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银行与金融(精选8篇)
一、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在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决定的。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两国货币间的比价,是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
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影响各国汇率变动的深层因素有哪些?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外汇供求状况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只是表面的,汇率变动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对外债务增加,对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国际收支顺差,对外债权增加,对本币需求增加,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引起国际收支亏损,贬值货币也会在市场上遭到抛售,造成本币汇率下降。
3.利率。利率的高低调整会使外资的流入或流出增加,改变外汇的供求状况,引起汇率的变动。
4.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带来更多的进口,造成经常项目逆差,本币汇率下降。长期看,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增强对其货币的信心,使其币值稳定坚挺。
5.中央银行的干预。中央银行出于某种经济政策的考虑,可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在短期内会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和汇率的变动。
6.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庞大的游资流动迅速,受预期因素的影响很大,预期因素成为短期内影响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三、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各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原因会印发周期性经济波动,导致国际收支恶化。这属于周期性失衡。
2.经济结构性原因。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结构失调,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会引起该国的国际收支的失衡。这属于结构性失衡。
3.货币价值的变动。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短期内出口商品的价格没有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当一国出现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短期内出口商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收支顺差。这属于货币性失衡。
4国民收入的变动。当一国的国内和国外的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也成为影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如何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节?
当国际收支失衡时,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进行调节:
1.商品调节。采取对出口商品给予补贴用优惠利率刺激出口等奖出限入的措施来改善国际收支逆差。
2实施金融政策。以调节利率或汇率的办法来平衡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利用提高再贴现率或使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降低再贴现率或使货币升值以增加进口。
3.实施财政政策。即以扩大和缩小财政开支或调节税率的办法来进行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措施。一般是采取增税减支来扭转国际收支逆差,采取减税增支来调节国际收支顺差。
4.利用国际贷款。利用国际贷款来及时灵活地融通资金是最普遍使用的措施。
当前, 在我国的银行会计业务中, 大多都是在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 商业银行的会计规范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突破了以往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逐渐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然而,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文就该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 随着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 势必会促使传统的金融资产分类方式以及负债分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 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几种: (1) 交易性金融资产、 (2) 持有至到期贷款、 (3) 应收款项、 (4)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以下几种: (1) 交易性金融负债、 (2) 其他金融负载, 资产与负债的分类一旦经过了最终的确定, 那么就不得随意更改。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 对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帮助, 有助于他们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 金融会计的准则提到, 当成为了金融合同条款的一方时, 企业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确认, 一个是金融资产, 另一个是金融债。与此同时, 在《金融资产转移》的准则中, 对金融工具的终止条件进行了确认, 即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有关回报或者是有关风险是否发生了实质上的转移, 而且未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从这些规定上看, 商业银行要将各项权利、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者是负债, 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所提供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全面。
再次, 金融工具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部分, 其价值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 负债公允价值会发生变动, 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的变动会计入到当期损益或者是当期权益之中, 而这就使得权益的变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故此, 在没有其他负债的变动情况下, 若金融工具价值发生波动, 那么势必会导致资产负债率发生波动。与此同时, 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 其他的金融资产减值都一律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这种方法也对资产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促使资产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最后, 对于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 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与此同时, 为了防止银行无节制的利用金融工具, 通过金融工具来任意的调节利润, 套期保值准则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要求在套期开始时, 要对套期的关系进行规定。当前, 我国衍生的金融工具品种还相对较少,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较差, 难以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故此, 在近期内,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方面, 套期会计对其影响不会很大。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1. 对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以现行会计框架为基础, 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如果发生变动, 那也仅仅是在它们实际实现时确认收益, 如此一来, 银行为了增加会计利润, 就有较大的可能去进行某项交易。例如, 通过对潜在的剩余价值的资产进行销售, 以掩盖一些业务活动中的不良业绩。然而, 准则对金融工具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 要求金融工具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 并且要根据金融工具所持有的目的, 来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利益得失计入到当期损益, 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将其直接计入到资本公积之中, 从而阻止了银行通过金融工具, 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行为。此外, 对于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 促使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 金融资产准则对其施加了一定的限制, 这就表明了商业银行提前去进行确认的利得将会减少, 促使银行的管理收益空间再次缩小。
2. 对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随着金融会计的逐渐国际化, 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损益表中, 主要是根据实现原则来对收益、利得等进行确认, 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 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未实现的利得或者损失存在, 因此, 以下面几种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1) 历史成本原则、 (2) 实现原则、 (3) 配比原则、 (4) 稳健原则等,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 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定结构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而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 也会促使我国的损益表得到不断的改进。
三、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 公允价值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 有助于其在表内的反映, 也符合当前的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 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利于他们对商业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着更好的了解。与此同时,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有一个作用, 那就是可以削弱商业银行“摘樱桃”的动机, 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操作空间大大减小, 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在财务表表中, 公允值剂量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 但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 不确定性、 (2) 变动性、 (3) 集合性, 故此, 很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公允价值无论发生什么变化, 都会在损益表中得到具体的呈现, 会导致我国银行的财务报告发生波动。由于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 非市场化资产价值确定就需要依赖于银行, 需要银行所采用的估价模型较为科学。而最为关键的是, 假使各金融结构以不同的假设为依据, 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 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会不同, 银行不同, 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也会不同, 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降低。
2. 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 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 其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发生了减值, 那么就要将其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减值, 要将其减至可收回的金额, 而对于可收回的金额, 可以根据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进行确定。当前, 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五级分类法, ”与这个方法相比,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有着更大的优势, 折现法也更符合银行监管的以下几种目标, (1) 防范并化解银行风险、 (2) 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3) 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 与五级分类法相比, 折现法也显得更加客观公正, 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四、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 有助于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顺应金融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银行业要做好准备, 要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 在银行内部建立起配套措施。此外,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不仅仅是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一个过程, 还是银行内部管理水平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因此, 需要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而这一工作就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配合,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风险识别机制、 (2) 风险预警机制、 (3) 风险规避机制等, 这些都能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
2. 促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外部会计监督, 另一部分还要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 在这当中, 对监管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当前, 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其常用的金融工具, 主要是通过设立一个特殊的目的机构, 促使信贷资产发生转移, 转移至表外来进行。从风险的角度上分析, 银行仍然要对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承担, 如, 为了促使证券的发行得到有效的保证, 商业银行会对证券化资产提供信用支持。因此,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 会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银行只有提升监管资本的能力, 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一、我国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现状
1.我国银行的保理业务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都是买方市场,对进口商不利的信用证结算的比例逐年下降。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信用证的使用率已降至16%,在发达国家甚至降至10%以下。在欧美国家间的贸易结算中,国际保理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而成为首要的结算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起步较晚,无论在总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银行在1992年率先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至今我国共有15家银行成为会员。但直到今天,我国历年的保理业务量只占出口结算额的万分之几的比例且极不稳定,这说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还远没有被了解和普遍接受。国际保理这项业务在我国尚处于介绍推广期,这种状况是与国际发展潮流相悖的。
2.我国银行的保理业务发展迅速。虽然我国银行的国际保理业务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几年己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和企业采用了这种方式,国际保理业务的增长势头越发明显。目前我国己与FCI在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多家会员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协议。以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最早和最多的中国银行为例,自2000年至2007年中行国际保理业务量从0.24亿美元增至85.2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1.4%。同时保理产品线的收益率也始终保持着高增长态势,2007年中行保理业务收入较2006年同比增长近150%,收益率在各项贸易融资产品中遥遥领先。
3.金融危机为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契机。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使我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获得快速发展的契机。由于金融危机造成进口国国内市场需求下降,进口企业对外支付能力下降,违约率提高。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统计,我国出口商平均坏账率约为1%,而2008年坏账率高达5%。最严重的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增长了至少3倍。素有“外贸风向标”之称的义乌企业的海外坏账率增长约268%。另外,受金融危机打击,进口国银行收紧信贷,这对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资金周转的中小贸易商冲击非常大。一旦无法从银行贷款,就有可能拖延支付货款的时间甚至赖账。而我国出口往往采用赊销,一般三个月结一次款,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就给坏账埋下了隐患,增加了我国企业出口收汇的安全。我国出口企业为规避风险,对国际保理的需求加大,这为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
1.银行风险较大。国际保理业务通常是建立在赊销和承兑交单方式基础上的,银行在买断出口商应收账款的同时也买进了收款风险,失去了追索权。我国目前尚无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提供保险,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从而使得风险成本增加,实际收益降低。另外,由于国内银行在国外的分行、代理行或联行较少而且分布不匀,也使国内银行办理国际保理业务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国外客户的情况,面临很大风险。被称为入世后中外银行竞争的标志性事件——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直接原因就是交通银行不能提供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这次事件使交通银行痛失了一个多年的优质客户,在银行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而交行不能提供这个业务的直接原因是担心风险。当时南京分行因担心风险请示总行,总行最终还是考虑到风险拒绝了此业务。可见,惧怕风险是横在我国银行面前的一条巨大的鸿沟。
2.我国银行对国际保理业务不够重视。国内银行,除了中国银行外,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时至今日,这些银行的国际业务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据FCI统计,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海外分行的保理业务总额不足2000万美元,占全球总额不足1%。国内银行大多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结算方式,缺乏对国际保理业务应有的重视和宣传。目前只有中国银行在总行结算部设有一个专门负责保理业务的保理处,其他银行保理业务只是由国际部某个处监管,总行以下均没有专门从事保理营销和操作的部门和人员。
3.我国出口企业使用国际保理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多数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国际保理缺乏足够的、清晰的认识。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客观检测性较低,容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因产品质量拒付时,保理商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结算方式。另外有些企业认为保理商监管他们的销售分类账户就是暴露了财务状况,担心自己的客户资料、市场信息等商业秘密泄露和企业财务管理运营的安全,以致于不愿采用保理。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国际保理的费用较高。保理的手续费一般为应收账款的1.75~2%,利率比优惠利率高2~2.5%,与银行透支利率大体相同,还要收取调查进口商信用的资信调查费。这对于那些出口集中、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直接限制他们了使用国际保理的积极性。
4.国际保理法规建设滞后。由于保理在我国应用率低,国家目前没有出台有关保理的系统和专门的法律法规,也没有部门规章层面的管理条例。构成我国开展国内外保理业务国内法律依据的,现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两部法律中有关债权转让的数量不多的原则性法条规定。国际上有关保理的公约《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只对成员有指导建议作用,不具有法律效力。我国银行做国际保理业务没有完备的法律后盾,发生纠纷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难免受制于人,这也是我国银行在国际保理业务上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5.国际保理从业人员匮乏。国际保理是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要求从业人员拥有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01年末我国只有10名左右拿到FCI资格证书的专业保理人员,由于费用高昂,中行后来不再送人参加国际考试,开始自己培养保理人员。最初得到国际培训的几个人就成了珍贵的种子,撒播到各个银行去。在实践中,由于我国保理业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从而造成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这些原因势必导致从业人员在办理保理业务过程中业务不熟练,工作效率低,工作不得力的局面,从而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这种欠缺具有高素质和业务水平人才的现实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1.加大对国际保理的推广力度。我国银行应将国际保理业务纳入整体营销战略,将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深入调查分析客户的需求。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目标客户的宣传和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通过举办各类讲座、产品推介会等活动,面向广大的进出口公司和企业领导,使他们对国际保理业务有系统、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通过开办企业培训、上门宣传讲解、实施尝试期优惠费率等手段让更多的企业尝试使用国际保理。只有广大企业充分认识了国际保理的优势并在对外贸易中广泛使用,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基础才能坚实牢靠。
2.加强国际保理的风险管理。一方面,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欧美地区的保理商为了降低自身的坏账风险, 大部分将保理业务再向保险公司投保,如美国的NATIONAL BANK CORP就将保理佣金的2/3用于投保。在进行业务过程中,银行应密切关注出口商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密切监控其现金流,对保理业务进行专户管理,确保账款的收回。同时还要考察进口商及其账务记录,评价其付款意愿和能力。另外,金融危机形势下进出口商资信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这就要求银行不仅要对新客户,对老客户也要采取以上措施。
3.丰富国际保理业务种类。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的国际保理业务还比较单一,大部分只提供出口保理,不去承担境外的风险。而双保理是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模式,与单保理模式相比,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它一方面,解决了单保理模式下出口保理商与进口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出口保理商可以依赖进口保理商对债务人核准的信用额度来弥补自己可能承担的业务风险。近年来,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是保理发展的大趋势,在业务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我国银行仍以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为主。为此,我国银行已有了诸如前面提到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的沉痛教训。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必须积极开展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国际保理业务从业人员是高级的复合型人才,银行要利用多种途径,加大投入,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理论学习上,银行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人员参加FCI组织的保理函授课程学习和考试,以获得FCI颁发的合格证书。同时还可邀请国外专家来国内授课或派人员到国外学习等,以紧跟国际保理业务的最新发展。在实践技能方面,银行通过FCI加强与世界知名保理商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此外,国内各银行之间的定期研讨会、业务磋商交流也是一个有效的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办法。
5.制定国际保理法律法规。金融监管当局应依据《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借鉴国外成熟保理业务管理经验及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理业务管理法规和操作细则,以便规范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监管,把保理业务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中来,具体工作有:一需要尽快确定完善保理业务的专业监管单位;二要适量放松金融管制,以推动国际保理业务创新;三要确定完善保理商准入资格规则。总之,通过法律规范和金融监管培养一批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银行和保理公司,推动我国保理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会.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83.
[2]蒋渊巍.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状况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6):39~41.
[3]张伟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信用风险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54~55.
[4]李贞彩. 中小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9(11):12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也逐渐深入,与国际金融接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使得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得以突破,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得到了改变,尤其是公允价值方法的应用,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金融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就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探究。
当前,在我国的银行会计业务中,大多都是在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入,商业银行的会计规范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突破了以往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逐渐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然而,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该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随着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势必会促使传统的金融资产分类方式以及负债分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几种:(1)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贷款、(3)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以下几种:(1)交易性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载,资产与负债的分类一旦经过了最终的确定,那么就不得随意更改。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对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助于他们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金融会计的准则提到,当成为了金融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确认,一个是金融资产,另一个是金融债。与此同时,在《金融资产转移》的准则中,对金融工具的终止条件进行了确认,即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有关回报或者是有关风险是否发生了实质上的转移,而且未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从这些规定上看,商业银行要将各项权利、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者是负债,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所提供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全面。
再次,金融工具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部分,其价值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负债公允价值会发生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会计入到当期损益或者是当期权益之中,而这就使得权益的变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故此,在没有其他负债的变动情况下,若金融工具价值发生波动,那么势必会导致资产负债率发生波动。与此同时,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其他的金融资产减值都一律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这种方法也对资产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资产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最后,对于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为了防止银行无节制的利用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工具来任意的调节利润,套期保值准则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在套期开始时,要对套期的关系进行规定。当前,我国衍生的金融工具品种还相对较少,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较差,难以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故此,在近期内,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方面,套期会计对其影响不会很大。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1.对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以现行会计框架为基础,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如果发生变动,那也仅仅是在它们实际实现时确认收益,如此一来,银行为了增加会计利润,就有较大的可能去进行某项交易。例如,通过对潜在的剩余价值的资产进行销售,以掩盖一些业务活动中的不良业绩。然而,准则对金融工具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金融工具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并且要根据金融工具所持有的目的,来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利益得失计入到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将其直接计入到资本公积之中,从而阻止了银行通过金融工具,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行为。此外,对于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促使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来对利润进行操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准则对其施加了一定的限制,这就表明了商业银行提前去进行确认的利得将会减少,促使银行的管理收益空间再次缩小。
2.对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随着金融会计的逐渐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损益表中,主要是根据实现原则来对收益、利得等进行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內确认,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未实现的利得或者损失存在,因此,以下面几种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1)历史成本原则、(2)实现原则、(3)配比原则、(4)稳健原则等,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定结构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而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也会促使我国的损益表得到不断的改进。
三、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公允价值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有助于其在表内的反映,也符合当前的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对商业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着更好的了解。与此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削弱商业银行“摘樱桃”的动机,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操作空间大大减小,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在财务表表中,公允值剂量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但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不确定性、(2)变动性、(3)集合性,故此,很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公允价值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会在损益表中得到具体的呈现,会导致我国银行的财务报告发生波动。由于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非市场化资产价值确定就需要依赖于银行,需要银行所采用的估价模型较为科学。而最为关键的是,假使各金融结构以不同的假设为依据,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会不同,银行不同,对损益账户的影响也会不同,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降低。
2.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上市商业银行的 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其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发生了减值,那么就要将其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减值,要将其减至可收回的金额,而对于可收回的金额,可以根据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进行确定。当前,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五级分类法,”与这个方法相比,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有着更大的优势,折现法也更符合银行监管的以下几种目标,(1)防范并化解银行风险、(2)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3)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与五级分类法相比,折现法也显得更加客观公正,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四、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有助于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顺应金融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银行业要做好准备,要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在银行内部建立起配套措施。此外,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一个过程,还是银行内部管理水平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因此,需要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而这一工作就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配合,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风险识别机制、(2)风险预警机制、(3)风险规避机制等,这些都能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
2.促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外部会计监督,另一部分还要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在这当中,对监管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当前,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其常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通过设立一个特殊的目的机构,促使信贷资产发生转移,转移至表外来进行。从风险的角度上分析,银行仍然要对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承担,如,为了促使证券的发行得到有效的保证,商业银行会对证券化资产提供信用支持。因此,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会使银行监管资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银行只有提升监管资本的能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势必会对我国的商业影响产生重大的影响,对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会对商业银行的损益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就行要商业银行不断的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升其信贷资产质量的能力,要不断的提升监督资本水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应对金融国际化所带来的影响。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本人从事深圳一家股份制银行,担任零售客户经理职位,主要的工作就是揽储放贷做按揭。也许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金融环境,我这里之举代表性的深圳。
这个问题首先题主你要了解,客户经理业的绩完成方式,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这样就可以和他们合作,他们也很愿意和你合作。
前文提到,客户经理的考核方式基本上就是增创利,而增创利的主要渠道就是揽储,放贷,理财保险等产品。贷款是银行获取收入以及客户经理完成业绩的主要手段,因为相比于单纯的揽储而言,贷款使得银行成为强势的一方,不需要低三下四,不需要拿给客户费用。我周围的很多零售客户经理都是以贷款为主要创收手段的。那也就是说,题主的想法很棒,抓住了银行客户经理需求的基本点,你和他合作,帮助他完成了业绩,你赚到了钱。
—————————————————————————————————————
入正题
第一,首先题主要确定你要从事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市场上的这种公司分为三种
1.小贷公司
自有资金放款,可能会不上征信(如果客户有小贷进入征信,再去银行基本都会被拒),主要收入为贷款利息。利息高,主要业务为信用贷居多。抵押主要为押车(或押证不押车),押房,押设备,有的还做股票配资。主要客户来源于手下专员展业,走访同行,贴牛皮癣,电销等。客户质量偏低(好客户都跑去银行了有你们啥事),风险较高。
2.担保公司
自有资金,但不做短中长期贷款业务。主要做短拆,赎楼,过桥等阶段性担保业务。主要收入为客户手续费,短拆利息。风险相比小贷公司而言降低许多,因为赎楼短拆等业务是银行方直接打到公司账内再转回客户。一般银行不会受理短拆赎楼等业务,所以许多客户都会跑到担保公司来做过桥。相比于小贷公司,个人认为从各方面来说都优于前者。也是当前个人金融公司形式最多的一种。
3.中介公司
这种公司不受理任何形式的现金业务。旨在帮客户寻找银行或小贷公司等金融产品的对接匹配。主要收入为中介费。此种公司基本无风险,客户如果出现不良也没你们什么事,钱一收屁股一抬责任退了个干净。和其他行业的中介一样,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但是有一些客户比较无良,如果不能及时把握可能会和银行私自达成协议,跳过你们。而且客户比较难以寻找。客户质量不稳定。我所接触到的中介公司推来的单大多数都是比较烂的。因为银行都是遍地大把,客户一般都没什么办法了才去找中介。
第二,如何和银行对接?
首先你要展业,银行虽多,但是竞争激烈,平均每个客户经理都会有50-100左右的中介公司电话(90%都是中介上门找的),但是其中我只和3-5个中介进行稳定的合作(我们有的同事更少),所以说,想要打进客户经理的圈子,和他们形成稳定有效的合作方式很重要。
1.如何展业?
(1)跑银行,最好的选择,我们客户经理不会闲着没事跟你在电话微信上面聊。刚做这行的话肯定是陌拜,跑到大堂直接喊我要贷款,一般都会吼出一个客户经理来。表明立场,一般客户经理不会拒绝你的。
(2)利用网络,我手里一般都会有20-30个金融群,每天都在发一些七七八八的广告,我从来不会看,我也懒得看。但是只要我把群备注改了,肯定有一些中介公司的业务员加我和我聊。题主可以从微信群入手,找一些银行业的个贷员工,先简单了解下产品,然后上门拜访(一定要上门),和其深入交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2.如何建立稳定的渠道?
前期可以派业务员简单的和客户经理吃吃饭,拍拍马屁,争取他们对你的好感。然后回去要深入的学习该银行的产品,一个优秀的中介公司对业务员的培训必不可少。中期就可以邀请他们来你们公司喝茶,如果题主是公司老板,你亲自出面的话他们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毕竟客户经理只是员工)。久而久之该客户经理就会对你们产生了兴趣与好感,这个时候切入合作,如果进展顺利他们一般都不会换地方。永远记住你是要和他们做朋友,而不是单纯的合作关系。
第三,合作的细节有哪些?
1.产品学习
前文提到,如果和客户经理进行良好的对接,必须先吃透该银行的产品。一个优秀的业务员被客户哪家银行什么利息应该是张口就答,而不是掏出本子或手机看。其实主要抓准以下各大银行产品的不同点,学习银行贷款业务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1)准入条件(年龄,有无房,工作性质,社保年限)(2)贷款额度(金额,年限,还款方式)(3)征信要求(逾期情况,查询次数,小额贷款情况)(4)利息
(5)还款能力(个人流水,对公流水)(6)担保方式(信用,个人担保,房屋抵押,存单质押,车辆抵押,设备抵押)(7)其他(上门考察,单方签字,押品审核等等)前六条基本大同小异,就是数字不同而已,加以培训的话,相信手下大部分业务员都能掌握。但是第7条,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需要下很多功夫,有的时候业务员脑子会乱,就是银行的一些小细则不同。觉得这个客户条件不错,和客户经理对接发现楼龄超了不能抵押。久而久之,客户经理会产生厌烦。进而失去了一次合作的机会。想要掌握细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一些功夫。
2.准备工作
客户来了之后,根据客户的情况先选好银行,然后再按照客户经理的要求,把所有的资料准备好。前期要和客户经理打好招呼,让客户经理对客户先有一个了解。如果觉得问题不大,就可以和客户去银行签约了。通常情况下中介要和客户先签署一个合同,就是大概说下如果放款收取多少多少费用之类的。别让客户跑了。剩下的工作就是交给银行客户经理了。但是这个时候你也不要闲着,要持续跟紧该客户的贷款处理情况,如果银行对某方面有异议,要积极主动的配合。
注意,切忌不要和客户合作欺骗客户经理!否则你将以后无法开展任何业务!
如果客户资料出现问题(征信不好,流水不够,产权不清晰,婚姻不稳定),一定要和客户经理商量解决方案,切忌不要欺骗客户经理,提供虚假资料,如果不能解决,宁可放弃也不要投机取巧。永远不要将客户经理和银行评审当傻子。
原因无非有二:
1.客户经理觉得你在耍他。
2.信审员如果发现客户经理提供了虚假资料将会给予客户经理处分,他会直接告诉所有同行你的劣迹,你以后的日子绝对不好过。
除非你和客户经理真的能搞出解决的办法,哪怕提供虚假资料也要征得他的同意。
3.后期工作
客户放款的话,我们行规定超过30万以上的贷款必须通过第三方收款账户进行受托支付,其实如果题主有心的话,前期可以和客户说明该款项要先打到公司账内,扣除相关费用后再转回余款给客户,这样会把客户栓住,防止客户私自和银行对接。但是有些客户可能会不放心,这个时候如果你和银行客户经理关系好可以让客户经理出马帮忙说两句,毕竟客户还是比较信任银行的。
担保公司通常就是帮客户赎楼之前,先通过客户申请贷款拿到银行批复(客户没有红本可以先行申请贷款),然后帮客户赎楼拿到红本。去银行抵押放款之后款项直接打到公司账内,扣除相关费用后返还客户。
4.相关细节
在和银行对接的过程中肯定难免发生一些麻烦事,比如资料不齐,银行放款拖沓等事情。只要和客户沟通到位,情况在控制范围内的话,这些都不算什么大事情,毕竟都处于磨合期,如果两笔单都比较顺利搞定的话,我相信客户经理会很愿意和你这个中介合作的。
一些能自己跑腿的事情尽量不要让客户经理去做,比如送资料,去国土局抵押,拿回件。让他们舒服就是让自己舒服,永远是中介业务员多,银行客户经理少。
5.关于钱
第五条的内容导致我自己的匿名。前文同样提到各种中介金融公司的相关业务收入,但是客户经理除了帮你完成业绩,给一部分相当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不要总想着少给,不给,甚至倒管银行要钱,那是不可能的。理由同上:中介多,银行少。
至于费用多少看你自己和客户经理实际需求,我们通常都是客户实际缴纳费用的30%,比如你收客户三个点,那你给我们一个点就好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以下就是影响相关费用的一些因素。
1.客户条件
如果客户质量很好,你意思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客户质量很差,那么你收取客户的费用肯定不菲,同样客户经理也要费很大的力气去做,同时也要冒着不良的风险来帮你担责,这样的话,费用就会变得很高很高。
2.客户经理自身情况
他如果很专业,很快的帮你搞定这一单,我觉得辛苦费之类的你多交一些肯定对你有好处。当然他形式拖沓,办事业余,你象征性的给点下次不找他合作即可。
3.其他
毕竟这属于客户经理的灰色收入,他们可能不提,但是你们不要装傻,该给是一定要给的。有的客户经理胆子小,可能只在评估费上收个几百块。有的客户经理狮子大开口,这个就需要你和他还价,综合以上我说过的情况给他们一个合适的费用。
切记:你给客户经理的钱是你抽客户的一部分,而不是客户直接给客户经理。或者你和客户说银行会收取客户的费用催其缴纳。除非你不想干了。
综上而言,是我从业5年零售客户经理得出的结论,其实我觉得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第三条的第5小节。毕竟谁都是出来混日子的,只要给到位,谁不愿意和你合作呢?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Mc Culley)是提出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第一人,但是其并未明确界定该词的含义,他认为,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是指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大部分属于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尽管影子银行体系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不同的专家和研究机构,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就影子银行体系自身定义而言,一直未有一个明确而广泛接受的定义。继麦卡利之后,美国财长盖特纳(2010)、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10)以及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2010)均给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后,发布研究报告(2011a)把影子银行定义为“传统银行体系外发挥信贷中介作用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定义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标准,一是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吸收存款、进行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操作、承受信贷风险转移以及使用直接或者间接金融杠杆等活动中任意一种的实体;二是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资产证券化、证券借贷和回购交易)对非银行部门融资起到重要的资金来源作用。
长期以来,欧美金融市场秉承自由放任型监管理念,金融创新方兴未艾,影子银行体系也经历了膨胀式发展。据金融稳定理事会估计,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大约从2002年的21万欧元增长到2010年的46亿欧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1.85%,规模约占全球金融体系的25-30%和银行业资产的一半。2005年到2010年期间,欧洲影子银行体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规模占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比例快速提高,其中:英国从10%增长到13%,荷兰从6%增长到8%,德国从4%增长到5%,西班牙从2%增长到3%,而法国和意大利则分别从6%下降到2%。
二、金融危机后欧盟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一)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直接监管
2009年以来,欧盟陆续出台了一些直接措施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2009年4月,欧盟发布《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令》(AIFMD)规定,管理资金超过1亿欧元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欧盟范围内开展业务,需得到母国的许可并且需向东道国披露其风险暴露、业绩表现等情况,该指令完善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等影子机构的监管和国际间协调;2009年7月,出台关于MMFs和ETFs监管措施,要求限制投资,限制平均加权期限,进行每日的净资产价值计算;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ESMA)也对评级公司(CRAs)进行严格监管,2010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议对将于该年年底生效的《信用评级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进一步修订,并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这一专门机构将负责信用评级机构的注册和日常监管,并对违反《信用评级机构管理条例》的评级机构进行处罚,以提高信用评级机构运作的透明度。欧盟偿付能力(Solvency)II加强了对于保险的监管,包含“谨慎人”原则的风险管理要求和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全面监管,解决了一系列影子银行问题,尤其是明确覆盖了资本要求的信用风险,当实体和敞口适合集团监管时需要提供完整的资产负债表。
(二)通过银行和保险监管对影子银行活动的非直接监管
欧盟已经采取重要步骤解决证券化结构所带来的影子银行问题。在2009年欧盟银行资本要求指引的修订中,要求证券化资产的发起者保留一定量的份额来承担风险,可以避免银行把资产暴露在相关风险下。在2010年,要求进一步强化,银行在投资复杂的再证券化产品时,需要遵循额外的披露要求和保持足够的资本来覆盖风险。在最新的修订版中,委员会建议引入明确的流动性要求。2011年在对国际金融报告标准的修订版中,提高了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性标准。
(三)扩大现有谨慎性监管到影子银行活动
尽管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法规(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Mi FID)已于2007年生效,但是技术进步以及交易的日益复杂化,为使现有的监管扩展到新的实体和活动,有更广泛的覆盖面以解决系统性问题,2011年10月委员会建议重新制定指引和监管要求,以扩大监管框架的范围。尽管Mi FID已经覆盖了多边交易设施和其他受监管的市场,但修订后的Mi FID在监管框架里会加入有组织的交易设施(OTF)这种新型的交易场所;更新后的Mi FID还充分考虑了技术创新,对可能引起系统风险的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引入新的保障措施;增加了透明度,并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还强化监督权力并未商品衍生品市场设立更严格的框架。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理性看待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
尽管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但是从危机后欧盟影子银行体系监管进展情况看,并没有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方法,而是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合理引导其发展。故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自由化程度较低,金融创新刚刚起步的背景下,一定要理性看待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不能因为它具有破坏力而给予全盘否定。事实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应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构建影子银行体系的宏观和微观监管机制,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程度,并建立影子银行体系的预警机制,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影子银行体系法律法规
尽快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立法扩大监管范围并将部分机构和业务纳入监管范畴,保证金融监管的全覆盖;二是修订相关法规,对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产品制定严格的标准;三是明确提出杠杆率标准,对于影子银行机构创新业务建立报批制度;四是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维护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三)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升,使得全球联系更加紧密,也是的监管的难度增加,故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显得尤为必要。一是加强国内合作,我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已经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监管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跨市场、连续的和统一的功能性监管模式;二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家或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的拯救机制。
参考文献
[1]EU.Green Paper Shadow Banking[EB/OL].http://ec.europa.eu/internal_market/bank/docs/shadow/green-paper_en.pdf,March 19,2012
[2]FSB.Shadow Banking:Scoping and Issues[EB/OL].http://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publications/r_110412a.pdf,April 12,2011a
[3]FSB.Shadow Banking:Strengthening Oversight andRegulation[EB/OL].http://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publications/r_111027a.pdf,October 27,2011b
[4]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2(1):35-43.
[5]张显球.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含义及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
摘要:20世纪以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金融全球化增加了其传染性。本文在回顾两次金融危机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和决策心理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和国际冲突的内在关系。当金融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时,通过作用于社会心理与决策心理,从而增大了国际冲突发生的概率。因此,应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予足够的重视,谨防引发国际冲突。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冲突;社会心理;决策心理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2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61-03
一、20世纪金融危机与国际冲突的历史回顾
回顾20世纪两次大的金融危机,对金融危机与国际冲突可以有一个粗略的把握。金融制度以货币制度为核心,每一种国际货币制度都与特定的国际政治秩序有关。[1]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由金本位制到金汇兑本位制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之后的变迁,每一次动荡都是一次金融危机,都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选取20世纪两次比较重要的金融危机作为案例,探究其与国际冲突的内在关系。
1、1929—1933年世界性金融危机。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起始于华尔街股市崩盘并迅速扩散至全球,由此引发的货币战、关税战、贸易战,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纷争与冲突。始于1870年的金本位制瓦解,1922年召开的热那亚会议实际上确立了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这一体制维持到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该体制受制于以德国为起点、以美国为终点的赔款与战债支付链。由于主导该体制的英国缺乏充足的黄金储备,只凭汇兑信誉和对外贸易顺差保持支付平衡,经不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2]一旦引发货币动荡,金融恐慌将形成国际传染。1922年的奥地利金融危机只是冰山一角,到1929年经济霸主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整个世界都受到牵连。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纷纷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危机加剧。大国合作难以开展,为挽救这一危机所作的最后努力——1933年的伦敦经济会议也无果而终。金融危机不仅击垮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还引发了社会、政治大动荡。危机中的人们对未来感到不满,渴望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安定,德日极端势力凭借煽动性的宣传和虚幻性的许诺上台执政,世界不断走向战争。
2、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泰铢贬值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韩、日以及中国港台地区构成了巨大冲击,之后蔓延到俄罗斯、拉美等地。此次危机使原先存在于东南亚国家的弊端暴露无遗,激发了人们对政府腐败等行为的不满,东南亚国家产生政治大动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政局变动。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也发生政治危机,政局动荡,国内民族主义情结倍增。此外,金融危机还在部分国家转变成社会危机,以印尼和马来西亚最为典型。在印尼国内,骚乱持续半年,大约造成520人死亡,约5000多座建筑物和2000多辆机动车被毁,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3]更为严重的是,印尼的极端民族主义与排外主义膨胀,发生了排华、反华恶性事件,损害了两国人民的感情。在马来西亚,马哈蒂尔与安瓦尔的政治斗争引发了首都吉隆坡的大规模骚乱。亚洲金融危机滞缓了东南亚国家安全合作,其所带来的失业浪潮和排外情绪向外蔓延,周边邻国乃至整个地区的稳定受到威胁。[4]金融危机下,各国面临发展经济的任务更为严峻,对资源与市场的争夺更为激烈,使该地区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
20世纪的两次大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前者是二战形成不可忽略因素,后者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形成了巨大冲击。金融危机通过贸易、外汇、资本等途径的国际传染,对国家间关系形成冲击,增加了爆发国际冲突的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国际金融体系,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不可逆转,加之信息不对称、不充分与交易成本导致金融问题难以迅速有效解决,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推动下,金融危机的全球传染将更严重。金融危机对人的预期与社会心理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加剧社会焦虑与不确定感;对领导人的决策心理也将构成冲击,决策将会更加体现自我中心倾向,博弈选择更加关注短期收益,国际合作难以形成,造成国际冲突增多。
二、金融危机下的社会心理透视
金融行业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的信心影响,往往塑造一种非理性的预期,进而体现明显的自我实现预言特征。多数时候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恐慌引起的,在不确定的推动下产生逆向选择,形成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信任危机是最大的危机,金融危机往往容易转变为对政府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信任问题。如此,必须考虑金融危机的社会传导机制及其社会效应。金融危机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亟需关注。
金融危机加强社会焦虑,容易导致集体理性失衡。金融危机冲击下,人们的就业率与收入会有所下降,对市场的信心减弱,对未来感到迷茫、失望,恐惧与不确定性情绪盛行。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江涌认为有政策、技术、基础性与结构性等多种原因,[5]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人及社会心理态势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危机的自我促成性质,认为投资者的信心与预期可能导致政府捍卫或放弃固定汇率。[6]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存在不确定性,个体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充分的挑战,往往在危机面前采取从众行为,金融危机所形成的悲观情绪将在民众中蔓延,这加剧了社会焦虑情绪,导致社会群体心理转向一种非理性的态势。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给德、日民众造成了巨大打击。在失业、贫困、信念动摇等多重冲击下,社会的不确定性赋予了保守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以肥沃的土壤,整个社会右倾化明显。同时,金融危机引发人们挫败心理,趋于否定自我,将自我决定交予强势力量主导,容易受社会主体信号误导而引发集体理性失衡,非但无助于冲突的解决,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
金融危机对青年一代的心理影响深远。刚刚涉入社会的青年一代大多为弱势群体,思想观念尚处于形成阶段,猛然遭受金融危机将使青年一代心态难以调整。由于成长于繁荣时期,应对金融危机时青年往往表现脆弱。面对金融危机下的多重压力,青年们对物质、地位、名望的期求往往落空,心理落差会持续扩大。对他们的这种失落情绪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前虽然不至于形成上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所酿成的国际冲突悲剧,但低烈度、高频率的国家冲突有可能发生。
金融危机是形成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的巨大动力。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需要群体为对象表现自己与寄托感情。在发达国家,社会团体与组织对金融危机下的人们心理安抚作用巨大。罗斯福总统坦言,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但这种恐惧的缓解与释放不能只靠总统的“炉边谈话”来完成,还需要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的帮助。社会心理学揭示,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受周边态势影响,其认知与价值取向也与之相关。一旦个人信念动摇,心态沮丧,就需要得到及时的救助,否则其情绪和心态有可能全面恶化。陆铭认为当前由金融危机演变的经济危机是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契机,[7]金融危机下的社会稳定器是社会保障制度,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金融危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应及时跟上这一步伐,否则将引发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失位问题。为了防止金融危机演变成社会危机,甚至与政治危机搅合起来,有必要建立社会安全网络,形成可以隔绝或减缓经济危机向社会层面传导的过滤机制。[8]此前亚洲金融危机与阿根廷金融危机都转变成了社会危机,与这些国家的社会组织不够健全有一定关系。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其社会脆弱性极有可能遭遇金融危机的重创而转变为社会危机,这点不可不警惕。
三、金融危机下的决策心理分析
罗伯特·杰维斯将心理学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对个人心理与决策层面进行分析,拓展了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金融危机对决策心理的影响十分明显,体现在关注短期利益、自我中心倾向和决策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使未来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决策者将更加关注短期利益。决策者决策时的信心大小往往反映给定的不确定性的强度。与信息给予相关,决策者的信心将随信息获取的增加而加强。作为一般规律,决策者拥有越多的信息,也就越有信心作出正确决策。[9]如果信息匮乏,个体决策者往往关注短期利益。金融行业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存款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存户面临“囚徒困境”,从而引发银行挤兑的集体非理性行为。[10]就国家层面的决策而言也有类似体现。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各国往往喜欢采用货币贬值、汇率调整、贸易保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非进行集体合作、着眼长远利益来解决金融危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往往容易使决策者趋于短视,而基于短期利益往往难以促成国际合作。
金融危机使决策者的自我中心倾向增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如果缺乏有效的国际治理制度,各国将陷入“猎鹿困境”。决策者无法预知其他决策者的行为,其接收到的信息会被原有印象同化,[11]刻意寻求一种认知相符,实际上却偏离正确方向走上自我实现预言的道路。国家决策可能遭遇非预期效果,其非理性之举往往被相关者看成是有意为之,诱发定势的作用也将在决策中显现。由决策心理出发,国家面临诸多博弈选择,但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对未来不确定性和恐惧之下,占优战略往往成为国家的首选。国家决策者的自我中心倾向有所加强,决策时将更趋简单与服从国内压力而不会太多考虑其他国家的反应。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国家纷纷采取货币贬值与汇率调整的政策试图挽救本国金融危机,这对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的出口结构的东南亚国家而言,必然导致灾难的螺旋式恶化,致使危机不断蔓延。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决策自我中心倾向强化,从而淡化国际合作的价值,集体行动的困境导致集体理性的缺失。这无助于危机的解决并会导致危机的恶化,各国努力寻求将危机外部化也就增加了国际冲突的概率。
金融危机将使决策竞争激烈,决策者面临选择困境。金融危机对个人及不同行业而言会形成不同的冲击。从自我利益出发,各方利益集团将力求对决策者施加影响,从而使决策角力十分激烈。金融危机往往对国际贸易构成影响,要素流动的高低将成为阶级联盟或行业联盟的动力,进而引发政治冲突。[12]对民主国家而言,面对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国内外问题,基于选举导向,其往往将国内问题置于优先地位考虑。外部利益集团不断对决策者进行游说,使相关决策面临难产。危机之下,增加国内需求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选择,因为它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效应,但事实上它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产物。决策竞争激烈也对金融危机构成影响:其一,决策的“时滞”不利于金融危机的救济;其二,决策的角力往往导致一种多方妥协的政策出台,而这一政策往往是最差的;其三,国内政治冲突将酿成国家决策非本意的后果,使别国的认知与应对困难加大。对于国际合作而言,诸多影响不利于国际合作的开展,各国的决策张力会有所加大,轻微的国际冲突极有可能发生。
虽然金融危机与国际冲突之间并无必然性,但存在相关性。当金融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时,将增加国际冲突发生的概率。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冲突与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以及国际制度的缺位、失位、越位有关,通过影响社会心理与决策心理的途径发挥作用。国内与国际经济的畅通运行,要求对国际金融进行有效的国家管理,这种管理一旦失败,就会导致政治或经济危机。[13]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但考虑到金融危机的不可根除性以及金融危机的传染性,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张学斌.经济外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
[2] 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J].史学集刊,2003,(04):69-70.
[3][4]吴艳君.东亚金融危机对亚太地区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1999,(03):38;41.
[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174-182.
[6] M. Obstfeld. 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is[N]. NBER WorkingPaper. 1994, No.4640.
[7] 陆铭.经济危机是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契机[J].社会,2009,(01):1.
[8] 孙立平.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J].社会,2009,(02):1.
[9]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1、72.
[10]张志波.金融危机传染与国家经济安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70.
[11][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98.
[12][美]迈克尔·希斯考克斯.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国际银行与金融】推荐阅读:
招商银行的国际化进展12-10
银行国际业务部经理竞职演讲稿07-13
金融与银行09-21
上海2017年银行招聘考试:国际收支及其均衡考试试题12-08
货币银行学与金融学10-15
国际金融试卷07-04
国际金融中心07-27
国际金融例题讲解09-27
中国国际金融危机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