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法律援助工作安排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2法律援助工作安排(共11篇)

2022法律援助工作安排 篇1

2022年上半年,xx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区法律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上半年,各执业机构规范管理,法律服务人员诚信执业,为xx的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法律援助工作

(一)工作开展情况

1.截止到2022年6月17日,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xxx件,占全年任务xxx件的xx%,其中民事案件xx件,刑事案件xx件,行政案件x件;办结xx件,结案率xx.xx%。共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咨询录入合计xxxx人次。民生工程信息完成情况:报送信息xx篇,其中:省民生工程网采用x篇,市民生工程网采用x篇,区民生工程网采用x篇。报送司法案例x篇。经费使用合计xxxxx.xx元,其中:发放法律援助办案补贴和律师值班费共xxxxx元,宣传费用xxxx元。经费支出占全年计划数的xx.xx%。

2.参加了法律援助知识竞赛。

3.积极参加了信访维稳工作。

4.办理了12345热线督办案件x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进度落后于全市平均进度,其主要原因是受到的疫情的影响,其中疫情严重的4月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数为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快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加强和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协调配合,利用驻点看守所、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窗口的值班律师,向接待对象主动宣传有关法律援助的政策法规,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申请法律援助,主动为他们申请法律援助提供帮助。

2、进一步加法律援助大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民生工程集中宣传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利用“法治xx”普法微信公众号宣传法律援助,扩大法律援助的宣传覆盖面。通过以案释法、图说民生等形式,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提高群众知晓率。

3、加大信息报送量。按区民生办要求,及时报送民生工程信息。

二、律师管理工作

(一)律师党建工作

xx区现有一个律师联合支部。支部全体律师党员认真、积极地参加了“两拥一做”主题活动,积极参加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支部按照规定开展各项活动,管理规范,工作计划、会议记录、台账齐全。支部组织建设、廉政建设、“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等均扎实落实。在政治、业务学习方面,全区律师都积极参加,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全体党员律师均能按时、足额缴纳党费。律师党建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点赞。

(二)律师业务开展概况

1.1-5月份,全区执业律师共办理案件xxx件,其中民事案件xxx件,刑事案件xxx件,非诉讼案件xx件。

2.全区执业律师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担任常年法律顾问xxx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一百余起,为各类人群口头解答咨询近xxxx人次。

3.组织参加了律师辩论赛。

4.完成了律师年检注册工作。

(三)律师事务所规范管理

1.全区xx名执业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都能严格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律师执业规范,表现良好,没有投诉。全区执业律师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受理案件都统一登记,统一收费,每个案件和顾问单位都及时地录入管理系统,并应用电子签章系统,案件及整理、归档,且填写了工作日志,上传文档。

2.各律师事务所均悬挂了“三证”、执业律师公示栏,设立了投诉电话、收费标准等。行政人员都签订聘用合同,缴纳社保,实习律师在实习过程中也能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实习纪律。律师事务所财务管理规范,执业律师均参加了社会保险。

3.律师事务所都能认真履行律师协会会员义务,按时缴纳律师会费。

(四)“一村一顾问”工作

结合“四员一律”等活动,扎实推进“一村一顾问”工作,各律师事务所每个星期均能够按规定指派执业律师进驻村(居)提供法律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律师事务所制定了每周值班时间与人员值班表以及值班签到制度,制作了包片法律顾问公示牌悬挂在村居公开栏。律师参与司法所处理的矛盾调解案件,协助派出所处理治安纠纷,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到法律服务,感受到社会公平主义。

(五)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保障

结合“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法律服务进万企”活动,持续推进“四送一服”等活动,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工作,全区执业律师担任民营企业担任常年法律顾问近百家,深入了解企业基本信息。为民营企业举办法治讲座,讲解各种法律、法规知识,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参与重大合同的谈判工作,协助起草、审核企业合同,代理参加调解、诉讼、仲裁案件等。

二、存在问题:

(一)档案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律师服务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

(三)执业律师需要进一步强化政治、业务学习。

三、公证工作

截止6月17日,共办理公证案件xxx件(含涉外xx件),收费共计人民币xxxxxx元。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持续开展公益、便民活动

树立执业为民、便民惠民意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公证法律服务为手段,引导公证行业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限、降低服务收费、提供服务便利,不断提升公证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公证职能作用和优势发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好xx建设作出贡献。

二、创新公证服务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公证服务民生、经济的职能作用愈发明显。为进一步提高公证效率,方便群众,公证处已经筹划推行网上预约办理公证。公证申请人可以通过网站快捷地查询到公证机构及公证员的基本信息、执业状况、地理位置及联系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预约申办公证,了解申办公证事项所需材料,实现公证法律服务零距离。

四、基层法律服务

2022法律援助工作安排 篇2

一是改进办案行为, 树立法律至上威严形象。 为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 新区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研究制定了 《滨海新区关于规范法律援助律师办案行为的通知》, 文件要求法律援助律师严格遵守 《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 及各项规章制度, 恪守律师职业道德, 认真履行法律援助律师职责, 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律师办案行为。

二是改进监管手段, 树立质量第一服务形象。为统一规范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办案程序和标准, 研究并制定了《滨海新区法律援助档案卷宗规范要求》, 对法律援助案件卷宗归档提出具体、规范要求, 加强对法律援助案件评查监管, 保证案件的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水平。

三是改进追查方式, 树立廉洁从业良好形象。建立滨海新区法律援助律师违规办案“零报告”制度, 要求法律援助律师对违规办案行为进行自查登记, 杜绝出现违规办案行为, 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树立法律援助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2015年上半年, 滨海新区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5件, 其中刑事法律援助案件51件, 民事法律援助案件154件, 共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8.41万元。共接待法律咨询2271人次, 其中来访洛询1269人次, 来电咨询1001人次, 其中通过“12348”法律服务专线咨询656人次。

2022法律援助工作安排 篇3

摘 要:本文从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了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结合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针对高校法律诊所如何缓解案源稳定性问题、经费保障问题、诊所学生开展法律援助的法律保障问题、人员流动性给案件处理衔接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多方面开拓案源、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完善诊所管理以确保援助工作有效衔接等建议。

关键词:诊所式教育;法律援助;路径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97-03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大学的法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新的法律教育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国自2000年9月开始引入诊所法律教育,目前,已有100多所高等政法院校加入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并开设了专门的法律诊所课程。至今,诊所式法律教育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法学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1]。从国内外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法律援助工作已经成为诊所式法律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结合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结合的必要性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公益性

美国自1830年起,律师在法学院的集中训练开始逐步取代了学徒模式,其后案例分析教学法正式确立,并成为美国法律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学者对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质疑[2],而诊所教育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变性,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促使教师和法学院学生意识到将法律规则运用于实践,通过提供法律服务来培养自身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完整、经验上的不足,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其他机构的帮助,在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以致不能能为当事人提供最有利的法律帮助。在这些矛盾凸显之后,美国的法学家开始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助法学院师生的力量。同时,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前身——判例教学法已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人们开始怀念学徒制,诊所式法律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逐步形成[3]。

从上述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可见,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密不可分,诊所教育目标本身即带有公益性。

(二)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需要

如前所述,尽管与早期的法学教育传统方法“讲义教学法”相比,案例分析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获得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它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忽略了法律实践中许多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会见当事人、事实调查、法律咨询、调解、谈判等,而且也忽略了在判断力、职业责任心以及理解法律和不同的法律职业人的社会角色等方面对学生们的培养。另一方面,即使是专门面向实践技能训练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其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也同样无法提供真实案件的效果。

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可以有效弥补这一欠缺。从会见当事人开始,咨询,到正式接受委托,事实调查,乃至参与谈判、代理诉讼,都由诊所学生担当主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一个具体处理方案的失策乃至一个细节决定的失当,都可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后果,在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所加诸的压力下,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三)法律援助的庞大需求与资源匮乏的矛盾

法律援助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但目前我国法律援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很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的平均工作人员只有3.75人,法律援助机构平均受理审批法律援助申请222件,按照最低审批所需工作日计算,仅这一项工作所牵涉的人力之大就无需多述[4]。以广东为例,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同时也是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最多的省份,约2000多万,占全国的1/4。但政府能够投入的经费有限,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至2006年10年中,全省各级政府投入经费共1.985亿元[5]。按照这一数据,平均每万人的法律援助经费只有约2000元/年。上述数据充分显示,无论从投入的人力还是财力来看,法律援助工作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

因此,作为政府提供法律援助的有益补充,利用高校师生资源,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所提供的法律援助能够起到一定填补缺口、缓解矛盾的作用。

(四)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利条件

一是诊所学生普遍珍惜实践机会,工作热情很高。从实践经验来看,诊所学生非常珍惜接触、代理真实个案的机会。学生还没有直接面对生活的经济压力,赤子之心使他们更能同情当事人的际遇,尽管没有经济收益,但他们投入法律援助工作的热情高涨。

二是诊所法律援助的机制相对灵活,能填补政府法律援助之不足。从法律援助的可获得性要求上来说,主要体现在经济困难标准和范围的规定上。但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对于经济困难证明的要求较高,尤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开具经济困难证明,不仅手续繁琐,经济成本(主要来回的交通费)和时间成本都较高。

三是诊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一种保护下的独立,代理工作的风险大大降低。诊所学生毕竟涉世未深,欠缺实务经验,如果完全放手让其独自面对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的局面——诉讼纠纷,很可能出师未捷即已折戟沉戈,搞不好还可能要承担代理失职的法律责任,这不仅可能会使遭受挫折的学生心理上产生阴影,也会给诊所法律援助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诊所教师能够以其丰富的实务经验与社会经验,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支持,使诊所学生获得“保护下的独立”,降低风险。诊所学生在羽翼未丰之时,未具备独立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能力,诊所教师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结合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案源稳定性问题

在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实践中,案源不稳定是很多法律诊所开设的法律援助中心面临的困境之一。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当事人的角度上,由于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执业经验上都有明显的欠缺,即使有教师的指导,部分当事人还是会对案件胜诉率的把握上心存忧虑,因此,他们不放心将案件交给学生代理。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现实中并不是所有案件都适合学生办理,对接收到的咨询个案必须要加以选择。最后,由于我国诊所法律教育总体上还在起步阶段,社会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人对学校诊所教育以及所提供的法律援助还不是很了解。如果一直缺乏真实案源,学生就无法通过真实的案件、真实的当事人真切地在办理过程中掌握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和了解司法制度体系,更别提法律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益心的培养,诊所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的意义。故此,案源不足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纠纷类型的单一性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普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受案类型的单一性。

一方面,由于法律援助资源不能冲击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只能针对于特定人群与特定类型案件提供援助,而这些人一般面对的法律纠纷往往集中于劳动争议、人身损害赔偿、离婚、刑事案件等,案情一般也较为简单,而复杂的案件类型如房地产纠纷、公司有关的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则不会涉及到。这就使得诊所学生办理案件的类型偏向单一,无法获得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刑事案件,但由于诊所学生并非执业律师,不能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使得他们的受案范围进一步收窄。

(三)经费保障问题

与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相比,高校开设的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更经常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据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网站的资料显示,高校的法律诊所援助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学校的行政开支中列支;二是来自校内师生的捐款;三是来自社会的捐助。例如,复旦大学的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初始的经费来源包括:中心成员捐献了自己的奖学金、生活费近1000元,复旦律师事务所捐赠500元及法律系一些开支的报销。但是都存在经费不足、不稳定的问题。经费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诊所的发展。

(四)诊所学生开展法律援助的法律保障问题

法律诊所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主体是学生,但在校学生走出校门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会经常遭遇各种制约。一是调查取证权利受限。由于学生并不具有律师身份,到有关部门调查取证的权利就受到限制。这使得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出庭代理权利受限。由于社会上有部分不具有律师资格的人非法从事有偿法律服务,许多地区的法院、劳动仲裁委员会都订立了对公民代理的限制规则,例如,有的法院规定公民代理必须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有的劳动仲裁委员会要求公民代理要当庭提供免费代理的协议。三是学生代理人身份没有得到尊重。个别法院或者仲裁员不了解诊所学生法律援助的情况,对出庭代理的诊所学生不信任,对其代理人身份也不认可,在调解过程中绕开学生,容易使当事人对学生代理人产生误解或不信任,不利于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五)人员流动性问题

考虑到法律援助工作对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完备性的要求,学生参加法律诊所课程和参与法律援助一般已经是大三,而学生大四大多已要找工作、考研等,参与办案的时间很难得到保障,毕业后去向就更难确定。而许多案件,从一审到二审再到执行,起码是半年至一年,如果涉及发回重审则时间更长,走完全部程序可能会持续两年以上。随着参与办案的学生毕业离校,案件跟进可能会出现衔接上的问题。此外,很多法学院有关法律诊所的课程一般只安排一学期,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会将精力重新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上,并从相关的实践工作中退出。这样,高校法律援助中心里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就很难得到保证,中心的主要精力就不得不用于培养新的学生上,那么法律援助中心的办案质量、成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受到限制[6]。

三、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法律援助环节的路径完善

法律援助工作环节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中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诊所教育的效果。为此,需要有切实的方案解决或至少是缓解这些问题。

(一)建立多元化案源渠道

没有足够的案源,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诊所工作只有单纯的值班等待咨询,诊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技能没有应用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无用武之地”的倦怠心理,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走出校门,多方面开拓案源是必要的。笔者所在高校的诊所学生自发组织,通过与社区办事处有效沟通,定期到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了有效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他们还与本地的社工组织联系,一同组织活动。通过与社区建立长期联系与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打开局面,是开拓案源的有效途径。另外,法律诊所还可以与当地司法局的法援处联系,定期组织诊所学生参与法援处的值班,在执业律师的指导下参与值班咨询。由于诊所的机制相对灵活,部分不符合法援处受理条件的案件可以转交诊所处理。

(二)开源节流,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

法律援助既然是着眼于社会服务,就不能因为经费问题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法律援助经费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法学院可以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整合部分实践课程,适当调拨资源给法律诊所用于法律援助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法律诊所应当积极争取各方面社会资源的支持。法学院应当借助其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在其所辐射的地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形成较好的声誉并获得所在地域公众的认可。法律诊所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得到各项社会资助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律诊所普遍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社会资助渠道并不畅通。故此,提高诊所自身专业服务能力,是获得社会资助的条件之一。

(三)各方面协调,保障诊所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诊所学生代理人身份问题需要诊所的法律援助中心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以劳动争议为例,对于公民代理,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原则上只要求不能收费,但各地往往另有特别规定。例如,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公民代理资格要求就比较严格,其发布的《劳动仲裁委托代理人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确定了可以作为代理人的范围;而根据第十条的规定,学生代理人一般也不属于有正当理由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许可的其他公民。所以,只能以“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的身份担任劳动仲裁案件的代理人。根据《暂行规定》和本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做法,笔者指导诊所学生担任代理人时一般按照以下规程:由政法学院与当事人签订免费代理的《委托代理合同》,政法学院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供上述合同,并出具关于指派学生担任代理人的信函。另一方面,学生代理人并非律师,调查取证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解决的办法暂时只能是申请法院、劳动仲裁委员会调查取证,或者让当事人自行取证。如果上述方案都无法实现,案件处理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首先直接的影响是当事人可能会因此对学生代理人产生不信任感,觉得诊所无法有效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这一诉讼权利得到程序上的保障,学生代理人取证难的消极影响会减弱。

(四)完善诊所管理,确保援助工作有效衔接

如前所述,学生在校参与办案的时间已经很难得到保障,毕业后去向就更难确定,随着参与办案的学生毕业离校,审理时间长的案件的跟进可能会出现衔接上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其解决方法就是尽量将学生正常学习时间与法律援助活动时间错开,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两者的时间,将学生正常的其他学习课程与法律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同时鼓励学生选一学期的诊所课,但参加两个以上学期的活动。同时,应完善诊所管理制度,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将要毕业的学生与较低年级学生将在办案件及时衔接,确保援助工作有效推进。

诊所式法律教育结合法律援助工作是当前高校法律教育推行实践式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不少问题,但随着高校对于这一教育模式的重视与投入的加大以及具体实施方案的改进,相信许多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温璇.论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兼论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4〕桑宁.法律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研究[J].中国司法,2012(1):99-103.

〔5〕蒲皆祜.法律援助原则的广东实践[J].中国司法,2007(8):76-78.

〔6〕苗绘.法律援助式诊所初探[J].理论观察,2006(3):101-102.

2022法律援助工作安排 篇4

2022年,做好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xx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省市发展大局,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和内涵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全市要聚焦服务示范区建设,立足郊区新城打造,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产业建圈强链为突破,以重大项目攻坚为支撑,以服务培育企业为抓手,衔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力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其中,一产、规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x%、xx%和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进出口总额增长xx%,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xx%,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和xx%,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xx%,城镇调查失业率x%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xx%,森林覆盖率达到xx%。

一、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筑造特色化郊区新城

优化空间布局形态提升城乡功能。高质量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水平推进省级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示范片区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xx西路示范片区建设,大力推进xx湿地公园片区建设,大力推进xx公园片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创新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二、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提升现代产业发展质效

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持续推动消费电子信息产业融入xx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推动智能家居产业成为xx家居产业链链主,高标准建设大数据产业特色园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xxx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推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做优做强。高水平构建优质粮油产业生态圈,建设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xx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三、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保持经济稳健运行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压舱石”作用。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深入开展项目储备攻坚,大力开展项目招引大会战。促进消费提质增效发挥“推动器”作用。加大绿色消费供给,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强化开放功能支撑激活“助推器”作用。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打造立体开放大通道,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四、持续深化创新改革,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内生动能。持续夯实创新基础,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保持法治和政策环境稳定,营造公平开放市场环境,构建高效便捷政务环境。

五、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加强节能降碳推动生产生活低碳化。积极融入低碳产业链,加强高耗能项目源头防控,推动绿色低碳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碳汇能力。加快探索推动生态价值创新性转化。开展全域GEP核算,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机制。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夯实生态本底。扎实推进第二轮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扮靓蓝绿交织生态空间,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六、打造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加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智慧治理体系建设。搭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大力夯实城市数字底座,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强化城市运行基础保障。夯实基础安全底线,健全应急处理管理机制,增强灾害事故响应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稳妥化解社会风险,有序化解债务风险。精准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压紧压实“四方”责任,持续强化外防输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构筑城市免疫屏障。

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厚植幸福宜居地根基

市民政局2022年工作安排 篇5

2022年,xx市民政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主要任务,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及社会组织、养老、儿童等业务工作会议要求,强化示范意识、改革创新、底线思维,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xx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更多国家级示范项目、平台和品牌,争当全国、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立足更加有力、强化党建引领,构筑民政基层党建示范高地

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xx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决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慎重决策、慎重用权,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民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坚决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入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和民政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实行抓党建促重大任务攻坚先锋计划,推深做实“双微”行动,深化“民政联络专员进村(居)”活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做深做实片区综合监管和纪检干部“双重”管理机制,健全纪检、巡检、财务、审计等立体化协同监督格局。认真落实全省民政领域八项专项整治行动,毫不松懈抓牢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和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等工作,深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民政服务对象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筑牢民政领域疫情防控坚强防线。

坚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民政队伍,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统战工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要求,选优配强局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完善干部培养使用综合锻炼平台,提升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深化民政职业道德教育,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二、立足更高品质、促进养老服务,构筑老有颐养示范高地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挥xx全国养老服务先行示范作用,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人人享有、均等普惠,打造让所有老年人养得了、养得起、养得好的高水平老年友好型城市。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出台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加快颐康服务站建设,年底前覆盖xx%村(居)。推动适老化改造扩面提质升级,优化提升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确保有意愿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完成率xxx%。高标准建设运营市老年医院、老年病康复医院和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和认知障碍照护等专业机构,支持养老机构服务延伸社区。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推动养老机构国家强制性标准xxx%达标。开展防范化解养老服务领域诈骗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完善公办养老机构价格形成、分类收费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养老服务要素供给,深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持续举办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老博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养老服务,深化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提高“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实施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推进为老服务整合系统建设,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实现各部门涉老保障、服务、信用、财产等基础信息分类分级互联共享;发布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建立智慧养老应用场景评价体系,推动适老化智能产品研发运用,实现老年人服务智能化与传统化的无缝衔接。

三、立足更加贴心、细化社会救助,构筑弱有众扶示范高地

深化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全类型社会救助应救尽救,推动兜底救助向综合保障拓展,实现温暖救助、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智慧救助,让城市更有温度、群众更有温暖。

持续夯实兜底保障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综合救助体系,科学调整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标准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及时足额精准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和临时补贴,落实分类救济和消费性减免补贴政策,完善救助对象经济核对动态管理机制,深化康复辅具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做好政府购买精神障碍康复服务试点工作,实现精准救助、应保尽保。

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若干措施,配套制订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等政策,引导各区因地制宜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拓展“物质+服务+技术”综合救助模式,打造社会组织、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枢纽平台矩阵,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救助业务联办通办,提升救助易及性、便捷性,擦亮“穗救易”服务品牌。

促进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创建“社会救助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上线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完善市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系统,设立社会救助智能服务热线,推广应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加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深化核对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拓展核对业务领域,提升核对综合应用效能。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施“慈善之城”提升计划,更好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探索建立慈善行为记录、慈善人才培养等制度,开展“羊城慈善月”系列活动,推动慈善空间建设,深入实施《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打造一批示范性慈善社区,创新推动“五社联动”社区慈善发展模式。支持发展慈善创新项目,鼓励发展慈善信托,丰富慈善信托类型,探索“慈善+金融”模式,依法依规实现慈善资金保值增值。推进慈善科技创新,增强互联网慈善参与便利性,提升慈善组织信息化水平,构建覆盖全市街镇的物资捐赠、发放体系。推进福利彩票稳步发展,保持全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四、立足更加全面、实施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构筑幼有善育示范高地

扎实履行政府职责、依法维护儿童权益,全力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配合打造可爱可亲的儿童友好型城市。

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制修《xx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及配套政策,推动构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紧密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及时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坚决督查督办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重大事件、恶性案件。

夯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基础,出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建设和服务指引,全面铺开镇(街)工作站建设,在全市打造xx个示范站点。推动落实村(居)儿童主任“专人专岗”,加强业务培训,推进专业化、专职化,切实打通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米”。

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开展区域性集中养育,逐步推动区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率先探索儿童福利标准体系,推进市福利院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统筹做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立项和研制工作。持续推进市儿童综合康复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全国示范标杆院。

共建未成年人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以“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为主要抓手,持续开展“政策宣传进村(居)”和“暖心惠童”等品牌活动,增强全民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凝聚保护未成年人的广泛社会共识。

五、立足更加精细、深化社区治理,构筑基层治理现代化示范高地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重大部署,深入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全力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点,夯实国家治理基石。

健全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制定实施《xx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出台《xx市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各级基层议事协调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基层治理示范建设,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经验。

加强城乡居民自治建设,开展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建立城乡社区协商标准体系,推动城乡社区协商向村(居)民小组延伸;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社区组织动员体系,推动“五社联动”与城乡社区协商、社区组织动员体系有机结合,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

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效能,健全社区居委会标准化体系,制定社区居委会资源管理地方标准,拓展“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功能,完善线上线下社区治理服务平台。巩固社区“万能章”专项整治成效,持续推动基层减负。配合做好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相关工作,健全社区疫情防控组织动员体系,守牢社区疫情防控底线。

夯实社区民政工作基础,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社工+”战略,落实社工“双百工程”,推动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优化提升xx公益时间银行社区服务效能。开展社区民政工作整体发展研究,整合民政基层治理工作力量,形成社区民政工作整体合力,进一步夯实民政基层基础、推进民政整体发展。

六、立足更有活力、健全社会组织体制,构筑社会组织发展示范高地

构建xx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努力打造引领、辐射、立体的国家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

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开展社会组织党组织提质扩面行动,深化社会组织党建“红苗工程”“红联共建”“三亮三树”等活动,持续落实“一自十同”“三同步、三支持、三深化”等措施,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基地建设,巩固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两个覆盖”质量,推进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发展。

提升登记管理服务效能,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联合审核制度,对不同行业、领域、类型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登记和指导。制定《xx市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支持新兴支柱产业、新兴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主体成立社会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贯彻落实《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民政公共服务方面展现新作为。

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深化报告制度改革,推动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自律建设,建立跨部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探索跨行业社会组织之间相互监督检查,鼓励社会组织“互评互学互促”。系统加强社会组织法治教育,完善社会组织综合执法和市区联动执法机制,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行为,优化“双随机一公开”和抽查监督,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持续监督整治社会组织领域突出问题。

增创社会组织发展优势,巩固提升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交流大会等品牌建设,促进大湾区社会组织领域要素有效流动,鼓励社会组织举办高端论坛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牵头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举办全国性交流活动和招商推介会、投资合作恳谈会,吸引区域性、全国性及国际性社会组织项目落户xx,持续推动xx社会组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七、立足更高水平、优化民政服务,构筑基本社会服务示范高地

着眼民政公共服务更加暖心贴心,推进区划地名、救助管理、婚姻家庭、殡葬管理等专项服务优质共享,办好让市民群众满意的身边事。

审慎稳妥做好区划地名工作,从政治上、全局上综合考量行政区划调整,严格行政区划调整审核把关,依法承接好省政府委托xx实施的行政区划管理权限,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传承中华文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认真贯彻落实《xx市地名管理规定》,突出抓好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依法依规审核命名地名,加强区划地名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救助管理(安置)机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建设,拓展多元服务功能,健全滞留受助人员安置落户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救助服务质量;压实部门和属地管理责任,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新格局。

创新婚姻登记服务管理,持续推进xx市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工作和xx(中国)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建设,出台结婚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和进一步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指导意见,优化“一区一特色”的婚姻服务品牌,深化“一院一馆一园”和家风家教建设,举办婚俗改革系列活动,强化婚俗改革宣传,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巩固殡葬综合改革成果,全力以赴做好xxxx年清明祭扫保障工作,加大殡葬行业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联合整治力度,开展殡葬领域系列整治“回头看”行动,抓好全市殡仪馆整体提升和等级认定等工作,编制xx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及时修订完善公墓管理、遗体处理、机构管理等政策法规,优化身后事“一站式联办”服务。制定全市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工作方案,推动思园设施升级改造和树葬、海葬等新型生态殡葬纪念设施选址建设,积极打造节地生态安葬服务品牌。

八、立足更有底气、夯实基层基础,构筑民政发展保障示范高地

稳步推进民生重点工程建设。严把民生重点工程建设安全关、质量关,推动市第二老人院二期等x个项目如期完工,加快推动其他项目筹建工作,打造设施一流、全国领先的民政民生基础服务设施。

加强民政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xx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民政科技创新先行先试,将基础科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重点支持的研发领域,加强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民政领域的应用并积极打造应用场景。全面深化“智慧民政”建设,打造民政“智慧大脑”,抓好民政部“金民工程”运用工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民政业务数据的获取、统计、分析、应用。持续提升“指尖民政”服务水平,拓展更多“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推动更多服务“上线”“上云”,实现民政服务对象“一网统管、精准服务”。

深化民政法治保障。加强民政领域重点立法,做好开门立法,充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汇集民智民力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深入推进民政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抓好政务公开、高水平执法和法制审核等工作。不断推进民政法治队伍建设,用好信息智能技术,强化民政法治工作保障。

酒店保安工作计划安排2022 篇6

跨入--年一季度开始,我们就着重于“消防组织机构”建设落实到实处。对各有关消防工作上按规定必须具备的各种“日查、周查、月报、季检等记录,表格全部与消防中心部门同步建档备查,并履行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消防工作的责任分工,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签字”的原则,严肃认真地将消防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人,检查到位,责任求实,末端有果。

1、消防常规项目检查。

(1)保安人员负责每周一次的消防设施检查并记录;

(2)每月一次发电机及消防水系统检测并记录;

(3)每季度进行一次喷淋雨淋系统检查并记录;

(4)每天对酒店内的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并记录。

对酒店内消防设施设备、监控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检验,并做资料保存和做好台帐,对检验时有问题的设施设备要及时停用或检修,并有计划地更换相应的设备。

3、配合酒店对新员工的培训,进行消防专题培训,正确使用灭火器及逃生的方法,报警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了员工们消防意识,懂得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本酒店员工对消防和治安工作的普法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应急预案及消防演习

定于--年上半年进行一次应急疏散演习和消防演习。下半年进行一次消防演习。并记录做好备案。

二、对酒店治安工作的落实

1、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完善安全组织和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并保障有效实施。

2、以防盗为中心,以防火为重点。做好“四防”工作,要将防盗、防火、防破坏、防治安灾害事故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要把责任落到具体岗位人员,要在重点部位安装必要的技防器材。如防暴叉、电棍、橡胶棍。

3、对法定节日放假期间的,必须加强值班看守力量,要认真落实不间断看守,不间断巡逻,确保整个酒店楼层的安全。

4、夜间执勤保安人员必须保持清醒负责,按时认真巡逻查楼。认真坚持消防、治安管理制度,使酒店及大厅夜间安全工作得到保障系数。

5、维护本酒店停车场交通秩序,加强机动车辆停放管理。前门停车场为一切进入酒店消费客人提供车位。对非用餐或住房客人的车辆禁止停放在酒店停车场内。

三、火警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1、发生火警时现场消防安全及电力保障组工作人员立即拨打消防报警电话“119”,利用就近灭火器材展开扑救。任何人员都要为火灾报警提供便利,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拦报警。

2、单位的员工如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及时报警,并就近携带灭火器材赶赴现场及时扑救,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3、所有工作人员应维护火场秩序,保证消防通道的畅通,对抢救出来的贵重物品进行看护。

4、单位领导接到报警后,应及时、有效组织疏散工作,严格按照应急疏散的方法将人群带至安全区。

2022法律援助工作安排 篇7

一、我省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做法

1. 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将残

疾人维权事项全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2007年9月, 省司法厅出台《关于确定全省法律援助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的意见》, 将残疾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事项列入法律援助范围, 并规定各市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工作的需要, 经济困难标准可适当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截至2008年年底, 各省辖市全部完成了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工作, 且标准均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以上, 2010年全省降低至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以上。2011年我省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以家庭人均收入衡量, 农村居民不低于当地居民上一年度人均纯收入, 城市为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新乡市对残疾人申请支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人身损害赔偿等事项实施免审查经济困难状况, 焦作、漯河、商丘、济源等地取消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限制, 只设经济困难条件, 让法律援助的阳光惠及更多的残疾人。我省于2008年3月、6月分两批进行法律援助应援尽援试点工作, 2009年4月全面启动。各省辖市以实现应援尽援为总体目标和根本要求, 认真落实对残疾人应援尽援的各项任务措施。

2. 多措并举, 确保广大残疾人

获得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设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 拓宽残疾人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建设标准化法律援助接待室, 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全面设立法律援助驻法院值班律师办公室, 前移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网络端口;开通12348法律援助咨询电话, 方便残疾人获得法律咨询服务;丰富服务方式, 满足残疾人法律援助的特殊需求, 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想方设法针对残疾人的特点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3. 加强队伍建设, 为残疾人提

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残疾人是法律援助机构的重要服务对象, 各级法律援助机构都非常注重提高对残疾人的服务水平。在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中, 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技能一直是重要培训内容。在省级培训中专门设立心理疏导课程, 使法律援助人员在接待咨询中提高与残疾人的沟通能力, 有效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引导他们理性维权。为方便与残疾人沟通, 济源市法律援助中心请聋哑学校老师对法律援助接待人员进行手语培训, 使接待人员掌握了简单的手语沟通技巧, 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通过培训, 全省法律援助队伍提升了服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了政治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 带着深厚的感情扎实做好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维权工作, 帮助残疾人等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4. 加大经费投入, 为残疾人法

律援助工作提供有力物质保障。近年来, 全省司法行政机关争取市、县两级政府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建立法律援助经费动态增长机制, 加大对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经费投入, 用于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事项。2006年, 省司法厅与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文, 制订了“心系残疾人, 法律援助爱心活动”实施方案,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法律援助募捐活动, 积极推进残疾人法律援助事业, 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2011年, 我省又向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争取225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资金用于开展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 共办理项目案件1000余件, 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4000余万元, 其中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132件, 为139名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970万元。

二、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对残疾人维权工作的重视

程度不够。一些单位和部门对残疾人维权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认识不足,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残疾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 在基层和承担责任的主体单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导致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对残疾人维权工作的宣传

力度不够。大部分残疾人文化素质较低, 在他们合法权益遭受侵犯时, 很少有人懂得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残疾人参加诉讼也很少有聘请律师或法律工作者代理诉讼, 他们的诉讼权利难以有效实现。于是采取其他非法手段, 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此, 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残疾人维权机构, 大胆尝试基层社群组织支持起诉制度, 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加强与各级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的联系。

3. 对残疾人维权工作的法律

援助经费保障不够。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 而我省法律援助案件80%是由基层法律援助机构承办的。虽说我省法律援助经费近年来不断增长, 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法律援助案件相对于其他案件来说, 所需费用更多, 特别是残疾人法律援助, 一般受援人普遍缺乏交通工具, 援助人员要询问当事人、要进行调查取证、要代写各类法律文书、要复印有关资料等, 异地开庭还需要食宿费等。援助工作者在取证和其他诉讼活动中, 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不仅严重挫伤了法律援助律师的积极性, 同时也将造成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不高, 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益保障。

三、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1. 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

畅通联系残疾人的渠道, 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体性的利益诉求。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队伍建设是做好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应落实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编制, 理顺管理体制, 提高队伍素质, 做到机构独立、编制单列、经费专用、职能强化、人才专业、管理规范, 才能为受援对象特别是残疾人提供高效优质的免费法律服务。残疾人法律维权问题, 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是哪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因此, 在工作中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系, 积极协调, 相互配合, 多联系, 多协商, 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共同做好残疾人法律维权工作, 切实解决残疾人维权中的实际问题。加强部门间的协作联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起社会共同参与的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格局。要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系和配合, 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 以真正发挥这些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作用, 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面。

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法律援

助知晓率, 增强广大残疾人的维权意识。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在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助残日等重要日期, 举办法制讲座、大型法律咨询等活动, 广泛宣传残疾人保护法律法规, 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开展送法上门活动, 采取在村庄、社区刷标语、张贴公益广告、发放宣传资料、集中开展咨询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到福利院等残疾人集中场所, 普及法律知识和法律援助常识, 增强残疾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常识宣传。

3. 加大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力

关于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探讨 篇8

【关键词】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监督

一、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概述

(1)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因为没有履行会计法律的义务由此承担的强制性的会计法律后果。会计法律义务是会计法律责任的基础,当且仅当会计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履行会计法律义务时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2)法律与会计工作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良性发展,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从经济参与主体规范的角度来说,就是用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替代传统的计划命令,所以法律法规构成了这种规范的基础,也构成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基本意义。在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的行政手段己不再适用,法律成为了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对会计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会计目标的改变,也使会计信息处理变得更加复杂。而权责双方关系的改变,会计信息的广泛使用,使得会计信息经济后果性日益凸显,当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与理解发生得冲突日渐增多时,法律就成了唯一的调控手段。因此,当市场经济日趋成熟,会计立法日趋完善时,也是法律问题日趋增加时。(3)会计法律责任的分类。一是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主体,因为违反行政法律规定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是对违反行政法律的强制性义务和扰乱行政管理秩序的人所实施的一种制裁措施。二是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是指犯罪主体由于实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法律责任只由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承担。刑事责任主要适用于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毁损或者伪造会计资料用以进行偷逃税,贪污等给公司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三是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为不履行义务,按照民法规定应承担的责任。随着会计法律关系性质日益多元化,民事责任也逐步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重要形式。

二、会计工作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

(1)认识误区。这几年经济领域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相关的财会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也不断朝着“自主”的方向变化和调整,导致一部分会计人员认为,在过渡时期不必严格要求,等到步入正轨后再认真对待。同时,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逐步深化,财会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由过去的半独立型转变为依附关系,以至于财会人员不得不为老板服务,导致偷漏税、造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已成为公开的秘密。(2)部分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观念。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部分会计人员被金钱所诱惑,走入歧途。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也严重阻碍了会计队伍的发展,影响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目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上岗资格取得和继续教育方面都包括财经法律法规的内容,但许多会计人员对法律本身并不了解,对法律责任方面的意识也非常淡薄,有些会计人员更是认为这些问题无关紧要。(3)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一是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管理漏洞。许多企业的内部监督制度看似十分完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严格,相应的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责,导致内部监督作用弱化和缺失。二是国家和社会监管不到位。由于企业,社会,国家之间的目标,职责等均存在差异,各部门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健全的制度,影响了各监督职能之间的相互配合,造成了会计监督目标的模糊定义。(4)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有关的会计法律对许多违法行为的定义并不十分明确,甚至还有些模糊。以至于一些违法行为无法可依。二是在《会计法》与《刑法》间没有紧密衔接。因为《刑法》中有关于会计违法行为的相关规定,所以在《会计法》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一般是原则性的。又因为在《会计法》中也有相应规定,所以《刑法》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三是关于会计责任承担问题不明确。现在对违反会计法律的行为大都只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可是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其单位负责人授意或指使的。

三、解决会计工作法律责任问题的建议

(1)继续加强关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尤其应当重视基层会计人员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教育。通过专门培训举办讲座,公司在休息时间播放宣传片等方式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促使其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避免违反会计行为的现象发生。(2)实行单位主要负责人问责制。一般来说,会计违法行为都是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或默许下发生的,因此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会计违法行为,促进会计工作健康,良性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现实情况上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在很多方面的模糊定义,致使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钻法律漏洞,并且已经形成套路。因此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细化各种违反行为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让违法行为有法可依已是重中之重。同时应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惩治违法行为。这是确保会计法律运行的前提。(4)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只归咎于会计法律本身的不完善以及会计自身的职业素养,更深层的原因是由于单位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存在漏洞。现今在我国许多公司中普遍存在着经营者与所有者的权力失衡现象,导致经营者往往夸大经营业绩或者向投资者隐瞒实际经营情况。同时,由于一些老板金钱至上的观念,偷逃税现象严重。不惜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从事违法行为,提供和报送虚假会计资料。针对此种情况,各单位应当首先健全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达到各部门,各领域间的相互制约。了解经营的真实状况。其次在追究法律责任时,应当按责任大小由上至下分别予以处罚,而不是只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并且对坚持原则,尽职尽责的会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给予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应实行内部岗位定期轮换制,避免某一部分人长期接触,防止串通作弊行为。而在会计交接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许多新问题,这就迫使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小心谨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5)相关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财政部门应专门设立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管。把我国的监管机构主要以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事先的监管控制职能为主的方式。如对于各单位会计工作不规范的治理和完善,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鉴定等。此外,监管部门在解决会计工作所涉及的法律冲突时应客观公正,独立严格,对会计信息做出相应的结论,为有关司法部门提供依据。

财会工作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下尤其重要。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各方对会计信息理解的冲突也不断增加。法律成为协调各方矛盾的准则。因此关于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不断进行深化和完善。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参考文献

[1]蒋梦婕.会计法律责任探析[J].现代商业.2011(8)

[2]万基洋.浅析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J].中国外资.2012(18)

[3]陈冰.会计法律责任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2022工作总结 篇9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作为一名技术员,要想完成工作的责任,首先必须具备专业技能素质。在这一年中我认真参加各种学习和活动,不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行业新规范。是的,作为一名年轻员工,我在工作中无意中会考虑不周显得毛毛糙糙,不甚妥当。当意见、建议来临时我虚心接受。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努力告诫自己:换个角度静心仔细想想如何能做的更好一些。

二、踏实肯干,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这年我在叉车从事技术工作,这年在公司跟经理做国优资料。工作中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安全生产,认真履行一个_员工的职责,认真执行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工作中会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平时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做事一丝不拘。我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以后,经常跟有经验的同事坐在一起讨论、交流各自的经验,探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同事间的探讨,我能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都是他们多年实际工作积累出的精华。这当中我学到了很多工作的技能技巧。

三、不足与展望

我清楚自身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经验不丰富,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我将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加强学习,向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严格准守公司规章制度,团结同事,按时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

2022禁毒工作预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省、市、县禁毒部门的总体部署,围绕“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率先小康”的奋斗目标,以人民战争严打行动整治行动为主线,以无毒创建和预防教育为重点工作,为建设小康临武、法治临武、平安临武、和谐临武,幸福临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深入推进“无毒害单位”创建活动,确保全体应急管理局干部职工不吸毒、不制毒、不贩毒。

三、组织领导

组长:卢池云党组书记

副组长:李建明总工程师

成员:局各股室、站、队负责人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贯彻落实县禁毒委禁毒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安排、督促、检查禁毒工作,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苏航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禁毒专干),负责日常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备案程序。

进一步加强源头管理,规范我县第三类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经营秩序,按照《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严格把关,认真开展第三类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经营备案工作,掌握经营的品种、数量、主要流向等基本情况。凡存在产品流向不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经营企业,一律不予发放备案证明。

(二)加强部门联动,落实监管职责。

在县禁毒委的统一安排下,结合应急管理局工作职责,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定期互通情况,及时向联动部门通报已颁发的备案证明等工作情况,全面了解易制毒化学品监管工作动态;开展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摸清企业负责人、生产经营品种、产量、购销渠道等基本情况,确保非药类易制化学品不流入非法渠道。督促生产经营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流向管理,建立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台账。

(三)创建无毒单位,强化责任落实。

深入推进“无毒害单位”创建活动,局全体干部职工要提高认识,加强对禁毒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毒品防范知识的学习,自觉远离毒品。局各股室、站、队负责人要明确责任,向本股室、站、队工作人员及家属进行禁毒宣传,不让毒品进单位、进家庭,确保全体干部职工不吸毒,不制毒、不贩毒。

(四)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禁毒意识。

积极配合县禁毒委关于禁毒宣传工作方面的主要安排,在县禁毒委的统一安排下,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全民禁毒意识,为全县禁毒人民战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局各股室、站、队要高度重视禁毒工作,充分认识当前我县禁毒工作的严峻性和认真做好禁毒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局各股室、站、队按照各自职责,抓好本部门的禁毒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法律事务;现代企业;企业权益

一、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法律事务具有预防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无论是投资阶段、运营阶段、财务管理阶段等都可能发生一些法律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帮助企业起草各种法律文书,杜绝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漏洞,维护企业权益。其次,现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由于对国际市场的不熟悉,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涉外风险。国际合作伙伴对我国企业的规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滞后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对法律事务工作格外重视,加强对法律事务工作的管理,这也是现代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相对弱化。目前,很多企业依然没有成立法律事务机构,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大多由其他部门和人员代为办理,工作效率都大打折扣。尽管有的企业建立了法律事务机构,但仅仅是象征性的挂个牌子,没有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导致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缺乏长效性和规范性,更无法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法律咨询、规避法律风险。

(二)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法律事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法律风险越来越多,对法律事务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纵观当今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者大多为兼职人员,企业为了某一法律事务工作,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来的,这些工作人员尽管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但并非法律专业出身,缺乏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经验,业务能力不强,无法认识到企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法律风险,影响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法律事务工作的效果不强。法律事务工作是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在法律事务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成本,包括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和设备购置等。有效的法律事务工作将有效的降低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遭受风险的概率,为企业挽回大量的经济损失。然而,很多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付出了大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

三、加强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对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首先,企业领导是企业资源的支配者和决策者,企业领导对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如果企业领导法制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到位,企业法律事务就无法得到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支持。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的法律观念。其次,提升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员工是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执行者和服务者,只有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行为规范,才能在企业中树立浓厚的法律氛围。为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市场经济法制培训,用鲜活的案例教育和引导员工,使全体员工能够支持和配合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

(二)完善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机构。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事务管理机构,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法律事务,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挂帅,制定规范的、科学的法律事务工作细则,加强法律事务管理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执行,使得这一项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并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同时,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始不能仅仅依靠法律事务管理机构,还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企业应建立协同合作机制。

(三)提高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商贸知识、管理知识,同时在处理一些法律事务时,他们还需要代表公司进行对外交往,担当公司发言人的角色。这对于个体来说,除了一些专业知识以外,对员工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理能力、应变能力都有要求。为了严格控制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必须严格准入。其次,在员工进入企业以后,在工作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培训。加速他们融入企业的过程,只有真正地了解一个企业、融入一个企业,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总之,在新形势下,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企业要加强对法律事务工作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错号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立杰.企业发展中的法律事务管理问题分析.中国商贸.2012(4)

上一篇:县文明单位申报材料下一篇:教师节演讲稿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