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施工组织措施(精选8篇)
一、质量和安全目标 5
(一)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5
1、工程质量目标 5
2、组织保证措施 5
3、制度保证措施 7
4、技术管理措施 7
5、信息管理措施 9
6、预防措施 10
7、纠正措施 11
(二)本工程的质量检标准及投入仪器和设备 12
1、质量检测标准 12
2、主要的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 13
(三)整体工程质量目标 14
1、施工质量控制 14
2、工程档案管理 16
3、成品保护措施 16
4、计量管理 16
5、冬春季施工措施 17
6、雨季施工措施 17
(四)工程施工安全目标 19
1、工程施工安全目标 19
2、安全管理体系 19
3、安全管理 19
4、安全措施 20
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工期 24
(一)施工总进度图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图 24
(二)工期保证具体措施 25
1、工程工期安排 25
2、工期保证具体措施 25
(三)施工总体布置和施工道路布置 29
1、布置原则及依据: 29
2、施工道路 29
3、临时设施及主要机具布置: 29
4、施工用电、水 30
5、平面管理措施 31
(四)施工截排水、施工期监测及施工抢险预案 32
1、施工截排水预案 32
2、滑坡施工监测预案 32
3、施工抢险预案 33
(五)主体施工技术措施 37
1、排水工程施工 37
2、抗滑桩 37
3、回填护坡 40
4、施工顺序 41
5、测量 41
6、碎石土填筑与碾压 42
7、砌体施工 43
8、反滤垫层的施工 44
9、排水系统施工 45
10、砼工程 45
11、科技进步目标 48
(六)施工期间地质工作的开展 50
1、人员的配备 50
2、编录、鉴定工具 50
3、剖面的绘制 50
4、土工试验 50
5、抗滑桩开挖中地下水的观测 50
6、岩土试验标准 50
(七)工程变更应对措施 52
1、工程的变更 52
2、变更应对措施 52
(八)施工机械、人员进场计划 54
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需用计划 54
2、人员计划 54
(九)材料进场计划 55
1、材料的供应、采购 55
2、材料进场计划 55
(十)资金使用计划 57
(十一)施工过施工程中和移交前工程保护措施 58
1、服务目标 58
2、施工中的保护措施 58
3、移交前的保护措施 58
4、工程保修管理措施 59
(十二)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及方案 60
1、安全文明施工及环保目标 60
2、安全环保 60
3、文明施工 61
4、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62
5、综合治理措施 63
6、确保正常经营措施 63
三、附表
(一)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表
(二)劳动力进场计划表
(三)材料进场计划表
(四)资金使用计划表
(五)临时用地计划表
(六)质量自查明细表
(七)试验、质检、测量仪器设备表
四、图件
(一)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二)施工进度计划图
(三)劳动力用量直方图
(四)资金用量直方图
(五)资金使用曲线图
(六)项目组织机构图
(七)质量保证体系图
(八)质量控制程序图
(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图
(十)信息工作程序图
(十一)预防措施实施流程图
(十二)纠正措施实施流程图
(十三)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图
(十四)项目安全管理程序图
(十五)施工流程图
(十六)预制块盖板施工流程图(十七)钢筋制安施工流程图(十八)碎石土施工流程图(十九)水沟砌筑施工流程图(二十)反滤垫层施工流程图
(二十一)水沟盖板预制块护面施工流程图(二十二)模板施工流程图(二十三)砼施工流程图(二十四)钢筋质量控制程序图(二十五)砼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图
一、质量和安全目标
奉节县陈家包滑坡治理区位于奉节县宝塔小区内,为三峡移民迁建区,新县城以东1.6Km的长江北岸,离新县城约3Km。滑坡后缘边界位于奉节师范学校体育场中部,高程约296.8m左右,东侧以冲沟为界西侧以基岩出露为住,滑坡平面形态呈扇形,长260~330m,后缘宽200m,中部宽300~400m,前缘宽450m,面积约92万m2,体积约200万m3,属大型非涉水滑坡。该滑坡主要危害对象为奉节师范学校、移民统建房15幢及居民36户、城区主干道鱼腹路及沿江大道约1000m,包括投资500万元的长150m新桥沟桥梁,危害人数约3千人,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拒《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判定该滑坡防治工程等级属于Ⅰ级。结合施工设计图及现场具体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方案。
(一)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1、工程质量目标
按照国家《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重庆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定》(2006)和相关现行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工程质量合格,一次通过验收。
2、组织保证措施
公司对该工程按“项目法”组织施工,实行项目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经理部,开展方针目标管理,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科学管理、成本管理等全面负责。公司对项目经理部直接管理,并在人、财、物的管理上,将赋予项目部更多的自主权和配备强有力的施工力量,以利于项目部开展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和主动性。(1)项目组织机构
在公司直接领导下,专门建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项目副经理以及劳资财务部、工程技术部、物资设备部、质量安全部、测试计量部等职能部门组成。其中项目经理负责本工程的全面管理工作;项目总工程师主要负责生产技术、工程质量、工程计量等工作;项目副经理主要负责生产、后勤物资、设备、劳资财务等工作。劳资财务部主要负责劳动工资、成本核算、预(结)算工作;工程技术部负责施工技术,生产任务,施工队的管理;后勤物资设备部主要负责材料、设备的计划、采购、供应和管理;质量安全部负责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消防保卫、环保等;测试计量部主要负责计量、测量、试验等工作。
项目经理部下辖挖运施工组、碾压施工组,模板钢筋组、砼施工组、测量组、砌筑施工组、材料组等作业组;各施工组下设施工作业班组。项目机构的组织见附图
(六):项目机构组织图。(2)关系的协调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应作好内部、外部工作,并在协调过程中,其行为应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不损害双方及国家利益,本着为用户服务的宗旨,保障本工程施工有序进行,全面履行合同。
协调主要方法和内容见下: a、内部协调: 协调对象:项目部内部、项目部与公司。
协调内容:人与人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各阶段施工作业面之间的协调。协调方法:完善管理制度措施,划清职责范围及召开日常工作会议 b、外部协调: 协调对象: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市政、消防、街道、环卫、治安等。
协调内容:签订的合同在履行中与业主发生的矛盾;和监理部在工程开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的三大控制,两个管理,交工验收;与设计在施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施工中采取的措施,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及设计变更,材料代用等;与交通、治安、卫生、水电供应处理施工现场的消防、卫生、社会治安等。
协调方法:合同履行的矛盾主动与业主协商解决;向监理部积极主动请示汇报,并通过常务协调会协调,项目内部加强管理,主动配合监理搞好综合管理;和设计积极联系,主动配合,严格按图施工,遵守工作程序,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关;与交通、治安、卫生、水电积极联系,主动配合,独立加强协调,不给业主带来麻烦。
1 隧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地质灾害现象
1.1 涌水突水现象
水质灾害是隧道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由于岩石结构的性质, 以及隧道施工中对岩层的影响, 导致岩层出现较多的裂痕等, 增加了岩层的渗水性, 当降雨天气频发时, 地下水位上升, 就会随着岩石裂缝涌现在隧道中, 在较大的裂缝和涌水处还会伴随着泥沙和碎石粒, 造成隧道路面的淤积, 严重影响车辆的出行。由于排水不畅, 隧道在长期的浸泡中会进一步造成岩石结构的迫害, 致使岩石疏松多孔, 严重影响了隧道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山体地质环境中, 隧道施工中若遇到溶洞、与地表水域有连通性的藏水区就会出现大量的水流涌出, 这种地质灾害不仅具有突发性, 由于水量的巨大, 极易引起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施工中应加强地质勘探, 对进一步的施工进行测井和地震等勘查, 通过计算机模拟地质结构草图避让突水区域施工。
1.2 山体塌方现象
塌方地质灾害是隧道中一种危害形式, 其危害的发生常与当地山体的地质结构和施工方案有较大的联系。隧道通过在岩层中的穿凿, 影响了原有的岩层结构, 在一些岩层较薄、岩层相较疏松的区域进行施工, 极易引发由于支撑力缺失导致的局部塌方。另外, 在一些断层和大断裂地带, 岩层之间的相互叠加、错落, 长期的地质变迁中形成了稳定的作用力平衡, 当进行隧道施工时, 岩层之间的结构遭到破坏, 由于受力不平衡, 导致局部地区释放应力, 引起严重的塌方。塌方与涌水和突水下陷不同, 对施工人员和环境等容易造成严重的破坏, 一旦发生此种地质灾害就会产生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因此, 必须加强防御塌方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尤其在隧道的进出口区域进行结构的稳固, 避免塌方的频发。
1.3 岩爆现象
在隧道的岩层结构中, 主要是通过围岩体的支撑进行应力分解的, 若在隧道施工中, 造成了围岩的形变, 就会产生大面积的崩塌和岩爆, 隧道周围的岩体结构将岩石以碎石和岩片的形式发生弹射和片帮。岩爆现象具有频发的性质, 但是并不是存在于整个隧道的终身使用中, 往往在施工的初期极易发生此种地质灾害, 特别是在地下水较少的山体结构中。与其他的地质灾害不同, 岩爆现象不能够通过预测进行预警工作处理, 只能实施支护保护, 防止二次爆破的发生。岩爆地质灾害不容忽视, 小到围岩的表面破碎, 大到引起地震效应, 不仅对出行的人员造成威胁, 还影响了隧道周围居民的生活。
2 隧道工程中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2.1 隧道施工中防治突水与涌水现象的有效措施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 可以通过排、堵或排堵结合的措施处理涌水与突水现象, 在治理涌水与突水现象的同时, 还应加强监测与预控隧道工程附近溶洞和暗河的突水部位, 实现施工阶段地质预报。具体措施如下:
(1) 为有效防止突水现象的发生, 可以通过先隔水层后开挖含水层。此外, 也可以通过采取超前预注浆、超前引排等施工技术, 以达到有效减少突水地质灾害程度的效果。
(2) 浅埋隧道和熔岩隧道的防治。进行治理浅埋隧道和熔岩隧道时应主要以堵为主, 并在最大程度的基础上防止地下水位下降, 通过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井泉干枯和地面塌陷等现象, 进而保护施工周围的生态环境, 提高施工安全性。
(3) 非熔岩深埋隧道防治。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发生突水和涌水后, 应通过检测与预控工作准确分析并明确溶洞、暗河及隧道的交汇位置, 采取钻孔疏干和排水导坑的措施治理非岩溶深埋隧道。
例如, 作者曾在云南磨思高速公路坝卡箐隧道、龙瑞高速公路三合同段官坡隧道中实施过具体的防排水施工技术, 云南思茅、龙陵两地降雨频率较多, 降雨量较大, 当地土质渗水系数较大, 给隧道的排水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在具体的施工技术中采用了浅埋式排水管作为第一道防水措施, 又结合当地的情形, 施行防水层和防水混凝土作为又一道放水措施, 有效地解决了隧道的涌水和渗水灾害。
2.2 隧道施工中塌方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塌方现象主要诱因是山体地质结构的不稳定性, 在施工的准备初期, 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具体的勘查, 结合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现代隧道手段, 对此区域的岩层结构、溶洞和断层等进行实地检测, 分析岩层结构的力学特性, 制定出最优的施工方案。在塌方的防治手段中, 最重要的是进行支护工作, 而不仅仅是预防。岩层区域采用锚杆和钢架支撑, 熔岩区域采用导管的支撑办法。在隧道的施工中, 常有混合地质灾害的发生, 当发生围岩坍塌时, 应做好导坑的预防, 并用爆破和超前支护的方式进行施工的安全预防实施。施工人员之间对施工方案进行细致的审核, 预见性了解该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做好提前预防和保护工作, 并在状况发生时, 做出准确的处理方案, 保护施工人员安全的基础上, 挽救施工单位的经济损失。
2.3 隧道施工中岩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为了缓解岩爆造成的危害程度, 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具体如下: (1) 改变围岩性质。在隧道工程施工中, 可以通过工作面附近隧道岩壁钻孔注水或喷水以软化围岩, 一道道减缓或消除岩爆程度。 (2) 改善围岩应力。主要通过降低围岩应力使其比围岩强度小, 进而达到防止发生岩爆现象的目的。在隧道工程施工中, 可以选择光面爆破技术, 根据“短进尺, 多循环”以减少围岩扰动, 进而改善围岩应力状态, 同时选择正确的开挖断面形式也可以改善围岩应力状态。 (3) 进行加强支护和超前支护加固。通过相应的加固方法或多种支护方法有效组合, 以达到防止岩爆现象发生的效果。
龙瑞高速公路是云南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交通纽带, 由于山体的影响, 龙瑞高速采用的隧道贯通的形式。在官坡隧道施工工作中, 对龙瑞高速的“咽喉”工程和隧道的安全施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隧道的进出口位于山体的岩相破碎地带, 极易产生塌方的危险。由于溶洞和陡倾状裂隙岩石的地质结构, 涌水和岩爆的地质灾害也有引发的可能, 综合的地质影响造成了施工的艰难进行, 在经过多次的方案研讨中, 实行了强支护、快封闭等一系列措施, 在连续和创新的作战中, 保证了工程的质量与进度。
3 结束语
随之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出行日益频繁, 在行程和路途中, 人们更加注重效率的提升。隧道是减少行驶路程的有效途径, 为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方便。因此, 必须加强公路建设中的隧道施工技术, 对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原因剖析, 提高技术方案, 提高施工中和使用中的安全系数, 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振.隧道施工中的常见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创业家, 2014 (4) .
[2]石庆年.对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措施[J].北方交通, 2014 (12) .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勘察;灾害防治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多端等原因,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造成无数人员伤亡,使国家经济遭受了极大损失。由于地质灾害具有较高的破坏性,灾害的发生会对国家建设、经济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等产生着巨大的损失及影响,所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具有生要意义。
1 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
1.1崩塌。自身整体性遭破坏,发生过程中崩塌体脱离母岩下落速度快;而且发生过程突然,崩塌的发生机理主要受当地的地形地貌、地下水活动、地层岩性、气候变化、地表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致使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人类工程活动。
1.2滑坡。滑坡体受自身重力作用沿软弱结构面作滑行运动,其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下落速度相对较慢,下落过程中自身整体性较完整,但对其运行轨迹沿途破坏性较大。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除自然因素造成的外,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其致灾的原因之一。
1.3 地面沉降、塌陷。地面沉降和塌陷主要成因为人工采矿并不规范过度采挖,在可溶性基岩地区也因地层溶蚀形成漏斗或近地表地下暗河导致地表沉降及塌陷。该类灾害影响范围为局部性,破坏性比较小。
1.4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于长时间受暴雨、冰雪融水等浸泡,致使山地表面土层变软,长时间后逐渐与石头层脱离分析,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向滑动,大量的泥沙流受重力的影响加速前进,从而形成了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1.5地裂缝。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一般情况下多因受地壳活动、地表土层受力不均、地下水或地表水下浸等作用影响,地受外力和内力的作用因素下,地表岩、土体会因整体受力不均产生开裂,从而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如果发生在有人类活动区域内,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灾害。
2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2.1复杂多变,工作量大。我国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从不稳定的地质区域较多;随着当前气候变化多样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率也逐渐多样和发生率较高起来,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量逐年增加变大,特别是一些偏僻地区的防治工作受交通不便的影响,更加加大了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量。
2.2防范意识不强。对于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大多数人群还不能正确认识,一些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宣传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强,不能让普通群众产生强烈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概念,对于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还很淡薄,认为防治地质灾害是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自身缺少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2.3防范工作环节薄弱。由于受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和技术的差异性大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在对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力度跟不上,特别是在人员配置上不能适应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防治人员缺乏,甚至在防治技术应用和防治标准应用上达不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标准。
3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
3.1 地球信息技術综合方法。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3.2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
3.3 环境化学勘测方法。在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勘测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4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4.1积极维护资源和能源的平衡使用。要从环境开始,真正的环境保护是要使得当前的资源和能源两者之间保持相对于的稳定和平衡。对于地面的坍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情况,在进行地下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对岩土层的结构进行勘察。
4.2保护和治理区域地质自然环境。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及条件,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现状,切实有序、科学合理进行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避免开发过度。
4.3提高现有地貌的遵循度。一些地区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做地质工程勘测,确保地貌、地形、地质不受破坏的原则下开展建设,严格避免以牺牲原有的地形地貌为代价而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发生。
5强化地质灾害防范及管理的措施
5.1切实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范化。国家和当地政府在防治过程中要坚持实行分级管理,大力推进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严格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当前的矿产资源开发、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等地质管理工作相结合起来,科学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
5.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坚持灾害防治工作坚持权责义务相挂钩的原则,使权责部门和人员防治权责义务一环扣一环,形成良好无间隙的防治体系,同时在社会上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与政策,从而利用有效机制和政策鼓励社会捐款、争取国家投资,确保防治资金得到有效保障。
5.3提高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对于那些容易产生地质灾情的频发地点,当地部门要聘请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治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科学论证,对于那些不适合人们居住的区域,或者具有严重威胁和危害人口聚居区要及时进行搬迁。当地的政府部门要及时成立相关组织,对这方面进行特别关注,及时地了解当地的天气变化,在灾情降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对突发状况应急措施。
6结束语
总之,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灾后治理工作很重要,但是主要要做好灾前预防工作,但要做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合力共进,特别是要重视地质灾害的试验设备与技术,以及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计算等工程理论的研究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薛丁炜,刘海涛,李婧。 地裂缝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西部探矿工程,2013,(3)。
[2]梁耿。 浅谈玉林市常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J]。 科技与企业,2013,(6)
一、地质灾害概况
笃山中学地质灾害以洪涝为主,由于辖区地势低,基础设施差,以至只要到汛期,雨量增多,上流水库一放水,地势较低的民房、厂房及仓库等容易被淹。
二、地质灾害情况
(一)重点防范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库放水等活动。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重点主汛期是5月至7月。
(二)防治重点。根据辖区地质灾害分布,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为火车站南头沿河民房、厂房及仓库。重点防灾地段是工业南路101号至114号,省一建靠河边平房地势较低,较易被淹。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等因素,确保做好辖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辖区基本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并严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5、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
(四)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笃山中学临灾处置和应急救灾
第一节 防灾预案及明白卡 4.1 什么是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笃山中学的地质灾害防治由刘贵洪校长“一把手”负总责,由杨秀政负责实施,各班班主任负责抓落实。
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每年汛期前必须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这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要求:一要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二要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分易发区和危险区,逐一列出易发生地质灾害地段;三要制定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明确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点监测、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地具体要求,临灾抢险救灾措施;四要是明确标注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
4.2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业了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ま害亄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颁发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圠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攽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巤作的愇挥和部署。
4.3防灾预案
主要对校园及周边玏境内重要地方的灾害作出初步评价预测,对其防治提出原则建议;对影响特别大、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的隐患点,尽可能提出较为具体的预报意见,提出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建议;作出汛期突发灾害隐患巡回检查计划。
主要应参照县级防灾预案对本地区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和防灾要求,圈定重点防范区段;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负责人;作出群测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
(1)简要说明上地质灾害的灾情(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重要讶施的破坏情况),汛后各ᚐ患点的稳定性变化情况。
(2)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对攬地区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和防灾要求,圈定重点防范区段。
(3)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凪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仳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签订贃任书,明确具体负责人。
(4)作出群测຺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4.5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ᚐ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上,或因灾造∐直接经຺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人以上、500人以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宲险情串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4.6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
预案落实后,要及时向群众宣传普及,通过分发资料、张榜公布、利用广播介绍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等形式,增强群众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并积极主动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序展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4.7 地质灾害应急防范“明白卡”
1“以人为本”是核心思想,加强项目管理班子及施工队伍建设
一个精力充沛、办事果断、善于沟通的项目经理能很好的控制整个项目的节奏,能把项目团队的决议实施到实处。项目经理要责、权相匹配;有责无权,是空架子,有权无责,将有不测之患;在项目管理来说,项目经理的权力行使到哪里,责任就要追究到哪里;项目团队同样如此,团队赋予项目经理管理权限,同时也受到项目经理的管理,所以,项目经理的责、权,也是整个项目团体的责、权。有了强将,还需精兵,一个再精明能干的项目经理,也需要相匹配的项目团队,管理起项目来才能指哪打哪。所以,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制定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体系,也是项目管理环节中特别重要的一环。项目管理团队人员配置不求多,多则乱,少则精,项目管理团队选人应选择有特长的,能独当一面的;用人则应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和个人自身特长,技能,性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用此人之长,补他人之短,是项目团队组建的精髓所在,团队成员能够长短互补,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则团体凝聚力强,办事效率高,才能够保证项目管理机制最有效的发挥。优秀的项目经理与精干的项目团队组成了整个项目的管理层,那么,有了管理层,必然就有被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组成了项目管理的动态循环。对于项目管理来说,最直观的被管理者就是项目的施工作业人员,好的管理也需对应好的实施,管理落不到实处便成了一纸空文。所以,没有好的施工作业人员,也无法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本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机械作业逐渐取代人力作业的工程施工却由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作业面往往处于灾害已发生的地质不稳定区域,大中型机械化设备很难进场,这造成了在地灾治理项目施工中进度的快慢往往取决于人力的多少,很多原本依靠机械作业的环节只能使用人力,所以这也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相比普通工程项目所存在的特殊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作业特殊性决定了项目的实施环节需要大量人力;随着更多人力的投入,首先带来的.更流动的施工人员、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些相熟的劳务人员在一起也更容易组成各自的小利益团体;所以,更多的人并不一定代表更高的效率,反而会对项目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这也是地质灾害施工项目管理的特殊性之一。因此,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项目管理中,对施工人员的入场要求也应更加严格,项目与劳动队伍间应长期保持联系,培养用于自身项目的熟练工种,做到技术熟练、来之会干、干则干好这几点要求;可给予优秀劳动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尽量减少项目施工人员的流失率,不要这个项目培养了一批人,到了下个项目却都是新面孔。对于地质灾害施工劳务管理来说,坚决不使用“人情、关系”队伍,这类劳务队伍人员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劳务方自持情面与关系,管理方碍于情面和关系,管理难度非常大,这种队伍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只会拖后腿。
2建立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
“人管人”难免存在感情上的弊端,为保证项目管理顺利实施与良性运转,项目建设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健全也是重点之一,特别是对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来说,安全隐患大,人力使用多,工期时间紧,所以更应该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从项目经理到现场作业人员都应约束在规章制度内,制定相应的奖赏、惩罚标准,靠制度管理人,靠制度激励人,确保人员的思想、管理、安全、责任一一落实到位。
3安全管理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重中之重
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来说,施工作业区域本身就已经发生灾害,造成了生命或财产上的损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就是清理地质危险因素,防治二次灾害的发生。但在实际施工作业过程中,受地质不稳定因素影响,作业区域在暴雨、暴晒等自然因素干扰下极易产生二次灾害,此时防治工程尚未完工使用,所以一旦在施工期间突发灾害会对我们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安全就是效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人,成立专门安全生产检查小组,才能够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深入现场,才能发现安全隐患潜藏的细枝末节,从而顺藤摸瓜的找出不安全因素所在,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同时,项目应加强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培训与考核,所有专业岗位作业人员都应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除了安全教育培训和检查外,还应制定系统的安全保证措施,例如施工现场关键点、疑难点、危险部位都应悬挂各种安全警示牌;施工现场临边、危险地段均相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防护网,通过对机械设备的安检,每天的现场安全巡查和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大检查,从严格的检查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对抗滑桩、基坑开挖、护坡施工等施工安全关键点,必须经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允许开工,对每次安全检查的结果都在项目内部进行通报,通过严格的检查,确保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4文明施工与项目形象
作为与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势必会比普通建设项目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如何树立良好的项目形象,以工程树丰碑,以形象造口碑,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既然是形象,那么肯定首先要从外观上讲,施工人员统一着装,管理人员佩戴岗位工作证进入工地,施工现场实行标准化管理,合理规划施工临时用地,建筑材料码放、堆放整齐,弃渣外运及时等都是项目形象建设的要求。外观上干净亮丽了,环保作业也应该同步进行,一个外表光鲜、内里却污水横流的工地肯定不会受到认可的,所以项目现场排污措施、防尘降噪等工作也应同步跟进。
5结语
对地质灾害防治及治理措施之探讨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地质灾害越发频繁.本文介绍了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着重阐述了对地质灾害防治采取的相应措施.
作 者:钟盛民 作者单位:广西安科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530023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28)分类号:P694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我国是世界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 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 (5亿多亩) , 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 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特别是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 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 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 大多无环保措施, 加剧破坏矿区环境, 开采环境明显恶化, 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 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 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 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 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 近年来, 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2 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征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因矿山建设及生产活动而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 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 (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 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 (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 。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
在矿山采空区, 若保安矿柱留设不足、不合理, 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 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 产状较平缓的矿区, 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 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 当其采空区面积达到一定规模, 地表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 在岩溶分布区, 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 毁坏道路、水库, 还可直接导致矿井井筒塌毁、断裂, 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矿井, 造成淹井事故。
2.1.2 坑内岩爆
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 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 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 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 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 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 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 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危害和灾难。
2.1.3 露天矿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 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再就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2.2.1 矿坑突水涌水
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 突发性强、规模大, 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 采掘过程中贯穿透水断层, 骤遇采空区积水、蓄水溶洞或暗河, 导致地下积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 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2.2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 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 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2.3.1 瓦斯爆炸和矿井火灾
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 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 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 矿井被毁。由于碳化程度低、含水分大的煤, 水分蒸发后易自燃, 碳化程度高的煤, 水分对自燃的影响不明显。煤成分中的镜煤、丝煤, 吸氧能力强, 着火温度低, 煤中含量越多, 越易自燃。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 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 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 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 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 其资源损耗量巨大, 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2.3.2 地热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 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 矿山因含硫量高, 开采深度又大, 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 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科学管理并建立科学预报工作
各种地质灾害均有其自然属性, 其发生发展既有偶然性, 又有一定规律可循。煤矿生产要规范化, 杜绝私挖乱采现象, 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煤矿采掘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建立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只有做好这项工作, 才能够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才能彻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3.2 加强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首先, 摸清地质灾害底数, 基本掌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在此基础上拟定防治规划、计划。其次, 坚持每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汛前、汛期和灾后的检查研究, 以防为主, 综合治理。第三, 加强行政管理执法力度, 健全完善5个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体系, 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建立政府发布预测预报体系, 分定期、不定期、长期、中期、近期及临灾警报等, 对问题严重的要进行通报、曝光。
3.3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
以形成全民防灾意识宣传各种地质灾害知识, 培养全民灾害意识, 可以做到灾前有防, 灾中不慌, 灾后自救, 提高生存能力, 减少灾害损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 通过各种途径做好防灾抗灾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起人们对灾害的足够重视, 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 达到心中有数、居安思危的效果。
3.4 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各种地质灾害在空间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 因而不同灾害类型区应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施工标准, 增加有形抗灾、防灾能力。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 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 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 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 在开采过程中, 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工程措施要严格, 生物措施也要同步发展, 做到以生物措施为根本、以工程措施作先导的综合防治。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此外, 要建立一支快速救援队, 对灾区能够提供及时的救助,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同时发扬“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精神, 尽快使灾民脱离险境。援助灾区, 恢复生产, 也是灾后重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 结束语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点;防治措施
1.我国地质勘查灾害的形成条件
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到我国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加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原有的自然结构进行破坏,从而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1.1 地形地貌
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地形地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会受到地貌类型以及地形形态的影响,在我国的地质在灾害中尤其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山地和丘陵,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在持续的降雨之后,就会使得土地结构松散,从而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
1.2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主要就是岩土结构、地质构造和新构造的运动,地质条件因素是直接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地质构造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得我国地质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那么整体的地质结构就会变得不稳固,从而造成地质灾害发生。
1.3 气候条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疆域辽阔,地形也非常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那么很多不良的气候因素就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
1.4 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是属于自然活动,但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和人类活动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灾害活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通过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对大自然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那么很多地区的污染就会严重,环境恶化,从而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1.5 岩土体工程地质
我国软岩体的分布面积很广,岩体的地质性质比较弱,遇到水以后容易软化,一旦遇到雨水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成为山体滑坡的有利条件。
1.6 地震
地震发生后,直接会将地面、山坡的岩体松动,破坏了岩体本来的结构和稳定,造成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1.7 降雨
常年降雨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降雨使得雨水不断地渗入到山坡中,坡体的压力变大,那么就会造成新的滑坡形成,从而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
2.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其监督管理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加強地质灾害勘查,对分布状况和形成条件进行详细的了解
在对我国的地质灾害地点进行测定的过程中,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入的地质灾害工作了解,比如在我国很多地区很容易出现塌方事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随着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但是没有实施的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检测系统,对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以及当地的地理位置等都没有进行很好地监测,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再比如我国高原地区,如果经常受到暴雨的冲击,那么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也就是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这些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损伤。因此要加强地质灾害的侦查,对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也就是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灾害的类型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为全国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系统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那么就必须要做好全国范围区域性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对一些重要的能源基地进行实际调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治理进行侦查和评价,建设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评估。
2.2 保护自然环境,对于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地治理
前面提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我国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在山区进行植树造林,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保持水土平衡,防止地下水遭到破坏,从而诱发地质灾害。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比如煤矿被过度开采,从而造成塌方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安全生活,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甚至大量的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我国的自然环境保护,因此我们要做好对自然环境的良好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3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灾情预报系统
我国的地质灾害在发生时,当前最主要的预防模式还是主要以预防为主要的手段,但是当前存在很多的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原因还没有被发现,因此需要加大对地质灾害监测的投资,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能够对各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准确的播报和预测,通过应用GIS 技术,在全国范围形成有效地地质监测系统,做好地质灾害评估,为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有效地服务和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灾情预报系统。灾情预报系统的建设,能够提高预防抢险的效果,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如果有相应的灾情预报系统,那么一旦要发生地震时,就可以通过次系统监测到,那么就可以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提前播报通知,从而做好转移,避免造成过去的伤亡。
2.4 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地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制
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定要的法律法规或者是规章制度来完成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督管理和控制。针对当前我国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不合理,监测过程中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调查,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位置,发生原因等进行系统的汇总,从而确定其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特点和地形特征。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地质灾害的监测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制和监测系统,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控制,各个企业、组织、个人能参与到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从而做好我国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地质灾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威胁着我们人类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脚步的较快,城市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和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使得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持续上升。但是对于不同地方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发现,各地由于环境地理和地形条件不同,因此各个地方的地理灾害发生时,有其独特的原因,因此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结合上面提到的几方面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做到因地制宜。
3.结语
随着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各地专业研究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各地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且根据各自城市发展的现状,各地方的地形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灾情预报系统,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确保能够对城市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一旦各个地方发生地质灾害,要确保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地防治,制定综合的治理措施和防治措施,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建鹏.地质灾害勘查工作质量管理与技术控制的分析[J].地质勘探勘查.2012(12).
【地质灾害施工组织措施】推荐阅读:
地质灾害施工组织设计06-11
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06-08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09-13
防地质灾害总结07-10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07-14
地质灾害汇报材料10-07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1-06
地质灾害防范制度12-23
学校地质灾害排查总结09-09
防地质灾害演练总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