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共9篇)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篇1

孟凡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行政问责制的相关问题,文章从“我国实行政府问责制的现实困境”、“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行政问责制的完善途径建议”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一番粗浅的探讨,提出了“问责制需要建立良好的行政架构”、“问责体系需要健全”、“问责主体需要改善”、“问责客体需要明确”、“问责范围需要界定”、“问责结果需要多且有效”、“问责救济需要健全”、“问责制实施需要充足的保障”、“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紧密结合”、“重视问责文化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相关建议,指出行政问责制对于加强我国政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行政问责制:困境:成冈:完善途径

目录

1、内容摘要

2、关键词

3、正文

4、参考文献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起源于英国的责任政府观念标志着现代政府理念的诞生。所谓责任政府,起初是强调政府应对议会负责,后来发展成政府要对选民负责的相关制度,其实质是强调政府的权力应受到限制。因此,责任政府是在政府权力有限的前提下才得以成立的观念。从20世纪80年代近期开始,责任政府利问责制问题日益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运行方式的弊端日益彰显出来,人们开始思考政府改革和政府运作方式的发展走向等问题。

自2003年“非典”时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有将近2001位官员因重大责任事故、恶性违法事件而“下课”或遭严厉处分。如此大规模的免职、引咎辞职浪潮被人们称为“问责风暴”。随着问责制在一些地方的推行,要求建构责任政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责任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概念开始步入我国政治生活。要实现责任政府关键在于建构一套完善的政府问责制度。但目前,政府问责制作为新事物尚处于启动阶段,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笔者试就这一问题发表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我国实行政府问责制的现实困境

虽然“问责”已经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字眼,但是,政府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政府问责制的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无全国统一的关于政府问责制的法律,各地标准不一,甚至无法可依。关于问责制的法规、条例多散见于一些政策、文件中。这些规定在问责的范围、惩处的尺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中央已出台的几部关于约束党政领导干部的法律、法规,但其对问责制的指向尚不明显,有的虽已规定了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究,但如何追究,由谁来追究等问题尚无章可循。另外,在问责实践中,尚有违背宪法及其他法律程序的情况存在。如2005年,我桃江县一县属高级中学学生在放假后搭乘无照超载机帆船回家,机帆船因撞上河中挖砂船挖砂后堆积的石堆,造成发生船只倾翻,8名学生落水,其中死亡三人的恶性事故。事后,该县属高级中学校长被撤销职务,予以行政记大过处分。但该校长对处分结果不同意,认为自己处分过重。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但后来还是作出了维持原处理意见的结论。

(二)政府责任的划分、运用及评估标准不明确

在行政权责的划分方面,我国既面临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权范围交义、权责界线模糊的问题,也面临着各级政府部门内部权责划分不清、争夺权力、推卸责任等问题,在对责任进行追究时,就会出现被迫究部门责任缺位。在政府权责运用方面,目前仍存在独立性权力与共享性权力范围的模糊性及权责运用失衡之间的矛盾。

(三)同体问责力度弱,作用不明显

在行政实践中,政府内部的下级在执行上级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出现擅自更改政策、随意变通政策以谋取部门或私人利益,遇事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对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政府内部的上级部门应该追究下级部门的责任,进行同体问责。但事实上,同体问责的力度非常弱,效果也不明显。如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从未遇到的罕见的冰雪灾害。在抗击雪灾的过程中,我县有些单位部门及领导对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令不果断,办事拖拉,造成了灾害程度加重,损失加大的严重后果。事后,县纪委、监察部门依法处理了渎职干部8人,其中3人受到开除党籍、行政降职的处分,一名擅离职守的交警受到了开除公职的处分。

(四)异体问责发展缓慢

异体问责主要是发挥人大的作用。人大的问责主要是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的责任监督与追究。虽然宪法及地方组织法中都明确规定了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权力,但在实际的异体问责中,人大监督权的发挥是不充分的。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人大不具备监督及问责政府的权力,而在于人大的这部分权力要么被政府或党的权力所覆盖出现倒置;要么是人大在此方面认识不到位,工作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大缺少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化与程序化的规定。

二、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中出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政治体系发展不健全、配套制度与改革相对落后的原冈。

(一)责任型政府建设不完善

政府问责制是保障实现责任政府目标的重要制度,是实现责任政府的途径和手段。责任政府是政府问责制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只有在责任政府的框架下,政府问责制才有意义和生命力的。从这个角度说,目前,政府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困境也是与责任政府建设不完善有关的。责任政府建设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本位”、全能政府的痕迹仍然存在。第二,责任观念淡薄。第二,责任控制机制不完善。

(二)政府问责的政务公开尚未规范化

政务公开,即将行政程序、行政职权等除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外向公民公开,公民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政府的行政信息。目前,在我国所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尚缺乏对问责情况的规范化公开。在已发生的几起问责事件中,只是将问责结果告知公众而缺乏对具体问责程序的公开,暗箱操作仍是处理问责事件的常用方法。

(三)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不高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虽有觉醒,但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还不高,并且受客观条件不足的制约。首先,公民对参与问责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其次,高昂的问责成本抑制了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最后,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渠道过于狭窄,信息不畅通。

三、行政问责制的完善途径建议

毋庸置疑,从政治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角度加以衡量,行政问责制仍有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空间。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可为国家出台问责制度提供建议。

(一)问责制需要建立良好的行政架构

问责制是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相对于集体负责制而言,问责制就是一种首长负责制。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这是实行问责制的法律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在行政机构内部,如果仅仅有行政首长负责制,而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内部职能分工,那么,问责制有可能成为权责不明的制度。所以,问责制的稳健推行需要完善政府行政结构,进一步细分各级政府的职责。

(二)问责体系需要健全

完善问责制是一种含义广泛的制度。它不仅仅是指行政机构内部上级对下级的问责,是一种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从内部来看,问责制首先是一种首长负责制的具体化,是对行政首长违反行政义务,乱用行政权力的一种处分。在行政机构内部,上下级之间,问责制是一种层层承担责任的制度设计。从外部来看,问责制的内容更加广泛,它首先表现为公众对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的问责,同时还表现为人大机关、政协、各民主党派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问责,从更深层次来看,问责制还包括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的问责。

(三)问责主体需要改善

当前问责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在问责的启动上,目前还仅限于党政机关,这实质上是一种“越俎代庖“,而少有由人大或公众等其他主体来启动。二是在问责客体的汇报上,责任人究竟应该向领导个人报告,还是应面对更多的上级领导班子或是应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报告,还有待于明确。三是在调查核实上,目前主要是由纪检、监察、审计机关来完成的,而人大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实际上,这些失职官员是人大任命的,人大有权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和处理。鉴于当前人大和公民两个主要问责主体缺位比较严重,因此,改善当前问责主体的重点应该是:一是完善人大问责。把宪法赋予人大问责政府官员的形式——询问、质询、罢免、特定问题调查、弹劾权,通过规范程序加以保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完善公民问责,包括如何启动公民问责程序,要求问责的公民达到多少数量和比例时就可以问责等等。

(四)问责客体需要明确

问责客体不清,根源于责任主体的职责不清。拥有清晰的权、责、利是问责的前提。由于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造成官员的责任归属难以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责制的实施。

在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划分上有时并不明确,一些部门“齐抓共管”、“集体决策”的事情,个人责任的判定就相当棘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比如,一个地方出了该问责的事,要承担责任的到底是党委还是政府?如果需要政府承担,需要几级政府承担?具体又是政府中哪个部门来承担?哪些领导要负责任主管领导还是分管领导?责任主体不清,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当出现问题,需要问责,但追究起来往往无从下手。有时仅为“以平民愤”而去问责,这样的问责,可能出现“替罪羊”,可能该受问责的人没有被问责,其结果难以令官、令民心悦诚服。

(五)问责范围需要界定

问责范围应该如何恰当界定值得探讨。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何种行为应该被问责?何种行为可以通过别的途径给予约束?一个有效的问责,其范围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

行政问责与规范行政行为的其他法律法规之间关系如何协调统一,以达到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值得研究。如行政问责办法与《行政许可法》之间关系如何来处理?我们不能把所有规范行政行为的希望都寄予行政问责之上。而要明确行政问责更多的只是党纪政纪监督的一种补充、一种完善。

(六)问责结果需要多且有效

问责制度是法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行政官员的选任,到行政官员的监督,再到行政官员的问责,最后还需要行政官员向受害人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所以,行政官员失职是原因,而问责是必然结果。行政官员在承担了行政处分责任之后,如果法律有规定的,还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避免被问责官员“保留原级别,由组织上重新安排工作”或“一地失职,异地为官”等现象发生。只有这样,问责制度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七)问责救济需要健全

如果法律或制度赋予了个人一项权利,但是当这种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没有任何行政和司法保障,那么这种权利就是无效的。对被问责官员,我们还要注重保护他们的权利,赋予其充分、平等的陈述申辩机会,为他们提供充分、多样的权利救济途径。近年来的问责之所以被称作“风暴”,除喻其严厉、果断之外,恐怕还在一个侧面说明,问责程序设计上尚缺乏理性上的规范,现行行政救济法规中对受到处分的官员的救济办法尚处于薄弱甚至真空状态。强调对行政责任的救济主要源于两种思考:一是当前行政问责在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成熟健全的制度,在问责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和失误。二是行政问责的对象与现存的行政救济法规的对象存在着较大错位,在对被问责官员的权益保护上还不充分。既要避免被问责官员“一地失职,异地为官”,也要注意到被问责官员不一定是画上了政治生命的句号。

(八)问责制实施需要充足的保障·

问责制是政府制度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有机配合,问责制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充足的保障。这里只是对信息保障和制度保障作一说明。首先,问责制度必须建立在信息充分基础之上,必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一种制度化、法律化的行为,让政府时刻处于公众的视线之内,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能受到公众的制约。其次,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具体是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制度健全,实现问责制的刚性化、硬化,产生真正的约束力;二是通过制度的健全,实现问责制的细化、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当前亟待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有《行政程序法》、《信息公开法》和《国家监督法》等。此外,还要健全决策听证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经济处罚问责制、一事一议问责制、公民知情权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引咎辞职制度、责令辞职制度和向公民法人道歉制度等。

(九)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紧密结合一方面,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是行政问责的基础和前提,行政问责要以绩效评估指标作为依据。目前,由于政府绩效评估还不到位,因而行政问责也受到影响。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把问效与问责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行政问责,有利于整肃吏治,优化公务员队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行政人才。行政问责程序化后,可以从源头上对政府及其行政官员的权力、职责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定,防止和阻止其滥用、误用、不用公共权力的失职行为,将压力与动力、权力与责任、能力与效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任其职,就要负其责、尽其力、操其心。这样,势必能够促进行政官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责任政府的绩效。

(十)重视问责文化建设

问责文化是问责制的灵魂,问责的落实有赖于在政府官员乃至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问责文化氛围。问责文化的形成和逐步强化是问责制能否继续完善发展的基础。只有将问责文化内化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才能使问责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才能使官员更能积极面对社会的诉求和迅速回应公民的需要。在具体的措施上,首先可以加强对新入职和在职官员的问责教育,提高官员问责的意识,使得行政首长和公务员牢记肩负的责任,明确怎样履行职责,知道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后果。其次,考虑到问责文化的建设具有长期性且需要一定社会文化基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长期的问责文化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有效的的宣传教育来达到加强问责文化建设的目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眼光,不仅着眼于现任行政官员,而且要从更高更厂的角度着眼于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为问责制的推行提供广泛而深厚的问责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张创新、赵蕾《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毛政相《问责制必须走向制度化》,《理论探讨》,2005年第1期。

3、王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篇2

一、推进行政问责制的重要意义

在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推行行政问责制, 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效顶层制度设计。这项制度对于搞好各级公务员的监督管理, 强化领导干部的履责意识, 逐步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 都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 能够提高社会管理质量。这项制度要求国家公务人员对自己的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代价, 这样, 有助于各级公务员倾听民声, 体察民情, 重视民意, 通过调查研究等手段, 谨慎科学做出判断和决策, 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进而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第二, 能够树立公务员队伍的良好形象。行政问责制的推行, 为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避免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 在行使权力时增强责任心, 增强自律自警意识, 增强进取精神, 树立国家公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第三, 能够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行政问责制的推行, 要求各级公务员更新理念, 通过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行政管理是一门很深奥的社会科学, 要想提高管理艺术和水平, 公务员就应该自觉博览群书, 借鉴古今中外执政经验。同时, 深入基层向人民群众学习,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

第四, 能够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官场规则, 树立“无功就是过, 平庸就是错, 占位必司职, 无为就让座”的清风正气, 对于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材料和媒体披露出来的例证, 各地实施行政问责制以来, 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职责权限界定不清。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 导致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 在追究责任时, 相关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三个方面。因此, 只有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划分行政权力, 厘清“责、权、利”关系, 才能有效提升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使行政问责制切实发挥作用。

第二, 问责领域不够宽泛。从一些问责案例中我们发现, 有些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把“问责”过多地停留在行政领导体系中, 只重视对上级机关负责。与此相对应的是, 没有对党纪国法负责, 对人民群众负责。

另外, 还存在着问责范畴不够宽泛, 主要表现在仅停留在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的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 而对其他方面的重大过失却不予问责, 同时, 还存在着问责监督环节缺失的问题。

第三, 问责制度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经查阅我国行政问责制所适用的法规、条例, 其中不少责任标准过于笼统, 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监督制约机制欠缺, 问责常常被个人印象、人为因素所左右。长此以往, 行政问责难免会流于形式。

第四, 缺乏配套制度的保障。想要使行政问责制度顺利实施, 必须采取一些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措施, 并且这些措施必须立竿见影, 行之有效。但是在当今时期, 我国的行政问责制严重缺乏相关有力的改革措施作为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问责制的顺畅实施。

三、对完善行政问责制的思考与建议

目前, 行政问责制尚未进入稳定的运用阶段, 所以今后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探索和完善, 同时必须着手健全问责体系和制度, 构建新形势下的政府责任体系, 大力塑造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 推动政府行政行为科学化、规范化, 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第一, 要明确规范问责对象的范围。必须将应纳入行政问责制的客体范围具体化, 即将所有拥有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纳入问责范围。也就意味着不仅仅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 更要对各级党群组织、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等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负责。

第二, 要着力拓展问责领域。各级政府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对纳入问责范围的组织和人员建立评价制度和执行跟踪制度。同时依据经济损失、政治影响实施问责, 将政治、文化、道德等其他领域也纳入问责范畴。

第三, 要推进问责的法制化进程。在实践中, 要完善与行政问责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立法形式对行政问责的标准、程序、范围、主体逐步加以归纳整合, 实现由人治型问责向法治型问责的过渡, 进而达到行政问责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目标。

第四, 要强化公民和媒体的监督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 应该确立公民及公民团体在行政问责上的监督地位, 并通过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和保护, 健全公民行政问责的程序, 确保公民行政问责作用的发挥。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监督力量, 对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进行舆论监督, 从而对其产生政治压力, 发挥问责作用。

行政问责制 篇3

问责事项问责渠道

1.有令不行、有令不止

1、党支部和上级机关及其领导的指

2.独断专行、决定失误示、批示和通报;

3.滥用职权、违章行政

2、理事长副理事长提出的意见建议;

4.办事拖拉、推诿扯皮3

5.不求进取、平庸无能

6.欺上瞒下、弄虚作假4

7.态度冷漠、作风粗暴5

8.铺张浪费、攀比享受

9.暗箱操作、逃避监督6

10.监督不力、处置不当7

问责方式性

1、诫勉谈话12、取消当年评优先资格23、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4、责令公开道歉35、通报批评

6、调整工作岗位47、停职检查

8、劝其引咎辞职59、责令辞职

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 篇4

阳江市国土资源局翻印

-法 行问办

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强化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行政责任,促使各级行政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行政问责制,是对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政府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法律、法规赋予行政职能的单位以及各县(市、区)政府的行政相关责任人,包括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等,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导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进行行政监察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第三条行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

一、不认真执行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的有关文件规定、决策和工作任务;不落实上级决定的事项,影响政令畅通,导致工作目标任务不能完成的。

二、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权限、程序、时间和工作要求进行决策或审批、办理有关工作事项,造成工作失误、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不认真履行职责,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态度蛮横、推诿扯皮和“吃拿卡要”或乱收费、乱罚款等,影响部门和政府整体形象和全局发展的。

四、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或娱乐活动等行为的。

五、不采纳正确意见,不按照上级决定办事,干预他人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的。

六、虚报、瞒报、迟报、漏报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

七、政令不通,治政不严,对上隐瞒问题,对下包庇、袒护、纵容,或者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八、对市领导交办事项能办而不办,能提前办而借故拖延的。

九、在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处置重、特大事故以及在防治重大疫情中未按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

及时、有效处理,造成损失或严重后果的。

十、其他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检举、控告、投诉,或经新闻媒体曝光、工作考核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应进行行政问责行为,由市监察部门调查核实并对行政问责对象进行责任追究。如国家和省、市对行政问责已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对检举揭发行政过错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五条在追究问责对象行政责任时,应根据行政过错事实和职责情况,准确界定相关人员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依法对直接责任人、直接领导、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处理。责任追究方式包括诫勉谈话、提醒注意、书面告诫、责令限期整改、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考核为不称职、责令辞去领导职务、调整工作岗位、免职、辞退、纪律处分等。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第六条在进行责任追究时,应当区别初犯、重犯、屡犯及责任轻重等情况,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政策。

一、第一次出现需追究行政责任情形的,对直接责任人要调整工作岗位,对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要进行提醒注意,对主要领导要进行诫勉谈话,并向公众作出解释和责令整改;

二、一年内出现两次需追究行政责任情形的,以直接责任人要免职,对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要调整工作岗位,对主要领导要进行书面告诫,并视情节给予考核定为不称职。

三、一年内出现三次(含三次)以上需追究行政责任情形的,对直接责任人要依照有关法纪进行纪律处分或辞退处理,对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要责令辞去领导职务或免职,对主要领导要调整工作岗位或降级使用。

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应问责行为,一次就可依法依纪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调整、辞退或开除,并对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从重处理。

第七条被问责的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二、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第八条对情节轻微、未造成不良后果的问责行为,且责任人认错态度好并能认真整改的,可

免予问责;对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可不予问责。

第九条问责工作由监察部门负责执行,有关部门支持配合。

第十条本办法由市监察局负责解释。

行政问责制的实践与思考 篇5

作者:朱磊

来源:人民网

来源日期:2009-11-2

4本站发布时间:2009-11-25 10:05:40

阅读量:850次

今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的出台,将问责提升到了制度的层面,为深入开展好行政问责工作提供了法规上的依据和程序上的指导,但从目前各地问责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在问责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与问责初衷相违背以及不符合科学问责的现象,全面构建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责体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当前行政问责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责需要广泛的民主参与、需要不断的推动实施、需要彻底的责任落实、需要实际的效果应用、需要科学的思想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问责应有的作用,才能使问责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有力武器。然而目前实施的行政问责还普遍存在着诸如问责主体单一化、问责效应差、问责范围小等一些不彻底、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家庭式问责”,问责主体单一化现象较为普遍。行政问责制是一种全方位的责任追究机制,除政府内部的“同体问责”外,还应包括政府外部的“异体问责”,如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政党监督等。但就目前各地问责实施的情况来看,较多的注重了“同体问责”,而忽视了“异体问责”,这种问责主体单一化的“家庭式问责”模式,使行政问责制一定程度上局限在了行政系统内部,其他问责主体的监督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过场性问责”,问责的社会效应开始出现滑坡。问责本是加强反腐倡廉、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群众对政府公信度的有力措施,但是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问责过程中做表面“文章”,有走过场、玩作秀、搞形式主义的嫌疑,对被问责的领导干部处理不彻底、处置不到位,甚至有的出尔反尔,这边处理那边上任,使被问责对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过场性问责”导致老百姓对政府行政问责的真实性和诚恳度开始持怀疑态度,问责的社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反而开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政府公信度的认可。

3、“突发式问责”,问责的长效性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问责制的建立不是为了单纯的事后惩处,其指向也不是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之后,而应是惩教结合,并贯穿于各种公务活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全过程之中。然而,当前各地的行政问责往往发生在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之后,突发式的问责干部、处理干部,这种“突发式问责”虽然对整肃干部队伍起到一定的威慑与警醒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一种常态。“突发式问责”的偶然性决定了问责制的长效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问责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应。

4、“结果型问责”,问责的范围被片面的缩小。从当前地方政府的各类问责案例来看,问责范围多集中于公共安全事故和服务效能领域,侧重于对发生重大事故的事后责任追究和违反工作纪律的效能问责。而对不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对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执行不力,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决策失误,以及施政失败造成重大损失等事由则较少被纳入问责范围。这种只问损失,不问过程,只问结果,不问原因的“结果型问责”,片面的缩小了问责范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问责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全方位的监督、惩罚、教育的作用。

5、“算账式问责”,问责的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问责的意义是进一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它的目标是督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兢兢业业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然而,当前多数地方政府对干部的问责更多的是局限于各类目标任务的完成上,对未按要求完成指标任务的进行行政问责,来个“秋后算账”,这种“算账式问责”片面的成为上级领导保障其政令畅通的一个惩处手段,而忽视了问责制其应有的其他更为深远的意义。

二、对深入推动行政问责制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如何深入的贯彻好全会精神,把问责制深入落实到科学发展观中去,笔者认为,在推行问责制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问责宣传引导,营造健康的问责氛围。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对问责制的认知、认可和认同程度,引导群众科学对待、大力支持行政问责工作,并通过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及其他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使行政问责制深入群众之心、深入干部之心。另一方面要严肃查处、及时公布一批行政问责的典型案例,尤其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处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发生损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特大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不力,以及其他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从快查处、从速问责,并对问责处理结果及时公布,公开透明,以问责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推动形成行政问责的浓厚政治氛围和社会氛围,为问责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群众基础。

2、要扩大行政问责范围,全面发挥问责的惩教作用。一是在问责对象上要扩大范围,一方面要突出以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大对主要责任人的问责力度,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机关少数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对行政机关一般工作人员进行问责,进一步扩大问责对象的范围,全面提升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二是在问责内容上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在中央下发的《暂行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扩大问责范围,在注重有错问责的同时,更要注重无为问责,把问责制真正全面的贯穿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等行政行为全过程。三是在问责频率上要扩大范围,将行政问责常态化,推行季度问责制、常规问责制、督察问责制、部门问责制等灵活的问责类型,使问责制真正成为监督和督促各级干部的有力工具,充分发挥其惩教功能。

3、要加强异体问责力度,进一步提升问责的民主参与度。异体问责是一种更为有效、更具有公信力、更符合民主政治要求的问责方式。在实施问责的过程中,要注重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的整合,提升异体问责的参与程度,从而提升问责的民主效力。一是要不断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和问责作用;二是要发挥司法机关行政问责的作用,依法追究行政过失行为和行政不作为行为者的责任;三是要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督促问责工作的开展和问责结果的落实;四是要强化公民及人民团体的行政问责作用,进一步确立公民及人民团体行政问责的主体地位,健全公民行政问责的程序,确保公民行政问责作用的发挥。通过进一步加强异体问责力度,进而实现问责主体的多元化,提升问责的民主参与度和问责行为的公开度,最终实现问责效应的最大化。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篇6

一、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行政问责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成效, 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 在查处贪污犯罪、违法违纪上, 一大批违法违纪干部落马。但是, 由于行政问责制还处于发展阶段,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政府信息公开度低, 阻碍行政问责

政府信息公开多少, 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于行政行为的知悉程度, 从而影响对行政问责的实现。据统计, 目前我国政府占有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 如果政府不将需要公开的信息透明化, 社会无法得知何种行为可以问责, 又如何问责。此外, 政府对于媒体的过度控制, 也严重阻碍了对其行为的问责进程。现实当中, 一些地方政府为维护“形象”问题, 报喜不报忧, 包庇违法行为的公开, 运用行政权力千方百计地阻挠新闻媒体对不利于官员仕途的事实真相进行报道, 极大的限制了行政问责的实现。

2. 过度依赖同体问责, 异体问责缺失

根据问责主体来划分, 行政问责分为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两种类型。同体问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对行政官员的问责或者系统内部检查机关的监督审查。而异体问责则是包括人大、各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公众等对政府的问责。我国的问责形式主要为同体问责, 异体问责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 同体问责虽然具有效率快、作用直接的优点, 但却存在官官相护、追责不彻底等现象, 难以保证行政问责结果的公正, 从而减弱行政问责制的力度。现阶段, 我国的人大、民主党派等对政府的问责远没有落实到实处。

3. 过度依赖同体问责, 异体问责缺失

行政问责制是我国近些年建立起来的一种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 它的建立对于追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官员的不法行为的责任, 创造合法合理的行政行为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 目前我国的行政问责各地方法规各异, 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 很多规范操作性弱。此外, 很多行政问责是由于事件社会影响巨大, 上级部门“责令严查”下才得以追究政府官员的责任, 其追究程序缺失, 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 容易导致问责随意性大, 致使行政问责形同虚设。

二、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途径

1. 政务信息公开, 突出媒体舆论监督

政府信息公开, 将行政机关的每一个行为置于阳光之下, 能够更好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样地, 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做出违法行为时, 使社会能够及时、高效地对其进行行政问责。虽然我国已制定《政府公开信息条例》, 但与法律相比, 其效力仍然有限。所以, 在与诸如《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发生冲突时, 必将优先试用法律, 从而导致信息公开受阻。因此, 应将《政府公开信息条例》上升为法律, 提高其法律位阶。另一方面, 要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 赋予媒体对违法行政行为的自由报道权利, 提高对其监督强度, 为实现对其行政问责奠定坚实基础。

2. 加强异体问责力度, 提高问责质量

加强异体问责的力度, 有助于提高问责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加强异体问责, 需要全面发挥人大的监督功能。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它能否履行好对政府的监督职责, 直接关系到问责的效果。因此, 要真正赋予大人权力去问责违法行为。此外, 民主党派和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量不可忽视, 随着民主意识的增长和新公共管理理念的盛行, 公众参与成为行政发展的必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们的参与, 对于全面监督、问责行政行为发挥重要作用。

3. 完善问责法律规定, 问责运作制度化

虽然我国的不少地区都出台了行政问责的法律规范, 但是在实际当中, 由于可操作性偏弱等原因, 并没有发挥实效。因此, 应当在立法上提高立法技术, 中央和地方的法规统一好效力, 避免出现冲突。增加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 在立法过程中, 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以免致使无法实施。

行政问责作为一种追究行政官员违法失职行为的行为, 必须将其运作制度化、体系化, 不应只根据红头文件来追究。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度及可操作性强的失职、失责追究制度。对行政问责主体及权限、客体及职责、问责事由情形、以及问责程序等等均应做出具体的规定, 以便能够公正、有效、及时对失职违法行政行为进行问责, 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周亚越.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

[2]徐元善, 楚德江.绩效问责:行政问责制的新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1) .

[3]陈静, 周峰.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问题与完善[J].福州党校学报, 2007, (2) .

[4]潘爱国.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与完善[J].学理论, 2013, (21) .

[5]王铭, 周勇.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问题与完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 2008 (3) .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篇7

[考试时限]:60分钟 00172

4[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政治家常说要对历史负责,实际上,政治家并不能真正地对历史负责。正确

2、对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开展问责制的培训,是时代的必然。正确

3、在我国,问责其实刚刚开始。正确

4、问责持续的以“风暴”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正常状态。错误

5、问责与党纪、政纪处分,互不替代。问责不能代替党纪、政纪。正确

6、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问责制,相比较中国大陆来说,其问责对象非常多。错误

7、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不在问责对象范围之内。错误

8、权责对等意味着直接责任大于间接责任。正确

9、在问责的个案中,主要应考虑的是领导应承担直接还是间接责任,而关于领导的主观意识是善意过失还是故意,则不在考虑之列。

错误

10、结果责任是公共服务强调结果导向产生的责任。正确

11、我党推行的问责文化,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无比从严。在从严治党的时代,对领导干部问责,要保持一种高压态势。正确

12、在我国,有责必究是通例,从轻问责、免责的情况不可能出现。错误

13、尽管责任有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分,但是集体责任必须转化为个人责任,否则所谓具体责任就有可能落空。正确

14、责任个人化原则并不意味着在出现事故责任后,由官员个人承担结果责任。错误

15、所谓责任政府必须是可问责的政府。正确

16、领导要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但不必为下级的行为负责。错误

17、领导对下属的工作失误和过错,承担的是政治责任、间接责任。正确

18、对于问责,虽然各地区、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同类事件处在不同的背景下,后果和影响应该是一致的。错误

19、《暂行规定》对需要问责的情形,应采取哪种问责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错误

20、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要问责领导。正确

21、(2008年)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实行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22、问责的全部正当性,在于(B权为民所授)

23、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A萨缪尔森)在所写文章《为什么我永远也不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中,描述政府部门的官员来自“下面的反对,上面的压力;成功时的寂静,失败时的喧嚣;随时随地、任何时候官员都被纳入行政问责制的框架”。

24、我国第一次问责最高级别,即国务院总理的案件发生在哪一年哪一次事件中(B 1979年“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

25、2003年兴起的“问责风暴”,成为胜利战胜(B非典)的转折点。

26、1988年,(A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后,导致时任林业部的部长杨钟被撤职。

27、(C2008)年,被媒体称为“问责年”。

28、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最早引入了(B责令辞职)形式。

29、2004年,(B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实施,对辞职做了分类,明确各种辞职的条件。

30、2006年1月1号实施的(D《公务员法》)对各级、各类公务员,尤其是公务员中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31、(D200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了问责和党纪、政纪处分的关系,实现了党政官员一体问责。

32、2009年7月分出台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选用狭隘的问责含义,表明问责跟党纪、政纪处分,互不替代。

33、我党推行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最早来源于(C中国香港)。

34、(B 2002)年,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香港推进官员问责制。

35、问责的方式和党纪、政纪处分的问责方式,它们是(A并列)的关系。

36、(A权责一致)是行政问责的核心原则。

37、英国启蒙思想家密尔在他所著的(D《代议制政府)一书中指出,如果能将权利和责任统一起来的话,就可以放心地将权利交给任何人。

38、()原则,是从严要求的体现,它意味着有过错必须承担过错责任。

39、严格责任除了有过错要承担过错责任以外,领导干部还必须承担另外一个责任即(A结果责任)

40、问责制本身是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产物,表面看来仅仅是涉及到官员个人的问题,但从最终的效果看,问责是(B执政党)的表现。

41、在我国,(B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调查和提出问责的建议。

42、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被问责官员觉得问责不当的,可以(D申诉)

43、2003年,香港财政司司长(A梁锦松),因买车涉嫌避税**辞职。反映出香港问责文化对官员的严格的要求。

44、(D责任全面)原则意味着有责必究是通例。

45、(D 2009)年,重庆市实施《促进开放条例》,规定:开放工作发生失误,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造成一定损失,但符合所规定三个条件的,可以免责。

46、(A 200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只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使工作发生失误或造成一定损失,有关人员可予免责

47、(B责任个人化)原则是问责的落脚点。

48、2009年4月1号,《(B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应予问责的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各自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问责

49、(A《公务员法》)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

50、(B“三聚氰胺”事件)事件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指责部分领导干部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

51、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15条规定:“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A国务院)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52、(C《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4条规定:“给予公务员处分,应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

53、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由组织部门、人士部门、或者纪检部门、监察部门调查,并且提出处理建议;在提出处理建议的基础上,由问责决定机关根据(B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

54、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要问责(A领导)直接负责人 直接领导决策人

55、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被称为(B特别重大事故)

56、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被称为(A重大事故)

57、《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要问责(A领导)

58、2006年1月1号实行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D24个月)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

5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受到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A一年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60、《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62条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A 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条件,可以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61、《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关于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市县政府要(ABC)

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

建立健全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制定法制讲座计划并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集中培训制度,做到学法的计划、内容、人员、效果“五落实”

62、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对象包括以下哪些类型的官员(ABCD)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领导人员,参照执行

63、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的方式包括(ABCD)

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

64、《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要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ABD)

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

65、权责一致原则,包含内容有(AB)权责对应权责对等

66、权责对应中的“责”,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的责任(ABCD)政治责任 道义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

67、过错责任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ABD)违法履行职责不当履行职责履行职责不力

68、《问责暂行规定》第3章关于“实行问责的程序”规定,问责的程序包括(ABC)

调查和提出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申诉

69、问责的依法有序原则,除了要求问责的对象、事由、方式和程序等法定外,还涉及到(BC)因素的补充。政治惯例 问责文化

70、有责必究包含(AB)方面的内容。谁有责就问责谁有什么责就应当追究什么责

71、《暂行规定》指出,党政领导干部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AB)

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72、由官员个人承担结果责任,能够起到以下哪些功能和目标(AD)平息民众愤怒防止社会震荡

73、责任个人化原则实现了(ABC)基本的要求。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必到底

74、问责制的运行规则包括(ABC)客观事实责任制副职负责制连带责任制

75、民警违反公安部五条禁令的,(AB)

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纪律处分

民警违反规定使用枪支致人死亡的,或者持枪犯罪的,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撤职

76、“可问责”的政府问责的是(AC)岗位责任领导责任

77、以下哪些情况属于“重大”或“特别重大”的事件、案件范围内的(ABC)

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给党和国家形象以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78、政府存在滥作为或不作为、违法作为引发了(ACD)要追究领导干部在管理活动滥用职权、违法行为或者不作为的责任。群体性事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网络公共事件

79、《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ABC)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80、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应(AB)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篇8

1、政治家常说要对历史负责,实际上,政治家并不能真正地对历史负责。

正确

2、对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开展问责制的培训,是时代的必然。

正确

3、在我国,问责其实刚刚开始。正确

4、问责持续的以“风暴”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正常状态。

错误

5、问责与党纪、政纪处分,互不替代。问责不能代替党纪、政纪。

正确

6、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问责制,相比较中国大陆来说,其问责对象非常多。

错误

7、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不在问责对象范围之内。

错误

8、权责对等意味着直接责任大于间接责任。

正确

9、在问责的个案中,主要应考虑的是领导应承担直接还是间接责任,而关于领导的主观意识是善意过失还是故意,则不在考虑之列。

错误

10、结果责任是公共服务强调结果导向产生的责任。正确

11、我党推行的问责文化,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无比从严。在从严治党的时代,对领导干部问责,要保持一种高压态势。

错误

12、在我国,有责必究是通例,从轻问责、免责的情况不可能出现。

错误

13、尽管责任有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分,但是集体责任必须转化为个人责任,否则所谓具体责任就有可能落空。

正确

14、责任个人化原则并不意味着在出现事故责任后,由官员个人承担结果责任。

正确

15、所谓责任政府必须是可问责的政府。

正确

16、领导要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但不必为下级的行为负责。

错误

17、领导对下属的工作失误和过错,承担的是政治责任、间接责任。

错误

18、对于问责,虽然各地区、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同类事件处在不同的背景下,后果和影响应该是一致的。错误

19、《暂行规定》对需要问责的情形,应采取哪种问责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

正确

20、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要问责领导。

正确

21、()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实行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C

2008年

22、问责的全部正当性,在于(B)

权为民所授

23、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A)在所写文章《为什么我永远也不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中,描述政府部门的官员来自“下面的反对,上面的压力;成功时的寂静,失败时的喧嚣;随时随地、任何时候官员都被纳入行政问责制的框架”。

萨缪尔森

24、我国第一次问责最高级别,即国务院总理的案件发生在哪一年哪一次事件中(B)

1979年“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25、2003年兴起的“问责风暴”,成为胜利战胜(B)的转折点。

非典26、1988年,(A)事故发生后,导致时任林业部的部长杨钟被撤职。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

27、(C)年,被媒体称为“问责年”。

2008年28、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最早引入了(A)形式。

引咎辞职29、2004年,(B)实施,对辞职做了分类,明确各种辞职的条件。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30、2006年1月1号实施的(D)对各级、各类公务员,尤其是公务员中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公务员法》

31、(D)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了问责和党纪、政纪处分的关系,实现了党政官员一体问责。

2009年32、2009年7月分出台的(C),选用狭隘的问责含义,表明问责跟党纪、政纪处分,互不替代。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

33、我党推行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最早来源于(C)。

中国香港

34、(B)年,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香港推进官员问责制。

2002年

35、问责的方式和党纪、政纪处分的问责方式,它们是(A)的关系。

并列

36、(A)是行政问责的核心原则。

权责一致

37、英国启蒙思想家密尔在他所著的(B)一书中指出,如果能将权利和责任统一起来的话,就可以放心地将权利交给任何人。

《论自由》

38、(C)原则,是从严要求的体现,它意味着有过错必须承担过错责任。

严格责任

39、严格责任除了有过错要承担过错责任以外,领导干部还必须承担另外一个责任即(C)

间接责任

40、问责制本身是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产物,表面看来仅仅是涉及到官员个人的问题,但从最终的效果看,问责是(B)的表现。

执政党

41、在我国,(B)负责调查和提出问责的建议。

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

42、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被问责官员觉得问责不当的,可以(D)

申诉43、2003年,香港财政司司长(A),因买车涉嫌避税**辞职。反映出香港问责文化对官员的严格的要求。

梁锦松

44、(D)原则意味着有责必究是通例。

责任全面

45、(D)年,重庆市实施《促进开放条例》,规定:开放工作发生失误,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造成一定损失,但符合所规定三个条件的,可以免责。

2009年

46、(A)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只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使工作发生失误或造成一定损失,有关人员可予免责

2006年

47、(B)原则是问责的落脚点。

责任个人化48、2009年4月1号,《(B)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应予问责的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各自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问责

广州市

49、(A)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

《公务员法》

50、(B)事件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指责部分领导干部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

“三聚氰胺”事件 51、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15条规定:“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A)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国务院

52、(C)第4条规定:“给予公务员处分,应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53、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由组织部门、人士部门、或者纪检部门、监察部门调查,并且提出处理建议;在提出处理建议的基础上,由问责决定机关根据(B)来综合考虑。

实际情况

54、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要问责(A)

领导

55、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被称为(B)

特别重大事故

56、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被称为(A)

重大事故

57、《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要问责(A)

领导58、2006年1月1号实行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D)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

24个月

5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受到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A)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一年内

60、《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62条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A)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条件,可以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一年内

61、《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关于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市县政府要(ABCD)

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

建立健全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制定法制讲座计划并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集中培训制度,做到学法的计划、内容、人员、效果“五落实”

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62、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对象包括以下哪些类型的官员(ABCD)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领导人员,参照执行

63、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的方式包括(ABCD)

责令公开道歉

停职检查

引咎辞职 责令辞职

64、《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要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ACD)

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权责对应,实事求是

依靠群众、依法有序

65、权责一致原则,包含内容有(ABD)

权责对应

权责对等

依法有序

66、权责对应中的“责”,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的责任(ABCD)

政治责任

道义责任

行政责任

法律责任

67、过错责任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ABD)

违法履行职责

不当履行职责

履行职责不力

68、《问责暂行规定》第3章关于“实行问责的程序”规定,问责的程序包括(ABC)

调查和提出问责建议

作出问责决定

申诉

69、问责的依法有序原则,除了要求问责的对象、事由、方式和程序等法定外,还涉及到(BC)因素的补充。

政治惯例

问责文化

70、有责必究包含(AB)方面的内容。

谁有责就问责谁

有什么责就应当追究什么责

71、《暂行规定》指出,党政领导干部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AB)

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72、由官员个人承担结果责任,能够起到以下哪些功能和目标(AD)

平息民众愤怒

防止社会震荡

73、责任个人化原则实现了(ABC)基本的要求。

问事必问人

问人必问责

问责必到底

74、问责制的运行规则包括(ABC)

客观事实责任制

副职负责制

连带责任制

75、民警违反公安部五条禁令的,(ABCD)

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纪律处分

民警违反规定使用枪支致人死亡的,或者持枪犯罪的,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撤职

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上一级单位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应引咎辞职或者予以撤职

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责令辞职处分

76、“可问责”的政府问责的是(ABCD)

岗位责任

单位责任

领导责任

副职责任

77、以下哪些情况属于“重大”或“特别重大”的事件、案件范围内的(AB)

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78、政府存在滥作为或不作为、违法作为引发了(AB)要追究领导干部在管理活动滥用职权、违法行为或者不作为的责任。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上访事件

79、《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ABC)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引咎辞职

责令辞职

免职

80、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应(AB)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关于实施理赔工作问责制的方案 篇9

协会领导:

自台州、舟山、温州服务中心相继成立后,协会理赔队伍逐步稳定、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协会的理赔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但随着协会承保展业面的不断扩大,互保种类的逐步增加,保额的不断提高,赔案数量的上升,赔案制作的质量和审核环节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互保队伍建设,规范理赔工作,严抓赔案制作和审核审批等理赔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拟推行理赔岗位责任制,对出现的问题实施问责。4

(一)明确岗位责任。

明确理赔内勤、查勘岗、理算岗、核赔岗岗位职责,以便在实施责任追究时能够确定相应的责任主体。

(二)责任制要素。

一、问责事项,拟以季度或者年度作为考核标准,当上级责任人退回给下级责任人的理赔案件数量达到20%,启动问责程序。

二、问责程序。通过季度或者年终审核,如有满足问责标准的员工,由业务部拟定启动问责程序的请示,递交主管领导审批后启动。

三、问责处理办法。问责由秘书处、业务部、问责人、被问责人参与,问责决定拟定为换岗乃至辞退。同时应做到问人与问制同时进行,在事情发生后不仅对人进行问责,还要进行规章制度层面的问责,进而对其改进。

(四)加强配套制度建设。问责制的真正实行,还需要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予以支持。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现有的规定、制度认真进行清理,该修改的要修改、该整合的要整合,以增强其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本着开拓创新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既要着力解决有关问责的实体性规范的空当问题,又要着力解决现有制度有关问责规定的细化和配套问题,还要着力解决确保问责制度都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和执行的程序和机制问题。一般应建立或修订员工处罚条例、安全质量管理办法、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党委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人事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

建立规范的问责与安全管理体系

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树立“权责统一”理念。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检查,加大内部问责力度,改变部分领导人员存在的“权力意识强、责任意识弱”等现象,强化“权力与责任两者对等、不可分割和成正比”的观念,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树立“依法生产经营”理念。通过加强培训和学习,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依法生产经营,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树立“奖优罚劣”理念。通过将安全生产管理与生产经营绩效一起考核,与日常考核、年终奖惩兑现挂钩,与职务晋升挂钩,切实增强各级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

创新工作方法,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安全管理体系,设置安全生产问责“防火墙”。明确各级权责,细化问责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生产问责的责任体系。一方面,要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边界,通过开展安全管理现状评估和风险分析,清除职能重叠、交叉、模糊不清之处,科学划分企业各部门、母子(分)公司、各子(分)公司与基层单位之间的安全生产责任,采用列举式的方法对各单位职责作出具体、明确、详实的规定,进一步明确母子(分)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等责任。另一方面,要实现问责对象明晰化,在明确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把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细化到每个具体从业人员,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同时明确问责内容和范围、对象和条件,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的科学性。

实施绩效管理,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筑牢企业安全生产问责的免责基础。一是引入安全管理绩效评估,从“安全生产条件、安全职责履行、安全生产管理、危害控制程度、安全素质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研究主动考核指标体系。深化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内容,科学确定安全管理绩效目标,实行企业内部考核与群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二是通过评估企业内部各单位安全生产执行标准、执行程序等,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为安全生产行政问责从“事故型问责”向“日常型问责”转变作出有益探索,真正使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障安全生产条件落实到位。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标准的修订工作,督促各子(分)公司按照《安全生产法》的基本要求和有关行业安全标准、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安全环境和安全操作标准,同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本着“不走过场、不搞形式、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坚持不懈地抓好班组、车间等一线单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安全生产准入条件,通过编制《承包承租经营单位安全准入条件指引》,落实承包承租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估工作,严把安全生产源头,有效预防和减少协作单位安全生产事故。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要坚决避免承担过度责任,对工作中与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存在的分歧,通过认真研究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结合企业的法定职责,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行使职权,有理有节地反映企业的诉求,争取理解与支持,努力减小被问责的风险。要努力保障被问责人员的救济权利,对当前行政问责实践中存在的“重事后”、“轻过程”问题,从推行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的本质出发,大力呼吁安全生产行政问责从“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

转变,从“被动指标问责”向“主动指标问责”转变,完善安全生产行政问责的监督机制,在本质上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上一篇:法制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导游实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