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篇1

社会工作1001 沈硕宇

“民主”一词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人们将其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给人们的留下的印象是公平、正义、少数服从多数,甚至有人将之浅显的认为是“一人一票”。其实“民主”一词,人们老生常谈,赋予它很多光环,人们提及很多,对它充满向往,对它表示赞扬。从我们国家开始走出封建社会,大批知识分子无论国共,其中“民主”是一个救国的大方针,到如今,“民主”一词依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它经久不衰,令人如此向往,对其充满理想。说明其具有相当大的普适性和发展的生命力。是什么让他拥有如此的光环,但是又让人难以完美的施行。

但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进口的思想,要去了解光环背后深意还要在运行着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的国家入手。

法国作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初期就通过在美国的实地调查写出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而这本外乡人写的关于美国民主的书籍在今后的美国法学界,社会学界和政治学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通读此书会对民主的概念有一个更深一步的了解。虽然早在启蒙时代的欧洲,一批思想家比如卢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但是托克维尔并没有从这些思想入手来探讨美国的民主,他认为当代的民主原则主要应从当代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去总结和解释,不能用一般规律去总结和解释。虽然他阐述美国民主的角度不同,但是我想美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者们因为其欧洲大陆的文化背景在制定政治制度和体制时肯定对启蒙时期的思想进行了极大借鉴。

但托克维尔却在民情中探寻民主生命力的由来。于是,民族性的构成、社会成员的来历成为了作者最先考察的对象。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摇篮襁褓之时一样,每个民族也都留有他们起源的痕迹,他们兴起时所处的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影响着他们以后的一切”托克维尔先从美国的地理位置,国家自然风貌开始描写,接着又描述了美国的民族构成对其形成民主制度影响。美国在欧洲人未来到之前是一片未开垦的原始大陆,只有印第安的原始部落存在,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优越。他没有封建专制的历史,没有战乱。而来到此地的第一批欧洲人主要是欧洲清教徒,他们受到政治宗教迫害后逃到这里,并且这些人的文化素养都比较高,这种种,为美国未来的建国以及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对于一个地区的地理以及自然环境的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我首先想到了高中历史课本走对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雅典沿海,多山地等特征,制约其农耕文明的发展,但导致其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成了一种小国寡民的局面,这样的背景非常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雅典脱离时代发展的潮流,进入了一段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特别到了伯里克利时代。所以一个国家的地理自然环境对其政治制度的影响程度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没有进入民主时代。

可以说民主制度的建立有其独特和不可复制性,在建立之初就强调平等和公平,托克维尔多次提到了国民的平等是美国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美国在建国后经历了邦联制,形成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府,地方权力大,中央权力小,导致中央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力量,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易发生冲突,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也易发生冲突,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最后华盛顿再度出山,联合众创始人制定了联邦宪法,才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联邦宪法的制定才是美国成立的标志,《联邦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制,确立一种较自由的地方分权制度,并且强调平等基础上的司法权威,与立法权、行政权相比,司法权是一种最为中立的权威,而平等的身份和观念无疑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这不仅因为两造仲裁的司法活动几乎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因“人心不一”而产生纠纷的最自发的手段,而且平等还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其他人的身份特权,不论是总统还是普通公民都应当面对面、平等地接受权威第三人的裁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基督教末日审判和救赎学说同样宣扬了平等的信念。

我想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其司法的独立性,还有其相互制约的三个机构,行政、司法、立法。这能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公平化,并且符合多数人得利益。我最早听说民主由来是一个分粥的故事,就是讲七个人如何分粥最公平,其中有两种方法是这样的,第一,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第二,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显然美国包括现在的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都类似于第一种,第二中虽然最理想,但是只适合小团体间的民主而不适合国家的治理。所以三权分立能做到制约权力,但也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导致各机构间的扯皮和推诿。

托克维尔非常强调自由和平等,但是我认为这种自由和平等只是对于制度内的或者既得利益者而言,他在赞美北美的创始人高尚的品德和平等自由时,忽略了他们对印第安人得屠戮,掠夺他们的资源和土地,将他们赶尽杀绝,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这种行为完全无法脱离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所以我认为过分强调平等和自由只是在为民主带上虚假圣神的光环,事到如今,美国依然举着人道主义大旗,干涉他国,将战火引入他国,制造着死亡的阴影。并且托克维尔也说了美国民主的发展得利于联邦宪法的制定者,说麦迪逊、威尔逊、富兰克林、华盛顿、汉密尔顿等人品格高尚,有爱国精神,谓联邦党人对联邦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发展到如今美国的其实已经被精英阶层和利益集团所控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执政者和权力的掌握者都有如此的高尚品格。

反观如今的中国,民主思想也拥有巨大的市场,多见于微博上的大多意见领袖,他们选宣传民主,能起到开化民智,监督,引起思考等作用,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很浅显的将民主理解为“一人一票”。将中国认为是一个独裁的国家,并且过分强调社会的阴暗面,甚至不惜造谣污蔑,我认为这种是很不可取的行为,传递错误概念,激发矛盾,将民主制度描绘的过于完美而忽略民主的条件。

民主是好东西吗,答案当然是确定的。他是制约权力的有效工具,但托克维尔也认为当代的民主原则主要应当从当代的具体历史条件去总结和解释,不能用某种一般规律去总结和解释。所以全盘学习美国,或者借鉴美国来建立本土的政治制度是行不通的,同时与美国进行对比也是非常荒谬的,我们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条件,经历千年封建制度,又经历瓜分狂潮,又历侵略战争,又经历内战,并且人口素质普遍不高,这样实行直接的民主和过度放任自由是不明智的,虽然这有一些偏向极左的思想,但是我人为民主对个人的道德素质的考验是非常高标准的,所以需要监督机关的存在,但是所有制度都是人建立的,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一直崇尚民主自由的姚君阳同学看完美国的当代选举制度后大呼:这不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么。但是,与美国相比我们的确实有差距,主要就是司法的独立性,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关,有人将此归结于一党制,但是如同美国的现阶段的两党制,看似形成了竞争,但是其大致方针是没有大的差异的。我们现在要借鉴的就是要把基层的民主建设好,我国的基层的民主建设往往都是在走过唱,有投票,但不见候选人,这让我们如何选举。区县级以及以下的民主直选应该是可以办到的,人大代表候选人应该露面做演讲,公平获得支持。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篇2

也有人认为, 美国政治中的平等观念是托克维尔最为奇异的事情, 托克维尔为美国“无处不在的平等精神”叹为观止。

通览《论美国的民主》, 读者不否认托克维尔关于美国的民主、美国的平等的洞见, 我对此也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但我们更想知道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平等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借助托克维尔的慧眼, 透过《论美国的民主》,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价值。

《论美国的民主》是在托克维尔游历美国9个月之后写成的, 除了《论美国的民主》这个主标题之外, 给它加一个副标题“托克维尔美国游记”也未偿不可。因为, 托克维尔这个法国贵族的儿子, 听闻了美国的“美丽传说”后, 多么渴望去一睹为快啊!1831年4月的一天, 他来了。正如踏入一个新的地域, 我们首先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人民的生活以及历史一样, 托克维尔也是由此为起点开始观察美国的。在《论美国的民主》前半部, 托克维尔用他独到的视角, 为我们展现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特的国家。

1620年, 五月花号的一群人到达了美国这块新大陆, 他们在近岸构筑了一个村落。随着移民的增多, 新的村落出现了。而后, 数个村落结成乡镇, 再后来, 由乡镇组成县, 进而形成州。美国从一开始的村落, 就不像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在国家形成之前的部落那样, 由部落首领导统治, 而是村民平等自治。从而, 造就了美国正式建国后的国家政治活动是“自下而上”的。在自然形成的乡镇组织, 乡镇保持着很好的独立性, 州是不能干涉乡镇本身的事务的, 管理乡镇公共事务的权力被分配到几乎各个公民, 公民通过选举委员行使他们的权力, 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因为“人人都是本身利益的最好裁判者”。乡镇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确立了共和政体。乡镇的政权组织不仅向人民传播自由, 而且让人民享受自由, 并利用自由为其造福。此种自下而上的政治活动, 公民有权自已管理涉及自身的事务的模式, 反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政治效果。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所述的那样, “在美国, 到处都使人感到有祖国的存在。从每个乡村到整个美国, 祖国是人人关心的对象。居民关心国家的每一项利益就象自己的利益一样。他们以国家的光荣而自豪, 夸耀国家获得的成就, 相信自己对国家的成就有所贡献, 感到自己随国家的兴旺而兴旺, 并为从全国的繁荣中获得好处而自慰。他们对国家的感情与对自己家庭的感情类似, 而且有一种自私心理促使他们去关心州”。

另外, 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国家, 也就没有封建的权贵与贱民, 没有森严的等级体系。北美这块大陆的早期移民接受过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熏陶。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美洲大陆, 贫穷、灾难使得他们更加渴望自由与平等。事实上, 这些移民从一开始也是最“平等”的:他们中没有贵族;他们具有相差无几的文化水平和素养, 相同的宗教信仰, 一样多的财富———可以说正是这样一批经济、文化水平、地位等多个方面最相当的人, 把自由、平等、民主的种子撒播在北美大陆, 进而建起了一个平等的国家。他们视平等为生命, 愿意用生命去捍卫它。这种平等的相对性, 又迫使人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谁要是破坏它, 谁就是人民的公敌。美国的民主, 是一种由内而外显示出来的力量, 并且固化在每个美国人的脑海中。

在18世纪美国建国时, 全球其他褚多地区和国家仍实行着专制统治的时代, 美国这个后发国家从建国始就已经站在了平等与民主这对“风火轮”上。难怪法国人很嫉妒美国人, 他们认为美国人没有经过流血的革命就取得了民主, 民主对美国人而言简直就像是空气的存在一样理所当然。

而正是因为上述这一切, 才诞生了美国的、独特的民主。同样的法制和民情放在别处也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吗?托克维尔本人也“很难作出证实的回答”, 因为“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 产生了类似美国那样的实例”。

19世纪的欧洲, 民主势不可挡, 美国的民主遥遥领先。但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民情、政情的考察, 提醒当时的欧洲, 美国的民主不可复制。托克维尔认为,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要放弃完善民情的努力, 也不要放弃以民情来改变、完善和促进民主制度的希望, “我们不能照搬美国人独特的思想和方法, 而应根据上帝和时代为我们规定的社会情况采取自己的方法, 建立我们自已的民主制度。”

中国的民主将朝向何方?这只能由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决定, 只能由在这片热土上生存了数千年、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人民决定。正如托克维尔所说“逐渐发展促进民主的法制, 培育促进民主的民情, 是我们赢得自由的最好手段, 也是唯一的手段”。

摘要:180年多前法国青年托克维尔游历美国, 耳闻目睹了美国初期的社情、政情, 并记录成书为《论美国的民主》。抛开学术价值不说, 该书也是我们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宝贵资料。笔者仅从一个视角, 即美国民主产生的基础和过程的角度, 来研读此经典著作。建立美国民主的基础有褚多异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地方, 这种民主基础的独特性, 成就了美国式的民主。民主不能脱离各国的社情、民情, 故民主具有其独特性, 也不能随意复制。

关键词:民主,基础,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张晓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2.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篇3

关键词:两党制 本质意识 金钱交易 发展要求 中美对比

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人权,而其中的核心是民主权,只有自己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政权的决定者和所有者,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些权利,所以美国的选举制度就成为美国民主的核心问题。

一、两党的选举垄断意识

一方面为了使得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不被取代,两党处于垄断的地位,据2006进行的一项民意测试显示,53%的民众希望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党。可是,所有50个州的法律主要由民主共和两党制定和执行,在一些州,第三党候选人或独立候选人,必须征集相当数量的民众签名,并要缴纳花销巨大的手续费,有时征集签名的时间被缩短为一个星期等苛刻的要求,有的州甚至直接将其视为非法的行为如果你选了两党以外的第三党。可见在美国的民主体制中长时间的被两党垄断着,针对第三党的不公平的限制被大大加强,虽然鼓吹普选制度但实际上仍将大多数的“金字塔中下层民众”拒之门外,想要超越两党从而夺取政权几乎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故美国式的民主在其选举领导掌权者的一开始就是有其局限性的。

另一方面两党在大的原则和总体利益上是一致的。美国两党的形成存在许多矛盾,但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上,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在政治上的相互融合和支持,多以无论是哪个处于执政地位时,都不会绝对的排斥在野地位党的成员,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一股维护资产阶级上层统治者利益的屏障。

二、竞选制的背后是金钱交易

美国民主选举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的金钱性,特别是对于一个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来说,金钱对于政治的利用是直接挂钩的。比如说在1787年起草的第一部联邦宪法中,普通劳动者就一再强烈要求取消选举中的财产条件,但在当时制定宪法的全都是富人阶级,对于下层的劳动民主的利益只字未提,不能代表真正的民主意愿。总统的选举总是以利益集团和党派之间的互相妥协来完成脱离于广大民众而完成的预期“贷款”。据统计2000年总统大选中,共和、民主两党的总开支突破30亿美元,仅仅过了四年后就飙升至40亿美元可能更多。候选人通过利用这些金钱进行大肆的宣传游说,所以可见倘若没有利益集团的支持,要想当选的几率是微乎其微,可是一般的普通民主被规定只要三年满35周岁的美国公民即可参与总统的大选,他又能凭借着什么得到超过半数的支持率呢?故美国式的民主选举制度是被金钱堆积出来的,是掩盖在金钱背后少数精英的轮流执政,金字塔的尖端是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世界。

三、当代两党制度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局限

1.各政党未能为选民们提供明确的政治选择方案,每每他们总是没有设定基本的保障政策。就拿这次的美国经济信用评级下降以及欧债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从“占领华尔街”到“占领曼哈顿”等事件的一步步演发,甚至波及至他国,其中很大层面上是中产阶级不满足于富有的大资产阶级对于经济的操控,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资料显示:这次示威还是指向共和党的。奥巴马当政近三年来,共和党处处与他作对,征税问题就是一例。美国现行的征税办法是,依据收入多少,纳税人的边际税率分为六种,分别为10%,15%,25%,28%,33%和35%。理论上说,普通中产阶级支付的税率大概为15%或25%,比较富有的中产阶级可能要支付35%。但由于超级富豪大量进行投资活动,而投资收入应交的税率不超过15%,比工资收入低不少,因此很多富翁交的税率低于一般中产阶级。如巴菲特交的税就低于他办公室的雇员。一年多来,对富人增税是奥巴马经常提到的话题但遭到共和党的反对。而共和党人却认为美国领取政府救济的人太多了,他们的生活太好了,要削减政府花在社会保障和福利上的费用等。所以这次示威也是指向共和党的。)

2. 选民们的麻木性选举,没有从政治角度剖析美国民主局势。当做为第一名的人总统上台时,很多人预期就能料想到是奥巴马会取得总统的位置,因为其座位黑人当选的形势很大程度上能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披上一层伪善的外衣,美国的民主政治从来都是具有排斥黑人的,在白人统治世界里,黑人永远都只有服从的份,这是即便是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后仍然是一个事实,当时奥巴马的个人魅力和其平和的形象能给美国带来世界大国的民主姣好的赞誉,所以在其选民很多是未思考政党的政纲时,仅以大局的随波逐流性选择了自己的负责人,这是不利于民主的发展的。

3.两政党不仅仅是在选举过程中拖延时间而且即便在日后的當局时也是相互扯皮的。虽然是一个普选宣言最完善民主的国家,但是从全球来看,美国每年的选举投票人数比例确实最低的,很大一部分人放弃投票是因为对公共事务态度的冷漠和对政客政治的失望和愤怒,对于漫长的选举周期的厌倦,对于即便是信誓旦旦可却无法实现真正维护广大失业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无奈,所以美国的民主政治在无形中似乎在走上消逝的道路。

四、中美两国的政党对比和展望

中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美国式的民主——金字塔顶端的“驴象之争”是少数精英的民主,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从某些层面上美国式民主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的民主,它保持了高度的“自由”如言论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当美国人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总是采取游行示威的方式来征讨政府取得一定的福利和改善,而在美国社会里三天两头的游行示威总是出现在各个街区,政府不会给予军事的强制性遏制,他们也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作息,同时他们的言论很大程度上是极其开放自由的,这也有利于政府的改革,而反之如果在中国的社会当中,游行示威和言论常常就是要受到牵制,其公民享受的自由是在法律范围类的相对自由,美国式的民主在另一方面也是以其开放式的民主自由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改善,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不断的发展,这是有利的因素。所以现在美国社会出现了“五毛党”和“五分党”的争论。

美国式的民主是一种金字塔式的民主,其底端是绝大多数没有掌权的民众,而其上尖端似的一小部分确实真正掌握民主政权,把握资产阶级利益的精英分子组成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政权。可见在当今世界的大主题是民主,各国的民主政体不尽相同,但各有利弊,美国式民主有其鲜明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第8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2]臧秀玲.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8ISBN7-5607-2889-8

[3][美]罗伯特.H.威布.美国民主的文化史[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5年

[4][美]托马斯.戴伊.民主的嘲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8

[5]刘国平.美国民主制度输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6][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报告 篇4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11984 赵乐 计算机类6班/软件工程 3班

在中国共产党的28年生日这天,新中国的伟大的缔造者——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人民民主专政》,论文正确地总结了从近代史以来的中国发展现状,分析了当时共产党的所面临的情态,回答了一些国内外敏感的关键性问题,为以后的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奠下了解释的基础。

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历史任务——消灭阶级、消灭政党、消灭国家,分析了为什么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党派如此抵抗革命——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我们推翻,害怕被历史推翻。从科学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念指出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同时,他也指出虽然消灭政党是共产党最终的目的,但是目前主要的任务是阶级斗争,从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夺取国家政权,这样才能进行一系列改革与革命,以至于最终建立成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到那时候,共产党一定会按照使命那样从历史中消失,这是必然的。

后来论文回忆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来到中国的,继而引出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的悲剧历程,许多阶级采取了许多方法来拯救中国,有洋务派、有维新派、有革命派,学习了很多外国的知识,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唯有从俄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希望,这是历史的选择,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唯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拯救国家。毛泽东并没有完全否定孙中山等人的努力,甚至赞同他们的一些观点——必须唤起民众。孙中山在革命中虽然失败了却为共产党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经验——要一边倒,不要只指望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但是可以和外国联合、配合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孙中山吃过许多亏,最终革命的成果被窃取,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我们要吸取他的经验教训,学习他的为革命所付出的努力精神,不辜负他对新中国的未来希望。

然后文章开始步入了关键——开始回答一些重要的质疑。对于“太刺激”问题,毛泽东并没有回避,认为该刺激的就是刺激的,不刺激的结局就是什么也改变不了,以“武松打虎”为例,不出手就会被吃掉。所以共产党人不怕刺激。

对于“生意”问题,我们要做生意,要和别的国家哪怕是资本主义国家做一些互利共赢的交易,但一定要确信,这只是经济上的交易,培养出来的只是利益上的友谊,一定要时刻盯防着部分帝国主义国家别有用心的目的,和上文提到的一样,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别的国家的援助。在交易之外,尊重彼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在达到目的路上,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需要与中国友好的国家的援助,牢记孙中山临走前的遗言——要和国际革命力量联合。有些国家由于国际形势暂时不能联合,但要做好以后做“交易”的准备,例如此时的英国和美国,是帝国主义分子控制下的国家,暂时是不能联合的,但是,等到他们国家的革命力量起来,获得人民民主专政以后,和这些大国合作是必要的。

对于“独裁”问题,独裁本身不是错的,错的是个人独裁,把独裁交给人民,把权力交给人民,这就是共产党一直以来的最终目的,没有什么羞愧和避讳的。人民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国内任何的人,所有的人联合起来,就是人民,就是权力。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存在,国家存在,是为了有一天让这些都消失而存在的。如今的社会还存在许多问题,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像外科手术一样解决了这些问题,完全的人民民主社会一定会实现。

对于我们推翻的旧的国民党的反对派,也要当作人民一样平等存在,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劳动,让他们和我们一样成为人民民主政权下的基石。除此之外,我们要教育农民,让他们不仅会劳动,也拥有高素质,用有参政的习惯。

总结经验,就是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其他阶级为辅的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不怕犯错、不怕辛苦、不怕克服困难,和全国人民一道努力,把权力交给人民。

民主的细节 读书报告 篇5

不得不说,很庆幸看了这本书,一下就把我对国外民主制度的盲目崇拜,把我对国外民主制度的肤浅认识化作了理性的思考。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描述着美国的民主是如何如何,或者说刘瑜借美国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告诉大家“民主”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到到底是什么。全文中作者并非像某某电视评论员一直在宣传着美国制度的哪里哪里好,刘瑜通过了许多的故事和细节,从正反两面的去描述着美国的民主。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片面的看到了国外制度的好,总是爱拿国外制度的优点和中国特色中的一些糟粕相比较。书中提到了当下中国人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社会福利制度。或许我们都向往着欧洲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看病政府买单),但书中提出了这种制度的一个缺陷——看病等待时间太长,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另外就是当年的伊拉克战争,我们一直都听他人说这场战争是为了石油,但事实上军事费用早已远远高过了石油的价值存在。其实我觉得,作者写下这些故事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当下的国民正在“何是民主?”中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刘瑜以故事的形式诙谐、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民主”,便是能人人参与进来,无论是富人穷人,官员百姓。我想,作者本人也希望能借这本书能使更多的人想美国民众一样参与到民主的建设中,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因为民众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制衡,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相互的制衡的他人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看待事物,无论是什么,都应该去看他的两面性。这点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总是太容易被煽动,只会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小小的点上。正如死亡诗社中的老师John Keating所说:“我站在课桌上,是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更应该从多方面去分析一个事物,一个现象的本质。就拿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当我们听到欧洲看病由国家付钱时,我们的思想不应该只停留在“哇,他们的福利好好喔”,而是更多地思考“这样的福利下,会引发什么样的现象?”。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篇6

一、本书的概况: 作者简介:

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灵顿市一个零售商人的家庭,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此后担任过中学和小学教师。1882年,他入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研究哲学,188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894年,杜威始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1896年,建立芝加哥实验学校并因此而出名。1904年,杜威辞去芝加哥大学的职务。在芝加哥大学的10年是杜威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和《儿童与课程》(1902年)。1904年,杜威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的时期,杜威发表的教育论著有:《我们怎样思维》(1910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和《进步教育与教育科学》(1928年)。1930年,杜威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改任该校名誉教授,至1939年为止。直到逝世之前他一直坚持写作,除修订《我们怎样思维》(1933年)以外,又发表了《芝加哥实验的理论》(1936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人的问题》(1946年)和《<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引言》(1952年)等。

杜威一生勤勉,著有40本著作和700多篇论文,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实用主义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学、美学、科学哲学和教育哲学等方面。但他的主要影响是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的全部著作已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出版社于1969-1990年先后出版,共计37卷,按时间顺序分为三辑:《约翰·杜威早期著作集,1882-1898年》(5卷本,1969-1972年出版)、《约翰· 杜威中期著作集,1899-1924年》(15卷本,1976-1983年出版)与《约翰·杜威晚期著作集,1925-1953年》(17卷本,1981-1990年出版)。这套丛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二、内容概要:

《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代表作。1916年出版。依杜威自己的划分,该书约含3个部分:(1)论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严重缺陷及改革方向;(2)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通过对过去各种教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3)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调和教育理论中长期存在的各种二元论问题如: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教育和职业等,并阐述了对于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新观点。最后,杜威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道德论。本书在表达、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等;

三、本书的主要观点、意图: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由农业国迅速发展为世界工业大国,对普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美国的学校教育依然故我,不能适应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在美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民主主义政治理想和技能心理学为基础,通过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构建起庞大的教育哲学体系。他的教育理论对当时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重要影响。社会改良主义思想贯穿于杜威教育理论之中。他指责美国现实的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很不符合民主,还远远没有使民主的理想变为现实。但是,杜威反对通过革命去变更整个社会,而认为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使之渐趋于完善,并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他看到“个人至上”或“社会至上”各自的片面性,强调社会和个人是相互关联的有机体。杜威有自己的“理想国”,那就是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理想社会。在他看来,衡量一个社会是不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有两个标准:第一,从国内来说,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在专制国家,少数人占有特殊利益,人们共享的利益不平等,其结果是双方都陷入畸形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划分成许多阶级将是致命的。一个社会必须给全体成员以平等和宽厚的条件求得知识的机会,一个划分成阶级的社会,只须特别注意统治者的教育。一个流动的社会,有许多渠道把任何地方发生的变化分布出去,这样的社会,必须教育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第二,从国与国的关系说,优良的社会应当便于和善于与其他社会沟通,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社会,是人类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社会。总之,民主社会既要冲破阶级和种族的界限,也要冲出国界,使人类出现与日俱增的接触点和互惠点。在杜威那里,民主主义既是社会政治理想,也是教育的理想;民主社会与教育的发展互为条件:教育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工具,民主社会又是教育发展的沃土。

四、本书的精华部分或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什么是教育?杜威认为,教育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他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赖以相互维系的精神因素,必须养成共同的心理因素,而教育是有效联系和沟通的渠道。他把教育看作社会的功能,看作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而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从人出生时就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1.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所谓教育即生活,显然这种生活是儿童的生活,它能比较大的吸引儿童的兴趣,是儿童取向的;学校即社会,是将现实社会净化,放进学校以塑造儿童的心灵,这又有社会取向的因素。教学做统一就是通过主动作业,将净化的活动作为儿童的课程和生活的内容。分开论述,只是为了认识的方便,这显然打破了杜威思想的整体性。他对“教育是什么”的诠释,是把社会和儿童统一起来的。

2.教育即生长

教育是儿童本能和能力不断生长的过程,教育者必须为儿童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杜威受到卢梭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影响,并运用生物学的“生长”概念加以发挥,赋予更加丰富的教育内涵。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可塑性”,因而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杜威并不认为儿童的生长仅仅是一个从内部将潜能展开的过程,也不是从外部进行塑造的工作。比如,儿童社交、制作、探究和艺术这4种本能的积极生长,仰赖于对它们的运用,仰赖于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因此,要想使儿童正常生长,需要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正视他们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环境,以便使两者相互作用。总之,“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杜威指出:“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来看,教育的过程即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不断改造和重组的过程;通过新的经验和原有的经验的结合,达到对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就增加了经验的意义;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杜威虽然强调“这种经验往往是一些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

4.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

杜威的教学论思想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以“做中学”为原则的教学论体系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他继承了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等人重视劳动教育、手工教育、直观教学和儿童亲身经验的思想,否定了科目本位式的传统课程,设计了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课程。他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学校教学活动的要求,尤其适用于早期儿童教育或小学低年级的教育。

杜威在教学论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在课程与教材方面,他批评传统的课程与教材只是一种知识体系,脱离学生的实际。他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制约,要求满足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需要,并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他注意到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对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的制约,并试图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反映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自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反对强迫学生记忆前人所作的科学结论;他还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和爱好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杜威受其世界观尤其是关于经验的学说以及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的症结在于,杜威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过程的自身特点,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相等同,以学生的直接的感性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其结果必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5.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 是他从十九世纪末到 20 世纪二十年代长达三十多年的理论总结。根据美国发展工业生产的需要, 说明改革传统教育、建立新教育的必要性,批判了传统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 为当时开展“ 新教育运动”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 要把培养儿童品性的任务贯穿到教材和教法中去。所有这些, 对于破除旧的教育传统, 建立当时所需要的“ 新教育”都有积极的意义。虽然在20 世纪 50 年代, 杜威的思想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和攻击, 认为进步教育有致命的缺陷, 而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 人们又重新认识杜威的价值。正如我国已故教育家赵祥麟说: 只要旧学校空洞的形式主义依然存在, 杜威的教育思想就依旧有生命力, 并继续起作用。更为关键的是,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块厚重的基石, 将帮助我们完成从传统向现代教育的转型。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读书报告 篇7

1939年的国情和我们目前的国情是完全不一样了。那时我们既要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又要处理革命统一战线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如今,世界上虽仍然存在战争,但那只是局部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基本上可以说是和平稳定的,而且我们党内的阶级矛盾不存在了。

于是,我有了疑惑。起初我想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这本书,这本“过了时”的书。后来我想到了两个理由:首先,刘少奇主席的这本书是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来分析党员的自身建设。既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是科学的,那么刘少奇主席的理论也是科学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其次,此书中讲述得很系统,很详细,也列举了不少实例。它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我国的具体的国情中。

刘少奇同志在文中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不断地改造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我们认为,这种不断地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自己的过程就是一种追求和不断追求的过程。刘少奇同志还在文中指出,“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致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刘少奇同志这里说的修养就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这种修养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和特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根本属性。

政党是阶级的产物,党性是以阶级为基础的。政党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通过革命实践,高度集中地反映并发展了一定阶级的本质特征而形成了党性。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最高集中的表现,是无产阶级本质的升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现在我们所说的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纪律作风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使自己具备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切优良品质,逐步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刘少奇同志在文中提醒:“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证明,共产党员加强世界观改造和思想修养,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共产党员就不可能成为民族的精英,不可能成为全民族中素质最高、品质最优秀的一部分,就不能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同时,努力的改造自己,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增长知识才干。因而,我们共产党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就要有理想,坚持追求,克制欲望和克服私欲。

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与追求有相同之意,又相互关联,同时又有不同之意和本质的区别。就像天使与魔鬼一样,进一分是魔鬼,退一分是天使:就像天堂与地狱没有永远的距离,前进一步是地狱,后退一步是天堂。

欲望就是追求,但追求不等同欲望。如果你追求的是欲望,那么就会使得你欲壑难填,欲罢不能。如果你追求的是理想、是真理、是信念,那么你就会走向光明,走向前进。大千世界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诱惑,诱惑会蒙蔽人的眼睛,会阻止人前进的步伐,甚至成为人生的陷阱。党员干部也是常人,且比常人面临诱惑更多,关键是怎样去对待。正确对待诱惑,必须坚守理想信念,强化忠诚意识,加强个人修养,始终清脑正位律己。要常怀感恩之心,正确对待和行使好手中的权力,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在当前经济社会变革时期,如何加强共产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我们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位惑”。职位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使人奋发努力,也可能诱使人腐化堕落;即可以使人书写光辉的篇章,也可把人钉在耻辱柱上。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同志把做事放在第一位,做官为了做事,成为了受人爱戴、世人传诵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成克杰、王怀忠、李真等人把做官放在第一位,把权力当作一种“风光”、一种“享受”、一种“满足”,结果悔恨终生、受人唾骂。

二是要正确对待“钱惑”。一个人如果以追逐金钱为人生目的,就会成为金钱之奴,一辈子为钱所役,甚至被钱所毁;相反,如果只把金钱当作保证基本生活的需要,或者在这个要求满足以后,把金钱当作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实现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那么他就会成为金钱的主人。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吴天祥说;“我收人一分钱,我就不值一分钱”,而少数党员干部却是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欲的膨胀,让他们失去党性原则。

三是要正确对待“物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忘身”。方志敏同志

在敌人的牢狱里曾写下这么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地,是更加磨练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现在少数领导干部不满足今天的一切,被纸醉金迷和穷奢极欲弄得膛目,心理失衡,抵不住物欲的诱惑,耐不住清贫的寂寞,结果自毁。我们要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切实做好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上,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上。

《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读书报告 篇8

一、写作背景

本书为卢梭应征第戎学院题目所写的文章。当时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自然法则是否认可这种不平等?”卢梭为了构思这篇论文,特地到圣日耳曼的森林里,冥想七八天。关于原始人在森林中自由闲散的生活和文明人的各种痛苦的对比,就是在那里冥想的结果。这篇论文是卢梭阐发政治思想的开始,并为《社会契约论》的写作准备了基础。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述了自然状态以及在自然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导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此外,卢梭在该书出版后有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做了附注。

卢梭在本书中假想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那时的人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家庭生活,没有住宅,没有财产,人没有互相攻击和掠夺的本性,只有怜悯他人和自我保存的天然感情;人的各种机能(诸如理性、语言、观念)、欲望和情感(尤其是爱慕、虚荣、贪婪)都处于低级阶段,不存在精神的、政治的不平等。但是人有独特的异于禽兽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共同劳动、家庭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使人的潜在机能被激发起来,导致社会状态的出现。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农业和冶金术的发明是导致这一巨大变革的决定性原因。从此人类产生了许多新的欲望和偏见,道德急剧堕落,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出现了,人类落入了可怕的战争状态。于是富人哄骗穷人订立社会契约,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起源的,它们保护富人欺压穷人,这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订立了契约就需要有保障其实施的强力机构,权力的设立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它确立强者和弱者的区别。暴君政治的出现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三阶段和顶点,它确立主人和奴隶的区别。既然暴君依仗暴力蹂躏法律,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推翻他。本书中的美好的自然状态和邪恶的文明社会对立的论点,导致了卢梭同崇尚理性和进步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决裂。

三、个人感受

伏尔泰曾在给卢梭的信中写到:“从没有人用过这么大的智慧企图把我们变成动物,读了你的书,真的想用四只脚走路了。”确实,读罢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一文,确确实实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相对于原始人平添了太多本不应有的烦忧与困扰。

原始社会是人类最初的乐园。可以没有管制,可以没有等级,可以很自由,也可以很随意。然而,原始人之间纯天然的生活模式已于我们渐行渐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人的生活已然没有了当初的纯净。彼与此之间的尔虞我诈,争吵、嫉妒、憎恨、虚荣、欺骗„„各种现代人所特有的情绪在今天演绎的纷扰丰富。

原始社会中,没有不平等,没有等级,也没有法律。大家在原始社会所处的地位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谁与谁争吵占了上风或是谁抢了谁的果实便证明谁比谁要强大,所有的智慧都是在人们具有了社会属性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没有财产之说,没有爱情之说,所以人们相互之间没有金钱与感情的制约,人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依附,所以说在原始社会不存在等级之说。同样,没有财产,没有私有制,自然也不会有法律。法律的存在旨在保护实物,对于不存在自

我意识的原始人,法律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束缚。

然而,人们在衣暖食足之后并不甘于满足现状,于是开始创造利于生活的各种工具。人们渐渐开始使用各种工具,本身所具备的天赋和能力渐渐退化。欲望的萌发使得整个社会在不断进步却让人们自己丧失了更多原本便具备的优越本能。生理与智慧的差异伴随着欲望不断开创着新生活。这一切的出现助长了现代人的笨拙、懒惰,甚至让人们迷茫于各种工具之中,而遗忘了最初想要达到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得不互相关爱却又彼此伤害;由于职责,他们生来就是敌人,而由于利益,他们又相互欺骗。对比与原始社会,人们之间凭借着天然的同情心相互帮助,在尽可能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去伤害别人。可是,科技的进步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是进步还是退化?如果说是退化了,那么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一切又怎么解释?如果说会是进步了,那我们现在每天都会在无形中感受到的压抑感与无安全感又该怎样看待?

但是,对于现代肮脏的社会,我们并非没有了任何左右的力量,而倡导大家回归原始。就算回归到之前那种天然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还是会有社会出现的那一刻。因此,针对由于现代社会的救赎,我们所能做的不应该是诋毁眼前,从无穷的美好过去中逃避现在;而应该是正视现代,积极引导现代人,唤醒其天然的同情心,不再受过多的社会束缚。愿吾国吾民身心均可获得平定安稳!

四、选文摘录

1、现在我们再也看不到哪个人自始至终坚持一种行为模式了,再也不能看到哪个人还保留着伟大的造物主赐予他的崇高而庄严的淳朴本性,我们看到的是人们仅剩下过度情欲和昏庸无知之间的可怕交锋。

更糟糕的是,人类每前进一步,他与原始状态的距离就更远一些;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我们就丢掉了更多的发现重大问题的工具。

2、由于忽视对人类本性的研究,我们难以确定自然权利的真正含义,或者界定的模糊不清。

3、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并不具备各种知识;直到人类在脱离了自然状态之后才拥有有思想。

4、人类对他人尽责并非因为后天的教育使然,只要他不抗拒同情心的自然冲动,他就绝不会伤害任何其他人,甚至任何有知觉的生物,除非在正当的情况下,出于安全的考虑,他才不得不伤害别人以保护自己。

5、我认为人类中间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我称之为自然上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或许可称为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处于劣势的人则没有。

6、主题:指出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权力何时取代了暴力,自然何时让位于法律,并且说明在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奇迹之后,强者甘心为弱者服务,而人们甘心放弃已有的幸福去追求空想的安宁。

7、原始人理解并能掌握的惟一工具就是他的身体。他的身体有各种不同的用途,而我们的身体则因缺乏锻炼什么能力都没有。现代技术使我们变得柔弱而笨拙,而原始人必须使自己强壮敏健。

8、这种动荡往往是由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的欲望碰撞和胡作非为引起的。

9、这种种事实表明,大多数疾病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而我们想要摆脱这些疾病,只能转而坚持那种自然赋予我们的简朴、单纯和清静的生活。

10、一旦被人驯养,它们便丧失了大半优点,好像我们所有对它们的关怀和

养育都只是对它们的损害。人类也是如此,当他具有了社会性,成为一个奴隶,他就变得虚弱胆小,奴性十足。他们萎靡安逸的生活方式完全消磨了他们的力量和勇气。

11、人类智力的发展都应该主要归功于欲望,而欲望能否被普遍满足要依靠智力的发展。

12、每个概念都是纯抽象的,只要想像一参与,概念立刻变成具体的事物了。

13、无论语言和社会是怎样产生的,但至少可以推断,在以相互需要来联结人们并使他们易于使用语言这方面来说,自然几乎没有为人们提供多少社会性,并且也几乎没有为创造这些联系而做任何努力。

14、仅就人所拥有的本能而言,就足以应付自然状态的生活了,而要在社会中生活,他就需要发展智慧了。

15、一个人从对邪恶的无知中获得的益处,要远远多于他从美德的认识中获得的益处。

16、即使是善良和友谊也不过是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持久的同情,因为不希望一个人痛苦,和希望一个人幸福有什么区别呢?

17、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尽量不要伤害别人。

18、欲望越强烈,越需要法律的限制。

19、如果没有财产,人们之间怎么会有依附的关系呢?

20、只有在人们相互依赖或者有共同的需要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产生奴役关系。

21、这些享受不断败坏人的身体和思想,而且随着它们的滥用而不再是享受,它们成了人们的现实需求。

22、每个人都开始关注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因而人们之间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那些最能歌善舞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强壮的人,最灵巧的人或口才最好的人会受到最多的关注。这就是迈向不平等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罪恶的第一步。在最初的差别中,虚荣和蔑视产生了,羞耻和嫉妒也产生了,新的生活所引起的混乱将原始的天真和幸福一起终结了。

23、没有私有制就没有伤害。

24、人类能力扩展的这个时期正处于自然状态的闲散和现在的强烈的自我主义的一种中间状态,这一定是人类最幸福最稳定的一个时代。

25、要保护个人财产,人们必须首先拥有一些东西。

26、“本来就是”和“看起来是”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于是从这种区别中产生了傲慢的虚荣和欺骗伎俩,数不尽的罪恶也开始相继上演。

27、难填的欲壑。对财富的热望,与其说是出于真实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真实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对超越别人的渴望。

28、穷人获得了一幅新的枷锁,而富人获得了一些新的权力。

29、只有对一个人有利的事物他才有可能去创造,而对一个人有害的事物,他是不可能去创造的。

30、人们选出首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为了奴役自己,这是全部政治法的基本准则。

31、对于文明人毫无怨言默默忍受的奴役,原始人不会低下他们的头颅,他们鄙弃用奴役换来的和平,而选择用暴力去换取自由。

32、奴隶是不配谈论自由的。

33、父权的主要力量来源于文明社会。

34、政府不是从专制权力开始的,相反,专制权力却是政府堕落的最终形态。

35、国家存在的基础是法律而不是官员,因而当法律不存在的时候,人们就重新获得天赋的自由权利。

36、人类的政府需要一个远比理性更为坚实的根基,同时也表明对于公众的安宁来说多么需要一个神圣的意志,给最高权威赋予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品质,从而,剥夺臣民危险的弃权的权力。

37、政府组织形式的区别,取决于在创立之初人与人之间等级分化的程度的差异。

38、一旦结成社会,人们就开始互相比较,从邻居们持续不断的交往中,人们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种种差异。

39、掌权者费尽心机破坏民众的联合,在民众之间制造分裂。他们制造所有能引起分裂的争端,却又维持表面上的社会和谐,他们将各个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权力对立起来,使各阶层的人民相互敌对、彼此猜疑,以加强他们的统治。

40、在众多的哲学道理、人性、文明和高尚的道德箴言中,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剩下的就只是轻浮而虚假的表象,拥有荣誉却没有道德,会思考却没有智慧,耽于享受却没有幸福。

政府论下篇读书报告 篇9

第一部分:作者及著作背景情况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其父亲是一个小土地所有者,是一位清教徒,也当过律师。洛克十四岁时经过父亲朋友介绍进入伦敦维斯特敏斯特学校读书,正是在这个学校,洛克学习了希腊和拉丁文,为日后研究古典哲学打下了基础。1652年洛克进入牛津大学基督会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660年封建王朝复辟时,任牛津大学讲师。1667年,洛克成为艾希利勋爵即后来辉格党创始人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医学顾问,长达15年。1681年受沙夫茨伯里伯爵牵连而受迫害,他1684年逃亡荷兰。直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胜利后,洛克获得自由,才于1689年与英女王玛丽二世一同回到英国。此后,他先后担任了高等法院法官,贸易,垦殖部专员等职务,后由于身体原因,他辞去政职,归去乡里。1704年,10月28日因病去世。

《政府论》一书是洛克在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写作和出版的。经过了1642年到1649年的流血冲突,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共和国。不久之后,资产阶级及新贵族领袖克伦威尔走上了军事独裁道路,克伦威尔死后的军人统治时期,财政危机以及到了1659年已经十分严重的农民运动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往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认为只有王权才能镇压人民的反抗,于是有了1660年的复辟。然而,复辟后的查理二世恢复了旧的选举制度,使得大土地所有者在议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造成了大土地所有者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立,形成反对王权,力主议会至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和拥护王权,主张君主专制,代表大土地所有者利益的“托利党”两大派系。1685年詹姆士二世上台后,他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君主和专制,激起了人民群众新的反抗浪潮。面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威胁,1688年辉格党和托利党联手发动政变,把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从荷兰迎来继承王位,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史称“光荣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使国王在立法,征税,军事上的一切权利都受到议会的制约,而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议员有言论,决议等自由。实际上英王已失去封建君主的地位,议会才是唯一的立法机关,他有权决定一切,这就形成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此,英国新的统治阶级就利用国家机器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法令,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斗争也非常激烈,几乎没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代言人。1688年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后建立起来的议会制度也需要一种政治理论来说明或辩护,需要对几十年来,政治思想的论战来一次总的清算和总结。洛克正是在理论上为刚上台的资产阶级进行辩护,为新制度进行辩护并排除异说的一个人物,他的《政府论》就是他的辩护词和资产阶级宣言书。

第二部分:《政府论》下篇基本内容 1.第一章:开篇简明扼要的交代了上篇的研究结论:君权神授理论已经被证明

是荒诞的。接着洛克指出了研究政治权力来源和正当性的意义,并界定了政治权力的概念即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行使这些法律和保证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福利。

2.第二章:论自然状态洛克首先指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是一

种平等的状态,是有规则可循的状态。同时有承认自然状态又有缺陷。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健康等权利实际上得不到保障。接着洛克指出自然状态下,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他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那么任何人都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生命,健康,财产。接着洛克就自然法的执行和惩罚做出了进一步的诠释,最后他还对可能提出的两种异议做出了回应。

3.第三章:论战争状态本章主要论述了战争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区别,以及如何

规避战争状态的问题。

4.第四章:论奴役本章首先论述了自由的含义,洛克区分了自然自由和社会自

由两种自由。他指出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任何上级权力约束的,不处在人的意志和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社会中的自由就是除经人们同意在国家内建立的立法权之外,不受其他任何立法权支配除了立法机关根据对他的委托所制定的法律文件之外,不受任何法律文件和意志的约束。接着洛克论述了自由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终止奴役的途径即建立契约。

5.第五章:论财产洛克指出财产权的必要性,并阐明财产权的正当性在于劳动。

接着洛克指出财产权的限度问题:财产的幅度是自然根据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所需的范围而很好的规定的。

6.第六章:论父权洛克首先论述了父权的根据,接着分析了儿女对父母的义务。

洛克同时申明,政治权力和父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权力,两者有不同的基础,向着不同的目标。

7.第七章:论政治的或公民的社会洛克首先论述了夫妻社会和主仆社会。经过

论述,他认为父子社会,夫妻社会,主仆社会均不能构成政治社会。洛克认为政治社会中,国家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也有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权力。加入政治社会的人则放弃了他的自然权利,将这一权利的行使权交给了国家,由此产生了国家的立法权和执法权。最好,洛克还专门强调了政治社会的平等,在政治社会中无论是国王,贵族,商人还是贫民,都平等的遵守法律。

8.第八章:论政治社会的起源本章主要就如何组成一个政治社会作了分析。在政治社会中人人都应该根据大多数人的统一而接受大多数人的约束,每个成员都负有服从大多数人决定的义务。洛克主张的政府必须以人们的统一为基础,要受到契约方式的制约。洛克在本章还驳斥了两种反对他政治社会组成观的意见。9.第九章: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自然状态存在不便,于是人们放弃自然权

利而参与社会,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福利。因此政府的权力绝不能凌驾于公民的福利之上,而是必须保障公民的财产,避免自然状态的三种缺陷。

10.第九章:论国家的形式国家的形式取决于立法权的隶属关系,包括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混合制。

11.第十一章:论立法权的范围立法权是基于人民授权和同意的,所以必须受到

限制。这些限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立法权对于人们的生命权和财产权不是也绝不可能绝对的专断。2.立法机关不能揽有权力,而根据临时的专断

命令,而是必须以经常地已经颁布的确定的法律并且由专业和明智的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的权利。3.立法权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任何财产。4.立法机关不能把他的立法权转让给其他人也不能在人民没有安排的地方行使权力。12.第十二章:论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洛克阐述了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并且讲了国家执行权和对外圈的联系。

第三部分.感想和评价

首先洛克作为一位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他的思想直接成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基础,又有力抨击了旧的封建君权制度和教权的政治思想基础。他的自然法学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虽说都不尽完善,但却成为后世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首先他在极力抨击教权思想和封建君权思想,但却把论述的根基建立在本身就是以虚无飘渺的上帝为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而且他讲的公民让渡给政治社会的权利过于泛化,虽然他也主张政治社会应当保障公民的公众福利,但这种福利没有明确的标准。还有就是他的三权分立实际上是立法权和行政权两权分立,他的这一思想在我看来主要有两大问题: 1.立法权与司法权集合于一身,立法者本身就存在司法的权力,而在我看来,立法与司法的集合必然产生独裁,也势必削弱法律的地位,掌握了司法权的立法者就掌握了法律的现实解释权。2.行政权仅仅是与立法权分离,却没有真正的分立,行政权从属与立法权,使得其对立法权没有有效的制约,就会造成立法权的一家独大。篇二: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政府论》被誉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针对菲尔麦爵士提出的君权神授和君主专制进行一系列的驳斥。在下篇中提出国家是基于人民同意而建立的,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不受侵犯。当政府违反这一目的时,人民有权推翻政府。同时,他还提出了国家的立法权是最高权力以及三权分立等重要思想。政府论作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它解释了一种世俗的国家起源说,反对君权神授的主张,提出三权分立说和议会权力至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他提出政府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英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选择提供的基础。读《政府论》主要是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知识方面,另一个是精神方面。知识方面主要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近代以来的自然法思想,社会契约思想以及自由主义思潮进行一次大致的梳理,从而对这些思想的产生、作用、影响的进行深入的思考。在精神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从而感受到国家建立的目的和制定法律的精神,进而去理解当代中国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中国的问题做思想准备。当然,此书也有一些方谬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论自然状态

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状态。人们在自然法的限度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处理自己的财产与人身,而无需得到其他任何人的许可或依赖于其他人的意志。然而尽管这是一种自由状态,却不是放任的状态,他受到人人都应遵守的自然法的约束,即人人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而为了保护每个人的自然状态,一个人就有权去惩罚那些侵犯他权利的人。但他却不能用毫无限制的意志来对待罪犯。他只能依据罪犯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从而起到制止和补偿的作用。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在自然法德约束下,才有真正的自然权利即自由。如果不受自然法的约束,每个人都处于恐惧之中,他的权利随时可能受到他人侵害,他的意志将受到他人的控制,也就不自由了。同时,惩罚的目的是制止和补偿,所以在惩罚时就应使犯罪成本高于犯罪收益。

二、伦战争状态

战争状态是一种敌对和毁灭的状态。如果一个人企图将另一个人置于自己的绝对权力之下或侵犯他的权利,那么他就同那个人处于战争状态。这一章中,洛克提出了一个论断即虽然一个人不能因为一个贼偷了他的财产而伤害他,他只能诉诸法律。但是,当盗贼抢他的马或衣服时,他可以杀死盗贼。因为为了保护他而制定的法律不能加以干预以便保护他的生命免受当时的武力伤害,而生命一旦丧失就无法补偿。因此,法律允许他有权杀死侵犯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法律和外国法之间的差别。外国法的精神就是第一时间保护人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不受侵犯,而中国法是为了稳定社会,中国要求的是时候的补偿。当然,他的这种提法我也不赞成。如果因为他人抢了你的衣服或马或是与你处于战争状态而杀了他,这显然是违背自然法的。

三、论奴役

奴役分为完全奴役和不完全奴役。完全奴役指一个人因自己的过错,做了理应处死的事的时候,他的生命和自由完全置于他人的控制的一种战争状态。如果他们之间订立了契约,并达成协议,是一方拥有有限的权利,而另一方必须服从。这种状态下,主人任何时候都没有处死他的权力,而且在一定的时候必须解除他的劳役恢复他的自由。

四、论财产

自然界里的东西本来是为人们所共有的。但当它经过人们的劳动,与劳动混合了之后,便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对于加上劳动的物品,除了他以外就没有人能享有这个东西。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会尽可能多的采集果实,捕捉野兽,他们通过对自然产品付出劳动来改变它所处的自然状态,从而取得所有权。如果这些东西在毁坏之前没有被使用完,那么他就违反了自然的共同法。于是,人们为了尽可能的使用这些东西,便拿着剩余的物品去换那些有收藏价值的、公认的收藏品,再用这些收藏品换其它需要的物品,就这样开始了货币的使用。在这一章中洛克为了说明劳动使物体脱离自然状态而成为一种私有财产时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在捕捉野兔时,那只野兔就被认为是他的所有物。因为野兽被看做是共有的,不是任何人的私有物,只有人对它付出了劳动去发现它并追赶它,就使它脱离了自然状态,开始成为私有财产。按照他的这种说法,我如果发现门外有一群麻雀想抓住它们,并去驱赶它们,那么无论我是否抓到,这群麻雀就属于我的私有财物了,任何人都无权处置它们,否则那就是侵犯了我的权利。你觉得这种说法符合理性吗?显然,这是很可笑的!

五、论父权

所谓父权就是父亲所拥有的暂时支配其子女的权力。由于婴儿一出生到一定年龄都处于不能理解法律的状态,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做出行动,因此就需要父亲运用他的理智对孩子进行指导和管理。因此,当他停止管教子女时,他就失去了支配子女的权力。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里,这种权力应该更形象的被称为“亲权”,因为不仅父亲,母亲及其他监护人同样有监护权。然而父亲的统治权也只是暂时的,这种权力会随着子女的未成年期的结束而终止。同时,父亲支配子女的权力不涉及他们的生命或财产,而且当支配权终止时,并不能限制子女的自由。想想我们现实情况下,未成年子女在小时候获得他人赠与的财务,其实都被父母处置了。同时,在咱们国家,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子女成年之后还以种种理由限制孩子的自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并不是子女长大后就与父母脱离了关系,父母有权得到尊重、敬爱、赡养和孝顺的永久权利,这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六、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并受制于政府的一个重大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因为这方面在自然状态下有许多不足。第一,自然状态缺少一种确立的、固定的、众所周知的法律,而那种法律是一经同意接受和承认的是非标准,是裁判人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没有明确的法律,人们就不知道做什么,这是一种恐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是不安定的。第二,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有权依据确立的法律来裁判一切争执的知名而公正的裁判者。由于自然状态下的每一个人既是自然法的裁判者又是执行者,而人们又难免会偏袒自己,因此需要一个公正的裁判者。第三,自然状态中往往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之难以得到正当的执行。所以,法律就是执行权的保障。

七、论国家形式

洛克认为国家形式有五种,一个是完善的民主政体,这种政体下的政府可以随时运用权力为社会制定法律,并委托官吏执行法律。二是寡头政体,此种政体的政府有少数精英掌握权力。三是由一个人掌握权力的君主政体。四是由一个人掌握权力并由其子嗣继承权力的世袭君主制。五是权力由某人掌握一生并在其死后由大多数人任命继承人的选任君主制。

八、论立法权的范围

人们加入社会的目的就是和平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财产,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为社会制定法律。一切国家的最初的基本明文法律是关于确立立法权的,因此立法权自然而然成为国家最高权力。尽管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但是它也有一定的范围。第一,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它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专断。立法权的权力在最大范围内是保护

和会的公众权力。这种权力除了实施保护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所以绝对没有权力毁灭、奴役或故意使臣民限于贫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指的臣民是没有犯罪的,不和他人处于战争状态的人。第二,立法机关或最高权力机关不能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独揽统治权,而必须依据所颁布的,长期有效的法律并通过委任的知名法官来执行法律和裁定臣民的权利。第三,未经本人同意,最高权力不得夺走任何人的任一部分财产。同样,这里指的和上文所指的是一样的。

九、论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

立法权是指有权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来保护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由于短期内可以制定法律,而且经常组织代表开会成本很高,因此立法机关没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但是,由于法律的效力需要长期执行并予以关注,因此需要一个长期存在的权力机关来执行法律。如果把权力交给立法机关来执行,那么他们既有立法权又有执行权,难免他们会以权谋私。因此,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开的。对外权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处理同国外一切人和社会的各种权力。由于在对外事务上,对外国人应采取何种行动,取决于外国人的行动以及意图和利益的变化。因此这部分法律很难预先制定,而必须交给拥有那种权力的人么们靠智谋来决定。

十、论征服

这一章洛克主要谈论的是合法战争中的征服者能得到什么权力和对谁拥有那种权力。第一,他并不因征服而得到支配同他一起进行征服的人的权力。如果因为与其进行

征服而受到他人的支配,那么还有谁愿意参加军队呢? 第二,征服者只有权支配那些实际上帮助、赞成或同意非正义武力攻击的人。征服

者只能支配同他发生战争的人,而不涉及其他人,并且只能支配他们的生命

权。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切实际,因为当一个过家征服另一个国家时,被征服的国家的人民无论是否对他造成伤害或向他挑衅,在实际上,都是要受到征

服者的支配和控制的。

第三,征服者咋正义战争中得到支配他他打败的那些人的权力,那种权力是完全专

职的。被征服着是自己处于战争状态,因而放弃了生命权,所以征服者对他

们的生命有一种绝对的权力,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有权占有他们的财产,除了

补偿他们的损失。如果赔偿要用尽被征服者的财产,而他们的子女会因丧失

财产而饿死,那么即使在这方面满足征服者的要求,也不能使他占有他所征

服的国土。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征服者都不能占有被征服者的国土。这我就要

问了:“那么我们还发动战争干嘛?因为很多情况下,战争就是获得领土。篇三:《政府论》读书报告

自由主义下的民主政府

——《政府论》读书报告

公管一班 黄秀文 2009405025 文章摘要:《政府论》是洛克政治思想的主要体现,在《政府论》的下篇的前半部分,洛克主要提出了“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有限政府”这样一些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论证和阐述,大力地抨击了专制君主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新的伦理论证和价值定位。

关键字:自然权利 社会契约 有限政府 正文:约翰.洛克是英国“光荣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主要的政治思想家,也是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创始人,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光荣革命”后不久,洛克陆续发表了政府论的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抨击当时西方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篇则主要是洛克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早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在《理想国》中提出过政府理论,他说:“政府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认为政府仅仅是国家进行强者在国家统治过程中的一种和工具。但是柏拉图只是提出了一些关于国家的概念,并没有对政府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柏拉图后,思想家们对政府理论也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一直到《政府论》问世,政府理论研究在政治思想上才发生了一种重大的变化。

洛克认为,政府是人们将其自己对自然法执行的权力交给一个权威性的组织,让其代替自己执行这一权利而形成的。政府的目的是要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使其不受到别人的非法侵犯;君主和统治者所行使的权力之所以为他们所拥有,并不是来自“君权神授”或是“父权”这样的绝对权力的说法,也不是仅仅是授权基础下订立的一种统治性质契约关系。而是依据一种基于委托的条件,即统治者是作为公民代表公民行使他们自己的权力,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权力就要失去,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没有尽到他们应尽的职责,公民是有权力撤销对他们的信任的委托,罢免他们的权力。政府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公共福利安全。

在《政府论》下篇中,洛克试图“寻求另外一种理论来阐述政府的产生、政治权利的起源及确认谁享有这种权力的方法”。①在第一章到第十一章的内容中,洛克以理性主义为原则,阐述了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有限政府三方面主要的思想。

一、自然权利

洛克认为,人类在进入国家状态存在一种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然法指导下的状态,“理性,也就是自然法” ②,“自然法就是上帝意志的表示”。③ ① 第一章 《导论》 303页

② 第二章 《论自然状态》 307页

③ 第十一章 《论立法权的范围》 477页 “人类原来生活在一种完美的状态之中,他们在自然法规定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决定自己的行动和处理自己的财产和人身,而不需要征求其他任何人的同意,或者听命于其他任何人的意志。”“这也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拥有多于他人的权力。”① “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但并不是一种放任的状态”②。自然状态的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是在自然法——也即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同种和同等的人生来就享有自然地平等的相同的便利,在自然法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所有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执行自然法,来保护自己的私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即当有人违反自然法去侵犯他人的权利时,每个人都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在第三章里洛克论述了人们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对财产的拥有权的,因此,没有任何人可以去侵犯它。

但是洛克认为,这样的一种自然状态虽然很美好,但却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因为,“第一,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确立的、固定的、众所周知的法律”;“第二,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众所周知的、公正的、并且有权根据既定法律裁决一切争执的裁判者”;“第三,在自然状态中,常常缺少一种作为正确判决的支持和后盾,使它得到恰当的执行”③。因为在自由状态下每个人都是平等和自由的,没有人享受多于他人的权力,每个人都执行自然法,都有权对他人进行惩罚,每个人既是自然法的执行者,也是他自己行为的判断者。但是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每个人出于对自我的爱怜的本性,贪得无厌的本性和欲望的驱使使得他采取违背自然法的行为,这就使得人们经常处于一种战争状态下,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社会契约

自然状态下每个人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地行使着自然权利,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下的不安全和不稳定,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便在一定地域上发生了联系,并且他们发现只有建立一个共同体,才能弥补自然状态的缺陷。于是人们相互达成协议,建成一个以保护每个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目的的共同体——国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身和财产以契约的形式加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来,成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成为这个国家里的公民,同时每个人都放弃自己对自然法的执行和裁判的权力,把它交给这个共同体——合成国家的公共权力。人们把公共权力委托给国家的一部分人来代替大家掌握,并按照全体成员或他们所授权的那部分代表的一致同意和决定来行使,这些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就构成了政府。政府按照所有人的意思,为社会制定法律,来保护人们是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公共福利,维护和平,避免社会进入战争状态。“社会的权力或由人们所组成的立法机关的权力决不能超出公共福利的需要,而硬挨防止前面提到的使自然状态很不安全、很不方便的三方面缺陷,以保护每一个人的财产”④。政治社 ①第二章 《论自然状态》 305页 ②第二章 《论自然状态》 307页

③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461-463页

④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或政府的目的》 467页 会是依靠所有人的同意,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予,公民有权力监督其执行情况。

这种契约性质是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并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永远高于政府的权利。“一个人除了通过明确约定、公开承诺和契约而真正加入一个国家之外,没有什么能使他成为一个国家的臣民或成员”①。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君权神授”、“父权”的专制君主制度理论,为自由民主政治奠定思想基础。“政府并不因为对父亲拥有权力就宣称对其儿子也拥有权利,也不因为父亲是它们的臣民就把它们的子女也当做自己的臣民”②,“既然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除非经他本人同意,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使他沉浮与任何世俗的权力”③。

三、有限政府

既然政府的权力是由公民所授予的,“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共福利”④。那么政府的权力必然不能是无限的,如果不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和当初建立共同体的目的相违背的现象。因此,有限政府理论成为了洛克在《政府论》里的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公民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享有法律豁免权。因为,如果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那么对他所造成的伤害,人们在人世间无法通过申诉获得赔偿或保障”。政府的权力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必须有清晰的界定,因为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的时候只是交出了那种保护自己和其他人类的权力,所以政府的权力并不能超出公共福利的需要,否则人民的财产就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权力掌握者抵制不住诱惑而滥用权力受到威胁。

洛克认为,政治权力是政治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的范畴,“行政长官对臣民的权力,同父亲对子女的权力、主人对仆人的权力、丈夫对妻子的权力及贵族对奴隶的权力是不同的”。⑤在此区分的基础上,洛克又为我们阐述了他的思想,“我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确认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有关死刑及各种较轻处罚的法律的权利,以及为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免受外来侵略而使用共同力量的权利,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认为政府的职能只有两种:一是制定和执行法律;一是保卫共同体免受外来侵略,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余的社会生活的方面就不是政府所能干涉的了,一切政治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① 第八章 《论政治社会的起源》 459页 ② 第八章 《论政治社会或政府的目的》 453页

③ 第八章 《论政治社会或政府的目的》 455页

④ 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467页

第一章 《导论》 303页

既然人人生而自由,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处于政府的统治之下的呢?政府应该是体现民主的,而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政府权力的行使应该是以保护人民的公共福利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个人权力和欲望的膨胀。人民有权监督政府的行为,因为政府是基于人民的同意而组成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当家作主”??这些思想,作为近代自由民主政治的代表,成为了西方民主政府的滥觞,对我们研究近代政府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政府论》(下篇)

杨思派(译)九州出版社 『英』约翰·洛克篇四:政府论下篇导读,详细版,读书笔记郝星宇

《政府论》下篇导读

目录

一、《政府论》及洛克的思想................................................................................................................1

二、本书逻辑体系和内容提要..............................................................................................................2 起:政治权力,自然状态、战争状态、奴役和财产权(1至5章)............................................2 承:父权、父权的嬗变与王权、政治社会及其渊源(6至8章)................................................3 总:政府的目的、形式,三权分野与政治权力的属性(9至15章)..........................................6 申:政府的征服、篡夺与解体(16至19章).............................................................................11

三、对本书的一些思考........................................................................................................................15

(一)、自然状态、自然法以及政府的起源与性质:契约政府..................................................15

(二)、立法权、执行权和政府形式:分权政府和有限政府......................................................16

一、《政府论》及洛克的思想

无疑,我们研究政治学,用政治学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政治学发展历史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得不在《政府论》驻留,不得不再次向洛克这位伟大的政治学家致敬,《政府论》上下两篇不仅剥去了君权神授最后一件外衣,从合法性上消融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石,而且还从起点上论证自然辩证法、社会契约论,创立君主立宪下的议会主权理论,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探究“政府”的终极目的(保护私有财产)和最好形式(民主宪政、议会具有最高主权的制度),初步奠定了现代政治学发展基础。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政府论》上、下篇是他的代表作,上篇主要批判了菲尔麦的“君权神授”学说,下篇系统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宪政理论,其内容较上篇更为重要。洛克的一生经历了英国革命的全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思想、理论,而每一阶级和政治派别都有他们的政治思想上的代言人。这本写作始于1679年,完成于1681年的政治哲学著作《政府论》两篇使洛克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标签。该书的目的是为沙夫茨伯里伯爵及其辉格党的朋友们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革命提供理论和智慧的武器。洛克于1689年回到英国以后,由于革命已经发生,他便根据新形势修改了《政府论》。尽管该书第一版上印出的年代是1690年,但它在1689年10月已经上市销售。他在1689年回国后写的序言中希望该书“足以确立我们伟大的秩序恢复者、现在 的威廉国王的王位”,但他也强调希望该书“向世界论证英国人民对公正的自然权利的热爱,他们捍卫这些权利,以及当国家处于奴役和毁灭边缘时拯救国家的决心”。事实上,这本书成了英国革命最系统、最深刻的理论表述。《政府论》下篇中,洛克具体阐述了自然法理论、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政体学说、自由思想和法治思想等等。全书以自然法哲理为起点,逻辑推演了生命、自由、财产等人的天赋权利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论证了国家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契约,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以及法律之下的立法权至上原理等。

二、本书逻辑体系和内容提要

本书共十九章,分别论述了自然法理论、父权以及天赋人权、国家权力(政府)的范围和属性以及国家权力的夺取和丧失等等。

起:政治权力,自然状态、战争状态、奴役和财产权(1至5章)

整个《政府论》的上篇甚至包括下篇的第6、14、15章都在驳斥菲尔麦的《父权制、或国王的自然权力》。下篇开篇就是对《政府论》上篇的一个总结。这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或者是简单的总结,其实这就是全本书的逻辑起点。上篇他驳倒了罗伯特·菲尔麦爵士的君权神授学说,他就“必须在其说法之外,去寻求其他关于政府的产生、关于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关于用来安排和明确谁享有这种权力的方法的说法”,1提出了政治权力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政府”或者“国家”属性的问题。“政治权力就是为了确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并从而使用这种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2为此他在第二章开始追溯政治权力的起源,开始了对自然法的理论阐述。

在政府出现之前,人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为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权,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3 洛克的政治思想是要人们在自然状态之下享有某些自然权利,也就是作为人天生具有的权利,自然法则使人们能都做或者禁止人们做某些事情。洛克为什么会假设自然状态是这样1 2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一种状态,而不是霍布斯所说的那样一种战争状态?因为,“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服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4。自然状态下权力的合法性,为资产阶级自由、财产等方面的保障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战争状态是和自然状态“敌对的和毁灭的状态”5。“因此凡是用语言或行动表示对另一个人的生命有确定不移的企图,而不是出于一时的意气用事,他就使自己与他对其宣告这种意图的人处于战争状态”6。“避免这种战争状态是人类组成社会和必然脱离自然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要是如果人间有一种权威、一种权力,可以向其诉请必然救济,那么战争状态就不会再继续存在,纠纷就可以由那个权力来裁决。”7这个权力就是国家权力,这个权力的载体就是政府。而且要按照共同体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那些人一致同意的规则来行使。而这也就是政府和社会本身的原始权利和起源,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起源也在于此。自然理性赋予人们从自然中攫取资源以生存的权利,资源的使用和占有就产生了财产权,由于这是事关人的生存,是一切其他权利的基础。开篇洛克即指出政治权力就是以保护财产为根本目的,战争状态下的“纠纷”也是以生命权和财产权为中心的,所以洛克看来,财产权是天赋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值得指出的是,洛克在这里从哲学层次上对“劳动”的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既然劳动是劳动者确定天然的所有物,那么对于这一有所增益的东西,除了他以外就没有人能够享有权利,至少在还留有足够多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所共有的情况下,事实就是如此”8。劳动使公有的自然资源和私有的个人财产实现了分野。不仅如此,洛克还是对财产的额度给予了限制、对货币的产生给予了论证、对财产权的扩大给予了推演,这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财产逻辑。承:父权、父权的嬗变与王权、政治社会及其渊源(6至8章)

既然政治权力的起源已经确定,前五章已经证明了政治权力的来源是人们逃离战争状态下的必然选择,那么为什么在此以前的哲学家政治学家认为父权产生王权呢?洛克在第六章对父权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新的父权概念下,父权的内涵和外延不再模糊,和王权的性质也有着质的区别了。4 5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6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7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2.“但是当旧名词易于使人陷于错误时,提出一些新名词来可能不会被认为是不对的。父权这一名词或许就是这样,它似乎将父母对儿女的权力完全归属父亲,好像母亲是没有份的;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思考,我们就会知道她也享有同等的权利。”9“这一父母亲的权力在父权的名称下似乎由父亲独占时可能并不太生硬地带有绝对统治权与王权的名义”10。但父权的内涵扩大到母亲也拥有的话,“这样就会使他们所主张的君主政体失去个很好的依据,因为从名词本身来说,他们所依据的作为仅由一人统治的基础的最基本权威,并非属于一人,而是为二人所共有”11 虽然年龄或德行、才能或特长“可以使另一些人位于一般人水平之上”12,“我们是生而自由的,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但这并不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就能运用此两者:年龄带来自由,理性也随之产生”。13“孩童并非生来就处在这种完全的平等状态中,虽然他们生来就应受这种平等”14,“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出世时和出世后的一段期间,对他们有一种统治和管辖权,但这只是暂时的。他们所受到的这种支配的限制,犹如在他们孱弱的婴儿期间用来缠裹和保护他们的襁褓衣被一样。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年龄和理性将解脱这些限制,直到最后完全地解脱,并进而能使一个人自由地处理一切为止”15。“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自然的自由和服从父母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基于同一原则的。一个儿童是依靠他父亲的权利、依靠他父亲的理智而自由的,其支配着他的是其父的理解,直到他具有自己的理智时为止。一个成年人的自由和一个尚未达到那个年龄的儿童对他的父母的服从,两者没有抵触但又判然有别,以致主张君主制的最盲目的父权党也不能忽视这一区别;最顽固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们的一致性。”16这就是父权的产生与时限性。父权产生是基于先生约束的限制,但这和法律一样,“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法律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 1718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

他的儿子成为一个和他一样的自由人时,父权的范围就有了限制。由继承权衍生出来了父母的财产支配权“对于儿女的服从起着相当大的约束力”19。“假如说一切政治权力只是父权,尽管这实际上是同一回事,那就不可能是这样了。因9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3.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3.11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4.1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4.13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8.14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4.15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4.16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8.17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5.18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5.10 为这样的话,所有的父权既属于君主,臣民自然就不能够享有。但是政治权力和父权这两种权力是绝然不同而有区别的,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而又各有其不同的目标的。”20那么,在历史中,父权如何嬗变成王权呢?“他从他的儿女的孩提时起就是一个统治者。由于进行共同生活而没有某种统治权有其困难,那么当儿女长大的时候,基于他们明白或默认的同意,将统治权归于父亲,老实说,这个统治权只是继续下去,并没有什么改变;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仅是允许父亲一人在他的家庭里行使每个自由人自然享有的自然法的执行权,而由于这种允许,当他们还留在这个范围之内时,就给予父亲一种君主的权力。但是,显然这并非是基于任何父权,而只是基于他的儿女的同意。”21 基于男女之间的自愿合约而构成夫妻社会。“虽然它主要包含着为其主要目的、即生殖所必需的那种对彼此身体的共有和权利,然而它还带有互相扶养与帮助以及对于利益的共享”22,“婚姻所要达到的全部目的既是在政府统治下也是在自然状态中取得的,政府官长并不能剥夺夫妻的任何一方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势必需要的权利或权力,而只能在夫妻之 23间对这些事情发生争执时进行裁断”。基于契约,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劳役以换取工资,形成了主仆关系,这区别于正义战争中被获的俘虏而形成的主仆关系。前者主人的之诶起案例是暂时的、不超越契约中规定的范围;而后者,俘虏变成了奴隶,基于自然权利要受他们主人的绝对统辖权和专断权力的支配,因为“这些人既已放弃了他们的生命权,因而也放弃了他们的自由,丧失了他们的财产——处在奴隶状态中不并能拥有任何财产——他们就不能在那种状态中被认为是政治社会的任何部分,因为政治社会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财产”24。夫妻社会、父子社会、主仆社会都不是政治社会,因为“政治社会本身如果不具有保护所有财产的权力,从而可以处罚这个社会中一切人的犯罪行为,就不能成其为政治社会,也不能继续存在”25。真正的唯一的政治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形态:“在这个社会中,每一成员都放弃了这一自然权力,把所有不排斥他可以向社会所建立的法律请求保护的事项都交给社会处理”26。“其形成的情形是:或者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任何数量的人们,进入社会以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置于一个有最高统治权的政府之下,不然就是任何人自己加入并参加一个已经成立的政府。这样,他就授权给社会,同时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这和授权给社会的性质一样),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其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20 21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4.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6.22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8.23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0.24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1-52.25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2.篇五:《政府论 下篇》读书报告

《政府论 下篇》读书报告

最早接触洛克的名字还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如今只是依稀记得历史老师曾说过他是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之一,是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府论》是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清教徒的父亲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而战。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后来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在牛津期间洛克对当时盛行于校园内的经院哲学不感兴趣,反而比较喜欢笛卡尔的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他在36岁时曾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也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观点不受欢迎,他最后决定从事医学研究。1682年他随行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他对学术的执着与热情,是他创作的不竭动力与与源泉。通读完《政府论 下篇》,感觉颇有收获。如果说上篇主要是批判拥护封建王权的菲尔麦的君权神授说,从理论上打击了一切保皇理论和专制主义,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那么下篇侧恰恰相反,他从正面论证了资产阶级议会制,详细地描绘了想象中的现代政府的蓝图,他首先立足于自然法学说,系统地介绍了政府的起源,性质,目的,权力运行方式,乃至于最后的解体,又从自然状态出发,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继而引出国家是基于人民的契约而诞生的,其目的即保护私有财产,并进一步提出立法权的范围,分权,法治等思想,为英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建设性。

洛克在下篇的第一章中首先否定了上篇中君权神授以及王位继承的若干个观点,继而在本章的结尾处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本篇的核心论点:政治权利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

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的福利。

为了能正确地了解政治权利,洛克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类最早是存在于自然状态之下的,在他眼中的自然状态下,人生而自由,平等,独立,人类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权利,上帝将世界给予人类所共有,我们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因而每个人都享有无限支配自己生命和财产的自由,但是并没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当然也包括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诚然,这种自然状态不是绝对自由或放任的状态,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同时也受自然法的支配,即理性的教导,由于平等的原则,所以没有人享有高于其他人的地位或对于别人享有管辖权,每个人都有权利惩罚罪犯和充当自然法的执行者。

可是洛克心中的自然状态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即当两个自然人发生争端时缺乏明确的且为大众所知的法律,发生争执的双方不能基于确定的是非标准来达成意见上的共识,而且,在自然状态下,当一个人去惩罚另一个人时,自身同样也面临着被他人惩罚的威胁,即缺乏一个知名的公正的裁决者来裁判,缺乏一个权利来支持其正确的判决,保证其得到应有的执行,于是,便会出现所谓的战争状态,即基于人们的平等自由而导致的敌对,恶意,暴力,互相残杀的状态,为了避免这种状态的出现,也为了补救自然状态的种种不足,更多的人基于自愿的原则和自由的选择与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一个共同体,以谋取更安逸的生活,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所谓财产的东西,继而就形成受制于法律约束而存在的政治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自愿放弃他的自然权利,将其交之于政府,政府是公民授权的委托者,其最主要的目地就是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那么,为什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呢?广义上的财产即生命,特权和地产。洛克认为人生来就“可以享用肉食和饮料以及自然所供应的以维持他们的生存的其他物品”,没有人对于上帝给予的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东西生来就具有私有权,只有通过劳动,使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本共有的任何东西脱离了自然所提供的和原来所处的共同状态,且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实现对既有事物的私有,即通过拨归私用的方式将其转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但是,洛克又补充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上帝以供我们享用为限度给我们财产。就好像说,我收获了足够的果子,但是我没有如此大的享用需求,致使果子腐烂,那么从果子败坏时起,我便

违反了自然共有的法则,便不再享有对该果子的私有,而且还会因为侵犯了他人正常消费该果子的权利而受到惩罚,同样的限度也适用于土地的占有,土地未荒废前的一切有价值的耕种,收获,饲养,生产都可视为个人的私有财产,一旦荒废,便可以为任何人占有。洛克基于虚构的上帝限度来反对人们对劳动成果的践踏和浪费,实在值得引发人的深思。直至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最原始的物物交换,人们用自己无力消费的物品来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久而久之,由自身拥有价值的金银充当的货币的出现,人们可以用物品换取所谓的财富,可以变卖土地来安置所谓的家产,从而形成了个人可以永久贮存的私有财产,而政府也相应地以法律规定了财产权,土地的占有也由明文宪法加以确定。

就此搁置,宕开一笔,我最初还一直在纳闷,在政府论这种纯政治性的议论文中怎么会出现一个章节“论父权”,他首先否定了人类思维定势中父权在家庭生活的绝对地位,因为母亲也同样在一个家庭中享有像父亲一样的权利。作为父母,在儿女没有成年之前享有对子女的暂时的管辖权,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子女,保护子女,子女没有自然状态中所谓的平等自由,他们要服从父母的管制,不过不等同于绝对服从或屈从,当他们心智成熟时,有独立的理性去判断是非标准时,父母的管辖权也终止了,他们享有自己独立的自由权,财产权等,当然他们也有可能会因为想分享父母的财产而继续听命于父母,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最终目的,儿女对父母尊礼的义务都是永久的。再往后读下去,才慢慢明白了一些。洛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家庭入手,由最先夫妻的结合形成夫妻社会,论述了家庭中关于权利的划分,财产的争执等问题,进而引出基于共识的人的结合形成共同体,形成政治社会,形成国家政府。洛克在书中指出国家形式的多种多样,但是最终的划分标准取决于立法权的隶属关系,由此可见,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范围限制。首先,“它对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绝对地专断”,不管法律由个人还是团体制定,只要侵犯了个人的生命和财产,人们都有权利拒绝接受;其次,“立法或最高权力机关不能揽有权力,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而是必须以颁布过的经常有效的法律并由有资格的著名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臣民的权利”,人们放弃自己的自然状态下享有的自然 权利而同意成立国家政府,无非就是想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机制来防止生命和财产受到侵害,人们既然基于信任讲裁判权委托给个人或团体,那么立法者就应该对公民负责;还有,“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政府建立的本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如果政府擅自剥夺人们的财产权,就有悖于人们加入社会的目的了,当然,如果政府运行缺乏必要的资金,凡是享受政府保护的人都应该从他的资产中交出相应的不分来维持政府的运行,即现代所谓的税收的形式;最后,“立法机关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权利转让给任何他人”,政府是人民治理国家的代理人,只有人民才有权利通过组成立法机关和制定由谁来立法,从而选定国家的形式。满足上述立法范围的限制的国家才是洛克所追求的真正的国家形式,即民主政治。此外,洛克还进一步对国家的权利进行了划分,他将国家权利一分为三,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属于不同的机构。立法权是属于若干人的权利,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完成后他们又自行解散,自身也受制于法律的约束;执行权,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行政权,即按法律执行并维护法律的长期性,持续性;对外权,本质上和执行权没有太大差别,是执行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外执行法律,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等,他并没有

指出司法权的归属问题,但是司法权的独立是现代政治国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法是要靠人去实施的。因此有了法律并不一定能保证依法办事。这就需要权力制衡,需要法律的有效监督。这就是洛克自由思想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任何权力都不能实施垄断。洛克认为:民主的本质不是多数原则,而是任何一种权力都有另一种权力来有效制衡,失去监督的权力轻则引发腐败,重则引发社会**。在专制社会下,任何关于法治的建设都是纸上谈兵,此种体制下法治没有丝毫存在的空间。因此市场经济需要民主制度,因为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证实现各个利益集团的协调和平衡。

本书结尾处洛克巧妙的用“政府的解体”给《政府论》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政府可能基于外部势力的侵略解体,可能基于立法权的变更而解体,也可能基于立法或君主背离了人民的委托而解体,但是不管基于何种缘由,政府的解体不意味着社会的解体,只能说明社会契约的失效,人们又进入了自然状态,又具有了反抗能力,甚至战争状态的再次出现也不足为奇,这就间接性为英国错综复 杂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放眼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政府论》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在十八大更换了新一届的领导人之后,中国政府更应该致力于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便民政府,真正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其次,应该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近人民群众,听取大众的意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后,基于洛克荒诞实则又并不无道理的论财产,党和政府要大力提倡反腐倡廉,反对铺张浪费,减少不必要的三公开资,要知道,官员们的每一次的浪费都是在侵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公民享有消费同等事物的权利,是间接性的财产侵犯。

上一篇:外出经营管理证明下一篇:甘肃省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