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共12篇)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能停顿正确、字音准确、语速流畅、语调从容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⑵ 了解孔子及《论语》;整理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⑴ 初步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用换字法增字法等疏通文言文。

⑵ 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丰富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

⑵ 逐步完善自我,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一、由疑激趣

1、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展示多媒体资料: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

2、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3、给学生一把钥匙,自己打开文言知识之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怎样学习文言文。

读懂──能见言而知意;

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

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

二、自学存疑

放范读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学生在自我阅读时作如下要求: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学会查工具书;标出疑难字句。

三、质疑答难

为了有效地组织这一环节,可将以下三种方式交替运用,互为补充,以此调节课堂教训的放与收:

集合式──先集中让学生发问,教师汇总后作解答。

逐一式──学生质疑,教师及时解答。

切磋式──归纳学生所问,然后让学生互议,再作解答。

四、设疑引议

疑问探究: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上,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

五、释疑多练

学生解释疑难,教师分析总结。

学生练读:自由朗读,分段齐读,接力赛读,分段背诵,全文齐背。

知识点的巩固练习:

1、语文常识: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2、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词:日、省、信、传、习、弘毅、已

4、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作业

反复诵读,直到成诵。

收集整理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为人有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要为师先学做人,做人是为师的基础。为人到什么程度才能为师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做人就要有“仁”,“仁”是立人的根本。那什么叫“仁”呢?简单说就是“爱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身推及别人,让爱内在传承长生巨大的正能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便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乃至社会大同。因此爱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为人有仁是为师根本。

“爱人”产生能量有哪些呢?爱人有孝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爱人有诚信,“巧言令色,鲜矣仁!”更有知识和智慧的传递,“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韩愈这样解释教师的功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要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就必须“博学”,那“博学”又从哪里来?肯定从不断地学习中来,圣人孔子还能“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呢;博学从积累中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博学从疑问中来,“学问贵于疑”;博学从思考中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优秀就得有博大的学问,以此传道授业,让人人有知识,人人有智慧,人人能成为生命自觉的人。

为学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为一位教书匠其实很容易,照本宣科即可。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优秀的教师理应如此,一生不停地学习充实自己。孔子有“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究的是终身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 不如学也 ”, 因此就有 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也”的感叹。

那么如何学呢?这里涉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问题。

学习与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在思考中提升,思考在学习中完善,实践证明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用心专一。“默 而识之”,心无旁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人的学习更应该如此。

善于发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在温故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增进,扬长避短。

态度端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问不能弄虚作假,不学无术自欺欺人只能误人子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今时代知识爆炸、日新月异,务必加强内修,学识渊博了,教师播撒出去的才有可能是阳光和智慧。

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果说为人为学重在内秀,作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这些素质之外,还得加强外在能力的培养。做到内才外才和谐统一。真正的优秀教师 ,在内 ,腹有诗书,才华横溢,不仅有专攻,而且兼修别的学科,融会贯通;在外,必定洋洋洒洒,潇洒自如,触类旁通,善于化平庸为神奇,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质胜文则 野 ,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恰到好处是最美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要和谐统一。仅有外在美,徒有虚名,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 皮厚腹中空”,光有内才而不修边幅,邋邋遢遢,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最好例子,叫人受不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 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一个君子只要有实质就可以了。何必要文呢?”子贡回答说:“可惜呀!棘先生关于君子的说法,话一说出口,驷马难追。倘若文质一样等同,君子和野人有什么区别呢?虎豹之革和狗羊之革那不一样了吗?) 实在的,文质彬彬是我们所需要的。

为何强调优秀的教师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呢?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很大:一个时刻注意自身外在形象的教师,他的学生一般不会邋邋遢遢;一个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的教师,调教出来的肯定是学养丰富多才多艺的学生,这样从外到内协调一致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不正是 社会所需要 的吗?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性相近,习相远”,可见教育的重要。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就杏坛传教,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主张“有教无类”。现代的教育当然没有富贵贫贱之分,但学生肯定有学商高低之别,因此个别学校至今还执行快慢 班或重点普通班 教学制,学生无形之中就有了等级之别,这一点远不比远古时代的孔子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这四件事教学生 :古代传下来 的典籍 ,德行,忠恕,诚信。) 他时常以天地为课堂,授课形式多样,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可畅所欲言,可据理力争 ,给予学生 尊重。最精彩莫过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师徒之间的对话折射出理想教育的一种理性模式的同时,又探寻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大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我们人类孜孜以求的教育梦想,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教师去奋斗终身。

子曰 : “不愤 , 不启 ; 不悱,不发。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讲的就是教学教法,讲究启发式,力求举一反三。我们现代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提倡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他那里研习得来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如果说教育终极目标大而言之是实现社会大和谐,那小而言之就是唤醒人生命的自觉。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础和领悟,那教育目标都是一样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量体载衣,因材施教。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无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先进的教育总是以多样能动的方法唤醒人的潜 能,不管学情 如何,只要脚踏实地终身学习,会终有成果。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1986年7月,22岁的唐钊大学毕业,考取了美国底特律大学教育心理系硕士研究生,三年后,唐钊又继续攻读教育行政管理博士学位。唐钊,靠着自身的奋斗,用10年时间从一个大学的普通教师,一跃成为有着近50年历史的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汩罗玛大学首位华裔女校长。2006年6月,她还摘取了第三届“亚洲传统奖”中的教育奖桂冠。

这位传奇的华裔女校长,身后有着怎样浪漫的婚恋故事与幸福的家庭呢?

“幽默”“文盗”事件让我爱上了穷牛仔

我的丈夫迈克斯·乔治是个美国人,现在是一家知名企业的董事长。但我与他认识时,他还是来自美国西部城市西雅图的一个穷牛仔。

1986年7月,我从中国来到底特律大学读研究生。那时候我对迈克斯并不了解,但他的幽默机智我是领教过的。有一次一位女教师讲课时,他因理发而迟到了。女老师看着他那容光焕发的样子,很不高兴地问:“迈克斯,为什么你偏要在上课的时候去理发呢,换个时间不可以吗?”迈克斯显得理直气壮的样子:“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应当。”女老师叫起来:“什么?用上课的时间去理发倒是应当的?”

“当然。因为头发是在上课的时候长出来的,所以应该在上课的时候把它剪掉。”全班同学哄然大笑。女老师也想笑,但忍住了。她要制服这顽皮的男孩。她说:“可你的头发并不全部是在上课的时候长的啊!” “正因如此,我也没有把它全部剪掉嘛。您看,这不还留着一部分吗?”说着,他用手去捋了一下油光锃亮的发型,显得很潇洒的样子。这下子连女老师都忍俊不禁了,全班人更是笑得一塌糊涂。

于是我与迈克斯交往起来。我与迈克斯的真正相知却是因为一年级下学期的一件事。牛津大学一个CN号的杂志发表了一篇很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作者署名第一位是迈克斯·乔治,第二位是查理·辛。这篇论文不但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而且导师也引以为荣大加赞扬。但迈克斯却向他人一再说明,这篇文章是朋友查理·辛写的,他只是帮助修改了一下。而以好出风头爱表现自己出了名的查理·辛却一反常态,再三再四地告诉别人,文章全都出自迈克斯之手。两人互相推让荣誉,一时传为美谈。论文发表后的一段时间,突然有人在学校网站上揭发,这篇论文内容有一半是抄袭别人的,并且将论文与被抄袭的文章一段一段地进行对比。证据确凿,议论哗然。各种恶毒的粗痞的漫骂和嘲笑,都指向了“作者”迈克斯。我觉得这事情有点蹊跷,虽然那时我对迈克斯还没有多深的了解,但凭直觉我相信他不应该是那种人。当新学年开始时,迈克斯转学到了另一所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过了两个月,真相终于大白,那篇抄袭的论文,是查理·辛花钱雇人写的,他是有意把抄袭的罪名加到迈克斯的头上,原因是查理·辛忌妒迈克斯的才华。

在我未知道“文盗”事件真相之前,我曾发了一条匿名短信给迈克斯,以“红颜知己”的口吻安慰他。不久,我收到了迈克斯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迈克斯感谢我在他沉冤没顶的时候,向他伸出了温暖公正真诚的手,从而为他打开了另一扇光明和希望之门。我奇怪地问他,给你的那条匿名短信,你怎知道是我发的?迈克斯回答道,有些人和事是无须语言来表达的,而是用心灵来感知的。譬如说,那次上课迟到,我说因为头发是在上课时长的,所以应该用上课的时间去修理,当时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都发笑了,只有你一人没笑。我心一沉,马上意识到那是因为我这幽默表现出对纪律和师长的不尊重,从而引起你的不悦。

我佩服地说,你很善于幽默,也很聪明。善幽默的人是极有天赋的。我告诉他,我给他发那条短信,可不是什么性灵上的亲密接触,而是出于中国圣人孔夫子的教导。迈克斯立即紧张地问:“孔夫子是你什么人?好像你很崇拜他呢!”我说:“我不但很崇拜他,而且还很热爱他。”迈克斯绝望地“啊”了一声。我顾不上他的惊叹,娓娓而言:“我从小就爱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尤喜《论语》。”我还详细地向迈克斯介绍了孔夫子,告诉他《论语·季氏》中关于“益友”的论述,并直言我当时就是受了孔夫子关于益友的教诲,才给他发那条短信的。 迈克斯十分高兴,连连感謝上帝,还说原来孔夫子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的恩人。我奇怪地问什么敌人恩人的?他说情敌和救命恩人啊!我就骂他,他却死皮赖脸地要求和我一起学中文,学《论语》。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相聚在一起了。

上到研究生班三年级时,迈克斯提出要和我确立恋爱关系。他说我爱你,是因为你从内心到外表所焕发出来的光彩,足以把一切外在的漂亮掩盖得黯然失色,已经把我的灵魂牢牢地罩住。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我虽然曾经错过了太阳,但我还是不要星星,我要像你们中国神话中的夸父那样,勇敢去追逐我心中的太阳。

就这样,我和迈克斯恋爱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迈克斯由于成绩优秀且富有组织才干,被美国一家名企聘为高层主管。他却鼓励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儿时立下的“要做孔夫女”的志向。于是,我在走出庄严神圣的婚礼教堂后,又重新迈入了同样庄严神圣的学术殿堂。

一本《论语》让“中国猫”制服“美国老虎”

迈克斯由于体格魁伟,长相英俊,加之眼神中自然流露出的那种迷茫与温情,确实是个强大的男性魅力磁场。美国人总是说,中国女性比一般的美国女性要有心机得多,做事更有策略。其实,这是现实使然。面对这样的现实,你就不得不更有现实的理性和生活的逻辑,否则你就不能保持你家庭的稳定性。在这个问题上,法律是无能为力的,我个人也无能为力,但我们的孔夫子却有能力。迈克斯起初跟我学中文,学《论语》是为了找借口接近我,后来他慢慢地学出了味儿,并找到了我们心灵相通的那种快乐,从《论语》中他还悟出了许多职场的机智、商战的谋略。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我始终还是他的老师,我这只小猫,还经常运用儒家学说来驯服他这个大老虎呢。

有一天,他拥抱着我,我问他:“假如在某个晚上,我和别人也如此拥抱……”迈克斯听后一下跳了起来。“你说什么?你会和别人也这样?”我嗔怪地说:“你紧张什么,我是说‘假如’嘛!”他这才松下一口气来,但又紧握起拳头:“假如你跟别人这样,我一定

要和那家伙决斗!”我笑了:“想不到你还愿做2l世纪的骑士哟,但假如跟别人的不是我,而是你,我该怎么办?”迈克斯愣住了,迟疑着说:“不会的,至少目前还不会。”显然这话是给自己留下了余地,我就笑着说:“孔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而言之,就是己之所欲,应施于人了。这就是说,你想做的,你去做的,就该让我也去想,让我也去做。你们西方崇尚个人主义,我们东方的古圣先贤也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据此去要求别人,去建立一个更为宏大的坐标系,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你认真想想,我说得对吗?”

迈克斯思索了好一阵子,才又紧紧地抱住我说:“唐,你不但是我的好妻子,还是我的好老师。你不但教会我怎样做人,还教会我怎样处世。我不能失去你,永远都不会背叛你的。”

就这样,我们两人以真爱为基础,用道德和伦理筑起稳固的堤防。迈克斯后来做了董事长,日夜出入于交际场中,身边美女如云,却始终没有发生过感情漂移和家庭危机。随着时间的前进和各自事业的发展,我们相爱弥深。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一家子三代六口,过得很是和美幸福。

与家人探讨“和谐”“神圣”的幸福

尽管美国社会有健全的养老和医疗制度,老人衣食治病无忧,但晚年的孤凄,心灵的寂寞,又有谁来慰藉呢?迈克斯也只顾自己的事业,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我取得博士学位出来工作后,就主张把迈克斯的父母接过来同住一些日子,让我这个儿媳妇好好尽一下孝心。起初迈克斯坚决反对,说:“我们和父母两代人的隔阂,再加上东西方生活文化的隔阂,住在一起会很不和谐的。”我反驳道:“什么是和谐?真正的和谐,就应是在各自不同的前提下,彼此间的宽容,相互间的融入。中国人最爱和谐,也最懂得创造和谐的氛围。”在我的坚持下,迈克斯把两位老人接了过来。老人晚年能享受天伦之乐,自然十分高兴。他们很喜欢吃我做的中国菜,吃中国菜自然要用到筷子。老爷子以前曾到过中国传教,用筷子对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可老太太却一直学不会,就发牢骚了:“怎么用两根竹子来做餐具,中国也真太落后了!”

老爷子和迈克斯听后怕我不高兴,正想责备老太太。我连忙用眼神制止了他们,笑吟吟地说:“妈妈,你说,人性落后了吗?”

老太太惊讶了:“人性是最为可贵的,也是最永恒的,怎么会落后呢!”

我用两根筷子在桌面上架成个中国的“人”字,也用刀和叉子架成个“人”字,说:“你们看,哪个更有人性呢?”

丈夫和他父母都略识中国文字。老爷子看来看去,看出奥妙来了。“唔,用中国的筷子构成的人,是互相支撑、互相帮助的,这才是人性的体现。用刀叉构成的‘人’,不是你用刀尖顶住我的腹部,就是我用叉子戳你的背部,这太没有人性了。”

老太太恍然大悟的样子:“你们中国人用筷子当餐具,原来是出于人性的考虑呀?”我连忙称赞她:“妈妈,你太聪明了!难怪你教出的学生,个个都很有出息啊。”老太太听后,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趁着老人高兴,我继续哄着她:“妈妈,你知道吗,1972年尼克松总统去中国访问之前,还专门学用筷子呢。”老太太乐滋滋地说:“是吗?那你赶紧教我使用筷子啊,以后我去中国旅游就方便多了。”晚上,一脸迷惑的迈克斯手捧着《论语》问我说,你对妈妈使用的这一招,我怎么在书中总找不到。我大笑着告诉他,这一招在《论语》里是没有的,但中国民间有那么一句俗话:老人如小孩,不能逆着而要哄着!有一次,老爷子喝着咖啡问我:“我们全家都是信奉上帝的,唯獨你是信奉孔夫子的,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自己的宗教信仰呢?”

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不能伤害他们的宗教感情,思考了一下,我说:“爸爸,其实我们的信仰是有很大共性的。”

老爷子不解地问:“有很大共性?我不明白!”

“我信奉孔夫子,孔子的根本主张是一个仁字。仁者,爱人也。”

老爷子惊喜起来了:“我们仁慈的上帝提倡爱,你们的孔子也主张爱,对、对、对!两者是一致的!……可你说说看,是我们的上帝伟大,还是你们的孔子伟大呢?”

“中国人认为,上帝是神,孔子是圣。神圣都是至高无上的。”

老爷子却追问道:“难道神和圣就没有区别?”

我说:“有的,神在天,圣在地。天,代表理想,可以自由地翱翔,人类没有了理想,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地,代表行动,一种有理想的行动,就好像正在为盖教堂而努力工作着的工人,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都是为了实现那个美好的理想。理想是美好的,而行动是有力量的,没有行动,教堂就难以盖起。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为能力、也最有人格魅力的建筑工人。”老爷子听后,连声赞叹:“精彩,你讲得太精彩了!你比我传教时说得更令人信服。”就是这样,我们两代人,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思想观终于融合在一起了,并和谐地相处。许多美国朋友都跟老爷子老太太说:“还是中国媳妇好啊,给你们打造了这样一个既和谐又欢乐的大家庭!”(本文仅投贵刊,严禁转摘,违者必究!)

编辑张金余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作文 篇4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伟大的一种。的确,从古至今,从闻雷泣墓到哭竹生笋,再从卧冰求鲤到扼虎救父,这一个个孝义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顺。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只要养活爹娘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对父母多一些恭敬和爱戴,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啊,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对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许多老人病死街头,无人理睬;被弃于养老院中,孤独终老;被迫以捡垃圾为生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难道就是孝顺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哪里去了呢?

我认为,一种从心底里真正孝顺: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责任,而是每个人从心底里就明白的该负的责任!

读《论语》有感优秀 篇5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6

观看《论语》的优秀观后感作文800字1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观看《论语》的优秀观后感作文800字2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他总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伟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这一篇主要是阐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利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而《论语》的第二篇主要是讲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这一篇里,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孔子还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论语让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能扩大我的知识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用心体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那么,我就能不断进步了。知识积累丰富了,那么学习就能进步了。

观看《论语》的优秀观后感作文800字3

当我翻开那本厚重而又不厚实的泛着浓厚的油墨气息的千古佳文时,我再一次的,被震撼了!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孔子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使我惊叹不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其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然而,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美味。

观看《论语》的优秀观后感作文800字4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观看《论语》的优秀观后感作文800字5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将平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合为一处而成的,其中孔子的言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有了专门的学派:儒家。

孔子没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证明是他写的著作,我们了解他的思想,仅仅能从《论语》中寻找线索,可见这本书的历史价值。

《论语》中,多为孔子讲礼、仁、君子之言语,也有许多评价名人的话,但我觉得,我们读《论语》,应将重点放在孔子以老师口吻说的话上,这样,如同他穿越时间,在向我们讲课一样,让我们明白事理。并且,在这些话中,孔子所提倡的大多数都是我们普通人做得到的,是有益处的,何不试试呢?

比如整本书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

它分三句,我认为第一句其实是提倡不读死书,即学习知识、道理,不能一直存着不动,最好时不时去实践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确实,我也试过几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运用刚学的简便运算,对着长长的收银条快速帮爸爸完成了核对,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要珍惜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彼此之间能获得快乐;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乐,是因为知道朋友在乎和珍惜自己。也许,有朋自远方来,古人会比现在的人更加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与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离别,都有可能是最后一聚、最后一别,交通不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诋毁自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不了解自己,并非恶意伤人心。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必生气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孔子这句活中,提到对“君子”(我认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点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在整本《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对君子的要求,但每次不尽相同,有时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孔子还以“小人”(我认为是指道德较低下的人)与君子作对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我觉得,虽然身处两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用《论语》中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尽力去做一个现代的“君子”。

《论语》中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里面运用古文讲述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思考良久,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写出了对《论语》中一章的片面理解,已经有一些字数,可见整部《论语》及孔子学问的深奥无比,很难理解透彻,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过:“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不仅仅限于每节课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计划, 更重要的是能把各种信息编织成精彩的图画, 以此创造机会让学生陶醉在高水平作品的欣赏中, 并主动发展成为积极的读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拘于形式化, 教学目标并不清晰, 过多的依赖教参, 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与思考性。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 希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生被动学习, 教学忽略了挖掘文本内涵

受教育功利性的影响, 虽然教师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的课堂上仍然是教师的讲 解为主, 教师生怕遗漏了哪个生字、词语、句子, 学生考试做不 出来,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 课堂的大半时间, 学生忙于应对, 导致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 很难抓住文本语言, 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的也少, 学生自己思考交流的时间少, 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看似教师绘声绘色的讲了一节课却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 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本文, 根本上为挖掘出文本的内涵。

(二) 课内阅读缺乏教学目标, 课外阅读缺少秩序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 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中的建议去进行教材解读, 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吸收, 对目标的把握自然不到位。有的教师只从自己教的角度出发, 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细读研读文本, 就与实际相脱离了。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很高的积极性, 充满了兴趣, 但没有明确的目的, 没有好的计划, 不知道读些什么好, 一般是遇到什么读什么, 遇到喜欢的内容就一口气读完, 不喜欢的内容随手翻翻就扔。也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 没有良好的指导, 一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 与教学无关, 因而很少指导。

(三) 缺乏合作学习, 自主阅读未被重视

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 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极其少, 虽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 课堂热闹了, 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 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师生缺乏合作阅读, 只是被动接受,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空间

众所周知, 阅读教学本身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线性过程, 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场域, 如何在知识达成的基础上做到阅读教学的松弛有效, 将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笔者将给出适宜的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 创设情境, 使学生阅读变被动为主动, 促进学生阅读兴趣

传统的阅读教学提前预设的问题繁琐细密,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强迫”到一条预设的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路径上。而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设计上“条 理化”、“ 框架化”, “板块化”, 粗线条的弹性设计情景。问题的问域宽、解答的答距长, 思维强度大, 课堂教学将具有较强的现场性, 如“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这种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在阅读任何文本时,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身临其境, 注重对文本感情基调的真实把握, 提倡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与分享, 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 写读后感、书 评等, 在交流探讨中激发思想的火花, 提高阅读能力。同时,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再现, 也能有效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

(二) 设定有效 的教学目标, 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 强化课型创新

众所周知,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精 神世界, 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 为其未来打好扎实的精神基础。提出明确适度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根据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一种或几种课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 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课本剧表演, 让同学们自行组合, 再进行表演。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 使得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 通过这样的表演, 可以让学生们加强对范进等人物当时的心理的把握。复述也是很好的课型,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底蕴。他是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复述看起来很枯燥, 实际上对学生理解与记忆课文都有很大的帮助, 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 能培养学生的条理性、逻辑性。让学生在记忆最佳时期积累一些规范的语言, 其受益终生。

(三) 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小学阶段, 是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要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主体意识继续发展其主体意识,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效率高的学生能够“看见”文中的人物、活动以及活动展开的细节, 而阅读效率低的学生则往往存在阅读障碍, 他们无法对文本进行想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出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 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去感知整体, 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挥合乎逻辑的创造性见解, 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 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 勇于表达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与感悟, 相互交流,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 强化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阅读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教师不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的形象出现, 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他将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传统的阅读 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明确指向学科体系的现有结论 ;而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恰恰相反, 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而是按照合作学习的实际需要, 提供信息, 启发思路, 补充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 探究不同的结论, 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冬梅.2013.合作学习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日语听力课为例[J].现代语文, 2013年第12期

[2]邹佳华.20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3]赵冬梅.2014.论室町喜剧狂言的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 2014年第5期

[4]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年7期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论语>选读》;课程核心目标;“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C41

《〈论语〉选读》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属于“文化论著研读”范畴,对于培养与提高青少年学生“正确研读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意义甚大。但作为已经成型的具体教材,亟待解决的是“怎么教”的实际问题。尽管编者在前言中谈及了关于教学目标的设想,但笔者以为编者的思路与实际课堂的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文尝试从理解、评析、探究三个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研读经典、客观评判传统文化的能力,从而解决“怎么教”的实际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到“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①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承担的任务是各有侧重的。选修课程更突出“个性发展”;更加关注拓展应用、发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论语>选读》编者也在《前言》中指出,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笔者以为要有效达成课程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应选择“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因为高中的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以“研”为主,讲求的是能更多地教给学生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语文研究的方法。而“主问题”的运用恰好能够引导学生找出有价值的研读内容和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一、《<论语>选读》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角度

“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提问群”、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对课文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的研读。“主问题”设计的活动体验能够始终贯穿在教学之中,与文本研读,问题探究融为一体,使启发、合作、探究共冶一炉,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和教师的多重对话中形成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能力。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那个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②

那么,如何将“主问题”运用到《〈论语〉选读》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出具有课堂价值的主问题呢?笔者参阅比较了多个优秀教学案例,结合个人课堂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理解、评析、探究三个角度设计主问题,引领学生从“浅阅读”到“深探究”。

1.从理解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解是基础,孔子的思想离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毕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情,将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转化成有梯度的浅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能够帮助大多数学生理解孔子主要思想主张的。如《为政以德》这一篇,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文本的所选语段比较凌散,学生一下子很难梳理出主要内容。如果老师直接问“你怎么看待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学生就会犯难,问题太大,很难回答。但如果老师变换角度,设计三个较易梳理文意的问题: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主张在政治上要有何作为?你怎么评价以德治国的思想(与现代社会强调以法治国作比较)?这样的发问帮学生从两个方面梳理了“为政以德”思想的主要内涵,使学生有易到难,在理解“为政以德”主要内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并能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这一教学设计既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内容,又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深化了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教师把文本研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显得丰富、开阔,充满理趣。

2.從品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③《<论语>选读》文本多通过孔子与他人的语录形式来呈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因此抓住孔子的语言进行揣摩、品析,可以帮助学生走近孔子的思想,在想象和体验中完成对孔子思想的评析。如《沂水春风》一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学生若只是根据译文很难体验孔子的“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老师可以根据孔子的语言内容设计“主问题”进行讨论:孔子为何对曾皙的回答由衷地赞同,“吾与点也”?孔子的“志”又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孔子之志?孔子问志的场景让你感受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风格(要求结合文中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神态描写展开想象和体验)?这样的提问启发学生对弟子言志的语言内容和孔子评志的语言内容进行揣摩和品析,在讨论后揣摩出孔子的志,并鼓励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发表不同见解,在讨论辩证中完成了对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的个性化评价。

3.从探究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学生缺乏成人所拥有“人生经验”和“眼力”,解读《论语》时,会因为自身的局限而使评析停留在肤浅层次上。这时就需要老师为他们“铺桥搭路”,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开展问题探究的活动体验。如《中庸之道》一课,中庸之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要正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相关链接”,还可以作必要地解释。抽象的灌输不如具体的分析。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老师从具体形象的材料入手设计“主问题”进行探究:找出体现中庸之道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试着概括其内涵。辨析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区别。讨论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这三个问题实际就是对“中庸之道”的探究,从具体材料到抽象理解,再聚焦生活,一步一步推进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并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丰富评析。

二、“主问题”设计的关注点

1.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所以,《<论语>选读》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要能够设置情境问题,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自主体验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评析。如教授《高山仰止》一课时,“主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结合自我体验,谈谈当代中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

2.鼓励合作互动中的讨论和辩论。《<论语>选读》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析,在群体对话中会因为解读视角和个人文化积淀不同而呈现丰富多彩的态势,但就个体而言,则会因为解读视角的单一而略显偏狭。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为学生讨论和辩论创设条件,把学生的评析放到群体性的对话中,让各种意见相互碰撞交流,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析,从而丰富个体的评析。如教授《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时就可以问“你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以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学生结合文本和搜集的資料从立与破两个角度摆出自己的评析见解,最后在合作互动中呈现不同角度的文化解读。

3.强调整体理解和评析。《<论语>选读》选修教材,编者按照主题来进行材料重组,这样的单篇形式的文本材料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结构,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支离破碎的现象。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做有关《论语》的主题资料搜集,老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能够串联课内、课外的材料,形成一个课堂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既能温故而知新,又能在探究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再构建。作为选修课对于相关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说知识不可教“完”,但方法可以教“透”。老师可以介绍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去搜索《论语》的资料,可阅读原著,可浏览网页,可查阅文献等。在对于一个主题的探究切忌就事论事,要拓展思维,扩大视野,这样才能原生态地理解和评析孔子的思想主张。

此外,“学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主问题”的设计也一定要以学生学情为基础,这样“主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助推《<论语>选读》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正确研读经典和客观评判传统文化的能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

②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03,05.

③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4:93.

参考文献:

[1]张建国.《<论语>选读》核心目标的有效达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11:23—24.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指导意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林忠港.选修课要呈现出必修课未曾有的景象——《<论语>选读》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11:23—25.

作者简介:

论语十则优秀教案 篇9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可以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

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

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名著学生优秀读后感 篇10

曾子和孔子是两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曾说过:“读书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不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读完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讲了一个‘仁’字,在守实守信的人叫做“君子”。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互相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文明社会,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世界,都将会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会再爆发出一次有一次的战争了,每次战争后,每个国家的士兵都会有所伤亡,是地球母亲创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文明世界吧,让我们从现就开始努力吧!”

论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有效 语篇 自主 积极

一、明确目的 语篇教学的前提

语篇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教学目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学之前,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确定语篇教学的重难点,明确要培养学生哪些综合技能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哪些阅读活动等。只有这样,教师在实施语篇教学前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在课堂中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语篇教学。

二、有效预习 语篇教学的保障

1.有效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尝试让学生预习,但收效甚微。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英语预习就等于没有作业;有的学生也是有预习形式而无预习实质,他们认为预习只是听听磁带,读读单词,仅此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地指导。为了确保预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细化预习任务,如了解语言知识点;弄清语篇中时间,地点,人物,初步掌握语篇中的主要线索等。学生通过对语篇的预习,查阅资料解决语篇中语言知识点,对语篇有大概的了解和感知。

2.采用多种方式,及时检测预习。许多教师在布置了预习任务后,并没有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学生的预习渐渐就会失去意义,时间一长,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就会“偷懒”,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检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填表格,填空,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以及让学生介绍跟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等。

三、以趣导读。语篇教学的润滑剂

教师在语篇教学前给学生做必要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语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文章的基本故事形象,也可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把整个故事梗概及重点语言点呈现出来,并作适当的板书,为下面进一步理解语篇奠定了基础。

1.动画导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现有关人和物,这时学生对形象生动的动画颇感兴趣,教师顺势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阅读。

2.谈话导读。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也是引出话题的一种好方法,它不仅能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去阅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设悬导读。语篇内容如果故事性较强的话,教师可以将故事的一部分讲给学生听,然后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4.提问导读。教师还可以直接揭题,让学生根据题目,发挥想象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罗列到黑板上,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去阅读。

四、吃透教材 语篇教学的关键

1.整体呈现,感知语篇。感知语篇是学生理解语篇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语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看等形式整体感知语篇,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力。听完后,核对答案,阅读语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不同的要求。

2.自主阅读,理解语篇。语篇教学中,教师充分体现“读”字,尽量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阅读,大胆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解决问题。阅读的形式有听音阅读、自由阅读、小组讨论阅读等等。阅读过程中关键在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 有目的就是有任务,教师要设计一些任务,这样让学生在任务中阅读,阅读中思维,思维中逐步深入理解语篇。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口、眼、耳、脑同时并用,提高记忆能力。另外,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语气、神态,要通过读做到心领神会。

3.积极参与,运用语篇。阅读语篇不是单纯地解决某个语言知识或是回答几个问题,最终目的是利用所获取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语篇教学中应尝试让学生视图复述,即学生根据简笔画或挂图将课文内容简明扼要表达出来,通过复述对所学语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语篇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视图复述法、列表复述法、问题复述法、概要复述法、缩扩复述法、变更复述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不断交换复述方式;多种形式混合交替使用,不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增强课堂教学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情景表演,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其用英语快速思维。

五、活化教材 语篇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篇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篇内涵,联系社会挖掘出文本中一些人文精神,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 ,学生除了解有关Ben等人物的生日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阅读或者开展采访活动,鼓励学生记住彼此的生日,每逢某个学生过生日的那天,全班同学应向该学生祝贺,并唱《Happy birthday to you》 这首歌。这样既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又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论语文教学资源的优势整合 篇12

1. 什么是整合?

“整合”, 是指综合、融合。在教育教学中, 它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它使系统各要素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 什么是教学?

我这里说的教学并不单指教师的课堂教学, 它还包括学生的学习, 即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 什么是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战略思维的层面上, 就是通过再组织和再协调, 把语文教学资源重新分配、重新整合, 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在教学战术选择的层面上, 就是最大限度地优化语文资源配置的决策;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资源特性, 对语文教学资源重新再配置, 以突显教育主客体的各自优势智力, 并寻求语文教学资源内部的最佳结合点, 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能。

二、主体资源的整合

1. 学生资源的整合

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要求, 确定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总体和阶段目标, 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目标要求基本统一,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层次上提出不同要求。我国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 一个班五六十人, 一个语文教师按要求必须上两个班, 两个班的人数合起来就有一百二三十个。以一对一百二三十个, 能行吗?从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以及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 无不证明: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有差异的个性和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 有天真烂漫的想象力、强烈的表现欲, 更有得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因此,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是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合理整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高。因此, 我们应抓住关键, 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培优、补差、扶中”的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资源, “好、中、差”结合, 实行学习小组合作制,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操作如下。

(1) 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6人左右, 要求每个小组中各层次的学生都有, 有学习尖子生、优等生、优良生、良好生、学困生、特困生等。

(2) 每个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 负责小组的学习活动。

(3) 各小组按照成员的优势智力的差异性, 进行合作分工, 并实行“帮、扶、带”一对一、二对一结对子工程。

(4) 各组之间进行学习集体竞争机制。

综观教育发展历史, 一般说来, 凡是重视人的价值、承认人有潜能的教育家, 都会强调发展人的个性。而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 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 从而使每一个人的智力特点和性格特点都充分地、完美地发展。长期以来, 由于对教育客体即学生的优势智力及个性特点的理解与支持不一, 在教育过程中, 只强调了教育客体的共性, 而抹杀了教育客体的差异性。因此, 我们实行学生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考虑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 也就是说, 在学生群体中, 尽管智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智力, 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 通过教师或者小组自身的优势整合, 取长补短, 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从而大大提升了语文学习效能。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 我们开展了很多的教学竞赛, 如“古诗词背诵默写比赛”、“课前5分钟演讲比赛”、“我是小老师风采大赛”、“优美散文抄写比赛”等, 在比赛过程中, 我们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智力, 但结果又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整体意识, 不以个人的名义出现, 而是以小组的名义上墙公布。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竞赛,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 学困生在这点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2. 教师资源的整合

我们的语文课本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 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 洋溢着作者的生活热情;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生命感悟;展现着作者别具一格的话语表达方式;蕴藏着作者用智慧的笔凝成的空白点与悬念处。静态的文字背后, 是一个个美不胜收的大观园, 是一个个鲜活精彩的世界。而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主体, 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 当教师的人生经历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不经意的相似时, 他们就能把静态文字背后的大观园更精彩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另外, 不同的教师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智力, 他们在文本的解读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专长。如此丰富的教师资源, 需要巧妙地整合利用, 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巨大育人能量。因此, 我们采用专题报告、上大课的形式, 让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一个语文教师负责一个专题, 以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佳配置, 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

三、客体资源的整合

1. 教学内容的整合

(1) 文本教学的整合

由于高考的提前, 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 这就要求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高中三年的文本教学任务。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以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对文本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整合。

高一阶段, 学生刚从初中上来, 他们对记叙文的理解与写作比较熟悉。因此, 高一上学期理所当然就成了过渡时期, 教学内容应以记叙文的教学为主。只不过,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文本的教学中应以复杂的记叙文教学为主, 写作教学上应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在初中的写作水平上升格自己的作文。高一下学期, 由于有了上一个学期的过渡, 学生也已经适应了高中教学, 所以这一学期, 文本教学的重点就落在了精美散文的身上, 写作教学也转移到散文的写作上来, 重点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解读, 对人生的思索。

高二阶段, 上学期教学重点放在议论文的教学上,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探究典范的议论文, 学会写典范的议论文, 掌握提炼论点、搜集论据、严密论证的方法。下学期则继续议论文的教学, 只不过由典范的议论文教学转为比较复杂的杂文的教学与写作上, 引导学生探索社会百相, 思辨人生千态,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高三阶段, 上学期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上, 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中外富足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给学生一把开启文学殿堂的金钥匙。下学期教学转入高考的复习工作, 训练学生对语文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这样的整合, 便于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也便于学生形成一种牢固的知识体系。

(2) 高考备考知识点的整合

按以前的做法, 到了高三以后才强化语文基础知识训练, 这不但累了教师, 苦了学生, 更重要的是时间太仓促, 难以保证有好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点分散到高中三年中去,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 我们把高考备考知识点的学习与训练作了如下整合:高一上学期重点进行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成语运用、语病、句形变换、句子的仿写、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知识点的学习与训练;下学期重点进行语段归纳、修辞、科技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的学习与训练。高二上学期重点进行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与训练, 下学期重点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学习与训练。高三再回头复习并加以强化训练。这样大大减轻了高三的语文备考压力。

2. 教学手段的整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整合, 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实施语文教学, 可以大大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平,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文本教学中, 议论文的教学, 论据的收集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 师生共同收集, 材料共享;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在教学方法上, 散文的教学可以采用诵读法;议论文的教学可以采用辩论法、讨论法;文学鉴赏课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文献法。在教学模式上, 高一是衔接期, 受学生知识储备的束缚, 我们采用了分层递进教学模式;高二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 生理、心理素质成熟定型, 我们采用了探究型教学模式;高三教学内容多样、繁琐, 时间紧迫, 我们采用了合作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整合,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能, 适应了课改的要求, 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校园文化资源整合

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 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种设施、每一项活动, 乃至每一棵草、每一棵树, 都积淀着育人的文化底蕴, 能使人感受到文化的璀璨和智慧的光芒。我校目前的文化资源状况以绿化环保资源、文化长廊资源、广播电视设施资源、文学社资源和校本科研资源最为突出。经过科学地整合丰富的校园资源, 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把语文学科的学习与之有机地整合起来, 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把“处处”、“天天”和“人人”都科学地加以整合, 充分地关注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 开拓性地开发、配置学校各种学习的优势资源, 让教师和学生在优势资源整合的开拓性学习平台中不断探究实践, 定能创造出语文教育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冯克诚.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0.

[3]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1995.

[4]宋书文.心理学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5]燕国材.教育十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2.

上一篇:《程序员修炼之道》读后感下一篇:书法学校教师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