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共11篇)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篇1

2006年9月福建省全面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大部分的学校在地理“必修1”和地理“必修2”两个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地理“必修3”模块的教学。“必修3”的教材编写是在“必修1”和“必修2”基础之上展开的,是对地理环境区域的研究,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重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本文作者在仔细研究地理“必修3”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地理“必修3”的教学策略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材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是在“必修1”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选择的道路,是对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应用研究。在“必修1”和“必修2”模块中虽然也有很多的案例呈现,但在呈现案例的目的、方式和时机上,“必修3”有很大的区别: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中有许多的案例,主要有例说型和例证型两种案例,在呈现的时机上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在地理原理教学之前,起情境导入的效果;也可以安排在地理原理讲述之后,起到印证地理原理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体现为案例安排在地理原理之前或者之后,和地理原理同时出现在教材的章节中。其案例呈现的目的性很明确,主要是为了解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的理解。而“必修3”的案例呈现方式和目的却有明显的不同,“必修3”教材的各个章节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是以案例为主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则是隐含在案例中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中提炼出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所以,地理“必修3”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上述“必修3”教材的特点,对于地理“必修3”的教学,其核心应当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适时铺垫地理基本原理,寻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地理问题的能力

由于地理“必修3”完全以案例的形式来探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地理的基本原理上隐含在案例中的,因此对于刚接触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它是一些案例的大汇编,内容显的有点杂乱,因此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虽然“必修3”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本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编排的,但学生无法从这许多案例中把握住其中隐含的原理,因此在教学的开始,我认为教师应当适当的铺垫地理基本原理,让案例的呈现形式同“必修1”和“必修2”一致,起印证地理基本原理的作用。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只注重对案例的分析,会让学生陷入区域研究的误区,认为掌握区域的特征是“必修3”学习的重点,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各个区域的具体的特征中。因此,在“必修3”的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本人认为不要急于介入教材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先明确本教材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是研究地理环境与区域的发展的关系,要让学生先明确地理环境是什么?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对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复习,对“必修3”的学习做必要的地理基本原理的铺垫,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地理课程标准对其学习提出的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候就不会茫然,不会陷入只记忆区域特征的误区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2、用好教材中的地图,穷尽图中信息,培养读图分析并进行迁移的能力

地理“必修3”教材的核心是通过研究区域的地理环境寻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案例的研究中提炼地理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区域发展的基本方法。案例的呈现体现了不同的区域环境特征,许多是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从地图中穷尽地图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从地图中获得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节的教学中,对“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一图,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入手,从纬度位置判断其所处的热量带,从海陆位置判断其水分的状况,再从地形状况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中得出西北地区总体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西北地区的轮廓特征,从而得出干旱程度的差别是从东到西是越来越干旱,得出区域的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指出地理事物分布的地带性特征并分析原因。然后再指导学生观察西北干旱地区的非地带性现象的存在。这样本部分的知识点的教学基本撇开了课文的繁杂描述,围绕一张地图,从图中获得了所需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为以后的区域地理地图的分析打下了基础,有利于读图能力的迁移。

3、利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章节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 思维导图就是要求学生把对问题分析的思维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类似于计算机中对文件的管理是用目录树的形式管理的。思维导图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思维的方向和方法,对问题的研究可以较为深入和开拓。由于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每一节的案例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的中心。因此,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确章节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先撇开书本,设想本章节围绕本主题可能研究的 内容和方向,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描述出来,然后再回到教材,对比分析,这样学生更加容易从中掌握区域研究的方法,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例如在《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为例》,让学生从本节主题“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入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在作业纸上画出对于本主题可能阐述的方向的思维过程,以类似目录树的形式表达在作业纸中,然后教师通过调板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合作,加以指导,最后通过阅读教材,与教材进行对比,来达成课程目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的培养,“授人与渔”,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很容易进行方法上的迁移。课程标准更多的强调学生“ 经历了什么”、“ 体会了什么”、“ 感受了什么”。通过这种体验性目标,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精心设计活动,呈现新案例,培养学生活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材只能是一个案例,一个信息的载体,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所以要求教师能对原创教材进行提升。教师可以自己去开发或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的信息和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其目标都是为了达成课程标准,而要了解学生是否在课程的学习中达成了目标,就应当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必修3”的评价,又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其评价的重点并不在于对课文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时,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栏目,一些活动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案例的呈现。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内容的精心组织,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运用已有的方法储备来解决新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呈现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选的案例来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位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最终取决于它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特点、教师扬长避短和教学效果的体现程度上,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而开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以上笔者所谈只是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希望笔者的一点看法能为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做一点卑微的贡献。

论文题目: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作 者: 张朝飞

作者简介:199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大学本

科,中学一级教师,曾任仙游度尾中学年段长、教研组长,现任仙游一中年段长。2003年获莆田市“高考园丁奖”。

工作单位: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现状,应用

案例教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一个比较成熟的过程, 国外很多国家将案例教学方式用在教育, 商业等很多领域。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们国家的案例教学起步较晚, 现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在一个快速吸收新事物的阶段, 对接触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浓烈, 合适的案例教学, 符合青少年的成长心理, 且容易被理解接受,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青睐, 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进行案例教学, 而在教材中也多处涉及地理案例。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必修3 为例

1. 我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地理教育总的来说, 发展比较缓慢, 案例教学, 在我国正式引入, 时间短, 学术专著不多。新课程改革后, 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使得教育教学进入素质教学的轨道[2]。由于国内案例教学活动开展的不够普遍, 资源开发不足, 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也不是很全面, 没有理解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这方面我们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理论研究过多, 实际研究太少, 第二, 通用型的教材案例多于特定型。第三, 历史文献多于实践。

2. 经典案例教学———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科技不断飞速发展, 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拓宽,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去讲去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过于呆板, 因而要从日常生活中抽取一些易懂的典型要素, 通过一些基本的基础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3]。在高中地理教材, 人教版必修3教材中, 其中有众多的案例, 案例贯穿整本教材, 理论部分通过案例解释, 直观的呈现在了学习者面前, 其案例的呈现方式比较多样化, 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其内容页凸显出了地区地理学习的特殊性。在案例中细化内容, 在不同的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案例, 例如,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的第三章中, 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文时, 配了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的副标题, 其中以“田纳西河流域”为正文栏目的案例, “阿斯旺大坝是否应该兴建”, 为问题研究栏目的案例, 以一个具体的实例, 全面综合的探究了流域综合开发的相关内容。

三、案例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1. 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案例教学过程中, 通过老师的引导, 学生积极性增加, 并且有兴趣去思考问题, 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探究理解。使得学生把呆板的书本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 便于记忆。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对于案例问题教师进行引申和扩展,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拟定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1) 能达到教学目的性。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例如:课本中出现, 让学生结合家乡的具体环境问题案例理解什么是人文环境, 教师在编写案例的时候就要明确, 案例内容, 教学过程实施, 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去展开。高中地理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 而且具有直观, 形象, 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得深化, 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交流互动,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 能达到教学启发性。在案例教学中的典型事例, 都是为了解释或者说明一个问题而设立的, 对于这些问题,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 主动去体验理解。并分析找出来问题本质, 能找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能达到教学实际性。教学案例一般都是教师, 经过查阅资料, 实地调查等方式得出结论, 再经过精心的探究之后编写出来的, 案例的本质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 对于案例的设计和问题, 相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4]。这样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参与的热情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文时, 其中的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选取的案例是亚马孙热带雨林, 课文选取这个案例, 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个方面内容的兴趣, 以此更好的去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学习, 同时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更好的掌握有关森林保护的相关内容。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是一种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 案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效率更高, 实效性更强。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我国的案例教学也将会逐渐分阶段分地区的普及, 这是一个探索创新的模式, 需要更多教师学生加入去实践。总之,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处于一个不成熟阶段, 许多细节以及问题还需要实践中去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随着教委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日趋成熟, 其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与学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贾遂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2]王晓芹.高中地理典型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宋勇.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篇3

概率是近几年来高中数学新增内容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中热点之一。因为概率的内容更能容易体现数学的实用性,鲜活的有关概率的例题、练习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同时也极易通过学生熟知的现实例子,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

二、教材分析

课标明确要求: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教学中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还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的使用计算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更好的体会统计思想和概率的意义。

教材中,概率作为模块3的一章内容出现,分三大节内容:3.1随机事件的概率;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教材中较完整系统地对统计概率,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三个方面的编写,学生更容易全面了解和把握,开阔了对概率概念理解的视野,新教材中涉及到的例子比旧教材更典型、鲜活、更具有时代性,除了典型的纸硬币正反面试验、掷骰子试验、彩票摸奖等例子,还增添了降雨概率、遗传基因、密码破译等更接近生活实践的概率应用实例。新教材是在没有学习排列组合有关内容背景下,安排概率内容,所以内容编排上尽可能避开过多运用排列组合数公式的题目,重点放在对概率概念整体上的理解《新课标》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力图把死板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知识。

三、多媒体将概率知识形象化

傳统教学中,学生较难真正理解概率的有关概念,因为他们对这种“不确定”型数学思维缺乏真切体验,而传统中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无法进行大量计算和演示,已显落后,而多媒体课件及其他软件应用,科学计算器的应用,更能直观形象易操作的让学生理解有关概率知识,发挥出了很大优势。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通过本章的教学,对教学成绩和学生测试以及学生接受情况分析,充分理解课改精神,提高教学水平,革新教学手段,应对自己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要较深入钻研教学软件、计算器使用,有关课件制作的学习,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武器。不断扩充、深入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灵活的对教学内容删减或补充。

1.突出统计与概率的意义,强调其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本学段的学生对现实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一种极好的动力,教学时,应着重于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提供丰富的、反映统计与概率思想方法的探索素材,引导他们把对统计与概率的探索从日常生活发展到现实社会和科学技术中感兴趣的领域.如在统计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以下的例子:根据往年本地统一阶段时间的气温记录,预测下一年本地这段时间的气温情况;根据对公共汽车不同时间客流量的统计,合理地安排发车等等。

2.加强对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即从随机现象中研究其规律.它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可操作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逐步体会概率的意义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还可以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如“中奖率为1/1000的彩票,买1000张一定中奖”“若干个人抓阄,先抓和后抓,抓中的可能性不一样”等等。)。

古典概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其特征:实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并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概率知识时,应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实验、观察、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和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等相关内容,如在教学概率的统计定义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两个实验,连续掷两个硬币的实验与边框中有放回的摸球实验,通过观察与分析、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对新教材编排的一点建议

望新教材编写上,能及时全面多样化配置教师用书,使教师更方便地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增加课后习题练习的数量,使教师和不同层次学生更能灵活的选择取舍。在题目编写上加大选择填空题的数量,编排一定数量、难度不同的成套单元测试试题,尽可能从题目题量、题型上与高考同步,使学校教师、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教材。另外,旧教材中相互独立事件,独立性重复试验概率内容可适当编排为选学内容。

以上几方面是自己对本章概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多请同仁指正。

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必修一) 篇4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二、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故确定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本课时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五、说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篇6

一、全局性教学地位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 位于教材中的第一章节“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 属于一个衔接环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 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等。本节教学重要教学难点为太阳活动 (黑子和耀斑) 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行为。此节教学内容作为高中生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后的第二课时,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进而树立自我的地理思维。而在此节学习活动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 对于地理教材中的太阳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地理教师的新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此, 此内容不仅是地理教材中“行星地球”这一章节中的基础内容, 同时也是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

(一) 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 地理知识内在隐含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 主要是以“为地球供应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主要知识框架。在教材引言中就运用图片来进行描述, 从生活、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为其供应出的相关能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扩展其实际案例, 来进一步论述其他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 进而全面掌握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的相关学习内容。于此同时, 地理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 以此作为实际学习材料让班级中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 进而充分的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内相关知识。

(2) 地理学习能力框架

当前阶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地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 并结合教材中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一学习知识, 进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 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查阅学习资料,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运用两种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知识转换能力, 学生同时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 通过有效的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全面的掌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相关知识, 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 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1) 叙述性质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 作为构建地理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内容, 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依据, 同时也是对地理相关专业理论、地理知识潜在规律以及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具体文字表述,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文及图表型教学资料等。在进行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 教材正文中描述了当前阶段中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的地理界定等, 其叙述语言十分简洁易懂, 并通过配合相关的图片教学资源, 充分的进行阐述了其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这一内容时, 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叙述性课文的教学内容, 进行梳理其中潜在的学习规律,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学生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习, 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厌倦情绪, 同时极大的树立了自我的学习信心, 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作为当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下的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节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全方位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合理的应用此内容, 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进而高效的达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简单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教材内容的编制是严格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 并充分结合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 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侧重点, 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文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作为实际案例, 进行深入的解析此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教学地位、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此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掌握其教学内容, 同时进一步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参考文献

[1]白雪, 宋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J].学周刊, 2014.16:80-81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篇7

关键词:影视资源;问题研究;媒介地理

引言

“问题研究”部分是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对本章知识的学习起辅助作用,以期帮助学生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形成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研究与本章的知识在组织和实施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问题研究部分,以章节知识为基础,给学生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给定信息和搜集的资料,分析问题,进行创造性研究,强调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主动性。给定信息的有限性,学生认识的局限性,问题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而教师以科普的形式,通过讲解相关概况的方式补充相关信息,又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如何既能有效调动学生开展“问题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真正达到“问题研究”的目的呢?本人提出教师利用影视资源开展研究活动,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对“问题研究”进行分类教学,改编“问题研究”的策略。

1.利用影视资源开展教学相关理论阐释

(1)、视听教育理论 该理论提出“经验之塔”理论,在该金字塔中,教学法在金字塔中自下而上可分为实践经验法(如活动、设计),观察经验法(如电影电视、见习观摩),抽象经验法(如语言符号、视觉符号),采取的学习方式越靠下,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好,即做的经验和观察的经验要比抽象的经验所产生的学习效果要更好。

(2)、媒介地理学理论 当今社会,让公众了解科学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结论的产生才是最有效的科普方式。很多影视节目,如BBC的纪录片,地理中国栏目,都是以一种记者亲历的方式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和揭示,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这是传统单一的口述方式很难达到的。

(3)、传播学理论 媒介是对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延伸,把遥远的事物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们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应用影视资源开展“问题研究”,能够让学生超越时空阻隔,通过视听,直观、生动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基本概况,在“跟踪调查”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了解科学知识的始末,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讨论,动脑、动手,从而高效地完成研究活动,达到真正的巩固、拓展、延伸、运用章节知识的目的。

因此,利用影视资源开展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活动大有益处。附表展示了必修教材每章的“问题研究”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影视资源。

2.高中地理人教版“问题研究”分类及其改编

(1)、“问题研究”的分类 人民教育出版社杨爱玲博士按照研究的设计类型,将“问题研究”分为①畅想型,②反思型,③论证型,④分析型。教材中16个活动类型按此序号标识在附表中。同一类型的“问题研究”,教师可重点讲解示范一个,其他部分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影视资源和资料触类旁通进行学习。

(2)、“问题研究”的改编 教师也可以根据辅助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对过难、过易和不符合学生探究热情的研究做相应的改编、更换等处理(处理意见见附表),灵活安排,适当取舍。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探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由于生源地的不一致,课堂探究的可操控性差,若改为一个具体地区,如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如何发展,既能便于学生交流讨论,也便于教师操作和把控。再如,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的协调发展,这一章是对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和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的总结和升华,最终归结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主题上,而书中缺乏对人地关系比较全面综合反映的案例,本章的“问题研究”是“绿色食品知多少”,这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探究性和趣味性不强,故需要对此研究进行更换。

3.小结

利用影视资源开展“问题研究”,能够把综合复杂的地理事物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通过对“问题研究”的分类和改编,能很好地辅助地理教学,帮助学生全方面地梳理人地关系,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因此,对“问题研究”进行归类和改编,利用影视资源实施教学是有效开展“问题研究”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余培刚.高中地理“问题研究”的功能及其教学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3,5.

[2]魏巍.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设计与实施有效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5.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篇8

3(人教版)

章末过关检测卷(三)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5分×11=55分)

“煤”变“油”的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据此完成1~3题。

1.煤炭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A.放射性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酸雾和粉尘

D.重金属污染

2.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项目,是因为()

①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 ②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 ③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④我国煤炭资源过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我国的“煤”变“油”项目应布局于()

A.山西、内蒙古、陕西

B.北京、天津、上海、广州

C.湖南、四川、贵州

D.新疆、青海、西藏

1~3.解析:第1题,煤炭中含有硫元素,在燃烧后会产生硫氧化合物,从而形成酸雨、酸雾和粉尘污染。第2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燃油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启动“煤”变“油”项目后,可以增大石油比重,从而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第3题,我国“煤”变“油”项目应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

答案:1.C 2.A 3.A

读下图,完成4~5题。

4.据图所示,山西省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①山西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酸雨区 ②土地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 ③灰霾天数增加 ④日照时数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造成山东省能源产出平均比重大,但废气排放平均强度较低的原因是()

①拥有较丰富的石油资源 ②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③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④高新科技企业的比重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5.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山西省的能源产出平均比重最大,废气排放的平均强度也较高,它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地,所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粉尘,因此可能会使当地灰霾天数增加,日照时数减少;煤炭的开采可能会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剧;因该地的降水较少,并没有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酸雨区。第5题,山东能源产出平均比重大,但废气排放平均强度较低,和能源的构成及利用率有关:石油资源丰富,技术水平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高。

答案:4.C 5.A

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据此完成6~7题。

6.上图为2012年欧洲四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图,其中最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将有利于()

A.减少灰霾天气

B.减少紫外线辐射

C.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D.消除酸雨危害

答案:6.C

7.A

在决定建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变化,主要是河口渔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海水侵蚀加重等。读“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回答8~9题。

8.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A.发电

B.航运

C.灌溉

D.防洪

9.年泄洪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是

()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稀少

D.阿斯旺工程上游农业发达,取水量较大

8~9.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的开发。第8题,阿斯旺大坝建在尼罗河上,其下游流经沙漠地区,降水量少,河流支流少,水源短缺。因此,阿斯旺大坝首要目标是灌溉,解决其下游的农业缺水问题。第9题,三峡工程位于我国长江干流,流域内降水量大,水量丰富。而阿斯旺大坝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少。

答案:8.C 9.C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11.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11.解析:本题组考查某流域内土地利用情况。第10题,通过图例仔细比对:林地后期增加;增幅与减幅均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旱地;总体上看,流域内生态环境好转,归功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第11题,图例分析可知,灌丛草地增多,生态转好;裸岩地减少,生态转好。

答案:10.D 11.B

二、综合题(共45分)

12.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3分)

(2)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下列两套方案(见下图)。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要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采取哪些措施?(8分)

(3)该流域沿岸工业城市密集,可能给黄河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2分)

(4)作为煤炭输出地的晋、陕、内蒙古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7分)

解析:本题考查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及环境问题。第(1)题,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实现了梯级开发。分析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落差与流量两方面分析。第(2)题,经济效益高低与产业链长短有关,资源的合理开发主要从综合利用的角度去思考。第(3)题,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去分析。第(4)题,煤炭输出地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应从技术、生物措施两方面去思考。

答案:(1)水能 河流落差大、径流量较大(3分)

(2)方案②。(2分)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实行清洁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6分)

(3)有利于对该河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大量排污会加剧河水的污染;增加河水的使用量,易引发河流中下游出现断流。(2分)

(4)问题: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及道路的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破坏;燃煤、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发展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地面塌陷,引发地质灾害;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答其中4点得4分)措施:矿区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在生产环节中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回答)(3分)。

13.读意大利波河流域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波河流域图

材料二 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常发生大洪水,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该河流中下游流经著名的波河大平原(该平原西部和北部接高大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南临亚平宁山脉),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多在其一些支流上游兴建水利工程。波河中下游含沙量高,河道蜿蜒曲折,极易淤塞,现在河口三角洲每年新增土地约81公顷。

(1)试述图示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5分)

(2)简述波河流域的水系特征。(5分)

(3)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试分析其原因。(7分)

(4)对波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出你的建议。(8分)

答案:(1)沿河分布;沿海分布;

(2)干流较长,自西向东流;支流众多,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流域面积较大;干、支流河床比降大。

(3)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支流得到冰雪融水补给,形成汛期;冬春季节,大部分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波河(发源于亚平宁山脉的支流)得到雨水补给,径流丰富。所以波河的丰水期持续时间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

初探人教版选修3的教学内容分析 篇9

【关键词】人教版选修3 教学内容 分析

一、朝鲜战争一课

新教材的内容虽然简洁,但仔细分析,它的内容阐述不够详实。笔者在此作一补充分析。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正义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这是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 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 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位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 000余人。

几方面数字汇总,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方面所确认的最低人员损失统计数字是:联合国军队的人员损失在58万人以上。而这个数位中,估计由中国军队造成的损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万人以上。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的人员损失也大致相当。这在联合国军火力强度高於中国军队十多倍,技术条件又远远超过中国军队的情况下,仅就伤亡对比来看,中国军队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战斗效能,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与中国军队交过手的美军将领们是承认的。这场战争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些牺牲的烈士,其中也包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他们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三千里江山的和平和祖国的安宁。祖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二、越南战争一课

首先,有误的史实仍然继续使用,特别明显的就是课文所说的1968年北越的“新春攻势”歼灭美军和南越军队15万的说法,实际情况是北越损失惨重,美军伤亡1000余人,但是这次攻势对美国人的心里震撼是巨大的,它加剧了美利坚的分裂,更多的美国人反对越战。北越输了军事,赢了政治。

其次,在叙述越南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回避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没有直接在北越境内发动地面进攻,而把战场局限在南方?实际情况是中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后,中美一直秘密保持联络,中国警告美国不要越过北纬十七度,否则中国将直接出兵,因为朝鲜战争的惨痛教训,美国一直没有越过北纬十七度对北越发动地面进攻。

第三,关于美越达成协议的叙述过于模糊,略去了中国和苏联的作用,实际上是中国和苏联向北越施加压力,加之北越1972年夏季攻势被美国空军和南越击溃,损失惨重,才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总之,越南战争是冷战的产物,北越最终取得胜利,是在中国和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取得的,是社会主义阵营联合起来取得的胜利。

三、关于中东问题,教材的叙述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关于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叙述过于简单。一战结束以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出于巩固在中东的统治地位的需要,极力拉拢阿拉伯国家,对犹太人实行诸多限制。美国历来对犹太人十分支持和同情,犹太人在美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有重要影响。美国首先迫使英国同意准许10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紧接着又默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制造恐怖活动,迫使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递交联合国,苏联也希望把英法势力排挤出中东,因此在美苏的操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根据该方案,犹太人占据了57﹪的领土,而人口占多数的阿拉伯人只占43﹪的领土。此方案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成立。第二天,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宣战,巴勒斯坦战争爆发。

其次,对“六五战争”和“十月战争”的叙述不够完整。在“六五战争”爆发前,美国逐渐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苏联趁机向中东渗透,向阿拉伯国家出售武器。与此同时,阿以冲突也不断升级。在这样的情况下,约翰逊不希望阿以爆发新的战争,在给以色列总理的信中,约翰逊警告以色列,美国不会支持以色列轻率的或单方面的行动。在致纳塞尔的信中,约翰逊希望他铭记对埃及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责任,避免与以色列对抗。但是阿以双方的一系列行动最终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除向以色列提供先进武器和情报外,还直接从空军现役部队抽调了1000名“支援人员”充实到以色列空军中。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打败了由苏联支持的阿拉伯国家。在“十月战争”初期,以色列猝不及防,损失惨重,美国对以色列鼎力相助,才使其转危为安。第四次中东战争对阿以双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使阿拉伯阵营发生分化。埃及总统萨达特开始放弃前任领导的大阿拉伯主义,更多关注本国的利益,因为他认为:阿拉伯人不可能通过战争消灭以色列和收复被占领土。道理很简单,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坚定地支持以色列,而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却不愿意全心全意支持阿拉伯人。因此,萨达特不顾阿拉伯世界的反对,依然与以色列签署合约,埃以结束了敌对。其次,它使以色列认识到自身不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开始考虑和平手段来巩固自身安全。同时,埃以结束对抗后,以色列的处境大为改观,其它阿拉伯国家已无力消灭以色列收复被占领土,开始放弃了把犹太人赶入大海的目标,转而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

此类细节性的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是,瑕不掩瑜,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在总体上仍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教材,相信随着再版时的修订,它一定会克服不足和弊病,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中共党史研究,2000,(2):72.

[2]范子平.假如抗美援朝战争在1951年初结束.昨日回放,2008.

[3]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5.

[4]William B.Quandt:Peace Process:American Diplomacy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since1967,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28.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篇10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44分)图1地区全年炎热干旱,昼夜温差大。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4题。

1.该地区全年炎热,原因是图2中的()A.①强②弱

C.③强④强

2.影响该地区气候的风带或气压带是()A.赤道低压带 C.西风带

3.能示意该地区昼夜温差情况的是()

B.副热带高压带 D.东南信风带 B.①强③弱 D.②强④弱

4.当地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裹头巾,这种着装更便于()A.散热、防风沙 C.接受“日光浴”

B.驱寒保暖 D.穿着和运动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可能位于()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6.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有关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①>③ C.④<② 8.此季节()①我国北方地区多沙尘天气 ②我国南方地区多雷雨天气 ③我国西南地区地震灾害多发 ④我国台湾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A.①③

C.①②

如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B.②④ D.③④ B.①<② D.④>③

9.图中代表东北信风的是()A.甲

C.丙

10.有关R、Q、P三地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R处为锋面雨 B.Q处为对流雨

C.P处降水少的原因是气流下沉增温 D.R处降水多的原因是受高气压控制

11.(2017·汕头金山中学期末)读“三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三个城市共同的气候特点()

B.乙 D.丁

A.夏季高温多雨 C.冬季寒冷干燥

B.终年高温多雨 D.全年温和湿润

(2017·山西原平期末)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A.③和⑤

C.①和⑦

13.对图示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B.④和⑧ D.②和⑥

.白天①地气温大于②地 B.城市出现晴朗天气 C.②地气温未来会升高 D.⑤⑧两地有连续性降水 14.图甲表示的锋面系统是()A.冷锋 C.准静止锋

读某种气压系统气流运动示意图,回答15~16题。

B.暖锋 D.锋面气旋

15.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近地面该气压系统分别属于()A.北半球、高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16.该种天气系统出现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正确的是()A.1月 地中海 C.7月 蒙古

B.7月 夏威夷群岛 D.1月 冰岛

(2017·内蒙古赤峰期末)右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17~19题。

17.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A.反气旋造成 C.冷锋造成

18.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A.气流下沉造成 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B.气旋造成D.暖锋造成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19.此系统易造成()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2017·重庆期末)下图是甲乙两地天气系统分别从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气压统计形成的图像。读图,完成20~22题。

20.甲乙两天气系统分别可能是()A.气旋 冷锋 C.反气旋 暖锋

B.气旋 锋面 D.反气旋 准静止锋

21.如果甲天气系统达到非常强大的程度,则会出现()A.暴雨 C.寒潮

B.干旱 D.地震

22.如果乙系统出现时天气表现为大风、降温特点,则该天气系统是()A.冷锋 C.气旋

B.暖锋 D.反气旋

第Ⅱ卷(综合题,共56分)

二、综合题(共56分)23.(14分)(2017·辽宁大石桥二中质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此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的大气环流图,B、C在近地面,A、D在高空,那么B是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形成原因是________原因,②风带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是终年盛行②形成的。(4分)

如果此图表示南亚季风环流,B处是印度洋,C处是南亚大陆,那么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季,②的风向为________季风。该季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________(北或南)移,简述该季风②风的成因。(6分)(3)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地区夏季的季风环流,那么表示海洋的是________(用字母填空),②的风向为________季风。此季节________ 气压带被出现在陆地上的________(高压,低压)切断,使该气压带保留在了海洋上。(4分)

24.(14分)(2017·福州文博中学期末)读12月16日14:00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为________(天气系统),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气流作________(填“顺”或“逆”)时针________运动,垂直方向上中心区气流作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运动,受该天气系统控制,该地多________天气。(5分)(2)乙附近虚线处为锋面系统,则可判断乙附近为________(填“冷锋”或“暖锋”),此刻,A、B两地可能发生降水的是________地。(4分)(3)此时,郑州和西安两城市比较,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25.(14分)(2017·山东泗水月考)读“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2分)(3)图中的四幅气候资料图中,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图________。这表明乙地的气候与甲、丙相比有细微的差别,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图中甲、丙两个气候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4分)

26.(14分)(2017·广东惠州一中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4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材料二:西安市气候资料图。

(1)雅典的气候特征怎样,并分析其成因?(4分)

(2)古代乘船从广州到新加坡,选择哪个季节出发较合适?试分析原因?(4分)

与西安(34°16′N,108°57′E)比,鹿特丹(51°55′N,4°29′E)气候有何特征?鹿特丹纬度比西安高但最冷月气温比西安高,试分析原因?(6分)

答案与解析

1.A 由图可看出,图示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所以全年炎热,故A项正确。

2.B 热带沙漠气候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项正确。

3.D 该地区晴天多,白天、夜晚都是晴天,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昼夜温差大,D项正确。

4.A 当地人们喜欢身着宽松的长袍、裹头巾,这种着装更便于散热、防风沙,A项正确。5.D 图中冬季气温值在-4℃~0℃之间,较寒冷,应位于40°N大陆东岸。

6.A 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易形成上升气流,又由于城市中固体尘埃多,故水汽易凝结。但由于城区气温比郊区高,故降雪的可能性比郊区小,故A项正确。

7.D ③地海拔低于①,气压值③>①,同理气压值④>②,①、②海拔高度相同,①地等压面向上弯曲,②地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值①>②,图中④处应为高气压,③处应为低气压,故气压值④>③。

8.B 该季节大陆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中形成高气压,此时北半球为夏季,据此分析可知B项正确。

9.D 丁在北半球低纬度,由副热带高压流向赤道低压,为东北信风。

10.C R处降水是由于气流上升运动,为对流雨;Q处降水是由于锋面活动,使暖湿气流沿锋面上升,为锋面雨;R处降水多是由于受赤道低压影响,故A、B、D三项均错。P处位于30°N,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11.A 读图,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孟买最冷月气温大于15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上海夏季高温多雨,最冷月气温大于0 ℃,冬季温和少雨;北京夏季高温多雨,最冷月气温小于0 ℃,冬季寒冷干燥。三城市共同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A项正确。

12.C 图甲中①点受暖气团控制,图乙中⑦、⑧点受暖气团控制,故C项正确。

13.A 白天①地为晴天,②地为阴雨天气,①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故白天①地气温大于②地,A项正确;城市位于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为阴雨天气,B项错误;②地受冷锋影响,冷锋过境后,气温会下降,C项错误;⑤地位于冷锋锋后,有降水,但不是连续性降水,暖锋带来连续性降水天气,⑧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D项错误。

14.A 由图甲可知,图中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运动,图甲表示的天气系统为冷锋,A项正确。15.A 图中气压场中心区气流下沉,地面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且呈现顺时针方向,地转偏向力向右偏,为北半球反气旋。

16.B 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7月份,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故B项正确。

17.C 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形成降水,并造成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故该天气系统为冷锋,C项正确。

.D 冷锋天气系统中,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运动,冷气团插入暖气团前缘,暖气团被迫沿锋面抬升,从而成云致雨。故D项正确。

19.B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造成的,A项错误;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是由冷锋造成的,B项正确;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海洋气旋造成的,C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由西太平洋副高控制形成的,D项错误。

20.B 由图可看出,甲为低压,即气旋,乙天气系统气压值高的部分由冷气团控制,气压值低的部分由暖气团控制,故乙为锋面系统。故B项正确。

21.A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天气系统为气旋,其达到非常强大的程度,则形成台风,会造成狂风暴雨天气,B项正确。

22.A 乙系统为锋面系统,冷锋过境时能造成大风、降温天气,故该天气系统为冷锋,A项正确。

23.(1)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 西南风 温带海洋性(2)夏 西南 北

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成西南季风。

(3)B 东南 副热带高 低压

24.(1)反气旋(高压)顺 辐散 下沉 晴朗(2)冷锋 A(3)西安 西安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 25.(1)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 澳大利亚东南部 南美洲东南部

(2)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

(3)④ 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具有海洋性特征

(4)甲气候区的北界比丙气候区低(约5°),因为甲地区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最为显著,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丙地更低,亚热带界线向更低纬度推移。丙地区冬季风不够显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26.(1)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成因: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2)冬季。此时盛行东北风,顺风顺水,能节约能源和加快航速。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篇11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2.3.1节。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本节课中的线面垂直定义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掌握了线线垂直的证明,并且学习了空间内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知识,因此学生对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学习有良好的认知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有一定的困难,受线面平行的影响,很容易由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内一直线得出线面垂直,由于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难点:探究得出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简单的的空间位置关系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概括定义,正确理解定义,增强观察能力;

2.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归纳,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2.通过经历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体验探索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些位置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集体可能回答: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

【追问】有些位置关系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是线面平行,还有一种呢?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线面垂直这种位置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线面位置关系并揭示课题

2.逐步探索,得出定义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线面垂直的现象有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线面垂直现象,然后教师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线面垂直现象,例如篮球架和地面垂直,旗杆和地面垂直。对于旗杆与地面垂直的现象进行抽象化,让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

(1)阳光下,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2)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BC的位置也会移动,而旗杆AB与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3)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第(1)与(2)两问是为了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过点B的直线垂直,第(3)问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也垂直,那么学生就可以得到直线AB与地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与它在地面的影子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概念.

【师生活动】师生一起给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如果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垂足。

3.创设情境,猜想定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寻找简捷、可行的方法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

【实验】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三个顶点分别记作,.如图,过△的顶点折叠纸片,得到折痕,将折叠后的纸片打开竖起放置在桌面上.(使、边与桌面接触)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根据这两个示意图进行实验,并思考:

1.折痕与桌面一定垂直吗?

2.为什么图2中折痕不一定与桌面垂直?

对于思考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定义:如果想说明一条直线与平面不垂直,只需要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它不垂直就够了,实际上就是举反例.【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两条相交直线必须在平面内,从而更凸现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核心词: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

问题: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如图3),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如果将图3中的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改变一下,仍保证,你认为直线还垂直于平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判定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这是无关紧要的。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试验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表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强调:两条相交直线,必须满足,不可忽略.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教师归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数学思想.4.运用定理,证明问题

练习:1.如图5,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请列举与平面ABCD垂直的直线.并说明这些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图6,已知,则吗?请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别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证明,并用文字语言概括: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教师归纳】:这个问题给出了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又一个方法,间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个命题体现了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之间的联系.

练习:3如图7,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K是AC的中点.

证:AC⊥平面VKB

思考:

(1)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VB⊥AC;

(2)在⑴中,若E、F分别是AB、BC的中点,试判断EF与平面VKB的位置关系;

(请学生判定后,追问:EF与VB的位置关系如何?)

5.回顾总结,作业布置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知识方面:线面垂直的定义、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上一篇:电视栏目策划范文下一篇:揭牌仪式主持人串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