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发展战略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向发展战略(推荐8篇)

外向发展战略 篇1

市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市作为的东大门和重要县级工业强市,利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之机,借世界水电都市之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打“三峡”牌号,扬“”美名,全力推动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驰入快车道,其主要经验是政府及其部门当好了以下“七员”:

一、当好协调员,形成推动合力。市委、政府通过多形式地沟通、联系、协调,深入大型外贸外资企业考察调研,检查商标战略工作,每年组织召开商标战略会议,请企业老总座谈“面对面”互动沟通:企业主动向政府汇报,定期上报相关材料,全力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项目等政策支持。在市政府的牵头下,经过反复与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沟通,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10部门和5名市级领导各自的职责,规定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共同做好区域品牌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宣传工作;规定市商务局主要负责通过协调“医用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优先开展区域品牌建设;要求各镇街道迅速建立镇街一级的商标战略推进工作小组,各行业协会主要研究行业的区域品牌规划和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注册工作等,形成各单位齐抓共管,协调作战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推动把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纳入相关市直部门以及镇街绩效考核目标,积极推动市政府设立商标战略专项资金,全面完善包含组织、推进、绩效评估等在内的体系建设。

二、当好辅导员,实施贴身指导。在省著名商标申报工作中,市直有关部门以定人、定企上门的方式,开展针对性贴身辅导;以结对子的形式,针对新取得商标注册的企业,实行“一对一”引导服务,市工商局指导企业正确使用商标专用权,并实地指导企业通过宣传、品牌营销等手段提高商标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市商务局还协助企业利用商标专用权作质押融资,如帮助奥美公司融资数千万元。同时,市工商局进一步完善了商标数据管理,已经建立了商标管理“一档两单”,即注册商标档案、驰著名商标清单、重点驰著名商标培育清单。

三、当好“服务员”,搭建工作平台。创建网络服务平台,依托市商务局商网,专门设立商标服务专栏页面,展示驰、著名商标图片,设立商标信息栏目,宣传商标战略工作的推进情况;驰、著名商标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商标战略优惠政策和相关信息等;并力争到年底实现网上商标查询、咨询、交易、展示、消费维权等功能到位。市商务局举办了省著名商标申报培训班,并计划针对不同层次企业定期开展商标注册和保护培训,重点面向年出口创汇额在1000万美元的骨干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专业辅导,引导外向型企业走向国际化商标战略。

四、当好“宣传员”,营造良好氛围。拍录以医用纺织产业集群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为主要对象开展商标战略个性化的宣传短片,在主要公路、出口基地和市内五大工业园区,制作商标战略宣传的大型公益广告牌,并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周等时机,采用印制宣传片,派发商标品牌宣传小册等多种载体开展宣传。

五、当好“调研员”,把握工作方向。市商务局与市政协联合开展大型调查,提出了大量合理化建议,以此推动市委、市政府牵头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重点对奥美公司、鸿新公司等出口大户及安福寺果蔬出口基地的产品与技术创新深入走访、调研,在充分咨询、协调相关行政部门、各类企业代表、各主要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拿出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如开元化工精细化工产品专利保护和伊诺唯盛品牌的创建,摸清了现状,找出了不足,也列明了工作的设想,对下一步的工作开展起到了较好地促进作用。

六、当好组织员,抓好品牌孵化。按照“全方位推荐、分层次培育、逐个走访”的实施方法,推进各镇街、行业协会及相关职能部门,每年向培育库推荐全市同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性良好的3―6家企业,同时,根据对推荐企业提交资料、实地考察的初步审核,将推荐企业逐级分成“积极培育、着力扶持、重点推荐”三个层次,分层次搭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培养申报梯队,并开展定向培育,做到梯次推进,有序发展。主要是在迅达厨具和对苯二酚、医用敷料、食品罐头、电子材料和机械设备产品上做文章,并以点带面,促进知名商标的申请和应用工作。同时正确引导新兴产业打造区域品牌,分类指导外向型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并逐步落实责任人,形成重点企业品牌国际化帮扶机制,并鼓励驰名商标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和采用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先进的质量保证手段及ISO国际系列认证体系和WTO规则里的单项技术标准,千方百计创更多名牌、出精品、获专利。

外向发展战略 篇2

关键词:新疆,外向型经济,亚欧博览会

一、外向型经济的内涵

外向型经济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扩大出口为中心,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着眼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例如, 新疆特变电工通过乌洽会这个平台, 成功走向了南亚, 走向了海湾, 走向了发达的美国、欧洲, 年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二、新疆外向型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亚欧博览会的召开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将对新疆的外向型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也是严峻的挑战。

(一) 新疆外向型经济面临的机遇

第一, 区位优势, 促进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新疆拥有全国1/6的国土面积, 边境线长达5, 600公里, 周边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接壤的周边国家拥有13亿人口, 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 市场容量极大。同时,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贸易的发展, 中亚国家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的“阵痛”之后, 经济已经走上“快车道”, 年增长速度在金融危机之前甚至达到两位数。当前, 欧亚腹地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多头并进, 而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将把资金、市场、资源、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结合起来, 让新疆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此机遇将从出口和投资两方面拉动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第二, 促进新疆与亚欧国家贸易增长。中亚国家一直是新疆的重要贸易伙伴, 新疆的家具、化工、食品加工、机电、轻工等领域, 或直接出口到中亚各国, 或通过转口贸易出口到欧洲各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 上海合作组织建成后, 上合组织成员国各国间贸易的商品种类逐步增加, 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也成为区域贸易发展的一大特点。新疆对中亚的出口总额及增幅应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 吸引更多外资, 促进新疆与亚欧相互投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一, 就是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上海合作组织建成后, 成为一个拥有15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到中国投资生产就等于可以方便地进入中亚市场, 新疆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无论是来自中亚的投资, 还是其他国家面向中亚市场而在中国的投资, 都会带来更好的机遇。

亚欧博览会的召开, 直接为新疆搭建了与亚欧各国投资和贸易的平台。这比没有亚欧博览会而分散地与中亚各国投资和贸易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因此, 新疆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壮大自己的外向型经济。

(二) 新疆外向型经济面临的挑战。

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建立, 可能对新疆的进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盟成立后, 三国内部相互之间取消进口关税, 造成各成员国同类商品价格竞争力明显提升, 对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风险加大。虽然同盟的总体关税水平与俄罗斯原有关税水平差别不大, 但哈萨克斯坦的进口关税税率大幅提高, 主要涉及中国对哈出口的纺织服装类商品、轻工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等, 这必然影响中国对哈出口。俄、白、哈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将有利于扩大成员国间的贸易规模, 在促进成员国贸易往来、减少从第三国的进口、有效节约贸易成本、简化跨境手续等方面将带来实际好处。在关税同盟运作的一年中, 三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明显扩大, 三国在进出口方面都有较大的增长。

三、新疆外向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亚欧博览会及上合组织和俄白哈关税同盟给新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便得知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从而找到主要问题。

(一)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观念落后。

一是不重实际、好大喜功的思想。一些地方和部门招商引资不重实干, 不讲成效, 图表面, 图政绩, 搞形象工程;二是自满或自卑思想。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项目多的地方和部门, 满足于当前状况, 不思进取, 而外向型经济发展慢、项目少的地方和部门, 则有本地无发展外向型经济条件的自卑思想, 不积极争取;三是用人观念与外向型经济不符。发展外向型经济应使用经济能人及专家来从事管理工作。但我们在管理外向型经济方面仍然沿袭传统的用人机制。

(二)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小, 发展后劲不足。

新疆2011年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虽然大幅增长, 但与全国相比规模小。2011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6, 420.6亿美元, 新疆只占其中的0.63%, 全国出口总额18, 986亿美元, 新疆只占其中的0.89%, 全国利用外资1, 100亿美元, 新疆只占其中的0.15%。与全国相比可以看出新疆的落后。新疆外向型经济除了传统类型, 新增的主要是内地各省转移过来的产业。而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服务业等在新疆还没有形成气候。因此, 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后劲不足。

(三) 外商投资结构不平衡。

从外商在新疆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 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 如家具、毛纺织、特色食品等, 随着新疆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 逐步扩展到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公共事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从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区域结构看, 失衡现象也极为明显。城市群是外商投资的主要载体, 基础设施较好、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条件优越的城市是外商的首选地。从新疆的情况看, 外商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 乌鲁木齐、昌吉、伊犁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这就加剧了新疆各县、各乡镇之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落后地区更加落后, 阻碍了整体发展。

四、加速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 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改进工作方法, 创造客商发财我发展的良好开放环境, 提高新疆对外开放水平。

认识到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 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赚钱, 资本就不会投入。不认识这点, 就不能认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规律, 不能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就要在商言商, 正确认识外来资本的根本目的, 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让投资者能够进得来, 留得住, 有钱赚。

(二) 改善投资环境, 扩大投资规模, 以城镇化、工业化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改善投资环境是利用外资和扩大投资规模的关键。第一, 要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招商制度, 保障外商合法权益, 增强外商投资信心。第二, 要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 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配合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 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三, 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 更大规模地争取和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

(三) 正确引导外商投资, 保持投资结构平衡。

大力发展创汇农业, 建立现代化大农业体系, 发展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要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以资源优势为基础, 建成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创汇农业。重点发展优质粮食、有机蔬菜和特色水果。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 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创汇率。充分发挥新疆地缘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 以满足周边国家市场需求为导向, 建立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发展国际旅游, 拓展对外关系, 扩大外汇收入。

新疆自然风光秀丽, 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繁多, 民族风情古朴浓郁, 旅游资源丰富。据统计, 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 830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13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380亿元。因此, 新疆也应把旅游列为创汇的三大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本身是外向型经济, 同时还可以促进外向型工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四) 抓住亚欧博览会的召开及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机遇, 加速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

亚欧博览会的召开, 为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亚欧博览会有九项内容, 其中一项内容——上海合作组织日系列活动, 将展示各国优势产品, 促进进口与出口, 搭建中国与欧亚之间以及面向全国的货物交易平台。其中, 金融合作论坛将推介各国投资环境, 发布招商信息, 对接洽谈项目, 扩大区域内双向投资, 联手吸纳国际资本, 新疆要充分利用这一“会展经济”手段发展外向型经济。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外贸增长分析与相关政策讨论[J].外贸经济, 2005.5.

[2]刘兵, 付艳.南宁会展旅游研究——以东盟博览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09.4.

[3]王玉芳.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于设计研究[D].新疆:新疆大学, 2007.

[4]新疆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课题组.新疆区域经济投资环境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5.

[5]刘华芹.新时期进一步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与建议[J].国际贸易, 2011.

外向发展战略 篇3

张福海:“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的文化,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中国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培育外向型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企业都很有意义。中国出版走向世界,既是中央的号召,也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这项工作,总署一直非常重视。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的受众面当然越广越好。因此,出版界要在利用好国内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在关注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关注世界市场。而越来越多外向型企业的出现将势必对中国目前出版业的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出版参考》:您认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将有哪些方面?外事司2006年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张福海:中国出版“走出去”有很多角度和渠道。比如通过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都是“走出去”的有效形式。此外,也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海外书展。在这些书展上,可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对中国出版业整体风貌的展示,推动版权贸易和实物的出口。

海外书展也有若干方式,一种是自己出去直接办书展,另一种就是借助海外书展。最近新加坡大众控股有限公司联手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举办海外华文书展。这是我们“走出去”可以借助的若干形式之一,所以对于这种形式我们表示鼓励和支持。海外企業拥有这种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积极精神,一方面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亲和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推广传播中华文化本身也会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2006年“走出去”战略是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前,中国出版业主要着眼于内地的大市场。现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海外商业市场呈现出来的商机,特别是在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的引进方面,海外市场表现出来的强烈兴趣,客观上为中国出版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中央的战略、总署的推动、海外逐渐形成的市场,以及近些年中国出版企业不断增强的国际适应性,这些都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不久前,中央下发了专门文件,要求着力培育外向型出版企业,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动中国出版物“走出去”,创新“走出去”的体制和机制。这些都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和实施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中国出版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将是一个大趋势,中国出版人也必将因此拥有越来越睿智宽阔的视野。

新闻出版总署欢迎各种形式的、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举措,也愿意借助各种各样的平台推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

外向发展战略 篇4

然而,品牌创建之路,并不是一条坦然大道,路上有风景,路上也有险阻。

每天都有新企业诞生,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每年都有大量新品牌闪亮登场,每年都有花样百出的新产品隆重上市,无论认真还是潦草,并不是所有的新项目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新品牌登场只是喧闹一场还是名利双收?品牌的未来是大是小?创建的历程是艰难还是顺畅?一方面取决于营销过程的努力程度,一方面则取决于产品战略的比较优势。

做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课题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课题。选择什么产品以及什么样的产品组合,直接决定品牌创建的成效。

如果把石头当种子去栽培,再多的汗水与勤勉都是徒劳;如果选择的产品本身有问题,再多的努力与投入都将收效甚微。

外贸企业转型做国内市场的品牌营销,适宜在既有的产业以及关联产业选择产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产品,是比较的狭隘做法,同时也是比较安全的做法。

外贸型企业普遍缺乏品牌营销的运作经验,其优势大多体现在生产制造与货源组织上,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产品熟悉。

经验本身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系数,对市场陌生,对产品熟悉是外向型企业的特征;如果舍弃自己熟悉的产业,去经营完全陌生的产品,营销风险就会成倍放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形态、任意的产品组合都可以支撑品牌营销的成功运作。

有些外贸企业涉及的产品范畴很宽,有些外贸企业涉及的产品很窄,对产品进行必要的筛选以及必要的延展,是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策划的关键;还有一些外贸企业擅长的产品只适合欧美国家、不适合国内市场,就有必要对产品做一定的调整。

(1)合理的产品选择:

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产品往往较为宽泛。作为贸易经营以及OEM加工,因为合作对象的不同,多种定位全然不同的产品可以同时并举;比如服装企业,生产童装的同时,也可以生产男装,经营运动装的同时也可以经营时装,

但品牌化运作则不然,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不得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定位有冲突的产品,不得同时标榜自己是两个领域的高手,不得脚踏两只船。

这样的外向型企业,在原有众多的产品以及关联产品中,做出合理的产品选择是极为重要的。

有的产品天生就具备强大的营销力,对品牌力的依赖相对较少;有的产品天生就力量薄弱,只能依附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方能畅销。在品牌力相对较弱的品牌初创时期,选择产品力强大的产品可以加速市场的启动。

(2)合理的产品组合:

产品的优势不仅来自产品本身,还来自于产品的组合。

现代人的着装讲究搭配,现代人的家具追求风格的一致性,现代人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地强调视觉的互动,很多领域的产品消费都讲究配套。如果孤立的提供某些产品,无疑就是给消费者制造麻烦;如果以系统思考的视角为消费者提供成套的产品,既可以显化本品牌的产品特色,又可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品牌专卖形式极为盛行的中国市场,产品组合显得尤其重要。单一的产品,在常规渠道陈列上显不出规模与气势;更重要的是单一产品、或者单调的产品组合,其盈利往往不足以支持一个专卖店的运营。一组有机关联的产品,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在价值提供方面获得系统性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品牌连锁加盟模式的导入,通过经销商资源的整合迅速建立全国性的市场网络。

(3)必要的产品延展:

与宽泛经营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专业锁定某个细分产品线的外贸公司,纵向组织产品,经营领域狭窄,以专业与专注取胜,往往依赖相对固定的几家外商。这样的产品模式在外贸市场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优势,在国际市场环境巨变,外贸总量萎缩的今天,专业与生存的矛盾较为尖锐,企业转型的市场困惑尤其明显。这样的企业,要成功开拓内销市场,转型的关键首先是必要的产品延展,具体要看行业环境以及渠道形态。某些渠道形态,适合相对单纯的产品线,比如货架陈列主导的超市、药店等;某些渠道形态,则需要相对丰富的产品组合,比如专柜主导的综合商场以及品牌专卖主导的建材市场、电器卖场等。

外向发展战略 篇5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本文从地理位置、政策环境、生产要素、旅游产业等方面分析湖南外向型经济的竞争优势,并提出加大湖南外向型经济竞争优势的建议。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

基金项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3SW03)和20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494)阶段性成果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确立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经济的政策导向。湖南作为中国的中南部大省,人口、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面对世界经济复苏速度放缓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湖南整体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据湖南统计局数据,20GDP总量达到2.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高达103亿美元。可见,外向型经济对湖南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湖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竞争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湖南省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在我国温度带中位于亚热带。位于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南邻广东、东邻江西、北邻湖北、西北邻重庆、西邻贵州、西南邻广西。处于我国中部腹地,方便与各经济区域沟通交流,是连接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桥梁。湖南北部与“黄金水道”――长江相通,中部有湘江横穿而过,为湖南的水路运输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同时,湖南作为中部崛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不断崛起。此外,湖南还作为华南经济圈的外缘,连接着内陆腹地与华南经济圈的交流,是外向型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过渡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湖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稳定成熟的政策环境。长期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省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建设。湖南省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规范政府行政程序的地方性立法。这对防止自由裁量权过大与选择性执法等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政府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强化政策的统一与透明,大幅削减行政审批及收费,降低市场门槛及运营成本。年湖南省发布了《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长沙市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决定》,推动长沙市率先发展,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省发展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长沙市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同年,省政府发布了《湖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禁止性规定》,更加详细的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禁止事项,同时也大力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三)丰裕的生产要素。湖南省面积广大,土地总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2%。湖南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16位,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6位。省内气候温和、降水丰沛,亚热带水分与热量资源较丰富,雨热同步配合良好,光热资源的有效性较高,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众多,已发现108个矿种,是全国矿种数众多的省份之一。其中,钨、铋、萤石、锑、石煤等矿种储量居全国第1位;锰、砷、芒硝、石墨、高岭土等居第2位;钽、锡、铅、金刚石等居第4位;钼、磷、硼等居第5位,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此外,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外出劳务人员数量众多。年湖南省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劳务输出省份,每年劳务输出人数超过800万人次,劳务输出年收入达500亿元左右。

(四)发达的旅游业。目前,湖南省旅游资源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个国家4A级旅游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湖南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湖南侧重开发的名山资源、森林资源、溶洞资源、文物古迹资源存量还很大,有较强的可持续开发潜力。近年来,湖南在旅游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其他旅游环境建设,包括旅馆星级评定、旅行社的规范以及旅游区的治安、标识、道路灯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营造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发展环境。2014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湖南旅游产业博览会这一节一会的交相辉映,更加可以让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体验到湖南的魅力,从而推动湖南旅游业的发展。

二、提升湖南外向型经济竞争优势的建议

(一)提高市场开放度。湖南政府应该加强与周边地区省市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国内经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双赢合作,共同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外资,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大力提高外贸依存度,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研究、开发和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重点发展气化煤等清洁煤技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再生能源开发上,主要解决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利用一些关键技术,为提供多样性的能源供给提供技术支撑。要大力发展循环用水、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耗能领域节能技术与装备等技术。

(三)优化产业结构。要协调产业结构,必须确定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要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推动园区平台、功能性平台和会展平台建设,带动各类高新企业和资源要素来湘发展。支持湖南本土优势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同时强化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推动与东盟合作不断升级。

外向发展战略 篇6

摘要:对外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对外经济,不仅可以引进外资弥补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河南具有稳步提升的经济实力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开发区建设势头良好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谋求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提高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利用效率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河南省外向型经济2.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2.1 对外贸易

河南是典型的中部省份。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开放型经济有较大发展 ,东引西进成效显著。截止 “ 十五” 末 ,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 251 亿美元 ,年均增速达到 27.7 % , 其中出口 164 亿美元 , 年均递增27.9 %。其中 2003~2007 年 , 河南省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7.16 亿美元、66.13 亿美元、77.36 亿美元、104.80 亿美元和 128.05 亿美元。特别是 2006 年 ,河南省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出口贸易总额一举跃升至百亿美元 , 增加近30 亿美元。2003~2007 年 , 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完成 34.1 亿美元 , 年均增长 26 %;完成营业额 27.5亿美元 ,年均增长 45 %。

六、对外经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17.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6 %。其中:出

口总额296.78亿美元,增长54.3 %;进口总额220.72亿美元,增长64.9%。机电产品出口193.79亿美元,增长13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2.22亿美元,增长184.1%。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63个。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12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26.6亿元,增长25.2%。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34.71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18.3%;营业额37.09亿美元,增长15.9%。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 1.1 稳步提升的经济实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2006年河南的生产总值为12496亿元,在全国各省排名第五,2007年河南的生产总值为14234亿元,在全国各省排名也是第五。但是河南对外经济不发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

对内经济。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南的经济实力,我们要加大河南的对外经济发展。1.2 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

农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草、花 生、芝麻、肉类、中药材等,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基 地。2002年,全省粮棉油肉总产量分别达4209.98万t,76.49 万t,420.68万t,570.01万t,在全国分别居第一、二、一、二位。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在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铸型 用砂岩、天然碱、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蓝晶铸岩等8种,居 前五位的有26种,居前十位的有48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 “七大非金属矿产”。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 的动力之基,也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既有利 于河南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有利于增强其实施“走出去”战

略、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年全省粮食种

植面积998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340.00千公顷,增长0.3%;棉花种植面积256.67千公顷,下降35.3%;油料种植面积1573.63千公顷,下降0.3%;蔬菜种植面积1730.28千公顷,增长0.6%。

全年粮食产量5638.60万吨,比上年增长1.7%;棉花产量25.69万吨,下降32.8%;油料产量569.51万吨,增长7.0%;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59.9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404.2万吨,增长3.5%;牛奶产量316.1万吨,增长3.1%。

1.3 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方面,中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典 型特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给后人提供了许多宝 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河南作为中华“根”文化的发源地,有 人祖之根—— —周口淮阳的伏羲太昊陵、中华民族之根—— —新郑黄 帝故里、姓氏之根—— —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中国百家姓中 有73个源于河南)。河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要充分利用 好中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海内外的“寻根意识”,围绕中原“根 文化”做文章,并以此加强同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让世界了解 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1.4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位于我国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东 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南接华 南地区,北连华北、东北地区,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优越区 位。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 600~800km之内。全国两大铁路动脉在郑州交汇,境内主要铁路 干线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焦枝线、新焦新荷线等,公路干线 有106,107,310等国道。随着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公路的贯通

和国家规划建设的陇海、京广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在郑州的形成,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无论从与全国经济联系考虑,还是从相邻 省区经济技术交流来看,河南均处于中心位置。在当前西部大开 发背景下,河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区位优势是中西部其它各 省区无法比拟的。1.5 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全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商投资的 吸引力逐渐增强,而外商投资的日渐增加又为河南参与经济全球 化进程、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2003年,全省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额为66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农林牧 渔业投资26.02亿元,增长67.0%;交通运输业投资301.67亿 元,增长19.2%;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 的城市公用事业及社会服务业投资138.76亿元,增长70.5%;文 化教育卫生广播业投资89.97亿元,增长45.2%;电力工业投资 167.03亿元,增长63.6%。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吸引FDI,提高FDI质量

近几年来,河南省利用FDI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 不少问题:①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水平不高,高新技术项目少,国际知名大公司投资少。截至2002年,三资企业实际投资规模 84.22亿美元,其中外方投资额36亿美元,只占到42.7%。合资 经营企业实际投资规模56.11亿美元,外方投资20.45亿美元,只占到36.4%;合作经营企业投资规模8.56亿美元,外方投资 7.09亿美元,只占到38.2%。②投资规模偏小。2000年,河南投资 规模84.22亿美元,其中外方投资额36亿美元,只占到42.7%。合资经营企业实际投资规模56.11亿美元,外方投资20.45亿美 元,只占到36.4%;合作经营企业投资规模8.56亿美元,外方投 资7.09亿美元,只占到38.2%。③FDI规模偏小。2000年,河南省 的FDI占全国的比重为0.9%;2002年降低到0.8%.实际利用额 仅为广东省的3.2%,上海的8.3%,江苏的4.0%。必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加快 法制建设,健全与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消除招 商引资的体制性障碍。

3.2 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级 河南省部分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企业产业规模偏

小、产业结构趋同,难以形成集团化优势,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规 模经济效应;大多数开发区既无地理优势,又无交通、资源优势,也无人才优势,尚未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今后应 做好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制订必要法规和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的宏观管理,培养高素质开发区人才,提高区 内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3 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强大经济中心

中原城市群经济圈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

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等9个省辖(管)市,下辖1

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中原城市群经济圈是河南社 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这一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实力强 大,生产要素集中,经济基础雄厚,但是该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联系 程度还比较低,产业分工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今后要不断推进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强协调,统筹规划,可适时调整行政区 划,实现中心城市跨区域低成本扩张。发挥各个城市优势,优化群 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建设强大经济中心,从 而带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3.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技术的推 广应用为突破口,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实施重点 企业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提高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 水平,引导其向深加工、精加工、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和低污染 方向发展。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发展特色效益农 业、都市型农业和生态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产 品加工技术,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劣势

一、3.1河南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

2007年河南出口总额达83.91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只18.2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有1.80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2.15%。众所周知,机电产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代表,应该成为出口产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均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中机械设备占90%以上。可见河南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较低。

(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过低

2005年河南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8.3%,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0.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达7011.72亿美元,河南机电产品出口只有18.2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0.25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国有3478.26亿美元,河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有1.80亿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0.051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过低,影响着河南外贸的增长。

(三)农产品深加工处在产业链的底端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农产品种植,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出口。但从目前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农产品深加工处在产业链的底端。2006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值仅为4.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仅为7%。2006年我省蔬菜、果品、畜产品三种主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4366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73.23%,在农产品出口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其中,蔬菜、果品出口分别达到9097万美元、6400万美元,而小麦、玉米、绿小豆等河南主要农产品出口的深加工几乎是空白。

(四)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分布不合理

目前,河南省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

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织活动,还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弊端。由于缺乏创新意识,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分布不合理,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郑州、洛阳、焦作、漯河等城市。其他区域和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有限。另外,高分子材料、光电子一体化、新型生物制药和化工产业等发展比较滞后。

二、河南省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方式过于单一 ,加工贸易发展显著不足。2007 年一般贸易方式实现进出口总值 99.00 亿美元 ,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 77.3 % , 比上年同期提高 7.6 个百分 点 ,是我省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然而 , 加工贸易占比较小 且出现了负增长。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着对外贸易 的半壁江山 ,经济发达地区占比更高。2006 上半年 , 广东省 加工贸易占全部出口的 69.42 % ,而河南省不到 30 %。河南 加工贸易发展不足 ,比重偏低。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较低主要表现为我省初级产品出口

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高。以 2005 年为例 , 河南出口商品 排在前十位的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 , 技术含量较低 , 甚至有 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其中初级产品 出口占出口总额的 12.3 % ,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5.9 个百分 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 87.8 %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5.9 个百分点;在工业制成成品中 , 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 品占 16.2 % ,有色金属占 23.7 %。

(三)外贸市场过于集中 ,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河南进口比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欧盟 , 2005 年进口总额占总进口的 41.1 % , 其中进口商品中铁矿 砂、铅矿砂、氧化铝等绝大多数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河南出 口比重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韩国、欧盟 , 2005 年对这三 个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 42.3 % , 此外主要出口商品中人

发制品、非合金铝、精炼铅、橡胶轮胎等对美国、日本、韩国的 依赖程度也很高 ,因而存在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风险。(四)外贸出口以国有企业为主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 业所占比例较低。

以 2003 年为例 ,河南出口主体结构中 , 国有企业外贸出 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为 62 % ,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出 31 个百分点 ,外资企业为 18 %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7 个 百分点 ,私营集体企业占比 20 % ,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6 个 百分点 ,这表明我省外贸出口主要依赖于国有企业 , 与全国 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最近几年虽然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 企业的外贸出口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可见 ,我省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没有发挥出巨大的 促进作用。

(五)缺乏外贸人才开发、使用的机制 ,人才流失严重。

河南一方面由于人才观念、人才开发使用的机制落后 , 缺乏为人才确定合理报酬的政策 ,加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下 ,导致了大量外贸专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 , 全省经济状 况不佳 ,又进一步加剧了现有许多优秀外贸人才的大量流 失。若长此下去 ,势必将会造成河南许多出口企业的创新和 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经营陷入困境的不利局面。尽管河南有 相当一部分传统优势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并不缺 乏竞争优势 ,但长期以来大多局限在国内和本地市场上 , 很 难走出去;河南的一些大中型企业 , 生产规模较大、成本低、技术也较先进 ,但出口一直形不成气候。造成这种状况的根 本原因在于严重缺乏既精通外语 , 又懂得 W TO 运行规则、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 情况下 ,有些企业即使有好的产品、有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观 愿望 ,也无能为力。

(六)思想观念落后 , 外贸配套改革不完善 , 阻碍了河南 对外贸易的发展。

河南由于区位及历史等多种原因 ,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

对外贸易

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策

三、河南要提高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建议如下:

(一)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优势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东部发达,中部相对落后,西部更落后的一个梯度结构。外资先在东部发展,但是东部发展到一定时期,人力成本、土地成本提高,会往中部转移,因此,河南应该做好产业承接工作和产业转移工作。

(二)发挥河南基础建设设施优势河南的基础建设设施比较好。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区位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京广、陇海、焦枝、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省会郑州位于京

九、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河南公路运输网络也四通八达;河南航空事业也发展很快,有新郑,洛阳和南阳三个机场。因此,河南应利用基础建设设施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三)河南利用要素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河南是农业大省,有众多的农业人口,劳动力成本低。河南要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口加工业的对外经济给予支持,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和竞争的强势,多发展一些农产品加工行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业。鼓励农民在当地就业和创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这不仅能为中部地区解决富裕劳动力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改善。

(四)多元化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河南在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同时,更要重视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缘接近的国家发展对外经济。例如可以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合作,使产业逐步升级。

(五)提高招商引资利用效率河南要加强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除了对外商投资的政策优惠外,更要重视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减少对外投资的审批手续,使一些对外政策制度化、法制化,给外商树立一个诚信政府的形象。

(六)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河南地处中原,中原文化渊源流长,黄河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有九朝古都的洛阳,七朝古都的开封,有历史

古迹登丰少林寺、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安阳的殷商文化等。河南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外宣传,充分开发河南的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对外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一套引导促进品牌成长的政策和措施,把保护知识产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加快科技创新的载体建设,优化专利市场,让专利的拥有着与需求对接,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实施。另一方面,企业家要有长远的眼光,自护研发,创造自己的品牌,(一)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现阶段河南省主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企业应该把握时机,着力研究进口产品的技术,从事国内生产,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创新,并结合本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实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对河南出口情况的分析,结构性矛盾是目前河南外贸最为突出的问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尤其要解决好外贸中的“三低”(档次低、卖价低、效益低),“一多”(贸易摩擦多)的状况,这样的出口产品不加快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只会是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的增长。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目前,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品比较少,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生物农业等科技领域的比较优势不突出,在许多世界先进科技领域甚至是一片空白。河南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今后的战略取向,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道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河南的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发展适宜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培育河南的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是由其比较优势决定的。河南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庞大,轻工业基础较好等具有其他省区没有的比较优势。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全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出口潜力大;芝麻、花生的出口价格相对于国际市场的60%-70%,竞争优势明显;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河南应将发展特色创汇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创建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品,形成优势产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自主出口品牌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的自主核心技术以及理念、管理和营销创新,而目前河南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理念、管理和营销创新都比较滞后。目前,河南企业缺乏研发和创新,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数的21.5%。因此,一方面,政府通过补贴,信贷优惠,税收减免和信息服务等,扶持那些能产生显著创新外部经济的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培养和创造出这些行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应利用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利益,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品牌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创造出企业内生的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

形成市场化的产品。企业只有强化创建自主品牌意识,才能在更高端层面上占领市场,真正提高企业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自主出口品牌真正成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让河南出口名牌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实现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扩大加工贸易额。河南省应抓住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及国家实 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出口加工区加 工贸易转型升级 , 应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完善管理、改进服 务 ,从而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技术含量、增值空间 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出口加工区。通过延伸 产业链 ,提高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比例 ,发挥辐射效应 ,提高 产品附加值。应加快郑州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出口基地建设 , 培育一批优势产品。

实施 “ 科技兴贸战略” ,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一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各行各业的应用 ,进一步做好电脑农业、制造业信息化等品 牌工程。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

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技术 ,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 的原则 ,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科技部 “ 十五” 期间曾经把沈阳市和绵阳市列为用高新技术改造老 工业基地的综合试点 , 收到很好效果。建议在 “十一五” 期 间 ,结合促进中部崛起 , 把洛阳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综合试 点纳入科技部有关科技计划中去。

(三)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 ,保持外贸出口可持续增长。亚洲、北美洲、欧洲是河南出口产品的传统市场 ,要根据

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和偏好、购买能力、风俗 等 ,在各个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上下功夫 , 通过多样化、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优质产品出口 ,进一步深度开发这些国 家和地区的市场。与此同时 ,河南应及时捕捉世界市场的变 化和我国对外关系的新进展、新变化 , 积极拓展对非洲、拉 美、中欧和大洋洲的出口。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到境 外建厂设点 ,带动出口 ,并努力促使进出口与海外投资 ,对外 援助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结合起来 ,全方位开拓市场。(四)鼓励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开展外贸经营 活动。

我国外贸法已作重大修改 ,其中修改的内容主要有外贸

经营者的范围、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外贸经营权、国营贸 易和进出口许可等三大方面。外贸经营者的范围再次扩大 ,使外贸经营权的门槛再度降低 ,自然人也享有经营外贸活动 的权益。河南应抓住这一机遇 , 动员更多的私营、个体企业 积极参与外贸活动。与此同时 ,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 份制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从而形成开放的供应链和 密切的外部市场联系提高我省外贸发展水平。(五)建立并完善适合河南外贸发展的人才战略体系。首先 ,应大力发展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 , 加快培养外贸 专门人才。在省内高等院校中 ,择优选择一些外贸专业进行 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同时应采取选派外贸专业人员到科研院所进修、培 训和攻读学位等各种形式 ,大力培养河南外经贸建设事业急 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其次 ,应建立并完善渠 道多样、制度健全的选拔和使用人才的运行机制 , 达到以事 业前景、感情、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目的 ,与此 同时 ,还应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为河南的外贸事 业服务。再次 ,加快建立并完善外贸人才的激励机制 , 健全 人才的评聘和任用制度 ,不断地完善以工作能力和业绩为主 要评判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 , 在全省大力营造一个公开、平等、择优、竞争的用人环境。

(六)政府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为河南外贸 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河南各级政府应讲树立开明、开放的思想意识 , 破 除不合时宜、不利于加快发展的陈旧落后观念 , 切实改变政 府管理外贸的方式 ,实现由外贸管理为主向外贸服务为主的 转变 ,为进一步扩大全省外贸的增长提供必要的保障等等方 面的工作作为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重心。与此同时 ,还 应进一步改革外贸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完善外贸企业法人治 理结构 ,清理与 W TO 规则不相符的文件和规定 , 比照和借 鉴其他省份好的做法 ,在政策上实行 “ 你无我有 , 你有我优” , 增创政策的比较优势。此外 ,全省还应尽快地构建外经贸的 经营监管体系 ,杜绝各种乱摊派现象 ,加强海关的监管能力 , 严厉打击走私 ,维护全省市场的公平竞争 , 以保证河南外经 贸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资料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外向发展战略 篇7

自2000年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义乌小商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广大企业的不懈努力下, 义乌小商品国际化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 义乌小商品已经出口到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外向度达60%。义乌市场对外延伸对接功能不断加强, 有1200多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商务代表处, 10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一年一度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博览会成为世界小商品展示、交易、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韩国馆、香港馆的设立以及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参展更增加了义博会的国际元素。与此同时, 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也开始走向国外, 在南非、俄罗斯、乌克兰、瑞典、阿联酋、巴西、尼日利亚等创办了分市场。可以说, 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品交易市场, 内向国际化日益扩展和深化, 并迈出了外向国际化的步伐。

在义乌小商品国际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 关于义乌小商品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展开。徐锋利用国际竞争力强度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两维指标把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分为4种模式, 即本地经营模式、全国经营模式、内向国际化经营模式和外向国际化经营模式。并根据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实践, 判定义乌小商品国际化处于内向国际化经营阶段, 即在国内建立专业市场, 吸引国内外客商来采购。徐锋认为内向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然要向外向国际化发展。专业市场经营公司直接“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投资, 创办专业市场, 开展外向国际化经营。冯拾松指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化经营的广度表现在出口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且欧美市场呈现增加趋势。深度包括直采直销、自营出口和外贸代理3种方式, 其中直采直销和外贸代理占较大比例。说明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化经营仍处于以内向国际化为主并向外向国际化发展阶段。骆小俊认为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面临的矛盾在于:小商品国际交易规模及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国际化经营商务主体素质较低;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档次结构不够合理。于友伟等对156家浙江专业市场经营户的调查结果表明, 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困难因素依次是:海外经营风险 (52%) 、国际经营人才缺乏 (36%) 、国际文化差异 (30%) 、运营成本高 (16%) 。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义乌小商品的国际化处于内向国际化阶段, 即在国内建立的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小商品国际交易市场。外向国际化有所尝试, 但存在较大的发展障碍。内向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厂商利润极低。从理论上讲, 内向国际化属于国际贸易中的EXW (Ex Works工厂交货) 合同的基本特征, 其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费用是《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13种贸易术语中最小的, 当然价格也是最低的。从实践上看, 一件高档饰品在义乌市场卖20元人民币, 但远渡重洋到达美国后可以卖到30美元, 大部分利润进入“国际倒爷”囊中。在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日益严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积极探讨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 即通过到国外建立贸易公司、分市场等方式开展国际经营活动, 不仅拓展了国际生存空间, 而且可以获得巨大的贸易利益。

二、义乌小商品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为分析一国或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开辟了竞争力分析的新视野。

(一) 生产要素

义乌小商品的生产在初级市场要素中占有明显优势。工贸结合战略的实施使小商品具备了规模生产优势、低成本优势。义乌人有经商的传统和天赋, 拥有大量的企业家人才。人均存款余额居浙江首位, 具有资本优势。在基础设施方面, 拥有便利的交通, 可以直接将货物运达港口。义乌外来人口超过当地人口, 为义乌商业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但在高级生产要素上表现为义乌小商品大部分缺乏国际标准, 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如2007年, 欧盟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 (TBT) 公告33项, 包括以法律法规形式实施的第三道环保指令———EUP。受该指令影响的产品有机电、玩具、化妆品、农产品、塑料皮革、纺织和鞋帽等。若想开拓国际市场, 就必须解决产品的标准问题。必须加大对国际标准的研究, 加强技术创新, 使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 为外向国际化经营取得通行证。

(二) 需求条件

国际化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重要特点, 始自1995年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博览会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客商采购, 而且也成为外商展销小商品的重要平台。义乌市场已是国际性小商品市场。2007年, 义乌市场成交额达到460亿元, 60%出口到欧美、中东、非洲、拉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义乌小商品是靠品种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而迎合国际需求, 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仍是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虽然义乌小商品有中国名牌7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 浙江省名牌产品30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 但相对义乌企业的总数尤其是出口产品而言, 其比例是极低的。企业缺乏品牌, 即使有了自主产品, 也很难在价格上进行竞争。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创造品牌效应是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占领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三) 相关及其支撑产业

义乌小商品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集群, 不仅商品交易在市场集中, 而且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中介组织也密切合作, 协调经营, 构筑了产业集群优势。目前形成了针织、服装、玩具、饰品、拉链、彩印等八大优势产业。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已经形成, 仓储、金融、外贸等支撑产业初具规模。但这些中介机构尤其是外语、外贸、金融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匮乏, 同时, 企业自身也缺少国际化经营人才, 这是制约其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经营人才包括高级决策人才、国际企业管理人才、外贸业务人才、国际金融人才、国际货代人才、国际保险人才、国际法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国际经营人才是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当务之急。

(四)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虽然部分企业走出国门开拓了国际市场, 但以内向国际化为主的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明确的外向国际化战略思路。企业规模小, 产业组织结构原子化, 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规模实力。同业竞争激烈使企业不得不进行价格竞争, 损失了贸易利益。虽然小企业具有经营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等特点, 但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就显得力不从心。规模巨大企业一般具有研发能力强、品牌效应显著、生产体系齐全、营销网络完整、抗风险能力强等特点, 这是国际性企业必备的条件。整合现有企业, 扩大企业规模, 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是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任务。

(五) 政府推动

义乌当地政府对推动小商品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建立市场、推动工贸结合、制定发展战略及支持政策, 到投资公共设施, 维护市场秩序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化发展中, 组织各种“商品博览会”, 树立国际影响。积极支持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8年义乌工作重点之一是实施全方位开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支持有实力企业赴境外开展实业投资和资本投资, 积极拓展国内、国外发展空间, 提高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六) 赢得机会

义乌小商品的规模优势及国际影响使其奠定了国内小商品的龙头地位, 其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赢得了国内、国际市场机会。人民币升值、世界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都为外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机遇。人民币升值使得本币购买力提高, 对外投资能力增强;世界金融危机可以使企业以相对小的代价并购国外企业;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改善了当地投资条件, 扩大了义乌企业走出去的空间。

三、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义乌小商品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低成本优势, 树立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具有国内优势产业和支撑产业的支持, 得到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日益严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下, 在人民币升值、世界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吸引下, 义乌小商品必将走向外向国际化经营之路。

(一) 加大支持力度, 扶持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实现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 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建立技术开发联盟, 实现联合创新。实行倾斜政策, 将科技三项资金、技改资金、创新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一部分企业。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品牌, 实现技术、产品、品牌国际化, 培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 鼓励企业优化重组, 扩大企业规模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合并, 形成大型企业, 增强产品品种、产品系列的拓展能力。鼓励生产、贸易、流通、金融等不同行业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 提高国际化经营的综合运营能力。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加入当地企业, 实现联合国际化经营。积极推动当地企业与国际企业建立国际合作联盟, 嵌入国际价值链。

(三) 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研究和制定标准, 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权威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制订和完善产品的国际标准。及时预警国际贸易中可能产生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指导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准入标准认证。

(四) 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支援体系, 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建立技术、资金、人才、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完整的支援体系, 为企业外向国际化经营提供全面支持。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关系, 与国外友好省市签定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争取在当地建立国际商贸中心。继续发挥义乌小商品国际博览会影响, 扩大义乌小商品国际影响力。争取利用商务部、商业厅、商务局 (对外经贸合作局) 的对外贸易专项资金, 支持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在国外设立贸易公司, 开展直接对外贸易。

(五)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指定专门机构, 针对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的特点, 设计专门的培养方案, 进行有特色的国际经营人才的培养。借助地方高校, 培养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商务能力。依托针对性、实用性强、适合专业市场经营的培训机构培养实战能力。利用国际培训机构, 培养国际市场管理规则、国际市场行情分析、国际机构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丽琴.从“鸡毛换糖”到“贸易全球”[J].中国市场, 2008 (5) .

[2]、徐锋.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11) .

[3]、冯拾松.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 (1) .

[4]、骆小俊.专业批发市场的国际化经营模式[J].宁波党校学报, 2005 (3) .

外向发展战略 篇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入世后,我国面临的公平贸易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已经成为国外反倾销的重点目标,截至2004年2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共计627起,共涉及我4000多种产品,影响我出口贸易高达180亿美元。2000年以来,四川省先后有冷轧板、热轧板、焊管、钒铁和生丝、彩电、聚酯切片等7种产品被美国、印度和欧盟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5亿美元,居全国前茅,而正在进行的长虹彩电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多达4.48亿美元,是全国最大的反倾销案之一。二是各种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影响更加严重,且呈现难以应对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每年有500多亿美元的产品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四川省先后有蜂蜜、蔬菜、猪肉、盐渍菜等受到限制,金额达数千万美元。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技术壁垒、通关环节壁垒、检验检疫壁垒、环保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问题越发明显。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以出口重点企业为主的行业商会是重要的应对措施之一。目前,四川省已建立了省丝绸、肠衣、蔬菜等三个商会。这三个商会共有会员260余家,2003年出口合计约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0.9%。此外,四川省外经贸厅还积极支持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建立了彩电分会,今年还将建立猪肉、磷化工等商会。乐山、德阳、宜宾等市也在积极探索在本地区建立行业商会。

外向型行业商会如何发挥独特作用?

外向型行业商会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呢?通过对温州等沿海发达地区行业商会的学习和了解,特别是对四川省已建行业商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行业商会在外经贸事业中的作用可以用概括为扩大出口的新措施,招商引资的新途径,外经合作的新形式,公平贸易的新平台,统筹发展的新思路。

调查研究 商会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观全行业发展,熟悉行业生产经营情况,指导企业合理扩大再生产规模和进行结构调整,避免因盲目上马而造成的恶性竞争;

桥梁纽带 商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不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有上情下达、互通有无的功能;

信息交流 商会不但是信息汇集的结点,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创办刊物等多种形式,实现信息流通的作用;

宣传培训 商会可及时宣传报道本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突破性进展,以及國家有关法律和产业政策,帮助企业了解并掌握最新资讯。同时,可以强化专业培训,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行业自律 通过制定行规行约,商会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打造品牌,制定行业标准,商会可整合全行业力量,推陈出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制定行业标准或提出制定标准的建议。

维护权益 在企业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限制时,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应诉;同时,在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组织企业参与申诉,保护并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建立外向型商会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行业商会既涉及外贸,又兼有内外贸协调发展的双重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鉴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通力协作,为行业商会的建立和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各行业、企业的情况和意向各有不同,建立商会之初,政府既要积极引导,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等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建立。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一个支持外向型行业商会的办法,促进其健康发展,并发挥其作用;协助商会做好应对反倾销和贸易壁垒工作,运用WTO规则,维护行业自身合法权益;与行业商会建立固定的联系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向商会提供一切必要的贸易信息;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安排和配额、许可证的分配时,考虑行业商会的意见;积极组织商会会员到国外参展、办展,开拓国际市场;为会员企业培训涉外人才。

作为社团组织,商会应始终贯穿“民主自愿、共谋发展”的思想,切忌在商会中出现垄断意识;广泛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商会应吸纳更多更广的会员,始终代表大多数会员的利益,成为会员合法权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突出社团性、民间性的特点:商会要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部分服务职能将延伸到商会,如协助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等,但决不是政府权力下放;行业商会应站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最前沿,掌握最新动态,以权变的思想提出行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

上一篇:关注留守儿童的实施方案下一篇:近视防控宣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