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榜样教育研究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外榜样教育研究(推荐9篇)

国外榜样教育研究 篇1

榜样教育模式即榜样示范模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选择榜样,并以榜样的行为、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模仿榜样行为并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学雷锋活动一直是实践榜样教育模式的典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性的变化,学雷锋活动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些问题。传统的榜样教育,一般采用的是宣教式、客体性的教育模式,说教方式多,而践履体验少,当前,革新原有的榜样教育模式,建构有包容性的、内发性的、生活化、适用面广的主体性的榜样教育模式是增强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成效化的必要手段。

从榜样教育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来看,对雷锋榜样的形象塑造与解读要切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受教育者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榜样教育是以榜样形象为价值载体和核心内容的教育。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榜样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在一代代受教育者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到21世纪后,雷锋作为崇高的人格形象依然为我们当时代的人所学习,而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榜样如果没有因为时代在变而添加其价值内涵和意义,就会使得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受教育者没办法将其精神内化,这样的榜样教育形象对于追求个性发展,求同存异的新一代受教育者来说没有任何新鲜感,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更不可能感染他们,引导他们进行模仿。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服务精神。这种服务精神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诉求点,具有先哲所提倡的道德风尚,既承继了民族传统美德,又超脱了旧的时代局限,反映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许多国家盛行的服务学习理论是一种把受教育者的理论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理论。具体来说,服务学习是指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受教育者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反思服务过程,在反思中进一步识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感。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参加了社区服务或服务学习项目的受教育者,大多深化了自身公民责任感与义务感。把雷锋精神的核心——“服务精神”与国外的服务学习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和本土转化,创设公民服务项目,使雷锋精神实践化,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榜样教育模式。

榜样教育应该起到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榜样教育模式中的价值引导不是告诉受教育者必须追求什么道德价值和不追求什么道德价值,而是通过榜样的实际行为和榜样行为所蕴含的精神告诉受教育者什么价值是正确的、先进的、高尚的,什么是社会需要的,什么是受教育者所应该追求的,从而让受教育者在榜样的示范下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

1.下列关于榜样教育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榜样教育模式由教育者为受教育者选择榜样,要求受教育者模仿榜样的行为,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B.榜样教育模式受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性变化的影响,必须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合时代社会观念发展的特点。

C.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采用宣教式、客体性的模式,强调说教的作用,说教方式多种多样,突出客体,忽视受教育者的践履体验过程。

D.榜样教育模式必须革新,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内发性,更加贴近生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榜样教育以榜样形象为价值载体和核心内容,榜样形象的选择与塑造十分重要,而这一形象的塑造与解读又必须随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成长而变化。

B.榜样教育只有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给受教育者以激励和示范,方可成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C.雷锋作为崇高的.人格形象,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时代变了,其形象的内涵也要相应变化,必须添加适应当代社会的价值内容和意义。

D.对于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追求个性发展的受教育者,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榜样,如果还以传统的教育形象出现,就会失去其模仿与学习的吸引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锋精神属于思想道德范畴,它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服务学习是一种开放性教育方式,属于综合实践范畴,受教育者通过服务学习一方面识得所需的知识,一方面形成并深化社会责任感。

C.作者认为,当前我国行之有效的榜样教育模式是使学需锋活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减少说教的成分,使雷锋精神实践化。

D.榜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充分发挥榜样的价值引领与道德示范作用,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追求的价值做出正确的选择。

试题答案:

1.C(扩大范围。原文为“一般采用的是宣教式、客体性的教育模式”,选项中去掉了“一般”二字。),

2.B(说法绝对化。“只有……方可”排除了其他有效的教育方式。)

国外榜样教育研究 篇2

人是关系性存在,向他人学习是人的内在本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偶像与榜样的指引。现有世界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儿童都是这个世界的新来者。作为新来者,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向成人学习,以自己钦佩的人为偶像或榜样,不仅必要,还是一种成长智慧。即使是成人,也有向他人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有自己的榜样。此外,人是道德存在,都有向善的愿望,对多数人来说,“见贤思齐”是一种自然倾向,即使自己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也必然心向往之。

从榜样产生的心理基础来看,榜样都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也就是说,人们都是自己选择以谁作为自己生活、学习或道德的榜样。自主性是榜样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条件,违背了这一条,榜样就无从发挥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人是关系性存在,每个人都要以他人为参照,这是人性的一面;人性的另一面则是,作为关系性存在的人,每个人都追求自主,否则很容易被关系所淹没。自主与归属一样是人的基本需要,学习者自主选择榜样,是一个将归属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完美范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规律”:榜样只在学习者的维度才是有意义的。

由此看来,我们在使用榜样教育法时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给学习者树立榜样,但要说有多少是深入人心或教育效果显著的,事实恐怕真的让我们很难堪。症结何在?就在于树立的榜样常常违背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在社会和学校树立的榜样面前,学生体会到的往往是一种压制,是一种选择性的失去。由此,一个可以想见的结果是,这些外在给予的榜样很难让学生由衷地接受。在成人社会强力推出的榜样面前,孩子们即便不接受,但也无法正面抵抗。而社会永远是成人在主导着,因此孩子们能做的往往是在心里、在没有成人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反感与不屑,相反,对自己选择的榜样则加倍投入感情,以此来进行迂回性的反抗。

选择是以对信息的了解为条件的。如果说过去由于信息的封闭性,社会树立的榜样也许还有可能被学习者所选择,那么在信息全方位开放的今天,学习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无限丰富,社会和学校已经无法再用封闭信息的方式来强推自己树立的榜样。

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篇3

一、 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归因

就榜样教育的过程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榜样的选择上,存在榜样的泛化和掺杂过多人为因素(如仅凭个人的好恶树立典型等)的现象,使榜样不具代表性、说服力和科学性;二是在榜样性格塑造上,存在精神内涵模糊(主要原因是对榜样精神缺乏提炼、教育内容不集中)、榜样缺乏可信性(主要原因是对榜样人为拔高、过度渲染榜样的事迹)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受众对榜样的认知和态度;三是在榜样教育的内容、方式上,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等等。而就教育效果而言,榜样教育尽管从总体上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以下两种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一种是由于榜样形象过于完美或经人为拔高而使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使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形象同时受到损害;另一种是人人赞扬榜样,但无人将榜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动,最终使榜样教育归于无效。这是戴锐教授就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现象的一种总结,也是迄今学界最全面的表述。但是,包括戴锐教授在内学界对问题背后的原因挖掘时,都侧重于科学、理性分析。而榜样教育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感性、形象化——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理性与感性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教育效能的发挥。

榜样教育之所以存在上述各种问题,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榜样的塑造、宣传过程中对审美规律的漠视,榜样性格挖掘之不足,为了席勒忘了莎士比亚。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人物当作图解思想的工具,“你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具体而言有以下原因。

1.个性蒸发

榜样应该是“这一个”,有我们需要的时代精神、美好品行,又有不同个性。不同于一般群众的品行,又不同于其他榜样的性格特征。不能千人一面,只注重“共性”,任意突出、拔高其“优秀”品德。而忽视“个性”,忽视了“把各个人物要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忽略了人的性格是人的形而上与行而下的双重欲求。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人物形象的个性蒸发掉。“总是强调把现实中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作集中描写,写英雄就把现实中的各种英雄的性格集中于英雄一身,写美人就把现实中各种美人的美集中于美人一身”。人物变成了某种观念的容器。很难从性格上把握这些榜样们、也就更加难以准确区分、记忆这无数英模!

榜样的性格应是多样、发展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而非抽象“神”。人无完人,有缺点的英雄才更可爱。虽然,不能各打五十大板,但也不宜“一好遮百丑”。雷锋1940年12月18日生,汉族,出身于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建国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才被送入学校读书。那么是谁教育出来的呢?是万恶旧社会锻造了他的美好灵魂?

而事实上,内心世界的审美化,并不是要求我们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都是至善至美的。应当有一个广泛的真善美的标准。任何一德育内容,都应当是真实与真诚的,都有益于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有益于社会的进步的,都应当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但这并不是说,德育内容不能反映假恶丑,不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卑劣与丑恶的东西,如果这样简单的理解,把人的内心世界变成纯粹的十全十美的世界,那就是一种虚假的审美化。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审美化,是让受众看到真实的人的情感,真实的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善与恶、美与丑两种心理能量的互相撞击,互相转化,即看到任何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都是一种矛盾状态,它的活动形式,都是一种双向逆反运动,都是一种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着的二重合运动。在这种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榜样的灵魂深处,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滑稽、圣洁与鄙俗、伟大与渺小、天使与魔鬼,光明与黑暗等的激烈拼搏,便成为人物性格多样和复杂性的内在机制。榜样、英雄正是在这种冲突、搏斗中显出高大。这样不仅使人感到真实、动人,更让人觉得榜样和自己一样,有喜有乐也有苦,从而预见到自己的成功。

2.真实细节的片面强调

细节真实。典型的细节是能够体现事物本质规律、时代精神实质的细小的生活片段。焦裕禄座椅磨平的把手,雷锋的破袜子……但真实的细节不一定是典型细节。弄不好反会弄巧成拙。“抽屉里的厚厚一叠子医生开出的病休条”,绝大多数的榜样都有这一细节是想突出其忘我奉献之精神,然而,既然是不记名利、不记得失地默默奉献,你不休息便也罢了不随手把所谓的病休条甩进垃圾箱,干吗整整齐齐地把它们摆在抽屉里?就是等着今天让记者发现、好受表扬吗?孔繁森去世后,他留下的遗物仅有8.6元钱和三个纸箱,他是1994年11月29日,在赴新疆考察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的。本意是为了说明其廉洁奉公的且是真实动人的,然而,却使人奇怪他作为国家干部出差居然不带钱要白吃白喝“腐败”吗?

3.“福斯塔夫背景”的忘却

“福斯塔夫背景”是典型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问题。雷锋出身于贫农家庭。1956年高小毕业后,在乡人民政府和中共望城县委会当通讯员和公务员,吃千家饭、穿万家衣的他,报恩情结是其奉献社会真实的心理根据。阶级爱憎情感、节约朴素都是时代精神的印记。各种先进、标兵称号接踵而来,他的奉献是快乐的,是在鲜花和掌声中进行的。真实可信的。相对而言,乔安山是痛苦中的奉献,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讥讽、误解忏悔、赎罪是其心理背景,在日趋功利的时代、在雷锋离开我们的日子里不仅是真实的,更是深刻的。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要求榜样的性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百废待兴、艰苦创业时代,作为一个普通战士的雷锋给困难的人们捐上几两粮票、给几元钱。是可贵的。时代不同了,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今天,赋予援藏干部职责是带领边民脱贫致富。要的是胆识和才干,要他拿出具体的政策、措施。而孔繁森也只是杯水车薪的给几个贫困孩子送些钱且到了卖血才能挣钱的地步,精神可贵。但容易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能力和水平。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榜样就不能单凭热情、勇气行事,还应靠智慧、知识,表现出对知识的尊重。2002年冬,中央电视台报道:某大学一个班的同学,游玩公园,突遇一个儿童在湖面滑冰而不幸掉进冰窟。许多同学见义勇为,湖冰不堪重负,更多的人落水。于是,又更多的同学“冲上去”,于是,更更多的同学下去了,有的同学上岸后,发现同学又掉进去了,于是,又跳进去……儿童没有得救,10余名大学生牺牲了。精神自然可贵,然而,前前后后这么久,这么多人竟没有人想到拨打110、119?薄冰载不动许多人?用裤带连接不就是一条绳索……若是小赖宁们也就罢了,可是一群大学生呀!他们是英雄,却不宜做榜样。

学习榜样的形式也须变化。3月里雷锋来,学生不上课、去扫马路了,马路清洁工去医院照顾病号去了,医护人员到工厂献爱心去了……乱了!有的还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千里迢迢造访雷锋故乡……轰轰烈烈一个月,4月雷锋又悄无声息的离开。这就显出了李素丽的伟大、可贵!岗位学雷锋,是时代精神的方向。

二、 榜样教育科学化的有效路径

榜样教育要想克服现状中的种种弊端,使教育不流于形式,而是产生包括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在内的有效性,必须使榜样教育的过程全面走向审美化。

“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那是在群众掌握之后的事。紧箍咒的威力是在孙悟空自己把它戴在头上之后才发挥出来的。人们首先接受的是榜样这个“人”,然后,才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亚里士多德说“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要多注意一些“莎士比亚化”,就是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莎士比亚创作经验,有以下几方面可资借鉴和汲取。

1.真实的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谈到货币的颠倒黑白的力量时,引用莎士比亚剧作《雅典的泰门》中的语句,并说:“莎士比亚把货币的本质描写得十分出色”;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用事例典型代替本质典型。具体事例反映本质,但并不等于本质。以往我们树立榜样时,往往比较注重典型事例的宣传,而较少从本质是否典型上去把握,结果就出现事例典型而本质并不典型的情况。本质典型,就是典型的时代性、真实性。比如在宣传某一位学生时,说他如何如何认真,如何如何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优秀,关心班级,顾全大局等等。单就事例来说,也许是很典型,但从本质上看,却并不典型,因为这一事例不具有时代性。失去本质典型,也就失去本质真实,树立的榜样就没有多大意义。

2.比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崭新的社会主义生活开始了,那是一个颂歌的时代。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人们普遍接收,“为人民服务”是感恩、奉献的幸福表达,是时代主旋律。这是雷锋精神形成的深厚土壤。后来,在雷锋离开我们的日子里,价值多元化冲击是其被人嘲讽的背景,但主流价值观依然存在,普通民众依然怀念雷锋,需要雷锋,这是他痛苦英雄、英雄痛苦的社会生活环境。不突兀、不孤高,不是007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成功的典型塑造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基础。

3.在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榜样教育的具体策略。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榜样的接受。这些个体差异包括年龄、阅历、知识范围、职业特征、已确立的价值观念体系等等。人物形象伟人化、职业类型单一化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初中一年级教材出现的榜样统计发现,“著名人物76%,少年名人6.4%,普通百姓17.6%;选入教材的人物职业类型存在两种偏差:一是少数几种职业出现频率较高,如科学家和政治领导,二者分别占21%、22%;这种职业形象是凤毛麟角不利于学生体验;二是涉及的职业种类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职业现象涉及较少。”

作为学习、仿效对象的榜样应该属于多种类型。如社会价值型、生活型、兴趣型、职业型等,不同的榜样有不同的追求。虽然都有崇高的一面,毕竟是活生生的单个人,不是抽象物。作为同一类型的榜样也应该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不然,只需要一个榜样就够了。当然不同的榜样类型之间具有交叉和渗透性,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属于不同的榜样类型(比如,一个人可能既是事业上的能手,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这往往是其所秉承的某一核心价值观的辐射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榜样所属类型进行考察,确定需要传导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教育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改进榜样的呈现方式。据调查“46.49%的青少年认为榜样教育的方式单调陈旧,强硬的灌输不易被接受;19.88%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形式单一,内容刻板,与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符”。真理也需要再包装,美丽是最好的介绍信。每个人都是一本儿动人的故事,何况是英雄榜样。塑造榜样是不可以太理性化、原则化的呈现。其实,美好的品德往往融在生活细节、生动的人生事件中。这不仅仅是增加了“榜样文本”的可读性,而且更能充分全面地呈现榜样性格。完善其复杂性格、复原真实人性。

打破榜样终身制。人是复杂的动物,性格是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性格与品行。要看榜样发展的过程性,破除榜样尽善尽美的观念。“榜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它也存在缺点和不足,需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它可能还会被他人超越。榜样的这种过程性,正是榜样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我们才能承认和宽容榜样身上的缺点,也才能理解和正确看待榜样的沉浮起落,从而在工作中破除榜样完美论和打破榜样终身制。随着终身制的解除,榜样的话语霸权也应予以消解。这种绝对真理的话语霸权违反了主体客体双主体平等互动的教育规律。“教学相长”也无从谈起。进而影响教育效能的发挥。

榜样教育是一个将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和匹配的系统化工程。它是科学理性、更是艺术感性的;考虑榜样性格又要照顾受众心理及物质的、精神的、历史的、时代的因素。综合分析不偏不倚才能使榜样教育科学化、完善化。

给孩子树立榜样教育随笔 篇4

有些时候,老师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总说,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言传身教中学到更多的东西,确实如此,“身教重于言教”,在教师为孩子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孩子最具感染力。毕竟,孩子总是把教师看做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师德感染人,以整洁大方的仪表影响人,以耐心、细心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今天,上课用橡皮泥做房子时,婷婷把橡皮泥弄得到处都是,于是我训斥了婷婷说:“你怎么可以把橡皮泥弄得到处都是呢?橡皮是在泥工板上玩的,不然发泥工板给你有什么用呢?”这一切都被铎铎看在眼里,身为第6组的小组长,他一直是认真负责的孩子,昊昊在一旁玩彩泥,正要把他做的房子给我看,就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还没等我说话,铎铎就大声说道:“昊昊,你怎么把把橡皮泥弄得到处都是呢?橡皮是在泥工板上玩的,不然发泥工板给你有什么用呢?”我对着铎铎笑了笑,把他拉到一边说道:“铎铎,昊昊是不下心的,你教育昊昊是好事,可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对同学这么凶,不然下次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你交朋友了。”铎铎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

党员观看《榜样4》教育感悟心得 篇5

在观看《榜样6》专题节目时,看到一个个这样敢为人先、无私付出的场面,我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是人民的英雄。正因为每一个岗位、每一次逆行,共产党员都身先士卒、挺身而出,才换来了山河无恙、国家强大,才有你我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榜样不一定都是干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伟人,榜样也多是平凡之人,只不过心中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多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多了为大家舍小家的觉悟,多了不畏艰难险阻冲锋在前的背影,他们的步伐才更加执着、更加坚定。

作为一名老党员,在看到那些榜样事迹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习先进,重在行动,我当以榜样为标杆,甘做“平安高新”建设的“老黄牛”。一是坚定信心,知重负重。高新区正处于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关系时刻,要在全市“工业三年倍增”中作示范、勇争先,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以更加高昂的斗争、更加饱满的热情,主动担当、奋发有为,高质量抓好各项工作。二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安全稳定的环境就是最大的营商安商环境,政法部门义不容辞。突出“平安高新”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重视预防在先、化解在前的原则,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防止重大风险问题的发生,营造园区和谐稳定环境。三是从我做起,向我看齐。面对困难,直面挑战;攻坚克难,一往无前。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用行动印证初心,在各项工作中,模范带头,以身作则,坚决贯彻落实和完成好党工委和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为打造高新区现代化宜业宜居产业新城贡献政法力量。

教育片《榜样4》观后感 篇6

10月21日晚上8点,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正式开播。看完专题节目《榜样4》,令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出现的那些人与事,如雕刻般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我相信,这短短一个小时二十三分十秒的影片,将成为我人生中一份宝贵的回忆。

该节目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通过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集中彰显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

《榜样4》专题节目中,先后为我们介绍了黄文秀、李萌、李连成等相关人物的经历与事迹。虽然仅仅只是通过观看节目的方式了解到他们的故事,但那令人动之以情的经历,让我们宛如亲身经历一般,感人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样一次宝贵的教育经历,也可成为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似是现代喧嚣汪洋中的一枚定海神针,开启了我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抚慰了我们内心,使我们在世俗中不再迷失自我,迷惘不前。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本以为可以逃脱学校的束缚无拘无束,但现实的压迫让我迷途知返,心中迷茫不知如何前行,这档栏目及时的出现在了我的生活中,令我即将在社会之路越走越偏的人生轨迹重回轨道。古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4》这节目内共产党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光辉典范,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党员应以他们为明镜,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学习他们的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学习他们的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学习他们的恪尽职守、担当使命;学习他们的清廉自守、克己奉公。

国外榜样教育研究 篇7

一高校榜样激励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以学生党员为主体开展榜样激励教育,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并在基层党组织工作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近年来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大学生自身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榜样教育方式方法不当等原因, 高校学生榜样教育效率不高, 榜样教育功能萎缩, 榜样激励教育逐渐沦为一种低效的教育形式。分析高校学生榜样激励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榜样产生机制不合理, 不具备自发性

一方面, 部分高校为追求榜样的“高、大、全”, 通过比例分配名额和摊派指标而产生榜样, 偏离了榜样教育发生作用的根源。另一方面, 因为缺乏民主、公平与公正的竞争遴选机制约束, 部分学生只为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荣誉感参与典型和模范评选, 助长了榜样自身越来越强的功利心态, 致使普通学生对榜样的崇拜心理逐渐转化为轻视心理, 认同感很低。

2. 榜样宣传理念落后, 不具备推广性

部分高校榜样教育指导思想脱离实际, 灌输式的榜样教育方法无法应对当前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 其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性规范脱节, 一方面“曲高和寡”, 认同效仿榜样者寥寥;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 各行其是。与此同时, 榜样宣传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忽视他们是否愿意接纳榜样的心理因素, 致使学习榜样的原动力大大削减。

3. 榜样评价体系缺乏, 不具备长效性

部分高校在建立榜样产生机制和推广机制后, 忽视了后继评价机制的创设与实施。即使建立了评价体系也往往以榜样能力、特性或绩效为评价依据, 忽视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可观察到的行为, 忽视榜样给身边同学带来的影响力。由于缺乏行为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无法形成榜样之间相互激励的氛围, 使榜样激励教育成果转化为普通学生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大大减弱。

二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的理论依据

高校激励教育是指高校为了实现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目标, 通过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激活学生的心理目标, 增强对其心理和行为的组织、控制与调节能力, 并促使学生个体做出持续有效的努力, 实现高校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其中, 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是指高校通过“示范岗”学生党员这一价值载体的榜样人格形象, 激发学习者内在动力, 引起情感共鸣, 增强心理认同, 通过言行模仿, 促进行为表现, 取得预期效果的教育过程。

1. 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是“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的灵魂

榜样教育的指导思想, 是体现榜样教育全过程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观念, 应该贯穿于“示范岗”榜样教育的各个环节。学生党员“示范岗”的确立与实施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体现学生党员先进性要求与学习者价值观多元化相结合, 摒弃抽象空洞的“高、大、全”榜样创制理念。

2. 关注多样性与层次性是“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的基础

新时期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促使他们不会再盲目崇尚官方榜样, 而是在各自的选择空间筛选出符合个人需求和期望的“榜样”。大学生党员“示范岗”是基于学生群体个体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设定的多样性与层次性的学生榜样。

3. 激发学习者对榜样的认同感是“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的关键

如何使学习者对大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的品质与行为达成高度认同是榜样激励教育成功的关键。强烈的认同感是促使学习者对“示范岗”榜样进行观察与模仿的动机, 进而达成学习者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三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模式构建

1. 创建“三个载体”, 优化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路径

第一, 创建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的岗位阵地载体。高校要构建贴近学生群体实际生活的各种“示范岗”榜样类型, 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岗”责任区阵地。例如:政策宣传岗责任区、学习互助岗责任区、文明监督岗责任区、就业服务岗责任区、志愿服务岗责任区等。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各类岗位阵地, 使榜样激励教育的内容与学习者多元化生活更好地对接。

第二, 创建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的实践活动载体。高校要始终坚持榜样来源于普通学生群体生活世界的理念, 在常态化的实践中提炼学生党员闪光点。例如:学术科研实践、文体活动实践、志愿服务实践、实习就业实践等。通过“示范岗”榜样实践于普通学生之中, 使得学习者“各取所需”, 找到自己学习、效仿的榜样对象, 以此唤起学习者内心的激励期待与模仿心理。

第三, 创建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的网络互动载体。高校要利用网络建构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的新平台, 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榜样与学习者共同的生活世界。例如, 开辟学生党员“示范岗”选拔参与空间、“示范岗”榜样展示推广空间和“示范岗”榜样评价讨论空间等内容, 使榜样与学习者在网络媒介中的文化取向达成一致性, 增强他们学习榜样的原动力。

2. 落实“三种机制”, 确保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长效性

第一, 落实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选拔机制。高校要把握学习者激励需求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规律性, 建立客观、公正、真实、分层的岗位职责、选拔标准、选拔程序等。通过构建班级、社团、学院、主管部门四位一体的榜样遴选机制, 明确学生党员管理量化标准。“示范岗”榜样不仅仅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学习成绩和社会工作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衡量标准, 更侧重于在学术科研、道德品质、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等某一方面的优秀表现。

第二, 落实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推广机制。高校要健全自下而上的榜样推广制度, 树立能被广大学生所接纳和认可的模范, 再借助高校宣传渠道得到肯定, 并合理化。这种榜样推广机制不仅考虑到榜样自身的价值诉求, 在提升自身影响力和荣誉感的同时, 营造了榜样之间的互学共进氛围, 更助推了学习者对“示范岗”榜样的理性认识和心理认同, 扩大了榜样的示范性。

第三, 落实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评价机制。高校要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岗”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评价体系, 以保证应有的正面效果, 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示范岗”评价机制不仅要对榜样自身能力、特性或绩效进行量化评价, 更要观察榜样在“示范岗”中的示范行为, 观察比较学习者思想与行为的改变程度, 以此对“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做出客观评价。

3. 建立“三支队伍”, 提升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实效性

第一, 建立党员道德实践队伍, 发挥学生党员“道德示范岗”榜样激励效应。例如, 成立“新时代雷锋兵站”, 通过解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时代雷锋文化, 组织广大同学践行当代雷锋精神, 评选和展示身边的“感动型模范兵”, 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和全体团员积极参与到道德实践中来。

第二,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队伍, 发挥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示范岗”和“学术科研示范岗”榜样激励效应。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是倡导理论研究与多样性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 通过打造全方位“理论学习体系”, 充分发挥榜样的“导学”“助学”和“督学”作用。又如, “优秀学生党员讲师团”是一支具有扎实学科实绩的学生党员队伍, 可以通过组织事迹介绍和学业帮带, 增强学科榜样在学生群体中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提高学习和专业学术氛围。

第三, 建立党员自我教育与管理服务队伍, 发挥学生党员“监督管理示范岗”和“实践服务示范岗”的榜样激励效应。例如, 成立“学生党员管理委员会”, 选聘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较好群众基础的学生党员来担任学生干部, 发挥学生党员“监督管理示范岗”的示范力。又如, 成立“学生党员先锋队”,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深入学生群体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优势, 组织广大学生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 以此增强学生党员“实践服务示范岗”的先锋激励作用。

摘要:大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 是当前高校开展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正确分析当前高校榜样激励教育工作成效不够明显的原因, 阐明理论依据, 是建立科学的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模式的前提。在具体措施上, 高校要创设“三个载体”、落实“三种机制”、建立“三支队伍”,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推进大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模式构建工作。

关键词:学生党员,示范岗,榜样激励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禄俊.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10) :38~39

[2]袁文斌.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心理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 2010 (1) :122~123

[3]蔡海生.以设岗定责方式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0) :86~88

基于弘扬雷锋精神的榜样教育创新 篇8

关键词:雷锋精神;青少年;榜样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李祖超,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聂飒,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特别强调,要以青少年为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1]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迫切需要雷锋精神的正确引导。学校榜样教育作为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通过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自觉地去认同和效仿,见贤思齐,进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然而,目前青少年榜样教育存在脱离生活实际、榜样种类单一、教育方法简单化、缺乏时代特征等弊端,导致榜样教育浮于表面,未能深入人心。为此,如何重塑并创新榜样教育,引导青少年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成为中小学校榜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选择的榜样同龄化、亲近化

青少年认知水平以及能力所及范围内的榜样,容易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最具可比性、可学性,这是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科学基础和客观要求。[2]因此,学校开展榜样教育,要尽量选取与青少年年龄相仿、亲切感人的学生榜样。

(一)走出“高、大、全”的榜样教育误区

笔者曾负责共青团中央的一项课题,对全国8省(市)的5800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47.8%的青少年认为当前选择树立的“榜样人物形象有所夸大、不真实”;58.1%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形象“神化”“纯化”;48.4%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多是“高、大、全”的完人形象;仅有19.3%的青少年认为“榜样人物真实、可信,不浮夸”。[3]由此可见,当前榜样教育习惯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英雄人物,将榜样纯化成毫无缺陷、高不可攀、近乎完美的“圣人”形象,无形中增加了榜样与青少年在精神上的距离感,使学生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相反,那些生活在青少年身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最能激发青少年情感共鸣的普通人却没能进入榜样教育的行列,这使榜样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现实性和亲切感。因此,学校在选取榜样时,要走出“高、大、全”的误区,遵循真实性、平凡性和可接近性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榜样教育的生活性,让榜样可信、可亲、可学,使青少年能够亲眼见、亲耳闻、摸得着、学得到。

(二)树立具有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亲切感人的同龄榜样

学校在弘扬雷锋精神、树立雷锋式的榜样时,要遵循同龄化和亲近化的原则。

首先,要树立具有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学生榜样,使之同龄化。榜样如果在年龄、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与学习者相仿或接近,那么学习者更容易获得榜样行为,并自然产生模仿的倾向。[4]年龄相仿的群体在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可比性。选取同龄人作为榜样,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比较意识和学习动机,加深学习者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其次,要充分挖掘具有新时期雷锋精神的青少年榜样,使之亲近化。不拘泥于个人贡献的大小,从校园好人好事到全国模范标兵,只要行为习惯能体现雷锋精神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青少年,都应该进入学生榜样的行列,既不过分拔高榜样的优秀品质,也不故意弱化榜样的缺陷不足,树立有血有肉、真实亲切的青少年榜样形象。

二、榜样宣传形式多样化、新颖化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浓厚的育人氛围,是开展青少年榜样教育、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构建多样化、新颖化的榜样教育宣传形式,创新弘扬雷锋精神的榜样教育的新途径。

(一)创新主题班会,及时宣传班级“小雷锋”

以班级为单位、以热门话题为主题的班会是班级及时宣传同学中的榜样事迹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传统的主题班会往往局限于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由班主任定标准、定主题、定内容,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够民主等弊端,导致同学积极性不高、榜样宣传效果不佳、激励作用不大。新时期的榜样宣传要充分考虑“90后”“00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和重塑传统班会。

在形式上,不局限于固定时间和地点,可利用课余、郊游、节庆等时间,在户外组织小型班会,让班会地点更灵活、形式更自由、主题更丰富、气氛更轻松;在内容上,不局限于教师制定榜样标准、学生被动服从,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轮流担任班会主持人和榜样推荐人,介绍班级内部涌现的“小雷锋”,包括政治上积极上进、无私奉献的同学,学习上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同学,生活上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同学,工作上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同学,信念上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同学,作风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同学,等等。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总结的作用,汇集班级每天的好人好事,宣传雷锋精神的点点滴滴,鼓励大家学习和效仿,使榜样教育成为一项日常课程,形成班级的一大特色品牌。一方面,给予先进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先进作风;另一方面,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进取精神,营造人人争当“小雷锋”的优良氛围。

(二)更新板报橱窗,真实记录校园雷锋精神

板报和橱窗是反映学校组织文化、渗透学校组织精神的重要隐形课程之一。新时期的榜样教育要更新传统板报橱窗宣传方式,使雷锋精神自然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达到隐形课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榜样教育作用。

首先,在造型上,传统的校园橱窗多以单一的方形为主,给人以严肃刻板的感觉,应加强橱窗的设计感,例如圆形、多边形、流线型、立体造型等,以新颖的视觉效果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关注橱窗内展现的丰富内容。

其次,在内容上,传统的板报橱窗大多由班主任或学校行政部门指定素材,由固定的学生干部设计版式、落实内容,这往往使大多数的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学校指定的榜样缺乏认同感。应该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校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轮流担任板报橱窗的主办人,采取广泛征稿的方式收集校园雷锋式人物素材,真实记录校园雷锋精神,使板报橱窗在设计风格和内容形式上都展现出多样化风格,形成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构建网络平台,生动再现身边雷锋事迹

一方面,在学校网站开设学雷锋活动专栏,运用文字、音乐、漫画、照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介绍“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生动再现身边雷锋事迹,大力宣传学生榜样的高尚风范和优良品格,弘扬雷锋赤胆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以及忠于职守的螺丝钉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搭建广泛的学雷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BBS、QQ、电子邮箱、微博、手机报等青少年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榜样学习心得体会,形成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雷锋精神学习交流平台,使来自不同方面的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榜样教育资源,由点及面地传播与弘扬雷锋精神。

(四)借助节庆汇演,大力宣传雷锋精神标兵

首先,借助“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3月5日学雷锋日、国庆、元旦等节庆机会,由学生推举一批道德品质高尚、行为表现突出、个人贡献较大的学生榜样,授予他们雷锋精神标兵等称号;打破传统的领导颁奖形式,由当代道德楷模、师德标兵、著名科学家、知名学者、标兵推举人或曾经接受过标兵帮助的学生代表亲自颁奖,设计新颖的颁奖仪式、颁奖词和事迹展示,颁发富有纪念意义与激励作用的奖品、证书和奖章,向广大同学宣传标兵学生的先进事迹,以高度的感染力获取大家对榜样优秀品质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通过元旦晚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文艺汇演,采用相声、小品、曲艺、歌曲、诗朗诵、舞台剧等多种方式将标兵学生的成长历程、理想信念、感人事迹等生动展现给广大同学,借助丰厚的视听效果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标兵学生,主动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之进行对比,意识到自身的弱点与不足,巩固其向榜样学习的决心。

(五)善用影视广播,全面展示雷锋式英雄风采

学校应充分利用影视、广播等校园媒体资源,介绍学生中涌现出的雷锋英雄式人物,例如汶川大地震中为同学打开生命通道的英雄少年马健和小林浩、在烈火中呼救15人的12岁小英雄夏娟、为救同学而牺牲的初一学生沙渊聪、在废墟中坚持读书的初一女孩邓清清、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阳光男孩楼岱悦,等等。学校要敢于创新,在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重视德育,重视榜样教育,将影视活动纳入正常教学工作轨道,由相关部门负责选取典型影片、制定放映时间表,经常组织学生观看雷锋式英雄人物的纪录片、宣传片,生动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他们无私奉献、助人为乐、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品质,加深广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有条件的学校或地区,也可以自拍或者与电视台合拍宣传优秀学生标兵事迹的短片,在班级或学校轮流播放。

三、榜样教育活动常态化、普及化

通过榜样教育弘扬雷锋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长期的过程,学校要将雷锋精神的内化、践行和外化三个重要环节贯穿于榜样教育系列活动之中,使榜样教育活动真正做到常态化、普及化。

(一)内化雷锋精神,变理解为认同

内化雷锋精神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雷锋榜样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模仿欲,自觉地将外在思想意识转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的过程,具有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思想教育、班会、板报、橱窗、网络、影视、广播、节庆汇演等多种途径持续性地开展常态化、普及化的榜样教育,不断在学生中发现、表彰、宣传具有雷锋精神的好榜样,形成人人争当雷锋榜样的好风尚,构建弘扬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雷锋精神的内化过程。否则,榜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雷锋精神只是浮于表面,仅仅停留于每年学雷锋日热热闹闹做好事、认认真真搞形式等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层面,雷锋精神难以真正深入广大学生内心,甚至会让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和厌烦心理。

(二)践行雷锋精神,变认同为行动

践行雷锋精神,即依照内心认同的榜样精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实践活动中效仿榜样的行为,展现雷锋精神。首先,学校要鼓励广大学生对榜样行为进行常态化模仿,笔者对全国5800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名人传记”是对青少年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书籍[5]。由此可见,学校应该广泛普及有关雷锋精神的书籍阅读活动,大力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号召学生阅读雷锋传纪、雷锋日记、雷锋式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读物及红色经典等励志书籍,促进广大学生在深刻认同雷锋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地模仿,完成由意识向行动转化的第一步;其次,学校要普及各种学雷锋志愿活动,将青少年对榜样的简单模仿进一步转化为真诚的实践活动,例如文明礼仪活动、保护环境活动、爱粮节水活动、维护公共秩序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扶困难群体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促使广大学生运用新时期雷锋精神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常态化、普及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

(三)外化雷锋精神,变行动为习惯

外化雷锋精神是指主体的行为举止自发地、非刻意地体现出内心固化的雷锋精神。在这一层面,学校和榜样学生已不再是组织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主导,青少年自身成为践行雷锋精神的独立主体,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他们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并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体现出来,成为一种稳定的日常习惯。雷锋精神的外化是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榜样教育效果的最佳体现;实现雷锋精神的外化,要求学校在持续性地开展各类榜样教育活动的同时,时刻关注学习者的思想动态,及时肯定学习者的先进行为,广泛发现学习者中涌现出的新榜样,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升为弘扬雷锋精神普及化,使青少年由学习榜样到自己成为榜样,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2-03-03.

[2]余明远.青少年榜样教育误区探析[J].教育探索,2009,(11):125-127.

[3][5]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60-63.

[4]袁文斌,刘普.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心理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22-127.

责任编辑/齐 欣

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创新途径 篇9

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创新途径

【摘要】大学生榜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维护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高校榜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本文从大学生榜样教育新途径入手,提出了结合网络多媒体宣传教育,大学生自我选择榜样,运用新媒体传播榜样先进事迹,重视本校榜样的教育功能等措施,积极探讨了创新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榜样教育 大学生 教育途径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产生的问题跟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各种网络媒体对社会负面事件曝光度很高,有失社会公德的事件,包括演艺界,官场,各行业出现的不良新闻事件也频繁见诸报刊杂志。这些不良思想对开放的大学校园环境必然造成强烈冲击,进而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造成不良影响[1-4]。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大学生通过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可以及时获知各种负面事件的报道。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需用正面高尚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榜样教育就是要给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积极高尚的行为楷模。榜样示范教育实为一种人类行为的强化因素,一旦个体将某榜样视为自己的行为楷模,则其会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努力与榜样保持一致,从而极大地促进个人在学业、事业上的进步与成功[5]。

但目前针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实践较少。榜样教育仍旧依靠传统手段,大学生对榜样教育的接纳度不足,效果也不佳。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独立的榜样教育环节,榜样教育往往附属在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具体实施榜样教育时,由于缺乏易被大学生喜爱的宣传方法和途径,导致榜样教育的实效不强,教师开展榜样教育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6-7]。

一、当前大学生榜样示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按照“德、智、体、美、劳”的标准来选树一定数量的榜样教育引导大学生并不难,难在如何有效实施榜样教育,选取的榜样又是否被大学生广泛接受,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当前榜样教育在教育形式、方法、思路、内容以及创新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教育的效果也欠佳[8-12]。

(一)榜样教育途径单调

传统榜样教育主要依靠老师的教说,阅报栏的图文展,校园刊物的人物报道等。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单方面传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未征求大学生同意”的“强制教育”,即便榜样教育的内容较为有趣,这种教育方式却容易引起部分大学生的反感和消极对待。教师的说教,也许大学生不得不听,但展板、内刊的信息可能不为多数大学生所关注。当代大学生更多通过网络阅览获取信息,展板、橱窗等传统宣传平台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对榜样的宣传报道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要让学生认可并学习榜样,必须先让学生阅读、了解榜样的优秀事迹。但有些高校对榜样的宣传报道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报刊杂志宣传,配上简介和图文,所占版面不大,无法充分透过榜样的事迹展示其崇高品德;长篇详细报道榜样事迹,又担心学生没有耐心逐一阅读,甚至产生反感。此问题还体现在媒体报道上,榜样人物如未经权威媒体报道则似乎影响力不足,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高度关注;但如经权威媒体报道,就会让大学生觉得榜样离自己很遥远,无法发挥很好的激励示范效果。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途径宣传榜样精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对榜样的宣传报道出现美化和神化倾向

社会中还健在的榜样人物往往是通过各种评优选先活动产生,这些评选活动往往具有物资奖励性质,媒体在报道榜样事迹,以及榜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往往注重宣传自身光辉、成功的方面。而媒体也喜欢“报喜不报忧”,可能会存在美化、神化榜样人物的情况,其结果会让大学生觉得这些榜样太过完美,以至于形象失真。一些榜样的选树忽略了大学生对榜样的接纳态度,选出的榜样不为大学生广泛接受,榜样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四)选树榜样易脱离大学生具体实际

一些高校偏向于将古今中外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等作为示范教育引导学生,但由于这些人物生活的时代离当代很遥远,历史上的榜样已经无法站出来解答今天大学生面临的新问题新困惑,大学生对这些名人会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应该注重从当前社会中涌现的优秀人物中选树榜样,选树榜样应该注重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用大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其健康成长。

(五)向榜样“学习什么”的问题未厘清

很多人在介绍榜样时,习惯于重点介绍人物所取得的业绩,获得过什么奖项,产生了什么社会效益等,这样的介绍虽然能让学生临时产生崇拜敬佩之情,但是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影响。因此,相对于榜样所取得的客观成绩,更应该注重从榜样的精神力量,思想品德方面去感染、熏陶学生。比如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成长遭遇的困境、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等精神财富,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创新路径选择

创新大学生榜样教育途径,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榜样力量,积极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资源宣传榜样人物,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到榜样的甄选工作中,发挥大学生在榜样评价筛选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

(一)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优秀榜样事迹

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习惯于用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上网搜索,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更为学生阅览信息提供了便利。校园网、QQ聊天、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主动宣传榜样事迹,用大学生习惯和乐意的传播方式来树立榜样,效果往往要优于以报刊杂志为主的传统媒体宣传方式。

(二)注重发挥大学生评价筛选榜样的重要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用来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因此选树榜样典型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多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从他们的视角出发选树榜样。

一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榜样观、需求等展开摸底调查。掌握大学生对榜样教育相关的态度,并搜集他们的意见建议等。要重视调查结果反馈的问题,合理处理和采纳大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大学生参与榜样选树过程,积极发挥大学生在选树榜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让大学生充分参与榜样的评选环节中。即让学生自己选出自己需要的榜样,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大学生在榜样教育中的积极价值。

由大学生自己选树榜样,这样评选出的榜样往往更容易被大学生广泛认可、接纳。但是受学生学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选树的榜样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因为学生不成熟的榜样观而缺乏合理性。例如有学者研究得出:道德榜样在大学生榜样教育中的作用呈弱化趋势[13-14],因此教师要在大学生选树榜样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适当增加道德榜样示范。

(三)通过音像等形式宣传榜样事迹

同时代的榜样,或者跨时代的榜样皆可以音频、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大学生的电子产品上,结合新媒体发展需要,可将榜样音像化,以取代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形式。可通过高校电视台、微视频等渠道播放纪录片、电影、访谈录等音像视频,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人物事迹。对于能够亲临高校巡回演讲、作讲座的优秀典型,则可以邀请榜样人物到校讲座,近距离地与学生展开互动对话,榜样现身说法,更能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让榜样深入人心,获得大学生更多的认可和学习。

(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与榜样展开交流互动

作为公众人物,很多榜样有责任和义务适当解答公众的疑惑、难点等,进一步促进榜样与大学生展开交流互动,可以更好的提升榜样的教育价值,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微博、微信盛行的当下,榜样人物也乐见自己有一支庞大的“粉丝”群,公开榜样的微博、微信,方便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进而可以通过留言、跟帖等便捷的方式与学生探讨问题,解决思想困惑。榜样人物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粉丝”QQ群,在线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交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充分发挥榜样的教导作用。

(五)注重选树本校先进典型

身边的榜样既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同时又更能发挥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因为他们更亲民、更真实,更容易被周围大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其原理基于同伴教育,即用年龄相仿、环境相同的同学来引导、鼓励其他大学生。同伴教育的优势在于容易让同龄人产生共鸣,因此榜样的学习方法、奋斗经历、价值追求等也更容易被其他大学生接受、认可[15]。选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本校先进典型,不需要榜样有什么卓越的功绩,但凡在“德、智、体、美、劳”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皆可成为同龄大学生的榜样。要注重从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领域选树先进典型。

(六)注重客观发挥榜样的启发价值

过于完美的榜样往往让人觉得不切实际、高不可攀。人无完人,榜样也存在一些不足,切忌将榜样塑造为完美的圣人。一方面要弘扬榜样的优秀事迹和高尚品德,同时也应该客观地呈现榜样的全貌,展示榜样的一些缺点、失败经历等,往往可以产生共鸣,更能鼓励处于人生低谷的学习者振奋精神,更加鲜活地发挥榜样力量,多角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可见,榜样越接近现实生活,越容易被公众接纳,这就需要客观展示榜样真实面貌。

(七)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研讨活动

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榜样,对各类榜样持什么看法?往往是各抒己见。而通过围绕相关榜样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围绕具体人物的问题探究,可客观的展示大学生的榜样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榜样观。一是开展辩论赛。通过校园电视台、网站播放辩论视频,通过辩论形式形成观众的客观认识。二是开展征文比赛活动,让大家通过文字形式书写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形象,了解对榜样的看法态度,交流心得体会。

(八)注重发挥高校榜样的精神激励价值

社会上各类人物评选活动众多,但其共同点是侧重人物的表彰奖励。有些榜样侯选人受名利诱惑,不惜夸大自己的事迹与成果,进而出现拉票、买票、贿赂评委等不良竞争行为。高校榜样的选树应更加注重精神激励作用,宣传榜样优秀事迹本身就是对榜样的精神鼓励。

(九)注重提炼榜样成功的经验教训

选树榜样,主要是学习榜样的经验教训等,以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心怀正能量,绝不是像背课文一样死记硬背榜样的名字和故事。因此,相关部门在编写榜样教材时,应重点剖析、提炼出榜样成功的路径、经验、方法等,既有实际价值,又能提升教材的可读性,更容易被学习者重视和关注。

(十)注重开展反面警示教育

上一篇:餐饮财务全面预算管理下一篇:餐饮公司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