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小学生日记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园小学生日记(精选6篇)

南园小学生日记 篇1

南园是太仓的一颗明珠,她睡在市中心的一角落里,四周布满丁柳树,门前的菊花像选美似的展现在你的眼前。

南园里养着从国内外进口的各种菊花,这些菊花五颜六色,各种各样。有的像羞涩的姑娘、有的像强壮的武士、还有的像一位优雅的女士。有一朵火红的菊花,独立在一边,看上去即优雅又高贵。看到这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菊花,人们都赞不绝口。

南园里不仅有形态各异的菊花,还有蜡黄的银杏树。银杏树高大,树干粗壮,从上面飘落下来许多叶子。有的腊黄、有的金黄、还有的枯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银杏叶飘落下来的时候。银杏叶有的慢慢飘下来,一阵微风有如蝴蝶般翩翩起舞;“哗”的一声如瀑布一样直泻而下……看着这些漂亮的叶子,就像是走进了秋天那最美的时候。

南园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在的花园――牡丹园。园里有着太仓人民精心挑选养殖的牡丹花。由于季节未到,一些牡丹还是幼苗,现在不曾开放。

南园小学生日记 篇2

构建理想的教研文化的前提是学校要有一个民主的、和谐的领导集体, 大家都有思想, 想做事。很高兴, 南园小学就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学校每一项工作过程和结果对我们来说都是享受, 这种享受也会传递给老师们。

1.领导论道

学校领导做讲座, 从心态调整、理念的创新、方法的更新和措施的革新上熏陶教师。像《雷夫告诉我们》系列讲座, 让老师们知道教育的成功关键在教师;《静待花开》让老师们走近了生本课堂;《他人睡觉时, 我依然醒着》, 给我们以人生的激励;《四十不惑——惊喜, 你带来了吗?》让大家离智慧型教师又近了一步……

2.课堂“面对面”

领导分学科深入到基层教研组。听课、导课、参加教研活动, 与教师交流、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切实发挥指导、提升、引领作用。

(1) 随堂课

在深入组内听课和教研时, 及时把了解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梳理归类,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以此为研讨点, 及时组织老师进行交流, 突出了问题解决的实效性。如《班级管理小技巧》《关注待进生》等。

(2) 跟踪课

对新入行、新换岗位的教师和学生存在问题较大的班级进行跟踪听课, 让新手教师尽快“上道”, 让问题班级尽快稳定, 扭转班风。

(3) 重点课

教导处及时把在平时听课和教研中发现的优秀课例、一些骨干教师的课例以及教导处把关参加各种大赛的课例,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 引领提升教师。如三年级语文组开展“作文课例”系列研讨, 我们发现方慧组长的作文指导课《对话——怎样写好提示语》对全体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都有指导意义, 便在第二天立刻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观摩研讨, 效果明显。

3.周一早茶

每周一例会开设3分钟师说专栏, 我们称为“周一早茶”。每次请一位教研组长做主讲, 讲述教育教学故事, 读书的收获, 对生活的感悟, 也可以讲讲养生, 谈谈保健。让每周一早茶的清香带给我们一周的好心情。如《灰姑娘》的教学故事让老师们懂得了教学要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育女心经》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多面性;《姥姥语录》告诉我们要让孩子亲近大自热, 让孩子亲身经历事情……

二、教师文化——做智慧的“实践者”

活动培养人, 教研组合作文化的形成也要通过活动来促。我们希望老师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享受合作。

1.教材解读活动

解读教材, 是迈向高效课堂坚实的第一步。解读走过了如下历程:

(1) 系统梳理——单、双册教材解读

各年级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详读本年级的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老师们整理出了单、双册教材解读系列资料。

(2) 模块备课——单元教材解读

从整体上规划整个单元时段的教学, 以教研组为单位, 每个单元定一个主讲人, 主讲人首先对本单元的知识点、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梳理, 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与创造, 调整教材教学的前后顺序, 补充丰富教材内容, 组员进行补充和质疑。然后由主讲人负责完成本单元教案, 其他组员在此基础上修改, 实现教案共享。

(3) 实践解读——与“磨课”“研课”相结合

通过“磨课”“研课”, 进一步验证深化解读。

2.专题教研活动

我们提出“一、四、四”教研模式, 即“一个专题、一课四讲、一课四研”。

(1) 一个专题

扎实有效的专题教研一直是我校教研组活动的特色, 并且, 我们努力让专题研究更具系统性与承接性。如中年级语文冯蕊组的“1+1”语文教学模式的专题研究:学完一篇课文, 再根据课文内容扩展学习两篇相关短文。老师们精心编写的拓展阅读材料, 让孩子们爱不释手。这一专题研究让教研组成长了, 也让课堂高效了。

(2) 一课四讲

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年级组内每人各选一节课例, 进行组内一课四讲教研;另一种是一个年级组共同选择一个本组比较困惑的课题进行接力式教研, 但是两种形式都是通过“个人独立备课——集体备课——试讲——评课修改——再试讲——再反思交流”的流程展开主题研究。

(3) 一课四研

所谓一课四研, 即个人研究——组教研——年段教研——学科教研。

“专题式教研活动”激发了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高建学区撤并过来的李老师从没教过语文课, 在袁月组的熏陶下, 仅用一年时间, 就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每次的随堂课都让我们赞叹。

可以说, 交流是南园各教研组的常态, 教研组已经形成了“聊”文化, 在上课前或者空堂时, 老师们都会自然地聚拢来, 对教学内容你一言我一语, 或提醒、或请教、或商量, 围绕一份设计, 或出谋划策, 或质疑问难, 或倾心思索, 这种看似散漫的教研才是最及时有效的, 真正实现日常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们一起学习、思考和成长, 从而让教师体悟了教研文化的意义。

3.建资源库活动

我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已近3年, 分3级:一级建在学校网站上, 是由教导处牵头组长负责, 每个学期末集中积累最优质的各级获奖资源。二级建在资源库专用FTP上。分学科、分年级、分上下册, 组长负责甄选, 每位组员负责不同的板块, 随时丰富本学科本组的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反思、课件、试卷、课例、图片视频等。三级建在用做常态交流的FTP上, 每位教师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件夹, 在这里老师们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资源, 可以使用同伴的资源。如低年级数学梁晨组每个人都把教研课、公开课、常态课的课件放到文件夹里按学期分类, 已经积累了231课时的课件。每次教学前, 可以拿来直接使用, 还配合着成型的教案, 大大节省了备课的时间。资源库一年年下来循环使用, 不断完善。这样一是把教师智慧、教研成果进行收藏, 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二是实现资源共享, 智慧共生, 不断储存, 不断提取, 一本万利。

《南园(其五)》唐诗鉴赏 篇3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唐诗鉴赏:

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平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

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 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从整首诗看,虽有激愤的情绪,但并不低沉,并不悲伤,而是激越昂扬,有强烈的鼓舞力量!

诗歌在创作上是一气呵气,气势是一泻而下;但由于感情是复杂的,百感交汇,所以从诗的内在蕴藉来说,又有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韵致。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持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这是和上一首同时写成的一首述志诗。上一首是正面叙述自己要投笔从戎、为收复被藩镇割据的五十州国土出力的感情;这一首则是从反面—— 否定学文、以为学文无补于事。

诗的开头两句构置了一幅临窗苦读的画面。这两句中,“ 晓”是诗眼。又是一个夜晚即将逝去,拂晓将临之时,天边的天幕上已经隐隐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弯残月挂在窗前,射出一缕惨白的余光。诗人还在窗前惨淡凄冷的气氛下,寻章摘句,弄些雕小技般的诗赋,似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此生了。

这令人悲哀的气氛、这令人悲哀的遭遇,它激起读者深沉的同情,也引发读者怀着沉重心情去思索:

是啊,难道就这样终老此生?这,也正是诗人描绘这一画面时的思索!所以曾经是使诗人那么醉心的书山跋涉、诗海徜徉的生活,现在却显得那样凄冷孤独,渺小卑微。

此情此景之中,诗人的思想翅膀又腾飞起来,它又越过千山万水,穿过寥廓的空间,到了河北道所属的地域。这里年年月月在厮杀,到处都是剑影刀光,而那些悲秋的文章,即使有如宋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何益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诗写到这里就更加沉痛,更加悲切了。一位向来以创作为自己生命主要内容的诗人,竟然发出了文章何用的哀号,这哀号是诗人的心在流血,是心血沸腾时发出的撕裂人心的呼唤!

有人说此诗隐晦曲折,有人说这首诗含蓄,看来都未得要领。这首诗的特点恰恰是明朗,心灵之火在喷涌。开头两句似乎是含蓄,但这只是诗的蓄势,把气势蓄满,为后两句忿愤之情的喷发作了势态的积蓄。

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

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

明朝归去事猿公。

写完上面两首,诗人的思绪在继续扩展、升腾,他要付诸于行动了。开头两句沿着上一首“习文无用”的`思维轨迹前进,人的思想超越了时间,把时间退回到一千年前的空间去,看到了司马相如这样一位大才子,看到了东方朔这位号称聪慧机智的卓越人物。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使人更感到悲伤了。一个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到悲惨的境地;一个是无法实现抱负,为了能够为社会所容,只能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结果变成了小丑一般的人物,留了个“俳优”的不光彩的名声。才华、机智如司马相如、东方朔那样的人物,文场尚且如此,学文的结果如何,就不难预料了。这是诗人承接上一首的思绪,想到了古代人物的遭际,这样就更加强调他学文无用的信念。

三、四两句是他的行动方案。经过上两首的思想矛盾和彷徨,诗人坚定了,他将行动起来了。买一柄宝剑,找一位武艺高强的名师,习武学艺,然后驰骋沙场,干一番事业,搏取个凌烟阁上绘像的功绩。在前线军幕之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为国出力,建功立业。

这里表面上似乎是由于诗人找到了出路,情绪上也转为昂扬。但从诗人的内心来说,他并不是乐意弃文习武,投笔从戎,这只是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寻求不到出路的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感情悲痛。

南园之美作文 篇4

刚进门,菊花小姐们便穿着带有香水的华贵衣服来迎接我们了。最先进入我眼帘的是小菊花。一阵风吹过,小菊花们摇着金黄色的花瓣们开心地笑了,真是可爱极了!你看,那朵菊花多漂亮啊!它的花瓣细细长长的,稍稍往里卷,里面紧紧挨在一起,外面的使劲儿往外伸,真是好玩极了!这朵花不仅姿态美,颜色也很好呢!最里面的花瓣是深紫色的,越往外颜色就越淡,到最外面时,花瓣已经淡粉色的啦!

荷塘里,夏天那些紧挨在一起的荷叶们全都谢了。只有可爱的小黄鸭们不怕寒冷,仍就叫着让游人们给自己东西吃。

南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翻译/译文

树丛里的小路在晨光中渐渐开朗,细嫩的杂草夜来被烟雾湿染。柳絮落满河边,令人惊奇,以为是雪,一场春雨,使水涨满了溪边的麦田。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到了晚上,渔人们在岸边敲石取火,点燃竹子,火光映照着渔船。

注释

古刹:古寺。

岚:山头云气。破月:农历月半以后的月亮。

创作背景

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至十一年(816年)之间。

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称誉,王孙公子们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作诗助兴,但没有帮助他在仕途上升迁。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的生活。

该组诗前十二首全以七绝行篇,在“南园”的统一命题下,状物抒怀交替互摄,寄旨侧重略呈小异,即以上述几首入选诗作而言,或对景兴发容华易谢的嗟叹,或直言宣泄恃才不遇之愤闷,或展示自己闲居家园的慵懒心情,末篇则以五言律诗作结,以更广的视野展示当地一天自朝至暮物候景色的变化——那就是诗人可爱的故乡。组诗语言幽闲畅净又不乏赡丽之美,构成了一个具备相同写实风格和抒情特质的有机整体,其中萦绕着摆脱不开的落拓情思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人以诗作画,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像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动人。

首二句写晨景。夜雾逐渐消散,一条蜿蜒于绿树丛中的羊肠小道随着天色转明而豁然开朗。路边的蒙茸细草沾满了露水,湿漉漉的,分外苍翠可爱。诗歌开头从林间小路落笔,然后由此及彼,依次点染。显然,它展示的是诗人清晨出游时观察所得的印象。

三、四句写白昼的景色。诗人由幽静、逼仄的林间小道来到空旷的溪水旁边。这时风和日暖,晨露已晞,柳絮纷纷扬扬,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白花花的一片,像是铺了一层雪。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诗人沿途所见多是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田园。到了这里,眼前忽地出现一片银白色,不禁大为惊奇。惊定之后,也就尽情欣赏起这似雪非雪的奇异景象来。诗人观赏了“雪浦”之后,把视线移向溪水和它两岸的田垅。因为不久前下过一场透雨,溪水上涨了,田里的水也平平满满的。春水丰足是喜人的景象,它预示着将会有一个好的年景。

前四句,都是表现自然景物,只有第三句中的“惊”字写人,透露出“诗中有人”,有人的观感,有人的情思。这种观感和情思把诗歌所展示的各种各样的自然景物融成一片。

后四句写夜晚的景色。五、六两句对仗工切,揉磨入细。“古刹疏钟度”写声,“遥岚破月悬”写色,其中“古刹”和“遥岚”一实一虚,迥然不同,然而又都含有“远”的意思。谓之“古刹”,说明建造时间已很久长;称作“遥岚”,表示山与人相距甚为遥远。两两比照、映衬,融入和谐统一的画面之中,便觉自然真切,意境遥深。

末二句写船家夜渔的情景。在山村滩多水浅的小河边,夜间渔人用竹枝扎成火把照明,鱼一见光亮,就慢慢靠近,愣头愣脑地听人摆弄。“沙头敲石火”描写捕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接上句,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尽管并没有直接提到打鱼的事,但字句之间已作了暗示,让读者通过想象予以补充。

这首诗前六句主要描摹自然景物,运笔精细,力求形肖神似,像是严谨密致的工笔山水画。末二句正面写人的活动,用墨省俭,重在写意,犹如轻松淡雅的风俗画。两者相搭配,相映衬,情景十分动人。而且诗中的山岚、溪水、古刹、渔船,乃至一草一木都显得寥萧淡泊,有世外之意。想来是诗人的情致渗透到作品的形象里,从而构成这样一种特殊的意蕴,反映了诗人“老去溪头作钓翁”(《南园》其十)的归隐之情。当然,这不过是他仕进绝望的痛苦的另一种表现罢了。

南园小学生日记 篇6

.

李贺少有诗名,才华出众,因其父李晋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按当时的习俗,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从此失去仕进之路。尽管当时的大文豪韩愈专门写文章为他辩护,他的命运还是没有改变。他的诗立意新奇,构思精巧,流露出较为浓厚的感伤情绪。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南园>便是一例。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诗的开头说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寻章摘句”,用现在的话说是专业作家或自由撰稿人,也是不错的。但在诗人当时的社会,吟诗作赋是雕虫小技,偶尔玩玩还可以。专门做这事就受人鄙视了。而诗人虽有M腹经纶,却无处可用,只好将自己的才华白白地消耗在这雕虫小技上。想到自己一生无望,将以雕虫小技而终老,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跃然纸上。

诗的第二句撷取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加以刻画,弯月如弓,银辉透过窗户洒入房中,其意境是那样的清冷、凄凉。而时间已是拂晓,诗人并未能入睡,是一宿未眠?是恶梦惊醒?不论何种缘由,都是那颗不安的灵魂在悸动。

诗的三四句直抒胸臆,长期积压在心头的忧郁似火山喷发,一涌而出:国家不安,边境不宁,百姓受苦,整个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扶危匡正,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而当权者不以江山社稷为重,不替黎民百姓着想,满足于争权夺利,整日花天酒地,而自己虽有凌云壮志,亦有盖世才华,却报国无门! 一个“哭”字,诗人的感情如开闸的洪水,一泻千里,哭国,哭家,哭百姓,哭自己……这个生活在悲剧中的年轻人,不到二十七岁便已老气横秋

上一篇:新阳中学下一篇:关于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