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共9篇)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篇1

1、铁路交通运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管理混乱。在铁路交通运输业中,国家设置了很多的管理部门来进行管制,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手段,对铁路交通运输业来进行约束和管理。但是在部门之间,有的一些政策是存在有抵触性质的,有的则差异很大,导致运输经营者无所适从。政策的不统一以及手段的不一致,使得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很难得到规范。再加上管理部门繁多,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不时很理顺,而有的部门则为了保护自己部门的利益,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导致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扯皮、不作为不合作等现象的出现。

1.2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到,重设了很多部门,这样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在同一条运输线上,投放了多部门管理运输工具,这样就使得运输生产难以得到很好的组织,运力资源也不能够得到优化,这样就浪费了有限的运力资源。由于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的不科学,导致人为地块分割和部门分羹,造成了运输资源的浪费和效能的降低,最终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1.3开支过大。管理部门上的重设,这样使得铁路交通运输业的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过多,导致办公费用增多,使得政府的开支加大。而有些管理部门还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运输企业和经营者需要向其交纳相当数量的“管理费”,这样就增加了企业和经营者的经济负担,最终也导致了企业开支过大。

1.4管理法制不健全。由于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行业起步较为晚,而且发展不是很完善。因此,政府就在管理法制上没有健全好,使得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运行时无法可依。而有的部门由于法律意识的浅薄,导致某些经营行为与法律相悖。这样都使得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难以在法律上开展。

2、铁路交通运输业的科学管理

2.1依法管制。在对铁路交通运输行业进行管理时,要依据我国的《行政许可法》等相关行政法律,对我国政府设置的各个行政部门现有的法规和文件进行清理,违反法律规定的要坚决制止,对没有法律授权的部门要坚决撤销,以此减少人员重设现象的出现。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我国的法律部门,建立健全有关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法律,使得我国政府的各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政策都有法可依,对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有章可循。

2.2管理模式改革。在管理模式中,要建立和健全“大交通”的行政管理模式,既实现一城一交、一市一交、一省一交乃至一国一交,由一个部门统管交通。借鉴我国铁路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将这些城市的管理经验进行整合,并且应用到全国范围内。管理模式的改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铁路交通运输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3非政府组织管理。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如果实施“非政府组织管理”政策,将不必由政府管理和不适合政府管理的行政事务,来交由那些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管理。建立公共社会,使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起“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第三只脚”,这样就能够构成政府一企业一非政府组织稳定的三角框架,使得政府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4协调管理。现阶段,我国有些地方尚难成形“大交通”的管理模式,政府要协调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责任以及管理权限,使得各部门明确各自的责任与职权。各部门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步调一致,集中解决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营造处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3、结束语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篇2

随着铁路电务设备的不断增多, 设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维修难度也越来越大, 电务段技术力量压力亦不断加大, 且各专业界限明显, 设备维护任务繁重, 为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和故障应急处理能力。为解决这一矛盾, 电务段打破专业限制, 开展交叉培训, 以达到一人兼具两项或三项以上专业技能, 培养复合型职工, 对策如下:

(1) 电务段派信号班组职工分批次参加电工特殊工种的培训, 考取电工操作证, 可以在从事信号设备检修工作的同时从事电气设备相关作业, 以及时对一些应急故障进行处理, 不必再等到电力专业维修人员赶往现场, 这样可以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减少对运输生产的影响。 (2) 为提升骨干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 提高快速处理疑难故障的能力, 电务段对所有技术人员实行换区轮岗作业制度, 快速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 (3) 建立培训跟踪服务制度。一方面, 职工接受培训后, 针对其参加的培训内容, 有计划地派职工去从事与培训有关的工作, 有意识地派职工完成与培训有关的任务, 例如派一名信号技术员到通信专业从事通信设备相关工作, 在领取电工操作证后派两名信号职工到电力班组从事电气设备相关工作等;另一方面, 规定培训教师有责任随时随地接受受培训职工的电话咨询, 有义务回答职工提出的知识疑难, 为职工知识的消化、吸收、提炼、升华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4)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学习培训方式。一方面, 电务段在不影响生产的基础上, 尽量多的派职工到设备生产厂家学习, 通过了解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维护理念, 学习先进的维护手段, 吸收他们的维护经验来提高自己。另一方面, 请设备生产厂家的研发、维护工程师等设备维护专家来授课。在本年度, 电务段分别请T-903型电缆故障测试仪、古河S177光纤熔接机、光缆通断测试仪、ES网络通局域网故障测试仪等维护测试仪器生产厂家及天津电视研究所、上海亨均等公司的设备开发人员对本段职工进行设备维修维护培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莱钢运输部采用派人外出学习、请设备生产厂家研发人员授课、各专业技术人员相互交流等交叉培训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了“专家级”的维护技能人才, 确保了设备的稳定运行, 实现了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X13.06-01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铁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预警系统;自然灾害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美国、欧洲各国就开始了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研究。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1、铁路自然灾害现象分析

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交通工具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铁路的建设里程预计2020年将达到11万千米,到时候,铁路将会成为我国加强各省市之间联系最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铁路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而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差别大,还有最主要的是地质和地壳活动,导致我国铁路的自然灾害频发,灾情严重。每年在铁路自然灾害方面的损失巨大,每年都会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路基是铁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铁路全路总长的90%以上,而自然灾害发生得最多的区域就是路基,另外铁路附属设施中一些涵洞、隧道、战场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害。据调查,我国铁路受灾路基的长度已达到1万千米。我国的铁路自然灾害有以下几种:

地震灾害。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严重地震发生时就会造成铁路路基的损毁、铁轨的扭曲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给铁路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滑坡灾害。滑坡灾害会使铁路路基毁坏、掩埋,主要是发生在兰州——昆明以东和银川——北京以南的地区,会发生滑坡跟降雨量关系很大。

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在我国也是频发,很多铁路都有受到泥石流灾害的毁坏。一旦发生泥石流,会冲毁路基、隧道,填塞涵洞,甚至会颠覆列车。

风沙灾害。风沙灾害主要表现为风蚀和风积,风沙灾害除了对铁路本身造成危害之外,还会威胁到列车的行驶安全,情况严重时极容易造成列车翻车事故。

2、铁路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自然灾害对铁路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就更要做好铁路防灾减灾的预警机制。首先必须从最源头的铁路建设中做好预防,做好地质勘探,在建设铁路时根据地质情况相应的增强铁路抗灾的能力。在进行地质勘探后,对即将建设的铁路线路进行科学的考察,根据地质情况,尽量避免一些地质不良地区,绕过容易出问题的地区。其次,对于现有的铁路自然灾害要制定统一的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将事故发生多且严重的地区重点圈出,重点进行防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从全局上考虑我国铁路自然灾害的现状,逐步建立完善的铁路防灾减灾的系统。

3、ITS-R在铁路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中的运用

铁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R)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也开始广泛的运用于铁路、民航等领域。所谓铁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有效的实现铁路运输中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充分的利用铁路运输中现有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实现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提高铁路服务质量等,这是新型的铁路运输系统。

铁路自然灾害的频发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铁路灾害重灾区传统的方法是人为的看守,但是人不可能时时保持绝佳的精神看守,也不可能保持一天24小时看守,有很大的局限性,防灾减灾的效果不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营里程越来越长,而且高铁的行车速度极快,传统的人为看守的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了。将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运用于铁路预警系统中,可以使铁路的防灾实现得更加的彻底,在未来,铁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将是铁路实现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铁路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铁路自然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铁路自然灾害可以根据灾害影响程度的大小分成轻微灾害、严重灾害,也可以根据灾害的形式分为突发性灾害、缓发性灾害。由于我国铁路自然灾害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首先就要做好数据的整理分析。根据以往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将铁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划分出来,然后每一个重灾区主要发生的灾害又是什么,建立一个信息系统,系统全面的整理管理这些信息。铁路自然灾害除了前文中论述的3个主要的方面以外,还有崩塌、洪涝、风沙、冻融、积雪、溶塌、盐胀、软土和膨胀土等,类型多样。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建立铁路自然灾害信息系统可以从数据资料中发现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在特定的铁路路段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来减少灾害的产生或是降低灾害发生后多铁路的破坏力。

3.2确定智能预警系统安装的位置

智能预警系统不可能以全面撒网的形式来安装,需要根据我国目前铁路自然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个时候,铁路自然灾害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科学的分析每一段铁路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分析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分析铁路自然灾害产生的时间、原因、形式等。在分析这些数据资料时尤其要注意的是自然环境复杂地区的铁路,如青藏铁路、东北的铁路线、东部沿海的铁路线。青藏铁路的建成本身就很不容易,它的自然环境尤其恶劣,自然灾害也多,需要重点分析。东北的铁路线出现较多的问题是积雪灾害,因为纬度较高,冬天长且温度非常低,很容易造成积雪灾害。科学合理的分析铁路的自然灾害的情况,然后确定出哪些地区必须要安装预警系统,哪些地区不需要安装,哪些地区的预警系统可装可不装。

3.3安装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中最为主要的是监测和报警,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使预警系统真正的发挥作用。全天候的监测,在发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及时报警,然后及时的进行灾害的防控,最大程度的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破坏力。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预警系统的技术,提高预警系统的能力,实现铁路的更安全、更高质量的运行。

结束语

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中流砥柱,在运输中,尤其是货运,铁路的作用尤其明显。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铁路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每年都需要在铁路上耗费很大一笔资金,同时还伴随着列车行驶中的一些事故产生导致人员伤亡。做好铁路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先进的智能运输系统可以大大提高铁路自然灾害预警的能力,防灾减灾,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昆鹏.铁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R)在铁路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3).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篇4

(http:///shared/folder_2149912_611fa51a/),海量试题免费下载!

名 称: 中级铁路运输专业知识与实务精讲班第20讲作业卷

详 细 情 况

一、多选题:

1、按旅客行程细分,铁路客运市场可分为()等子市场。

A.管内

B.直通

C.国内

D.市郊

E.通勤

标准答案: a, b, d

解析:

2、旅行径路细分,旅客运输市场可分为()等子市场。

A.支线

B.干线

C.单线

D.复线

E.区际通道

标准答案: a, b, e

解析:

运输成本核算铁路运输优秀论文 篇5

(一)成本归集与分摊模式根据现行的运输成本构成内容和科目设置,可以发现铁路企业在核算主营业务成本时,在要素成本法的基础上将费用归集到各部门,然后根据工作量将各部门的费用分摊到客运、货运、行包、基础设施和其他五类运输上。

(1)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铁路运输企业在核算直接生产费用时,将其按照运输、机务、车辆、工务、电务通信、供水供电等部门划分。第一,运输部门负责组织运输和服务,包括车站、车务段和客运。这里的成本主要包括车站旅客服务、车站的运转、旅客列车服务等,可以按车次归集到各个成本对象上。第二,机务和车辆部门主要负责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包括机务段和车辆段。机务段就是火车头,主要完成机车的牵引业务;车辆段负责车厢车体的管理,主要是维修服务。这里的成本主要包括机车、车辆的油电、维护修理费用。第三,基础设施维护,主要是工务、电务、通信和供电。工务主要是负责线路、桥梁、隧道、路基和钢轨的维护等;电务主要负责电气信号设备的维护等;供电主要负责牵引供电、生产供电等。这类成本的特点是基础设施的位置相对固定,可以按区间、编组站进行核算。

(2)工资及附加费、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支出的核算。工资及附加费一般按部门如机务部、工务部、车辆管理部等进行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按资产类别进行核算,如机车车辆的折旧按车型进行核算,基础设施按区间进行折旧核算,大修支出按项目管理的方式核算,成本归集方式与资产归集方式。

(3)间接生产费的核算。主要核算路局机关和站段的支出,主要包括两级机关发生的煤水电、短途运输、劳动保护、房建、维修以及行车公寓等。

(二)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不足

(1)无法得到运输产品的成本。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能够通过成本归集得到客运、货运、行包、基础设施和其他五类运输服务的总体成本状况和单位成本水平,但不能直接获得各类别下所属的不同运输产品的成本,即成本核算时不能做到区分运输产品类别。比如客运中的学生运输,虽然可以根据客运成本和学生运输的周转量计算出学生运输的成本,但是由于铁路企业实行区域管理,并以联劳协作的方式组织生产,因而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要涉及多个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且大量的共同成本要按各铁路局自行测算的比例在不同成本核算对象间进行分摊,从而造成学生运输的成本计算做不到准确、真实。在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方面,没有考虑公益性线路和经营性线路、公益性产品和经营性产品的区别,因而根据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不能得到公益性业务的成本状况。如果在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方面,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差异融入其中,就可以在科目设置时加入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元素,从而归集出公益性业务的成本。

(2)成本归集方式不统一。在主营业务成本核算和归集时,各个站段的成本归集方式因其所处的生产特点不同而不同,有的是归集到车次上,有的是归集到车型机型上,有的是归集到区间、编组站。成本核算归集方式不统一,且存在大量的费用按照工作量进行分摊,导致成本核算估计成分大,核算不够准确。

(3)分摊依据不准确。在成本分摊依据方面,数据资料不够详实,分摊比例不统一,而且铁路企业实行的是粗放式的混合成本核算方法,各部门混合编制成本费用科目,还有大量的共同成本要按相应的规则进行成本分摊,但是由于各铁路局计算方法不同、分摊比例不同,人为分摊成本项目过多,造成核算不够精确。

二、作业成本法在公益性运输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企业,应当提供社会所需的公益性业务的成本信息。但是,目前的核算体系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为此需要对现行的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使得公益性业务的成本核算的诉求得到满足。基于铁路运输企业的间接成本比重高的特点,本文认为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改进,在运输环节划分各个不同的作业中心,首先将成本归集到车,进而归集到各产品,以达到准确核算不同产品成本的目的。

(一)作业划分、成本动因与成本库分析

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的特点,分为客运和货运。本文仅讨论客运,可以看出,旅客运输过程分为旅客上下车作业和运行途中作业,旅客上下车作业又可以细分为车站旅客发送到站作业和取送车调车作业;运行途中作业又可以细分为旅客服务作业、机车牵引作业、车辆运行作业、轨道线路作业和电务及供电作业。在客运作业中以发送人数、列车公里、列车小时、总重吨公里、客运调车小时五项作为成本动因。其中,车站旅客发送到站作业的成本动因是人数,10个旅客和1000个旅客所消耗的资源是不同的,所以成本动因是发送人数;车辆运行作业中的人员工资、调度、检修等支出,机车牵引作业中的其他机务成本,旅客服务作业和电务及供电作业的资源消耗与列车走行距离有关,因此成本动因是列车公里;机车牵引作业中的机车折旧与车辆运行作业中的客车折旧支出的资源消耗与列车的运行时间有关,因此成本动因是列车小时;机车牵引作业中的燃料电力支出、轨道线路作业的资源消耗与其完成的工作量相关,因此成本动因是总重吨公里。取送车调车作业的资源消耗与客车出入库调车时间有关此成本动因是客运调车小时。车在一次运行中发送的总人数。发送人数=∑(铁路客运沿线各站发送旅客数);

(2)列车公里。列车公里是指铁路客运列车在成本计算区间内的走行公里之和。列车公里=铁路客运列车运行区间里程;

(3)列车小时。列车小时指为完成铁路旅客运输任务所用的时间,即列车的运行时间;

(4)总重吨公里。总重吨公里=人公里×平均每人加行包重量+列车公里×每列车重量;

(5)客运调车小时。客运调车小时主要是指客车出入库调车时间,大型客运站应分别统计、计算客车出入库调车时间。

(二)成本归集过程分析

根据作业成本法,将各成本库中的耗费支出先归集到各个作业上,然后对照各项成本动因,计算出各作业的单位成本,最后根据作业量计算出运输成本。计算公式如下:点到点运输成本=作业量1×单位成本1+作业量2×单位成本2+…+作业量n×单位成本n。以旅客运输中的学生运输为例,具体探讨如何将各作业的成本归集到学生运输这一运输产品上。假如甲车站只有客运服务,某个月内发行车数为A,不考虑车型机型之间的差异。在这些条件下,有一列客车T1从甲地开到乙地,车上载有学生和普通旅客。

(1)按照旅客发到人数归集成本:单位车站旅客发送到站作业的成本=此月车站旅客发送到站作业的总成本/此月客运沿线各站发送旅客总数。按照T1列车的学生人数,可以计算T1车上学生所耗费的车站旅客发送到站作业的成本。

(2)按照客运调车小时归集成本:单位取送车调车作业的成本=此月取送车调车作业的总成本/此月客运调车小时总数。根据T1的客运调车小时,可以计算T1的取送车调车作业的成本,然后再根据T1列车的学生人数,计算出T1车上学生所耗费的取送车调车作业的成本。

(3)按照列车公里归集成本:单位旅客服务作业的成本=此月旅客服务作业的总成本/此月列车公里总数。根据T1的列车公里数,可以计算T1的旅客服务作业的成本,然后再根据T1列车的学生人数,计算出T1车上学生所耗费的旅客服务作业的成本。T1车上学生所耗费的车辆运行作业中的人员工资、调度、检修等支出,电务及供电作业的成本,机车牵引作业中的其他机务成本计算方法同上。

(4)按照列车小时归集成本。至于机车牵引作业中的客运机车折旧而言:单位作业的成本=此月机车牵引作业中的客运机车折旧总额/此月列车小时总数。根据T1的列车小时数,可以计算T1所承担的机车牵引作业中的客运机车折旧数,然后再根据T1列车的学生人数,计算出T1车上学生所耗费的机车牵引作业中的客运机车折旧数。T1车上学生所耗费的车辆运行作业中的客车折旧数计算方法同上。

(5)按照总重吨公里归集成本。机车牵引作业中的燃料电力支出而言:单位作业的成本=此月机车牵引作业中的燃料电力总支出/此月总重吨公里总数。根据T1的总重吨公里数,可以计算T1所承担的机车牵引作业中的燃料电力支出,然后再根据T1列车的学生人数,计算出T1车上学生所耗费的机车牵引作业中的燃料电力支出。T1车上学生所耗费的轨道线路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上。综上所述,将各作业中学生应承担的成本数相加,再加上学生运输的直接成本,便可以得到学生的运输成本。在计算过程中,虽然存在因素简化的情况,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车型机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会使得计算会复杂一些,但是这种计算的框架是值得借鉴的。

三、结论

铁路运输管理 篇6

安全生产经营上的权责,本着既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又不弱化安全管理控制的原则,赋予站段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不断提高路局直管和站段自管能力,是铁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下对运输基础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强化责任管理,准确定位铁路局管理职责

1.铁路局直管定位。铁路局的定位应当是指导、服务、监督、考核和控制。

2.直属站段自管定位。站段的定位应当在落实、执行上。

3.明晰站段、车间、班组三级管理责任。在运输管理上基本形成段级管理层以计划与预测、组织与指挥、教育与激励为主,车站和车间管理层以监督与落实为主,班组管理层以执行与控制为主的责任界定清晰的逐级责任制。同时,站段要在提高车间、班组、中间站的自管能力上下功夫,细化管理标准,使管理重心和压力下移,突出抓好班组长安全管理的责、权、利,解决班组长压力不够、动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班组长在确保安全上的作用。

二、摆正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1. 安全控制的重点。安全控制的重点应体现在运输组织中的“移动”环节。所谓“移动”泛指与列车车辆移动有关的作业,包括接发 列车、谰车、停留车。因此车务系统要把抓安全的重点,定位在列车运行和调车作业等动态控制上,定位在各项标准的贯彻落实上,充分发挥路局调度员和车务站段值班员、调车人员在行车安全控制上的 龙头作用。

2.提高效率的重点。提高效率的重点要放在装卸作业环节,避免在“移动”环节中盲目求快而带来安全隐患。

3.优化运输组织。在运输组织过程中就要按列车运行图、编组计划进行组织,严格执行各项标准、规章,做到文明行车、文明指挥、文明生产。通过强化路局和车务站段运输组织者的安全责任,建立专业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做到“严抓、严管、严干部”,全面落实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和岗位标准,明确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

三、规范站段基础管理,提高站段自管能力

1.强化安全管理。重点要放在基本规章和各项作业标准落实上,放在整顿“两纪”,防止习惯性违章和狠抓惯性事故上。要突出卡住接发列车“三关”(闭塞、进路、信号(凭证))和调车作业“九个环节”(领导、指挥、计划、联系、检查、确认、信号、速度、了望),切实做到“严三控”(自控、互控、他控)、“达四标”(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用标准语、交标准班)。以车务“三防”(防错办接发列车、防车辆溜逸、防中间站调车冲突)为目标,以确保旅客列车进出站安全为重点,采取防范措施和控制手段,使现实安全处于有序可控状态。

2.优化生产管理。围绕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财指导运输,必须使站段日班计划成为对运输生产过程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对日班计划的编制,执行过程必须赋予新的内涵和功能,不能局限于车流推算,生产指标下达和效率指标评价,还应对计划日应完成的效益指标进行预算、评估、控制和考核。

3.规范技术管理。围绕强化车务站段技术室的专业管理职能,规范车站各种技术作业图表入手,全面优化车站的技术作业过程大力压缩非生产时间,提高作业效率。针对新体制下运输组织的特点,加快车务段调度室建设,强化车务段调度在运输组织中的中枢和桥梁作用。

4.搞好设备管理。围绕研究修订设备的修管用办法,建立健全设备的检查评估标准,使设备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重点强化自管设备的管理,对平面调车设备、列尾装置、停车器、减速顶和客货运机具等自管设备,要建立健全设备的履历簿或台帐,制定管理、维修和使用方法,明确检查期限、管理责任,实行定位、定责管理。同时,要摸清危及行车安全的;设备情况,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改造,不能立即改造的必须制定确保安全的卡控措施,纳入日常检查重点内容进行跟踪。

5.加强人员管理。探索实施职工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和对运输一线主要岗位工种人员实施“工效挂钩”,以此带动站段职工培训、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劳动组织、定员编制、财务管理和干部考核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要通过建立技术管理人员和中间站站长、运转车间主任等关键岗位人员的技术业务档案.每季度对其业务能力考核一次并纳人档案,作为任用的评价依据。要重视和加强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工作,制定具体的岗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6.完善规章管理。在日常规章管理上要突出“五个强化”,一是强化规章的控制机制,实现有效可控的规章管理;二是强化规章的问题管理,体现对新问题、新情况、新技术变化的实时控制;三是强化规章的系统管理,突出岗位专业性及岗位间的衔接性,做到本岗位应干的技能必会,相关岗位结合的内容应知;四是强化规章的动态管理,根据上级发布的规章,及时细化、修订车站制度办法;五是强化规章执行的管理,要保证规章具有可操作性,解决职工对规章会背不会用的问题。

四、建立运输组织质量动态评价

1.建立铁路局调度运输组织质量的评价体系。

2.建立车务站段运输组织质量的评价体系。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篇7

铁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 新形势下铁路改革对交通运输市场的影响如何, 怎样在改革后, 促进铁道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构建并完善交通运输网域, 稳定发展铁道行业, 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利益, 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1 铁路行业现状分析

铁路改革作为中央政府的一大措施, 改革的任务落实工作艰巨。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 铁路是典型的垄断性行业, 政企统一的政策, 导致铁道部扮演着两种角色, 一方面制定着政策, 另一方面经营着产业。显然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 这种政企合一的经营机制, 产生了较低的效率。行政垄断比自然垄断更加难以把控, 铁路行业属于前者, 所以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由于铁路长时间以来, 都处于以上所介绍的一种状态, 因此而形成的“铁老大”思想一时之间还无法完全转变。但是为了积极的应对改革的浪潮, 顺应市场的改变, 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部署措施, 比如开展“两满意”活动, 落实“三个出行”要求等, 在尽力地纠正其“铁老大”的思想理念, 尝试在制度和运营、管理等方面, 进行改变,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铁路改革对交通运输市场的影响

从行业发展形势来看, 铁路改革对交通运输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广泛, 波及方方面面, 包括公路、铁路和航空领域, 都受到了铁路改革的影响。尤其是铁路改革后货运和客运方面的市场化开放, 需要尽快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大力推行的货运组织改革和“营改增”, 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践国有企业迈向市场的关键之举。

2014年2月15日起, 经国务院批准, 我国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 实行上限管理, 进一步促进了铁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的达成, 市场调节价与政府指导价结合, 更好地协调了铁路货运价格机制。这一机制所带来的影响, 还需要根据国家是否能够秉承铁路与公路货运保持合理比价关系的原则, 理顺铁路货运价格水平情况, 观察整体发展状态。昔日, 票价由政府权限制定, 关注物价稳定的经济状态是第一原则, 为了更好地维持社会和谐发展。这是一种值得赞扬的定价机制, 然而却存在一些弊端———物价没有市场竞争的调节, 无法平衡社会的真实供需状态。如今, 要在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做好相关工作, 按照市场化取向, 建立铁路运价形成机制。避免经营成本的加重, 顺应市场化的需求, 缔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目前, 针对此前铁路系统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和改进。在确立了改革制度之后, 面对市场化的发展状态, 应该着重从应对客运和货运的影响入手。在客运方面, 铁路需要强化便民措施、提升服务质量, 尤其是在高铁的迅速发展形势下, 更要强调市场化的运作调整。良好的经营平台建设, 可以提升客运的服务质量; 与时俱进的与支付宝签约, 提供铁路互联网、手机WAP售票提供基于第三方支付客户账户的在线支付服务, 全国铁路已经全面推行网络售票, 在信息化条件下能够为旅客创造便利。在货运方面, 改革货运受理方式、拓宽渠道、简化手续;同时清理并规范货运收费情况, 严格执行国家的运价政策, 公开透明收费, 可以积极的拓宽市场份额, 改革自身的管理问题,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 公司化的经营模式。从简化货运手续开始, 到清理规范货运收费, 再到物流费用的降低, 需要时间成本的节约。

一种体系和模式的变化, 固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影响之下, 积极地去应对, 才是最正确的办法。改革之后, 铁路行业原有的统一性和“老大”身份都发生了转变。推进铁路企业化运营, 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 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 逐步走向最正确的轨道。

3 构建铁路改革后新运输市场机制

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真正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铁路改革就必须要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在面对比较复杂的市场形势下, 改变原有的“铁老大”思想, 增强服务、发挥优势、抢占市场、取得先机, 最终构建新的运输市场机制, 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民, 服务于地方经济。运输市场机制的构建, 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第一, 顺应市场化发展, 构建灵活价格机制。市场机制其实就是市场的规律所在, 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于铁路的市场化改革来说, 价格机制将会成为核心的竞争力。铁老大思想的转变, 需要将自身放在市场的大环境下, 根据社会分配效率的真实表现, 强化企业的价格活力。不管是货运, 还是客运, 都可以设定一个分线路的上限价格, 然后定期根据货流量、客流量冷热程度作出不同折扣的价格调整机制, 真正做到跟着市场的节奏走。当政府的职能转变, 将入行的壁垒降低, 则会引入更多的竞争主体和民间资本参与, 促进行业的真正发展。

第二, 必须坚持做好“服务”, 同时还要提高“质量”。优质服务与提高工作质量, 两者相辅相成。优质的服务体系, 着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纠正以往的消极服务态度, 从根本上杜绝野蛮服务或差异化服务情况; 另一方面, 树立全新服务标准, 一切以客户为主, 牢固树立“旅客货主至上”的理念。在市场化的竞争体系下, 服务至上。只有服务优质的企业, 才能够飞得更高, 走得更远。

第三, 完善运输网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愈加迅速, 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这意味着市场的需求, 社会对于交通运输网络的依赖性将不断攀升。所以铁路改革需要公司拥有整体的战略思维, 从大方向的计划到小范围的重点建设, 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完善运输网点, 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4 结 论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很多行业都需要调整其发展的脚步, 顺应时代的潮流, 同时更多地满足群众与市场的需求。新形势的铁路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并对交通运输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地区经济发展, 政企分开的铁路行业, 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经历, 通过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域, 来促进行业的发展。

摘要:新形势下, 随着铁路行业的整体形势变化, 政企分离的改革形势, 改变了交通运输市场的现状。交通运输市场在铁路改革的初期, 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只有通过设计整套的政策措施与市场化机制, 提升铁路改革效率, 对交通运输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终才能够实现铁路行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服务于社会、人民, 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铁路改革,交通运输市场,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吴玉督, 朱乾龙, 曹婧.美国铁路改革模式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6) .

[2]齐慧.铁路改革的变与不变[N].经济日报, 2013-03-20.

[3]曾会生.铁路债务困境难解[N].中国经济时报, 2012-02-22.

[4]田仪顺, 李莲莲.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的内涵界定、分析框架及改进[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5]刘焕鑫.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水平[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1) .

[6]李星野, 宋琬如, 张男.大交通的新脉络[J].中国公路, 2014 (11) .

[7]张国强.综合运输的政策逻辑和体制需求[J].综合运输, 2014 (5) .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篇8

关键词

煤炭运输 铁路深化运输改革 建议

铁路运输是生产力。我国运输市场供需情况决定了铁路运输是一种稀缺的垄断资源。由于铁路的公益性和垄断性双层特点,同时又要面对竞争的走向市场,改革和利益的协调将十分艰难。铁路运输还要应对春运、假期、学生和民工流、农资运输等高潮,有限的运输资源在口常经济中的地位更显重要。

一、煤炭运输改革

煤炭运输检验着铁路的运力。煤运比重一直位居铁路货物运输之首,然而铁路煤炭运输缺口也一直居高不下。为避免和客运高峰叠加,铁路部门常需组织煤炭运输应急行动,全国铁路抢运煤炭大会战多次刷新煤炭运输的历史最高纪录。但有识之士指出,要打破运力瓶颈,根治运输之乱,不能依靠单个部门力量,必须进行一场联合上下游部门的运输改革。仅仅靠铁路部门恐怕难以奏效。要从根本上打破运力瓶颈,消灭倒卖车皮等现象,关键还是扩大铁路建设的投资规模。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测,2007年全国煤炭需求25亿t左右。全国现有煤矿核定产能生产能力 23.5亿t/a,在建矿井规模8亿t/a左右,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投产。

根本解决煤炭运输瓶颈,还是要靠大能力煤运通道的建设。有关煤炭运输专家称,让煤炭企业资本加入铁路建设,或许是煤炭与铁路双赢的一个选择。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山西和新疆,然而铁路干线比较少;东部地区铁路网密集,但煤炭资源紧缺。中西部地区修建铁路,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成本和较低的收益。而很多煤炭企业都有长短不一的自营铁路,白营铁路的赢利甚至不低于煤炭主业。何不让煤炭企业自建铁路进行融资呢?深度分析,铁路改革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产权配属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在所难免。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铁路产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既是有望进行铁路改革的初级行动者,又是必须进行改革的对象。也就是说改革者竟然是被改革者,被改革者也是改革者。因此,这场改革考验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自我革新的勇气。这种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

二、从煤炭运输角度分析当前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

结合煤炭铁路运输的实际和特点,当前的铁路运输实际与需求之问,或多或少还存在以下差距及矛盾:

第一,从运输计划上,当前煤炭运输普遍存在着大运力小计划的矛盾这样虽然对于保证重点用户的需求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阻碍了铁路运输市场化的进程。从宏观上考察,统计结果能够直接体现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从微观上考察,存在着大运力小计划以及小运力大计划之问的矛盾。有些实际运力增长而运输计划就是保持不变,有些煤炭企业几年来产量几乎翻番,但运输计划依旧。近年来,铁路运输计划调整幅度尚不能与供需关系形势发展相适应,制约经济发展对运输增长的合理需求,导致运输企业垄断市场化观念口益加深。

第二,铁路运输改革还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特别是合同与计划并列,部分运输环节将铁路计划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不能体现市场经济运作的内在要求和规律。铁路运输企业是提供劳务获取用户给予的合理报酬,应该体现市场原则和合同约束性观點。由于现阶段计划与合同并列,合同与计划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依靠铁路自身无法完全摆正。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就出现合同兑现不均衡的问题。正确的车流组织应该体现供需关系,是车流服从货流。但是实际运输过程中,却存在着货流服从车流的问题。

第三,实行双重标准一些铁路企业在合同不能履行,对煤炭供需双方造成的影响时,采取回避的办法。无法改变的现实导致供需双方多年来逆来顺受,甚至对于运输问题造成的合同难以兑现,都顺理成章地接受,这表明铁路垄断运输的影响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在相同性质运输的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铁路企业往往对己不究,而对用户十分严格,违约的永远是用户,制度仅是针对用户的一种手段。许多时问里运输安排缺乏相对均衡性,或车流低于正常需求,或大量车皮涌人,让煤炭企业装车及货源组织措手不及。铁路往往可以十分轻松地取消任何运输计划,对供需双方不作任何合理解释。但是,对于煤矿装车发生延时一向严格处罚。

第四,代垫运费现象屡禁不绝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矿几十年来替铁路代收代垫运输费用,承担很大的呆坏账损失。在企业进入市场以后,这种代垫费用承担风险的做法仍然无法消除。铁路运输企业使用这种办法实现了经营风险转移,通过垄断手段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煤炭产销双方身上,并替铁路无偿承担运费部分的呆坏账损失。运费在煤炭到站价格构成中占1/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煤炭行业经常承担的运费达300亿元。这种现象表层显示的是煤炭企业利益损失,深层反映行业之问的不平等关系。

三、改革的建议

1.要有利于运输资源的市场化优化配置和铁路运输企业走向市场,把有限的运力配置到最需要的环节。促进铁路运输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国家运输结构的协调发展。运能要从政策布局向市场需求布局方向发展。

2.要严格运价管理。主要是国家管理铁路运价体制的落实,实行运输明码标价,参考借鉴其他垄断服务行业由银行代收费用的做法,运用银行联网代收模式收取运输费,同时实现与煤炭企业之间的运输联网调度。一是可以减轻煤矿代收负担;二是可以实现异地付款,提高收费效率;三是能有效降低煤炭企业代收代垫费用的呆坏账风险;四是可以有效实施预防监督,防止乱收费或搭车收费。要转变铁路现行的运输管理和经营观念,以合同和供需关系规范运输和市场主体之问的利益关系,开拓运输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格局。煤炭企业也要以《合同法》为基础,全面调节与运输企业的合作关系,用合同规范供需双方的市场行为。在合同的基础上,车流服务与货流的格局将会逐步形成,运输合同最终将基本能够反映供需关系的真实情况。

3.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有助于重点物资和重点线路的运输。利用铁路运输的优势和特点,发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使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配套工程项目发挥作用。从煤炭生产的布局分析,应该有利于国家重点煤炭生产基地的煤炭运输。从运输中转的角度分析,应该有利于交通部我国煤炭运输七大港口煤炭的运输和中转。从煤炭的消费和需求角度分析,应该重点解决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能源调入地区的煤炭运输需求。

4.要有利于排除行业垄断经营的影响。改革运输垄断的关键是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线路经营与运输经营的完全分离。对铁路多经三产进行资产清理,确立资产关系解除挂靠,使其脱钩白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辅分离。严格执行《煤炭法》,禁止铁路运输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经营煤炭。

5.要有利于市场主体利益的平等,重新确立运费代理原则。新《合同法》已经明确调节运输企业与托运人之问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运输只能依靠《合同法》,过去的《煤炭送货办法》,其内容已经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所以,煤炭企业代收代垫铁路运费,必须明确代理损失处理原则和风险分担原则。

6.要积极引进和利用现代管理理念、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三级管理的效率。煤炭运输合同计划可以采取网上上报,免除煤矿企业的奔波之苦,提高效率。实行铁路局直管站段,能否真正适应新的客货运输需求,需要铁路深入研究提高管理水平的实作能力。

7.要防止产生新的体制壁垒。应该注意新设路局造成的跨局运输计划和资源衔接难的倾向性问题。特别是在煤炭运输紧张、铁路运输垄断等不能消除的情况下,将会提高煤炭运输协作的难度,降低煤炭运输效率,提高煤炭企业特别是消费者的成本。一句话,就是要降低改革的成本而不是让其增加。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篇9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

第一节

铁路运输安全技术

一、铁路运输安全基础知识

(一)车务安全知识

1.行车工作的基本原则

行车工作必须坚持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局与局间由铁道部,分局与分局间由铁路局,分局管内各区段由分局,一个调度区段内由本区段列车调度员统一指挥。

2.行车基本闭塞法

行车基本闭塞法采用:自动闭塞和半自动闭塞两种。电话闭塞法,是当基本闭塞设备不能使用时,根据列车调度员的命令所采用的代用闭塞法。

4.编组列车的一般要求

列车应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规定及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规定的编挂条件、车组、重量或长度编组。列车重量应根据机车牵引力、区段内线路状况及其设备条件确定;列车长度应根据运行区段内各站到发线的有效长,并须预留30m的附加制动距离确定;旅客列车按旅客列车编组表编组,机车后第一位编挂一辆未搭乘旅客的车辆作为隔离车,列车最后一辆的后端应有压力表、紧急制动阀和运转车长乘务室。同时,《技规》第175条规定对9种情况的车辆禁止编入列车。

5.调车作业的有关规定

车站的调车工作应按车站的技术作业过程及调车作业计划进行,并要固定作业区域、线路使用、调车机车、人员、班次、交接班时间、交接班地点、工具数量及存放地点。车站的调车工作由车站值班员(调度员)统一领导,调车作业由调车长单一指挥。调车领导人应正确及时编制、布置调车作业计划,调车领导人与调车指挥人必须亲自交接计划,调车指挥人必须亲自向司机及其他人员交递和传达计划。调车作业时,调车作业人员必须正确及时地显示信号,机车乘务员要认真确认信号并鸣笛回示,不足两人不准进行调车作业。调车作业中,调车有关人员要认真执行要道还道制度,单机运行或牵引车辆运行时,前方进路的确认由机车司机负责,推进车辆运行时,前方进路的确认由调车指挥人负责。调车作业速度不得超过以下规定:在空线牵引运行时40km/h,推进运行时30km/h;调动乘坐旅客或爆炸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限货物的车辆时15 km/h;接近被连挂的车辆时5 km/h。在接发列车时,应按《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简称《站细》)规定的时间停止影。向列车进路的调车作业。

6.车站接发列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车站应坚持安全、迅速、准确、不间断地接发列车,严格按运行图行车的基本原则。接发列车时,车站值班员应亲自办理闭塞、布置进路(包括听取进路准备妥当的报告)、开闭信号、交接凭证、接送列车、指示发车或发车。车站值班员在办理闭塞时应确认区间空闲,并应严格按《站细》规定时机开闭信号机。车站值班员下达准备接发进路命令时,必须简明清楚,正确及时,讲清车次和占用线路,并要受令人复诵,核对无误。接发列车应在正线或到发线上办理,并应遵守以下原则:客运列车、挂有超限货物车辆的列车,应接入固定线路;特快旅客列车应在正线通过,其他通过列车原则上应在正线通过;原规定为通过的客运列车由正线变更为到发线接车及特快旅客列车变更进路时,必须经列车调度员准许,并预告司机。

7.各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制定的原则

各铁路局应根据《技规》规定的原则,结合各铁路局行车设备的实际情况和生产实践经验,以及针对《技规》规定须由各铁路局进一步补充的规定,各铁路局制定《行车组织规则》。

(二)机务安全知识

1.运用机车的基本类型

我国运用机车分为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蒸汽机车。

2.机车装设行车安全等设备的规定

内燃和电力机车须装设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其中客运机车还应加装轴温报警装置;牵引特快旅客列车的机车应分别向车辆的空气制动装置和空气弹簧等其他装置提供风源;蒸汽机车上装设自动停车装置。

3.《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程序标准》的制定原则

《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程序标准》是规定机车乘务员自待乘、出勤时起,到退勤时止,全过程的程序性作业标准,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各铁路局根据铁道部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局的实际情况制定各局的《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程序标准》,对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中每个工作环节、作业规范、技术标准作出规定。

4.《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机车运行资料分析

监控装置记录的运行信息,实行退勤、日常两级分析和运用干部辅助分析。退勤分析由退勤调度员,对乘务员趟车文件中所记录的非常信息进行核对并作好记录;日常分析是按铁道部规定的分析内容及要求,对列车操纵、行车安全、作业标准化和监控装置使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指导司机对分管机班乘务员的制动机使用、列车操纵、监控盲区、标准化作业等信息进行重点分析;运用干部的辅助分析,由车队、车间和段技术管理及段领导等干部,实行逐级复检、抽查的检索分析。

5.机车“三项设备”运用管理的规定

运用机车上必须安装机车信号、列车无线调度电话、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简称“三项设备”)。为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各铁路局应根据实际编制《行车安全装备使用、维修管理实施细则》,并建立局、分局和基层单位各级干部的定期检查、抽查制度。机务段、机务折返段对入段机车的“三项设备”实行检测,确保设备良好投入运行,防止设备不良出库;建立“三项设备”故障、临修分析考核制度;对列车运行中擅自关闭及违章使用“三项设备”的人员,建立严格考核处理制度。

6.机车乘务员待乘休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担当夜间乘务工作并一次连续工作时间超过6h的乘务员,必须实行班前待乘休息制度。乘务员待乘卧床休息时间不得少于4h,待乘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持IC卡到达待乘室签到,按指定房间休息,待乘室值班人员按规定办理待乘人员的人、出待乘室手续;段、车间值班干部每天必须检查乘务员待乘休息情况,并实行IC卡写卡的检查管理制度,铁路局、分局应对管内各待乘室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三)铁道车辆安全知识

1.客货车辆的基本类型

车辆按用途分为客车、货车及特种用途车(如试验车、发电车、轨道检查车、检衡车、除雪车等)。

2.旅客列车安装轴温报警器的基本规定

编入特快旅客列车、快速旅客列车、旅客快车的客车应装有轴温报警装置。

3.车辆轮对基本限度

车辆轮对内侧距离为1353±3 mm;车轮轮辋厚度客车≥25 mm,货车≥23mm;车轮轮缘厚度≥23mm;车轮轮缘垂直磨耗高度≤15 mm;车轮踏面圆周磨耗深度≤8 mm;车轮(滚动轴承)踏面擦伤及局部凹下深度≤1 mm,其中本属客车出库≤0.5 mm,途中运行客车≤1.5 mm;车轮(滚动轴承)踏面剥离长度一处时:客车≤30mm、货车≤50mm,二处时(每一处):客车≤20mm、货车≤40mm。

4.列车自动制动机试验的基本规定

列车自动制动机试验主要包括:全部试验,简略试验,持续一定时间的全部试验。

5.列车中关门车的限制规定

编入货物列车的关门车数不得超过现车总辆数的6%,超过时要计算每百吨列车重量换算闸瓦压力,不得低于280kN。列车中关门车不得挂于机车后部三辆之内;在列车中连续连挂不得超过二辆;列车最后一辆不得为关门车;列车最后第二、三辆不得连续关门。旅客列车不准编挂关门车;运行途中临时故障准许关闭一辆,但列车最后一辆不得为关门车。

6.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干线上,应设红外线轴温探测网,轴温探测站的间距一般按30km设置,铁路局设红外线轴温监控中心,铁路分局设监测中心及红外线轴温行调复示终端,列检所设复示中心。

(四)电务安全知识

1.信号机的基本类型

信号机按类型分为色灯信号机、臂板信号机和机车信号机。信号机按用途分为进站、出站、通过、进路、预告、遮断、驼峰、驼峰辅助、复示、调车信号机。

2.连锁设备的基本类型

连锁设备分为集中连锁(继电连锁和计算机连锁)和非集中连锁(臂板电锁器连锁和色灯电锁器连锁)。

3.信号机的显示距离规定

各种信号机及表示器在正常情况下的显示距离:进站、通过、遮断信号机不得少于1 000mm;高柱出站、高柱进路信号机不得少于800mm;预告、驼峰、驼峰辅助信号机不得少于400mm;调车、矮型出站、矮型进路、复示信号机不得少于200mm。

4.集中连锁设备应保证的基本条件

集中连锁设备应保证:当进路建立后,该进路上的道岔不可能转换;当道岔区段有车占用时,该区段的道岔不可能转换;列车进路向占用线路上开通时,有关信号机不可能开放(引导信号除外);能监督是否挤岔,并于挤岔的同时,使防护该进路的信号机自动关闭;被挤道岔未恢复前,有关信号机不能开放。同时,集中连锁设备,在控制台上应能监督线路与道岔区段是否占用,进路开通及锁闭,复示有关信号机的显示。

5.道口自动信号的技术要求

道口自动信号应在列车接近道口时,向公路方向显示停止通行信号,并发出音响通知;如附有自动栏杆(门),栏杆(门)应自动关闭。在列车全部通过道口前,道口信号应始终保持停止通行状态,自动栏杆(门)应始终保持关闭状态。道口自动通知设备,应在列车接近道口时,以音响和控制盘表示灯通知道口看守人员。

(五)工务安全知识

1.铁路线路类别

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

2.线路标准轨距和曲线线路加宽、超高限度

轨距为钢轨头部踏面下16mm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直线轨距标准规定为1 435 mm。曲线线路轨距加宽限度:半径小于350m,大于或等于300m的加宽5mm;半径小于300m的加宽15mm。曲线外轨最大超高:双线地段不得超过150mm,单线地段不得超过125mm。

3.机车车辆上部限界最高、最宽的限度

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得超出机车车辆限界,其上部高度自钢轨顶面的距离不得超过4 800mm;其两侧最大宽度不得超过3 400mm。

4.道岔“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的限度

道岔查照间隔(辙叉心作业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1 391mm;护背距离(辙叉翼作业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大于1 348mm。测量位置按设计图纸规定。

5.铁路线间距的基本规定

铁路线间距为区间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间的标准距离,线间最小距离的基本规定为:线路允许速度不超过140km/h的区段,区间双线为4000mm,站内正线、到发线和与其他相邻线为5000mm,三线及四线区间的第二与第三线为5 300mm,牵出线与其他相邻线为6500mm,其他站线为4 600mm;线路允许速度140km/h以上至160km/h的区段,区间双线为4200mm,站内正线及与相邻到发线间为5 000mm,牵出线与其他相邻线为6500mm。

(六)牵引供电安全知识

1.接触网工作电压的限度值

接触网最高工作电压为27.5kV,瞬时最大值为29kV;最低工作电压为20kV,非正常情况下,不得低于19kV。

2.接触网导线最大弛度限度

接触网接触线最大弛度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 500mm;区间和中间站,不少于5 700mm(旧线改造不少于5 330mm);在编组站、区段站和个别较大的中间站站场,不少于6200mm;客运专线为5 300~5 500mm,站场和区间宜取一致。

3.接触网带电部分与固定接地物、机车车辆及货物的距离限度

接触网带电部分至固定接地物的距离不少于300mm;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距离不少于350mm;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不少于500mm。

二、铁路典型行车事故预防

(一)机车车辆冲突脱轨事故防范

1.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主要原因

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原因主要是车务机务两方面:车务方面主要是作业人员向占用线接入列车,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停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导致车辆溜逸,违章调车作业等;机务方面主要是机车乘务员运行中擅自关闭“三项设备”盲目行车,作业中不认真确认信号盲目行车,区间非正常停车后再开时不按规定行车,停留机车不采取防溜措施,列车运行及调车作业不按规定速度行车等。

2.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原因

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车车辆配件脱落,机车车辆走行部构件、轮对等限度超标,线路及道岔限度超标,线路断轨胀轨,车辆装载货物偏载或坠落,线路上有异物侵限等。

3.防止机车车辆冲突脱轨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行车作业岗位的标准化作业,认真落实非正常行车安全措施,强化机车作业安全联控,加强机车车辆检修和机车出库、车辆列检的检查质量,提高线路道岔养护质量,落实工务防折、防胀和施工安全措施,加强货物装载加固措施和商检检查作业标准等。

4.我国铁路车辆脱轨系数及轮重减载率的规定

我国国标《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GB 5599—1985)规定:脱轨系数为Q/P≤1.2,轮重减载率为≤0.65。

5.车辆预防大部件折断脱落安全措施

车辆转向架侧架、摇枕实行寿命管理,凡使用年限超过28年的配件全部报废;车辆入厂、段修转向架除锈后进行翻转分解探伤,重点检查;车辆轮对入厂、段修时,严格执行除锈探伤检查;加强制动梁端轴分解探伤检查等安全措施。

6.停留机车车辆的防溜措施

编组站、区段站在到发线、调车线以外线路上停留车辆,应连挂在一起,并须拧紧两端车辆的手制动机,或以铁鞋牢靠固定。中间站停留车辆,无论停留线路是否有坡道,均应连挂在一起,拧紧两端车辆的手制动机,并以铁鞋牢靠固定。车站对停留车辆防溜措施执行情况每天要实行定期检查。库内停留机车须拧紧机车手制动机或采取其他防溜措施,机车在中间站停留时,乘务员不得擅自离开机车,并保持机车制动,货物列车应保压停车,直到开车前方可缓解列车制动。

(二)机车车辆伤害防范

1.营业线上作业人员机车车辆撞、轧、挤、压惯性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作业人员安全思想不牢,违章抢道,走道心、钻车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跳车、爬车,以车代步,盲目图快,避让不及,下道不及时;作业防护不到位,作业中不加保护措施,线上作业不设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等。

2.线上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措施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作业人员班前充分休息,开展好班前安全预想,作业集中精力;班中严格遵章作业,线上施工作业确保2人以上,加强安全防护,加强嘹望和联络,来车按规定提前下道等。

3.路外伤亡事故的分类等级

凡在铁路列车运行和调车作业中,发生火车撞轧行人、与其他车辆碰撞等情况,招致人员伤亡或其他车辆破损,均列为路外伤亡事故。路外伤亡事故分两个等级:事故造成一次死亡和重伤5人及以上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后伤亡人数虽未达到,但铁路损失达到《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简称《事规》)规定的重大、大事故条件的;火车与牲畜碰撞后达到《事规》规定的重大、大事故条件的;以上3种情况都列为重大路外伤亡事故。凡伤亡人数不足5人,铁路损失达到险性及一般事故的,列为一般路外伤亡事故。

4.有人看守道口安全防范措施

健全道口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道口员岗位责任制,加强瞭望和防护,提前立岗;完善道口报警和防护安全设施;开展治安联防,加强与地方的安全联控,共同落实道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电气化铁路安全

1.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电化区段作业安全意识不牢,作业中违章上车顶或超出安全距离接近带电部位;接触网网下作业带电违章作业;接触网检修作业中安全防护不到位,不按规定加装地线,或作业防护、绝缘工具失效;电力机车错误进入停电检修作业区等。

2.电气化铁路区段“V”形天窗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双线电气化铁路实行“V”形天窗作业时,为确保人身安全,应在设备机具、照明、作业组织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上网作业前必须先停电后作业,并落实接地和作业区段安全防护措施,接地线安装位置必须保证安全距离,作业人员防护设施和绝缘工具必须检测可靠良好;车站对作业区段的进路、道岔要落实锁闭,防止电力机车错误进入停电检修作业区。

3.列车运行中列车、货物发生异状应急处理安全防范措施

电化区段对列车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及车辆顶部和货物发生异状情况时,必须先断电后处理,并及时将肇事车辆调入无电线路,待处理妥当,人员撤离后方可恢复供电。

(四)营业线施工事故防范

1.营业线施工事故的主要原因

施工组织缺乏安全预防和防范措施,施工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施工人员缺乏资质;施工前准备工作超前,施工中安全防护不到位,施工后线路开通条件不具备,盲目放行列车;施工监理不严格,施工质量把关不严,施工监护不落实等。

2.施工安全责任制的基本规定

施工实行分级管理,根据施工影响程度确定铁路局、分局、站段及领工区、工区,分级负责把关,分别由负责部门领导(干部)负责对施工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安全防范、现场指挥和质量验收,实行全过程组织实施和监督把关,落实责任,确保安全。

3.营业线施工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

严格按施工计划组织施工,实行施工组织单一指挥,按规定距离设置防护信号,保证施工联系畅通,根据不同施工等级安排施工防护员、联络员,落实施工监护措施,加强施工中相关工作的联系协调,严格落实施工安全措施。

4.施工前准备和施工后开通的基本条件及规定

施工前准备工作严禁超范围,施工后必须严格确认具备放行列车的开通条件,方可按允许运行速度放行列车,原则上施工后放行第一趟列车不安排旅客列车,线路允许速度必须根据运行条件逐步提高,严禁盲目臆测放行列车。

5.施工机具、设备管理的规定

施工机具、设备必须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检修、保养及使用,保证状态良好,严禁带病运行,机具、设备下道必须存放稳妥,严禁侵入限界,机具、设备上道使用必须落实专人防护措施。

三、事故调查处理及救护救援

(一)事故调查处理

1.行车事故

(1)行车事故的分类等级。按照行车事故的性质、损失及对行车造成的影响,行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

(2)事故报告程序。在区间发生时,由运转车长(无运转车长时为司机)立即报告分局(无分局为铁路局)列车调度员。如不可能,则报告最近车站值班员,转报分局调度员。在站内或段管线内发生时,由站、段长直接报告分局调度员。

(3)事故调查程序。根据事故性质组成相应的事故调查处理机构,迅速赶赴现场,组织调查:安监部门负责勘察现场和事故调查,工务部门绘制现示意图,公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勘察现场、调查取证,如线路遭到破坏,则对事故地点前后各100m线路质量进行测量,对事故关系人员分别调查,检查有关技术文件的编制、填写情况,根据调查情况初步确定事故原因和责任。

(4)事故责任判定的基本原则。事故责任依次划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重要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重大事故由铁路局调查判定,报铁道部审查批复;大事故由铁路局调查判定,并报告铁道部备案;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发生事故的铁路分局或单位调查判定。

(5)主要行车设备破损鉴定和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方法。行车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系指机车、车辆、线路、桥隧、通信、信号、信息系统、给水、供电等技术设备损失费用及事故救援、伤亡人员处理费用。设备报废时,按报废设备账面价值减除折旧及残值计算;破损的设备按修复费用计算。

(6)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的编写原则。发生重大、大事故的基层单位,应于事故发生后7日内向分局提出重大、大事故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10日内向铁路局提报重大、大事故调查处理报告,铁路局接到报告后7日内报送铁道部重大、大事故调查处理报告。险性事故发生后,由主要责任单位在事故发生后3日内,向分局提出事故处理报告,分局于7日内公布处理结果,并报铁路局。一般事故发生后,责任单位5日内处理完毕,将“行车事故处理报告”(安监报-2)报分局。

2.人身伤亡事故

(1)事故类别分为:物体打击;提升、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爆破;火药爆炸;瓦斯煤尘爆炸;其他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事故等级分为:

轻伤事故:一次事故中只发生人员轻伤的事故。

重伤事故: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但无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包括伴有重伤、轻伤)的事故。

重大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及以上,但构不成特大的事故。

特大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界定。

急性中毒事故: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性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大量进入体内,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中断工作,须进行急救处理,甚至死亡的事故。

(3)事故报告内容。发生事故单位,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经过,伤亡人数,伤亡人员自然情况,采取的应急措施,调查、善后组织工作及初步分析的原因等。

(4)事故报告程序。发生轻伤事故,24h内报至单位及同级工会;3日内报至铁路分局。发生重伤事故,24h内逐级报至铁路局劳动安全监察部门、生产业务部门、工会。发生死亡、重大死亡、特大事故,24h内逐级报至铁道部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全国铁路总工会;重大死亡事故、特大事故应同时报告所在地铁道部安全监察特派员办事处及地方政府安全生产主管部门。铁道部劳动安全监察部门接到重大死亡事故、特大事故后应及时向部长办公室、主管副部长、部长书面报告,同时向国家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报告。

(5)事故调查处理。事故发生后,有关人员应保护现场,采取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要成立事故调查组,调查组的职责是,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人员伤亡、设备设施损坏和经济损失情况;认定事故性质,确定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提出认定依据以及对责任者的处理建议;指明应接受的事故教训,提出防范措施的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二)行车事故救援

1.行车事故救援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方法

以最短的时间,起复机车车辆,修复线路,保证铁路正线、车站咽喉道岔的迅速开通,使铁路运输畅通,减少事故对整个铁路运输的干扰和影响,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事故救援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行车事故救援实行单一指挥,以救援列车主任或救援队长为事故救援起复指挥人,由指挥人统一组织实施救援起复方案,明确分工,迅速实施;对事故地段设备复旧工作同步实施,事故起复一处,线路、信号等必须立即修复一处;对机车车辆的复旧,以开通线路为前提,应先行清出线路,抢通线路,随后组织复旧。在救援列车进入事故地点之前,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救护伤员,移开其他机车车辆,清出线路等前期工作,为救援列车进入现场提供条件。

2.应急处理的基本措施

以迅速开通线路为前提,对有条件开通便线行车的,要先期迅速组织拨接便线,改道开通;对少量机车车辆脱轨的,应及时组织机车自救,或组织救援队利用救援起复设备起复,将事故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3.救援列车等主要事故救援设备的工作原理

上一篇:初中构建和谐校园实施方案下一篇:工程联营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