际的描写过程中创作出非常的词汇和文字,能够满足作者对自身思维的展示。

(四)深入刻画名词意蕴

对名词的深入使用,能够满足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刻客户,能够展现出一种丰富的意蕴,通过使用名词的多变形式成功的展示出作者独特的写作思维。鲁迅在表达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细致的玩味词汇的内涵,希望通过对名词内涵的深入理解实现对词汇含义的颠覆性使用,并且满足其讽刺与批评的需求。读者在开始品位鲁迅作品的过程当中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但是伴随阅读的深入,读者开始出现恍惚如隔世的感觉,便成功的理解了其中深藏的内涵价值,也通过鲁迅作品的表达展现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这种表现形式就是非常突出的批评和讽刺,也是鲁迅作品的深远价值体现。[4]

在鲁迅小说的座屏当中,充分的应用对人物描写的特征展现出情感的寄托,这中淋漓尽致的情感寄托主要都是源于人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也是充分展示人物特征描写中词汇和文字创作重要性的途径。鲁迅希望自己的作品中,对于主人公形象描写的词汇能够符合实际的作品情感展示需求,能够在具体人物表情、动作、眼神和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展示出一种微弱的情感转变,这种描写需要词汇和文字的混合与创造才能够满足恰到好处的人物性格呈现,才能够在实际的创作过程当中展现出一种人物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背景感觉,进而形成一种细腻的文学体制,也就是批评和讽刺方式的诠释。例如鲁迅作品中的阿Q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人物描写,也通过对这位人物的描写展现出鲁迅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刻画的精致和细腻,以一种悲情的状态刻画一个可怜的人物,展现出人物的悲情命运[5]

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谈论和总结能够发现,鲁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极致的表达情感,通过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创作实现了对相关研究内容意蕴的丰富性需求,在具体的作品表达和人物刻画中具备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语言和词汇的创作,让鲁迅先生的作品更加贴合实际的时代背景,能够从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当中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愫,进而实现了对一些现象的批评,也呈现出一种批判的精神。对于作品的创作需要以细节取胜,能够在细小的机关中展现出作品深邃的内涵的意蕴。鲁迅创作出新形势的文学词汇和文字使用方式,对于语言系统的传播质量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形成的章太炎体系对于作品内涵的表达更加具有强烈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探讨鲁迅先生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对现代汉语言文字的应用内容,关注到鲁迅先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能够发现其深远的文学作品意境创作意蕴,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时代背景,以及故事情节的思考和理顺。通过鲁迅先生对现代汉语言词汇的创造,满足了对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细致性需求,更加能够彰显出作品中的时代背景故事传递,促使作品和主人公形象都更加的鲜活,进而成就一部部经典的作品。鲁迅作品中对词汇的再创造,主要就是为了体现出对当时文化思潮的一种讽刺和批评,针对文学领域和时代背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蜚声国际文学论坛,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时代作家。

关键词:鲁迅,文学,汉语言,文字,创造性运用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01:1-4.

[2]杜刚.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86-90.

[3]杨晶瑜.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5,33:35-36.

[4]冯海英.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内容构建——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141-146.

金庸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 篇8

关键词:金庸;传统文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在当代文坛,金庸先生可谓大名鼎鼎,他的武侠小说嬴得了各个层次的众多读者,由其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同样在群众中大受欢迎,金庸的知名度几乎超过了任何一位当代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大陆市场,热度就持续不止并不断升温,风靡不衰,这个奇特的文学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术界也着手对金庸进行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金庸解决了文学创作中雅与俗的难题,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我们在此可以略举一二来具体分析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审美的影响和关系。

一、英雄侠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欲望,金庸小说中的英雄生活正是普通民众的企盼所归。“义”,是侠士之魂,也是金庸小说最富有民族审美色彩的一个方面。他笔下的杰出英雄,都深明大义,自觉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利益而行侠仗义,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过,就是在最文明最进步的社会里仍然存在着对战士的崇敬,基于这种对战士(侠士)的崇敬,在现实中又难以实现,故而武侠小说中人物的自由、豪情满足了这种民族普遍的审美愿望,再加上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因而广受欢迎。可以说,侠客梦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集体无意识积淀的一个文化之梦,它设想一种人与人之间超越一切现实功利和宗法教规及以情感为本位的人际关系,以此来对抗现实的残酷与龌龊,而金庸笔下的侠士正符合了人们的这种审美追求。在金庸笔下,“侠义”精神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真正的英雄侠士对普通民众有一颗仁爱之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江湖、民族的思怨中将个人的生死进退与天下苍生的祸福紧密相联。既有儒家“兼济天下”之念,又有释家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向善之心。郭靖夫妇的死守襄阳,萧峰最后在雁门关前以个人性命换取两个民族的休战,无不是大侠士“为国为民”精神的最好写照。真的是“以天下百姓为念,方为真英雄!”

2、疾恶如仇、匡扶正义。“天下人管天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飞狐外传》中的胡斐为素不相识的钟阿四一家的无辜惨死而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他誓死为善良无辜的弱者复仇。无论是凤天南的哀求,还是美貌情人袁紫衣的软语相求,甚至江湖上大有来头的大内高手给足的面子都无法改变他为屈死者讨回公道的决心。况且这样的行动于己只有危险而无任何可预知的好处,这才是侠义之士的真本色,是侠义精神的真谛,是侠士们受民众及读者敬爱的真正原因。正是“敢为善良向邪恶挑战,才是真好汉!”

3、珍爱知己、己诺必诚。真正的英雄侠士最珍爱人生知己,他们的交往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夫妇与苗人凤的交往,胡苗范田四家的历史纠葛,决定了他们为世仇,但他们从与对方的交往中了解了彼此的人品风范,敬仰对方的光明磊落与一身正气。他们明为敌手,但却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事关生死的比武较量中却能像亲兄弟似的同榻而眠,互教武功,相互之间只有钦佩、仰慕、亲近之意,哪有一丝疑忌?可谓义薄云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当胡一刀最后被奸人毒药所害后,胡夫人竟将唯一爱子相托,丝毫不顾及丈夫伤在苗的刀下。他们“己诺必诚、绝不欺人”。这些,构成了“侠义”精神的积极内涵,是不应忽视的。

二、儿女情长

金庸身为海宁查氏后人,有着古老名宦世家的血缘。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种饱经沧桑的家世感,‘接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小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由此可以观察到中国文化范围内各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情感形态。他不仅善于写武、写义,更善于写情:亲情、友情、爱国爱邦之情等。他笔下的儿女之情或感天动地,或至纯至美,或刻骨铭心。对爱情的忠诚是中国人的理想,只有忠诚的爱情才是美的爱情。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之所以令亿万读者唏嘘赞叹,也是因为其忠诚不二,完全超越世俗功利,在视觉、听觉、想象力、情感满足上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在熊熊烈火中,身中情花剧毒的李莫愁轻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为情而杀人,而殉身,可悲可叹可感。丑到极处便是美,杀人魔头李莫愁之死在引起我们愤恨、悲悯的同时,也给我们以悲剧美的享受。

三、江湖文化

金庸描绘的武功,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和学理气息。作者为洪七公一套“降龙十八掌”起的名字:亢龙有悔、潜龙勿用、飞龙在天、龙战于野等等,都是从《易经》中借过来的;《神雕侠侣》中的“美女拳法”,招式名称如嫦娥窃药、木兰弯弓、绿珠坠楼、红玉击鼓、文姬归汉等等,均来自古代历史、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美女故事;至于“逍遥游掌”、“北溟神功”、“庖丁解牛掌”,其名出自《庄子》;“般若掌”的名字源于佛经。金庸把过去武侠小说里粗俗的武打描写高雅化、文人化了。在金庸这里,琴、棋、书、画,诗、文、歌、舞,乃至渔、樵、耕,椟都被熔进了武功技击,于是武功描写的途径变得无限宽广,手法变得无限丰富,笔墨也变得耐人品味,引起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

金庸的武功描写中,更应该受到重视的,是借武功写出中国文化内蕴的一些深层精神。其中来自《周易》和道家、佛家哲学者尤多。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辩若呐,大巧若拙”;庄子所说的“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和这层最高境界有关。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便贯穿着这类内功为本、悟道为高、以轻制重、似慢实快的辩证思想。

参考文献:

[1] 饶道庆.一脉相承:金庸小说与《红楼梦》(上)[J].红楼梦学刊,2000(1):207-223.

[2] 陈墨.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景观[J].通俗文学评论,1994(2):67.

鲁迅的作品《吊与贺》 篇9

《语丝》在北京被禁之后,一个相识者寄给我一块剪下的报章,是十一月八日的北京《民国晚报》的《华灯》栏,内容是这样的:

吊丧文孔伯尼

顷闻友云:“《语丝》已停”,其果然欤?查《语丝》问世,三年于斯,素无余润,常经**。以久特闻,迄未少衰焉。方期益臻坚壮,岂意中道而崩?“闲话”失慎,“随感”伤风欤?抑有他故耶?岂明〔2〕老人再不兴风作浪,叛徒首领〔3〕无从发令施威;忠臣孝子,或可少申余愤;义士仁人,大宜下井投石。“语丝派”已亡,众怒少息,“拥旗党”〔4〕犹在,五色何忧?从此狂澜平静,邪说歼绝。有关风化,良匪浅鲜!则《语丝》之停也,岂不懿欤?所惜者余孽未尽,祸根犹存,复萌故态,诚堪预防!

自宜除恶务尽,何容姑息养奸?兴仁义师,招抚并用;设文字狱,赏罚分明。打倒异端,惩办祸首;以安民心,而属众望。岂惟功垂不朽;易止德及黎庶?抑亦国旗为荣耶?效《狂飙》〔5〕之往例,草《语丝》之哀辟,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朝野君子,乞勿忽之。

未废标点,已禁语体之秋,阳历晦日,杏坛上。

先前没有想到,这回却记得起来了。去年我在厦门岛上时,也有一个朋友剪寄我一片报章,是北京的《每日评论》,日子是“丙寅年十二月二十……”,阳历的日子被剪掉了。内容是这一篇:

挽狂飙燕生〔6〕不料我刚作了《读狂飙》一文之后,《狂飙》疾终于上海正寝的讣闻随着就送到了。本来《狂飙》的不会长命百岁,是我们早已料到的,但它夭折的这样快,却确乎“出人意表之外”。尤其是当这与“思想界的权威者”〔7〕正在宣战的时候,而突然得到如此的结果,多心的人也许会猜疑到权威者的反攻战略上面,“这话当然不确”,“不过”自由批评家所走不到的光华书局,“思想界的权威”也许竟能走得到了,于是乎《狂飙》乃停,于是乎《狂飙》乃不得不停。

但当今之世,权威亦多矣,《狂飙》所得罪者不知是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抑……欤?

思想家究竟不如武人爽快,《狂飙》虽停,而长虹〔8〕终于能安然走到北京,这个,我们倒要向长虹道贺。

呜呼!回想非宗教大同盟〔9〕轰轰烈烈之际,则有五教授慨然署名于拥护思想自由之宣言,曾几何时,而自由批评已成为反动者唯一之口号矣。自由乎!自由乎!其随线装书以入于毛厕坑中乎!嘻嘻!咄咄!

《语丝》本来并非选定了几个人,加以恭维或攻击或诅咒之后,便将作者和刊物的荣枯存灭,都推在这几个人的.身上的出版物。但这回的禁终于燕京北寝的讣闻,却“也许”不“会猜疑到权威者的反攻战略上面”去了罢。诚然,我亦觉得“思想家究竟不如武人爽快”也!但是,这个,我倒要向燕生和五色国旗道贺。

十二月四日,于上海正寝。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语丝》第四卷第三期。

〔2〕岂明即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语丝》的编者和主要撰稿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堕落为汉奸。〔3〕叛徒首领指鲁迅。一九二五年九月四日《莽原》周刊第二十期载有霉江致鲁迅的信,其中有“青年叛徒领导者”的话,陈西滢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报副刊》发表《致志摩》,说鲁迅不配作“青年叛徒的首领”。

〔4〕“拥旗党”指国家主义派。他们拥护北洋军阀,反对革命,曾发起保护五色旗的“护旗运动”。五色,指五色旗,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华民国的国旗,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组成。〔5〕《狂飙》文学周刊,狂飙社的高长虹等人编辑。一九二六年十月在上海创刊,一九二七年一月出至第十七期停刊。光华书局出版。

〔6〕燕生常燕生,山西榆次人,国家主义派分子。曾参加过狂飙社。

〔7〕“思想界的权威者”一九二五年八月四日北京《民报》分别在《京报》、《晨报》刊登发刊广告,内称“特约中国思想界之权威者鲁迅……诸先生随时为副刊撰著”。后来有些人就引用这称号来讽刺鲁迅。

鲁迅的作品《狗·猫·鼠》 篇10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 O. Dahm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现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尔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象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它们。狗们在大道上配合时,常有闲汉拿了木棍痛打;我曾见大勃吕该尔(P. Bruegeld. A)的一张铜版画Allegorie der Woll ust上,也画着这回事,可见这样的举动,是中外古今一致的。自从那执拗的奥国学者弗罗特(S. Freud)提倡了精神分析说——psychoanalysis,听说章士钊先生是译作“心解”的,虽然简古,可是实在难解得很——以来,我们的名人名教授也颇有隐隐约约,检来应用的了,这些事便不免又要归宿到性欲上去。打狗的`事我不管,至于我的打猫,却只因为它们嚷嚷,此外并无恶意,我自信我的嫉妒心还没有这么博大,当现下“动辄获咎”之秋,这是不可不预先声明的。例如人们当配合之前,也很有些手续,新的是写情书,少则一束,多则一捆;旧的是什么“问名”“纳采”,磕头作揖,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拜来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还印有一本红面子的《婚礼节文》,《序论》里大发议论道:“平心论之,既名为礼,当必繁重。专图简易,何用礼为?……然则世之有志于礼者,可以兴矣!不可退居于礼所不下之庶人矣!”然而我毫不生气,这是因为无须我到场;因此也可见我的仇猫,理由实在简简单单,只为了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人们的各种礼式,局外人可以不见不闻,我就满不管,但如果当我正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书,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 ”,“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但是,这都是近时的话。再一回忆,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听说西洋是不很喜欢黑猫的,不知道可确;但Edgar Allan Poe的小说里的黑猫,却实在有点骇人。日本的猫善于成精,传说中的“猫婆”,那食人的惨酷确是更可怕。中国古时候虽然曾有“猫鬼”,近来却很少听到猫的兴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经失传,老实起来了。只是我在童年,总觉得它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卓旁,给我猜谜,讲古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象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脚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复去了。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猫是饲养着的,然而吃饭不管事。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况且这类坏事大概是大个子的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 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象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象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敖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议的。

老鼠的大敌其实并不是猫。春后,你听到它“咋!咋咋咋咋!”地叫着,大家称为“老鼠数铜钱”的,便知道它的可怕的屠伯已经光临了。这声音是表现绝望的惊恐的,虽然遇见猫,还不至于这样叫。猫自然也可怕,但老鼠只要窜进一个小洞去,它也就奈何不得,逃命的机会还很多。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子差不多,凡鼠子能到的地方,它也能到,追逐的时间也格外长,而且万难幸免,当“数钱”的时候,大概是已经没有第二步办法的了。

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现在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这确是先前所没有料想到的。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但和猫的感情却终于没有融和;到了北京,还因为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然而在现在,这些早已是过去的事了,我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倘其万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它们,更何况杀害。这是我近几年的进步。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曰:“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注释: ①这是陈源《致志摩》一文中的话。本文以及《朝花夕拾》中的其它篇章都多处引用陈源文章中的语句讥讽陈源。 〔选自《朝花夕拾》〕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篇11

关键字:宋词;文学审美;文化构建;俗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含有一种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就是美的属性,文学作品是可以被“审美”的。人的文学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你见到美的事物,内心受到感动,那就是你拥有文学情怀的缘故。我们会从诗词歌赋中理出千愁万绪,摄入伟大思想,不管我们纠结着现实还是憧憬着理想,都会从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共鸣,也不论你身在朝堂或是隐匿江湖,不同的身份同样可以从一部伟大的作品里汲取营养。所以,穿越千年我们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会瞬时涌泪,明白他对亡妻的思念久而弥笃。

文学审美包涵的范围特别广泛,那现在我们选择“词”来说明是因为它的诞生与变化最明显的反映了文学审美这个层面。

词最早出现于城市繁荣、音乐发达的唐代民间,由于出现伊始配合“胡夷里巷”的歌曲传唱,致使它一登上中国文学舞台,便给人留下了不庄重、柔媚的艳名,被称之为“诗余”。今天,当我们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词所散发的一阵阵的馨香沁入人的心脾,却足以使人流连。由此,我以为,尽管词从一开始“出生低贱”,但由于当时写诗总要摆出一副登大雅之堂的雍容面孔,所以较之词的创作受到的各方面约束力更甚,而写词却“不妨放肆一点、随便一点”,使更多的词人敞开心扉,发己所欲发之音,唱己所欲唱之曲,贴近生活,流露真情,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从美学角度来说,由于词这枝丰美的花朵根植于中华民族这片古老而又文明的沃土,具有中华民族地理、人文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民族心理的特殊性,因此也深深地蕴蓄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光辉。

宋词的文化地位,不容置疑,宋代文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力者也。”便是他们审美情趣的体现。这便使得宋词比唐诗具有了更广泛的审美视野,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更贴近生活,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颠峰地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我们能体会到人的雄壮,词的阳刚:挑灯试刃,剑气冲天,在那秋风里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激情似乎穿越历史的时空迫近我们的肌肤,这难道不是痛快淋漓的美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自己的故国之思,把自己沦为阶下囚的悲愤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月明”等具体物象来表达其内心那种反抗不能、求归不得的复杂心情。当我们迷惑爱人的心,我们喜欢念柳咏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信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当我们感怀历史,叹息时光“大江东去,浪淘尽”成了我们最好的表达,伤心时领悟“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相信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当时的读书人也经常把这些词融会到自己对生活世事的体会中去。

现代教育里,我们,主往忽视了媒体教育的重要性,专家们稍用心思,当青年们关注时尚的时候,就关注了文学。流行教主周杰伦不是一个人的周杰伦。方文山的词作与周杰伦在旋律上的颠覆性一脉相承,比如周作品里的一系列中国风曲目,旋律与其中的唱词,水乳交融,也使更多一味崇洋的小孩子懂得了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不会烂反倒越沉越香。“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出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这泪光、白月、夜霜、阁楼,都是古词里常见的意象,不难让我们想起《一剪梅》里的独倚西楼望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青色烟雨情景交融,月色被打捞起,很形象化和浪漫化,晕开了结局,晕做了动词,笔墨幽香,中国味更浓。这些歌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文字独树一帜。他的歌词作品促发了音乐创作另类革命。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现象。亦诗亦词,亦词亦诗。从那些新奇歌词韵脚中衍生出的“素颜韵脚诗”,辨识度极高,且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另一种心境里的另类诗文。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词作当做一次实验,分析其歌词机理,至少比某些被推崇的现代詩歌明白多了。这样的审美观念是不是更有了前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中,古诗词将愈益同整个社会的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形式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与大众直接生活利益的内在互动关系。事实上,网络、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实际上就已经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引导、鼓动甚而诱惑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始终是同大众传播媒体本身的发展直接相关联的。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受它的影响,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传遍穷乡僻壤,市井里巷,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心态体会得出现代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合古文化基本功,而古诗词中的措辞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给学生的欣赏带来了困难,削弱了学生的欣赏兴趣。记得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中,大家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趣思想”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美感效应。只有教出意趣,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才能产生美感效应。

上一篇:初中英语作文wanted下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