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精选8篇)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篇1

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成浊流。树林少了,青山秃了,草原荒了,清水黑了,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

然而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森林减少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物种已经或正在遭到灭顶之灾。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类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某市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溪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不重视环保和对污水的正确处理,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使木兰溪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了下来。

木兰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中绝迹的鱼虾何日再归来? 这是为什么呢?有这么几点主要原因:

1、人口迅猛增加;

2、环境污染;

3、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破坏环境;

人口迅猛增加: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有相当数量的物种在人类尚未察觉的情况下便已悄然灭绝。环境也就被破坏了。环境污染: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城乡工农业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还有我国的湖泊及一些主要河流已被工业废水严重污染。至于海洋,特别是近海的海岸污染,也是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破坏破坏环境:修大型水利工程造成江湖阻隔,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的生境,阻塞某些鱼类的洄游通道,也使一些物种濒临危境,导致环境遭到破坏。津关段是“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大坝截流后,流速、水温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使长江中段“四大家鱼”鱼苗呈减少趋势。大坝截流阻挡了中华鲟溯江而上至金沙江产卵的通道,许多中华鲟滞留于坝下江段,有的甚至撞死于坝下,这对中华鲟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防治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需要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又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环境保护与文明发展就很难协调发展。如何处理好文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地管理。现代文明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与管理不到位是有关的。就像一个班级一样,如果管理得好,则整个班级会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上课迟到、讲话、打架等等不良现象。环境保护也需要科学地管理,有些污染很大的企业该关闭的就要关闭,该迁徙的则迁徙,有些地区如长江、黄河的源头地该保护的则重点保护,再如,北京已经倡导并实施减少车辆、增多自行车的方法,还把首钢搬到了唐山。只有这样,人类与环境才能友好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节约资源,资源再利用。我国资源总量巨大,但人均资源较少,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一方面要控制我国的人口总量,另一方面更应从节约资源入手,工业上尽量使用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工艺;农业上采用节地、节水型的农业技术;生活上形成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我们又要在资源再利用上狠下功夫,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

3、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我国的能源构成中,70%是煤,其次是石油,煤和石油都是污染型的能源。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总是存在大量的工业企业,能源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国应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指使用过程中产生少量或没污染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沼气等等,现在有部分城市已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的海滨城市利用潮汐能发电也非常不错,丹麦的风能占总能源的20%。

4、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文明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生活用品,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很多生活用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却会产生污染,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如电视、电脑、手机产生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害;汽车产生的尾气污染了空气;豪华装修后的甲醇污染;塑料袋的使用造成了白色污染等等。因此,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产品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新鲜净水。

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需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保护环境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要保护环境,单凭一两个人是不行的,更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因此,需要一大批有环保意识的公民,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有一个家,请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参考资料:

[1] 《环境保护法 》;

[2] 王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 沈洪艳,《环境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4] 《中国环境管理》 1988年02期

[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 [6]中国环境管理;1986年03期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7年03期

[8]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中国环境报;2000年

[10]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7年01期

韩嘉琪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篇2

关键词:人类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 还为人类的生产劳动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并建立了现代文明。但同时,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1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一切生命或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进行, 人类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往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但同时人类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环境。人类的活动如果毫无节制地向环境进行索取, 毫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那么人类的行为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人类只有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寻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无论远古人类被动的去适应环境, 还是现代人有意识地塑造环境, 都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写照。人类所经历的由树栖到穴居、由散居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由向自然中采集食物到畜牧和农耕的发展以及今天的高度发达和繁荣, 这无一不是人类逐步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及影响环境的过程。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利用所带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从而影响能源的持续供给, 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 最终自然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不断拥现, 从美国的“黑风暴”到世界人口的剧增和森林的锐减, 以及我国目前大面积雾霾的出现, 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这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果没有人类的介入, 那么资源和环境就会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的进化和发展, 像污染、浪费、破坏或者保护、优化等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自然资源和环境也就不存在好、坏、利、弊了。所以, 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实质上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就是所谓的自然环境, 如, 黄河长江、高山平原、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等等,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如, 城市、乡镇、长城、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的生存和活动, 必需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要有含有一定空气和水的空间, 要有充足的阳光;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及生活活动的产物, 要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环境还必须具备容纳并消除和改变这种代谢物的能力。所以说人类没有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 是根本不能生存和发展的。然而环境、资源、人类之间的关键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大自然的不断演变、人类文明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 更是一个不断重建环境、再造资源的历史。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源。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存在, 没有自然环境的完美和恩泽, 那么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生产活动都无从谈起。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财富和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更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认识它、研究它、帮助它、保护它、回馈它。我们人类主观上的需求和有目的的各种活动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属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类必须认识环境, 研究环境, 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不然的话, 就必定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 形形色色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将会随之涌现。

自然环境哺育了我们人类, 我们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步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信心和能力空前强劲。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无数的人们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人类不仅改造山河, 修建巨型水库, 兴建繁华都市, 驯养培育野生动植物, 研究培育新型生物, 制造形形色色的高科技产品, 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人类还步入了星际环境和外太空, 到更大范围的环境中去寻求发展和自由。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是由人类发展和自然大环境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 离不开自然环境, 要通过生产劳动和自然大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同时, 人与自然环境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在寻求改变自然环境的自然状态, 而自然环境又竭力维持其自身固有的自然运行规律。人与自然环境这种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 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特别是自然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具有很大的自发性, 很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 加之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 或者对资源地攫取超出自然承载的能力范围, 就会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失衡, 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灾难的降临。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问题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 与环境和谐相处, 已是全世界公民的共识, 我们要共同营造一个舒适自由的环境。为了让我们人类的未来更繁荣更舒畅更自由, 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 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 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 结语

总之, 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人与自然大环境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 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所以我们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 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服务于人类。实际上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和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 也在不自觉地伤害着自然环境, 进而使人类自身逐渐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长远方针。

参考文献

[1]房龙.人类的故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31-34.

[2]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比利时, 1974:72-76.

[3]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10-13.

浅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3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熟悉动物的生命活动与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通过对仙人掌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关系、蚯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明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了解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体验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体验探究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

(1)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2)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探究过程体验,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2)实验结果的分析。

(3)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选出小组长。

(2)实验前1或2天,每小组捉10只活鼠妇,并在实验室内饲养。设计实验用具,制作能造成阴暗和明亮、温暖和寒冷、干燥和潮湿的实验用具。

(3)收集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第一个探究活动,课前布置观察感悟很重要,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六、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联系生活,学生有感性认识。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通过两个活动的设置来领悟新知

活动一:

(1)展示用鱼缸饲养的小鱼引导学生分析养活小鱼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得出结论。

(2)展示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图片资料,进一步分析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并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活动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什么环境中采集到鼠妇,使学生了解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假设。(学生讨论并作出假设,假设一阴暗潮湿或假设二温暖)。

(3)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点拨、指导。(验证两个假设)。

(4)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探究,观察)假设一: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干土上方盖上黑纸板。假设二: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把鼠妇放在湿土和冰湿土的交界处。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湿土处。

(5)组织学生表达交流,归纳全班提出的问题。(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该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

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玻璃板,然后把鼠妇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6)提示学生实验后要将鼠妇放归到大自然中。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步: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②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二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三步:资料信息“屎克螂出国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三)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四)巩固练习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篇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和物质手段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量改变了社会结构、塑造着人类的形象、变换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第二,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 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

第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迅速发展。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的奋斗目标。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人口科学、现代医学、遗传科学、生理科学、心理科学等,能够帮助人类把握人口增长的规律,协调人口与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确立人口发展 战略,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效而合理地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口与社会进步很好地协调起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能改善人类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状况,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社会成员的品德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正如一切事物一样,科学技术既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 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它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只有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能使它能造福人类,而免受其害。一般说来,科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白色垃圾”大量产生。先进的科技研制出了方便人民生活的塑料,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与日俱增。目前,废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由于废塑料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严重。现代科学技术致使人类工业和交通的无限扩展,烟尘、工业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已经超过了自然自我净化的界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城市居住人群,深受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的困扰。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等,长期处于噪音中,会使人的大脑皮层维持亢奋状态,失去自我调节功能,条件反射异常,更严重的会使人精神错乱。

第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和隐患。“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的成功,是人类在生命科学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克隆技术的成功再次将生物技术推向人类生命伦理的极限,一旦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改变人类以往的繁衍模式,必将引起诸多灾难性的伦理问题。

第四,科学技术让我们的个人信息不再安全。电脑及网络等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与信息资源共享相伴而生的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四通八达的信息网很容易就可以致使我们的个人隐私泄露。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篇5

一、教学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调查活动内容提示的幻灯片。学生:收集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个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1、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2、动物仿生

阅读探讨课文资料分析的讨论题;阅读讨论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内容,提出疑问,相互交流,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学会交流,学会倾听。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制定调查计划,编写好调查提纲,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小组之间对展示的调查计划进行质疑和评价,从而完善各组的调查计划。

课外调查。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做好调查记录。

调查报告交流会(第二课时)。各组叙述展示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调查报告展览。课后各组整理调查报告及图片资料,以板报形式展出,同学之间互相观摩,从中吸取知识与经验。

幻灯展示调查内容提示,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内容,参与小组讨论,巡视、指导学生编写好调查计划。在交流调查方案时,鼓励学生质疑,相互评价,完善调查计划。教师强调调查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篇6

李善栓20110801310131 易锦豪

刘克颜

2011080***0801310096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面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人类做了什么。近代由于气候变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激增,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场的超载放牧,化学制品(化肥、农药、各类添加剂等)的滥用,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了,到本世纪末,全球灭绝的生物将达百万种!未来100年内,地球上30~70%的植物将不复生存!

这并非危言耸听。一场前所未有的生物物种减少的灾难已难以遏止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尽管国际性的会议一个接一个召开,国际性的公约一个接一个签订,许多事实却无可挽回:近150年来,鸟类灭绝了约80种;近50年来,兽类灭绝了近40种;美国约有3000种植物濒于灭绝„„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些都是自然的因素造成的。而目前地球生物正面临着的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却是人类导演的。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环境、人类

一、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外来词汇,是英文“生物”(Biology)和“多样性”(Diversity)两个词的组合。通俗地说,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分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不但包括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态系统,还包括了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生物物种及其体内包含的遗传物质。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无时无刻不在经济、社会、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反映出来。

1、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不但是人类衣食住行的直接来源,也能够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之苦。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人的快速生活节奏,使人们在闲暇之余,更喜欢与大自然保持亲密的接触。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就接触到美丽而多彩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获得了乐趣,陶冶了性情,愉悦了身心。有一个例子很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今年年初,百年一遇的大旱侵袭了整个西南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大地龟裂,许多地方农田绝收。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当地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形成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这场大旱中,这些地区仍然能够保

持水源不断,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这就是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的特殊价值。

2、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极为重要。地球上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各种生物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能够凭借未来技术,从一些动植物身上发现能够杀死艾滋病病毒,或者消灭癌症的成分。若我们不对一些现在看来毫无利用价值的物种加以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法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利用这些物种。

3、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人类是动物大家族的一员,动物不能自已制造食物,需要绿色植物提供。在全球30万种植物中,人类经常利用的农作物不到200种,加上药用植物,所开发利用的也不到1000种。我们都知道,小麦、水稻、玉米提供了全人类主要淀粉来源,大豆、花生是主要的脂肪来源。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输送到大气,然后参加大气水循环;地球如果没有绿色植被覆盖,水循环就绝对不是今天的样子。再谈健康,我们都知道,在化学制药没有发明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天然动植物成分来充当药物的,至今生物制药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各种动植物;另外,最关键的是,我们呼吸的氧气也是植物制造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是地球上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两个化学反应,更难的是,这些反应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没有任何环境污染的最完美的化学反应,这两个反应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水、氧气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是无法用化学合成产品取代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保持能量合理流动、改良土壤、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众多方面的功能。

三、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面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人类做了什么。近代由于气候变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激增,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场的超载放牧,化学制品(化肥、农药、各类添加剂等)的滥用,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了,到本世纪末,全球灭绝的生物将达百万种!未来100年内,地球上30~70%的植物将不复生存!

这并非危言耸听。一场前所未有的生物物种减少的灾难已难以遏止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尽管国际性的会议一个接一个召开,国际性的公约一个接一个签订,许多事实却无可挽回:近150年来,鸟类灭绝了约80种;近50年来,兽类灭绝了近40种;美国约有3000种植物濒于灭绝„„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些都是自然的因素造成的。而目前地球生物正面临着的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却是人类导演的。

一些无名的物种真的有这么重要?假如这个世界上的物种减少到牛、羊、鸡、猪和足够的放在动物园的动物,难道我们就不能舒服的过日子了吗?为什么我们必须关注一些生活在遥远沼泽里的动植物?它们灭绝了关我们什么事?毕竟,我们还有许多种别的鸽子和许多种别的蜥蜴,还有许多种植物留下来。实际上,即使是一些物种灭绝了,还是有不少物种存留

下来的。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识别了175万个物种,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实际上地球上存在有1300万或1亿种物种。所以,我们又有什么该担心的呢?重要的是所有的这些物种是与其它物种相互联系的,正如同我们依赖植物和动物为食一样。顺着食物链,我们也同样依赖我们吃的动物、植物的食物。如果其中一个特定的物种失去了它的栖息地或者不再找得到它常吃的食物,就会灭绝掉。整个食物网(不仅仅是食物链)就会破碎。而修补是一件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当我们在生命之网中灭掉了一种物种,整个的网将变得摇摇欲坠。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强调生态文明,主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说明我们人类以前的行为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科学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以人为本重点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就是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吃住行为立足点,研究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的方法。首先是土地利用。要大力推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注入有效资金扶持良种选育和耕作方式的改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供健康安全食品,充分利用生物转换废物的能力;提高土地开发佣金,将因土地开发可能造成的物种减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以资金补偿的形式核算进去,以此引起全社会珍惜土地,减少土地使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就行为规范。对在完善吃住行设施方面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和施工流程,要给以鼓励和重奖,奖金额度可以按破坏后恢复原貌的全部费用核定,以真正有效地达到不破坏原生地貌。三是生态建设务实不务虚,看的见地方要搞,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搞,人不容易到的地方也不容易被破坏,生态效益会更好。交通条件好人力资源丰富肥力较好的土地,应集中发展粮食水果和速生丰产林,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偏远的地方应以生态基地建设为主。这样生物多样性就会得到有效保护。

2、科学发展。就是完善我们的经营理念和设施。无工不富是社会公认的道理,但不完善的工业生产设施生产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其效益是成正比的,特别是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对生态的破坏若以可恢复费用核算,是其经济效益的数十倍甚至更多。想富更想健康是人类的社会发展目标。所以必须完善工业生产设施这个根本,使产品的下角料

就地变宝,即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益,减少了污染排放减轻了生态压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能源使用方面,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都是发展的方向,让城市污水就地变成沼气循环使用,是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建设方向,建设人工湿地,利用生物置换降解排毒,产生生态景观效益,更利于人类生存。

3、生态效益商品化。中央政府统筹兼顾宏观调空,把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纳入经济管理范畴,对处在生态区内或周边以毁坏生态谋生的人员,进行搬迁或以资金形式补助,减缓或停止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经营;生态系统的管理建设维护经费应由中央政府统一支付,以减轻生态区周边政府的财政支付压力;加征生态效益补偿税,使生态观念体现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疗养院、干休所、风景名胜旅游区及其所属产业,在生态区内的都应交纳生态资源使用费;所有费税统一由中央政府管理,用以支付生态系统的管理建设维护费用。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篇7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部份, 需要实现协调运行, 以此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环境监测类似于医院对病人的各种检测手段, 而环境监察则是对环境是否存在问题的一个检查、分析和诊断, 两者亦被称作环境保护部门的左右手, 两者协调发展, 相互配合, 才可以实现对环境的监督管理。

1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概念

1.1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测定化验持续或间断排放的污染区域中环境质量危害因子的浓度及变化情况, 再评价其危害和影响。在进行环境监测之前, 应先根据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监测方案, 选择有利于现场的监测取样的观测点位, 然后按照相关标准 (表1列出部分空气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列出水环境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还有大量行业排放标准、声环境和土壤环境标准不再罗列) 采集、保存、分析、监测目标样品, 处理实验数据, 最后得出目标样品的分析评价结果, 并以环境监测报告形式展现出来。环境监测分为科研监测、应急监测和例行监测。根据被监测对象不同, 环境监测又可分为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1]。顺利完成所有环境工作的前提是做好环境监测, 它的主要作用是: (1) 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环境质量, 对环境污染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2) 分析监测区域或监测对象造成环境污染的状况, 判断已经采取的环境污染防护或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3) 分析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保证环境监督、行政执法的科学性; (4) 通过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结果评价环境影响或环境质量。

1.2 环境监察

环境监察是指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责为内容, 依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标准, 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和方式 (图1为环境监察工作程序) , 监察辖区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广义上说, 环境监察的职能就是监督和处理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其主要职能是监督检查辖区内一切单位和个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能否执行、实施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规划、计划, 并依法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例如, 监督检查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情况, 监督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征收和管理排污费;调查环境污染纠纷, 处理环境污染破坏事件等。

1.3 两者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同属于环境保护工作, 而且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述二者之间的关联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1)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收集到的信息是环境监察工作的基础; (2) 环境监测中的技术手段可以辅助监察人员进行环境监察工作; (3) 环境监察工作最终成效可以通过环境监测进行评估; (4) 环境监测服务于环境监察工作中的每个项目; (5) 环境监察工作的最终成效是环境监测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的体现[2]。因此,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是相辅相成, 且二者的有力结合是提高我国环境保护能力的重要基础。

2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协调运行

2.1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现状

从当前的情况分析不难发现, 我国相关部门在进行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工作人员知识面窄、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不高、普遍年龄偏大、多数凭借工作经验而没有与时俱进, 造成了机构人员队伍的水平跟不上日益发展的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并且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协调关系上, 因为二者的工作内容和性质的不同, 也出现了难以相容的现象[3]。以上问题均对我国环保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 加强环境监测和监察队伍建设, 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2 促进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协调运行的主要措施

2.2.1 推行监测、监察业务联动机制

建立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联动机制, 使两者充分结合、双管齐下,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规范进行环境保护执法活动必须以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业务联动作为支撑。监测及监察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联动的重要性, 转变传统观念, 相互团结, 有效沟通, 在树立强有力的环境监测及环境监察部门形象的同时, 加强联动。从事环境监测及监察的工作人员需要全面学习, 熟练掌握本职技能, 更要了解彼此的业务, 为实现业务的高效联动做好准备工作。只有不断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才能使业务联动机制的运行取得良好效果。除此之外, 实时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也是实现业务联动的有力保障, 该平台要整合环境监察的排污资费标准、环保行政执法、投诉纠纷处理、在线环境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统计、环保验收管理等信息于一体, 建立综合行政执法管理系统, 在线监测、在线管理、在线执法, 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外壳卸掉, 使两者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换, 自觉联动。

2.2.2 建立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工作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融合、协调进行, 取决于能否以环境监测工作为基础, 深入了解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规律及性质;取决于能否充分利用好环境监测的科学资源, 发挥监测工作技术优势, 科学学习环境监测工作的新特点、新动态、新技术, 做到与时俱进;取决于能否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 使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有力整合、相互促进。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是环境监察管理工作的保障。环境监察工作要做到依法行政, 同时兼顾高效性、及时性。环境监测工作要以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 提高环境监测的管理水平, 努力做到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污染源、生态监测, 力争突破传统的监测领域, 及时了解国内外环境监测工作动向;监察部门要主动了解最新的监测技术和手段, 在寻求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撑作用时, 主动协调, 规范企业的排污状况, 在线监测安装调试, 掌握企业生产状况等, 更好地为环境监测提供背景依据。只有这样,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工作才能协调有序地开展, 才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为我国的人民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2.3 建立完善的数据系统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是需要分享的, 所以一个数据上报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制定一个统一的系统来实现环境监测和监察之间的共享和交互, 可以有利于双方的技术和管理决策。实际工作过程中, 监察部门可以实时向系统上报污染源的生产原料、产品、工艺及排污状况, 事故性排放现场的历史情况及现场细节等等;与此同时, 监测部门也可以在及时参考监察部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 科学界定污染物类型, 从而选定科学合理的监测仪器、方法及监测方案, 并及时将相关数据报送给监察部门, 以供决策。环境监测数据的利用率关乎着环境监察工作的质量, 在监测部门的实际工作中, 一定要解决保证数据的准确、真实、有效和客观, 监察部门也需要加强对这些数据的利用, 做到让得到的监测数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工作必须要协调运行, 在职能上实现互补互助, 在信息上实现交流共享, 构建动态的信息交流机制, 在工作中相互支持, 联动促进, 才能保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才能使得我国在新时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环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环境保护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份, 两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的。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概念, 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提出了两者协调运行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关系,协调运行

参考文献

[1]兰红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20 (8) :109~110.

[2]郝卓莉.浅谈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之间的关系[J].科技咨询, 2014, 25 (3) :140~142.

浅谈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8

【关键词】 微生物 环境保护 方法 应用 前景

一、 前言及简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进行一场特殊的环境革命刻不容缓!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外号“天然清洁工”。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微生物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微生物的环境保护功能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取得了许多成果。

二、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一)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对污水的处理较常规的处理有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生物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微生物群体依靠细胞壁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吸收消化,同时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质,再作为其他微生物的养料,进行吸收消化,周而复始,直至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全部分解。

2.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真菌具有很高的生长速度,菌丝绵延,为重金属吸附提供较多的空间,因此可以很好的吸附重金属离子。与此同时还可以回收大量贵重金属,成本低廉,在环保领域是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好办法。

3. 废水中其他物质的去除:现在有色废水处理方面还没有什么办法,而微生物絮凝剂可以用于废水脱色,特别对含有可溶性着色物质的黑墨水、面包酵母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培养基糖蜜废水、糖蜜发酵生产酒精过程中精馏后的酒精发酵母液、造纸碱性黑液、颜料废水等有色废水进行处理,发现处理后的上清液变为无色透明。可见,微生物絮凝剂具有很好的脱色性能

(二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煤炭中硫的去除: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使用面都是最广的,煤炭中含有一定量的硫粉,主要是无机硫和有机硫,直接燃用时将排放出大量的SO2等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并由此引发酸雾、酸雨的产生,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煤炭中的硫还将影响焦炭、合成气以及其他煤制品的质量。目前,煤炭中硫的工业脱除主要采用浮选、磁分离、油团聚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工艺较简单,投资较少,但不能脱除有机硫。徽生物脱除煤炭中硫的技术是在常压、低于100 ℃的温和条件下,利用生物氧化还原反应脱硫,能耗低,黄铁矿硫脱率达90%,有机硫脱除率约为40 %。但是微生物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含H2S气体的净化:目前,工业上H2S 气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是物化法,某些方法虽然治理效果较好,但要求高温、高压条件,需要大量催化剂和其他化学药品,严重腐蚀设备,产生二次污染等。而用生物膜过滤器处理含H2S 废气,可以将H2S 的控制效率达90%以上。

3.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CO2是有机质及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它一方面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废物,另一方面又是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因此,二氧化碳的固定在环境、能源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 CO2的固定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而大多数物理法、化学法必须依赖生物法来固定CO2。另外,自氧微生物在固定CO2的同时,可以将其转化为菌体细胞以及许多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又可以为人们所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三、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其他应用

(一)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监测作用:利用低廉的微生物,通过进行细菌发光检测、抑制代谢检测、遗传毒性试验等微生物检测方法对化学品的毒性进行快速、简便、灵敏的检测。

(二)微生物脱臭: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附着于生物填料上的微生物利用污染物中的臭味成分作为能源,维持生命活动,并将其分解为 CO2、H2O 和其他无机盐类,从而使废气得以净化。

(三)微生物修复作用: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四、微生物技术的前景

微生物作为一个生物界别,它的开发前景是不可限量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微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已开发了一系列的微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并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及污染环境介质治理等诸多方面。当前,环境微生物技术在国际上已进入蓬勃发展的轨道。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法,市场对环境微生物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王建龙,文湘华.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

[2]于忠民. 污水生物处理应用微生物研究与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1998,11 (4):246.

[3]周群英,王士芳.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

上一篇:外贸协议书下一篇:医院办公室半年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