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艺术处理教案设计

2025-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图像的艺术处理教案设计(精选7篇)

图像的艺术处理教案设计 篇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信息技术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百度搜索相关图片资料。

(2)预习教材有关内容及操作。

二、教学课题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实验教材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内容:《图像的艺术处理》。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内容《图像的艺术处理》。本节课是在图像局部处理的基础上,主要让学生掌握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并能够对图像进行全局的艺术处理,包括色彩的调整。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图像处理和图像局部处理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大概了解到了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原理,熟悉了软件的基本界面,并掌握了部分工具的使用。本节课在了解、掌握图像的局部处理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利用仿制图章工具进行图像的复制操作,并进行图像的全局处理。学生对图像的处理是相当感兴趣也是充满好奇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自己查找图片进行操作,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任务驱动法,加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艺术处理图像的操作。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学会调整图像色彩;

B、学会使用仿制图章工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结合教材,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图像艺术处理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

B、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不断提升,并且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 会到成功的喜悦。

C、培养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找素材的能力。

4、教学重点:

(1)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

(2)图像的全局处理(颜色调整)。

5、教学难点:

仿制图章工具与历史记录画笔工具的结合使用。

6、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学资料、互联网网络、素材。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2、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查找学习,交流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在百度图片库搜索“菊花”的图片,找一张感兴趣的菊花图片,同时利用Photoshop软件当中的套索工具将所保存的图像进行挎贝粘贴操作,复制另一朵向日葵出来。由于此部分是复习内容,所以占用的时间限定在五分钟之内。

“菊花

”图片:

【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百度图片库自主搜索图片进行挎贝粘贴操作,并巡视学生对套索工具使用掌握情况,及时指导复习。如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在有限时间完成,应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团结精神,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便进入新课的讲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自主查找图片操作的方式,巩固复习选择工具(套索工具)的使用,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之一: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

2、新课讲授

任务一: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

【学生活动】将刚才百度搜索到的“菊花”图片进行再复制操作,但此次操作应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参照课本操作步骤完成任务。(学生选择操作的图片可以不一致)

原图

用仿制图章修改后

【教师活动】给出任务,让学生依照教材步骤操作。巡视学生操作,并观察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3、任务讲评及小结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演示,讨论并思考回答问题,然后补充完成任务。学习有余的学生另外在百度图片库当中搜索一张图片,同时利用仿制图章工具将保存的图像进行复制,删除日期、文字等操作,巩固知识点。小组内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教师活动】演示并讲评学生在使用仿制图章工具中出现的问题,延伸出历史记录画笔工具的使用,并详细讲解二者有效结合的使用要点。

【设计意图】及时更正部分学生的错误操作,让学生理解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要点,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指出历史记录画笔工具的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4、新课讲授

任务二:调整图像的颜色

【学生活动】在百度图片库中搜索图片,将保存的图片进行颜色调整,认真阅读教材,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任务他人和自己。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的重点是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和对图像的全局处理,因有了前一课时关于图像局部处理的辅垫,因此本课时我将任务下放,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查找,加以小组间的合作驱动完成各项任务。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则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所以总体而言,本节课体现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引启发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我将教材的知识点顺序对调了一下。教材是先讲颜色调整,接着是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因考虑到与上节课时的衔接及过渡,我将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放在前面,然后再讲对图像的全局处理操作,通过任务驱动学习法,循序渐进,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图像的艺术处理教案设计 篇2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是利用图像采集信息,并实现处理和传输功能的装置[1,2],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图像采集处理系统逐渐成熟,各个领域对图像数据的可辨识性和适应性要求逐渐提高[3]。本文主要分析基于图像精确处理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 系统设计方案

1.1 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为了满足图像精确处理需求,本设计QR码识别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本设计分为图像采集、系统整体框架设计图、图像处理和视频显示模块。为了满足精确处理需求,图像采集模块采用高清CMOS航空摄像头,视频图像采集模块采用DE2-70开发板实现[4,5],嵌入可编程芯片,视频显示模块使用液晶显示器输出视频。

1.2 关键模块设计

视频图像处理模块是关键部分,承担图像的采集、处理以及识别,视频图像主要结构和控制信号如图2所示。数据从图像采集模块的摄像头接口进入,进行模数转换,自动监测信号。摄像头采用NTSC制式,将模拟信号解码为分量视频数据,将信号存储,完整后进入FPGA芯片进行图像处理。系统设计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主要是图像预处理、定位、数据采集的实现,然后是芯片的配置。

2 QR码图像识别系统算法

QR码编码步骤包括数据分析、编码、纠错、构造等,数据分析确定字符类型和模式,编码模式包括字符编码、汉字提取以及扩充解释等。QR码数据编码按照指定模式,将信息转换为二进制位流,将码字转换为序列。数字模式码字生成步骤如图3所示。举例说明字母数字模式,如将AB-43转换为码字序列,按照字母数字模数得到字符,每两个字符为一组,均转换为11位二进制数,连成一个序列。GB2312所规定的的汉字字符[6]共6 768个,每个字符均由2个字节表示,将汉字字符转换为13位二进制码。

采用QR码纠错算法生成纠错码字,在数据块后提取信息,减少数据丢失的情况。纠错共分为4个等级,对应4个容量,一般能够纠正拒读错误和替代错误[7]。掩膜设计主要是满足符号深色和浅色的调整,降低译码错误发生率,仅仅使用在编码图形中。根据各个掩膜图参考生成条件,进行异或操作,对每个掩膜进行评价。QR码符号由正方形模块构成,编码区域包括纠错编码和数据编码。

QR码识别给予CCD摄像头采集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去除图像噪声,数字图像由有限个元素组成,二维数字灰度图像均可以由函数表示。在QR码图像进行识别之前需要预处理,保证QR码完整性。本组设计中,采用空间滤波中值滤波方法,降低噪声[8],并进行Otsu算法二值化,完成QR码预处理工作。

采用硬件算法实现QR图像数据的采集,包括采样、定位以及提取等工作。图像预处理后,提取相关信息,有效定位,调整符号偏角,建立采样点,得到提取像素信息的位置坐标。QR码定位中,主要搜索位置探测图像。QR码图像滤波给予邻域处理,逐点移动掩膜。硬件实现非线性滤波器时,需要设计排序,求出较多逻辑资源,采用非线性滤波中值滤波器滤波。Matlab仿真采用传统处理器方法,代码如下:

根据模块长度网格化处理整个符号,一个模块对应一个数据,减少计算量,后续工作中均按照图像采集模块化坐标。掩膜时需要注意功能区域,考虑到图像探测、校正,因此不消除掩膜。数据编码中,数据位流基本格式为模式指示符、字符计数指示符、数据位流、终止符,模式指示符共4位,包括数字、字符数字、汉字、字节,字符计数则是由版本而确定,数据流部分也是根据版本而定。

3 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系统硬件采用Altera公司EP2C70芯片,编辑单元68 416个,RAM容量15 200 b,4个PLL,622个用户pin数量。软件部分,使用DSP Builder处理数字信号。

在图像预处理模块中,硬件设计要求不仅需要满足输出功能,同时要能够达到实时处理,且逻辑资源尽可能少,又能监测滤波状态。设计采用中值滤波器,分为图像扫描和功能逻辑模块。扫描模块实现数组的采集,逻辑模块实现像素的计算。窗结构零数字电路设计中,需要满足扫描和滤波器逻辑模块,采用由左到右的扫描方式,窗结构包括9个寄存器,存储像素值,扫描过程中,每一个区域考虑相邻的像素提取。灰度直方图用来描述灰度级个数,采用FPGA片内存储资源实现,数据流为1~254数据集合,读入像素值后,RAM值加1,模块化代码如下:

FIFO设计中,利用FPGA内部存储资源,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读取数据,当输入时钟clk上升时,信号为高,缓存器存储数据。该模块内设置两个地址计数寄存器,每一次读或者写,寄存器数值加1。读写到最大值时,进入下一个值,不会超过存储空间。滤波器功能逻辑模块采用奇偶排序法进行逻辑设计,直方图统计模块采用灰度直方图函数,采用FPGA片内存储资源,数据范围为1~254数据集合,在像素值读入后,RAM地址数值加1。QR码定位模块是图像预处理后扫描,在规定误差内表示为探测图像咸蛋,提取模块长度和其他信息。定位模块包括累加模块、转换和提取模块,状态转换模块通过reset信号实现启动,时钟周期由高到低,进入初始模块,若累加像素动作完整,状态进入到模块长度计算。

4 系统分析

本系统中,由于能够直接使用滤波,二值化等检测,处理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图像分辨率达到640×480,处理速度上具有很大优势。由QuartusⅡ编译报告分析资源使用情况,该设计系统使用11 347个LE,寄存器为7 169个,占到20%,资源使用率适中,有利于后端布局布线,实现物尽其用,节省资源。通过Modelsim仿真产生文件,分析FPGA片内功耗,SDRAM缓存器控制模块耗能较大。

QR码视频图像经过中值滤波处理之后,噪声可以经过过滤,大大减少,对后期定位有利,而且能够减少漏定,提高识别率。二值化方面,能够有效区分前景和背景最大的灰度阈值。QR码经过中值滤波、采样等检测后,信息寄存到SSRAM中,然后数据传输到片内存储器中,确定图形坐标,符号通过NIOS打印在Console上。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基于图像精确处理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系统设计完整,完成各个模块的设计实现工作,提出给予结果反馈的二值化算法,优化和改进中值滤波硬件结构,并设计QR码定位模块,实现信息的提取,图像处理速度大大提高。

摘要:为了满足图像精确处理需求,利用现场可编程门列阵动态配置灵活性,采用高性能Cysclone系统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并配合1394总线链路层构建图像处理系统,实现图像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方设计分为图像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模块,先通过摄像头采集QR码图像,进行滤波等预处理工作,然后经定位、提取信息、检索纠错等得到字符信心。该系统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不同光照条件引起的识别不确定性,精确区分前景和背景,减少信息遗漏,设计硬件结构,提高系统速度和面积技能,优化系统硬件操作。在软件设计中,采用软核处理器,完整图像信息的提取。系统设计与传统二值化、滤波等检测方法相比,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处理图像分辨率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图像处理,QR码,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迪.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图像分割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企业导报,2015(12):58.

[2]焦再强.基于Zynq-7000的购入式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3]张鑫,吴娱,平子良,等.基于Matlab GUI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平台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8):6-8.

[4]希仁娜·亚森,李湘.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数字图像处理[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4):114-116.

[5]张千宇,高青伟,徐海峰.数字图像处理的“炮身轴线偏移”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4(12):149-152.

[6]孙凯旻.基于FPGA数字图像处理QR码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王桢.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1):296.

[8]刘婧.基于Matlab的简单图像处理系统的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9):112.

图像处理艺术课堂教学探析 篇3

关键词:图像处理 教学方法 图形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58-01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先进的载体。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图像处理技术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目前,Photoshop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图像处理软件,具有强大而全面的处理功能,同时也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这就需要在进行Photoshop课程教学时,尽可能突出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

1 精心设计电子教案和精选案例

由于Photoshop与图像处理艺术課程的本质在于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Photoshop软件完成艺术作品的设计,侧重于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直观地展示软件的使用过程,要使学生获得对图像处理的步骤和细节的具体可感的认知和整体概念。课程设置上应避免传统的理论灌输和口头讲解,这样会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会加大理解的难度,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适当配合实例说明,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对应用步骤的清晰认识[1]。例如,在完成对选择工具及通道原理简单认识的学习之后应对其进行有效的课堂检验,通常采用样例作品或其他实用素材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一幅作品,作品中绘制着不同大小、颜色及样式的汽车图形,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要求学生利用选取工具将所要处理的洗车图形选定,例如选定其中的灰蓝色汽车。学生就会想到RGB模式的应用,因为在RGB模式下有一个蓝色通道,而在蓝色通道中图像中的所有蓝色图形会以白色高亮的方式显示,这样就能实现一次性选定所有对象[2]。在实践案例与即时检验相配合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得以最大程度地理解消化,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

2 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实践学习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实践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能够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能有所提高。实例分析教学法的运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艺术鉴赏和技能评估的意识,并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独立设计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随时随地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述骏马奔腾效果的制作时,应至少对两种不同思路的制作手法进行讲解[3]。既可以运用滤镜菜单下的风滤镜功能来完成,也可以同为用滤镜菜单下的辐射模糊和动感模糊来制作。在讲述完毕之后,为增强说服力,要将一匹骏马奔腾的动态效果图作为实例让学生观摩体会,并自行分析出不同手法的优势和适用性,从而能够在指定的条件和要求下做出最佳选择,完成最佳效果。随后,还应对课堂实践加以重视,即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方法来自行完成骏马奔腾效果的制作,鼓励学生多做练习进行巩固。Photoshop的功能十分齐全,操作方法和能够达到的效果则与个人的操作的熟练程度及经验有很大关系,技巧的运用应从大量的实践中获得。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练习加以重视,使他们最终能够从繁琐枯燥的多次演练中得到技巧上的飞跃。

3 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Photoshop的学习内容比较繁杂,在教学中常常无法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可考虑将教学的整体目标加以细化,进行具体内容的分解和阶段性处理,使每个学习阶段的项目中都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这样,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就能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进行主动探索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其后的实践中进行重点强化并克服不足,这样就能够比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Photoshop教学与其他教学课程的不同在于,有些问题和技能运用并不是有自己的固定标准,而是更需要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来达到更好的效果[4]。因此,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参与创造的热情和创造精神,这一点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不仅是技术上的学习,同时也是艺术上的参悟,在内容设置上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也应做到多元化和开放式的教学。例如可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使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由表及里和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为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创造客观基础。应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逐渐深入,最终完成所需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学习掌握,使学生掌握到的不仅是一门软件应用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态度。只有将技术和艺术的学习融会贯通,使二者能够互相作用和互为支持,才能为艺术创造力的更好发挥打下良好基。在今天的艺术设计领域,Photoshop软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要想使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就必须立足于现实需要,将现代化条件下的图形处理技术进行充分的掌握,并获得高超的实践水平。

4 结论

该文通过对图像处理艺术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高校学生学习以Photoshop软件为代表的图像处理技术的现实需要和必要性,强调了学习Photoshop软件的重要意义。该文针对Photoshop软件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精心设计电子教案和精选案例、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及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等教学手法。希望通过该文对图像处理技术教学在艺术中的引入和探讨,能够为图像处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慧玲,肖学香.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5(6):207-209.

[2]赵子波,韩天勇.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学术版),2012,11(4):278-279.

[3]冯捷梅.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在《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中的体会[J].陇东学院学报,2014,19(5):326-327.

图像的艺术处理教案设计 篇4

《Photoshop图像处理》教案

《Photoshop图像处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利用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 2. 学会在学习中领悟制作过程和方法 3. 品格教育、肖像权教育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图形、图像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对他们来说,这部分知识几乎是全新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photoshop工具、积累图像处理方法和提高图像处理技能上。 三、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 l 套索工具、图章工具、模糊工具的使用 l 图像处理方法 2. 难点 l 图像处理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明确任务 换脸技术。把右图的男孩脸换成女孩的脸。   2. 方法分析 (1) 素材分析   这两张图象的颜色是否相同并不重要,但光线角度最好一致,因为调整颜色相对来说比较好调,而调整光线就不是很容易了。 (2) 步骤分析 步骤 工具或菜单命令 第一步:抠出女孩的脸部 套索工具 第二步:复制脸部 拷贝(复制)、粘贴(编辑菜单) 第三步:调整脸部角度 自由变换(编辑菜单) 第四步:修整脸部的边缘 橡皮工具、图章工具、模糊工具 3. 工具介绍 l 图章工具 【仿制图章工具】具有克隆图像的功能。配合Alt键选取图像源;松开Alt键,拖动鼠标在图像的任意位置开始复制。 【图案图章工具】使用时首先要定义图案(用“编辑|定义图案”定义图案),或选用已有的图案,使用方法同仿制图章工具。 l 套索工具 【套索工具】可以用鼠标在图像中徒手描绘,制作出轮廓随意的选区。通常用它来勾勒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图像边缘。 【磁性套索工具】是一种具有自动识别图像边缘功能的.套索工具。当鼠标移动回起点时,光标的右下脚会出现一个小圆圈,表示选择区域已经封闭,最后在这里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操作。 l 模糊工具 一种通过笔刷绘制,使图像局部变得模糊的工具。 4. 学生练习1)  学生从教师机上获取练习素材 2)  学生根据所给指示进行练习3)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4)  学生提交练习作品 5. 课堂小结 l 作品展示与评价 l 学习方法小结 换脸技术 逐步说明:     1、看见预览图了吗,就是把右图的男孩脸换成女孩的脸。现在我们来具体制作这个效果。 2、单击菜单“文件>打开”打开两张张图象,一张是只需要脸部的图象和一张被换的图象,如下图。(注意一点:这两张图象的颜色是否相同并不重要,但光线角度最好一致,因为调整颜色相对来说比较好调,而调整光线就不是很容易了)   3、,我们得先把女孩的脸给抠下来。点击工具箱中的套索工具,沿着女孩脸部的轮廓拖动鼠标进行选取,如果你的图片太小,可采用放大镜工具 将图片放大进行选取,完成后有虚线显示如下图   5.按下CTRL+C复制选中的区域,然后粘贴到另一个图象中。如下图   6、此时你可以看到女孩头像的大小以及角度都不太匹配,必须调整一下,否则安上去就变成大脑袋歪脖子了。点击菜单“编辑-自由变换”或者按快捷键Ctrl+T键,在头部会出现一个调整框,按住Shift键用鼠标拖拉调整框的端点进行调整头像的大小,然后把鼠标放在调整框的四个顶角的外面,当鼠标变成拐弯的箭头时,就可以调整图象的角度了,调整满意后直接按回车即可,并用移动工具移到适当的位子,如图。   7、此时你可以看到图象基本就移过来来了,但是你发现没有图象有很多都不太合理,如图象的边缘太锐利,以及图象的额头部分及颜色都不太自然,给人一种带了假面具的感觉? 8、可用橡皮工具删除额头多余的部分   9、选取底图为工作图层,点击工具箱中的图章工具 ,按住Alt键,当鼠标变成图章时选取脸部边缘的地方,放开Alt键,选取女孩头像的图层为工作层,用鼠标点击女孩图象的边缘,此时你就可以发现脸部边缘就和底图融合了,(图章的作用就是复制所选的区域和点)一点一点的如此反复,使脸部的边缘颜色和底图相近。     10、选取工具箱中模糊工具,涂擦图象边缘,使之模糊一点一边和底图更加融合。看看所做的图象,大功告成。  

图像的艺术处理教案设计 篇5

主讲:莫文水

第12周

一、课题:滤镜使用(2课时)

二、教学目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滤镜工具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使用滤镜工具创作效果图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

六、教学用具:演示设备

七、课型:实验课

八、教学过程:

一、光芒字制作 步骤:

1、新建图像文档:400*300(前景色:黑填充);

2、添加文字蒙板:FLASH(72像素);

3、文字变形—>挤压—>垂直—>弯曲:34;

4、描边:3像素,居外;

5、极坐标:极坐标到平面

6、旋转画布:逆时针90度

7、风格化:风:从左起

8、旋转画布:顺时针90度

9、极坐标:平面到极坐标

10、新建图层,用“色普”渐变填充;

11、将图层1混合模式设为“颜色”。

12、合拼图层

13、渲染—>镜头光晕

14、OK。

二、林中阳光景图制作

步骤:

1、打开一幅树木风景照片

2、打开通道调板,选择一个黑白反差比较大的通道,这里选择红通道

3、按住Ctrl键点击红通道索览图,加载选区,拷贝选区

4、回到RGB混合通道,新建图层,粘贴

5、高斯模糊—>径向模糊(缩放:100)图形图像处理教案

主讲:莫文水

第12周

6、OK

三、林中添加雾效果

1、打开一幅树木风景照片

2、打开通道调板,新建通道

3、渲染——云彩

4、回到RGB混合通道

5、载入选区

6、用白色填充

图像的艺术处理教案设计 篇6

七年级上册《图像处理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七年级(上)第十一节 图像处理的综合应用

教材分析:本校使用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教材具有和浙江本地特色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

学习者情况分析:七年级上的同学已经在前面的课程里学到了初步的图像处理知识,如图层、工具箱、文字工具、滤镜等。因此本课的知识是合适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像处理操作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去除小图标周围的白色区域,了解魔棒工具的作用,掌握魔棒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进一步美化修饰图片作品,了解羽化和不透明度的作用,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图像处理的综合应用,养成关注细节、完善作品的品质,体会图像处理技术的强大功能与魅力。

教学重点:魔棒工具、羽化功能、设置不透明度。

教学难点:合理设置羽化和不透明度的参数。

教学准备:

? 先在电脑里放好学生们课堂练习用的制作材料。

? 还要准备好学生们课堂练习用的各个任务单。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一节《图像处理的综合应用》这一课,展示这节课的制作效果。

(然后问学生,和学生进行互动。)

问:这是什么图片?

答:photoshop图片。

问:好看吗?

答:好看。

问:应该如何制作?

答:„„

? 运用魔棒工具和羽化功能可以更好地设计并美化自己的页面。

2.新课讲授:

(一)、导入。

讲解本课主题:

?(1)讲解前提:素材图片整体效果基本完成后,还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美化和修饰,使作品更为和谐美观,更有表现力。

(二).学习内容1:魔棒工具的使用。

?(1)讲授:

? 1.打开“作品.psd“,选中”小图标1”图层。

? 2.单击工具箱中的“魔棒工具”按钮,将“魔棒”光标移至“小图标1”中的留白处,单击鼠标,出现带有虚线的选区。

? 3.按下键盘中的删除键delete,即可删除虚线框中的留白处。

? 4.用同样的方法去除其他小图标和各个按钮图片的留白处。

? 并且附带有操作图片。

?(2)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及让学生上台操作。

?(3)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

学习内容2:图层的透明效果。

?(1)讲授:

? 1.在“作品.psd”中,新建一个名为“透明世界地图”的图层。

? 2.打开售有世界地图的素材文件“素材4.jpg”,选择“魔棒工具”,将“容差”设置为“5”,选择图片中的留白处;右击鼠标,在快捷菜单中单击“选择反选”,即可将世界地图选中。

? 3.右击鼠标,选择快捷菜单中的“羽化”,设置“羽化半径”为“66像素”后按“好”按钮。

? 4.将羽化处理后的选区图片复制到“作品.psd”的“透明世界地图”图层中。

? 5.在“作品.psd”中的“图层”调板上,将不秀明度从原始的“100%”调到“8%”左右。

? 并且附带有操作图片。

?(2)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及让学生上台操作。

?(3)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

?

?

(三).品赏学生的作品

?

?

本课总结:

?(1).魔棒工具。

?(2).羽化。

?(3).不透明度。

?(4).图像处理软件综合运用。

教学反思:

(1).先展示制作主题,然后再展示制作完成效果,最后再进行相关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学习。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归纳和小结,会有助于同学对知识目标的学习和掌握,并通过课堂作业尽可能当堂消化。

图像的艺术处理教案设计 篇7

彩色合成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中, 最常用、最基本、也是最便捷有效的彩色增强处理方法, 是关于遥感图像处理研究最早的内容之一, 到目前为止一直在延续使用, 而且必不可少, 然而在教学中本人发现, 学生对于光学原理完成的彩色合成从理论上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图像, 可以按照排列组合的方式, 把所有能做的彩色合成全部完成, 观察到色彩的变化, 但是很难将色度学、地物波谱特性、图像灰度值、图像透光性等知识融合到一起进行综合分析, 从原理上明白色彩变化的原因。本人从事遥感地质学教学工作多年, 将彩色合成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希望对从事这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帮助。

1 授课内容

假彩色合成, 从标准假彩色入手, 以植被为例。

1.1 MSS数据的光学标准假彩色合成

图1为从波段选择, 植被反射率, 图像色调、透明正片密度, 滤色片颜色、色光混合, 植被颜色7大方面对于标准假彩色图像上植被颜色为品红色原理的列表解释。

1.2 ETM+数据的数字标准假彩色合成、真彩色合成。

图2和图3为以ETM+、TM数据为例, 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解释标准假彩色和真彩色合成的原理, 因为该原理的实现是在计算机的遥感软件下完成, 数据类型有一定的变化, 所以透明正片密度用图像密度来代替, 滤色片三原色, 由计算机的RGB三原色代替, 实现标准假彩色、真彩色合成。工作波段、名称、植物反射率、图像色调、DN值、图像密度、三原色、色光混合原理应该在本次课之前完成, 在课上介绍到哪一部分就要做相应的复习。

1.3 授课需特别讲明的问题

1.3.1 光学和数字假彩色合成原理区别

遥感图像彩色合成处理的对象或基础是多波段遥感图像, 单波段图像是地物在此波长范围内的反射波谱特性的直观显示, 关键是如何理解对模拟图像的光学图像处理时和对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处理时不同显示方式的表象和实质。

光学图像处理:处理对象是模拟图像, 每一单波段图像可视为一张像片或一张透明正片。

反射率高的地物在银盐感光材料的相纸上 (正像) 、 (像片) , 银粒密度低, 色调浅;在银盐感光材料的片基上 (正像) 、 (透明正片) , 银粒密度低, 透光率高;合成时混入所配的某一原色光的量多。

反射率低的地物在银盐感光材料的相纸上 (正像) 、 (像片) , 银粒密度高, 色调深;在银盐感光材料的片基上 (正像) 、 (透明正片) , 银粒密度高, 透光率低;合成时混入所配的某一原色光的量少。

数字图像处理:处理对象是数字图像, 每一单波段图像可视为一个图层, 如同透明正片。

反射率高的地物DN值高 (透明正片透光率高) , 在显示器上亮度高, 混入所赋的某一原色光量多。

反射率低的地物DN值低 (透明正片透光率低) , 在显示器上亮度低, 混入所赋的某一原色光量少。

光学处理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数字处理方便易行, 但容易忽视原理和为什么, 造成图像处理的盲目性、随意性, 对处理结果无法做出科学解释。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讲明影像色调深浅与透明正片密度大小与透光率大小与单波段影像的DN值高低的相关性。

1.3.2 标准假彩色合成波段选择原理。

标准假彩色合成选择的波段为近红外、红光、绿光, 如本文中的MSS数据和TM数据, 选择的波段为MSS 7 (R) 、MSS5 (G) 、MSS4 (B) 和TM4 (R) 、TM3 (G) 、TM2 (B) , 都是由植被的波谱特征来决定的。植被在摄影红外波段如MSS7、TM4反射率奇高, DN值高, 在相应波段的图像上色调浅, 混入所赋的某一原色光多, 所以, 在多波段遥感图像彩色合成时, 为此波段图像所赋的原色光的颜色将成为合成图像的主导色。MSS5和TM3都是红光波段植被的反射率低, 处在红谷的位置, 透光性不好。MSS4和TM2都是绿光波段植被具有绿峰, 反射率较高, 图像密度较小, 透光性较好。大量的红光和少量的蓝光合成为非常偏红的品红色。

1.3.3 真彩色的原理

TM3、TM2、TM1分别为红光、绿光、蓝光波段 (图3) , 在彩色合成过程中恰好给予红、绿、蓝三原色, 则原来是红色的地物还是红色, 原来是绿色的地物还是绿色, 原来是蓝色的地物还是蓝色, 其合成色与地物原有颜色一致。例如, 原来是红色的物体, 是因为其反射了红光看起来是红色, 那么它在TM3红光波段的图像上反射率就会很高, 图像色调很浅, 透光性很好, 给一束红光恰好能透过, 地物看起来则为红色, 恢复了地物原有的颜色, 因此称TM3 (R) 、TM2 (G) 、TM1 (B) 为真彩色, 就是进行了色彩还原的真彩色图像, 这也是数字彩色摄影的基本原理。

1.3.4 模拟真彩色和真彩色之间的区别

如:MSS5 (R) 、7 (G) 、4 (B) 彩色合成的植被绿色为模拟真彩色, 而非真彩色, TM3 (R) 、TM2 (G) 、TM1 (B) 则为真彩色。原因在于, MSS没有蓝光波段的像, 缺少地物三原色的蓝光信息, 因此无论怎样彩色合成都不会与地物真实颜色相一致。

1.4 举一反三讲解的内容

前边已经把彩色合成的基本原理解释清楚,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由学生先观察、思考, 然后再讲解, 讨论完成本部分的几个问题。

1.4.1 植被的颜色为什么会不同

实际生长的植被, 由于一种植被处在不同的生长期, 遭受的病虫害不同, 其反射率也不同, 所以图像的密度, 透光性也不同, 所以植被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虽然都是非常偏红的品红色, 但深浅也会相差很大, 如健康茂盛———亮红, 幼年———粉红, 病害———暗红, 成熟农作物—鲜红等。基本的规律是植被生长的越好, 反射率越高, 就会越偏红。

不同的植被, 如小麦、树木、灌木丛颜色会不同在讲解的遥感图像数据上找到相应的地物进行观察。

1.4.2 标准假彩色合成不同水质水体颜色变化特点

彩色合成中, 水体颜色的变化主要由水中所含物质来决定, 课上以TM432洞庭湖为例讲解, 水体当清而深时是黑色, 因为水体在三个波段上的反射率都较低, 红、绿、蓝三原色都不容易透出故为黑色;当水体中含泥沙时在TM3橙红光波段, TM2绿黄光波段, 泥沙具有一定的反射率, 增加绿、蓝光的透光率, 合成为淡青色;有水藻时TM4摄影红外波段反射率大大增强, 具有了植被的光谱特征, 呈现出带红点、红晕的图像特征。并可进一步为同学讲解水体污染监测, 如赤潮。

1.4.3 云、雪、冰在TM432标准假彩色合成时是什么颜色

云、雪、冰, 因其在TM432三个波段反射率均较高, 红、绿、蓝三原色光均能很好的透过来, 加色法合成为白色。

1.4.4 当遇到我们没有讲过的地物时, 如何分析其颜色

注意为学生梳理思路, 从地物的波谱曲线入手, 结合遥感图像波段特征, 按照图1、图2、图3的思路方法进行分析, 即可得到答案。

1.5 相关作业

草绘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结合多波段假彩色合成实验, 综合分析植被在TM标准假彩色 (模拟真彩色) 图像上的色彩特征, 并说明为什么? (提示: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ETM+各波段的工作波长、植被在不同波段图像上的色调、透明正片的影像密度或DN值、波段与三原色光组合、色光加法混合原理)

2 授课方式

在课上首先把一幅图像由灰度变为彩色的,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按照“理论+实验”、“提问+讨论”方式完成教学。分别用光学图像处理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来实现。

光学图像处理方法, 采用多光谱彩色合成仪 (图4) ,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 各种传统的光学图像处理方法几乎都得以在计算机上实现, 该仪器已少人问津, 但对直观地理解彩色合成图像处理的原理还起着难以取代的作用, 在这里仅作简要介绍, 该实验选用的是MSS数据。

实验选择MSS7, MSS5, MSS4三个透明正片, 图5 (左) 单波段图像, 对应多光谱彩色合成仪的三个通道, 以MSS7 (R) , MSS5 (G) , MSS4 (B) 的方式给三个透明正片配以红、绿、蓝三原色光, 即出现图5 (右) 的彩色合成以后的图像。当图像彩色合成实现后, 以洞庭湖下方代表芦苇分布的品红色区域为例, 按照图1的原理再强调一次原理, 学生才会有眼见为实的感触。

多光谱彩色合成仪可以将三原色顺序以C32种组合调整顺序, 除MSS7、5、4对应R、G、B为标准假彩色之外, 其它组合———统称非标准假彩色合成, 或直接称为彩色合成。其中MSS5 (R) 、7 (G) 、4 (B) 被称为模拟真彩色。

数字图像处理, 在计算机上, 用ERDA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完成, 选用TM、ETM+等数据均可。彩色合成处理过程较简单, 出现的效果需要依照图2和图3以及授课内容作出详细认真的讲解, 并注意单独观察TM4 (R) , TM3 (G) , TM2 (B) 具有植被部位的透光性, 分析透光性是否由其反射率来决定, 透过的光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 即得植被的颜色———品红色 (图5) 。

TM有7个波段, 6波段为热红外图像不参与反射波谱特性图像的彩色合成, 所以彩色合成选择TM1、TM2、TM3、TM4、TM5、TM7, 6个波段完成, 共有C63种合成方案, 老师再为学生演示TM3 (R) 、TM2 (G) 、TM1 (B) 彩色合成方案, 并按照授课内容讲解, 其余方案由学生自己操作, 体会其中的原理, 并总结颜色变化的原因, 完成1.3的作业。

3 课程内容重难点分析

本课程设计100分钟, 70分钟讲解加演示, 30分钟学生用ERDAS软件自己操作完成。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观察不同的彩色合成下地物颜色的变化, 考虑为什么, 并完成作业。 (下转第68页) (上接第55页) 4结论

本设计将地物的波谱特性, 图像的灰度, 透明正片的透光率, 多波段图像波段效应、三原色光原理, 加色法色光混合原理全部融会贯通起来, 使学生真正理解彩色合成的原理, 并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运用, 如比值图像、主成份分析处理后的图像, 也可以用本设计彩色合成原理来理解, 只是失去了地物的波谱意义, 体现的是其数学特征, 由DN值来决定。在实际教学中本设计教学效果非常好, 所以将其总结成文。S

摘要:多波段遥感图像彩色合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遥感图像应用处理, 本文对其授课目标、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顺序、授课重点等进行了设计, 并将彩色合成原理从色度学、地物波谱特性、图像灰度值 (图像密度、透光性) 等几个方面进行关联, 使学生真正学懂彩色合成的基本原理, 并能灵活地应用到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的实践之中。

关键词:标准假彩色合成,真彩色合成,加色法

参考文献

[1]母国光, 站元龄.光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2]荆其诚, 等.色度学[M].科学出版社, 1979.

[3]汤顺青.色度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4]吕斯骅.遥感物理基础[M].商务印书馆, 1981.

[5]陈述彭.遥感大词典[M].科学出版社, 1990.

[6]朱亮璞.遥感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 1994.

[7]霍宏涛.数字图像处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市统计局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履职尽责负面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