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精选7篇)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篇1

随着我省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散文阅读已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5年云南省课改区和非课改区的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中,均各选了一篇散文作为考查材料,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为了帮助2006年参加中考的同学能更好地完成散文阅读题,从而获得高分,笔者认为同学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复习备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4.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二、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琢磨答题技巧

1.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考场散文的阅读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看到一篇散文,千万不要被它的材料众多、内容博杂所吓倒。尽管散文看似很“散”,但都有一个“神”统领全文。这个“神”就是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情”,就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志”,就是作者记事说理的“理”,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集精会神的通读全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或“抒发了什么情”、或“言了什么志”或“说了什么理”,即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再来研究局部才不会偏离中心,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

第二步,找准线索,理清结构。

既然散文的取材广泛,内容博杂,那就要有把广泛材料、博杂内容串联起来的“东西”,这“东西”就是线索,散文如果没有贯穿全文的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线索可是“景物”,可是“游综”,可是“情感”,或别的什么寄托物。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结构安排。

把握主旨和理清线索时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二是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是作者“点睛”的地方,融情于景(抒情散文)、融情于事(记叙散文)、融情于理(说理散文)的过程是“画龙”的过程;三是各段的开头一句话,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四是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五是文章中多次、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第三步,审清问题,确定答题区域。

在把握住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后各题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即确定答题区域。有三点提示:一是看题干要一气看完,切忌“看一题,做一题”;二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前后勾连;三是依据题干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第四步,根据答题区域,精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第五步,紧扣题干要求,组织语言材料回答问题。

在组织语言材料进行表述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通畅精确,四要有分值意识。注意:尽可能用文中的句子或关键词语作答,实在不能时,也要紧扣原文意思作答。

下面以云南省课改实验区2005年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千姿百态花烂漫》作具体说明

①人们观赏花,感受美,花与美形影不离。

②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外,还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人的美丽,用“花好月圆‘来比喻团聚的美好。可见美寓于花,花含着美。

③花有美丽的形态。世界上的花可谓千姿百态:有的朴实浑厚,有的小巧玲珑,有的端庄秀丽,有的婀娜苗条,有的威武豪爽,有的风采翩翩。白色的绣球花并不著名,可它那晶莹洁白的丰姿叫人看了真有“白云疑向枝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的美感。芍药是芳姿绰约的名花,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感到“周回未足,比喻语难为”。每当春风送暖,杜鹃鸟啼,杜鹃花满山开放时节,其红装嫣态,分外妖娆。怪不得诗人说“花中此物似西施”。

④花有鲜明的色彩。“花是颜色的宝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红的似血,白的如雪,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万千种花有万千种景色,即使是一种花也有五颜六色。素称“花中之王”的牡丹就有红、黄、姿、绿、白、暗紫和墨色。北宋时洛阳姚家的千叶黄牡丹和魏家的千叶肉红牡丹,色压群芳,名贵天下,故称“姚黄魏紫”。在我国,牡丹自古被尊称为“国色”,古人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

⑤悠久的中华文化赋予花许多高尚的品位。兰花幽香醉人,花姿秀美,绿叶修长柔韧、四季常青,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种兰养兰,画兰颂兰,尊它为“花中君子”,把它作为超凡脱俗、高雅纯洁的象征。中国古人向来爱用兰花比喻正人君子,常以“兰交”“兰契”来形容深厚、真挚的友谊。古人说“芝兰生于山谷,本自无人知,只为馨香重,求这遍山隅”,热情歌颂了它的傲岸不屈的气质。冰肌玉骨的水仙花终生清素淡雅,不尚豪华。“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诗人借水仙称赞了纯真高洁的人品。冰清玉洁的荷花,常常让人联想到高风亮节的为人品性,因而倍受人们的称颂。宋代周敦颐在著名的《爱莲说》中,热情洋溢地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⑥悠久的中华文化还赋予花许多可贵的精神。古今志士多以梅菊自许,这是因为梅花和菊花傲雪斗霜、不屈于严寒。苏轼《红梅》诗有:“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刘禹锡《菊花》诗云:“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这些诗句赋予了梅菊威武不屈的精神。在人们心中,花除了把自己的全部芳香、色彩送给人类,还慷慨捐躯,或入药祛病,或供食饮,具有为人类造福的献身精神。如荷花,除了以鲜艳的花朵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把莲子、荷花、藕奉献给人们,作为食用佳品和疗病良药。

⑦花,可爱的花,外美内也美,愿花美人更美。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花与美的关系是什么。(2分)

答: 20.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3分)

答: 21.第③④自然段先后描写了花的形态和色彩,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其总体特点。(2分)(1)形态总体特点是: ;

(2)色彩总体特点是:。22.第⑤自然段分别写了三种花,请结合文意,说说它们被赋予的品性。(3分)

(1)兰花:(2)水仙花:(3)荷花:

23.第⑤⑥自然段分别写了兰花、水仙化、荷花的高尚品性和梅花、菊花的可贵精神。除文中几种花外,请你举出一种花,赋予它某种高尚的品性或可贵的精神。(3分)

答: 24.本文的行文思路是:首先,其次,最后归纳小结,表达作者的心愿。(2分)

2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对文章主旨的理解。(2分)

答: 26.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请说出其主要的特点并作简要评析。(3分)

答:

看到这篇散文,我们第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赞美花的美来赞美高尚的品性和精神,希望人具有像花一样美好的品性和精神。

第二步就是抓线索,理清结构。一看标题“千姿百态花烂漫”,就可大体知道这篇散文的写作对象是“花”,读完全文,你肯定会确认就是写“花”;再把每一段的开头一句话连起来一读:“①人们观赏花,感受美,花与美形影不离。②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外,还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③花有美丽的形态。④花有鲜明的色彩。⑤悠久的中华文化赋予花许多高尚的品位。⑥悠久的中华文化还赋予花许多可贵的精神。⑦花,可爱的花,外美内也美,愿花美人更美。” 再读开头段①、结尾段⑦,一想就会发现:本文的线索就是“花”,赞美的是“花”的美:外美,③④段;内美,⑤⑥段。①段讲花与美形影不离,②花与美的关系,⑦段是议论抒情,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愿花美人更美。”

第三步,明确问题,确定答题区域。把握了大意、抓住了线索后,再读文后的各题题干,就会明确命题人要求我们做的是:花与美的关系是什么,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花的形态和色彩特征是什么,作者赋予兰花、水仙花、荷花的品性是什么,你知道的其它哪种花的高尚品性或可贵精神又是什么,文章的思路、主旨是什么,对文章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作评析。并且通过26题的题干“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就确定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就要按散文的要求来读来理解。

逐题确定答题区域:19题,一看理的结构就知道答案在第一二自然段中找。20题、21题、22题和23题题干已标明答题区域:“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第③④自然段先后描写了花的形态和色彩,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其总体特点。”“ 第⑤自然段分别写了三种花,请结合文意,说说它们被赋予的品性。”“第⑤⑥自然段分别写了兰花、水仙化、荷花的高尚品性和梅花、菊花的可贵精神。除文中几种花外,请你举出一种花,赋予它某种高尚的品性或可贵的精神。”24题,行文思路就要看全文了,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安排。第25题,文章主旨,就要结合全文内容,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来领会了。

第四步,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答题区域,再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组织语言进行答题了。

答19题时,仅仅抓住“关系”二字,且分值是2分,读了第一自然段,因为才有一句话,我们一下就会发现花与美的关系是“形影不离”,但如何“形影不离”没讲,在读了第二自然段后,发现此段有三句话,第一二句话都没讲关系,只有第三句话讲的是“关系”:“美寓于花,花含着美”,此时,答案“美寓于花,话含着美,二者形影不离。”就出来了。

答20题时,题干已明确“阅读第②自然段”,我们发现第②自然段有三句话,分值又是3分,好象就是一句话1分,但第三句话是说花与美的关系的,这样,我们就要想到前两句话有一句话里有两层意思,再细读,就会发现第一句话中有“除了在„„还能„„”,两层意思已明,答案自然就有了“从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精神上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答21题时,读第③自然段,就发现本段共有5句话,第三四五句话是并列关系,分别讲了绣球花、芍药和杜鹃花的形态;第一二句话是本段的总说句,特别是冒号“:”的提醒,就可确定答案在第一二句话中“美丽”“千姿百态”。

读第④自然段,就发现本段共有7句话,其关系是由概括到具体,层层推进地进行说明论证:第一句说花的色彩“鲜明“,第二句话是引证第一句话的,第三句话再具体说鲜明的色彩是“万紫千红,鲜艳夺目”,第五句话进一步说明“即使是一种花也有五颜六色”。第六七八句话都是证明这一句话的。这样,答案自然就在第一二三四句话中。“鲜明、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五颜六色”

答22题时,阅读区域是第⑤自然段。我们首先分出层次,哪些句子是写兰花的,哪些句子是写水仙花的,哪些句子是写荷花的;再分别读这些句子,勾画与品性有关的句子或词语,然后再组织答案。“(1)纯洁,傲岸不屈(20清素淡雅,不尚豪华(3)冰清玉洁,高风亮节(意思对即可)”

答23题时,首先要分析文中兰花、水仙花、荷花、梅花和菊花与作者赋予它们的高尚品性和可贵精神之间的关系,再依据此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写出答案:“报春花清雅,是春天的信使;山茶花热烈,敢于与霜雪抗争。”

答24题时,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已经抓住了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花”,并知道全文结构是总分总,分说部分又由外到内的写花的形态色彩和赋予它的品性精神。那答案也就出来了:“首先,写花与美的关系(形影不离);其次,写花的外在美(形态、色彩)、内在美(品性、精神)。”

第25题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做了上面的题目,主旨也不难把握了,再浏览一下开头和结尾,特别是结尾,主旨自然就明白了:答题要点:全文通过写花写美来赞颂高尚的品性和可贵的精神;表达了“愿花美人更美”的期望。

第26题,评析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首先要回亿复习时,我们学过哪些散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结合本文,列举一二进行评析:主要写作特点:古今诗文的穿插运用或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答题示例:文中写兰花的纯洁,穿插运用了大量的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添了文学色彩;或者,文中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2.利用2005年的经典试题,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附:北京市2005年中考语文阅读题。

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完成第15—19题。(15分)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 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③[秫秸(shú jiē)]去掉穗的高粱秆。

15.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5.答案: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共2分)16.答案要点:(1)丰富(2)和谐(有趣、安宁)(共2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7.答案:回忆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或:回忆儿时游戏之乐)(共2分。答案不完整只给1分)

18.答案: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共3分,“屁股帘儿”飞起的样子1分,“我”的心情2分)

19.“感触”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

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

(共6分。写出感触最深的一点,给2分;能结合文章,给1分;有分析,给1分;语言通顺、有条理,给2分)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篇2

我们了解散文时可重点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1) 散文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 “神”指文章的主旨, 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 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采用的方式, 或是借景抒情, 或是寓情于景。 (2)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 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 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托义于物, 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象征物) 来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 (象征义) 。散文中的语言特色, 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或朴实或生动, 或豪放或婉约, 或清新或凝重, 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认识、了解了散文之后,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中考阅读中散文的考查重点。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 一般集中在如下几个考点上: (1) 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 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和准确运用; (3) 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4) 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表现手法; (5) 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依据我们对散文考点的分析和研究, 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 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 考生在备战2011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1)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2) 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3) 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命题呈现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 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真题解析】

(一) 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

如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草屋的声音》第21题:结合全文内容, 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解题指导】这里要求“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其实也是要求能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 是对文章内容与主题的考查。散文选材广泛, 行文自由,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 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 (1)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 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 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中我们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如“草屋是温馨的”“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等不难得出答案: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 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对草屋主人美好品质的赞美, 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思相近即可)

由本题可见,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想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 就要在初读文章时抓住每段的首句、尾句、富于哲理的判断句或带有总结性的话语, 来感悟感知。我们通过对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领会文章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对考试答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或多或少与中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我们答题时, 应尽量向中心靠拢, 围绕中心来展开思路, 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整体感知文章还包括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梳理文章思路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句、文章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性段落和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阅读散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更要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 这样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好处。例如当阅读《紫藤萝瀑布》时, 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即从焦虑和悲痛到宁静与喜悦, 到最后的振作。然后我们要想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因为作者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 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 以饱满的生命力, 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接着我们再来研究作者是怎么感悟到这个人生哲理的,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 我们会明白正是紫藤萝从花儿稀落到毁掉, 再到如今繁花似锦的命运变化给了作者以启示。那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把握情感的基本思路, 即把握情感, 探究缘由, 分析情物。

(二) 把握文章脉络, 梳理写作顺序。

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2小题:从第 (1) 段看, 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 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解题指导】这里的考点之一就是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 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一般又以如下两个知识点来呈现: (1) 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 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 顺序:这个知识点除了常考记叙文的三种基本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外, 如本题就是这样的, 还有如下两种考查方式: (1) 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对于这些考点, 我们答关于线索的试题时要找到线索, 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答关于顺序的试题时, 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要注意审题, 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 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 往往是有选择答案, 即使没有选择答案, 也不要回答为什么, 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本题显然考查的是记叙文的三种基本叙述方式, 我们从第一段中“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 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看出, 这是在回忆以前的生活情景, 因此是倒叙。这里先开篇点题, 对煤油灯做必要的交代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然后引出回忆。

(三) 品味作品语言, 领会语言魅力。

如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姥姥的端午》第16题: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临近粽香五月, 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 轻4轻4推门, 轻4轻4走近, 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 为我一掩再掩。

(2)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 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呆4呆4地坐在门前, 想念乡间, 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 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着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品析与把握。它是属于品味作品语言, 领会语言魅力, 这是一个大的考点, 这一考点还包括如下方面:

(1) 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 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妙用。考题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用) 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解释词语 (在语境中) 的含义; (2) 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 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 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 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这样的考题,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 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我们解答这样的题时不能单单地就字来论字, 还要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生动、准确和富有美感的特点, 并蕴涵着作者浓重的思想感情, 所以剖析散文的语言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是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本题中: (1) 考查细节描写 (修辞的运用) 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清明夜起”“推门”“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一掩再掩”等词句, 可以看出姥姥对孩子的关爱。 (2) 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 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因此我们也很容易写出正确答案: (1) 运用细节描写 (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 , 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 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 (2) 运用神态描写, 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表现了她的勤劳。

(四) 分清表达方式, 理解特殊作用。

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5题:分析第 (3) 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我们答题时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中叙述、描写和抒情非常常见。散文中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事情的经过, 是作者抒情的基础;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 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 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 (季节) , 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散文中的议论, 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 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对于散文中的抒情, 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 一般不单独出题, 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虽不是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散文有时也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如《煤油灯》一文的第三段就是这样。我们要注意的是散文中的说明, 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 散文中的说明, 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明白了上述之后, 这一点就相当好做了。不难看出, 第三段重在说明煤油灯的制作过程, 联系全文, 可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1) 将制作过程写得丝毫不差, 突出煤油灯在“我”心中印象的深刻程度。 (2) 写出“我”的全神贯注和全情付出。

(五) 揣摩表现手法, 深入理解文章。

如2010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夜晚》第14题: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城市和乡村夜晚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指导】显然,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对于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依据笔者多年辅导初三学生备考和阅卷的经验, 发现一些考生往往将本题的表现手法与上个考点中的表达方式混为一体。值得强调的是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 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2) 咏物类——托物言志; (3) 怀古类——借景抒情、寄事抒情; (4)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5) 送别类——寄事抒情、借景抒情; (6)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等手法。

明白了文章的这些表现手法之后, 我们就要联系文章内容来看是不是使用了这些表现手法, 然后再结合具体文章, 来分析其作用, 这样就会对此类题轻而易举地做出了。

本文的标题是“夜晚”, 也写了两个不同地方的夜晚, 即乡村的夜晚和城市的夜晚, 但这两个地方夜晚的情形又是不一样的, 显然作者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夜晚的特征:乡村的夜晚是静谧安宁, 城市的夜晚是喧嚣浮躁。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这样写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从作者的“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 像一只巨大的托盘, 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 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 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举动中, 从作者愿望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多么的希望远离浮躁, 亲近自然, 获得精神的宁静与自由啊。明白了这些之后, 这一题不也就顺理成章地做出来了吗?

【总结提高】

通过刚才结合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及相关知识与答题技巧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散文阅读其实也是相当好做的。

中考指导: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3

复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答题习惯。

2、复习初中散文阅读相关知识及得分技巧。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结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 【阅读习惯】

1、分析文章题目:中心、线索、人物、事件等。

2、精读全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

3、分析结构,弄清每段的段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归纳全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事件、景物的情况和特点)+中心(人物品质、感情、哲理)。

5、赏析写法: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结构。

【审题方法】划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暗示性语句:答题区、暗示的方法、问题。【答题思路】

1、回到原文找答题区,重读原文语段;

2、用原文回答或摘引关键词句组织语言作答;

3、围绕句意、段意、中心;

4、结合生活实际。

【答题习惯】

1.字迹工整,标点清晰。2.条理清晰,有层次,有梯度。

3.多角度,全方位;语言完整充分。4.分点答题,据分推点。格式:①②③④„„

初中散文阅读相关知识及得分技巧

一、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2、描写性的散文—— 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

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二、方法: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1、找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理顺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

4、品情感。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

理”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三、考点及答题指导:

1、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记叙的作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议论的作用:表明观点,点明中心 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深化主题

第二人称的作用: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更具感染力和亲切感。或: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充沛。

2、描写及其作用: ⑴人物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

②正面(直接)描写、侧面烘托(间接)。③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等。

⑵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 ①渲染了„„的气氛(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等;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④深化作品的„„主题; ⑤暗示社会环境的„„;

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

3、议论的作用:抒发作者„„情感,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4、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引用、夸张、拟人、对偶。

⑴比喻的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⑵排比的作用:强调了„„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⑶拟人的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⑷对比的作用:通过„„与„„相比,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铺垫(引出下文、铺陈夸张)、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

6、结构方面关键句的作用:

⑴、首段或段首、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总领下文;渲染气氛: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⑵、中间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尾段或段尾、篇尾: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使结构更加严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7、关键词的赏析: ⑴、该词的本义;

⑵、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⑶、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4)、该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8、关键句的赏析——四抓四联系:

四抓: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抓表现手法、抓表达方式(描写); 四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联系作者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

四、阅读步骤: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第三、注意摘取原文。第四、“十六字”方针。

1、字不离词。

2、词不离句。

3、句不离段。

中考物理答题技巧及思路总结 篇4

每次总要等到考试后,有同学在讨论时,才会发现原来少用这个条件,那个关系。所以在考试中一定要审清题目,把握细节,理清各量关系。

特别是电学题一般会较复杂,建议可以针对每一问单独画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各物理量的数值。给每个电器一个数字下标,以示区别,在解题时便于表示,也可以理清关系,避免混乱,张冠李戴的情况。

二、注意总结一些常见题的解题规律

如电学上的度的有关计算,应该把单位统一成kw和h进行计算,不仅运算量小,而且错误率低。

而汽车类功率就应该用p=fv和w=pt来计算同样可以提高效率

类似的还有机械效率,不计绳重和磨擦、由额定算实际等等都有固定的解题牢路。

三、要注重对结果的常规检验

很多物理问题多是来之日常生活,不论过程如何,其结果一定会符合实际,一看结果就应能初步判断。

如算效率,如果出现特别低或高的情况,就应注意,一般效率会在60%--90%左右。

有的同学算电灯的功率出现W,一看就不正常,肯定错。

再如算密度时,其结果一般都会和某种物质相同,所以若结果是我们所知的物质,则一般没问题,否则就要注意了。

而象身高160M,体重500Kg的情况就更低级了。

四、作图要准备充分,作图规范

要准备好工具,尺,铅笔,作图时注意虚线和实线,注意细节,比如垂直符号。

五、注意解题规范

计算题要注意单位问题,可在计算前,先把单位统一成基本单位,避免错误。

解题过程中,要每小问用序号分开,不要连在一起,书写清楚。

六、欲擒故纵解探究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5

现代文阅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群体感触感染,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认识和创造性的理解。

具体考查学生在文题解读、群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触感染、赏评拓展等方面的能力。

一、文题解读,首要考查学生对文题的理解及文题对阅读文本所提供的必要帮助,目的在于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文题的路子来选择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也就是说,透过文题,可知文章的体裁;或是叙事的线索、或揭示文章的主旨。

二、群体感知,首要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搜集和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包含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内部实质意义。

三、文意把握,首要考查对搜集的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感悟、评价等,从而体会笔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及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语言品味,首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仔细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作品感触感染,首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抒发的领悟能力。具体说就是,感触感染人物性格特点,感触感染事件,感触感染主旨;对文和段的抒发技巧,表现方面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感触感染作品的情感价值;对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等。

六、赏评拓展。首要考查学生阅览文字作品。能从中获得对天然、社会、人的生活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考感情偏向,能接洽相关的配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认识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动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认识,对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领略其中的含义。

这是中考记叙文阅读考试的几个大的方面,但愿我们在组织复习时可以或许抓住美文的摘抄点,给学生以指导,特别是答题要领的指导,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考查形式,不再列举。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找主旨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 ⑶焦点事件(4)时间(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6、语言特色:(形象活泼、清爽柔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炼深刻、通俗易懂、音韵、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本文语言(天然朴素或活泼柔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干句子)”,它“„„(适当地选入底下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本文语言柔美活泼,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轻轻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爽隽美,富有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要领从下列语句入选择。必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天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言简意赅,朴素天然 文字洗练,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活泼柔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过细逼真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凸起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寻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也有诗的韵味美,语言柔美,富有诗的意境,撼人心扉

7、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例句: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笔者通过对北方白毛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领导下的广大雄师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真挚,笔者的赞誉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凸现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物质衬托首要的人或物质,凸起首要的人或物质的特点、性格、思惟、感情等。衬托,同类物质衬托是“正衬”,相反物质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凸起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凸起。

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白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接合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必需结合具体语境来思量。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活泼、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写出态度、心理等。

9、关键句子首要包含五个方面,及在文中的作用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重复、反语、设问、反诘,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如果指能仔细体会句子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笔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批驳态度及思想偏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效、作用、特点。重点语句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部实质意义上,常有开篇点题、布置伏兵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衬着的特定气氛、抒发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或赏析:

(1)这句用了关联词“虽则„„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迁移转变瓜葛;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种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边)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活泼或柔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容,即阐明这一句抒发了什么观点或态度,给你什么感触感染、启迪、教诲„„

11、修辞要领及作用:

答题套路:本文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12、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3、根据阅览短文的感触感染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4、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5、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16、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会话)描写(f)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天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天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配景; b、推动情节成长;c、衬着气氛;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 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17、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8、记叙文中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20、用自己的话回答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思量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要领: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环境;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不常见的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诘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抒发的环境。

21、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释回答:

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5)接合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规答题方法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答】①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②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③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答】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①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③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④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⑤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篇6

数量关系技巧包含了数学运算技巧和数字推理技巧两大部分,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是最为考生所头疼,其所占分值高并且难度也高。今天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数量关系答题技巧中的抽屉原理问题解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抽屉原理可以表述为: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放两个苹果。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屉原理”。解答抽屉问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区分哪些是“抽屉”,哪些是放在抽屉里的“东西”。

【例题1】口袋里有同样大小和同样质地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各20个。问:一次最少摸出几个球,才能保证至少有4个小球颜色相同()A.8 B.9 C.10 D.11 【中公教育解析】从最不利原则出发,三种球先各摸3个,再任意摸1个,共3×3+1=10个,即可保证至少有4个小球颜色相同。故答案为C。

【例题2】口袋里有同样大小和同样质地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共18个。其中红球3个、黄球5个、蓝球10个。现在一次从中任意取出n个,为保证这n个小球至少有5个同色,n的最小值是多少()A.5 B.8 C.10 D.12 【中公教育解析】从最不利原则出发,先摸3个红球,4个黄球,4个蓝球,再任意摸1个,即可保证这n个小球至少有5个同色,所以n的最小值是3+4+4+1=12个。故答案为D。

【例题3】从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抽出()张牌,才能保证至少6张牌的花色相同。A.21 B.22 C.23 D.24 【中公教育解析】“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也就是有大、小鬼各1张,其他4种花色的扑克各有13张。根据题意,大、小鬼仅各1张,所以,同色的6张牌只能四种花色中的一种。把四种花色看成是四只抽屉,如果在每只抽屉里放5张牌,就要取出4×5=20张牌,如果再多取1张牌,就能保证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6张牌,也就是至少有6张同色的牌。因为还有大、小鬼各一张,所以取出的牌的张数必须再加上这2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6张同色的牌。4×5+1+2=23,故答案为C。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篇7

阅读说明文,要做到:1、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言语信息,这句话意思简单的理解就是说明文阅读题的答案都在文本中。2、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3、能按照要求加工信息。

从题型上看,主观性试题在说明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还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此外,科技文阅读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间的整合,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说明文知识概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一)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三)、说明的顺序

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⑶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一篇完整的说明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五)、说明文的语言

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六)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①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②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1)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

明确:(1)作诠释(2)下定义

考点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2、练习巩固

请分别指出下面的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一)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二)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明确:材料一是时间顺序,找出明确时间先后的词,如:原文中画线的词语。

材料二是空间顺序,是名胜古迹,并找出地点发生转变的词。如原文中的画线的词语。

材料三是逻辑顺序,方法有两种,一是,没有时间先后的词,可排除是时间顺序,也没有找到地点发生转变的词,因而也可以排除是空间顺序,由此可知是逻辑顺

序。方法二是:说明赵州桥的特点是由主要原因说到次要原因,符合逻辑顺序的内容。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上一篇:成长的烦恼作文教案下一篇:文明礼仪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