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党小组工作总结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9.12党小组工作总结(精选7篇)

09.12党小组工作总结 篇1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自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以来,我们泮坑、普育小学的党小组成员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规定内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坚持党的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力,使自己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注意把学习与实践、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理论学习与促进思想解放相结合,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坚持理论学习与理清工作思路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决策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学校发展及作风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思想。

(二)带领小组党员抓党建,促教学,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我们认真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制度。

1.准确理解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根据中共梅江区三角镇小学支部委员会的部署认真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我们小组的活动主题确定为“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师德师风”。我们把握好、贯穿好这一主题,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来加强学习研讨、分析解决问题。

党员教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首先统一认识,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2.牢牢把握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二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长治久安固根基,人民群众得实惠”;三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教师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通过认认真真地学习《方案》中规定的必读文件和书籍资料,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准确把握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二是带着问题学。通过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带着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三是联系实际教学。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深化对教育现状的再认识,在事关我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要与局党委形成共识。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通过召开党员教师座谈会,征求意见,认真研究,从立足长远、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完善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职工业务考核等一系列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09.12党小组工作总结 篇2

( 一) 独居老人的问题和需求分析

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突出, 老年疾病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是心理问题, 长期的独居使老人内心更加孤独, 最后是经济问题得不到改善, 使老人的生活得不到保证。所以老人需要健康维护, 生活得到照顾, 老人也需要心理健康辅导, 给他们心理更多的安慰, 同时也需要经济保障。

( 二) 小组工作对于独居老人的优势

小组工作首先是影响个人发生转变, 通过小组过程, 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其次是社会控制, 通过小组过程使独居老人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担当积极有用的社会角色。再次, 小组工作可以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最后是再社会化, 小组工作通过帮助这些独居老人建立适应社会, 来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

( 三) 小组工作方法在独居老人群体的应用

老人的需求评估和目标确定, 这样更能了解老人的状况, 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组员筛选, 一般要求小组中的老人具有蕾丝的个人目标和特征。制定小组契约, 契约一旦制定就对所有组员具有约束力, 必须得到遵守。社会工作者要有同理心, 设身处地的理解老年案主; 有主动性, 积极拉近与组员之间的关系; 有耐心, 与老人的沟通要缓慢。

二、小组工作在独居老人互助中的应用过程

( 一) 活动背景

根据对安徽省老年人口中独居老人的调查, 发现独居老人群体存在很多问题, 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下面是抽取了A区的部分独居老人组成小组来进行研究。

( 二) 组员招募

社工从该区委员会取得一些独居老人的材料, 按照资料分别走访了这些老人, 从中选取了适合这次小组活动的老人。

( 三) 小组活动目标

通过这次小组活动, 给独居老人提供更多交往和沟通的机会, 缓解独居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增强其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安享晚年。

第一节: 相互认识。

1. 目标: 互相介绍与认识, 建立和谐小组关系与氛围, 促进工作者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信任。

2. 活动: 工作者自我介绍, 说明小组活动的性质、意义等。组员逐一自我介绍, 然后工作者以游戏的形式要求每位组员介绍自己旁边的两位组员。

第二节: 分享自己。

1. 目标: 了解组员的生活状态, 加强互助小组之间的关系, 建立小组的信任感。

2. 活动: 以提问和自主发言的方式问每个成员的爱好和左右组员的家庭基本情况。分享生活状态, 组员介绍自己日常生活安排, 讨论对独居的认知。

第三节: 重新认识自我。

1. 目标: 让组员深入认识自我, 挖掘有点, 增强自信心, 同时进一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建立组员之间的互助关系。

2. 活动: 合唱歌曲《夕阳红》, 社工讲解积极意义, 组员自我剖析, 分享活动感受。V第四节: 关注周围的支持。

1. 目标: 让组员了解身边的资源, 增强组员互助信心, 巩固组员之间的互助关系。

2.活动:了解身边的爱, 游戏大转盘, 分享活动感受。

第五节:活动总结。

1. 目标: 总结小组活动, 强化小组目标, 巩固经验, 评估活动效果,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2. 活动: 组员表达对彼此的感激之情, 工作者对组员询问评估, 展望未来。

三、小组工作在独居老人互助建构应用中的评估

( 一) 小组活动的评估内容

在实际参与情况中, 有8 个老人参加; 在目标达成情况中, 每个老人都有参与和发言, 老人遇到的问题通过大家和社工的回应给予帮助, 在最后老人们都能互相认识, 变得开朗很多, 独立自主性也提高不少。

( 二) 小组的活动效果及组员反应

从活动效果来看, 组员都成长了很多, 刚来的时候他们都基本沉默不语, 后来结束的时候大家不仅熟悉, 而且都成为了好朋友, 在小组活动中组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从组员的反应上看, 组员能够接纳社工, 在活动过程中积极配合社工, 而且还不断提出建设性意见。

( 三) 小组工作的反思

一是小组工作评估的方式有待完善, 老人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 单靠五次小组活动就看到小组成员的改变不具有说服力。二是社工的实务能力有待提升, 与各个领域这件多交流, 提升专业素养。三是与组员要处好关系, 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活动, 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小组工作在独居老人群体运用中有一定优势, 建立互助小组, 给他们精神的慰籍, 解决问题。在独居老人互助建构的长期发展中, 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政的支持, 完善养老保障相关制度体系,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鼓励民间组织和机构的发展, 只有这样独居老人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独居老人的问题也日趋严峻, 本文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支撑, 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小组工作方法, 分析了小组工作在独居老人互助建构中的运用, 目的是为老人提供更多交往和沟通的机会。

关键词:独居老人,互助,小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洪英主编.小组工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1.

[2]李小英.小组工作在亲子教育中的运用[D].兰州大学, 2013.

小组工作精细化 篇3

关键词:小组工作精细化;此时此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6003605

一直以来,社会工作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以追求案主作为“人”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化的实现为终极目标。我们认为,当案主有被“助”的需要之时,也就是其关系出现问题、无法自我修复、阻碍其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时候。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在实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小组工作的开展不应该限制在“为活动而活动”,而应该找到自己发展的“精细化”道路。而在小组活动中关注“此时此地”可以成为小组活动精细化的一项选择。小组中的“此时此地”是与“彼时彼地”相对应而存在的。小组中的“此时此地”是与“彼时彼地”相对应而存在的,是由美国著名团体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出的。[1]组员通过“此时此地”真实地呈现人际互动的状态,通过当下觉察各自的模式。在小组中关注“此时此地”就是为了关注“关系”。 本文将探讨“此时此地”技术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帮助组员去察觉其关系及关系模式。

一、相关概念

(一)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2]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一种技术方法,王思斌在第二届学校社会工作暨第三届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提出“社会工作精细化道路”。本文所探讨的小组工作精细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即建立在常规小组各项工作基础之上,并且能够引导案主进行深度思考,对其行为本身进行深度挖掘,使小组更为深化细致和深入,这是一种真正能够给案主带来成长的小组。

(二)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是在治疗地(在办公室、在关系中、在“你我之间”的空间内)且在治疗当时发生的事件[2]。基本上是一种非历史性的角度,不强调(但并非抹杀)来访者的生活历史和事件的重要性。“此时此地”是与“彼时彼地”相对的,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已经被解读,带有个人主观倾向,是不可能被复原的,现实发生的是最真实的。小组工作中的“此时此地”,即不想在辅导时空内(当下小组中)处理历史,小组工作者要做的是通过对当下小组活动的观察,来得知小组成员的历史。

(三)关系

在中国,“关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它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原因、条件,关联、牵涉等。[3]当关系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学术研究时,一般用的是上面第二种含义,即把它看作是人和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对双方或多方都发生影响的“心理连接”[4]。

人是关系性存在的,而关系是情感,情感都是因事而生的,所以是通过事来理解情。这里要谈的“关系”,包括小组建立的关系、小组中导师与组员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导师之间(主辅)的关系,以及在整个小组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模式。小组工作必须做到关系层面,才是小组的目标,而建立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处理关系。

二、为什么要利用此时此地

在小组中,欧文·亚隆不强调生活历史和事件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当下、过程、结构和关系[2]。这都是我们整个小组过程呈现出来的东西。对“此时此地”的利用,是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首先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其次是小组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微型社会。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梁漱溟在谈到中国社会的“本位”问题时提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也是关系本位,“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 [5]。米切尔说:“只有在人际关系、过去和现在的织绵中,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6]。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有两个座右铭,其中一个是“关系产生治愈”,关系本身对来访者的重要治疗作用甚至超越了治疗师的理论取向。[7]2

对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者来说,人际关系具有无可非议的重要性。从任何一个专业取向出发,社会动物都是我们的内在本质,我们周围的人际环境,包括家庭亲人、学校里的老师同学、朋友及伙伴们,都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构建于生命中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人是关系性存在的,即人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由所有的关系决定。小组成员参加到小组中,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痛苦,不能与人建立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关系的产物,成长受阻源于关系障碍,复原成长前提是移除关系障碍,而小组中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帮助组员移除满意关系中的障碍。

(二)小组是一个微型社会

一个没有各种条框边界限制,能够充分信任、以自然不防御的方式自由互动的小组,能够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的社会缩影。有充裕的时间让小组成员相互认识,熟悉环境。那么他们将成为自己,小组中的互动也会像他们跟社会中现实其他人的互动一样:自然情感流露,表现出自己惯有的日常的人际关系。

随着时间推移,小组就是一个模拟的、缩影的社会,小组成员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模式带入缩影,即日常生活中的人际问题会通过“当下”,通过此时此地表现出来,呈现给组员和小组工作者,并渗入到彼此的关系之中。而这些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模式,或者说 “盲点”,往往是其自身没有察觉到的。所以,关注此时此地的缩影就是关注组员的生活状况,小组工作者的任务是通过“此时此地”让组员察觉到其关系模式。

组员在小组中可以得到彼此的情感支持,获得认知的调整,得到相应的行为训练和能力的提升,进而延伸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微型社会”实际上是将抽象的大社会具体化,就是眼前的此时此地的社会缩影,存在着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

三、利用此时此地察觉关系

总的来说,人的问题其实很多是关系问题,而关系问题总会在治疗中的“此时此地”表现出来。利用“此时此地”是为了察觉关系,而察觉关系是为了修复,即用关系来修复关系。[8]

(一)对内容的解读

小组工作者或小组导师需要对小组内容精心解读。内容指的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内容是由口头述说的清晰的字句、实质的论点和所引用的论据所构成。这里的“内容”指的是小组成员的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在小组里讨论的话题等。

寻找“此时此地”的对应事件。小组导师在小组工作中要一心三用,即,倾听内容、寻找模式、观察过程。一是听组员说什么,保持高度的专业敏感度,去倾听每句话的内容,才能够给予及时的回应。二是在谈话内容的基础之上,思考这些内容所呈现出的模式,以及模式背后是什么。三是用来观察所有的小组现场的过程。准确及时地寻找“此时此地”的对应事件,就是找到组员生活中的非适应交往,在“此时此地”的对应表现,也就是组员把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人生态互动的模式带到了小组,带到了与导师和组员的交互之中。那些经常反复出现的、固着在组员身上的特点,便是其“模式”。

鼓励组员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毫无疑问是小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组员关系的进一步建立,以及彼此得到更多的分享和成长。当然,自我暴露是建立在小组真诚、足够安全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组员的自我暴露,既要关注内容又不能忽视过程。暴露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暴露,指的是对所暴露内容的深层次暴露;而横向暴露指的是对暴露行为本身的暴露。小组导师积极引导组员自我暴露,进行情感表达。只有组员做充分的自我暴露,小组导师才能够就暴露内容进行情感分析,做深度剖析和进一步的挖掘。

(二)对过程的关注

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与整个小组过程阶段。小组的过程是与小组内容相对的,指的是小组活动发展过程中所经过的程序与阶段,主要表现为呈现出的关系或者结构,代表小组互动关系的本质。小组导师不仅仅要关注内容,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组员“如何”“为何”表达这样的内容并且用来阐释其与他人关系状况。在整个小组中,内容是血肉,而过程就像是骨骼,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小组。

利用“此时此地”,增强敏感度①。小组想要深耕,必须能够发现组员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在小组中对应的“此时此地”,即小组导师要学会“聚焦”。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就是增强敏感度,这表现在小组过程的始终。如果小组中一些重要的事情被有意地回避了,那么其他重要的事情也都会被回避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部世界,所以同一个刺激对不同的人具有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小组的每时每刻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应增强敏感度,关注组员是如何跟世界发生关系的。

对过程的关注,始于导师对小组互动中主线的理解。随着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小组的互动和对小组互动的澄清,小组导师可以协助小组聚焦于不同的方面。此时,小组导师的选择应该以小组的主题需要及组员的成长需求为导向:关注此时此地,寻求“当下”感受的需要。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导师引导小组成员觉察,并且把观察到的这个过程,用自己的视角反馈给组员,引导并帮助组员去觉察过程背后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模式以及整个小组的关系模式。

(三)重要资源——小组工作者

社会工作有着自己专业的价值观、价值理念和专业伦理,实践中也在不断探讨总结,怎样借助于工具和各种技术使服务更为标准和完善。但是很多时候,专业工作者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小组中导师最宝贵的资源——那就是社工自己。在小组过程中,小组导师要摒弃流水线式、程序化的处方,积极地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氛围。

真诚和适度的自我暴露。真诚是人性的解放,是一门超越科学原则和客观分析的“艺术”。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里这样总结:“我尽最大的努力去建立关系,我决意以诚相待,不千篇一律或墨守成规,不掩饰自己,不炫耀自己的文凭、专业学位和奖项,不让自己不懂装懂,不否认自己也会被存在的困境困扰,不拒绝回答问题,不躲在角色后面,最后,不隐藏自己的人性和脆弱”[9]。社会工作服务强调“专业关系”,它建立在积极主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10]建立真诚的关系本身就是要求小组导师放弃行使神秘和权威的权利,避免采用事先已经建构好的技术,尽量使小组导师的选择出于小组情境当时的要求,真诚地与组员一起探讨所面临的难题和人生困境。真诚也意味着自我暴露,小组成员情感表达下隐藏丰富信息,需要小组导师明智和适度的自我暴露来开发。 定格“此时此地”为中心,有利于创造一个安全和开放性的小组环境。

感受“你”的“感受”并适度表达。感觉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小组导师在小组当下的感受是无价的资料。小组过程中,导师与小组成员、组员彼此之间存在着交互,而每一个细节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在互动环节中,如果小组导师感到进入“困境”之中,那么首先要做的是察觉自己,是不是自己的“盲点”影响到组员并影响了对小组的察觉。如果不是,则去察觉组员的交互,通过“此时此地”及时准确地找到其关系模式,并以适度的方式表达,使组员有所察觉。学会以一种关怀和组员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评论,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适度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组员做了什么。

四、从“此时此地”走向“生活现实”

欧文·亚隆说,处理“此时此地”永远比处理更为抽象的或者更为追溯性的事件令人兴奋。[1,6]亲身参与到与他人的交互中,观察和分析这一交互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最好的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觉察关系、觉察自己与人相处的关系模式。“此时此地”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二者的关系近与远、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的关系。②

教授共情鼓励组员承担责任。共情是社会工作者一个重要的专业品质,同样的,小组导师帮助组员发展对他人的共情能力也十分重要。运用“此时此地”的一个假设就是小组成员缺乏成功发展和维持令人满意关系的能力,也就是不能够与他人的情感和经验产生共情。“此时此地”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为组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验共情的场所,而小组导师则扮演了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角色。“你无法教会别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发现! ”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助人自助”。[11]帮助组员对小组导师共情,帮助他们自动探索,学会从别人的窗口看问题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延展到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到生命中其他重要他人。

鼓励组员承担责任。人在困难和挫败面前,往往偏向于寻找造成此结果的外因,很少反省其内因,而这样不利于行为的改变。所以,小组导师必须帮助组员把注意力聚焦于自己,鼓励组员承担责任。在小组的“此时此地”追踪组员人际角色的形成:帮助组员察觉其他组员对其行为的看法,了解其他组员如何感受其行为,观察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其他组员对其看法,最后察觉上述如何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受。只有组员意识到他们自身对自身的痛苦负责,才会觉察只有自己可以改变处境,才能把小组习得的拓展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

小组作为生活的预演。“社会缩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组外的行为会在小组内呈现,而且组员也会把小组学到的行为带到社会环境中。为了小组建设的需要而营造的亲密关系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小组并不是生活的替代品,而是作为生活的预演。小组中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是为了培养组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在小组结束后,最重要的就是帮助组员完成与小组及组员的分离,把小组里获得的改善和提升迁移到现实生态环境中去,积极鼓励组员在家庭、工作和社区等社会环境中实验新的行为,实现适应性良好的循环。

①②引自第二届学校社会工作暨第三届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田国秀教授主持的小组工作深化工作坊讲话。

[1]欧文·亚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M].张怡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60.

[2]王卫国.姚士洪.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0(4):37-40.

[3]庄贵军.关系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管理学者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2(1):18-28.

[4]李春苗.关系协调与冲突解决[M].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2.

[6]欧文·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李鸣,李敏,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7.

[7]乔塞尔森.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M].王学富,王学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梅兰妮·克莱因, 琼·里维埃.爱·恨与修复[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9.

[9]欧文·亚隆.直视骄阳[M].张亚,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210.

[10]向羽.如何做好“深度访谈”——将社会工作技巧应用于访谈中[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15(1):55-62

[11]裴振奇.任务型小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15(6):77-83.

09.12党小组工作总结 篇4

一、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 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结合案主的需求、分析案主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小组服务方案、并能具体实施、评估小组活动效果等的操作能力, 为日后从事一线社会工作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既强调理论的学习, 又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多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 先理论, 后实践, 教学上基本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 学生实务操练为辅, 此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的传授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小组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的结合, 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中, 大多突出对理论或对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际的操作中, 弱化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部分, 致使教学过分的强调了某一部分, 过分强调理论亦或者过分强调实践运用, 前者熟悉小组工作的理论, 坐而论道, 后者容易把小组工作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做设计活动就是做游戏, 只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小组工作方法的本质规律, 两者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之, 目前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到了小组工作方法的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却不能把这些珍珠有序的串起来。

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将有助于将小组工作课程散落的珍珠有序的串起来的问题。模块化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 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内容之中, 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 是能力体现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块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 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基本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 把技能操作技术和相关理论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之间找到最佳切入点, 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通过模块教学法的实施,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学生的实务技能训练, 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

模块化教学模式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将现有理论知识分解到各个模块中, 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为此, 笔者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和小组工作课程的特点, 将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框架设计为:小组工作基本认知模块、小组工作体验模块、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小组工作技巧模块、小组工作评估模块等五个部分。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 但又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每一模块规定一个基本学时, 教学依照这些模块的内容特点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

(一) 小组工作基本认知模块

基本认知模块是小组工作课程的基础模块, 主要包括小组工作方法的概念、功能、种类、适用范围、发展历史、价值伦理、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运用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经验, 结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实际运用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形成对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认识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渴望。

(二) 小组工作体验模块

这是近距离体验小组工作方法魅力的相对独立的重点模块, 其目的是在上一模块的基础上,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阶段, 亦如教学生游泳要下水一样。在此模块对学生进行六单元的个人成长小组活动, 此模块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小组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小组, 感受小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 特别是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小组本身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理解小组工作不仅是一个结果, 也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必然经历初期的兴奋、合作、焦虑;中期的矛盾冲突、团队和谐与问题解决, 后期的能力建立以及效果巩固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小组工作带给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改变。学生写每一次小组活动个人总结, 每一次活动开始前以及结束后, 教师要结合小组工作阶段的特点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概况, 让学生有一种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感觉。这一模块, 在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结构化的小组完整过程, 一方面, 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 感悟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 体验专业性, 为后续小组工作技能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模块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以致用模块,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份合格小组计划书的撰写要求与方法。在这一模块中,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需求评估, 分析案主的问题, 科学的设定目标, 选择适合的活动。此部分教学结合案例集中教授小组工作相关理论特别是小组工作模式在小组方案制定中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能够指运用小组动力学及小组的工作等专业理论知识,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最终让学生掌握需求评估的撰写方法、理解小组活动对于小组方案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活动、设计合适的单元计划、设计评估方案等。这一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的集成模块, 也是小组工作课程学习者学习与掌握小组技能的支撑模块。

(四) 小组工作技巧模块

这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实务为主的模块, 一方面传授小组工作的基本沟通技巧;另一方面, 传授小组过程技巧。前者主要包括:支持性技巧、影响性技巧、挑战性技巧、情绪疏导技巧、体验活动带领技巧、沟通模式运用技巧、特殊组员处理技巧等。后者主要包括初始阶段、转换阶段、凝聚和谐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巩固结束阶段的相关技巧。此模块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其目的使学生充分体验并尝试运用小组工作各项技巧, 初步具备小组工作的操作技能。此模块教学过程中, 既采用实验室模拟形式, 同时, 也动员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进行课下实践, 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积极引导学生课下独立完成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新生心理成长小组的实践活动效果良好, 在小组工作技巧的学习上具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不仅增强了自信, 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 这个活动是在合作学习小组的通力配合下、在授课教师的督导下完成的。此模块的学习, 能使学生能够真在看到小组工作的作用, 并能感受到自己专业上的成长。

(五) 小组工作评估模块

小组工作评估的能力在社会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如何。评估环节是小组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然, 也是在教学中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 评估之所以单独成立一个模块是希望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让学生养成评估的意识, 掌握基本的评估设计以及基本的评估方法。此模块主要包括小组评估的概述、小组评估设计类型、评估工具的选择和资料收集分析、评估报告撰写等内容, 该模块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讲授法。通过此模块的重点训练, 将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四、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小组社会工作》课程采用了模块化教学, 从实施过程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 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并能够自觉的在课上与课下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也渐渐内化为学生专业成长的一部分。

第二,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学习, 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理论知识, 并学会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使散落的珍珠能够有序的串联起来, 在课程学习中提高了专业能力。

第三, 促进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有效的模块化教学, 需要走近学生, 需要不断的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以此进行必要的调整, 因此, 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摘要:《小组社会工作》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的选择的复杂性, 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是一线工作者的历来重视的课题。基于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困境的分析, 本文在小组社会工作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小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丁少华.小组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09.12党小组工作总结 篇5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09.12党小组工作总结 篇6

广东省政府官网5月18日挂出公告,披露前述人事动态。

除了组长、副组长,广东自贸区工作领导小组还有43名成员,其中包括:广东省编办、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国土厅等部门的“一把手”或“二把手”,“一行三会”、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等中央部委派驻地方分支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南沙、前海、横琴、招商局相关负责人。

广东自贸区的管理架构与其他三个自贸区基本相似。福建、天津、上海三个自贸区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是: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尤权;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

广东省政府公告称,广东自贸区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广东自贸区工作办公室承担,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

广东省自贸区管理办法明确,要搭建省和片区两级管理架构。除了广东自贸区工作领导小组,南沙、横琴、前海蛇口三个片区须分别依托现有管理架构设立片区管委会,负责研究制定各自片区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并承担具体改革试点任务。

09.12党小组工作总结 篇7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表现

在由高中升为大学的过程中, 大学新生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型, 大一新生处于转型初期, 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调整和适应大学生活, 因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心理等方面都出现一定程度的适应问题。

1、学习方式由填鸭式向自主型转变的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历经十几年的寒窗苦读, 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其从中学阶段的高度紧张状态一下子松懈下来, 失去升学的压力, 面对自由而空闲的生活, 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在学习方面, 中学阶段的老师会告诉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并且逼着学习, 让学生在老师填鸭式教学方式之下反复学习考试内容, 这是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 此种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人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因而此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在大学阶段, 学习及教学模式从中学时期的填鸭式向自主型方式转变。在此情况下, 很多学生容易对大学学习目标感到盲目, 不清楚自己要汲取哪些知识, 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除此之外, 在大学里, 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 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监管相对较少, 更多是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在缺乏约束的环境下, 学习生活陷入了盲目的状态, 从而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反应。

2、人际交往关系由家庭亲密关系向社会交往关系转变的适应问题

从人际交往的形式看, 进入大学后, 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由原来家庭亲密关系为主向社会交往关系为主转变。家庭属于私密领域, 家庭交往关系建立在亲情基础上, 与社会交往关系有着很大差异, 社会交往法有些在家庭中则不起作用。大学新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入大学次社会交往圈, 其中有来自不同阶层、地区、民族的学生, 交往模式就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变。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2008年下半年对部分高等院校新生进行了入学人际关系调查和测试, 其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人际关系复杂的新生比例达到49.4%, 而惧怕人际交往的比例也有近30%, 其中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表现在, 师生互动机会少、存在着宿舍小团体和各种小圈子、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的大学新生刚刚离开自己熟悉的老师、同学和学习环境,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 很多人对新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变得压抑、孤僻, 影响了正常的交往和学习。

3、生活方式由父母主导向自我控制转变的适应问题

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生活主要由父母主导, 尽管有些学生也寄宿, 但受中学管理模式的限制, 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自主性不强, 考大学、选专业以至于人生发展都听从父母安排, 学生成为父母塑造成功形象的棋子, 缺乏独立意识, 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不足。而当其进入大学后, 大部分学生远离家乡、父母, 父母对其约束减弱, 从而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加之, 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管理模式也为其提供了自由发展空间, 大到人生、职业发展, 小到大学四年学习生涯的规划, 这些都需要学生自我选择, 并对其发展阶段进行自我控制。

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对于已经习惯于被安排的生活方式的大学新年来说, 已部分地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当面对突然转变的自由环境, 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因而, 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阶段, 大学新生对于人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缺乏, 影响大学生活的适应, 以此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适应障碍。

4、心理健康方面的适应问题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得出, 从中学到大学主要是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转变存在适应障碍。对于这三方面的转变, 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顺利度过转型期。在心理素质方面, 中学时期, 父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欠缺, 父母只关心子女成绩, 而老师只顾填鸭式教学, 这无形之中则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而最近几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环境的不适应引起了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也将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新生们刚刚进到大学校园生活, 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 譬如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目不暇接, 使得很多大学新生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参与其中, 盲目的随波逐流, 产生了跟风和盲从的心理。除此之外, 新生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协调造成心理上的矛盾和失衡,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相差甚大, 进而表现出迷惑、情绪低落、缺乏热情、自卑等情绪, 影响大学生大学生涯的发展。

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实践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不仅影响其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还会影响未来的社会适应。因此, 有效地解决大学新生的大学适应障碍能促进其更好成长, 也为其今后的职业及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文章案例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介入手段, 探索小组工作在改善大学新生适应障碍中的作用, 为探索改善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障碍提供可借鉴的路径与方式。

1、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在分析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实践问题中, 首先清楚了解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从小组工作的四大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 出发, 探析小组工作方法在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中的实践。

(1) 社会目标模式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社会良知。

(2) 互惠模式, 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解模式, 其认为在助人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 治疗模式也称作预防与康复模型, 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的任务, 同时也提供个人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大学新生出现的适应障碍需要社会工作者、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并解决。

(4) 发展模式。顾名思义, 发展模式是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实践中, 其重点关注的是大学新生的发展。

2、“成长小组”的概况及实践过程

(1) 基本概况

小组成员:大学一年级新生

节数:5 (每周一节)

人数:10-15人

小组成员招募方法:在校园宣传栏张贴海报;到大一各班做宣传, 亲自邀请新生参与。

(2) 活动过程 (共为五节, 每节90分钟)

第一节:小组形成

目标:相互熟悉;初步形成归属感;制定小组规范。

内容:首先通过“无敌风火轮”、“驿站传书”等游戏帮助组员及社工之间相互认识;接着社工介绍小组目的及活动安排;然后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并制定小组规范;最后邀请组员表达小组期望。

第二节:学习适应

目标:通过社工现身说法以及与有经验的组员之间共同讨论解决学习适应问题。

内容:首先进行“猜词语”游戏活跃气氛, 导入学习适应主题;接着通过“学习困惑金字塔”让组员分享各自在学习上的困惑, 社工根据自己的经验释疑解惑或引导组员之间互相讨论并提供解决困惑的方法;最后邀请组员分享活动感受。

第三节:人际适应

目标:通过游戏和视频短片等形式帮助组员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内容:通过“瞎子走路”游戏让组员体会承担他人角色的感受及人际交往中信任感和真诚度的重要性;播放有关社交礼仪和技巧的视频短片, 引导组员分析观看短片的感受, 讨论人际交往技巧, 建议组员将本次活动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第四节:课余生活

目标:帮助组员学会合理的安排课余生活。

内容:首先通过“我的课余生活饼”游戏分享组员的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然后由社工引导各组员拟定自己的课余生活计划, 要求组员从即日起就履行计划;最后让组员分享本次活动的感受, 并提出意见。

第五节:小组结束

目标:总结小组活动内容、评估小组成效, 并帮助组员拟定大学生涯规划。

内容:小组成员在纸上写上大学四年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在小组内分享。通过分享讨论作出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 与组员总结分享小组内容, 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最后, 透过“真情邮递”游戏互道祝福和勉励。

3、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实践, 从服务过程中的小节评估以及活动后访谈调查中发现, “成长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小组成员每次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并思考每节活动的意义以及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帮助。在“成长小组”活动结束之后, 组员之间仍然保持联系, 此次活动扩展了组员的社交范围, 增强了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小组工作介入提升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功能

通过总结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实践, 探索小组工作方法在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中的功能, 为提升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寻求了更加专业化的方法, 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小组提供了竞争、合作以及平等沟通的环境

社会工作遵从“助人自助, 以人为本”的理念, 工作过程秉承平等、尊重、接纳、不评判等价值观,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 小组工作依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在小组工作过程中, 小组为组员提供了竞争、合作以及平等沟通的环境, 小组一般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因此为了完成共同点目的, 小组内各成员会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以达成目标。在合作过程中, 小组成员必须要相互沟通、讨论, 提出自己的建议, 再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这样不仅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 也有助于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整个小组而言, 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组员通过与其他组员的合作, 培养了团队精神。

2、小组提供经验交流环境, 提升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小组中, 社工往往会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促进组员交流, 以实现组员间的相互认识。例如小组组织者经常会设计一些小游戏, 邀请小组成员参加, 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组员相互交流, 从而达到提升组员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在小组环境中, 一方面可以提供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场境。小组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组员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来实现的, 组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建议等,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 提供模拟社会交往环境, 即“社会交往技能的孵化中心”。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 我们可以学会适应社会规范, 学习人际相处的技巧;另外, 小组规模有限, 而且一般人数较少, 组员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任何一个组员交流, 互相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对提升大学生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小组环境为其提供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练兵场。

3、小组环境有利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 针对社会适应问题, 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 重视对周围资源的利用, 将影响个人发展与适应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 综合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包括朋辈群体、社团、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教师、辅导员、学校其他机构等。构建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协助新生建立良好的朋辈支持系统。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团合作, 通过歌唱比赛、朗诵大赛、运动会等形式在学校内开展活动, 增强新生参与校内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 高校可加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心理课程培训。促进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新生教育中专业性的提高, 打破仅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帮助活动的限制, 让遇到适应性障碍的新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资源;

第三, 学校有关机构可以与学生家庭建立必要的互动机制, 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情况, 并定期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通过邮件、信件、电话等方式向家长反馈, 利用家庭资源共同解决学生遇到的适应问题。

总结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实践, 其在缓解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中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专业性, 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为支撑, 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教学优势, 实践表明, 小组工作方法在缓解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摘要: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 大学是大环境下的小社会。大学新生从高中转入大学后, 其面临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转换, 但与大学生活相适应的相关技能的学习还处于起始阶段, 环境的突然转变致使其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问题, 从而影响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进而影响校园和谐。文章从实证案例出发, 探讨小组工作方法在协助大学新生生活适应中的独特作用与功能, 以帮助大学新生转换角色, 改善适应性障碍, 保障校园和谐。

关键词:小组工作,新生,适应,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娟.团体社会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3]马林, 吴晓, 娜赵蕾.浅议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社会工作, 2011 (9) .

[4]方巍.论高校学生社会工作——一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策略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0) .

[5]易钢, 肖小霞.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高教探索, 2007 (11) .

上一篇:存储介质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下一篇:四步课堂教学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