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通用7篇)
1.信贷的基本特征:信贷是价值的单方面运动;是需要偿还的价值运动;是有偿的价值运动。2.信用是信贷活动的基础。3.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
一、宏观方面:各项存款;金融债券;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
二、微观方面:各项存款;从债券市场获取资金;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存款和同业拆借;其他资金来源;银行资本金。银行信贷资金的运用:
一、宏观方面:各项贷款;有价证券和投资;金银、外汇占款;财政借款;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二微观方面:各项贷款;证券投资;在中央银行账户存款;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出;其他资金运用。4.信贷资金的特点:1信贷资金是一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2是一种具有价格的资金3是一种有期限约定的资金4是一种具有特殊运动形式的资金。5.制约信贷资金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银行的资本是否充足,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等是否健全,银行应对风险损失的能力如何。6.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是市场经济中所有交易活动的中介,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所在。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各种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往来行为,信用是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金融业务是从借贷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借贷双方以信用为前提,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制度也被称为信用制度,银行是重要的金融机构也是重要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制度以及体系的建立对银行的业务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如何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1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2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制体系3推进“社会信用网络工程”的建设,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网络体系4加强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自律,接比例管理办提高金融服务经法,以适应银行济的能力,切实商业化改革和宏有效防范金融机观调控间接化的构及其从业人员要求,增强商业的道德风险,严银行的自我约束格依法规范、稳能力。健经营,真正维1.银行存款的构护存款人和其他成要素:利率;客户的合法权期限;支取方式;益,努力促进国附加服务。民经济持续发展2.银行存款的分5强化信用机构类:
一、按存款的市场动作,逐人经济性质不同步实现信用制度分为:企业存款、的市场化动作6财政存款、机关强化信用意识和团体存款、储蓄信用道德,将其存款、农业存款作为市场经济伦和同业存款。
二、理建设的重要内按存款期限不容。同:活期存款、7.信贷管理的职定期存款和定活能:1筹集和运两便存款。
三、用信贷资金2调按存款币种不节社会经济活动同:本币存款和3反映和监督经外币存款。济活动。作用:3.财政存款:指1促进社会经济国家及地方财政的发展和进步2收入与支出的金调节货币流通,额形成的存款。促进社会经济的外币存款:指稳步发展3促进银行吸收的以外银行改善信贷业国货币为单位的务经营活动,控存款。甲种外币制银行风险并增存款是银行专为加收益。
吸收单位、机构8.比例管理:是和团体的外汇资指规定金融机构金而开办的存的资产与负债之款。乙种外币存间必须保持一定款:是银行专为的比例,以保证吸收个人外汇资信贷资金安生性金而开办的存和流动性。与以款。丙种外币存往的信贷资金直款:是银行专为接管理办法最主吸收境内居民持要的区别:改变有的外币而开办了以前对信贷资的存款。
金直接规模管理4银行的经营目的办法,采取间标:安全性、流
动性和盈利性。5对银行存款规模进行适度控制和原因:1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存款规模的适度控制;2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分析存款规模的适度控制;3从存款成本角度分析。6.从客观上评判银行存款规模的适宜度常用的三个指标:一是存款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二是企业存款总量与企业销售额或流动资产占用额的比例;三是居民存款总量与居民收入总额的比例。7.我国存款结构的变化:存款结构日趋多样化;储蓄存款增速最快,增幅最大;企业存款波动大;存款的期限结构由以“短”为主转变为以“长”为主;存款市场持有的份额不均衡。8.商业银行存款管理的四方面内容:财政性存款管理;特种存款管理;准备金存款管理;备付金存款管理。9.企业存款的基本特征:1企业存款是各类存款运动的核心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企业存款波动性大4与银行贷款的关联性强5企业存款成本低,效益好。10.基本存款账户:是指存款人因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需要开立的银行账户。
11.我国储藏存款的基本类型及相应的起存额:一活期储蓄存款;1元起存,二定期储蓄存款①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50元起存②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5元起存③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存款,5000元起存④整存零取定期储蓄存款,1000元起存;三定活两便储蓄存款;四外汇储蓄存款。
12.银行存款成本的构成:1利息成本2营业成本3资金成本4可用资金成本5相关成本6边际存款成本。13.营业成本:也称其他成本或服务成本,是指除利息外的其他所有开友,包括宣传广告费、柜台和外勤人员工资、设备和房屋的折旧费计提、办公费用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其他费
用。1.取得银行短期介入资金的途径:同业拆借、回购、向中央银行借款、转贴现与转抵押、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等。2.同业拆借的期限:一般较短,多在7日之内,最短可以为一天或一夜。3.同业拆借的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同业拆进;二是同业拆出。同业拆借的基本特点:①同业性和批发性②短期性与主动性③市场化和高效率④交易的无担保性⑤不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4.同业拆借的方式:
一、根据拆借双方是否直接接触划分,分为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
二、根据拆借的市场组织形式划分,分为有形拆借市场和无形拆借市场;
三、根据期限长短分,有隔夜拆借和定期拆借;
四、根据同业拆借的支付方式分,有本票和支票。
5.今日货币:以支票形式支付,是指拆出行开出支票,并以此向拆入行拆入资金,拆入行在接到拆出行开出的支票后,将支付凭证交换给拆入行,以抵补当日所缺头寸,故也称今日货币。明日货币:以支票形式支付,是指拆出行开出支票并交拆入行,如果拆入行当天不能收到支票,则要到次日才能交换并抵补所缺头寸,故也称明日货币。6. 7.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组织与交易状况是:①组织形式②运行方式③交易品种与利率④成员构成⑤清算办法⑥交易类型。
8.回购协议:是交易双方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回购协议的基本特点:①期限长短不一②交易对象多为政府债券③由于其用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债券作担保来进行融资,因此回购协议的风险小,其利率一般也稍低于主要利用信息进行交易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④回购协议可以由协议双方直接成交,也可以通过经纪人或固定的交易场所间接成交⑤回购协议的交易的条件③贷款人金额一般较大。应当审议借款人9.银行向中央银的借款申请并及行借款的主要形时给予答复④应式:再贴现和再当对借款人的财贷款。
务、生产、经营10.近年来,我情况保密,但依国对再贷款管理法查询者除外。一直实行的原2.贷款三原则:则:合理供给、效益性、安全性、确定期限、有借流动性。有还、周转使用。3.贷款效益性原11.各国商业银则:广义的贷款行通过欧洲货币效益包括贷款的市场筹集资金的社会效益、借款原因:①不受任人的效益、贷款何国家的政府管银行的自身效益制和纳税限制,三个层次,这里借款条件灵活,说的主要是指贷借款不限制用途款银行的自身效②由于不受法定益。存款准备金和存4.坚持安全性原款利率最高额的则的意义:①贯限制③资金调度彻贷款安全性原灵活,手续简便则,有利于银行④借款利率大多减少资产损失,由交易双方依据增强预期收益的伦敦同业拆借利可靠性②贯彻贷率具体商定。款安全性原则,12.银行筹集中有利于银行在公长期非存款资金众中树立良好的主要是以发行中社会形象。
长期金融债券方5.流动性原则:式。银行的流动性包13.资本性债券:括负债流动性和是银行为补充资资产流动性。负金不足而发行的债流动性是指银金融债券。行以合理的成本14.金融债券的随时举借新债,发行价格:包含以满足资金需求出售价格;利率。的能力。资产流1.贷款人的义动性是指银行资务:①应当公布产在无损状态下所经营的贷款种迅速转换为现金类、期限和利率,的能力。并向借款人提供6.我国商业银行咨询②应当公开采用的贷款方贷款审查的资信式:①信用贷款内容主发放贷款②担保贷款③票
据贴现是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7.贷款展期:是指借款人因故未能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偿还贷款,而向贷款人要求继续使用贷款,贷款人同意延期偿还贷款。8.不定期贷款:是指银行授信时不能确定或无明确偿还期限的放款,属于短期临时性贷款,主要有通知贷款和透支。
9.银行贷款“三查”制度:贷款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1.1996年3月30日颁布《贷款证管理办法》,我国正式实行贷款证制度。
2.贷款卡:是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的,发给注册地借款人的磁条卡,是借款人凭以向各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资格证明,贷款卡编码惟一,全国通用。3.贷款卡编码的三种状态:有效、暂停、注销。4.贷款部分授权:也称有限授权或差别授权,是指授权主体对授权对象授予的权力范围小于授权主体自身的权力范围。在部分授权情况下,授权对象的权限一般也小于授权主体的权限。5.贷款授权的三个层次:贷款授权、贷款的转授权以及贷款的再转授权。6.制定贷款授权方案应主要考虑的内容:①确定贷款受权人名单②贷款批准权限种类的设置③贷款批准权限水平的确定④贷款受权分行管理等级的确定⑤对贷款授权有效期的规定。
7.统一授信:是指银行作为一个整体,集中统一地识别、管理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统一地向客户提供具体授信支持,并集中管理、控制具体授信业务风险。8.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是指贷款实行分级经营管理,各级行长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负全部责任。
9.审贷分离:是信贷运行机制的核心,它是指授信业务的审批主体与发放主体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制度。10.建立贷款第一责任制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各级信贷人员的责任感,有利于促使各级信贷员坚持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好信贷工作,从而有力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②有利于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水平。贷款第一责任人制与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的关系:贷款第一责任人制是指对某笔贷款业务失误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认定,而贷款管理中的行长负责制是指行长应对本行的整体信贷工作负总责,对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而言,第一责任人制和行长负责制缺一不可,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不能只强调其
一、不能因为坚持行长负责制就不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也不能只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而免除行长行长的责任,同时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后者是前者的促进和根本保证。1.银行贷款信用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内容:一是借款人信用的评价;二是企业的财务分析;三是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分析。方法: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占有并运用相关信息资料,将规范的程序方法和银行信贷人员的经验判断结合起来,最终提出贷款决策的建议。
2.6C原则的含义:即贷款信用分析内容的六个方面。内容:即借款人的品格、资本、能力、担保品、经营状况、事业发展连续性。
3.比率分析法:指银行根据企业某一时点会计报表上的相关数据,用相对数揭示它们的相互关系,据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方法。4.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5.反映借款人盈利能力的主要比率:销售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统称为盈利比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净额)*100%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净额-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团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按照约定履行债销售收入净额)务或者承担责任*100%营业利的行为。
润=销售利润-管抵押:指债务人理费用-财务费或者第三人不转用税前利润率移对财产的占=(利润总额/销有,将该财产作售收入净额)为债权的担保。*100%利润总质押:指出质人额=营业利润+投将作为质物的财资净收益+营业产交给质权人并外收入-营业外由其占有,以作支出净利润率为债务清偿的担=(净利润/销售保。
收入净额)2.担保方式:有*100%成本费一般保证和连带用利润率=(利润责任保证。总额/成本费用3.保证人的资总额)*100%格:①对保证人成本费用总额=条件的要求②对销售成本+销售保证单位信用等费用+管理费用+级的限制。财务费用。4.保证人承担保6.企业信用评级证责任期间:为的程序:①受理借款合同履行期评估②调查分析届满贷款本息未③评定信用等级受清偿之时起2④公布评估结年。
果。一般保证的7.企业信用等级保证人与债权人的划分:分为10未约定保证期间个档次,即AAA的,保证期间为:级,AA级,A级、主债务履行期届BBB级、BB级、满之日起6个B级、CCC级、月。
CC级、C级、D5.抵押物的范级。围:可以抵押和8.信用评级指标不得抵押的财的三个层次:基产。本指标、修正指6.银行选择抵押标、评议指标。物一般应遵循的1.贷款担保通常原则:①合法设采用:保证、抵定抵押权原则②押、质押三种方减少风险原则③式。
抵押物优选原则保证:指保证人④易于拍卖原则和债权人约定,⑤易于保管原当债务人不履行则。
债务时,保证人7.抵押率=(贷
款本息交易额/抵押物价值)*100%抵押贷款额=抵押物现值*抵押率。8.抵押物的转让:在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银行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银行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9.抵押与质押的区别:①对象不同②是否转移占有③权利人是否获得抵押物或质物的收益。10.我国担保法规定,下列权利可以质押:①汇票、支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②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③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④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
1.短期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借款人短期资金的需求。2.短期贷款的基本特点:期限短,流动性强;周转快,比较灵活;需要量大,收回比较容易。3.我国目前短期贷款的主要类型:有3个月、6个月、9个月以及1年等类型。4.短期贷款按用途划分:包括周转贷款、临时贷款、透支贷款、结算贷款。5.临时贷款的期限:一般控制在3个月以内,最长不得超过半年。6.我国银行发放贷款结算的条件:①只有使用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形成发出商品在途资金的占用,才能发放结算贷款②企业申请办理结算贷款,必须向银行提交有关运输部门的货运单或购货单位的提货单,证明企业确已按合同发货③企业按合同发货后,必须在三日内向开户银行办理托收,才能办理托收承付结算贷款。7.银行在接受债权作为抵押(担保)品时,可以对政府债券按市价的90%-95%放款地。8.短期贷款审查的主要内容:①确定是否贷款②确定贷款数量③确定贷款期限④确定贷款利率。
9.短期贷款检查的方法:①跟踪检查,对大额贷款可以采取跟踪检查②定期检查③不定期检查,即专题检查。10.票据:是一种具有一定流通性的债务凭证,它以书面形式载明债务人有权按规定期限向债权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义务。11.申请办理票据承兑的企业,信用评定等级在A级以上。12.票据贴现的特点:是一种风险性较小,安生性较高,流动性较强,资金融通较方便的贷款业务。与商业银行一般贷款的不同点:①受信对象不同②信用关系上涉及的当事人不同③资金的流动性不同④融资期限不同⑤计收利息的时间和标准不同。1.中长期贷款的种类:①技术改造贷款②基本建设贷款③项目融资④科技开发贷款⑤房地产开发贷款。2.基本建设贷款与技术改造贷款的区别:一,从贷款数额看,一般而言,技术改造贷款一次性投入的数额比基本建设贷款的数额小。
二、从贷款期限看,由于技术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工程工期一般都要短于基本建设工程工期;
三、从贷款用途看,基本建设贷款用于铺新摊子、建新厂的“外延”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贷款则用于以挖掘潜力、改进技术为主“内涵”扩大再生产。3.借款单位向银行申请基本贷款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一是贷款项目必须已纳入基本建设计划;二是要有经过批准的项目计划任务书;三是要有初步的设计文件。
4.项目融资:是为某特定的工程项目发放的以项目本身预期的现金流量和经济收益为主要放款依据并以项目资产和项目相关参与人的合同义务等为还款保证的一种中长期信贷。5.无追索权项目融资下“贷款人只能依靠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来源”。6.项目融资的特征:项目导向原则;有限追索权原则;风险分担原则;表外融资度的销售利润额原则;融资成本和折旧额收回该较高。项目投资所需的7.科技开发贷款时间。投资回收特有的风险:技期=建设期+(固术风险。定资产投资总额8.中长期贷款到/正常销售期1个月之前,利润+折旧)贷款行应当向借1.消费贷款的特款单位发送还本点:消费贷款的付息通知单。对象;消费贷款9.项目评估与可的期限长;消费行性研究的联系贷款的金额小;与区别?联系:消费贷款的管理出发点相同,都成本高;消费贷是解决对项目的款具有一定的政认识问题;可行策性;消费贷款性研究是项目评的风险更具有潜估的前提和依伏性。据。区别:一是2.根据贷款偿还发生的时间不方式不同,消费同;二是研究范贷款分为:分期围与侧重点不偿还贷款;一次同;三是进行项性偿还贷款;循目评估和可行性环贷款。
研究的目的不3.循环贷款:是同。
指一次申请、多10.项目的生产次使用的贷款,工艺技术评估应即在一定期限内遵循的原则:先消费者可以在贷进适用;经济合款银行批准的信理;安全可靠。用额度内多次使11.贷款项目评用贷款,并在规估的核心工作定的期限内分多是:财务评估。次偿还贷款。12.项目财务盈4.信用卡贷款是利能力的静态分一种典型的循环析评估指标:有贷款;直接贷款投资利润率、投是分期偿还贷款资回收期、投资的一种形式。利税率、资本金5.个人住房贷款利润率。动态分的分类:按资金析评估指标有:来源划分:分为净现值、净现值自营性个人住房率和内部收益贷款、委托性个率。人住房贷款和个13.投资回收期:人住房组合贷是指项目建成投款;按住房交易产后,按正常年形态分:有首次
交易住房贷款和再次交易住房贷款;按贷款用途分:分为个人购房贷款、个人建房贷款和个人组合贷款。6.消费贷款操作程序的步骤:申请—审批—发放—贷后管理。7.消费贷款发放的具体程序: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采取抵(质)押担保方式的,要签订抵押合同,并按规定办理有关公证、抵押登记及保险手续;借款人办理财产保险,可采用一次性或分次投保两种方式,贷款未清偿前不得中断或撤销保险。8.等额本息还款法的特点:每月偿还贷款本息金额是一个固定数,但偿还的本金是逐月递增的,偿还的利息则是逐月递减的。9.在利率相同的条件下,等比累进还款法与等额累进还款法相比,借款人借用银行贷款的时间要更长,因此选择等比累进还款法要支付更多的利息。10.经验判断法:是指银行信贷人员根据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直觉对借款人贷款偿还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信用评分法:指由银行先建立一个统计上可靠的信用评分体系,然后信贷人员通过这一体系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分。两者之间的比较:经验判断法具有主观性,效率也低,但对借款人的特殊环境和潜在能力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作出的判断也比较符合实际;与经验判断法相比,信用评分法则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它使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分析与评估有了一套比较明确的标准;信贷人员在借款人提交借款申请后即可开始运用信用评分法进行评估;信用评分法本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保证了所有借款人按统一的标准评估。1外汇贷款:是银行以吸收的外汇资金为来源,以外币为计算单位而发放的贷款。2.外汇贷款的对象:主要是有进口需求并且有外汇来源的借款
人。条件:贷款项目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国风配套设施要落实;使用贷款项目的经济效益必须良好;还款确有保证。3.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外汇贷款必须具备条件有:企业取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给的营业执照,并在贷款银行开立账户;按期如数缴纳企业注册资本,并经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企业董事会作出借款决议,并出具借款授权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已由计划部门批准;企业有偿还贷款的能力,并提供可靠的还本付息保证。4.我国浮动利率的三个档次: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浮动。5.出口信贷:是一个国家为促进和扩大本国产品出口,运用信贷手段支持和增加本国产品出口而发放的一种贷款。6.出口买方信贷项下的费用包括:承担费;管理费;出口信用保险费率。7.银团贷款的特点:筹资金额大,贷款期限长;贷款的用途不受限制;管理方便;可减轻银行的资金压力和分散贷款风险。
1.贷款风险:是指在银行的信贷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贷款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2.贷款风险的基本特征:贷款风险的客观性;贷款风险的不确定性;贷款风险的相关性;贷款风险的可控性。3.我国银行贷款风险的表现形式:贷款的周转速度慢;贷款的质量差,不良贷款率偏高;贷款的盈利性差。4.银行贷款最直接、最大的风险源是:企业的经营风险。5.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内容:贷款风险管理。6.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防范为主、化解为辅的原则;坚持开拓业务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7.从贷款过程和管理环节来看,银行贷款风险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有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形态。8.变换系数越价策略;低价策高,表明贷款对略;竞争定价策象对贷款风险的略;差别定价策影响程度越大;略;产品组合定基础系数越高,价策略;价值定表明贷款方式对价策略;关系定贷款风险的影响价策略;战略定程度越大;过渡价策略;成本定系数越高,对贷价策略。款风险的影响程6.客户经理的基度越大。本职能:市场调9.有效防范贷款研;开发客户;风险的方法:回内部协调;风险避风险;分散风防范。开发客户险;转移风险。是客户经理最基10.银行贷款的本的职能。
贷后管理是指对信贷客户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管理。贷后管理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中明确强调,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处理是银行授信业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规范。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强化贷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受到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影响,贷后管理一直没有得到银行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成为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仅存在诸多问题,也影响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商银行来说,由于农商银行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改制而来,在贷后管理方面一直比较粗放,不仅管理措施不到位、不完善,管理机制不灵活,而且信贷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高,一般都是贷款恶化到一定程度,才会进行贷后管理,导致难以对不良贷款数额和不良贷款率进行有效控制。
二、贷后管理对于农商银行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信贷流程来说,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贷后管理,才能有效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也才能够有效确保银行贷款安全,提高信贷风险防控。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滞缓,而我国经济增速也放缓,经济结构开始面临调整,“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再加上货币政策从紧、利率市场化加速、动性风险上升、风险控制压力增大,导致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风险加大。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而贷后管理就是通过对信贷客户所属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客户自身经营状况、商业信用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客户经营管理中是否存在影响偿还贷款的问题或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以确保贷款安全。
第二,新形势下,农商银行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重视贷后管理,提高信贷风险防控能力。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出于提高经营效益的考虑,都比较注重信贷数量和结果,对于信贷过程和质量则关注不多。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摒弃“重贷轻管”的意识,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制度与机制建设,来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以及使用效益,从而增强银行经济实力及市场核心竞争力。另外,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还不足以成为转移资产风险的主要手段,农商银行目前只有加强贷后管理,创新和引进贷后管理策略,才能有效控制授信敞口风险,避免资产质量出现严重问题,提高授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第三,贷后管理也是促进农商银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农商银行客户服务水平与质量。加强贷后管理,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资产质量,还可以实现信贷资产增值、促进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客户能力。在以客户为本位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化的、人性化的贷后管理服务,可以将信贷风险控制在农商银行可控范围内,增进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密切二者之间的感情,在提高银行服务成效的同时,也能培养起优质的客户。
三、当前农商银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商银行对于贷后管理与服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往往将贷后管理片面地理解和执行为对借款人的检查监督。对贷前所作的承诺践行不够,不及时掌握、研究和解决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第二,贷款扩张冲动和“重贷轻管”思想,导致贷后管理理念不清。经办行在办理完信贷业务并发放贷款后,就失去了资金控制权,银企信息不对等,监管难度大,责、权、利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贷后管理往往就变成“事后管理”。如果出现信贷风险,银行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第三,贷后管理要点把握不准,贷后检查仅限于一般形式,贷后定期检查的内容格式化,检查结论定性化、简单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贷后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于财务、税收、法律等知识了解不多,专业素质不强,不具备较强的分析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等能力,同时,还存在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相比,贷后管理可以说是时间跨度最长、变化最多、风险防控最难的一个环节,但在待遇上,却不如市场拓展人员,极大地影响了贷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农商银行强化贷后管理的策略
1. 转变贷后管理理念。
首先,农商银行应当从根本上转变“重贷轻管”思想,在业务实践中加强对贷后管理的重视,并将其融汇到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来。其次,以制度形式为贷后管理提供保障,建立完善、科学的贷后管理制度和督察制度,加强对信贷业务部门操作流程监管,定期督察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来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2. 构建完善的征信标准及法规机制。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征信法规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也正在逐步健全,农商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征信信息的有效利用,使之能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防范信贷风险。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科技在各行业日益渗透,并成为重要的发展动力源。征信建设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为信息共享、征信产品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另外,国家还要加快征信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个人征信信息保护规定》等,使征信建设有法可依。
3. 构建农业保险体系及农产品期货市场。
构建农业保险体系及农产品期货市场,能有效降低农业产业所面临的内外风险,增强农户及农村市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农业信贷违约风险。首先通过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来建构起完善的自然风险缓释机制。依据2014年6月保监会统计数据,在2014年第一季度,2500多家中介机构中,有近20家在从事农业有关的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与农商银行的新合作,将有利于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而建立农业期货市场,也能帮助农民解决因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加强贷后管理的监督与服务。
农商银行在贷后管理中,应根据客户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地进行处理。正常贷款管理的重点是防范信贷风险,而不良贷款的管理重点是化解信贷风险。应坚持以客户为本,因人而异、因企制宜地进行监督与服务。尤其是对不良贷款,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化解信贷风险的有效方案。农商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个体商户及农民,在提供贷款服务后,信贷人员应继续为客户提供多元、个性的贷后服务,以促进贷后管理的有效进行。信贷人员可以凭借联系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为客户提供行业信息、合作机会等多样化服务。
5. 提高贷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一是加强信贷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职业素质;二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其服务意识,消除其“官本位”的作风;三是国家应建立信贷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资格认证来促进信贷人员主动发展进步;四是信贷人员自身要自觉地进行业务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
摘要:贷后管理是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常态下,农商银行应充分认识贷后管理在信贷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策略,强化贷后管理,促进农商银行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贷后管理,农商银行,信贷管理
参考文献
[1]梁敏,刘笑菲."两到位"加强中长期贷款贷后管理[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02).
[2]佘运九,严力群.融入信贷全流程的贷后管理优化[J].农银学刊,2015,(01).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虽然银行业务正逐步向中间业务和多元结构方向发展,但就当下而言,信贷业务依旧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资源庞大,有所增长,这本就加大了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同时受金融危机、信用问题、市场监管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日渐突出,故为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信贷风险,就必须尽快发现并解决其现有问题。
一、银行信贷风险内涵阐述
简而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借助科学技术和方法手段对可能引发贷款损失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处理和控制,以期改善信贷质量,降低贷款风险及其损失,进而提高银行机构的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能力[1]。
然而不合理的信贷结构、不理想的资源配置以及低质量的信贷资产等突出问题的存在和深化,为银行信贷风险的出现和上升创造了机会。而银行淡薄的风险意识、滞后的技术方法、较低的管理能力导致过度授信、贷款挪用、管理无力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进而为银行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解决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刻不容缓。
二、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信贷组织结构不合理
首先,由于我国多数银行尚未彻底分离信贷业务的前台操作和后台管理,致使风险决策往往受到行政领导以及营销指标的共同干扰,如此一来,则要求各级行长兼顾营销绩效和风险管理,但事实上重经营指标轻风险管理的现象尤为常见;然后,由于银行普遍缺乏长期而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致使部分管理层忽视信贷风险而进行盲目扩张,尤其是房地产、现代通讯等行业贷款,而单纯的数量增长,势必会埋下严重的风险隐患[2];最后是内控制度的不严密、不全面,既难以有效规范信贷人员的行为和权利,也易因混同的营销与风险管理导致无法及时有效的识别、防范、处理信贷操作风险等。
2.风险管理流程有缺陷
我国银行现行的信贷业务流程多是建立在便于管理基础上的,从而一般具有较长的政策链条、繁多的操作环节以及多层次的管理结构,那么与之配套的风险管理流程缺陷便随之而来,最终导致了僵化的授信授权模式和不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式。如信贷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尚不完善,风险分析、计量等没有渗透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贷款前、中、后三大阶段的操作流程和环节尚未得到科学梳理和有效衔接,其中重视贷前调查和资产规模,忽视贷后监控和信贷质量尤为突出,从而不利于信贷风险状况的合理测量和全面把握等。
3.风险控制手段较滞后
滞后的风险控制手段也是当代银行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如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并未根据贷款类型、客户诚信、风险类型、严重程度等区别对待客戶,而是一味的沿用单一的管理方法;应用的信贷客户评级方法粗糙而宽泛,即习惯简单的借助AAA、AA、A、BBB4个等级构成评级结构、划定评级程序等,致使难以准确计算或估算信贷客户的违约概率及其损失[3];而不当的质押物评估体系很容易因经济市场发生变动而造成估价偏高,并由此引发信贷风险和经济损失;同时因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限,致使在风险预测、识别、评估、防范、处理等方面缺乏积极性,且所用手段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其中在信贷信息系统准确操作、数据加工再利用以及功能拓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1.改进信贷组织结构
为在根本上改善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要求银行管理阶层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即在思想上转变认识,切实将信贷风险管理落实为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遵循专业化、独立性、垂直型原则,联系银行实际调整信贷组织结构,其中必须保证每个部门、岗位和权利之间相互牵制,授权批准和具体分工明确,尤其是确保审贷分离,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并基于同一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以此做到各司其职、互不越权、杜绝内耗。若银行规模较大,可专设信贷资产组合、政策等子部门,以便与风险管理部门协作配合,及时发现、评估并防范全行的潜在风险。
2.优化信贷运作流程
由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信贷运作流程为基础的,因此要想转变管理模式,应先对信贷运作流程进行优化。具体可将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关键所在视为首要任务,基于风险收益最优这一原则,注重对资本成本和风险成本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同时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分类设计和区别对待,如制定合适的风险接受标准,以及不同地区、行业、客户的交易限额等,而非一个模式的业务处理,然后结合冗余环节的适当简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而且为改善银行信贷运作水平和风险管理质量,更应将风险识别、量化和控制贯穿于信贷整个运作过程中,以此实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以及贷后检查的高效衔接,
3.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而言,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度量是关键,风险控制是手段,因此在对其进行完善时应做到: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如着力完善纪律守则、行为规则、操作手册,像空白凭证的使用与保管、贷款审查与发放等,其中资金交易、财务会计、信贷管理等岗位职责为重点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信贷制度制定、贷款发放落实、风险贷款处理相互分离的审查机制,以便将审贷分离落到实处[4]。二是从信贷前、中、后全程风险管理出发,围绕现金流这一中心制定统一的信贷分析体系和工具,引入并逐渐完善10级风险评级系统,健全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以此提高贷款定价的合理性和客户违约、业务损失概率的准确度。此外还应重点构建风险度量模型,以科学评估预期违约概率、贷款损失、赔付率等相关变量,从而判断非预期损失,发现并防范信贷风险。
4.重视内部审计审查
为进一步消除信贷风险隐患,银行机构一方面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打造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过硬、风险管理能力高的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则要重点加强内部监督、审计与审查,即分别以银行单位和前台业务经营、后台业务复核作为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和第二防线,然后通过内审部门独立性的审计职能发现操作风险、纠正不当做法、严惩舞弊行为等构成第三道防线,以此实现信贷风险的再检查和再监督;同时重点审查信贷客户的财务和非财务情况,核实其是否具备贷款资格,以及信用评级、授信额度是否合理;加强跟踪、分析贷后客户的财务变动、经营状况、重要人员调动等关键问题,确定其是否存在违约苗头、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等,以此弥补信贷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最大限度的降低信贷风险及其损失。
结束语:
总之,信贷风险管理是当代银行最重要、最常规的管理工作和永恒话题,且其管理效果直接关乎银行的资源安全、运作效率和竞争实力,故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形势,联系实际,明确问题,分析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加以积极防治,进而降低风险隐患,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当代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姝威.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新认识[J].新金融,2010(04):06-08.
[2] 何建平.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和方法探析[J].企业家天地,2011(06):35-36.
[3] 张克雯.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导刊,2010(11):17-18.
关键词:绿色信贷,信贷政策,信贷管理,国家,银行
绿色信贷是一项信贷政策, 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 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投向和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督, 促使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环保产品和设备, 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 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 提供倾斜性支持, 而对污染企业进行信贷限制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 能取得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流动的良好效果。目前, 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2007年7月, 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法规, 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 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
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是指银行业依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 严格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管和信贷管理。银行业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与环保部门通报情况, 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 对未通过环保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 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银行业在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 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 加强授信管理。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采取措施, 严格控制贷款, 防范贷款风险。
作为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关, 切实加强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同时, 还要与银行业密切配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按照职责权限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的规定, 向银行业提供环境信息。人民银行及各分支行要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
环保部门、人民银行、银监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都要加强合作与联动, 以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信贷安全, 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 加强对企业环境违反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 以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状况。
笔者长期从事银行金融工作, 在多年的信贷管理工作中, 深深感到:建立绿色信贷长效管理体系是绿色信贷政策具体化、规范化的表现。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能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及银行业实施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这样做, 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 还能增进地方党政领导对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及各金融机构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情况的了解和认知度。
怎样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呢?这是摆在每一位从事信贷管理工作同行面前一道值得钻研的深奥课题。笔者认真学习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经验, 探讨了搞好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愿与业内同行共同研讨这一课题, 力求通过认真研讨, 闯出一条创新与发展绿色信贷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一、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信贷评估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能有效地落实党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优化配置银行的信贷资源, 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引导、支持、保障和控制作用。笔者了解到, 最近河北省环保厅与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联合出台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开创了绿色信贷政策评价的先例, 这个“效果评价办法”对形成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为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笔者认为, 银行业可借鉴河北省环保厅、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的做法, 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1) 建立绿色信贷工作标准。银行业可根据各企业的建设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 将项目分成A类、B类。对A类和B类项目分别进行社会和环保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针对分类时发现的问题, 责成贷款企业制定出以减轻和监控环境社会风险为内容的环境管理方案和企业解决存在问题的行动计划。 (2) 建立绿色信贷评估标准。银行业可成立以经济研究专家和环境保护专家为成员的审查小组, 对A类项目和B类项目递交的环境评估报告进行严格审查, 并请专家小组成员根据审查情况拟定评估制度。制度一旦制定, 就要严格执行, 决不能徇私舞弊。银行业每年还要向上级领导递交绿色信贷评估过程报告和经验报告。 (3) 建立绿色信贷审核制度。银行业应责成借款企业在融资文件中承诺事项:遵守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在项目建设运作周期内遵守行动计划要求, 以及定期向贷款银行提交项目报告等。同时, 还要责成贷款企业建立公开征询意见和信息披露制度。银行业应建立投诉机制, 征求当地受影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只有这样, 才能利用金融杠杆, 促进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 支持低碳发展
众所周知, 我国“十二五”时期, 绿色环保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金融资本也成为绿色环保的助推力。银行业应顺应这一趋势, 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以低碳、环保、节能为核心的绿色信贷, 这不仅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履行社会职责, 也是改进银行业业务发展和调整结构的内在需求。目前, 我国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其中就蕴涵着巨大商机。这就需要银行业以国家宏观政策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为导向, 按照国际“巴塞尔协议”和“赤道原则”的理念, 坚持政策制定着眼绿色环保, 资源配置优先绿色环保, 产业支持倾斜绿色环保, 制度保障考虑绿色环保, 客户服务促进绿色环保, 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 支持低碳发展。
笔者认为, 首先, 银行业应在“绿色信贷”领域中加强渗透创新。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银行在支持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传统优势, 总结推广经验, 继续保持信贷资源配置向绿色环保倾斜的优势。同时, 对生物质等新兴领域进行跟踪研究, 积极拓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次, 满足个性化要求, 进行产品创新。笔者建议, 银行信贷部门应根据客户的特点与资金运作模式, 进行跟踪调查研究, 加大供应链融资、中间业务产品、并购贷款、上市融资等产品的创新, 使之成为一批绿色信贷品牌。然后, 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加强服务创新。银行领导应与信贷部门员工根据客户、产品、区域的特点, 组成金融专门团队, 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工作, 加强对低碳环保运作模式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客户全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最后, 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 加强机制创新。银行作为金融企业, 必须履行对社会全面负责的义务, 决不能见利忘义、袖手旁观。要着眼于低碳环保大局, 对低碳环保企业在信贷政策上继续大力支持, 在资金上重点做好保障, 建立一条项目申报、评估、审批、放款、管理一条龙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支持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利率引导作用, 创新金融产品多样化
笔者在从事银行绿色信贷工作中深深感到:作为金融机构, 银行业应积极发挥地方银行优势, 积极拓展新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市场, 全力支持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尤其要突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持。对以上产业要想尽一切方法确保信贷资金的优先满足。同时, 银行领导与信贷人员还要做好企业的投资顾问, 合理引导他们的贷款投向, 加强利率引导作用, 以提高他们的资金使用率, 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充分体现“择优扶优, 区别对待”的绿色信贷政策。银行信贷部门要通过实施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客户、名单式管理、专项利率优惠等政策, 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融资财务成本。通过设置市场调研系数适度调节担保风险系数, 贡献度系数及政策调节系数, 有效发挥差别利率政策的投放作用。同时, 银行领导要将工作重点放到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多样化融资的方面上来。笔者在与同行共同探讨“绿色信贷管理”工作情况时发现, 目前市场融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由于担保原因而导致融资困难, 影响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银行领导就要与信贷人员积极采取措施, 支持他们的产业发展。银行可采取担保方式多样化, 以不动产的抵押、动产抵押、动产质押、企业保证、联保等手段, 不断创新和完善贸易融资类、置业按揭类、联贷联保类、权利质押类等产品, 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银行之间还应联手合作, 积极解决有进出口贸易背景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题, 适度利用商票、敞口、代理进出口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手段来满足优质企业多方位的融资需求。在积极促进环保企业发展的同时, 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对钢铁、水泥、房地产开发贷款实行余额控制, 对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措施, 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及用信, 促使“绿色信贷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四、支持绿色工业, 促进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匮乏, 发展相对落后, 环境承载力较弱。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特别是我国城市化波及13亿人口, 比世界现有56个高速度发展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出3亿多, 这种形势对资源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 发展绿色工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把握战略机遇,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 支持绿色工业, 促进经济发展, 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银行业要支持绿色工业发展, 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因为绿色工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多数处于产业初创期, 风险较大, 所以在融资方面面临很多困难。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 支持绿色工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银行业要运用开发性金融的理念和方法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为发展绿色工业起到积极作用。 (2) 发挥优势, 联合作战。银行业应与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及地方政府等在绿色工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企业联合作战, 坚持政府入口, 开发性金融孵化, 市场出口的方法, 引导社会向绿色工业投资。 (3) 严把贷款关。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在审批企业建设项目开发时, 对因环保问题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给贷款, 并积极为绿色工业领域发展提供顾问和融资服务。
五、结束语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促进绿色工业发展,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笔者希望业内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卢霞.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探索.上海证券报, 2010, 11.4
[2].徐企颍.发展绿色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新浪财经, 2010 (6)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银行是金融业的基础性机构,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相对于一般行业而言,银行资产负债率较高,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看做经营管理的核心。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信贷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企业的主要利润源。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和基础业务,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科学管理,合理规避风险是银行占有市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一、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监管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管较为严格,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银行一旦面临风险就会得到及时的帮助,确保其业务的正常进行;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银行的风险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子银行、对外业务方面的监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次,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多采用先进的计量工具,各银行也开始积极制定内部评价体系,对不同客户的潜力进行深入分析;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实施计量管理的银行仍局限在极少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也影响了定量分析的使用。最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我国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无法适应银行审慎经营的要求;就当前经营现状而言,银行内控制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业务的发展,也落后于风险的发展;银行内部的岗位轮换制没有完全实施,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而业务部门的级别优于风险管理部门级别时,风险管理条例形同虚设,不能对各个部门的业务进行有效监督。
(二)原因分析。1、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弊端。我国银行对微观管理较为重视,但缺乏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整体控制,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和作用;风险管理层次划分不明,审批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存在脱节,对同一客户多头授信的情况时有发生;信贷管理体制在分支银行执行力度不够,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落实效果较差;风险控制组织机构及其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影响了各项制度的执行。2、风险管理意识较弱。风险管理是银行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关系密切,是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我国银行经营过程中对业务销售部门较为重视,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多数业务人员或基层负责人员在任职期间以业绩为中心,专注业务发展;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仅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有一定了解,对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缺乏足够的关注,为后续的信贷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风险管理工具落后。随着社会的不不断进步,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更多复杂新颖的产品不断涌现,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较为落后,信息技术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风险管理方法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管理,与实际的业务需求脱节严重;风险管理覆盖面不全,没有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监测。
(四)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金融业务不断变化,其面临的风险种类也不断增多,需要风险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金融业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务员销售的主要是金融服务,这就需要业务员要对经济金融业务有足够的了解。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专业的权威行业资格认证,从事风险管理的合格人员较少,风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层面的监督力度。政府对银行金融业的监督职能主要通过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实现,加强这一层面的监督力度,可为各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使各部门能有章可循。笔者建议,政府层面应加强相关制度的贯彻与实施,确保各项资金的流动去向得到全程监管,定期抽查银行业务,消除业务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
(二)银行自身方面应采取的对策。1、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是指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抵御所有业务风险;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自成体系,共同构成了整个银行的大风险管理体系;管理体系要具有独立性,对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评估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银行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集中各方力量做好风险监督工作。实施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在保障业务专业性的基础上,设置多道风险防控关卡,加强对风险的管控;加强贷前检查,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信用审查等多项措施,为银行信贷管理部门提供审批依据;加强贷款条件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提高各岗位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监管,确保银行资金流向的安全性,防止贷款企业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做好贷后监测,健全客户信贷档案,为后期的贷款决策提供参考。2、提高人员专业素养。首先,信贷业务人员方面,要提高其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银行客户经理应具备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同时具有专业的从业经验,对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和制度有深入了解;业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利益的诱惑,必须牢记警戒线,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其次,风险管理人员的主要责任是控制银行风险,保障银行信贷业务的安全运行,因此应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和职业操守。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对宏观经济金融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准确估计各环节存在的风险,针对各项风险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三、结束语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因素。我国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在政府监督、银行管理体系、风险意识、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针对各项问题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提升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水平,为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余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2,18:58-60.
[2]徐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是银行经营活动的核心,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还在蔓延,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而国内实体经济虽然平稳向好趋势明显,但仍存在下行风险。
二是地方政府代偿性风险还比较突出。据银行业6月末自查初步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余额大约为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一倍,很多贷款项目都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发放的,贷款主体合规性、地方政府担保合法性、贷款项目的现金流和担保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地方财政代偿性风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去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开展了平台公司贷款的自查和清理。从目前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平台公司贷款风险总体可控。但长期来看,如何控制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如何完善地方政府举债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2005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迅猛发展,主要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价格虚高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虽然中国不会出现美国式的次贷危机,但房地产信贷质量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和风险水平。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风险
一是操作风险。入世承诺的兑现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
二是担保风险。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
三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
三、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风险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作出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再次,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
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目前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四)进一步加大呆账核销的工作力度,全程管理信贷资金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是对客户进行全程管理,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是严格按信贷规则进行管理,对每笔贷款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核实,坚持做到选准优良客户,严把贷款准入关;二是严格贷后跟踪管理,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风险措施。
同时,应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经验。他们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较好的资产质量,除了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外,足额提取拨备并及时核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呆账核销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呆账核销政策,及时核销符合政策的损失类贷款;另一方面,要借鉴企业的做法,商业银行对于已核销的坏账、呆账还应派专人进行管理,负责催收,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
一、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截至2013年末, 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 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从覆盖范围看, 全国已有31个省份, 1083个县 (市) 设立了村镇银行, 占县 (市) 总数的57.6%;从地域分布看, 组建的1071家村镇银行中, 中西部地区665家, 东部地区406家, 占比分别为62.09%和37.91%;从经营情况看, 已开业的987家村镇银行中, 有739家实现盈利,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455亿元, 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 占发放贷款总额的90.31%。
从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 到2013年末的1071家, 短短数年间我国的村镇银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成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重要成果。然而, 向好的发展局面并不能掩盖村镇银行所面临着的严峻风险形势。据统计, 2013年末, 村镇银行吸收存款4631亿元, 发放贷款3632亿元, 村镇银行整体的存贷款比率为78.43%, 已经超出了中国人民银行限定的存贷款比率近4个百分点。说明有数量众多的村镇银行在自身规模小、底子薄的情况下, 过度追求高盈利, 盲目扩大信贷规模, 信贷风险形势相当严峻。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及成因
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从事传统信贷业务或其他表外业务的过程中, 由于贷款对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多变性以及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或实际收益小于期望收益而承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会造成村镇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 在危及资产存量安全的同时, 使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恶化, 甚至可能引发村镇银行倒闭。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 大体可以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两类。
(一) 内源性风险
1. 管理风险。
当前, 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 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 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 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 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 虽为股份制银行, 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内控机制不健全, 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 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 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 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 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 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 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 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 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 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 受绩效压力驱动, 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 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 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 “重发放、轻管理”, 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 检查监督流于形式, 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 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 道德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 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 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 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 从事该岗位工作, 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 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 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 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 风险防控意识差, 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 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 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 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 以贷谋私、假冒贷款, 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 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 外源性风险
1. 信用风险。
当前,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 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 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 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 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 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 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 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 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 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 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 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 主观还款意愿不强, 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 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 政策风险。
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 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 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 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 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 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 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 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 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 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 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 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 法律风险。
近年来, 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 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 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 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 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 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 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 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 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 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三、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 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 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 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 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 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 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 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 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 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 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 提高贷前分析效率, 改善贷中决策质量, 优化贷后管理技术, 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
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 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 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 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 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 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 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 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和本征向量法 (TE) 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 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 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 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 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 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 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 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 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 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 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 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 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 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 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
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 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 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 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 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 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 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 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 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 加强信贷文化建设。
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 相比制度规定, 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 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 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 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 不断加大投入,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 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 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 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 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 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 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 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 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
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 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 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 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 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 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 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 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 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 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 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 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 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 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 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 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一方面, 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 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 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 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 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 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 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 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 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
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 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 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 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 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 主动加强有关工作, 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 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 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 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四) 增强独立经营能力
村镇银行底子薄、实力弱, 要抵御政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首先, 必须提高自身吸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 打造本土品牌形象, 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 尽可能增布经营网点, 扩大服务半径, 提升结算便捷程度, 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引导农户储蓄闲置资金。此外, 还可凭借自身熟悉当地风俗、物产、民情的优势, 充分吸纳农企、农产资金,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其次, 要增强经营独立性。应注意调控对公存贷款规模, 以免同政府形成依附关系, 丧失经营独立性。对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 要严格执行信贷审批制度, 坚持独立审贷、实地考察、自主决策、择优选择, 降低政府因素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再次, 要持续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 分析掌握其发展前景, 根据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 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 以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同时, 掌握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 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客户因所属行业与国家发展政策不符, 而造成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
(五) 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 也以追求营利为目标, 但不同之处在于村镇银行以服务我国“三农”事业为根本宗旨, 并在经营规模、客户群体、产权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防范降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 国家应在综合考虑农村地区信贷风险情况和村镇银行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 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如: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事业中的信贷市场定位、营业范围、经营领域, 以及村镇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以期在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信贷业发展的同时, 为确保村镇银行的经营独立性得到有效维护、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得到真正落实提供法律支持。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 村镇银行的出现, 适时满足了我国农村对金融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增加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 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助力。但受农业生产特性、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和自身资本充足率低等因素影响, 相比大型商业银行, 村镇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信贷风险形势, 必须加强防控管理。文章将简述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综合分析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及成因, 提出一些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吟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J].金融经济, 2009 (20)
[2]沙曼.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 2011 (11)
[3]余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 2012 (18)
[4]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 2011 (5)
[5]张炎.村镇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法律对策[J].农村经济, 2009 (2)
[6]程海彦.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J].河北金融, 2012 (6)
[7]马富华.农村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J].新经济导刊, 2012 (7)
[8]隋剑雄, 林琪.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J].金融论坛, 2004 (8)
【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推荐阅读:
银行信贷管理办法06-09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07-18
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办法06-23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案例07-27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10-1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10-06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06-08
银行不良信贷资产10-10
银行信贷工作鉴定05-25
银行信贷学习心得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