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办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宣办(精选8篇)

外宣办 篇1

2011年工作小结

2011年以来,外宣办坚持以“宣传也是生产力”为指导思想,以提升睢宁城市形象、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诉求,紧紧追随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步伐,深入挖掘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亮点,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一件件新闻活动的策划,多角度、全方位地将睢宁速度、睢宁面孔和睢宁个性展示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总的来说,2011年的外宣工作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外宣稿件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是稿件的数量多。截至10月14日,外宣办自采稿件及配合媒体采写稿件共刊发、播出174篇,其中报纸、杂志、广电124篇,网站50篇;按级别划分,国家级媒体46篇,省级媒体71篇,市级媒体57篇。

二是媒体的层次高。截至到10月14日外宣办在对外宣传中共接待来睢进行正面报道的媒体69次,成功实现了对《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徐州电视台等中央、省、市三级党报和电视台的全覆盖。此外,外宣办还与《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解放日报》、《南风窗》、《南方周末》、《中国县域经济报》等重要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陆续推出了多篇报道。

三是报道的力度深。2011年,在纸质媒体上刊发的稿件中,有 1 关睢宁的报道国家级媒体头版头条有2篇;国家、省、市级媒体头条新闻多达37篇,千字以上的大篇幅报道达45篇。其中,《农民日报》8月25日以头版头条形式刊发了睢宁《“农田托管”破解种粮困局》;《中国县域经济报》9月29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刊发了睢宁《致富的“花路”如此烂漫》;新改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1月6日第5版以整版篇幅刊发《走进网络“小岗村”》专题报道;《人民日报》4月19日第14版以整版篇幅刊发《网络问政的“睢宁规矩”》专题报道;《人民日报》10月9日以2100多字的大篇幅报道了睢宁“舞动乡村”的社会管理创新举措;《南风窗》1月18日、1月28日分别刊发《让权力在轨运行》、《从“破烂村”到“淘宝村”》两篇专题报道;《南方周末》2月24日B9版转B11版头条刊发《江苏睢宁“一毛钱维稳”》长篇通讯。此外,央视一套《看见》栏目2月23日播出时长30分钟的《东风村淘宝记》专题报道,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纪实》栏目5月14日播出时长15分钟的《东风村的淘宝之路》专题报道。这些重头报道的推出,使睢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脚板子底下出新闻”,外宣办全体人员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奔赴建设一线进行采访,在亲见亲闻中感受睢宁发展的脉搏,见证睢宁突破的奇迹。实地采访不仅为采写各类外宣稿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化解负面报道积累了经验。

密切关注社会舆情,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今年“1.24”睢中学生群架事件发生后,外宣办积极参与社会舆情的监控和疏导工作,在上 网跟帖引导网络舆论的同时,密切关注《现代快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记者动向,提前做好应对准备。3月中旬,针对市民盲目抢购碘盐防辐射的现象,外宣办全体人员积极上网发帖、跟帖引导,并安排专人前往城区内多家超市和商店进行采访,为该事件的迅速平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8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法院派员“跨省追捕”发帖网民》并引起媒体关注,外宣办在领导的安排下积极与法院对接,并咨询资深媒体人如何处理此事件,并到广州、北京与媒体积极协商,获得理解。

发挥外宣职能优势,积极化解负面报道。4月中旬,针对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媒体来我县回访医疗废弃物回收、加工情况,积极与县医疗废弃物专项治理工作领导组对接,制定应对方案。6月中旬,我县一常年在常熟务工的村民因妻子使用家庭暴力虐待女儿,受到央视七套《生活567》栏目的关注。6月15日,该栏目记者周文致电外宣办,要求对已回乡的该村民家人进行采访。为及时化解该事件可能对睢宁造成的不利影响,外宣办迅速与县妇联、计生局、凌城镇等相关部门沟通并积极回应。次日,周文一行二人到来后,外宣办热情接待并安排专人全程陪同采访。经过坦诚沟通和积极推介,记者放弃了采访该村民家人的打算,转而采访我县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做法。6月17日,人民网记者李刑飞根据人民日报的委派来睢,欲采访我县一拆迁事项,外宣办积极联系相关单位了解情况。在对记者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积极向其推介我县当前正在开展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并在人民网刊发。

三、宣传手段进一步创新。

1.围绕特色活动进行新闻宣传。年初,外宣办围绕“家门口旅游”活动,深入机关、企业和劳务市场采访,将我县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工作、全力保障企业用工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宣传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睢宁的工业发展情况和良好的工作环境。1月28日至2月26日,先后在《中国县域经济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等媒体刊发了《为创业送上金钥匙》、《“俺今年就在家门口打工”》等10余篇报道。5月8日至5月12日,围绕我县首届农产品展销会,积极做好宣传策划、媒体邀请、资料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展销会开幕后,积极向各级媒体推介睢宁农业发展过程的新闻点并全程陪同记者采访。最终,共有《农民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等12家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我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报道。7月中旬外宣办人员围绕全县中小学校暑期校园对外开放一事,积极进行采访报道,稿件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徐州日报》上刊发。

2.创新宣传手段,突出睢宁形象。为了充分挖掘睢宁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示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在领导的安排下,我们开展“睢宁城市形象宣传语”征集活动,外宣办拿出征集方案并配合活动组织发布《睢宁印象》等背景资料。征集通知在网上发布后受到全国各地网友关注,截至6月30日,外宣办共梳理、汇总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应征作品3500条,发挥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随后外宣办人员又按照领导要求对应征作品进行初选,并认真制定投票方案,组织有 4 关专家进行预选。评选结束后,还要将获奖作品发到网上,并对获奖人员进行奖励。

3.抓热点,突出宣传睢宁亮点。3月25日,《人民日报》记者王伟健、陈安庆一行来睢交流,外宣办围绕“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热点话题,主动提供事先整理好的2万字的《实施有效的社会动员与社会管理》等资料,并积极推介“网络问政”的选题,从而让他们产生了采访兴趣。我们积极组织采访对象,先后采访督察室主任、网评员和网管中心等人员。之后,《人民日报》第14版以整版篇幅刊发了《网络问政的“睢宁规矩”》一文并配发记者评论,对睢宁网络问政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等50余家国内主流新闻网站纷纷在第一时间予以转发,使我县网络问政举措博得网民赞许。麦收期间,外宣办积极抓住《农民日报》记者下基层采访机会,邀请其前来,积极、主动的为其提供新闻素材,并陪同采访,两位记者在睢宁采访两天,为睢宁先后刊发了关于麦收的四篇新闻稿件,并且与《农民日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6月17日至10月14日《农民日报》已为睢宁刊发了10篇新闻稿件。

2012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徐州市11届党代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部署,以全面提升睢宁形象为着力点,以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切入点,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11届党代会精神在我县贯彻落实为突破口,全方位提升外宣工作水 5平,发挥外宣服务睢宁的最大效应。

二、具体措施:

1.实施城市形象整体宣传战略。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党报和重要媒体沟通、协调和合作,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徐州市第十一届党代会精神在我县贯彻落实情况、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管理的创新举措,打造“满意睢宁”新形象。

2.精心策划外宣选题。

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徐州市第十一届党代会精神在我县贯彻落实情况,搜集宣传题材,对亮点和创新工作进行新闻策划。围绕我县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战略,精心策划工业农业、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创业人物等选题,把睢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及时宣传出去,提升睢宁美誉度和竞争力。

3.建立与各部门联动运行机制。

外宣办 篇2

关键词:外宣翻译,“一体三维”

一、引言——兼论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外宣工作要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 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 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为实现我国总体外交目标,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宣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因此, 对外宣传的目的也就是外宣翻译的目的。

外宣翻译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窗口, 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而了解是通向理解的第一步。通过外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让其他国家的民众了解和认识一个稳定发展、和平友好、文明进步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国际声望的提升又能够增强该国民众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从而保障国家的政治基础。因此外宣翻译及其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着重强调译文对原文“忠实”或与原文“等值”的翻译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外宣资料翻译的客观要求。学术界分别从不同的着力点, 以相关翻译理论为指导, 结合外宣翻译本身具有的跨文化交际特性, 阐述了如何完善外宣翻译质量的观点, 初步构建外宣翻译“一体三维”的研究体系。

二、外宣翻译研究的主体——翻译者

翻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宣翻译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翻译者身上。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翻译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佐良的《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标志着翻译从纯语言形式的转换即以源语言为出发点发展到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即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翻译不光是语言上的对等, 而且是意义、文化上的对等。翻译者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即他要了解Ll和L2所代表文化的各个方面, 历史、社会发展、习俗、传统、经济、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成就、政治以及社会制度等。[1]

唐红指出,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其中, 交际翻译和我国翻译界提出的“编译”不谋而合。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 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 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 以使译文地道、流畅。纽马克认为大部分实用文体应采用交际翻译。显然, 外宣材料是实用文体的一种。“交际翻译”或“编译”是由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决定的, 因为对外宣传是一种传播行为, 更准确地说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外宣材料的翻译“不是电报码式的转换, 而是沟通。实际上, 称职的译者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 而应是“沟通者”。[2]关世杰则认为, 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 “反馈是检验交流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3]

叶颖认为对外宣传材料一般都通过翻译中文材料而来。但是, 由于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的不同目的, 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必须能够满足外宣受众的审美需求, 使他们能够理解材料的真正含义, 这就对外宣材料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对中英文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4]

三、外宣翻译的三维研究——研究工具、研究视角、研究领域

(一) 研究工具

1.外宣翻译与功能目的论

美国当代翻译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思想主张翻译以目的语的语言中心为原则, 考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感受, 强调译者要使译文的表达方式能为目的语的受众接受, 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期待, 即使译文的读者应取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它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为一些非常规的翻译策略、方法比如改译、改写等提供了理论依据。[5]此外, 德国学者费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和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也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范畴。

冷锦英运用奈达的翻译理论, 着重于功能对等概念, 从语言学和文化翻译转向的双重视角描述和分析外宣英文翻译材料, 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建构在信息论的基础上, 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 尤其是中国对外宣传的英译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翻译策略。[6]

2.外宣翻译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共同提出的, 作为一门阐释交际的语用学理论, 关联理论的影响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语用学的领域, 它成了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威尔逊的学生格特出版了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格特认为翻译是一种翻译性行为, 译文就是在翻译性方面寻求与原文相似, 同时翻译行为受关联原则的制约。寻找关联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推理的过程, 是一个付出努力的过程。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对翻译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 它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的本质, 对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陈芳蓉认为外宣新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而关联理论正是一个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因此, 要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在外宣新闻翻译中, 译者必须首先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 尤其是他们的语境背景、理解水平和兴趣爱好等, 并正确估计他们对译文的期待, 尽力寻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然后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以使交际双方达到互明, 并实现译者意图与受众期待之间的最大可能的吻合。[7]

3.外宣翻译与翻译存异伦理

Lawrence Venuti提出的翻译存异伦理就是异化翻译, 反对“同一化”。他提出抵抗译入语文化的“少数化翻译策略”, 主张在译文中释放“语言剩余” (release language remainder) 从而形成“文化身份”引起大的社会影响, 比如, 能带来社会的再生长和社会变革。[8]

陈少敏从Lawrence Venuti的存异伦理的视角, 重新审视外宣材料翻译和中国英语在外宣材料翻译中的意义, 认为在外宣材料英译中, 应采用少数化翻译策略 (异化策略) , 在译文中释放“中国英语”不是“中式英语” (China English, not Chinglish) 以塑造中国的文化身份。[9]

(二) 研究视角

由于译者不能很好地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 外宣翻译中存在很多非语法拼写错误问题。李爱珍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外宣翻译的语言误用认定为外宣翻译的“软伤”, 以区别那些“硬伤”, 即一眼就可以看出的错误, 包括拼音、拼写、语法、大小写等方面的失误与不足。外宣翻译的“软伤”是指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 如用词不当、母语迁移、文化错位等原因造成的错误, 诸如中式英语、用词不当、欠额翻译、译名混乱、常识错误、语气生硬等。[10]

而诸多学者也从分析文化差异的视角分析外宣翻译问题存在的根源。戊荪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的外宣材料称为“隐伤” (hidden injuries) 。影响外宣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国式英语”也是由于翻译者把中文的语言文化习惯有意或无意迁移到翻译稿中的。[11]程镇球总结了汉文化对外宣翻译的三种不良影响:不符合目的语习惯;按中文规则自创的英语搭配;拟人。[12]

有学者采用传播学者经常使用的受众分析理论来分析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张英莉认为, 对外宣传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国外受众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 有时一厢情愿地、强迫式地灌输自己的文本和话语, 这样自然容易令人产生抵制和排斥情绪, 结果良好的愿望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接受心理与我们迥异的海外受众难以接受, 对这种宣传味太浓的传播从心理上加以排斥。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对象不同。对外宣传不是对内宣传的翻版, 要讲究内外有别。[13]

(三) 研究领域

由于翻译本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关于外宣翻译与跨文化性的探讨也从宏观层面延伸到对外宣传相关领域翻译存在的问题上, 学者们熟练应用各种理论, 对如何完善各领域实践中外宣翻译质量、解决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有些文献单纯从语法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外宣英译的质量。许建平以《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的两种不同英译版为分析研究对象, 就对外宣传翻译中的遣词用字、习惯表达、语气口吻、句式重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基本没有涉及翻译理论和文化交际。[14]但宏观上讲, 翻译本身就是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 因此这些探讨也依然没有脱离文化翻译的范畴。

汤富华则对企业外宣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5]蒲元明和潘卫民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外宣翻译做了具有建设性的分析。[16,17]林颖婷关注外宣材料的一个特殊类别——时尚界的产品目录 (catalogue) 和趋势手册 (trend book) 的翻译。[18]近年来, 文献关于外宣翻译的文化视角除了涉及中央政府形象外宣, 还涉及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集会, 视角投射到天津滨海新区、福建地区、南京地区等地方政府外宣, 涵盖电视、广播和报刊媒体。

四、结 论

外宣办 篇3

【关键词】外宣翻译 政治性 信息等值性 文化性 三贴近原则

一、外宣翻译的特征

1.政治敏感性。在外宣翻译中,有些内容并不能机械地直译,而是应该根据 外国受众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用适当的策略,变通地达到交际、宣传的目的,塑造我国友好、负责人的大国形象。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此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如果译做“In China, Communist Party is the party in power. Besides, there are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由于一些西方媒体长期不负责任的报道,外国受众很容易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当作一对反义词来看待“,共产党”就被扭曲为缺乏民主精神的专政党。但事实上,在 中国,“民主党派”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如果将“democratic par?ties”改为“other political parties”就会避免外国受众对我国政治党派的错误印象。

2.信息等值性。在外宣翻译中,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遣词造句的特点 和规律不同,外宣材料中很多内容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如若逐字逐句进行英译,反而会降低信息传播的效果。例如,“圆满结 束”不必译成“conclude with complete success”,可直接译为 “conclude”或“end”;“不幸遇难”不必译为“be unfortunately killed”,可直接译为“be killed”,因为“killed”已经有“不幸”之意,若加上“unfortunately”则显得多余,给受众的感觉是还有“幸运的”遇难;

3.文化性。由于中文和英文读者的社 会历史背景和语言习惯具有一定差别,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情、文化等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于某些信息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希望工程”可直译为“Hope Project”,但对此政策毫无了解的外国人面对这种译文就会不知所云,我们可以为其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译为“Hope Project, 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由此,这一信息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再者,外国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与中国人不尽相同,外国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而我们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由于价值观念的差异,一些我们认为是“正面典型”的报道,可能 会与外国受众的价值观发生冲突。

二、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黄友义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指的是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本文将从政治文体和旅游文体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没有实现有效翻译的翻译案例。

1.政治文体外宣翻译。

例:中国政府决定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 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译文: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s Rrepublic of China has decided to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分析:有些学者认为直接 译成 “resume the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就可以了,加上 “exercise”后反而有了累赘之嫌。实际上,此处 “行使”两字恰恰是最 重要的核心。众所周知,香港在第一次鸦片战 争后便割让给英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不承认割让香港的合法性,但香港在回归前一直是由英国实际霸占,直到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才真正恢复了对它 行使主权。故而“行使”二字在此处是不应该删去的。政府的这种改写行为恰好体现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政府(赞助人)操控并影响外宣文本的翻译,同时担负着协调目标 读者接受能力的使命。因此翻译应该贴近中国的国情,贴近最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旅游文本外宣翻译。汉语旅游文本属典型的“呼唤型”功能文本,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英汉互译时应注意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即应采用归化手段,由原文“体裁规约”转到译文“体裁规约”,必要时可对原文进行调整和改写。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分析。

三、结语

在我国外宣政治文本的翻译中,要尽可能地从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进行并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更为客观和科学,使翻译达到最佳效果。黄友义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可以为翻译工作者在进行外宣翻译实践中的考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胡芳毅.操纵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政治文本翻译的改写[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02).

外宣工作总结 篇4

外宣工作总结

2014年以来,XX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中央和市级媒上稿工程,大力开展对外宣传,通过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新闻产品,全方位展示全县脱贫攻坚的动态、进展、成效和经验。实现了新闻的高颜值与工作的高品质重叠,契合了全X中心工作,营造了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XX的知名度。

一是贯通“点线面”,不断深化对外宣传。一是选准引爆点。结合脱贫攻坚的产业发展,精准医疗扶贫,基础设施全覆盖,乡村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20余个选题,邀请主流媒体到XX以直播、航拍、H5、记者手记的形式,创作新闻产品9000余件(条)。二是建好采访线。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脱贫攻坚为主线,建成采访线3条。XXX—XXX—XXX—XXXX—XXX乡村旅游采访线;XX、XX建设、XXX生态农业建设、石漠化治理、XX镇XX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采访线;XX乡XX村XX村脱贫攻坚采访线。每年接待中央媒体和市级以上媒体记者300余人次。三是扩大影响面。精心选择中央、市级主流媒体在XX采编的新闻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二次传播,扩大曝光率和点击量。《XXXX》《XXX》《XXX》《XXXX》《XXXX》等新闻稿件通过APP、等媒体直播、转播、转贴等,点击量超过1.5亿次。

二是把握“时度效”,不断升温主题宣传。一是属地媒体久久为功。围绕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展现新风采•喜迎十九大》《XXXXX》《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的脱贫故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主题,开专栏5个、设专题6个,积极开展主题宣传。XX属地的报、台、网等媒体结合“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XXX大地上”,开辟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的展示XX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升温主题宣传。二是市级媒体纷纷跟进。邀请XX日报、XX网等主流媒体深入采访,用美文美图方式呈现《XXX》等现象级新闻产品,展示XX生态之美、XX人奋进之美,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探索实践。XX日报、XX电视台《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脱贫攻坚进行时》等专题报道组先后深入XX,采写XX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脱贫攻坚进行时等稿件30余组,100余条。三是中央媒体掀起高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正面宣传XX204篇次。新华社发表内参《XXX》《XXX》《XXX》3篇,直播《XXXX》《XXXX》《XXX》《XXX》《XXX》等,新华每日电讯《XXX》《XXX》;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朝闻天下、美丽中国、还看今朝等栏目,现场直播XXX、XX环保、XX湿地、XXX;人民日报刊发《XXX》《XXX》整版,海外版整版推出《XXX》,光明日报《XXX》。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XX脱贫攻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

三是融合“文图影”,不断延展新闻宣传。用好美文,严格把宣传XX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文稿,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增强新闻可读性和感染力。每年出版《XX文学丛书》,出版《XXX经典诗文百篇》《XX诗文》丛书。编撰《XXX号子》《XXX》《风韵XX》《XXX趣俗》《XX竹琴》等非遗系列丛书。用好美图,结合举办XXX越野赛、XXX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知名作家XX行采风活动、鸟瞰神女•寻美XX无人机航拍大赛等外宣活动。组织XX近20名中国摄协会员,在天时地利的时节拍摄创作,优选300余幅摄

影作品供县内外媒体无偿使用。用好视频,7月中央电视台CCTV—

外宣工作总结 篇5

一、主题外宣有了新进展

媒体主题宣传是对外宣传的基本方式,是对外打造城市形象的基本媒介。我们紧紧抓住国内省内主流媒体,加强与省、市媒体及中央媒体驻浙记者站的联系,动态反映xxxx建设发展的新措施新成就。据不完全统计,xxxx年,共有包括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核心媒体在内的中央、省、市三级三十余家新闻媒体200多名记者来到xxxx采访。同时努力寻求与国外媒体的合作,通过制作宣传片在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出等方式,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组织或参与了一系列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除了“香港媒体看xxxx”等经济旅游外宣活动外,还包括: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晚间商务报道”摄制组的采访,法国著名中国问题学者毕卡尔和克洛德的采访,德国知名作家迈克尔格雷对老年颐乐园的采访,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纪检监督报等中央媒体对我区廉政文化的采访,省外宣办组织的港澳媒体采访团、“连线浙江一一世界作家看浙江”大型外宣活动,杭州市新闻媒体团到“一湖三园”参观考察等。通过精心设计报道方案,为宣传报道提供鲜活的素材,激发了媒体的报道热情,从而使每一次宣传活动都有声势、有力度、有效果。

二、旅游外宣有了新亮点

xxxx年xxxx的旅游外宣有了休博会这个新亮点。借休博会将在xxxx召开的契机,积极打响这块金字招牌。起草制订了《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前期宣传方案》及相关的公益广告、网络宣传等分方案。在xxxx城区设计制作了多块大型公益广告牌,在600多辆出租车后窗打出了休博会公益广告,路灯灯箱、候车亭公益广告也陆续推出。举行了“我为休博出点子”征集活动,共收到71件来稿,其中还包括来自广东、江苏等外省市的来信来稿,扩大了影响面。4月22日至24日,值休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会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策划并举行了“全国百名电视艺术家(电视台长)相聚xxxx、走近休博”大型外宣活动,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省台以上电视台主要负责同志、著名艺术家赵忠祥、侯耀文、张国立等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近20家上星电视台播发了活动的相关报道。

三、文化外宣有了新起色

跨湖桥文化是xxxx文化的一大亮点。结合跨湖桥遗址的挖掘、跨湖桥文化的命名,邀请海内外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取得了一定效果。反映其考古成果的《跨湖桥》一书被评为“全国十大文博考古图书”。目前,跨湖桥遗址公园已经规划并开始建设,将成为对外展示跨湖桥文化的集中窗口。

在文化外宣上还积极搭上奥运这条大船。4月27日,与北京奥组委联合在北京举行“xxxx珍粟红石奥运冠军印章捐赠仪式”,用xxxx特产的珍粟红石为雅典奥运会上勇夺32块金牌的中华健儿每人制作印章一枚,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被称为是继去年收藏北京奥组委奥运会徽宝“中国印”后,又一件印章类珍品被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使xxxx借助奥运会这一国际性盛会进一步打响知名度。

四、节会外宣有了新拓展

一年一度的钱江观潮节是xxxx最大的节庆活动,观潮节期间,中央及省、市多家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新华社记者发了通稿,并在***刊登了《钱塘江中秋观潮》组图。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都在头版刊发了大幅新闻图片,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多家省、市媒体都在当天刊发了新闻报道。**在线在观潮现场对大潮进行了直播,据反馈的消息,有近百万人在网上观看了观潮直播。我们还在观潮城现场布置了“xxxx新貌”摄影图片展,通过大量摄影图片反映xxxx社会、经济、文化、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成就,向国内外宾朋全面展现了富裕和谐的现代化xxxx新貌。

此外,我们利用xxxx年有一系列大型活动在xxxx举行的有利时机,通过国内外媒体的集中报道,借机推介xxxx,强势宣传xxxx。一是借xxxx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在杭州举行之机,在xxxx举办开元名都世界最佳微笑小姐大赛及慈善晚会,来自75个国家的旅游大使齐聚xxxx,18个国家驻华大使前来出席,浙江卫视、旅游卫视等30余家海内外媒体进行了报道;二是xxxx莱茵达亚洲挑战杯男排赛于xxxx年7月29日至31目在我区举行,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国内外媒体前来采访报道;三是结合区委统战部牵头组织的“百名乡贤看xxxx”大型活动,向旅居海外9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名xxxx同胞推介了xxxx的投资环境,更好地向外宣传了xxxx。

五、对港外宣有了新抓手

积极打响在境内外的宣传报道,围绕赴香港招商等重大活动开展了专题性、集中性、系列性对外报道。3月下旬,组织了“香港媒体看xxxx”大型外宣活动,邀请了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经济日报、经济导报、东方日报、信报、新报、成报、资本杂志、凤凰卫视、无线电视等十余家香港媒体先后采访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帛、庆丰、传化、友成等港企、民企,休博园、东方文化园等旅游点,并组织了香港媒体见面会,请王金财书记等区领导和媒体直接见面交流,为香港招商活动做好了前期舆论准备。会中,配合杭州xxxx民企百强香港行暨投资环境推介会、民企海外上市论坛,组织香港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各家香港媒体共发表《xxxx受外资关注》(凤凰卫视)、《民企撑起财神县xxxx》(香港大公报)、《xxxx,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香港经济日报)、《xxxx与香港,实现双赢合作》(香港经济导报)、《xxxx被台商指为首选投资地》(香港成报)、《经济实力冠绝浙江,xxxx投资处强势》(香港资本杂志)等各类报道、专访30余篇,向香港展示了xxxx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引起了较大反响,在香港刮起了一阵“萧然风”。

六、网络外宣有了新突破

1月18日,xxxx网正式开通运行。该网以xxxx日报电子版为依托,综合新闻、视频、娱乐等,在内容的丰富性和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居杭州地区前列。开通运行以来,注意加强网络监管,维护网络秩序,运行情况良好,舆论导向正确,先后编发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百名乡贤看xxxx》、《迎接休博会,建立新xxxx》等专题,较好地发挥了外宣阵地的作用。同时,也积极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扩大网站影响。如:成功举办首期对话节目,杭州市委常委、xxxx区委书记王金财率领xxxx区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到xxxx网新闻会客厅,与广大市民、网友就湘湖的保护与开发展开网上对话交流,**在线、杭州网、宁波网、温州网等省内几大网站也进行了同步直播,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网友就“湘湖建设的资金来源”、“市民如何参与休博会”等提出有关问题近300个,超过15万人次点击浏览,其中包括近2万人次的海外浏览。还举办了“金帝杯”xxxx首届中小学生网络征文大赛,共征得征文4000多篇,取得了较好社会反响。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6月10日及12月28日,区委外宣办召集电信公司、公安分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等网络管理职能部门及xxxx网、萧然在线、xxxx等在萧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站召开互联网管理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尤其是网络信息管理,打造“网上平安xxxx”提出了要求和措施。

七、基础外宣有了新举措

结合外宣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及时调整了区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成员,为做好外宣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六七月间,赴有关镇(街道)及宣传文化单位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进行调研,完成《以十大外宣模块打造大外宣格局》、《关于湘湖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等调研报告,了解了有关情况,理顺了工作思路。

乡镇外宣工作考核办法 篇6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大我镇新闻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外宣写作的积极性,明确新闻宣传工作目标和任务,形成大宣传的良好格局,特制定如下新闻宣传工作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机关各办所和大学生村干部

二、考核内容

月报送信息任务:党政办15条(含综治办5条)、社事办5条、计生办5条、经发办5条,财政所2条。大学生村干部月考核信息任务:每人每月5条(可抵所在办所任务数)。

年采用信息任务:党政办60条(含综治办20条)、社事办20条、计生办20条、经发办20,财政所8条。大学生村干部年采用信息任务:每人每年20条(可抵所在办所任务数)。

三、报送媒体

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报、泸州日报、合江党政网、合江政府信息网、合江通讯社、合江电视台、县委、县府简报、组工信息。

四、各办所自行确定写作人员,未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的责任由办所负责人承担

五、宣传质量要求

1、结合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内容真实、1

深刻,重点突出、富有高度,切实体现我镇的工作特色和实际成效。

2、材料翔实、准确、新颖、典型。

3、讲究时效、避免信息滞后。

4、突出特色,切忌拷贝剪贴、照搬照抄。

六、考核方式:

1、报送信息按季度进行通报,未完成任务的扣考核分1分/条(由办所负责人提供具体责任人名单)。

2、采用信息按季度进行通报,未完成任务的扣考核分1分/条(由办所负责人提供具体责任人名单);采用信息属任务内但获得稿费的,按稿费数额予以奖励;超额完成部分按30元/条予以奖励。

3、其他奖励

(1)、凡被国家新闻媒体采用的稿件,每篇奖励500元;

(2)、凡被省级新闻媒体采用的稿件,每篇奖励200元;

(3)、凡被市级新闻媒体采用的稿件,每篇奖励100元; 同一稿件被多家新闻媒体采用的,按最高级别计算。各办所及大学生村干部撰写的上述信息稿件(电子文档)原则上须统一报送镇组宣委员,经组宣委员整理、修改、审核后上报相关媒体。

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篇7

由此可见,旅游的对外宣传在促进旅游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外宣资料的撰写和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对比和英美读者的期望度入手,分析我国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外宣资料及目前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外宣资料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其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相比中国的旅游资料,英语旅游宣传材料大多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词语朴实,因此翻译中文材料时应注意内外有别,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其次旅游资料具有感召功能,即通过对旅游景点的细致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读者产生“为之神往”的感觉。但较之国外的旅游手册,我国的宣传资料喜欢借景抒情,表达对仗工整,行文整齐,节奏铿锵,充满了诗情画意,翻译时如一味讲究英汉的“等值”,将会使外国游客如堕五里雾中。正如Pinkham (2000)发现的,中式英语在中国的各类问题中极为普遍,主要是冗余的词语(冗余的修饰词,同意复指)和异常的句子结构(名词泛滥型,逻辑混乱型等),使宣传的预期功能难以实现。

总而言之,恰当得体的旅游对外宣传资料不仅有助于开拓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而且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增加民族国家之间的了解,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旅游外宣资料犹如景点的广告,撰写或翻译得当才能让外来游客一读倾心,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宣传资料要想迎合英语游客,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翻译中文文本时就应做出诸多改动,“既实现意义对等,又实现形式对应,这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中是根本办不到。基本上,汉外互译必须放弃拘守的形式而倾全力于意义”(刘宓庆,2001:78)。如下方法常用于外宣资料的翻译。

1. 注解(Interpretation)

注解,即在翻译必要时添加适当的解释。在旅游宣传资料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名人的身份,即音译的人名、地名、物品名和官名,作为目的语读者的英美人因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如果直译这些内容,就会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信息的有效接受。适当地注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例:

原文:吴宫大酒店是一家旅游涉外三星级酒店,坐落在闹市的中心特色文化街福州路上,东靠南京路,南临城隍庙,西近人民广场……(上海酒店宣传册)

对于大多数西方游客而言,他们并不知道“城隍庙”的含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名中所包含的文化蕴意和地方特色。因此为了传达原语中的文化特色,译者有必要做出一些注解,也为宣传城隍庙做铺垫。

注解:Yuyuan Garden and Yuyuna Bazaar (Yuyuan is also called Chenghuang Temple, a popular Chinese traditional shrine for City God.Chinese people used to believe that the shrine and god could protect the whole city and city dweller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

2. 省译(Deletion)

适当的省译在翻译旅游外宣资料中十分必要,在处理时译者要压缩大量重复和堆砌的词语,删改华美言辞做到简练平实,多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以软化僵硬呆板的语气。

例:

原文:张家界的山,奇峰叠翠,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上,生长着茂盛的灌木;舒卷飘逸的云雾缠绕在山腰,时而升腾,时而泻落;山顶上长满了苍劲的松树,参差错落,非常壮观。张家界山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猛兽,有的像剑戟,有的像窈窕淑女,有的像关西大汉。

译文:Zhangjiajie is best known for its towering peaks, cloaked in cloud and mist, and covered in different shades of green.Thick shrubs cover the cliff surface, and pine flourish on the mountain tops.Various shapes can be discerned in its peaks———of animals, swords and humans.(张家界旅游宣传手册)

在该译本中译者省去了大量四字词语使之更加符合英美人的审美习惯和阅读方式,突出了信息量,又不失适当的描述。

3. 重构(Restructuring)

在翻译某些特殊文本时,译者常常会为了避免中式英语或翻译痕迹而对文本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这就是翻译中的重构。这种方法通过删除或增加并重新组织原语的方法传达原语文本的精髓,通过这种方式,译者会改变或重组原语文本的内容或结构,以改进原文本,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重构体现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上最重要的是对篇章和句式上的重组和构建,译者应当打破汉语原文的构篇模式,依据英语习惯的规范重新构篇,符合逻辑,讲究条理;在句子翻译上应找出句子的中心,用主谓形式将它表示出来,作为句子主干,把其他的“主谓结构”转化成分词,动名词,不定式,介词结构,以及从句等附属在句子的主干之上;在用词上,要尽量压缩主观性的评述和想象,精简修饰性的成分,少引用诗词警句,力求客观精练地呈现景观的原来面貌。

例:

原文:位于福州市中心的榕山宾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装潢典雅,设施豪华,是理想的商旅之家。

宾馆拥有豪华套房300多间,环境清洁,幽静。6个装饰精美的餐厅提供各式中西美味,服务周到,气氛舒适。全套休闲健身设施,使您白日驰骋商场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并享受锻炼的乐趣……

(许建忠:149)

译文:The Rongshan Hotel, situated in the beautiful central district of Fuzhou, Fujian Province, is ideal for business travelers and tourists, with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ttractive décor and modern facilities.

The over 300 luxury suites are clean, quiet and private.Six lovely restaurants serve a varie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isine, offering courteous service and a relaxed atmosphere.The complete leisure and fitness facilities provide the fun of exercise and a proper break from the day’s stress...

(许建忠:150)

由此可见,译文在重构篇章时只取了原语中的重要信息,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把原语中的四字词语连接在一起,并用口语化的词句代替了修饰过盛的语言,如“装潢典雅”、“驰骋商场”和“事半功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翻译,译者用“attractive decor”翻译“装潢典雅”,用“will make doing business away from office efficient and easy”传达“使您白日驰骋商场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并享受锻炼的乐趣”中的含义,这样目标语既传递了原语的审美观,又成功地给读者提供了信息。

综上所述,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时应尽可能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的不同,翻译时对中英语言进行研究,增强跨文化意识,增强目的语读者和篇章规范意识,并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大量的英语平行旅游文本中研究英语作者在类似的场景频繁使用的举行和词语进行模仿,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旅游外宣资料的写作和翻译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Pinkham, Joan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Jiang Guihua.The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曹鹏.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现状调查与导游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经济, 2008, (12) :164-165.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78.

[4]许建忠.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49-150.

[5]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http://www.cnta.gov.cn/.

[6]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http://www.cnta.gov.cn/html/2011-7.

[7]Enjoy the Central America.http://www.enjoycentralamer-ica.com/.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篇8

摘 要: 中国特色词汇集中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有事物或现象,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本文首先归纳了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并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详细分类;其次提出了中国特色词汇的三条翻译原则;进而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四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实例进行论证。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词汇 特点 分类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引 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底蕴,体现在以词汇为单位的中国特色词汇的方方面面。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伴而行,中国特色词汇让人深切地感觉到中国社会跳动的脉搏和时代前行的步伐,同时是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现状的一扇窗户。因此,有必要从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入手,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将中华文化更好地向世界推广。

一、 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人类传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中国特色词,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受制于中国或中华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事件等,集中体现这些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词语。中国特色词汇具有以下特点:

(1)语义的独特性。中国特色词汇区别于外来词汇和普通词汇,它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凸显的,体现政治、经济或是社会文化等方面独一无二特性的词汇。例如,“纸老虎”、“菜篮子工程”、“希望工程”等,这些词汇都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独特性。

(2)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语言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特色词汇都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例如,“红包”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词,一方面,它可以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馈赠。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成为“送礼”、“行贿”等的代名词。此外,还有诸如“潜规则”、“二奶”等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色词汇。

(3)在英语中没有完全的对应语。首先体现在词汇形式上的不对应,在对亲属的称呼表达上尤其明显。例如,英语中的 “brother” 一词是指有着共同父母的男性称谓,对应于汉语中的“哥哥”和“弟弟”,而中国人又延伸出了很多称谓,如,堂哥、妻弟。其次体现在语义上的不对应。由于各个国家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在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上也各有不同。比如,在对道德观念和宗教倾向的差别上,中文中有“薄礼”、“寒舍”、“拙作”、“犬子”等特色词汇,它们体现着中国人民诚恳谨慎、谦卑虚心的美德。然而,这种现象未存在于西方社会,英语国家的人们重视个体价值,重视自我表达。根深蒂固的民族个性导致语义上的不对等。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分类

1.中国特色政治词汇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带动发展的社会变革。党中央带领全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些都通过特色词汇表现出来,如,“参政议政”、“一国两制”、“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特区”,见证了党中央促进现代化的坚定步伐。

2.中国特色经济词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活动带来的特色经济词汇也密集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关停并转”、“拳头产品”、“厂长负责制”、“脱贫”、“扶贫”等。

3.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词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空前活跃的政治经济催生出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折射出新时代的光芒社会文化词语。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让人深恶痛疾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词汇中,例如,“以权谋私”、“公费旅游”、“钓鱼执法”等。

4.中国特色科技词汇

当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中国特色词汇也记录了人民对于科学技术的崇尚和当代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例如,“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超级杂交水稻”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等。

三、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原则

1.翻译要忠于源语意义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颇有见地地阐述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因此,译者应当首先考虑表达原文涵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忠实于原语意义。所谓忠实,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语义内容上。例如,“抓大放小”如果翻译为“size the big thing and lose the small thing”则显得十分奇怪,因此,翻译时要基于语言内容,“抓大”是指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放小”是指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翻译为“to invigorate large enterprises while relax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译者应该在深入理解原文、吃透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向外国读者阐述明白,摆脱形式束缚。

2.翻译要尽量寻找最贴近的对等语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A.Nida.1969)提出: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one language is difficult enough...Absolut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ng is never possible.(在一种语言下的有效沟通已经足够困难...实现翻译中的完全对应更是不可能的事。)尽管如此,翻译中还是要尽量寻求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等值。因此,尤金·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等效翻译论”,其核心是“功能对等”,意为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非在语言的形式上对等。为了达到这种对等效果,需要对原文的语言形式有所修正,让译文尽量适应读者,寻找原语在译语中的对等语来翻译。

虽然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的对等语,但是为了使译语读者对译语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语的反应尽量一致,译者仍然要努力寻找译入语中最贴近的对等语。正如奈达所说的:“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尽量使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Nida, Eugege A. & Taber, C. , 1982:12)。奈达的理论明确指出了信息(message)、最贴切(closest)和最自然(natural)的翻译实质。

3.翻译以读者为中心

我国著名外宣翻译学者张健在其出版的《传媒新词英译研究》中提出:“由于不同的文化、语言、政治及生活环境,国内外受众在接受内容的兴趣及需求方面互不相同....词汇英译作为信息、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许多事件都是需要向受众解释清楚的。”(张健,2012:73)因此,在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英译时,应当以西方读者为中心,给读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让译者在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并使外国读者成功了解到这一中国特色词汇的寓意。

四、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是翻译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从事翻译活动的指导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翻译方法是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文字处理的具体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因此,笔者根据以上提到的三条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原则,提出了四种具体的翻译方法。

1.音译

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音译是“to re-place letters of one alphabet by letters of another with the same phonetic sounds to write a word or words in the letters of another alphabet”(把词汇的发音在译语中用相同的发音来代译)。音译是“原语中的某些文化词或意象在译语中空缺,而翻译时难以用简洁的译语加以表述时,常把这些特定词汇的发音转换成译语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或汉语拼音形式”(熊欣,2013)。由此可见,在将特色词汇翻译为英语时,可以将这些词汇的发音转换成译语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或者直接用汉语拼音来翻译。例如,在翻译“风水(fengshui)”、“饺子(jiaozi)”、“功夫(gongfu)”、“汤圆(Tangyuan)”和“锅贴(Guotie)”等中国特色词汇时,不必过多考虑翻译技巧,而是直接用拼音将其传达给外国读者。

2.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译法,字对字或句对句地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这种通过直译的方法得到的译文往往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因此被称为“中国英译”。汪榕培先生曾撰文《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他在论文中指出:“China English是英语国家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汪榕培,1991)例如,翻译“菜篮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 Project)、“希望工程”(Project Hope)、“纸老虎”(paper tiger)等,这些中国特色很浓的词汇为中国特色词汇的直译提供了存在的依据。

3.使用最贴近的对等语

尽管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的对等语,但是为了使译语读者对译语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语的反应尽量一致,译者要努力寻找译入语中最贴近的对等语。在具体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就是尽量搜寻英语语言中与之最贴近的对应词(the closest equivalents)。

例如,中国特色词汇“中国梦”的翻译就体现了这一点。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的演讲中提出了“美国梦”(American Dream)这一伟大愿景。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翻译成Chinese Dream,这个翻译借用了英语中与之最贴近的对等语American Dream。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各国之间文化相互渗透的时代,译者应在平时注意积累,以便在翻译中准确使用。

4.解释性翻译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增益手段,用于补偿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缺失。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与文化繁荣》中指出,“……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王佐良,1985:20)。解释性翻译可以通过适当地增添,在原语使用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不同文化造成的鸿沟。

译者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可以考虑加入适当的相关背景,减小信息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如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中的“老虎”并非真正的老虎(tiger),而是喻指those high-ranking corrupt officials,同样“苍蝇”也非真正的苍蝇(flies),而是喻指those low-ranking corrupt officials,“打虎拍蝇”这个中国特色词汇应该翻译成“crack down on tigers and flies”。外国读者很明显不能通过字面理解基本词义。在许多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中国味道的情况下,译者应该采用解释性翻译,最大限度地传递词汇意义,传播中华文化。

结语

学海无涯,译无止境。中国特色词汇展现了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构建世界沟通的桥梁,让外国读者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推广到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Brill,1969.

[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王佐良.翻译与文化繁荣[J].翻译通讯,1985(1):20.

[4]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2013(27):39.

[5]张健.传媒新词英译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73.

上一篇:《自信让我成长》作文800字下一篇:教授谈高考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