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1

当我们还未完全弄明白“网络”是怎么回事时,网络技术已经和社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人们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

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它打破了传统文化定义的框架,给人类带来了电脑时

代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以下明显

特征:

第一,开放和虚拟。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无人控制,也没

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大多数网民都不

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流信息真伪难辨。

第二,自由与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较,网络传播是开放的,任何网民的地位是平等、自主而自由。在这里,网民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性,也为

个性化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的伙

伴。互联网如广阔的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游泳、大胆冲浪、展现自我。

第三,交互性与跨文化性。网络互联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使传播与交

流不受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交流是

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达

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国别的限制,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第四,弱规范性和价值多元性。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程度不一地呈现出弱规范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在我国也是网络引发多种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网络的公开性与弱规范性

使得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甚至混乱的特征。互联网中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信息固然大量存在,但是不良信息与网络垃圾也四处泛滥,色情、错误价值观念、恶意政

治观点、反科学伪科学信息随处可见。网上的内容可谓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各种主流文

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相当多样化。

二、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

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

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

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

份逐渐消解。

(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

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三)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上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间接交往。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们

不必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规则,也不必承担违反交往规则而承担的责任,人们可以畅所欲

言,甚至可为所欲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从而淡漠现实生活中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关系。

(四)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三、不良网络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随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刻,因网络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剧。2003年3月安徽合肥16岁的胡某在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因技艺不佳被同伴嘲笑,随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将同伴刺死。2004年5月某中专学生许某和严某上网成瘾,因无钱上网而抢劫出租车司机,致使出租车司机死亡。2008年4月云南警校学员王建军锤杀两名室友,致一死一伤,然后自杀。据分析,该学员沉迷上网,爱玩网络杀人游戏。以上几个案例充分显示了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使一些青少年因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针对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网络立法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营业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对网络行为

已经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

(二)政府应当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

第一要加强对网站和网吧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营业,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

第二要加大对网络的技术监控,严防各种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产物。由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用技术本身来解决可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三)学校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重任

第一学校要更新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教师的网络知识水平和技能,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引导、监督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增加网络相关课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网络上有益知识的学习上,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一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上不良网站,不从事网上非道德和非法活动。积极引导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网络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真正把网络当作孩子学习的平台和助手。

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严把上网关,使孩子远离不良网络文化,杜绝不良网络对孩子的危害。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2

关键词:网络不良信息,青少年,立法

信息时代,精彩的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更是趋之若鹜。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青少年网民更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场所,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而言,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那么,如何防范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如何保护青少年的在线权利?应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

一、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通常来看,网络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黄色信息,也称色情信息,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一些裸露甚至性爱的画面,内容淫秽不堪。这是网络不良信息中数量最多也是最具危害性的部分,严重破坏了我国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二是宣传暴力、血腥和恐怖信息。它往往以一些非法游戏为载体,宣传一些复仇、凶杀等血淋淋的场面,内容刺激,对青少年网民有极大的吸引力。三是宣扬邪教、封建迷信以及反动宣传信息。这部分信息往往是一些境外敌对势力针对我们国家所传播的,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严重危害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长期以来,网络不良信息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据调查显示,约有一半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一小部分的人承认经常去看。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过后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害。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上网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这些上网成瘾青少年多半沉溺于网络游戏及一些聊天网站中。这些青少年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以至于与现实社会相脱节,从而导致性格孤僻,有的还会出现轻微的自闭倾向,为其今后的生活及心理健康留下难以去除的阴影,并导致网络上青少年的道德弱化现象。更有甚者,个别青少年由于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荒废学业,遇事走极端,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伤害已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伤害源,应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二、影响产生的原因分析

网络的传播是快捷而便利的,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等特点,完全摆脱了地域和传统媒介的局限性。这也使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手段越来越隐蔽,难以控制。青少年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当然也可以主动地访问不良信息网站。目前,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管理与经营还不太成熟,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管理方式非常松散,造成对网络不良信息打击难度大,也使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成灾、大行其道成为可能。

青少年作为一部分特殊的群体,从总体上来看,辨别是非能力弱,社会经验缺乏,对于网络上的大量的不良信息缺乏应有的识别能力,同时,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健全,好奇心强、性格易变、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而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影响的侵害,因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污染”对象。

除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外,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我国,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使大多数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购买了电脑,然而,这些家长在购买了电脑之后,很少再去花时间去指导孩子正确地上网,有的是受限于家长本身也并不精通于正确使用网络,但更多的是出于观念上的忽视,或者说更多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

而立法的沉默却是一个根本问题。尽管我国政府和法律界早已清醒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法律体系。例如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147号令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后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公布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1996年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进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用户进行登记,以便加强管理,从而成为国际上率先采取措施的国家之一。这些方面的立法,对于促进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网络上青少年权利的法律保护却重视不够,综合来看,这主要是由于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技术上我国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因而有关此项立法尚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二是我国网络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信息产业尚属初级阶段,入网人群的相对数量还不算高,时间也不长,因而职能部门还缺少必要的网络管理经验,而立法是管理经验的提炼与总结,这种经验的缺乏,无疑增加了立法的难度;三是观念和意识的原因。整体来看,我国的网络法制观念和意识还不够强,绝大多数人尚未认识到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带来的巨大危害,这也给此项立法活动带来了阻力。

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青少年相应的就缺少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对于保护青少年避免受到来自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以及预防网络犯罪都有重要作用。但如何有效防范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当其权利受到侵犯之后如何得到应有的救济,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立法仍处于空白状态,如何尽早地填补空白,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期待的。

三、青少年在线权利的立法保护

首先,应建立更多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网站。互联网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迫切需要让科学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争取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内容充实、健康的信息。青少年网站的建立已经成为共识,关键是如何运作,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即谁能吸引住网民的注意力,谁就会在互联网上取得获胜的优势。因此,建立青少年网站首要因素就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住青少年的“眼球”,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增加吸引力就是要加强服务力度,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等青少年感兴趣的形式切实为青少年服务。

此外,采用网上过滤器、防病毒软件的开发等新技术手段也是打击不良信息在网络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研发反对不良信息的安全软件,为青少年进入网络世界筑起一道防火墙,使其能够对各种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具有屏蔽作用,或者通过对不良网站进行系统默认设置禁止青少年用户访问等,起到“过滤”的作用。因此,提高网络技术也是比较现实有效的做法。

然而,防止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权利的侵害,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涉及面广,所含内容多,单纯从技术角度只能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不能从长远和全面的角度规范和保障网络安全。因此,通过网络立法,尽早制定《青少年在线权利保护法》,充分利用法律的规范性、稳定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才能从根本上有所防范,才能更有效地保护青少年在线合法权益,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处罚力度。

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那么,此项立法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首先,从法律所固有的特性出发,立法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立法原则在立法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相较具体的法律规范,它更具有指导性和概括性。只有在正确的立法原则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才能较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些原则应包括:

一是综合性原则。青少年在线权利保护是一个综合性话题,它渗透到现实社会各个领域,这就要求立法者在进行立法时要有总体的设计,综合考虑,统筹兼顾。例如,网络不良信息问题不仅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活动和个人隐私,而且还与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立法时每一方面都必须予以充分全面的考虑,同时还要与现有法律体系保持一致,以避免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相对稳定性原则。法律是一个国家人们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此法律法规一般是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反映,不能朝令夕改,变化过快。但由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也在迅速增加,特别是网络不良信息更是花样百出、蔓延迅速,因而我们的立法者也必须根据目前的现实情况,并预测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掌握主动,积极立法,否则便可能出现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三是可操作性原则。任何立法都必须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上,而绝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超前,也就是说,立法要与相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使其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

其次,有关立法的内容。控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是立法者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尽量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广大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机制,明确网络的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规范,使人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尤其要强调经营互联网业务的企业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让那些通过网络传播有害青少年内容的网络管理与经营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色情和反动思想的场所,使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伤害,为互联网络的管理与经营提供法律框架。

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公安机关要加大管理,对于那些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络媒体要加大打击力度,一旦发现,应坚决予以取缔。对商业性网吧的经营行为要实施有效的监督,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司法部门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一种事后的救济。俗话说“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当青少年的权利受到侵犯之后,司法机关应给与有效的保护。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产生的法律纠纷具有跨地域、跨行业,同时具有民事、经济、刑事犯罪等多重性质的特征。这些纠纷涉及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司法机关、律师在调查取证中更会面临空前的困难。我们的立法者应充分考虑到网络的这一特点,从维护青少年正当权益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便于当事人起诉,便于司法机关管辖,便于公、检、法机关协同办案的科学的实施条例,使此项立法真正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保护神。

社会的网络化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他们更需要法律的保护,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为此,我们要审慎立法,严格执法,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法制教育,用法律来切实保护他们的权利。

参考文献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对策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第一,网络文化载体的开放性。互联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由许多网络组成的网际网,各个网络互联互通。来至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思想、文化,以极大开放性的特点不断地呈现在网络当中,开放的网络为网络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载体和空间,因此网络文化在形态上具有超文本性,超链接性,使得网络文化可以无限开放,无尽发散。

第二,网络文化主体的自由性。网民作为文化主体,可以得到自我个性最大发挥,展示真实的自我,人们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创作发布自己的所思所感、在此可以得到心情的最大宣泄,可欢喜也可忧愁,因为网民在网上具有虚拟身份,不像现实中那样受到各种身份的限制和约束、惩戒机制。

第三,网络文化内容的共享性与丰富性。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均为共享,且内容极大丰富,信息量不会因使用而减少或消失,网络文化伴随互联网可以自由传播,而且传播面广、速度快,甚至可能会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文化的碰撞、交融,从而产生新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第四,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现实的客观世界被转换成了数字化时代,赋予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特征。网络文化世界的虚拟,不仅是文化信息的虚拟,更重要的是文化主体的虚拟化和文化活动的虚拟化。在虚拟文化世界中,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的、虚构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表现自我并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各种关系,进行文化交流。其交流的对象也可能同样是虚拟的。在虚拟的语境中,其言说的内容也可能是虚拟的。

第五,网络文化的去中心性。由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并不像传统文化已经被社会控制重视并且占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文化的边缘,在这个由于网络文化虚拟性的特点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对于传统社会的权威进行了解构,并且和其他各种形态文化模式包括各色亚文化,鱼龙混杂,因此在这个文化世界里面,没有所谓的权威,这以文化特点一方面使得各种思想富集起来,减少因偏见造成的更广阔的视阈,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消解了基于一定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存在,使得吸收的人无所适从。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一,正面影响。一是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青少年网上搜寻信息。网络的一大特点即为搜索引擎,如果对某一问题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如何解答时,网络无疑是很好的求助工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青少年羞于向老师及家长求助,此时便可借助于网络解答心中的疑惑。二是有利于青少年拓展视野。青少年正处于活泼爱动的年龄,在网络上组织的某些活动可以参加,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第二,负面影响。一是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耽误了学业。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提及青少年和网络,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部分青少年将业余时间全部花在网络游戏上,更有甚者,逃课去打网络游戏,形成了所谓的“网瘾”。这种行为不但严重影响了学习,而且容易使得沉迷于其中的青少年性格变的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说话,只爱网络的虚拟世界。二是容易造成青少年价值观混乱。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而网络上充斥着多种思想和言行,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三是影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坐在电脑前长时间上网对青少年的身体成长不利,缺乏运动,而且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对眼睛也是一种损害。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内容和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比较单一,基本上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多元的网络文化内容,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由课堂逐步转向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新时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果再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青少年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网上心理咨询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学校要重视并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第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是教师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三,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

(三)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无处不在,而且类型多样,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师要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合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网络文化。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坚决抵制网络的消极作用,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客观、公平地看待现实社會。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影响,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善于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国家政策、党的指导方针等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计算机学习和实践锻炼,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周鸿铎.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9(01)

[2]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1(07)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4

【摘 要】对当前农村赌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应铲除赌博不良风气滋生蔓延的土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青少年。

【关键词】农村赌博 不良习气 青少年 人生观 价值观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17-03

赌博是一种用财物做注争输赢的行为,虽然我国《刑法》第303条明文规定了“赌博罪”,禁止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赌博行为,但是近年来,在农村,赌博这种不良习气有呈上升和蔓延的趋势。农村赌博活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学习、生活秩序,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家庭不睦,诱发各种犯罪和危害社会治安,对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给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埋下隐患。

一、农村赌博的不良陋习

近年来,在一些农村,赌博现象时有发生。某年春节,笔者回南方农村老家过年,发现赌博现象在当地比较普遍。以前的赌博只是一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聚集在一起,讨些手气。但目前看到的情况远比以前的严重。农村赌博的方式多种多样,平时以赌六合彩居多,春节期间由于外出务工、读书、工作等放假回乡的人聚集在一起,因此赌博的花样变多,有麻将、牌

九、扑克、抓摊等,老少皆有参与。其中,以抓摊最为常见,这种方式不用技术,大人小孩围坐一张特制的大长台边,全凭运气,可大可小,甚至不限注。春节期间,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所在的村子共有人口860人左右(以回家吃年夜饭为准),参与赌博和有赌博经历的人数就达到一半以上,上至80多岁的老太,下至几岁学前孩童,一些妇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下注。再对邻近村子进行更深入的走访调查发现,这些村子的情况也相差无几,大家对赌博的话题也并不忌讳。赌博陋习泛滥,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增加,逐步富裕,而且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外出务工的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口袋的钱多了起来,许多人有了闲钱就拿去赌。二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赌博现象相对比较宽容甚至是纵容。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相对缺乏,使得赌博成了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

二、赌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多数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普遍接受正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思想,这种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未来的人生起到定性的作用。然而,处于思想成长期的青少年,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容易受到各种不同思想的影响,甚至是不良思想的腐蚀。农村赌博陋习泛滥吸引不少青少年参与其中,对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端不良的影响,部分抵消了学校正面教育的成果,容易在青少年中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不劳而获的财富观。众所周知,赌博是不能创造新财富的,只是通过这种方式,使财富从一方转到另一方手上。俗话说“十赌九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人(多为做庄者)在赌博中获得大量的财富。人们对这少数从赌博中获得财富的人不鄙视反而羡慕有加。这种观念同样影响着年轻的一代,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在很多青少年中得到认同。笔者对周边的村子进行走访调查,共调查访问了325名16到25周岁的年轻人。在回答“最容易获得财富的方式”时,笔者提供了“继承遗产、土地征收、外出工作、做生意、务农、买彩票、赌博”等十个答案,回答赌博是最容易获得财富的方式的有67人,占20%以上。说明了相当数量的年轻人对赌博的认可。在回答新的一年“最希望实现的事”时,笔者提供了包括“学习进步、上重点高中、上理想大学、结婚、生孩子、找到好工作、提高工资、彩票中大奖”等在内的十个答案。出人意料的是,有131人选择了“彩票中大奖”,占40%以上。说明在很多农村青少年的思想深处,存在着不通过劳动和付出去获得财富,甚至是一夜暴富的幻想。

(二)及时行乐的享乐观。参与赌博者都有深切的体会,赌博来钱快,去钱也快,一眨眼间,财富就从一个人的手上转移到另一个人的手上,只要参与赌博,今天是我的钱,明天就可能是别人的钱。输赢之间也是两种不同的心情,输钱人的神情,往往后悔不已,后悔来参与赌博输钱,后悔自己的钱变成了别人的钱。赢钱时心情舒畅,由于钱来得太容易,对钱财就不可能珍惜,加上心情大好,这时就会想着法子花钱,生怕钱花不出去,产生花钱的冲动。因此,往往是输钱的人后悔没花钱出去,赢钱的人想着要把钱花出去。赢了钱就随便花,甚至怕花不出去。对于赌博的人来说,把钱花出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花钱买乐的思想,在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年轻人交际广,活动空间大,朋友多,喜欢把自己的成功拿来与朋友分享。当赌博中大把的钱到手后,最想做的事就是邀朋呼友,山吃海喝,显英雄气概。在回答“赢钱以后如何用钱”时,选择“给父母、留作学费、做投资、存银行”的只有35人,占11%左右。选择“买家电等生活用品、游玩、吃喝”的有217人,占70%左右。选择其他的占20%左右。说明年轻一代注重的是生活,不是生产;注重的是消费,不是积累;注重的是享乐,不是奋斗。这种享乐在今朝的思想,慢慢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扩散,追求物质的享受胜过物质财富的创造。

(三)悲观厌世的命运观。赌博的输赢往往在一念之间,多数情况下输赢不在技术而在手运气。赢的时候,参与者会归结为今天的运气好;输的时候,参与者会归结为手气差,是一种宿命。青少年参与赌博,在反复的输赢中,也同样会产生这种宿命的思想,使其人生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把自己的人生归结为上天和命运的安排,不能用积极的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改变人生,创造美好的明天。在回答“你是否相信命运”这个简单的问题时,60%以上的受访者做了肯定的回答。说明农村年轻的一代虽然从小接受教育,感受科学的进步,但多数人在根子上还是相信命运决定人生,而不是相信个人的奋斗决定人生。

三、应对措施

(一)铲除赌博不良风气滋生蔓延的土壤,净化农村的风气。赌博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性的不良行为,要严厉打击赌博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多年来,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以及计划生育方面,这是应该的。但是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政府在树立农村新风气方面要下大力气。农村赌博陋习泛滥,也与一些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基层政府在净化农村风气、树立农村新风方面大有可为。一是组织地方公安机关的力量,强化农村治安管理。应经常性打击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高压态势,使其不敢冒头,彻底清除这种社会毒瘤。二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在农村深入法制宣传和禁赌教育,使农民认识到赌博的危害,认识到赌博是一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形成自觉抵制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另一方面在农村学校中加强法制教育和禁赌教育,促使在校学生从小树立禁赌观念,并通过学生形成的禁赌观念,影响家长乃至整个家庭加入到禁赌行列中来。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形成合力,就有可能铲除赌博这种社会的毒瘤,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多年以来,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指标是GDP,由此,基层政府的日常工作重点是地方经济发展,因而形成了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状况。其结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农村文化建设在总体上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广大农村,由于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多数农民除了收看电视外,没有其他文化休闲、娱乐活动,赌博成了一种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打发时间,排解寂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硬件设施的投入,配齐、完善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群众艺术馆等设施,为农村群众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必要的阵地与器械;鼓励当地村民委或群众组织充分利用各种硬件设施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艺、科技、体育等健康有益的竞赛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下乡内容,为群众输送更多文化精品。此外,鼓励农民群众自发开展各项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防止部分青少年精神空虚、无聊,为寻求精神刺激而参与赌博。

(三)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青少年。一方面,农村学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是非,分辨善恶,辨别美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橱窗、广播、宣传栏、党员活动室等平台,开展禁赌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利用案例,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实实在在的典型案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村青少年从中认识到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使其在心灵上获得触动,并吸取教训,增强对不良风气的抵抗力。同时,开展对农村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专题教育。要加强正面宣传,大力宣传农村中勤劳致富的典型,以正面的典型激励农村青少年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青少年要学会洁身自好,不仅自己要抵制不良风气,还要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家人、朋友远离赌博,把精力放在勤奋劳动和发家致富上,以实际行动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而青少年是心理素质薄弱,是非观不健全,缺乏自制力、辨别力、选择力的一个相对脆弱的群体,极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赌博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将会是毁灭性的。因为,赌博不仅会使青少年对把人们之间的关系看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逐渐成为自私自利、注重金钱、见利忘义的人,更严重的会损害心理健康,造成心理素质下降,道德品质也会下降,社会责任感、耻辱感、自尊心都受到严重削弱,甚至还会导致违法犯罪。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在青少年群体中,农村青少年的人数比例远大于城市,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下转第59页)(上接第18页)村赌博不良习气对农村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深入打击和遏制农村赌博的蔓延,以讲政治的高度还农村青少年一个健康、洁净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书强,周通.当前农村赌博犯罪案件的情况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1)

[2]陆治业.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赌博犯罪高发的调查报告[J].法制与经济,2011(10)

[3]石桃军.根治农村赌博之风的理性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5)

[4]石小舒.浅谈如何丰富农村文化[J].大众文艺,2011(11)

[5]黄育聪,周晶.农村赌博与思想工作机制问题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

[6]王振存.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0(2)

[7]刘素秋.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成才之路,2007(29)

【基金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学生工作科研重点资助项目(桂工业院科研[2012]52号)

【作者简介】李继江(1964-),男,广西博白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

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5

摘要: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普通中学的高中生还是远程教育的大学生,其生活和学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分析这些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建立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网络事业的发展。

一、网络的普及化以及网民年轻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除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人们便捷,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近期主持完成的课题“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北京市六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3000名初、高中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调查。

这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城区,已有76.7%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其中家中联网计算机占到69.2%,这说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成为家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家电。许多家庭将电脑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投资和学习、办公设备。但是,中学生家长中仅有12.7%经常上网,46.9%的家长不会上网。可见,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

调查还表明,在中学生中有80.4%的学生上过网,少数学生出现沉溺网络的现象,有1.2%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了28小时,平均一天超过4小时。

在上网地点的选择上,59.7%的学生在家上网,14.1%的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而只有3.6%的学生在学校上网。父母的学历越低,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越大;父母学历越高,学生在家上网的比例越大。

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在不断扩大,上网时间有所增加,上网地点也有所不同。互联网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青少年上网的一般活动

那么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一般是什么,他们上网都做什么呢?根据上海闸北网的一份调查显示:50%的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位居青少年上网目的的第一位,其次是“为了娱乐消遣、聊天、看电影、听音乐”,“为了获取学习知识”和“经常去网上寻找需要的信息”位居第三位。

青少年学生最喜欢上娱乐时尚网站和交友聊天的网站(分别占62.1%和42.1%),以下依次为新闻报刊类网站(28.8%)、教育学习类网站(27.1%)、占卜星座类网站(23.8%)、文学社会类网站(23.8%)、电子购物类网站(10.1%)、其他网站(9.5%)、性爱色情类网站(4.5%)。

参与调查的1200多位学生中有75%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低于5小时,有68%学生表示只在双休日才上网,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上网不会影响学习,更不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在一项关 1 于你热衷于玩网络游戏吗的调查中,87%的学生表示能适可而止,只有13%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网络游戏。

三、青少年上网的益处

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为何如此之大呢?这和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现实生活带给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更需要倾诉和交往,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恰恰给了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由性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综合而言,网络对于青少年的益处有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

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三)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都使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更新地掌握讯息,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加强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社会参与度,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青少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四)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但是,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也表明,在我国现在的网络用户中,大多数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青少年群体。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例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目前的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缺少文化内涵、不良内容泛滥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2年4月22日,一则来自南昌的新华社讯令人震惊,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几个月来逃学,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猝死网吧。其父母在为全然不知其逃学而自责内疚的同时,悲愤地向社会发出了“三问”: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为什么如此粗放?网吧“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告示为什么 2 形同虚设?青少年迷恋网吧的问题为什么得不到有效遏制?而人们也开始反思青少年上网给家庭、学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合而言,青少年上网的负面影响如下几点:

(一)上网成瘾不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

互联网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的过度使用也给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他们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过度的网络游戏会阻碍少年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其左前脑正常发育和早中期的智力开发受到遏制,同时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视力。

中国教研和科学计算机网的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4%的被调查中小学生和16.6%的青年每天上网,并对上网着迷;有3.4%的中小学生和4.9%的青年“每次上网的时间都在5小时以上”;有32.7%的青年网民觉得“几天不上网就很想去”;而16.8%的青年网民觉得“两天不上网心里就不舒服”。调查者认为,“网络成瘾症”正成为部分青少年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网络犯罪的低龄化

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群体。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

(三)不良的上网习惯导致青少年观念错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四)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网络的过度使用也使一些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产生恐惧心理和网络孤独症。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交往能力的下降,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等问题。网络在为“性格内向”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无限制地泡在网上更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关注。

五、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作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迫在眉睫。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法律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溺的重要手段,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一款、第三百六十七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三条

(五)项都对互联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做了具体规定,各地方关于网络信息管理的相关法律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加强网络网络法律知识宣传,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要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防腐”能力。当前,将青少年与网络隔绝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远离不健康网站,并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与时俱进,要主动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改变过去“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运用互联网的各项优势,将思想教育渗透在富有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了解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特征,采取“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三是要建立一流的青少年网站,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作为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投入,专门开辟宣传正面信息、符合青少年特点,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充分借助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生动方式来贴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当前,青少年对网络的兴趣与日俱增,而正规、健康的上网服务场所偏少,致使青少年涌向营业性网吧。由于目前营业性网吧的技术防范措施还具有相对滞后性,不能从根本上管理和监控访问不良网络的行为。因此,净化网络工作迫在眉睫。现在许多向青少年开放的上网场所(含学校等内部场所)已经实行终端管理的模式,即统一接口、源头管理的办法。同时,在平台内开发和装备系列管理软件,实现统一管理功能,通过网页内容识别和分级过滤技术将各种不良网站进行分类,过滤屏蔽和有害网络信息,一定程度上净化了青少年的网络环境。

四是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将从2002年11月15日起执行,新规定的出台,为加强营业性网吧的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在网吧营业时间,网吧的数量,未成年人是否可以进入网吧这几大主要问题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为职能部门执法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完成的课题调查中,有48%的中学生反映网吧“任何人都可以进”,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只有14.4%的学生反映其所光顾的网吧对顾客浏览的内容进行限制。社会上网吧的经营管理状况对青少年的网络生存环境的形成与变化影响明显,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网吧经营 4 的管理,是有效防止未成年人迷恋网络的第一关。公安、文化、工商、信息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协作,加大管理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新闻媒体要对新规定进行充分的宣传,并将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情况向社会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五是强制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从2007年7月16日零时开始,金山、网易、九城等公司开始在旗下的游戏中嵌入防沉迷系统。用户申请注册新账号时必须填写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前注册的老用户可以在6个月的时间内补充填写实名信息。为了核准玩家是否年满18周岁,所有用户账号、实名身份信息将提交公安部门验证,未通过的将被纳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查询系统也同时上线,家长及法定监护人可以在提供必要的文件后,向运营商提查询子女是否在玩网络游戏。这个系统只是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措施,更不是说安装了防沉迷系统后就万事大吉。例如玩家假冒别人身份信息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规范或不合法的,而这种行为是不能用系统本身来解决的。但不能忽视的是,该系统的推出是以青少年健康为出发点在实行过程中,只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以规范网络游戏市场,将监管真正落实到提供网络服务的各个方面,才能使该系统的实施效果更上一层楼,让玩家对该系统的看法得到改观。

浅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篇6

摘要:企业文化通过影响企业氛围提高员工产出,统一的价值观降低企业内耗、共同的行为方式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大力培育员工的使命感、不断改进丰富企业文化、重视员工参与性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 影响方式 企业绩效

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效应和辐射作用的管理要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它通过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于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最终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和长远前景,是一种成本低廉、潜力巨大、作用广泛的软性生产力。当前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文化的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绩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它是指某一企业内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和遵循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全体员工拥有共同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基本信念、认知和一系列规则,是一个随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文化是发生并作用于企业范围内的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某种特定的社会意识,集中反映出某个特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核心理念。企业绩效包括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两个部分,是企业在特定时期内完成预期目标的程度,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率高低及盈亏情况等,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通过影响企业氛围提高员工产出

企业文化会对企业氛围产生影响,企业氛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性的企业氛围,一种是良性的企业氛围。在恶性的企业氛围里,员工会产生强烈的疲倦、孤独、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员工的精神、心理以及生理状态,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如果负面情绪过多,员工不但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而且还会使得个体的产能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平之下。而良性的企业氛围有益于在员工中营造出一种舒适、愉悦、积极的轻松氛围,让他们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态来工作。在这种轻松而简单的氛围内,企业内的员工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和解决各种复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这种舒心的工作环境会使企业成员时时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鼓励,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没有人际压力,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

(2)通过统一的价值观降低企业内耗

从哲学的角度讲,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和每个个体所拥有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价值观不同,它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对每个员工的个人理念及其对事物的判断、认知,对不同员工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理解问题的角度与采用的方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的价值观会对员工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消极、扭曲、自私的价值观会在员工的内心深处产生阴暗、灰色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加员工的无形压力、加深员工之间以及普通员工和上级之间的误解、加剧各种矛盾的冲突,最终会造成员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而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将员工的正气、个体潜在的良好人性极大地激发出来,促使员工以客观、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处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各种压力,避免耗费更多的时间、经历和感情,以便集中精力投身于企业的生产中,从而对提高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3)通过共同的行为方式产生协同效应

企业文化的出发点是培育企业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落脚点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表现出友善、积极、努力、顽强的人际行为和工作方法。现代心理学证明,员工个体行为与企业整体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是员工人际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优秀企业文化造就的是员工良好的行为方式,这种良好的行为互动可以大大减弱或消除员工的人际压力感。相反,不良的企业文化则会使员工具有各种不良的行为方式,使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上级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加大员工的人际压力并给彼此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人际压力的广泛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协同效应带来不利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指出,企业是多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要素整合后产生的“1+1>2”的整合效应,是为了使这种要素“取长补短”耦合共进,如果有人际冲突现象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则企业预期的协同效应就会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企业绩效。

三、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大力培育员工的使命感

企业文化具有多重属性,而其中企业文化的使命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为突出,因而企业着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对企业文化使命感的塑造。构建使命感的关键是要充分重视对企业文化一致性的培育,因为文化一致性能够把员工紧密地凝聚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提高企业成员对企业这个整体的认同程度。当企业面临重大危机和巨大困难的时候,仅靠几条规章制度是无法使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时刻只能依靠员工的自觉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向心力能够紧密将员工凝聚在一起,让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付出和奋斗。

(2)不断改进丰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但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决不能停滞不前而必须主动应变,否则就会成为阻碍企业绩效提升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企业管理的很多案例证明,一部分原本表现优秀的企业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往往是因为这部分企业的管理文化落后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从绩效管理的发动机变成了刹车器。因此,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对企业文化适用性的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3)重视参与性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行为的结晶,它需要不断的同化、感化和强化,而参与性正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要吸引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来,使企业员工充分了解和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给予员工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其更深刻地感知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并得到来自企业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在员工积极参与的同时,管理者也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状况和感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张仁江,李海月.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

[2]刘茂娟.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科技向导,2014(4)

[3].卢美月,张文贤.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6)

四、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新《公司法》放松资本管制必将激发社会投资热情,释放经济活力,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此次公司法修改,由于具有仓促性,加上我国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本次公司法的修改,较大的问题就是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完善,而配套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护问题,此次公司法修改在这一问题上未能有所体现。接下来,笔者就将对新公司法背景下债权人利益保护措施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1)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新《公司法》出台以后,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必然会发生一定j中突。只有做到法律法规联动修改,保持法律的统一性,才能够确保法律的顺利实施,才能真正为新公司法背景下保护债权人利益提供法律基础。

(2)完善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

我国目前规定的人格否认制度即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比较原则化,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未真正达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目的。新公司法背景下,公司注册资本对债权人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那么,人格否认制度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完善人格否认制度刻不容缓。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相关标准,适当扩大其适用范围,增强人格否认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诉性,加大相关股东对债权人的责任承担。

(3)加大有关主体的责任追究力度

就公司而言,其应该不断完善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等,按时向有关机关报送公司的报告,及时公布公司的相关信息。如果因为公司在这些方面的过错而造成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那么公司就应当对债权人承担相应责任。

公司董事等高管人员对于公司应当履行忠实勤勉义务,如果其自身滥用职权或者对股东的违法行为疏于监管而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其就应当对债权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公司法虽然在这方面已有规定,但惩罚力度还不够,建议今后修法时能够加大董事等高管人员对于债权人的责任承担。

我国目前对于评估、验资等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损害债权人利益,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规定得太轻,不能很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建议今后修法时能够予以考虑。

(4)引进美国的“衡平居次”原则

实践中,公司股东常常通过给予公司借款的形式来赚取、转移公司的财产,损害或者危及债权人的利益。而我国在这方面没有相关规定,今后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引进美国的“衡平居次”制度,即公司破产之际普通债权人对公司之债优先于滥用权力的股东对公司之债的受偿,从而保护公司普通债权人的利益。

(5)建立债权人的集体组织,规定债权人介入权

债权人对公司所持债权可能数量大,时间也比较长,但债权人仍然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及对管理者的决定,面对公司可能侵害自己权益的决定无计可施。我们可以探索建立债权人组织,并赋予其一定的对公司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当公司作出的决定可能侵害债权人利益时,由该组织向公司表达债权人的意见,主张权利。此外,笔者认为,面对公司管理者恶意转移公司财产的行为等,可以赋予债权人介入权即撤销权,当然这个权利也可以由债权人组织来行使。

(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7

关键词:不良成长环境,心理,行为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青少年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命运。本研究就被管教人员心理测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比对, 探讨被管教人员在成长过程中, 其生长环境的优劣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 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养时提供必要的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某未成年管教所在管164例青少年, 年龄14~18岁。

1.2 评估方法

全部受试者均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社会支持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测验进行测试, 测试时将被管教人员集中一处, 发放问卷, 由专人对测试目的和方法进行讲解, 问卷收回后, 再由专人使用心理测验软件综合系统出具结果, 以确保测试结果的误差率降到最低。

2 结果

2.1 家庭环境

经过对测验数据的分析得到:46例受试者家庭亲密度低 (家人之间不能兑现承诺, 不能互相帮助和支持) , 占28.04%;58例家庭情感表达低 (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很难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 占35.36%;80例家庭独立性低 (家人之间不能互相尊重, 低自尊, 且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自信心不足) , 占48.78%;58例家庭成功性低 (未将学习、工作等活动视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毫无上进心) , 占35.36%;96例家庭知识性低 (对政治、文化和智力活动无兴趣, 学习力差) , 占58.54%;62例家庭矛盾性高 (遇事时, 公开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 并有攻击倾向) , 占37.8%。相关数据详见表1。

2.2 社会支持

156例受试者客观支持度低, 达到95.12%;120例对支持的利用度低 (应对烦恼时, 不向他人或只向关系密切的1~2人诉说, 并不请求或很少请求他人帮助) , 达到73.17%;164例其他物质帮助来源低达到100%;164例其他精神支持来源低, 达到100%;160例主观支持度高达到97.56%。相关数据详见表2。

2.3 90项症状自评

90项症状自评持量表中, 强迫状态142例, 高达86.59%;其他表现120例, 达到73.17%;敌对118例, 达到71.9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均102例, 均达到62.19%。见表3。

2.4 艾森克个性测试

38例精神质偏高 (缺乏同情心, 对人抱有敌意, 有攻击倾向等) , 达到23.17%;86例性格外向 (不喜欢独处, 好出风头, 急功近利, 富攻击性等) , 达到52.43%;92例神经质偏高 (紧张、焦虑、易怒, 睡眠欠佳等) , 达到56.09%;101例有掩饰虚假 (很少袒露自己的内心体验等) , 达到61.58%。相关数据详见表4。

3 讨论

164例受试者中, 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高中学历, 致使他们不能较快吸纳新的观念、学习新的知识, 与时俱进的处理和解决好家庭等一系列问题, 以及使用良好的教育方式, 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人。又由于家庭生计所迫, 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 致使其与子女分隔两地, 无暇顾及子女的所思所想, 与子女缺少沟通, 仅能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支持, 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少关注, 最终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再加之种种原因 (父母综合素质偏低, 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经常争吵、打架、离异, 隔代领养等) 使家庭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 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在家庭中的流动, 处在心里空虚、愤怒、恐惧、无助、无安全的感受和压抑、扭曲的成长中。与此同时, 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原因, 使之较少能得到来自社会方面精神和物质的支持等, 导致孩子个性不能健康发展, 并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 甚至发生行为偏差, 既危害他人和又危害了自己[1]。因此, 要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1) 家长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加大学习力度, 并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言行, 用实际行动带领孩子, 真正为孩子作好表率作用[2]。 (2) 家长应摒弃“我执”, 凡事不应自以为是, 自我为中心, 尊重孩子的人格, 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多关注孩子的身心需求, 并量力满足。 (3) 应加强对教师, 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传统道德的教育, 对所有的孩子努力做到一视同仁, 无分别心, 无喜舍心, 有爱心和耐心,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师。孩子完整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碰到问题不逃避, 勇于面对, 积极乐观, 大度包容, 受人欢迎等优秀品质的培养, 离不开父母、教师和周围人的榜样力量以及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对164例被管教人员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对, 提示:家庭功能的不良, 社会支持力度的不够以及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的程度、教养方式等, 均是制约青少年个性、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 并可导致其心理危机、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边玉芳.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1, 23, 178.

浅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防范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現状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司法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总数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且呈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对社会的危害后果加大,性质日益严重,抢劫、强奸、绑架、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量上升,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据调查分析,青少年犯罪还存在着犯罪主体特征明显,大多缺失管教;犯罪类型以侵财型、涉恶型犯罪为主和犯罪形式成团伙趋势等特点。

二、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负面因子共同作用在青少年身上的综合反映,也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文化程度低和法律意识淡薄;从客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外部的客观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和负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无疑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和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等方面。

1.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

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他们在对孩子的管教问题上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都希望孩子能获得成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这种对孩子强烈的期望又表现在父母对子女强烈的控制欲上,把孩子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都完全规划好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则表现出要么溺爱骄惯、要么严厉限制,却不顾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对良好教育的需求。在父母的支配之下、在家庭环境的压抑气氛之中,孩子无法避免地和家长发生冲突,心理的发展产生扭曲,更有甚者会产生犯罪行为。少年犯的家长因为教育观念的错误,经常做了许多无用功,或者根本就是给孩子的成长指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2.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教育和纠正,很可能发展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少年犯的父母并不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他们也尝试用口头教育或者打骂之类的方式去教导孩子,但是不能够彻底将孩子引上正轨。最后,孩子终究还是违背了父母美好的愿望,走上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和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和给孩子提供有效保护等方面:

3.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父母理智的爱、适度的爱,将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然而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说是最坏的教育者。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很多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扮演着“最坏的教育者”的角色。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表现为是非不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默许、纵容。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加剧亲子冲突。父母使用暴力手段来管教孩子,不仅使孩子遭受皮肉之苦,同时,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排斥父母,家庭暴力是孩子疏远家庭的直接原因。经常受到暴力手段对待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的暴力行为将会成为孩子今后攻击性行为的范式。惩罚虽然当时限制了孩子的攻击性,但却会激起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攻击性。因为孩子受到了打骂惩罚环境的熏陶,就学会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将来就会不自主地按照父母的这种行为模式来攻击别人。

三、家庭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要肩负起很大的责任。

1.强化家庭教育职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石。做父母的要承担起自己的教养责任,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并且注重言传身教,从各个方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履行好家庭的监管责任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因此要切实履行起对未成年子女负有的监管责任。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利用节假日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平时要多和孩子用电话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单亲家庭父母更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和想法,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

3.营造艮好的家庭环境

上一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方案下一篇:基础会计第八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