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科学课有感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摩科学课有感(共11篇)

观摩科学课有感 篇1

盐城市义丰小学王晓明 10月20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盐城市教科院在响水第二实验小学举办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小学科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活动期间我有幸听了12名老师上的科学课,正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我兼教科学的教师来说受益非浅。其中我觉得在这12节科学课中上的尤为突出的是来自盐城市第一小学的吉明燕老师为我们上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设计得比较严谨

首先她的导入,拿出一朵两种颜色的花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花会这样吗?” 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学习兴趣。接着,他由一段录像引入新课,介绍一朵花为什么有两中颜色,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活动,第四个环节是课堂小结。第五个环节是课后延伸。

2、细节处理得比较好

如在学生做毛细现象实验的时候,为什么细玻璃管水能往上爬?粗玻璃管水不能往上爬?吉老师讲得非常细致、仔细。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则是长期的,而且必须在探究中形成。针对此现象,通过精心研读相关书籍,结合实践,围绕怎样使科学探究更有效进行了认真总结思考,与同行师友交流探讨。

一、有明确的活动方案

在学习活动中,当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学生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这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研究《神奇的水》一课时,如果没有交待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拿着一杯水在那玩一节课而没有收获。同时任务要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个人做什么事分工明确,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有事做,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分组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搭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组合,动手能力强的、擅长表达的、能力一

般的、稍差的等互相协作,避免出现能力悬殊过大,好的组很快完成了,其他组半天没有进展。

二、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在学生活动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调控作用。对各个小组进行激励,并以适当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各组的积极性,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协作得好,完成得好,速度快。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与胜利,会更加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从而形成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不同的声音》一课时,我让全班分成8个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声音多,强调讨论时声音要小,不然别的小组就把你们组的发现给听去了。结果各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的参与,悄悄的交流对声音的发现,60多人的教室静悄悄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竞争,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会进一步启迪思维,激发创新,使各个组圆满地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到与别人交流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结构性的材料和方法指导

结构性的材料能使学生的活动更好的开展,材料的提供也需要讲究时机。材料必须组成与概念相关的结构。如在学《有趣的磁铁》一课时,给学生提供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铝块,这些材料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种结构,磁铁和铁、镍能产生相互作用,而与铜、铝却不能发生作用,学生在支配这一组材料时发现的这一现象,便是磁铁的特性。因此,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与所学的概念组成相关的结构。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展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材料,暂时用不到的不要发给学生,以避免材料对学生的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哪杯水多》时,首先要让学生想出比较哪杯水多的方法,然后再将老师准备的材料发给学生。如果提前将杯子或量筒发给学生,学生只会根据你提供的材料来想方法,不但限制的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激发学生深度参与

有学者指出,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经常“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是有“温度”而无“深度”,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这在科学课堂上也不少见。我们经常提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能浅尝辄止。首先研究问题最好能引起学生的注

意,创设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冲突,或学生之间产生异议,有了好奇心就可以更好地参与,积极地思考。同时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水平,太简单的问题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太难的问题学生又无从下手,只能瞎猜一通,同样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的一些差错,致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为了赶时间,教师有时就给学生进行提示。其实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不要领着学生走,不要抢着帮忙,要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寻找原因,进行深入思考。

观摩科学课有感 篇2

最近,随同组教师参加了一个教学观摩活动。课堂上教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作者冰心,让学生初步明晰其为人与诗作“爱”的要义;然后,梳理了这首诗歌中的几个生疏和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接着,让学生诵读诗歌,概括诗意;最后,教师总结全诗,引导学生运用适宜的事物表达真挚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但是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灵魂式的东西———文学的味道。单从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来看,“亲近文学”并没有在这节课里得以体现,这明显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到文学教学的正道上,找回文学教学的味道呢?

一、比较式诵读,引导学生初步品析文学之味。

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由诵读开始。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是任由学生自主诵读,要么仅仅满足于音频范读。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诵读的问题,后者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

在诵读方面,比较式诵读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种诵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诵读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各自真实的文学诵读状态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真实记录学生的诵读情况,特别是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比照自己与老师之间诵读的差异,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诵读错误点。第二种诵读,是学生与音频材料之间的比较。音频中的诵读大多由专家录制的,一般较为标准,教师要组织学生倾心听读,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反复听读、跟读的方式,最终学会契合文学节奏的诵读方法,读出文学的味道,进而喜欢上文学诵读和鉴赏。

二、探究式精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之义。

如果说比较式诵读仅是从浅表层面理解诗歌的话。那么,探究式精读则是更深层级的鉴赏,是进入文学殿堂的深度体验。

首先,应引导学生探究冰心选择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叠纸船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时,她远离家乡、母亲,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学。在船上,她关联性地想到了用儿时叠纸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另外,作者选择的纸船都是很小的,就像当时的她一样是孤弱的、处于旅途的风雨飘摇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纸船与作者重影,这两者之间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学生将其画上等号去理解。

其次,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寄母亲”中获取启示,得出思念母亲这一主题。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解题指导意义。但是,对主题内容丰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为这种快捷而“流失”了众多有效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到对母爱的讴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实则内蕴着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眷念之情。其实,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女儿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爱她;母亲能够在梦里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是因为她白天一直在牵挂着远行的孤女。于是,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爱的主题。如果仅有母爱主题,这首诗歌似乎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研习冰心叠纸船,希望其入母亲的梦这个系列活动。从常理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虚妄的幻象;但从心情来看,这是童真的体现,正因为这种童真使得诗歌的表达具有了想象的张力,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又幻,使得母爱主题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显。

三、交流式悟读,引导学生多维碰撞文学之光。

每一个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处于浅表层面,有人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文本解读,每一个学生乃至其与教师的交流式悟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由多层级的思维、思想碰撞,文学之光才会灿烂,深入人心。

第一种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当前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少有深度研习文本的好习惯,大多满足于一次性的阅读与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种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自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学生一个层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可过早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然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会处于教学的弱势地位,习惯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冰心《纸船》教学观摩有感 篇3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但是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灵魂式的东西——文学的味道。单从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来看,“亲近文学”并没有在这节课里得以体现,这明显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到文学教学的正道上,找回文学教学的味道呢?

一、比较式诵读,引导学生初步品析文学之味。

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由诵读开始。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是任由学生自主诵读,要么仅仅满足于音频范读。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诵读的问题,后者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

在诵读方面,比较式诵读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种诵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诵读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各自真实的文学诵读状态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真实记录学生的诵读情况,特别是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比照自己与老师之间诵读的差异,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诵读错误点。第二种诵读,是学生与音频材料之间的比较。音频中的诵读大多由专家录制的,一般较为标准,教师要组织学生倾心听读,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反复听读、跟读的方式,最终学会契合文学节奏的诵读方法,读出文学的味道,进而喜欢上文学诵读和鉴赏。

二、探究式精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之义。

如果说比较式诵读仅是从浅表层面理解诗歌的话。那么,探究式精读则是更深层级的鉴赏,是进入文学殿堂的深度体验。

首先,应引导学生探究冰心选择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叠纸船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时,她远离家乡、母亲,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学。在船上,她关联性地想到了用儿时叠纸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另外,作者选择的纸船都是很小的,就像当时的她一样是孤弱的、处于旅途的风雨飘摇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纸船与作者重影,这两者之间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学生将其画上等号去理解。

其次,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寄母亲”中获取启示,得出思念母亲这一主题。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解题指导意义。但是,对主题内容丰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为这种快捷而“流失”了众多有效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到对母爱的讴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实则内蕴着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眷念之情。其实,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女儿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爱她;母亲能够在梦里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是因为她白天一直在牵挂着远行的孤女。于是,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爱的主题。如果仅有母爱主题,这首诗歌似乎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研习冰心叠纸船,希望其入母亲的梦这个系列活动。从常理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虚妄的幻象;但从心情来看,这是童真的体现,正因为这种童真使得诗歌的表达具有了想象的张力,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又幻,使得母爱主题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显。

三、交流式悟读,引导学生多维碰撞文学之光。

每一个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处于浅表层面,有人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文本解读,每一个学生乃至其与教师的交流式悟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由多层级的思维、思想碰撞,文学之光才会灿烂,深入人心。

第一种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当前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少有深度研习文本的好习惯,大多满足于一次性的阅读与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种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自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学生一个层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可过早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然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会处于教学的弱势地位,习惯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为人师者应该遵循学生的知能基础,遵循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鉴赏规律,引导学生读出文学味、品出文学味、喜欢文学味。

观摩课有感 篇4

接到观摩课通知的时候,在你脑海里第一个冒泡的是怎样的想法?我当时是觉得,终于可以离我闺女的幼儿园生活更进一步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从最初嗷嗷的哭声,到今天的快乐入园、期盼入园和孩子多方面的巨大成长,老师是怎样像魔术师一样做到哒?观摩课给我们答案。

初进教室,如我们在门口望到的一样,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东西全,布局还特别科学整齐:对着门口有个楼梯,从老师和小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得知那叫娃娃家,娃娃家应该是有套可以玩过家家的道具,从楼下我还看到架子上有大块的EVA积木。娃娃家下面是孩子的洗手间,有儿童马桶,洗手池和毛巾柜,洗手间和教室的隔断有一面是个大鱼缸,里面的小鱼自由自在的游着,鱼缸下方是孩子们的水杯柜藏在里面。旁边有孩子接水的龙头,高高的有个消毒柜。教室里有三张桌子,孩子们可以随自己的意愿选择位置,在靠墙的地方大都是整齐地收纳着孩子的玩具,工具和作品。从这些物品摆放的整齐程度可以看出收纳柜的布局合理,干净整齐是老师辛苦整理、悉心教导孩子们放回原处的成果。主墙面上又个超级大的屏幕,楼梯口有架钢琴,屋里还有台空气净化器。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硬件配置很齐全,此处手动点赞,感谢幼儿园给孩子们提供如此之好的园所条件。

以前送孩子到门口总听到老师不停地提醒小朋友,放好书包进去上厕所洗手喝水,今天看到了后续!上厕所洗手喝水后,小朋友们根据各自的喜好自由选择活动小组,楼下三张桌子有不同的主题,有玩具积木手工等,楼上有娃娃家可以玩角色扮演。孩子们自行选择活动小组做自己的作品,时间一到会有优美的音乐播放,孩子们停下手中的工作聚集到一起,分别展示或讲述自己刚才做了什么,成果如何。

课堂开始前,孩子们先跟着音乐一起做了个简单的小操活动筋骨,由小帅哥**做领操。做完操就开始正式上课,第一部分是陈老师讲了一个绘本《好饿的小蛇》。首先说幼儿园的硬件好棒,平板接到大屏幕上,那效果真不是盖的,怪不得我家小姑娘病假时缺课的飞飞兔,回家后念叨着想要先用幼儿园的大电视看。重点是,我又学到新技能了!绘本也可以这样讲:每一页都可以先启发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读出绘本上配的文字,然后还可以再让孩子大胆的设想一下故事的后续。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被陈老师讲的既生动有趣又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和理解力。如果哪位家长跟我一样还处于拿过绘本直接读的阶段,不妨加上陈老师的技巧,孩子们的回应一定会带来惊喜~紧接着,对应于绘本中出现过的水果,老师准备了空白的水果图片,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水果进行涂色。涂完老师会帮助他们把作品放到自己的书包里带回家,我们常常在书包里发现的宝藏就是这么来的~

涂完色小朋友要把蜡笔和垫板放回原处,然后又是上厕所洗手喝水,洗完手老师会细心的给宝贝们涂护手霜,当几乎所有的宝贝都涂过后,教室里流动着一股暖暖的香气,就像老师的爱发酵出的,直暖家长心窝。喝水还有个特棒的小细节,水杯柜门旁有块展板,上面贴有每个孩子的照片,照片上方有个小兜兜,喝过水后孩子们会自己放一朵小红花,有了这个小鼓励,连喝水都变得有意思起来~

然后孩子们聚到钢琴旁,李老师领唱,陈老师弹琴,孩子们合唱了好几首动听的童谣,《我们都是好孩子》《小星星》等,**妈咪说终于听到原版了!孩子们唱歌的时候,林老师把三张桌子消毒完毕,唱完歌就到了下午茶时间:蛋黄派老师分发每人一个,奶酪有着不同颜色的外包装孩子们自行挑选,香蕉由林老师卸在托盘里放到桌子上孩子自己拿。孩子们无法打开外包装的老师都会悉心教导孩子怎么做,力气不够的老师会帮忙打开。说实话,我常常都没有这么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一点点去教会宝贝,为老师们的爱点赞!吃完干的喝点水,然后老师又带孩子们先做了个手指操,然后开始给孩子们脑力拓展了。两件衣服卡片,先找相同点,再找不同点,老师要求孩子们举手回答,在老师的规范下,小宝贝们越来越懂得守规则了。老师讲解完毕后,发给孩子们情景数学的那一套道具,让孩子们把衣服分类挂在衣架上。

接着是户外活动时间!我们先玩了小白兔和大狮子的游戏,由**爸比友情出演大狮子,李老师演兔麻麻,小朋友们是兔宝宝。故事情节是:兔麻麻带兔宝宝去大森林里玩,玩着玩着,大狮子来了,兔宝宝们用沙包打大狮子然后迅速跑回家。第一次的时候兔子宝宝们撒腿就跑,后面几次有好几只勇敢的小兔子追到大狮子的身边打到大狮子再跑~玩完狮子兔子的游戏,我们又玩了小老鼠的游戏:先是妈妈们装扮成一队小老鼠,孩子们站在白线处一字排开扔沙包打,再后来老师和孩子们扮成一队小老鼠,家长站在白线处扔沙包打。整个游戏环节孩子们既玩了游戏很开心,又练习了扔沙包锻炼身体,家长们的加入也让孩子多了亲子活动的乐趣。后来孩子们又自由活动骑了会小车,一个下午就这么飞快的接近了尾声。

这次观摩课,让我感触颇丰。首先是老师给孩子们的爱,让我甚是感动感激,老师们用她们的爱温暖着,教导着,照顾着我们全班十多个孩子。十多个三四岁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咱们自己都清楚,真的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啊,没有足够的爱,没有足够的耐心,哪来咱们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爱呀!孩子的一句:“喜欢李老师,喜欢陈老师,喜欢林老师,都喜欢!”,简单的几个字的背后是三位老师无数的辛苦付出,是三位老师用自己对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赢来的。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孩子的家长,真诚地对三位老师由衷的说一句:“谢谢您们的爱,我们最亲爱的老师”。

再有,孩子两个多月的时间,学会了太多的生活技能,这点肯定所有的家长都早就发现了,家里曾一遍遍教导无果的事,在幼儿园就那么学会了。说来惭愧的很,我家孩子自理能力不是一般的差。本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面面俱到大包大揽,导致送到幼儿园的孩子什么都不会,给老师增加了很多的负担。老师没有因此而对我们有意见,而是多次电话跟我沟通,一起探讨孩子的情况,共同努力,家园配合一起教导。现在,我们都看到了孩子的巨大进步,我心中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虽然孩子在进步,但毕竟是孩子,总还是有这样的事那样的事在等着老师去帮忙去处理。家长聚在一起都说,你看,三个老师都忙得团团转。是啊,既教会了孩子生活的本领,也教会了孩子文化艺术的本领,还教会了孩子怎样在“小社会”共同相处的本领,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爱心和时间才成就了孩子们今天幼儿园的幸福生活。看到老师蹲下身给孩子整理衣服,听到老师温柔地劝说孩子那样不好,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浓浓的责任感和爱心,我的感激之情,真的,觉得此时啥词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观摩课有感 篇5

我看的是语文,历史课,观后体会如下: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用在体育教学上,我的想法是:高一入学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80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米,实心球的原始成绩,然后第一种方式是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8——10人或6——8人一组,每组各项平均成绩接近,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每次课都抽出固定时间对其中的个别项目进行测试,成绩最高的每组加响应的分值,每2个月进行一次分数评比,另外每次课如果老师找师范动作的学生也给每组加分,评比结果出来后,对分数高的组进行奖励(方法还没策划好),分数低的组进行惩罚,(方法还没策划好),对进步幅度大的组进行适当鼓励。开始这项工作由老师总结,等把如何评价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后,由学生来评价,对评价学生如何给分也由学生来进行。在体育课上老师讲解完技术动作后,每组练习都由各组自行安排,目标由老师来确定。然后各组再出一名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建议学生展示时不要用固定的学生,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第二种方式是在分组时把学生按体能强弱进行分组,每组教师给确定教学目标,能力强目标也高,相对能力弱的目标也低一点,其他评价方式同第一种方式。

观摩名师教学有感(推荐) 篇6

人之伟来自他的业之伟,而业之伟又源于他的德之伟。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支令人崇敬的思想境界。贾志敏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首先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执教的课文能一字不漏的,包括标点符号都铭记在心,在整个课堂中,手中根本不拿教材,一切是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大度。教案没有摆在讲台上,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教学步骤与方法,那么灵活,那么真实,那么自然。上课时,他自己的书写、语言都是那么规范,一丝不苟,那么认真,那么到位,那么准确。他的这种严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想应该是在他从教的五十年中,始终不懈怠,不厌倦,对语文充满了热爱,充满了激情,对自己非常严格的要求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今敬佩。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师能这样做,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又怎么不能对自己这样要求呢?听完贾老师的课以后,我的心里充满了惭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应该像贾老师一样,用严谨的工作态度来指导自己,让自己努力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虽然贾老师对自己很严格,但是做贾老师的学生却是幸福的。不仅可以学到规范的语言,而且掌握规范的作业格式。贾老师对每一个学生从不放弃,哪怕十遍没有读好,再读十一遍,十二遍,直到读好为止。同时,贾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很中肯,好就是好,不好再提出努力的方向,让学生明确的知道努力的方向。我想家老师能这样做还是应证了“我的眼里没有你,只有学生。”同时也是严谨的工作态度让他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重复工作几十年。

这次不仅学到了怎样上好语文课,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做一个治学严谨的好老师。

潜心教学就是不一样

——听于永正教学有感

早就听说于永正的大名了,这次非常有幸一睹大师风采。给我的感受是:潜心教学就是不一样。

在他的课堂上,他是与孩子们用心灵在交流,在沟通。他的课看似容易,看似平常,但是却融入了他的心思。从头到尾不忘调动学生积极性,即使没有做好,也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可能高了一点,没有真正的去点燃学生的兴趣。记得我自己在教25课时,也讲到了对话描写,但是却没有像他那样引导,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这就要求我们要求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去精心设计,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去解决问题,要落实教学目标。

一个老师只有潜心教学了,他的课堂就愉快与轻松了。

听探究性观摩课有感 篇7

一、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快乐、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三位老师都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王晓芳老师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更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在毫米的学习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感觉到自己已知道的单位名称已不能表示目前的长度,必须出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才能表示时,王老师没有直接出示“毫米”这一单位,而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个比厘米小得单位藏哪了呢?”这就给孩子们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继而出现了孩子们积极探究的场面。再比如:由宝英老师引导孩子们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孩子们分组探究、积极思考,用量、算、拼等各种手段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课堂上努力体现三个回归

(一)回归学生的基础知识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这几位老师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成一种学习的资源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耿静老师和王晓芳老师在毫米的导入上都很注重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那么有吸引力的情景引入———孙悟空的金箍棒到底有多长!

(二)回归学生的需求

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调动、激发孩子们积极探讨的欲望。只有孩子们自己感觉到需要了,他们才会情不自禁地去研究。王晓芳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多一些。比如,让孩子们感觉到原来的单位名称已不能表示目前的长度,迫切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才能表示时,王老师才引出毫米的学习,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回归数学活动。

这三节优质课中,教师都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三、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一)重视培养孩子们的估算能力

关注估算的教师越来越多了,但估算并不是光有理念就行的,要具体研究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做。我感觉王晓芳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整堂课都始终关注孩子们估算能力的培养。一开始让孩子们用“心中的这把尺子”去估计,到后来的“心中的这把尺子越来越丰富了”,一直到最后“心中的这把尺子越来越准确了”,王老师用这种鼓励性的语言不断培养孩子们的估算能力!

(二)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猜测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断地给孩子们机会,可孩子们没胆量提和猜,所以目前迫切需要老师给我们孩子鼓励和支持。在这方面,由宝英老师充分做到了这一点。一上课就送给孩子们几句名人名言。比如“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等等。在导课中让孩子观看一个高三角到矮三角的演变过程,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大胆发现问题,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态的变化让孩子们发现三角的形状变了但三角形的内角和没变。在课题引出后,由老师设计让孩子们大胆猜测三角形内角和会是多少度,充分体现出由老师在努力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猜测能力。

(三)教给孩子们获得知识的能力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可见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重了学生学什么,即知识的传授,而怎样学、用什么方法学却成了教学中的盲点。在由老师的课堂上可以学到怎样教给孩子们获得知识的能力。由老师通过一开始问题的引入到让孩子们自己动手量、算以及拼,得知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整个研究过程也以板书的形式把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给孩子们展示出来了。提出问题———假设结果———方法验证———得到结论,这就是由老师教给孩子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们不仅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得到知识的方法。可见由老师在培养孩子们成长方面真的下了不少工夫!

数学观摩课有感 篇8

今年十一月,我有幸参加了片区教研活动,听了周燕明、张蜜老师的两节数学课,受益匪浅。特别是周燕明老师的课,她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她视学生如朋友,平易、谦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作风,与她本人朴实无华却又庄重典雅的气质,贯穿始终的妙语连珠融为一体,展示了她渊博的知识底蕴,使我记忆深刻。周老师讲的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前,她和学生做了几分钟的交流。她先告诉学生自己的姓名,从美兴小学来,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还想问老师点什么呢?”孩子们有的问:“老师,您在哪儿教学?”有的问:“老师,您几岁?”她全都亲切地作了回答。在这融洽亲和的气氛中,学生倾刻之间和老师亲近了许多,对陌生老师的害怕、疑虑全烟消云散了。为下一步顺利地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讲课中,她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她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等。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她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她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平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我真切地感到:这不是装饰门面的造作,这是一种爱护学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她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分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她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环节,她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各自所想象的“平均分”。引出分数后,她问学生:用数字表示和用画、折纸表示哪个简便?你同意用数字来表示就把你的画和贴纸擦掉或拿掉,不同意可以保留。有一位小朋友不愿擦她画的“D”(表示1/2),周老师便用方框圈起来。接着,她启发学生说更多更大的分数。刚才保留自己画的同学说了一个“百分之一”,老师让她上讲台画出这个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了几分钟,跑来告诉老师:太难了,画不出来。“那咱用分数表示该怎么写?”孩子写出了“1/100”。经过实践,这个学生自愿又心悦诚服地擦掉了自己的画图。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那是在点拨孩子实践、比较、认知,比一遍又一遍地讲术语名词,效果好得多。这就体现了周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老师再讲一会儿,不愿让老师下课。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课后,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老师:“老师,您上课真舒服 ”、“老师,我爱您!”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每一位听课者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奖赏。周老师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相信,这群孩子会把这节课和这位老师永远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观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篇9

⒈营造浓厚的氛围。

首先,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参加评比的这八个教学活动,都是用情境教学法的形式,让幼儿在情景中去学习、感知。如社会活动《生日举手表决会》教师就创设了要过生日的情景,从大家选择过生日的方式、过生日参加的人、到过生日要选择的蛋糕,在这一连串的情景中,结合一些白板课件的运用,孩子们了解了举手表决发、口头表决发、投票表决法,在生活中学会民主。如大班美术《剪丰》活动,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给幼儿创设了秋天果实丰收的情景,用“丰收歌”的音乐给幼儿营造了听觉上的氛围,在展示幼儿作品各种有特色的丰字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也装饰一些辣椒、花生、红红的屋檐,在这些背景的衬托下,一张张剪出的丰字更加有感觉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用情景教学法,但是我们大多数只是用一种形式,似乎有全方位的去考虑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来创设情景。

⒉形式大胆、有创新。

在观摩的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陆小燕老师执教的大班健康活动《马背上的运动》,活动中老师以牛仔俱乐部作为情景,小朋友扮演小牛仔,把小椅子作为马儿(椅背前后都贴着马头)。在牛仔俱乐部里,孩子们都过看图式,自主学习将马儿变化不同的队形,分别将马背、马头(小椅子)拼在一起作为小桥,引导幼儿探索各种过小桥的方式。在每个环节老师都会给幼儿相应的音乐,分别进行曲、斗牛士、江南stlye,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很动感的氛围。在加上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清楚、简练的运动要求,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连连拿出相机拍照。这个活动老师选择的小椅子作为马很巧妙,老师用图式的方式,让幼儿学习变化队形也是很有效的,给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方法我们好像用得很少。活动中小朋友站在小椅子上做各种动作,有的单腿动作,有的是双腿动作。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考虑到活动的安全,而没有给孩子在小椅子上面锻炼的机会,其实,只要老师清楚的提要求,孩子们还是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的。

⒊基本功扎实、素质好

观摩科学课有感 篇10

一、信息交流的渠道

体育教师在参加教学能手比赛中最关心比赛的结果。但是最近几届的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比赛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却越来越关注信息交流了。这是因为江苏省在每次教学比赛中均邀请了来自全国典型地区的专家, 教师们通过专家讲评, 既可以了解不同专家的不同观点, 也可以从中发现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 对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江苏省有一个值得推崇的做法, 这就是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参加讲评。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讲评中, 就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师范大学的教授。有人说, 体育课程改革分南派和北派, 其实, 体育课程改革的学术观点如按南北划分是没有道理的。在不同的研究领域, 区域的划分有特定的标准, 如以气象学为标准, 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 秦岭淮河以南是南方;如研究经济发展水平, 南北划分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经常提的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科理论应当怎样划分呢?本人认为, 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 均没有本质的区别。有人会说,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体育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应当有所不同, 而且气候条件的不同, 南北的体育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 应当指出的是这些不同对于课程改革来说, 是非本质的区别, 因为我国的体育是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运转, 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依据的是同一个课程标准。

但是, 专家们尽管研究着相同的领域, 但其学术观点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这是因为各位专家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因此, 这些不同并非是东、南、西、北区域造成的, 而是学术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实际上, 体育课程改革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应当分分类, 有些重大的问题需要统一思想, 有些问题本身就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 保留不同的观点不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 反而能拓宽思路。

本次比赛能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来点评, 有利于学术观点的交流, 有利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达到思想的统一, 更有利于指导实践, 推进课程改革;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点评, 就会产生观点的碰撞, 这种碰撞可以启发新的思考, 发现新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和途径。更多的专家讲评尽管各有特色, 但可以按不同的视角解决同样的问题, 或以同一视角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下, 思路越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多, 如此看来, 专家的观点越是缤纷多样, 越对课程改革的进展有利。

二、“多一点”和“少一点”

“多一点”和“少一点”看来是一种数量的变化, 但从数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而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有益的启发。毛振明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了不少“多一点”和“少一点”的看法, 以下几点都是笔者代为归纳的, 不妥之处应由本人负责了。

第一, 中年教师的参与少了一点。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绝大多数均是年轻选手, 这是和过去有很大差别的一个特征, 对于培养新人来说显然是有必要的, 但是中年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少了中年教师的参与, 不利于中年教师教学经验的学习与传承。

第二, 学生站着不动的时间多了一点。为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往往力求把动作要领讲得清楚一点、详细一点, 因此学生站着不动的时间也往往多了一点。为什么不能精讲多练呢?为什么不能采取边讲解边练习呢?对动作的要求为什么不能考虑逐步提出来, 而是非要采用一次讲完呢?

第三, 音乐进课堂多了一点。随着健美操、舞蹈等进入到体育课堂, 音乐也随之进入了体育课, 这是值得提倡的。但现在有一种倾向, 好像音乐进课堂是一个普遍性的要求, 音乐成了运动的背景条件, 就是打球、跑步也用音乐伴奏, 实际效果如何呢?

第四, 服饰和道具花了一点。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表现其光彩夺目, 因此教师在服饰和道具的形象和色彩上下了工夫。有一些服饰和道具和课的内容密切联系, 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但有一些服饰和道具和课的内容关系不大, 存在着单纯追求形式的缺陷, 缺少简洁和实效。

第五, 教学方法繁了一点。教师往往按照书本上提出的教学步骤, 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但实际上, 学生已经会的就没有必要再教了, 例如, 小学生已经玩过跳山羊了, 助跑踏跳在已会的条件下, 我们的教学还要从助跑踏跳教起吗?

第六, 课的结构死板了一点。新课改后, 课的结构有了变化, 但从能手比赛的课中可以看到, 课的结构无论怎么变化, 有一点是少不掉的, 这就是每节课结束前都要有放松运动。实际上, 作为运动训练课, 由于负荷大, 训练后放松理所当然, 但对于运动负荷较小的体育课, 就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有放松运动。

三、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体育教师感到为难的地方有多处, 其中如何评课就感到有一定的困惑。第一, 课的质量涉及到多种因素, 怎样才能归纳出反映课的质量的综合性因素, 因素多了就会烦琐, 因素少了又说明不了问题。第二, 对体育课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的主观因素明显, 不易显示客观性。

本次讲评过程中, 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教授专门介绍了美国的一种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即SOSRT评价系统, 可以把它译为“体能教学时间观察系统”, 该系统不再把影响教学的一切综合条件均考虑进去, 而是抓住了体能教学时间这一关键因素;该系统不以定性分析为依据, 而是以定量分析为依据, 因此实现了简洁、清晰、可比的特征。目前该系统在美国还处于研发阶段, 但是这种信息能

听课过程中,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示范时, 笔者多次听到教师用“异侧脚踢, 异侧手在前, 创意跳圈, 动作协调”等说法。即使教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效果不好。究其原因, 教师的语言和授课术语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孰不知, 有的孩子是刚从幼儿园才跨入小学几个月, 不可能有那么深介绍给一线的体育教师, 无疑会让教师拓展思路, 引发联想, 从而开发体育教师的智慧。

四、专家与教师互动

互联网的开通提供了专家和教师互动的机会, 但是这种互动远远不如专家学者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这次专家讲评就提供了这种机会。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其积极意义超出了人们一般的想象。在一般情况下, 无论是专家还是教师, 一旦提出一个新的见解, 就会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新的思考、新的方案就会随时产生。在特殊的情况下, 一个见解的提出也许会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足够让体育教师讨论上几天, 甚至是几个月, 从而起到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在本次互动过程中, 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的讨论。毛振明教授在讲评过程中, 提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到底有多少问题值得探究”的疑问, 同时还提出, “总是向学生提会不会呀的问题”, “总是要求学生进行互相研讨, 所提的问题又很简单, 效果到底如何呢?”上述观点引发了教师的思考。问题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有幸作为评委之一, 观摩了2010年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学能手比赛水平一小组的14节课。也许是出于在教学一线工作了30多年, 在教研员工作岗位工作了11年的职业本能, 对本次水平一组的比赛颇感触。好的暂且不说, 只想就看课中的一些想法和各位参赛选手和各位同仁商榷, 可能只是“管中窥豹”, 仅供大家参考。

感触之一:教师的语言要儿童话, 运动术语要通俗化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以体现教学层次和技能教学的梯度, 把简单的动作拆开来教。如“双脚连续跳”, 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动作, 而任课教师偏要把它拆解开来教, 先教预备, 再教跳起, 最后再教落地。看起来似乎教得很细, 孰不知, 这样不仅破坏动作结构, 而且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动作过程机械僵硬, 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会好。其实即使教师不教, 学生还是会本能地做出连续跳的动作。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跳得更有趣, 把简单要不要开展探究学习, 怎样开展探究学习。

关于上述问题, 在会议一结束就引发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有的体育教师提出:“难道小学低年级不应当进行探究学习吗?”有的教师提出:“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只是让学生互相研讨, 远没有达到探究学习的效果, 但绝不是说探究学习本身有问题, 应当寻找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途径。”更有体育教师指出, “探究学习不应局限在以语言为媒介的逻辑思维上, 用做动作的实践方式, 让学生亲身获得切身的体验, 这是低年级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当探究这样的方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 毛教授的几句话引发了如此广泛的讨论是并没有能预料到的, 但反映了专家和教师的互动就能获得信息放大的积极效果。

五、评价与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初期, 为了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在全国广泛开展了课程标准的“解读”, 这是绝对必要的。但是, 事到

的知识积淀, 哪能理解这些名词和专业术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采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把异侧改为另一条腿或另一只手等, 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感触之二:简单的动作不能复杂的教

观摩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之感触

张剑辉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210009)

今天, 一线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解读”了, 他们希望获得落实课程标准的方法, 并对实践经验分外关注。一部分教师希望有机会和专家交流, 以进一步解决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这一变化标志着新课改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江苏省第五届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反映了江苏省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已经从解读理念的务虚阶段进入到了实施课标的务实阶段, 因此, 本次比赛积极提供了教师和专家的互动空间, 这为加速和深入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看来, 这种变化成为了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闪光点!

的动作连贯教。这样教才能教得有趣, 学生也学得有效。

感触之三:器材的使用要讲究实效

政治名师观摩课有感 篇11

高中政治

在近几年开展的全国政治学科优质课观摩和展示活动中,每一节课都代表了一个省的政治课教学水平;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节课老师的出色表现,都有很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观摩了政治名师秦璞老师《运动是有规律》的哲学课使我获益匪浅,感触良多。

首先,政治学科教学是从知识到智识,关注思维的过程。秦璞老师的哲学课就是让学生沉浸在思维的乐趣中。导入新课时他提出了一个思辨性话题:“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吗”傻问题后必有大智慧,在重复性现象和规律之间设置一个疑问,使学生在疑问状态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其次,这堂课不拘泥于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开发教学资源,贴近学生,运用学生熟悉的万有引力规律作为基本的实例平台,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作息制度、“逢八就发”、有趣的心理现象等等,既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回归生活”的核心理念,又把生活引入课堂,增强了教学的鲜活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了宽松热烈的课堂氛围。然后,秦璞老师在教学中精心创设了教学情境,开放式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小组间合作探究。老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知识,而且开放式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开展小组间的情境探究,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特别在难点“规律和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区别“,秦璞老师精心选择了“一个规律,多种现象”的实例请学生分析,学生思维活跃,还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更加深入的“规律和现象之间转化“的生成性问题。老师面对生成性问题也能够从容面对。最后,课后作业方面,设计了拓展环节“回顾自己成长历程,看看做人做事有没有规律,找出几条自己最有体会的规律”,构思新颖、独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升华了感情,更重要的是落实到日常的实际行动上。

上一篇:中秋节月亮作文下一篇:超市个人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