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通用12篇)

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篇1

清明的传说

1、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鬼节禁忌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最主要的活动内容。在外出拜祭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少,做好一切的准备,才能万无一失,过个安全的清明节。

扫墓时的风水注意事项

1、清明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可以往坟上添些新土陪护,再烧些纸或香酒供奉。

2、扫墓也是观察先人坟风水是否受到压制的好时机,一个基本合格的风水要是坟前宽阔,后背有靠,前低后高,且不能有东西来冲射坟方可,如后山被人挖断,则主后人有灾,可以早日搬迁或想法把挖断之处填补好,则可避免不利。

3、清明扫墓时要牢记在阳光充足时去为好,切不可傍晚时分去,最佳的选择时间是上午9点后到下午3点间。如果先天体质比较弱的人最好是结伴同行,另在扫墓之时要多注意脚下,以免踩踏到别人家的坟头,切勿用脚去碰别人家的墓碑,这样会对自己不利,同时扫墓时要多有恭敬之语,切勿嘻笑。建议在行走路线上要多选择熟路,不要试图走偏僻的道路,一来是不安全,二来是容易有不利的气场近身。

4、清明节也是可以修坟动土或者移坟的时间,正常情况下都是不可以在坟上动土的,否则会造成不利的风水,而清明节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时间段,所以此时如果坟上动土可以把不利降低到最小程度。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1]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篇2

故事的开始叙述道:“很久以前, 观世音菩萨给一神猴授了居士戒, 命令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有一天, 这只猕猴在洞中潜心修行的时候, 一罗刹女装扮得雌猴来到她面前央求成婚。”猕猴拒绝道:“我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近侍男, 万万造次不得。”罗刹女便威胁道: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我, 那我日后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 将要杀害千万生灵, 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 是看未来的雪域高原, 必定是魔鬼的世界。那猕猴心中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 就得破身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 又会造成大的罪恶。于是猕猴向观世音菩萨请示, 于是观世音菩萨开导他:你与她结合, 在雪域高原繁衍子孙是莫大的善事, 佛门弟子理当见善勇为。于是猕猴便娶了那罗刹女, 并生下了六只小猴。

故事的开头是罗刹女主动向猕猴求婚, 并在遭到拒绝后采取一定的手段威胁猕猴, 逼迫猕猴就范, 并最终使猕猴服从于自己的意志。为什么罗刹女能够威胁猕猴服从于自己, 神话传说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历史事实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考, 然而更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是神话传说结尾的一段叙述, 其文字是这样的:如此雪域人中, 其父为猕猴, 母为岩魔二者之所繁衍, 故亦分为二种性:父猴菩萨所成种性, 性情驯良, 信心兼顾, 富悲悯心, 极能勤奋, 心喜善品, 出语和蔼, 善于言辞。此皆父之特性也。母岩魔女所成种性, 贪欲嗔恚, 极具强烈, 从事商贾, 贪求营利, 仇心极盛, 喜与讥笑, 强健勇敢, 行不坚定, 刹那变易, 思虑繁多, 动作敏捷, 五毒炽盛, 喜窥人过, 轻易恼怒。此皆母之特性也。该段文字中所描述内容的意识倾向表达是很明显的。他把人类自身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归因于是以猕猴为代表的父系之特性, 而把人类自身所有的恶劣的、丑陋的一面都归因于是以罗刹女为代表的母系之特性。在此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神话传说在竭力地贬低母系的特性, 同时却大力赞扬父系的特性, 并且把它归结于种性方面得原因, 后人是无法改变的。是什么原因使古代的人们那么的贬低母系, 而同时又极力的赞美父系呢?

另外在《西藏王统记》中的第六章还有一个与此相似的故事:一群商人来到了僧伽罗洲, 这里的罗刹女变做容颜秀美的妙龄少女, 极力的挑逗、谄媚妖惑诸商人, 诸商人被这一群妖艳的妇人所迷惑而留了下来, 与她们一起生活、养育儿女。但是这个僧伽罗洲的内幕却是:这群妖妇控制着这个地域上的一切, 并且妖妇们外表妩媚、善良而讨人喜爱, 但是内心却极其险恶、由妖妇控制的僧伽罗洲几乎是一个人间地狱。并且在诸商人逃走后, 其他商人由于贪恋儿女享受而重新回到僧伽罗洲, 几乎被那群妖妇轻而易举地残忍杀害。此时母系给人的感觉已经不只是几个缺点的问题了, 它给人以近乎恐怖的感觉, 母系在此是外表的温柔而内心却是极其残忍, 这个故事更加表达了对母系的贬低, 甚至是一种厌恶的态度。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多数学者都把此归结为是宗教因素的作用, 当然在藏区, 宗教因素已经深入藏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 藏民族的思维方式已经习惯于用宗教去解释生活, 甚至历史中的一切现象。但是, 若是把上述的神话传说完全归结为宗教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因为若抛开宗教因素的影响, 依据上述观点则毫无现实意义, 而这是不恰当的, 也是不客观的。并且宗教只是后来才传入臧区的, 宗教因素只是在原来神话传说基础上的添加, 并非神话传说所固有的内容。那么这个神话传说到底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历史真实呢?下面我就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加以浅薄的分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从猿类进化而成, 其首先进入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 而氏族社会又分为两段:第一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 接下来是父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以母权制为中心的, 女权优于父权, 女性在社会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 而男性则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种以母权制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存在是由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从西藏的历史资料及考古发现可以看出, 西藏作为人类发源地之一, 其历史发展进程也符合这一规律:即藏民族的祖先们首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并且这段历史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直到吐蕃的早期还保留有大量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 像吐蕃早期的几代赞普名字中都含有其母亲氏族的特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以母权制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这个过程同样是漫长而复杂的,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当然, 这个革命和人类后期的革命不同, 他不是靠暴力实现的, 而是人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风俗习惯的改变, 风俗习惯的改变而导致社会体制的转变。最根本的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和男子在生产上居于主要地位而实现的。

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后, 母权制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就再也没有进入过历史舞台的中心, 当然父权制代替母权制是历史的进步, 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相对的反作用, 适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会对其起保护和促进作用, 而与社会存在不相适应, 甚至是对立的社会意识则会严重损害这种社会存在。因此当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由母权制社会进入到父权制社会后, 则必然要求与父权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维护父权制社会的同时, 极力否定、诋毁与之相对立的母权制社会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在这两则神话传说中对母系的极力诋毁, 同时又极力赞扬父系, 由以上分析, 我认为在这两则神话传说中关于男女种性的叙述的真实原因并不仅仅是宗教的因素, 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权制的出现, 则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这种对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母权制社会的诋毁和否定来证明父权制社会的存在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 我们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神话传说重新加以分析, 就会发现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真实的历史片段。当然神话传说毕竟是口碑文学作品, 具有夸张性、变异性和模糊性,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比附和增减。而在藏区受宗教影响浓厚的氛围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不过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就能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剔除其不合理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宗教的和历史的传说中找到这种原始状态的痕迹。

参考文献

[1]《西藏王统记》.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

[2]《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3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节、中秋节所蕴含的一系列饮食、礼仪活动和形式,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香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均被定为法定假日,在澳门也有类似的规定。而在祖国大陆,除春节外,其他传统节日均没列入法定假日。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落中华传统节日的现实,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提出建议,把清明节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并大力倡导文明祭祀。这的确有助于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清明时节,我们编发有关清明节的文章,以期使读者对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有着更加明晰的了解。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燒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人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都自觉地停止烟火来表示纪念。渐渐地,人们在纪念祖先的时候也开始采用这种形式,并成了一种风俗习惯流传下来。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逢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外国的“清明节”

日本的“盂兰盆节”

日本的盂兰盆节每年农历的七八月举行,机关、厂矿、团体、企业都放假三天,有组织进行祭祀活动。在乡间活动更热闹,家家户户连同城市人也返乡,到墓地祭祖。不能回来的人会委托别人代为祭奠。

叙利亚的“烈士节”

每年的五月六日是叙利亚政府规定的法定节日。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向烈士碑敬花圈,为烈士扫墓,慰问烈士家属。

墨西哥“扫墓节”

每年11月2日为墨西哥的“扫墓节”,家家为死去的人扫墓。去时,准备特别的“亡人面包”、骷髅形糖块和已故亲人爱吃的食物及烟酒,作为祭祀供品。举行仪式后,全家人在墓前铺上布,席地而坐,点上蜡烛,边吃喝,边歌舞,作为守灵,通宵达旦。

法国“万灵节”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4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04月3日来源:中国网

【字体:大 中 小】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

1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了!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气候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清明节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图)放风筝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的由来或传说 篇5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3、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由来及传说 篇6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

清明节吃寒食的传说及由来 篇7

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2022年清明节由来传说 篇8

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蕴,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

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艺文类聚》),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史记》)而生,秦始祖大业也是“玄鸟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记》)。

关于美丽的故事_美丽的传说故事 篇9

墨,色黑浓郁;玉,珍贵宝石;墨玉有着漆黑如墨的色泽,光洁典雅的气质,细腻精致的外表,散发出一股浓郁的墨香,使人感觉沉醉在如水墨画那般诗情画意中。淘翠网的墨玉质地之细腻,造型之美观,沉稳的色泽,有着独特别致的美,有着金枝玉叶般的娇贵,透出低调奢华之感。神秘典雅的墨玉,有着传奇的身世。

很久以前,在频阳县乔山一带,某天有位仙女从天而降,此仙女貌美无比,婀娜多姿,还有着点石成玉的本领。频阳县是个风景秀丽,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仙女到这时,就沉醉在这秀丽的风景中,花鸟虫鱼,山川树木,奇峰怪石,凤凰展翅,锦鸡长鸣,龙泉瀑流都特色有加,使得仙女流连忘返。仙女每天入松林,戏溪水,游寺庙,登险峰,逍遥自在,乐不思蜀。久而久之,人们就发现凡是仙女呆过的地方,乱石都变成了漆墨铮亮的美玉。而仙女因喜爱这秀丽妩媚的风景,在凤凰山中长住下来。在白天之时,仙女变作亭亭玉立的岩石,看遍人间美丽的风景。夜晚变成仙女,吟歌起舞,因仙女的到来,凤凰山变得鸟语花香,山青水绿,犹如人间仙境。

自从仙女的到来,满山的顽石都变成宝玉,石匠们纷纷上山开采,由于石匠们雕刻的玉形象逼真,玉质细腻光滑,漆黑如墨,很多商客慕名前来。然而凤凰山有个姓刁的地主,爱财如命,心肠恶毒。想要将能够点石成玉的仙女抢回家中,将自己家中的石头全变成美丽的宝石。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绳索藏于洞中,等着仙女的归来,直到日落西山之时,疲惫不堪的仙女和衣而睡之时,地主就飞身扑出来,仙女一惊,立即奔出洞中飘走了。由于走的匆忙,仙女忘记掉落在地上的黑纱,地主立即追赶仙女,但最终没有追到。当地主想起仙女掉落的黑纱往回赶时,山洞中已空空如也。

桥的传说故事_神话故事 篇10

出嫁路上

罗兰娇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勤劳厚道的农民。过门这天,娶亲的队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拦住了。原来前面刚刚修建一座桥,正等着县里大老爷来“踩桥”,只有等他过去之后,一般的人才准通行。“路都管”(有称“押礼先生”的)去办了几次交涉,石匠师傅十分为难,怕把罗兰娇一行人放过去吃罪不起。罗兰娇想:“只要把石匠的心说活了,他们也会去担点风险的,让我来封赠他们几句”。于罗兰娇是打开轿帘,对“路都管”说:“请转告石匠师傅,我罗兰娇来封赠他们几句如何?”那班石匠早就听说罗兰娇是个大美人。美丽大方,心才口才都好,一直没有见过。今天机会好,正可以见识见识她,于是便答应了。罗兰娇下了轿,一步登上桥,封赠道;“新人踩新桥,新桥万年牢。月儿浮水底,长虹贯河腰。身托泰山过,石桥胜铁桥”。石匠师傅听了,一个个眼睛笑得像个豌豆角儿,连忙请罗兰娇过去了。后来,老百姓口中有句口头禅:“姑娘回娘家,踩不烂的铁板桥”。听说就是罗兰娇那封赠话的后头两句变过来的。

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篇11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知道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了解我国传说时代的历史状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帝——“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禅让”的含义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华夏之祖的传说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人民历来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称呼的来源?

(炎帝和黄帝是我们的祖先,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炎黄战蚩尤

1、看P13黄帝像,阅读导入框内容,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请一位同学讲讲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3、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 交战双方

交战地点

交战结果 炎、黄二帝与蚩尤

涿鹿

炎、黄二帝胜

4、华夏族是怎么形成的?

炎、黄二帝战胜蚩尤之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

他们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因此得到民众的景仰。读p13孙中山的话,黄帝对人类文明又有哪些贡献呢? 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P13上插图,思考:

1、后人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相传:(仓颉)发明文字,尝百草,指南车

造房

(嫘祖)养蚕生巢丝,观察天文星座

造船,建宫室

——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2、P14动脑筋:说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出乐谱,等等,这是可信的。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还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谁能说说他们分别是谁?

尧、舜、禹的“禅让”

1、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2、他们为何会受到人民爱戴?(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水有功

3、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是如何产生的?

推举。这种用推举贤能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4、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举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等。

5、我国古代“禅让”制下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几位?分别是谁?后来还有没有?为什么?

尧→舜→禹——禅让(公天下)——原始社会 禹→启——王位世袭(家天下)——奴隶社会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公元前2070,禹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禹以后开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延续到1911年清朝的灭亡才结果。

三、课后思考

(1)“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四、作业

1、完成同步探究和填充图册

2、复习巩固第一单元的内容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相传是黄帝的发明()

A.发明医药

B.发明陶器

C.发明车船厂

D.开辟集市

2、养蚕抽丝的技术相传是谁发明的()A.黄帝

B.炎帝

C.嫘祖

D.女娲

3、以下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曾经联合打败蚩尢部落 C.关系亲密,从示发生过战争

4、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

A.尧

B.舜

C.禹

D.鳏

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请说说他对中华文明的主要贡献。

课堂小结

炎黄部落通过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形成华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则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时代开始了!

课后习题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请说说他对中华文明的主要贡献。

民间传说《珠海渔女》_童话作文 篇12

相传古代有位仙女被香炉湾美丽的风光迷住了,不愿返回天上,决意下到凡间,尽享这人间美景。她扮成渔女,织网打鱼,捞蚌采珠,心灵手巧,而且心地善良。她常常采灵芝草配上珍珠粉为渔民治病,深受渔民的爱戴。

在劳动中,她结识了一位憨厚老实的渔民青年海鹏,两情缱绻,朝夕相依。不幸的是,耿直的海鹏听信了矮子的谗言,要仙女摘下手镯给他作定情信物,仙女听后泪如泉涌,向海鹏倾诉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仙女是南海龙王的女儿,龙宫中八个管家婆为防她思凡遁逃,每人给她套上一个手镯,只要脱下一只,她就会死去。然而海鹏却不愿相信仙女的话,他鬼迷心窍,转身要走。仙女为明心志,猛力拉下一只手镯,旋即死在情人怀里。海鹏此时悔恨已晚,饮声泣血,哀天恸地。九州环长老为这人神之的深情厚爱所感动,引导海鹏上九州岛,找到一株““还魂草”,并嘱咐他“还魂草”必须用男人的鲜血浇灌,才能长大作药用,救人命。于是海鹏每天用自己的鲜血浇灌“还魂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还魂草”终于长大,救活了仙女。

上一篇:初中感受演讲稿下一篇: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