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江苏高考作文点评(通用12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点评:
从到,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的《人与路》到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无论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
当然,考生再一看到题目,很可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仔细读两遍,便不难发现这则材料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社会篇
借助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现实问题的作文题, 新课标全国Ⅰ卷要求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 表明自己的态度, 阐述自己的看法。显然, 这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不宜简单划归违反交规的范畴, 也不宜简单理解为对要不要“子为父讳”、该不该“大义灭亲”这一涉及情感、伦理方面的问题的讨论, 而应想到这是一位女儿在其父亲的行为已经对本人、对亲人以及对路人的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置的问题。笔者以为, 在任何情况下, 生命安全都应当是第一位的, 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情感、道德、伦理都应让位。至于警方事后是否应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倒值得商榷, 毕竟保护举报人是他们的职责。
新课标全国Ⅱ卷的作文题“谁更具风采”显然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 也无须标准答案的问题。材料中列出的三人中, 大李从事的是高端的科研活动, 老王属于草根阶层逆袭———此二位皆属事业上的成功者, 自然“风采”迷人;而小刘则是以其个人爱好带给了他人最美的精神享受。应当说小刘的入选, 体现出某种观念上的突破, 因为依据传统观念, 他的这种人生“风采”完全是“玩”出来的———他能进入候选者的行列, 本身就是当今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值得玩味。
北京卷作文一向京味、文化味浓郁, 而今年从内容到形式均来了个“大变脸”———一是大作文之外出现了极富时代气息的“微写作”, 二是出现了三选一、二选一的形式, 给考生以较大的选择余地。在“微写作”中,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 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 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 语言幽默。”针砭不文明现象, 并无新意;“态度友善, 语言幽默”则值得点赞, 因为环顾我们身边, 那种硬邦邦、冷冰冰的警示语实在太多了。换一种态度, 换一种口气, 或许会收到奇效。北京卷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他们处于不同时代, 具有不同身份, 拥有不同功绩, 但既为“生活”, 则需写出他们“不乏儿女情长, 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的“另一面”。如果没有对这些英雄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体悟, 极易写成荒诞的“穿越剧”。
天津卷从一个流行词“范儿”切入, 材料由大到小、分门别类地诠释了“范儿”的含义, 命题者自然希望考生能从时代、民族、国家、集体、个人等维度切入, 多层面展示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 叙说自己心目中“范儿”的风格、气派、情调、品位。但是这则材料内容上稍显宽泛, 没有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 文章会流于空泛。
重庆卷的作文题“等待”, 材料虽短, 其意蕴是丰厚的。比如, 放慢脚步, 等一等别人;宽容他人, 拥有悲悯情怀;理性生活, 提倡自我克制;学会忍耐, 追求社会和谐, 等等。
二、人生篇
以人生哲理的咀嚼与品味为主题的作文题一直占据着高考作文中的最大“份额”。今年的作文题中, 这样的题目就有9道之多。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 材料的中心是“如何做人”, 而核心是做“老实人”还是“聪明人”?甲、乙、丙三人的对话分别诠释了“老实”和“聪明”这两个概念, 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对二者内涵的重新解读。这道题的优点是人人有话说, 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难免空话、套话。
上海卷的材料则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固有的思辨性:“坚硬”, 可以理解为坚强、刚毅、果敢、执着等, 当然再进一步, 也可以解释为粗暴、冷酷、固执、鲁莽等;“柔软”, 可以理解为柔情、温和、怜爱、悲悯等, 亦可诠释为柔弱、怯懦、悲伤、畏缩等。欲求在内心深处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成就“和谐的自我”, 绝非易事。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和文学名著中的众多形象都是因为未能做到内心深处的“和谐”, 而走向了末路———像凡·高, 像海子, 像黛玉, 像维特。只有做到“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方可使我们的人生更丰满、圆润。
浙江卷作文讨论的是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材料涉及一些专业知识, 可能会让考生一时犯怵。但毕竟戏剧、文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频繁接触, 所以解读起来不会太难。至于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 就像字与人的关系一样, 古人曾有过“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 但一些精美的篇章偏偏出自汉奸之手, 优美的字体可能为奸臣所创。只要掌握了典型论据, 站在哪个立场上均可写出好作文。
福建卷的作文题围绕关于“路”的三句话展开, “敢”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生的路上, 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即便是“弯路”, 也非走不可, 何况是创新之路、开拓之路、探险之路呢?
江苏卷作文材料谈起了人生的“智慧”:“智慧是一种经验, 一种能力, 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 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前面的一组排比句好理解:智慧要从经验中萃取, 智慧会转化成一种能力, 智慧会让你这个人、让你做的事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可后面一句话就让考生颇费思量了:“如同大自然一样, 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这种人生的“智慧”最好从大自然中去感悟。而且, 师法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这是今天我们最迫切要做的事情。
北京卷“二选一”作文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看完材料, 我们不妨思量一下,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一种“物”让我们“爱到灵魂里”?笔者希望真正有一种爱, 非关物质, 非关地位;只关品位, 只关性情, 就像屈原爱香草, 渊明爱菊, 东坡爱竹。
湖南卷作文题“大树的旅行”虽说是一则寓言, 但其立意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要将梦想寄托在他人身上, 一切必须靠自己努力。或者说:天无绝人之路,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 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寓言的多义性决定了这篇作文可能会写出许多各异的主题, 但是不管哪种主题, 基本上都不会离开“心灵鸡汤”的模式。
湖北卷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同样没有审题上的难度———“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 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一语道破了这则材料的寓意:厚积才能薄发。一个人没有丰厚的积淀便难以拥有成功的辉煌。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泉水与喷泉理解为两种类型的人———前者是默默无闻地处于社会底层的平凡劳动者, 而后者乃是处于“壮观”的位置上的那些“显要”者。正因为有了平凡者默默地奉献, 才有了显要者耀眼的光辉。
比较费解的是山东卷的作文材料, 理解材料的关键是父亲的那句话:“种它们是用来吃的, 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 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这句话的含义与胡适当年留下的那句名言“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有几分相近。但是, 父亲的话同样可能扼杀一位孩童富于探求精神的心!笔者以为, 写作此文更应当从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精神的角度立意。一个单凭经验和习惯生活、一切从实用出发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好奇心、探求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科技篇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 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 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关系问题的思考, 或者借助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显微镜下看蝴蝶”, 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 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从不同角度 (或通过不同方法) 看事物, 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 普通事物可以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我们通常看到的事物的面貌, 其实不一定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眼见未必为实, 等等。细加品味, 科技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甚至蕴含着不尽的生活哲理。
广东卷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 材料的用意是启发人们全面感知自然。文章给了我们两种感知自然的角度:一是借助于“打开电视”和“轻点鼠标”去远观自然, 这样我们可以眼观世界风云, 了解大自然的演化变迁, 但是没有真正与自然“亲近”, 没有风花雪月的真切体验———这自然令人遗憾;二是与自然零距离接触, 在花草树木间诗意地栖居, 近观自然, 享受自然, 但是我们却无法从历史的维度和更广大的视角去深度了解自然———这亦会留下缺憾。所以最佳的感知自然的方法便是:我们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去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储备知识, 又要深入大自然, 目之所及, 亲身感知, 细嗅花香, 聆听鸟鸣, 看云舒云卷……从中感悟自然的大美, 陶冶自己的性情。让现代科技与生活相融, 让获取知识与美育相契, 这才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
四、文化篇
今年高考作文的“文化味”与往年相比, 可以用“惨淡”一词来形容。唯一的安慰便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选做题:“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 并简要陈述理由。”其实, 这道题目与其说是考作文, 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借助作文, 要求我们的考生像要求他们亲近自然一样亲近我们祖国的文化, 笔者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这一点至少在今年的语文试卷中并未完全体现出来, 这是今后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应当引起重视的。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还有一道微弱的光芒, 就是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以“圆”为题的小作文。文题无甚可议之处, 但其文体要求却是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大的亮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在当今这个“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的时代, 北京卷借“微写作”这块小小的园地, 让诗歌这一曾经称雄了多少朝代而今却极其落魄的文体重见天日。
单项选择
整体点评
相较于2013年的试题,2014年高考英语江苏卷的单项选择部分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题干变短。由于题干变短导致信息量减少,题目难度反而增加了。据统计,2014年高考英语江苏卷单选题的题干词数是2011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可谓变化很大。
和往年相比,2014年单选部分的考查范围变化不大,考点涉及从句(21、22、26)、非谓语动词(28、29)、时态(23)、代词(34)、名词(27)、介词短语(24)、动词及短语辨析(25、30、31、33)、副词(32)、情景交际(35)等。此外,有些题目选取的话题比往年更贴近生活。
考题特点
1. 考查基本词汇语法
部分题目考查考生对基本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点的掌握,具有较为典型的高考题目特色。例如第24题:
Tom always goes jogging in the morning and he usually does push-ups too to stay .
A. in place B. in order
C. in shape D. in fashion
【解析】从四个选项中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与介词in相关的四个短语辨析,难度不大。题干句意为:汤姆早晨总是去慢跑,他也经常做俯卧撑,为了保持 。A项意为“在合适的位置;安排有序的”,B项意为“井然有序”,C项意为“良好体形”,D项意为“流行”。很显然C项的意思与题目相符,即汤姆慢跑还有做俯卧撑是为了保持良好体形。这道题也非常符合江苏省历年的出题套路,表意直接,考生只需辨析四个短语的意思即可解答。
2. 题干短小,难度较大
有些题目的题干短小精悍,考生从中可获取的语境信息很少,解题难度较大。例如第26题:
—What a mess! You are always so lazy!
—I'm not to blame, Mum. I am you have made me.
A. howB. what C. thatD. who
【解析】这道题的题干很短,所给的提示有限,考生做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根据题干“I am you have made me”可以判断,本题考查名词性从句。分析该句结构可发现,后半句缺少make的宾语补足语,而前半句I am后缺表语。空格处填入的词既要引导表语从句,又要充当made的宾语补足语,因此选B项what在此表示人的一种品质。
重视课本,积累词汇
总体而言,词汇的考查难度适中,没有难词、偏词,大多都是高中教材里的重点单词、短语,故考生平时应重视课本,夯实词汇基础。
真题为主,加强练习
近几年的江苏卷单选在出题套路与涉及的主流考点上呈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考生应充分利用历年真题,熟悉常考考点,掌握相应语法知识。
重点掌握特殊句式
江苏卷在近几年特别注重英语特殊句式的考查,在单选中也有所涉及。因此,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可有意识地积累强调、倒装、省略等特殊句式并熟练掌握。
(熊春草)
完形填空
整体点评
2014年高考英语江苏卷完形填空延续了2013年“夹叙夹议”的体裁,文章讲述了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童年的成长经历。文章通俗易懂,前后呼应,且篇幅相比往年再次缩短,难度也有所降低。
考题特点
1. 实词考查稳中有变,重点掌握词义辨析
由上表可知,2014年完形填空考查实词的总量跟往年相比变化不大,形容词、副词的考查量减少,介词的考查量略有增加。总体而言,近五年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考查的平均比重超过80%,可见实词在完形填空中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而对实词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词义辨析上,这一点在2014年完形填空中尤为明显。例如第44题:
During this period Dale was slowly 44 an inferiority complex (自卑感), which his mother knew could prevent him from achieving his real potential.
A. gaining B. achieving
C. developing D. obtaining
【解析】动词的辨析一般要考虑其跟名词或副词的搭配,第44题考查四个动词的辨析,这就要求考生既要考虑其跟空格后an inferiority complex的搭配,又要考虑其跟空格前slowly的修饰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developing意为“使(个性等)逐渐展现(或形成)”,与后文搭配意为“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卑感”。其他三个选项的动词gain、achieve、obtain都指“通过努力或计划获得想要的东西(如经验、目标、成功等)”,显然与前后文不符。
2. 因果转折显而易见,抓住逻辑再解题
江苏卷完形填空最常考查的两种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例如:
nlc202309051814
He tried 42 the football team, but the coach turned him down for being too 43 .
42. A. on B. for C. in D. with
43.A. light B. flexible
C. optimistic D. outgoing
【解析】由句中的but可知,前后句为转折关系。后半句说“教练拒绝他是因为……”,我们看到第43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形容词,且后三个选项flexible (灵活的)、optimistic (乐观的)、outgoing (开朗的)都是褒义词,显然不可能是教练拒绝他的理由,故答案为A项light,在这里意为“(身体)太轻”。至于第42题,有些考生可能会在try for与try in之间纠结。但根据but后的内容,可以推知他并没有加入橄榄球队,而in的意思是“在里面”,for的意思是“为了”,显然for更符合前后文的意思,答案为B。Try for意为“试图获得;争取,谋求”,前半句意为“他想争取加入橄榄球队”。
3. 原词复现依旧登台,近义原则再次上演
考生在解答完形填空题目时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属原词复现和近义原则。例如第50题和第46题:
Speaking before groups did help him gain the 50 he needed.
50. A. progress B. experience
C. competence D. confidence
【解析】解答第50题时,考生可根据speaking、needed这些再现的词,很快定位到它们在前文中的句子,即“... in speaking could give him the confidence and recognition that he needed”。由此可知,他所需的有两样东西:confidence和recognition。选项中只有confidence符合语境,因此D项confidence为正确答案。可见此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重复出现了。笔者在此提醒大家,原词复现是解答每年江苏卷时都必须用到的技巧,建议大家牢记在心。
再来看第46题:
She 46 that Dale join the debating team, believing that practice in speaking could give him the confidence and recognition that he needed.
Dale took his mother's advice ...
46. A. suggested B. demanded
C. required D. insisted
【解析】首先,从语法上来看,该句的时态是过去时,唯独join使用了动词原形,可见此处是“should + 动词原形”结构省略should的虚拟句式。但四个选项都可以和虚拟形式连用,所以仅凭这一点无法区分出正确答案。然后,我们从意思上来看, suggest意为“建议”,demand意为“要求”,require意为“要求”,insist意为“坚持”。再结合后文出现的关键词advice,根据近义词原则,可推断此处需要填入与advice意思相近的词,故正确答案为A。
实词突破“两手抓”:记搭配,明辨析。
考生不妨按照实词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从动词开始记忆,接着记名词、形容词、副词。记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词的固定搭配,及其常见的形近词、近义词辨析。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将易混淆的搭配或辨析记录下来,每次考试前温习一遍,持之以恒。
真题操练“三板斧”:精做、熟读、背诵。
首先,要精做。对每一篇完形填空真题都要达到三个标准:知道每一个选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准确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能快速记起每一个单词的意思。
其次,要熟读。每做完一篇完形填空,就把正确选项代入原文并熟读,培养逻辑感知能力。
最后,勤背诵。对于错题较多的完形填空,建议考生将其通篇背诵,培养语感,这样做对写作和任务型阅读也都有益处。
(吴爱冬)
阅读理解
整体点评
2014年高考英语江苏卷的阅读理解相比2013年整体难度有所下降,试题结构为:A篇广告类文章2道题、B篇经济学类文章3道题、C篇科普类文章4道题、D篇信件类文章6道题。接下来,笔者将从点(单词)、线(句子)、面(文章)三方面对2014年江苏卷阅读理解部分的考题特点进行解析。
考题特点
1. 点:字数明显增多,词汇难度降低
与2013年相比,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总词数猛增了592个,这势必对考生的快速阅读能力、短时间信息查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虽然阅读总词数激增,但词汇难度与2013年相比并没有增加。超纲词除entrepreneur、cradle等少数词没有标注中文意思,几乎98%以上都有注释,或是考生在以前的课本和模拟试卷中接触过的,比如tease、conventional等。
2. 线:长难句明显减少,主要由冒号引导
长难句在2014年阅读理解题目中分布的比例及密度远远低于2013年。从表现形式上看,2013年的长难句普遍采用插入语形式,而2014年的长难句则主要通过冒号来连接前后两个成分。也就是说,如果冒号前面的内容读懂了,后面的内容可迅速跳读。
例如A篇文章第三段的第五句:
nlc202309051814
Because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anti-conventional architects back then took the freedom to combine elements from different eras, today, you too can break the conventional rules of the style and create something new: your own personal composition of your kitchen.
冒号后的your own personal composition of your kitchen补充说明冒号前面的something new。
在攻破长难句方面,笔者建议同学们把握两点:拨开枝杈(定、状、补和插入成分),直扑主干(主、谓、宾),抓谓语动词,层层理清枝杈(定、状、补和插入成分),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3. 面:广告、科普类说明文、社会现象类议论文延续往年风格,书信类文体标新立异
如上表所示,自2008年开始,科普说明文每年1篇,2014年也不例外。C篇讲述的是人在生气时左右脑的脑电图显示大脑活动分布不均,且每个人生气时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一样,这属于典型的科普说明文。A篇广告类的文章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自江苏省自主命题11年以来,广告类文章几乎年年必考。B篇谈论了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属于社会现象议论类文章。唯独D篇“妈妈给小明的一封信”这类书信体文章是江苏省自主命题11年的首例。所幸这篇文章由若干个夹叙夹议的小片段组成,可读性较强。
解题思路
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可总结为:秉持“找”字,坚持定位,寻找同义替换。核心是一个字:找。具体来讲,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划定位词。定位词即题干中独特的词,比如独特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第二步:根据定位词找回原文。
第三步:寻找原文和正确答案的同义替换,这种同义替换包括词与词之间的替换、词与句之间的替换、句与句之间的替换。
下面笔者将结合C篇第62题,演示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What changes can be found in an angry brain?
A. Balanced electrical activity can be spotted.
B. Unbalanced patterns are found in prefrontal areas.
C. Electrical activity corresponds to one's behaviour.
D. Electrical activity agrees with one's disposition.
【解析】第一步:划定位词change、angry brain。第二步:根据定位词找到原文第三段第二句“Under most conditions EEG (脑电图) measures of electrical activity show balanced activity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prefrontal (额叶前部) areas”以及该段倒数第二句“when we are angry the EEG of the right and left prefrontal areas aren't balanced”。也就是说,人生气时大脑活动与通常情况不符,即额前区会有左右不平衡的大脑活动进行。第三步:寻找同义替换。根据第二步分析出来的“人生气时大脑活动不平衡”这一点与B项“Unbalanced patterns are found in prefrontal areas”完全契合。
2014年阅读理解文章的篇幅更长,因此考生解题的时间也更紧。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试图去深层次理解文章的每句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泛读和信息定位能力很重要!笔者建议考生除了广泛阅读牛津版教材模块1~11的课文外,还要尽量多读故事性较强的英文原版小说,诸如Little Women、Pride and Prejudice、Great Expectations等。同时,也可通过阅读英语原版报纸杂志(如Reader's Digest、The Guardian、The Economist等)来训练泛读和定位能力。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需要特别谨记“文题顺序一致原则”,即出题顺序和行文顺序基本一致。
此外,建议考生在考场上灵活调整做题顺序。大家在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下笔,先预览阅读理解文章和题目,感受文章和题目,感受文章的可读性和题目的难度分布,再决定是否先做任务型阅读和写作题。
(龚露)
任务型阅读
整体点评
任务型阅读的题型主要包括原词复现、固定搭配、词性转换、提炼概括四大类,这四类题型的难度指数依次上升。2014年江苏卷任务型阅读呈现出的特点是:难题占主导,中等题比例下降,提炼概括题数量明显增加。
解题思路
通常情况下,任务型阅读的解题顺序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题干,预测所填词的词性。
第二步:根据定位词快速定位到原文。
第三步:理解定位词所在句子的意思。
第四步:填出空格处所需的词。
下面我们分题型来看如何运用上述步骤解题。
1. 原词复现
原词复现类题目是四大题型中最容易得分的。考生要善于迅速定位,锁定答案。例如第73题:
A function of peer pressure to society.
nlc202309051814
【解析】首先观察题干,题干中的function是可数名词。名词前通常跟形容词作定语,所以初步判断此处应填形容词。根据定位词function可对应到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一句:There is a practical aspect to this: it helps society to function efficiently, and encourages a general level of self-discipline that simplifies day-to-day interaction.这句话实际是在具体说明冒号前面的论点“There is a practical aspect to this (同龄压力具有实际的功效)”。因此判断空格处需要填入的形容词为“实际的”,答案为practical。
2. 固定搭配
每年高考都会涉及对常见的350~450个固定搭配短语的考查,考生应在平时养成记忆和积累固定搭配的好习惯。如第80题就属于固定搭配题。
To avoid the danger of negative peer pressure kids should learn to be independent when necessary and say
to anything that is wrong or illegal.
【解析】此处考查“say ... to”这一固定搭配。根据定位词wrong、illegal定位至原文最后一段第二句“and encourage them to politely decline to do things that they believe are wrong”,此句中的decline表委婉拒绝,与say no to形成同义替换。所以空格处应填入no。
3. 词性转换
词性转换题在任务型阅读中属于中等难度题,要求学生具有非常扎实的语法基本功,常见的词性转换方式有:
1)名词和动词之间的相互转换;
2)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相互转换(如2014年第72题);
3)动词及其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之间的相互转换(如2013年第74题)。
应对词性转换类题目时,考生应特别注意“忠于原文”这一原则,在可填原词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为了彰显词汇量而冒险填写其同义词。以2014年第72题为例:
It works in nearly every one of us and us in one way or another, good or bad.
【解析】分析句子结构可知,此处应填一个及物动词,且根据and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可判断,此处应填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然后根据one way、another、good、bad等定位词定位至第一段第二句:It is a strong influence of a group, especially of children, on members of that group to behave as everybody else does. It can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很明显positive or negative和good or bad是同义替换,然后结合句子的意思“同龄压力是团队赋予其成员(尤其是孩童)的一种强大影响力,这种可消极、可积极的影响力会让每个人都和其他成员保持行为一致”,可知此处应填动词influences (影响)。有些考生填affects被判错,因为这样违背了任务型阅读“忠于原文”的原则。
4. 提炼概括
提炼概括类题型一般属于难度较高的题目,要解决这类题目,考生需具有极强的语感,以及对句子、段落意群等扎实的概括能力。例如第74题:
People around will affect how one lives .
【解析】根据定位词people around、affect、lives可定位到第二段第三句:It is the same instinct that drives people to dress one way at home and another way at work, or to answer "fine" when a stranger asks "how are you?" even if it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这句话表达的是同龄压力能够驱使人们本能地在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或回答一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题干中的lives概括了原文的dress和answer,而原文drive people to do与题干中的affect则属于词汇层面的同义替换。那空格处应填哪个词才可与原文中的instinct (本能)相呼应呢?答案是unconsciously (无意识地),即“周围的人会无意识地(或出于本能地)影响你的生活方式”。
任务型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快速阅读、信息抽取、信息还原以及归纳概括和主动输出等各方面的能力。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备战这一题型时,增加课外阅读量,适当背诵一些超出高中3500词汇的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和短语等。另外,考生还应多做练习,注意词性的转化,提高对固定搭配的敏感度。
(龚露)
书面表达
整体点评
2014年高考英语江苏卷书面表达的出题形式为读写任务式作文,而写作题材“英文表达是否录入中文字典”是2010年的热门话题。写作要求是考生只需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无需深入挖掘。虽说表达观点时难免落入俗套,但是考生仍可凭借语言功底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解题思路
nlc202309051814
1. 概括大意
考生要在30~40词的范围内概括300~400词的文章,主要方法就是“提炼关键词”。下面分类来看。
1) 故事类文章。此类文章大多讲述主人公的一段或几段经历,文章的要点集中在何人、何事、何感受。考生在略读此类文章时注意标注出上述几个关键词,最后用自己掌握的从句(如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和非谓语结构等将这几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
2) 议论文。议论文的关键词多出现在首尾段和每段第一句。所以,考生可以重点关注这些地方有无反复出现的单词,也就是文章的关键词,然后在概括中加以体现。
2. 发表观点
第一步,明确中心句。建议考生将中心句置于段首,而中心句应直接回答题目的要求。比如今年江苏卷书面表达的第二部分题目为“支持或反对汉语词典收录英文词汇”,那么第二段开头最好先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
第二步,阐述“你的看法”。在表明态度后,写两点具体理由,阐明自己为什么支持或反对。
支持或是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摆明自己支持和反对的立场,以及你用何种例证和论据去支持自己的立场。
3. 语言丰富,逻辑连贯
考生有必要在平时积累一些常用词的高级表达以及复杂句式,并多加练习和运用这些“加分神器”,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举个简单的例子,表达“重要的”,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important。其实,考生在高中阶段也学过其他很多表示“重要的”的词,比如significant、essential、vital等,都可以替换使用。
除了单词的使用外,“高级语法结构”也让很多考生不知所措。解决这个问题的窍门很简单,就是在平时多积累、多使用。比如表达“很常见”的意思时,就可以使用“It's not uncommon for us to ...”这样的句式。
此外,考生也有必要学会一些基本的表达各种逻辑关系的词和词组,比如besides、in fact、so、firstly、secondly、in short等,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读上去有一气呵成之感。
写作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建议同学们在备考高考英语写作题时,多从英语课本、杂志和读物中学习和体会深刻的观点和优美的语句,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发挥自如。
(张静春)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审题分析】
20江苏高考命的这道作文题目颇有特点。文字少,叙述简明,含意丰富,给人联想想象空间大。这似乎是江苏省语文高考命题的一贯风格。今年的作文试题又好像以自说自话的方式总结他们多年来的命题特点,以此形成了作文题目。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一句老俗语,大家已经理解其内容含意。按这个俗语传统,有话的时候就多说,无话的时候就少说。一要看环境抓机会,二要说正确有分寸。作文命题显然不想在这里纠缠,也担心考生在这个角度用功。他们的目的是引导创新。妙在还有下一句,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是打开话题的钥匙。这一提示不得不让人思绪万千。结合后边文字“无话的时候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在这个时代,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的进一步提示之下,作文命题内容意图越来越明显。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发表见解越来越容易的`今天,人们说话的目的到底为了什么?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在有话可说的时候发表见解不要限于传统、常规,要能够恰如其分,当短则短。而在无话的时候不仅要敢于发表见解,还要能够打破常规,言而有据,言之有理,知无不言,言辞尽意。要明确的是,在彰显个性刷存在感和提倡创新打破常规之间,你可以任意选择,但在话语意义把握方面亦不可丧失价值。也就是说,你要用话语权彰显个性,同时更重要的是,你还要具有运用话语权创新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因为,标新未必是创新,个别未必是个性。一切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价值和意义为指归。
然而不论写什么都必须具有辩证思考的过程和能力,立足点要清晰,思维要全面,要体现辩证思维。“个性”或“创新”这个口袋都很大,什么东西都能往这个筐里放。聪明的考生,知道要把口子切小,重点放在怎样保持个性、怎样创新上。而在这之前,要给“个性”和“创新”要有自己的定义。可从反面的角度说,什么不是个性,什么不是创新,我们要真正的个性,要真正的创新。为了稳妥,考生只可选一个角度深入细说,要么说个性,要么说创新,切不可两者混说,面面俱到,结果弄成四不像,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没说清。
创新与个性也是可融合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确立“牢牢把握自己的话语权”的观点,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一带一路”的提出,南海风云,只要稍微关心时事,都知道话语权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把作文写好,不关心时事,是不容易写好的。
“写800字作文”没有限制文体,所以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甚至其他文体,如小小说、散文等。不过,一般情况下,写成规范议论文可能更容易些,但正因为如此,写成议论文可能不容易得高分。建议写作基本功强的学生,不妨展示个性,有创新精神,写成记叙文,甚至写成小说、诗歌,也未尝不可。
点评:
江苏卷的作文一直以来都是与其他省份乃至全国卷迥异,人家是材料作文的时候,江苏卷是命题作文,等到今年全国卷开始向材料加命题的方向转变的时候,它却变成纯材料作文了,这就是个性所在吧。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从俗话说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通常思维,也是惯性思维;“有话则短,无话则常”,这是从“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个角度阐释的。前者是中规中矩,后者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
现实生活中彰显个性的现象很多,可以从正面解读其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也能从反面显示出其怪异的取向。关键是看待的角度。
立意的时候,考生可以抓住关键句“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来确定立意,比如“彰显个性”“创新与守规”等。
选用文体的时候,考生可以选择记叙文,从正面彰显人的个性魅力和创新意识,也可以从反面用讽喻的形式发人深思;同样考生也可以选择议论文,借助论述阐述“创新”和个性的魅力。
点评: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以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一话语,进而拓展到“个性”与“创新意识”。“有话则短”,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充分表达己见,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如果流于表面,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那就不是“个性的彰显”而是另一种盲从,不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而是另一种重复。
材料切合考生年龄与思维实际,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考生既可以当作俗话来解读,也可以当作格言来阐释;既可以讨论年轻人所热衷的“不走寻常路”的个性彰显主题,也可以结合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例证,总结、升华出对于创新意识的思索。材料适合写不同的体裁:可以就材料所提示的多个维度做辩证思考,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恰当的名人故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作铺陈生发,写记叙文;还可以抒发一些别人所未发之情,写抒情散文……
江苏作文名师点评
天利考试信息网特邀:三河二中 李淑玲
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在全世界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今天,呼唤绿色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本作文题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学生看到此作文题,会立刻联想到地震、火山灰等近期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因此会有话可说,有态可表。同时还能联想到中国倡导的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等,可写出具有现实意义、具有针对性的文章。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点评
江苏一所顶级高中名校的语文学科带头人认为:经历多年相对稳定后,今年的江苏卷终于来了一个大变脸。只是变化之大超乎意料,估计也超出一些考生的应对能力。
首先是布点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语知和运用。乍看前五题,全是新面孔,考查点与近年完全不同。表现在,词语辨析,除成语还有双音节实词;同时出现了江苏卷从未有过的对联下联的选择、用语得体的判别、语言连贯句子的选择、漫画寓意的选择。变化之大,令考生措手不及。尽管《考试说明》中出现的考点无论新旧,均有考查的理由,但一下子出现如此之多的新面孔,似乎与江苏命题多年坚持的“稳中有变”原则不太一致。而2014年《考试说明》新增考点(字形、标点、语意提炼),在全省都成迎考热门的情势下一个都未涉及,让全省师生一起扑空。
其次是题型的变化。语用题取消文字题,全用选择,与近年江苏卷方向完全相反。文言文取消人物性格分析和文意理解选择题,换成虚词选择和文意理解问答题,翻译由三小题变为两小题,分值减为8分。体现命题者反猜题的良苦用心,但也有故意为难考生之嫌。再次是文本类型的变化。文言文取材于柳宗元的一封书信,一改以往写人叙事风格;古诗考查韦应物和李商隐两首诗,第一次出现比较阅读;大现代文考长篇节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著名段落“安娜之死”,体现对经典的回归,而小现代文则模糊文体界限,考查朱良志《乾坤草亭》(其实应为论述类文本)。文本形式的变化体现了命题者对考卷呈现形式的创新追求,值得肯定。
点评专家:河南省安阳市虹桥中学 马国民
今年四川卷英语作文是提纲类作文,材料给出了有关课外活动的四个要点,并要求词数在100个左右,文中不得提及人名、校名及地名,开头已经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试题材料和学生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情景真实可信,使考生有亲切感,有内容可写。虽然提示内容对写作内容要点进行了界定,但是,仍然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考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考生在写作时,注意把握好时态,应该以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为中心,以第一人称为主,词数严格控制在80―120之间,文中可穿插使用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副词、介词短语、句型等,如,if, when, but, for example, I’m afraid, besides…,做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高级词汇和句式,来为自己的书面表达增光添彩。
点评:高考作文真要命
看了福建省这五篇满分作文,我自愧弗如。我觉得,不但是我,就是把莫言、余华押上考场,让他们在几十分钟之内,写出一篇同题的作文,也不可能得满分。
的时候,我被邀请到央视“实话实说”做一期关于高考作文的节目,给聂卫平、魏明伦等人当陪衬。节目开始之前,每个人都要写一篇那年的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我用了一个半小时完成,而这几位嘉宾用时都比我多。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就说,高考作文这东西,不是为了取人才,而是为了取捷才。所谓捷才,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顺风抓屁的快手”,这样的快手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感谢几十年一成不变的作文考试,让现在一些聪明的孩子都变成了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李白。不过这可苦了那些慢工出细活的贾岛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写作速度,高考作文肯定会以零分计。
要成为一个捷才,首先肚子里要有存货。我感觉,写曹操和曾国藩的两位同学,高考时肯定有备而来。他俩一个熟读《三国演义》,一个了解曾文正公,全靠平常的阅读积累,确实很不容易。当然从文章立意的角度上讲,也没多少新意。为曹、曾翻案,在历史学界已经争论多年了。老师之所以判高分,大概觉得这两个孩子敢于说出与中学教材相左的新观点吧。殊不知,这种新观点也已是陈词滥调了。
成为捷才的另一个关键,是特别能说会道,哪怕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你也要把它说得八面玲珑,理直气壮,旁征博引,头头是道。有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他给高考作文评分的时候,平均每篇作文只注目两分钟。两分钟啊,120秒,一秒钟要看六七个字,谁有工夫认真分析你的“义理、考据、辞章”啊?还不就是看你写得顺不顺溜,语言铿不铿锵?所以,抓住一个道理,把它翻来覆去说足、说透,也能得高分。至于论据的出处是否正确,论证的过程是否严密,估计老师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关心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我读了《至圣》、《苏轼的赤壁》、《人生的斗士》三篇文章,想起文革时期一首著名的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你问唱歌的人“好在哪儿”,他用歌声回答:“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事实上这三篇文章的文风,跟这首歌很类似。
五篇满分作文中,我惟一喜欢的一篇《薛宝钗魂断大观园》。至少这篇文章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想像力。当然,作者让薛姑娘晚年去反思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确实有点想像力过于丰富了。那就好比让司马光一边砸缸,一边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样,有点滑稽了。不过,这都是让大人给逼的,怪不得这孩子。所以,如果我是高考阅卷老师,这篇可以给满分。其余的,写曹曾的可以给优或良。
——题记
“头靠近一点!”快门一按,画面便永远定格,每个人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一刻,他们不仅是用照片,更是用心去记录了这精彩的瞬间。
在黑白胶片的年代,拍照可谓是一种奢侈。许多人究其一生恐怕也只有一两张但是却值得一世珍藏的照片,可能是亲人照,也可能是结婚照。而有的人什么也没留下,就轻轻地走了。正因如此,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它不为人知的往事,或许是一次精彩的瞬间,又或许是一段曲折离奇的历史。然而每次翻开,总能唤起许多用心记录的记忆。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拍照走进了寻常百姓生活中,人们迎来了“数码时代”。各类数码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虽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却使他们能够随时记录生活的点滴。人们喜欢“分享”,拍下来还不够,一定得上传晒给大家看,汇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手机也自然成为了最方便的.拍照工具。
但是胶片留不住变迁时代,像素不能重塑当时的温馨。曾经定格在照片中的古建筑群,如今大多已遭拆迁,它们往日的雄姿只能借助相片来想象。人生的瞬间虽能被拍下,但当时的温馨真能重温吗?
也不知从何时起,手机似乎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帮助人们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美国演员查勒妮曾拍摄一部关于手机的短片,片中记录了女主角没带手机的一天,也因此她才得以看到人们对拍照甚至是手机的病态迷恋。朋友聚会期间,没说两句,其他人就开始拿起手机拍照并上传,完全忽视她的存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的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
这是许多人的心声,也反映了社会的一种世态炎e:科技拉近了人们,也疏远了人们,拉近的是距离,但疏远的却是感情。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用其记录生活,人的惰性也恶性蔓延,越来越懒于思考。路经一处美景,还没顾得及欣赏便草草用手机拍了下来并发到朋友圈,等后来翻看却连自己是否拍过也不记得了。更有甚者,一次拍个几十上百张也不在话下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黑白照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瞬间,彩照的出现虽然让瞬间更完美,但让许多的美好被我们忽略了。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时代,我们彼此却遗失了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不仅仅只是用照片印刻,更要学会用心去体验生活,去记录生活。 重新重视生活中的美吧,用心记录,并让美好的记忆永存心中。
【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点评】
——题记
漫漫人生路,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是我一生的呵护。 茫茫人海中,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比金钱更珍贵。 悠悠求学路,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
我驻足在历史的长廊里,回首那曾经的里程。我庆幸,我选择了反省,我微笑,因为我携反省一起上路。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发现爱我的人无处不在;因为它,我明白了错误的过去;因为它,我明白了应当怎样去谱写辉煌的人生之路。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把朋友的真情永藏;因为它,我把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因为它,我把父母给我的真爱好好珍藏。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我把地球母亲的呼唤记下;因为它,我懂得了怎样去呵护每一棵草,每一朵花。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一个新的自我逐渐长大;因为它,我的人生更加绚丽缤纷。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才有理智之思、和谐之音、练达之举;因为它,才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为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携反省一起上路。因为它,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因为它,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因为它??
携反省一起上路吧,你会发现——
反省如水,冲走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污垢; 反省如火,焚烧了人与人之间仇恨的根苗; 反省如灯,照亮了人间的和谐之路。
携反省一起上路吧,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
后记:携反省一起上路,才能在上帝关上门后,发现他留出的另一扇窗
【点评】
这是一篇语言运用娴熟并充满哲理和睿智的中考满分作文,字里行间流淌的是青年一代所具有的思想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给读者诸多的启迪。
跑题没)
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世宁、张林报道:今天上午11时,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出炉,形式与去年相似,均是根据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专家点评
审题上不为难考生
邹寿元(华师附中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与去年一样,依旧是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即新材料作文。这是规定的三种命题方式之一,是符合要求的,在备考过程中广东考生对这种命题进行过重点训练,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与去年相比,审题难度降低,一般不会离题,也可以体现出区分度。平时关注现实、有一定思想认识水平、有较强写作能力的考生可以写出好文章,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就审题来说,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比如从富翁的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第一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从第二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
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从第三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总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从审题方面去为难考生,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考生立意没有高下
陈少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语文课评卷组组长)
慈善捐助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本则作文材料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关联,又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个考生应该能够在相关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对捐助与接受的多个方面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述说,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虽然人人都可以有话可说,有针对性地说,但要说得精彩说得有分量,还要看考生的思想见识与表达水平。
广东省2013年高考作文材料是一则关于捐助的小故事。从捐助者的角度来看,三个家庭对捐助的不同反应,既有对其行为的肯定,也有对他的提醒,即帮助别人也要注意方式和加强沟通,以体现捐助的本意。
考生审题立意时,既可以对整个故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考生既可以选取其中的任一人物进行立意,也可以从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进行对比立意。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考生可以展开联想,以适合自己的文体,写出精彩的文章。
价值维度相对单一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觉得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出得很差。估计很多学生都不知该如何写。它貌似可以写叙事类作文,但讲述这样的故事毫无新意,学生肯定不敢冒险;那就只能议论,发感慨了,可讨论这样的话题,能有什么立意?即便有立意,这样的立意也太浅了,没有深入探讨的空间。
材料所提供的三个贫困家庭的反应,看似各有不同,其实在价值观上是没有冲突和交锋的。站在富翁的角度,他的价值选择是正面的、没有争议的;站在三个贫困家庭的角度,他们的态度也都是正面的,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也没有任何价值争辩的空间。价值的维度如此单一,究竟要学生作何思考?他们又能思考些什么有个性的话题?
现在的教育,就连作文题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思想自由和思想争辩,无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在所提供的材料上设定了单一的价值方向和思考路线,这怎么能培养出有创造精神、有自由思想的学生?我对此深表忧虑。
羊城晚报记者 张演钦
考察的是财富的价值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时效性的题目,它能够反映当下人们的价值观,这个作文题目里面如果我看是在反映两个方面的考察,一个是考察价值观。慈善是最近这两年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什么是慈善现在的意义,你看看这三户人家的态度就是对于慈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个人家是把慈善当成一种无偿的捐助,一种扶危济困,那它就是一个接受,第二个人家的反应是把慈善当做一种借贷,它是有偿的,借来了以后会偿还,那它就是缓解燃眉之急的周转,但是它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接受。而第三个人家认为这样给钱只是一种施舍,这是一种以尊严为代价的,所以他会选择拒绝。
另一个角度是关于财富的价值,财富到底能够去做什么,首先这里声明捐助人他是白手起家挣的钱,这个是很干净的钱,是自己的钱,我们社会现在需要这样的人,但是这个钱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达到他最大的效应,可以说每个人对待财富都有他不同的观念,每个人用财富都能换来不同的效益。而决心以后要偿还,这是对自己有自我要求的,完全拒绝这种施舍是把尊严看得高于一切的,这一切都是我们人和财富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一种平衡,是一种观念下决定的行为。
羊城晚报记者 张林
名家点评
考的是人生观
桥本隆则(日本著名作家)
广东的高考题目体现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富裕了该怎么办?个人做公益,还是回报社会?
贫困的人该怎么面对他人的帮助。
人有各种,有些人会欣赏陈光标式的慈善,但是更多人并不接受,所以从社会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多元,而不是黑的,与白极端对立,这个题目是考验考生的思想观、人生观的作文题目。
点评:
慈善捐助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本着作文材料与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关联,又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个考生应该能够在相关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对捐助与接收的多个方面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述说,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虽然人人都可以有话可说,有针对性的说,但要说得精彩说得有份量,还要看考生的思想见识与表达水平。
广东省2013年高考作文材料是一则关于捐助的小故事,从捐助者的角度来看,三个家庭对捐助的不同反映,既有对其行为的肯定,也有对他的提醒,及帮助别人也要注意方式和
加强沟通,以体现捐助的本意。从受助者的角度来看,第一家心存感激并接受了捐助。在困难的时候学会了接受帮助和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这是一种成熟理性的处世态度。第二家以等价偿还这一方式来接受捐助,从中隐约可见古人所说的“苟非己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修身准则,这是一种立身处世严守本分、不贪便宜、知恩图报的人生态度,也可能是多数人会做的选择。第三家认为捐助含有施舍的性质,因此明确的拒绝,虽然故事本身看不出捐助者有这方面的主观意图。人穷志不短,困难的时候要自食其力。
【2024江苏高考作文点评】推荐阅读:
2023高考江苏卷作文点评11-29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跳水11-27
2024年江苏卷高考作文优秀09-09
202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05-27
202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10-15
高考话题作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07-21
江苏高考范文作文09-14
江苏高考真题作文10-19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11-08
2023江苏高考作文试题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