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推荐12篇)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总称,这其中就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给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其主要的表现形势为散发。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监测目的为掌握 全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更好地保障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在全县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
全年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随机监测,包括收集门诊和住院腹泻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记录、临床检验结果、粪便和肛拭标本。
三、监测方法
(1)采样对象:由可疑饮食史引起的,具有一定感染或中毒性质,以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伴发热、呕吐或全身不适的就诊病人。监测(采样)对象以14岁以上人群为主(80%),同时兼顾14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婴幼儿(占全年总体采样监测对象的20%左右)。
(2)采样数量:全年任务数量为例。首诊医生对以腹泻为主的主诉就诊者
进行就诊日志登记,根据对上述采样对象确定的原则,随机对就诊者进行采样。内科门诊、急诊、内
1、内
2、儿科要求为每月各例,中医科每月例。2013年10月底完成。
(3)粪便采集要求:确立监测采样对象后,应嘱患者到指定的厕所解便,由
医务人员用无菌棉签采取患者没有受厕所污染的新鲜粪便(如有脓血,则取脓血部分)3-5克(约花生米大小)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对于无法解便的患者或儿童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肛拭采样,即用无菌盐水浸湿后的棉签,由肛门插入直肠3-5厘米处采取,将粘有粪便的棉签,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同时,由医护人员填写个案登记
表。采样后的保存液要置于急诊科专用冰箱内4-6℃保存。24小时内由院感管理人员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四)质量控制
(1)采样对象的确定要达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目标的要求。
(2)粪便采样部位及量的正确掌握。
(3)规范、准确填写采样登记表,试管标签要填写姓名。
(4)采样后24小时内要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1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定义
1.1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3]。
1.2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是指对可能源于食品的疾病及其致病因素的调查和检测,识别和明确食品污染来源,从而进行人群健康影响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哨点医院监测、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专项监测五部分。
1.3哨点医院是指根据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需要而指定的医院,该医院将按照统一的要求开展特定疾病的监测,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和结果[4]。
1.4监测对象是医院接诊的符合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定义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2基层哨点医院参与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5,6,7]
2.1医院管理者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在基层,参与食源性主动监测的医院多为综合性医院,重治疗轻预防。管理者们大多认为,此项工作属于疾控部门的工作范畴,对医院来说,只是政府部门强加于他们而不得不做的。因此,在医院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定位就有所偏移,工作重心便成了应付上级行政部门的检查。
2.2政府部门对基层医院的监测经费不到位。在笔者参与的几次省级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培训班上,高层领导都要求各家医院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认真完成每年的监测任务,甚至是按月完成任务。但殊不知,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人才是极为宝贵的,要从各相关科室抽调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就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上级领导也表示,每年要下拨多少经费来完成此项工作,但是真正获得经费的基层医疗机构却少之甚少,或者说这项经费大多是拨付给了疾控部门或是相关行政部门。
2.3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只局限于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缺少鉴别诊断的能力,发现报告意识较差。
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师们日常工作任务极为繁重,对于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培训(包括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院方多数派院内防保人员参加,而这些人员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不能够将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病情转归等专业知识完全传递给临床医师,造成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对诸如食源性疾病等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即使遇到同类患者,依然只凭固有的临床思维模式,不能准确做出正确的诊断,造成对患者病情的耽误。同时,大多数医师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现报告意识不如对法定传染病的发现报告意识强,使得报告滞后,不能及时留取患者最初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对后续的诊断治疗造成干扰,同时难以使流行病学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
2.4基层医疗机构多存在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之间沟通不畅,个别工作人员缺少责任心,使很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化。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就拿食源性疾病标本的交接来说,往往因为临床医师少说一句话,或者是临床医师进行了交代但辅助科室的医师未在意,就会造成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上述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2.5基层医院缺乏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即使建立了应急机制由于人员配备方面的原因也只能是形同虚设。每当接诊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医院上至主管领导、医务科,下至接诊科室、接诊医师都表现得很恐慌,生怕误诊,标本留取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报告错误、或者是报告后是否会影响单位年终考核,是否会引起政治上的干预等等。
2.6患者配合程度不同导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效果不同。受文化层次和观念信仰的影响,来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有的积极配合医师的诊疗,有的则极不配合,造成患者病例资料缺失,标本难以留取,数据上报困难。
2.7基层疾控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指导性建议。基层疾控部门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承担着上报、流调、审核等工作,然而他们在工作中与医院出现交集时,首先在意识上有种居高临下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总把矛头指向医院,指责医师如何如何,而不从自身找问题。另外,基层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亟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向医疗机构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3基层哨点医院参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远景展望
目前,国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已相对完善,这些监测系统与传统的监测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变以前的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疫情数据的漏报、错报[8]。同时监测结果能够快速利用网络进行比对,从而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而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起跑较晚,我国卫生部于2011年提出将在国内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级医疗机构的协作,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基层哨点医院的作用,我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大重视力度,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然后,必须要扭转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其次,国家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医疗人才投身基层,同时要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再者,基层老百姓对疾病的预防保健意识,尤其是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保健意识有待提高;最后,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为工作的开展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9,10]。
参考文献
[1]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3):224-228.
[2]迟凤玲.国外食物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2005,2(3):11.
[3]周洁,梅树江,蒋立新,等.深圳市福田区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2):120-123.
[4]刘韧.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及预警的研究进展[J].内科,2008,3(6):930-932.
[5]王立贵,张霞,褚宸一,等.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现状与展望[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89-90.
[6]陈东周,魏建勋.泰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9):102-103.
[7]王艳梅,卢玲玲,黄琼,等.广东省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认知、态度及培训效果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2):159-162.
[8]胡菊妹,董旭,沈志昊,等.信息化管理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0):1074-1075.
[9]江国虹,常改.加速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与控制网络[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1020-1021.
一、我院为国家级食源性疾病监测单位,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及上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2016版),修订本制度。
二、监测对象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实行首诊负责制。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对于食源性感染性病例中出现腹泻症状的同时按要求采集病人粪便标本(亦可由检验人员采集标本);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发现食源性传染病病例须同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四、报告时限:对于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中毒性病例与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预防保健科;对于食源性传染病病例,按照传染病报告时限进行报告;对于需会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同时报告医务处。
五、各相关科室负责人承担本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管理工作,组织业务学习,应指定1名医生负责与预防保健科进行沟通。
六、医务处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并将会诊结果及时报预防保健科。
七、预防保健科承担医院食源性疾病的日常监测管理工作,组织开展院内培训;每日收集、汇总并网络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对于院内出现的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应当立即报告??市卫生计生委;每日开展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工作并作记录(包括零报告),及时收取临床医生填写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将经院内专家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在会诊结束后当日报送??市疾控中心;协调食源性感染性病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八、各科室应积极配合相关机构(如疾控机构、药监部门等)开展的调查工作。
九、执行责任追究制。对于隐瞒、缓报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按照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标准给予处罚;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给予行政处罚。
2012年前半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按照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要求,为保障全乡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贯彻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从而降低我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我卫生院积极行动,周密安排部署,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完善监测责任体系。根据《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卫生院院长担任。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报告的具体科室和责任人,从而确保监测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岗、到位、到人,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二、积极行动,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2012年7月11日,组织卫生院业务人员进行食源性疾病培训。
1、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食源 性疾病监测工作;
2、明确工作范围任务,把好监测工作关口;
3、完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测水平;
4、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食源性疾病现场处置技能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有:
1、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指南及案例分析;
2、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3、常见的各类食物中毒。
二、存在问题
一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开展不久,各医疗单位人员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训,对具体内容、程序仍有疑惑,监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监测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人员短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兼职。各医疗单位监管人员不稳定,食品安全工作任务重,监管还不能完全到位。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要继续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
实施条例》及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文件和规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二)继续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责任制。继续把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畴,层层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各项工作制度,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深入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工作。加强对临床医生、特别是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
(四)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努力构建起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长效机制,促进各医疗
卫生院要不断提高自身监测水平,深入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确保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北呈卫生院
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避免食源性疾病危害公,健康。加强我中心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能力,特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XXX中心食源性疾病工作监测组织机构。
XXX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主管领导: XXX
XXX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管员:
XXX 第二条
食源性疾病工作程序,制度
1,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首诊医生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登记工作,专管员不得瞒报,迟报,谎报。
2,首诊医生按照病例情况做好门诊登记,认真填齐填好“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尤其是信息表中病例基本信息及暴露信息和带*号项目。)并转交监测工作专管员。属于传染性疾病的门诊医生要按照相关要求另行进行上报。
3,食源性疾病监测专管员负责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和网络上报。
第三条
食源性疾病工作考核与奖惩办法
1,社区中心将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对于不能及时发现.准时上报的将在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
2,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进行填报,或者瞒报谎报缓报的,一经查实,要求其及时填报。并将给予教育及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按照《食品安全法》进行处理,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XXX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80515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常识: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三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第一百零四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有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监测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通过对散发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支持。
1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社会发展因素
食品安全贯穿于从种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 食品的生产、加工、分布、贮存及销售的形式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诚信程度紧密相连。它的结构形成可深刻地反映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 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食品安全甚至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1.1.1 欠发达农村群体:
多数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 食品的体制是很简单的, 多数人的食物供应为自产自销自食为主, 并且不管是个体或团体, 进行食品交易是在当地集贸市场进行的。从外地购买一些如食盐、糖、调味品等加工食品的必需品, 在此情况下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饮用非饮用水, 食品加工方式不当、家庭卫生习惯不良, 特别是不恰当的食品处理习惯以及生熟不分等不安全的贮存习惯。
1.1.2 城市低收入群体:
与农村地区比较, 多数人的食物供应主要依赖于购买食品, 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收入的大部分, 因收入水平低和人工密度增加等方面的因素, 造成食品安全上存在很多问题, 使原有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造成了不应有的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饮用水不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家庭及流动摊贩、小作坊、小食杂店、小吃店等的不卫生操作。
1.1.3 城市高收入群体: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 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有效收入的百分比降低了, 经济条件较好, 生活节奏较快, 人们愿意购买更多的半成品或即食食品, 从而大大减少购买食品和制作食品的时间。由于生的食品原料, 尤其食用肉、家禽以及鱼等进入厨房时, 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不正确的烹调习惯、食品在常温下贮存、食物反复加热以及食品运输、销售、制作过程食品间的交叉污染等。
1.2 社会文化因素
食品和食品安全既是一个饮食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确定食品的营养项目、食品的制备方式、食用的条件与宗教礼仪和其他因素有关的禁忌和传统, 都反映了基本的文化、生活条件、宗教信仰和民族的自尊。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对保障健康与导致疾病起着主要的作用。
食物彻底烧熟煮透、饮食前洗手、通过盐渍或晒干以及风干保存肉食和水果等这些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有益健康。而喜欢生食、发酵食品、饮食前不洗手等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是有害的。
1.3 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因素遍布世界各个地方, 所有污染最终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反馈到人类, 影响人类健康, 造成食源性疾患。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 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 形成甲基汞。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的水俣事件, 导致1 004人死亡。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 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 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 000多人受害。食品产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会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人口增长、盲目的城乡一体化,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无计划的迁移以及势必产生的大量的低收入群体甚至无正常收入群体, 使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恶劣的居住、生活条件, 加剧了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危险;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迁移并在生物体内逐级蓄积, 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达到危害人类健康的程度。
无论是直接的土壤污染, 还是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最终都会对动物和人造成危害。可能引起的危害包括: (1) 功能异常和激素水平异常; (2) 生殖障碍和种群下降; (3) 肿瘤; (4) 行为失常; (5) 免疫系统障碍; (6) 性别混乱。
2 食品安全与防控食源性疾患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1 影响国际贸易
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一体化与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全球食品流通加快, 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安全风险会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涉及整个国家经济利益的国际经贸问题。不仅影响本国进出口贸易, 也对世界贸易产生影响。同时, 国际贸易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并在调节国内食品供求中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是国与国进行食品贸易的重要条件, 也是引起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曾在WTO对簿公堂达4年之久欧盟与美国、加拿大贸易纠纷案, 就是因为欧盟禁止进口美国、加拿大在饲料中使用了激素的牛肉[2]。新西兰奶粉检出肉毒杆菌, 造成奶粉销量大减, 近年来, 欧盟以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为由, 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抵制, 导致了欧美之间持续不断的贸易争端。上海福喜食品使用过期食用肉的问题, 有1/3的日本餐饮和超市减少从中国采购食材。
2.2 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食品安全是食品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 是食品企业的生命。2008年“三鹿”乳业集团生产的奶粉含三聚氰胺成分导致众多婴幼儿患上尿路结石事件, 成为了一起超越国界极具影响力的社会事件, 董事长等相关责任人被判刑。“三鹿奶粉事件”的主角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作为乳品行业的“龙头”, “带头”引发了中国食品安全史上负面影响最大的事件。事件不仅导致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急剧下降, 而且导致洋奶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台湾强冠公司被爆料采用劣质地沟油生产“全统香猪油食品厂破产。北京“福寿螺事件”肇事福寿螺产自广西桂林。福寿螺风波带来的连锁反应, 致使鱼、虾、蟹等水产品也受到连累。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稳居全国各产业部门的首位, 食品业也是包容和关联产业最多的行业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立命之本。
2.3 公共卫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食品安全, 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就是保护生产力。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 保证食品安全, 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 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承担保障食品安全, 防控食源性疾病的责任, 食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为人类获取各种营养素的来源, 对机体产生重要的健康效应, 安全营养的食品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健康长寿, 而不安全的食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食源性疾病。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应加强社会公治, 组合拳应对,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 也是管出来的, 加强法制, 健全基础机构, 做好流行病学监测与人员培训, 以及搞好教育等各项预防性工作, 才能控制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 获得食源性疾病的充足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 定期报告及专门研究可用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从而使政策的制定成为可能, 并为立法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
目前, 我国和许多国家一样已建立了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在食品安全方面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 但在食源性疾病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 尤其缺乏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监测、暴漏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的数据, 更缺乏检验性技术, 造成无法可依。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出发, 研究开发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贸易的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迫在眉睫。
食品安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涉及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危, 因多种原因导致的人口流动、饮食习惯的改变、食品加工方式的变化, 新的食源性疾病会不断出现, 食品安全的形势会变得更加严峻, 故应以FAO/WHO提倡的危险性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系统政策的基础, 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 监测新的食源性疾病, 确定食源性致病菌在食物链中相关的食品, 寻找预防食品污染的关键环节, 那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食品,安全,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郑华英, 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县食源性疾病应急处臵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事件及其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处理。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管理组织
1、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 ×× ××
2、应急专业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 ×× ×× ××
(二)职能与工作
1、应急领导小组在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和协调下,组织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2、应急专业组职责
(1)负责进行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病人和可疑食品样品进行采集、实验室检验查找致病原因及提出疫情控制措施、划定中毒场所区域并指导消毒;
(2)负责全县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信息的统计、分析、上报;
(3)负责县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臵的日常管理工作;
(4)负责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培训、应急演练及物资准备;
(5)组织指导开展卫生应急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6)负责县疾控中心应急工作档案管理;
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一)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二)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三)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五)食源性疾病的确定应尽可能有实验室诊断资料,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已用药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
四、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
(一)报告范围及内容
接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后,应在初步核实情况后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信息报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分首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首次报告应说明信息来源、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可能原因、波及范围、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进行。
(二)报告方式和时限
接到重大食源性疾病事件或者疑似重大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后,组织应急专业组半小时内集结出发,到达现场后半
小时完成事件性质的初步核实、确认,并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不含路途时间)向县卫生局做初步调查,电话或传真报告。
五、现场调查处置
(一)现场调查处臵程序
1、接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时要认真询问记录,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详细记录和核实发生事件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和临床表现等有关内容。同时应告知报告者,除及时抢救患者外,要保护好现场,保留可疑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泄物。组织人员核实后,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2、在得到县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现场调查处臵命令后,立即派出应急专业组,携带有关调查文书和采样工具等赶赴食源性疾病事件现场进行调查处臵。
3、开启检验快速通道对采集样品进行检验,由于技术原因需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检验机构协助检验的,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接提交采集的样品进行检验。情况特殊需延长出具检验报告时限的,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束后,撰写技术分析报告,一周内报送卫生行政部门。
(二)现场调查处臵工作内容
1、流行病学调查
(1)了解72小时的食谱,特别是共同饮食食谱,有无续发病例,对与中毒病人有共同饮食史而未发病的人,人群中有对照意义的健康人同样也要做好个案调查。
(2)向病人和接诊医生了解中毒发生的经过以及事故相关的情况,病人的症状、体征,发病人数、经过,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特别是首发病例的情况。
(3)调查内容一般应由患者自述,病重或无力表达者,可由其监护人代述。
(4)对中毒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中毒人数30人以内的(含30人)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80%;中毒人数30人以上的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70%;中毒人数100人以上的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60%。两名调查人员和被调查者分别签字。
2、样本采集与送检
(1)采集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中毒病人发病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选择发病者中未用药或较晚用药的病人采集肛拭样品。必要时可做动物试验,观察毒性强度及主要受损器官和临床表现。
(2)对剩余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分别取样,对熟食间操作台面,存放熟食品冰柜、熟食,常用工具、刀具、容器,熟食操作人员的手、肛拭、使用的抹布、可疑昆虫等视情况采样检测。所采集的样品在冷藏条件下,4小时
内送达化验室;无冷藏条件的,于采样后2小时内送达化验室。化验室在检样送达后必须立即进行化验。
(3)对疑似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应尽可能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六、资料收集整理
由应急办将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食源性疾病事件档案。事件终结7天内,撰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专题调查报告内容至少要包括:①事件主要经过;②临床资料分析;③流行病学调查分析;④实验室检验结果;⑤结论;⑥控制和预防措施;⑦工作建议及改进措施等。
七、奖惩与后勤
1、奖励
在处臵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信息准确、预警及时、预案周密、处臵有力、措施得当、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个人,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2、责任追究
对在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报告、调查、控制和处臵过程中,有玩忽职守、麻痹大意、隐瞒实情、措施不当、工作不力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后勤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异常病例/事件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特异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4.至2016年底,各哨点医院承担监测工作的临床医生培训率达(100%)。5.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6.一旦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医院应当及时(组织院内会诊),会诊确认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报告卡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报至所在地疾控中心。
7.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2)名或(2)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属于可疑聚集性病例。8.至2016年底,各哨点医院网络报告及时率达(100%),准确率达(100%),可疑聚集性事件发现率达(90%)以上。
9.5-10月,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10)例,其余月份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5)例。
10.医院专管人员每日收集病例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完成网络报告的时限是(1个工作日)。
11.如没有填写(暴露信息),则该病例不予采纳,不计入当月工作量中。
12.被上级部门审核退回的数据,哨点应在(1个工作日)个工作日内完成修改、上报工作。
13.专管人员对院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行(周)督查制度。有督查(计划),督查(记录)和结果追踪落实。
14.《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表》中所列的发病、就诊时间应精确到(小时)。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单位 姓名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2.异常病例/事件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特异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4.至2016年底,各哨点医院承担监测工作的临床医生培训率达()。5.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及时报告当地()部门。6.一旦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医院应当及时(),会诊确认后,在()个工作日内将报告卡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报至所在地疾控中心。
7.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名或()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属于可疑聚集性病例。
8.至2016年底,各哨点医院网络报告及时率达(),准确率达(),可疑聚集性事件发现率达()以上。
9.5-10月,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例,其余月份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例。
10.医院专管人员每日收集病例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完成网络报告的时限是()。
11.如没有填写(),则该病例不予采纳,不计入当月工作量中。12.被上级部门审核退回的数据,哨点应在()个工作日内完成修改、上报工作。
13.专管人员对院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行()督查制度。有督查(),督查()和结果追踪落实。
了解和掌握我市食品污染状况和危险因数;了解和掌握我市食品中致病菌血清型分布、耐药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市食源性疾病相关样品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理化或微生物相关项目检测,市售主要食品进行理化污染物及致病菌检测,溯源追踪可疑食品。现场或问卷调查危险因素。结果
2005~2009年共检测各类样品1003份,监测散发和暴发食源性疾病49起,其中细菌性20起,化学性6起,蕈类及植物性8起,原因不明15起。共检出致病菌89株,其中沙门菌37株,志贺菌51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株。市内主要皮蛋加工厂生产环境良好,生产工艺为新工艺。本地蛋鸭养殖户养殖过程安全有序。居民食用皮蛋卫生习惯良好。结论
广元市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场所主要为学校食堂、家庭聚餐、农村坝坝宴。致病原因,细菌性41%,化学性12%,原因不明31%,其他16%。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尤以熟肉卤制品、皮蛋、不洁水源为重。细菌主要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宋内志贺菌,并且对12种抗生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病原物质引起的疾病,通常包括感
染性或中毒性疾病(WHO)。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 的食品或者把有毒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1」。食源性疾病包括了食物中毒的全部,而食物中毒仅是食源性疾病的一部分,它是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形式。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WHO统计报告表明全球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75%是因生物性污染食品所致,在发展中国家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有2.7亿病例,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2」。在我国,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本市食源性疾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 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给本市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有效控制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刻不容缓。为此对本市2005-2009年食源性疾病及危险因素进行了监测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1)2005~2009年辖区共发生食源性疾病49起:化学性6起,其中农(鼠药)药3起,死亡1人,卤制品亚硝酸盐中毒3起(亚硝酸盐含量最高达2000mg/KG);误食野蘑菇中毒4起;食用未加工彻底的四季豆及鲜黄花中毒4起;细菌性20起;原因不明15起。采集上述食源性疾病病例生物标本和剩余食物,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理化或微生物检测。对已确认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进行可疑食品追踪溯源。(2)2009年对辖区内市售生畜肉、动物性水产品、蔬菜、蔬菜沙拉、中式凉拌蔬菜、生食蔬菜、蛋糕、卤肉制品、蛋制品进行致病菌检测,了解其致病菌污染状况。市售猪内脏、水产品、米面制品、皮蛋、卤制品、饮料、油炸食品,进行重金属及食品添加剂理化污染物检测。(3)2009年对辖区内蛋鸭养殖户的蛋鸭、鲜鸭蛋进行沙门菌带菌情况检测。在我市某区蛋鸭养殖户比较集中的村,对其中10户养殖户,每户随机采集鸭群新鲜鸭粪或鸭肛拭子和鲜鸭蛋,进行沙门菌检测,鲜鸭蛋分别对蛋外壳和蛋内容物进行沙门菌检测。同时对蛋鸭饲养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4)调查皮蛋加工厂鲜鸭蛋沙门菌污染情况及皮蛋加工制作过程。2009年,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广元市杨ⅹⅹ皮蛋加工厂、姜ⅹⅹ皮蛋加工厂等具有一定加工规模,占有一定市场份额(85%),各采集100个鲜鸭蛋和50个成品皮蛋进行沙门菌检测。对上述两家皮蛋加工厂的皮蛋生产环境和加工过程进行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了解皮蛋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沙门菌污染环节。(5)皮蛋烹调、食用过程调查。对餐馆和家庭食用皮蛋的加工过程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食用皮蛋的卫生习惯,访谈对象为餐馆厨师和家庭主妇。(6)了解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带菌状况。从中心体检门诊随机采集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肛拭50份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2005~2009年共采集食源性疾病相关样品1003份,其中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大便154份,剩余食物200份,市售食品致病菌检测样品9大类136份,市售食品理化污物检测样品56份,皮蛋加工厂鸭蛋200份,成品皮蛋100份,蛋鸭养殖户鲜鸭蛋56份鸭粪51份,从业人员肛拭50份。1.2 方法与试剂
1.2.1 方法 食品中致病菌按GB/T4789-2003及2008〔3〕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食品中污染物按GB/T5009-2003〔4〕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按GB16001-1995〔5〕及GB16002-1995〔6〕附录A规定方法进行检测。
1.2.2 药敏实验
方法为K-B法,结果判断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实验执行标准〔7〕。
1.2.3 试剂 所有试剂都通过试剂验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2 结果
2.1 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大便检测结果
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大便标本154份,检出肠道致病菌78株,其中沙门菌26株,志贺菌5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1株。剩余食物200份,检出4株肠炎沙门菌(表1)。
2.2 市售食品致病菌检测结果
2009年市售食品9大类136份样品致病菌检测,皮蛋中检出1株鼠伤寒沙门菌。市售56份食品理化污染物检测,检测项目全部未超国家卫生标准限值(表1)。
2.3皮蛋加工厂鸭蛋、成品皮蛋等检测结果
皮蛋加工厂200份鲜鸭蛋,100份成品皮蛋,未检出沙门菌。蛋鸭养殖户56份鲜鸭蛋,鸭蛋表面检出2株山夫登沙门菌,1株鼠伤寒沙门菌;51份鸭粪检出1株山夫登沙门菌,2株鼠伤寒沙门菌。皮蛋加工厂生产环境良好,生产工艺大多为新工艺,蛋源主要来自省外,在加工前要进行筛选,成品出厂时要进行检测。本地蛋鸭养殖户养殖的蛋鸭品种为花边鸭,散养,饲料主要为自产谷物,未食用抗生素类药物。居民食用皮蛋卫生习惯良好(表1)。
2.4 食品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肛拭
50份食品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肛拭未检出肠道致病菌。2.5 危险因素
高危食品:肉及其卤制品、皮蛋、鲜鸭蛋、不洁水源、农(鼠)药(误食)、野蘑菇、四季豆及鲜黄花。主要场所:学校食堂、家庭聚餐、农村坝坝宴、职工食堂、餐饮服务单位。致病菌血清型主要为肠炎沙门菌及宋内志贺菌(表1)。
2.6 18株肠炎沙门菌及11株宋内志贺菌耐药分析
用K-B法进行抗生素耐药分析,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氯霉素、头孢噻肟、萘啶酸、磺胺耐药;宋内志贺菌对庆大霉素、萘啶酸、磺胺、链霉素、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耐药(表2)。
2.7 食源性疾病时间分布
2005-2009年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为627例,7、8、9、10月份病例数为510例,占81.3%(510/627)。7、8、9、10月份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图1)。2.8 食源性疾病场所分布
2005-2009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49起,其中家庭聚餐占总起数的30.6%(15起)、学校24.5%(12起)、职工食堂16.3%(8起)、餐饮服务单位16.3%(8起)、农村坝坝宴12.3%(6起)(图2)。
2.9 食源性疾病致病菌血清型分布
2005-2009年从食源性疾病相关样品中共检出89株致病菌,其中沙门菌占总数的41.6%(37/89),志贺菌占57.3%(51/89),其它占1.1%(1/89)(图3)。
2.10 食源性疾病致病原因构成2005-2009年49起食源性疾病中、细菌性占41%、原因不明31%、化学性12%、植物性8%、蕈类8%(图4)。
2.11 2008年两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分离出的肠炎沙门菌 PFGE-xbal分析
结果
两者密切相关,高度同源(图5)。3.讨论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8』。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随着食品生产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食品领域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采用,可造成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并引发一系列严重食品污染事故『9』。肉及其卤制品,皮蛋,过量使用添加剂的食品,野蘑菇,植物性蔬菜(四季豆,鲜黄花),不洁水源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
通过分析,广元市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7、8、9、10月份是高发期,发病例数占总例数的81.3%(510/627)。这与夏秋季气温较高,细菌极易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和产毒,且高温期人体防御机能降低等有关『10』。夏秋季雨水充沛,气候适宜,是许多真菌生长的最佳时机,村民有采食野蘑菇的习惯,因此误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的机率就大大增加。夏秋季人们有就着凉菜喝夜啤酒或购买凉菜家庭聚餐的习惯,如果购买了那些添加剂严重超标或变质的卤制品食用,食物中毒将在所难免。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场所:家庭聚餐(30.6%)、学校食堂(24.5%)、职工食堂(16.3%)、餐饮服务单位(16.3%)、农村坝坝宴(12.3%)。其主要原因:这些场所一次性就餐人数众多,食品加工量大,生熟混杂,加工过程操作不严;缺乏必要的卫生贮存设备;餐饮原料仓促采购,大多未经过有检测资质的机构检验;采购的肉食加工品来自未经检验的小摊点;家庭分散不易监管;群众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等。特别是学校食堂,往往是通过层层转包给个体经营者经营,又未得到有效监督,而个体经营者大多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操作过程把关不严。学校食堂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危害大,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建议学校食堂及大中型集中用餐单位,必须实行留样制度,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一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相关人员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堂应把好原材料关,严格加工操作过程。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特别是熟肉卤制品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导村民注意饮食卫生,提高防范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意识。
食源性疾病相关样品中检出的89株致病菌,沙门菌占41.6%(37/89),志贺菌占57.3%(51/89)。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占81.1%(30/37);志贺菌中,宋内志贺菌占60.8%(31/51),这与国内资料报道的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占53%-99%『11』有所不同,提示本市志贺菌的优势株为宋内志贺菌。沙门菌每年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一直排名前三位『12』。我市食源性疾病致病菌中沙门菌居第二位,优势株为肠炎沙门菌。食源性疾病致病原因,在49起事件中,细菌性占了41%(20/49),原因不明占31%(15/49)。细菌性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我市仍是第一位。原因不明31%,分析其原因:在发生食源性疾病时,往往报告不及时,不能在第一时间采集到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剩余食物;样品采集量不足,采样不够规范;病人已经服药;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等等。
2008年两起农村坝坝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其腹泻病例中分离出的肠炎沙门菌,通过PFGE-xbal分析,两者密切相关,高度同源。溯源追踪发现两起坝坝宴都从同一农贸市场同一摊点购买了熟肉卤制品。
我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措施,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合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传染病管理与控制
(一)健全完善了传染病管理相关领导小组,包括:
1、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2、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领导小组。
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院感办,由院感办具体负责传染病的各项管理工作及院感管理工作。
(二)传染病管理与控制工作方案,医院制定了:
1、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工作方案;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三)传染病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医院制定了:
1、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2、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制度;
3、传染病自查制度;
4、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作制度;
5、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6、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7、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8、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工作制度;
10、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制度。
上述相关工作制度通过办公室发文下达各科室,实现工作制度化。
(四)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培训,每年开展并完善医护人员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岗前及在岗期间培训工作。
1、举行了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2、进行了新入职的医生、护士岗前传染病知识集中培训。
(五)传染病报卡:按《传染病防治法》时限,及时登记上报。
(六)传染病疫情动态数据及分析:每季度完成传染病数据分析并及时向院领导汇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同时进行院内通报,使各科针对存在问题重点整改。
(七)传染病查漏工作:每日专人负责传染病的报告、防止漏报、迟报、瞒报。
(八)传染病巡查工作:定时巡查门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落实情况,严密防控H7N9、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
(九)传染病报告: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做到准确、及时。
(十)传染病管理与控制存在问题
(1)部分医生未熟练掌握传染病的报告流程及部分传染病的诊断标准等。
(2)门诊、住院日志在“发病时间”、“职业”、“家庭地址”等方面有漏项的现象;
(3)个别科室对流感、腹泻、疟疾、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登记欠完善,如流感采样病人系统内有的未登记体温、症状等资料。
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一)健全组织,制定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调整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各科院感管理小组的三级管理机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章,结合我院实际情 况修订了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职责、措施、流程等。
(二)针对院感薄弱环节,加强院感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了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制订了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人流室、供应室、检验科、治疗室、急诊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三)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进一步加强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四)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院感科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医疗废物管理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并常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医院感染暴发。
(五)消毒器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为加强消毒器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院感科对其使用进行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对消毒器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抽查是每季度一次,方法是从临床科室采样,到物质库房索证。
(六)存在问题
1.医院感染环节质量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2.临床感染管理小组还要进一步加大作用的发挥。3.部分临床科室医生对病人的有关院内感染的诊断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
4.要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无菌观念、手卫生知识。
三、医院健康教育
(一)领导重视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各临床科室分头负责,有齐抓共管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了各自职责,做到了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保持健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并把该项工作列入年终考核,考核成绩将与年终评定挂钩。
(二)健康教育形式多样(1)院内健康教育活动
活动一:病区和门诊科室等对外服务区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宣传内容与科室业务,工作重点紧密结合,大力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和常识,教育广大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2)院外健康教育:利用赶场天到联合各乡镇卫生院进行义诊,健康教育宣传。
(三)控烟工作
认真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医院的候诊区、病区等对外服务区均设置禁烟标志,做到室内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四)存在问题
1、健康教育工作与科室沟通方面做得不够。
2、医院面向社区的健康教育还要进一步扩大多学科领域。
3、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社区巡回宣教工作。
4、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工作的督查力度,使全院该项工作有序开展。
为切实做好我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全镇人民身体健康,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防保体制内部管理,创造性开展工作,巩固和发展多年来取得的防病成果,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为圆满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特定以下方案:
一、目标及任务
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法制化管理。
(二)、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1、加强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4月1日至10月31日开设肠道门诊,并按标准做到规范、齐全,认真做好登记,按时上报疫情,实行腹泻病旬报制度。
2、加大艾滋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力度,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努力做好每年艾滋病宣传日活动。
3、加强对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报告率,做好结核病的转诊、登记、上报及追踪、督导治疗工作。
4、加强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控制,根据疫情情况,开设发热门诊。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等防治工作。
5、认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工作,及时上报、处理总结。
6、加强传染病的防治监测,重点对甲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监测、流调、报告等工作。
(三)、加强疫情上报工作。认真抓好门诊日志和住院病人的登记,及时准确报告疫情,认真填写好报告卡和报表,及时准确网上上报疫情。每周主动到各科室及村卫生室进行监测搜索,督导疫情上报工作。
(四)、认真做好0-5岁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登记、上报、转诊、流调、疫点处理及愈后的访视工作。
三、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
1、成立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组
长:梁吉兵
中心卫生院分管院长
张启勇
天平医院院长
副组长:许春桃
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任凯源
中心卫生院常务副所长
成员:吕干东
中心卫生院医技科科长
孙长青
中心卫生院总务主任
陈定忠
中心卫生院医疗科科长
徐金花
中心卫生院护理科科长
王
伟
中心卫生院预防保健所业务所长
梁允珂
预防保健所主任
张文达
中心卫生院负责疾病控制工作
2、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疾病防治技术指导组:
组
长: 居敏军
医疗科主任
王
伟
业务所长
副组长: 梁允珂
防保科主任 成员: 张文达、张志平、陈仕梅、李道芬
3、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小组: 组
长: 梁吉兵
分管院长 副组长: 任凯源
常务副所长
徐金花
护理科科长
成员: 居敏军、王
伟、梁允珂、张文达、张志平、陈仕梅
(二)、宣传发动
防保科每月5日按时组织召开全镇村医生例会,对全镇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安排部署疾病预防工作。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单、横幅、咨询台等多种形式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参与意识。
四、督导检查和绩效考核
为确保我镇的疾病预防工作质量,防保科将对实行每人定站包干责任制,对辖区内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疾控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每月把检查结果登记造册,作为防保科包点人员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依据。
一、目的为高效有序地做好本企业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工作,避免或减轻传染性疾病造成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工作。
三、引用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四、管理内容
1、复工前准备
1.1 公司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租长,副厂长、总工为副租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租员的领到小租,全面负责传染性疾病疫.情期间的管理调度工作。
1.2 复工前领到小租负责安排储备红外测温仪、75℃酒精/84消毒液、喷雾器、防护口罩、应急交通车、应急药品等防疫人防技防物资,并提前规划好隔离观察室。
1.3 领到小租应针对染性疾病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制定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并提前发送到各部门学习。
1.4 各部门负责人需在复工前提前统计各自人员预备到岗情况并汇总报告到办公室,办公室汇总上报领到小租便于工作安排;部门负责人应先行对本部人员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对于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员工应通知其延迟到岗(至少痊愈后三到五天内无异常)。
2、复工后管理
2.1 复工第一天进行全员健康排查,所有员工进入公司前必须佩戴口罩接受门卫红外测量体温,检查合格准予入厂;体温超过37.3℃禁止入厂,并由领到小租安排专人送至就近医院治疗并安排在厂外职工宿舍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症状如无减轻立即送往指定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上报;开车进厂的员工,所有车辆进厂时需要先进行车辆消毒处理方才进厂。(人员入厂检查处置流程见附件1)
2.2 外来人员、访客进入工厂前必须佩戴口罩并接受门卫红外测量体温,门卫负责记录体温,检查合格经领到小租同意方可入厂;体温超过37.3℃禁止入厂,并报告公司对接人予以劝返;保卫科负责做好外来人员登记确认工作,所有外来人员必须登记姓名、电话、近期是否去过疫区等信息。
2.3 所有员工每天必须接受入厂前和出厂时两次体温检测检查,各部门负责人每天下午将部本门人员健康情况通过微信工作群汇报,发现人员异常或疑似情况随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观察,避免交叉传染;对于发现的疑似病患领到小租立即按照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上报等应急处置措施。
2.4 乘坐公司班车上下班员工必须佩戴防护口罩,下车后应及时使用洗手液洗手,班车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通风,由专人负责管理检查。
2.5 复工复产前,由领到小租安排专人对公司所有场所进行一次消毒,之后每三天一次;值班室、办公室、餐厅、生活垃圾堆放处等重点部位安排专人每天早晚消毒各一次。
2.6 公司食堂禁止采购未经宰杀未经检疫的活禽活鱼肉品,禁止提供生菜,加工环节严格生熟分开,作业中必须佩戴口罩;一次性的餐具必须集中喷洒消毒液后扔弃,重复性使用餐具必须进行消毒,禁止未经消毒反复使用。
2.7 员工到餐厅就餐时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和餐具从公共菜盆和盘子里夹菜,统一由食堂工作人员分餐,尽量采取分餐制把饭菜放到自己的餐具里就餐;就餐尽量安排分区域分时段进行,就餐时,禁止员工相对攀谈,防止飞沫传播。在卫生间、食堂等主要场所设置洗手液,所有员工饭前便前便后必须洗手,并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
2.8 复工后,领到小租负责安排专人对必须的防护用品库存量和近期使用量进行核算,提前采购,合理库存。该物资作为日常防护物资及应急处置物资按需发放;必要时安排专人负责统一废旧换新,防止不合规扔弃形成传染源。
2.9 员工在各自劳动岗位上必须佩戴口罩或防毒半面罩;禁止随地吐痰,个人防护用品废弃物以及口鼻分泌物等用纸巾包好放入公司专用垃圾桶,由专人每天进行消毒处理。
2.10 车间、会议室、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应保持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左右;公司在防疫期停止前,尽量避免或控制人数参加集体活动及大型会议,尽量减少或停止因公出行、聚会等,确实需要的,须向领到小租报告并取得同意。
2.11 员工在宿舍内应保持室内卫生保持清洁,地面及桌椅勤擦拭消毒,勤通风换气,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捂住口鼻,饭前便后洗手,不要用手搓揉眼睛,尽量减少外出次数,如需外出一定要佩戴防护口罩,宿舍楼内公共区域由清洁员每天至少进行 1次消毒。
五、工作要求
1.公司领到小租全面负责传染性疾病疫.情期间的管理调度工作,各部门负责人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安排做好人员检查及工作、生活场所消毒等工作,发现异常人员必须第一时间报告领到小租。
2.疫.情期间全体员工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下班时间不要聚会、不要串门、不要握手、不要扎堆;要做到不感染自己、不感染别人、不被别人感染,共同配合做好防疫工作。
3.公司所有员工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严禁传播不实信息制造恐慌情绪,领到小租对公司管理人员不作为、慢作为、瞒报、漏报的,要及时追责问责,严肃处理。
六、考核及奖惩
1.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按照要求每天上报人员健康情况,保卫科记录好外来人员检查情况,发现未上报或记录的对相关责任人罚款200元/人次。
2.对发现的异常人员未及时上报的对相关责任人罚款500元/人次;情节严重的由领到小租研究处理意见;造成严重后果的交由上级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3.未按照公司要求佩戴防护口罩等防护用品、未按要求对工作、生活场所进行消毒和违反公司规定私自聚会、扎堆的,以及其他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罚款1000元/人次。
4.对患有发热等症状应按要求进行隔离观察的人员不服从公司管理的,扣除当月全部奖金,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采取强制隔离措施。
5.疫.情期间在公司防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由公司领到小租研究给予物质奖励并进行通报表扬。
七、相关文件/记录
1.《外来人员检查登记表》
2.《岗位人员每日体温检查统计表》
8、发布与实施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本制度由公司领到小租负责解释。
****************有限公司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06-27
食源性疾病报告试题06-29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11-06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12-24
食源性疾病监测试题02-01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图12-25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10-29
资源性资产会计研究01-02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知识06-28
人民医院创建二甲医院工作实施方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