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廉政建设的意义和途径(精选9篇)
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小兰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现在广大群众议论最多、意见最大的,是少数党员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干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败坏党的声誉。这是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严重问题”。经济要繁荣,党政机关要廉洁,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它既是群众议论的“热点”,又是改革推进的难点,既是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要求,又是对整个政府机关的希望。只有廉洁从政,才能保证我国行政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惩治腐败,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一、新时期加强廉政建设的意义和作用1廉政建设的方向和趋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广大领导干部廉洁奉公、甘当公仆、无私奉献,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廉洁从政、一生为民,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勤政为民。通过抓廉政、促勤政,学先进、比贡献蔚然成风,思改革、搞建设面貌一新。总的来说,一方面廉政建设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和建设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廉政建设的进程。2腐败现象的存在及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我们在看到廉政建设成绩和主流的同时。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组织、脱离群众、奢侈浪费、腐化堕落,家庭摆设越来越阔,生活标准越来越高,张口要官,伸手要权,职位越高,官气越足,可有一点,他们是官越做越大,车越坐越好,心离群众越来越远,逐渐由人民公仆,蜕变为腐败分子。当前政府中某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社会上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策不配套。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有关政策不明确,具体措施不完善,给少数人以可乘之机。二是制度不健全,权力约束机制软弱。如价格双轨制使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力牟取差价收入,获取非法利益。三是法制不完备。有的是光喊口号,不见行动;有的是前紧后松,前治后乱;有的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对查处大案要案措施不力,执纪不严,以致姑息养奸,形成恶性循环。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一些领导抓经济工作一手硬,抓思想工作一手软,少数干部疏于自律,受封建特权的遗毒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影响,经不起金钱和商品的诱惑,自发地追求特殊利益,致使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和蔓延。3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廉政问题,实质上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廉洁从政,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戴和信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深知为官清廉对开创基业、治国安邦、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并在吏治清廉方面作出努力。对于人民群众的作用,毛主席早就讲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既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就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时刻为群众利益着想,坚决清除腐败现象。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为政清廉,才能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增强政府的威信和凝聚力,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巩固国家政权,保证各项行政职能的充分体现,有效地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是新时期加强廉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都必须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树立紧迫感,增强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反腐倡廉、推进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廉政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中共中央 2006年 6月 7日下发的《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做事,切实做到三条,一是严守纪律,不贪赃枉法;二是秉公尽责,不以权谋私;三是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根据这三项基本要求,我认为加强廉政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有六个方面。1完善廉政制度。在完善制度方面,一是要实现政企职责分开。二是强化权力制约机制。2加强各项监督。一是组织监督。二是党派监督。三是群众监督。四是自我监督。五是舆论监督。
3开展廉政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廉政教育是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治本措施,要始终坚持“两手抓”的方针,通过廉政教育,提高人的素质。第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三基本”教育,即党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第二是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政治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自觉做到为政清廉,树立廉政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克服互相攀比、先廉吃亏的思想,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学习先进、廉洁光荣的社会风气。4进行综合治理。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坚决查处以权谋私等大案要案。二是狠抓行业廉政建设。5继续推进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根除原有体制所固有的官僚主义,高度集权等弊端,建立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6领导率先垂范,领导以身作则。转变工作作风是加强廉政建设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功能
在一些高等院校, 并不重视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 原因是他们以为逻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没有创新意义。这种观点颇有影响, 很有市场, 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彭加勒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 “科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非经验、超逻辑和思维程序与常规思维相倒置为根本特征的反常思维方式”。[1]所以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没有创新意义的。二是认为, 纯粹逻辑是同义反复, 不能创造任何新的科学观点, 所以逻辑思维对科学发现没有创新意义。事实并非如此, 逻辑思维不仅自身有创新性, 而且引发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所以, 高等院校要培养创新性人才, 为我国科学的发展输送生力军, 务必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翻开科学发展史, 人们就会发现, 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运动, 往往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先导。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带来了古希腊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空前繁荣;培根的归纳逻辑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狂飙;而现代逻辑则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哲学全方位的拓展。
正是基于科学发展的这种史实,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 都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 (在欧几里得几何中) 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可能的因果关系 (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 。”[2]因此科学家必须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它, 有如比例和透视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3]他们如此肯定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道理非常简单, 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任何科学都具有创新性;而逻辑思维则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据此, 有理由说,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 看到中国人在古代取得了许多卓越的科技成就, 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历史基础, 但近代科学革命恰恰没有发生在中国, 对此他感到困惑不解, 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 这是“用不着惊奇的”, [4]中国贤哲没有创造出科学创新发展所需的逻辑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认为:“古代中国赢过西方的, 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 没有科学为基础的技术, 发展是有限的。”[5]而技术优势没能转化为科学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缺少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工具。
人们知道, 技术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学知识, 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偶然获得。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 揭示大自然客观规律, 但要获得对未知世界规律性的认识, 只有通过艰苦复杂的逻辑分析、推论, 才能最终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历来偏重整体直觉顿悟, 而缺乏逻辑思维传统, 而且注重实际应用, 轻视基础科学研究, 这就使中国虽然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 却没有产生一门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状元、举人、秀才, 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般的科学家;有发明了火药的著名实践, 却没有发现火药的成分结构, 没弄懂科学意义上的火药的爆炸性质。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都说明离开逻辑思维, 知识、技术就是片面的和离散的, 只有逻辑思维的介入, 才能最终整合成科学理论。
逻辑思维自身就有创新功能
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能够引发科学研究的创新, 成为知识、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工具, 就在于逻辑思维本身具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的创新基质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创新思维, 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信息材料, 抽象成概念, 再用概念进行判断, 形成命题, 再按一定的逻辑关系, 运用命题进行推理, 于是就会推演出新的思想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知道, 关于某事物的概念尚未形成时, 人们的感性认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通过概念思维, 对许许多多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之后才抽象出该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思维不是机械的摹写, 而是一种理性创新。没有概念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层面上, 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产生全面的新认识。
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 它不是对感官所反映情况的简单重复。一位农学家来到某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 当地人向他咨询能否发展养羊业, 他说“要养羊先养猫”, 这个判断体现了农学家与众不同的眼光。当人们疑惑不解时, 他说:“要养羊就要大量种植三叶草, 但三叶草要靠蜜蜂传粉, 而本地田鼠太多, 蜜蜂巢被破坏严重, 影响了三叶草的发展, 所以应先养猫灭鼠。”可见判断是经过逻辑分析后对事物情况作出的新断定。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本身具有创新的特征。
推理是从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的逻辑思维形式, 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这些推理都有创新性质。
演绎推理以其严密性、必然性在逻辑学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同样以其创新功能而在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演绎推理的创新意义在于, 它能帮助人们分析现状而发现问题, 还能帮助人们提出和论证新的思想观点。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就与演绎推理密切相关。人们知道, 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正比”, 即物体重量越大, 其下落速度越快的观点, 在一千多年里被公认为无可置疑的真理, 但到了十六世纪,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个演绎推理的思想试验, 对该观点提出质疑, 他设想:若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 其中A为重物体, B为轻物体, A与B捆绑丢下, 其下落速度是比A物体单独落下时快还是慢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A和B相加重量加大, 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快, 但两个物体重量悬殊, 下落时慢的B拖住了快的A, 所以A与B绑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慢。通过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逻辑矛盾暴露出来, 而包含逻辑矛盾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所以最后被新的观点所取代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经验知识直接推出一般知识的推理, 这种推理天生就有创新功能, 因为作为推理结论的“一般知识”, 相对于作为前提的“个别知识”来说, 都是全新的知识。例如, 人们发现柳树能进行光合作用, 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亦如此, 柳树、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 由此人们推出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关于归纳推理推陈出新的创新实例随处可见, 都证明归纳推理是一种创新思维。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思维。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异, 断定这两个 (或两类) 对象在另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异的推理。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中, 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识, 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也相同则是全新的知识。在医学史上, 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 发现当蛇的动脉被夹紧后, 蛇心由于充血变大、变紫, 松开动脉则正常, 夹住其静脉, 蛇心由于缺血而变瘪、变白, 松开则正常, 由蛇推及人, 于是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的观点, 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诸此等等的思维事实, 都证明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非逻辑思维通常被称为创新思维, 主要包括发散性的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它们仍然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和基础的。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中, 直觉、灵感、联想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直觉、灵感、联想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 它是在先前艰苦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 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顿被下落的苹果砸着脑袋, 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踏上火车的一瞬间, 悟出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蛇自咬尾巴, 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凡此种种, 科学家们似乎是凭非逻辑思维悟出科学真理的。其实并非如此, 他们的顿悟无论多么奇特多样,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顿悟之前, 都曾冥思苦想, 运用逻辑工具, 进行了无数次分析、推理和论证。门捷列夫曾三天三夜未合眼, 不断思考和计算;牛顿在实验室里忘记了自己是否已经进餐;凯库勒在参加舞会时仍在想着他的苯分子结构。可以说, 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 非逻辑思维是不可能“顿悟”出科学真理的。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的那样,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邦格说得更直接, 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 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直觉。很明显, 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 的确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的。
逻辑思维不仅是非逻辑思维的前提, 而且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因为, “在紧张的创造思维活动中, 没有逻辑, 思维就会失去方向, 失去目标;没有逻辑就没有道路。任何直觉、想象、联想等, 如果是有目标的, 那只能是在逻辑思维指引和统率下进行的, 如果离开逻辑思维, 就等于是神经错乱, 或者是裂脑人的互相矛盾的杂乱的思维。”[6]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和联想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的, 而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的, 正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不仅为非逻辑思维确定目标和方向, 而且还为直觉、灵感、联想产生的结论作逻辑的分析、论证。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 不能对非逻辑思维产生的新思想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 这种思想就不可能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自恰性, 就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想。凯库勒风趣地说:“假使我们学会做梦, 我们也许就会发现真理, 不过我们务必要小心, 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头脑证实之前, 千万别公开它们。”因为臆想的东西人们是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见, 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出现之后, 随之就应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论证, 只有这样, 非逻辑思维的结论才能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观点。
总而言之, 逻辑思维具有创新功能, 是创新性思维。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而培养创新性人才, 在很大的程度上说, 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诸多路径, 但最基本的路径是加强逻辑学科的建设, 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 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216.
[2]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 (第1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574.
[3]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 (第1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299.
[4]许良英, 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 (第1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574.
[5]詹克明, 李约瑟.难题与吴大猷疑惑[N].杂文报, 1996-11-19.
关键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建设 人才培育 意义 途径
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义
1.贯彻落实党的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
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一切以群众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要求,争取做到与时俱进,加强服务质量。而基层党建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基层群众,它是党的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党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我党工作和奋战的基础。
2.体现了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
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群众的利益是国家的基础,只有人民的利益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就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而展开,所以其首要任务就是心系群众,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只有满足群众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党组织职能的完美转化,进而实现服务型社会。
3.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我党必须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建设服务型的党。基层党建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人民利益。只有不断加强党建,培养基层专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途径
1.转变政府功能,改变基层工作理念和方法
推进基层管理职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从工作理念上基本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意识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先认识到建设服务型基层组织的重要性,才能落实具体方案。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工作人员首先转变思想观念,由管理者转变成服务者,从服务上级领导转变成服务基层群众,从而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把群众的要求作为首要的出发点;第二,贴近群众生活,及时了解民情和民意,认识到群众最需要、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基层人员要强化自身素质,深入调查研究,走进群众生活,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以服务群众为中心。
2.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基层建设氛围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我党存在和发展的支撑力。一直以来,我党都坚持弘扬和传承基层群众的优良传统。这是我国基层不断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基层建设的完善和创新的宝贵途径。我们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工作,把国家发布的重大政策及时传达给群众。应国家上级的要求,近期已有多个地方开展组织以“服务群众,走进基层”为主题的活动,积极宣传各地群众的优良事迹和美好品德,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以服务群众为载体,为创建良好基层氛围做出了很大贡献。只有各级团体凝聚力量,才能共同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培育基层干部和人才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指导和引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才缺乏锻炼,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提高群众的工作能力任重而道远。这就要解决好基层工作人员的态度和作风问题,工作人员要亲身参加到实践中,与群众共处事,提高党务建设者的综合素质,能够吃苦耐劳,积极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三、总结
基层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所以要想建设服务型基层组织,必须做到以“满意群众”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执政水平和服务能力。
a【关键词】民生;意义;解决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
民生问题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都有着无限极的意义,它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它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即生存条件)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即生活质量);它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基于此认识和理解民生的内涵是有必要的且是必须的。今天我们所说的民生问题,不仅是物质生活层面,即当年孙中山概括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还包括了精神生活层面的问题,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个“文化”,又是涵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大文化”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及人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我们国家的各种民生问题也在不断放大,从物质到精神,从原本意义上的“人民的生计”上升为精神文化等生活层面,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民生的涵义日益深远。
立足理论和实际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知:
(一)民生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民生问题以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即国家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人之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权利和尊严,主要包括社会救济、基础性的和最低程度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
(二)民生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从而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
(三)民生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民生问题从这一意义上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工作,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一):是要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体系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实行政府全面促进就业,市场充分配置就业资源,劳动者自主创业,企业和劳动力双向选择的新就业方针,不断创新业态模式,不断提高劳动标准,鼓励推进体面就业,进一步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努力使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创业,人人吃好饭。适时放开全面二胎政策,一方面可适当减缓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
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努力使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养老无难,治病无碍,居住无愁,增加生命的尊严感和生活的安全感。(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林区、煤矿棚区等改造工作等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医有保障。
(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兼顾区域发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1:要解决好安全性民生问题。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2:.要解决好发展性民生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生。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民生连着民心。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能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一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摘 要:企业和谐文化对大型石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大力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重视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等建设,通过和谐文化活动、优质文化服务、职工综合素质提高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企业 和谐 文化 建设 石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与实践有了实质突破后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确立为构建全民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这个论断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作为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建设企业的和谐文化,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力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出发点,打好和谐文化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职工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面向基层服务一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要做到热爱职工,牢固树立爱护职工观念,端正对职工的态度,增进对职工的感情,与职工心连心,情相系,建立起上级与下级的和谐关系,干部与职工的和谐关系。在关心爱护职工中,辽河油田渤海公用事业处党委和工会组织建立帮扶救助长效机制,通过送温暖、五必访、帮扶助学、模范职工之家建设等,切实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公司领导深入工作一线和生活区,仔细查看生活设施管理和维修保养状况,详细询问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查找管理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与主管人员一起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要求机关管理人员多倾听职工的声音,多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
二是要为职工着想。坚持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切身利益,始终坚持用职工的标准来衡量工作的好坏;用职工拥不拥护,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来检验企业工作成效;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为职工所认同,共创企业与职工的和谐。我们把宏观上依法维权和个体生活维护结合起来,始终把职工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领导积极带头,充分发挥党群组织与基层工会职能作用,设身处地为职工谋利益,想尽办法为职工办好事、实事,受到了职工的拥护和欢迎。在职工之家购置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放置食品饮料,解决了加班工作员工的饮食问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要从心底里尊重职工。职工是服务的对象,是依靠的力量,也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的执行者;企业应当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认真总结职工创造的新经验,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引导人”的六要原则贯彻好,平等交流,民主讨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职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成共识求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一方面加强检查指导,深入扎实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工程;另一方面,大力抓好机关员工的教育培训,鼓励全体员工自觉学习业务知识、综合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是真诚关心新员工。公司党委把关心新员工作为义不容辞的工作,把新员工看作公司未来发展的希望,想方设法为新员工成长创造良好氛围。把新员工成长列入培养人才的工作计划,时刻关心新员工的政治进步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诉求,帮他们度过走上社会后的茫然、寂寞时期。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生活条件,为新员工宿舍安装空调,配备必要生活用品,让新员工感受公司的温暖,激发工作热情和学习激情。及时掌握新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公司责成党群工会部门不定期派专人与他们谈心,进行定期回访,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新员工对公司的关心呵护深受感动。
2.以“优质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夯实企业和谐文化基础
优质的文化报务是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各级组织在实际工作当中,应面向基层职工,面向职工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使和谐文化在企业中顺利培育。
一是完善基层企业服务设施,夯实硬件基础。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基层车间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基层工作特点及职工需求的原则,投入建设职工活动场所,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职工文化室等文化基础设施。上级要支持和扶持一线车间自行开展的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基层文化服务,从硬件设施上为和谐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拓展服务途径,夯实软件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在自办的报刊杂志上要不断扩大对基层一线报道的版面,要突出一线职工和基层工作的特点。企业要加快整合内部资源共享平台,充实企业政务、新闻、文化网站,完善信息网络结构,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企业和谐的重要阵地;要积极开展书画、摄影、征文等比赛,让职工参与其中,繁荣企业文化艺术创作,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一线职工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是要加强职工文化队伍建设,要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打好人才基础。要加强对职工文化队伍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骨干队伍;要建立合理、规范的人才管理和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文化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作好企业文化骨干的培育,企业可采取普及与提高、培养和引进等形式,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向纵深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体系和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不断完善和加强与时俱进的体系和机制建设,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公司主管领导主抓,思想政治工作部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按照公司的统筹策划,结合公司实际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机制作为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体现企业的管理个性,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走向。要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责任机制,形成各部门单位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分工协作企业文化建设局面,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3.以“和谐文化活动”为着力点,充实和谐文化内容
和谐文化需要鲜活的载体作为手段,才能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因此,企业要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氛围,开展创建活动,使和谐文化真正深入人心。
一要开展人文精神活动,树立企业和谐精神。企业要充分挖掘向上、向善、向美,一切有利于促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优秀文化资源,要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总结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得到职工认可、引起广泛共鸣的人文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建立起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纽带,并通过广泛宣传,把核心的文化理念贯彻于公司具体的经营策略、运作机制、管理制度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引导帮助职工牢固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形成能够体现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服务、管理实际需要的企业规范系统,形成制度层面的企业文化。
二要认真组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营造企业和谐氛围。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家庭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活动为基点,积极引导家庭文化社会化,逐渐形成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要鼓励支持反映职工生活、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企业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企业的先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启迪的功能,充实升华企业人的精神世界。
三要认真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凝聚和谐力量。企业要把和谐创建活动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机地接合起来,深入实施素质、环境、平安、爱心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扎实开展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企业以及文明职工家庭四大系列创建活动,突出和谐思想内涵,吸引职工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聚集和谐企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四要持续推进文明和谐矿区建设,建立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企业和谐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实施平安小区、幸福社区、绿色矿区、清洁企业等创建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矿区设施资源,完善矿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矿区管理水平,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努力创造和谐氛围和优美环境,积极为员工家属构筑和谐、稳定、模范的文化氛围,把矿区建设成民主自治、诚信友爱、安定祥和、充满活力的和谐矿区。
4.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落脚点,实现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的实践者最终是广大职工群众,建立一流的职工队伍,是建立和谐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各级组织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开展教育使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促使和谐文化在企业中生根。
一是要坚持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筑牢思想基础。要深入推行理论武装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指导教育企业每个职工、党员、干部,用共同的指导思想和企业理念来统一全体职工的人心,聚合力量。企业要时常组织职工开展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企情教育,引导职工不断学习,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努力提高,与时俱进,逐步坚定职工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职工对企业改革、稳定发展的信念,做合格职工和最受企业欢迎的职工。
二是要加强对职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企业要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通过教育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逐渐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成为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职工养成知荣辱、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风气,促进企业和谐风尚的形成;要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及家庭美德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促进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班组和谐、企业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三是要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企业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使职工做到一专多能;基层站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层次文化的职工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促进企业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企业人员的培训战略机制,建立完善教育、培训的保障制度;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干部职工通过业务技能进修、在职学习、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育终身学习意识,建设学习型企业,成就和谐型企业。
试论以德治国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是: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角度看,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战略抉择;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以德治国”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意义是:在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应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道德建设的作用,在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上下功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作 者:李广文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200214(12)分类号:B82-052 D64关键词:以德治国 精神文明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网络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正以立方级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2011年12月7日, 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发布的中国社交、数字、移动行业数据报告显示, 截至目前为止, 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欧盟总人口, 18~27岁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上网5个小时[1], 在2亿中小学生中, 上网者已达3 000万, 尤以在校或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为最。互联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 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震荡:网络的全球性、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既是无穷魅力又是无底陷阱:一方面, 人们可以隐去身份, 在网上能更坦率地将心灵深处的情绪尽情释放, 游弋海天之间开辟广阔无垠的知识天地;另一方面, 网络空间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 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在网上交汇、碰撞给人们带来思想道德的矛盾与困惑。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受到网络的巨大影响, 日益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 道德情感冷漠、人格扭曲、社会互动能力退化、患网络心理障碍、网络道德失范和高科技网络犯罪的危险程度增大;网上行为往往有随意、偏激和不负责任甚至为所欲为的倾向, 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基本消失, 网民的行为仅靠自觉控制, 这就使得一些青少年在网上的表现失控。
网络沉迷以及网络行为的失范已经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导致青少年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 形成“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的网络性格;损害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少年的各项生理机能, 使其身体素质下降;网络既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也使他们“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模糊不清;网上暴力、色情、欺诈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网络安全的隐患使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加剧。
二、网络道德的最高诉求———网络慎独
怎样应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网络沉迷和道德行为的缺失?网络行为的失范及其带来的社会危害迫切呼唤以“网络慎独”为核心的网络伦理的回归与张扬。增强青少年的文明上网意识, 培养其“独处而自省”的慎独精神, 是提高当代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培育网络道德人格的关键环节。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先贤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它指在个人独处时, 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 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 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 从而使道义时时处处得以体现[2]。“网络慎独”意味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即使没有任何外在力量的管制约束, 也能严格遵守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否做到“慎独”以及“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 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尺度。它能使整个社会成为有序、理性、道德的社会。在超时空、无规范的网络社会它同样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慎独建设对净化网络空间, 营造文明、健康、诚信的网络文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1. 网络慎独可以使青少年增强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青少年通过慎独, 可以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 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自觉纠正言行偏差, 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 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 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慎独的这种作用力在网络道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同样存在的, 而且由于网络存在虚拟性等特点, 与网络生活相伴相生的网络道德人格的健康培育对慎独的要求更高[3]。
2. 慎独可以使当代青少年提高网络道德认识水平, 增强网络道德情感[2]。
在网络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 慎独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代青少年往往政治上缺乏辨别能力, 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 心理上缺乏调适能力, 行为上缺乏自控能力。这种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 在道德认识上肤浅、混乱, 甚至出现偏差;在道德情感上冷漠、矛盾, 甚至走向反面;在道德意志上薄弱、涣散, 甚至出现衰退;在道德行为上无序、易变, 甚至导致失控。如果能够经常、反复的自我反省、自我督促则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把握自己,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 做到明是非、知善恶、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觉运用社会畅行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使道德认识得以提高, 道德情感得以增强。
3. 通过慎独可以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志, 坚定网络道德信念。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践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人性弱点及不良道德因素的顽强毅力和坚强精神[3]。它是由知、情到行转化的关节点, 是网络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环节。在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 特别需要这种“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般道德意志的支撑, 这样才能专心致志, 坚持不懈, 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当代青少年拥有的网络生活空间和社会舞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更增加了当代青少年道德意志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道德信念的形成, 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经常进行自省的结果。由此可见, 慎独在网络道德规范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网络慎独的构建何以可能
网络伦理由依赖型向自主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既决定了网络慎独成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最高目标, 也从另一角度彰显了“网络慎独”这一伦理境界构建的难度和复杂度, 因此, 有人认为网络慎独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网络的多重空间虽然可以使一个人在现实社会稳定恒久的道德理念面临严峻挑战, 但是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重构, 网络行为与现实世界的道德操守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越善于“内省”的网络行为主体在网络道德活动中, 对自己的言行越会有所考虑, 越会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反之, 在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人格也难以想象会自觉遵守网络文明行为规范, 因此, 加强网民在现实世界的道德慎独水平, 就会相应提高他们的网络慎独水平。网络慎独建设关系到每一个网民, 但抓住青少年这一网上主流人群对于弘扬网络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是网络慎独由可能变为现实的最佳路径选择。
1. 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以形成道德自律的坚定信念。
必须把网络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可以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或大中小学活动课的教学体系。使网络道德、法制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必不可少的内容, 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的自律意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 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加强青少年社团组织建设, 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冲击。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建设中, 具体可以将党的政策方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输入网络,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设“两课”教育和“共青团”聊天室, 提供给学生一些与国家民族或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的讨论,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网络修养和综合素质, 畅通与青少年的沟通渠道。
在社会剧烈变迁的时代, 文化上的代沟冲突令人忧虑, 作为家长和老师, 面临的是再次社会化的问题, 只有通过再社会化, 提高自身的素质, 特别是网络素质修养和价值观念更新, 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与理解, 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能力, 指导他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当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遨游时, 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只有通过沟通来加强引导, 通过引导来帮助他们选择。
3. 加强网络社区中的网络行为规范建设。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网络环境中的社区好比社会中的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家庭安定、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 社会和谐的作用, 类似于网络社区对整个网络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为有效地推动网络社区的行为规范建设,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在网络社区中要真正实施网络实名制, 这对企图通过网络从事不法活动的人来说是一种威慑, 也是督促网民规范自身行为可以采用的必不可少的他律手段。
4. 建立网络道德伦理监督管理中心。
目前, 中国已经建立了网络安全和保密信息监督管理机构, 相比而言, 网络道德和伦理监管中心的建立比网络安全和保密信息监督管理的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更大, 所涉及的方面更多, 由于网络道德伦理比网络安全和保密更加模糊和难以准确地判定, 因此现有的通过各种安全硬件 (如防火墙) 来实现的难度更大, 必须开发一种新的、智能的、能够进行模糊判断的安全实体, 开发出模糊防火墙或基于智能安全评价体系的防火墙, 并开发一套网络道德伦理评价体系软件, 来监督和管理网络伦理道德的规范情况, 保证网络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
“慎独”在网络伦理中是更有意义和更有必要的行为, 虽然这是较高的道德境界, 但在网络社会这一原则是最有其现实意义的。面对新的文化、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我们能够以新的姿态、用新的思维、展示新的风范, 通力合作, 构建现代社会网络慎独的理想境界。
摘要: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失范及其带来的社会危害迫切呼唤以“网络慎独”为核心的网络伦理道德的回归与张扬。网络慎独建设对净化网络空间, 营造文明、健康、诚信的网络文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网络修养和综合素质、畅通与青少年的沟通渠道、加强网络社区中的网络行为规范建设、建立网络道德伦理监督管理是构建“网络慎独”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慎独,意义,途径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互联网数据报告[EB/OL].http://www.dvbcn.com/2011-12/15-83227.html.
[2]http://www.cn21edu.com/news/2005-6-15/4361.sthm/.
关键词: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46-01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快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在社会上存在着个别不和谐因素,拜金主义、个人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也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一些教师沾染了不良习气,师德失范,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日前媒体相继曝光了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伪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合肥学院团委副书记汪昱身陷艳照门丑闻、湖南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涉嫌收受参评人员贿赂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事件,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高校教师,虽然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体行为,但损害的却是教师这个群体的声誉,玷污了高校教师在公众心中本该有的美好形象,也透视出高等教育发展中师德建设的疏漏。社会哗然,人们嘘唏,在质疑如果师德失范若此,那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会不会合格?
除了这些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的“重磅新闻”,师德建设的疏漏、缺失在高校教师日常工作和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一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丢弃了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这样的信念追求,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抛在脑后,将一切付出视为“商品化”,与利益回报有关的事才有动力,没有利益的事不去做、推着干,追功逐利,“红烛”精神消失殆尽,漠视了教师应尽的职责。自我要求放松,对教学工作怠惰敷衍,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需求不关注,上完课就走,全然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工作失责。有的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教书,轻育人。有的教师自身仪表不符合职业规范,言行举止做出出格的举动。教师的言行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貌,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高校应注重师德建设工作,加大惩治力度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双馨”的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高校应把师德建设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中去,在加强教师队伍业务建设的同时强化师德教育。推进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下力气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严惩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维护教育形象。
二、教师在实施“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所谓“德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应当珍爱自己的声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牛文起曾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即使社会上有些不良风气,教师也没有师德不端的借口和理由。”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在种种诱惑面前要做到洁身自好,要有抵御歪风邪气侵袭的能力,要像鸟儿爱惜自己羽毛那样爱惜自己的声誉。身为一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始终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甘于淡泊名利,自爱自尊自律,笃信严谨治学,悉心关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三省吾身”,以身作则,严于律已,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做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三、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像失去根基的浮萍。教师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加强师德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文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担负起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历史使命。
四、高校应搭建有效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
1.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举办文艺汇演,通过小品、歌舞等演出形式歌颂弘扬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让广大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
2.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评选“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大力表彰优秀教师,树立师德典型。组织“弘扬高尚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师德。
3.运用校园网、校报、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校园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将教书育人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弘扬高尚师德风范,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做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学习模范,争做先进。
五、建立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对师德事迹突出、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学校应授予“师德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给予表彰和突出的物质奖励,在教师职务晋升、职称晋升、干部选拔、培养进修等方面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
六、建立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学校在年终考核时,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师德考评体系。制订规章制度,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考评办法》、《教学事故责任制度》、《师德建设奖惩条例》等,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师德行为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学校人事部门、部门、个人三级评价方式,对教师师德表现作出评分。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农村经济是重中之重。建设一支思想解放、年富力强、善抓经济、会谋发展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是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近年来,内乡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主题,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方面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开辟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抓源头,优化队伍结构。一是调整发展党员的指导计划,为基层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农民党员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主要源头。因此,可以说通过积极培养,把大批能够带头致富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就能激活整个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实践中,强化了发展党员的三项指标:把全县发展农民党员的比例由原来的60%调整到80%,把发展高中以上党员的比例由原来的3%调整到0%,发展3岁以下党员的比例由原来的0%调整到70%。二是强化组织培养措施,加快培养过程。对那些有觉悟、有知识、重点是有带头致富项目的致富能手,由村支部澄清底子,分类排队,指定党员结对联系,重点帮带,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培养,从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使每个农村支部保持10-1名的常数;对那些具有带头致富项目并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党员经过村支部推荐、乡镇党委考察,确定为村级后备干部,制订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实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县委规定:各村支部必须按不低于现职村干部职数1:1的比例,补充配备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三是采取组织手段,实现培养目标。同等条件下,能带头致富的入党积极分子优先吸收入党;通过组织整顿,及时淘汰那些没有致富项目、没有带领群众致富本领的村干部,重点考察、选拔那些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进入村级班子。“双带”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全县新发展具有带头致富能力的党员132名,占发展新党员总数的81%;新进村级两委班子的“双强”党员61名,占新进村级班子干部总数的83%。
——抓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以“五学、四议、三帮”(学理论、学党章、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议党建、议村务、议发展、议致富; 帮支部、帮党员、帮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活动,实现培训的广泛性和经常性。通过参加学习,广大农村党员的在党意识、宗旨观念普遍增强,发展经济本领得到了提高,全县涌现了大批种植、养殖大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以创建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为龙头,构建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强化党员干部“双带”能力培训,实现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专门培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主要对村级班子骨干和村级后备干部进行正规化培训,培训基地采取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有机统一。四年来,培训基地共培训人员1100人次,他们中不少都成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双强”带头人。在县培训基地启发带动下,全县16个乡镇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学校,9个行政村都建起村科技示范点,对村组干部、后备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农民致富能手、种养加大户进行经常性的“双带”能力培训,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分工负责,分层次培训的格局。三是实行村干部和村后备干部外出打工培训制度,提高党员干部认识市场、参与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去年全县外出打工村干部共30名,他们既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又都学到了一技之长,并带回各种经济发展信息1400多条。
—抓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从2000年开始,县委作出决策,在农村广泛开展了“争创功勋村支书”活动。明确规定:不论是先进村或后进村,只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改变村里落后面貌上做出突出成绩,村支书都可以被评为功勋村支书。凡被评为功勋村支书者,县委除隆重表彰外,每月由县财政发给特殊津贴300元;连续年被评为功勋村支书者,每月增加特殊津贴200元,并作为终身补贴固定下来,符合条件的可优先聘为国家干部。这项活动开展两年来,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农村支部中形成了比发展、比贡献、明争暗赛、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了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先进典型。目前全县已经评选出“功勋村支书”34人次。对评选出的“功勋村支书”,县委在兑现奖励措施的基础上,还组织召开全县性的功勋支书事迹报告会,在电视台、电台开辟专栏宣传他们的实际,在全县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等,在全县掀起了学习功勋支书、争当功勋支书的热潮。各乡镇党委也纷纷在农村干部中开展了“争当红旗村支书”“争当优秀村干部”等不同形式的争创活动。在相当一部分村也相继开展了争当“标兵党员”、“标兵村组干部”等活动。目前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新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使农村经济发展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注重“五个创新”培训“双强”村干 中共桐柏县委组织部
随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大,各地纷纷把培养选拔“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近几年来,桐柏县逐步探索办成了“党校性质、农校特色、军校风采、市场机制”的县农村党员干部“双强”培训基地,走出了一条有鲜明特色的“双强”村干部培训道路。主要做法是:
一是注重实效,创新培训形式。培训形式决定培训实效。为达到最佳培训效果,近几年来,桐柏县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专题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讲座实习竞赛活动:坚持以长班(两年制中专学历班)为主,利用长班假期开办短班,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坚持边理论教学边技术实践,利用在基地附近开辟的千亩果、药、茶、花示范园和不同功能的3座温室大棚,实行上午理论知识学习,下午实用技术实践的培训方法;利用山下水草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不太方便的现状,实行第一天理论知识学习,第二天畜牧及水产业养殖、高效农业开发等实用技术实践的“轮式”培训方法。四年来,共利用多媒体语言教室举办长训班10期、各类专业短训班18期,受训106人次,培训村级党员干部骨干223人,其中乡土拔尖人才103人、致富能手9人,另有61人成为“双强”村党支部书记。
二是注重针对性,创新选择教员途径。
首先,从乡镇政府、职业学校、涉农单位公开选聘名专职教师分担邓小平理论、村级领导工作、种植养殖等课程;从县委组织部选聘6名领导为兼职教师分担依靠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经济、村级党组织建设等课程;从林业局选聘2名高级工程师分担农林方面法规和果树嫁接及病防课程;从畜牧局选聘3名高级畜牧、兽医师分担畜牧方面法规和畜牧养殖课程;从扶贫 开发局选聘2名副局长分担农村改革历程及发展目标方针、党在农村基本政策和农业现状及发展方向课程;从财政局选聘2名副局长分担农村财务管理课程;从文明办、民政局、信访局、计生委、党校等13个单位选聘2名干部为兼职教师分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委换届工作、信访工作、计生政策及时事政策等20余门课程。为学员提供技术和法律服务奠定了坚定的师资基础。
三是注重灵活性,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直接影响到党员的思想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水平、工作管理能力和致富带富能力。因此,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桐柏不仅注重培训学员有关党的基本知识、邓小平理论、农村政策及法律法规,而且聘请部分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人格化”村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传道送经,培训学员基层工作领导艺术;聘请机关文秘工作人员培训学员公文写作与处理;聘请武装部领导教导学员参加军训;聘请乡镇企业局领导培训学员有关乡镇村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聘请科协领导培训学员投资项目论证及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知识。培训内容的创新,为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奠定了才力基础。
四是注重科学性,创新培训管理。为适应培训的需要,探索了3条培训管理模式:(1)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学员入学后即按部队要求编班组排队列,统一军装、食宿,晨升国旗、唱 《基地之歌》,早晚军训,日间学习、实践,除节假日外,全天24小时封闭式管理。(2)教育式制度化管理。成立班委会(临时党支部),明确班长(支书)、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职责,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总结会、主题会、娱乐会等,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工作。严格请销假制度,规定一学期学员请假最高时限,用完不得再请,否则不予毕业,并规定没有特殊原因不准捎请或代请,确有特殊原因,电话请假,假后补办手续。(3)激励式跟踪化管理。一是奖学金激励。基地每月评出60名优秀学员,分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为30元、20元、10元。二是荣誉奖。根据班委推荐——基地把关——组织部审定等程序,每学期按比例评出优秀学员、优秀班干部,由县委组织部统一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并记入档案、通报各乡镇党委,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符合入党条件的学员及时发展入党。优秀学员回村后乡镇根据工作需要,可进村班子挂职锻炼。学员发展致富项目的规模和科技含量达到一定标准的,由乡镇在技术、信息上予以重点扶持。
五是注重适应性,创新培训观念。从完善硬件设施入手,在培训基地建成可容纳120余人的多媒体教室一个,内有广播电视电影VCD光盘播放设施一套、大屏幕投影设施一套、互联网教学设备一套、各类科技光盘1000余盘,增开了WTO知识教程、市场经济理论、农村实用公文写作与处理等,计划近期将针对性地开放办公自动化微机处理教程,同时也将实现与远程教育的对接,那时北大、清华、中央党校等特级讲师、专家的讲仪将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批批知识化、技术化、信息化、年轻化的“双强”村干部也将从这里孕育产生。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干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实现“五个好”目标的关键。在经过两轮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村干部素质偏低,造成工作难度加大。一些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工作中方法简单,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尤其是一些集体经济匮乏、无钱办事的村,问题更加突出,他们面对困难,束手无策,没有办法解决。
二是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有效发挥。一些班子成员为了保住位子、争面子,工作按部就班,不求进取,为群众办实事不多,无所做为,在群众中树不起威信,形成不了领导核心。
三是部分村十部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村干部把村里工作当“副业”,不能一心一意干工作,有的村:厂部在上面压任务、下面群众骂、家庭抱怨多的情况下工作,思想压力大,常有撂挑子的想法,还有的村干部被动应付丁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进取精神。
四是村干部难选难配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党员,忙于个人致富,不愿担任村干部挑担子。同时,受传统思想、宗族观念和既得利益思想的影响,在职班子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消极,使有些班子经常出现“不调整不行、调整又无合适人选”的问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五是村干部管理机制上还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干部“进”、“管”、“出”诸环节存在不衔接的问题,其结果往往导致班子建设后继乏人,现任干部有后顾之忧,离任干部有失落感,对现任干部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二、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村级干部队伍
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支素质优良、高效廉洁的村级干部队伍,主要是要着眼于“选、管、培、评、育”,积极探索出一套“选得准、留得住、于得好”的运行机制。
(一)重视选拔——开发和培植人才资源,从组织上优化农村干部队伍。
首先要明确用人标准。努力使农村干部队伍逐步形成以高中文化程度、四十岁左右为主体;注重带领群众致富的实际本领,把有无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致富能力作为选用农村干部的重要条件,从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掌握实用技术情况、群众信任程度等方面建立村干部任职资格制度,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宗旨意识强、清正廉洁、开拓创新、群众满意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班子中来,尤其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其次要拓宽用人视野。注意从复员退伍军人、返乡知识青年、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优”,从专业大户、能工巧匠中“物色”,从先进村里“交流”,从机关干部中“下派”,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配强农村干部队伍。
(二)严格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调动农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必须建立健全寓后备、现职、离任于一体的干部管理体制,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是建立健全干部运行机制,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对村干部在培养教育、目标考核、选拔任用、评议审计、经济待遇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和落实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认真落实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干部离任审计、民主评议干部等规章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重视村干部工资、报酬的落实。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要破格重用,起到一枝动而百枝摇的效果。
(三)强化培训——建立高效实用的培训机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要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导向,加大培训的力度。一是坚持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合理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任职资格培训和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使他们很好地担当起组织和领导农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重任。
(四)严格考评——认真评议,疏通出口,确保选人用人机制的正常运转。
坚持和完善以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定期考核、民主评议、选择任用等为基本内容的干部考评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尺度;定期进行考评考核,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考评时注意引导村干部把成绩讲足,把问题讲透,让党员、群众把心里话讲够,上级党组织要帮助支部把责任说清,保证考评工作的深入进行,维护农村稳定的局面。
(五)落实责任——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常抓不懈的动力系统。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识。探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做到思想有位置,工作有盘子,实践有路子。做到该想的早预见,该讲的早提醒,该帮的早做工作。二是正确认识思想整顿和组织调整的关系,加大组织调整力度。要对现任干部分类排队,对有一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群众威信高的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对工作不得力的,要坚决予以调整。三是要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及时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规范运行,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措施,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干部教育管理机制。四是加强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着眼于村级班子长远建设,着眼于强化培养、备而能用,按照“选苗子、压担子、进班子”的步骤,做到“三个强化,三个坚持”,切实解决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关于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推进村书记的公职化管理和村干部队伍的规范化管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保证全市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中组部《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和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村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广大农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建设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是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需要。各级党组织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推进村书记的公职化管理和村干部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着眼于建设一支高素质村干部队伍,着眼于保证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保障激励和考核监督机制,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为全市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组织村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认真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方法;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搞好农村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的本领,真正造就一支勇于开拓,办事民主,公道正派,群众拥护,具有带领农村群众致富本领,能够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需要的村干部队伍。
二、建立选拔任用机制,选好配强村干部
(四)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精神,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干部能上能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五)选拔任用村干部,必须坚持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靠得住、有本事”的人选进村干部队伍,特别要选准配强村书记。
(六)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合理确定村干部职数。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设定员干部三名,规模较小的村可设两名,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村可增设一名。村书记和村主任可由一人兼任,但村书记和村主任不得兼任村会计。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设条线干部两名,规模较小的村可设一名,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村可增设一名。村干部职数超过规定的,要及时搞好村干部的精简分流工作。
(七)进一步拓宽村干部选人渠道,扩大选人范围。选拔任用村干部,既要立足村内选人,也要面向社会选人,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等途径,活化村干部队伍的源头。要建立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大力选拔聘用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
(八)进一步扩大民主化,在村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对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任用,要按照“双票制”的办法进行;对上级党组织任命的村书记和副书记,任职后的一年内也要按照“双票制”的规定进行选举(挂职锻炼的除外)。对村委会班子成员的任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进行。对村会计和村条线干部的任用,可采取公开招考、择优聘用的办法进行。任用村干部要实行“任前公示制”。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坚持按期换届,不断推进民主选举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形成村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用人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村书记和党员村主任双向兼职。
(九)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引导,积极发展农村青年入党,培养村干部的后备力量。要经常开展“荐贤举才”活动,建立一支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文化在高中以上、综合素质较好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保持每个行政村有两至三名后备干部的常数。要大力加强组织培养和各类培训,建立后备干部档案,明确领导帮带培养责任,搞好动态管理;要采取担任村副书记、村主任助理、到镇机关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法,增强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促使他们早日成才。要坚持备用结合,加大对村级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的力度,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有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干部。要重视农村年轻妇女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有一名女干部。
三、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十)建立村干部分级负责、分层培训制度。市有关职能部门要对村定员干部实行“三年一轮训”制度,其中,培训村书记以市委组织部为主,培训村主任以市民政局为主,培训村会计以市农办为主;村定员干部参加轮训的时间不少于七天。镇党委要切实负起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责任,对村干部要每年轮训一遍,每次培训要集中解决一、二个突出问题。
要不断改善市、镇两级党校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党校在教育培训村干部中的阵地作用。根据党中央中发(1999)3号文件的规定,村干部培训经费要列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
(十一)教育培训内容要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要结合村干部“能不能当、愿不愿当、当得合格不合格”的现实问题,围绕“加强理论武装定方向、激发创业动力明责任、提高综合素质长才干”的要求,切实把村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工作作风、党务工作水平、依法办事能力和发展致富本领提高到新的层次。
要改进教育培训的方法,做到理论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根据各个时期的农村工作需要,建立一系列村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十二)重视搞好村干部的学历教育。要依托市委党校学历班或采取与高校联合办班、委托办班等形式,组织村干部尤其是村书记参加学历培训。三年时间内,全市四十岁以下的村定员干部都要参加大专学历以上的学习培训。鼓励、支持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参加各类函授学习和自学考试,有条件的镇可选送他们到大专院校进修。
四、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十三)积极探索村干部的保障激励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支持村干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村干部,要大力宣扬、表彰,给予鼓励和奖励;对特别优秀的村书记,可选拔进入镇党政领导班子。对村干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要予以关心和照顾;要坚持制止各种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行为。村干部的报酬要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逐步提高。
(十四)建立村定员干部基本报酬统筹制度。村定员干部的年报酬收入由基本报酬和考核奖金两部分构成。村定员干部基本报酬统筹以村为主,市、镇给予适当补贴(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村定员干部的考核奖金应根据村级到帐可分配收入、农民增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应税销售、税费收缴、村级规范化管理、党建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实绩,按照市有关规定,由镇考核确定;考核奖金从村有资金中发放。
村条线干部的报酬可按误工补贴的办法或按本村定员干部报酬收入的一定系数确定。
(十五)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村干部任职年限等情况,采取个人和集体分担的办法,帮助村定员干部实行养老保险,确保他们老有所养;具备条件的村也要为村条线干部实行养老保险。要规范村干部养老保险的政策,有条件的要逐步统一实施“企保”。在本镇范围内同类型的村干部应统一投保标准,防止保额高低悬殊,并不得进行“多头投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为村定员干部办理医疗保险。
(十六)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管理。离任村干部由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共同负责管理。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村干部离任方面的政策规定。对正常离任的村干部,可由镇党委发给荣誉证书,予以勉励。要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组织离任村干部学习文件,听取他们对村级工作的意见、建议。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和扶持离任村干部多途径开辟新的创业渠道。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应给予适当补助。
五、建立考核监督机制,推进村干部队伍的规范化管理
(十七)健全村干部考核制度。要根据村干部岗位职责规范的要求,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在方法上实行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由镇党委通过检查工作、个别谈话、参加村级班子民主生活会等途径了解村干部的有关情况。年终考核主要采用目标考核和述职评议的方式进行。根据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的结果,结合平时考核掌握的情况,由镇党委对村干部作出综合评价。(十八)建立和完善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村“两委”班子及班子主要领导每年要进行一次述职,由镇党委组织本村党员和村民代表、村属企业以及老干部的代表听取述职情况并进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的结果要在本村适当的范围内和镇党委班子中公开。对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群众意见较大的村干部要进行谈话诫勉;对评议合格率偏低的村干部要进行调整或免职;对评议满意度偏低的村“两委”班子要及时进行整顿。
(十九)建立和完善村书记离任审计制度。各镇要对村书记每届任期内的实绩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核评价。审计结果要向党员、群众公开,并作为村书记奖惩、去留的重要依据。
(二十)建立村干部任职回避制度,避免村“两委”班子家族化。村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有以上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个村同时担任村定员干部职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十一)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镇党委是关键。各镇党委要把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列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结合实际落实相关措施,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和巩固农村政权的重大举措来抓,尤其在解决村干部报酬待遇、实行养老保险和开展教育培训上要舍得花本钱,舍得投入精力,坚持不懈地抓出实效。
(二十二)各级组织、纪检、宣传、农办、民政、财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市委组织部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工作规划,定期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
(二十三)各级党组织和有关职能部门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努力提高我市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
全县共有1xxxx乡镇,9xxxx行政村,此次列入调查的xxxx乡镇,4xxxx行政村,共有乡村干部62xxxx。经调查,62xxxx乡村干部中,年龄30岁以下的10xxxx,占1xxxx;31岁至40岁之间的有27xxxx,占4xxxx;41至50岁之间的有19xxxx,占3xxxx;51岁以上的5xxxx,占8.xxxx。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6xxxx,占5xxxx;中专学历的有12xxxx,占1xxxx;高中学历的有11xxxx,占1xxxx;初中以下学历的有3xxxx,占xxxx。
二
通过调查发现,基层干部队伍经过几年整顿,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秘写作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能力得到增强,广大乡村干部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但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村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知识,成为影响当前农村发展和小康目标实现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县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好于村干部队伍,在一些乡镇村干部队伍结构改善程度不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偏低。全县村党支部书记中大专以上(绝大多数是函授)文化程度的仅为1xxxx,所占比例仅为1xxxx,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则占8xxxx;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具有涉农专业特长的科技型、管理型干部比重较小,而经验型、资历型的干部比重较大,这样的干部队伍结构很难适应农村发展和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
2、思想观念的更新程度滞后于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还偏于保守,视野比较狭窄。与南方发达地区、先进地区比,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缺少开拓和开放意识,不敢涉足新领域,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发展新产业而是老守田园,安于现状,上边逼一逼,下边动一动,缺少带领群众敢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和驾驭市场、把握展机遇的眼光和能力。金城乡幸福村与正义村经济发展的对比就很说明问题。幸福村与正义村村挨村、地挨地,自然条件相同,距县城只有5公里,具有地理交通的优势。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他立足村情,确定围城发展战略,大上棚室蔬菜,扩大奶牛生产规模,使全村很快富起来,人均收入2003年达到320xxxx元,而正义村党支部书记思想观念陈旧,守摊不创业,对村情、对市场缺乏研究,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的农业耕作,使村的地理、交通、资源优势等不到发挥,结果在他的任期内山河依旧,面貌依旧。
3、政策水平偏低,法制意识淡薄,不能较好地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棘手问题。有些干部不注意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执行政策坚决,不自觉,群众看着不服,有的干部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有的乡村干部囿于小团体和自身利益,执行政策走样。用农民的话说是“经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一些村干部政策水平低,不顾国家政策规定,乱摊派,加重了农民负担。一些干部不仅政策水平低,而且法制意识淡薄,往往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不能依法理政,依法治村,有时还激化矛盾,造成群众上访、告状,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4、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有的乡村主要领导民主意识差,搞一言堂,家长制,缺少正常的民主气氛;有的干部工作中短期行为严重,只求眼前,不顾长远,搞形式主义,干面子活,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弄虚作假;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一靠骂二靠罚,人为制造一些不安定因素,造成群众的抵触情绪,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5、个别干部在任期内滥用权力,为政不廉,降低了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有的村干部以权谋私,偏亲向友,仗权种地;有的村干部耍威风,搞特权,贪图享受,腐化堕落,不顾乡情民意,外出雇小车、配手机,出入歌舞餐厅;有的村干部乱摊派,加重农民负担;还有的村干部为官几任村貌依旧,村干部住房一个比一个漂亮。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基层干部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主观上分析,一是多年计划经济沉淀的积弊以及长期的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制约了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使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有些基层干部轻视对党的理论政策的学习,整天忙于事务,自我约束能力差,理想、宗旨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一些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捞取实惠的资本、享乐的依托,由公仆蜕变成老爷。从客观分析,一是有的乡党委对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往往重使用、轻培养,重调整、轻教育。有的乡一年两次调整乡镇主要领导,使得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缺少长远的打算。二是后备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总觉得人才难找,干部难选,问题的关键是有的乡镇抓这项工作的领导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措施还不到位,选拔干部筛来选去,总是局限在几个人身上,致使工作没有实现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三是有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比较弱,布置工作时不切实际地压数字指标,不能给乡村干部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为地制造出一些矛盾。
鉴于上述问题和现状,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我县实际,科学制定全县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五年规划,从宏观上制定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治本措施。通过制定规划,使我们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制定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本着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在五年内使乡镇干部普遍达到大专上文化水平,村级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班子成员年龄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使乡村两级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得到改善。大幅度地提高乡村干部贯彻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带领农民发展经济、搞好三个文明建设的本领,从而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乡村干部队伍。
第二,花大气力对乡村干部队伍进行全面的整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结构,提高素质。抓住基层干部素质升级的良好契机,要对部分乡镇和薄弱后进村领导班子进行一次整顿建设。制定整建工作方案,严格组织实施。按照考核、调整、整改建制、检查验收等工作程序和先乡后村的顺序进行。整顿考核中做到“三个结合”,即民主测评与民主推荐相结合,个别谈话与民主评议相结合,考核与经济审计相结合。在考核的基础上,下气力对后进乡镇和后进村领导班子进行整顿,本着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的原则,对那些政治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为政不廉、群众不拥护的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少数贪污腐化、践踏政策法律的乡村干部要坚决惩处。调整中,重点是选准用好党政一把手。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选拔干部看谁听话、谁老实、谁稳当的弊端,把那政治素质好,领导能力强,有市场经济头脑、工作作风好,勇于开拓进取的年轻干部选拔到乡村主要领导岗位上。调整中要注意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宽选人渠道,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界限,可以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的形式发现人才,采取内选、下派、交流等多种办法选拔人才,尤其要注意从科技大户、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青年的优秀党员中发现和选拔村干部。要从机关干部、优秀大学生中选派干部,注重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加强乡村两级领导力量。通过调整整顿的乡村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第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使乡村干部思想观念上有新的转变。要以更新观念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乡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认真组织乡村系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国内省内的先进典型,学习本地发展市场经济、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对照典型找距,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市场导向观念,围绕市场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运用科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走产业化集约经营的道路;牢固树立开放、竞争的观念,积极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大循环。通过干部思想上的解放,观念上的更新,带来我县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高上的飞跃,进而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第四,加大培训力度,搞好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培训。培训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根本措施,基层干部调整面的加大,更需要抓紧培训。要制定全县乡村干部培训规划,各乡镇也要制定规划,分层次、分期分批地进行。对培训内容全县要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以学习市场经济理论为重点,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普遍进行一次理想、宗旨、政策和民主法制教育。特别要加大党的农村政策教育的力度,使乡村干部的政策水平有明显提高,达到学习宣传政策要透彻,理解政策要全面,执行政策要自觉,贯彻落实政策不走样。同时,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促进乡村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使乡村干部努力把完成上级任务和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教育培训阵地以县乡两级党校和职教中心为依托,以农广校、农民技术函授为网络,实现培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县委党校培训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培训村支部书、村委会主任和其他乡镇干部,乡镇党校培训其他村干部和党员。县职教中心长年培训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35岁以下的乡村干部以函授的形式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技术。培训方式方法除系统授课外,要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多制作一些高质量的录像片,进行收看。还要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到先进发达地区,特别是我县的一些先进乡镇去实地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增长本领。
第五,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让农村基层干部都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要加强对干部的宗旨教育、政策法制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提高干部政策水平、法律意识,加强乡村制度和法制建设,全面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做到“按章办事”,“依法治村”。要使基层干部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尤其是教育乡镇党政一把手和村支部书记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讲究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注重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遇事同群众商量,反对强迫命令;注重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引导;注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注重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一班人的作用;注重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反对以权谋私。
第六,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队伍的管理监督,加强日常管理。一是要加强领导,把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到各乡镇党委抓党建工作责任制中,至少要每半年研究部署一次。各乡镇党委和各有关领导部门要为乡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坚决制止各种打击报复干部的行为。要支持和鼓励机关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工作。二是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完不成工作目标,工作打不开局面,干不了事、不干正事或给村集体经济和其它事业造成一定损失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该罚的罚,该处分的处分,该从现职岗位上调整下来的坚决调整下来,绝不能姑息迁就。三是搞好干部监督。村干部每年至少要向党员和村民报告一次民主评议,由乡村干部述职,让广大党员和群众认真评议乡村干部的思想、行为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实行审计监督制度。每年由乡镇经管站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审计一次,对离任的村党支部书记要及时进行离任审计。坚持实行县委组织部门对村党支部书记上管一级制度。防止个别乡镇党委选拔任用村党支部书记的随意性和标准不高的问题。四是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干部的待遇。实行基本工资挂钩的结构工资。对实现当年责任目标,实绩突出,贡献较大,尤其是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本村人均收入,增加村集体积累和完成急难新任务方面工作出色的,以及被上级表彰的干部要予以重奖;根据实际情况,搞好养老保险,让干部解除后顾之忧。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农村基层干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实现“五个好”目标的关键。在经过两轮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村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是部分村干部素质偏低,造成工作难度加大。一些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工作中方法简单,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尤其是一些集体经济匮乏、无钱办事的村,问题更加突出,他们面对困难,束手无策,没有办法解决。
二是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有效发挥。一些班子成员为了保住位子、争面子,工作按部就班,不求进取,为群众办实事不多,无所做为,在群众中树不起威信,形成不了领导核心。
三是部分村十部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村干部把村里工作当“副业”,不能一心一意干工作,有的村:厂部在上面压任务、下面群众骂、家庭抱怨多的情况下工作,思想压力大,常有撂挑子的想法,还有的村干部被动应付丁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进取精神。
四是村干部难选难配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党员,忙于个人致富,不愿担任村干部挑担子。同时,受传统思想、宗族观念和既得利益思想的影响,在职班子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消极,使有些班子经常出现“不调整不行、调整又无合适人选”的问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五是村干部管理机制上还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干部“进”、“管”、“出”诸环节存在不衔接的问题,其结果往往导致班子建设后继乏人,现任干部有后顾之忧,离任干部有失落感,对现任干部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1、村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知识,成为影响当前农村发展和小康目标实现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县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好于村干部队伍,在一些乡镇村干部队伍结构改善程度不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偏低。全县村党支部书记中大专以上(绝大多数是函授)文化程度的仅为1xxxx,所占比例仅为1xxxx,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则占8xxxx;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具有涉农专业特长的科技型、管理型干部比重较小,而经验型、资历型的干部比重较大,这样的干部队伍结构很难适应农村发展和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
2、思想观念的更新程度滞后于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还偏于保守,视野比较狭窄。与南方发达地区、先进地区比,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缺少开拓和开放意识,不敢涉足新领域,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发展新产业而是老守田园,安于现状,上边逼一逼,下边动一动,缺少带领群众敢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和驾驭市场、把握展机遇的眼光和能力。金城乡幸福村与正义村经济发展的对比就很说明问题。幸福村与正义村村挨村、地挨地,自然条件相同,距县城只有5公里,具有地理交通的优势。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他立足村情,确定围城发展战略,大上棚室蔬菜,扩大奶牛生产规模,使全村很快富起来,人均收入2003年达到320xxxx元,而正义村党支部书记思想观念陈旧,守摊不创业,对村情、对市场缺乏研究,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的农业耕作,使村的地理、交通、资源优势等不到发挥,结果在他的任期内山河依旧,面貌依旧。
3、政策水平偏低,法制意识淡薄,不能较好地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棘手问题。有些干部不注意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执行政策坚决,不自觉,群众看着不服,有的干部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有的乡村干部囿于小团体和自身利益,执行政策走样。用农民的话说是“经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一些村干部政策水平低,不顾国家政策规定,乱摊派,加重了农民负担。一些干部不仅政策水平低,而且法制意识淡薄,往往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不能依法理政,依法治村,有时还激化矛盾,造成群众上访、告状,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4、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有的乡村主要领导民主意识差,搞一言堂,家长制,缺少正常的民主气氛;有的干部工作中短期行为严重,只求眼前,不顾长远,搞形式主义,干面子活,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弄虚作假;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一靠骂二靠罚,人为制造一些不安定因素,造成群众的抵触情绪,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5、个别干部在任期内滥用权力,为政不廉,降低了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有的村干部以权谋私,偏亲向友,仗权种地;有的村干部耍威风,搞特权,贪图享受,腐化堕落,不顾乡情民意,外出雇小车、配手机,出入歌舞餐厅;有的村干部乱摊派,加重农民负担;还有的村干部为官几任村貌依旧,村干部住房一个比一个漂亮。
二、造成村干部队伍不强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基层干部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主观上分析,一是多年计划经济沉淀的积弊以及长期的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制约了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使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有些基层干部轻视对党的理论政策的学习,整天忙于事务,自我约束能力差,理想、宗旨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一些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捞取实惠的资本、享乐的依托,由公仆蜕变成老爷。从客观分析,一是有的乡党委对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往往重使用、轻培养,重调整、轻教育。有的乡一年两次调整乡镇主要领导,使得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缺少长远的打算。二是后备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总觉得人才难找,干部难选,问题的关键是有的乡镇抓这项工作的领导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措施还不到位,选拔干部筛来选去,总是局限在几个人身上,致使工作没有实现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三是有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比较弱,布置工作时不切实际地压数字指标,不能给乡村干部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为地制造出一些矛盾。
三、途径和方法
(一)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1、选对干部: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共事的人,2、引进干部:引进包括本地引进,将在外打工的年轻的,有能力的,高学历的人引回来 引进大学生村官
3、培训干部
加强干部思想教育,树立新型农民典范。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农业技术能手。加强干部能力培养,提高干部的影响力。
(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1、加快远程教育,搞好干部培训
2、建立农村文化站,引导干部学习加强党的理论学习
加强农业政策和法律学习
加强农业技术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学习
3、营造积极农村文化,解放干部思想
(三)完善干部管理机制
1、健全科学的村干部工作考核机制
2、建立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
3、落实村干部责任制
【论加强廉政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推荐阅读:
试论推进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途径06-03
试论公交客运企业加强车辆管理的途径12-30
加强和改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12-08
广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11-30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0-06
关于加强基层派出所的队伍廉政建设06-29
加强企业廉政建设12-15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