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庄环境整治调研报告(精选7篇)

村庄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篇1

×市×区×镇×村是一个城市近郊村。全村有九个村民组,860户,2718人。总面积为7.9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95亩,荒山2000亩,果园4000亩;村内有村堡路约20公里,大小河道四条,约15公里。

×村在2006年以前,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路不平,交通不畅,丰收的水果不

能外运,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村集体招商困难,经济总量小;垃圾随处乱倒,无正规化管理,整个村庄的环境体现的脏、乱、差现象。

自2006年×市开展村庄整治工作以来,×村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紧密结合全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全村的总体整治规划。规划的内容是:铺设11公里柏油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治理河道5000米保护道路和庄稼不被冲毁;村屯和路边绿化,栽植各种绿化树木1万株,美化绿化家园;号召有条件的村民修建住宅,改善居住条件;新建办公楼和文化室580平方米,改善办公条件和村民娱乐条件;新建1200平方米水果保鲜库,解决水果集中上市卖不出好价钱的实际困难;建设垃圾站点60个,解决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

规划制定后,×村积极向各级政府申请立项,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资金,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努力在内部挖掘潜力,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各项规划内容。

一、修建柏油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2006年以前的×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坑洼不平的村路是制约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从2005年4月份开始,村集体对全村11公里的村路主干道进行路基改造。三年时间,村集体累计投资130多万元,挖运土石方10万多立方米,劈降了三道岭,铺设管道30多个,修建桥梁四座,拉沙石2万多立方米,砌毛石护坡2000多立方米,改造了坚实的路基。随后×区交通局投资250万元,为我们铺上了柏油路面,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全村已经实现了组组通油路的目标,公共汽车也通到了×村,80%的村民出了家门就可以坐上小公汽。路平坦了,交通方便了,村集体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从2006年开始,村招商引资工作就开始有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有6家企业落户×村,累计投资额达到了3500万元。在×村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厂房,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由于道路的畅通,使全村的支柱产业——水果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艳红桃、寒富苹果等远销全国各地。每到收获季节,各地水果商贩纷沓至来,果农的收入在逐年增加。

二、治理河道,解决雨季洪水泛滥问题。

×村有大小河流四条,长度约15公里。由于以前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导致河道不通畅,雨季洪水泛滥、冲毁庄稼的现象时常发生。从2006年开始,×村争取到区水利局的支持,对3、4、5、7组河道共计5000延长米进行整治:清淤河道、毛石护坡。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投资80余万元,砌护坡墙3000延长米,保护耕地400亩。

河道的治理,不仅使河道边的农户提高了收入,又给沿河村民改善了环境。

三、全村绿化,彻底杜绝脏、乱、差现象。

为彻底杜绝脏、乱、差现象,村集体组织村民在全村开展绿化美化活动,在全村所有的路边和房前屋后栽植银杏等风景树和种植花草。为调动村民绿化美化的积极性,集体投资4万余元,购买了4000余株银杏树苗,免费发放到村民当中,让他们在房前屋后栽植。同时积极争取区林业局的支持,筹措资金3万多元,在全村柏油路边栽植风景树。

到目前为止,全村已经累计投资20余万元,栽植各种风景树10600株,家家户户门口都种植了花草,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

四、号召村民修建样式新颖的住宅,改善居住环境。

随着形势的发展、村民收入的提高和村容村貌的改善一些村民开始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村集体因势利导,号召村民修建样式新颖的住宅。在集体的号召下,新建住宅呈现出以下特点: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建筑样式新颖,室内布局接近楼房:有客厅、有餐厅、有卫生间、有热水……农村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五、修建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和村民的娱乐需求。

2006年以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村委会办公场所很破旧,办公条件很差,村民集中学习、培训没有地点。2006年初在×市建委的帮助下×市×集团与×村结成帮扶对子;2006年7月11日,由×集团投资兴建的×村办公楼正式破土动工。历时两个月,一幢建筑面积580平方米的崭新办公楼拔地而起,展现在村民面前。办公楼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更重要的是为村民的学习、娱乐等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每年都在这里举办果树专业学习班,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技

术水平,为果树生产的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修建水果保鲜库,打水果反季节销售时间差,提高果农的收入。

随着果树生产的发展和水果产量的提高销售渠道不畅通、卖果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水果的集中上市,给商贩压价收购提供了契机。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延长卖果时间,村集体决定筹建水果保鲜库。经多方努力,总投资150万元

(村集体投资120万元,争取资金30万元)、1200平方米的水果保鲜库于2008年6月开始动工,工程预计在9月初完工并投入使用。

水果保鲜库的建成,每年将为村集体和果农增加50余万元的收入,增强了果农发展果树生产的信心,解决了果农卖果难的后顾之忧。

七、建立垃圾站,保证垃圾外运及时,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了改变村庄垃圾无人管、无处排放等问题,为了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2007年4月份开始,村集体用水泥板,在全村九个村民组的自然屯堡处,设立了60个垃圾站,同时安排了2个清洁员,定期将垃圾外运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土埋处理。

垃圾站的设立,解决了自然屯垃圾无处排放的问题,同时也使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村庄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篇2

1 村庄概况及背景

林苗圃村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域东北部, 全村现状建设用地约8 hm2, 530人, 是全省重要的苗木生产基地和省三星级康居乡村。同时, 因靠近千亩梨园而景观极具特色, 是宿迁市近郊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江苏省北部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 林苗圃村环境整治工作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一方面, 村庄作为农民的居住地, 既要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更好地服务生产, 又要满足村民收入增长背景下对更好的居住环境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另一方面, 村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长期以来投入不足, 建设滞后, 亟待得到提升和改善。因此, 规划试图以城乡差别化视角, 兼顾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 以进一步增强对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2 整治要素梳理

根据林苗圃村的现状, 规划具体分析并确定了六个急需整治改善的问题, 即:1) 生活垃圾乱堆乱放;2) 临时设施私搭乱建;3) 污水处理设施不足;4) 夜间照明设施不足;5) 公益类公共服务设施不足;6) 缺少户外公共活动场所等。村庄环境整治要素一览表见表1。

3 规划整治策略

3.1 探索村落空间形成机制, 延续村落空间特色

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村落空间肌理研究, 在分析空间特征的基础上, 探究其形成的机制和原因, 以避免在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对空间肌理造成破坏。

首先, 根据村民住宅建筑朝向及布局肌理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村民住宅以南北朝向为主, 在局部地区存在差异。在地势较高的地区, 住宅建设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少, 呈现出比较理想的正南北向布局。在地势较低的地区, 朝向在正南北向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偏移。因此规划提出将建筑朝向作为建筑布局空间肌理的特征加以引导, 保持特征与地形在空间上的一致性。

其次, 根据村庄内开敞空间与住宅的关系进行归纳。受建设时序和地形条件的影响, 村庄中的开敞空间大多自发形成, 其与村民生产或生活习惯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行列式住宅集中的地区一般用地条件较好, 建设过程中无需对地形进行改造;内聚式、单侧开放式和完全开放式住宅集中的地区一般用地条件较差, 地形和地势成为影响住宅建设的主要因素, 其中的开敞空间一般地势较低, 无法或不利于住宅的建设。针对以上特征, 规划采取目标导向的方式, 以为村民创造邻里交流的开敞空间为主要目的, 一方面保护现有开敞空间, 增强其标志性;另一方面在缺乏开敞空间的地区, 通过拆除棚屋的方式, 增加开敞空间。

3.2 选择适宜的空间景观尺度, 尊重人的记忆和感受

村庄与城市的尺度不同, 其所带给人的记忆和感受也存在差异。规划将“尊重人的记忆和感受”作为基本原则, 提出对村庄建筑景观、绿化景观及院落景观的控制要求, 形成符合村庄尺度控制要求的多元化的村落景观控制体系。

首先, 归纳富有本地村庄特色的建筑元素, 引导建筑风貌在整体协调的同时保持个性, 延续并突出传统村落的审美取向和单体住宅的记忆特征。其次, 保留古树名木, 划定保护范围, 突出其空间标志性特征。第三, 结合林苗圃村的农业产业特色, 引导村民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和蔬菜、瓜果等作物, 达到美化住宅院落景观的效果。

3.3 引导植物合理配植, 适度隔离干扰, 保持生态空间向村庄内部延续

相对于城市, 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存在方式是相互渗透的, 产业的发展也会更直接地对村民的生活造成干扰[4]。规划考虑将村庄生活与农业生产既有机联系又适度隔离, 减少其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干扰。林苗圃村周边有大规模的经济苗木和果树林, 为村庄与农田之间的适度隔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规划利用这一优势, 在通过引导常绿树种合理布局实现植物景观在季相上的相互补充的同时, 通过植物配植将外围生态空间有选择的引入村庄内部。

3.4 因地制宜选择针对性措施, 减少投入, 节约能源

村庄较城镇规模小, 功能也相对单一, 村民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之间存在矛盾, 导致垃圾堆放、污水处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即使考虑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 也不能完全套用城镇的标准来建设农村。规划从节省投入、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 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首先, 规划道路原则考虑单侧拓宽, 在尊重现有地形的前提下做到不填塘、少砍树。其次, 规划结合道路边沟加盖形成暗沟, 优化雨水采集系统, 减少建设投入, 同时便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第三, 规划针对结合林苗圃村现状, 采用“生物—生态”组合模式和“厌氧池—自流充氧接触氧化渠—人工湿地”工艺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做到污水局部分类处理, 降低处理成本。

4 结语

村庄环境的整治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为了避免简单地套用城镇标准建设村庄,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到村庄与城镇的差异性, 在服务生产、保障生活的同时, 因地制宜地分析研究村庄发展过程中需要保留和延续的空间肌理及建筑风貌, 保护并引导设定具有标志性的空间、景观及风貌, 尊重居民对于村庄空间的记忆和感受。

摘要:为保持乡村的传统特色, 在借鉴和延续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从城乡差别化视角入手, 在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中采用多元化的方法, 以延续传统空间肌理, 提升村庄环境整治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城乡差别化,村庄,环境整治

参考文献

[1]包卫兵.编制村庄规划必须解决好的六个基本问题[J].小城镇建设, 2010 (2) :37-39.

[2]张振龙, 黄勇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宜居村庄的特色塑造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2.

[3]戴军, 陈斌, 周衍涛.“地域性回归”导向的村庄建筑空间整治实践[J].小城镇建设, 2013 (6) :89-93.

我市外语环境整治报告 篇3

【关键词】外语 环境

一、绪论

我校分四批先后派20名学生到四所酒店针对英文标识的翻译情况进行拍照摸排。详细情况请参见下表。

总体来说,上述四所酒店的英文标识翻译情况令人满意,各个酒店的错误率基本持平,翻译总体可以正确表达意思,基本上不会给外宾带来误解或不便。根据学生们所拍照片进行总结,翻译错误率平均约为16%。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二、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的拍照摸排,我们发现这四所酒店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分类总结如下:

1.机械式翻译。所谓机械式翻译是指翻译时不仔细分析句子结构,不考虑措辞,或忽略文化内涵或风俗习惯,简单机械的照搬母语,造成翻译母语化。下面是我校学生收集到的此类错误例子。

我们在A酒店发现的一处翻译问题。其实很多地点的名称翻译都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变动。图中关于地址的翻译存在显而易见错误,把“南大街”译为“Nanda Street”,就是认为该条街的名字叫“南大”,殊不知该条街的命名是为了与我市另一条街“北大街”区分开,是谓“南北”之分。因此这条街的名字其实更应该理解为“‘南大街”,而非“‘南大街”。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译为“Nandajie Street”。

剩下部分的翻译即按照英语关于道理翻译的规则,从小到大翻译,即“街-市-省-国”的顺序。而该翻译中省略了山东省的翻译,是一个严重的漏译。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翻译应为“81,Nandajie Street,Yantai,Shandong,China”。

2.望文生義式翻译。此类翻译错误主要成因在于翻译者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某些表达的内涵,只是肤浅的照其字面意思翻译,从而造成翻译错误,词不达意,表达欠准确等后果。用词不准的错误可大可小,小的方面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造成外国人的误解或对其有伤害,也就得不偿失了,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翻译严重错误的标识。

我们在A酒店房间内的浴室发现的一处翻译问题。图中,“男洗液”被译为“Mens Lotion”,“女洗液”被译为“Womens Lotion”。而“Lotion”的本意为“护肤液、乳液”,可类目表中产品的属性是对人体私密部位的清洁,意思大相径庭,易造成顾客的误解,带来很多不方便的后果,同时对酒店名声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认为恰当的翻译应译为“Feminine Wash”和“Masculine Wash”。

该类翻译在英语国家中可以找到对应的名称,因此译者针对此类翻译应参照英语中的惯常翻译做法,决不能主观臆测,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3.语气生硬造成的翻译错误。当然,这些句子从语法和意义上讲都是正确的,但语气显得太重,容易给人一种距离感。酒店是服务性场所,应该营造一种随和服务顾客的气氛,产生令人身心愉快的效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使用生硬的单词。

我们B酒店休息区的一个小桌上发现了一处翻译问题。图中中文内容彬彬有礼,人称口吻都非常符合服务行业要求,给宾客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表达了酒店服务客人的良好态度。然而英文的翻译就有些差强人意了。首先英文中没有称呼,或许是由于该牌子的篇幅有限,正文的内容翻译也较生硬,未运用委婉语等礼貌用语,读起来完全是第三者的态度,宾客未明显感到酒店服务客人的决心。我们认为恰当的翻译应为“Please Dial 8400 for housekeeping”。

4.同一或类似名称翻译不统一。我们在C酒店发现了一处翻译问题。图中火警按钮“按下”被译为“Push”,“Push”的原意是“推”,与本意完全相悖,非常不恰当,要知道如果真正发生火灾,在比较慌乱的环境下,这样的误译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恶果。然而同样的内容我们又在该酒店另一个地方找到了合适的翻译。我们认为此处译为“Press Here”是比较合适的。可是该酒店针对同样的内容所作出前后不一致的翻译,让人费解。这也是翻译中一个译者应注意的问题就是内容上的一致性。同样的内容,这里一种翻译方法,那里又换成另一种,难免让顾客觉得费解、混乱。所以服务行业应整合相同的内容,同时翻译,如果翻译的时间不一致,也应该参考以前的翻译。

5.关键标识无翻译。无独有偶,同学们在某酒店进行拍照排查的过程中,都发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

我们在某两个酒店拍摄到一组照片。这两幅图上方的中文和英文翻译一致,下面的中文内容也完全一致。通过阅读这段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我消防部门给各个酒店服务部门统一派发、并要求他们在醒目位置悬挂、实施、并接受监督的一组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牌。我们认为牌子上宣传的消防安全知识不仅是入住该酒店的中文阅读者应该了解的,而且入住酒店的英语国家人士也应该知道酒店需要自己的服务人员具备怎样的消防安全知识,从而判断一旦发生危险的情况下,该酒店是否能做好应对措施,保障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牌子上应该有对应的英语翻译。再经过仔细阅读这段内容,我们发现这是一段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是我国特有的消防宣传标语,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就应该注意理解该段内容想要表达的中文思想,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理解,将其转化为适当的英语翻译,做好翻译的桥梁工作,宣传中国文化,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该段的翻译。

经过斟酌,我们认为翻译成下文比较妥帖:

“Fire Safety Training

1.Building evacuation;

2.Extinguishing Fire;

3.Identifying Fire Hazards;

4.Fire Safety Training”.

三、結论和建议

总结上述情况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语言的运用也是特殊文化的集中反映。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释。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英语与汉语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标识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不仅需要译者在翻译中解读源语中的内涵,也需要译者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破译源语中的信息。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顾及文化内涵,则会造成翻译的生硬、僵化,乃至错误,严重影响文化交流。

我们认为,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从大类上讲,无非只有两种翻译:一是在英语中可以完全找到对应的翻译,二是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翻译。针对第一种翻译,译者万万不可凭借主观臆测,必须完全根据英语的规律和说话特点习惯进行翻译。然而有些翻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独有的,在英语中确实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那么就需要译者认真深刻的理解汉语的内容,然后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翻译成符合英语逻辑习惯的说法,避免产生歧义,正确的传达中文的精神和理念,作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酒店在进行标识翻译的时候,应选择专业的翻译机构或权威人士,或翻译完成后,由专业机构或权威人士进行纠错定稿,公共标识的英文译法应符合国际通用惯例,遵循英语语言习惯,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让酒店的英文翻译成为顾客入住的一种享受和帮助,而不是制造混乱,混淆视听。同时让我的英语翻译为我们的文明城市称号增光添彩,成为对外窗口的一张名片。作为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的一份子,我们也愿意贡献我们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最终避免错误,为我市的魅力走向世界添砖加瓦。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总结 篇4

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务实苦干,围绕村庄整治建设目标,开展了以“六清六建”、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五化三有”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改善了村庄居住环境质量,并顺利完成了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五化三有”的创建工作,提升了我村对外形象。

一、有长效管理机制:我们在村容村貌通过整治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村内道路保洁、保净、绿化规范管理上动脑筋、想办法,责任到人,落实了村庄、道路、绿化保洁员、垃圾清运员,并制订了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制度,建立了考评奖励机制,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常抓不懈,进一步提升蒋湾新形象,打造宜居环境。

二、村庄环境整治方面:为顺利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我村舍得投入,对照相关要求,大力开展了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等一系列工作:

1、我村范围内主干道路和村间道路已全部硬化到位,道路硬化率100%,无乱搭建、乱堆放。

2、为了改善新村的整体面貌,铲除清理了违章建造的残留

房屋,修复残壁10多处;立面建筑刷新18148m²;清理暴露垃圾175吨;收购杂物25处;取缔露天粪坑6只。现在村中建筑整齐有序,家前屋后堆放整齐,墙面清洁无乱涂乱写。

3、我村重点对长安家园和东桥、严家组别墅区进行了绿化补种。把原有的绿化带进行修整,重新种上了各类花草树木。村中的一块空地,几年来一直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在这次整治中,把这块杂草地全部种上了各类景观花木,以前的垃圾地都变成了村民们的休闲和景观绿地。

4、全村新增垃圾箱10只,现有垃圾收集房、果壳箱101只,箱体整洁,无焚烧,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5、我村550户居民在2000年和2005年拆迁安置后全部使用三格式化粪池和联户大三格。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三、镇村道路整治方面:在我村范围内主干道路面平整,排水通畅,无暴露垃圾。路边无乱搭建、乱设摊、乱堆放和露天农贸市场、废品收购店等。道路沿线的围墙全部刷新,无残墙断壁。路边绿化带修剪整齐,无杂草。

四、家前屋后清理彻底:在整治中,对居民家前屋后乱堆放杂物进行收购和清除,确保做到屋前净,无乱堆放、乱搭建;屋前清,无陈积垃圾和散在垃圾;屋后齐,无杂草,杂物堆放整齐。

蒋湾村民委员

村庄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篇5

百日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督查通报

各村(社区),机关各部门:

6月6日和10日,镇纪委组织督查小组对行政村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度实施了现场督查。采取了抽检的方式,共督查了15个行政村的31个自然村,并于13日下午召开了督查小组成员碰头会,汇总督查情况,并形成以下督查通报:

一、我镇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体情况

动员大会后,所有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都已展开,从此次现场督查来看,虽然各村进度不尽相同,但都在紧锣密鼓实施中。有一些村的整治进度较快,投入力度也较大,二、好的方面

一是大部分行政村对百日环境整治活动重视程度较高,书记和村主任直接负责筹划和组织本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将工作任务细化和分化,分工到组,责任到人;

二是大部分村委会的工作思路清晰,对本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有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任务表,整治目标明确,完成整治任务决心较大;三是大部分行政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力度较大,特别是在卫生集中整治中,制定合理措施,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有的村委会还组织全体村委会人员直接参与,在劳动中身先士卒、率先模范,凸现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利民、为民的本质。

三、存在的问题

村庄环境整治倡议书 篇6

村庄环境整治倡议书篇1

全市广大群众朋友们:

环境卫生事关千家万户,事关人们身心健康,事关地区文明形象和发展软实力。为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三线三边”(铁路、公路、江河沿线,城市、省际、景区周边)暨农村环境整治工程。这项工程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各地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为此,向全市广大群众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自觉认知,做环境整治的传播者。充分认识这项工程突出整治环境脏乱差,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让广大市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市委、市政府重点实施的民生工程。积极宣传这项工程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倡导清洁、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让环境整治工程家喻户晓、入脑入心,形成人人自觉参与、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

二、自觉参与,做环境整治的践行者。从自我做起,门前自扫、院内自治,不乱泼乱倒、乱堆乱放、乱涂乱画、乱搭乱建,垃圾污水规范投放,努力创造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从身边做起,踊跃参加环境净化、硬化、绿化、美化、序化活动,共同打造天蓝水清、地洁村美,山水望得见、乡愁记得住的城乡新面貌。从规范做起,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摒弃不文明、不卫生行为,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文明卫生的好公民。

三、自觉劝导,做环境整治的监督者。争做整治环境的表率、维护环境的先锋,对破坏环境卫生、损毁公共设施的行为巧于劝导、敢于抵制、坚于制止。通过不同形式的劝导、监督,让讲文明、改陋习、爱清洁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为实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谐宿州、幸福宿州做出一份贡献。

宿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环境整治,家家有责,清洁家园,人人受益。您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让我们离文明更近一步;您的每一份辛劳,都会为美丽宿州增色添彩;您的每一份热情,都会激起更多人的文明意识、责任意识。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破除陈规陋习,向“脏乱差”宣战,向文明前行,用热情和真诚、辛勤和汗水,共同把我们的美好家园——宿州,打扮得更加整洁优美、更加清新靓丽、更加宜居宜业。

倡议人:_

日期:__年__月__日

村庄环境整治倡议书篇2

村民朋友们:

环境卫生是镇村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整治环境卫生,建设优美、整洁、靓丽的小浪底,是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品位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公民的美好愿望和应尽责任。因此,每个公民都要发扬主人翁精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乡村卫生管理员、环境卫生监督员、文明行为传播员、卫生整治的践行员。以实际行动参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创建卫生镇村。为此,倡议如下:

1、从我做起,做文明公民,争当卫生整治的践行员。美德贵在坚持,实践重在行动。我们要把环境卫生融入日常生活,从点滴做起,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出力,摒除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我做起,做到不乱倒垃圾、不乱丢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堆建筑材料、不乱摊点乱摆,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管好自己的手,不损坏公物,管好自己的“家”,倡导每家每户搞好家庭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入池,及时清运。

2、从现在做起,积极主动,争当文明行为传播员。大家都要积极宣传,广泛发动身边的人,讲文明,树新风。自觉维护公共卫生,让文明卫生知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做文明卫生的好公民。在全社会形成环境卫生人人有责、人人受益、人人都要做贡献的良好氛围,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形成全社会关心、人人参与、个个出力的良好格局,把文明意识、卫生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3、从现在做起,义不容辞,争当环境卫生监督员。环境卫生涉及千家万户、每一个公民,关乎镇村形象和人民的生活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和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每一位公民都要认真履行维护镇容和村环境卫生的监督义务,对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停乱放等不良行为劝阻、劝说和举报,形成全社会监督、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局面。

让我们人人关心支持镇村环境卫生,手拉手、心连心,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践行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公民,营造优美环境,建设和谐家园。

倡议人:_

日期:__年__月__日

村庄环境整治倡议书篇3

各位村民:

大家好!__乡是我们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而我们舒适的生活环境需要靠大家共同去维护。现在为切实改变我乡环境“脏、乱、差”状况,保持“道路畅通、池水清澈、宅旁绿化、房屋整洁、环境美化”。我们倡议:

一、要保持道路美化。不在集镇道路及公共场所乱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堆乱放杂物,自觉爱护道路的整洁卫生。

二、要保持水池净化。要对房前屋后的沟池定期进行清理,保持沟池清澈、沟渠畅通、沟边整洁,无臭水沟。

三、要保持房前屋后清洁整齐。自觉搞好“门前三包”(包环境卫生、包无乱堆乱放、包绿化),做到垃圾入池、家禽家畜围栏圈养,净化、美化环境,杜绝垃圾二次污染

四、要保持公共设施完好。爱护公共设施,垃圾池、公共休闲场所等维护良好。

五、保持环境整洁。杜绝乱搭建、乱张贴、乱堆放等行为。残墙断壁及时清除,破旧房屋、猪栏、厕所等及时整修。

__乡是我家,环境整治靠大家。广大群众是环境整治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主体。农村环境的维护和保持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大家要以构建美好、和谐家园为己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我们坚信,只要通过你们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环境优美、舒适度更高、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倡议人:_

村庄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篇7

建设与经济水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即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农业现代化以不减少耕地、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前提,这是由中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基本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决定的。但是,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情况看,对土地的竞争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矛盾。在很多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建设用地需求,伴以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耕地快速减少。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导致耕地减少的同时,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又引起了村庄空心化和农村宅基地闲置等问题。在超标准占地、一户多宅等现象普遍的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相结合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不减少耕地总量的前提下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此外,村庄整治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耕地流转和产业化经营,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村庄整治已在全国很多地区得到开展,称谓可能不同,如重庆的 “地票交易”、天津的 “宅基地换房”等,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河南省在村庄整治方面的探索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有着尤为突出的迫切需求和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河南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重要责任。2013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6.5%和8.2%。另一方面,河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截至201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为38.8%,大幅低于全国49.9%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当前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大幅提高城镇化率,将给耕地和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持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河南省为主的中原经济区,并将探索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作为其核心任务之一。

河南省的村庄整治,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力度空前。截至2012年7月,河南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达631.5亿元。〔1〕在此过程中,虽然村庄整治对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显现,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梳理和总结这些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以及正确发挥村庄整治积极作用所需的条件,这对于村庄整治的继续推进以及在其他同类地区的推广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基于2012年4~7月对河南省14个县25个社区及365个农户的访谈与问卷调查,梳理、分析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成效

根据调查,河南省村庄整治在保护与增加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显现了预期的积极作用。

1.节地效果明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调查村庄占地面积普遍超过实际需要,通过村庄整治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调查村庄农户居住分散,户均住房及庭院占地面积普遍超过标准,少的在半亩左右,多的则在1亩以上。按宅院计算平均每宗宅基地面积达到260.8平方米。相对于城市居民和居住实际需求来说,这都是很大的。另外,一户多宅情况也很常见,12.6%的调查农户中在本村有2处或2处以上的宅院。如果考虑一户多宅情况,户均宅基地面积将达到294平方米。在最高的兰考县和新乡县,户均达到457.7和453.1平方米。

表1反映了6个调查村庄(社区)在村庄整治前后的(规划)占地、节地情况。整治前村庄户均占地面积都超过1.5亩,最高的达到2.59亩。根据村庄整治的新社区建设规划,整治后村庄户均占地都降至1亩以内。其中,河南省夏邑县蔡河村整治前村庄占地达到742.35亩,户均占地(包括公共用地)1.55亩, 整治后户均占地将降至0.63亩,整治后村庄占地比原来减少438.9亩地,节地率达到59.1%。在调查村庄中,节地率最高的达到了87.3%,另外有4个村庄的节地率在60%以上。

如果结余的村庄占地全部复垦为耕地,并且相应的建设地指标没有用于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那么复垦所得就全部是新增耕地。以蔡河村为例,结余出的438.9亩旧村占地复垦为耕地后,按照当地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各1000斤/亩的单产计算,意味着每年增加87.8万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即使节约出的建设地指标有一半用于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最终净增的耕地也能带来40多万斤粮食的生产能力。按照夏邑县对23个乡镇的社区整合规划,村庄建设地占地面积将从21441.77公顷减少到8722.5公顷,节约出12448.27公顷的建设用地,假设其中一半成为净增的耕地面积,那么仅夏邑一个县因村庄整治增加的耕地就能带来1.87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同步改善

在调查地区,村庄整治过程通常配套实施了土地整理,通过对耕地实施连片整理,并完善灌溉、田间道路、用电等基础设施,能够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与生活环境改善相结合。以鹤壁浚县王庄镇为例,该镇计划通过村庄整治建设“中鹤新城社区”,实现全镇6万人集中居住。项目一期建设获得政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3620万元,其中包括土地整理资金1800万元、农业投资860万元、水利投资1200万元和气象投资500万元。这些投资对于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生产能力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村庄整治建设本身也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的效果。土地整理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实现耕地的连片,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投资的积极性。1通过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居住,缩小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分割。

3.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村庄整治过程中,县乡政府或村集体往往也着力推动土地流转,耕地向种植大户、合作社或公司集中,农业规模经营与产业化经营速度加快。在调查的村庄,已经建成并且入住农户较多的社区都统一组织了土地流转,其中一些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结构也得到调整提升。例如,在调查的江湾村,村庄整治始于2007年,2009年组建了河南省第一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截至2012年5月全村共流转土地3300亩,94.7% 的土地流转后实现了规模经营。土地信用合作社又购买10余台大型农机设备,成立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江湾村还进一步建立了优质水稻示范基地、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和小麦高产示范基地。

调查数据显示,村庄整治前就将全部或部分耕地流转出去的农户占农户有效样本的20.5%,整治前没有流转出耕地、整治后流转出耕地的占18%。整治前流转入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有效样本的15.9%,整治后新流转入耕地的农户占3.7%。进入集中居住社区与未进入社区的农户在农业生产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集中居住后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8.6亩,而未进入社区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6亩,比前者低了30%。

三、村庄整治面临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村庄整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展现了很大潜力,但实际效果仍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实践情况看,潜力的发挥是有限的,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耕地数量增加难以落到实处

村庄整治在节约村庄占地、增加耕地面积方面虽有很大潜力,但是,因为节约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通常被等量挂钩用于城市开发,使得中央政策强调的耕地数量有增加难以落到实处。客观地说,这是由于中央政策文件本身含糊其辞,使得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约束力。作为指导增减挂钩实践的指导性文件,国土资源部2008年第138号文规定,用于归还挂钩周转指标的复垦耕地面积“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区内拆旧地块整理的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占用的耕地的,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2〕这些规定的模棱两可使得耕地数量有增加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保证。在各调查地区,通过村庄整治节约出的建设地指标或者通过增减挂钩,或者入储备库用于占补平衡,通常等面积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使耕地数量有增加成为一句空话。

2.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也面临挑战

在等量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数量能否保持不变、不减少,取决于村庄整治中的拆旧复垦情况。村庄整治是一个拆旧房、建新房的过程,建新房基本上所有农户都愿意,除了个别农户因能力限制而放弃。拆旧房复垦却是多数农户所不愿意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进入新建社区的农户中,48.8%的农户认为旧宅基地应该全部复垦,另有3.4%的认为应该部分复垦,还有44.7%的农户认为不需要复垦。在认为应该全部复垦的农户中,已经全部复垦的占43.1%,完全未复垦的占了53.5%。在18个调查的村庄,全都没有完成复垦目标,其中8个村部分进行了复垦,另外10个村完全没有复垦。在其中的J村,截至调查时,计划复垦的800亩旧村宅基地仅完成120亩宅地的复垦。对于增减挂钩项目来说,在完成拆旧复垦前,项目区的耕地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有减少,出现新的土地浪费。即使复垦最终都能完成,大范围开展村庄整治导致耕地减少的短期冲击也是不能忽视的。

3.复垦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有冲击

即使拆旧复垦顺利完成,村庄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总量没有变化或有少量增加,耕地质量的降低也会引起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定,增减挂钩拆旧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并尽可能与周边耕地集中连片,实施水、路、林配套建设,确保复垦的耕地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数量、质量,有条件的还应积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但是,从调查情况看,拆旧通常不能一次性完成,验收的复垦耕地不乏呈小块散落在原来村庄中间的情况,更多的则是未验收的由农户零散地、简单地复垦,复垦出的耕地质量较低,也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即使将来能够全部完成拆旧复垦,也面临二次整理的问题,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生产作用,更达不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另外,复垦所得的新耕地肥沃程度通常低于新社区建设占用的耕地,单产水平低了20%~30%,需要经过至少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提高到正常水平。

4.伴随土地规模流转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在调查的社区,规模流转与土地利用的非粮化、非农化呈现出很大关联性。如在某个调查的乡镇,约有5000亩规模化经营的土地,全部用于蔬菜和苗木生产,而不是种粮食。在某个村,村里统一流转耕地后对耕地进行平整,并改善灌溉等生产条件,但这些耕地除了小部分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和种子基地,其他都种上了苗木。根据农户调查数据,流转土地的农户中38.9%表示流转后用途没有变化,22.2%表示从种植粮食转向非粮农业生产,30.2%从种植粮食转向非农业生产,另外部分农户表示不知道耕地流转以后的用途。可见,耕地流转,特别是规模流转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还是客观存在的。

5.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

村庄整治带来的居住形态变化与农民的就业转变是分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居住作为社会形态的一个表现,应服从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需要。农户如果还没有完全脱离农业,那么对于农具的堆放、粮食的收储都还会有基本的需求,集中居住的农户,特别是 “上楼”的农户,在这些方面都将面临困难。农户居住地与田地的距离也会增加,并影响农业生产管理。 根据农户调查数据, 近50%的农户表示与最远地块的距离增加了,最大的增加了7公里,平均增加了1.4公里,只有不到10%的农户表示距离缩短了。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缺乏就业转变支撑的村庄整治项目,农民会存在一定的抵触,而入住新社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会因为生产便利性的下降,对农业生产采取更加粗放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方面投入的下降。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要发挥村庄整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拆旧复垦顺利完成,并真正确保耕地和农业生产能力实际增加;二是确保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过程中,耕地用途的保持,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三是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步改善。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村庄整治推动机制,尊重农民主体意愿

拆旧复垦是决定村庄整治目标能否实现、 “三化”能否真正协调的关键环节,也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此,首先要健全村庄整治的推动机制,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与需求。推动居住形态转变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虽然政府可以加快这一进程,但是运动式地推进集中居住也不能脱离农民居住形态转变的内在规律。村庄整治既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同样要遵循城镇化的规律。遵循市场规律与城镇化规律,就是在强调行政力量推动的同时,更加坚持以农民内在需求为基本动力,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管理体制来保障,这一过程必须与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等的转变相协调。一是生活方式依赖于经济基础,需要将集中居住过程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建立结合,只有这样农村人口才可以脱离农业、脱离对传统分散村落生活的依赖;二是只有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才能促进农村人口对现代社会生活、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成为农民自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内在动力,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途径;三是社区建设并不必然能够满足农民对城镇化生活的需求,只有将集中居住形式与现代的社区管理方式相结合,才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的质量,也才能激发农民的需求。在此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意愿,要探索建立更加健全的民主推进机制。

2.多举措推动拆旧复垦

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是村庄整治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和农民的积极性的基础,也是推动拆旧复垦的主要手段。村庄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实现增值是客观存在的,对增值收益的分配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就农民来说,可能的补偿范围包括拆旧房补偿、建新房补偿、附属物补偿、先拆后建农户的过渡期住房补贴、节约的建设地补偿等。实践中各地、各社区的利益分配方式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大差距。在拆旧方面,个别社区做到了逐户评估确定补偿标准,部分社区能够按照房屋类别给予农户统一标准的补偿,更多的社区则完全没有补偿。在节约的建设地方面,因为实现转移和增值的是这部分指标,所以正是这部分补偿体现了农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个别社区对节约建设地的补偿可以高达30万元/亩,但在大多数社区农民完全没有得到这部分补偿,对增值也毫不知情。因为补偿方案的差异,个别地方的农民几乎可以零成本入住新社区,而在大多数地方农民则得不到任何补偿,村庄整治的成本完全由农民负担。从政府角度看,村庄整治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实现的是公共利益,成本显然不能完全由农民负担。构建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利益分配格局,用利益去引导农民参与村庄整治,而不是依赖行政强力去推动,将有利于避免村庄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政府与农民、村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与困难,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

在补偿方面,还要探索将当期补偿与远期补偿相结合的多元补偿形式,允许农民以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入股等方式,获得土地开发收益的持续回报。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当期补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发挥远期补偿的激励作用。另外,需要通过解决老年人安置问题、为困难户提供资金融通等多种举措,推动集中居住与拆旧复垦的开展。

3.节约指标实行差额挂钩,对放宽增减挂钩的范围应该审慎

考虑到拆旧复垦及复垦耕地生产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都需要一个过程,为将耕地数量有增加落到实处,并确保农业生产能力在短期内也不会下降,对节约指标的增减挂钩应限制比例,实行差额增减挂钩政策。另外,允许跨区域(县)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的呼声不绝于耳,如果放开限制,不仅仅是耕地数量可能面临损失,耕地质量也一定会出现下降。2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区位条件不外乎交通、地形地貌、水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地势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经济增长也快,建设用地需求也大,如果允许异地占补或增减挂钩,结果可想而知。对于粮食主产地区在粮食生产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肯定和补偿。在国家宏观政策既定的情况下,可以在区域内探索与粮食生产相挂钩的跨区域补偿政策。

4.正确认识农业平均收益,强化耕地用途管制

村庄整治过程中个别地方耕地因规模流转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趋势,通常被归咎于农业(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并认为随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会提高,当农业得到平均回报时就可以保证其稳定发展。实际上,用部门平均收益看待农业是不准确的。农业的弱势地位不在于资本,而在于土地。从调查情况看,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农业投资的回报率并不低。只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的单位产出价值及土地获得的要素报酬(租金)相对于用在非粮或非农经济活动而言会很低,而且这种差距不可能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消除。正由于这个原因,在大量资本愿意进入农业(粮食)生产或很多专业农户希望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出现了耕地的快速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如耕地保护与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能得到强化,这个趋势是不会减缓的。归根结底,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只能通过对土地的保护与土地用途的限制来缓解。现实中,土地用于粮食生产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税,使得地方政府在保持耕地面积方面缺乏积极性,往往以“遵循利益引导”为由回避其在耕地用途管制方面的职责,这也是农业弱势的原因。避免非粮化、非农化的举措不能是限制土地流转,这是因噎废食,关键是加强对土地流转前后土地用途的管制与监督,确保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大户或投资者能够获得土地,而那些有能力获得土地的资本即使获得土地也不能将其转为他用。

5.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减少行政干预

连片是农业生产获得规模收益的重要条件。但在土地流转中,因涉及农户众多,往往因为个别农户拒绝流转出现无法连片的情况,进而影响农业规模化的实现。此情况的普遍出现,甚至导致了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发展现代农业关系的广泛质疑。正因如此,土地规模流转中行政力量的干预普遍存在,这种干预侵害了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自主选择权,甚至可能对部分农户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规模流转难以连片与租金内在形成机制有直接关系。对农户来说,流转或不流转是一种经济利益权衡的结果,其核心就是租金的需求。符合农户经济利益的最低租金水平是其自己耕作土地与弃耕相比的净增收益,可称为保留租金,当租金低于这个水平时,农户选择自营是符合利益最大原则的。除了必要的物质投入和机械作业投入外,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是影响保留租金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农户因为投工的机会成本不同,保留租金也是不同的。人口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家庭,因为投入的农业劳动具有市场价值(机会成本),所以其保留租金是农业总收入扣除物质投入与自己投工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而对人口为老年人的家庭来说,劳动投入没有机会成本(或较低),保留租金则是总收入扣除物质投入后的净收益。按亩均4个工计算,当前劳动力价格下,老年农户经营耕地每亩的净增收益相对于青壮年农户来说要高出四五百元,即两类家庭的保留租金就要相差四五百元。在此情况下,对保留租金较高的老年农户支付更高的实际租金是流转其土地的必然要求。由于实际的规模流转中不能因人而异地支付租金,实际租金须在片区内向上看齐并保持一致。在这个租金形成机制下,一个重要的结果是:流转土地涉及的农户越多、农户分化越大、个别农户保留租金越高,实现连片流转需要支付的租金也就越高。当然,对规模经营者来说,能够负担的租金也有上限,保留租金高于这个临界值的农户的地不能流转,连片流转的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在行政力量干预的规模流转中,租金往往参照机会成本较高、经济租金较低的青壮年农户的净增收入,并且认为所设定租金已很好地满足,甚至提高了农户的利益,而忽视了农户间的差异。对于那些老年农户来说,所得租金低于其保留租金。如果强行流转,对这些农户的生存与发展客观上就可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推进规模流转中,要减少行政干预及相应的负面效应,关键在于降低对更高租金有内在需求的农户的保留租金。具体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就业安排提高其农业投工的机会成本,二是针对流转土地的老年农户定向提供补贴。

6.加大投入力度,同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前述复垦不到位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这一问题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亦有体现。当前应加大投入力度,与村庄整治相衔接,同步推进农田整治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两方面项目在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方面的潜力。同时,要瞄准粮食主产区域,以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结合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加大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也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体现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综合考虑储备、潜力、能力与农业布局等因素,要避免简单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为导向或以跨区域占补平衡为导向安排土地整理资金和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摘要: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面对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的研究发现,村庄整治在促进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大量问题: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政策约束力,难以落到实处;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面临挑战;复垦耕地质量提升有过程,短期内冲击粮食生产能力;土地规模流转后有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发挥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医院的广告词下一篇:矿井停送电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