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
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出示图片,认识:双峰骆驼的特点——背上有两个驼峰,体毛很长,褐色,头顶有簇毛;单峰骆驼的特点——背上只有一个驼峰,体毛较短,很高大)
骆驼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须靠骆驼,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用手势向我示意一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预设教师点拨,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
(二)明确学习要求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习呢?(略读课文要我们自己读懂课文。要读懂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先读读课文前的提示)
2、是啊,这是一个来自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出示阅读提示)(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出示表格)
3、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4、欣赏视频,形象感知
好了,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视频,看看老人是怎样判断的。
5、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来说一遍?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4、启发学生思考
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想欣赏你们读课文,请你们选一 位你们最想听他读课文的同学来读读第一段,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师:读得真棒,我们这样来读下面的课文,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要读得快一点,读出你的着急来,因为你丢失了骆驼,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肯定很着急。
生:还要读出“你”的气愤来,“你”后来以为老人家藏了你的骆驼,对他很不相信。
师:那你们呢?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要读得很沉稳,因为我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要读得慢一点,读得胸有成竹,因为我们能够通过他的经验判断出骆驼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体会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五、拓展训练,激发思维
1、同学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方法就不一样。老人给商人指点,商人也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受 到了启发。我们也运用老人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2、下面我也来考考大家,请观察哪片树叶是被骆驼咬过的。
3、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宋帆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史迈尔
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
《找骆驼》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借助表格质疑,重点理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力求突破难点。执教之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我引导学生按照预习提示梳理内容,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
此环节,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找出答案,但由于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导致突破难点时,部分学生没有融入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最确切的答案。我注意到了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要及时给与总结和引导,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模仿。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本课的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读,男女读,表演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比较浓厚。我对人物的对话做了提示语,学生在表演读时能更好地领会朗读的技巧以及人物的内心,这样朗读效果不错。
三、略读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一次上略读课文,对于怎样上好略读课文有很大的困惑,通过这节课,我有了如下几点启示:
1、教学重点放在对寓意的理解上,而不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在阅读内容上“不求甚解”,在技能上“强调运用”。侧重在教学生理解“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描写方式。
2、教学步骤的粗放。初放阶段,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具体指导怎样概括内容。可以采用填空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概括。再读阶段,按照阅读提示,直奔主题,简化教学步骤,明确教学目标。三读,让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自主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片断一】实验操作, 感知策略
(一) 对三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谁有办法把它找出来?
生1:数一数。
生2:用手掂一掂。
师:我们想想能借什么工具更方便呢?
生3:用天平称。如果天平两端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外;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好方法。现在, 我们拿一架天平, 任意拿2瓶各放在天平的两端, 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生:两种, 如果天平两端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外;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 被吃的就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在找3瓶口香糖中吃过的一瓶时, 把3瓶口香糖分成3份, 天平的左盘放一份, 右盘放一份, 另外桌上一份。不管怎么称这3份, 只用1次就能把吃过的那瓶口香糖找出来。
板书:3 ( (1) 、 (1) 、1) ——1次
(二) 对5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这里有5瓶同样包装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被吃的这瓶口香糖?
(学生用学具摸拟天平实验, 自己操作, 并记录操作的活动过程……)
师:你把5瓶分成了几份?有几种分法?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看哪组的方法又快又多!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
师:那称1次一定能找出这瓶少了几片的口香糖来吗?
生:一次能找到这种情况是一种巧合, 有可能, 但不一定。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生1:用天平一瓶一批的找, 不平衡1次找到次品;平衡, 继续找, 最多找3次。5 (1、1、1、1、1) ——3次
生2: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最多找2次。5 ( (1) 、 (1) 、3) 3 ( (1) 、 (1) 、1) ——2次
生3: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最多找2次。5 ( (2) 、 (2) 、1) 2 ( (1) 、 (1) ) ——2次
师:通过你们刚才的动手操作探究, 我们知道一次能找到的这种情况是一种巧合;在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的情况下, 最多2次就能确保找到这瓶吃过的口香糖。
【片断二】引导探究, 寻找策略
课件出示:这里有9瓶同样包装口香糖, 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 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被吃的这瓶口香糖?
(一) 对9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思考, 你是把9瓶分成几份?怎么称的?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办法记录下来,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多!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
生1:9 ( (1) 、 (1) 、7) 7 ( (1) 、 (1) 、5) 5 ( (2) 、 (2) 、1) 2 ( (1) 、 (1) ) …4次
生2:9 ( (2) 、 (2) 、5) 5 ( (2) 、 (2) 、1) 2 ( (1) 、 (1) ) …3次
生3:9 ( (3) 、 (3) 、3) 3 ( (1) 、 (1) 、1) …2次
生4:9 ( (4) 、 (4) 、1) 4 ( (2) 、 (2) 、0) 2 ( (1) 、 (1) ) …3次
(二) 感受分3份的优化策略
1.引导学生对能平均分物品的优化策略探究
师:刚才, 我们对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做法不同, 出现了不同结果;口香糖的数量都是9瓶, 找次品的次数哪种方法最优化?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实验探究过程, 自己总结一下, 在找次品的过程中, 分成几份去找的最佳办法?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观察、分析、概括、总结……)
生:平均分, 分成3份的办法最佳。
师:为什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在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中, 因为天平每次只能比较2份, 同时又可以与余下来的一份相比较, 所以想到分3份是好的分法;同时, 为了减少找次品的次数, 把9瓶平均分是最佳方案。
2.引导学生对不能平均分物品的优化策略探究
师:假如口香糖的瓶数不是3的倍数的时候, 如5瓶, 我们怎样分成3份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不能平均分物品, 尽量让每份同样多, 尽可能接近, 每份多‘1’或少‘1’。
师:出示课件:找次品时, 分成3份, 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 不能平均分的每份要尽量均等, 每份多“1”或少“1”。
【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
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 分析概括出这个结论, 我们总结的到底对不对, 下面一起验证一下。
大屏幕显示:这里有几组口香糖, 分别是4瓶、7瓶、11瓶、27瓶;每组中, 都是有1瓶少了几片;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在每组中保证找到少了几片的那一瓶分别需要的次数各是多少? (也可选任何瓶数进行研究)
通过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检测过程的最优化方案如下:
4 ( (1) 、 (1) 、2) 2次
7 ( (3) 、 (3) 、1) 2次
11 ( (4) 、 (4) 、3) 3次
27 ( (9) 、 (9) 、9) 3次
师生共同总结验证结果:
对正好能平均分成3份的, 如3、9、27这些数量的, 就平均分成3份, 这是找到次品的次数的最佳查找办法。
对不能正好平均分成3份的, 如4、7、11、27这些数量的, 要尽可能的平均分成3份, 并且每份多“1”或少“1”, 这是找到次品的次数的最佳查找办法。
【片断四】引导观察, 寻找规律
师:下面, 我们对这个研究结果做深入的研究, 研究一下“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出示课件:“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2瓶——1次
3瓶——1次
4瓶——2次
5瓶——2次
6瓶——2次
7瓶——2次
8瓶——2次
9瓶——2次
10瓶——3次
11瓶——3次
12瓶——3次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2~3瓶1次;4~9瓶2次;10~27瓶3次。
师:同学们自己再深层实验探究一下:看看都是哪些瓶数需要找4次才能找到。
生:从28瓶开始, 到81瓶都是需要4次才能找到。81 (27, 27, 27)
师:5次呢?
生:从82瓶开始, 到243瓶的都需要5次。243 (81, 81, 81)
……
三、教学反思
文章选取的了教学中的4个教学片段分别是:【片断一】实验操作, 感知策略;【片断二】引导探究, 寻找策略;【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片断四】引导观察, 寻找规律。4个教学片段环环相扣, 一次比一次更深入, 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深层次, 从探究中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借助天平“找次品”的数学实验操作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实验操作中感知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再通过引导探究, 寻找到了“分3份”的数学优化策略;再进一步深入探究, 验证结论, 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最优化方案;再通过引导观察, 寻找“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规律。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整合 渗透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6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这些21世纪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中有许多儿童特有的语言文字,是值得学生反复品赏咀嚼,并展开想象的。根据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课文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中,我主要渗透了这样几个理念。
一、整合教材,备课有目标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1.单元整合
每接触一个新的单元,我都会充分利用单元导语,让学生提炼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学生有了目标,那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就能抓住课文的内容、情感、写法,有目的地展开学习。有时我还会从写法上入手,把一个单元中在写法上相似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用学法的迁移让学生自学第二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次是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到异同点,习得表达方法。
2.课内外阅读整合
在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链接,一是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二是播放《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视频,三是在第二课时中链接了《城南旧事》中写小英子看小鸡吃食的一段话。三个链接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作者的心,走进《城南旧事》,在课外阅读这本书。
3.把握重点,大胆取舍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繁杂,谁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教学这课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生字的书写,我只抓了最复杂的一个字“嚼”指导书写,其余的就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识字写字方法自学;其次是对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只要学生能正确朗读即可,没有过多的要求;再次,是对课堂的上课程序进行随机取舍。学习童年的四件事,我以学定教,没有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文本顺序来交流汇报,而是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当学生理解到位时,我不再追问;当学生理解肤浅时,我及时点拨。
二、渗透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备课的时候,应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使学生学有所得,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就这节课来说,备课时我主要从质疑、阅读分析、感情朗读等方面渗透学法。其一,导入新课,设计一个质疑点:抓住有特色的课题质疑。课题的每个词中间有间隔符号“·”,这是以前的课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符号来提问。其二,课文写了四件童年往事,结合文本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学骆驼咀嚼”这件事,学完之后归纳出阅读方法:反复品读—画词句写体会—交流读书体会—感情朗读;然后迁移学法,让学生根据学法提示,先自主学习后面的三件事,再在小组里展开合作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感受、体会。其三,课文中的段落,有的里面含有多音字,有的是事件的具体描写,有的含有特殊的标点符号,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点拨:要善于抓住重要情节、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味。如此长期训练,学生在预习中自然就会抓住重点阅读。
三、语言“煽情”,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再突出,教师的引领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会对学生“煽情”。
就教师的口头语言来讲,准确、精练、清晰、严谨等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其语气、声调、速度、节奏与诙谐、幽默等也不容忽视。说到语言“煽情”,课程的一个亮点是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过渡语:“从小英子幼稚的举动、天真的想法、好奇的询问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与骆驼结下了深深的情谊,骆驼也给她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所以说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美好的。渐渐地,小英子长大了,童年一去不还了。可是童年的一人一物一景又是那样清晰,让小英子梦牵魂萦……”接着配乐,教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读得哀婉深情,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学生的情感也在这种情境中调动起来了。
本课除了落实生字教学之外,还要落实本单元的目标:提出问题。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力求突破难点。执教之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在交流反馈时,我光顾着听到他们多彩的回答,而忽略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想,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能够给与适时的总结和引导,会给解下来的学生做出示范,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模仿。更或者,我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句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训练思维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提高说话能力。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本课的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读,男女读,挑战读,师生配合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总感觉,朗读的时间花下去了,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课后,和组内的老师交流了下想法。既然是对话式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最好有个整体的回归,让学生在攻克了难点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比如,正是因为老人对这一切早就了然于心,所以他在和商人的对话中始终表现得不紧不慢、胸有成竹。让学生在理解了之后再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在理解“忿忿”一词时,我忽略了对它的释义,影响了学生对于商人心情变化的把握。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上还是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如何正确指导朗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依然值得我去做进一步的思考。
三、学会倾听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
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出的不同心理。2 理解课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3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骆驼的图片,学生介绍
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人行走的时候必须依靠骆驼,可是有个商人,却把自己的骆驼走失了,今天我们就和他一起去找骆驼。3.齐读课题。二 了解导读语
1.回顾学习略读课的方法。
2.自由读导读语画出学习任务,并指名交流。三 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词,列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且根据提示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 交流起因经过结果,并且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总结方法:今天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叫要素结合法。四 品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商人与老人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2.交流
(1)商人是着急___愤愤地 练读相关语句(2)老人是不紧不慢 练读相关语句 3.了解老人知道骆驼特点的探究过程 提问:(1)老人为什么说起话来不紧不慢?
(2)老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的?(理解老人是因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清楚的了解骆驼的特点)(板书)
(3)默读十自然段,把发现的线索用横线画出,把结论用括号标出。(4)再读十自然段
(5)骆驼找到了吗?从哪个词看出的?果然的意思?造句(6)分角色读课文比赛。五 拓展训练
多么厉害的老人啊,你想夸夸他吗?用“我想对您说:‘_______。’”的句式写下来。之后交流
结束语: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做一个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板书设计:
*找骆驼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正确结论 脚印左浅有深 左脚跛
路左蜜右米 左驮蜜右驮米 牙齿印 少了颗牙齿
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了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很着急,一位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走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的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人没有见过这峰骆驼是怎样知道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并从中受到启发。
本课我感觉我在引导学生这方面做的比较有条理性,首先因为这一课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清晰,所以我着重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中的要素结合法来训练概括能力,当然,这个能力是需要滴水穿石的,绝对不是一日之功。另外,我针对课的重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我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先分别体会去练读,之后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
现在想来,还可以变换一下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比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等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内容上还是以读为主,在朗读中感悟。在此次朗读训练过程中,虽然我似乎也在努力的去训练,引导,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也是我对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所在。因此如何正确指导朗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值得我认真的去思考。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 着重让学生体会“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物体相同, 两端物体比间隔物体多1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能抓住“两端物体相同”这一本质特征, 进行反复强调练习, 学生也获取了一些知识, 但对于为什么这样, 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同时, 对于封闭圆中的“一一间隔”现象, 学生理解得也较为困难。这种过分强调规律, 而忽视观察、研究的作用, 割裂学生的思维过程, 不仅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更易使学生觉得小学数学课堂过于空洞、教条化, 缺少学习的动力。本文试结合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力求知识学习过程从“找”生活原型开始, 以“找”规律为中心, 至“找”问题解决为突破口, 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课堂实效。
一、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一一间隔排列”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与其他“规律”搅和在一起, 学生看过、听过、说过, 可就没思考过, 教师在教学中, 预设学生已经具有较深刻的认识, 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 正是因为这种“学生已经知道了”的过度期待, 教学中学生学得是一头雾水, 教师越教也越吃力, 从而产生“只有两端物体相同的才是一一间隔排列”等一些奇思怪想, 这不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更谈不上是智慧的火花, 它是囫囵吞枣的后果。
1. 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感知生活
数学课堂的生活场景不是毫无意义、任意选择的, 而应该与“知识”联系在一起, 为教学而服务。“一一间隔排列”是简单的周期现象,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一一”的含义, 还要让学生理解周期具有无限重复的特性。
片断一:
师:一次旅游, 我看到一位老人在穿一串珠子, 你们看, 他是怎么穿的……
(课件出示穿的方法, 黑白两色)
师:你猜他下一粒会用什么珠子?为什么?
生:……
师:你能说说珠子是怎么排列的吗?
生:……
师:对, 这种现象就是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我们再来看几种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师:说说什么和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你能接着排列吗?说得完吗?
2. 带着模仿的眼光再现生活
模仿是知识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它是生活经验向自我实践能力转化的必经阶段, 是进行合理创造的必备基础。操作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 因此合理选择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动手模仿再创造,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脉络、因果传承关系, 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断二:
师:你能设计出一些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排列吗?
师:他设计的是……
能继续排列下去吗?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一间隔”排列是什么意义吗?
生活的经验依赖学生平时的积累, 这种积累往往是量的叠加, 缺少对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 缺少一种统观全局的思考, 这种叠加同时也因为现象的外延的不同产生各种分歧, 形成似是而非的理解。将生活原型“找”出来的过程, 是将生活模型化、抽象化, 抽丝剥茧、去伪存真, 深入学生思维的过程。
二、从研究中理解数学
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者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要求学生高度理性、高度科学地学习数学, 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相对理性、科学的环境, 提供给学生发现数学、感知数学、研究的平台, 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研究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综合性、深刻性也必定有着长远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课是在“一一间隔”的线性排列中截取一段研究两端物体和间隔物体的个数关系, 这对于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很难, 如果突破了这一难点, 那么学生学习后面的也就会水到渠成。
片断三:
师:刚才, 我们同学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一一间隔”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一看老人穿珠子的游戏, 你觉得他会一起黑白、黑白地穿下去吗?
生:会!
师:对了, 虽然它可以无休止地重复下去, 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其中的一段就可以了。那么你觉得老人穿的最后一粒会是什么颜色呢?
师:其他的各个排列呢?
(课件展示已经出现的一一间隔排列)
师:你能给他们分一分类吗?
师:他们又各有什么特征呢?完成表格。
周期是无限重复的, 但我们研究的却是有限的, 这不仅是科学的思维, 更是哲理的思考, 小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无限、有限的概念, 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无限、有限的含义。数学是理性的、科学的, 孩子幼小的心灵还不能完全体会理性、科学的重要性, 但它完全可以在一种理性、科学的思维的支撑下去发现生活、研究生活。
三、从运用中升华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不是一个“会”字了得,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一些书本问题, 还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教学中, 学生通过学习, 不难解决一些线性一一间隔排列的习题, 但封闭的图形中的规律存在一些隐蔽性, 学生难以发现内在的特征, 突破这一难点, 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质的飞跃, 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得以提升, 更是学生数学思想的一种进步。
片断四:
师:老师从老人那儿买了一串珠子 (圆形, 一一间隔排列) , 老师也自己穿了一串珠子 (圆形, 接头处珠子颜色相同) , 你觉得哪一串珠子好看?为什么?
师:老人的珠子因为是按“一一间隔”排列的, 所以看起来特别美。那么要想做成这样的一串珠子, 黑白两色的珠子的个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吗?
师演示两串珠子解开后的情况。
展示一组优美的圆形规律图片。
规律是周期的, 自然界中的规律孕育着和谐、优美, 让学生找出、欣赏规律中的美, 渗透文化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课堂成了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而发现美中的规律, 使学生以运用知识为乐趣, 以创造美为目标, 学习也就有了内驱的动力, 知识也就有了新的生长点。
一、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几点思考
1.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数学规律。教师在讲授“找规律”知识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明确基础知识思路的基础上对数学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师按照从容易理解的知识过渡到比较难懂的知识这样的顺序,有利于学生进行“找规律”题目的学习。不仅能很快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减少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障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找规律”的题目不仅仅是单个个体现象的分析,还要对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图形、数量、局部与整体等关系中观察数学中存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找规律”的数学板块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规律的探索,这里面自然缺乏不了学生的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激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找规律”板块教学的成效。
3.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引导或者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从教师的引导中发现数学中隐藏的规律,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至于学生在观察到类似的推理问题时联想到已经了解的规律。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次叫学生上讲台前进行排队,其顺序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那么下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学生就容易观察到规律,如果教师换成这样的顺序:一个男生、两个女生、一个男生、两个女生、一个男生……,那么下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有了第一个题目做基础,学生就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具体应用措施
1.教师运用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容易使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例如,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三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向日葵在早上太阳初升的时候,向日葵的头是面向东方的;第二张图片是当太阳升到半空中时,向日葵还是面向太阳的,头的移动比之间的角度有所增大;第三张图片是太阳落山了,向日葵就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面向西方。那么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片就能得出规律:向日葵是根据太阳的方向进行头部角度的变换,而且方向是和太阳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2.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找规律的能力训练。小学生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思维能力,故而他们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增加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自己“找规律”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找规律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规律的查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能力,并总结规律的类型:
(1)○○◇◇○○◇◇……( )……
(2)▼▼▼●●▼▼▼●●……( )……
(3)▲★●▲★●……( )……
第(1)道题目要求根据观察的规律,判断第十六个图形应该是什么,并将其填入括号内。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道题目的规律,发现四个图形是一组,那么第十六个图形是菱形;那么第(2)(3)题也是按照第(1)题的规律进行观察,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找规律的能力。只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找规律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找规律”题目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例如,在过马路时看到的红绿灯,每隔30秒红、绿、黄灯就会轮流亮,那么在5分钟内绿灯亮的机率是多大?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索,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自己的答案,并总结出类似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
《找骆驼》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找骆驼》说课稿 下冶二小语文课题组 聂同忠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找骆驼 》它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五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下面,我准备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山区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从教材、教法、学法、预设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有关学情分析,将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一)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2预设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识字、阅读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班共学生41人,留守儿童多,因此,一部分孩子基础知识较差,虽然有些字会认但拼音却掌握不好,因此,自学能力较差,而另一部分孩子思维活跃,领悟能力高,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为了顾及后进生的学习发展,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3,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适当 “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 。 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 “读”占鳌头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2、质疑问难法: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3、情境教学法 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三 、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 划划 议议 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 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 入镜 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排1课时实施教学,教学目标,指导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下面我详细介绍本课时的教学预设,共分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 ,首先 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 “忿忿”的意思 ,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 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 “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 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 ,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 :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 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 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 因为…所以…来说。( 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2、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 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6、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1) 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2)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读整体,同时让学生来总结,抒发感想,说说收获,由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让认真观察、冷静思考的处事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五:说板书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3、找骆驼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 路边左有蜜右有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啃过的树叶留下了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本课教学我努力想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语文课上成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培养综合训练课。谢谢! 《找骆驼》教案 下冶二小 语文课题组 聂同忠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l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
凉州区新关小学 叶金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同学互相提问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打一动物)。
2.认真看图,通过观察图发现问题了没?(都走在沙漠上,有单驼峰和双驼峰区别)。点评:只有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骆驼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须靠骆驼,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
4.揭题,指导学生写课题:16.《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跛
驮着蜜
愤愤地说
啃过
究竟
不紧不慢 愤愤是什么意思?跛又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课文
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
三、聚焦“特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咱们看看学习提示教我们要读懂哪些问题?(读提示)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1.自由读1—9段,划一划。2.交流: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1)我们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骆驼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自由读)
(2)指名分角色读。(3)男女生分角色读。
3.商人以为一定可以找到骆驼了,可是老人说:——这时候,商人——
四、聚焦“推测”
1.那老人到底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个别读第10段。
2.板书:老人看到——,知道——。理解:跛
表演左脚有点跛 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
树叶比较:哪张是骆驼咬过的
3.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4.句式:老人之所以知道(),是因为看到()。因为老人看到(),所以知道()。
5.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究竟换一个词语。(到底)
五、聚焦“结果”
1.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3.齐读
六、总结
老人能详细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得出正确结论的),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商人没有遇到老人也就可能找不到骆驼,所以真正找到骆驼的是——老人,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发现。
七、课外作业
1.把今天学的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找骆驼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找骆驼教学反思11-17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30
公开课《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10-21
《找骆驼》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07-13
《小骆驼》教学反思07-04
《骆驼和羊》教学反思01-18
骆驼教学设计07-12
《骆驼祥子》的教学设计11-22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10-17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