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徐海兵)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徐海兵)(共10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徐海兵) 篇1

维新中学徐海兵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徐海兵)。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教学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徐海兵)》。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徐海兵) 篇2

在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十三年的时间里, 深感历史教学并不是“小副课”, 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 同时也感受到在历史教学中的乐趣。面对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 如何让他们对上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性, 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教学方式下,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教师大都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学生则是当听众。教师概括好重点, 强调学生都要一字不差地记住, 历史课一点新鲜感都没有。现在课改后, 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 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方法, 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 在讲三大战役时, 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 课下带学生去参观西柏坡纪念馆, 从中了解了许多有关三大战役和毛泽东等一些党的领导人的事情,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交流, 同时, 教师进行引导,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许许多多的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更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学生能够把自己身边的事物和课本联系起来,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现在的学生都生长在千变万化的新时代, 接受的思想、事物不是单一的, 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 因此, 得到的知识是千变万化的, 也是有真有假的。当然, 这些知识中包括很多的历史知识, 这就给历史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 现在的一些宫廷剧, 在内容上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要求教师告诉学生, 电视剧的内容有一些夸大, 有一些虚构, 我们不能认为电视剧的内容就是历史, 真正的历史在课本中。传统教学中, 在追求升学率下, 历史学科成为单纯的复制性学科, 记忆知识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 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 很少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例如, 从教学方法来看, 还是单一、陈旧的, 都是以教师讲课为主, 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让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 让学生都喜欢历史课,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框架来看,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是把历史知识复制给学生, 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人翁感, 这一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从教学内容来看, 历史知识有着鲜明性, 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影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 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偏重于具体内容的传授, 而不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生在做解析材料题时普遍得分很低, 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材料题相互结合, 不会迁移知识。新课改后, 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成为历史教师必须面队的一个问题。从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时, 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 告诉学生他们是爱国的, 他们是为国捐躯的, 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熟悉的人物来讲, 例如, 平山的戎冠秀, 抗日英雄王二小。这样, 学生感受到教育不是苍白的, 而是有血有肉的, 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成为一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合格教师, 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课堂学生反映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很好的洞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那一定是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有些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让几个同学来回答, 教师再进行总结。有位同学平时回答问题很积极, 但那节课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显得很沉默。下课后,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 对抗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为解决经济危机而对外进行侵略不理解, 原因是对当时的日本发生经济危机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于是, 我对如何讲这节课进行了教学反思, 改变了一些方法, 在其他班级上课时, 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反映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 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要让学生对上历史课有兴趣, 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要用一些有趣的话或有趣的故事穿插在课堂当中。如果教师所作的努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是失败的, 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课, 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例如, 教师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留一些问题,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上课时, 以小组为单位来回答问题。在课堂上, 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学生的答案有一些偏离, 而教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 没有进行有效地引导。所以,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 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 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如果教师把课准备得很好, 课堂效果也很好, 就觉得是一节好课。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自己深陷其中, 什么问题也是看不到的。但要别的教师来听一听, 就会找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从而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四、通过观摩优质课来进行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历史典故 多媒体 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臉,“莫须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很重要。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对学习有浓厚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历史事件。

四、几点建议

1.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朱永新老师曾经在《读书,让全民族精神起来》中写道:“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读书,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只有读书,才能学贯中西,博采古今,才能让学生信服,自己满意。

2.多动脑、多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师要思考,要动脑,充分考虑我的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3.多交流、多合作、多反思。伟大科学家牛顿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作为伟人都那么谦虚,我们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和同仁们好好合作,好好研讨课堂教学呢?也只有静下心来做学问,我们才能有所提升,学然后知不足,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试谈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4

一、反思教学目标, 发挥目标的导向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指挥棒”。因此, 注重教学目标有助于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和任务达标的实施。反思教学目标则是通过回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情况来检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的完成情况。

笔者以为, 反思教学目标, 主要通过如下的途径: (1) 反思目标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2) 反思目标的设计是否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和兴趣, 以体现目标的“发展性”; (3) 反思目标的设计是否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以体现目标的“主体性”。

例如, 在“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目标反思中, 笔者就课堂教学的目标实施情况做了如下的教学反思:

(1) 反思教学知识目标: (1) 东周的基本概述; (2)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具有哪些影响? (3) 战国七雄争霸给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反思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争霸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3) 反思学生的情感目标升华情况, 即让学生明白在阶级社会里战争对国家统一和人民需要和平的彼此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反思, 不仅能够帮助教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还能够有助于明确教学的导向性功能。

二、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认为, 关注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一方面, 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教学实践证明, 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 应该抓住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过程中是否激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2) 是否做到了教与学的方法多样化, 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3) 是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发展和创新; (4) 是否注重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 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

例如, 在“三国鼎立”教学反思中, 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笔者以为, 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1) 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完成情况, 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2) 反思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分析问题, 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 检查学生完成下列问题的情况: (1)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的影响; (2)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发展; (3) 三国鼎立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影响;以此来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4) 反思过程和方法对提高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促进作用。这样的教学反思, 一方面, 能够起到优化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过程和方法有效生成的作用;另一方面, 能够让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得以实现。

三、反思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新课程历史教学认为,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动力, 还能够培养他们严密的学习思维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对此, 笔者以为, 反思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 (1) 反思学生的情感表达情况, 让学生从中得到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反思是否为学生的表达搭建了合理的平台, 满足他们的情感呈现需要; (3) 反思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激活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 (4) 反思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对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高作用和效果。

总之, 注重历史教学的反思, 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还是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和技能升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教学的发展趋势, 更是教学双方健康成长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5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6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它使得教学成为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本质看做是学习者调适心理的过程,这种心理,既包括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可以从多种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包括在具体情景中所形成、与具体情景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要求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生活世界的多元理解,并通过合作性探讨建构起世界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习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主动创设开放的、充满意义和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在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历史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诚然,在历史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室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工夫。

1.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

坚持启发式教学,是历史课教学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之一。特别是在实施思想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历史课教学的总方法,是历史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近几年,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以下

条件:

(1)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

(2)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

(3)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的历史教学穿插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很重要。因为历史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会觉得,历史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如此,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历史课的动机与兴趣。不过,要贯彻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把握它在不同教学阶段上的不同要求:

(1)在阐明教材理论知识阶段,也就是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材料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这时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

(2)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阶段,即课本知识的应用。这时,我们要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应用知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

三、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贯穿课堂始终,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以便获得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与技能。这显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必然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能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历史课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我们可以主导学生自己去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提纲(搭起知识的支架),分析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和世界的意义;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我自己先行为学生制订好知识学习提纲(即知识支架),让学生带着所列问题去预习教材,并试着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参与课堂学习,以最终解决“所有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理解和世界意义的建构。

另外,研究性地完成作业也很重要,要正确发挥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的作用。时下,大部分历史教师都是把历史作业本中的参考答案直接撕掉的,这当然有一定道理。而我的做法是保留这个参考答案,让学生根据课内、课外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首先试着做完作业,再行对照订正,并在错误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也可以直接参考解答作完题目,但要求必须在作业本上分析清楚作答理由与过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效果也不错。

(作者单位 四川省隆昌县第二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徐海兵) 篇7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成因

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教学内容干巴枯燥, 需要学生死记硬背, 再加上考试开卷, 使得学生不愿学, 教师不愿教。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体制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抽去了历史的故事性、鲜活性, 使历史成为了毫无生气的“老古董”。教科书枯燥无味, 课堂上教师也只凭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讲授离学生已很遥远的事件, 即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 使得学生觉得无趣, 但为了考试只能是硬着头皮死记硬背。

2.忽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本质和功用, 只是就历史说历史, 没有通过历史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镜”, 通过古人、今人和自己的对比, 学习和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科学地“鉴往开来”,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民族责任感。

二、如何重建有“鲜活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让历史课为学生述说过去的故事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特有的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 每一段历史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要想让历史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变得生动, 让学生喜欢, 就像迷“穿越剧”一样, 教师就必须让历史“活”起来, 赋予历史活生生的“人”和“事”。为了实现此目的,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或“情节”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 教师就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相关本节课程内容的影片、歌曲和图片等创设情境, 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观上的印象。这样, 学生会饶有兴趣地等待教师将下面的故事情节展开。例如, 在讲述《秦朝的统治》时, 教师就可以借助《寻秦记》和《神话》中的部分情节来引入;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明清时期时, 教师则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首热播的电视剧《宫》或《步步惊心》的插曲作为引入。当然, 教师也可以借助图片等直观的方法来引入, 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的主体讲授阶段, 教师要事先将所讲重点内容按时间或人物串连成一个故事情节, 并将故事情节 (课程重点) 写在黑板上, 供学生记忆。然后, 教师可让一部分学生按人物或时间进行角色的扮演或者故事的编排, 而让另一部分学生根据课本来参与、校正和帮助演出。教师则在旁边进行导演和指导, 或进行解说, 把重点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双向互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3.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 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 对历史事件重现过程中所涉及违背历史的细节进行挑错, 并让学生自主回忆刚才的演出, 再结合黑板上重点内容的线索进行重视构建剧情, 最后再结合本课重点进行总结。此外, 教师还可为学生的进一步记忆和深入理解布置适当的题目。

三、历史教学中要以历史真实性为尺度, 还原历史但不能超越历史

历史教学应尽可能还原历史, 再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证据, 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还应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 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在利用情境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求实, 切忌加工, 因为历史毕竟不是“穿越剧”。

1.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认真准备, 并博览群书,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史学素养, 不能想当然, 而要重视历史证据。

2.教师应教育学生要尊重历史本来面目, 科学地认识历史, 不能片面地从自身狭隘的思想方面考虑问题。历史事实不能更改, 学生要认识历史, 要以史为镜, 避免将来重蹈历史覆辙。

3.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定位教与学, 以教为主导, 以学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扮演历史中的角色;教师则要以历史事实为剧本进行导演。这样教之有法, 学之有方, 两者相得益彰。

总体来说, 穿越剧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冲击, 它混淆了学生对历史真实性的认识, 扭曲了历史, 但它也给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指出了一些途径。因此,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这一主体, 根据时代的特色调整教学方法, 不能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历史不能重演, 但讲述历史的人、学习历史的人却可以重现历史的真实, 以示后人。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理解历史, 从而才能更好地应用历史, 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责任感, 激发爱国情感。

摘要:随着穿越剧的热映, 不少中学生痴迷于穿越剧, 改变了以往对历史学习的不屑一顾, 开始主动查阅资料。这样的反差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是促进还是冲击呢?现在的中学历史课堂为什么难以让中学生有兴趣呢?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走出误区, 让学生像迷穿越剧一样迷上历史学习呢?

关键词:穿越剧,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篇8

一、将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变成散漫

所谓自主的教学就是教师不特意告诉学生学习目标、方法、范围等等, 教师只要当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有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就会像丢进水中的海绵一样大量吸收水份。然而实际操作时, 有些教师不能把握吸引学生兴趣这一点, 学生不能被历史知识吸引就满场走神、开小差、干别的事情, 最后学生根本不会自主的思考反而变成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比如在教学初中历史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时, 教师给学生讲历史故事, 可是学生觉得太久远的历史故事自己听不懂, 反正不知道古人是怎么想的, 也不知道古人怎么生活, 那就不需要听故事了, 学生不能积极思索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无法达到。

教师要意识到, 所谓自主式的方法, 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 如果学生不能被历史知识吸引, 就不会自主的学习。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讲的历史故事, 可以使用多种方法, 比如悬念式的方法让学生心里产生一个疑问, 然后想知道过程;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觉得故事很有趣, 因此想了解后面的故事;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产生兴趣等。在学习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时, 教师可以巧设疑问:“大家觉得什么是孝?”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到讲孝道, 这时教师讲出一个春秋时代关于孝道的故事:郑庄公黄泉见母。因为学生惊奇还有这样讲孝道的方法?听完之后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很深刻, 他们了解到古人和今人的情感原来是一样的, 他们同样也很在乎亲情, 感情的共鸣让他们牢牢记住了春秋小霸王郑庄公等相关的历史概念。

二、将调动学生情感的体验变成盲从

在让学生学习历史时, 教师有时会用情感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时就会对历史产生兴趣, 愿意接受历史相关的知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情感而用煽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感情, 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共鸣, 跟着教师的想法大喊口号, 学生盲从了教师给予的观点却忽视了对历史的思考。比如在教学历史人教版初二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 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 给学生看了大量的当年日军残暴对待我国人民的纪录片、照片等, 学生看得义愤填膺, 大喊:小日本去死!教师认为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师必须意识到, 探究式的学习本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得出观点,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事情的前因后果, 自己去思考整件事的道理而不能将自己的思考结论塞给学生。

比如同样在描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 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看到日本人的残暴, 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的崛起、日本在侵略中国以前国家出现的政治与经济矛盾、中国当时的贫穷落后、长期的战争造成的中国现状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的看待历史事情, 而结论由学生自己深入思索。

三、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变成鉴赏会

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时,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已经知道用情境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讲故事、放图片、看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去学习历史知识, 但是学生在感受完情绪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历史知识了,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思考, 积极的探索, 如果学生学习历史停留在了解知识的层面上而不去积极探索知识, 那么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比如在教学初中历史人教版初一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 教师给学生观看大量的图片与多媒体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唐、宋、元、明、清时代我们国家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学生对我国留下的大量历史文化财产感到很惊叹, 这时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了解到知识了, 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然而此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了解资料, 而没有对理解的知识深入的理解, 如果此时不引导学生深入的思索, 那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等于只进行了一场很华丽的鉴赏会而失去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的学习, 就需要进一步让学生深入的思考, 教师要了解学生思考的深度、范围、方法, 只有了解学生正在进行怎样的思考才能更好的引导,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写一篇论文, 题目和论点由学生自拟, 学生通过写论文能将前面学习的资料重新整合、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积极的思索, 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时候有时还停留在方法上, 教师已经初步了解了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却忽视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积极思索。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时, 必须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 创造一切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 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摘要:新课改精神提倡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方法 自主的学习, 教师也把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进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探究式的教学虽然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可是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 (06)

[2]姚成业.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发挥[J].教育评论.2007 (04)

[3]李美丽.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2009 (09)

对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若干思考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新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故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即便明确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还是有着主导地位。故而,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教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教师需要定时定期进行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是一门较为有意义的学科,但倘若教师没有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神进行历史的学习。故而,教师需要定时定期地进行教学反思,如此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而这主要包括教师的成长经历、教学经历、教学方式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历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的相关学习。由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明确素质教育的意义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样才能积极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针对学生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教学反思,如此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意义的历史学习。对此,笔者认为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观察力,如此才能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课外的一些行为举止来进行相关的教学反思。如此,教师才能设计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进行探讨,然后根据学生的推荐选出几位代言人进行发言。这样,有效地促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与总结能力。同时,教师应针对此次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设计下堂课的教学模式。倘若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积极寻找答案,教师就可以下次沿用此类方式,而学生反应平平,教师还需要继续实践,以此找到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

三、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来进行教学反思

历史这门学科本就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故而教师要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教师还需要加大自身的阅读范围,并且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促使学生对历史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由此,教师在每进行一次教学时,都可以根据要教学的历史内容翻阅资料,寻找相关的书籍。比如,在进行《秦王扫六合》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过秦论》找出来,让学生看一下,以此导入教学。如此,不但提高了历史教学水平,并且为学生今后相关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是笔者对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所有思考,教学反思对于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当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分析,能够帮助更多的历史教师进行更好的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梁永胜.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8(04).

[2]刘为民.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方法浅析[J].学周刊,2011(04).

[3]詹航.浅谈新课标下的反思性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5).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反思 篇10

[关键词]:教育反思 教学反思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英语、数学等学科不同的难题是:轻视历史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方方面面,如教材和课时安排的频繁改动,选修课的如同虚设,历史学而无用等等。如果不在认识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很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因此我们常常学会反思,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進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科研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同时具备教研水平和科研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从事一些教育科研活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学修养的标准是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加之以德。才、学、识、德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品质,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

上一篇:树脂商业计划书下一篇: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