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美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虚无美(精选9篇)

虚无美 篇1

1.《雪国》的虚无中感伤

《雪国》这部小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体现了川端康成的浓郁的虚无主义思想,还反映了他对美的执著追求。

《雪国》的开篇句子被很多评论列为开头语,“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该句不仅暗示了时间的转换,即由现实世界转化为虚无世界。虚无的世界,就如同桃花源一样,注定是理想的和不现实的。

岛村、驹子、叶子、行男构成了《雪国》的人物主线。他们都集中表现了虚无主义思想。岛村是一位空虚无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家境较殷实,因而能够坐吃家产、无所事事。岛村生活态度中的虚无主义思想十分明显:无所事事,颓废堕落,不切实际,充满幻想,把现实的一切都看成“徒劳无益”。因而在岛村眼里,只有沉浸在非现实的幻想中才能感到一种虚无的魅力,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生活。可以说,岛村冷漠的虚无主义思想支配了他的全部生活方式和整个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精神颓废,感情苍白,又奉行“徒劳无益”的思想,因而他无论何种努力和追求都注定要以失望而告终。这种悲剧性结局,主要表现岛村的虚无主义思想。

驹子是比较充实的一个人物。但岛村却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

情感,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她的不幸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自然形成了她复杂矛盾而畸形的性格: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妖媚。倘若将《雪国》看成一支凄凉、感伤的乐曲,那么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

然而,相对于现实的驹子,叶子则完全是虚无的象征。她宛如一座超凡脱俗的雕塑令人神往。可以说,叶子的死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起点,是一种最高的艺术,是故事的延续也是生命的延续。故而,呈现于岛村意识之中的虚无观念,只能在一个这样的世界,实现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行男是一个道具式人物,比较特殊。他的病情将叶子和驹子联系起来,通过对他不同的态度,由特殊走向统一,使她们一起来承担使虚无主义思想形象化的任务。因此,《雪国》如果少了行男这个人物,那么它的虚无主题将会淡化许多。四个人无论从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

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那种虚幻之美,那种空灵之美。作者通过四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宣扬了一种虚无思想,指出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人生毫无意义,只有死才能得到解脱。

《雪国》中,反复流露的虚无思想,不仅是岛村的看法,而且它也是作者川端康成思想的裸视。

而虚无中所带的点点感伤,则是川端康成的小说的又一个里程碑。

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述说那种感伤,而是将感伤带入到了那段凄美的爱情里面去,不管是驹子还是叶子,和岛村的所谓的“爱情”都是以虚无结尾的,都是令人感伤的。在虚无后感伤,从感伤中再体会虚无,这也是川端康成所要想表达的。

虚幻景物

关于虚幻景物,让笔者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文章对于银河的描写。银河本为实物,“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漂漂浮浮,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以某种神奇的媚惑之感”,在这一刻,依托之情更为明显,甚至已将自己全然沉浸在银河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给银河一种拟人化的渲染,让银河带上了一种妩媚之感。而这种原本是欣赏女子时产生的感觉加入到了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凸现出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依靠转而向虚无依托的一种心理。

尤其在火场当中,“黑烟冲上银河,相反地,银河倏然倾泻下来。喷射在屋顶以外的水柱,摇摇曳曳,变成了朦朦的水雾,也映着银河的亮光”,让人感觉在叶子那突然的死亡都没有挡住岛村的那份孤独,岛村就这样沉浸在对银河之中。银河这一自然景物,在作者如同书画家的笔下,除了透射出自然之美外,更加反映出主人公看似多情实则空虚孤独的内心世界。

在作者笔下,实物仿佛一块琉璃被精心打磨绽放出炫目光彩,展现出虚幻之美。琉璃如此脆弱随手一掷便会摔个粉碎,但偏偏又能在粉身碎骨的一瞬,拼尽

全力散发出毁灭之美。

虚無は現在あるものの価値や権威などをみとめず、すべてのことがただむなしい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1「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

暗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て、目のくらむような明るい真っ白の世界に飛び込んだ。映画のように、現実の世界から虚無の世界に入った。このトンネルは現実の世界と虚無の世界を分けるようだ。俗世間を離れた虚無の世界が 桃源郷のように、必ずただ理想的な物である。これもカーストである。

2「日記?日記をつけてるの?」

「徒労だね」

島村は駒子の日記をつけることを徒労と思う。

「そういう都会的なものへのあこがれも、今はもう素直なあきらめにつつまれて無心な夢のようであったから、都の落人じみた高慢な不平よりも、単純な徒労の感が強かった。彼女自らはそれを寂しがる様子もないが、島村の眼には不思議な哀れとも見えた。その思いに溺れたなら、島村自らが生きていることも徒労であるという、遠い感傷に落されて行くのであろう。」 島村は生きていることも徒労と思う。島村は親の遺産で無為な生活を送っている。舞踊の批評やフランス文学の翻訳などをしている「文筆家の端くれ」。妻子がいる。島村はつまらない知識人のモデルである。島村はすべてを徒労と思う。

島村にはなにかかえって駒子のの存在が純粋だと感じられる。駒子がいいなずけのために芸者に出たというのは純粋である。しかし、「駒子が息子のいいなずけだとして、葉子が息子の新しい恋人だとして、しかし息子はやがて死ぬのだとすれば、島村の頭にはまた徒労という言葉が浮んで来た。駒子がいいなずけの約束を守り通したことも、身を落してまで療養させたことも、すべてこれ徒労でなくなんであろう。」

3.「煙が天の河を流れるのと逆に天の河がさあっと流れ下りてきた。屋根を外れたポンプの水先が揺れて、水煙となって薄白いのも、天の河の光が映るのようだった。」

火事が起きたシーンで、葉子が落ちてきた場面で真っ先に駆け寄ったのは駒子である。普通は火事が起きた現場で人を助けるといったら男性が果敢に行うのが一般的なイメージである。しかし、主人公は駒子の後を追って救助に向かうこともない。島村にとって恋愛は徒労だと考えている。しかも、島村がやは

りなぜか死は感じなかったが、葉子の内生命が変形刷る、その移り目のような物感じた。虚無感を貫いている。

4、「娘は胸をこころもち傾けて、前に横わたった男を一心に見下ろしていた。肩に力が入っているところから、少しいかつい眼も瞬きさえしないほどの真剣さのしるしだと知れた。」

「男が目を動かすか動かさぬうちに、娘はやさしい手つきで直してやっていた。」

あの男が死ぬところである。しかし、二人は男の病気のために、感情が薄れていない。葉子は依然にあの男が好きである。この段落から見て、葉子からあの男が至れり尽くせりの介抱を受けている。葉子が男に愛情が溢れている。あの男が死ぬところでも、男の無事な目を見たら、自分が幸せになる。

5、「感想を書いとくんだね?」

「感想なんか書けませんわ。題と作者とそれから出て来る人物の名前と、その人達の関係と、それくらいのものですわ」

「そんなものを書き止めといたって、しようがないじゃなか」

「しようがありませんわ」

「徒労だね」

「そうですわ」と、女はこともなげに明るく答えて、しかしじっと島村を見つめていた。

全く徒労であると、島村はなぜかもう一度声を強めようとしたとたんに、雪の鳴るような静けさが身にしみて、それは女に惹き付けられたのであった。彼女にとってはそれが徒労であろうはずがないとは彼も知りながら、頭から徒労だと叩きつけると、なにかかえって彼女の存在が純粋に感じられるのであった。」

島村は駒子の日記をつけることは徒労だと思う。しかし、駒子が日記から自分の価値を感じられている。島村が「徒労」と言ったら、間もなく駒子の明るさと真面目な人柄を感じられる。そのとき、島村が駒子に感動される。

6、「島村はどきっとしたけれども、とっさに危険も恐怖も感じなかった。非現実的な世界の幻影のようだった。硬直していた体が空中に放り落とされて

柔軟になり、しかし、人形じみた無抵抗さ、命の通っていない自由さで、生も死も休止した姿だった。」

虚无的力量诗歌 篇2

她画三角形

却画成了歪斜的帽子或者草垛

她画正方形

却化成了衣架上晾晒的褥单或者手绢

她把这两个孤独的形状

用天真的线条连在一起

然后涂成桔黄色

我问她这画的是什么?

她说:这是我以前住过的小窝

我忽然明白了

她画的是自己心中的疆土,领地和圣歌

/

虚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缓缓展开

它微微扬起抽象的额头

妩媚而又透着妖娆

自负却又不缺少原则

对行云流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影响力

它可以是阳光和空气,也可以是纯粹的空白

或者什么都不是

/

虚无是一个例外,是一个可怕的寂灭

它扑倒在地上像个受伤的鸦雀无声

或者天马行空

偶而也像个耍赖的地老天荒

它可以同时回答肯定和否定

却又不伤害自己的理由

你把它钉在墙上

它就是无意识的钉子在没有感觉的状态下

满城风雨地狂欢

/

当这幅画被孩子涂在纸上

虚无与真实就确立了自己的标准和界限

虚无是一个无限宽泛的词语

它不会一下子给你很多力量

但它对这幅画有着自己的理解

/

它认为那个勉强算作三角形的尾巴

就是自己的出口

它已经对准了椅子,桌子,门窗,重空气

云层上轻质的蓝,流星失重的划线

以及愿意为此而涉及自己的天蝎座

和引力的洞穴

它从那里到来,又从这里回去

它把这样的路叫做折学

/

虚无很大,只要生活缺少真实

它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者

尽管这种空间的构成是无序的

但它仍然是合法的

虽然它为自己虚构了一个无法尽收眼底的.世界

但它仍然是反物质的逆行者

它那无知的恍惚和任性的若即若离

很难说服自己制造一个梦寐以求的假象

/

虚无是有情有义的

受伤的虚无陷落在房间里,没有出路

真实不允许它有具体的行动和目标

它只能试图从外孙的画里寻找希望

那个淘气,搞笑,不着边幅的正方形

对它来说就像是个童话

因为麦浪都是金黄的,而且在天边不停地翻滚着

粮食在麦秸上载歌载舞,这符合麦田的特征

它在桌子上呼应着天地水草

/

天还是天

我不知道它有多大

也不想知道

我只知道尽头在里面转不过身来

地还是地,我爬上山顶,以为它很高

其实它就是天空的一个台阶

水还是水

它在粗粝的河床上洗净了自己的铅华

等着时间原谅自己

草还是草,它身体里的日出和日落

对受伤的枯萎穷追不舍

蜻蜓却把春天的喜悦摁在草尖上的露珠里

/

虚无对我们来说

它无法避免遭受现实的歧视

幸亏它是意识之外的产物

脱离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死

深层次的包容和不在乎

使它与世俗的装神弄鬼有着截然不同

它迷离但不做作,空灵但不卖弄

它时而像是时空紊乱

时而又像是猪肉,粘豆包和返程的车票

时而是端庄的悖论,时而是假装的荒谬或者自负

时而在觥筹交错中醉醺醺地游荡

说到底,虚无就是真实的假相

是超级的天马行空,是狂妄的无求和乃大

即不可道破,又不可穷尽

过往红尘皆虚无随笔散文 篇3

终于决定把沿用了9年的网名改掉,很简单,也很单调。早已不记得初衷,些许不舍在心头泛滥。于是作文一篇以示祭奠——题记

如今之举,注定它不是我的三生,而我的三生里,注定要有它相伴。

如今的半只素笔,再也描绘不出一曲唯美,纵使直面红妆,而两心却各天涯,再也挽留不住一个朦胧清纯的流年。

也许,我只是一个淡然的男子,一直用自己的温柔触摸着这样忧伤而唯美的文字,留给你的,仅仅只是过往青匆里的一纸碎念而已。唯独只能将你那微微上翘的笑颜偷偷的凝固在我心,只为来世再与你相遇,而你,是否依然?

文字,便将你囚禁在记忆的永远。在永远的深处,自有你的嫣然。曾向往,如李白杜甫般酣畅泼墨,然,我只浅浅的在你我之间勾勒一笔,留却你我似梦非梦,似花非花;亦曾向往,与你执手至繁华落尽。然,你我如昙花般惊世一现,只在镜花水月里相思相恋。向往终归是向往,终了,现实亦已现实。

遗憾,在匆匆忙忙里开始,又在匆匆忙忙里结束。这红尘俗世里的一拨被彼此搁浅下的诙谐,在两两相望中黯淡。

多想在时光的流逝中再捧你在手心,拥住你的.细腻柔情。而已然被黯淡了的片片相思,总是在稍稍闭眼的瞬间里悄然睡去。

你朦胧的婀娜在清风里消逝,我灿烂的华年在你沉醉的流年中渐渐老去。未来得及挥霍那如梦如痴般的零零碎碎,我依然唤不回你那一片柔弱的情丝,纵使你还我以嫣然,而我,却已在这似水的愁绪里淡淡哀伤。

我无暇记住你的容颜,你无须在我的相思里来来回回,我们只要在纷繁的尘世里彼此安好,便可抛却你不再相依我不再相守的爱恋。

人生莫若不相逢,纵使相逢应不识。我们只不过在彼此的红尘里轻轻悄悄的走了一遭,在相逢的三生石畔动了心弦,怎奈绕不过情丝万种,而今,你却叹息一声,如风飘渺,挥舞长袖笑傲而去,只留我怅然若梦,声声嘘唏。而你的淡然悠远铭刻在我傻傻的痴心。从此,烟波沧海,无从寻觅,一曲悲壮的离歌由此而生。

这一生我素衣清颜携一串清泪别离殇,这一世你粉面桃花托日月流云对镜花,只愿千转百回后能再次与你相依相拥。所以,你、我若安好,便是晴天。

人生总归尘与虚无散文 篇4

从小学到高三的时光里我懒散的度过了十二年,岁月总在不经意间就会默默边缘化而最后只剩下一片虚无。就如同树叶一般,从芽到绿叶再到一片枯黄,天地间最后的生命便是从树丫上飘飘洒洒的坠落最终化为一捧泥土重新滋润着大地,那也是一种虚无的飘渺,人讲不清楚!

而即便是曾经浩荡的高志徘徊于天地之间的人,也不难忘却红尘的美好,因为人本就是群居的动物,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了这个社会独立存在!陶渊明不行,即使他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但是他最终也要吃饭,于是会有“草盛豆苗稀”的感慨!唐伯虎也不行,虽然他念着“宁愿老死花草间,不愿躬耕车马前”,但是他却一直留恋于青楼,自诩语风流!……谁都不行,我们总在这里有所羁绊,有所期待,有所需要!但是我们又是孤僻的,是伤心的,孤僻的时候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似是冬眠的青蛙,或是沉睡的蟒蛇,在这一片天地间就这么沉睡着!

不是矛盾的吗?朋友在一起畅饮,豪吃,拍肩膀,谈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心却一次次的感到孤寂,感到实在是太过于虚无,于天地之间自己就是多余!我们从一个城市穿梭到另一个城市,但是却总归是客人等到斑驳了头发回到家乡时,你也成了远去归乡的客人!对于时间的穿梭者来说你也是如此,无论是怅惘未来还是祭奠过去,都是悲伤都是痛苦,人性如此,该要怎么才能去改变呢?

就这样一天天的怅惘吧,或者就这样衰退下去,得过且过吧!在漫长的时间流水中,去感怀一种别样的痛苦,无论是飞来之风,还是平地之尘,其实总有它的道理,而我们也是如此。我们自然幻想着飞上梧桐变凤凰,也想着一步登天,但是身体却总是慵懒的,于是也如同飞来之风一样呼啸而过只留下一片心伤,又如同平地之尘一般无论怎样扑腾都终将归于大地,而那片大地就是虚无一般,吞噬着天与地,心与志!慵懒的生命有着慵懒的.过法,肮脏的灵魂有着肮脏的归宿。

人生失意也好得意也罢,随意也好认真也罢,总有活下去的使命,活下去就是一种悲怆,只是从来没有这般欣喜,没有这般的思索!其实如果给我一片虚无一片荒野也未必不好!只是我们总畏缩着畏缩着与同类的差距将要拉上了一段距离,畏缩着自己总归不能得到承认,于是我们宁愿躲避在襁褓中。

植物永远向着阳光,无论是竞相向上的群林还是低矮的灌木,向着太阳就是一种本能,但是因为我本不是一株松树,而是一棵灌木,生而决定你只能有这么高的距离。是啊!人生本就不是公平的,人生也本就不是慷慨的,但是松树秀丽也好,灌木低矮也罢,最终都要归于虚无,这是一个真正的平等世界。

而活着的人即便是遭受着煎熬,但也是一种历练,千年的巨木未必不遭受着寂寞,万年的老鳖难道就不感到孤独!只是至少他们拥有一片荒野供给者心灵去畅游,这是一篇怎样的荒野啊,独一无二,谁都不会踏入彼此!每个人总有一片属于你的荒野,譬如《国榷》至于谈迁,人生在世,总有一片属于你的荒野,否则如何去度过这一世无奈与沧桑!

荒野是广阔的,辽阔无际,让人感到一种靡靡,但是人活一世,草长一秋,这种虚无伴随着多少春花秋月。岁月高歌,激昂饮酒,或如曹公所言,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5

(一)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二)无解的审判——《虚无的十字架》读后小记

罪与罚的本质为何,是让犯错听到审判而感到内心解脱,还是让他重获自由用一生赎罪?

合上书,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审判,死刑,虚无,沉重…在脑海中翻腾着。

两个少年因为二十一年前犯下的错误,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原本简单的爱情,在背负了沉重的错误后,像一个诅咒,更像一个病毒,在二十一年后扩散到更多的家庭。二十一年间,史也努力弥补着自己的过错,希望可以改变和帮助更多;纱织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任何东西,过着卑微不堪的生活。

史也和纱织二十一年不同的发展轨迹;小夜子和道正在离婚后对于爱女死亡所做的不同行为;死者家属希望凶手能因死刑而反省自己的错,而凶手至死都认为死刑是自己的命运。充满着对立和矛盾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为自己的过错承担?

书中的辩方律师曾说“死刑很无力”.因为虽然完成“一命抵一命”的弥补形式,却不能真正让受害者家属感到欣慰,因为伤害已成事实。且有时,希望执行死刑,并不是表面上愤怒的延伸,更多的是受害者家属潜意识中希望通过夺走犯人生命这一严重的惩罚,让犯人能够反省的表达。同时,也是避免更多同样悲剧发生的方式。可是,真的可以吗?

如若犯人早已觉得生无可恋,才丧心病狂地犯罪,或是觉得走到如今的田地,是由于自己从小缺爱坎坷的经历,一切都是自己的命运。那任何的惩罚,还有意义吗?死刑,恐怕反而成为了逃避承担更多责任的解脱。死刑过后,留给受害者家属的,只是顿时失去了目标的迷茫和空虚。所以书中辩方律师才会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只是还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人能答得上来。死刑废除论因此悬而未决。

我不禁好奇,监狱里的那么多罪犯中,有多少是因为被剥夺了自由的惩罚而进行反省的?如果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那不该有那么多的前科罪犯再度入狱了。可即便知道犯人并不都能自我惩戒,还是要让他们在狱中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这,便是现状。而在生活中,并非每个错误都需要入狱或被判死刑,甚至当犯错的时候会轻易地被原谅。但人有时仍会因某个错误感到自责、愧疚、内心惶恐终日不安,这份不能自我原谅的心情,或许才是真正的审判,是最沉重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字 篇6

因犯杀人罪而被判无期徒刑的蛭川在假释期间,仅仅因为吃的问题杀害了八岁的爱美。爱美的父母中原和小夜子在蛭川被判死刑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二人的婚姻也以离婚告终。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小夜子致力于反对死刑的废除,在采访有偷窃瘾的沙织时,竟意外得知二十一年前沙织和史对自己亲生孩子所犯的罪行。史也的岳父作造为了掩盖史也的罪行,将小夜子杀死。

中原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杀人者的日子并不好过:史也挽救了怀有身孕想要自杀的花惠,将孩子当做自己的亲自儿子抚养;在儿童医院工作的他挽救了一个个幼小孩子的生命,减轻他们的痛苦。而沙织因心里内疚,一次次的逼迫自己,最终堕落,成为一个偷窃者。

故事的主题不难理解:要不要废除死刑和凶手被判死刑后遗族的心理问题。作为遗族的小夜子是坚决反对废除死刑的,“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就像在她的手记中写的“只要杀人就判处死刑——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这个凶手再也无法杀害其他人”。但是当似史也这种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前行的事发生,作者却给出了另外的结尾:孩子的尸体找不到了。这也许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日本死刑的废除与否,命题很大,但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相通的,我想从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爱美被杀案中,八岁爱美的死让人痛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知道要有惨案发生,作为专职家庭主妇的小夜子绝对会去附近超市时带上爱美。但是人生没有如果,时光也不可能倒流,就算时光可以倒流,爱美躲得过这次的危机,能躲得过下次的危机吗?作品中也说小夜子认为“带爱美一起去买菜很麻烦。反正一会儿就回来了,之前也曾经多次让爱美短时间独自留在家”。能将八岁的孩子独自放在家里一次,就是独自放在家里第二次,只要不出事,就可以独自放在家里无数次。其实,就到底就是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不到位,虽然这样说有点残忍,但是没有要为凶手开脱的意思,只是个人觉得小夜子的确要对爱美的死承担一定的责任。

前段时间倪萍主持的《等着我》中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寻找失散的儿女,细听原因,有很多是孩子自己走丢或被人拐卖。为了找到因自己一时失误而丢失的孩子,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家庭为此付出巨大的钱力和精力。新闻中经常看到几岁的孩子从几层的楼上坠下,多数也是因为要外出一小会儿,认为短时间会回来,孩子在睡觉或自己玩,没有问题,哪想会发生意外。只要父母的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估计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意外完全可以避免。所以父母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责任。

不要说告诉孩子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不要接电话;有人敲门或是按门铃都不要应门;窗帘要拉起来;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如果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一定要在原地等待等等,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心理和心智的不成熟,加上陌生的环境与人群,有几个孩子可以真正做到平时家长和老师们的要求。有人试验,一小会儿的时间就可以成功“诱拐”四十多名小朋友跟他离开。当然这不是说安全教育不重要,而是说在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能加上安全实践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史也和沙织杀子案中,我们应当反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哪些缺失。沙织懂事以前母亲就因罹患脑肿瘤去世,父亲洋介因忙于工作和沙织较为懂事,对沙织的教育日益减少。史也作为一个男孩子,青春期的迷惘好似也没有父亲给予及时疏导。因此,当洋介将“家渐渐变成只是睡觉的地方而已”时,沙织家就为二人的初尝禁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沙织怀孕后,母爱的缺失和父亲的加班次数的增多,让沙织思想上和生理上的问题无处可诉,只能默默承受;而作为学校的老师,虽然发现了沙织的怀孕,“但可能故意假装没有察觉,很可能觉得反正学生快毕业了,避免引起麻烦。况且当时的班导师又是男老师”,而“一部分人注意到了,担心万一事情曝光,会影响学校的风评”,种种原因,让沙织生下了孩子,却在生下的那一刻和史也亲手将他杀死,埋于树海。正如史也自己说的“当年做了蠢事,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但担心被骂,担心对方会和自己分手,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却用了最不明智的方法。甚至为了帮助史也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史也的岳父将小夜子杀死。

如果当年的洋介不那么热心于工作,能对沙织多一些关心,哪怕是观察也好,小夜子就不太可能会生下孩子;史也在得知消息后能及时告知双方父母,悲剧也可以避免;老师或同学能及时进行干预,而不是“漠不关心等于在背后推了一把”,即使生下孩子也不至于杀死。所以,父母们在自以为给孩子们挣得一片丰厚的物质生活时,能不能关心一下孩子们心中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学校在关心自己名誉时,能否关注一下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否关注一下情商教育。毕竟现在的社会,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社会比学校复杂,人与人的沟通就更加重要。

追随一种虚无的生命本身作文 篇7

打开书的扉页,已不知是谁用狂草写下“劲草之美”,也不知何时曾认真读过。细想来,年少不经事的心看着那苍白的字眼,只觉一丝枯燥。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以至于我平淡的读完此书,再无勇气打开。现如今,若不是某些偶然和必然,它早已成为尘封已久的秘密了。打开书,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想必这就是经典。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下,看到的是不一样作者,听到的是灵魂深处潜藏已久的心。我不知道,下次启程是何时,只是如今,我准备延续这份丢失已久的冷静。

很多人和我一样,认识鲁迅却不了解鲁迅,欣赏鲁迅却不认同鲁迅。诚然,一个时代的背离,下一代的新生,使我们再无法真切的了解他。而我只是想,再多了解他一点,哪怕我所谓的了解只是浮烟。

他说:“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是一种荷戟独彷徨的毅然,哪怕再苦闷,再无助也仍然选择欢笑。在那“彷徨于无地”之中,也曾有多少决然,那种与生俱来的坚强,让我看到哪怕是哭也不虚无的他。强颜欢笑,独自远行,终是选择了黑暗。确乎如是,黑暗给予的是不同于光明的力量。一杯酒祭奠,又将启程。

也许现时的率真不允许我们伪装坚强,不由,鲁迅文字中的假装,引起我们的不屑。可又曾想过,骄傲独立如他,又怎会用懦弱掩饰自己,只是我们不懂,我们永远承载不了他背后的重压。

那声“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往。”道出了心事,是谁追随者谁,又是谁独自承受,以至于锋芒尽显真情思。又是谁像谁在告别,告别你,灵魂深处孤独的人儿。那一刻,才是真正承担毁灭与虚无。

不过我想,所谓的虚无,也不过是似有却实无的假象,黑暗的代名词而已。“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这是难懂的话。姑且让我认为是一种回应,一种拒绝现有和将有,而毅然选择黑暗和虚无的过程吧!只是面对这世界,那些拒绝变得如此微弱。若不是一颗坚强的心坚守着,谁能设想结局如何。他是一个成功者,发出无从逃避的生命的声音。

最终还是,“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自己。”还是一个人远行,这份选择需要多少的勇气。独自承担,是失去了所有,却也收获了全部。这生命中,所谓的“有”“无”,也不过是一瞬的遐想,或许只是当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本我的最高点吧!我并不想真切地感受当一个人选择独行时的心情,许是落寞的,但只相信,有一种骄傲,那是在将要放弃时唯一的动力。

我读《影的告别》,竟再读不出影的虚无,许是鲁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让我不知觉忘记事物表象。诉诸笔端的,已是那个充满灵魂的影。更觉得,鲁迅只是借这份虚无揭露事实罢了。这不仅仅是影的告别。有那么一些人,毅然选择离开这个肮脏的年代,用自己所及的去拒绝浑浊,那种奋斗,有人放开了富贵,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只有鲁迅,以笔作战。而这一战,打得太久太久,以至于今,再无法忘记。

说他救赎了世界。不然,世界也救赎了他。

鲁迅自己也说:“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鲁迅便是这般爱夜的人。黑暗中的身影,高傲如笔杆挺立着,即使肉体倒下了,脊梁也不会倒。他很成功,毅立在黑暗之上,掀开了一丝光明。当这份光袭下时,一切黑暗安息了。那个爱夜的人,终是光明的使者,而这份光明,便是黑暗的救赎。顾城“说黑暗给了我黑暗的眼睛,而我用他看到了光明”,也许便是这等意味吧!

写到这而,我不敢说我很了解。我想,他是一个大家,一个大家的魅力,在于他给我灵魂深处的震撼。

不仅是《影的告别》,整本《野草》,渗透出的思想境界,许是我一生都无法追逐的。本不需追逐,只是因为鲁迅,我开始思考有些人生,开始明白某些价值。说不上膜拜吧!

虚无美 篇8

在艰难的人世奔波,停留,渐渐地,我们都需要一间定点的理发店,将自己恢复到最初的模样。可是,今时不是彼日,今天的我也不是年少的我,不是盯着潮湿的房梁睡在摇床里的我。每个人的时间流逝,都如同剪落的头发,一绺一绺离开了身体,只是频率不同。因此我想,减少理发的频次,会让日子过得慢一点。这或许是女人愿意留长发的原因,也或许是艺术家愿意披头散发的缘故。

那么在我家小区院子后门口站立的吐烟圈的弱智男人——他不吵也不闹,应该有家的——他的头发何以始终保持原貌?我观察到,他从不理发,没有理过头发的痕迹,仿佛被魔法冻住了,他的头发微微杂乱却丝毫没有恣意生长。从我搬进这个小区时起,这个弱智男人就站在后门口的大青石旁。大青石和这个男人,几乎连成一体,互相映证。他始终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瘦削,保持起码的体面,眼神稍稍有些内视,笔直站立着抽烟、吐烟圈。他并不是完全没有表情,只是细微得令人难以察觉。当他偶尔吐出一个浑圆的淡蓝色旋涡,他的表情就略微放大,显露出饶有兴致的科学家的神态。旋涡消散以后,他受到了鼓励,急急地吸完剩下的烟卷,双手插在口袋里,向理发店的小路上走去。他昂着头,仿佛追随那虚幻的旋涡,在小巷的水泥路上踢踏着旧皮鞋,擦擦地走着。他始终没有发出声音,我却能听到他“吽吽”的欢送声。他的那颗愚钝的心跟着虚无的旋涡中心点,向小巷的狭窄天际飘去。

虚无美 篇9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或者其实还有别的企业管理办法?

现行的所谓现代企业管理,基本是美国式的管理,我们的所有MBA教程都是照抄美国商学院的那套东西。

美国式的管理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所谓的量化,用数据说话。

这点我们的企业管理人员学习得很好。

只是,无论是六西格玛还是所谓的博弈管理理论,针对的都是具体的项目管理,而不是虚无的企业文化管理——请原谅我使用虚无这个词语。因为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本来就是虚无的,要是没有文字、言语等载体,文化就和古玛雅人一样,会消逝得无影无踪。

但我们的企业管理人员,在建设所谓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多数都习惯了使用西方——确切的说是美国式的。量化管理。胡子曾经遇到过一个行政管理的朋友,对胡子说,自己每次在周会上,都会向老板汇报,本部门为了建设企业文化,做了一二三等等几件事情,比如建立了所谓的企业员工档案、健全了员工岗位职责书、组织了员工去野游等等。

可一周又一周,这位行政工作朋友,虽然用大量的数据向老板证明她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做了多少工作,老板也很满意,但实际情况是:企业销售人员的业绩并没有因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而得到提升,生产人员也并没因为企业文化的丰富而降低产品残次品出现频率。一切都在原来的轨道上走。

而她的老板也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殚精竭虑,自己掏钱请代理商去听一个所谓的企业黄埔军校的顾问公司的课程,而且买了大量的书籍和光盘回来,在企业内部要求所有员工在下班之后,每天抽一个多小时一起学习。每次看完之后,这么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板都会慷慨激昂上台演讲,希望所有的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说企业提倡的是家文化,企业内部的员工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帮助、彼此爱护。

看看,这是一位多么好的老板,所宣扬的企业文化又是多么的好。

不过那位做行政的朋友却常常向胡子吐苦水,因为下班已经是快6点了,再学习一个小时,老板再演讲半个小时,每天下班就到了快8点了,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快饿疯了。所以在经历过几次之后,所有的人都产生的抵抗情绪。重要的是,每次老板都说要营造家的文化,但家里的收入,作为家里的员工却往往无法分享,因为老板会说亏了,没赚到钱,而财务的数据却是赚了钱。

好了,案例到此。我们或者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什么?

一个企业的建设,我们会说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人才、比如资金、比如技术等等。但其实企业的建设就之需要一点: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以及彼此相近的价值观念。要是没有这一点,这种企业注定崩盘。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有为也就仅仅在此:必须寻找与创业者、管理者、企业核心成员价值取向相近的人员进入企业。只有当更多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企业才能不断的壮大。

同样,企业文化建设无为的东西,就是那些被我们这起企业管理人员、老板等一直挂在嘴边的什么奉献、追求等无聊的话语。因为只要是人,他就会去判断,要是你说的和你做的有不一致,那么你就会失去他人对你的信任,而我们都知道,要是一个企业内部缺少彼此的信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古人有句话,叫做:“身教胜过言传”。所以我们对于那些一再被人在嘴上宣扬的东西,其实都是不信任的,我们更信任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东西。

【虚无美】推荐阅读: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07-08

上一篇: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论文下一篇:银行理财经理述职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