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调查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文化调查(精选8篇)

乡村文化调查 篇1

各位朋友:

你们好,我是肖娇。现在正在写关于乡村文化的毕业论文。为了更好地了

解乡村文化,特设计了这份问卷,希望你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你的反馈将对

我的论文有重大帮助!谢谢你的配合!(选择题可用颜色标出,也可下划线,用

你认为明显的标记都可以;问答题直接在横线上写。答完后,发到我的QQ邮箱。

有不清楚的地方可随时问我。)

1、你的学历

A初中以下及初中B 高中C 高中以上

2、你的年龄

A 16-18B 18-20C 20-23D 23以上

3、你的性别

A 男B 女

4、你现在主要的时间生活在A 农村B 城市C 两者差不多

5、你向往城市生活吗?

A向往B不向往

6、以后想回到农村生活吗?

A 想B 不想C 说不定,不排斥,依情况而定

7、在你的教育观中,教育的目的是

A 以后更好地赚钱B 提升个人素质C 以后的生活更幸福

8、你以后想怎样教育孩子?

A 任其自由发展,不管不问 B 家庭教育很重要,要认真做好教育计划C其它

9、你在家无聊的时候以什么方式打发时间

A 看电视B 和朋友聊天C 看打牌D、其它

10、你觉得长大了和小时侯邻里间的关系有没有变化

A 没有,和以前差不多B 有,11、有没有觉得老人家有不可理喻的地方

A 没觉得B有,12、你认为节日重要吗?(如端午、中秋)

A、不重B、重要,因为

13、你认为以前的节日风俗还有没必要继续(如端午时在家门前插上艾叶)

A有B没有

14、你觉得新农村建设对你在家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或造成影响了吗?

A 有B 没有

15、你觉得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要达到什么目的?

A 农民过上有钱的生活B 农民过上快乐的生活C 两者是一样的16、你认为村委会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有作用吗

A 有B 有一点C 没有什么

17、现在村里的政策你了解吗

A 一点都不了解B 听说过C 了解

18、如果你以后在农村生活,想当村干部吗?

A 想B 不想,因为

19、你觉得现在的农村和你小时候比较,在文化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A 没觉得B 有点变化,在20、如果有选择的话,你希望回到以前的集体生活吗?

A 不想B 想,因为

21、你喜欢你父母教育你的方式吗?为什么?

22、你觉得现在的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差距大吗?

A 不大B大,在哪些方面

23、你认为应该怎样改善农村的社会风气?

24、谈谈你对农村未来的发展?

乡村文化调查 篇2

湖川村是著名的“火炮之乡”, 是丽水市第一批亿元村, 1995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从2014年开始, 湖川村开展了第四次也是最大规模的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

在搞好经济建设和新村建设同时, 湖川村的群众文化事业也十分发达。近年来, 湖川村多次被省、市、县各级部门评为文化先进村和示范村。“湖川文化”和“湖川火炮”一样, 成为湖川两张特色“金名片”。

湖川村是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呢?有哪些经验可以值得借鉴?主要有:

一、做好群众文化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同样道理, 做群众文化工作, 也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一个风气恶劣、文盲遍地、道德沦丧的村庄, 是无法开展群众文化的。

湖川村自明朝初年建村以来, 一直就有耕读传家、重文崇学、孝慈友恭的好传统。抗战时期, 浙江锦棠示范就从宁波搬迁至湖川办学。2013年2月竣工的湖川初中是丽水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乡镇初中。敬老爱幼也是湖川的一个好传统。从1993年开始, 村里每年都给老人办好事办实事。2014年, 湖川村被评为丽水市十大养生养老村。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好传统好氛围, 湖川村的群众素质普遍较高, 文化基础很好。早在1989年, 该村就建成了缙云县第一个村级万册图书馆和科普活动中心。人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去图书馆看看科普书籍和杂志。1995年组建了丽水市第一个村级铜管乐队。 1997年组建了“十八罗汉”“杨门女将”“水浒一百零八将”等文艺团体, 每年组织他们活跃在各个乡村。杨门女将还参加了2003年在丽水举办的中国第十届国际摄影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演出, 荣获表演奖。

湖川村现建有文化活动中心、科普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中青文艺表演队。2013年10月, 建成了壶镇镇第一个农村文化礼堂。2014年10月, 创作了缙云县第一首农村村歌《大爱湖川》。今年8月, 还在湖川村成功举办了大规模的群众夜晚荧光助跑活动。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二、做好群众文化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搞文化工作, 七分靠热情, 三分靠经济, 做群众文化工作同样如此。一个人如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他不可能去搞文化;一个村子如果穷得叮当响, 也不可能搞好群众文化。

湖川村依靠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 采取集体资金+社会捐助+ 上级补助的办法, 解决发展文化事业所需要的经费问题。比如为了筹建公益文化基金, 村干部积极带头, 企业家、商贾能人、社会贤达纷纷解囊, 少则几百几千元, 多则上万元, 一下子筹集到了近百万元。再如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内容有一广场两会堂四室六廊, 建设总费用高达90万元, 村集体支出50万元, 社会捐助20万元, 上级补助20万元, 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硬软件设施建设, 成为丽水市示范农村文化礼堂。

在每年年初村集体的“财政预算”中, 湖川村都会专门安排一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用于群众文化活动。多年来, 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传统, 村主要干部认识也非常到位, 只要搞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 村集体都会全力扶持。经济问题解决了,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就有了切实保障。

三、做好群众文化需要一帮“文化红娘”

世间之事, 成败在人。搞群众文化工作, 亦如此。光有群众基础, 光有钱, 如果没有一帮文化热心人, 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 “文化红娘”, 也搞不好群众文化。“文化红娘”在群众文化活动中, 发挥的是组织者、牵线搭桥者、出谋划策者、宣传引领者的重要作用。

湖川村有一批素质高、为人好、有文化的热心干部群众, 比如村两委干部的吕文央、赵福玲等, 还有农家书屋管理员赵爱芬等, 她们本身就是多才多艺, 组织起文化活动来, 可谓是得心应手。由她们牵头组建的湖川村文化志愿者队伍非常活跃, 几年来, 相继组织开展了壶镇第五届“中力杯”篮球联赛、未成年人 “中国梦我的梦”读书演讲比赛、旧村改造文艺汇演、庆国庆大合唱等, 都极富有吸引力。一旦有文化活动, 可以说是喜闻乐见, 全村参与, 盛况空前。今年4月, 吕文央光荣出席了省妇代会, 还在大会上专门介绍了湖川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情况。

更为可贵的是, 湖川村不但自己村子群众文化搞得好, 还不遗余力地帮助临近村子。比如, 经常性地去做文化走亲、义务演出、巡回比赛等, 帮助引领兄弟村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获得了大家的广泛称赞。

乡村群众是中国最基层的群众, 乡村文化是中国最朴素的文化。发动乡村群众, 搞好乡村文化, 服务乡村建设, 是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的主要任务。

从湖川村的生动实践来看, 要搞好乡村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需要群众基础, 二是需要经济条件, 三是需要“文化红娘”, 三者缺一不可。

摘要:群众文化, 尤其是处于最基层也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乡村群众文化, 是打造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主要内容。毛主席曾经说过, 群众文化也就是工农兵文化, 劳苦大众文化, 就是革命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民大国, 乡村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乡村群众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乡村群众文化,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实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里以缙云县壶镇镇湖川村为例, 谈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乡村群众文化工作。

乡村文化调查 篇3

关键词:乡村档案;档案文化;现状调查;发展对策;实证研究

Abstract: Choosing the poet AI Qing's hometown of F village as a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angle of rural archive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get F village in rural archive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real situation through varieties of ways such as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expert advice on the groun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lag in benefits of archival work, traditional archival cultures being political, shortcomings of the village archives culture building in the system and technique, and the lack of resources was the main obstac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archives culture. From micro to macro analysis, this paper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chives culture construction, we have to make attempts in system construction, technique supporting, promoting publicity, and model demonstration.

Keywords: Rural archives; Archival culture;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Empirical research

鉴于档案自身的文化属性以及对保存人类社会记忆的重要贡献,关于档案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已有的研究,在档案文化的概念、特征和相关理论探索方面的成果较多,但少有深入实际的个案调查,这也是激发笔者选择实证研究方法的原因所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长期处于以广大乡村为核心的乡土文化之中,虽然近代以来受到城市工业文化的猛烈冲击,但是“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1]的格局并没有改变。2004年~2013年,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从中也可以看出“三农”问题仍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档案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研究的视野关切到这正在经受复杂变化的广袤乡村。

1 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

1.1 调查背景。在个案对象的选择上,笔者选取了著名诗人艾青的家乡浙江省F村。因为该村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档案工作基础,而这是开展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前提。同时,该村围绕诗人艾青所进行的人文旅游景点建设工程也为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相较于那些已经被确定为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的乡村而言,F村的档案文化建设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也让它更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代表性。

从2009年开始,笔者针对乡村档案文化建设这个主题,先后多次到F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该村的大致情况。同时,为了能够使调查更加深入,笔者还与该村村支书、村会计和J大伯等人建立了长期的联系,了解到更多该村发展中的细节。

1.2 F村概况。F村起源于洪武廿七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地理位置位于金华市中部,总面积0.2平方公里,距离镇中心只有1.7公里的路程,而距离全国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只有10多公里的路程。截至2014年底,全村共有农户556户,人口1198人,农民人均年收入12600元,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多元,工农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在乡村建设方面该村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先后获得了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重点培育中心示范村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2012年,F村成为浙江省8个旧村改造示范村之一,现已争取申报成为国家级乡村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F村作为浙中一个普通的乡村,之所以有文化建设的底蕴和诉求,一切源于诗人艾青这个文化标签的存在。F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艾青的故居和因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而广为人们所熟知的保姆大堰河的坟冢。该村人文旅游景点和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级政府和各种企业的关注与支持,无不与该村“艾青”文化符号相关联。

1.3 F村档案文化建设现状

1.3.1 具备档案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虽然人均田地稀少,但是借着毗邻浙江省义乌市的地理优势,F村的乡民早已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土地生存的方式,通过小商品来料加工、经营农家乐和个体经商等方式,逐步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加之,各级政府和企业对艾青故居人文旅游景点建设的关注和支持,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在逐年增加。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F村新修了便民服务中心,有相对完善的人员办公和档案存放地点,档案装具和基本档案设备的购买也在村财政能力的范畴之内。

1.3.2 已有档案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F村的档案文化建设诉求主要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档案需求和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两个方面,特别是艾青故居人文旅游景点的建设更是将这种诉求集中体现出来。乡民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档案利用的需求,只是这种诉求的几率非常小。例如,在核定旧村改造的补偿款时,乡民需要查阅相关的文件资料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追溯本村历史,建设村祠堂和村史走廊的过程中,需要找寻相关的族谱和历史档案作为依据;而在艾青故居的建设过程中,收集艾青生平,特别是小时候在故居读书生活的一些历史照片档案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在这些活动中,档案走进了乡民的视野,也引发了他们对于档案在哪里、怎么查、怎么展现等诸多问题的追问,也就有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档案文化建设诉求。

1.3.3 缺乏规范的档案管理形态。F村虽然有固定的档案保管场所,但是在档案管理的其他方面却也如多数乡村一样,缺乏规范的档案管理形态。在档案工作规划方面,虽然乡镇和村委会的成员都已经感受到了档案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迫于现实工作的压力,他们还无暇顾及,也就谈不上该村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在档案工作人员方面,基本沿袭着“谁办理,材料在谁手里”的方式。一位从F村出去的大学生,因为单位核定“三龄两历”需要其在该村时的村民花名册,经过多方打听,这份上世纪60年代的小册子从该村一位老会计个人手中查询得到。在档案管理制度方面,不管是档案的收集、整理还是提供利用,F村也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处于一种自发懵懂的状态。

2 乡村档案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档案工作效益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特征。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在我国经济条件仍不富裕的现实背景下,这种效益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效益,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在经济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将那些能够产生现实、直接经济效益的行业作为投入的首选。因此,“档案袋里不出粮食”、“没有档案,照样一年又一年”的思想就生动地反映出了乡村档案文化乃至整个档案行业不受重视的原因:档案工作所产生的效益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特征。

档案工作作为服务社会的一种公益性事业,经济效益并不是其首要目标。由于档案工作对社会所带来的收益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并不如企业一样直观明晰,因此档案工作效益带有很强的隐蔽性特征。同时,由于档案工作从收集整理到最后为利用者服务,都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档案工作效益还表现出滞后性的特点。所谓滞后性,主要是针对投资档案工作的效益周期而言,即指投资档案工作的效益在时间上具有延迟性[2]。无论是隐蔽性特征还是滞后性特征,都不利于民众直观地感受到档案工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阻碍了国家和民众对档案工作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在乡村档案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乡民对于“档案”语词的陌生,对于档案作用的误解,对于档案文化建设投入的迟疑也就不难理解,这是档案工作效益隐蔽性和滞后性特征所带来的对于档案工作的长期影响,这种状况的消解需要社会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民众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档案工作的长期不懈努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2.2 传统档案文化的封闭神秘色彩。从档案产生以及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发现,“光有工具价值的档案是不存在的,光有信息价值的档案也是不存在的” [3],但是档案作为“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双元价值结合体”,却不等于档案价值实现的相同。在“人本位——君本位——官本位”的档案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档案价值实现中工具价值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正如档案价值实现的椭圆理论[4]所阐述,统治阶级对档案工具价值的追求一方面抑制了档案信息价值的实现,档案信息价值只能为统治阶级服务,所谓“九卿翰林部员,有终生不得窥见一字者”就是最好的写照;另外一方面则因为档案工具价值实现的扩张性表现,使得档案更多的时候“实际上是君本位主导下为人治服务的工具”[5],也使人们逐渐将档案与“政治”、“神秘”、“封闭”等语词关联,让档案利用文化的空间不断被挤压。

传统文化的这种封闭神秘色彩也在笔者具体的实践调研中得到了印证。在实地采访时,面对乡村档案是什么的话题,受访者无一例外地将乡村档案等同或部分等同于人事档案,认为档案就是事关自己但自己却不能看的神秘材料。在采访具体的档案利用案例时,很多乡民认为自己从来就没有利用过档案。这一方面与乡民档案利用行为的确不多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他们对档案概念认识的偏差,有很多档案利用行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例如,在修建该村祠堂的过程中,利用了大量村民个人保存的照片档案,而这些材料在乡民心中从来没有将其与“档案”等同起来。

乡民对于档案神秘和政治性色彩的认识不仅体现在档案概念方面,而且渗透到有关档案行为的各个方面。这种神秘封闭色彩对乡民的影响更重要地体现在对档案的敬畏态度,因为心存疑虑,更多的乡民甚至不愿谈及与己有关的档案话题。他们始终认为档案充满了神秘和政治的色彩,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也最好少接触为妙。在这种心态下,谈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似乎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虽然档案管理机构和国家的档案管理政策已经相较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档案的“亲民”、“开放”形象还要进一步地发展和推动,档案形象的转变之路还十分漫长。

2.3 乡村档案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的缺失。乡村档案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国家层面的档案法律《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中缺乏有关乡村档案建设的明确内容,没有档案基本法的支持,容易造成实际工作中对乡村档案管理的忽视。其次,依据《档案法》建立起来的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其管理层级只能到县一级。这与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不宜设置过细相关,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因为缺乏档案部门的呼声,容易造成乡村档案工作与县市以上档案工作的脱节,这种脱节又具体体现在乡村档案工作在制度和技术标准方面的缺失。

在调研中,当F村的村委会成员和部分乡民意识到本村档案资源保存与开发的重要性时,想要参照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来进行本村档案室的建设时却发现很难找到适宜的规范性文本。国家和省级层面虽然有《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但是这些文件重在提高政府和社会对乡村档案的认识程度,具有宏观战略意义却缺乏可操作性。F村的村委会成员和部分乡民的意愿是希望在没有专业档案人员的现实条件下,能够找到可以复制和仿效的模板。从档案专业的角度解读,其实他们是希望能够找到较为权威并贴近乡村实际的乡村档案分类方案、乡村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乡村档案保管和利用的基本操作流程。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乡村档案建设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正逐步为政府和社会所重视,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规范文件,但是具体到乡民的操作实践层面,档案界可能更需要那些可供操作的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出现,这也是乡村档案发展所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2.4 乡村档案资源的匮乏和建设机制的失范。这里所提出的乡村档案资源匮乏,主要是针对乡村集体档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而言,不包括民间个人收藏的有关乡村档案资料。乡村档案资源的匮乏和建设机制的失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首先,乡村档案的绝对数量十分匮乏。不考虑案卷的质量和内容的有效性,F村现在保存的可以称之为“档案”的资料数量仅有不到一百卷,而这已经是附近几个村庄档案数量的最高值,甚至在有些乡村很难找到一卷严格意义上的档案。

其次,普遍缺乏乡村档案保管的统一明确场所。从实地的调查中发现,F村和周边的几个乡村,其档案要么是放在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委工作人员的手中,要么零散地放置于村办公室的一些柜子之中,档案的保管没有统一和明确的场所规定,这也从实体保管的角度造成了乡村档案资料的流失。

最后,乡村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等环节缺乏规范的控制。同档案的实体保管一样,乡村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等环节同样缺乏规范的控制机制。基于调研的现实情况,绝大多数乡村没有档案工作环节方面的制度规范,完全依靠乡村工作人员的个人工作经验和办事习惯来处置。例如在档案收集方面,有些乡村工作人员平时较为细心可能愿意保存一些档案资料在身边,而有些工作人员则可能办完就丢。在利用方面,不是以档案资料的内容来判断是否提供利用,而是以对方与自己是否熟悉、关系是否密切来决定。

3 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3.1 注意建设时机的选择,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乡村档案文化的现状受到经济、地域、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其发展要在正视现实差异性因素的基础上,注意建设时机的选择,避免口号式、运动式、行政命令式的情况出现[6]。例如,在笔者所调研的F村,虽然“艾青”这个文化符号已经客观存在几十年,但是以此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却是近几年的事情。究其原因,一则先前受制于该村的经济实力,无力投入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来规划和建设相关的旅游景点。二则,当乡民的重心完全在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阶段时,任何形式的文化建设往往成为一种奢谈,此时并不是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最佳介入时机。对于个体差异的尊重,也并不等于档案文化建设只能处于完全被动的行为方式。对于档案界而言,乡村档案法规制度的建设,典型村落的建设都是可以作为的地方。

3.2 完善乡村档案建设的法规制度和运行模式。笔者虽不赞同将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做行政命令式的推进,但是乡村档案的法规制度建设却是应该先行的,以便做好相应的宏观法制环境建设。在《档案法》进行修改时,“应该加大乡村档案工作立法的呼声,提高民众对乡村档案工作的认同度”[7],力争将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写入其中,以改善乡村档案在档案根本大法中缺乏明确规定的尴尬。在具体的档案操作层面,有关乡村档案资源的收集范围、保管期限和实体分类方案等需要有较为细致和可供操作性的方案出台,让乡民能够真正做到“依葫芦画瓢”。同时,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运行模式应该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意见。在现有的行政运行体系之下,乡村的村民委员会是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执行机构,他们离乡民最近也最了解具体的情况;乡镇一级政府则主要发挥“承上启下”作用;而县级政府机构则是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主管力量,需要做好宏观规划与指导。

3.3 建构基本的乡村档案资源建设体系。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档案资源建设是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源泉,乡村档案资源的建设需要从收集、整理以及利用等方面建构一个相对完整规范的体系。在收集方面,需要明确乡村档案“该谁拥有、由谁负责上交”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收集责任主体不明确是造成乡村档案资源匮乏现状的最主要原因。乡镇乃至县一级政府要对行政村档案的集体所有权给予明确,以免乡民特别是经手乡村公共事务的村委会人员误认为这些档案资源都属于其个人所有。同时,要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落实乡村档案资源接收和管理的责任人员,可以是兼职或者专职,但是必须职责明确。只有乡民有了档案归档上交的意识,同时又有人专门负责接收,才能从源头扭转当前很多乡村根本没有档案资料的尴尬状况。

在整理方面,可以将责任落实到乡村档案负责收集的人员身上,同时也可以采取集中整理或业务外包等方式来灵活处理档案整理方面的事宜。乡村档案文化建设可以合理地引入市场的力量,“借助市场在档案信息资源展示和推广等方面的成熟经验,解决在档案征集和整理方面的资金困扰”[8]。因为绝大多数乡村不可能拥有具备档案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因此,有关乡村档案整理方面的实体分类方案、收集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等技术性标准就迫切需要相应的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细化和落实,以减少乡村具体档案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在利用方面,要明确档案的利用范围和利用规范,让广大的乡民尽可能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档案带来的利益,从而也能进一步地推动他们建设档案资源的积极性。

3.4 注重典型个案的示范和宣传效应。毋庸讳言,我国乡村档案文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具备大面积推广开展的可能。但是,利用已经开展的较为成功的个案进行典型示范,起到积极的宣传推动效应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已有的成功个案会让附近的乡民感受到档案给予的切身利益,从而产生参照进行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动力。例如,浙江省将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德清县利用档案进行“和美乡风馆”的建设,为老百姓留住美好的乡村记忆[9],磐安县在特色文化村建设中利用档案元素延续古村落的文化血脉[10]等诸多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还以全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典型个案的宣传推广,以实现由点到面的辐射示范效应。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认同视野下的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践的考察》(项目编号:12YJA870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2] 陈永生.论档案工作效益及其特点——兼论不重视档案工作的原因[J].档案学通讯,1989(5):12.

[3] 覃兆刿.双元价值观的视野:中国档案视野的传统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8~9.

[4] 覃兆刿,范磊,付正刚,乐庆玲.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实现的一个发现[J].档案学研究,2009(5):3~6.

[5] 任汉中.人本位—君本位—官本位—以人为本 ——中国档案文化的回顾与展望[J].档案学研究,2006(2):10.

[6] 蒋国勇.社会认同视野下的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类型与特点[J].浙江档案,2012(8):14.

[7] 易涛.社会认同视野下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动力与条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5):10.

[8] 蒋国勇.社会认同视野下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6.

[9] 杨杏山,杨琦,方康顺,张玉良.留住老百姓的乡村记忆——德清县“和美乡风馆”档案有为有位[J],中国档案,2012(6):24.

[10] 周峰林,张大华,胡良田.延续古村落的文化血脉──磐安县档案元素对接特色文化村保护利用[J].中国档案,2012(6):22.

乡村医生现状调查 篇4

1.卫生室房屋陈旧,不能适应当地村民的就医环境。

2.卫生室设备短缺。

3.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日趋老龄化,乡村医生大多集中在较大的行

政村,年轻乡村医生流失严重,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

4.村卫生室,均不同程度存在行医不规范、滥用抗生素、乱输液、开“大处方”等问题,埋下医疗事故和疾病传染等诸多隐患。

5.受经营收入微薄、养老保险缺失等因素制约,我辖区一些较小的行政村甚至没有乡村医生,无法满足当地村民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6.乡村医生收入除部分医疗技术好的乡村医生外,乡村医生月收

入很多在500元至800元,部分乡村医生收入甚至低于500元。

7.由于业务能力差、执业环境差、没有辅助检查设备等原因,乡

村医生执业风险高。”

8.由于业务收入微薄,政府的经费补助不到位,个人生计难以维持,不少乡村医生无奈改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的,大多是年龄在45-50岁以上的老同志占多数

乡村调查报告 篇5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xx市农村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完善的过程,初步建立起以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截至xx月末,全市共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xx发展银行)x个、商业性金融机构(xx银行、xx银行)x个、合作性金融(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xx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xx个。

经过xx多年的改革和发展,xx市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惠民的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贷服务。如农行“连贷通”、邮储银行“小微易贷”、农信社(农商行)“乡村振兴贷”、工行“网贷通”以及建行“税易贷”等产品,有效发挥了金融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作用,有力支持了春耕备耕、粮食生产和收储制度改革以及水电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截至20x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xxx。xx亿元,较20xx年末增加xxx。x亿元,增长xx。xx%。“十三五”期间,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不断增强,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满足了涉农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

(三)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不断推进。20xx年以来,按照《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级联社分批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发〔20xx〕xx号)要求,xx市分四批完成了x家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工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二是xx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相继成立。中国农业银行xx市县两级分支机构相继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明确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县域+涉农”的职能边界,对推动“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农村抵押物范围不断拓宽。为解决农村抵质押物不足问题,20xx年,xx县、xx县被xx省列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重点县。20xx年,xx县被列为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两权”等抵押范围的扩大,为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资金投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四)农村金融生态不断优化

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截至年x月末,全市农村地区银行网点xxx个,布放ATM机xxx台,POS机具xxxxx台,农村人均持卡量x。xx张。二是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近年来,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深入推进“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全市采集农户信用信息xx。xx万户,占全部农户数的xx%。共评定信用户xx。xx万户,信用村xxx个,信用乡镇xx个,占全市xxx个乡镇的xx。x%。xxxx年,全市共有x。x万户农户享受到了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和优惠利率,金额达x。x亿元,平均利率x。xx%,为农户节约成本约xxx万元。三是金融消费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人民银行按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情况进行评估,20xx年度全市评定A类机构x家,B类机构xx家,C类机构x家。同时,持续加强现场来访投诉咨询人员的接访和xxxx投诉咨询电话及时分处办理。2020年办理xxxxx投诉xx起。

(五)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扶贫、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一是确保人总行新设的两项直达实体工具落地见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xx中支通过灵活运用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和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截至xxxx年xx月末,通过“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成功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x。xx亿元再贷款资金支持,排名全省第三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金额x。xx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延期激励资金xxx。xx万元,排名全省第一位。二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xxxx年x次定向降准,增加法人金融机构可贷资金xx亿元;xxxx年x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x。x个百分点,为全市法人金融机构释放资金约x。xx亿元,有效增强了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的运用不断强化。xxxx年以来,全市人民银行累计投放支农(含扶贫)再贷款资金xx。xx亿元(含展期),xxxx年xx月末,全市支农(含扶贫)再贷款余额xx。xx亿元,有效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三农、扶贫、民营小微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缓慢,金融发挥作用渠道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因辖内农村区域广且分散,农村地区资金交易量少、交易不活跃,涉农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投入收益低,导致金融机构布点和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当前xx市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为xxx个,远少于xxx个行政村的数量。二是农村地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加之交通不便,农村地区的电信网络建设普遍落后,信号差、网速慢、费用高、用户体验不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二)农村产业发展不强,金融发挥作用支撑不足

xx市地处滇中腹地,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市。从农村产业来看,主要为烟草、蔬菜、种养殖,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高。从层次上看,大多数农产品属于初级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生态农业以采摘、休闲和观光旅游为主,对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利用较少。同时,农村主导产业同质化明显,竞争比较激烈。产业发展不强导致金融资源缺少支撑,难以有效落地。

(三)风险缓释机制不完善,金融发挥作用动力不足

一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全市共有融资担保有限公司x家,但正常开展担保业务的只有xx市融资担保公司x家,由于在县域一级尚未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难以有效满足融资担保需要。二是农业保险广度、深度不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抵押贷款大多用于种植及收购农产品,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波动,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将迅速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xxxx年,xx市人均保险密度xxxx。xx元、保险深度x。xx%,分别低于全省(人均保险密度xxxx元,保险深度x。x%)xxx。xx元、x。xx个百分点,低于全国(人均保险密度xxxx元,保险深度x。x%)xx。xx元、x。xx个百分点。三是没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或风险补偿机制形同虚设。当前,xx市仍有县市未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即使已经建立的县市,也存在贷款出现不良难以代偿的情况。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例,截至xxxx年x月末,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余额xx。xx亿元,出现不良贷款xxxx万元,但只有x。x万元实现代偿,代偿率x。xx%,风险收益不对等制约了金融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四是尽职免责制度未有效落实。当前,虽然各类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完善和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尽职免责证明过程和材料较为复杂,“尽职免责”制度难以有效落实和发挥作用。如xx市内某商业银行共有职工xxxx多人,仅xxxx年就对xxxx人次进行了问责,给予xxxx人次经济处罚,处罚金额xxx万元,平均每人问责x。x次、罚款xxx元。另一商业银行成立近xx年,历史上仅有x个人实现尽职免责。在终身追责的背景下,信贷人员惜贷惧贷的心理普遍存在。

(四)农村产权配套政策缺失,金融发挥作用平台不足

虽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契合了县域经济主体的资源及银行贷款条件,融资主体可利用林权、农房等资源作抵押申请贷款,但是与农村产权相关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相关的体制、机制和平台缺位,导致确权不易、评估缺失、风险突出,运作流程不顺畅,参与机构权责划分不明晰,抵押贷款发放工作受到制约。以武定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为例,截至xxxx年x月末,试点近x年来,武定县农房颁证率仅为xx。xx%,农房抵押贷款不良率x。xx%,高于全市不良贷款率x。xx个百分点。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一)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经济金融互惠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结合xx市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特点,选准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巩固和扩大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如xx县“特色芒果”、xx县“冬早蔬菜”、xx县“xx壮鸡”、xx县“xx猪”),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换,提高种养殖科技含量,推动农村产业走差异化发展、科技化发展、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之路。在培育农村产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实施“回家工程”,发展“归雁经济”,吸引各类人才向农村回流,让农村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推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两权”交易平台,依托不动产登记中心平台,统一规范管理农村产权市场交易。为实现抵押、担保、转让和银行贷款抵押物处置、抵押权实现创造条件。三是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效能。落实涉农贷款新增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和激励金融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打通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实现政策性担保机构xx县市全覆盖,建立完善“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力度,稳步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在保供给,切实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政策性担保服务。

(二)从监管层面来说,要加强激励引导,调整优化考核机制

一是支持和助推产业链金融发展。不断完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面向农业龙头企业的推广、对接和运用,整合农业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和农户信用,破解小企业和农户抵押物不足难题,为上下游不同的主体提供链条式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及时给予商业银行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三是推动惠农、便民支付产品创新。立足农村地区群众支付需求,拓展政府电子支付平台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覆盖面,推进支付资源全民共享,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四是健全差异化激励机制。以正向激励为导向,从业务和机构两方面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对县域一定比例存款用于当地贷款考核达标的、贷款投向主要用于“三农”等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机构,其新增支农再贷款额度,在支农再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下浮。适度提高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落实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的监管考核要求。

(三)从银行层面来说,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篇6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原创的乡村旅游游居概念,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这种产业化,多元化的新模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词条目录

1简介

..1.1起源 1.2定义

2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和定义

3乡村展示

4发展概况

...4.1发展背景 4.2国外概况 4.3发展趋势

5开发分析

..5.1开发现状 5.2开发类型..5.3存在问题 5.4开发程序

6如何设计

7开发措施

....7.1特点结合 7.2结合事项 7.3经济 7.4培训引导

8相关研究

.8.1古镇旅游

9价值体现

10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公示名单

11结语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1简介

起源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诗画田园 唯美乡村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定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和定义

概念1:游居

定义:游居即旅游式居住。概念2:居游

定义:居游即居住式旅游。概念3:第二居所

定义:第二居所即以游居为主的旅游式居所。概念4:诗意栖居

定义:诗意栖居即生态文化游居方式。概念5:野行

定义:野行是以强身养性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行走无路径为特色的村野徒步运动。

3乡村展示

掌柜窑村是朔州市平鲁区晋蒙交界处,古长城脚下,古丝绸之路和走西口必经的一个原始自然的原生态村落,距109国道1.5公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李林、黄厚等革命元老和英烈曾在这一带多次作战,村民们积极参与给八路军抬担架、养伤员、送军粮、缝军鞋等支前活动,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属革命老区。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使人们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游客们还可以从事农耕、收获、饲养,步行、探险、运动.打猎.登山等活动。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就连老外都经常驻足赏景,并留下了“掌柜窑是个神奇美妙的地方”赞誉。

4发展概况

发展背景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概况

国外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国内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据《2015-2020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2009-2013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递增。仅2011年,乡村旅游行业就带来了86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

发展趋势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

(2)农业多产化: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

(3)农村景区化: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4)农民多业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5)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5开发分析

开发现状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这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laine and Golan 1993;Dernoi 1991)。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Fleischer & Pizam,1997;Page & Getz,1997;OECD,1994)。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Arie Reichel,Oded Lowengart,Ady Milman,1998)。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新华网,2001.12.30)。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Luloff et al,1994)。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增多(Fleischer & Pizam,1997)。同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Hall,& Jenkins,1998)。

英国Richard Sharpley(2001)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在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该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Bardo´n1987,1990;Bote 1987,1988;Candela 1992;Fuentes 1995)。

中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存在问题

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中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中国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中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中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开发程序

乡村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中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中国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

第七步:项目实施

建立以上乡村旅游开发程序是因为: 首先,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乡村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状况、乡村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

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因子 类 型 内 容

人口影响因子 人口自然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流出;季节性旅游者变化;农村家庭的迁入迁出;年龄、性别、民族组成的变化

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 形成对拟议开发的态度;村民受益差异;行政联系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面的不公平;改变就业机会;社会治安状况

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 扰乱日常生产生活的方式;邻里联系的变化;造成民族习俗、观念、宗教活动的差异;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区基础设施变化;土地的获取和支配条件变化;社区公共服务条件的变化;对已有资源的影响;休闲和文体活动变化

经济条件变化因子 就业人数、类型、收入的季节性变化;部分地块价值变化;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财政收支;拟议开发旅游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新增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其二,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

6如何设计

旅游规划项目组设计了业态旅游规划项目的开发建设,集中在旅游规划区内进行商务度假、疗养、峰会、演出,均将在这个区域内进行。旅游规划专家陈元夫教授认为:“建立开放街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景区的入口来考虑,还要使之成为贵阳的一个高端的休闲场所。纵观贵阳的休闲消费市场,没有什么场所可供周末或晚上消费。所以在该景区建设一个开放的商务度假区既满足了区域内人群的休闲消费,又满足了贵阳的城市生活。”

本旅游规划项目根据其主体定位与自身的地形情况,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七个功能分区,分别为风情走廊区,温泉产业示范,景观房产区,商务度假区,开放街区,商务办公区,预留土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精致的人文景观,将成为一些企业的办公首选地。建设商务办公区用来满足乌当区一些居民工作的场所,在建设的前期,可以将预留区栽植大量的乔木,用于育林,后期待到土地区域升值时,在做适当的开发建设。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专家唐童经过长期的实战案例,在乡村旅游开发设计中,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开发乡村旅游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委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项目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对于开发乡村旅游,要注意保持乡土特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

三、树立品牌。

四、开发乡村旅游要做好:开发乡村旅游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农村扶贫相结合,开发乡村旅游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资源保护和主打生态个性相结合。(五)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开发乡村旅游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开发乡村旅游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开发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强旅游收益,是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7开发措施

特点结合

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保持本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盐城市盐都乡村民居 联合经营

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结合事项

1.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与农村扶贫相结合

据估算农村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中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中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中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济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培训引导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诗画田园 注: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itourism),农业旅游一般译为agrotourism。

8相关研究

古镇旅游

古村镇旅游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其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其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未解难题。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其一一深入分析,谨此提出,供有识者思考。

1、保护对象、保护资金与保护机制(1)民居建筑的保护

古建筑是古村镇价值的突出表现,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古村镇中大部分古民居都属于私人财产:宏村全村134幢古民居中126幢都是村民的私人财产;周庄古镇内商铺中公有的(集体所有)占总房产的40%左右,私有的占60%左右,住宅中公有的(集体所有)占总房产的30%左右,私有的占总房产的70%左右。众所周知,古建的维修、养护费用颇高,而拥有产权的居民往往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动力来保护、维修这些古建筑,各级政府的保护资金数量和发放范围、方式极其有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对私有文物建筑的修缮原则上不安排财政经费补助,各级政府发放的保护资金数量有限,且仅针对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古民居失修倒塌的现象。

长期以来,对于众多古村镇中的古民居来说,保护资金的来源以及保护机制的确立都是个难题。一些地方探索了各种方式,如古村镇比较集中的黄山市]先后实行了不同的分类保护方式:区块和村落整体保护(如西递、宏村、南屏等);散落古建筑易地集中保护(如潜口民居、休宁古城岩);社会赞助(如日本丰田财团赞助屯溪老街);公益性认领等。2007年还出台了《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首批推出106个古村落,海内外个人可认领保护古村落民居并获一定时限的居住权(所有权不变),以期解决作为百姓私有住宅而非国家文物保护对象的古民居的保护问题。然而据悉该方案推出以来,响应者寥寥。

对于大量列入以及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来说,保护资金何来?到底是政府主导保护,还是居民自主保护,甚或社会资助保护?如何鼓励不同社会主体参与到古民居的保护之中?什么样的保护制度、机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长期有效?如何在法律上为不同保护方式确立合理的依据?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做出回答。

(2)文化空间的保护

如前所述,保护古村镇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一个文化空间,一个活的文化肌体。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文化载体(从强调保护单体古建而忽视整个古村落风貌的保护到同时保护文物遗迹、街巷空间、村落形态、乡土建筑与田园环境的转变),但对乡村文化、邻里关系、村镇特性、行为景观、风物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缺乏重视,没有相关法律,而且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以及相应的机制。相对于有形文物的保护而言,文化空间的保护更是任重道远,困难重重。

2、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

古村落和传统民居的所有权问题比较复杂,其中还夹杂了难以理清的历史因素。即使是产权清晰的古建筑,如古民居,也缺乏相关制度安排。一方面多古民居属于私产,另一方面对于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落民居,则其业主在享有所有权的同时,必须依照文物法对其进行保护。也就是说,作为文物的古民居来说,其产权归属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既不能像一般国有资产一样,也不能简单当作私人财产处置。对于此类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分配权、经营权,在法律上如何规定,相关的制度安排如何确定?这些都是影响古村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根本问题。

3、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

如前所述,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古村镇开发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格局,不管是村民自治,还是政府主导,甚或企业主营,各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作为古村镇旅游开发中最核心的几个利益相关者,其各自应该履行哪些职责,分别拥有哪些权益?其职责和权益,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产权、投资额、资产额、行政权还是其他?哪种开发管理模式在法律、制度上是合理的,在现实运行中是可行的?什么样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实现古村镇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此,恐怕不能用“存在就是合理”这样简单的逻辑来判断,而应该提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并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从理论上讲,新农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没有必然矛盾,但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大拆大建,拆除了一些珍贵的传统乡土建筑。同时由于乡镇撤并,人口向中心乡镇迁移,古村落衰落不可避免。如何处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拆除与保留、文物保护与利用开发、特色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标准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千村整治、万村示范”活动中避免千村一面,既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又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如何避免中国城市化建设中曾经发生的错误在农村重演?这些都是考验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难题。

思路解读

第一,结合襄汾城市开发与旅游规划发展的两大线索及战略分析,我们针对丁村文化乡村旅游区提出“大丁村”的开发战略构想,尊重并跳出丁村民居与丁村人遗址两大国宝单位的空间开发局限,分别以丁村民居为核心的丁村明清古村落、以及以丁村人遗址为核心的丁村国家遗址主题公园两大核心驱动项目,推动周围地区包括温泉旅游村(新丁村)、丁村温泉休闲度假区、汾河古人文生态农业休闲带、丁村人博览园等其他旅游主题区的建设,共同构筑以文化生态旅游、服务接待为特色的旅游景区版块——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并为旅游规划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服务的专属功能门区。

第二,为对接襄汾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我们继续放大“大丁村”的空间整合力,提出在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的东部,也即旅游公路靠近大运路的位置,以现有道路两侧的建设用地为基础,推动城市文化新区——丁村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形成包括:晋南明清家具城、丁村国际会议交流中心、晋南民间工艺教育基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晋南美食基地、以及居住社区等大项目的对外招商体系,在“大丁村”的品牌之下,增加地方投资热点,推动地方经济及城市发展。考虑此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在邻近大运路一侧规划有形象门区,包括形象大门、停车场以及可提供大型活动聚会的多功能文化广场等,可同为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和丁村文化创意旅游策划产业园服务。

第三,为加强未来本片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并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我们提出在现有旅游公路基础之上建设文化创意休闲景观绿廊,并规划建设温泉旅游村(新丁村)其与108国道连接的专属道路,配合以温泉休闲、中药养生等为特色的温泉休闲度假区规模性建设,远期逐渐将此道路打造为特色休闲娱乐景观绿廊。由此,以上两条景观绿廊可成为未来进入丁村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旅游通道,作为“大丁村”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

第四,考虑到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有“双国宝”的保护需求,所以我们规划了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与汾河古人文生态农业休闲带共同营造其所需的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未来丁村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城市新区的过度扩张。

第五,针对核心乡村旅游项目——以丁村民居为核心的丁村明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提出“活丁村”的开发战略构想。一方面,以丁村民居为载体,以丁村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填充内容,以动态表演、游客参与等方式活化内部产品,为展示内容注入生机。另一方面,以尊重历史、保护遗产为前提,避免硬性、强制性的政府整体拆迁和统一改造,以功能区块的划分确立并引导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合理的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活生生的人文集团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改造,从而实现丁村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丁村的自我更新。通过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共同展现五百年“活丁村”生气勃勃的魅力。

资源特色

府君山位于蓟县城关镇以北,作为城市公园和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背景,是蓟县城市旅游建设的重点区域旅游规划和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府君山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崆峒积雪”为古渔阳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国时期的《蓟州志》和《钦定盘山志》等对此山都有著述,并都有黄帝登此山问道广成子的记载。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庙,故改称为府君山。府君山作为蓟县城区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并且交通便利,其最主要的旅游资源特色在于道教文化底蕴,以及作为蓟县国家地质公园“窗口”和“门户”的地位,另外,府君山北麓的西井峪乡村旅游也较有特色。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的典故流传甚广。《庄子》中记载,黄帝当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见道教始祖广成子,求治国修身之道。第一次碰了壁,受到广成子的讥讽,黄帝回去后,捐弃天下,筑起一间别室,闲居默想三个月之后,再去求见广成子,广成子接见了他。

府君山又名无终山、崆峒山,据考证,广成子即修炼于此地,也是其得道成仙的福地,而黄帝问道广成子也发生于此。历史上,府君山有广成子庙、府君塔等道教建筑,可以说,府君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而广成子作为道教始祖,道教又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府君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旅游规划专家李树平博士分析: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几乎涵盖了蓟县地文旅游规划景观的所有内容,它是我国惟一记录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质历史的国家地质公园,其范围北起九山顶,南至府君山,东至八仙山,西至盘山,面积348平方公里。它保存着大量的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以典型、完整、系统、稀有、科学的内涵,记录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记录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自然遗产。

府君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同时,府君山以山下的国家地质公园广场为代表,也是蓟县国家地质公园面向外界市场的第一门户和重要窗口。

府君山东北麓的西井峪具有一定的建筑特色,村落有石头院、石头屋、石头胡同、石头路,周围有梯田石坝、悬崖沟壑、裸石陡坡、象形山峰等,开发乡村旅游旅游规划已初获成效,作为摄影及影视拍摄选景地,被称作民俗摄影村。西井峪规划打造为特色的艺术创作基地和民俗旅游胜地,成为蓟县乡村旅游点的重要代表。

除上述旅游规划特色外,府君山还有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中传颂的“五子登科”的窦氏遗迹。《三字经》中写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即是五代时期窦禹钧教子有方的故事。窦禹钧又称窦燕山,渔阳县人,即蓟县人,官至右谏议大夫。其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是朝廷命官,时人赞窦家五子为“窦氏五龙”。明朝文学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也讲述了窦禹钧拾黄金三十两、白银二百两而不昧的故事。蓟县还保存着窦禹钧的两处墓葬,一处即在府君山。

土地流转

在农村改革中,土地制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土地流转政策探讨 农村土地使用权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户与集体间的承包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承包者把有限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并收取一定转让费的行为。

1、农村土地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实行过三次比较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使农民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土地的产权,形成了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基本格局;第二次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阶段。这期间农村土地又收归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实现了从分散耕作到集中经营的过渡,形成了规模化经营的雏形;第三次是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阶段。这种经营方式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客观实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2、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当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经营模式已经实行了30来年,30年来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经济基础、人口与耕地数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家庭承包经营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客观上抑制了农村土地的适时调整和合理化的流动。新时期的土地流转政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的调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保障农民利益的需要,关系国计民生。

二、土地改革与乡村旅游发展

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0年多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总体来说就是我国乡村旅游还未形成产业规模,还没有得到深化发展。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受到限制,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受到了土地制度的瓶颈制约。

(2)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缺乏全省和全市区域范围的整体规划和空间控制,很多地区都是盲目性开发或者重复性开发,造成一哄而上,产品重复的局面。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缺少全域的统一规划,差异性小,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3)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户只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产品的特色和文化品位,开发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而且品牌意识也不强,销售不成体系,没有一套完整的预定和销售系统。加上缺乏旅游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产品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2、土地改革为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带来契机(1)乡村旅游规模化

土地流转政策实行后,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形成连片专业规模经营。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由当前的小块分割结构聚集起来变成大块结构,资源与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利于大资金的投入,使得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规模化乡村旅游开发,将可以形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乡村发展,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同时规模化基础的形成,为国内旅游产业资本、房地产业资本、工业资本、国际投资资本等进入我国农村,提供了基础。

(2)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

当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并不具备资本属性。土地流转政策实行后,其承包经营权就可以流转,那么资本的价值就可以衡量,并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由个体人身依附转化为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新形态。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就转化为一种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资本。旅游资源的资本化,对投资界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3)乡村休闲产业的壮大

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后,农村宅基地就可以集中,为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最大机遇。乡村旅游的深度体验,城市人对乡村环境空间的回购,城市人居住在乡村,就成为现实,这必将带来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带来乡村休闲产业的壮大.三、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随之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也具有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特征,特别是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使得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抓住机遇、提高认识是前提条件国家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政策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等,都使得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好。与此同时还应该提高对乡村旅游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将乡村旅游“做大、做活、做强”,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机制是关键

要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从业人员的培训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乡村旅游进行合理的统筹、科学的规划,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浪费,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健全的管理机制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3、采取合作发展模式是保证

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政府、企业、农民联合起来走合作发展道路,采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股份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可以使各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还应与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合起来,建立产业发展链,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旅游规划

第一,从资源本底[1]看,黄山市乡村间存在如下共性:本底支撑要素基本相同——都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宏大背景,以天人合一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为重要基础,以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符号为重要显性载体,以极富魅力的徽州文化为重要隐性载体及灵魂。其差异性则体现在细部层面,如:各地的民风民俗、土特产、特色乡村美食、村落周边具体环境(比如,依山为主?傍水为主?翠竹环绕?农庄环绕?)、田园景观、村落布局、人文背景等。

第二,从乡村旅游产品层面看,主题村落的共性在于:都具有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功能(如,住宿接待功能、观光游览功能、餐饮服务功能),只是配比不同、侧重点不同。其个性在于:结合乡村现实情况基础上提炼出的不同主题。通过个性主题有效摆脱同质化竞争,成为黄山市开展深度乡村旅游、通过乡村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三,重点梳理、挖掘村落富有开发潜力的个性元素,结合市场需求,深度包装、强化个性卖点,突出村落的鲜明主题与产品个性,从而形成能够被旅行批发商(中间商)及终端消费者——游客所广泛理解接受的、并能成功激起市场消费欲望的、个性化的乡村主题旅游产品集群,使理性的项目成为便于市场消费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由此塑造黄山市的乡村旅游总体品牌,构筑各类产品交汇融合、多元化产品组合、更具有个性化的旅游时空连续体。

9价值体现

为市民:提供吃、住、行、游、购等各类信息、周末休闲游线路,快速查询、在线预订。为商户:整合农家乐、度假村,地方景点、地方特产商家,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宣传、营销推广、短信预订、电子商务。

为企业:提供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拓展培训等服务。为主管部门:提供信息传达、网上评级、行业监管、经验分享。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

10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公示名单

北京市平谷区

河北省元氏县、承德市双滦区

山西省阳城县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黑龙江省木兰县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宜兴市 浙江省兰溪市、新昌县 安徽省霍山县 福建省泰宁县、连城县 江西省武宁县 山东省泗水县、临朐县 河南省登封市 湖北省远安县

湖南省新化县、麻阳苗族自治县 广东省博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海南省琼海市 重庆市武隆县 四川省武胜县 贵州省凤冈县 云南省澄江县 陕西省柞水县 甘肃省两当县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 大连市庄河市 宁波市宁海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公示名单 北京市

通州区第五季富饶生态农业园

延庆县四季花海农园

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 天津市

滨海新区海滨街沙井子三村 蓟县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 河北省

迁西县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观光园 宣化县假日绿岛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园 临城县尚水渔庄

武安市白沙村休闲农业园区 山西省

忻州市凤凰山生态植物园 阳泉市华北奕丰生态园

长治市襄垣富阳绿盈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 内蒙古自治区 宁城县黑里河松枫山庄 科右前旗玫瑰庄园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万通旅游度假村 辽宁省

鞍山市高新区山水庄园 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 辽阳市三禾农业观光园区 吉林省

抚松县康红农特产种植场 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朝鲜族民俗村 黑龙江省

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 兰西县锡伯部落 宾县滨州镇友联村 上海市

崇明县泰生示范农场 崇明县陈家镇瀛东村 松江区雪浪湖生态园 江苏省 如皋市长江药用植物园 无锡市绿源农业观光园 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 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 浙江省

杭州市余杭区琵琶湾生态农庄 台州市三门农博园

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野藤葡萄休闲观光园 嘉兴市南湖区梅花洲农业休闲园 安徽省

东至县江南农业科技园 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 和县林海旅游农业观光园 福建省 邵武市云灵山庄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 仙游县聚仙堂生态旅游山庄 永安市天斗生态文明示范区 江西省

婺源县江岭风景区 石城县通天寨荷花园区 浮梁县瑶里梅岭山庄 新建县溪霞怪石岭旅游景区 山东省

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泰安市岱岳区道郎镇里峪村 日照市淞晨茶文化产业园 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 河南省

驻马店市老乐山休闲农业产业园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 济源市养生嘉源休闲观光园 湖北省 襄阳市襄城区中华紫薇园 大冶市龙凤山生态园休闲度假村 竹溪县龙王垭生态文化观光园 湖南省

衡阳市珠晖区怡心生态园 长沙市开福区新富豪云尚庄园 城步苗族自治县神龙山庄 湘潭市昭山示范区山那边度假村 广东省

东菀市清溪生态农业产业园 连州市湟川三峡-龙潭度假区 潮州市紫莲度假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下街屯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簕山古渔村 阳朔县百里新村休闲农业示范区 海南省

三亚市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万宁市兴隆热带花园 琼海县博鳌美雅乡村公园 重庆市

涪陵区南沱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园

铜梁区巴岳山·玄天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开县奇圣现代观光农业生态产业园 合川区铜梁洞森林公园友缘山庄 四川省

广元市利州区曙光休闲观光农业园 丹棱县梅湖湾度假村 泸州市江阳区醉美江湾农业园 什邡市箭台村 贵州省

福泉市黄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示范园 赤水市金钗石斛生态示范园 云南省

香格里拉县藏龙休闲观光园 宁洱县磨黑镇 澄江县禄充村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白定村 陕西省

汉中市西乡钧鑫农场 合阳县洽川温泉度假村

铜川市新区照金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西安市沣东新城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甘肃省 皋兰县古梨园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 景泰县条山农庄 青海省

共和县生态休闲农庄

互助县高寨青海四和撒拉文化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隆德县神林山庄 永宁县鹤泉湖生态度假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尉犁县罗布人村寨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民俗风情园 奇台县壹方阳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大连市

庄河市银月湾民俗生态观光园 厦门市

同安区莲花罗汉山休闲农业园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二师五一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 11结语

对乡村债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7

债务形成原因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兴办公益事业, 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村级道路建设、“普九”危改欠账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占村级债务的79.5%, 欠发人员工资、其他经费支出形成的债务占村级债务的20.5%;垫解各项征收任务形成的债务占镇级债务的54%,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占镇级债务的9%, 欠单位和个人的款项用于运转经费占镇级债务的37%。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 乡村两级组织经费来源主要有: (1)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2) 上级争取资金, (3) 租赁收入, (4) 村级机动地发包收入, (5) 土地征用管理费, (6) 其他收入。以澄城县某镇为例:2005年度全镇总收入34.1万元, 其中:转移支付资金26.1万元, 镇级其他收入5万元, 村级收入3万元。总支出43.5万元, 其中:发放镇村两级干部工资18.5万元, 基本建设支出6万元, 经费支出15万元, 其他支出4万元, 支大于收9.4万元, 收不敷出, 难以保证镇村两级组织政权的正常运转, 逐年化解债务十分困难。

乡村债务严重制约了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阻碍基层事务的发展, 对维护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那么如何跨过这道坎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

一是变卖闭置资产消除债务。这几年, 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 撤村并组的实行, 一些办公设备渐渐被闲置起来, 腾出一些多余房屋和办公设施, 政府可以有序组织将这些资产进行拍卖, 获取一定的资金, 用于消化债务, 也可将一些资产进行租赁, 把死资产盘活, 从而积累一定的资金, 用于消化债务。

二是拓宽渠道筹集资金, 消化债务。我们应该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消赤减债。这几年, 各方面都在宣传转移支付政策, 这就希望我们的领导们积极去争取, 争取一笔是一笔, 能松口气则松口气, 只要能减轻债务, 就抓住这个机会不放。

三是厉行节约, 筹积资金化解债务。基层政府机构说大不大, 但开支渠道多, 我们应厉行节约, 可开支可不开支的坚决不开支, 必须开支的必须打紧开支。如水费、电费、电话费、车船费、生活费等, 稍一放松, 就会出现大漏洞, 最终出大问题, 只要控制好了, 日积月累, 也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化债关键时也可堵些“小口子”。

四是推行综合预算, 把乡镇的各项预算收入, 各部门收入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乡镇收取的各项管理费、乡镇政府的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以及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统一纳入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范围, 采取统一支出标准、统一核算口径、统一安排资金的方法, 管好预算内外资金, 解决三权归属问题;同时, 把实施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与实施县级财政综合改革、县乡财政收入上台阶工程和自立工程结合起来, 提高改革的综合效益。使其有利于逐步化解债务。

五是转变观念, 为发展乡镇经济搞好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乡镇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财源建设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造成了大量的乡镇负累。今后, 乡镇政府不应该再自办乡镇企业, 但可以为乡镇经济的发展创造种种便利条件, 突破经济成份的界限, 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充分发挥其市场优势, 多业并举,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均衡协调发展。

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调查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工作

消除贫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近年来,福建省因地制宜,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新路子,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乡村旅游对扶贫脱贫的重要意义

旅游扶贫是通过扶持发展旅游业,带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见效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文化理念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实现脱贫、不返贫。

对福建省而言,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拥有众多高山峡谷、溪流瀑布、湖泊草甸、茶园竹林和传统村落等多样性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扶贫可以有效地将贫困村的生态资源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促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坚持将扶贫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完善配套,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福建省积极出台关于乡村旅游扶贫的扶持政策,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1.乡村旅游“百镇千村”(2014—2016年)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2014年,累计申报特色村749个、特色镇115个、特色县8个,推进建设23个休闲集镇、80个特色村。

2.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在原有11个小额信贷创新试点县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政和、明溪、宁化等8个试点县。19个试点县为800多个贫困村的1.5万多农户提供无抵押贷款5亿多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

3.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设立旅游富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山区及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符合《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综合评价指标》文件要求的,每个基地补助不高于30万元;符合《乡村旅游特色镇(村)综合评价指标》文件要求的乡村旅游特色集镇,补助80万元;特色村按三类分类,分别补助不高于50万、30万和20万元。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

4.出台《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在将52个贫困村列入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名单的基础上,在全省22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选取约250个省级旅游扶贫开发重点村,打造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加快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升乡村旅游环境。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为此,福建省结合“美丽乡村”等创建工作,以项目为主要抓手,加大对重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重点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为乡村开展旅游扶贫打好基础。

2015年,福建省从本年度旅游富民专项资金中筹措500万元,并从国家旅游局争取旅游试点村专项补助资金近200万元,专项用于52个国家级扶贫试点村的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宁德市建设99个旅游厕所(新建83座、改扩建16座),总投资2792.1万元。柘荣县投入480万元,拓宽石山村村内旅游主干线绿化和茶园路网硬化;投入480万元,对石山村河道改造提升,建设防洪堤1930米;投入80万元,进行整村房屋立面粉刷;投资67万元,开工修建主村道路灯安装工程;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公厕、景观桥护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抓好特色旅游规划,促进旅游产业差异性发展。针对各贫困村旅游资源存在差异的现状,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部门提出“一村一特色,错位发展”的战略思路,强调规划先行,并积极组织有资质的旅游规划企业,开展旅游规划公益活动。截至2015年底,共有福建省融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福州博川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华夏武夷旅游规划院等11家规划单位参与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接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

与此同时,各地立足自身旅游资源,聘请旅游规划机构和专家,精心设计旅游规划。如柘荣县石山村委托厦门大学旅游系,编制了《环石山洋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3)》和《柘荣县石山洋生态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石山村量身打造了一套“世外桃源”式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功能定位为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健疗和静心养生。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聘请专业设计院,编制高峰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一心一带三区”(乡村游客服务中心,碧溪峡谷嬉水休闲带,高峰花海休闲娱乐区、大源乡村运动体验区、坪上莲海梯田度假区)。

(四)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助推旅游扶贫工作发展。

1.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机制初见成效。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扶贫村和贫困人口进行识别与分类,组织动员省内5A级景区、五星级饭店、五星级旅游社等大型旅游企业,与旅游扶贫试点村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有10家景区、12家酒店、15家旅行社与3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nlc202309081308

2.整村旅游扶贫开发机制持续推进。全省秉承“乡村旅游抓产业,产业发展带民富”的原则,积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发挥精品景区辐射作用,带动重点扶贫村脱贫致富。2015年,全省纳入统计监测的乡村旅游点累计接待游客394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其中,中国凤阳锌葡萄园等6个乡村旅游点的增幅超过100%;清新福建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101.31万人次,同比增长9.1%。

从地方情况看,泰宁县从2014年开始,打造以“渔悦水际、鹭嬉南会、花样音山、水趣崇际、耕读李家”为内涵的乡村旅游“五朵金花”专业村建设,带动该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促进当地农村就业。截至2015年底,该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07个,从业人员6351人,其中农民5398人,占总人数的85.0%。

3.精准扶贫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为此,福建省各地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积极探索扶贫投入多元化。一方面,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如三明市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可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额度为男性5万、女性8万、大学生10万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在基准利率上浮3个点内给予全额贴息;符合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条件的乡村旅游企业,可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基准利率的50%由各级财政分别给予贴息。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引入民间资本。如平和县焦路村利用本村村民返乡创业的资金2000多万,成立绳武楼旅游公司,并以荷塘、酒坊等项目为投资标的,以公司投资为主体,吸收村民自愿入股。泰宁县际溪村休闲农业示范点“耕读李家”出台民宿发展奖励政策,开发油炸米酥、地瓜片等,带动村民投资200多万元参与民宿经营、时令果蔬采摘和土特产品销售。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有效提升扶贫软环境。

1.深化闽台乡村旅游交流合作。为推动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和“百镇千村”建设,2014年和2015年,福建省旅游局分别组织全省281名和近500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赴台专题培训。

2.加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人才培训。2015年,组织5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村官,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村官培训班,接受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培训。

3.注重宣传营销,积极拓展客源。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帮助旅游贫困村提供网络预订与在线销售服务,全省10个智慧旅游试点县(市、区)扎实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建设。如漳浦县建成智慧旅游APP系统及旅游网,集合住宿、餐饮、购物等预订支付及电子地图、智能导购等信息化功能。泰宁县以泰宁旅游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订票、订房、购物等多种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网上交易。

各地紧扣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消费热点,多渠道推广乡村旅游品牌。如龙岩市积极宣传推介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统一推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系列乡村旅游活动,通过举办“中国樱花美,漳平最先开”樱花旅游文化节、金秋漳平乡村旅游节、打造“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春耕节、仙师杨梅采摘节、世界客属第二十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等特色节庆活动,培育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市场。2014年,全市累计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62次,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44.25万人次,同比增长37.1%;实现旅游收入43.49亿元,同比增长28.7%。

(六)旅游扶贫效果初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从近年来乡村旅游开展情况看,农民已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与收益群体,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和就业的主要渠道,精准扶贫效果初显。

据乡村旅游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1.24万人,其中当年新增就业人数1.38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数98.36万人,拉动农民增收42.36亿元。2014年,全省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4125.21万人次、增长33.7%,实现旅游收入299.90亿元、增长35.9%,显著高于同期国内游客人数、收入增速。2015年1—10月,宁德、南平调查的20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人均旅游收入3364.2元,比2014年全年增加367.6元。

素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立足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峡谷)运动乐园、七彩农场、野趣园等旅游项目,带动200多户村民参与旅游经营,目前在旅游公司直接就业的有160多人,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路子。2014年,该村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170元来自于旅游相关产业,占44.3%。长汀县庵杰村以“国家级生态乡”、“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2014年,全村共接待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200多万元,有65%的贫困户依靠乡村旅游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三、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调查显示,部分旅游扶贫试点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难以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当地村民旅游收入。如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的景区道路仅能单向通行,停车场规模偏小,难以容纳大型车辆,村内仅有一家农家乐能提供餐饮住宿接待;周宁县礼门乡通往陈峭村的6公里村道路,面小、弯道多、坡度大,阻碍了景区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二)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一方面,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地政府受自身财力限制,对乡村旅游投入有限,造成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如武夷山岚谷乡客溪村,虽被列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但缺乏与国家扶贫政策相配套的建设资金,现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缺口达100万元左右;连江县天竹村,虽然制订了2016—2018年乡村旅游规划,也已筹集50万元资金,但仍有180万元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投入以政府扶持为主,融资渠道单一。如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乡村旅游资金以政府部门投资为主,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土地多为租赁,难以获得银行抵押贷款,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重要瓶颈。

nlc202309081308

(三)缺乏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一是部分地方缺乏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在连江县所调查的6个乡村旅游扶贫村中,只有天竹村和山兜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其余尚未开展。二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数贫困村仍停留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层面,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如福鼎市赤溪村的万博华、耕乐园两家旅游公司,分别在九鲤景区的上、下游各自建设户外拓展、漂流项目,游乐项目雷同。

(四)扶贫村村民旅游扶贫参与率较低。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开发多以政府投入、政府管理为主,农民只从土地房屋等资源被征用拆迁时获得收益,从其他渠道受惠不多,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不高。2015年,长汀县刘源村、庵杰村的旅游从业人员分别为56人、81人,分别占村民总数的1.7%、4.3%;宁德、南平的20个扶贫重点村,从事乡村旅游的平均户数比例也仅为12.2%,旅游扶贫参与率较低。

(五)乡村旅游人才紧缺。从调研情况看,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的从业人员多为当地农民,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培训。如明溪县反映,该县贫困村旅游的管理人员和导游多由村干部兼任,身兼数职,难以面面俱到,古迹修缮人才培养困难,传统技艺传承难;长汀县庵杰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劳动力素质偏低,仅有个别村民担任漂流公司的导游。

(六)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有待提升。目前,部分地方的旅游扶贫项目分布广、规模小,主要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品牌知名度有限。如长汀县刘源村,主要通过国道、高速公路的广告牌和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方式单一,涉及面不广,只能辐射到周边市县。

四、进一步做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多渠道筹措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建议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品牌宣传、人才培训、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产业。

(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引导、鼓励村民、社会投资者依据规划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设施。

(三)制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科学制订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四)注重培养人才,提升管理水平。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驻村帮扶;组织开展重点村旅游扶贫培训,对农民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五)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大力推进旅游贫困村乡村智慧旅游建设,通过网络平台为贫困村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网络预订与在线销售服务;邀请省内外旅行社,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展览会,做好旅游贫困村的宣传和市场促销,不断提高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 经济地理,2002(3):241—244.

[2]邸明慧等.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县旅游扶贫适宜模式选择[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5):123—126.

[3]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7):558—560.

[4]吴璇欧,高晓峰.浅谈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构建[J].经济发展研究,2014,3(2):245—247.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欣文

上一篇:教科研先进个人总结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手印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