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备考心理指导(精选9篇)
2013-03-27发布人:中国高招网
现在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同学们多少都会有些紧张。其实这很正常,但过分的紧张而导致的焦虑,一定会影响考生在考试现场的发挥,得不到理想成绩。如何才能摆脱考前焦虑,保证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效果呢?专家建议同学们可以选择以下五种方法来赶走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2013高考。
1.列表清晰法
焦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不确定性,所以让它变清晰本身就是一种方法。有同学因为担心第二天考试会忘带东西而难以入睡,如果手上有一个考试用品清单就可以踏实许多。有同学因为担心有个知识点还没有复习而辗转反侧,如果枕边有一个笔记本把它记下来就可以安然入睡。
2.目标转移法
这种方法是把注意力从不良的心境中解开,从而消除内心的焦虑。例如,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或远足或爬山,让自己在大自然中放浪形骸,领略人生,忘却烦恼。也可以通过朗诵名家名篇,或者进行角色表演,让自己在朗诵或表演过程中释放不良情绪。
3.情绪宣泄法
面对考试日期的临近和考试压力的增加,可以采取适当的情绪宣泄来调节。比如,可以找一两个要好的同学或亲友,通过和他们谈心,向他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积怨以求得理解和同情。再比如,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受他人干扰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大笑一场,以此舒缓自己内心的委屈和苦恼。
4.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一种有效的释放方法。在两幢高楼之间架上一块木板,只有梦游者才有能力如履平地,因为梦游者不认为自己是走不过去的;而正常人认为会摔死,其结果就是会摔死。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当想象与意志相对抗时,想象总是毫无例外地战胜意志。所以,同学们要学会给自己良性的正面的心理暗示,考前一定要大声对自己说:“这次我一定会考好。”
5.放松心态法
要多用功,特别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也不能松懈,在考试时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已经努力到了,只要正常发挥就好,而往往这样的心态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甚至可以超常发挥。
2013高考临近“过来人”为考生放松心情支招
2013-03-27发布人:中国高招网
合理利用午休时间
高考下午场要3点正式开始,与上午的考试有较长的一段休息时间。这段时间应当如何安排?复旦10级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彭珅认为,午休时间以休息、放松为主,不必在这段时间再背诵公式、温习习题,此时的强化记忆可能只会激发紧张情绪。午饭后可以散步休闲或是小憩片刻,或者与父母、同学轻松交谈,不要制造紧张气氛。
另外,考试期间的午餐应当以清淡简单的家常菜为主,切忌荤腥饕餮。考生在考试前后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或是暴饮暴食。
2013高考临近“过来人”为考生放松心情支招
学会“考一场忘一场”
一位考生来电咨询:“我比较擅长数理化,文科方面较薄弱。如果前面的语文考试失利,如何避免不好情绪影响到后面的考试? ”
复旦09级环境科学系学生许冰清认为,为了争取更好的成绩,考生一定要努力摆脱这种负面因素对自己的影响,考完一场就忘掉这一场的结果,考后不要与同学对答案,也不要在网上交流考试的情况。有些考生因为某场考试发挥不错,可能会到处宣扬,如果不想受到他的影响,应尽量远离。
家长不宜在考试结束后多与孩子交流考试内容方面的话题,以免影响考生的情绪。若是考生主动提起上一场考试的情况,也不应当一直追问下去,稍有了解即可转移话题,更不应当因为孩子自称发挥不好就加以斥责。
“小动作”避免被放大
还有一位考生很担心考场中附近考生的一些小动作,比如抖脚、转笔等,在安静的教室里特别明显,自己很容易受干扰。
彭珅认为,这样的情况在考场中极少发生,考生若感觉自己受影响,可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请老师帮助解决问题,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考生应该对自己的心理有一个先行建设,不要放大周围人的“小动作”对自己的影响。
一、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解析
(一)内容贴近生活
语文作文一直都作为考试的重点存在。纵观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后,不难发现,高考作文选题的内容越来越贴近于生活。例如20世纪五十年代时,由于当时社会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当时作文的命题则紧紧地围绕着社会化运动展开,1958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就是《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充满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文化大革命”后的三十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则是越来越多的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命题的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这对于考生来说。可以真实的表达自身的情感,使其创造出更具独特性的文章。
2015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2016年天津卷题为《我的青春阅读》,这些题目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可以拉近与考生之间的距离,使考生更容易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做到“我笔写我心”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文章。
(二)体裁要求淡化
纵观近些年来高考语文作文的变化趋势以及成文要求,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大部分省、市在进行高考作文命题过程中,对于文章在书写要求上关于体裁的限定较为淡化。早年在高考作文成文要求中经常会发现“体裁不限,诗歌除外”的硬性要求,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些字样已经开始渐渐的从考生的视线中消失。在2016年的高考作文16套作文的命题中,除上海、山东、江苏的3套试题中提出了“诗歌除外”其他省份均对其没有硬性要求。
(三)注重考生对社会的思考
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仅受到命题者的思想、理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因此在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很有可能会以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高考作文的命题,以此来考验考生对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在2015年全国卷I的材料作文中,就以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孩子劝阻不听,最后孩子无奈,选择报警作为材料,让考生以此为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如2016年上海卷题为《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浙江卷:“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等等。由此可见,考生对于社会事件的思考能力,将成为近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出现。
二、高考作文备考指导策略
(一)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知识进行指导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指导学生应战高考作文。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在写作上存在困难也是因为心中无素材,所以对于所给的题目才会无处落笔、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记录”的好习惯,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正所谓“有所思,才有所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读写训练,以此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对学生的要求
语文作文中最注重的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要养成多读多写的好习惯,及时地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应该做到读懂材料,加深理解。当前高考作文中所给的材料大都是蕴含丰富的哲理的,而这些哲理恰恰是高考作文得分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生在平日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做到仔细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内容,加深对于材料的理解,在深刻的领悟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后,再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动笔书写。其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学会创新,摒弃模板的束缚。长期以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习惯套用万能的模板,这样的文章虽然可以保证作文的基准分,但是却难以拿到高分。所以为了迎战高考,在高考作文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积累素材,做到多读、多写,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文占据了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在学生高考成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得作文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但是若要提高语文作文的高考成绩,还需要教师和考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善于抓住作文训练中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则要注重平日的积累,做到多读多写多练习,只有这样作文成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大力.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分析及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崔程程.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变化[J].语文学刊,2015(1).
一、考点梳理
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以及语文课本、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常见文言虚词”即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第二,实词虚词考查常有语境限制,应依据语境来理解识别其含义。第三,实词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虚词考查重点为“之”“以”“而”“于”“其”“为”等热词。
高考对该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文言实词每套试卷必考,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实词,且大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文言虚词大部分省份设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①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②选取同一材料的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异同。
二、试题精析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优也
比:并排。
B.臣请妇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2011年江西卷第10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用联想已知推断法,即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本题D项中的“夺”,我们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本题中的“夺”与此同,故D项错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用在主谓间,取消甸子的独立性。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答案为C。
三、技法点拨
(一)理解文言实词技法点拨
1.代入检验法
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理解“乃留愈幕府赞军事”(2011年全国大纲卷)中的“赞”的含义,把选项给的释义“辅佐”,代入检验,语意贯通,据此可判断是正确的。
2.联想迁移法
(1)联想教材例句
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是“课外内容课内考”,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011年重庆卷)与“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意义相同,都是“登记”的意思。
(2)联想成语
成语大多来自文言文,借助这些成语中词语的意义,可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泽命不渝,信也”(2011年山东卷)中的“渝”,我们可借助“矢志不渝”这个成语来推断:渝,改变、违背。
3.语境推断法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如果释义能使语句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如“以公少年易之”(2011年江苏卷)中的“易”有“更换、交换、改变、容易、轻视”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老吏曾腆侮法粥狱”,可推知这里应是“轻视,看不起”意思。
4.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且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二)理解文言虚词技法点拨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一般解题思路是:(1)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3)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题。
1.掌握常用意义
高考复习时若能熟记并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例如: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011年湖南卷第6题)
[解析]本题只要掌握“其”的几种常用意义,就可迅速答出。A.那个,指示代词;B.他,人称代词;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jD.一定,副词。答案为C.
2.牢记教材例句
文言虚词中考查的八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句子一般都出自课本。因此,只要熟悉该虚词在教材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再加以比较,就很容易推断出答案。例如:
①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2011年江西卷第]1题A项)
[解析]②句出自教材《师说》,是学生很熟悉的句子,“以”字表目的,可译为“来”;①句的意思也很明显,也是表目的。故可迅速断定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3.分清虚词实词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不同。例如:
①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②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2011年北京卷第7题B项)
[解析]①句中“为”是介词,可译成“替”;②句中“为”是动词,可译成“做”。显而易见,两者的词性不同,用法自然也就不同。
4.分析语法结构
与实词相比,虚词主要表达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也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例如:
①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②此亡秦之续耳
(2011年山东卷第10题D项)
[解析]①句中“仲父之言此三者”为主谓短语,“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句中“亡秦之续耳”为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5.厘清逻辑关系
有些虚词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例如:
①拱手而问日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2011年山东卷第10题B项)
[解析]①句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②句中“而”连接的是两个动词,且顺序不能颠倒,故“而”是表承接关系。逻辑关系搞清楚了,“而”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弄明白了。
6.联系语境推断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作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
①保邦于未危
②室西连于中闺
(2011年浙江卷第17题D项)
[解析]两个“于”字,所处位置相同,都与后面的词组成介宾短语并后置,不结合文意就不好判断。①“保邦于未危”是说在国家没有出现危险时保护国家,这里的“于”是介词,可译为“在”;而②“室西连于中闺”是说室西和中闺相连,故“于”字是“和、与、跟”的意思。所以两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7.看清标志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志词或句式,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例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何”为疑问代词,作前置的宾语,是“什么”的意思。《过秦论》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被”的意思。
综上,在解答文言实词虚词辨析题时,如能灵活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想攻克这块堡垒,光靠几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平时多记、多练、多积累。笔者在此提醒:熟记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正确理解是成功的关键。
建议1考情分析
根据近几年全国卷的考情分析,高考将继续延续全国卷的“求稳”的主导思想,坚持代谢、遗传、调节、生态等核心考点为一类主干知识的前提下,对教材的二类知识的考查也呈增高趋势,因此,要加强对教材小字、旁栏思考、章末小结、计能训练、科史对话等细节的阅读、理解与记忆。
生物学科发展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心命题专家介绍,今年高考生物试题精选生物学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实例,意在引导热爱劳动、强化科学劳动的意识、树立创造性劳动的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其次,关注生态文明与倡导环境保护理念也将是生物试题的亮点之一。
由于我们现在正处在新旧教材衔接阶段,新课程倡导的四大生物学核心素养理念的渗透不容忽视,以及老教材关注的四大能力之“获取信息能力”与“综合运用的能力”的提升要继续加强。
建议2考试失分重点
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方面的考查即实验评价或实验设计题型思路或步骤以及探究课题、原理等方面的答题策略的欠缺;
考查生命观念的深度思考即原因分析类题型:答题思路不清晰,文字描述繁琐冗长,逻辑混乱,体现答题角度及描述规范方面的不足;
新题型方面即在新情景下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转化为教材考点的能力欠缺;
教材细节不熟。
建议3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的形成要做针对性专项训练;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重视学以致用,即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如如何将所学生物学知识迁移到保护与治理环境以及生态多样性方面以深刻理解“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所学高中生物知识解决可耕资源逐步减少的情况下满足人民对粮食蔬菜等食物资源的需求。
建议4备考注意事项
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网络;加强二类知识的复习
做典型题与反思错题,特别是对新考纲题型示例的研究,并做专项训练;
注重新题型下信息的提取与加工,提升获取信息与知识迁移的能力;
重视四大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如何提高生物复习效率
1.课前回顾要点,回忆自身曾经犯过的错误。课前三分钟是为这一节课作准备的一个过程,要找出自己的教材和复习资料,并利用这一短暂的过程,翻开课本,粗略回忆这一节有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一点是自己曾经做过并错过的问题或者是曾经出现过或现仍存在疑点。虽然这只是短暂的一会,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会提供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这样在课堂复习中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缺点之上,在复习在明确孰重孰轻,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2.课堂上要明确复习目的,注意反思,及时总结。复习的目的是综合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课堂则是复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上课时要注意理解老师是怎样理清知识的条理、怎样处理综合问题的。这时,务必紧跟老师的节奏、听懂老师的讲解、理顺知识的难易、释破自己的疑难。老师一般都有针对性的练习,不妨通过这一段的练习,多练多问,解决自己的困惑。
3.下课后多想想,梳理知识,强化记忆。课后要抓紧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反刍消化,基础的掌握、难点的强化都在课后。应利用下课后的一段时间,或者自习课,或者临睡前的一段时间,大脑像过电影一样把本节的内容再现一遍。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没有时间,但只要有心就会有时间,能力就是在自主学习之中养成的。
高中生物常用的记忆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生物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第一轮复习中 ,考生应尽快熟悉考试模式、性质、形式、特点及要求 ,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
1. 明确考试要求 ,掌握考试特点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进行近几年的综合能力测试与全国统一考试单科试题对比 ,不难发现 ,不论试题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具体表现在:
①试题的目标和要求不同。单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 , 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 ,所强调的能力 ,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 ,而是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 , 综合能力考试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 一般智力 或一般能力,它测试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能力。高考政治复习指导与备考策略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②试题的结构和特点不同。无论是文理小综合或大综合测试 ,I卷均采用单项选择题 ,取消了单科考试中的不定项选择题 :Ⅱ卷取消了单科考试题型中的辨析题和论述题 ,只剩下了问答题一种形式。政治学科试题量急剧减少 ,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变小 ,且知识考核的知识点分布不均 ,但单题的分值却大大增加。试题取消了纯时政题 , 考试的侧重点逐步趋向多学科的综合。政治试题仍然以大量的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命题 ,但一些次热点问题也常见卷面。在考查能力上 ,更加凸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 ,无论是第 I 卷选择题还是第 Ⅱ卷问答题 ,均采用了组合式设计 , 即以 一材多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分析 ,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 ,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2. 立足学科基础 ,注重学科能力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有人认为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 而且每科涉及的题量小 ,考查的知识点少 ,知识的覆盖面窄 ,因而只需要抓重点、热点就行 , 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再也不重要了。
然而 , 恰恰相反 , 题目学科要求的模糊性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准确性。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 ,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 ,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教育部文件也早就明确指出:综合能力测试 , 决不应打乱目前的教学安排而新搞一套 ,新设一门综合学科飞综合能力考试所测试的 ,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飞综合测试主要号号查学生 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 , 以及运用学科知识 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 , 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 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 , 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 , 人为地断章取义 , 分割支解 ,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 ,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 , 绝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更何况综合测试部分只占到整个试卷分值的 20%, 单科知识仍占考试的 80% 。而且随着单题分值的大幅度增加 , 使学生每错一题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高考政治复习指导与备考策略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
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 , 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 , 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 , 即教材艾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 , 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 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 ,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 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
另外 ,在第一轮复习中 , 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 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 ,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 , 从 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 加强知识整合 , 构建知识网络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 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考试所涉及的知识 , 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 所强调的能力 , 主要是学习能力 , 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 ,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 ,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例如 , 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 ,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 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 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 ,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另外 , 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 , 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 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 ,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 还要挖掘它们 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 , 对于每个知识内容 , 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 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 ,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 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打破章节界限 ,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 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 , 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 , 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 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 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 , 以不变 应万变的能力。
高考物理第一轮备考策略
克制基础知识薄弱对策
对于基础薄弱,在低年级时物理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困难是跟不上班级正常的复习进度,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课上课下都很吃力,没有反思学习的过程,学习效率低,学习热情不高。大多物理生在面对上述状况时,往往是消极防御,而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出击。
第一,预习和完成作业的关系。这里说的预习是指在新一章复习之前,把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通过看书或笔记,最大限度地回忆起来,好处在于通过预习可以跟上正常的复习进度。这里的作业是指老师第二天要讲的习题,如果确保完成作业,第二天听课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有收获。如果时间确实来不及,可以有选择地放弃一部分作业,但预习无论如何不能少。
第二,当前知识和以前知识的关系。课上学当前的、课下补以前的,这样做往往效果不明显。这时一定要稳定心态,集中优势兵力打包围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基础差的学生起点较低,因此上升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制订合理的短期目标,不贪多、不求全,在不知不觉中物理成绩就会向上走。
克服成绩下滑对策
对于如何克服物理成绩下滑,具体的困难是无法接受成绩不断下滑的事实,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动摇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我认为应首先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分析出现成绩下滑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果是个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导致成绩下滑,应多在主观上强调集中精力多下工夫;如果是学习方法没有调整到高三复习课的方法上来,而仍然停留在新课学习的方法上,应尝试调整学习方法。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指导意见
直面现实,反思精进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第十二次模考已经结束。从整体情况来看,同学们发挥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我们深感欣慰!但是,我们在做调研分析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大家做真的勇士,敢于直面这些不足:
1、缺乏答题的规范意识。有部分同学使用中性笔涂卡,造成重大失误,与高分无缘,令人痛惜;
2、抓增分点不到位。如语文的默写和英语的单词识记积累不够,丢了不该丢的分数;其次,部分同学一卷中基础部分得分率低,影响总分(建议:狠抓基础题,勿做偏难怪);
3、不善于反思总结。有一味死做题、做死题的现象,缺乏灵活变通的思维意识,缺乏知识体系间的联系思维;
4、不能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晚上开夜车,白天打瞌睡,费时低效;
5、病急乱投医,外边乱补课。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步伐,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特别是动手能力要强。
五条建议,助力备考
一、提纲挈领,深钻细研。二轮复习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触类旁通,前后关联,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树立一个意识:一道典型试题就是一个类型。每考一次试,都要细致分析,精心研究,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
建议:
1、精做精练,把握时间,形成快速、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切勿出现“以看代练”、“以想代练”的现象,既要练会,更要会练;
2、练考中,力求做到简单的试题少失分,中档的试题多得分,对自己而言,难度大的试题尽力而为不强求,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得分率。
二、精心选题,积累典型。二轮复习阶段是接触的复习资料最多,大家要有选择地练习其中的典型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用高 考真题,可以体验高考、熟悉高考,从而把握过去考过什么以及未来考试的思路。
建议:
1、切实落实老师的专题部署,步步为营,不投机取巧;
2、不让资料牵着自己走,陷入其中,抓不住重点。
三、突破难点,关注热点。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应该做到重点突出。需要强调的是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琢磨、强化、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大家除了要留心历年考卷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因为不变的内容才是精髓,在考试中处于核心地位,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强调对主干的考察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基本措施和手段。
建议:
1、关注科研、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2、明确考点,主动梳理、归纳重点知识,建立网络知识图。
四、查漏补缺,及时巩固。每一次练考,大家要及时查找自己哪些地方复习不到位,哪些知识点和方法技能掌握不牢固,做好错题收集与诊断,并及时回归课本,查漏补缺,重视纠错,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其次,制定复习计划不宜贪多求难,面对各种各样的习题和试卷,应该精心取舍,并通过反思达到理清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巩固复习成果的目的。
建议:
1、认真分析每一次考试,将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尽快“扫盲”,绝不“欠账”;
五、专题复习,归总提升。第一轮复习强调夯实基础,第二轮复习则重在专题归类和解题思维、方法的训练,务必把高中的主干内容明朗化、条理化、概念化、规律化,明确解各类题的基本方法。
建议:
1、要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先专题训练,再整合体系;
2、善于动手,善于动脑,善于总结,建立自己的学科思想,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模式。
复习“三忌”,牢记心中
一忌:信心不足,精神萎靡。让我们把每一次考试看作是进步的阶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绝不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留下人生的遗憾!
亲爱的同学们,狭路相逢勇者胜!二轮复习至关重要,提升的空间很大,变数很大,抓住了,人生从此不同,抓不住,可能阴云密布。请告诉自己:我无所畏惧!我没有退路!我是奇迹的创造者!
二忌:安排不周,顾此失彼。许多同学为了在考试中领先于他人,就心急如焚,盲目做题,花去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却收效甚微:
1、成绩提高慢;
2、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所以,同学们既要科学合理安排好时间,又要善于积累典型的好题、错题,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赋分——稳中有升, 变化凸显
在2016年的各套高考语文试题中, 古代诗歌阅读平均赋分11分。北京卷赋分最高, 高达18分;江苏卷其次, 分值为14分;天津卷、山东卷、浙江卷在平均分值以下, 其中, 浙江卷低至7分。但从总的情况来看, 较之往年, 所有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分值都有提高。尤其是北京卷与江苏卷。
二、选材——唐宋两代, 平分秋色
总体看来, 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 突出命题重点, 着力于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从命题文本上看, 主体阅读文本, 唐代的有李白《金陵望汉江》、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和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宋代的有曹翰《内宴奉诏作》、陆游《西村》、辛弃疾《八声甘州》和刘克庄《北来人二首》。此外, 还选有元代孙周卿《水仙子·舟中》。
从涉及文本上看, 联系阅读文本, 唐代的有李商隐《齐宫词》、陈羽《从军行》、王勃《滕王阁诗》、李白《行路难 (其一) 》和杜甫《登高》;宋代的有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其一)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陆游《书愤》。此外, 还选有李煜的《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
三、题材——三足鼎立, 诗占鳌头
古代诗歌阅读文本中, 共涉及诗、词、曲三种体裁。但在进行材料选择时, 命题者总是优先考虑诗, 而后词, 再后曲。2016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具体情况为:曲, 只选择了元曲中孙周卿的《水仙子·舟中》;词, 只考查了辛弃疾的《八声甘州》, 在选择题中只涉及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李煜的《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剩下的全是诗歌, 多至16首。
四、题型——主观引领, 客观渐现
古代诗歌阅读, 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形象、意境、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的认知与鉴赏, 最适宜个性化表达, 最能体现欣赏水平;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能最大限度地测试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 命题者总是乐于选用主观题的考查方式, 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空间。为此, 2016年的古代诗歌阅读中, 主观题型约占83%, 基本呈引领状态。客观题型亦可发挥其认知识别优势, 再现考生的认知水平。在这一方面, 北京卷多年来始终坚持客观题的命题形式;其他省市偶尔有在选择题中考查古代诗歌阅读的尝试, 如浙江卷。
五、内容——考点集中, 重点突出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 大而言之就是两点: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的形象, 就是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现实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的语言艺术, 领会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从近年来高考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情况来看, 该类试题一般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
从考查的侧重点上看, 有以下四种类型:
1.鉴赏形象型。多要求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 或揭示刻画这一形象的意义。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李白《金陵望汉江》第8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作者在诗中着力景象的描写, 意在为诗歌下文的颂扬作铺垫, 有利于突出诗歌主旨。
2.鉴赏语言型。包括鉴赏“炼字”艺术和鉴赏语言风格两种题型。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曹翰《内宴奉诏作》, 考查炼字, 题型新颖别致。2016年天津卷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也考查炼字, 侧重于表达效果的考查。
3.鉴赏表达技巧型。多要求考生鉴赏某句诗 (词)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以及运用该技巧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对铺垫进行考查, 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6年北京卷第15题与第16题, 从不同角度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016年山东卷、浙江卷都是从修辞角度考查表达技巧的。
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型。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李白《金陵望汉江》第9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六、考查手段——对比切入, 探究求异
1.景象对比。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李白《金陵望汉江》:
题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目要求分析前四句所描写的景象, 考生应抓住“回”“九龙盘”“横溃”“飞迅湍”等词, 突出江流万里直下、气势浩大的特点, 在暗喻六朝、三吴乱政的同时, 与李唐政治太平的景象形成对比, 用意在于为下文蓄势。
2.数形对比。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节选) 》:
题目: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一洗万古凡马空”主要通过对比表现曹霸画的马形象逼真。分析时, 可从数量和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得出答案。即“一马”和“万马”的对比, “真龙”和“凡马”的对比。通过对比, 表现曹霸高超的画工。
3.探究对比。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曹翰《内宴奉诏作》:
题目: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 眼昏犹识阵云高”,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词语辨析, 实际上正是炼字型试题。考生必须明确:一切词语的运用, 都是为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服务的。“健”与“弱”, “明”与“昏”, 是两对语境反义词, 放在诗中看似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 可一进入诗歌语境, 两种炼字却异曲同工。既可直接答“健”“明”好, 也可答“弱”“昏”好。解答此题, 要先明确态度, 做出选择, 然后阐明理由, 即所选择的词语在描述内容、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观点一:“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 但身体依然强健, 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 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而忘记了自己老之将至。
观点二:“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 但强调即便如此, 也还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 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4.求异对比。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曹翰《内宴奉诏作》 (诗歌内容见上面的“探究对比”条) 。
题目:这首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是题材相似, 不同点是情感基调不同。命题者要求考生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意在考查考生的求异思维, 在同中求异。理解诗歌主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意象的角度出发, 并结合诗歌的情感 (关键词) 来理解。这道题目的难点在于进行课内外诗歌对比鉴赏。诗、词的比较鉴赏, 重点在于对同一题材的不同情感的比较上, 而考生一定要熟悉课内诗歌。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 但报国之心犹存, 重在表达“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 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5.用典对比。
2016年江苏卷辛弃疾《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 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 戏用李广事, 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 匆匆未识, 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 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 要短衣匹马, 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 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 一阵轻寒。
题目: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阕通过两组典故的对比, 叙述了李广将军的事迹。第一组:灞陵尉和司马迁对李广将军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第二组:“射虎山横一骑, 裂石响惊弦”与“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间”形成对比。李广将军胆识过人, 却也只能被黜归田。这些都为下阕抒发感情奠定了基调。分析之后, 答案清晰:第一问:灞陵醉尉呵止李广;李广射“虎”;李广功高未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 暗寓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6.同题对比。
2016年浙江卷刘克庄《北来人二首》:
题目: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题目要求从叙事角度比较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 必须在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础上, 紧扣题目进行思考。首先要明确叙事特色主要指哪些方面, 表达技巧、叙事人称、叙事效果等都应该考虑。首先从“北来人”的角度来叙事, 显得真实自然;再者采用对比手法寄托了诗人为国事而忧的心情;最后, 叙事达到抒情的效果。
这样, 答案就可以这样来表述: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 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 表现百姓流亡之苦。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 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出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真题回放】
(2016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1~4题。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 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 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 应把握细节, 只有准确把握诗意才能准确赏析诗句。A项, 考查的是对诗歌整体的理解;B项, 考查的是对关键词句的理解;C、D两项, 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从尾联可以看出, A项中“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 从首联可以看出“叩门求浆”的时间是“往岁”, 具体是什么时段就无从得知了。
【参考答案】A
2.“茂林风送幽禽语, 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 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面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 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 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要注意审题, 特别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点, 据点回答。所谓“声色兼备”实为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A项是以听觉写音乐声, 没有以视觉写色;C项是以视觉写色, 由诗句中的“争白”“放红”可知, 诗句写的是春天到来的生机, 没有以听觉写声;D项, “酸软”是以味觉写味, “分绿”是以视觉写色, 没有以听觉写声;B项, 上句“横笛闻声”是以听觉写声, 下句“红旗直上”是以视觉写色, 故本题答案是B项。
【参考答案】B
3.“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 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 必须认真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描写的对象及其特点等, 进而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游山西村》的前三联写了乡民的热情好客, 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 民风的淳朴和临近节日时热闹的气氛;尾联写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依恋和对重游的期待。整首诗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 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乱山深处的西村, 并回忆过去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 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环境的喜爱和赞美, 赞美西村仿佛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描写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 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 或是“山重水复”, 或是“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 或是柳暗花明, 清幽、恬静, 表现了作者对山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 通过“风送幽禽语”和“苔侵醉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描写自然风光外, 更侧重描写山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通过对“箫鼓追随”的春社情景和“衣冠简朴”的民风的描写, 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往岁”和“今昔”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幻, 同时通过回忆往昔“叩门求浆”的美好经历, 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无限回味;《游山西村》侧重描写今日之景, 同时蕴含着逆境中往往包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 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 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 其中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追忆往事, 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 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联, 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 《西村》是一首律诗, 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 请写出其中一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备考时, 考生务必“瞻前顾后”, 否则, 即便记住了, 也无法联想相关诗句。要懂得诗中联句的称谓, 掌握诗歌对仗的特点。一、二句为首联, 三、四句为颔联, 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一般而言, 绝句的尾联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只有了解了这些, 才能在识记的基础上准确填写。
【参考答案】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误区警示】
1.切忌忽视细节, 以局部代整体, 以偏概全。
2.弄清概念, 满足条件, 然后作答。
3.看清题目要求, 寻找比较角度, 切勿主观臆断。
4.切合题意, 准确书写。注意“旷”“俨”“阡”“洲”“渡”“萧”“作”等易错字的书写, 注意形近字的区分。
【命题预测】
一、赋分基本稳定
古代诗歌阅读板块的赋分, 全国卷基本稳定在11分左右;受北京卷及全国卷影响, 其他省市在这一板块的赋分也将逐渐增加。
二、选材偏重唐宋
阅读文本的选择, 在命题者心中始终呈现二元状态。一是因考点选材。通常考虑四个因素:各朝代的典型体裁, 如唐诗、宋词、元曲;名家名作、名家非名作、名作非名家。二是因材料设定考点。原则上, 命题者出于对历年试题的延续性与排除性考虑, 一般多会因考点选材, 且更侧重考查名家非名作。有时为避免学校押题, 命题者有意选择非名家的典型作品来命题;有时有逆时代典型倾向, 如有意避开宋词考宋诗, 避开元曲考元诗;有时甚至有时代上移或下延的倾向, 如对魏晋南北朝诗的考查, 对明清诗的考查。
因此, 多读些名家诗作, 诸如陶渊明、曹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陈子昂、韩愈、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王安石、周邦彦、范仲淹、晏殊、马致远、郑光祖、曹雪芹等名家的作品, 或许可以悟出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技巧。
三、修辞渐成热点
对修辞的考查, 近三年来渐成热点, 越来越多的命题者看好语言考查中的潜在命题因子。复习时, 考生宜在对偶、用典、拟人、比喻、夸张、化用、对比等修辞上多下工夫。
四、炼字常考弥新
历代诗家, 都重视炼字。命题者多从历代文本中选取材料, 以便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五、情感偏重基调
对思想感情的考查, 虽为常考考点, 但也会有新的侧重。其中对情感基调的考查, 渐入命题者的视野。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 考生宜多关注积极、健康、向上的佳作, 以报国情怀为重要关注点。
六、名句重在鉴赏
与以往不同的是, 名句鉴赏已成为古代诗歌阅读中的重要题目, 并渐成热点;不但出现在客观题中, 更出现在主观题中。考生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熟悉答题角度, 明确欣赏层面。
七、形象偶有涉及
除单个意象外, 还应稍加注意群意象。特别要注意对群意象的整体把握及描述。
八、手法不离其宗
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虽常考但常新。目前的考查已不再是简单回答使用何种手法或技巧, 而是重在考查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九、对比阅读逐渐升温
纵观2016年的高考试题, 对比阅读已逐渐普及, 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设题手段, 考生应多加关注。
十、探究渐成亮点
探究, 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能力。在古代诗歌阅读中, 探究能力的考查角度很多, 可以是对炼字的评判, 可以是对版本优劣的鉴定, 可以是对主旨的分析, 可以是对思想的评析, 可以是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等等。
【备考指要】
从题材上看, 在2017年的高考命题中, 唐宋诗词仍将为文本选择的主流方向, 但考生也不能忽视对元曲、明清诗词的备考。
一、掌握常见常考意象, 熟悉表达用语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 由于“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芳草, 常用来比喻离恨。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 和芭蕉表达的感情差不多, 多表示一种凄苦之情。梅花, 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格。松柏, 常用来象征孤高的品格。蝉, 餐风饮露, 是高洁的象征, 古人常以蝉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景物形象 (意象) , 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 (意象) 的特点时, 考生要注意两点:一是意象的色彩 (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 。从意象的色彩方面感受作者的情感。二是意象组合的特点。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如动静组合、虚实组合、点面组合等。
鉴赏诗歌形象、意境类题目的常见答题方式:
1.鉴赏诗歌形象。
(1) 找出诗 (词) 人描绘形象的语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内涵。 (3)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 (词) 人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
2.体会意境。客观景物+主观感受+意境特点+表达效果。
(1) 找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 (2) 展开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 (词) 人描写的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句, 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4) 分析诗 (词) 人所描写的画面表达了诗 (词)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
二、了解常见语言特色, 掌握叙述角度
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平淡, 或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 采用白描,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但平淡不等于平铺直叙, 用语返璞归真, 极见作者之真功夫。绚丽, 其特点是有华丽的辞藻, 绚烂的文采, 奇幻的情思。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明朗、爽快。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 其特点是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折地倾诉, 言在此而意在彼, 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 让读者去揣摩。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豪放, 其特点是语言富有激情, 意境开阔壮丽, 气势恢宏。婉约, 其特点是语言缠绵悱恻, 意境凄凉哀怨。隽永, 其特点是语言典雅绮丽, 内涵耐人寻味。沉郁顿挫, 其特点是语言雄浑, 作者心忧天下, 壮怀激烈。
鉴赏诗歌语言类题目, 常见的答题方式:
鉴赏诗歌语言类题目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鉴赏整首诗歌的语言风格, 第二类是分析诗歌中哪个字用得巧妙。
解答第一类题目时, 考生最好能熟悉诗歌的作者, 因为作者不同, 其语言风格不同。答题技巧: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 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结合诗歌中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阐述诗歌表达了诗 (词) 人怎样的感情。
解答第二类题目时, 首先, 考生要在规定的区间内找到用得巧妙的那个字。其次, 考生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最后, 考生要把运用这个字所收到的表达效果概括出来。
三、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形成典型。
想象, 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衬托, 以乙衬托甲, 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或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 互相比较。怀古类诗歌常用这种手法。
渲染, 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写, 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 (词) 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心绪和愿望等) , 属于借古抒怀。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 (词) 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的意境, 促使人产生联想。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指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进行动态、静态的描写, 二者相互映衬, 形成一种情趣。
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般情况下, 作者在写作时, 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
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1.对比和衬托。
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 所列举的事物是并列关系, 无主次之分。
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 所列举的事物有主有次, 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2.正衬和反衬。
正衬, 指用相同性质的事物来衬托。
反衬, 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两种。
考生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 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
2.从诗歌的结构入手, 厘清诗歌的思路, 辨析其表现手法。
3.纵览全篇, 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即从表达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其中抒情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2.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烘托、抑扬、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3.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4.行文结构 (起承转合、伏笔铺垫、过渡照应等)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行文结构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5.材料取舍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材料取舍的方法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四、明确常见思想情感, 归纳叙述类型
1.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离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的疾苦; (4) 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2.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5)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1) 羁旅愁思; (2) 思亲念友; (3) 边关思乡; (4) 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伤感;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恋;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心志的告白。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时, 必须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 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揣摩思考, 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 理解要全面, 评价要准确、恰当。
鉴赏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 常见的答题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 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 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诗 (词) 句的含义, 从中概括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从分析用典入手, 评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材方面, 要注意分析同中之异。相同题材的诗歌, 其主旨和思想内容却不尽相同, 所以考生要注意从形象、关键句等方面分析其同中之异。
2.意象方面, 要注意具体分析。意象和形象不同, 很多意象只是以一个单纯的形象存在, 而不具有特殊意义。
3.思想感情方面, 注意不要以偏概全。某一个字或者某一句诗 (词) 透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一定就是这首诗歌的整体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高考模式;高中生物;备考;策略
【分类号】G633.91
前言
自2016年起广东高考将参加全国Ⅰ卷,这与之前的自命题模式有很大区别。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把握全国Ⅰ卷的命题模式,调整备考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备考策略。
一、制定备考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可以对近五年的试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试题源于教材,有的题目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有的题目是对概念、名词、原理的考查;教材中的“冷考点”近几年重复出现;图、表形式的题相对广东卷较少,答案的文字量较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近五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在全国Ⅰ卷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把握生物必修一的复习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学生在整体把握必修一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点。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生物》是起始模块,是后面模块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其中基础知识的复习。
二、围绕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图表等理解知识[2]。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图形的特征,注重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像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镜结构图,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类题的辨别比较,提高学生对类似题目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图形,识别它们的区别、联系,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增值中的有丝分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图,把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等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来,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这个图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融合。例如,学生在识别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结构,也要明确不同结构的作用,了解它参与的生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的流程。通过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图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建设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虽然多、杂,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统出发,分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划分,进而把必修一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重点、难点、考点,学生可以用不同染色的笔标记出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广东卷相比,全国Ⅰ卷没有多选题,总分值少量10分,但选择题的分值没有变,全国Ⅰ卷的选择题难度在总体上中等偏小,这就要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注重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讲练结合
通过对生物必修一的系統把握,学生要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里,独自把本章内容的练习题做完,此为来检测自己对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做题也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相似相关的知识,对于主观题要组织好语言,对于做错的题要认真研究,避免下次再做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再展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具体具体复习过程中,对待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而且要做到细致全面;对学生做的练习题要精选,使其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体现的本章的主干知识,难度也要适中。
四、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设计。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实验掌握好。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理解透彻,并能对实验的结构做出恰当的预测,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特备是材料用具的具体用途要能正确掌握,做好这些学生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将会更顺利[3]。通常教材中的实验有显微观察类、生化鉴定类、生理分析类。其中显微观察类的实验会综合使用显微观察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而且学生应该充分把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对于生化鉴定类的实验往往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去判定这一物质,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好物质的特征、判定方法等。对于生理分析类的实验往往是对生物的一些生理现象做分析,属于分析原因类的实验,也就是对某种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某种生理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设计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设计的原则,能恰当预测实验的结果,并能够依据已有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拥有逻辑性、严密性等。
除此之外,由于刚开始参加全国Ⅰ卷的考试,学生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一定的调适,很多学生对全国Ⅰ卷的考试模式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新的考试大纲、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对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能运用的是一种串讲式的方法,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可能会把知识体系建立成一个大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教师在学生生物备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合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备考策略。
结语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高考复习备考是高三生物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课本,认真研究新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准确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获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2014-02-24 黄彦 教育面对面
由北京城市广播、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考试报共同主办的“教育面对面——2014年北京高校招生咨询”2月24日在FM107.3北京城市广播正式拉开帷幕,首期节目邀请到了北京市高考试题评价组学科组组长,曾8年参与高考阅卷的郑克强老师,第一时间为考生和家长权威详细解读“2014高考方案及百天备考方略指导”。
嘉宾:
北京市高考试题评价组学科专家、东城区教研中心主任、特级教师郑克强
2014北京高考命题思路
第一,高考命题是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为目标,从落实课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需求这个角度来做,做到三个坚持,或者叫做三个体现:第一个,体现首都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衔接;第二个,体现首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还有北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水平;第三个体现,中学教育在学生终身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这是高考命题的第一个思路。
第二,我们北京高考的命题专家要使用先进的教学理论,还有命题技术,结合北京学生的实际,结合北京教育的实际,结合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实际,并做出比较好的考察考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题目。
第三,今年北京高考要采用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和学生熟悉的语言,避免人为设置障碍和“繁、难、偏、怪”型的题目,做到能够使学生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进行答题。我们在命题的时候特别关注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期间所积累的基础知识,想办法促进我们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基本实现,这就是我们北京高考的三个命题总的思路。
今年高考的试题难度如何?
首先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所以这个试题的命制,它必须要有信度和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关于难度,应该说,按照市委市政府还有我们北京市教委对于命题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个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指2014年的高考和2013年的高考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去年,我们理科一批录取提档线是550分,文科是549分,我们今年要对这两个分数保持一个基本的稳定。但是在这个基本稳定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学科,并不是说每一个学科都和原来保持分值一样。因为我们知道,按照我们市教委有关的指示精神,我们的英语学科要适当地降低难度,首先英语学科它去掉了一部分单词,还有在高考当中,可能我们涉及到的八级语法要考得少一些个,如果英语学科的难度做一点适当的调整,降低难度,那么我们其他的学科就不会再降低难度,甚至可能我们有的学科还要一些调整,比如说我们理科学科,像数学、理综,它在综合题上面,大的简单题、论述题上面可能难度不会下降,甚至还略有调整。
2014年高考九个学科试题难易的比例大体上是4:4:
2纵观我们2013年高考九个学科试题难易的比例,大体上是这样,因为每个学科不太一样。大体上是4:4:2,什么概念呢?4:4:2是说我们高考试题当中相对比较容易的题目,我们叫做较易题,大约占40%,中等难度题大约占40%,那么这两块加起来是80%,那么试题相对难一些的是20%,甚至可能还会少一些,有些学科是15%,控制在这个比例里面,这就是我们说的试题难易程度的比例,但是每个同学对每个试题难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最后百天冲刺怎么科学备考?
从现在2月末到3月底,这期间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复习。毕竟这是在一模之前,要进行全面复习。当然在一模之前,各个学校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模拟,一模之前的一个成套试题的训练。
3月份到4月底的时候还是全面复习。4月份的时候,各区县的模拟试题都出来了,大家要利用4月初的一模,到4月底这一段时间,做一下各个区县的模拟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只是成套训练的简单的题目的训练,要理解我们试题考察的要点,同时要平衡一下学科内各知识板块,各种题型之间答题的时间安排,当然要是综合,还要平衡一下学科间的安排。4月份主要是训练这个。
5月份就是查缺补漏,按照我们刚刚发到考生手里的《考试说明》,大家去读那个学科考察知识的要点,然后在5月份的时候看,对照考试说明来看我们每个考生,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板块当中的优势、不足和缺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补差。
2014高考备考方略指导:
一个是要听好课,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因为我们在学校的时间是主要的时间,不管我们的同学是不是喜欢每一门功课,我们在最后冲刺期间都要认真听课,毕竟我们每一个学科老师他在这么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中,特别是对高考准确的理解当中,他是对一个学科准确的把握,而我们同学要应对六个学科,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认真听好老师的教学内容的指导。
第二个就是做好题。那么做好题,我们要通过各种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学科知识的应用性的理解,同时通过做题,可以找到我们学科上的不足。看到长处,找到不足,我们复习准确度提高。
第三个,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关于调整心态,将来有关的专家还要和同学们详细地说,我只是想说,把平时的每一次学校的训练当作高考,而把高考当作每一次的训练。
最后我认为同学们还是要有一种拼搏的精神,有一种向上的正能量,因为毕竟高考对我们高中生来说,对我们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上战场。我们要有一种饱满的精神,去拼搏,去战胜自我,去完善自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过程。
有问有答:
问:想给孩子报校外高考冲刺辅导班,请问专家有必要吗?”
郑克强:首先我要说明,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太一样,学校课程负担已经非常重了,所以如果用了课余大部分的时间,或者很多的时间去报各学科的冲刺班,可能孩子的精力不够用,因为我们最主要的是听老师学校课堂教学,然后自己去消化整理,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去变成听老师的课,这是我总的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如果我们高考当中,一个考生六门功课,其中五门掌握得都好,或者是比较好,有一门可能问题比较多,那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参加这么一科的,或者一科两科的针对性的高水平的指导,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不太赞同,科科都去参加这种什么高考冲刺的辅导。
问:今年文综会比去年简单吗?北京的文综好像很难啊!
【2023高考备考心理指导】推荐阅读:
高考英语冲刺备考策略与指导09-14
备考指导:高考作文宜小题大做05-27
高考备考技巧05-29
高考备考误区11-21
高考备考建议12-18
高考物理备考心得06-02
化学高考备考方案09-25
高考备考交流总结10-05
高考物理备考计划10-10
英语高考备考打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