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精选11篇)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1

韩佐九年制学校:刘宏

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倡导下,我校和其他兄弟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学习的连片教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在校尉中学举行的优秀教师听评课活动,本次听课活动的内容是“变阻器”课题。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在新课标深入实行的当今,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鲜营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些课总体来说,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一、上课教师“带着课标上路,依据课本上课。”

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任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对课程标准把握深刻到位,运用教材合理有度。应该说,新课标对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极大的颠覆,过去是讲究“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现在老师更像一名策划,看上去是解放了教师,真正发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学会读书、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言。而实际上很多工作都还需要老师去引导、点拨,即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在对课标、教材深刻理解的同时,还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在学生面前展示的是老师渊博的知识面、敏锐的洞察力、教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二、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主动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

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性实验、边教边实验、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方法,共同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之中,逐步对现象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误差产生原因的分析又可提学生改进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环节丰富多样,可操作性强

我注意到,本节课大部分时间教师都采用了丰富的参与式教学环节,亮点特别多。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实验新颖,而且在新课进行中有自己的设计实验,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容量,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热情,一但他们真正激发出对学习活动的激情,物理课上不好都难!

四、课件制作精美,实用性强

本次公开课有一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课件的制作。既体现出大家积极学习的劲头,更说明老师的课确实有过人之处。课件制作画面精美,有的用网页形式,有的用flash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当前生活实际相连接,体现物理课的特色: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又走向生活。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2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音乐艺术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领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经常思考如何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现以一节高一公开课《非洲歌舞音乐》为例,谈谈我对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想法。

一、音乐鉴赏中的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只有理清创造力、创造力的结构因素及创造过程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将创造力概念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的领域,从而指导教学设计和实践。

对于创造力定义,不同领域、不同流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经文献研究归纳,对创造力定义大致分两类:一种认为与众不同才称得上具有创造力。因此是少数人具有的心理品质。另一种认为创造的独创性标准在创造者本身,无关社会。但大多数研究都避开两者争论而共同认为,发现观念或者发现观念之间新关联都可称为创造或创造力的表现,是创造的过程。

更有新的关于创造过程的观点认为,创造过程分为自发创造和理性创造两类。自发创造,是从感觉到概念的活动,具有突然性,以自发冲动和敏感为基础。理性创造则更多从概念到感觉,是创造性观念的活动,是系统思维的结果,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创造力相关理论中都认为,创造力蕴含于新概念和新的概念关联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自发的、偶然的过程,但更是一个理性、系统的过程。这从理论上揭示了创造力虽然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过程进行系统的引导和培养。这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艺术中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即使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不同阶段或者体验下,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和解读。在音乐艺术中亦是如此。如果把作曲视为一度创造,表演视为二度创造,那么音乐欣赏则可称为“三度创造”。这表明音乐欣赏除了是感官得到愉悦的活动,同时也是欣赏者与作品作者共同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音乐欣赏从直觉感受出发,进入形象思维过程。音乐形象思维是在情感体验基础上,依托情感经验和生活阅历,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重组新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而想象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音乐审美需要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只有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对作品的技术性分析,引文为音乐作品),才能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准确的审美评价。

因此,从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对比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程可以发现,形象思维过程对应着发散思维过程,逻辑思维过程对应着辐合思维过程。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随着音乐形象自由构建、音乐结构理性分析的交替进行,思维脉络时而发散时而辐合。欣赏者不仅享受了美,还能在创造个性化审美体验的同时,让思维经历创作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创造力得以提升。

有鉴于此,对于高中生这一个有一定的知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积累的群体来说,音乐欣赏课目标和教学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得到感性的熏陶上,更应该注重通过理性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培养理性思维和创造力。通过音乐欣赏的感性和理性交替,让学生在学会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创造美。

二、《非洲歌舞音乐》中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如前所述,音乐欣赏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审美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力体现和培养的过程。要在音乐欣赏课中体现这些特点与过程,使用的教学设计方法通常有创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创作教学法的主要手包括即兴创作(模仿、律动、伴奏)、音乐创作(节奏旋律和乐曲)和创作表演三方面。而游戏教学法,则利用音乐游戏提高兴趣,利用音乐剧、民间故事、儿童文学等创作比赛对学生实施创造力教学,通过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方法、在培养创造力的同时挖掘其表现力,增强自信心。

所以,根据《非洲歌舞音乐》课程内容特点和需要,结合创造力理论、教学法的等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我提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流程、环节与活动。四个原则分别为:以情景调动人,以活动锻炼人,以创作培养人,以分享凝聚人。其中,设计的特色教学活动环节有:1、用生活中材料制作非洲鼓。2、跟大师学非洲鼓音乐。3、以《祈雨》为主题,分小组即兴创编非洲鼓舞并分享。

(一)打破常规课室布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

“琴瑟和鸣”,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感应和共振。这种以心投入和用心感觉的教学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求知欲望,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

在这节《非洲歌舞音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舞”。如何让学生舞起来?常规课室呆板的摆设方式,显然不能够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所以,解放课室空间,就是最重要的前提。设想在课室中将课桌围成类似舞台的“U”型排列,加上非洲音乐、舞蹈热情、奔放、亲民的特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发挥的空间。打破常规课室布局,能让学生从进入课室开始就有不一样的惊喜,为后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下基础。

在课堂实践中,正是在这样自由、平等宽松的环境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甚至连颇具难度的即兴创编都表现得非常精彩。在学生尽情舞蹈,任意放飞的过程中,音乐知识不知不觉溶入到了他们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巧妙安排课堂环节——组织活动锻炼学生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一直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不断等待着父母和老师的开发,发现潜藏在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通过适时地激发,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又会对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非洲鼓的环节。首先是寻找鼓体材料。大家天马行空地找来各种物品,如生活中的桶、盆、饼干盒,甚至垃圾桶。然后是为鼓身进行外部装饰,打造非洲风格。学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绘画才能,绘制出了各种具有非洲风情的图腾,对鼓身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包装,让人赞不绝口。最后就是把鼓面和鼓身进行粘黏,在连接处的痕迹上,大家还装上了铃铛和小贝壳之类的装饰品,使之不但更精美,而且还丰富了鼓的音响效果。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一面面具有浓郁风情的非洲鼓就制作完成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洲鼓的制作,特别是音色产生的细节,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制作感受非洲音乐的魅力,而且能对非洲鼓的音色来源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教学设计中设置制作乐器环节,不仅可以给学生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平台,而且能为后面引领学生走向理性创作打下基础。

此外,为了让学生在欣赏非洲音乐鼓节奏的同时,能学习非洲鼓音乐的基本节奏型,为主题鼓舞创作做铺垫,我通过播放非洲鼓演奏大师的教学视频,并让学生边看边模练。经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观摩练习,大部分同学对节奏更加熟悉,对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把握,为后面的小组创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学音编舞——培养学生创作与分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日积月累。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让学生不断累积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创造性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造力。然后循序渐进加以引导,通过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创造性地把个体情感体验化为音乐体验,力求符合音乐审美和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原则。

在《非洲歌舞音乐》这节课中,由于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加上非洲音乐中,有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比如RAP、摇滚、爵士等等,学生平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我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尝试,让大家积极参与,创作非洲音乐和舞蹈。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但事实证明,总会有一些有天赋的同学,会带意外惊喜。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由四位男生组成的音乐组合,他们喜欢摇滚、说唱等歌唱形式。所以他们用非洲元素创作了一首歌曲《非洲,你好》,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友爱和平,当他们把这首歌制作成MV,在课上展示时,全班激动喝彩,自豪地把这首独一无二的歌曲称为他们的班歌。这就是创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自信和团结。

另外,在课上学生以《祈雨》为主题,创编非洲鼓舞片段,并用自制的非洲鼓,进行现场展示。当一个个小组走到“U”型课室中间,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四周掌声雷动,喝彩阵阵。非洲鼓舞的热情奔放,自由随性的特点,透过简陋但特别的非洲鼓,稚嫩但自信的节奏,简单但明快的舞姿,传到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三、结语

创造力,是新世纪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就能培养的,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责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所体现。像音乐、艺术这些需要充沛创造力的学科、领域更应在创造力的培养中有所作为。通过音乐欣赏、创作的形式手段,引导学生在审美中了解美、学习美、创造美,让创造力在审美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并让创造力从自发状态向理性状态转变。

“世界不缺乏美,但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在美中找寻创造力这个隐形的翅膀,带着眼睛飞向美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01:68-75.

[2]李英杰.音乐教学与创造力培养[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李蕾.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3

其实,任何形式的教学资源都必须结合文字来使用,因此传统的教学资源,如地图册、挂图、实物、标本、模型等,并未过时,它们仍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资源。

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当是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注重讨论的过程和效果。学生不是天生就会合作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对此,地理教师可以先通过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然后在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 4.采用积极评价方式。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关注学生在地理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公开课上,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用语,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对此,地理教师可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为客观评价提供依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4

陈永钦 2010年1月8日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提示、指导及学生在练习中对学生的引导、示范、表扬与鼓励等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同学们勇于展示自我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从整个练习环节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有好的地方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此做一下反思以便于今后的教学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在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中,由于各位同仁的齐心协力完成得比较理想;本课教材的选用,教法的设计和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

1、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注意力和兴趣很容易分散。在分组练习时,如果单调而又枯燥的重复每一个动作,学生必然会感到很乏味,不利于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好奇心,学生们总想尝试一番,这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很容易激发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动机和愿望,体会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成功与快乐的感受,从而主动去理解、掌握、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2、在教法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运用示范动作和直观形象的演示了“竹竿舞”跳法变换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指导、语言提示及动作示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每一个练习环节中,表现出了渴求新知、敢于创新的精神。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融洽的,体现了教学中以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

其次这节课还存在这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虽然准备了许多接线板,但由于没有进行试用导致上课要用时放不出声音的尴尬。

2、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备课时没有将学生对于动作的理解程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情况有所预见,感觉学生只要是学习新的动作总会积极的去完成,这么简单的动作他们总一定能完成的,但是事实是班里却是有几个同学不能按要求完成教师所设计的动作,因此是我深刻的感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全体学生,要考虑全面,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更能使全体学生共同达到锻炼的目的。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5

年级:高三(5,7)班

总人数:55人(7男48女)

执教者:邓惠生

2007年12月17日

学习

内容

1、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

2、毽球:脚内侧踢球(复习)

场地

器材

毽球32个,羽毛球32.羽毛球拍32个篮球场2个

学习

目标

1、通过羽毛球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羽毛球技能。

2.通过球教毽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毽球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发展柔韧、灵敏和协调能力。

3.培养勇敢顽强、果断自信、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品质。

教学

顺序

队列队形练习

游戏

徒手操

毽球

放松操

师生评价

羽毛球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

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

技能

心理、社会

适应

负荷

分钟

1、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队列变换。

2、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1、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和优良品质。

2、体会动作的优美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队列操(原地各种转法)。

2、游戏(三五成群)。

3、徒手操(各4x8拍)①头部运动②肩部运动③扩胸运动④膝关节运动⑤踝关节运动

1、提出学习目标和内容。

2、游戏方法:把人数分成相等的两队,第1队在小圈外沿顺时针方向慢跑,第2队在大圈外沿逆时针方向慢跑,听教师口令,当叫“三或五”的时候,三或五个为一群站好。

1、集体练习。

2、教师领操,学生听口令进行练习。

3、要求:动作舒展,富有节奏。

€€€€€€€€€

€€€€€€€€€

ƒƒƒƒƒƒƒƒƒ

ƒƒƒƒƒƒƒƒƒ

28分钟

1、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能

2、运用所学的技能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实施能力。

1、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

2、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

1、学生原地每人一个拍进行挥拍练习。

2、学生二人一组进行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练习。

3,学生二人一组结合正手发高远球进行比赛。

。1、教师示范讲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教师语言提示,观察结果,纠正错误动作。

3、点评,表扬创新合作精神。

4、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5、学生进行技能展示。

1、观察示范讲解。

2、学生自主结合正手发高远球活动。

3、要求

正确协调,用力合理,运用技术。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

适应

负荷

分钟

1、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能

2、运用所学的技能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实施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发挥个性。

3、积极进取,体验毽球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

4、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毽球(脚内侧踢球):

1、学生每人一球进行脚内侧踢球习。2、学生二人一组进行脚内侧踢球练习。3、学生六人一组:

结合脚内侧踢球进行比赛。

1、教师示范讲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教师语言提示,观察结果,纠正错误动作。

3、点评,表扬创新合作精神。

4、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5、学生进行技能展示。

1、学生观看示范、讲解。

2、学生有创意地进行组织活动。

分钟

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听口令去想象充分放松。

在浓郁的气氛中调整身心舒畅身体。

1、放松操

(1)头部

(2)上肢

(3)下肢

2、师生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要求:

轻松自然优美、消除运动疲劳。

€€€€€€€€€

€€€€€€€€€

ƒƒƒƒƒƒƒƒƒ

ƒƒƒƒƒƒƒƒƒ

y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x

平均脉搏:135+5

次/

练习密度:35——40%

体育教学设计

**中学:邓惠生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与平台,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在体育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也为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选择

本节课在教材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选择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和毽球脚内侧踢球为教材,以“三五成群”游戏为导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羽毛球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羽毛球技能。

2、通过毽球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发展柔韧、灵敏和协调能力。

3、培养勇敢顽强、果断自信、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品质。

**中学2007-2008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教师:冯志深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尊、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选择

通过学习篮球的全场2打1战术,使学生初步掌握其基本技术,培养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通过选项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项水平,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教学组织和教法

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用同统一讲授统一练习和统一讲授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力争创新出不同的练习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篮球)

班级:高二(2.9)班

人数:26

授课教师:冯志深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篮球全场2打1战术。

2.通过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动作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场地

器材

篮球场:2块

篮球:15个

学习

内容

1、游戏;2、行进间传球上篮练习。3、全场2打1战术练习。

教学

顺序

课堂常规—传球游戏—行进间传球上篮练习—全场2打1练习—分组比赛—放松、小结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适应

负荷

分钟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队形队列练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1、体育委员集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1、检查学生人数和服装。

2、提出本堂课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及要求。(如图1)

集体练习:

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图1: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5分钟

所有学生能积极参与,充分活动身体。

1、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协做意识。

1、慢跑热身。

2、游戏:传球抓人

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做裁判。(图2)

1、按照教师提出的游戏规则和要求认真参与。

2、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传球球的技术动作。

图2: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3分钟

1、通过行进间传球上篮练习提高个人传接球技术。

2、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全场的2打1战术。

3、全体学生分层次分组进行教学比赛。

4、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同心协力争取胜利。

1、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积极参与发展个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4、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

1、行进间传球上篮练习。

2、全场2打1战术学习和练习。

3、分组教学比赛。(学生分层次分组在两个篮球场打比赛)

4、游戏:传球比快。

1、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师生共同示范表演。

2、组织学生练习,语言指导学生。

3、点评、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组。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游戏,并做游戏裁判。

1、分组进行传球上篮练习,相互进行学习。

2、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相互帮助,提高技术动作。

3、自主探究学习战术意识。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比赛

5、积极参加比赛,体验比赛中的乐趣。

O

O

O

O

O

O

O

O

O

O

结束部分

5分钟

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放松。

1、培养学生运动后学会自我放松。

2、减少运动后疲劳

1、放松练习

2、小结本次课

(如图7)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2、教师点评,表扬激励学生

1、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2、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图7: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预测

平均脉搏:135±5次/分

脉搏

练习密度:35%左右

150

130

分钟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班级:高二(2)班

人数:53

授课教师:孙斌

学习

目标

1、掌握毽球脚内侧起球技术;

2、增强反应的速度、身体协调、灵敏性等;

3、培养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

场地

器材

篮球场:2块

毽球:53个

红绳:一卷

各类体育器材

学习

内容

1、游戏;2、毽球脚内侧起球技术及其应用;3、选项练习;4、放松与师生评价。

教学

顺序

课堂常规→游戏→毽球脚内侧起球技术及其应用→选项练习→放松→师生评价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适应

负荷

分钟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队形队列练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1、体育委员集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提出本堂课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7分钟

所有学生充分活动身体

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为学习起引导作用。

1游戏:“提踵集体跳”:学生集体合作的协调性游戏练习。

2.徒手操

⑴扩胸

⑵腰腹绕环

⑶绷脚背

⑷压腿

4x8拍

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师生互动。

教师口令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5分钟

1、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技术技能

2、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练习。

1、培养学生吃苦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注意精神

1、熟悉球性练习:各部位的颠球练习

(图1)

2、学习脚内侧起球技术

3、老师讲解示范动作的要领。(图2)

4、单人练习。(图3)

4.两人对踢练习,尽量使球不落地。(图4)

5.脚内侧踢球踢远练习。(图5)

6、选项练习。

1、认真体会送球动作和触球部位的准确度。

2、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练习。

3、教师注意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5、要求两人一组配合好。

1、通过多种练习方法改进和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水平。

2、自主探究原地抢球技术鼓励学生自由创新合理起球的练习方法。

3、鼓励学生利用多种练习手段发展体能,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图1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图2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图3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图4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图5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结束部分

5分钟

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放松。

1、培养学生运动后学会如何充分的放松。

2、减少运动后疲劳

1、放松练习

2、课后小结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2、教师点评,表扬激励学生

1、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2、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放松队形)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预测

平均脉搏:130次/分左右

脉搏

练习密度:37%

170

160

140

120

分钟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脚内侧踢球技术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与同学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良好的相互合作以及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毽球脚内侧起球的基本动作,提高毽球的基本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游戏和起球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性等体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本节课教材的选用和教法设计能起到健身和娱乐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特点

1、主动参与。通过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运动能力,要求充分做好身体各部分的准备活动;通过毽球起球的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对毽球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自我表现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敢于实践。让学生通过看示范,结合练习,体会踢球技术的要领,实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达成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4、学会合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体会互相协作所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

热身游戏

原地脚内侧踢球

两人对踢练习

踢远练习

放松

思维创新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

展示

调整恢复

调整恢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欧国兴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能力,让学生展示运球结合投篮技术,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良好的相互合作以及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

4、学习篮球运球、投篮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5、通过游戏和运球接力比赛,增强学生的速度、灵敏等体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本节课教材的选用和教法设计能起到健身和娱乐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特点

1、主动参与。通过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运动能力,要求充分做好身体各部分的准备活动;通过篮球运球和投篮的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自我表现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敢于实践。让学生通过看示范,结合练习,体会运球和投篮技术的要领,实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达成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4、学会合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体会互相协作所带来的快乐。

五、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

热身游戏

直线运球练习

运球结合投篮练习

素质游戏

放松

温故知新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

展示

调整恢复

调整恢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人数:女54人。

班级:高一(2,6,8)班

授课教师:欧国兴

学习

目标

1、较好地掌握运球和投篮的技术动作;

2、增强速度、协调、灵敏等体能;

4、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场地

器材

篮球场:2块

篮球:8个

学习

内容

1、游戏;2、复习直线运球练习;3运球结合投篮练习。

教学

顺序

课堂常规→游戏→复习直线运球练习→原地各种投篮练习→运球结合投篮练习→运球接力比赛→放松→师生互评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适应

负荷

准备部分

8分钟

1、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队形队列练习

2、所有学生充分活动身体

1、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活泼开朗个性

1、体育委员集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3、游戏:“找朋友”

1、提出学习目的,内容及要求,(如图1)

2、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如图2)

1、要求学生快、静、齐,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2、学生听哨音进行练习。

图1: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教师

图2:

▲:

教师

基本

部分

28分钟

1、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的运球和投篮技术

2、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练习

3、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运球接力的比赛

1、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注意精神

1、复习直线运球练习(如图3)

2、原地各种投篮练习(如图4)

3、运球结合投篮练习(如图5)

4、技能展示

5、运球接力比赛(如图6)

1、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的技术动作练习

2、教师注意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1、分小组进行直线和曲线运球练习,相互进行学习

2、分小组进行原地投篮和运球结合投篮技术练习,相互进行学习

3、自主探究原地投篮动作的练习方法

4、技能展示

5、小组间进行接力比赛

如图3:

x

x

x

x

图4-5:

图6:

x

x

x

x

结束部分

4分钟

全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放松身心

1、培养学生运动后学会放松身心

2、身心充分放松

1、放松练习

2、小结

(如图7)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2、教师点评,表扬激励学生

1、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2、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图7: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预测

平均脉搏:135±5次/分

脉搏

/

练习密度:40±5%

160

140

120

分钟

教学设计

执教者:尹懿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能力,让学生学习运球、打球等技术动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及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

7、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抢断球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创新精神。

8、通过引导游戏和复习传接球,增强学生的速度、灵敏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积极性。

9、本堂课教学设计起到健身和娱乐的作用,从而提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特点

1、主动参与。通过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运动能力,要求充分做好身体各关节的准备活动;通过复习传接球和学习抢断球技术,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自我表现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学生达到快乐学习。

2、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少讲多让学生练习,促使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敢于实践。让学生通过观看示范,结合练习,体会抢断球技术的要领,实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达成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4、学会合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组练习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体会互相协作所带来的快乐。

五、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

引导游戏

复习传接球

学习抢断球

素质练习

放松

小结

温故知新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

个性展示

调整恢复

调整恢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篮球)

班级:高一(2.6.8)

人数:50

执教者:尹懿

学习

目标

1、进一步掌握学习传接球和抢断球技术。

2、增强反应的速度、身体协调、灵敏性、体能等。

5、培养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场地

器材

篮球场:2块

篮球:25个

学习

内容

1、引导热身游戏;2、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3学习抢断球的技术。

教学

顺序

课堂常规→游戏→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学习抢断对球技术→放松→师生交流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适应

负荷

分钟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队形队列练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1、体育委员集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1、提出本课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及要求,(如图1)

1、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图1:

7分钟

所有学生充分活动身体

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反应能力为学习起引导作用。

1游戏:(A)蛇型跑

(B)反口令练习

如:蹲就站、快跑就慢跑、左脚跳就右脚

2.徒手操

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师生互动(图2)

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图2:

按顺时针方向走

10分钟

15分钟

1、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胸前传接球技术

2、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学习抢断球技术

3、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练习。

1、培养学生吃苦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

1、复习行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如图3)

2、教师讲解示范在比赛中断取对手的球的技术;可分为抢断对手的传球和从对手手中抢球两种(如图4)

3、分组练习;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选出一位同学做防守者用所学的技术从拿球者手中抢或断到球。(如图5)

4.素质练习“推小车”

1、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练习。

2、教师注意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要求两人一组配合好。

1、分小组进行直线传球,相互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原地抢球技术鼓励学生自由创新合理的断球的练习方法。

3、各组技能展示。

如图3:

O.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如图4

O.O.O.O.O.O.O.O

O

O

O

O

O

O

O

●.→

O

O

O

O

O

O

O

O

O.O.O.O.O.O.O.O

如图5: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O

O

O

O

O

O

O.O.●

结束部分

5分钟

1、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

2、达到全身放松的效果

1、培养学生运动后学会自我放松。

2、减少运动后疲劳

1、放松练习

2、小结本次课

(如图7)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2、教师点评,表扬激励学生

1、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2、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图7: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预测:

平均脉搏:137±5次/分左右

(脉搏)

练习密度:36%左右

150

130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6

2011年10月28日上午,老颜集乡中心校举办了乡公开课活动。老颜集乡中心教研组语文组认真组织,全乡青年中学语文教师自觉参与、精心准备。本次活动旨在促进我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青年教师相互学习、切磋搭建平台,以期不断提高青年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本次公开课充分由乡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吕静主讲。青年教师吕静有朝气,有热情,知识底蕴丰厚,教学艺术新颖,并且能够贴近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和新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这次公开课的听课涉及人员多,听课人数达18人。老师们通过公开课这一平台,相互学习,既汲取他人长处,又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借鉴,同时也通过评课给青年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公开课后,中心校及时召开了总结会议。对此次公开课作了认真的总评,对我乡的青年教师吕静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风格给予赞赏。比如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在教材挖掘上,深入细致,能够突出重点;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能有的放矢地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张中心绞领导对本次公开课也给予高度重视,张富胜校长、张世朋业务主任和三所中学校长均参加了听课活动并参加了总结会议,在总结大会上校领导对青年教师吕静的成长给予肯定,并寄予新的期望,勉励大家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留下自己最精彩、最优秀的记忆。全体青年教师也表示,会把对公开课认真负责的态度落实到今后的每一节课上,并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自我,为我乡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颜集乡中心校语文中心教研组

一堂尴尬公开课的体会 篇7

笔者曾开设过一节公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该文表现的是一个小学刚毕业女孩成长中的困惑、感慨、无奈,最后变得成熟、坚强。而成长问题正是七年级学生正在面对的问题,因此,我把成长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做了精心准备。

一、成功的试讲课

在正式上公开课之前,我先在自己班级试讲了一次。到了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从作者身上找到感情的共鸣点,从而引起学生对成长的思考和感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找到文中让你感动得句子或情节,你从中想到了自己的哪些相似的经历或感受。学生们思考后,渐渐地举起了手,一名跟着奶奶生活的女生说“爸爸、妈妈每次回家说得最多的是‘你大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要懂得照顾奶奶’可我也需要照顾啊……”,说着说着,她竟抽泣起来。一名住学生公寓的男生举着自己的胳膊说“我胳膊上有被爸爸打过的伤疤,在家时,每次看到它们,我都会心生埋怨,可是现在看到它们却有些亲切感,这也许是长大了吧。”;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分手时,我怨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和他们说一句话,总认为他们对不起我,现在想想,他们面对我时,也许更痛苦。”

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谈着自己的经历,讲着成长中的困惑、无奈和收获,叙说着亲情、友情……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忧郁的气氛中,学生们在发言、在思考。我知道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和作者有了情感的碰撞。

我就趁势引导学生思考: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逃避,选择脆弱,可以选择勇敢面对,选择坚强,选择镇定。读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成长谈谈想法。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好的气氛,好的感情铺垫,进行到这里,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普遍认可了面对成长需要勇气,需要坚强。

二、尴尬的公开课

课上得可以说很成功,我怀着兴奋和喜悦把这节课又回顾了一遍,期望在公开课上再次引发学生的激情。公开课上我抛出了与试讲时一样的问题,这班学生果然很配合地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谈起自己和朋友分别时的伤感,我心中窃喜,教学要按着自己的预设前行,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学生的发言引来的是其他学生脸上不协调的笑容和争着发言指责该生的虚假。发言很积极,但离教学内容太远。我只好再次引导学生就成长问题发言。学生们还是非常踊跃,有的讲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事,有的讲了自己做饭的事,有的讲了钓鱼的事……其他同学一片嬉笑,教室里的气氛越来越轻松,我站在讲台前哭笑不得。若说这些不是成长吧,可又确确实实是一种成长经历;若说这些是一种成长吧,却又不是文中想告诉我们的成长感受,学生们的发言与课文想表达的感情越来越远……

三、教学反思和感悟

下课后,一种沮丧、失落弥漫在我的心中,我在反思:为什么一样的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效果呢?难道仅仅是自己课前对学情了解不够,引导不恰当吗?是什么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发现呢?

回忆两次教学过程,我自认为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上,公开课比试讲时更加完善,唯一不同的是公开课学生的发言没有按照预设的情况进行。同样是举手发言,为什么两个班级对文本的理解会大相径庭呢?试讲时,我班先发言的同学,大都具备较广的阅读面,理解能力相对较强,感情细腻丰富,对文本的把握和表达能力较强,正是他们的发言影响了其他同学,带动了全班同学对文本的理解,使整个课堂异彩纷呈,但又不脱离文本。而公开课上发言的同学,事后了解是一些喜欢发言但爱搞笑的同学,正是这些活跃的学生看似幽默的发言,影响了班级中的大多数,大家便跟着朝风趣,幽默上发展。和他们班老师交谈,也说这个班级平时上课也是这样,发言踊跃积极,课堂活泼,但对知识的把握不够深刻,学生课堂上几乎是不加思索随问随答,但往往有口无心,缺乏思考,他们的回答正确率低,甚至答非所问。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而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正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最好展现。课堂是自由的天堂,在那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举手发言,除了鼓励、支持外,我想还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先举手的几位同学的发言,这样才能带动整个班级同学的正确思考。

因为每个班级都有一种潜在的班级情感特质,这种共同的班级情感特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以及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发现和体悟,从而在课堂中使每一个具有不同情感特质的学生暂时抛开了个人的特质,呈现出班级共同特质。而影响班级情感特质的因素主要是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并不在于多数人,而在于课堂上举手发言最活跃的少数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举手发言给予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先举手发言的同学。

教师应该重视先发言学生的回答,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指导。这样,既可以给后面学生的发言提供正确的示范和良好的起点,又能够使需要倡导的说法或方法在越来越多学生的发言中得到正面强化,使学生的答案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国殇》公开课教学案例 篇8

【关键词】国殇;教学案例;小组合作;爱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课意义

《国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模块的推荐篇目,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吟诵”上,在诵读过程中掌握声律,体现其韵律美,然后通过诗歌的节奏展现诗歌情感美。

教材在诗歌内容前面给出了以下信息:

1.诗歌两部分内容概括:奋勇杀敌,为国捐躯,歌颂爱国精神。

2.《国殇》的写作内容属于祭歌,表现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坚毅刚强的民族品格。

选择本诗作为公开课讲授,首先是因为其在主题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情感教育目标,整体上的格调是积极昂扬的,体现气魄非凡的艺术魅力。另外在知识层面上,诗中再现了古战场中激战交锋的场面,战争的组成中所包含的敌军,战士,主帅,装备均有触及,但是在排列和组合具有典型性,所以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揣摩学习的。

二、课前预设

(一)平行班学生学情分析

1.爱国主题在高中语文课本教育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于爱国教育甚至有些麻木,唤起学生对爱国这一民族精神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是我构课的主要目标。

2.《国殇》是楚辞体,理科班的学生因为其佶屈聱牙的古字加上楚辞的阅读普及性上远低于唐诗宋词等,所以对于楚辞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上要设立兴趣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应对措施

1.预习任务要细化明确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我运用了学案,对学案的设计我采用了分组学习法,每个组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再给每个组组长布置任务分配给组员。

之前我给学生讲过鉴赏诗歌的步骤,所以每个组员负责相应步骤,其实这首诗歌不长,分配到每个学生手中的学习内容就很少了,但是少而精,他们负责的那一句诗里涉及的文言知识也得到解决,同时让每个学生对在课前对每个知识点都深入了解和拓展。

2.兴趣点设置

首先我把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进行扩大化,延伸到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和学生热衷的时事热点对本诗进行思考,这样在学生心里缩短历史距离。

另外在爱国情感的体会上,我联系了授课日期不久后的国家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唤醒学生爱国精神。

在对诗中战士形象的分析上和诗人情感的把握上我利用了战国末期楚秦战争的背景资料,学案中提供的背景资料里用伤亡人数让学生去想象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且让学生用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介绍屈原,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理想。

一、教学设计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影视作品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知人论世,让学生以他们选择的方式带同学了解作者。

第三环节:吟咏诗歌,掌握声律,以读促悟。

第四环节:赏析诗歌:①解题目②说方法③析内容④挖内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在小结设计里我制作了一个关于战争对人类伤害的视频,给学生思考空间。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①【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②【分析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③【主题拓展】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二、课堂实录

【导语】

(播放《红高粱》主题曲)这段熟悉的旋律大家不陌生,正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为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重现银幕的红高粱,再现齐鲁大地热血儿女之风采,在两千多年前在这沃土之邻的楚地也有这样一群血性好汉,以身殉国,在所不辞,为祭鬼雄,一位诗人行吟泽畔,他的泪和他无限愁绪一起在汨罗江畔,化为一曲殇歌,成为古典的永恒。

(一)【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屈原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用什么词概括屈原呢?那今天我们班有几名同学要以另外一种方式带我们回忆屈原,大家欢迎(学生带来诗朗诵《祭屈原》)。

[一个同学扮演屈原,一个同学对话(配乐)]

教师点评

(二)【朗诵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1.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注意本单元诗歌朗诵的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声律,体现韵律美,把握情感,展现情韵美。

配乐朗诵《国殇》

教师点评

2.解读标题:大家请看殇字形,歹字旁往往与死亡有关,说文作者郑玄给出如下解释: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什么意思?大家齐读这句话“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何为国殇?

那么这是一场怎样激烈的战争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诗歌。

3.诗歌赏析方法:老师之前讲过品味诗歌的四个角度:明句意、析手法、摹形象、悟情感(板书),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同学们也经常运用这种步骤鉴赏,现在就是看大家对此掌握的程度了,预习中我们把全诗分为了三个层次,下面我们按照班级座位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析一层,请每组成员分别从以上四个角度解读诗歌。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5分钟)。

4.【诗歌赏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学生A明句意: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

学生B析手法:旌蔽日兮敌若云这一句作者运用的是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表现了敌人之多,一开始就交战激烈,但我军临危不惧仍奋勇向前。

学生C摹形象:通过这种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形象。

学生D析情感:诗人此时的情感应该是崇敬。

教师评价:同学们认为这一组同学分析的如何?

教师补充:作者开篇就非同凡响,直入战争场面,日月无光给人以窒息感紧张感。同时不忘塑造战士们形象。大家看战士们的外在形象是手执吴戈身披犀甲。

①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吴国以制造锋利武器著名。

②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周礼》犀甲寿百年。

所谓宝刀配英雄,写如此精良之装备正突出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师: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战况如何呢。我们请第二组继续解读。

【第二组】(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学生A明句意: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学生B析手法:“天时怼兮威灵怒”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震天动地,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牺牲时候的悲壮。

学生C摹形象:这六句话表现了战士们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形象。

学生D悟情感:诗人对敌人侵略领土的情感是愤慨的,对战士们舍生救国还是崇敬的,对他们生命的逝去和国土的沦丧是痛苦的。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

①我个人认为较难理解的是这一句“霾两轮兮絷四马”,这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提到了古代战术方马埋轮:在《孙子·九地》中解释的是:“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意思是:在敌人进攻时,绑住马,埋车轮,表示固守不退。用绳索将驾车战马羁绊在一起的战术,其实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战术,表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

②后面一句紧承“援玉袍兮击鸣鼓”这句话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师:在同学对整个战争场面的分析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沉闷战车的撞击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可谓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甭雷电。

当大地一片沉寂,诗人此时的情感又是如何呢,我们请第三组进行解读。

【第三组】(出不入—为鬼雄)

学生A明句意:

壮士这一去,永远不复返,平原苍茫茫,离家路遥远。身带长宝剑,手臂挟秦弓,身首虽分离,忠心永不变。

真是既英勇,更兼有武功,意志多刚强,敌不可欺凌。身躯虽已死,精神却永存,魂魄真坚毅,做鬼也称雄!

学生B析手法:这一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中的直抒胸臆。

学生C摹形象:诗人通过出不入往不返,表现出战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形象。

学生D悟情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战士们战死沙场是带着哀悼之情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所以诗人也带着对后人的激励之情。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手握琴弓这一句是对战士生前场景描写还是死后场景描写?

这一句应该是写战士们牺牲后化为魂魄的形象,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想象表现手法。

执着的爱国精神依旧不灭,李清照有一句诗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种精神,也是出自于此,同学们知道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主题】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教师:刚才三组同学对我们整首诗做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那么我们一起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题,诗人要传达的主旨同学们都可以想到哪些词呢?(爱国、悼念、歌颂)

教师:同学们通过国殇,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我们伟大民族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

可以说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只有生,没有死,生命就算不上完整。然而死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意义也未必单一。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国而死,身虽死而精神不灭, “魂魄毅兮为鬼雄”。我们不仅要秉承这伟大民族精神,更要身体力行,明天也就是12月13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吗?

(投影展示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问题: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的一句话“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就此话题,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联系时事热点讨论

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真的为你们身上的正义感点赞。将战争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是可耻的,爱国是为了创造和平而不是滋生杀戮!警钟长鸣我们要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同时我们也要维护和平,因为一场战争的输赢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估量的。

老师最后给大家也带来了一首反战歌曲,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即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的教父级的人物,鲍勃迪伦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视频播放)。

作者简介:杨帆,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二级中教,2013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

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9

——xx老师

不知不觉,来到育才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日子里,美丽的校园、睿智的师长,可爱的学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幸听的几次公开课,更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赞叹不已,不愧为名校名师!翁颖老师教学思路明晰,语言幽默;黎尧老师课上知识内容层层相扣,循序渐进;王历权老师逻辑严谨,深入浅出。他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展现了名师对数学归纳法这一经典课题的精妙解读。我还听了两位老师讲的线性规划,通过同课异构这种形式,让我看到了育才教师的创新、进取。曲洋老师通过情景导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安璐老师的课亲切、自然,深入浅出,彰显出了精湛的教学功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忠良老师的公开课,他的这堂课主题是评讲试卷。这样的公开课机会可不多,要好好把握。听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习题课的宽度与广度,意识到讲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把题讲清楚的水平上,还要从更高的教育认知来分析习题,巩固知识。通过听这些名师课堂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

一、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二、认真备课。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只有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三、积累经验、掌握方法。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生命的学生。学生们不按套路的问答,往往会让我这样的新手教师紧张慌乱。所以,要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10

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忽略具体教学过程中偶然性。善于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敏锐的捕捉到学生中间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由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道光环,引发一场知识的裂变和整合,这样的课堂表面平静如水,实际上在学生脑海中掀起了一场知识的大爆炸,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思考的喜悦和求知的快乐。

教师设计的课堂也应在刚性中容许有一定的弹性,以符合语文课程的内容要求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化、情境化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在资料占有、信息搜集、内容梳理、细节延展等方面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的课案也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但它是必要的依托。

有经验的老师进教室前已经胸有成竹,学生可能碰到的难点怎样突破,前后的知识如何衔接,都是有所准备的。甚至开课的第一句也都是有靶向性的,什么地方该启发学生、诱导学生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都了然于心,自然“教案之形在外,教案之神在心”了,讲课的艺术性,逻辑性,指导性也大大提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过于刚性的要求,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大胆质疑,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谓师生互动只停留在互问互答或指向性启发、诱导的表面,对于学生有创造性的答案因为事先缺乏全面的准备而一带而过,学生大脑里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因为教师缺乏鼓励和诱导而昙花一现,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起到喷氧和助燃的作用。

一节课老想着教案、教本、教参上怎么说,不敢越雷池半步,看似一板一眼丝丝入扣,实则亦步亦趋,邯郸学步!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教师;公开课教学;联系;研究

《中国梦想秀》是平凡人追梦的舞台,而各级公开课(也应包括各级评优课)则是普通教师教学成长的重要锻炼、展示、研究平台——在打造课堂、发展学生的同时,教师成就了自身发展,促“教师成为研究者”(斯腾豪斯). 智慧起于动作(皮亚杰),教师们正是以这种典型的教学与研究层面的“做中学”作为获取专业知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借此破专业发展瓶颈,追寻教学梦想. 本文选取区域教研中的公开课、同课异构中的公开课、系列教例中的公开课作为案例,从三个角度谈公开课教学的促教促研效能. 笔者认为践行与研究公开课教学要注重“联系”,在联系中对比分析,引起反思,生成智慧.

[?] 联系“旧课”,看是否有教学深加工的空间

如今,区域教研中安排公开课已成常态化.以区域教研中的公开课为实践园地,让教师“整顿衣裳起敛容”,推动教学走向优化,这是区域教研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教研主题往往表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公开课教学则承载着对教研主题的实践性诠释作用,为研讨提供物质基础. 为此,活动授课教师往往会根据主题,重新审视“旧课”,看是否有教学深加工的空间?面对教学中的困境,主动“设计”行动情境,着力寻求自我突破的办法,在对教研主题的理解中有意识地进行优化改进实验. 所以,公开课教学虽在呈现形式上异于普通的家常课,但归根结底,它应只是常态教学的一种公开,实实在在解决以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推动教学走向优化才是公开课教学的回家之路.

案例1 我市2014年的“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活动直接指向三星级高中的课堂教学,突出“在充分自主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教研主题,探讨实现生“动”的策略、途径、方法. 笔者作为该活动的授课教师被安排上苏教版《数学4》(必修)“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课,在反思自身“旧课”教学的缺憾中笔者选择了两个点进行突破:如何尽快引出对问题“cos(α-β)能否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的思考?如何把课文中“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向学生讲清楚?考虑到本课学习涉及的预备知识比较多,针对生源特点,笔者在课前先安排了几个导学问题(回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回顾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坐标表示;重做苏教版《数学4》(必修)P90第22题)作为新课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又考虑到保持新课教学的新鲜感,要求学生在课前只完成这几个导学问题.接着,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两个“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片段进行改进优化.

教学片段1:为认知需要的制造提速.

教师:看来是不同于诱导公式的新问题,请同学们先来尝试猜想一下两角差的余弦的一般结论!

此时,学生给出了诸如“cos(α-β)=cosα-cosβ”等的猜想,猜想的结果都涉及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cos(α-β),笔者不仅肯定了这一合理的猜想方向,而且还引导学生通过反例否定猜想. 至此,学生虽不能猜出具体的公式,但在对猜想的肯定与否定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然,也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问题“cos(α-β)能否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的思考,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也如《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体验学习是一种创造的过程》(王第成)一文直接定向引导学生在单位圆中两次计算任意两单位向量的数量积: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x轴为始边分别作角α,β,其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A,B ,则你能给出点A,B的坐标吗?向量,的坐标呢?若设向量,的夹角为θ,则你能从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和坐标表示分别求得向量数量积·吗?

当学生得到cosθ=cosαcosβ+sinαsinβ时,问题就转化为探讨角θ,α,β之间的关系了,对于这样的一般化问题如何研究呢?再看教学片段2.

教学片段2:为一般问题的解决支着.

教师:我们得到了结论cosθ=cosαcosβ+sinαsinβ,那么角θ,α,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从必修4教材P90第22题的解题过程初步了解这个问题吗?

学生1:画出单位圆,设α=75°,β=15°,从画图中发现α-β=θ.

教师:很好,生1从无“圆”处发现“圆”,但对角θ,α,β之间关系的猜想正确吗?

学生2:不正确,比如,当α=15°,β=75°,这时α-β=-θ.

教师:换成其他特殊角呢?比如,当α=80°,β=10°或α=10°,β=80°呢?

学生3:其实角α,β的终边状态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依然还有α-β=θ或α-β=-θ.

教师:是巧合吗?从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度还有其他可能吗?(讨论后提问.)

学生4:当α=370°,β=80°时,有α-β=360°-θ;当α=80°,β=370°时,有α-β= -360°+θ.

学生5:还有α=440°,β=10°或α=10°,β=440°情况,当α=440°,β=10°时,α-β=360°+θ;当α=10°,β=440°时,α-β=-360°-θ.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从以上特殊化的探索过程,我们可以归纳猜想出角θ,α,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6:α-β=k·360°±θ,k∈Z.

教师:太好了,猜想正确,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先做一做书后习题3.1(1)中的第7题,从中感悟对角α,β进行一般化分类的一种方法,这些工作留给大家课后尝试完成,老师期待与你们的交流. 不过,到这里,同学们能理解课文中表述“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吗?

nlc202309030157

学生7:根据诱导公式有cos(α-β)=cos(k·360°±θ)=cosθ,诱导公式反映了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并且当0≤α-β≤π时,α-β就是向量,的夹角θ. 这就是课文中“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所以,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设计意图:教学实质上是师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围绕课程资源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但根本上还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决定教学的质量. 上文教学片段1降低提问起点,以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导公式”为课堂暖场,创设发现情境,浅显而较快地引发了认知需要,明确了学习任务取向;教学片段2从方法论角度引导学生解决一般化问题,通过特殊化探索,归纳猜想,形成结论,增添课堂思维含量. 本课还通过课堂留白,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让师生在各自课堂角色中动起来,让师生坚信“动起来,就拥有精彩未来”.

有人说,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 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主人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 为此,践行公开课教学常需要联系“旧课”,并从中挖掘其教学深加工的空间,以此历练教学水平,提升创新意识. 正如一位全国知名的中学校长所说,公开课不是寻常的一饭一蔬,而是教师教学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在公开课上振翅高飞的教师,那一刻的铭心体验,必将伴随他(她)的整个教学生涯,公开课凝结而成的那一粒可贵的盐,必将成为他(她)每一堂“家常课”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曾在公开课上颓然坠落的教师,是向一个“旧我”敲响了丧钟,他(她)会“向死而生”,会在一番卧薪尝胆之后迎来一个“新我”的呱呱坠地.

[?] 联系“同课”,看是否有“异构”的教学理解与处理

从教师即研究者的视角,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工作来检验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检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办法是否有效;教师研究的内容应当是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如,《“映射”教学为哪般?》(宋秀云)一文从一节公开课中发现了一个“不易为同行觉察”的问题,并对此做了一些探讨. 其实,由于不同的教学思维碰撞、比对,故通过一组不同教师的同课题公开课,更能促进我们发现“同”中有“异”的一面,即便是在相同的教学法运用中也会感受到授课教师对课程资源组合及教材处理的不同方式与影响.

案例2 对于“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课,案例1教学片段2与《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体验学习是一种创造的过程》(王第成)一文都使用了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但笔者注意到具体教学中两节课变换特殊量的“序”不一样,特殊量呈现的系统化程度也不一样:王第成老师的文章按向量的终点所在象限的不同,先固定向量(令=(cos7°,sin7°)),后不断变换向量(让分别取(cos67°,sin67°),(cos110°,sin110°),(cos260°,sin260°)),而这三组特殊向量只相当于案例1教学片段2中α-β=-θ、α-β=-360°+θ情形,正因为这样较“随意的特殊化”,导致当教师问学生“向量与的夹角等于α-β”时,学生立即错误地归纳出“不等于”的结论;而教学片段2则依托课本题寻找特殊角,从“随意的特殊化”中了解当前面临的问题、发现可能的解题途径,后又从角α,β的大小,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度变换对应向量中的角,让学生寻找、体会本质的“序”,以此建立“系统的特殊化”,为归纳出一般化结论“α-β=k·360°±θ,k∈Z”提供素材、方法. 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当王第成老师的文章中学生8回答“不等于,但根据诱导公式,向量与的夹角的余弦值仍等于cos(α-β)”后,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一定不等于吗?向量与的夹角与α-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再给出几个特殊向量来完善较“随意的特殊化”,以此建立“系统的特殊化”,并归纳出一般化结论“α-β=k·360°±θ,k∈Z”,这也是对学生8的回答“但根据诱导公式,向量与的夹角的余弦值仍等于cos(α-β)”的补充说明,“让学生看到过程”. 至此,才能算给出了王第成老师所说的归纳基础上的“推理很严谨”的一般性证明.

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进行充分比较、多方探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一条有效而便捷的途径. 特别是通过研究,你会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充满着创新的乐趣. 为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养成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研究的品质,要充分激发“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内心需要,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 联系“异课”,看是否有“同构”的教学运作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和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 公开课教学作为反思和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反思和监控自身及同行的便于比对分析的同课题公开课,而且还特别需要反思和监控系列教例中看似不同的不同课题公开课,以此作为充盈个人专业发展蓄水池的又一有效途径.

案例3 近年来,笔者有意考察了2003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宋老师、颜老师、李老师的教学成长情况,他们分别在2009年、2011年、2013年以苏教版教材“3.1数系的扩充”、“3.3几何概型”、“3.2.1对数”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在赛前磨课中他们以青年教师的好奇心、探究心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设计与演练,但他们都曾绝望地说过:“我怎么越讲越不会讲啊!”这样残酷的自我否定,伴随着整个的试讲过程,其中的“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密集降临的忧与喜,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自我执教能力的苛刻审视与更高期许. 笔者作为宋老师、颜老师、李老师的赛前磨课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在赛后对他们最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复盘式研究分析,发现这三位教师对概念(规律)的生成都是在学生活动的思维生惑点处(在问题情境中令人困惑而又希望明白的地方)进行设计,以此创造学生想做、乐意做又能做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都充分凸显了认知冲突的教学法价值. 再有,这三节课为了清晰地理解现在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升课堂教学的德育、智育感染力,教学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融入了数学史. 不过,宋老师、李老师对数学史的融入侧重促进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达成,而颜老师主要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设计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下面分别给予说明.

nlc202309030157

宋老师通过解方程呈现学生熟悉的负数、分数、无理数问题,以“做数学”来了解数系的历史发展规律,把负号“-”、分数符号“—”、根号“”的引入作为数系扩充的历史轨迹标志,借此回忆“旧”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梳理复数引入之前数系扩充的规律和办法. 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面临新问题,适时地建立“新”的认知冲突:是否接受方程x2+1=0无解,停滞不前?这说明实数已经不够用了,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充数集. 实数集应该怎样扩充呢?后又结合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对问题“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等于40”的做法说明虚数产生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强调引入新数i的合理性.

颜老师首先注意到学生已具备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等概率知识的认知基础,用PPT投影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的画像,并口述拉普拉斯名言,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以参赛抽签为例,和谐自然地过渡到了要复习的古典概型问题. 有别于教材,本课还整体地分析了剪绳子、射箭、微生物等概率问题,归纳发现其不同于古典概型的特点,优先考虑如何从关注等可能性事件的有限与无限,延伸到如何由古典概型过渡到几何概型,在过渡中呈现冲突,引导学生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课的最后对布丰(Buffon)试验的表述,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先辈们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的智慧和执着精神,德育教育在对历史上做过的投针试验的罗列中无痕渗透进去.

李老师通过创设一个“客观实际需求”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知、可挑战的数学活动素材,激活、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求指数x是多少的学习活动中,明知x存在,却无法用已学过的任何形式的数把它表示出来,引发困惑和认知冲突.

问题一:光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每经过1 cm,其强度减弱为原来的一半,假设最初的强度是1,

(1)经过2 cm后,强度是多少?

(2)经过x cm后,强度y是多少?

(3)经过多少厘米,强度为0.125?

(4)经过多少厘米,强度为呢?

教师:对于问题(4)我们只需研究方程

x=的解.

问题二:方程

x=的解存在吗?是多少呢?

教师:请同学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解存在吗?唯一吗?(讨论后提问.)

学生:借助指数函数的图象说明它一定有解,且解就是在函数y=

x中与函数值相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如图1).

教师:对,它有解且唯一. 但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又无法求出这个解. 以往遇到过类似的困境吗?

此时,李老师分别给出一个“分数问题”和“平方根问题”,引导学生追溯前人发现的历程,吸收前人发现的“营养”,为对数的生成做好准备. 当学生发现需要创造一个类似“”那样新的符号来表示方程

=的解时,教师及时跟进:“很好!指数x是由底数和幂确定的,因此要用和这两个量表示的新形式的‘数’!早在400年前,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就为我们创造好了这样的新形式的‘数’,我们把这样的‘数’称之为对数(点题,板书课题,简述对数发展史).” 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指数运算的困境,也让学生了解了对数发展历史,体现数学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以及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面对不同教师、不同课题、不同时空的三节公开课,我们更多地惊讶于其中的相同因素:同一个参赛学校、同一个磨课团队、同样的专业态度、同样的教学法运用、同样的赛课活动、同样的赛课结果.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跨越时空、有意汇集、用心联系才会发现不同背景下的同样精彩,才能体悟孕育其中的教学运作规律,才能捕捉到教师成长发展的机会.

总之,公开课教学是我们可以依托的丰厚土壤,我们应努力寻找其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并面对问题追问:如何运用或解释收集的数据以及记录的文字?如何依此数据来建立明确的努力目标?如何对大量的文字记录进行归纳、概括和推论?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在“做中学”,需要教师经历确认问题、形成想法、设计教学、观察课堂、评价反思等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 事实上,通过研究,你将会使反思成为自觉,更为可贵的是,通过研究,你将静悄悄地发展着自己的教育理解力、教育批判力和教育建构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上一篇:幼儿园园本研修总结下一篇:春开学工作会议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