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推荐11篇)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篇1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原生态音乐似乎已经被忽视掉了。但最近几年似乎又被众多音乐人士所推崇,因为从某个角度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因此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地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培养专业音乐素养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更是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的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但最近几年,人们却发现选拔出来的民族唱法歌手普遍存在“千人一声”的问题,越来越得不到观众的喜爱。反倒是在青歌赛中产生的阿宝、石占明等原生态歌手,受到音乐人士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原生态民歌也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崭露头角。而前不久在四川绵阳举行的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系列活动中,“农民兄弟”又以一首*家山歌《细碗莲花》获得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比赛金奖第一名,并入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原生态民歌以其特有的单纯、真挚吸引了众多音乐专家及观众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应该说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民族声乐,它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应该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更可以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全国各高校也开始将原生态音乐引入课堂,它必将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把民族中最美好的音乐教育素材丢失了。这对于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遗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对原生态音乐不断加工与完善,词曲日渐完美,已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壤。

(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当今的民族特色文化正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而原生态音乐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位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也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学习原生态音乐入手。像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原生态唱法中就获得了金奖,他们并不是想出名,而是为了传承并宣扬*家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家儿女都为之骄傲自豪。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素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原生态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音乐诠释,爱与恨、美与丑、情与爱都饱含在旋律中,没加任何修饰,歌的旋律和人的感情完全融在了一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民族声乐教学更多的是先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在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兴趣,更缺乏了创新精神。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原生态音乐。若把原生态的音乐渗透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尽情表演,相互交流,歌人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他们唱了自己想唱的,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让原生态音乐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民族声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声乐有着重要意义。

(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原生态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它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而高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民族声乐,首先要学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才可能在声乐领域中有所作为,它是对民族声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既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更好发展,又可让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前提。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原生态音乐素养的培养。原生态音乐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原始的、未经过加工的唱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声乐教师都掌握的一种唱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民族声乐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除了采用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外,还可以发动教师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歌手们学习,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原生态音乐在高校校园的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选生源,建立兴趣社团

在民族声乐专业中,有很多热衷于原生态唱法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乡*。这些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乐意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艺术,乐意扎根本*。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原生态唱法”社团,为这类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学习“原生态唱法”。初次之外,社团的存在还可以为所有爱好原生态音乐的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切磋的场所。真正的让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高校校园的课堂。

(三)下乡,走出校门去采风

原生态音乐是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是最真实的劳动的体验。它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可以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让艺术回归本真。原生态音乐具有来自穷乡僻壤、清新质朴、丰富多彩的风格。学习原生态唱法,关起门来,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民间,才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因此,高校校园应该及时地把老师和学生送到有民族特色的乡间去采风,以丰富原生态音乐的素材。

(四)开展活动,促进展示与交流

开展活动是促进展示与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原生态音乐后。各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学子展示他们的成果。如贵州凯里学院在2010年就举办了第一届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的自己的才能,还能很好的促进“原生态音乐”的交流,更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很好的宣传,让各族的原生态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发扬。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也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近几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歌手备受音乐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

四、结语

原生态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更应该担当这个责任。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也很好的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民族声乐的课堂,让我们民族的瑰宝能更好的得到发扬和继承,让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走出“千人一声”的低谷,让民族声乐因为有原生态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参考文献: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篇2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导致音乐学院的学生素质有所下滑。像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艺术考试在高考前临时恶补了三四个月的声乐。但是,他们的声乐功底不扎实,对于声乐的情感投入也不够,因此会出现对于所唱的歌曲不知其意义所在的情况。其次,缺乏情感教育,许多高校学生对于演唱时的情感投入不够丰富,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工作带来困难。第三,声乐教师不重视民族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有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忽略了民族歌曲的鉴赏与教育,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模仿某歌唱家的声音,不能以自己的声音唱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歌曲,更加谈不上能表现自己的情绪。以上种种问题都导致了目前某些高校的声乐教育发展出现问题,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声乐素养不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二、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地位

民族歌剧与声乐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才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学科化,而声乐教学的发展壮大了民族歌剧,两者是共生共融的关系。因此,中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要得到提高,必须要令学生接受民族歌剧的教育,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中国民族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要回顾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

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是1945年创作的《白毛女》,此后这类民族歌剧在表演中逐步发展出自己的演唱风格与艺术特色。1959年创作的《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高校中的民族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都会选取《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等经典作品作为必选曲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民族歌剧中的歌曲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展现人物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声乐教育需要通过加强中国民族歌剧的鉴赏与教学才能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角色,把自己融入到歌剧剧情当中,将自身人物化,才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共鸣。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声乐演唱中投入情感,提高声乐素养。

三、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在开展民族歌剧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部民族歌剧的故事背景然后再进行歌剧鉴赏。例如,在演唱《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这部歌剧中展现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展现出的充满传奇的革命时代。

(二)让学生了解歌剧中的人物性格,正确把握人物角色。例如,在歌剧《江姐》中,怎么表现出江姐的胆大心细以及对革命事业的不屈,在江姐的人物刻画上,怎么展现出音色柔和、细致、婉转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生去思考。不仅如此,在歌曲的演唱上都要思考如何展现出人物的情感,让歌声听起来具有张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鼓励学生合理运用演唱方法,提高二度创作能力。对比起西方的歌剧,我国的民族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唱腔以及发声方法具有一定的民族声乐的形式,因此,加强我国民族歌剧的教学,也是要让学生不要一味地模仿西方的美声唱法,根据自己的声线以及唱腔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二度创作能力。正如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她的演唱既有戏曲的色彩又表现出西洋唱法;彭丽媛老师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吐字行腔上大胆地运用柔与刚、虚与实、收与放、真与假、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技巧并吸取戏曲唱法的特点,字里传情、字里含形、字、声、情三者合一,令人百听不厌。

因此,在表现歌剧人物时应结合自己的演唱特点和音色特点选取适合自己的歌剧选段,同时也要注入自己对歌剧的理解,将自身人物化,要去创造人物而不是去模仿人物。

四、总结

民族声乐的演唱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演唱歌曲,忽略了学生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情感投入,对于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都带来很大的影响。笔者意在通过开展民族歌剧的教学,深层次分析作品内涵,为学生带来演唱上的情感培养,提高二度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为日后的演唱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歌唱人才。同时,笔者认为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声乐教学。

摘要:民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与声乐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对于民族歌剧的教育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导致高校声乐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通过结合民族歌剧的特点,阐述民族歌剧对高校声乐教学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如何结合民族歌剧创造良好声乐教学课程。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陕北民歌;民族声乐;教学

J616-4;G642

陕北民歌盛行于陕西省北部边界与内蒙、山西隔河相望的接壤地带,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一首首陕北民歌正是陕北地区人们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集体创作的生活之歌,更是人们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呐喊。陕北民歌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声音,可以说是早已唱遍了全世界。从学术的角度来审视陕北民歌,因其特有的文化气质、公认的艺术魅力,对于声乐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陕北民歌长期发展和广为传播的原因

(一)外因

1.地域因素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今有“西汉”、“十天”等高速公路的成功修建;古有十三个朝代的建都,今有秦始皇兵马俑的挖掘,时时刻刻体现出陕西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厚、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大省。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淳朴的陕西人,孕育出了陕北民歌,而陕北民歌又以它亲切、朴实、通俗易懂的独特魅力赢得各方人士青睐,成为陕西文化的名片。

2.“文艺陕军”的兴起

文艺陕军队伍不仅实力超强,而且还涌现出了许多国内外熟知的名人,例如:导演张艺谋、王安全等,以及为这些创作团队提供完美剧本的贾平凹和陈忠实等作家。他们用卓越的文艺作品,给世界留下了许许多多以陕西方言、陕西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和影视剧。陕西方言的使用给影视剧营造出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和幽默感。特别是在各种赛场上以陕北民歌夺冠的职业歌手的涌现,使陕北民歌空前繁荣。

(二)内因

陕北民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在其发展和传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陕北民歌具有哪些特点呢?

1.陕北民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陕北民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自陕西建立的第一个朝代西周开始,就被称为“雅言”。由此就可以看出,陕西方言的确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经历了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同样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2.陕北民歌源于生活、通俗易懂

陕北民歌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但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具有真实的情感,容易理解,能够让老百姓普遍接受。

3.陕北民歌幽默诙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确实想在工作之余寻觅一方净土,来放松自己的心情,让疲惫的心灵暂时缓解缓解,而欣赏陕北民歌就成为了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形式。

4.特殊的“黄土地”风情

黄土高原是陕北地区的主要标志,“土”也成了陕西的代言词,就这样“土”也融入了陕北民歌之中。同时,陕西方言的介入,使陕北民歌带上了大西北“黄土地”的韵味。

5.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用陕西方言唱出一些有创意的句子,不仅增添了娱乐的精华,还使陕北民歌的发展有了时代特性。这样的场景在影片《白鹿原》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陕西方言与音乐接轨,与时代接轨,与欢乐接轨,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二、陕北民歌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

(一)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中国音乐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同时吸取积纳外来文化经典。陕北民歌恰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与缩影,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有着长足的发展空间。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非常注重真情实感的抒发,强烈的抒情性正是陕北民歌最突出的特点。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声乐观,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各家学派赋予了陕北民歌独特的文化内涵。陕北民歌作为音乐领域越来越强大的一股力量,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让整个世界更清楚的认识到了中国本土音乐的特有魅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彰显民族声乐的时代价值

2007年陕北民歌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在全球化形势下构建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陕北民歌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體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工与天工的契合,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流艺术精华之后,才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不断地推陈出新。

(三)提升大学生审美的品味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而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逐渐被淡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何更好地融入声乐教学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包含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民族心理,民族气质,道德评价体系,以及由这些精神层面而发展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戏曲等文化财富,也包含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民族声乐与具体可感的陕北民

歌。陕北民歌既有效表现了陕西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美好感情和精神寄托,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和极高的普及价值,是声乐教育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的品味。

(四)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唱,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都不应是单纯的模仿,而应是继承前人文明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如果仅仅流于形式上的认知,对陕北民歌只是从技术层面盲目移植,或简单的照搬,是我们不能认可的。陕北民歌是中国特有的,记载着大西北悠久的文化历史,而民歌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将中国传统的抒情性艺术形式与音乐美学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创造赋予新的时代精神,这才是对传统声乐教学的一种发展和提升。从技巧的把握与演练到内涵的提取与衍生,都可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不应单从形式和技巧上传承,更应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底蕴。从深层次上理解陕北民歌,就能够感悟到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饱含中国味道和中国情感。

参考文献:

[1]侯西平.试论陕北民歌中西洋声乐演唱的融入——以“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0).

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4

【摘 要】:练声曲是专门为声乐训练而制作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有目的地训练某方面歌唱技术的歌唱训练 方法。本文通过对练声曲的论述,总结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作用。同时指出我国练声曲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在 声乐教学中重视声乐练声曲的运用,推动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练声曲;声乐训练;优势

【正文】:练声曲,是一种带有钢琴伴奏的声乐练习曲,它是用一个或者多个元音字母演唱,在声乐教学中被公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教材,然而在现在的声乐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只有正确的认识到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声乐教学变 得更加规范化。

一 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练声曲是专业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教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咬字发音的问题,能满足各种声乐作品在声音和艺术上的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循序渐进 的声乐学习中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能够解决各类声乐作品演唱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有利于培养歌唱者的情感表现,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歌唱技巧,有利于激发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专业声乐教学中练声曲是重要教材之一

1.什么是练声曲

练习曲通常含有音程、音阶、琶音以及顿音、跳音、连音、颤 音等练习内容。它结构完整,带有乐思,实际上是一种无词的有钢琴伴奏的歌曲。在声乐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用大量的练习曲来巩固声乐技巧。练声 曲集一般都是 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包含有全面锻炼声乐技巧的内容。学习者可以按某 一练声 曲集的步骤循序 渐进地练习。也有专为某种特殊技巧(如花腔)而制作的练声曲。如 :《孔空声乐练习曲5O首》等。

2.怎样唱练声曲

练声曲一般都配有钢琴伴奏谱,要按照谱上的琶音、音阶、音程、旋律和规

定的速度,并配合钢琴伴奏进行练唱。通常情况下唱练声曲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1)按照曲谱唱名的do、re、mi、fa、SO、la、Si练唱。

(2)用单一的母音练唱,可以先用唱名再用a母音,但多采用a母音直接练唱。(3)用带字音的音阶练习,如la、li、me、ma等。无论是采用唱名、单一母音或音节练唱,都必须保持母音的纯净和清晰。我国的一些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大多很重视练声曲的作用,把它当做发展嗓音、巩固声音技巧、培养乐感和表现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并把演唱练声曲作为考查声乐基本功的内容之一。

(二)解决咬字发音的问题

在声乐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发音外,还要让他们知道正确的咬字。《歌唱咬字练声曲3O首》是由宋承宪编写的,里面包含了几十年来他对声乐教学经验的总结,对归韵、出声、引腹的咬字训练做了十分准确的描述,所有与练声曲结合的歌词也都经过了反复琢磨,在声乐教学中十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咬字发音。《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是由石惟正编写的,提倡我们把西方的语言结构和我国的语言结构比较着来练习,这本书中的练声曲对中西方的声乐作品演唱都十分有利。

(三)练声曲能满足各种声乐作品在声音和艺术上的需要要把歌 曲唱到尽善尽美,光用先天的声音肯定不够,要想唱出完美的歌曲,就要使每个音符都保持着良好的控制力,这样才能发出灵活、弹性、流畅、完美的声音,所以每个学生 都必须坚持不断的练习专业练声曲。声乐练声曲能够让歌唱者很好的控制气息,发出完美的声音,也教会了歌唱者划分乐句,让声音去适应各种节奏类型各种音

乐情感的作品。另外,一个好的歌唱者应该学会控制声音 的自然力量,不能使声音过度紧张,良好的控制声音的自然力量,能使声音得到正确的发展。声音的音色在转变的过程 中应当做到 同样 的平稳清晰。

(四)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声曲是很有针对性的一种基本功练习,和其他的声乐的基本功练习曲相比,练 声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瓦卡伊实用声乐练习曲》,它是针对声乐技

巧和意大利语进行的训练,选择了著名诗人梅塔斯塔斯诗词中最美最适合各种训练目的的句子作为歌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在练习基本功时的乐趣。二,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特征

练声曲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教材之一。声乐大师们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掌握 声乐演唱的各种技巧,所以创作了这些练声曲。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音程等各种歌唱方法所创作的练声曲。并且这些练声 曲还对音乐速度等记号都做了要求和标注。《斯皮格高级声乐练声曲集》这本练声曲集是对声乐技巧 的综合性练习,这本练习曲集综合多位大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每个练声曲都是经过科学、系统的安排的,每个演唱者都要严格的按照顺 序来学习这些练声曲。初学者学完《孔空50首练声曲》等初级阶段的练声曲后

就可以接着学习这部练声曲集了。

三.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练声曲包括了各种演唱的技巧和能力

练声曲除了加强对声音的训练,还能使我们的声音更富有歌唱性,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乐感。练声曲中有各种针对声乐技巧的练习,规定在哪个地方换气,它可以使声音更加流畅更加优美。所以挑选一些适合自己的声乐练习曲,对自己的声乐的发展是十分有用的。声乐练习曲是很有针对性的基本功练习曲,《斯 皮格 高级声乐练习曲集》一书中,就有专门针对连音、颤音、三连音、等等一些技术的练习。这些练习既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很有吸引力的练声曲的形式 :伴奏织体的巧妙结合、优美的旋律、不断变化的 节奏),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使自己能够用自己的情感来表达这些练声曲。

(二)练声曲有助于情感表现的培养

声乐练声曲具有完整的音乐结构和内容,例如《孔空练声曲》是一部有完整音乐

构思的声乐练习曲,它的每一首练声曲都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情。在训练 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各种表情记号的提示,调整声音上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把握住练声曲的感情变化,从而达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练声曲可以有效的提 高学生声乐基础学习与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提倡尽量采用成谱练声曲,因为歌唱的声音 只有在一个完整的乐思表达中,才能有更深刻、更 丰富的寓意,才能够更准确、更流畅的表达音乐的情感内容,体现音乐的感染力,起到深化理解、启发人的教育作用。所以合理的多采用一些成谱练声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三)练声曲有利于掌握难度较大的歌唱技巧

我们见到的声乐练声曲大多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每一首练声曲往往都是训练

某个方面的歌唱技术,如 《晨声69声字结合 练声曲》,对于学生的咬字吐字等技术练习提出了非常有效的练习方法。在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项训练。长期有针对性地进行这种练习,有助于学生完善 自身的歌唱技巧,发展自身的声音潜质。

(四)练声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最高教学境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练声曲大多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练声曲,而当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时,他们就会发现练声曲当中的重点技巧,并把这 些感觉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综上所述,声乐练习曲的重要性在歌唱训练中并不是从属或可有可无的,它们的练习效果直接影响着演唱作品的能力及整体的艺术表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声乐教学中声乐练习曲的作用,打下坚实完善的基础,是我们声乐教 学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小鼓.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

乐出版社,1994,24.

[2] 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

版 社,1996,55.

[3] 喻宜萱.有关声乐教学的几个原则

[A].中央音乐学院.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C].北

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81.

[4] 王跃萍.声乐教学中练声 曲的重要性

[M].徐州师范大学,2010.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篇5

【摘要】原生态民歌大多是由人民群众在实际劳动与生产中创造出来的,再构思与演唱时都不需要考虑专业技术,但是歌曲的风格与色彩无比鲜明,而且演唱风格变化多且独特。若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这门艺术,那么对生态民歌的重视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如今,民族声乐演唱者最需要研究的就是有效吸收原生态民歌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民族声乐;原生态民歌;演唱价值

一、原生态民歌具体风格与特色

(一)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原生态民歌的演唱者具有甜美的嗓音、自然纯朴的艺术表现力,以及高亢而宽广的音域,演唱时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来自演唱者内心的声音。而不同地区的原生态民歌演唱者的发声技巧与位置都各不相同。比如内蒙古的传统原生态民歌长调,最明显的特征是腔调舒张,而且节奏随着演唱者的唱法而改变,歌词很少,腔调可以随意拉长,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声乐中最具有特点的唱腔之一。再比如侗族的无伴奏多声部演唱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青海“花儿”,都是我国原生态音乐领域中最优秀的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原生态民歌唱法不仅是背景丰富,在进行演唱时发声技巧以及艺术原则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性,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发掘原生态民歌唱法的价值并且将其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扬民间传统声乐艺术形式。

(二)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民族声乐艺术实际上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可以在原生态民歌演唱方面体现出来。现在的原生态民歌具有更加优秀的艺术观赏特点,并且时代气息也极为浓厚。

(三)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原生态民歌的艺术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即兴特点,在音乐表现上也十分简练,通过极为普通的音乐把内心想要传达的内容清晰表达出来。而且原生态民歌大多都用方言来演唱,所以观众在欣赏时可以体会到很强的艺术感。

二、民族声乐与原生态民歌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声乐与原生态唱法之间的共同之处

当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多数都是由民间流传的山歌或者我国传统戏曲改编而形成的,所以说民族声乐与原生态民歌之间有很多相同的特征。首先民族声乐与原生态民歌都是来源于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民族声乐的特点就是从这种不同中体现出来的。其次民族声乐作品是从原生态民歌中提取出来的,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各异,这就直接造成了原生态艺术之间的差异,而民族声乐艺术要在各个民族原本的艺术特点上加以完善并发扬。

(二)民族声乐与原生态唱法相比的个性化

首先是在演唱的方法上,民族声乐的唱法一般称作“学院派”,它是以我国传统原生态的民族唱法为基础,然后融合了西方先进唱法,并且通过实际演唱经验从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新型唱法。这种唱法既继承了传统的字正腔圆的咬字,又融合了西方唱法的气息特点。其次就是在演唱的语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因此民族声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是采用普通话演唱,加上新创作的声乐作品大多贴近时代风格,具有民族特点的声乐作品已经越来越少。第三,民族声乐作品大部分都是由山歌或者民间歌曲改编而来的,所以有很强的`地域流传性,而原生态民歌只在发源地进行传唱,所以说受到地域的限制。这就导致很多原生态民歌都处于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

三、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和使用原生态民歌演唱的价值

原生态民歌在演唱与创作时,不受专业手法的束缚,具有很强的特色。

(一)语言是民族声乐演唱的核心

原生态民歌演唱随着地域民族的不同,演唱方法千姿百态,其中不同的民族语言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语言的发音特征构成了汉族民歌的演唱风格。演唱地方民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好地方民歌中的语言特色,才能把握住歌曲的韵味。

(二)情感是民族声乐的灵魂

原生态歌手是在自然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歌唱是对自身心情的宣泄和情感的表达。原生态歌手天籁般的嗓音,真挚而朴实的情感净化了观众的心灵,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中,要把握好民族歌曲的情感,从而对歌曲进行完美演绎。

(三)吸收、保留原生态唱法的技术养分

原生态唱法有许多优点是值得我们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和保留的,比如技术和风格方面,民歌是唱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有传承、发扬、借鉴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技巧,从中提取精华,才能提高民族声乐艺术。

四、结语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篇6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基础

民族文化是高校声乐教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 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艺术特色, 这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也要求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民族文化充分融入进去并且展现出来, 让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观, 加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同时也认识到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的重要性, 通过加深对民族声乐的学习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通过民族声乐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 需要加强其基础的理论建设——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 以美学、哲学作为基础, 把握民族文化的本质特点, 建设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努力钻研民族声乐的艺术形态、风格特点, 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一) 成绩

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吐字与发声二者的对接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自从引进了西方唱法出现了一些吐字不清楚的问题, 而我国的民族声乐要求吐字清晰, 这使得二者融合起来比较难, 但是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努力钻研最终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吐字方面可以做到非常清晰。同时, 我国民族声乐吸纳了美式唱法, 美式唱法一贯重视音色与变化, 音区统一, 这大大的弥补了民族声乐的缺陷。

(二) 不足

声乐院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培养其个性的一面, 这也直接导致学生的风格是千篇一律的。另外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受到当下很多名人的影响, 也受到名利的诱惑, 很多学生会去模仿一些明星的演唱风格, 导致学生成为其复制品, 时间久了学生就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这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一) 教材改革与课程优化

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有两点:继承传统文化与提高声乐技能。在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与理念, 同时更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典型曲目结合在一起, 注重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用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首先要依靠合理的教材改革, 目前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现象, 比如将曲谱用作教材、不重视音像材料的运用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民族声乐教学应该有丰富的内容, 在图像与音像等方面的运用要加强, 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素材直观全面接受更多乐理知识, 同时也能够将演唱技巧融入到自己的风格中来, 提升审美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 首先要保证基础课程的充足,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乐理知识和技巧, 其次要适当的加强民族音乐教学, 给学生提供不同形态的声乐拓宽学生眼界, 同时要开设民族声乐专项课程, 在我国民族声乐方面要加强研究与探索。作为民族声乐教师, 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道路, 学校也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从而使教学效率与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 重视原生态的民歌

原生态的民歌往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族特点与地域特点, 进一步掌握民族声乐技巧, 了解其真正内涵, 使民族声乐更加特色鲜明, 所以声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重视民族性的传递, 帮助学生挖掘原生态的演唱技巧与风格。作为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擅长原生态民歌演唱的学生, 因为这些学生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 大多都有本地民族的声乐基础, 如果适当对其进行教育有助于其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作为校方也要重视擅长原生态民歌的教师, 这些教师对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将带领学生了解民族特色, 通过掌握专业的民族声乐技巧将民族特色表达的更加强烈。如果高校会原生态民歌的教师并不多, 可以考虑聘请民族原生态歌手做老师, 他们往往具备专业的声乐知识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原生态民歌的特色, 学生更容易通过他们学到实用的声乐知识。

(三) 帮助学生完善音乐知识的结构

要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必须要重视帮助学生完善音乐知识结构这一环节, 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音乐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内容中渗入民族生活, 让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生活化民族化, 学生在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与习俗之后其情感认知会有所升华, 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学生扎实掌握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之上。

(四)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甚至觉得那些民族音乐略显俗气从而产生轻视的情绪, 所以, 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师应该为学生普及民族声乐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比如民族声乐的由来, 目前的发展状况, 有哪些优势存在什么劣势等等, 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让学生对民族文化、生活与语言更加感兴趣, 学生才能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去学习这门艺术, 形成自己的曲风, 用民族声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 将世界民族声乐融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中来

我国民族声乐想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就要不断创新, 将世界民族声乐融入进来, 加快创新的脚步。作为民族声乐老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 给学生普及一些其他国家比较典型的民族声乐品, 帮助学生在欣赏这些民族声乐作品的同时发掘其优点, 融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中来, 创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延长风格, 同时也在实践之中强化民族声乐技巧, 通过不断反复练习, 学生会更加熟悉民族声乐, 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结语

总之, 实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需要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推进这个工程, 这是挑战与考验, 更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契机。只有坚持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才能够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内涵, 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促进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近年来, 西方声乐在我国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好, 我国的民族声乐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但也给民族声乐带来了一些可借鉴的精华。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基础、教学发展现状, 重点阐述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以期提高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课堂效率, 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 2011 (2) :112-113, 128.

[2]孟娟.浅谈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戏剧之家, 2015 (1) :72-72.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篇7

关键词:民族民间声乐艺术 声乐教学 借鉴与传承

一 、我国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特点分析

中国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早期的舞蹈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在两千多年的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目前我国民族声乐的表现风格其实是开始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革命胜地延安兴起的“新民歌”运动。时值第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旧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唤醒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和斗志,采用了当时以被广泛流传的原生态民歌的曲调,配以新的歌曲内容,使政治宣传易于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艺界对传统音乐的发掘整理,民族音乐逐步向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发展。

一般而言,民间声乐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它不同于文人词曲,有明确的作者,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古往今来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音乐,而这些音乐恰好成了作曲家们的音乐素材。在我国很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许多民间曲调的影子。民间声乐有接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特点。例如歌曲《走西口》是生活在黄土高原的贫苦农民对“逃荒”的一种别称。“西口”是在古长城的关口,走西口的人要渡过黄河出长城逃荒到内蒙古地区,由于黄土高原贫瘠,干旱少雨人们只得到外出卖苦力。走西口以男人为主,靠给人抗活、背炭、挖渠或者掏甘草、放冬羊等繁重的劳动为生,有的逃荒者甚至因为挣不到钱而流浪乞讨。由于逃荒期间生活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每一次走西口对于逃荒者及其家人都是一次生离死别。正是这种背景下,走西口的民歌才具有独特的意义,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背景含义也就无法获得“走西口”的情感体验。民族声乐的创作还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曲调,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充满了鲜明而又浓郁的民族化特色。比如,歌曲《听雨》是赵元任根据家乡古诗的音調加以创作的。《卖布谣》是他根据无锡方言创作的歌曲。这些作品都具有清新、质朴、深邃的民族化旋律。民族声乐曲调创作中对民间音乐的借鉴与吸收,使得民族声乐曲调更加丰富,更加易于传播。纵观这些广泛流传并且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优秀歌曲,基本都是根植于民间音乐的传统之上,都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与民族音乐的音调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源泉。

二 、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

(1)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上文我们重点分析了民族民间声乐的艺术特点,那么民间声乐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有多大的作用,本小节将进行论述。中国民间声乐艺术十分丰富,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广为传唱,历时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有很多作品成为了音乐会的经典曲目,但是还有些优秀的作品还要期待我们去整理和演唱,因此在教学和演唱中我们要注意把优秀的作品直接应用在实践中,体现艺术歌曲的自身价值。继承和借鉴创作经验有利于今后艺术歌曲的发展。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艺术歌曲是要求必须演唱的教学题材,这是因为艺术歌曲在这一题材风格上有别于其他的声乐体裁,突出了他的重要性。我们通常在声乐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和演唱的是西方的艺术歌曲,其实我国的民间艺术歌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选用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的教材上,和西方比较都是不那么充分。我们经常在市面看到艺术歌曲的书籍大多数也还是西方译过来的,而中国的作品为数很少,由于历史原因和时代的背景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艺术歌曲的整理、演唱、开发也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的民间艺术歌曲很注重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创作结构严谨,词曲结合紧密,特别是在中国汉字的声母韵母与声乐旋律声腔的结合方面有作曲家独到的艺术手法,因此在演唱中要十分注重情、声、字三方面去把握作品,同时还应该对不同作曲家的风格进行了解,使我们在演唱的过程有依有据。

(2)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借鉴与传承

将民间民族声乐艺术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关系着我国民间声乐艺术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在多元文化的语境里,民间声乐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歌曲创作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的学习民间艺术歌曲,在演唱中启发学生对音乐﹑歌词伴奏的有耐心有步骤的分析讲解和演唱,使学生们充分懂得要想把歌曲唱好不是光有好声音,漂亮的高音,和洪大的音量,而是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在演唱中应该更多注意把握民族传统文化,使声音和艺术情感充分的结合,在演唱和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提高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一方面借鉴了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密切结合,将中国诗歌文学、民歌与中国传统音乐技法、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等进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高校是音乐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是最佳的研究和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基地,对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唱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民族音乐文化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与传统的声乐教学完美地融合,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掘、继承和保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福杰.民族声乐歌唱语言对歌唱技术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 (06).

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与流行趋势 篇8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民族声乐;新民歌;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10-02

一、传统民族声乐时期

如果把新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的话,传统的民族声乐时期应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起航。传统的民族声乐是在汲取了戏曲、民间民歌、曲艺说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民族声乐溯源

民歌是人们在劳动、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类的民歌归为“劳动号子”以及在山林中为了传递声音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山歌”、“信天游”、“花儿”等。于是民歌有了它的特点:明亮、高亢、富于激情。民族声乐最初的形态应是接近于原生态唱法,对音乐天赋及声音条件的要求是较高的。

(二)时代背景

在红色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刚刚从一片废墟中站立起来,需要的是振奋人心、奋发图强的音乐。在战争年代,艺术是不能得到发展和广泛传播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1]。转折点发生在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生了很多具有时代性的、主旋律性的民族歌曲,如《白毛女》、《南泥湾》等。王昆、郭兰英等一批优秀的歌唱家用甜美而纯朴的声音演绎了这一首首经典歌曲。

二、民族声乐的鼎盛发展时期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民族声乐鼎盛发展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彭丽媛、宋祖英等。在这个时期,流行音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除此之外,“美声唱法”流行起来,一场新的音乐思潮兴起。在借鉴了西方声乐的基础上,民族唱法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声音更加圆润、饱满,气息的张力也变得开阔而深邃。民歌几乎成了所有老百姓都喜爱的主流音乐。

这一时期,民族声乐不仅从声音上发生了大变化,主旋律的特质,鲜明的时代性主题也更加的突显。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走进了千家万户,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好日子》等。这一批歌曲的显著特点是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美好的生活,这不仅是当时时代的需求,也是人民的心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新气象,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写下了这首赞颂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决定了艺术的发展。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彭丽媛担纲主角的《木兰诗篇》走上国际舞台,产生很大的影响;宋祖英曾多次在悉尼、维也纳、美国等各地开独唱音乐会,为中国民族声乐打开了国际之门,受到了国际舞台的高度赞誉。

三、新民歌时期

民族声乐改革创新时期,“新民歌”是民族声乐的第二场革命。21世纪的到来,音乐的多元化与全球一体化相碰撞。声乐的主流依然是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但由于人们欣赏的要求不同了,欣赏的界定面不同了,民族唱法也开始寻求一条更为接近大众欣赏的道路,新民歌也就应运而生。

新民歌是一种“民族”与“流行”相结合的唱法。它的曲调流畅、亲切,音调也没有那么高亢,更能符合大众欣赏、模仿。代表歌手:陈思思、张燕、祖海等。一批优秀的新民歌歌曲的诞生也标志着民族声乐的又一次变革的成功。

新民歌的根源是民族艺术,它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演唱风格都与传统民歌一脉相承,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倾向。中国文化具有古典气质,与传统思想一脉相承,而新民歌都具备这些特质。新民歌仿佛迎面走来的古典美女,浪漫轻盈的曲调,温柔含蓄的音乐语汇,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内涵。

新民歌是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赋予其典雅的气息,又有现代艺术的张力。新民歌演唱者的包装、造型以及演唱特点都体现了其艺术的创新。在穿着上,短款礼服造型、类似流行歌手的造型成为新民歌歌手的主要造型,这是在过去的民歌演唱中不会出现的。歌曲也从过去的主旋律性的特质转变成多元化的特点。吐字、发声更接近于流行唱法。陈思思的《情哥哥去南方》、张燕的《月亮女儿》是典型代表。

四、民族声乐多元发展时期

民族声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演唱模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无不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信息时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究竟在哪里?任何一种艺术流派都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否则它就会湮没在这股洪流之中。

(一)民族声乐与信息化时代的鸿沟

民族声乐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美声唱法是国际所认知的声乐艺术,是高雅艺术的范畴;通俗唱法是被老百姓大众所接受的,是街头巷尾广为传唱的。现今的年轻人,以90后为主体。而据调查,民族声乐视听人群大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以及专业人士。民族声乐为何不能走进年轻人的心里,主要有几方面原因:民族声乐音调高、曲调难、难于模仿、跟不上潮流。民族声乐的演唱要用真假声混声唱法,而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无法运用好假声的,即便有人听,也难于模仿。一首音乐作品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旋律动听,易于模仿,才能广为传唱。民族声乐必须寻求一条创新之路,捕捉时代灵感,满足时代需求。

(二)民族声乐的流行趋势

1.“谭晶跨界唱法”。谭晶是中国当代歌坛开创以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融为一体的跨界演唱风格歌唱家。她的演唱方法被称为“谭晶跨界唱法”。她独创性的在歌声中融入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以及音乐剧元素,通俗而亲切的演唱方式独树一帜。如谭晶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作品曲调悠长,一首融合了藏族音乐的元素,另一首借鉴了山西民歌的曲风,具有典型的民族音乐特征。固有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曲调较高,不易表现细腻的情感,更适合主题性的旋律。而通俗演唱方式,曲调较低,接近于说话,情感细节的处理也就更为得心应手。比如在《远情》的后半段,一个八度的跨越,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几番起落疯狂,转眼间鬓已成霜……”这时谭晶在演唱中更多的用接近于纯民歌的演唱方式,气息的扩充,共鸣腔的扩大,能将感情与演唱的张力爆发出来,在情感的抒发上达到了淋漓尽致。她主演的《木兰诗篇》、《白毛女》、《文成公主》等作品,为中国民族歌剧和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2.龚琳娜——“中国新艺术音乐”。将民歌与流行元素、世界音乐相结合,最成功的也最具影响力的应是龚琳娜。很多人认为龚琳娜的唱法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唱法,说不出究竟这种唱法属于哪个范畴,而笔者认为龚琳娜唱法的根源还是民族唱法。龚琳娜给自己这种唱法的定义是“中国新艺术音乐”。龚琳娜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系统学习并充分掌握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中国新艺术音乐”是融合民歌、戏曲、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等为一体的民族声乐的成功转型。她的演唱都有乐器配奏,绝大部分都是民族乐器。以《忐忑》为例,歌曲里用了笛子、扬琴等民族乐器伴奏。唱词中运用到了戏曲锣鼓经,在音色的运用上创新性的运用了戏曲老旦、老生、花脸的音色,将人声的潜质挖掘到了极致。龚琳娜是将民族、戏曲、流行、世界音乐融会贯通,大胆尝试的第一人。声乐教育家潘乃宪说道:“龚琳娜的民歌唱法,揭开了民歌唱法历史上的新篇章,是可喜可贺的,但要真正实现民歌唱法的繁荣,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或者恢复一个原生态唱法是远远不够的,多出几个龚琳娜这样的人才,才是实现繁荣中国民歌唱法的希望!”

3.雷佳——“古典中的创新”。雷佳,中国最优秀的民歌手之一。曾在2004年获得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民族唱法的金奖。在声乐的道路上,雷佳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中国新一代民族唱法的领军人物,雷佳的演唱兼具民族、戏曲、美声之美,涵浑大气,灵秀韵致,曾被格莱美奖评委会主席Joshua Cheek誉为“最中国的声音”。雷佳曾参加演出音乐会版《木兰诗篇》,主演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歌剧《再别康桥》、大型历史歌剧《屈原》等多部歌剧,为民族声乐走向古典艺术之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古典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艺术价值。而雷佳在坚守古典音乐的同时,也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如歌曲《好日子慢慢过》、《好儿女好江山》,在这两首歌曲中,都运用到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在今年元宵晚会的《好儿女好江山》中,前半段“总想起岸边妈妈的纸船和梦想的帆,河水陪伴着成长的航行……”运用了通俗歌曲演唱方式,后半段加入了《我的祖国》的旋律,“一条大河波浪宽……”从“通俗”跳跃到“民族”,瞬间抓住了听众的心。这种对比的演唱方式,更加突显了经典旋律的永恒性。

没有创新精神,固执地坚守一种模式,不敢改变,甚至不认同改变,民族声乐就会走入死胡同。在艺术的洪流中,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浪涛,勇于做一个踏浪前行、开拓创新的人,才会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2000.6.

〔3〕胡郁青.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J].中国音乐,2007,(4).

〔4〕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J].乐府新声,2011,(4).

原生态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中作用的探讨论文 篇9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

(一)传播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的传播是促进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传播音乐文化,则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播而言,多元化音乐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不同地区的面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因此,音乐文化的传播其实是历史文化、人文的传播,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在接触音乐的是还,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电视节目、各种文娱活动来获取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到不同的音乐文化,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内涵加深理解,从而促进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播。

(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紧密联系,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因为民族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可以将人们团结起来,从而使得文化发挥出相应促进作用。音乐作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以及文化背景,因此不同民族的音乐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多元化音乐教育可以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实现交流和融合,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沟通,从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促进音乐文化凝聚力的提升。

(三)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与时代保持完美同步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民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也应该要顺应时代的特征,对传统的音乐形式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从而推动音乐不断创新和改革。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要结合多元化文化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详细的了解,使得音乐文化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进行传播,让更多外国人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解。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音乐教育目标的确定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进,音乐教师应该要有长远的目光,将音乐文化的传播当作音乐教育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讲解一些乐理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体验感觉,加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比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从音乐课程中体会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听音乐来放松心情,更要学会在音乐课程中对自己的其他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唱歌练习过程中要注重情感,从音乐作品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二)加强实践教育

音乐更倾向于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为了实现创新教育,则应该要加强实践练习,在多元化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多元化原则,对音乐教育的文化性进行体现,比如要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情感的体验,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加强对不同民族音乐情感的理解。如新疆民歌大多传递出一种生动、愉快的氛围,为了引导学生对这种情感进行体验,则可以结合一些MV,让学生对MV中人物的表情、情感等进行体会,从而能够加深对新疆民族音乐所承载的背景文化的理解。再比如一些北方的民歌,大多具有豪放的气息,这种豪放的感觉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性格等都有关系,在演唱这类歌曲的时候,需要对他们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对歌曲所传递的情感有更强的认同感。

(三)加强与生活教育的联系

生活是创意的来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结合生活、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音乐教育过程中,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音乐灵感,在对音乐进行演唱、对音乐文化进行学习的是还,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达到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化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把握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宗旨,加强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进,要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提高音乐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从音乐课堂中能够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主要形式有歌曲,歌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简介作用。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时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申展,刘咏莲.浅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4,17.

[2]万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探讨[J].艺术品鉴,2015,10.

[3]张加贝.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4,10.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呼吸作用 篇10

一、日常呼吸的一般规律

与日常的呼吸运动相比较, 歌唱的呼吸运动有其一定的个性特点, 但它又是建立在一般呼吸运动的共性基础上的。因此, 我们在讨论歌唱气息问题之初, 有必要首先对呼吸运动的一般规律加以分析理解。

(一) 肺的呼吸机理

呼吸运动的反映主体是肺的扩张和收缩, 吸气时肺叶扩张, 呼气时肺叶收缩。然而, 肺组织中并没有肌纤维, 不能进行自主呼吸运动, 肺的呼吸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所带动的被动呼吸。

由于肺是被封闭在胸腔内由弹性纤维组织构成的被动呼吸器官, 只借助于气管与体外大气相通。吸气时, 胸廓扩大并带动肺叶扩张, 使肺内压暂时低于大气压, 形成胸内负压并导致体外大气压入肺部, 至吸气末, 肺内压渐与大气压持平并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 胸廓缩小并带动肺叶收縮, 使肺内压暂时高于大气压将肺内气体压迫出体外, 至呼吸末, 肺内压渐与大气压持平并完成呼气动作。

(二) 膈肌的呼吸机理

膈肌是一组呈穹隆状的肌群 , 其圆顶中央为中央腱, 周缘附着于体壁。吸气时 , 膈肌收缩, 中央腱下降, 胸腔上下径增大。呼气时, 膈肌舒张, 中央腱借助于腹部脏器的自然压力回升复位, 胸腔上下径缩小。歌唱中所谓的腹式呼吸, 即是指此种以膈肌的张縮运动为主的呼吸方式。

(三) 肋间外肌的呼吸机理

在日常呼吸中,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的比例基本平衡, 一般各占呼吸总气量的50%。实验发现, 在膈肌瘫痪的情况下, 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胸式呼吸能够负担全部的通气量 , 但在肋间外肌瘫痪的情况下, 以膈肌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则难以负担全部的通气量。如果长时间单纯地依靠膈肌运动进行呼吸, 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

同样道理, 在歌唱中, 一些人由于过于追求气息的深度而片面强调腹式呼吸的应用, 与胸式呼吸比例失衝, 从而容易造成呼吸循环障碍, 并导致歌唱气息虚浮不畅。由此可见, 歌唱的呼吸运动也应以日常呼吸机制的一般规律为基础, 必须正确掌握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的平衡性。

(四) 呼吸辅助肌的呼吸机理

除膈肌、肋间外肌外, 呼吸运动还需有胸锁乳突肌、肋间内肌和腹肌、腰肌、背肌等呼吸辅助肌群的参与。

通常情况下, 这些呼吸辅助肌群的运动是与膈肌、肋间外肌的运动自觉协调的, 一般无需特意关照, 只需在发声时能感到身体在总体上处于歌唱的兴奋状态即可。膈肌、肋间外肌和有关呼吸辅助肌群的关系就好比是纲与目的关系, 俗话说:“纲举目张”, 只要首先调整好膈肌、肋间外肌的运动状态, 其他有关的呼吸辅助肌群便会被自然带动起来。

因此, 在歌唱呼吸中应主要把握好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运动规律, 而不宜将注意力分散于呼吸肌群的各个方面。在歌唱实践中常见有人企图顾及整个呼吸肌群的全方位运动, 结果却左也不是, 右也不是, 僵在那儿不知该怎样用气了。

二、歌唱呼吸的特姝作用

歌唱呼吸的气息运动路径与日常呼吸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呼吸的意识方面。曰常呼吸运动一般是在不经意间进行的, 属于下意识的呼吸运动。在日常生活中, 谁也不会刻意去控制自己的呼吸状态, 而歌唱的呼吸运动则必须受到意识的控制, 属于有意识的呼吸运动。

实验表明, 日常生活中的下意识呼吸运动并不能满足歌唱气息的需求。因为, 下意识呼吸运动只是发声运动的某种自然协调状态的反映。下意识呼吸运动的频率与呼吸运动的力度是成正比的, 当呼吸频率加快吋, 呼吸力度即自动增大;当呼吸频率减慢吋, 呼吸力度亦自动减小。此种下意识的呼吸协调运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自然, 如在奔跑或负重时, 呼吸的力度必然要随着呼吸频率的加速而加大, 并会相应增加通气量, 满足身体基本的吸氧需要。

歌唱的呼吸规律则不然, 其与下意识呼吸运动的主要区别在于, 歌唱呼吸的力度和呼吸的频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歌唱过程中, 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 虽是同样的呼吸频率, 但呼吸的力度却可大可小;反之, 在同样的呼吸力度下, 其呼吸的频率亦可快可慢。

关于歌唱运动的意识控制, 可借助于深呼吸的运动规律来加以认识。深呼吸虽属单纯呼吸运动, 但它在呼吸意识方面却有别于日常的单纯呼吸。在日常的单纯呼吸运动中, 呼吸的频率与呼吸的力度成正比, 而深呼吸的呼吸频率则与呼吸力度成反比。

浅析发声练习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发声练习;共鸣腔体;器官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事实就是提炼歌曲旋律中的动机或乐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或者用音阶或琶音似地乐句配上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作半音上行和下行移动反复练唱,已达到呼吸、发声、共鸣协调配合,练就纯净而具有音乐性的声音。

一、发声练习的目的

发声练习是声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演唱者服务的,通过发声练习来打开喉咙,使演唱者快速进入歌唱准备状态;另一方面是为演唱作品服务的,在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音色音域、发声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它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练习。它带有一定的针对性,是有意识的练习。演唱者在进行发声练习时,教师会根据演唱作品的需要或演唱者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而专门把几个知识点或某个技巧难点拿出来,通过适当的发声练习的方法反复加强训练,最终达到目的。

二、发声练习的作用

歌唱者在学习声乐时,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进行发声练习,逐步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用正确的方法来歌唱。可见,发声练习在声乐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通过发声练习能鉴别歌唱者的声部

从生理结构特点来分析:每个人的喉头大小、声带长短、宽窄以及共鸣腔体的大小都是不同的,这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从发声歌唱状态中鉴定。在发声训练中,通过歌唱者的音色、音质、音域、声区结构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声部的鉴别。明显的高中低音较容易区别,如果声音具備两个声部的特征就很难辨别了。所以这类情况的鉴定,应该稳定而慎重,不应过早下结论,要在运用自如的声区内进行各种发声练习。经过长时期良好的科学训练,通过教师细心的观察研究,才能根据高低音和声区特点确定其声部。

2.发声练习能正确打开喉咙,做好歌唱的准备状态

喉头是人声的生源体。在歌唱前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歌唱者音色。打开喉咙其实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恰当的位置上,也就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够顺利发展的重点,很多歌唱者歌唱时喉头没打开就去唱歌,造成喉头不稳定,发声的各器官不协调,从而导致错误发声方法。因此在唱歌前,必须通过发声练习才能打开喉咙,找到正确的喉头位置。让气息和声音能畅通流动,使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协调好各器官的运动,为唱歌做好充分准备。

3.发声练习使抽象化的发声原理变得简单易懂,容易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声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且是一门抽象的艺术。然而复杂难懂的发声原理如何才能变得通俗易懂呢?这就要依靠教师的科学歌唱方法和间接的教学经验。在发声练习中, 教师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微笑、打哈欠、闻花香等方法。让学生体验歌唱的感觉,使他用自己的思维来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技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找到科学的发声位置。同时教师还运用一些音阶或琶音的旋律配合母音的发声练习,使歌唱者能熟练地掌握发声的位置,巩固歌唱的状态。在演唱前就做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只有清晰地理解发声原理,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用正确的发声位置演唱歌曲。

4.发声练习可以协调口腔内的发声器官,为演唱歌曲打好基础

发声练习或歌唱时,直接参与运动的器官成为发声器官。根据它的功能作用,歌唱的发声器官分为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怎样协调口腔内各个器官的运动变化,那是声乐学习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在发声练习时,协调好各个器官的运用对发声训练很重要。发声前要吸气,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人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通过练习字、声结合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性,使它能完美而生动地表现出歌曲情感和内容。同时,要恰当地用气息来支持,气用多了,声音就会大,气不足,声音就会断,所以一定要在基础阶段练好呼吸。最重要的是恰当运用共鸣腔体,使声音传得远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做到的。所以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 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从而获得圆润、丰满的歌声。

因此,要协调运用歌唱者的各个发声器官,使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演唱歌曲做好充分准备。

总而言之,歌唱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内容之一,在歌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长时间刻苦的发声训练才能掌握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纠正学生在发声练习时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把正确的体会和方法灵活运用到歌唱中去,使其成为艺术表现的有效手段,提高演唱者的歌唱能力和表现力,从而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填写实验报告要求下一篇:世博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