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推荐11篇)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1

北京市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保障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和农业部《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动物诊疗机构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依法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机构,包括动物医院和动物诊所。

第三条 在本市设立的动物诊所,其动物诊疗场所使用面积(不包括兼营区域)应当不小于60平方米;在本市设立的动物医院,其动物诊疗场所使用面积(不包括兼营区域)应当不小于120平方米。

第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有布局合理的诊疗室、手术室、药房等设施。

动物诊疗机构兼营动物用品、动物食品、动物美容等项目的区域应当与上述诊疗区域合理分区,设置在独立房间内。

第五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聘用注册或者备案的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第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在显著位置公示动物诊疗许可证和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监督电话等。

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应当佩戴载有本人姓名、照片、执业地点、执业等级等内容的标牌。

第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建立病历、处方、药品、手术、住院、医疗废物处置、医源性感染控制和档案管理等诊疗管理制度。

第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部门或者人员承担诊疗活动中与动物疫病医源性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的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动物疫情报告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动物诊疗机构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向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

第二章 病历管理

第九条 病历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归档以后形成病历档案。

第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编号制度,为同一动物建立标识号码。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应当标注页码或者电子页码。

第十一条 病历书写应当符合有关动物诊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并由相应执业兽医签名。

第十二条 执业兽医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告知动物主人有权要求复制或者查阅病历。

第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严格病历管理,防止病历毁损和丢失,任何人不得随意涂改病历。

第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病历应当符合上述要求,系统应当显示实施诊疗的执业兽医的签名,并可打印纸质版本。

第三章 处方管理

第十五条 兽医处方笺应当由依法注册的执业兽医按照其注册的执业范围开具。执业兽医应当在其执业的动物诊疗机构签名留样或者专用签章备案。

第十六条 执业兽医应当根据诊疗需要,按照动物诊疗相关技术规范以及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第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使用规范的处方笺。前记包括动物诊疗机构名称、动物主人姓名、病历号、动物种类、年(月)龄、性别、体重、数量、临床诊断等;正文以Rp或R标示,分列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及休药期;后记包括开具处方执业兽医注册号(执业证书编号)和签章、开具处方日期等。

第十八条 处方笺一式三联。第一联由开具处方药的动物诊疗机构保存;第二联由兽药经营者保存;第三联由动物主人保存。

第四章 药品管理

第十九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从合法供货单位采购药品,对供货单位的资质和产品批准证明文件进行审核,并留存首次购进药品加盖供货单位印章的前述证明文件的复印件以及每批药品的供货凭证。

第二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购进和用药记录。购进记录应当载明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购入数量及日期等内容;用药记录应当可追溯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批号。

第二十一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有专用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储存药品,并按照品种、类别、用途、以及温度、湿度等储存要求,分类存放。

兽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应当分区或分柜摆放。过期、变质、被污染等药品应及时清理。

第二十二条 兽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应当由专人保管,采取双人双锁专柜保存,凭单独处方领用,建立专用账册,实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发药日期、动物主人姓名、动物种类、病历号、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开具处方执业兽医、处方编号,经办人等。

特殊药品只能用于诊疗正当需要,由执业兽医单独开具处方,并直接使用于动物,严禁非执业兽医人员使用。

废弃、过期的特殊药品应当由本单位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按照规定销毁处理。

第五章 手术管理

第二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安全用药、手术物品清点等制度,防止发生诊疗差错与事故。

第二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第二十五条 执业兽医在术前应当向动物主人书面告知手术的重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取得动物主人的同意,并签订手术协议书;术后应告知动物主人护理注意事项。

第六章 住院管理

第二十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对需要住院治疗的动物进行住院登记,并与动物主人签订住院协议。

第二十七条 患有传染病的动物应当与其他住院治疗的动物隔离饲养。

第七章 医疗废物处置

第二十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备以下医疗废物处理及暂存设备条件,并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处理。

(一)污水处理设备;

(二)暂存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的专用设备;

(三)暂存废弃的医用针、手术刀、玻璃器皿等医用锐器的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容器;

(四)暂存被动物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过期、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药品以及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等医疗废物的防渗漏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容器。

第二十九条 医疗废物的暂存设备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等安全措施,并定期消毒和清洁。

第三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或无害化处理设施运营单位签订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委托协议,并建立委托处理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医疗废物种类、数量或重量、交接时间以及经办人签名等。

第八章 医源性感染控制

第三十一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源性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动物诊疗机构消毒操作技术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第三十二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相关技术规范和规程的培训。

第三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地消毒;对诊疗室、手术室、隔离室、化验室等感染高风险区域应定期进行消毒;与动物直接接触的诊疗台等设施应当“一动物一用一消毒”。

第三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使用的进入动物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动物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第三十五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其职业安全。

第三十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源性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第九章 档案管理

第三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设置档案管理室或档案柜,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许可材料:动物诊疗许可证申请表、动物诊疗场所地理方位图、室内平面图和各功能区布局图、动物诊疗场所使用权证明、各项规章制度文本、设施设备清单;

(二)人员档案: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复印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复印件、执业兽医和服务人员的健康证明材料;

(三)病历档案:病历、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与协议、动物住院登记记录和住院协议等;

(四)各项记录:处方、药品购进、兽用毒麻药品和精神药品登记、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疫情报告和人员培训等记录。

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清晰,不得随意涂改、伪造和变造,确需修改的,应当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第三十八条 动物诊疗病历、处方、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等资料应当保存至少3年;兽用毒麻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应当保存至少5年。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2

联合监督检查组对长春地区兽药市场生产和经营环节进行了排查治理, 执法人员通过现场检查, 对在生产企业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了整改意见, 要求企业限期对缺陷项目进行整改;对在经营企业发现的问题, 现场进行了纠正, 并下达了整改意见, 要求企业限期对缺陷项目进行整改, 上报整改情况, 对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理;在生产和经营领域杜绝安全隐患发生。这次联合监督检查活动共检查兽药生产企业5家,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企业10家, 指出缺陷整改意见20条, 下达不合格项整改意见16条, 检查各类生物制品60余种, 核实了兽用毒麻类 (替代品:赛拉嗪) 药品原料药合计96公斤、成品共计176 120支 (瓶) , 未发现生产企业使用禁用原料药品, 未发现经营企业超范围经营国家强制免疫用疫苗产品, 现场检查的兽药生产企业基本能够按兽药GMP要求组织生产, 经营企业能够落实兽药GSP要求, 规范经营。

通过省市两级联合监督检查, 进一步规范了兽药市场生产经营秩序, 有力震慑了扰乱兽药市场的不法行为, 为岁末之际全省兽药市场联合执法检查树立了典范, 同时, 也对保证我省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促动作用。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3

2004年至今宽城区在兰家镇认定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2465公顷,认证无公害蔬菜品种28个,主要有大蔥、黄瓜、茄子、辣椒、番茄、马铃薯、菜豆、萝卜等。

(长春市农委监管处 供稿)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4

一、为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对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检查行为,根据《动物防疫法》及农业部《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行政执法的要求,制定本程序。

二、本程序所指的动物诊疗机构是指取得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并在规定的诊疗活动范围内开展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

三、监督检查须由两名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承担,执法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应着装整齐,须先出示《行政执法证》,说明来意。

四、监督检查内容

1、检查动物诊疗机构是否具有有效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动物诊疗许可证》是否有转让、伪造或变更的行为;选址、布局、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消毒设备是否符合规定。

2、检查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执业兽医资格证或乡村兽医登记证;是否有健康证明。

3、检查动物诊疗机构是否有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4、检查是否有使用假劣兽药及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

5、检查处方笺、病历册是否规范使用;执业兽医及乡村兽医填写的诊断书、出具的有关证明文件是否规范;病历档案是否保存3年以上。

6、检查执业兽医是否超范围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和乡村兽医是否跨区域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7、检查执业兽医或乡村兽医有无违反有关动物诊疗操作技术规范的行为;是否发现动物疫情后按规定采取了报告、隔离等控制措施;是否建立了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和疫情处置纪录。

8、检查助理执业兽医师是否有违反规定开具处方、填写诊断书和出具有关证明的行为。

9、检查动物诊疗机构兼营宠物用品、食品、美容等项目的,兼营区域与动物诊疗区域是否分别独立设置。

10、检查动物诊疗机构对场地及医疗器械是否严格消毒。

11、检查动物诊疗机构是否对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医疗废弃物(液)按要求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记录是否完全。

五、监督检查频次

1、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每半年对全省动物诊疗场所监督抽查1次。

2、各市(州)动物卫生监督所每季度对辖区内动物诊疗场所监督检查1次。

3、各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每月对辖区内动物诊疗场所监督检查1次。

六、填写监督检查记录

每次监督检查后应如实填写监督检查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检查内容。

2、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意见。

3、被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名。

江苏省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规定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对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繁荣和发展体育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实施对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

前款所称的体育经营活动,是指以健身、竞技等体育活动为内容的经营活动。但营业性文化娱乐活动除外。

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鼓励和扶持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体育经营活动,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第四条 省、市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体育工作的部门(以下统称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体育经营活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依法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体育经营者),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 鼓励体育经营者参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工作。对参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优秀运动员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体育主管部门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经营项目相适应的场所;

(二)有符合规定标准的体育器材和设施;

(三)有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四)需要配备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应当配备必要的体育专业技术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体育经营者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书面告知营业执照核发机关的`同级体育主管部门。

第九条 体育经营者书面告知体育主管部门时,应当一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经营活动可行性报告;

(二)场所、设施、器材等证明材料;

(三)所需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

(四)其他必要的相关材料。

第十条 体育经营者变更所经营体育活动的内容、场地的,应当按照第八条的规定将变更事项书面告知体育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体育经营者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保证服务质量,不得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

第十二条 在体育经营活动中从事体育技能培训、辅导、裁判、救生等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体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体育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不得聘用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上述从业人员。

第十三条 体育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应当明码标价,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第十四条 体育经营者应当做好体育设施、器材的维修保养工作,保证安全、正常使用。

体育经营者对所经营体育活动中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事项,应当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因体育经营者的原因造成损害的,体育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五条 体育经营活动产生的振动、噪声及排放的其他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环境标准。

第十六条 禁止在体育经营活动中渲染暴力、色情和封建迷信。禁止利用体育经营活动场所进行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七条 公益性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未经批准不得用于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 体育经营者对其所举办体育活动的名称、吉祥物、徽记等标志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向体育经营者索取费用和要求提供无偿服务,不得干扰正常的经营秩序。

第二十条 消费者应当遵守体育经营活动的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爱护体育设施和器材,损坏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十一条 体育主管部门应当为体育经营活动提供体育技术咨询、业务指导等服务。

第二十二条 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持法律、法规或者省人民政府规定的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 七条规定,不具备从事体育经营活动条件的,由体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体育主管部门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 八条、第 十条规定,未书面告知体育主管部门的,由体育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聘请无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体育技能培训、辅导、裁判、救生等工作的,由体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在体育经营活动中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其他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体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或者侵犯体育经营者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工作予以规范。该《规范》今日对外发布,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重大活动是指各级政府确定的具有特定规模和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以及其他重大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重大活动频繁举办。重大活动餐饮服务因人数多、层次高、影响大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保证重大活动餐饮安全,指导各地重大活动餐饮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在认真总结近年来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经验的基础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

《规范》共6章34条,强调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属地负责、分级监督的监管原则,明确了重大活动主办单位、餐饮服务提供者和监管部门的责任,规定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程序。根据《规范》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地方各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重大活动主办单位、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有效地食品安全监督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做好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重大活动主办单位主要承担六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负责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二是遴选合格的餐饮服务提供者承担保障任务;三是及时向监管部门通报重大活动相关信息;四是确保监管执法所必要的条件;五是协助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根据建议调整餐饮服务提供者;六是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时及时报告。

餐饮服务提供者为重大活动提供餐饮服务,依法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保证食品安全。在重大活动保障中,餐饮服务提供者主要承担十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建立餐饮安全管理机构,制定重大活动餐饮安全实施方案和事故应急处置方案;二是与餐饮安全监管部门签订责任承诺书;三是制定重大活动食谱并报监管部门审核;四是依法加强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采购和检验管理;五是加强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和餐饮具清洗消毒;六是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特殊需要培训;七是严格落实食品留样要求;八是不使用法律法规禁止或者不宜提供的食品;九是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时及时报告;十是配合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针对有关意见进行认真整改。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强化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管,主要承担十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建立健全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制定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二是根据重大活动特点,明确主办单位应当提供的必要条件;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监督整改;四是对承担任务的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资格审核;及时提请或要求主办单位更换不适合的餐饮服务提供者;五是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的食谱进行审定;六是选派监督员进行驻点监督,开展现场检查;七是开展餐饮加工制作现场检查;八是对重点食品及原料进行抽样检验;九是及时报告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并依法进行处置;十是及时对重大活动餐饮安全情况进行总结。

《规范》的出台,有利于明确重大活动相关各方的餐饮安全保障责任,依法强化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促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水平。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7

美国曾经指出, 在患者身上每花1美元用于健康教育服务, 就会为国家节约6美元的医疗费用开支。可见医院对广大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它来源于对临床病历的深层次发记录、分析与总结, 是有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的, 它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前提, 结合临床诊疗活动, 通过患者的亲身体会验证、传播健康知识和行为, 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医院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是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深层次改革, 是当今时代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大胆创新和转型, 此项工作在医院广泛开展, 是将治病与防病相互结合, 达到共同促进, 治病的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健康教育是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让人民通过自身的行动就将疾病拒于千里之外, 拥有健康体魄, 望远了说, 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医疗保险事业的转型、和谐社会的建设, 望近了说, 个人拥有健康身体、家庭成员健康, 家就和谐, 社会就稳定, 可以为社会多做贡献, 是利国、利民又利己的大好事业。因此医院通过对大量的诊疗活动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和提炼, 形成一套系统的资料, 对提高病人满意度、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建立健康教育档案的意义和作用

(一) 向全社会积累和提供丰富的健康教育信息资源

严格意义上讲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健康促进。何谓“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来普及健康行为和习惯, 使需求者掌握健康或康复技能, 最终达到促进人们的健康质量、促进全人类的健康质量。医疗卫生单位有丰富的健康资源、有活灵活现的健康实例、有长期保存的病历档案、有将科研与医疗全面结合的有力条件, 总结患者健康档案形成系统的健康教育档案是经过临床实践的, 它来源于临床, 实践于临床, 再服务于临床, 扩大到社会, 为社会提供健康教育有力的证据和辩证依据, 便于人们快速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胜于雄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哲理同样也适用于此。

医院在从事诊疗诊疗活动过程中, 将健康教育溶于整个医疗服务活动, 结合临床症状开具第三张处方——健康教育处方, 对患者从饮食起居到生活习惯再到康复治疗起指导作用, 同时纳入病历管理的内容, 形成健康档案, 并对其加以归类、分析、提炼、总结, 再返回到临床予以实践、检验和论证, 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 是将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全面结合的理论体系。健康教育档案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大众, 从而起到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同时向全社会提供丰富的健康教育信息资源, 指导全人类健康发展。

(二) 医院健康档案来源于临床并服务于社会, 它的社会效益不能忽视

即治病救人, 辅助治疗患者疾病, 又通过大量的、现实的临床实例分析对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予以论证, 从中起着强有说服力的作用。大量事实易于广大群体主动接受, 并付诸行动。人们通过接受健康教育、比对健康教育档案逐渐改善生活和行为习惯, 如:锻炼的最佳时间、食物配伍禁忌、饮水量掌握、人体随四季更替地域变迁的改变、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如何预防常见病症和传染病、家族病史的规避方法、康复技能和意外自救技能的学习、社会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影响等等一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能彻底改变人们的思想生活状况, 提升全民健康素质, 降低医疗费用, 减轻医保压力, 也是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行为。

二、医院建立健康教育档案的最终目的

医院通过健康教育过程提炼、总结形成档案, 既是对患者的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 也是对卫生事业、国民经济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 同时也是对今后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大胆探索和尝试, 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初见成效。现就医院建立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总结如下:

1.强化人们关注健康意识, 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

2.传播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 (基本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 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升;

3.记录临床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总结、统计病种病历, 掌握大量事实依据, 辅助医疗活动, 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

5.将治病转为防病, 对非正常的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进行预防, 为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

6.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 摒弃陋习, 养成良好习惯, 号召全社会崇尚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

7.增强健康理念, 从而理解、支持和倡导健康政策、健康环境。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兽医诊疗管理;问题;对策;管理体制;技术人员

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农业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地方的督促检查力度、争取尽早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落实到位。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改革开放之后,畜牧部门的主要力量都集中于动物检疫和防疫工作中,动物诊疗所占的比重减小。但是,兽医诊疗工作的工作量却大大增加,同时,兽药的经营权不断扩大,随着所需要的兽医诊疗人员也就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兽医诊疗队伍迅速扩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人中有畜牧站的在岗人员,有卖兽药的直接从事兽医诊疗工作的人员也有“自学成才”的人,兽医诊疗队伍冗杂,严重影响了兽医诊疗管理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养殖业的增长速度。

1.我国兽医诊疗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兽医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农业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地方的督促检查力度,争取尽早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并提出 “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

1.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

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作效率 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

1.2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

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部分在农村的基层工作人员私自把不明来源的疫苗注射到动物的体内,疫苗的质量以及注射的剂量的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部分疫苗注射之后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药物长时间在动物内,减弱了动物的免疫机能,给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解决我国兽医诊疗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进行兽医登记应该来说是农村兽医管理制度的基础。凡是在农村从事兽医诊疗人员必须到相应主管部门进行兽医人员的登记。只有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才能发放登记证,同时要加强对登记信息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农村兽医的培训,对于每一位上岗的农村兽医都必须经过考核方能持证上岗,其次,根据各农村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规划,不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兽医培训,提高农村兽医基础技能,结合职称晋升前的岗前培训。不断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让每一位兽医执证上岗,逐步强化农村兽医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兽医诊疗综合能力。

2.2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我国动物诊疗机构有1万多个,兽药生产企业1700多家,其中生物制品企业近百家,这些单位和企业,都配备有相应的兽医人员。我国有各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撑等单位兽医工作人员约26.5万人,承担着政府兽医服务职能;有64.5万名村级防疫员,协助承担着一线防疫任务。这三部分总合超过100万人。虽然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但从人员素质看,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兽医服务提出的基本要求。为此,应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针对兽医工作人员少的现状,可以适当提高农村兽医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吸引部分兽医人员向农村发展。其次可以吸引大学生兽医想农村支援,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兽医给予相应的补贴与优先政策,让农村能都吸引大学生,让毕业了的大学生愿意去农村从事兽医工作。同时,还可以吸纳中小型农场的农场主从事兽医工作,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强化兽医队伍。

2.3健全兽医工作体系

2011年12月10日,第二次全国执业兽医师考试成绩正式对外公布了。作为我国执业兽医师准入制度确立后进行全国性考试的第二年,报名人数和考试人数较第一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降幅。国家对于执业兽医师的要求,也从原先的省级扩展到全国范围。并且明确规定,从2013年开始,所有从事动物诊疗工作的兽医工作人员必须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后才可上岗。执业兽医师将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进程。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強兽医诊疗管理,对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兽医诊疗的管理,可以提升整个农村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素养,健全相应的机制。也希望相关工作者共同努力,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科]

【参考文献】

[1]王仲兵.我国兽医防疫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雷桂明.加强兽医诊疗管理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农技服务,2014(10).

[3]赵亚玲.提高我国兽医诊疗的管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

[4]赵亚玲.浅析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9

活动监督管理责任书

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活动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根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省纪委《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的精神,签订本责任书。

一、监督对象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要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其他人员参照执行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监督管理。

二、监督内容

“八小时以外”活动是指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党员在工作时间以外所从事的与职务影响相关或个人生活领域的活动。围绕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生活纪律等方面,重点监督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党员的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具体内容按照《坡头区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的实施方案》(湛坡办发[2016]2号)及以上有关规定执行。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党员“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党支部负主体责任,区教育局负监督责任。

三、教师表率

作为一名教育事业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

和政治规矩,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执行“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约束“八小时以外”的言行,管好自己、配偶、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教师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

四、附则

(一)本责任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对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党员“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不力,本人或本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出现违纪行为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二)此责任书一式两份,*****小学和教师各保存一份。

******小学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教师(签名):

****年**月**日 坡头区教育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

以外”活动监督管理

责 任 书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10

【发布日期】2007-09-25 【生效日期】2007-09-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

各相关认证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积极引导食品农产品认证舆论导向,国家认监委将以“全面加强认证认可工作 确保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题,开展为期一年的食品农产品认证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宣传方案

(一)开展连续、不间断的平面媒体宣传,形成宣传热点,提高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社会认知程度。在《中国食品报》、《中国质量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认证认可》、《认证技术》5家等媒体开辟专版或专栏,每月集中报道一次食品农产品认证情况、持续1年。并根据情况,邀请相关媒体记者赴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获证企业采访,形成更详尽的报道资料。

专版的主要内容设置包括:认证新闻、信息及相关工作动态、领导、专家、企业、消费者的观点、企业采风、人物专访、评论、认证案例、认证知识介绍等。

(二)委托相关认证机构举办不定期食品、农产品认证技术论坛,统一各相关认证机构认证审核/检查尺度,研究解决认证技术问题,提高认证结果的一致性,扩大食品、农产品认证方面宣传。

二、工作要求

(一)请各有关认证机构按照分工组织相关专家和获证企业撰写宣传稿件,严把稿件质量关,并在每个月15日前向国家认监委提供相关宣传稿件(每家认证机构每期组稿数量应不少于10篇),同时欢迎未承担组稿任务的相关认证机构积极投稿。

(二)请各有关认证机构按照分工,认真组织承办相应主题的食品农产品认证技术论坛。论坛统一以国家认监委名义举办,参与人员以相关认证机构、技术机构和获证企业人员为主,研究讨论如何提高认证有效性、一致性等相关技术问题。

(三)鼓励各相关认证机构结合国家认监委系列宣传计划,根据本机构情况积极自行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农产品认证宣传活动,共同推动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健康发展。

(四)为便于此项工作开展和联系,请各相关认证机构指定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并在2007年10月15日前将相关工作人员联系方式报送国家认监委。

注册部联系人:陈恩成 王茂华

联系电话:010-82262709 82262708

传真:010-82260757

E-mail:chenec@cnca.gov.cn

wangmh@cnca.gov.cn

办公室联系人:唐冀平

联系电话:010-82262689

传真:010-82260809

E-mail: tangjp@cnca.gov.cn

附件:1.组稿分工表

2.论坛分工表

3.联系人登记表

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诊疗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探索;民事审判;监督方式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和一百八十七条、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确立了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监督权,明确了检察机关可以对人民法院所有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机制,可以说是法律给予检察机关启动再审程序的一个最有效的监督途径。追溯检察史,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案件抗诉工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但真正开展对民事案件的监督工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存在,并应用到具体的案件中,当时的监督方式称作抗议而非现今的抗诉,可以说这是我国成立检察机关以来最早的民事检察监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事诉讼案件也随之大量涌现,人民法院审判方式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和创新,检察监督的方式方法,如果没有更多更好的改革创新或机制完善,是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的。所以,检察机关必须借助司法体制改革的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打造一套全面的、完善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才能达到理想的监督效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现状

当前,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监督方式,只局限于审判监督程序上的抗诉,而且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这是《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明确的,至于该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只是一条笼统的法律条文,没有其他具体的可操作条文或司法解释相对应,上前面提到的两条法律条文,是构成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开展民事诉讼监督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实践中执行起来存在太多制约。上述规定把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及范围,仅仅局限于对法院确有错误的民事判决、裁定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且只能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这大大地限制了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工作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如在庭审程序上、执行方面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过程进行法律监督的力度,削弱了民事法律监督工作在整个检察法律监督工作中的地位, 这与宪法确定检察机关的性质——法律监督机关是不相称的。

虽然大部分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除按规定采用抗诉的正常模式外,还采用再审检察建议书、检察意见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开展其法律监督职责,但往往收效甚微,某些措施在法律条文上还没有具体的规定,操作起来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可见,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要开展到象刑事法律监督那样的全程法律监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案源少、社会认知度低也是制约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监督的原因之一。目前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监督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靠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主要案件来源;二是各级政府、人大、司法等信访部门的转办或上级院的交办,这类案件不算很多;三是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主动求助于检察机关,而这部分的案源甚少。案源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检察机关的抗诉成功率低。自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开展以来,检察机关虽然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人民群众知道的却仍然不多,这导致民事检察工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事人对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不服的,至今还有相当部分人不知道还可以到检察院申诉。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民事检察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二是检察机关宣传的方式方法不多,人民群众难以知晓;三是检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接触群众的机会太少。这些状况也是制约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监督的一个瓶颈。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如办案周期长、程序复杂繁琐,某些司法部门不予配合等等。

二、民事诉讼监督方式的途径探讨

1.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监督方面更大的活动空间。为改变民事检察工作多年以来监督乏力的窘境,达到理想的社会监督效果,司法界、社会学者对修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检察监督条文的呼声逐渐高涨,所以,修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势在必行。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实施已经十多年了,虽然两年前曾经作过某些修改,但一些条文、规定还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的制定者也是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修订完善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使之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笔者认为,除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权以外,还应把再审检察建议、检察意见、纠正违法等诉讼监督方式列入到《民事诉讼法》的条文规定中,检察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责中才能真正有法可依。同时,应赋予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内容,如参与法院的司法调解、执行和解、督促起诉、支持起诉,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权行为直接起诉及参与诉讼的权力,这样对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案件的诉讼更为有利,使之真正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2.对民事审判活动监督应有具体的操作条文,应从立法上明确规定。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对抗诉程序的规定只有分则的4个条文,且只规定了抗诉条件、抗诉效果和抗诉后再审的启动。建议增加对具体的抗诉应当怎样操作,同级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抗,法院如何审理检察监督案件;检察、法院两家怎样配合的具体操作条文及相关实施办法。例如,检察机关可否调查取证、所调查的证据法院如何认定;什么样的监督案件可以调(借)阅法院的审判案卷等等,这是检察机关在办理具体的民事监督案件方面经常要遇到的实质性问题。至于增加对同级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的抗诉权问题,可以解决民事监督申诉案件的“倒三角”问题(即民事监督案件越往上,案件就越多),这将有效地减轻上级检察院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上级检察院集中力量办理大案、要案,或加强对下级检察院的业务指导,同时也可节省更多的司法成本。

3.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活动监督中,应在审判监督程序上可提出抗诉的监督方式基础上,再增加上诉程序的监督方式,使检察机关在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后,就有权进行抗诉,直接启动提起上诉审的法律效力。再一个就是将目前检察机关只能在事后监督变为全程监督,虽然《民事诉讼法》已经将上诉权赋予诉讼当事人,但是在法院的裁判涉及到公共利益或当事人的自身利益与案件当事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公共利益将受到损害时,某些当事人往往不提出上诉,致使公共利益最终受到损害。所以,增加检察机关上诉程序的抗诉监督方式,一是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不受到侵害;二是可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也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讼累;三是减少矛盾上交的程度,尽可能将纠纷解决在基层;四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建立一个和谐法治国家。

4.在民事案件执行方面,目前检察机关对执行监督方面还处于空白。众所周知,民事执行措施具有严厉性、强制性的特点,执行的范围日趋广泛,执行手段、执行措施名目繁多,普遍受社会上的关注,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民事执行程序也应列入检察机关监督范畴,这对及时纠正执行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和遏制司法腐败都是十分有利的。执行程序是审判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执行是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延伸,执行程序更能充分显示司法权的权威性、公正性。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财产被错误地执行,滥用强制措施执行致使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或错误执行案外人的财产、误解判决书的执行内容,该执行而不执行,或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而拒不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据此,执行程序同样应列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范畴。

上一篇:祝福老师的作文下一篇:教师下乡支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