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的来历
in 1915 young intellectuals inspired by chen duxiu began agitating for the reform and strengthening of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acceptance of western science, democracy, and schools of thought, one objective being to make china strong enough to resist western imperialism.
on may 4, 1919, reformist zeal found focus in a protest by beijing‘s students against the versailles peace conference‘s decision to transfer former german concessions in china to japan.
after more than a month of demonstrations, strikes, and boycotts of japanese goods, the government gave way and refused to sign the peace treaty with germany.
the movement spurred the successful reorganization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 and gave birth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ee also treaty of versailles.
五四青年节的来历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的主要内容是靠语义的明确来表现的, 但是, 语义的明确决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积极作用的, 过分的明确, 是繁琐、冗长、重点不突出、平淡无味、不吸引人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某些情况下, 语义的适当模糊是语义明确的必然的、必要的补充。模糊的语义运用得当, 能起到以下一些积极的作用:
语义的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简洁、流畅。在新闻报道中, 适当地使语义模糊, 可以使叙述简洁、概括性较强。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哥根说:“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 相反, 倒是件好事, 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 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 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否则, 不必要的“明确”反而会把主要意思掩盖了。选用一些模糊的词语, 使语义模糊恰当地发挥作用, 语言反而显得简洁、明快。如:运用了一些模糊语言“持久战”、“昨晚”等, 使语义适当模糊, 从而达到了语言简洁、流畅, 便于阅读的效果。
语义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生动。使用模
出版物中, “九州”误为“九洲”, “五洲”误为“五州”, 是常有的事。漫步街头, 九洲商厦、九洲公司, 更是随处可见。甚至有一家出版社, 曾以“九洲”命名。可见, 州、洲不分已成为汉字使用中的一种常见病。
“州”是象形字, 字形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是一个小圈, 到小篆中化为三个小圈, 后来再由圈变点, 代表高出水面的土地。《说文解字》释“州”:“水中可居者曰州。”这是“州”字的本义。
“九州”一词是怎么来的呢?“禹分九州”是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 说是大禹治水后, 把中国分成了九部分, 其实这一传说并不可靠。远古时代, 初民择水而居, 我们的祖先想来最初聚居在九块陆地上, 这些陆地被水包围着, 故统称为“九州”。从此以后, “九州”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九州”的名称, 历来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中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中有幽州、并州
糊语言, 恰当地使语义模糊, 在新闻报道中使语言生动、活泼, 富于情趣。如经调查, 原来该矿为重新“开张”, 请当地乡长吃了顿饭, 并奉上5000元现金, 乡长“仗义”, 允许其照常生产。目前, 这位乡长正在等待当地司法机关的处理。
在文中, 记者用了一些模糊词语。倘若要一一描述出“该矿”如何请“乡长”“吃饭”, 如何“奉上现金”, 乡长“仗义”的话语和举止表情, 一定会繁琐啰嗦, 而这些模糊词语的使用已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使语言更生动活泼。
语义的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灵活, 使语言留有余地。在新闻报道中, 时间、地点、数字往往要交代清楚, 但是有时模糊些反而更好, 可以避免语言的绝对化。如“清理腐败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煤炭行业, 铁矿等其他矿山行业也会面临同样命运”。在这句话中, “其他”等模糊语言的运用造成适当的语义模糊, 使这条新闻恰切地表述了诸多矿山行业被清理整顿的事实。由于这条报道的主旨和着眼点都不需要表明被清理整顿的具体矿山行业, 所以, 语义的适当模糊, 不仅没有影响此新闻主旨的表达, 反而使新闻报道的语言避免了绝对化。
而无徐州、梁州。这些州本是以水文为标志的地理区划名称;秦、汉统一中国以后,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了郡县制, 则成了行政区划名称。今天不少地名中的“州”字, 无疑是历史上行政区划的遗存。
既然“州”字已移作他用, 于是人们又创造了一个“洲”字, 专指水中的陆地。“洲”是“州”的后起字。这个“洲”字指称的对象可大可小, 大的如欧洲、亚洲, 小的如鹦鹉洲、橘子洲, 它们或者被海水包围, 或者被江水、河水包围。《诗经》的用字变化, 也许可以看出州、洲的演变过程。“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这里的“洲”字在最初的版本中作“州”, 指水中的沙滩, 《说文解字》“州”字字头下引的便是“在河之州”;“洲”字出现以后, 逐渐以“洲”代“州”, 现在《诗经》的通行版本均为“在河之洲”。
在州、洲已经明确分工的今天, “九州”写为“九洲”, “五洲”写为“五州”, 是错误的。
(摘自《咬文嚼字》2008年合订本
一般说来, 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靠语义的明确性来表现的, 多年来, 新闻工作者都坚持“新闻语言必须准确”的原则, 认为“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在新闻报道中, 适当地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并不会影响新闻事实的表述。同时文学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造成语义的模糊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但是我们必须强调, 语义的明确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语义的模糊则是语义明确必然和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张乔:《模糊语义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彭京宜:《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4.叶蜚声、徐铿通:《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胡明阳:《语言学概论》, 语文出版社, 2000年版。
(作者为天津商业大学讲师)
August 朱里斯·凯撒死后,由屋大维续任罗马皇帝。因为他登基后,罗马元老院在8月授予他Augustus(奥古斯都)的尊号。英语8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
September 老历法的7月,正是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的9月,拉丁文Septem是"7"月的意思。虽然历法改革了,但人们仍袭用旧名称来称呼9月。英语9月Sept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
October 英语10月,来自拉丁文Octo,即"8"的意思。它和上面讲的9月一样,历法改了,称呼仍然沿用未变。
November 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和凯撒都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月份,罗马市民和元老院要求当时的罗马皇帝梯比里乌斯用其名命名11月。但梯比里乌斯明智地对大家说,如果罗马每个皇帝都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月份,那么出现了第13个皇帝怎么办?于是,11月仍然保留着旧称Novem,即拉丁文"9"的意思。英语11月Nov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
我国的植树节是3月12号。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3月12号这天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1883年,年仅只有18岁的孙中山,千里迢迢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亲手栽种的,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终于成材。
孙中山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他亲自起草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1924年,他在广州一次演讲中强调:我们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断植树造林,而且要造大规模的森林。此外,他还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亲自植树。
中国的植树节由林学家韩安、凌道扬等倡议设立,最初确定在4月5日清明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如今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的加剧,资源的过渡开发,如果我们的家园已经千疮百孔,所以植树节的意义越发重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植树造林,
修复生态、增加森林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植树节的习俗
每年的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在节日那一天学校、政府等都会动员群众参加植树活动。并举行植树节相关活动为大家科普树林的重要性。
植树节还成为了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国际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植树节现状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至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植树节的意义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元旦,也被称为“公历新年”,是指现行公历的1月1日。“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习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元旦习俗文化
韩国人在元旦这一天,全家除了团聚饭宴外,还要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男孩子多半去放风筝,女孩子则跳跳板。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妇女坐上市长椅 西德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十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12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下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1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诗话元旦
摘要: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虽然是一种符号标志,但同时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中国;地名;文化;历史;类型;来历
古往今来,我国有着无数的地名,从“中国、湖南或长沙”这些大地名到“道县、马家河或杨柳村”这些小地名,地名的命名或者变迁有一定的规律。透过这些规律,我们可以解读出地名背后所蕴藏着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地名中一些常用字的含义
州:行政区划单位,如郴州、荆州 阳:山南水北为阳,如衡阳、洛阳 阴:山北水南为阴,如蒙阴、江阴 河:指黄河,如河内、河套 江:一般指长江,如江南、江汉
(二)“中国”国名的由来
国,商周时期最早是用来指代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著名的“国人暴动”中的“国”就是这种意思;而把“国”以外的地区称为“野”,如“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中的“野”。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国,邦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意。
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而华夏民族最早直接统治的地区是中原地区,即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淮河上游以北,所以“中国”在先秦时期是指这片地区。后来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所有地区,沿用至今便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疆域。
(三)地名的命名类型 在众多的地名中,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按词意可将地名的来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描写自然景观型、记叙任文历史型、寓托思想感情型和其它命名型。⑴描写自然景观型
①以位于山、水的方位来命名,在这些地名中,方位词用的比较频繁。如山西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衡阳因位于衡山南边而得名,江阴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
②直接以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事物的名称命名。如五台县以五台山的名称命名,牡丹江市以河流命名,微山县以湖泊命名。
③以距离命名。一个地区一般都有一个政治、经济或者是文化中心,而位于这个中心的周围的那些地方往往会以与这个中心的距离来命名,如十八里坡。
④以地理形态特征命名,如平原县因境内地形平坦而得名,大洼县因地势低洼而得名。⑤以物产命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这些物产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有的是资源„„,有些地方会以这些物产来命名。如秦初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的象郡就是因为境内有大象而得名,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因羚羊而得名(“合作”藏语音译为“黑错”,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福建的莆田因蒲草滋生而得名。
⑥因地处河流的源头、尾闾或靠近山、水而得名。如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临沂因靠近沂河得名,临邛因靠近邛崃山而得名。⑵记叙人文历史型
①以居民的特性命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或习惯,有些地方就会以本身所具有的的特性来命名。如三国时吴的南安县(今赣州市南康区)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秦初的交趾郡因“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而得名,道县因“县有蛮夷曰道”而得名。
②以族姓命名。在农村地区的村落里,住着的一般都是或大部分是同一个姓氏的人,这些人都是由同一个始迁祖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而来,形成一个宗族,有的村落就会以他们的族姓来命名,如赵家庄、何家湾、王家坪。③以史迹命名。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政治色彩极为浓重的国家,政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地名的命名也不例外,帝王将相的活动场所往往会成为地名的来由。如文登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而得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因境内有木兰围场而得名,鱼台因县内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④以历史事件命名。能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一般都是对全国或者是某个地方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于是有些地方为纪念某些历史事件便以该事件来命名。如遂平因“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吴元济叛乱”而敕改,偃师因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重庆因“南宋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而得名。⑤以历史人物命名。历史上的人物虽然鱼龙混杂,但总有些人对历史进程或者是人民有重大贡献,于是这些人的诞生地、逝世地或者是曾经活动过的地方便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如志丹便是著名革命英雄刘志丹永远埋骨的地方,文成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谥号,长子是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
⑥以传说或神话故事命名。在自然灾害或者是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下,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艰难的,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和美好愿望,人们创造出了内容丰富多彩的传说或神话故事,虽然这些传说或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有的地方便以传说或神话故事来命名。如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来凤因翔凤山传说而得名,光泽以二郎神除妖的传说来命名。⑦以皇帝的年号命名。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或是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有些皇帝在国家不宁或新建行政区划时会以自己的年号来给地方命名。如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⑧因避讳改名。《说文解字》中说:“讳,誋也”,“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俗话说“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封建君王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于是有些地方便因避讳而改名。如三国时吴的禾兴县为给孙和避讳而改成嘉兴,北魏时为给太武皇帝拓跋焘避讳把平陶改成平遥,启封因为要给汉景帝刘启避讳改为开封。⑨还有些地名是因其他方式而命名的,从本地不同历史时期几个地名的中取一个字组成新地名,德平是从汉朝的平昌县和北魏的安德郡中来的;沿用故国名作地名,邹城则是由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邹国而来;以古代帝王将相的陵墓命名,如黄陵、炎陵、乾县。⑶寓托思想感情型
①因歌颂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命名。历史上因开疆拓土、改朝换代或其他原因而需要变动、增加行政区划时新的地方往往会因为给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得名,如西汉时在霍去病击败匈奴而拥有河西后新设武威郡。②以吉祥嘉言命名。中国人是很重口彩的,许多人认为从口中说出来的吉利话都会实现。地名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要说的,人们为了讨得好彩,便用吉祥嘉言来给地方命名。如泰安取自“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保定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吉安因“吉泰民安”而得名。③以志向或愿望命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农民想要大丰收,商人想要获利万金,读书士子希望自己金榜题名,帝王将相则希望天下长治久安或是有盖世功业,而帝王将相的志向或愿望有时会通过地名表达出来。如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敦煌则是汉武帝希望开发、经营广大的西域,宝应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⑷其他类型
除了上述三大类型地名的来历之外,还有一些地名是因其他原因而来。在民族自治区里有很多地名是音译过来的,如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喀什;因原来地名中的字生僻而改名,如“雩都”改为雩都,“欝林”改为玉林,“鳛水”改为习水;以水利工程命名,如都江堰、青铜峡。结论
对于中国来说,地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地名更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一个地方的地名从它诞生开始就与这个地方的成败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经过历史的长久岁月,这个地名便蕴藏有这个地方的独特文化。就像武当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风景美丽,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武当山的任何一座宫、一块石碑以及一段石梯都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朝天宫玉帝下凡观树的传说,一天门旁石碑上明成祖朱棣敕建武当山的故事,百步梯徐本善修路的故事等等,沉淀着历史文化,给人以一种精神世界的愉悦,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考文献
每一个姓名都有它的来历和独特的含义,其中包含了父母长辈的期许和愿望,那么,你的姓名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位小朋友的姓名缘起吧!
我跟爸爸姓,姓陈,名雨婷,就是妈妈去医院的时候,天空还下着蒙蒙的细雨。到了医院,妈妈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雨还没有停,但等到我生下来的时候,雨竟然奇迹般地停了。正当爸爸和妈妈绞尽脑汁为我起名的时候,就一瞬间,爸爸两手指着我说道:“就叫雨停吧!”妈妈希望我长得亭亭玉立,所以就采用了女字旁的“婷”了。但我却没有如她的意,一点儿也不“亭亭玉立”。我的小名有两个,一个是雨婷,另一个是婷婷。关于这个嘛,还有过一段“争吵史”呢。
我生下来以后,大名起好了,就差小名了。爸爸妈妈想用“雨婷”做小名,可爷爷奶奶不同意,他们想用“婷婷”做小名。他们吵哇吵,也没吵出个结果。最后达成协议,就拿自己喜欢的叫,但不知为什么,爸爸和妈妈居然也叫起了我“婷婷”。
——陈雨婷《说名道姓》
我的大名叫林妍,小名叫宝宝。这两个名字都是妈妈给我起的,因为妈妈希望我做一个纯洁、美丽的孩子,所以就取名为林妍。
我的命运可能比别的孩子差一些,我是被妈妈给“洗”下来的。我时常问妈妈:“为什么我叫林妍,不叫其他的名字呢?”妈妈说:“‘林’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成片的树木或竹子,而‘妍’字在字典里则是美丽的意思。我想让你像男孩儿那样强壮,也要像女孩儿那样美丽动人,所以,就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林妍《说名道姓》
(特别鸣谢: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包逢祺老师)
延伸阅读:
容易读错的姓氏:
万俟,读音为mòqí,常有人误读为wànsì。
区,读音为ōu,常有人误读为qū。
仇,读音为qiú, 常有人误读为chóu。
盖,读音为gě,常有人误读为gài。
查,本读chá,但作为姓氏时读zhā。武侠小说家金庸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指传授、教授之意时读jiāo,但作为姓氏时读jiào。
任,本读rèn,但作为姓氏时读rén。姓氏名人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
曾,本读céng,但作为姓氏时读zēng。姓氏名人有清代名臣曾国藩。
缪,本读móu,但作为姓氏时读miào。姓氏名人有明代医学家缪希雍。
单,本读dān,但作为姓氏时读shàn。姓氏名人有中国档案学家单士魁。
一天午后,店主在椅子上打盹。朦胧中,忽见一鹤发仙翁,手拈拂尘,飘然而来,语曰:“我乃药神,统管天下采药、卖药之人,你近来掺卖劣质药材,坑害病人,现在无人买药就是对你的惩罚。”说罢,丢下一张字条,飘然而去。店主慌忙拾起纸条,一看是一首六言诗:“配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治病救人为本,切忌图利忘义。”他看过后猛然惊醒,自己近月曾将一批劣质药材充优销售,大大降低了药的疗效,故人来渐稀。如此竟连“药神”也已知晓。他惭愧不已,后悔莫及,对众人说今后凡在本店抓药配方者,药煎完后,将药渣倒在门前,好让药神检验优劣,看本店药材是否属上等佳品。从此。人们凡在此药店购买的药物,药效灵验,众口皆碑。药店生意又兴旺发达起来。从此,百姓中便传开,只要把药渣倒在路上,任千人踩、万人踏,就会药到病除、早日康复。
药渣可导医
相传,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医德高深,医术精湛,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深得人们的敬重。在他隐居深山时,有一次,为一只受了伤的老虎解除了病痛。老虎为了报恩,甘愿为孙思邈当护卫、坐骑。孙思邈行动是方便多了,可把病人都给吓坏了,谁也不敢求医于他。孙思邈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每到一家看病,便让病家把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哪家门口有药渣就表明他在哪家行医。这样一来。老虎就不必紧随相跟,只在远处守着就行了。久而久之,药渣成了行医人的标志,也形成了煎中药后倒药渣、踩药渣的民俗。
端午熏倒药渣
端午节,浙江兰溪一带一到中午,家家都会将艾和晒干的药渣一起点燃。据说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
元朝时,有位病人连日气喘,找朱丹溪看后开了张药方,其中用到麻黄二分。麻黄这味药,是发汗平喘的,用多了易导致虚脱。
病人服了几日药,病不见轻。朱丹溪仔细看过病人的舌苔,切过脉,认为这病仍旧要吃麻黄,所以又在药方上写上了麻黄这味药,不过这次他增加到三分。病人连服用三剂,仍不见效。朱丹溪暗觉奇怪,心想:我是完全对症下药的,既然病人不见好,那只得叫病人原药再服三剂。
病人只续吃了一剂,家人就赶来了:“先生,不好了,病人汗流不止!”丹溪立即赶往病人家。一看,病人果真汗流如注,已经虚脱。他二话没说。开了石膏要家人立即煎汤给病人服。病人服了石膏汤汁,汗就止住了。
朱丹溪思考片刻,要病人家属将药渣拿来看看。拿到药渣,丹溪一味味核对,发现前后两次的麻黄有些不同。他将麻黄放在嘴里一嚼,感觉前煎的麻黄无味,后煎的苦味甚浓。朱丹溪找来卖药的,一经追查,得知这些麻黄果然是假的。丹溪很气愤,要将卖假药的人送至官府处治,卖假药的连连哀求,事情才算平息。朱丹溪为病人用上了真正的麻黄,不出三天,病人就完全好了。
事后,朱丹溪给人看病,总要吩咐病家将服过的药渣好好晒燥贮藏。以便核对。直至现在,这一带老百姓都是这样做的。晒燥贮放起来的药渣,一直要等到来年的端午节才会倾倒焚烧,据说它还能驱虫赶瘟,久而久之,便成为习俗。
药渣识真假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从古至今,“守岁”都包含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除夕的由来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夜简介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除夕夜习俗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
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除夕转眼来临。人们欢天喜地准备年货。
那么,你知道除夕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叫做夕。每逢大年三十就到人间糟蹋庄稼、吃掉牛羊、危害百姓。百姓们苦不堪言但也无计可施。
有一位叫做年的兄弟在天宫中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他决定下凡间为民除害。大年三十,除夕即将来临,年从天而降,他来到夕出没的地方,站在大街上。只见大街上空荡荡的,鸦雀无声,原来,大家都躲在家里,紧闭门窗。这时,从远处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夕来了,它一边走一边发出一声声可怕的吼叫声,震得地动山摇。
人们躲在屋里瑟瑟发抖说时迟,那时快,年抽出一条红绸,朝夕挥去,夕一见红绸,吓得呆立原地,动也不动。英勇无畏的.年又拿出了鞭炮,点燃了用力扔到夕的脚下嗤鞭炮的导火线闪着亮光,嘣嘣嘣鞭炮发出一阵阵巨响,碎纸片弹飞满天,夕哪见得过这个架势,吓得撒腿就跑。
从此,夕再不敢再来滋事了。
象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类游戏。但谁发明了象棋,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讲的是西汉大将韩信发明了象棋。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韩信却被皇后吕雉(zhì)诱捕入狱,还下了一道御旨,说韩信身为犯人,不得再写兵书。韩信悲愤难忍,仰天长叹道:“这个女人太狠毒了!不但要杀我,而且还不许我把兵法流传后世!”有个狱卒听到他这话后,就跪在韩信面前说:“王爷!你就把用兵之法传给小人吧!”韩信苦笑了一声说:“打完兔子,就可以把猎犬杀了,把天上的飞鸟都射光了,要好的弓箭也没有用啦!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说罢,就叫狱卒坐下。他取来一根筷子,在地上画了个方框,又在框中画了一条“界河”,河中写了“楚河”、“汉界”四个字。接着又在河界两边各画了三十六个小格,说:“本王今年刚好三十六岁,一生助汉灭楚,屡立大功,到头来却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你平时对我多有照顾,我就把平生的本事传给你吧。”
说着,韩信叫狱卒取来纸笔,把一张纸裁成三十二个小块,分别摆在方框内的界河两方。一面的十六块纸片各写着帅、仕、相、车、马、炮、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块纸片上写着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字。从那天起,韩信每天都和这个狱卒守着方框(棋盘)研究兵法。不久,韩信被吕后杀死,那个狱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深山里,专心研究韩信授给他的兵法。因纸片不结实,用几天就磨坏了,就换成了扁圆形的小木头坨(tuó)儿,为了区别界河两边不同的两方,又把小木坨(tuó)上的字染成了红黑两色。后来,人们认为下这种“棋”不是真的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所以称它为“象棋”。
春秋时候, 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 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 (guó) 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 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 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 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 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 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虢国灭了, 虞国也不能独存, 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 顿时心花怒放, 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 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 赶快阻止道:“不行, 不行, 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 有事可以彼此帮助, 万一虢国灭了, 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 没有嘴唇, 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 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 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 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 晋国军队借道虞国, 消灭了虢国, 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 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 相互依存。
说起对联,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每年过年贴的春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有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贴春联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但春联只不过是对联的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起源于桃符。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这要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但也有其他说法,中国最早楹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敦煌遗书为据。
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桃符”指的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者写着门神名字,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当于门神像。“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介于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朝代更换频繁,因为很多人对于历史阶段只是一个大概了解,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阶段,包括历史书都没有详细讲述,所以怕大家不太清楚这个时代,稍带一提。
但是呢,从文学史上来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就是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
对偶阶段的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古诗文中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类的;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是以对偶句组织的骈文;律偶阶段始于魏晋,到了唐代正是形成,即一般的五、七言律诗。
所以对联起源很早,至于起源时间,看你整么定义了。因为很多对联不是说一定是贴在门上,叫做楹联,从先秦两汉都有对联的痕迹了。你可以认为起源于唐朝或五代时期,也可以看作是更早起源于先秦时期,那么我本人倾向于后一种。
事实上对联的形式有很多种,只要对得上都算作是对联,只是有好坏之分罢了。甚至胡乱对也是一种对子,对得好的讲究一个对仗工整,平仄合宜,先后呼应。所以我认为对联起源时期倾向于更早一些。
在给大家分享两种对联,一种是“绝对”,一种是“回文联”。
所谓“绝对”,一般是经历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难度很大的对联,有些已经有了下联,有的至今无人能对。
“烟锁池塘柳”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绝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出自晚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迄今为止已经超过3。
“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下联也应该有与”五行“相对之意。有人以”灰堆镇海楼“为下联,但也只是形式上对仗,上下联雅俗差距很大,还有人将”灰堆“改为”炮堆“,依然不够好,这就属于对的不好的对联,但也算是对联。还有什么”炮架镇江城“,虽然气势上比前者要好,但仍然不够好,平仄对仗存在缺陷。
后来有人对出了不论是平仄还是意境上都非常协调的下联:”茶烹凿壁泉“,这个下联不仅意境上和韵律上对得好,更为难得的是对仗的偏旁均在下部,殊为难得。补充一下,”烹“字下面四点水是”火“得意思,”凿“字繁体字下面是”金“字,因为我们的现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的,所以对一些繁体字不熟悉,也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回文联即以回文的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颇有意思。自古即今传下来的回文联相当多,摘录几副,与君共赏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我为什么叫“李诗媛”呢?因为我的爸 爸姓“李”,给我命名为“诗媛”,“诗”字有特别的意思,爸爸说:“凡是有文化的人,他们的举止优雅,谈吐非凡,”所以希望我以后像诗人一样有气质。“诗 媛”的来历是我爸爸借鉴“饮水思源”这个典故,意思是:喝水的时候要常思考水的源头,意指:不忘本,“诗媛”与“思源”谐音,我在这个幸福家庭的呵护下快 乐成长,亲人的祝福与关爱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心田,爸爸希望我长大以后要懂得感恩,知道感恩,要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
接下来,我来说说 我的小名吧!我小时候脸特别圆,所以我的小名叫 “媛媛”。你们知道为什么不是很圆的“圆”吗?告诉你吧!因为爸爸说:“我是女生,应该用女字旁的‘媛’。其实,我的名字也有点让我苦恼,在我读一年级的 时候,同学们只知道我的小名,不知道我的全名。有一次下课,我在认认真真地看书,突然有几个贪玩的男生向我跑过来,他们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圆子”,怎么 不是“方子”啊!我一听,火冒三丈地对他们说:“你们再胡说我就告诉老师。”他们怕了我,于是便急急忙忙地跑开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这样叫我了,我小名 的故事有趣吧!
2014年4月, 《武当》杂志刊登了唐才良先生的《谈谈太极拳的统一问题》一文。文中提到了老前辈濮冰如指出的24式太极拳移动脚跟的问题。杨式太极拳以脚跟为轴, 脚跟是不该随便移动的。杨式太极拳拳理的最高要求即是“根基在脚”, 这是不争的事实, 说的在理, 强调的有说服力。
褚桂亭先辈谈到, 杨澄甫宗师当年对初学太极拳的学员, 要求他们周身放松, 身正体顺, 目光平视前方, 步稳, 含齿颈上顶, 自然呼吸, 用意不用力, 对身体功架及脚跟虚实变换的要求非常严格。
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 李天骥从北京专程来到上海找褚桂亭老师习学杨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剑。当年, 褚师语重心长地说:“天骥啊!你现在掌管国家武术, 你有权将中国的太极拳活步推手向外国驻中国领事馆宣传推广, 用中国的太极拳推手, 压倒西方的交谊舞, 若外国人对中国活步推手有了兴趣, 再向他们传授中国的太极拳定步推手。中国武术门派众多, 各说各式, 你不易领导, 只有杨式太极拳的定步推手, 双腿长功力快, 简单易学, 便于管理, 可以逐步争取打入世界奥委会……”李天骥回北京后便指导武术界改编成24式太极拳和32式太极剑。
1960年夏, 李天骥带孙存周来上海人民公园请褚桂亭先辈传授杨式太极刀。褚师说:“我忘了……”孙存周一看下不了台, 又转请褚师走几圈八卦步, 褚师说:“走不动了……”后来, 二人请褚师共进午餐, 褚师说:“我今天有事……”待李孙二人离去, 我请老师去延安中路“洪长兴”吃羊肉水饺, 叫了二两白酒。饮酒间, 我问褚师, 为啥不给他俩面子?褚师说:“天骥不像话。他学了我的杨式太极拳和太极剑, 回去改编成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 我当时对他讲的活步推手却只字不提……”
根据恩师褚桂亭生前的指点与教导, 1985年和1986年, 我两次走访北京赵飞霞师姑。1928年春, 上海举办全国武术打擂选拔赛, 为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选拔人才, 但却没有女子报名。赵飞霞当时年方二八, 她女扮男装, 一举打败男性小广东, “女拳王”威震全国武坛。自1929年到1937年, 赵飞霞一直担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女班长, 门长是王子平老师。
1912年, 中国的形意拳, 应邀在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 李存义任会长。1914年, 李存义会长的得意弟子郝恩光代表当时的军阀国府, 应邀赴日本传授形意拳及中国功夫。三年后, 他回国探亲, 日本人以往返路费相赠, 希望郝恩光能尽快返回日本任教。当时, 中国东北一带匪患猖獗, 军阀邀约郝恩光出任骑兵团团长, 开赴东北三省剿匪。在剿匪中, 郝恩光右小腿迎面骨受伤。由于伤口感染化脓, 两年不能封口, 最终毒气攻心, 不治身亡。
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成立了武术组织, 在1914年档案中查到了郝恩光赴日授拳的有关资料, 经赵飞霞证实, 郝家俊是郝恩光之子。郝家俊是李存义的徒孙, 亦是杨澄甫、李景林两位武坛大师的高足。1928年春在上海, 1929年秋在杭州, 两次全国打擂比武, 郝家俊都跻身前16名。北京体委找到郝家俊, 请他出山从事武术工作。他当时正在天津传授太极、形意和推手, 因与学员之间的感情颇深, 不愿脱身, 便把北京体委的职位让给了李天骥。天骥与恩光同为河北省白洋淀同村人, 李称郝为师叔。
上海市体育宫的顾留馨主任, 为弘扬杨式传统武术及定步推手, 于1958年请褚桂亭老师在上海各大公园指导100多位武术教练, 义务传授杨式太极拳及定步推手, 历时三个月之久。
1981年7月25日 ~28日, 上海举办首届定步推手比赛, 顾留馨担任总裁判长。甲乙抽签分出上下手, 甲乙双方右脚在前, 先推三圈掤捋挤按手法, 然后甲方向乙方进攻, 每场三分钟, 分出胜负, 互换场地。甲乙双方都以左脚在前, 互推手三分钟, 决出胜负, 不准使用勾、挂、绊、挑之腿法。现改进为比赛时运动员赤脚, 穿短裤短袖衫。
1944年学校创建时,浦东尚沦陷于日寇之手。与东海初中相隔不足30米宽的一条河对面,就是日本兵的驻军司令部。然而东海初中从挂牌创办的第一天起,创始人盛幼宣先生就明确坚持只开英语课而不开日语课,坚持不挂汪伪旗和日本旗,坚持不向汪伪政府登记备案。光凭这一点,就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存敬佩。
抗战胜利后不久,同学中风传国民政府发文规定,凡是未经省府以上登记立案的中学,毕业生的学历将不予承认,也不能报考高一级学校深造。为此大家都忧心忡忡,尤其是我们毕业班。
随后又听说因为事关学生前程,校长盛幼宣先生已经通过多方疏通打点,亲自前往江苏省府所在地镇江办理相关手续。
不久消息传来,说事情已经办妥,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不过又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学校已经不叫“东海中学”而改称“海东中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校长到镇江将报备材料递呈给省府教育厅后,等了几天却遭到原件退出。说江苏省苏北地区有个东海县,已经有一所学校叫东海中学了,所以不能同名。
这可怎么办呢?回来重新打理吧,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和经费不说,更担心的是夜长梦多、枝节横生。束手无策之际,想不到盛幼宣先生不慌不忙,当场拍板:“不就因为是重名么?那我们不叫‘东海中学’,就叫‘海东中学’吧!”一字之易,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连在场的经办人员都为这种急智拍案称绝。
后来,大家很快就习惯了“海东中学”的称呼。
(本文作者是海东中学首届毕业班班长)
先来说说小名吧,小名“恬恬”是妈妈给我取的。妈妈说因为我小时候很爱笑,笑起来甜甜的,同时,妈妈还希望我一生幸福甜蜜。因此叫我“恬恬”。
大名“徐梓菡”。不用说,爸爸姓徐,我也跟着爸爸姓。妈妈说菡代表含苞欲放的荷花,也表示纯洁美丽,妈妈希望我能有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是属兔的,所以我的菡是带有草字头的菡,因为小兔兔喜欢吃草。
现在过年就只知道贴春联了,你们知道春联的由来吗?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文学释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青年节的来历】推荐阅读:
5.4青年节的作文06-13
国际青年节的问候语12-07
五四青年节的诗歌12-10
适合青年节朗诵的诗歌01-20
有关青年节的作文100字11-24
54青年节作文:不朽的青春12-16
五四青年节有感的作文02-14
让青春焕发光彩青年节的作文11-18
五四青年节作文:青春的文字02-11
五四青年节的作文900字03-2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