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学科教学要渗透法制教育》有感(共17篇)
渔塘小学:陈忠良
关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关系到我国未来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学科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各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所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针对这一课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加强法制教育的渗透方面,加强法制学习,搞好自身建设,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首先自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经常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在加血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学生,保护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不懂法、不依法执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要做到工作积极、思想上进、语言文明、法律性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讲究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时,要用热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说服学生、用诚心和爱心去感化学生,将法制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时,不能为了法制教育而把学科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也不能为了教学而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应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制教育。
一、关注词语的规范、准确使用, 更注重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在这节课开始, 张老师让学生复述《月光曲》的课文大意时, 学生说贝多芬听到“磕磕巴巴”的曲子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 张老师立即说用这个词形容曲子不恰当, 请用书中的词语来回答, 一位学生准确地帮他换成了“断断续续”。一位女生读成入场券“juàn”, 张老师立即让其他学生帮她纠正, 读成入场券“quàn”, 很好地防止了中段学生乱用、错用词语以及字词读音不准确的现象。另外, 通过张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或者以前学过的词语来准确概括等, 可以看出张老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悟, 最后达到恰当运用的效果。
二、注意捕捉从课文中生成的词语, 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意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张老师问:“我们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仔细想想。”我们知道书中兄妹对音乐的热爱是点明的, 那么热爱是感情非常炽热而深厚的意思, 四年级学生不一定理解那么深刻, 这时张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了生成词语“渴望”, 为热爱搭建了台阶, 张老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批注, 让学生感受到盲姑娘由喜爱到渴望, 最终达到对音乐的热爱。并且张老师进一步抓住这个词, 让学生把“渴望”的感情带进文中读出来。这样,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 有层次地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评词, 从而达到评句, 使学生深深地读懂了贫穷而又热爱音乐的兄妹俩。
三、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盲姑娘没有看见贝多芬, 没有听见过贝多芬的演奏, 但盲姑娘为什么认定他是贝多芬, 通过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张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一口说出了“纯熟”, 张老师立即追问“纯熟”什么意思 , 让学生快查查字典, 学生查完字典后说:“就是很熟练的意思。”张老师接着调动学生的积累, 联系上下文, 使学生知道贝多芬钢琴弹得很熟练, 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张老师又问“大音乐家, 琴技高不算什么, 盲姑娘还通过哪些词认定他是贝多芬?”学生答:“感情多深哪!中的‘多深’”。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盲姑娘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的原因。这时, 盲姑娘和贝多芬的相互理解, 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想到可用“知音”一个词概括。
四、运用对比, 领悟词语表达的画面
张老师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 有两个乐章, 第一个是怎样的海面, 用书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学生答:“微波粼粼”。张老师又问:“谁来告诉大家, 第一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 第二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代表说:“第一个是舒缓, 第二个是激昂”。接着张老师让学生扣住这两个词语表达的语气, 进行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 学生眼前仿佛展现出大风、巨浪的海面和微波粼粼的海面。
五、引导学生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 探寻人物的心理
张老师问“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听到了幽静, 那么幽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幽雅安静。”“贝多芬在这样幽雅安静的环境中, 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他的心情?”学生代表说出了“悠闲”“愉快”。张老师又追问:“还有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学生代表回答:“驻足倾听、断断续续。”在此基础上, 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贝多芬当时的心理, 也为下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奠定了基础。
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张老师问学生:“贝多芬在窗外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贫穷。”张老师立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贫穷,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从外部环境来说 , 例如低矮的茅屋, 一架旧钢琴;有的同学从兄妹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话“入场券太贵了”来理解贫穷。在此基础上, 张老师再让学生通过朗读, 读出了兄妹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之下他们之间的体贴, 兄妹对音乐的热爱。学生也知道了这对穷兄妹不仅有高雅的情趣, 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为下文贝多芬为他们创作《月光曲》打下了情感基础, 也使学生由一个词扩展到一句话、一段话, 直至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体现了课标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抓住文中关键词语, 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了解了课文主旨
这节课一开始, 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下“听”“弹”“又弹”“记”字词, 一下子很好地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抓住“轻松”“贫穷”“体贴”“热爱”“同情”“知音”“打动”这些词语, 一下子扣住了课文的关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痛定思痛,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叛逆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社会上不良风气,会模糊他们的视线,家长的负面影响,易使他们受到不良行为和思想的侵袭。对于这种种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改变教学观念,务实教学,给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在设计每堂课时,必要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充分考虑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思想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等各个教育目标。用现实的说教捕获他们的思想,引发其内心深处的共鸣。
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认真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
认真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现行英语教材的内容编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教育性和可操作性,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
School rules(校规)的内容,贯穿初中英语教材始终。其中许多文章有图文并茂的阐述,生动感人,其目的都在于强化青少年遵循学校、家庭秩序的意识。
掌握基本句型之后,我们可要求学生以house rules(家规)、class rules(班规)、library rules(图书馆规章)等为题,自己制定不同场所的规章,激起他们最基本的规则意识。告诉孩子们,在公共场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就是法,法其实就是做人与做事的原则。法存在于学校、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约束人们的行为,却有利于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人都离不开规则,青少年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初二下学期学生最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头脑灵活的“优等”生,繁琐的日常学习生活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于是易沉迷于网络并使他们无法自拔。八年级英语下册课本U3.P22,编制了连环画故事,讲述一个小女孩丢失新自行车和一个偷车男孩在警察局受审的过程,课文也提供了大量的词汇。课堂上,我尝试添加如下内容:小男孩Davy沉迷网络游戏,无钱进入网吧,又不敢向父母要钱,朋友那儿借不到,于是产生偷盗的念头,最终沦落为小偷……我让同学们以小组方式编小品“A policeman and a thief”和布置书面表达作业“Davy’s…day”,学生讨论很激烈,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不僅小品表演精彩,作文也显示出了最高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经历了一场法制的洗礼,进一步懂得学法、知法、守法,我也感受到一节成功的英语课的快乐。
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结合现实生活,扩充英语课堂法制教育的信息量。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做社会的合格公民。有天早上我因有早读课,上学较早,在一个十字路口,目睹一场刚刚发生的交通事故: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躺在地上,脑袋旁有很大一滩血,触目惊心!到校后,我首先把这个事情讲给学生:A motor accident has just happened at the traffic lights. An old man was lying on the ground and it looks terrible…当时学生们恰好学过accident、traffic等词汇,我特意把张鹏展的学生叫起来在全班学生面前发表他的感想。因为他上学和我同路,做什么事情都粗心,性格急,反应快,动作快,做题从来深思熟虑,过马路也是横冲直撞,有一次亲眼看见他横过马路时与一辆疾驰的桑塔纳擦肩而过!当时在马路上我狠狠地批评了他,后来联合家长通过谈话教育他多次,但效果都不明显,因此借这个事故,帮他分析、检讨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深刻感受到遵纪守法教育的力量。不但要“吃一堑,长一智”,而且要能从别人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同时告诫他们,学科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遇到问题,需要多思考、细心,有耐心,找出最适合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但这与进行法制教育并不冲突,适时告诉学生,在很多欧美国家行车的方向和驾驶座的位置和我国的有很大区别,让学生了解外国的交通法规知识并和我国的交通法规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法制教育的丰富内涵,达到知行统一。
三、结合课外活动渗透法制观念
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兴趣,使法制教育得到有效延伸,更灵活贴切地实施教育渗透。因为我所在的中学有4/5的学生是走读生,所以教育孩子们文明出行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此,我常利用school party或课前五分钟展示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课本剧编演,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学生注意行车安全,珍视生命;节假日鼓励学生走上街头或利用外出旅游的时机,识别不同场景的英语公共标志等。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养成安全行路,文明出行的好习惯。
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不管何时、何处、何事都对看见爱与感恩,听完梁老师的演讲后,大家纷纷落泪,我也受益匪浅,懂得了感恩。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无论是谁都十分关心我,我不得不感恩。感恩向天边的彩虹那样缤纷,像红红的晚霞那样艳丽,想火红的太阳那样热情。
梁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真实故事,一个母亲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女儿吃上喜爱的年糕,在一个雨夜里出了车祸,女儿在家里没有等到母亲,就出去寻找,在雨里跌跌撞撞的在路边看见自己等待已久的妈妈,妈妈躺在路边,看到快要不行的母亲,不停地叫妈妈但是妈妈已经没有啦知觉,眼不肯闭上······听完这个故事,大家纷纷都落啦眼泪。
每当父母叨唠:作业写完啦吗?“快去洗澡”第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老说:写的马马虎虎的、不可以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当同学说:“哼!为什么听你们的。”现在我错了吗?那时同学都在时时刻刻都在关心这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是春蚕、是蜡烛,使我们的恩人。父母像夏天的冰块,同学更是学习中的好伙伴,好帮手。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得来的本性,是不可磨灭的良知,假如一个人不懂得感恩,那么他必定拥有一颗零酷而又无情的心。
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以及各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一次“感恩励志教育报答会”。在会上。专家说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场的听众们都纷纷流下了眼泪。
专家主要是说了有关感恩教育这方面的故事,还讲了许多关于感恩的大道理,在场的许多同学都被这些大道理给唤回了那份感恩的心。
这次“感恩励志教育报答会”让我想起了现在和以前对父母的种种不好:厌烦他们的唠叨,气愤他们对自己的不理解·····我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想着自己的好,却从来未在乎过父母他们心中是怎么想的。
它让我知道了感恩的意义,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感恩。它让我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行为,应该好好孝敬父母,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有人说:父爱是一本书,需要你敞开心灵认真感悟,父爱是一杯茶,需要你屏息静神细心品味。而我要说:父爱就是一封简单呢的信,它是情的纽带,爱的标志,它装着父亲最朴实,无私而高尚的心灵,需要你用心认真去读及时回信!
母爱是我们生命中拥有的最伟大最宝贵的财富。她是一缕阳光,静静地温暖着我们的身体;她是一泓清泉,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是醉人的春风,默默地抚摸着我们的心灵,给人温暖,青春和生命之绿;母爱是最无私的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哺育我们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怀······母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一种爱,有谁能够真正偿还得起呢?人生苦短,母爱无价,请以你纯洁高尚的行为珍惜母爱吧!
“爱”是世间最崇高的情感,因为有爱,我走过了多少沟沟坎坎;以为有爱,我们越过了几多艰难险阻······“爱”任我们予取予求。当“爱”静默地活在我们的背后,我们从决不知道珍惜,一旦发觉“爱”离我们远去,我们又会追悔莫及。
此次法制报告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做优秀学生,做合格公民。
结束之后我回过头来想想朱老师的精彩演讲,感到受益匪浅。不禁感慨:我们青少年正是犯罪的高发季节,如果我们稍稍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身不由已。只有懂得了法律我们才知道怎样不触犯法律,做一个可爱的地球人。
老师向同学们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教育同学们明辨是非,提醒同学们在违法犯罪面前要进行自我防范:服从学校老师的管理;交友慎重;凡事考虑后果,克服一时冲动,不过分争强好胜;自尊、自立、自强,珍惜学习机会;珍爱生命,做到学法懂法,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我深知在学校的小范围之内连最起码的纪律遵守都做不到,何谈社会上的遵法,哪怕是犯一个小错误,都足以在一瞬间否认你!
我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的所作所为将会不久的未来见证你所得到和拥有的,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代价必定是你犯错时所必须付出的。
后悔这两个字写起来容易,但却是人生最难捱的痛苦。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警言应该时刻在我们的脑中闪现!
历史的长卷是由自己谱写的,不要让其沾上不光彩的污点,人生只有在光明的道路上才会绽放光彩!
篇二:听法制报告会有感
星期一下午,我校特地请来少年管教所人员,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法制教育课,我们可谓是受益匪浅。
一个个典型的实例,让我们了解到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我想,造成他们现在的样子,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太差,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到弄得不可收拾才反应过来。在这些实例中,有很多人只是一时冲动,为了解气,才范下了故意杀人罪,当初如果平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该不该做这些事,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把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则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把这最美好的时间浪费在那幽暗而又阴森的且失去自由的屋子里,那一生将会有一道抹不去的阴影,陷入无底深渊,不能自拔。
青少年犯罪,不仅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还会连累到自己的所有家人,因为他们把一切都交给了我们,就算是为了他们,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伤害他们的事。
所以,我们要预防犯罪。
首先要不断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并且要加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做一个合法的好公民。
平时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交友方面还要增强判断力,判断出该交的朋友和不该交的朋友,从而更好的发展自我。
不过我想,那些青少年罪犯或许是一时疏忽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如果身旁有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给他找回自信。
篇三:听法制报告会有感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如何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选错了道路,让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因此,为了增强我们青少年的学法、普法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为我们作报告的是我校法制教育副校长纪荣利老师。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很多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为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大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法律无知者,在法律面前没有“敬畏”之心,只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纪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案例:某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王某,利用网络传播犯罪方法,从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王某仅仅是一个在校学生,一个未成年人,却犯了罪。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犯罪的呢?纪老师给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因为不听家长、老师的教诲,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弱,以至于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偷盗、吸毒、贩毒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知道了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我想,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酿成大错时后悔已经晚了。在这些案例中,有很多人是因为一时冲动才犯了罪。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这最美好的时间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度过,会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青少年犯罪,不仅毁了自己,而且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家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辜负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家人,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荒唐事”来。所以,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首先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守法。我们青少年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增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第三,在交友方面,更要增强判断力,谨慎交友,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语文是一门综合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 这也是其独特性的一面。语文学科在与学生的交流上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 多数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记日记, 日记或书信也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要求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既能够训练学生留心观察感受生活, 又能够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学生的字里行间能反映出他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与思想状况。很多话学生说不出口, 却愿意诉诸笔端, 用日记这种方法向老师倾诉。在笔者曾经执教的班级就有这样一个男生, 由于小学时对语文老师比较抵触, 语文成绩很差, 上课睡觉, 欺负同学, 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我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了他的这段经历, 于是和他以日记的方式谈心, 一个学期后, 在我的耐心鼓励下, 不但他的语文成绩有了提高, 学习态度等各方面也有了较大改变。教师应重视日记评语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让他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改变孩子不愿和老师交流的情况, 帮助其克服学生生活中的困难, 以平等交流的方式把价值观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 以整体的教育环境去感化学生要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 是非常有益的, 对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 如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
一、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积累和丰富科学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科技教育,对学生的科技素养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心理学认为: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目的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其实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从报纸、网上寻找沙漠中除了课文里列举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奇怪的现象。在兴趣中理解文意能使难点化易,在兴趣中学习知识能突出重点难点。
二、形成质疑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问善思。多年的课改一直强调,教师要起好引导作用,一切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主,引导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引导挖掘课文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决定了被动吸收方式的自然淘汰,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已逐步成为现代教育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共识。所谓“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或者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思考产生有意义的质疑,伴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人文性科学性素质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学与思的统一,往往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怀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创新潜能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天职在于探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孩子的天性表明,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扼杀这种能力,而应作适当的开掘和诱导,培养他们“大胆思想,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如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个圆和三角形,问大家看到这两个图形会想到什么。我先抛砖引玉,做了个示例:“看到圆,我想到了西方人吃圆圆的奶油面包;看到三角形,我想到了我们端午节时包的粽子;圆与三角形的结合,使我想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也来写一段话。有同学写道:看到圆,我想到了足球;看到三角形,我想到了球迷手中的小红旗;圆与三角形的结合,使我想到了在拉拉队员的鼓励下,中国足球一定能走向成功。还有同学写:看到圆,我想到了太阳;看到三角形,我想到了冰激凌;圆与三角形的结合,使我想到了太阳一出来,手中的冰欺凌就化了。他们的答案真是丰富多彩,可见发展创造性思维、转换思维视角、不同概念的组合就会获得不同的正确答案。
四、培养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时,对于文中的内容,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伽利略的两个实验。所以我就先布置学生回家准备,第二天在课堂上演示,还要求学生变换文中所介绍的条件,再做一个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对此很热心,每个人都准备充分。很多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里好像有好多小科学家在搞发明创造。一个个动作小心谨慎,唯恐失败。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科研过程,它要求学生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最后,我们还利用了一点时间,做了个简单的科技新闻发布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生活的实践,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真是立竿见影。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加强社会实践,在生活与实践中提升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抽象的科学知识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把科学知识很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的大环境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以强烈的内部动力为基础,创设一种情境,留出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是语文课堂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初级中学)
说 明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上课用心回答问题,不贪玩,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团结同学,尊敬老师,遵守纪律,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其次,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早睡早起,按时作息;写字的时候必须要认真、工整;读书的时候,声音必须要洪亮。在家里还要学会预习功课,学过的知识要去复习。
第三,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乱花零钱,不和同学攀比,要向好的同学学习;在家还要帮爸爸妈妈干家务,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第四,要尊敬老人。乘坐公共汽车时,要主动给老人让座;到爷爷奶奶家的时候,有好吃的东西先给爷爷奶奶吃。
第五,要做个礼貌守纪的人。穿着朴素大方,说礼貌语言,不能打骂别人。要诚实,说话要算话,借东西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要做到。
另外,此刻有很多同学喜欢玩电脑,可千万不能沉迷于游戏,它可对我们的学习影响很大哦!必须要学会科学上网,让电脑成为我们的学习的小助手。
另外呀,我们还要好好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当然不仅仅身体要健康,思想也要健康,要学会辨别好坏是非,遇到困惑时,要及时向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月29日山东省教研室心理学博士张玲玲围绕《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专家报告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经验介绍切合实际,受益匪浅。
听了心理专家的报告,我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专家谈到了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没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因此要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及其效果。教师要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能否融洽相处,这种交往在一定时间内都将持续下去。而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在教学活动、生活中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高压政策的方法来对付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正确意见和要求,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及时反馈学生的“疑难杂症”。使学生能够在友爱、互助的良好环境中学习、生活,把老师作为“知己”,不断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关键词:审美教育 自然美 人性美艺术美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和评价自然美、人性美、艺术美及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节操,激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形象生动的名家美文。如何将课文中无声蕴含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溢满感情的语言,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呢?笔者就结合自己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
自然境界中的优美景色大多表现为以光、色、形、音等的规律组合所呈现出的浓淡、明暗、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朱自清在散文《绿》中曾这样描绘梅雨潭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突出地表现了梅雨潭的形态、光泽、质感给主体感官造成的温柔和谐的美感,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自然规律之间处于和谐一致的集中体现。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在写巫峡时是这样的:“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一幅幅美丽的自然图景,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
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独特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美景中去,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受到审美教育。
二、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人性美
人性美主要是表现在人的思想性格和行为的美,其核心具有真善的本质。人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种美最早表现在生产劳动实践和创造性劳动中。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美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先进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代表先进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群众的先进人物的身上,表现在他们的思想性格和行为动作中。比如,中学教材选编的《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他们在秦王朝的暴力统治下,揭竿而起,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抗争精神,勇气智慧以及崇高的品质。而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是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从而体现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大心胸与高远志向,还有如毛泽东、鲁迅等人,从他们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上体现其人性美的内涵。
当然,在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与精神,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美的实质。如《雨中登泰山》,我们可以见到李健吾在雨中登临的“独得之乐”,表现出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登攀前进的情怀。
三、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就是指文艺作品的美,它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會人生或营造的氛围及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艺术美是人性美和自然美的集中、概括和反映,它虽然没有人性美和自然美那样广阔和丰富,可是由于它对人性美和自然美经过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因此它比人性美和自然美更集中、更典型。社会生活中或自然景物中平淡细小的东西,作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审美因素,并把它们集中概括起来,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创造出令人叫绝、感人心魄的艺术美来,从而对广大群众起到教育、鼓舞和怡情怡性的作用。例如,鲁迅的《祝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的寥寥几笔,就把祥林嫂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祥林嫂这个受迫害、受欺凌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当看到此情此景时,我们会想,祥林嫂为什么这样凄凉呢?为什么别人在忙着准备过年此时,祥林嫂却如此落魄?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主题,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封建统治者是怎样通过各种渠道。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肉体和精神进行折磨、蹂躏和迫害,也看到了广大劳动妇女是怎样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中艰难挣扎,而悲惨地走向死亡,从而不可辩驳地控告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启示人们为推翻吃人的旧社会而斗争。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以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声响,按特定的节奏形成旋律,与静谧舒缓的天籁之声异曲同工,表现了优美的意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成功地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切实体会到美的内涵,并获得美的享受,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公民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首要要求,也是第一要求。合格的公民,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对本国公民最朴素的要求。
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要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 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的形式,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简要地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 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比如,由于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区域常常爆发雾霾天气,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体育课减少户外活动,一些体育课便安排在室内进行,过去很多时候都是上自习,白白浪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我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比如开展了解我国参与奥运会的历史,了解我国的首位奥运会冠军,了解我国申办奥运会的历程, 了解近年来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表现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在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热爱伟大祖国。
二、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告诉我们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由于各种各种的因素,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甚至是磨难。这对人的一生会有什么影响呢? 这就看我们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挫折和磨难的,是被困难和挫折吓到,从此一蹶不振,还是鼓起勇气,奋起抗争?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耐挫折能力。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不断增强自己的耐挫折能力,做到愈挫愈勇,不被困难和挫折吓到。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
在教学中,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这位学生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就是体育素质跟不上,就拿引体向上来说,别的学生做十几个不费吹灰之力,而他做一个都非常费力。期末考试时,这算做一项可查项目,按规定,必须做十二个才能及格。这个学生有点苦恼,目前的水平,只能不及格。怎么办? 我开导他,不要气馁,万事都有个开头,慢慢来,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的成绩。我告诉他可以这样试一试,每天都练习一下。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求做得太多,能做几个算几个,但要坚持做下去,争取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所长进即可。于是,这个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真的按我说的去做。第一天做了一个,第二天争取做两个,结果做到了,并不急于快速成功,以一天增加一个的速度增长,到半个月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做十几个。一天中午,他来找我,让我给他测试,说他已经能及格。我跟着他到操场上进行测试,结果一口气,他就做了十几个,终于达标了,我真的为他高兴,看得出他也非常自豪。由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首先要从心理上强大起来,然后再想方法克服,不能轻言放弃。当我们战胜了挫折,积累成功的经验以后,自信心会越来越强。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离开集体而存在。每一个集体都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 集体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只有在集体中,每个人都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为集体增光添彩,集体才会变大团结、繁荣、强大。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多开展以下活动, 以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技术在精湛,离开集体的协同作战,也是很难取得胜利的。如学生非常关注世界杯的消息,在巴西世界杯最后的争夺中,最终德国队获得冠军,德国队的教练在总结胜利的原因时,把团队精神放在首位。一个优秀的球队首先是一个懂得合作的球队,懂得集体作战的球队。相对于德国队来说,其他一些强队最终落败,不能说他们缺少优秀的球员,更多的是因为团队合作发挥得不够出色。
四、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念,告诉他们是比赛就一定会有胜利和失败, 一次的胜利和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关键是要善于总结胜利和失败的原因,不断面对变化了的下一次的比赛,胜利的争取继续胜利,失败的争取扭转败局,夺取胜利。有时候胜利和失败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很大的冲击, 教师要迅速抓住学生的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 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近日,我校举办了一次有关孝道文化的讲座,让我们受到了启发。
这次讲座,主要讲的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人。其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不知父母工作的劳累。一天中午,辛苦工作的爸爸回来后,发现儿子正在看电视。儿子发现回家的爸爸后,并不是上前关心爸爸,而是骂道:“这么晚才回来,我上学都要迟到了!快去给我做饭!”骂完后,又继续看电视。爸爸赶紧进厨房为儿子做饭,一不小心切伤了自己的手指,儿子却不闻不问...........“快给我做饭去!”这是多么恶狠狠的话!故事中的孩子非但不感恩父母,而且这样对待父母,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可悲的啊?不过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孟佩杰的故事,孟佩杰照顾生病的母亲十几年却从无怨言她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却在我眼前闪着耀眼的光芒。
看了别人的故事,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现在的学生,那个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那个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当我们在享受家人的爱时,有想到感激、孝敬和回报吗?没有,真的没有。我们都认为这是应该的,这份爱就是自己应得的,但并不是这样。
我虽不是家里的“小公主”但在家里很少做家务,也很少给父母过生日,听了这次讲座,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
大年正月初九,尽管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可在临漳县第一中学五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县教育系统的主要领导、各学区校长、各学校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正在聆听全国基础教育专家于春祥的精彩报告。报告的主题是“打造乐本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县上下扎扎实实的开展“创建新课堂,强力提师能”活动,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年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打造“乐本课堂”上,是对去年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是更高的一个层次。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追求“乐本课堂”是教育的更高境界。把打“造乐本课堂”当做我们奋斗的目标。把“满堂灌”课堂转变为“有趣”的课堂再转变为“智慧”的课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一步步实现。积极思考、探索是快乐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心态是快的源泉,把良好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带到我们的课堂上,必然会收到良好效果。我到南东坊学区就听说有这样一位好教师,他退休后还坚持上课两年之久,不要任何报酬。我还听说学生很喜欢上他的课。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喜欢上课,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开心。这是不是我们的“乐本课堂”要达到的其中一个目标?还有前天晚上我在家看一场篮球赛,比赛结束了,郭艾伦所在篮球队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对方,他的发挥最为出色,记者马上对他进行采访,他说我在比赛的同时,也在享受比赛给我带来的无比快乐,在赛场上,他表现的很积极,很亢奋,在强在的内驱作用下,他的技艺表现的异常出色,水平发挥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教学技能 教学方法 思维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语文、英语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数学能力,习惯上被认为是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数学观察能力等,从来没有听说过数学也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一、培养“听”的技能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教师也要听取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
1.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讲解要同步。在听课过程中学生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一堂课45分钟,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开小差,外面一有风吹草动,鸟叫鸡鸣,都会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讲课必须生动,对学生要时不时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
2.听课过程中要领会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有时简直是对牛弹琴,学生迷惑不解。原因有多种方面,可能学生基础差,可能教师没讲清。学生要正确清楚地领会教师讲解,就必须先作预习,预习过程中,将不明确的地方做好记号,教师讲解时,就豁然开朗了。同时,必须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天天清,否则,就不能很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
3.听课要能吃准要点、重点。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呢?45分钟课堂,同学们免不了会伸头、侧目、说悄悄话、发呆。在不经意间,就将老师本课的重点、难点,忽略了过去。曾听过一个笑话: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非常生气地责备自己的学生:“不该听的,你们都听见了,不该看的,你们都看见了……”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不该听的,我们听了,自然是老师讲的,既然不该听,老师又何必讲?”此教师语塞。其实此教师想强调:重点、要点同学们一定要聚精会神地听好。同学们必须事先做好预习,弄清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听课。
二、培养“说”的能力
“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如何培养学生“说数学”呢?
1.设置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想“说”,有话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想说,有些学生想说不敢说,这就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不由自主地进入“说”的境界。教师应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维参与的高潮。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同学们有两种答案。正反两方引起了争论。争论的原因:一是受“对应”两字的影响,认为有对应的条件想当然就认为能判定三角形全等,二是受直角三角形定义的影响,误认为两直角相等是隐含条件,想当然地认为命题中的“一角”就是“一锐角”。此时我让认为不全等的一方举出反例。同学们一起动手画图探究,得出了结论。
2.通过适当的训练,让学生会“说”。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表达水平也会影响说数字效果。若学生始终不说话,老师就不能清楚学生的思维情况,教学反馈就不到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会“说”的训练。
三、“读”的能力培养
“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他也能为学生“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
教师应把握重点,指导阅读方法,使学生善于理解知识。要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得益,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很关键的,就教师而言,自己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选准突破口;就学生而言,要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上,用良好的阅读方法加以突破,以求省时、高效地理解和掌握。
四、“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感触颇深,陈老师的心理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用心来开启孩子们美好的心灵,这比严厉的惩罚所带来的结果要好的多。
回顾自己的.工作。为了管理好班级,我也用心地想各种办法,当班里某个孩子不遵守纪律了,我会先说服教育,再次违反纪律,就会严肃处理了,可总是暂时取得了效果,不久又犯。这时的我往往就会给孩子贴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标签。在教学过程中,当有的孩子落后了,我也会说“没关系”、“继续努力”、“相信自己能行”等话语,给学生以赏识以力量。但毕竟进步没那么容易,当我耐着性子鼓励了几次,发现孩子还没进步,或反而退步了,这时我们心中的“赏识”两字渐渐消失了,随之代替的是“你怎么就这么难教呢?”
听了陈老师的报告再来思考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是老师的理解。有很多问题孩子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没能深入去剖析、去理解,去了解。再加上孩子的年龄不同所呈现出的性格特点、学习需求等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我想如果我换个角度,在孩子再次犯错时,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平和地对他说:“这件事是你做的吗?我感觉不是,因为我觉得你是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孩子呀!”猜想孩子一定先是震惊,继而迷惑,转而是羞愧和感动。我们的这种心理教育就能引起他思想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面对后进生时,老师投入自己的爱心,用心去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进而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再耐心地等待,相信孩子的成功。当面对问题时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是真正的“以心为本”。
开学伊始有幸听了教育家冯恩洪的专题讲座,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以前也听了不少专家的讲座、报告,但今天的讲座却更让人回味无穷。冯恩洪教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
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知识从哪里来?直接知识:生活、社会;间接知识:书本。可惜我们现在关闭了生活通道。确实如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进入应用的知识才是力量,简单堆砌的知识不是力量。如果我们每天都思考,会发现每天都是新的。一个最好的老师应该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冯恩洪建议学校去“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打破“课程”与“时间”僵化的组合,减少“圈养”学生的时间,增加“放养”学生的时间。学校教育应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不能“一切为了学生。”冯恩洪教授又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学校里的一切如果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而不关心教师的发展,不研究教师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就是“有限度的发展”。他倡导的教育“既要给学生创造幸福,也要给教师带来幸福;既要追求明天的幸福,1
也要实现今天的幸福;既要谋求人类的幸福,也要获得个人的幸福。
冯教授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发展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说白了也就是要去发现每个同学的优点,并加以培养,我想这其实也就是要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的现在与未来,一只眼睛盯眼前,一只眼睛看未来。反思自己,身边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在哪里,很少研究、发现过,不知道学生的强势在哪里,又怎么能为学生最需要的发展提供帮助?今后我要像冯教授说的那样,真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做到“哪壶先开提哪壶”,及时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尊重和信任他们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宽容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让他们为自己的长处感到骄傲自豪,让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自信自强,脚踏实地,做真正成功的自己。
【听《学科教学要渗透法制教育》有感】推荐阅读: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11-27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总结01-09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研材料06-25
共和完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总结09-23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06-27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实施方案07-22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记住的内容10-20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0-08
坪山数学教研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05-25
乡中心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方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