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语文知识点(精选7篇)
一、照样子写词语。
1.湛蓝 乌黑 粉红 碧绿 翠绿 嫩黄 淡黄 浅蓝 紫红
2.金黄 雪白 瓦蓝 奶白 火红 漆黑 银白 铁青 桔黄
3.黄土 白云 绿叶 绿树 青草 红茶 红花 黄沙 白银 白纸
4.ABB式词语有:金灿灿 银亮亮 红艳艳 白花花 绿油油 黑乎乎 黄澄澄 红彤彤 红通通 白茫茫 黑压压 沉甸甸 慢腾腾 阴森森 笑嘻嘻 香喷喷 轻飘飘 湿漉漉 骨碌碌 喜盈盈 亮晶晶 孤零零 毛绒绒 胖乎乎 水灵灵 笑哈哈 圆溜溜 响当当 笑呵呵 脏兮兮 胖嘟嘟
5.风儿沙沙 春风徐徐 小雨沙沙 大雨哗哗 流水哗哗 雷声隆隆 闹钟嘀嗒
6.“有”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有:有利可图 有机可乘 有根有底 有始有终 有口难言 有恃无恐 有求必应 有志竟成 有气无力 有名无实 有声有色 有条不紊 有口无心 有眼无珠 有备无患
7.“无”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有:无地自容 无风起浪 无理取闹 无病呻吟 无计可施 无话可说 无能为力 无恶不作 无价之宝 无微不至 无拘无束 无中生有 无法无天 无可奈何
8.ABAB式词语有:雪白雪白 火红火红 碧绿碧绿 通红通红 乌黑乌黑 商量商量 讨论讨论 打扫打扫
9.AABB式词语有:飘飘悠悠 认认真真 仔仔细细 马马虎虎 干干净净 整整齐齐平平展展 热热闹闹 高高兴兴平平安安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清清白白 快快乐乐 欢欢喜喜
10.形容自立自强的词句:坚强不屈 百折不挠 乐观向上 自强不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你不怕困难,困难就怕你。
11含颜色的四字词语:.红艳欲滴 瑰丽多彩 灿若云霞 梨花似雪 桃花嫣红 桃吐丹霞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碧水蓝天 芳草绿野
二、词语搭配。
优秀的选手 惊人的毅力 淡淡的清香 懂事的孩子 参加比赛 赢得荣誉 轻轻捧起 急切地询问 不屈的精神 动人的微笑 坚强的姑娘 天大的不幸 承受痛苦 传递信息 咕咕直叫 高高地托起 美丽的弧线 明媚的春光 金黄的眼珠 鲜艳的花朵 失去知觉 施展本领 喃喃说道 安心地养伤 嫩绿的小草 感动的泪水 朵朵的白云 惊人的毅力 战胜困难 询问情况 飞越高山 重重地摔下 蓝蓝的天空 清澈的湖水 紫色的葡萄 热闹的集市 充满希望 向往未来 温暖的手 意外地发生 勤劳的手 灵巧的手 五颜六色的晚霞 勇敢地承受 飞快地穿过 惶恐地望着 轻轻地问道 小心地摘下 一道弧线 一只信鸽 一对翅膀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3.读了《雪儿》,我觉得文中的小姑娘是一个心地善良、向往自由、爱护鸟类的孩子。
清明时节,细雨纷飞,许多人回乡扫墓,这让我想起了《清明》中的两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
6.金灿灿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引来一群美丽的蝴蝶。小河河面映着蓝蓝的天空,再加上岸边碧绿的柳树,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10.小女孩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妈妈会高兴的。”“爸爸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四、反义词。
生气(开心) 诚实(说谎)
小心(马虎) 淡雅(浓重)
节约(浪费)成功(失败)
出现(消失) 清楚(模糊)
五、造句。
1.询问……① 妈妈详细询问我的在校学习情况。
六、写话。(写一写“我”和雪儿告别时的场景。)
一、萃取:当下单元的内容与要求
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奥秘”, 安排了这些内容: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开启大自然之门, 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 召唤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文本诵读中, 培养学生观察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叙述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 到傍晚忘记了回家;二是放鸭子时, 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 父亲的责骂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虽然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 但正是由于他对昆虫具有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了耐心观察的好习惯, 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 体会要打开自然课本、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六课《变色龙》采用叙事的方式, 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三个方面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方法进行观察, 描写了变色龙的静态、动态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多种方式观察动物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课《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蝉儿脱壳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动作过程, 不仅是因为观察仔细, 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持久的跟踪观察, 并通过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观察内容, 让学生领悟跟踪观察的方法和有序生动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上的四篇课文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知识点“学习观察”而构架安排的, 主要聚焦“动物”。“慧眼细察出佳作”, 习作2是写一个小动物。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写出动物外形或动作的主要特点。巩固过渡句的使用, 使文章前后段之间更紧密, 从而有条有理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形成观察能力。
练习2的内容也突出了“学习观察”这个核心知识点, 其中两个部分与观察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诵读与积累”, 内容是三位名人有关“观察”的名言, 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 深刻感悟观察对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想想说说”,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 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 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注意前后联系, 发挥想象, 合理推想。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 还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
可见, 这一单元围绕核心知识“学习观察”系统地编排了教学内容。观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乃至自身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探索大自然奥秘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视野中的“观察”与培养学生的“说”“写”等能力是分不开的, 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升表达水平。本单元在第三学段的开始, 既要注意与前面学习的联系, 又要注意区别, 突出本学段的重点,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溯源:前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一、二学段中, 围绕“观察自然”的课文很多, 包括观察植物、动物、景物的, 还有观察的小故事、实验文章等。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之前, 学生对观察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晓一些观察方面的知识, 如观察要有目的,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由整体到部分等观察顺序;初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通过看、听、闻等手段进行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在习作上, 一、二学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书中图画、自然界植物、生活中景点等, 让学生积累素材, 写出图意或事物特点, 适当展开想象。另外, 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也注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一、二学学段中, 与本单元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着紧密联系, 教学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些内容:
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通过介绍达尔文对海洋中小岛上昆虫的观察从而感悟道理, 培养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与《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介绍名人观察的故事, 以榜样感召学生观察大自然, 培养热爱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这与本单元第七课《金蝉脱壳》有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都采用的是同一方法, 即跟踪观察的方法。但在表达观察的结果时, 前者是粗细条勾勒, 后者是细描刻画, 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这种安排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
四年级上册“培养学习习惯”中将“留心观察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在指导学生看图表达内容时, 初步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 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仅对语文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十分重要, 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初步让学生知道观察静态事物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要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观察;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四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燕子》这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燕子外形、飞行和休息的情景, 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看、听等两种方式仔细观察, 既描写静态、又描写动态, 而且语言准确生动。这与本单元第六课《变色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有些类似, 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显然不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外去有目的地观察,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而且要写得有意思。通过例文, 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力求有新的发现。例文就是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 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具体地写出来。通过这次作文训练, 使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四年级下册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 要求学生先确定观察对象, 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最后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作的练习为五年级上册习作2“写动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延展:后续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第三学段中除了这一单元外, 与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关的课文不多,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继续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表达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讲了作者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生动具体地描写鸟儿归林与栖息的壮观场面, 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并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 让学生体会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观察, 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内容。
六年级下册四单元《夜晚的实验》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实验, 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一课很好地回应了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
学生平时观察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看后印象不深, 笔下写不来。这是学生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观察要有顺序, 否则观察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观察时, 在对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 要抓住重点进行再观察, 否则观察的主次不清。只有突出重点、细致观察, 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惟妙惟肖。在观察过程中, 边观察边想象,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 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 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会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具体, 观察与积累、想象等相结合, 提高表达水平。
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 写好习作。六年级下册习作4“记一次实验”。习作要求就是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或自己边实验、边观察, 做好记录, 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 多动脑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作训练都是对本单元教学后的巩固与提升。
1.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猜猜他(她)是谁?
2. 出示:她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弯弯的眉毛下一双黑黑的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红通通的小嘴,真是可爱极了。猜猜看,她是咱班的谁?(生摇头,不知道)
3. 揭示话题:如果不抓住特点来写,别人就不能猜出你写的他(她)是谁了。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便通过猜谜的方式揭示出习作这一通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深思。
二、 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 (出示:他矮墩墩,胖乎乎,爱穿一件黑色的牛仔背心。由于背心的扣子扣不上,只好把又圆又大的肚子露在外面,那样子跟南极的企鹅像极了,所以大家都叫他企鹅ⅹⅹ。)读一读,猜一猜,他是哪本书中的哪个人物呢?(《淘气包马小跳》中的唐飞)杨红樱阿姨是抓住唐飞什么特点来写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2. “矮墩墩、胖乎乎”,这是直接写唐飞身材胖。发现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读着这两个词有什么感觉?描写人物时,恰当地使用叠词能表达我们对人物的感情。
3. 还从哪儿看出唐飞胖的?“背心的扣子扣不上,只好把又圆又大的肚子露在外面”,这是从穿着反映唐飞的胖。“那样子跟南极的企鹅像极了”,这是把唐飞和南极的企鹅相比。你看,用打比方的手法,胖乎乎的可爱的唐飞就好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4. 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表现出一个人的胖呢?如果让我们写一个人很瘦,可以怎么表现呢?
5.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抓住人物外貌的某个方面的特点,将它写具体就能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如何把人物写具体作为教学的重点,可以直接而形象地描写。采用叠词、打比方等习作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的,而是在与学生交流中不知不觉感悟到的。
6. (出示:她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就像一个小土豆,上面布满了雀斑。鼻子下面长着一张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她的连衣裙也相当怪,那是她自己缝的。原来想做成蓝色的,可是蓝布不够,她不得不这儿缝一块红布,那儿缝一块红布。她的又细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蓝色的。她穿着一双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这是我们读过的一本书中的人物,猜一猜,她是谁呢?(《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
7. 默读这一段描写皮皮外貌的句子,想一想,皮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爱、滑稽、与众不同、能干)从哪儿看出来的?“硬邦邦、直挺挺”,看,又是叠词,写出了皮皮的可爱。“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鼻子像小土豆”,发现什么了?(全比作吃的,多新鲜、多可爱的比喻),穿着就像古怪的小精灵。同学们,原来精彩的外貌描写还能让我们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呢!
8. 这段外貌描写依次写了皮皮的——头发、小辫子、鼻子、嘴巴、牙齿、连衣裙、腿、袜子、鞋子,发现写作手法上的规律了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可以抓住多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但不要忘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
【设计意图】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人物的外貌不是难点,透过人物的外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则将教学要求又提高了一层。当然,这只能点到为止,对于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能够心领神会并迁移运用,大部分学生了解即可。所以,本片段教学的重点仍在指导学生如何将外貌写具体、写生动上。
三、 示范引路,展示评价
1. 同学们,我们也来试一试抓住特点写人物。咱班48名同学,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爱美,有的爱笑,有的活泼,有的文静。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我们的模特,好不好????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在外貌描写时,可以抓住什么来表现她可爱呢?(预设:皮肤、辫子、藏在镜片后的眼睛,嘴巴等)
2. 想一想,你准备写班里的哪位同学呢?他(她)有什么特点?你可以抓印象最深的一点(胖还是瘦、高大还是矮小等)进行具体的描写,也可以抓住几个方面(如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按一定顺序写下来。片段中不能出现他(她)的名字哟,因为写好后要读给别人听,要让别人能猜出你写的他(她)是谁。
3. 提醒:用上一些叠词,或者恰当的、新鲜的比喻,你笔下的人物会更生动。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例文中习得的方法进行内化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在学生动手习作前,选择班里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孩子为模特,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再让学生选择班里一个同学写下来,学生就不会茫然,从而让例文的引导发挥更大的效用。
4. 你写的片段能让别人猜出来是谁,说明你抓住特点了,可以得三颗星。从多方面按照顺序来写,或一个特点写得很具体加一颗星。有精彩语句,再加一颗星。
5. 谁来读一读自已写的片段,同学们能猜出他写的是谁了吗?是怎么猜出来的?你认为他写的片段可以得几颗星?如猜不出来,请小作者再想想所写的这个同学还有什么特点,或请其他同学帮忙,说说该如何修改?
6. 请把你写的同学外貌片段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并请小组内的同学为你评一评,你能得几颗星?
7. 根据同伴的评价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
【设计意图】星级评价使得习作评价的内容更加具体、清晰,更具操作性,让习作评讲变得有依有据,让学生知道自己习作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进而通过欣赏与修改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四、 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1.长城和运河
《长城与运河》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文中以作者“航行蓝天,俯瞰大地”为线索,通过对长城与运河的具体描写,极力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丽,热情讴歌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文中,作者用词语“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形象地描绘出万里长城的雄姿,长城像巨龙一样连绵不断,依山傍岗,一起一伏,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特别上“穿行”一词,用得恰如其分,贴切生动,写出了长城的矫健与壮丽,赋予长城以动感,化静为动,使长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于运河的描写,作者通过词语“银光闪闪”写出了阳光照耀下运河之水波光点点,秀美迷人。“飘落”一词用的更为精彩,极致得突出了它的“轻柔之美”,渲染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在本文末尾,水到渠成地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强调了“长城”与“运河”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祖先,突出了全文的意旨,将诗歌的感情推向高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诗歌的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理解知识,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做到披情入文,情动而辞发。2.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比如说鱼虾色彩斑谰、浪涛涌动如挥舞的花束,这一切是多么的绚丽迷人。这样的美不仅要写出来,更要读出来。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借助书本上或其他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装边读边想象边感悟:“一片蓝天”是什么样的、“一块翡翠”又是多么美丽,体会天湛蓝如玉,海碧绿澄澈这样美丽的景色;再从“翡翠与蓝玉合璧”体会水天相连,蔚为壮观的景象;从“五彩缤纷”等词想象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心旷神怡”一词感受作者所感受到的快乐;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挥着花束”等词语中体会浪花奔涌跳跃的欢跃与活泼。通过边读边想、边读边描绘,想象着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这样的煤精,然后自由读、同学之间比赛读、看图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真切感受真切地抒发出来。
不过,在引导学生想象,促进感悟逐步达到诵读时只忙于了走过场,如“蜻蜓点水”,没有能很好地开启学生思维,想象得不到位,使得课堂上仅仅是设了一个环节,效果究竟如何却无睱顾及,造成一大败笔。
课堂上,对于词语的处理不尽人意。文中出示大量新词,预习时就安排学生查了词典,所以他们能准确说出词语意思。比如,当我问到“星罗棋布”一词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很好地解释了词典中的意思,我当时由于紧张,并且满意于孩子的标准答案,竟忽略了一个重要
问题:他们真的理解了吗?如果只是会背出来,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我应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意,结合书上插图,借助星星、棋盘图片来感悟词义,也可以练习实际,提问:还有什么也是星罗棋布的呢?从而指导学生真正理解词意。
本文第二、三段落的总分结构非常明显。可是我却不曾顾及段落结构的指导,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我应该在第二自然段教学,让学生会找中心句,知道其它句子是围绕这一句写的,从三方面: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来体现“巨大的蓝色宝库”并举曾母暗沙一例,体会南沙物产丰富,帮助学生认识构段方式,理清表述层次,好好地利用这一部分教学,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通过这一课失败的教学,我深深地惭愧,教师要想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首先自己就要先读懂课文,深入钻研教材,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拐杖,而透过文本,学会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我知道课堂不是演习,每一节课都是实战,而细节决定成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重视文本工具性的引导,钻研教材,把基础夯实,真正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3.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二、以读为本,培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借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4.翻越远方的大山
这个自传入选教材一定跟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关,但我备课时提醒自己,这是语文课。于是,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关注信息提炼。对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刘翔内心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从大篇幅文字里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写作顺序。
3.关注读中感悟。
4.关注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语调等。
但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大都读得不理想,其中还有几个同学读得太生疏,总是出现错别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读错了就是不认识,还有的把句子也读破了,根本不要说是读正确流利了。从这点来看,不让学生预习是不行的,预习不充分也是不行的。何况这册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部分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看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并且能培养成好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雪儿
《雪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飞上蓝天的事,表现了“我”爱护鸟类的美好感情,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本文的难点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以及人与鸟之间的深厚情谊。
我觉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做地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在讲到“似乎在向我祝福”时,我马上启发学生想象,“雪儿在向我祝福什么?”“雪儿临别时的这一望也许不仅仅是祝福,还可能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合理的猜想,如有的说“雪儿祝我早日康复!”“雪儿祝我的腿伤快点好,可以像它一样到外面的世界去,去感受那阳光明媚的春天。”有的说“除了祝福,雪儿还可能在向我道谢,谢谢我这么多天对它的照顾。”“雪儿也许对我依依不舍,因为相处这么多天,他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愿你从此不再孤独,我会永远记得你的,我会经常飞回来看你的。”
“如果你将来有什么信件要我传送,我一定会随叫随到的。”学生想象天真、丰富,这么一想象,补充了文中的留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主旨,使学生对人与鸟之间的深厚情谊理解更深了。6.花瓣飘香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
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个教学,因为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又有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常听人说,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但这“教学的一开始”是从何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始吗?
在此次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逛逛花店,闻闻花香。教学当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玫瑰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摆放在了讲台上,只觉得教室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我早早进教室,站在讲台旁摆弄那几朵花,立刻有许多学生围拢来,“老师,这花真美!”“那我以后经常带花来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师,这花香不香?”“你闻闻看呢?”学生立刻你挤我,我挤你地凑了上去,小心翼翼地闻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觉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文章中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所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文本后,就应该开始设置一个提升阅读水准的环节。
我请学生自导自演,巧妙地使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7.菩萨兵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
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
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没有粮食。生2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
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8.李广射虎
这一节课我灵活地使用了导学案,我把学案的“基础达标”部分的题目做了适当的增删改。课堂上,利用这些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开展小组合作,学生互相检测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了评议。利用“设问导读”的第一题引导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在使用导学案的教程中,也许是受导学案的束缚,我感觉到学生不是在自主地学习,而由教师一味地牵着走。由于时间关系,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妥,比如在读熟课文后,还缺少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没有达到高潮,感到比较乏味,提不起兴趣来,处于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整堂课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
对于自己本身而言,也缺乏表演力,教师是个演员,教学中要加强一点亲和力,抑扬顿挫一点,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对于评价,个人认为是有所欠缺的,我不知道该怎样的表扬才能恰到好处,也不知道该怎么批评才能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我想,这个评价的艺术,除了吸取前辈们的精华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摸索,自己的探求。
为什么时间不够?我想了很久,教学内容其实不多,为什么时间不够呢?现在想来原因是:老师的过渡语啰嗦,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一定要简洁,这也是
我今后努力改进的地方。9.少年王勃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少年王勃受邀参加滕王阁宴会,他即兴写出千古传颂的名文——《滕王阁序》。
教学时,我抓了课文中隐藏的两处空白,在对比中突出王勃的勇气和出众的才华。
面对都督写一篇庆贺文章的要求,在场的大多数才子表现是这样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此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在场的人在当地颇有学问。此时他们心里怎么想?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纷纷发言。“这么短的时间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真是太难了!”“万一写不好,大家都会看不起我,我以前的名声就毁了。”„„此时,再看少年王勃——“他边看边想,边想边看,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王勃的勇气和自信。此时,我稍加点拨:“他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艺高人胆大啊!
当学到“都督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这里时,我随机补充了我在网上查找的资料: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奇才!真是奇才!”此时,学生从都督的态度前后变化之大,看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看来,挖掘文章空白,课内外相联系,能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大作家的小老师》记叙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与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在相处中,小姑娘的坦然、直率和纯洁,深深地教育了萧伯纳,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萧伯纳同小姑娘玩后,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萧伯纳是否是在自夸,在炫耀自己?在备课时,我起先认为有那么一点意思。可是,教参上说:萧伯纳是在“同小姑娘玩了好久,临别时”才亮出自己的身份,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这让我感到有些为难,问起办公室里的老师,他们也都觉得萧伯纳虽然是想让孩子惊喜,但是言语中似乎是带着那么一点夸耀的意思。
不知道孩子们是怎么理解的。最后,我觉得应该在课上听听学生的想法。上完本课,我心情很激动。看来,上课前,我决定的“听听学生的想法”是明智的。
常常看到理论书上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呢?我想,相信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说的机会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出往往能迸射出绚丽的火花。这火花,能带我们到达“又一村”的世界。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11.赶海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
《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捉虾之趣,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12荷 花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 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后记: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13、古诗两首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激发学生爱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 “奇异景象”所表达的内涵——颂扬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 “奇异景象”所表达的内涵——颂扬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图像导入: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学完课文,我们就会对她们有进一步了解。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学困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民族 创造奇迹 不朽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齐读出示的生词。
(4)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蜒 族
三、理请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这样看长城?
2、阅读探究:
(1)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2)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觉得长城怎样?可用哪两个词概括它的特点?“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4)“祖先”该怎么理解? 比较句子: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设问句式——设置悬念。强调创造者,突出中心、点明主旨。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_感悟理解——这雄伟壮丽万里长成这么让人着迷,那么谁创造了它们?她们能创造出这奇迹,更值得我们——赞扬(5)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2、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5、指名读, 生评议。
6、齐读.7、学用结合,延伸拓展。
让学生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词写一段话。
五、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作者在蓝天中除看到了长城奇异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运河奇异在哪些方面?
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有关句子。
2、探究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2)比较: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四、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搜集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智慧的短诗,也可自己创作。板书设计: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雄伟壮丽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动人秀丽
中华民族的祖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写字;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赞颂了我国的哪两大建筑工程?可用哪些词概括它们的特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升华感情
1、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 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不 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 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奇异的景象。天 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2、再读课文,说一说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第一部分长城;第二部分运河(京杭大运河)
3、再次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你学习本文之后的感想,读一读仿写
三、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驾 折 蜒 谱 朽 篇 创 簇 绸
1、学生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指导学生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怎么记住的?驾:车子加匹马,驾驾跑得快。
4、指导学生说
5、指导学生写字
蜒:左右结构 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区分:驾、架
6、学生描红
7、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骂()使()蓝()导()象()、驾()驶()篮()异()像()绵()峪()蜿()蜒()扁()
棉()浴()碗()蜓()篇()折()绸()朽()州()飘()
拆()调()巧()洲()漂()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用--------划出来
3、做课后第三题 作业设计
1、听写本课生字组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驾 折 蜒 谱 朽 创 族 绸 篇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星罗棋布”,“合壁”等词语;正确、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海疆的思想感情;初步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教学重、难点:
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初步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本文的内容。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插图。
2、配乐解说: 宽广无限的大海真美啊,浪花飞溅,蔚为壮观.一派“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的迷人景象。这就是祖国的南大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怎样?(美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效果。(1)多媒体出示词语:
辽阔 岛屿 矿产 水天相连
壮观 宝库 海龟 星罗棋布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结合学生朗读纠正字音。难以计数(shu)
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读边看图思考:你对南沙群岛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交流所画句子,齐读句子。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不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学习生字
1、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及其所在的主要句子。
浩瀚 海域 岛屿 辽阔 繁衍 心旷神怡 星罗棋布 海龟
(2)查字典,说说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星罗棋布
心旷神怡
繁衍
碧波浩淼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阔”“屿”“龟”三个字.阔:半包围结构,门字框里是个“活”字。屿:第五笔是竖折弯钩。龟: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作业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组词。
2、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南沙群岛,结合课文内容向爸爸妈妈介绍南沙群岛,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创作性的表述。板书设计: 美丽的南沙群岛
辽 阔 屿 罗 库 资 仅 暗 龟 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写话。教学重、难点:
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初步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上节课我们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些什么?
2、这节课请同学们放慢脚步,边读边想象,细细欣赏那蓝色宝库般迷人的海岛。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什么?(岛屿多)(2)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 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结合理解“星罗棋布”。象棋子布在棋盘上一样,到处都是。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4)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指名读第三句,其他同学注意听。评议朗读,结合朗读理解“浩瀚”, “生息繁衍”等词语的意思。历史悠久
3、激疑过渡:
(1)齐读第1自然段
(2)小结激疑:南沙群岛历史悠久,我们每个人都为它自豪,课题是“美丽的南沙群岛”,那它美在何处?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了解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后,我发给你们每人一把金钥匙,开动脑筋去打开这座蓝色宝库。
2、学生自学第2自然段,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 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3、组织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结合句子理解“蕴藏”和“用之不竭”的意思。
4、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5、师生合作朗读,体会总分写法。(总)宝库——一(分)是水产;二是矿产 小结:南沙及其海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
6、细细品味,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南沙群岛不光有丰富的宝藏,而且景色迷人。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2、那金色的沙滩, 黝黑的礁石, 雪白的浪花, 翠绿的海水……任意的组合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热带风光图。这些句子你们读懂了吗?试着画下来。
3、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4、评点学生作品,讨论为什么这样画?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子说说。
5、创作绘画和课文理解“清澈明亮”, “蓝玉”, “五彩缤纷”, “心旷神怡”, “碧波浩淼”, “充满魅力”等词语的意思。指名朗读学生喜欢的词句。
6、指导朗读本段的两个比喻句。
用“……像……”的句式把这两句练习说一说.7、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背诵。
这一节围绕哪句话写的?与第二节比较那里一样?——总分 练习说话:总——花园里的花真美丽。分——
三、创设情景,加深体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朗读体会。
2、老师或学生扮演记者对游客(学生)进行采访或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南沙群岛作介绍。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根据二三节的构段方式——总分,练习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2美丽的南沙群岛
物产丰富 用之不竭 难以计数 景色迷人 心旷神怡 旅游胜地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朗读来初步理解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播放录像讲解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指名背诵)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1、你们看,这就是庐山!
2、庐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由发言)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4、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ji系鞋带xi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四、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五、教学生字词
1、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幻、瀑、罩
2、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作业设计:
1、本课生字组词。
2、读熟课文,做小导游,向自己身边的人介绍庐山的云雾。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庐 瀑 幻 似 姿 笼 罩 系 泻 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学习“总分写法”的自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课件出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四、讨论第二节学法,(找中心句——说特点——感悟——练习背诵)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用“流连忘返”造句。
七、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在班上交流。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多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习作 1
教学目标:
能借助观察图画读懂例文《脱棉衣》,感知小作者的所思所想;能通过讨论交流,明确观察多幅图作文训练的要领;能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书上提供的两组图,选你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教学重、难点:
从例文中学习方法,通过实践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例文,观察图画内容,起草、修改、交流。
教学重难点:例文中学习方法,通过实践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图画,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清图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们分别取个名字吗?
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学会完整叙述一件事。
3、分图简要说说图的意思。
4、观察第二幅图的景物,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1)要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2)要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
(3)想象两个小朋友说了些什么。根据图意展开想象,要符合当时的情况(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
5、阅读全文。
6、教师小结:
这四幅图画的是小朋友的妈妈给小朋友脱了棉衣,穿在身上很轻快,由此想到要为家门口的小树穿棉衣的事,于是她和小伙伴一起去给小树脱棉衣。全文按图写了四段话,交代了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仔细观察下面两组图,也请大家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二、观察图画,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观察第一组图,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讲的是要爱护公物,不能乱写乱画的事。小猴和小熊分别起个名字。题目可以是“我错了”)
2、观察第一幅图。
说说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观察第二幅图。
这时他们到了什么地方?小猴做了什么?小熊怎么做的? 说说想象当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观察第三幅图。
小熊在做什么?小猴的表现怎样?
说说这是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当时是什么表情?结果如何?
三、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同位先看图分段口述,再连起来完整地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检查指导,收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两名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文稿,指导誊写。
作业设计:
完成本篇习作 板书设计:习作1 仔细观察 展开想象 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修改誊写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重难点:书写文章。教学过程:
一、重申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讲解修改方法自读修改。同学们,真正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怎么修改呢?先轻轻地、慢慢地读给自己的耳朵听。你的耳朵最厉害了,能灵敏地感觉到哪个词用得不恰当,哪一句话还不通顺,然后用心地改正过来。等读了两三遍后,听起来感觉顺畅了,文章就基本上改好了。你可要慢慢读,仔细听呀!
二、重申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
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2、添词句。
3、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
4、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三、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师生互评。自我感觉好了吗?谁来大声读给大家听一听。一来,可以和别人分享你的美梦与快乐;二来,还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进一步的修改指导。
2、小组评改。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团队,大家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相互欣赏,相互修改。
3、对学生习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述。
4、誊抄作文。“文章不厌百回改”,同学们在誊抄作文时要继续修改,让你的习作成为真正的“精品”。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请你进一步修改、润色,可以向各种报刊投稿!
五、学生誊写,不会写的字查字典。作业设计:
把自己的作品拿回家给家长看听取家长意见,再修改。板书设计:习作1 脱棉衣
练习1
教学目标:
熟记并背诵简称歌。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写好钢笔字(“返、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练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练习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积累、应用词语、口语交际。理解词语意思,学会应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处处留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过省市简称,理解。教学准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第一部分学习简称歌。
1、出示中国地图,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从整体看,中国地图像什么?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从局部看: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出一下区划:
(1)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
(2)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3)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
5、熟记并背诵简称歌。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应用。
6、找朋友游戏。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二、学习第二部分:
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读第一句,说说了解了哪些剧种?
(2)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吗?交流。
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与地区联系上
2、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
3、学习运用简称的词句。
(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作业设计:
1、背诵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
2、查找一些各省市自治区应用简称的句子。板书设计: 练习1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 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 香港、澳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
教学重难点:学习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积累语句。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观察要写的字。(投影出示:“遮、越、处”三个字)分析字形,思考:要注意什么?
2、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1)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2)“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
4、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
二、读读背背。
1、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2)指导记忆。
2、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2)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插图,看懂图意,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4)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作业设计:
1、背诵并理解8个成语,学习应用。
2、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练习1 气象万千 风云变幻 奇峰异岭 若隐若现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白云苍狗 瞬息万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聊聊春节。
教学重难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聊聊春节
1、设问导入:2012年的春节刚刚过去,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指导。
1、分组讨论:今年的春节,你过得好吗?(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谈谈过春节的感受。你做了那些事?什么是平时不做的?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2、用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五幅图,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五幅图的主要意思。(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
3、选取五幅图中任意一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准备进行口述。(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事来说,才能说得生动具体)。
年夜饭中,鱼是不能少的,取“连年有余”之意,年夜饭中饺子是主要的,有的饺子里包有硬币吃到一枚硬币便意味着“有钱花”。
守岁时禁忌最多,说话做事都要十分谨慎。“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下吉利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骂孩子。饺子破皮了,要说“挣”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赶快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
四、练习。
1、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抓住重点来说。(选择其中一幅图的内容出示主要顺序,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打好腹稿)。
2、学生分小组练习口述。
3、任意上台来说。
4、同座互说。
5、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进行点评。
(2)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练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毛笔字
1、观察要写的字,读一读。
2、观察横撇、撇点的字走势。
3、书空描这两个笔画。
4、用毛笔描写。
5、练习本上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评价作业。作业设计:
1、了解元宵节的习俗,与同学聊聊。
2、练习写毛笔字。板书设计: 练习1 口语交际——聊聊春节
饮食习俗
一、词语积累
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酪,半凝固状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结的办法去了结。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里没有贬义,是说认真钻研的精神。
绛(jiàng):深红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华之后剩下的东西。
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花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前者如聚伞花序,后者如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
阙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阙,本来是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泛指帝王的宫殿。
造化:自然,天然。
幅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啖(dàn):吃。
萌蘖(niè):指植物长出新芽。萌,生萌,发芽。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19生,浙江省海宁县人。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编辑。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鸟类概论》《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1980年出版《生物学碎锦》,《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选自该书。
三、内容结构
(一)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
B.荔枝外壳的颜色
C.荔枝的形状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
B.荔枝的果肉
C.荔枝的贮藏
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二)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三)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初三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②阴③夫④斯⑤孰⑥徐⑦谕⑧省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②正色训之
一、用词失范
例1:“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 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七年级上册第44页,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句中的“白驹过隙”“弹指一瞬”都是“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同时用于该句, 有叠床架屋之嫌。
例2:“不过, 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 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 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 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七年级下册第131页, 叶永烈《国宝大熊猫》)
句中的“最少”表明最低限度, 后面所用数词应为一个确数。“15~20”表示的是数的范围。该句在表意上前后矛盾。
二、注释不妥
例3:《迢迢牵牛星》下有注:“[河汉]天河。牵牛星 (俗称牛郎星) 在河东, 与河西的织女星相对。” (七年级上册第208页注释 (2) )
例4:《黄鹤楼》下有注:“[河汉]银河。” (七年级下册第104页注释 (8) )
例3和例4中, 两次“河汉”的注释前后不一, 会让学生产生困惑。
三、标点失误
例5:“随便向一个中国人提起犹太人, 我相信他首先想到纳粹的凶残和我们熟悉的那些电影片段:《索非的选择》《辛德勒名单》……” (九年级下册第76页, 铁凝《生命与和平相爱》)
我们知道, 冒号有引起下文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此处应是表解释说明, 那就造成了这样的错误理解:《索非的选择》《辛德勒名单》是电影片段。要不造成误解, 可将“《索非的选择》《辛德勒名单》”移到“片段”两字的前面, 去掉冒号。
四、编排欠当
例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 主题合成单元第四单元主题词为“小说之林”。该单元编入《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五篇课文 (详见八年级下册目录第2页) 。
《口技》之所以被列入“小说之林”这一单元, 我想恐怕是因为它出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其实, “笔记小说集”中的“小说”, 跟我们现在通常讲的“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相去甚远。因为文学题材的“小说”内容是虚构的, 而《口技》的内容是真实的, 它确切而真实地记叙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从文体角度研读, 应视作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或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笔记与小说长期处于杂糅共生的状态, “笔记小说”由此产生并为研究者普遍接受。所以, “笔记小说”虽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但我们不能忽视“笔记”与“小说”二者文体特质的差异, 不能视“笔记”为“小说”的附庸。
“语文教材的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 当今语文教材的面貌,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示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一代人的文化面貌。”目前, 课程改革已经向纵深处挺进,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一个语文人, 我们既应该感谢编者、审定者付出的大量辛劳, 也应该理解编者、审定者的苦衷———尽可能地尊重原文作者, 少改动, 更应该明白十全十美的教材很难得。我们应当尊重教材, 既不迷信、盲从, 也不袖手旁观。因为教材的建设, 不仅是编者、审定者这些专家们的事, 也应当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本份。我们面对教材, 既不“仰视”, 也不“俯视”, 而“平视之”;我们在教学时, 要“站着”教学, 而不是“跪着”教学。我们放胆为教材拭去“微尘”, 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企盼并“招引”我们的语文同仁都来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材的建设, 二是诚盼作者、编者、审定者能“有则改之”。如所言是妄语, 请一笑了之;如所言为实, 请让白璧无瑕, 让我们拥有更完美的语文教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苏教版三下语文知识点】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下语文练习二09-11
苏教版语文知识点06-17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知识点12-03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苏教版06-2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09-18
鄂教版语文三下复习资料10-13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09-08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11-04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07-07
苏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