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制度
及“留守学生”工作制度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街道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二、我校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各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
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
各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各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书法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5.形成关爱合力。
各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
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7.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各校关爱“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及“留守学生”
工
作
制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勤劳、朴实、善良,但受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表现方面,农村孩子刚进入城市,繁杂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很新奇,再加上其家长对子女多采取“物质加放任”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形成金钱万能的思想,因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导致了孩子价值观念错位,缺乏责任感,利己思想严重;二是心理健康方面,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讲义气。他们情感不稳定,有的在学校里不受管教,人际关系紧张,待人冷漠,缺乏集体荣誉感;三是行为习惯方面,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劳动观念淡漠,自控能力差,有迟到、早退或旷课的现象;四是学习成绩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当中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反应迟钝,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偏低。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1.市民的排 斥与偏见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经常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对待,这让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感受到被歧视,致使自我评价偏低。
2.家庭教育有缺 失。一是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和管理孩子的学习, 对孩子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其子女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环境不容乐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简单。多数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
3.学校教育存有不 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下,所以他们就成了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长期这样下去,这些孩子在老师面前就不敢表现自己,自信心缺失,产生胆怯、害怕、自卑的心理。
4.进城务工 人员子女 自身能力不 高。由于家庭环境因素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学校学习后,在班级活动中缺乏上进心,无合作意识,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在学习上则表现出无计划,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在科技发明制作等活动中则更是望而却步。
三、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引进社区帮 扶 ,优化生活环境 。社区应建立农民工帮扶机制,对农民工租住的房屋周边开设的网吧、歌舞厅、麻将室等进行管理和协调,消除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的消极文化,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社区和学校配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如建立“亲子”俱乐部 ,组织书法、手工类兴趣活动 ,或整治社区环境卫生等公益活动,为他们提供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平台,并在活动中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帮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2.改善家教 方式 ,提高教育实 效。家长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意识;其次,家长还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和尊重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最后还要经常性地与学校联系, 家校合力,信息畅通,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
3.转变育人观 念 ,促进健康发 展。学校首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增强自信心。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主题班队会开展“自尊”“自爱”“自立”的活动 ,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 ,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正视现实,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课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把内心的胆怯、害怕、自卑慢慢转化为勇敢、上进等心理品质。最后还要开展心理辅导,健全学生人格。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数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6-01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建设,城市中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必然会导致城市的教育资源紧张,针对这些情况各大城市都开设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这些学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素养普遍不高,这与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以及家庭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科目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素养的培养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采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
新课改中明确的规定学生的教育需要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并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的应用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农民工子女多数都居住在比较偏远的郊区,而且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能够为孩子提供出游的机会,使孩子对外界的认知度有限,知识面较窄,很难将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情境教学法,摒弃以教材为依据的单调式的教学方式,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为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探索,逐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
比如,在学习“统计”(小学数学二年级)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车流量是什么吗?学生会纷纷给出答案,是车在一定时间内经过的数量。然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车流量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就会想肯定要一辆一辆的数。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性提问,那如果我要把不同车型的车流量都记录下来该怎么统计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个车流量较大,车速较快的视频,学生会发现自己很难完成对不同车辆的统计,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人数所有的车肯定存在困难,但是如果一个人数一种车是不是就容易得多,学生自然会分组进行统计,这样的统计效果就会很快的显现出来,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统计方法同时也了解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目前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通过实践的检验发现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学习能力是对知识的升华,所以只有学生打牢基础,才能够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数学基础比较弱,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数学回归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维去发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数学能力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意义所在[2]。特别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数学知识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中。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小学数学四年级)时,教师可以画一条线,并将横线记做0,规定往“前”走一步为+1,走两步为+2,不断累加;然后让一名学生往“后”走,这个时候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就会纷纷提议,向“后”走一步可以记做“减一”,表示出来为“-1”。这样通过学生自行探索来了解负数,发现负数,并利用负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还原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使农民工子女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叶春凤,刘璐.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考试周刊,2012(69):182-182.
[2]周和琴.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民工子女教育教学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5):76-77.
作者简介: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总结
本我们结合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具体情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特总结如下:
一、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
接上级文件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有户口的学生与上学期相同落实免费确认,核实无误。
二、我校结合实际进行逐户访问、登记、宣传、组织、督促学生按时入学,做好学籍管理,为新学期入学做好准备。
结合目前社会状况,我校落实本校教师在暑假注意学生外出动态。向学生家长、学生宣传义务教育阶段的文件精神。注册人数在预计范围,入学率达到100%,一年级新生达到入学年龄也督促家长让他们入学接受教育。
在入学注册之前我校负责宣传的教师就将注册日期、方法、途径等等的内容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使得学生注册顺利有序。
三、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把课程的设置、校历及作息时间列为表格,全面落实,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做好准备。
新学期中,我们按上级部署制定教学教育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制度,课程表的设置能开足课程。落实教学教研工作按照本校指定新的教学计划,各科组教师提前两周备课。
四、“两免一补”情况全面落到实处。
五、在新生入学之前,我们全校的教师就在校长的号召之下到学校准备开学前工作。
在入学前几天我校通讯员就通知所有的教师到校集中开会,布置工作,使得入学工作有条不紊。
六、我校坚持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在开学前天校长就将安全工作做为重点,认真安排教师值班守校,保持学校全日有人值班,落实到教师。
新城实验学校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总结
我们通过对进城务工子女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在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稳定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有了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学习氛围,把学校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现对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上
农民工子女大多学业基础较差,家庭困难,因此部分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对此,教师经常家访并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经常找农民工子女谈心,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平时注意鼓励表扬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学业和生活上帮扶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二、学习上
对学习有困难的进城务工子女,加强辅导,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地方,教育水平、教学进度、早期教育、家长文化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学生的基础差别很大。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这些差距,学校都制定出帮扶计划、建立帮扶档案。老师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外,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课外不辞辛苦,主动为他们补课,给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方法。
三、家校沟通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老师保持与家长电话联系,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孩子补习功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召开家长会,让进城务工人员及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及学习状况等。
宜春第六小学校
为了落实国务院、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真正体现为最底层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巩固我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成果,根
据
国
家、省、市 有 关 文件
精
神,结
合我校
实
际,针
对
进
城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做出以下具体实施办法: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采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要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地按相对就
近的原
则,被 市 教 育 局 分 配 到 我 校 入 学,我 校 无 条 件 接 收。具 体程
序如下:
农民工子女持暂住证户口或暂时居住地证明及原籍户口(身份证)、打工单位证明及市教育局的派遣证到我校申请入学。如我校的生源紧张,我校将上报到教育局主管部门,由教育局视实际情况将其调整到相对就近的学校入学,并与学区内学生同等对待。
二、保障农民工子女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坚持同等待遇,同等权利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有与本地学生同 等的评优、评奖、入队、入团的资格;同等地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对 学习后进 的 学 生,学 校 和
教
师
要 同 样 给 与 尊 重,同
样 进 行 帮 助。学 校 将广泛开展“献 爱心”“结 对子”等 活 动。尊 重、关 爱 进 城 农 民 工 子 女,帮 助 他 们 客 服 自 卑 心 理,适
应
新 的 学习环 境,以 促 进 他 们 健 康成长。
三、加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工作
农民工子女建籍,统一管理,登记在册。坚持定期上报,底数清
晰。做
到 人 在籍
在,人 走
籍
转;籍
随 人 走,跟
踪
到
底。对 已
完 成 九 年义务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的,按规定办法义务教育证书。确保所有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因父母流动而流失。
四、对家庭特殊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实行救助制度
积极响应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号召。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五、严格规范收费制度
对在我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
收 费 项 目。在 办 理 农 民 工子女 的 入 学、转 学 手 续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市教育局
**市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从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定出发,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入学手续,减免学习费用,拨付专项经费,多渠道、多形式地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宁就学创设公平的政策环境,切实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一、全面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
我市始终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全市教育工作目标任务,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已形成市、区、校三级工作网络,做到了全市覆盖,不留空白。我们要求全市各区应对区域内未来一段时期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变化情况,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流入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通过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公办学校接纳潜力,逐步提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就读比例。对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密集、就学压力较大的区,应未雨绸缪,提前规划,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置换等形式,有效扩大公办学校办学规模,为区域内适龄儿童和随迁子女就学提供足够的公办学位,切实保障他们的义务教育权利。
,适逢“金猪宝宝”入学高峰来临,加之今年我市对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做了相应调整,给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保障带来了巨大压力。结合今年招生形势的变化,我局于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做好20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各区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各校起始年级接收随迁子女人数不得低于去年”的要求。同时,将今年随迁子女招生政策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设立服务与咨询电话,随时接听群众来电咨询,及时回复市委书记信箱、市长信箱、局长信箱、“12345”的各类来信,解释相关政策,化解群众投诉,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及时为子女办理入学手续。各区也想方设法,在执行省市文件要求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区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就事先根据去年接纳规模,为随迁子女预留出义务教育学位;**区在公办学位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班级、扩大班额保障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区将公办学校学位情况统一公告,通过“电脑派位”的形式化解入学矛盾。
据统计,年我市共接纳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5万人,比上年度增加约4000人,其中小学生5.6万人,初中生1.9万人,有97.5%的随迁子女在我市公办中小学就读。各区除1至2所热点学校不安排随迁子女入学外,其它所有学校均敞开大门全方位接纳,个别学校接纳比例已逾90%。全市现有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3所,在校生近2千人,占全市接纳总数的2.5%。
二、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宁参加升学考试
我市自以来,就将随迁子女在宁享受同城待遇,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并接受高中教育纳入工作范畴,在每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均明确规定:“在**市就读初中并取得学籍的非**市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如在**市继续升学,报名、考试、录取与所在区的**市户籍的考生相同。”据统计,2013年在我市参加中考并被录取的外地学生有5747人,其中普通高中录取2578人,职技类学校录取3169人,占全市中考录取总人数的12.8%,另有552名应届初中毕业外地学生回原籍继续学习。
底,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从2013年起,凡在我省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普通高中学习经历,其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的随迁子女,均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江苏普通高考和本科、专科层次录取。参加江苏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与江苏籍考生一样,须参加全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符合高考报名资格要求,享受与江苏籍考生同等的录取政策。我市严格按照省里要求,做好外地考生的报名组织、资格审查、考试实施、招生录取等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非江苏籍考生,积极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为考生回原籍参加普通高考提供便利条件。据统计,2013年我市参加普通高考的外省学生有99人,从今年报名情况看,参加普通高考的外省学生将达到473人。
三、深入推进“三同教育”
我市早在就提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施“三同教育”,即“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收费上,随迁子女与本市户籍学生一样,享受免杂费、免课本费、免借读费、免作业本费的同城待遇。另外,我市还在入学分班、评奖评优、入队入团、考试毕业等各个方面均做到一视同仁,不断为随迁子女创设公平的教育环境。各区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用爱心施以教育,用真情感动学生,坚持做到对随迁子女多一些关心和鼓励,多一些辅导与帮助,多一些家校间沟通,多一些心理疏导和安慰。有的学校针对随迁子女学习底子薄、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的特点,注重抓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实施“重平时、重过程、重细节”的管理策略,采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规范教学行为;有的学校通过开展本市学生与外地学生“手拉手”、“一帮一”的结对帮扶活动,有效地帮助外地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校园生活,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学校开展了“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新“三好”教育;有的学校通过成立“扶困助学基金”,发动在校师生帮助家庭困难的外地学生定校服、定中餐、定牛奶,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互助氛围;还有学校专门为外地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保证了每位随迁子女在宁“有学上”,而且还努力让他们“上好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关注随迁子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跟随父母频繁流动,陌生的环境、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异和自身能力的不足,使得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内向、胆小多疑、孤独自闭、自我评价消极、合作意识差等性格缺陷或心理障碍。我市各级学校在实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许多学校开设了诸如“阳光小屋”、“知心姐姐”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排解困惑;部分学校通过开展自信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系列活动,为外地学生创设展示自我、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的平台。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师生间、学生间的距离,也让每位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和特长的机会,从而缓解学生压力,促进健康成长。
为了给随迁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学生、教师、家长三方的和谐互动,我市将随迁子女的家长教育也纳入工作范围。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或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培训,帮助学生家长提高思想认识,找准角色定位,明确自身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履行的职责,为其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培养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施以教育,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市**区开展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区开展的“争创文明学习家庭”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均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改善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水平。
五、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市坚持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在校生人数,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自20起,我市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对接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公办中小学实行公用经费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生120元/人?学年、初中生180元/人?学年。此项工作实施以来,已累计向全市公办中小学下达经费近7000余万元,较好地缓解了公办学校经费不足的矛盾。同时,我市每年还安排部分专项经费,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奖励,帮助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年以来已陆续投入700万元资金。另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还不定期向我市下达部分奖励资金用于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状况。2013年至今,我市已下达省、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共计1016万元,惠及我市13个区400余所学校,为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六、帮助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提档升级
近年来,我市通过财力帮扶、设备更新、师资培养等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我局坚持以“零租金”的形式,为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配备课桌椅、计算机、多媒体等教育教学设备,至今已先后投入600余万元,(www.fwsir.Com)仅2013年,我市就投入40万元帮助现有3所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部分区还利用本地区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办校舍,以较低的价格租给办学者作为教学场地,帮助他们改善校园环境。同时,我们针对这些学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的情况,要求各区必须将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纳入本区工作范围,做到统一管理、同步进行,通过几年的“传、帮、带”,有效地提高了这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
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
近年来,政府虽然在环县县城先后配套新建了三所中小学,但是“入学难”依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县城当地户口,在县城没有固定住所,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务工情况变化,流动性大。因此,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择校时,一部分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一部分家长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这就说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选择学校是一个很大问题和难题。
2. 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大多知识层次及认知水平较低,加上务工忙等因素影响,部分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甚至不会辅导,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情感与心理方面产生影响。
3. 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进城务工人员在精神上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并不高,而老师就更低。孩子与家长、老师缺乏沟通,而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这部分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他们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此外,快节奏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一时半会难以适应,从而导致成绩差。
石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生现就读于甘肃省环县红星小学三年级。他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懒于思考,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课后也从不读书复习,自觉复习几乎没有过,知识无法巩固掌握,学习成绩不理想;个人卫生习惯差,不剪指甲,不常换衣服,甚至有时还戴着“黑项圈”,影响了班级的精神风貌。
于是我走进石同学的家中,了解其家庭现状,以便和她进行真实的沟通。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石同学家长受文化程度和生活压力的影响,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也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而且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和家长商量,三方必须有密切的联系,我要做家长的“好帮手”、孩子的“好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多关心这个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给她讲人生的道理。当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时,我按捺住自己的脾气,不责骂,不体罚,静下心辅导孩子,找出她存在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一遍又一遍的辅导,她终于改掉了以前学习的坏习惯。看到孩子的进步,我非常有成就感。我想,有太多这样的孩子需要我们付出耐心,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牵着他们的手慢慢前进。教育是门慢艺术,请静等花开。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1. 政府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工作职能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出台专门的方针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农民城建设,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给其子女提供教育机会,发展公共服务业。
2. 学校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倾注更多的爱。把问题较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任务落实到班级任课教师身上,在生活、学习上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爱,并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学校对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关爱活动深入扎实而不走过场。
我认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哪怕是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老师关爱的形式。老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更要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使学生能将老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如果社会多一份投入和关怀,家庭多一份监管和教育,学校多一份沟通和爱护,我们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会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课题。文章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一些抽样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摘要:道德冲突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化解道德冲突,事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两大方面。针对道德冲突的主客观原因,从提高道德实践智慧和净化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道德冲突,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对策建议;德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44-06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老人跌倒无人扶”等道德滑坡现象屡屡被曝光,我国公民的道德状况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根据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研究,道德发展的关键是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而促进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基于真实生活的道德冲突及其化解对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一、道德冲突及其教育意义
对道德冲突的研究古已有之,孟子就曾用“鱼和熊掌”、“生和义”的取舍关系生动地描述了人们面临的不同道德冲突。在现代社会,道德冲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统治阶级代表的特定社会向个体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个体原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是,个体在面对不同道德原则时,在选择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道德冲突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恒久主题,任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体都无法回避它或摆脱它,而且还要经常性地因为陷入道德冲突而困惑、抱憾和痛苦。道德冲突的发生往往与现实生活的具体冲突情境联系在一起,比如个体所扮演的身份角色单一性与社会角色多样性的冲突,个体所要遵循的道德理想唯一性与道德原则(准则)多重性的冲突,个体面临的道德要求统一性与时空环境条件特殊性的冲突,个体所产生的对预期利益要求复杂性与现实利益供给单一性的冲突等等,都会引发道德冲突的产生。
尽管导致道德冲突的原因复杂多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冲突还是有迹可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的。若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道德冲突主要表现为三种较为典型的类型:一是道德焦虑。道德焦虑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方面陷入了冲突或困境,即个体在面临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时,由于认知水平的原因没有能力做出道德选择而所产生的焦虑感。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焦虑主要表现为生存竞争焦虑、身份认同焦虑和价值取舍焦虑。生存竞争焦虑是人们面对物质利益时,在靠辛勤劳动还是靠投机取巧甚至违纪违法获取财富的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身份认同焦虑是社会个体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由于对不同社会角色应履行不同的道德义务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价值取舍焦虑是个体在面对复杂化、多元化和失序化的价值体系时所产生的无所适从的焦虑感。二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情感方面陷入了无感或麻木的境地,即个体在面临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时,由于道德敏感性的缺失,在道德情感上陷入了一种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本文开头所列诸种道德问题,均与道德冷漠有密切关系。三是道德从众。道德从众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受多数人行为的影响而失去自我,从而产生了一种随大流、盲目效仿别人的道德依赖行为和道德被动行为。这种道德行为心理模式极易被不良的社会势力所裹挟和绑架,并且产生集聚效应,对我国所倡导的社会公德行为构成严重的威胁。
从个体道德成长来看,个人必然会经历从道德不成熟、不完善到相对成熟与完善的过程。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说,道德冲突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内部动力,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试验田,除了正常的道德成长外,他们的道德发展还包括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如何适应新的道德要求、如何学会处理与城里人的关系等更为复杂的道德主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从乡村来到城市,体验着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生活。由于地域变化、文化差异、经济落差、环境欠佳、家教缺位等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面临着比城市儿童更多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这里的道德冲突是指在城市生活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道德问题或道德选择时与个体现有的道德水平产生矛盾,主要体现在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并渗透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使其陷入两难境界。如何化解道德冲突,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城市的学习、生活中,既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也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及成因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的实际情况,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价值观、人生观、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几个维度,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冲突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首先,我们自编了《关于小学生道德冲突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27个项目:第一部分共6个项目,用以调查有关被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共21个项目,选择题和开放题相结合,用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及其原因。本次问卷调查的抽样对象是金华市下辖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10所小学四至六年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共计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22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96.3%。样本分布详见表1:
其次,利用访谈法,对金华市浦江县新星小学、义乌市育才小学和义乌市曙光小学等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在思想品德问题上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现状分析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生观方面的道德冲突
人生观,指对人生的看法,即对人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如表2所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人生观以积极乐观为主。有78.1%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成功要靠努力学习获取,有63.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取工作和过上美好的生活,有51.6%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超过1/4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这表明了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希望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并且富有社会责任感。调查表明,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人生观上的道德冲突并不明显。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价值观方面的道德冲突
价值观,指个人对客观事物(人、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个人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是表现在个体上,每个人的价值观却各不相同。表3显示,当同学不肯借给自己贵重玩具时,大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还是能够克制自己,但还是有近1/4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够给自己买贵重玩具,或想到要偷偷从同学那儿拿。在金钱观方面,有86.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做到买东西时主动归还多找的钱,但还有33名学生表示不会主动退还,甚至还有8人在被发现后也不愿归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有26.1%的学生表示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有63.5%的学生选择了以班级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据调查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价值观总体表现良好,有少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上,尤其是金钱观和集体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道德冲突现象。
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规范方面的道德冲突
行为规范,指的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则、准则的总称及其行为表现。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行为规范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存在较多道德冲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本上认同《品德与社会》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道德规范要求,但还是有40.0%的学生并不认为要遵守所有的规章制度。在现实的道德冲突中,学生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也是研究者在问卷调查中所期望得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志愿活动和朋友约定产生冲突的情况下,仅有58.7%的学生会主动选择参加学校的志愿活动。66.3%的学生在面对踩踏草坪这样的校园不文明现象时表示不会主动去制止。访谈教师得知,很少会有学生去制止其他同学的不文明行为,更多的学生是漠视校园里不文明现象的。在自身学习和帮助同学相冲突的情境下,只有39.4%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落后的同学。当玩耍和责任产生冲突时,仅仅有29.4%的学生会选择履行职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责任感还有待加强。调查数据显示,69.7%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为自己不能严格遵守城市的规定。访谈教师得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园里都会随地乱扔垃圾,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没有很好地遵守城市的规定。总体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道德行为规范上的问题较多,道德冲突表现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冲突
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进行信息传递和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人与人之间在价值观、个体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这种冲突存在于亲属、师生、朋友、同学等不同的关系中。调查显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处理好友谊与学校文明公约之间的冲突,例如,在班级公共财产受到破坏时,有71.7%的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说出真相,但还是有28.3%的学生会为了朋友隐瞒教师。当教师对自己的误解和自己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冲突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仅仅只有40.0%的学生能够向教师说明原因,几乎一半的学生并不信任教师。小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处理体谅父母与满足自己需求的冲突上表现得还不够成熟,有59.4%的学生表示能够体谅父母,但也有31.0%的学生将不再向父母诉说委屈。调查数据显示,仅仅只有49.4%的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而访谈教师得知,学生因为互相辱骂而打架的行为时常发生。这说明在面对侮辱性的语言时,几乎一半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人际冲突。在崇拜偶像做错事与自己的道德观念产生冲突时,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谅解并继续崇拜和尊敬。从以上种种数据上可以看出,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分析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冲突,也缺乏解决这些冲突的有效策略。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原因探寻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层面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不是那么突出,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取向。这主要是因为,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部分问题只能引发被调查者的虚拟性道德冲突,被调查者自身一般不会牵涉其中,他们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所以在回答时会迎合主流价值思想而规避真实而不良的想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行为活动层面,所设大部分情境是学生经常会碰到的真实道德冲突问题,作为当事者或利益关涉者,学生会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态度表露出来,道德冲突现象相对比较突出。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方面,课题组所调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年龄集中于10至12岁,处于青春期初期,这时学生的心理年龄正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封闭性、自制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阶段,道德认识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经常出现反复,还很不稳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判断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容易产生道德从众心理,他们的责任感还有待加强,部分学生过于看重友谊,容易意气用事,他们的自尊心强但耐挫力却较弱……这说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主要根据自己的好恶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易形成道德冲突。
另一方面,除了样本的年龄原因之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上所暴露的这些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冲突,还是多方面客观因素导致的。从家庭因素看,由于经济情况较差,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工作压力大,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进城务工人员群体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行为习惯较差,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普遍存在教育子女不当的现象。从学校教育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德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浮于表面,实效性差;学校德育活动重复率高,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空洞,道德期望过高;学校的校纪校规过于死板,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的弹性制度设计;教师对跟班随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关注,没有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从社会环境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正在形成,各种形式的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道德乱象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成长带来了困惑。而且,作为外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社会地位相较于城市学生来说较低,在城市常常受到不公平对待。比如,带着外地口音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小超市购买物品,经常会受到营业员的“监视”;有些服装店也拒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试穿衣服……这些不公平待遇,容易对青春初期的孩子的道德判断标准和道德判断能力造成不良影响,扭曲他们的世界观,导致道德冲突的产生。
三、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文对道德冲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道德冲突还是比较剧烈的,基于道德冲突的归因分析,下面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就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冲突提一些对策建议。
(一)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化解冲突的道德素养,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化解道德冲突的内在力量来自于个体所具备的道德素养。这里所谓的道德素养,不仅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所形成的一般道德素养,还包括面临道德冲突时所要具备的“道德实践智慧”,道德实践智慧是个体在碰到各种道德冲突时能正确面对、及时化解、反思提高的综合道德素养。道德实践智慧并非天生,主要靠后天在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来形成。具体而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们要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会正确看待道德冲突,明确意识到道德冲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并且要解决的问题,要学会积极面对它、主动接受它,而不是被动逃避它。
第二,当道德冲突产生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学会理性地分析道德冲突,考虑各种选择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分析自身行为与学校规定、社会规则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来矫正自身的道德判断标准和道德选择方向,及时化解道德冲突。
第三,当道德冲突化解后,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这样做道德吗?还有更好的解决道德冲突的方法吗?下次碰到类似的事情我该如何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的反思和总结,学会在不断深人的批判和剖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实践智慧。
(二)净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的外部环境,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个体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面对道德冲突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自动生成,只有在真实的道德活动或教育活动中,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道德冲突才会发生。所以,除了激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外,我们还必须净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
从家庭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就要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用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促进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加强亲子沟通,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孩子。此外,还要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从学校来看,要革新道德教育观念,直面道德冲突的长期性这一客观现实;调整道德教育目标,由知识化、理想化、统一化目标为主转向重视生活化、行为化、个别化目标;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解决的过程体验和事后反思;在德育方式上,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加强实践性作业的环节;在德育途径上,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拓宽隐形德育、校内外结合等德育渠道。
从社会来看,要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全社会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道德成长的关注。政府有关组织或机构要联合学校开展专题的教育活动,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机会了解一些真实的道德冲突,例如“小悦悦”事件、“范跑跑”事件、救人教师张丽莉等,体会不同道德事件背后存在的道德冲突,知道要如何化解道德冲突,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Moral conflict is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are confronted with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moral growth. Moral conflict faced by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codes of conduct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imed at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of moral conflict,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practice wisdom and purifica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solve the moral conflict faced by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further raising their levels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制度】推荐阅读: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总结05-24
进城务工子女帮扶案例09-23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工作的通知09-18
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的大学生调查报告09-30
《乡下老鼠进城》反思07-17
大班语言奶奶进城10-11
教师进城选调考试公告05-27
教师进城考试复习资料10-06
体育教师进城考试试题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